時間:2023-03-30 11:39:1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經濟現象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對農民工這個概念,目前還沒有一個很權威的解釋,在中國的現代社會詞典上,“農民工”是指“擁有農業戶口、被雇用從事非農業活動的農村人口”。因此這主要也體現出來農民工主要具有幾個特點:一是要有農村戶口,并且在城市或者鄉鎮的單位工作;二是工作地不穩定,具有很大程度的流動性。因此農民工也可以說是農村身份的城市勞動者,這也是一種特殊的身份標識,是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產物。
(二)農民工對我國經濟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1)推動國民經濟的增長
農民工的外出打工創造了很多經濟價值,推動了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在我國有大量剩余勞動力的情況下,轉移一部分人從事二、三產業,不僅不會影響農業大發展,而且有利于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同時有助于國民經濟的增長,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2)拉動內需
大量的農民工存在于城市中,拉動了城市的消費,不僅對住房、醫療等基礎設施有需求,而且使城市的消費規模得到了擴大。
(3)推動了城市化的發展
據相關的數據統計,我國從第一次人口普查開始到第四次,我國鄉村人口在凈增加,然而自從第四次人口普查后,農村人口開始減少,這說明農村人口流向了城市,加劇了我國城市化進程。
二、民工荒的出現及民工荒現象的原因
由于現在經濟的發展,對工人的要求不僅僅是有勞動力,不僅僅是只知道用力氣干活,蠻干,而是要求工人有一定的能力,因此原來那些“有工就打”的農民工因此就使去了市場競爭力,大部分農民工受教育程度低,因此“民工荒”并不是真的勞動力荒。本文分析了民工荒出現的原因有以下三點分別是:
(一)技術能力缺乏
在我國的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個普遍性的問題,過分依靠我國的廉價勞動力,忽視了在企業技術和管理上的創新,但是企業改革就需要技術,然而大量的農民工并不能在短時間內變成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技術工人,他們整體素質不是特別高,沒有專業的技能,沒有經驗難以勝任工作,因此也就出現“民工荒”,然而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勞動力荒,而是“技工荒”。
(二)待遇低于社會保障
根據調查顯示,農民工短缺和工資過低也有一定的關系,近年來農民工維權意識覺醒,很多農民工對自己現在的工作條件很是不滿,很多小企業的工資普遍低于全國新員工的平均工資水平,因此依靠廉價勞動力的許多企業面臨短缺工人的現象。
(三)民工教育程度低
在“民工荒”現象中,其實主要缺乏的還是技術型人才,因此也體現出來很多工人的教育程度不足,因此這也是“教育荒”。在知識經濟的現代社會,由于企業技術改革,管理革新,引進了先進的技術,很多企業進行技術型生產,也就要求工人擁有相應的技術或者經驗,這也就迫切要求工人提高自己的受教育程度,全方面提升自己的素質以應對當今社會的技術職位。
三、勞動力市場的供求分析
(一)國內經濟快速增長拉動農民工需求
正如我們所知,我國經濟發展越來越快也越來越好,但是實際上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依靠大量低價的勞動力,低價格的出口。雖然有美國等不斷地進行反傾銷和貿易制裁,可是因為我國的勞動力很廉價,產品的性價比高,企業的訂單甚多,需要大批量的勞動力,產品的成本是由原材料成本、能源消耗、固定資產折扣和勞動力成本幾部分構成的,前三者世界范圍內都差不多,然而在勞動力成本方面我國則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市場對產品的需求加大,相應地就會增加勞動力的需求。
(二)外商投資的區域轉移
外商投資雖然仍然集中在東部亞海地區,但是投資重點有所轉移,由于華東、華北市場的輻射能力比華南地區有較強的優勢,外商更改了原來投資福建、廣東的局面,開始面向長江三角洲和華北地區投資,由于外商投資區域的轉移,為中西部地區的大量剩余的農村勞動力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因此在珠江三角洲等南部沿海地區的勞動力開始外流,農民工短缺嚴重,受此影響很多南方的企業出現“民工荒”。
四、民工荒的影響和對策
(一)影響
(1)對勞動力
部分企業的工資水平低于平均工資水平,盡管在過去很長時間政府也通過許多手段進行改善,但是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種問題的存在。“民工荒”的出現也使得企業重新審視民工的待遇工作環境的問題,使得企業正視農民工的訴求,通過改善用工環境、增加工資吸引勞動力。這樣一來農民工的權益受到了保障,那些侵害民工權利的老板也避而遠之。這是民工的勝利,使得民工在社會中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工資待遇有了重新的保障。
(2)對企業
長期以來,企業面對日漸嚴重的“民工荒”現象,不得不提高農民工的工資,提高期待遇,同時企業也需要提高農民工的素質,定期安排他們進行專業技能的培訓,從而改造農民工,因此企業雖在工資待遇方面多支出一部分資金,但是保持了一定數量的技術工人,保障其正常生產,形成競爭力。長期以來有助于企業轉型,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形成企業文化,全面提升整個地區的經濟的發展。
(3)對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從事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來獲取利益,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長期以來,廉價勞動力也是我國的一種優勢。但是在目前的情況下,單純依靠廉價勞動力去取得市場的競爭優勢,是不現實的。因此這也促進了企業的轉型,沿海地區應該考慮從低工資、低技術、低勞動生產率向高工資、高福利、高產出的戰略轉型,從而實現經濟穩定發展。但是對于一些內地省份來說,依靠勞動力發展還是不可動搖的。
(二)對策
(1)提高勞動力工資水平
當前情況下很多農民工的工資遠遠低于他們的勞動力價值,月工資扣除一些基本開銷后所剩無幾,有時候甚至入不敷出,在這種情況下更別說就醫、參加培訓提高自己的能力、撫養小孩、贍養老人了,使得很多農民工離城返鄉,謀取生計。作為勞資雙方都應該理性看待這個問題,特別是資方。出現“民工荒”現象之后,為了吸引更多的農民工參加生產,多地政府陸續調整了工資的最低標準,從而保障農民工的最低生活。這一舉措不僅能保障緩解“民工荒”現象。而且也能提高農民工的生活質量,調動農民工參與社會生產的積極性。
(2)加強農民工能力的培養
“民工荒”現象中主要短缺的還是技術型工人,這也凸顯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滯后,因此,我們應該加強職業技能的培訓,提高工人的質量和能力,這也是解決“民工荒”現象的一條重要的途徑。我國現狀是人口多,勞動力多,特別是農民多,就業就成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要解決就業問題,就必須讓更多的農民具有工作能力,需要發展職業教育,提高農民的能力和素質,這樣不僅可以促進更多的農民能夠參加工作,緩解“民工荒”,實際上也是緩解“技工荒”,更加能促進企業的轉型發展。
(3)更改發展模式,引進設備調節對勞動力的需求
我國在國際分工中,主要依靠廉價的勞動力獲取國際優勢,這種優勢其實所包含的技術含量很低,要靠大量廉價的勞動力才能支撐生產,從而推動經濟的增長。這種模式早已被西方發達國家所拋棄,這也迫切的促成了我國企業的技術更新,企業改革。這樣可以調節企業對大量廉價勞動力的需求,緩解“民工荒”,企業也必須提高農民工的工資,才能吸引更多的工人就業,促使企業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轉變,提高了產品的價值,這樣也可以彌補農民工工資提高帶來的多投入。
二、傳統吉祥文化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方式
傳統吉祥文化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但是很多應用都是簡單地將傳統吉祥文化元素照搬,很難與現代環境相協調,給人以刻板的印象。由于傳統吉祥文化具有獨特性和隱性語言,因此需要研究傳統吉祥文化的組成元素,需要深入挖掘傳傳統吉祥文化的內涵,將其隱藏的文化思想和審美思想作為環境藝術設計的指導思想,與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和諧自然地相融合。
(一)圖形的重構
傳統吉祥文化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最直接的表現形式是圖形、紋飾和符號。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需要以創新性的形式運用吉祥圖案元素,重新構圖整合成新的圖形,以融入時代特性。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應用吉祥圖案的主要手法有分解轉化、打散再構和變形。分解轉化是指,根據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主題,將吉祥圖案進行分解、提煉,創造出新的圖案;打散再構是對吉祥圖案的原型進行分解、移動、切割、變換位置,重新構成圖案;變形是指,運用現代審美觀對圖案進行整體或局部改造。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將傳統吉祥圖案按照現代審美要求,對其進行重構,以滿足現代設計的使用需求和審美需求。如家居設計中最常見的玄關,通常采用回紋以起到裝飾、分隔空間的。回紋在中國傳統吉祥文化中代表富貴不斷。玄關中的回紋經過了放大變形,以減少材料使用,同時滿足玄關的功能要求,并且富貴不斷的寓意也表達了主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融合吉祥思想
在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中,對被審計單位的全面了解以及對其經營風險的評估,從宏觀上把握了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情況及其所面臨的重大風險,從而可以客觀地確定審計范圍和重點,避免了以往以資產規模和企業戶數作為標準確定審計范圍,以歷史經驗確定審計重點的弊端,克服了主觀隨意性。
(二)風險導向審計有利于揭示被審計單位更深層次的問題
風險導向審計與傳統的賬項基礎審計、制度基礎審計相比,審計方法更加靈活多樣,根據不同會計科目的情況,既可以從財務層面入手到業務層面,也可以直接從業務層面入手,通過對業務運行情況的了解,去核實財務層面會計核算的完整性、準確性。這種靈活多樣,互相稽核的審計方法,需要審計人員深入到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當中,而不僅僅局限于財務層面,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揭示企業更深層次的問題。
二、審前準備階段的主要工作
對任何審計項目而言,充分的審前準備工作對項目的順利開展以及取得預期審計效果都是至關重要的。
(一)通過審前調查充分了解被審計單位
風險導向尤其應重視審前調查工作,盡早了解被審計單位。審計組長可采用職能部門間審前溝通、風險調查問卷、訪談、查看重要場所、查閱企業年度工作報告、工作總結、會議記錄、內控手冊等內部文件,了解被審計單位,為制定審計方案以及開展現場審計工作打下基礎。審計組長應了解的基本情況以及應關注的內容主要包括:企業治理結構、機構設置以及職責分工情況,關注內控制度的健全性;主要產品及服務開展情況,關注新增產品及服務;企業戰略目標及經營目標制定與完成情況,關注目標調整與完成情況;信息化建設及管理水平,關注存貨進銷存管理、合同管理等關鍵業務的系統應用與運行;接受內部審計調查情況,關注發現的主要問題及整改;基本建設項目投資情況,關注建設項目進展及投資效果;發生重大法律糾紛案件的情況,關注發生的原因及造成的損失。
(二)根據了解的情況編制審計方案
審計組長應根據審前調查了解的情況以及本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的總體要求,編制審計方案。經濟責任審計項目的審計方案主要包括審計目的、審計依據、審計范圍、審計重點、審計時間安排、審計人員職責與分工等。
三、現場審計階段的主要工作
現場審計應按照審計方案的要求,理順審計工作思路,嚴格審計程序把“規定動作”做到位,并結合現場審計工作的開展情況,以風險為導向,使“自選動作”有特色。
(一)審計組長總覽項目,評估重大風險
審計組長在審計現場,需要進一步做好企業重大風險的識別和評估,向審計組員明確和強調審計重點;做好組織協調與溝通、把握審計進度。根據近幾年的審計工作經驗,審計組長需要從具體的審計事項中解放出來,使其真正發揮審計組長的作用,總覽項目,統籌全局。
(二)審計組員實施審計程序,獲取審計證據
審計組員在審計現場,按照審計方案的分工,對負責的會計科目和事項執行審計程序,必須做到把“規定動作”做到位,重點是嚴格落實審計組長強調的重大風險,使“自選動作”有特色。審計組員獲取審計證據,編制審計工作底稿。審計證據是審計工作的靈魂,應具有適當性、充分性,對事實的敘述要清楚完整,關鍵環節要具體詳細記錄,內容和出處要具體詳實。
(三)審計組長復核審計工作底稿
為保證審計工作的質量,特別是審計證據的質量。現場審計過程中,審計組長必須及時復核審計組員已完成的審計工作底稿,把好質量關,注意復核具體審計目標是否實現,審計程序是否有效執行,事實是否清楚,得出的審計結論及其相關標準是否適當。
(四)審計組與被審計單位交換意見
審計組長對審計組員編制的審計工作底稿進行分析、匯總后,列出審計發現的問題和重大風險事項,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交換意見。交換意見時,先與被審計單位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交換意見,對有異議的問題和事項,提請補充資料或說明材料;最后與被審計單位班子成員或企業負責人交換意見,溝通審計結果。
系統硬件主要由傳感器節點、協調器、控制開關器和上位機組成。傳感器節點由傳感器、處理芯片、及通信模塊組成,主要有溫濕度傳感器、H2S氣體傳感器、NH3氣體傳感器等;控制開關器主要是由主芯片、繼電器電路、接收通信模塊組成,主要用于控制通風設備的工作狀態;協調器負責網絡的建立維護和數據的中轉,主要任務是為各個傳感器分配地址,建立和維護網絡;上位機負責數據的接收、存儲,并能根據設置的參數進行預警作用。傳感器節點由MSP430系列處理器模塊、無線通信模塊、串口通信模塊、傳感器模塊、電源模塊和其它擴展模塊組成。選取MSP430系列處理器主要考慮低功耗。為了提高節點間的通信距離,需要在發射器的輸出端和發射天線之間增加一個功率放大器,并且采用定向傳輸技術。各種傳感器模塊、控制開關器和協調器都是獨立設計的,利于節點的重復使用,提高靈活度。
2.2定向天線技術
定向天線(Directionalantenna)是指在某一個或某幾個特定方向上發射及接收電磁波特別強,而在其他的方向上發射及接收電磁波則為零或極小的一種天線。定向天線具有增益高、方向性好等特點,能夠有效抑制干擾信號,大大減少節點之間的信號干擾,增大了數據的傳輸距離和數據傳送效率,降低信號傳輸的時延和節點的功耗、提高空間復用度,能夠使多個節點同時傳輸,空間復用率高。并且通過定向天線傳輸增加額外增益能夠實現WSN節點的遠距離通信,協議可靠性高,時延小,有效提高了WSN網絡吞吐量。
2.3節點軟件系統的組成
軟件的設計主要由傳感器節點軟件、控制開關器軟件、監測軟件組成,除監測軟件外,所有程序采用C語言編程實現,監控軟件采用eclipse軟件結合an-droid-sdk完成。各個應用程序主要由各個傳感器硬件模塊的驅動、數據采集和通信協議。
2.4通信協議
2.4.1通信算法
針對養殖環境參數監測過程中存在有障礙物影響,會導致傳輸距離受限制、監測精度不高等結果,因此設計了傳輸通信協調。通信協議算法主要包含四個階段:初始化階段、路由發現階段、數據傳輸階段、路由重發現。
1)初始化階段
當系統啟動時,設置一個啟動定時器tt1時間,當tt1時間到達后,節點就定期時間(tt2時間內)向周圍節點發送信號HELLO信息,發送HEL-LO信息后就等待回復號RET信息,如果在tt2時間內收到周圍節點的RET信息,標注節點已被發現。同時,周圍節點在收到HELLO信息后,就會把此節點作為鄰節點保存在臨時列表中,在tt3時間內向發送節點發送RET信息。如果此節點在自己的通信范圍內,就作為自己的鄰節點保存在正式鄰點列表中,否則拋棄此節點。
2)路由發現階段
每個節點計算鄰居節點的數量,并且根據本身的能量、與基站節點的距離、整個網絡節點的均衡等因素,設置成為初始的簇頭節點,各個簇頭負責簇內數據的采集。除此,各個簇頭之間,為了保證路由的可靠性和降低傳輸數據消耗的能量,采用單跳或多跳的傳輸方式傳輸數據。如果簇頭節點在基站的接收范圍內,就直接把數據傳送給基站,如果不在基站接收范圍內,就計算各個簇頭離基站的位置、本身剩余的能量,保證傳輸消耗能量最低原則,采用多跳方式傳輸數據到基站。
3)數據傳輸階段
當網絡進入穩定狀態,簇內成員節點將采集的數據傳送給簇頭節點,為了避免數據冗余,簇頭節點進行數據融合后發送給基站。數據會按照設計的數據傳送格式進行傳輸。
4)路由重發現階段
由于能量的限制,如果一直保持原路由進行數據傳輸,就會導致節點能量過多而不能工作,從而破壞整個網絡的正常運行。考慮到簇頭在網絡運行中承擔更重任務,設計簇頭更換策略。簇頭更換策略主要取決于三個因素:選舉系數、邊緣位置、閾值能量。選舉系數決定簇頭選舉的時間和更換的輪數,設置合理可行的選舉系數保證整個網絡性能;處于邊緣位置的節點若成為簇頭,會因傳輸距離太遠,容易耗盡能量而死亡;閾值能量設置得太大,導致很多節點不能成為簇頭,勢必會因數據傳輸距離過遠,導致網絡的不穩定。所以,簇頭更換策略是當簇頭的滿足選舉系統時,進入到簇頭更換,此時選取出簇內具有最大剩余能量的節點,判斷此節點是否處于邊緣位置,如果處于邊緣位置,繼續尋找簇內第二大剩余能量節點,一直到不處于邊緣位置為此,然后判定其剩余能量是否大于閾值能量,如果滿足則設置此節點為新一輪的新簇頭,并向周圍所有的節點發送成為簇頭的標志信息,重新進行簇內成員的構建,再形成新的路由進行數據的傳輸。
2.4.2MAC協議
基于定向天線的MAC協議主要使用兩種方式:使用RTS/CTS握手方式和不使用RTS/CTS握手方式。前者使用RTS獲得鄰節點的信息,RTS需要硬件設備獲取鄰節點的位置信息,后者則使用了音的信號幀,但是這兩種方式會帶來隱藏終端和聾節點等問題,從而降低了MAC的性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結合定向虛擬載波偵聽(DVCS)機制、使用多跳、SDMA(空分多址)等的優點,充分利用定向天線的優勢。
2.4.3數據通信格式
考慮到數據通信過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設置了數據通信格式。1)傳感器節點到協調器的數據格式。數據格式定義如:Head+len+data+stx。其中:Head(2byte),固定為0xFF,0XFE;Len(1byte),data的字節數;Data:數據域———2byte本機地址+2byte父節點地址+nbyte傳感器數據(n大于等于2);stx(2byte),固定為0x0D,0X0A。具體發送命令如:FFFE0800010000031200000D0A。其中:FFFE為固定數據頭;08為數據長度;0001為本機地址(子節點地址);0000為父節點地址;03為傳感器類型;12為傳感器數據,1Lsb=0.1,如0x10表示1.8;0D0A為數據的結束標志。2)協調器發往監測軟件的數據格式。數據格式定義如:FFFD000430300000hhhhhh。其中:byte1byte2:傳感器端數據發送的固定頭,固定為FFFD;byte3:數據類型的標識,00為H2S傳感器的數據,01為溫濕度感測器的數據,02為NH3感測器的數據;byte4為傳感數據長度(統一為04);byte4~byte7:為傳感器數據;Byte9~byte10:保留;byte11:byte1—byte10校驗值(相加取低8位)。
2.5網絡構建系統上電后
協調器進行搜索并尋找合理的信道,完成系統初始化和建立網絡的任務。各個傳感器節點通電后,掃描信道,尋找協調器,并加入到網絡中。加入網絡后,則開始采集環境數據,傳輸給協調器,協調器接收各個節點的數據,判定其格式正確后,將其傳輸給監測軟件。
2.6監控軟件設計
以eclipse軟件為開以平臺,結合android-sdk完成監控軟件的開發。Android系統是一個源碼公開、開放和完整的軟件,是由操作系統、用戶界面中間件和重要應用程序組成,得到手機運營商的廣泛使用。在系統的設計中,應用到了Activity、Intent、Service、An-droidUI、多線程等技術。本系統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組成:Android軟件與硬件傳感器通信的底層驅動,包括打開串口、關閉串口、發送串口信息、接收串口信息以及異步方式讀取傳感器數據等;主界面內容顯示,包含各種傳感器數據顯示、控制開關器的控制等信息。監控軟件接收到數據時首先要對數據的格式進行分析,判定數據格式正確后,確定是哪個傳感器的數據,然后進行數據處理,計算結果,在相應界面位置顯示數值;把結果與設定的數值進行比較,如果不在設置數值范圍內,就進行報警,并把報警信息通過串口發送到協調器,協調器再轉發到控制開關器,驅動通風設備工作。
3系統的應用
根據設計的要求,系統設計完成并搭建,在豬舍做了相應的實驗和相關的測試,系統測試結果說明,系統實現相應功能,成功讀取相應的環境數據。主界面運行顯示圖中是各個傳感器終端節點采集發送回來的數值顯示和通風設備工作狀態情況。可以通過“菜單鍵”設置邏輯狀態的“關閉”和“啟動”在邏輯狀態都已關閉情況下,只能顯示所有傳感器的數據和此時通風設備工作狀態,不能達到超限預警的效果。為了能實現環境參數監測的自動控制,必須要開啟所有的邏輯狀態。通過“菜單鍵”設置溫度、濕度、H2S氣體和NH3氣體的范圍,當采集數據中任一參數超出范圍,都可以自動開啟和關閉通風設備,達到自動控制效果。H2S和NH3參數范圍設置的標準是依據《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畜禽產地環境要求(GB/T18407.3—2001)中的標準來設置,H2S和NH3應控制在10、25mg•m-3以下。根據相關研究表明,豬舍最適宜的溫度為8℃~20℃,相對濕度根據豬體質量類型的不同一般為65%~85%。
1什么是抽象藝術
抽象藝術是指對事物的一種簡化并提煉抽取出來的藝術,它是由形體、線條、色彩的三種組合表現的。抽象派分為熱抽象和冷抽象,其代表人物是康定斯基和蒙得里安,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不具體化某種事物,而采取線條,色塊,形狀等來構圖以表現其內心的活動。
2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1康定斯基熱抽象
康定斯基的早期繪畫風格分為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野獸主義,在野獸主義階段,他創作了“構圖”、“即興”、“抒情”等命名的作品,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幅抽象畫。1910年創作的《無題》,康定斯基自命為是他的第一幅抽象畫。在這幅畫中,激蕩而自由的線條與色塊,形狀,波浪線等相互穿插,看起來隨意點畫,卻多而不亂,形散而神不善,通過這些線條,色塊表現了作者內心活動。
2.2蒙德里安冷抽象
蒙德里安是荷蘭的抽象主義畫家,他的藝術被稱為“冷抽象藝術”、或“幾何抽象”。1913年前的繪畫以線條為主,把橫線與豎線結合起來構圖,形成直角或矩形,并在其中涂以紅、黃、藍三原色和灰色。1917年創立了風格派,充分發揮出他獨樹一幟的繪畫風格,采用線條,色塊構圖,創造了新造型主義藝術。在蒙德里安的作品中,具體被抽象化,情感隱喻其中,形成了激蕩又理性的畫面效果。
3抽象藝術在中國環境設計的跨界現象
3.1家具設計
從紅藍椅到今天各種各樣的椅子形態可以看出抽象主義對于家具設計的重要革命性的改變。紅藍椅是風格派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是家具設計師里特維爾德受《風格》雜志影響而設計的。紅藍椅對包豪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紅藍椅是風格派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
3.2建筑方面
“鳥巢”無論從外觀察還是從內欣賞,看到的都是一根根鋼鐵相互編織而成的獨特建筑,線成為了面的建筑,把一個具象的鳥巢變成了具有抽象味道的建筑。它坐落在奧林匹克公園中央區平緩的坡地上,場館設計如同一個的容器,高地起伏變化的外觀緩和了建筑的體量感,并賦予了戲劇性和具有震撼力的形體。鳥巢體育場的空間設計體現出了空前的設計理念,為我國體育館建設做了很好的帶頭作用。
3.3園林方面
周谷城先生說,“理想在現實生活中實現,就成為歷史,在藝術作品中實現,就叫做意境”。意境就是一種神、形、情、理融為一體,和諧統一的藝術境界。2007中國(廈門)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中,青島園的景觀設計,充分體現了抽象藝術形式在中國當代園林設計中的運用。花園的整體設計是以抽象的方式從色彩、空間與材質體現青島城市的特色蘊味。抽象互動的線條構圖中可以感受到這個海濱城市富有朝氣的城市風貌。
4結語
從上述環境設計與應用的抽象藝術,可以看出抽象藝術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一個城市的公共空間的設計是城市展示其發展水平的關鍵標志,而抽象的建筑類型又是現代建筑發展的未來趨勢。無論是雕塑還是展覽空間,非特定的造型都經常引起人們的關注,讓人們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因此,抽象藝術的意境是抽象藝術形式基本形式的終極目標。[1]在中國,我們的許多抽象藝術作品都在模仿國外,順應國外抽象藝術的發展趨勢,但中國不是沒有抽象藝術。例如,我國傳統的書法、國畫就是很好的一種抽象藝術表現形式。可見,我們缺乏的是一種創新意識。抽象藝術的視覺效果只是其外在表象,我們應該更加關注抽象藝術的意境感受。本文期望通過研究抽象藝術在中國的環境設計中的跨界設計,一方面促進抽象藝術與我們生活環境的結合,進一步擴大環境設計的橫向發展,另一方面促進人們對抽象藝術的理解,提高國內大眾對抽象藝術認識水平的鑒賞能力,豐富我們情感,促使抽象藝術創造的意境感受更加被大眾所接受,進而對本國跨界設計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在我國當前很多工程的建設,由于一些經濟風險,最終導致了非常大的損失。如何將風險降低,通過什么措施降低風險,這對于每一項工程來說我們都要對其做好經行風險評估和分析。風險控制的過程中,項目工程經濟分析是最常用的。工程的建設過程中,為實現預期目的,項目經理就必須對項目成本運行狀況了如指掌,通過分析數據,嚴格對成本進行控制。現如今,建筑市場的競爭可以說是相當激烈,對于供需的不平衡,供大于需,必然會使不少建筑企業面臨倒閉。當前,在我國建筑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對風險進行預測,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應對風險,消除其影響。
一、控制工程施工企業經濟管理風險的價值
加大對風險的管理工作,是提高有效控制能力的重要做法。在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工程經濟管理風險,制定有效地控制風險的預案將可能及時發現風險隱患,并對其未來可能遇到的風險進行預測和分析,對風險可能導致的危害進行評估,然后有效地處理這些潛在的風險,將項目的成本控制在最低的范圍內。我國建筑企業正以飛快的速度向前發展,在市場中也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要求建筑企業必須加強工程管理,尤其是工程經濟管理。這是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在新形勢下對建筑行業的要求,對于實現建筑企業自身的發展和改革也有巨大推動力。
二、工程經濟管理中具體風險分布
(一)風險存在于招投標過程
(1)預估工程量和施工圖紙設計花費較大。工期的長短直接關系到建筑企業的利益,所以目前,很多工程在設計尚未完成的情況下,私自進行招投標,各項準備活動將無法按照正常的時間完成。甚至有的企業錯誤的對于實際工程進行估算,結果工程量的施工與實際的工程量差距巨大,增加了施工企業的工程造價,從而影響了企業對于工程的施工。
(2)風險存在于低價競標過程。工程招投標市場目前競爭相當激勵,面對供需不平衡的現狀,很多企業為了增加競爭力,開始采取一些不正當的競標方式,以謀取更多的工程。在招投標過程中,以低價方式競標是奪標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多種:一是建筑企業眾多,工程項目供不應求,一些企業因沒有攬到工程,人員和設備閑置現象嚴重,為提高資源利用率,它們就會采取低價奪標。另外,在當前的招投標管理中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很多業主利用自身買方地位,壓低工程報價,并在發標后對合同和造價進行修改。最后,工程造價管理制度不合理,管理方法落后現代工程管理要求,導致工程預算編制與實際情況嚴重背離,施工企業面臨巨大的成本增大風險。
(二)工程清單項目和計量統計的不一致
這方面產生的問題主要有:第一,招標過程不嚴格,存在一些企業自身就對項目所有工作量不明確,也就無法為中標方出具工程量清單,清單的工程量,基本上是由承包商自己根據招標圖來計算的。第二,業主所提供的工程清單內容與計量統計的不相符合。招投標的過程,對于報價的處理,一定程度上,很容易讓人產生心理誤解。以上兩種情況,一旦報價存在偏差,企業承受的風險也就變大。許多施工人員的素質和素養不高,再加上對施工人員的培訓不嚴格、不全面,這些都無形之中給施工帶來了隱患。施工企業必須依靠人來實施,所以人員是工程施工質量過硬的保障。有一些施工人員自身的技術水平欠缺,沒有充分的施工責任心及安全意識。對于安全隱患的忽視,對于工作環境的正確認識不高,這些都可能給企業造成不必要的經濟糾紛,甚至承擔一定的法律風險。
三、預防風險的原則
有兩個原則是在施工企業經濟管理中所必須遵循的:一是未雨綢繆,制定應急預案。確保制定的進度計劃是科學合理,具有可操控性。在各個監管環節中引入計算機網絡技術,確保工程項目的進展和計劃一致。首先,在施工合同簽訂之前,應該詳細列舉雙方的責任明細,深度強化思想意識。其次,可以購買相應的保險,小投入,大回報,這可以有效地降低工程施工過程中突發性事件對于企業的影響。還有強化企業應對緊急事件的處理能力。一旦施工過程中出現某些緊急狀況,要用合理的手段降低企業的損失。最后,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因此,想要利潤效益最大化,還應該有強有力的管理防范系統。
四、風險預防防范措施
(1)工程擔保。在防范風險的所有的方法中,工程擔保是較有效的一種,擔保需要分階段設置實施:招標投標階段的投標擔保;工程實施初期的預付款擔保;合同執行過程中的履約擔保;工程保修期保修擔保及業主支付擔保。
(2)工程保險。工程保險對于建筑企業避免風險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是為了工程施工中出現事故時,施工企業能夠從保險公司獲得一定賠償,而不至于造成資金鏈斷裂迫使項目工程停工,影響工程的質量和進度。國家在這方面也做了相關規定,要求建筑企業必須為建筑職工購買意外傷害保險
(3)提高工程的質量和技術加強工程風險管理。有三個問題主要存在于施工企業的施工過程中。一個是施工技術方案缺乏選擇空間。另一個是工程造價師很少參與施工方案討論,無從進行經濟分析。三是在施工過程中如果存在施工圖紙與施工具體情況不相符的問題時,不能及時修正。蘭州國際馬拉松賽公路項目也出現過施工圖紙與實際情況出入較大的問題,嚴重影響了工程進度。為了有效應對這個問題,項目部成立了專業技術小組,專門負責修正施工圖紙工作,有效提升了相關工作效率。
(4)加強管理招投標工作。尋找專家隊伍對工程技術方案進行評審和打分,剔除不合理的施工方案;要根據工程業主要求來選擇最佳施工方案;要結合工程具體情況來開展工程造價編制工作,確保工程預算符合實際要求;要綜合工程報價、施工企業實力來選定最佳承建企業。
(5)加強對建設資金的管理。相關的行政執法部門要對合約關系人的財務工作做到及時、準確、合法的檢查工作。一是審計承包商對外簽訂的一系列合同,主要審查以下兩個方面:合同主體是否為關聯單位,合同內容是否真實完整。二是檢查承包商的開戶銀行。三是對承包商的撥付資金嚴格監管,就那些手續不全的承包一經發現要立即要求補充手續,如果不能提供充分的依據,則拒絕繼續合作。四是對承包商的進出賬目全面監管,重點是對關聯單位和內部往來的賬目檢查,和其他長期掛賬而沒有進行即時結算的資金往來。
五、結語
由于每一個建設工程項目都是龐大、復雜化的工程,每一個建設步驟都緊密相連,并且擁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屬性。針對不同的項目又有不同的經濟管理辦法和措施,從而產生不同的經濟管理模式。因此,實事求是這是對于問題處理的最好的態度和方法。參考文獻:
[1] 秦素珍.工程經濟管理的風險及應對措施[J].商情,2013(49):254.
[2] 謝麗,謝世權.路橋工程經濟管理風險防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12):4041.
[3] 張虹霞.淺議提高工程經濟管理作用的辦法[J].世界家苑,2011(8):94.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18X(2012)03-0086-06
郁玉英(1973-),女,文學博士,井岡山大學廬陵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唐宋文學。(江西吉安 343009)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宋詞經典的生成及嬗變研究”(項目編號:10CZW027)的階段性成果。
傳播的方式和途徑,作為聯結傳播主體、受眾、傳播客體之間的紐帶,是一個復雜的體系,是整個傳播體系中最關鍵的一環。文學傳播一般的方式、途徑是:一種傳播媒介承載某一傳播客體——“某人/某作/某類文學樣式”,通過主體的傳播指向不同的受眾群體,產生不同的傳播效果。但在文學傳播方式途徑中,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現象,傳播媒介不僅起著簡單的載體作用,它同時能更有效地促進“某人/某作/某類文學樣式”的傳播。傳播客體也不僅是單純的被傳對象,它同時是傳播“他人/他作/他類文學樣式”的催化劑。客體和媒介兩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從而導致不同尋常的影響和效果。本文擬探討文學傳播中的這一特殊現象——共生。
共生論最初是用于描述生物領域的生存現象:“共生雙方通過相依為命的關系而獲得生命,失去其中任何一方,另一方就不可能生存。生物界的這種相互依存現象反映了生物界的存在本質是共生。”自1879年德國醫生、著名的真菌學家DeBary(1831-1888)提出共生論后,該理論被廣泛應用于社會學、經濟學、文化學領域。
宇宙自然中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為其他事物的存在提供前提和條件,因而共生論實際上是一個帶有普遍意義的理論范疇。借用共生論的說法,文學傳播中亦存在類似的共生現象。某位作家及其作品并不是簡單地局限于“某人/某作/某類文學樣式”這樣的模式而流傳,而是通過依存于“他作/他類藝術樣式”,藉其他人的創作而獲得更大的影響力。在這種現象中,“他作/他類藝術樣式”對某人作品的引用和借鑒為“某人/某作/某類文學樣式”的傳播創造著新條件,而“他作/他類藝術樣式”也會因效仿、引用、借鑒某人作品而增添藝術魅力,擴大知名度,獲得更強的生命力。當然,因為文學傳播途徑的多樣性,此處的共生現象與生物學中的共生稍有不同,那便是不存在失去一方,另一方便不能生存的問題。
文學傳播接受中的共生現象通常有以下兩類情形:
其一,同類文學體裁中的共生現象。這類共生現象一般表現為創作型讀者以原先存在的某作為范本,創造新的作品的同時保留原作的主要特征。古典詩詞中的唱和即屬于這種共生現象的典型代表。通常,原作或因為具有藝術創作上的典范性而導致他人的效仿,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便由于它“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逸氣浩懷超然乎塵垢之外”,而“新天下耳目”的開創性而成為諸多詞人效仿的典范之作。另外,也有的創作型讀者可能出于情感、興趣或娛樂目的唱和某人的作品。譬如,南宋末劉辰翁追和李清照《永遇樂》(落日镕金)的原因就在于原詞凝聚著強烈的故國情思,深深觸動了劉辰翁。他在《永遇樂》(璧月初晴)序中說到:“余自乙亥(1275)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輒不自堪,遂依其聲,又托之易安自喻,雖詞情不及,而悲苦過之。”此現象中,在新作的創作和流傳時,原作借此也得到傳播,而新作也因為和原作的這種關系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一定的關注。
中圖分類號:K879.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7)03-0071-11
Abstract: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relevant texts and images from Dunhuang, the illustration on the left side of area K7-2 at the Yaoshiyan Grottoes can be identified as an illustration of the Usnisa Vijaya Dharani Sutra, which dates from between the end of the 9th century and the middle of the 10th century. When the illustration was introduced from Dunhuang, a new form was created to facilitate the combination and engraving of different images. This form of propagation was less popular, however, due to the great popularity of simple stone pillars engraved with the text of the same sutra for the same purpose. Many relics expressing this sutra have been found in caves dating from the end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Five Dynasties to the early Song dynasty in Sichuan and Chongqing, and most often function for the underworld salvation of believers. Combination of the newly found illustrations with images of other themes forms an organic whole that encompasses different belief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present, past, and future lives. The co-existence of this illustration with archaeological remains associated with Ksitigarbha belief designed for underworld salvation suggests that people needed to be saved before and after death so as to achieve a double security of afterlife salvation.
Keywords: Usnisa Vijaya Dharani Sutra illustration; Yaoshiyan Grottoes at Dayi County; from the 9th century to the early 10th century; Dunhuang; Ksitigarbha belief
藥師巖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大邑縣斜源鎮盤石村,龕像分布在南北長150米、高約20米的紅砂巖崖壁上,現存晚唐至明代造像44龕[1]。K7-2位于造像區北側,距地面7米。外龕方形,內龕佛帳形(圖1)。內龕正壁前雕善跏趺坐于方臺上的千手觀音一尊,身體兩側浮雕手臂,呈扇形展開,各執法器。方臺正面左右各雕一立像。千手觀音左右側下方各雕一跪像,仰首面向觀音,雙手呈承接狀(圖2)。外龕右側存一經幢輪廓。外龕左側浮雕四層山巒,分兩列,每列各雕4組情節[1]39-40(圖3―4)。
筆者在參與實地調查時,因該龕位置較高,未能近距離地觀察,以致將外龕左側這8組情節誤認為是觀音救難圖像[2]。報告出版后,經仔細分析、對比照片和文字描述,確認其表現的應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簡稱《尊勝經》)的內容,是一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簡稱尊勝變)。藥師巖的這鋪尊勝變,是除敦煌石窟外的唯一一例,對研究該題材的演變、傳播及其所反映的尊勝信仰的內涵都有重要意義。茲撰文對相關問題略作討論。
一 內容釋讀及年代
《尊勝經》是一部重要的密教經典,前后五譯,另有若干單譯本和儀軌。諸譯本中,以永淳二年(683)佛陀波利的譯本最為流行[3]。敦煌石窟的尊勝變中,就有描繪該譯本的序文內容,可與經文對照的榜題也采用佛陀波利本[4]。本文結合該譯本,對藥師巖K7-2左側山巒8組情節分析如后。
情節1 求救帝釋
畫面左上方一天王倚坐,前方存一像頭部輪廓,似面向天王而立。
該畫面雖僅存上半部分,但仍可辨別左上方坐像為倚坐,腹前可見戰甲上的束帶,其形象應該與情節2上方的天王相同。結合經文,情節2表現的應該是善住聽聞自己“命將欲盡……受七返畜生身”后,向帝釋求救的場景:
(善住)速疾往詣天帝釋所,悲啼號哭,惶怖無計,頂禮帝釋二足尊已,白帝釋言……[3]350
情2 七返畜身
畫面右上方一天王著戰甲,足穿靴,倚坐山崖上,左手于身前托一塔。前方靠下位置從上至下依次雕狗、猴、鳥和蛇。
該情節比較完整,反映的是帝釋聽聞善住哭訴后:“入定諦觀,即見善住當受七返惡道之身,所謂豬狗野干獼猴蟒蛇鳥鷲等身”的場景[3]350。
情節3 流通受持
畫面中央雕二像,相向而立。左側一身殘,似為光頭,左手持一物于腹前,似要遞與右側立像。右側立像頭挽髻,雙手似置腹前。
該情節則與敦煌第454窟宋代尊勝變左側條幅畫從上至下第2幅內容接近,左側孕婦受持經卷,對面一男性立像向前伸出一手{1}。但藥師巖K7-2的該情節左側立像為光頭,參照情節4中僧人誦陀羅尼撒土令死者生天的場景,該情節的左側立像應為一僧人,左手遞出之物應為《尊勝經》。表現的應是信眾從僧人處受持《尊勝經》的場景,對應的經文應是:
若能書寫、流通、受持、誦讀、聽聞、供養,能如是者,一切惡道皆得清凈,一切地獄苦惱悉皆消滅。[3]351
情節4 咒骸生天
畫面右側一僧人倚坐,光頭,著通肩袈裟,左手托物于身前。前方橫臥一具骸骨,骨骼清晰可見。骸骨上方雕一朵祥云,其內雕一結跏趺坐像,頭微前低,似看骸骨。
該畫面表現僧人左手托土,散于死者尸骸之上,令死者生天的場景:
若人先造一切極重惡業……應墮地獄……畜生閻羅王界……墮餓鬼乃至墮大阿鼻地獄。或生水中,或生禽獸異類之身,取其亡者隨身分骨,以土一把誦此陀羅尼二十一遍,散亡者骨上即得生天。[3]351{1}
情節5 安塔受持
畫面左側雕方塔,右側一僧人光頭,跪向方塔,雙手合十。
表現的應是僧人將《尊勝經》安于塔中供養的情況,對應經文是:
佛告天帝:“若人能書寫此陀羅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樓上,乃至安置@堵波中……”[3]351
情節6 安幢受持
畫面上方一像束髻,著通肩式袈裟,結跏趺坐,雙手置腹前。左下方雕一經幢。
該畫面下方的經幢分兩部分。下部為一方形基座,上部所置之物應為寶珠,這種寶珠一般置于幢或塔頂,在同時期的幢、塔形象中比較常見。這里僅用基座及最頂部的寶珠來表現經幢,應由于狹窄空間的限制,而將寶珠刻意拉長,以使整體形態上與現實經幢更加接近。該畫面與情節5接近,應是表現將經文書于幢身受持的場景,對應經文見上一個情節。
情節7 地獄救贖
畫面左側雕一門,雙扇門扉緊閉。門前一立像,頸戴枷,雙手置門上。
地獄救贖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最為強調的功能,經文中反復提及。此處門應代指地獄,一人戴枷,雙手置門上,應該是作開門狀,為從地獄解脫的場景。表現的應是安幢、塔受持之后,罪業消除、地獄救贖的場景,“諸眾生所有罪業,應墮惡道:地獄、畜生、閻羅王界、餓鬼界、阿修羅身惡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為罪垢污染”[3]351,此處以地獄來表現所有惡道。
情節8 詣佛聽法
畫面中央二天王束發,著戰甲,結跏趺坐,結禪定印。
二天王形象與情節1―2相同。畫面表現帝釋授陀羅尼與善住,善住“依法受持,一切愿滿。應受一切惡道等苦,即得解脫,住菩提道”后,帝釋與善住返回佛所,“于佛前立,踴躍歡喜,坐而聽法”的場景[3]352。
8組情節,從下至上,比較嚴格地按照經文內容的發展有序展開。這些情節在敦煌盛唐、宋初的6鋪尊勝變(見本文第二部分)中多有體現,僅表現形式有所差異。藥師巖K7-2中的七返畜身、咒骸生天、安塔幢受持、地獄救贖、二天王詣佛聽法等情節與經文聯系緊密,可視為此經變的標志性畫面。據此,該龕左側浮雕應確定為尊勝變。
藥師巖K7-2的第1―2組情節,表現故事的起因是善住求救帝釋,帝釋入定諦觀,見善住即將七返畜身。第3組情節表現僧人傳授《尊勝經》。第4組情節,則表現受持《尊勝經》而獲得的功德。第5―6組情節,則說明受持此陀羅尼的兩種方法――安陀羅尼于塔、幢中。第7組表現地獄解脫,其人物形象不再是光頭的僧人,而與第6、8組一致,均束發。第8組表現的是帝釋攜善住詣佛聽法,亦均束發。從情節發展及形象推測,第6組可能是善住受持陀羅尼法的場景,第7組表現的則是善住受持完畢,以出地獄來表現“即得解脫住菩提道”[3]352。整個畫面布局有序,邏輯清晰。
藥師巖K7-2內龕雕千手觀音,左右側對稱浮雕尊勝變和經幢,三者無打破關系,顯系有規劃地同時開鑿。這種倚坐、左右側手臂呈扇形展開和臺座左右側雕出餓鬼、貧兒的千手觀音造像,多發現在四川地區的五代造像中。如川東的安岳庵堂寺[5]、圓覺洞[6]、菩薩灣[7]和大足北山佛灣[8]都有此種造像。庵堂寺K10有“天復七年”(907)的造像題記,北山佛灣K218、K235、K243、K273等龕,也均位于北山佛灣的五代造像區域內。
報告認為該龕的開鑿年代應在9世紀末至10世紀中期,下限在宋初[1]184,即唐末五代宋初這個階段內,結合上述分析,是比較恰當的。
二 大邑藥師巖與敦煌莫高窟尊勝變之比較
除藥師巖K7-2外,目前發現的尊勝變均在莫高窟,共7鋪,繪制在第23窟和第31窟覆斗頂東披、第55窟和第454窟北壁、第103窟和217窟南壁、第156窟前室窟頂西披。其中,第55窟和第455窟的2鋪有佛陀波利本《尊勝經》的榜題,確為尊勝變無疑,均為宋初的作品[9]。第23、31、103、217窟的4鋪為盛唐作品,但一直被認為是法華變,近年有學者識別出其均應為尊勝變{1}。第156窟的1鋪{2}則繪制于晚唐。
在包括藥師巖K7-2在內的盛唐至宋初的8鋪尊勝變中,以莫高窟盛唐的4鋪場景最宏大,情節最完整,在畫面構成及具體情節的表現上也都比較接近。以保存最完好的第217窟尊勝變為例,畫面頂部一般描繪三十三天宮殿,表現善住夜半聞聲、求救帝釋等情節。畫面中心表現佛說法場景,帝釋從天降至說法現場。底部及兩側又有若干情節表現帝釋諦觀善住七返畜身、墮于地獄、生于貧賤家而無兩目的場景;安《尊勝經》于幢、高山、高樓及塔中的種種受持法門;尸骸生天、聞經祛病、月滿增壽、天神護衛、生于大姓婆羅門家或豪貴最勝家等功德以及經文最后部分的佛祖為善住摩頂受記、善住與帝釋聽法等情節。第217窟及第103窟的兩鋪還描繪出了佛陀波利本《尊勝經》的序文記載的佛陀波利尋訪五臺山回國取經中土翻譯入五臺山不出的內容(圖5)。
晚唐第156窟尊勝變雖殘損較嚴重,僅存右下角部分畫面,但保留與盛唐時期尊勝變相同的將經卷供養于高樓與經幢頂部的經架上的場景,繪制的位置亦位于經變下方,其構圖應是繼承了盛唐同類經變中心為說法圖,周圍穿插小畫面的形式[10](圖6)。
盛、晚唐尊勝變的這種以佛說法為中心的布局,在宋初的第55窟與第454窟兩鋪中得到一定程度的繼承[4]7-18,但產生了一些顯著的變化。第55窟一鋪上方依舊描繪出三十三天及帝釋、善住,但省略了大部分發生在天宮的情節;畫面中心的佛說法場景保留了帝釋向佛求救的情節,又將原本在繪于佛說法兩側的帝釋奉持陀羅尼法還天和善住、帝釋詣佛所共同聽法的情節繪制在佛說法場景之中(圖7)。第454窟的佛說法場景中,帝釋向佛求救,善住、帝釋共同聽法的情節與第55窟基本一致,但在原應描繪三十三天的位置,繪制的內容與經文無關,經變的下部描繪的12組情節亦與經文毫無關系[4]11-16。
此一時期尊勝變最大的變化在于,主要以條幅畫的形式來表現《尊勝經》的故事情節。第55窟及第454窟兩鋪在三十三天及佛說法兩側均有條幅畫,各12組情節。藥師巖K7-2的各組情節雕刻在一呈幢形的山形上,山形中部有一凸棱將左右分開,實際也是條幅畫的形式。這3鋪尊勝變條幅畫的具體內容雖各有異同,但各情節在盛唐就已經出現,故應是在繼承前盛唐傳統基礎上,加以變化而成。
第55窟及第454窟兩鋪的條幅畫更注重表現受持的法門及功德,這可能因為在畫面頂部及中央已經比較清楚地描繪出了整個事件的前因后果,條幅畫沒必要再作交代。而藥師巖K7-2沒有描繪出天宮及佛說法場景,為達到用有限的畫面完整呈現整個故事情節的效果,在中間部分著重表現最重要的受持功德及法門外,在開始和結尾雕刻善住求救于帝釋和帝釋攜善住詣佛聽法的情節,使故事發展脈絡得以呈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3―5組情節中,首次以僧人作為傳播《尊勝經》和實踐各種受持方法的主體,更符合佛教傳播的實際情況。而第3―5組情節表現佛祖講授的受持功德與法門,與故事情節發展無涉,但第6―7組情節中表現受持方法與功德的載體,由僧人變為善住,使得畫面回到故事發展的節點――帝釋還本天,授予善住,善住依法受持即得解脫,這既是對第1、2組情節的呼應,更直接引出最后帝釋攜善住詣佛聽法的情節。無論是整體布局、具體情節選擇,還是各情節的表現方式,都是創作者在深入理解經文基礎之上的創新,可以說,藥師巖K7-2的尊勝變是此一時期該題材新的表現形式,它既降低了該經變開鑿的難度,又使其易于和其他題材進行組合。
但無可否認的是,無論是條幅畫的布局方式,還是具體情節的表現方式,都反映了其與敦煌尊勝變的密切聯系。在唐末五代至宋初,四川地區{1}與敦煌的佛教藝術交流十分密切,前者此階段流行的主要題材,在敦煌壁畫、紙絹畫中均能找到,且體現出極大的相似性,如有學者通過對比,認為大足石刻就受到敦煌的影響[11]。藏經洞還發現刻印于四川的歷書及佛經的印本[12-13],部分卷子的題記帶有四川方音的現象[14]。尊勝變首先于盛唐出現在敦煌,晚唐至宋初亦有少量發現,傳承情況比較清楚。在此階段四川和敦煌佛教藝術密切交流的背景下,尊勝變傳入蜀地,并且為了開鑿的方便而變化出新的形式是不難理解的,但如敦煌地區的情況一樣,該題材傳入后,并未流行開來。
三 經幢代替經變――尊勝變消亡過程試探
盛唐至宋初,近300年內,尊勝變僅在敦煌和四川地區發現8鋪,這種情況與佛陀波利本《尊勝經》在7世紀下半葉譯出后即廣為流傳的情況不符。這可能與傳播《尊勝經》的另一d體――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簡稱尊勝幢)的流行相關。
《尊勝經》中明確提到立幢供養的方法,“若人能書寫此陀羅尼,安高幢上,或高山或高樓上,乃至安置@堵波中……”[3]351經文雖提到除經幢外,另有高山、高樓及@堵波(塔)亦可作為供養的載體,但毫無疑問,對經幢的重視程度是其他載體無法比擬的,這可能與經幢更易于建造有關。有學者收錄考古發現及歷代文獻中著錄的經幢,唐代400余件,五代近100件,兩宋240余件,遼金元近400件[15],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尊勝幢,并且,這只是保存至今和文獻著錄的數量,實際數量應該更多,可見唐代以來建幢風氣之盛。
尊勝變與尊勝幢均是《尊勝經》經文的表現形式,宣揚經文內容的功能是一致的。但經幢較之有著復雜故事情節的經變畫的繪制、雕刻,要簡便、低廉很多。并且,《尊勝經》提到,尊勝幢的影子映身,或幢上塵埃落在人身上,即可不受惡道之苦,獲得福報的方式極其簡單。再者,“于四衢道造@堵波,安置陀羅尼,合掌恭敬旋繞行道歸依禮拜。天帝,彼人能如是供養者,名摩訶薩剩真是佛子持法棟梁”[3]351。供養尊勝幢、塔的地點要求,是人口聚集的交通要道,這決定了尊勝經幢地點選擇上有很大靈活性,包括石窟、寺院、通衢大道、墓旁或墓中,塔內或者塔側,甚至家中均可[16],能夠吸引更多信眾參與。
文獻記載,尊勝幢上刻的經、咒,往往被人制成拓片。如元和八年(813)那羅延經幢就提到“大唐元和八年……女弟子那羅延建尊勝幢,打本散施,同愿受持”[17]。打本散施,即是指以此幢之經文拓片散發傳布,可知經幢也以此種方式來傳播《尊勝經》[16]46-47。咸通七年(866)河南縣黃順儀為其女造尊勝幢又說,“《佛頂尊勝陀羅尼》,東都先福寺西律院玉石幢本”[18],表明此幢用的是先福寺的拓本。這說明通過拓印經幢上刻經來傳播《尊勝經》的方式是比較有效的。
總之,建造尊勝幢來供養經、咒,成本低廉、供養簡便,同時對傳播《尊勝經》也比較有效,是只能夠創作于寺院或石窟的尊勝變無法企及的。
盛唐時期,《尊勝經》信仰流傳不久,尊勝幢亦處于剛開始流行的階段,故此時期尊勝變作為《尊勝經》的傳播載體,有存在的實際價值,尊勝變在此一時期出現最多,繪制最精。進入中晚唐,尤其是代宗大歷十一年(776)敕令“天下僧尼誦佛頂尊勝陀羅尼,限一月日誦令精熟。仍仰每日誦二十一遍。每年至正月一日,遣賀正使具所誦遍數進來”[19]之后,尊勝信仰得以全面性地推廣至各地寺院,特別是處于僻遠地區的寺院僧尼和信徒[16]35,此詔令更使“中唐以后至宋,尊勝陀羅尼經幢,建立極盛,遺石于今不少”[20]。建造簡便、低廉、易供養的尊勝幢大量出現,使尊勝變存在空間被嚴重地擠壓,以至盛唐以后的200余年間,僅出現4鋪,宋初以后,不見此類圖像的流傳。
事實上,自盛唐以來,尊勝變數量由多變少,規模由大變小,情節由繁變簡,甚至出現第454窟尊勝變下部12個毫不相干的畫面及藥師巖K7-2極度簡易的尊勝變的情況,與當時社會尊勝信仰昌盛事實相悖。這已經表明盛唐以后對尊勝變不甚重視的實際情況。在盛唐4鋪尊勝變中,安幢受持一般與安于高山、高樓受持并列出現,并未特別重視。但五代至宋初的3鋪,在為數不多的情節中,均有建幢供養,第54窟左側條幅畫6個情節中,有4個都出現經幢,已經比較清楚地反映出了對安幢受持的逐漸推崇。唐末五代宋初的四川地區石窟中大量建造尊勝幢,而非尊勝變,也說明尊勝變在石窟藝術中被逐漸放棄的事實。同時,藥師巖K7-2左側尊勝變各情節所在的山崖的整體形態,與同時期的經幢是比較接近的,似乎是有意識表現尊勝變就是雕刻在經幢上。基于上述原因,宋初以后,尊勝幢完全替代了尊勝變。
四 從石窟材料看四川地區 唐末五代宋初的尊勝信仰
包括藥師巖K7-2在內,唐末五代至宋初,四川地區石窟中與尊勝信仰相關的遺存可分為兩類,包括與其他造像組合出現的尊勝幢、尊勝變、尊勝咒{1}和單獨出現的尊勝幢或尊勝咒(表1)。遺存數量豐富,分布廣泛,反映出尊勝信仰在此時期的四川地區影響力之大。
毫無疑問,地獄救贖在《尊勝經》中反復提及,是該經宣揚的最主要功能,也是其流傳影響深遠的最重要原因。如在眾多建幢記中,都將此功能作為建幢的主要訴求,晚唐開始流行的刻有《尊勝經》或尊勝咒的墓幢,也主要基于這個原因。以至后世認為“禳罪集福,凈一切惡道,莫急于《佛頂尊勝陀羅尼經》”[21],可見其影響深遠。
藥師巖K7-2中尊勝變與千手觀音圖像的組合,在石窟中雖僅一例,但千手觀音信仰與尊勝信仰的結合,此時已經比較普遍。一般的做法是將伽梵達摩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簡稱《大悲心陀羅尼經》)中的咒語即《大悲咒》[22],與《尊勝經》或尊勝咒同刻于幢身,數量眾多,多建于墓旁或寺院內。這種做法十分流行,以至該時期許多經幢直接被稱之為“尊勝大悲幢”[15]165-168[16]74-75。
如此看來,藥師巖K7-2右側的經幢,很可能就是同時體現尊勝信仰與千手觀音信仰的尊勝大悲幢,是對左側千手觀音和尊勝變所反映的兩種信仰結合的集中體現。該龕千手觀音和尊勝變的組合,就是這種結合產生后,除尊勝大悲幢外的另一種表現形式。較之石窟造像,尊勝大悲幢的建立無疑更加簡便、低廉,這可能也是導致這種造像組合在石窟中少見的重要原因。
千手觀音在密教中地位尊崇,經軌眾多,宣揚千手觀音的功能,可謂無所不包,千手觀音已然是一個無所不能的全能神o。但在這些無所不包的功能中,《大悲心陀羅尼經》中提到的“得十五種善生、不受十五種惡死”無疑是最受重視的,這也是該經流傳深遠的《大悲咒》的最主要功能。但相關圖像在四川地區石窟中沒有發現,在敦煌石窟盛唐至元代70余鋪千手觀音圖像中,亦僅4鋪[23]。其實,這種現象的產生與千手觀音正大手的功能相關,《大悲心陀羅尼經》在細數奉持《大悲咒》種種功德后,對千手觀音42臂正大手的功能一一列出,與誦持《大悲咒》的作用沒什么差別[23]72。并且補充說“如是可求之法,有其千條,今粗略說少耳”,表明其余千手功能的總和,要遠遠超過誦持《大悲咒》所獲得的“得十五種善生、不受十五種惡死”。已經有了正大手及千手,則“得十五種善生、不受十五種惡死”就沒必要再重復表現。
從經文內容看,“得十五種善生”更多是對來世的一種美好憧憬,前述諸多尊勝大悲幢多為墓幢,刻《大悲咒》的目的,應該就在于為亡者祈福,以便來世“得十五種善生”。北宋李恕所造經幢就明確提到刻《尊勝咒》和《大悲咒》芍種溆锏牟煌功能,“蓋聞懷罪集福,莫急于尊勝陀羅尼、大悲心真言”“除罪”是《尊勝咒》的功效,為亡者來世“集福”,則是《大悲咒》的作用。
“不受十五種惡死”的內容與《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24]中的十二難有許多相同之處,救難是顯教觀音的最主要功能,密教的千手觀音也應當如此,故才會在經典中著重強調。
前述石窟中千手觀音正大手的雕刻,其功能就已經包括“得十五種善生、不受十五種惡死”,藥師巖K7-2中的千手觀音像亦應具備這種功能,得善生是對來生的期盼,免惡死則是現世關照。尊勝變是在現世與來生之間的中間環節,在當時地獄信仰盛行的情況下,只有當人“先世所造一切地獄惡業,悉皆消滅當得清凈之身“后,方能免墮惡道、來世得到福報。尊勝大悲幢是兩種信仰的結合,更是對二者各自功能的加強。藥師巖K7-2千手觀音、尊勝變、尊勝大悲幢的組合,就是一個考慮到現世免惡死死后不墮地獄來生得福報的整體。
這種綜合現世與來生的考慮,還體現在安岳圓覺洞K33中十六羅漢與尊勝咒[6]395-400的組合中(圖8)。該龕十六羅漢分上下兩排,中央壁面刻尊勝咒。據研究,包括圓覺洞K33在內的四川地區十六羅漢造像,是根據玄奘譯《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開鑿的[25]。該經以彌勒信仰為基礎,為佛祖涅之后,常住世間的十六羅漢被賦予了“與諸施主作真福田,另彼施者得大果報”的使命[26]。經文宣揚的內容,在同樣位于圓覺洞的K69十六羅漢龕造像記中也得到一定的體現:“此所謂人弘善愿,云必從之,況慧心依佛,不報以福佑,則何彰于圣旨(?)矣……十六大阿羅漢住世行緣,誘眾入道……子孫受菩提之上果,先靈生凈土之域中……中丞之壽永春松,中丞之闔宅長幼,災難消除。”[6]439表明像主對福報、長壽、消災等現世利益的祈求,以及對往生凈土的期待。如此,十六羅漢與尊勝咒組合出現,也構成了一個類似藥師巖K7-2這種現世、死后及來生三個階段均有保障的整體。
除此之外,大足北山佛灣K279、K281中藥師、尊勝幢和地藏的組合[8]111-115(圖9),亦屬于此種情況。藥師偏重于考慮獲取現世利益,最看重其治病功能,地藏及尊勝幢則充分考慮死后地獄救贖的問題。同時,供養藥師佛和陀羅尼經幢也能達成往生凈土的愿望。功德主對整鋪造像有通盤考慮,整鋪造像可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27]。
晚唐五代至宋初,四川地區地獄信仰盛行,人們出于對地獄的恐懼,在石窟雕鑿了大量與地獄信仰相關的地藏、地藏十王、地藏十王及地獄變等造像。地藏菩薩是地獄的主宰,如此眾多反映地藏信仰的造像表明,信眾的地獄救贖問題似乎已經得到解決,且“從解決地獄問題的角度看,地藏信仰與佛頂尊勝陀羅尼信仰在本質上是一致的”[27]390,那么同樣是地獄救贖的尊勝信仰的載體――尊勝咒、尊勝變和尊勝幢為什么較多地進入石窟,甚至與地藏信仰相關造像組合出現呢?一方面,這可能與前面提到的僅需尊勝幢“幢影映身”或“幢塵沾身”即可從惡道解脫這樣簡便的受持方法有關。同時,四川地區造像多以摩崖造像的方式建在較高的山崖上,這是將《尊勝經》要求的將陀羅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兩種受持方式上的結合。
更重要的是,雖然二者地獄救贖的目的一致,但在具體的操作上有較大差別。地藏菩薩的拯救需要地藏親自參與,是在信眾死后于地獄進行的。而尊勝信仰僅需生前建幢,通過幢影映身或幢塵落身等極其簡便的供養方式,在信眾生前即可消除罪業,死后不受惡道之苦。二者拯救的時間、地點和方式都不同。可以推測,在地獄信仰廣泛流傳的背景下,信眾為達到死后免墮地獄的目的,既大量雕造地藏信仰相關造像,保證死后若墮入地獄能夠得到救贖,同時又建造同樣以地獄救贖為目的的尊勝咒、尊勝變和尊勝幢,在生前將自己的罪業消除,避免死后墮入地獄的風險,可謂“雙重保障”。
此一時期川渝石窟中開鑿的尊勝咒、尊勝幢及尊勝變,可能就是出于這種生前即需滅罪,以免死后墮入惡道的考慮。大足北山佛灣K279、K281,安岳紅恩寺K1、K5及廣元皇澤寺K6、K7中,出現的尊勝幢與地藏、尊勝幢與六道的組合(圖10),更反映出信眾出于對地獄的恐懼,需要這種“雙重保障”來得到更強的心理慰藉。
值得注意的是,北山佛灣兩龕中,尊勝幢居中,地藏與藥師變分居兩側。皇澤寺也是尊勝幢居中,六道分布兩側。紅恩寺尊勝幢位于大龕的中央,地藏龕位于其左上方。這似乎表明,在這種“雙重保障”同時出現的情況下,尊勝信仰更被重視。對信眾來說,死后的世界畢竟無法掌控,生前就最大限度地消除罪業,無疑是一種更主動、可靠的作法,求得心理上的安慰也更強烈。
綜上所述,可知在唐末五代宋初,信眾造像活動對現世、死后、來生有著通盤的考慮。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采用更加主動的方式來解決信眾最為恐懼的地獄問題。這些都表明此一時期民眾的佛教信仰從中古前期、中期的宗教狂熱逐漸向晚唐五代以降的理性和現實過渡,民眾的佛教心理逐漸走向成熟[6]395。
五 結 語
通過圖像與經文的對照,可以確認藥師巖K7-2為尊勝變,其年代應在9世紀末至10世紀中期。尊勝變自盛唐出現以來,由多變少,由繁變減,藥師巖尊勝變應是該經變發展到最后階段的形式之一,它在布局及具體情節上一定程度繼承了莫高窟該經變盛唐以來的傳統,又有大量的創新,是該經變一種新的表現形式。而功能相同、供養簡便的尊勝幢的大量流行,是導致該經變數量較少的原因所在。唐末五代川渝地區大量與尊勝信仰有關的遺存,包括尊勝幢、尊勝變、尊勝咒等,其中單獨出現的部分,無疑最看重《尊勝經》的地獄救贖功能。而與其他造像組合出現的情況,則是出于生前死后來生各個階段不同需求的考慮。與反映地藏信仰同時出現,則是出于生前、死后地獄救贖“雙重保障”的需要,而在地獄救贖中,對尊勝信仰更加倚重,表明此一時期民眾的佛教信仰更加理性與成熟。
參考文獻:
[1]成都市文化局,成都市文物管理辦公室,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四川大邑藥師巖石窟寺和摩崖造像考古報告[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2-3.
[2]董華鋒,張亮.大邑藥師巖千手觀音造像及相關問題試探[M]]//成都市文化局,成都市文物管理辦公室,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四川大邑藥師巖石窟寺和摩崖造像考古報告.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92-197.
[3]佛頂尊勝陀羅尼經[M]//佛陀波利,譯.大正藏:第1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349-352.
[4]王惠民.敦煌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考釋[J].敦煌研究,1991(1):7-18.
[5]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岳縣文物局.四川安岳縣庵堂寺摩崖造像調查簡報[G]//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考古發現:2007.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611-612.
[6]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安岳縣文物局.四川安岳縣圓覺洞摩崖石刻造像調查報告[J].南方民族考古,2013(第9輯):385-389.
[7]四川大學考古學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岳縣文物局.四川安岳岳陽鎮菩薩灣摩崖造像調查簡報[J].敦煌研究,2016(3):35-45.
[8]劉長久,胡文和,李永翹.大足石刻內容總錄[M].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90,94-95,97,109-110.
[9]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石窟內容總錄[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19,168.
[10]郭俊葉.敦煌壁畫中的經架:兼議莫高窟第156窟前室室頂南側壁畫題材[J].文物,2011(10):75.
[11]寧強.大足石刻中的繪畫性因素試析:兼談敦煌藝術對大足石刻的影響[J].敦煌研究,1987(1):20-29.
[12]陳祚龍.中世敦煌與成都之間的交通路線:敦煌學散策之一[J].敦煌學,1974(第1輯):80-82.
[13]宿白.唐五代時期雕版印刷手工業的發展[J].文物,1981(5):65-69.
[14]龍晦.大足石刻韻文與四川方音[J].四川文物,1986(S1):110-118.
[15]劉黎明.中國古代民間密宗信仰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10:300-450.
[16]劉淑芬.滅罪與度亡: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之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86-94.
[17]王昶.金石萃編[M]//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石刻史料新編:第1輯.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1132.
[18]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M].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石刻史料新編:第1輯.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4774.
[19]鋟尊勝陀羅尼經疏敘[M]//大正藏:第3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1012.
[20]大村西崖.密教發達志[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456.
[21]念常.佛祖歷代通d[M]//大正藏:第4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631.
[22]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M]//伽梵達摩,譯.大正藏:第2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107.
[23]王惠民.敦煌千手千眼觀音像[J].敦煌學輯刊,1994(1):63-76.
[24]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M]//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56-58.
前言
太極拳是中國體育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十分注重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強調身心兼修,以求健康長壽的文化特色,其文化內涵與當代休閑理念如出一轍。我國學者胡小明認為:“太極拳是休閑的,人類在21世紀跨入休閑時代的進程中,最能得到世界性認同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當屬太極拳。”本文從休閑的角度探討太極拳所蘊涵的休閑文化以及在休閑時代的價值,期望在休閑時代太極拳能與過度注重“追求極限”的西方體育文化相輔相成,共同為人們的健康做出應有的貢獻。
1.休閑時代來臨的必然性
著名的未來學家格雷厄姆?莫利托在《全球經濟將出現五大浪潮》一文中認為,到2015年,人類將走過信息時代的高峰期而進入休閑時代,休閑將成為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外許多學者也提出并論證了21世紀將是休閑的時代。
從閑暇時間的角度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工作時間不斷減少,空閑時間越來越多。從20世紀最后20年至今,許多國家陸續出現了休閑時間超過工作時間的情況。我國從1995年開始實行5天工作制,并在1999年實行春節等長假以來,人們的余暇時間也大幅增加,人們對休閑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從人們經濟收入的角度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進步,社會財富的創造即使在勞動時間日益縮短的條件下仍然不斷得到提高。人們的收入得到了很大的增加,而收入的增加給人們創造了休閑生活的經濟條件。從人們的價值觀看,人們的價值觀經歷了從現代化到后現代化、從物質主義到后物質主義的變化,人們愿意花時間和精力進行休閑活動。在收入和休閑權衡的問題上,美國勞工部曾做調查表明:平均每個工人準備放棄他的4.7%收入以換取更多的休閑時間。
從以上三個維度分析可知,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創新以及人們價值觀的轉變,21世紀休閑必將成為一
個時尚的話題,休閑時代的到來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
2.休閑時代背景下太極拳的文化內涵重構與多元價值取向
2.1太極拳的休閑文化內涵重構
伴隨休閑時代的來臨,傳統的太極拳的文化內涵也在東西方體育文化的不斷碰撞與吸收中得到了很大的拓展。當西方體育為利益驅動而嚴重異化的時候,當人們沉迷于不健康的休閑中不能自拔時,代表東方文明的太極拳及其文化將為人類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積極、健康的導向。太極拳的文化內涵也在人們的不斷加深的認知中進一步得到深化和拓展,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1融入自然,天人合一。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認為:“中國文化關注的對象是人。”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向來被認為是太極拳文化的一大特色。太極拳著重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在許多思想家看來,人與人、人道與人道、人性與人性是相通的,自然和諧理念和“天人合一”思想是太極拳所反映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精髓,是一種先進的自然觀、人生觀。太極拳要求人與自然建立一種和諧統一的關系,保持一種良性的生態平衡。它是對征服自然錯誤理念的反思和糾正,繼而追求一種人與自然共存共處、和諧發展的新型關系。在太極拳習、練過程中,要求在意念上使自己的身體與天地自然融為一體,就是這種“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天人合一”追求的最終目標是達到宇宙、自然、人、物的和諧與統一,以“和諧”為價值取向的觀念始終貫穿在太極拳的思維模式與實踐規范之中。在充分體現并追求“天人合一”的過程中,人們可以以祥和、恬靜的心態去追求身心和諧統一、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這種和諧不僅可以排遣憂慮,拋卻浮躁,還可使人的身心上升到一種輕松自在的境界,對陶冶人的風儀和內在心境是頗具裨益的。這與休閑時代人類所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是符合人類未來價值趨向的休閑文化方式。
2.1.2寧靜致遠,松靜為本。
太極拳通過身體的文化符號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獨特性質。其基本活動理念便是松靜為本、動靜相兼、以靜馭動、動中求靜。太極拳以其行云流水般柔和舒暢緩慢的身體動作,去表達生命中“動中求靜”、追求永恒的意念和要求。其動靜方式體現了傳統中醫關于“動以養形、靜以養神、不當使極、持之以恒”的基本原則。在修心養性方面,它按照窮通易變、寧靜致遠、返樸歸真的方式,去體悟那空靈神妙和大化流行的大道,以求得精神上的超越和自由。太極拳儀態上的要求是“神舒體靜、意氣騰然”,這就是“寧靜致遠、返樸歸真”的結果和表現。從人生之修習的角度講,修習太極拳要求一種虛懷若谷、恬靜無欲的平和心境,表現為“安靜閑活、虛融淡泊”。在擺脫了激烈競爭、緊張節奏的工作之后,練太極拳使人進入一種無干擾、無欲念的寧靜之中,會獲得神清心靜的情感,去感知人生的另一面。太極拳“貴柔主靜”的思想與精神,將為人類身體文化的發展帶來啟示,符合人類未來休閑價值趨向。
2.1.3形神兼備,內外兼修。
“形神兼備,內外兼修”是武術的基本特點,同樣也是太極拳的基本特點。太極拳運動的最高境界是外在的“形”與內在的“神”的“合”,《陳鑫太極拳論分類語錄》中有“心靜身正,以意運動”。內外兼修可以培養人的精神面貌,對塑造穩重、成熟的性格具有一定的作用。太極拳用意練拳,行拳練氣,虛靜其心,以心行氣,將氣與心結合,以人的思想、精神、心理狀態為修煉的基礎,既蘊含生命本原論,又涉及道德精神論。太極拳休閑既能夠給人帶來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滿足人的審美需要,同時能夠通過文化熏陶提高人的道德修養。因此,太極拳休閑是一種文化塑造,是一種“成為人”的狀態。這與休閑研究中關于“休閑是人的生命的一種狀態,是一種‘成為人’(becoming)的過程,是一個人完成個人與社會發展任務的主要存在空間”的觀點是一致的。
2.2休閑時代背景下太極拳的多元價值取向
2.2.1太極拳作為一種休閑健身方式的生理學價值。
太極拳要求修習者要清靜用意、精神內守、意動身隨、形神兼備,要有較強的自控力。因此,經常從事太極拳運動可以使人體各個肌群相應的運動神經中樞之間,以及運動神經中樞與植物神經中樞之間達到高度的協調。這種有規律的調節過程能改善各種分析器的功能。堅持太極拳鍛煉,對神經衰弱、失眠、頭暈、記憶力弱,以及由神經系統功能障礙造成的其他疾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太極拳在運動過程對血管與淋巴管能起到良好的機械按摩作用,保持氣血通暢。經常參加太極拳鍛煉的人,其心肌纖維增粗,心壁增厚,心臟收縮力增強,心血容量及每搏輸出量增加。同時,太極拳的練習又要求全身肌肉的放松,從而反射性地引起血管舒張,從而減輕心臟負擔,有利于身體健康。通過練習太極拳可以明顯提高心肌的機能,對心、腦血管系統的疾病會起到良好防治作用。
太極拳的運動方式是“一動無有不動”。從“內氣”的舒通到外形的變化,從五臟六腑到四肢百骸都寓于動中。“運動如抽絲、邁步如貓行”,上下相隨,快慢相間、內外結合,節節貫穿,可使人的運動組織器官都得到活動和鍛煉。長期練習太極拳,不但能保持骨骼、肌肉應有的彈性和韌性,使各關節周圍組織的營養狀況得以改善,而且對關節變形、肌肉萎縮等病癥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2.2太極拳作為一種休閑健心方式的心理學價值。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情感活動與心理健康關系密切。太極拳練習要求身體各部位均放松,精神意識集中,呼吸自然協調配合。主張以意為主,以力為輔;圓活連貫、輕靈沉著的“身動”;不急不躁、不張不狂的“心靜”;氣沉丹田、以意導氣的“氣斂”和樸實無華、自然隨意的“神舒”,這使太極拳具有調整心態平衡、修心養性的作用。太極拳認為“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其重在養心,要求清靜,泰然處世的自足心態,通過自我意念控制,使身體和精神獲得最大限度的放松。太極拳修煉到一定層次,每一次演練都不是簡單的重復比劃,而是追求對自然、人生的自我感悟,內心世界的自我凈化與升華。
因此,長期習練太極拳,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培養沉著從容、溫和冷靜、耐心細致、做事有恒、意志堅強、樂觀進取等優良心理品質。把太極拳作為休閑選擇有利于消除、緩解現代生活給人們帶來精神緊張,情緒煩躁,思緒紊亂等不良情緒而保持一種健康、平和的心態。
2.2.3太極拳作為一種休閑文娛方式的社會學價值。
“社會化”指的是一個人從生物體變成社會人的過程,就是人的社會化的過程。太極拳作為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中的瑰寶,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修身養性等價值功能隨著休閑時代的來臨得到了積極的拓展,其追求“中正和諧”的精神內涵和“內外兼修”的健身理念在現實生活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太極拳在發展演變過程中深受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影響,其道德文化體系中承載著廣泛的中國社會的道德文化要求。汲取太極拳文化中符合時代要求的道德文化精髓,通過太極拳休閑活動滲透到修習者的思想觀念中去,可使修習者在追求輕松閑適、恬淡自然的休閑方式的過程中形成一種積極的、健康的休閑太極拳和諧的文化思想觀。因此,太極拳對于人尤其是青年人來說,在促進其社會化方面有很大幫助。
在今后的幾十年里,中國將步入老齡化國家。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就成為老齡社會中的重要問題。太極拳這種動如抽絲、靜若處子、行如流水、輕若浮云、強度適宜、內外兼修的拳術,十分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點,是促進老年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壽的最佳選擇之一。
3.積極拓展太極拳的生存空間,發揮太極拳的休閑文化價值的對策
休閑時代的來臨,對于太極拳乃至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來說都是一個難得的機遇與挑戰。雖然太極拳的休閑文化和恬然的運動形式與當今時代人們所追求的休閑內涵是一致的,但我們不能無所作為、裹足不前。我們必須積極迎接挑戰,為太極拳的發展做好準備。
3.1積極創立太極拳休閑俱樂部。
體育俱樂部模式是促進體育項目正規化發展的有效途徑。我國在《2001-2010年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明確提出:積極穩妥地發展各類體育俱樂部,鼓勵和支持各系統、行業、社會組織及個人組建各種類型的體育俱樂部,扶持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為主的群眾性體育俱樂部。這為發展太極拳休閑俱樂部提供了政策支持。多年來,我國城鎮居民聚居區存在著一些松散的太極拳組織。這些組織和太極拳輔導站避免不了向俱樂部模式逐漸過渡。發展太極拳休閑俱樂部,一方面,要反映出太極拳濃厚的文化底蘊;另一方面,要給人們創造一個古典、優雅的休閑氛圍。通過俱樂部為習練者提供習練場所、太極服裝、音像資料、教練、組織參與競賽表演等服務,可使人們在俱樂部不僅收獲練習技術帶來的健康和擁有歸屬感,而且受到太極文化對人情操的陶冶。
3.2加強宣傳,樹立太極拳的休閑文化品牌。
太極拳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史上記載和表現了中華文化天人合一、松靜為本、內外兼修等中國先哲對精神世界的內省和追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大優秀品牌。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影視、報刊、網絡等媒體廣泛宣傳太極拳,讓人們對太極拳及其文化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通過宣傳不僅讓大家知道以太極拳作為休閑運動好,還要讓大家知道太極拳作為休閑運動為什么好。此外,在宣傳時要注意太極拳術語的標準化和規范化,減少太極拳推廣工作中的障礙,為更多的國際友人認識、了解、接受太極拳提供便利條件。只有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太極拳、體驗太極拳,太極拳的休閑文化品牌才能樹立起來,進而為太極拳的良性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結語
太極拳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松靜為本”、“內外兼修”的思想,注重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和統一,強調倫理道德和修身養性共修的方式以求健康長壽等的文化特色,這與休閑時代人們所向往的融入大自然,享受寧靜氛圍,追尋身心健康的休閑生活理念極為相似。不僅對習練者有著“修身養性”的作用,同時還具有對其進行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功能。
從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角度分析,太極拳顯示出其重要的多元休閑文化價值,有利于人們身心健康和社會的和諧。因此,我們應積極拓展太極拳的生存空間,使更多群眾從中受益。通過在群眾中大力倡導、廣泛宣傳太極拳運動、發展太極拳休閑俱樂部等多種方式來樹立太極拳的休閑文化品牌,使其在全民健身活動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發揮其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宣兆凱.論以可持續倫理為基礎的休閑[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9:14-16.
[2]馬惠娣.21世紀與休閑經濟、休閑產業、休閑文化[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1).
[3]馬惠娣.休閑――文化哲學層面的透視[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0,1:59-64.
[4]周兵等.休閑體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5]樓嘉軍.試論休閑發展的趨勢及其對策[J].旅游科學,2004,3:45-48.
[6]隋克.對中國太極拳價值的新思考[J].湖北體育科技,2004,4:428-430.
[7]阮紀正.太極拳的文化內涵[J].嶺南文史,2002,2:38-41.
2、論文多為應用性論文。由于受學生理論水平的限制,絕大多數的畢業論文都是對實際經濟問題的應用研究,理論研究的論文很少。在筆者近10年的論文指導過程中,選擇經濟理論進行研究的學生不到5%。應用性強的論文對學生寫作要求相對較高,一是要求學生抓住經濟現象的本質,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實證的分析能力,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二是要求學生對所分析實際經濟問題的結論上升到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層次;三是要求學生對經濟現象的分析尋求理論支撐,在所學理論的框架和范疇下分析問題的原因和解決辦法。
3、方法實證性多。應用性強的論文決定了其分析方法的實證性要求。分析方法的實證性就是要用現實的數據和案例來分析經濟現象,揭示經濟現象背后的本質,即通過大量的實證分析得出經濟現象的原因和解決措施,為上升到規范分析打下可證實的基礎,這是學習原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典型分析過程。方法實證性多要求:一要掌握主要調研和分析方法,分析方法掌握不熟練往往不能準確地揭示經濟現象背后的本質;二要搜集較為翔實的數據,數據要求系統性、權威性和代表性;三要正確說明數據分析結果的經濟含義和政策含義,這是實證分析的最后落腳點。
4、撰寫規范性嚴。經濟類畢業論文應用性強和實證方法多的特點要求論文的撰寫十分規范。一是從結構上來看對經濟現象的分析要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架構和寫作架構,三者缺一不可;二是理論支撐和現實問題分析要融合,即現實問題的分析要有理論支撐,理論分析也要以現實問題為對象;三是要求數據和引證科學合理,數據除符合系統性、權威性和代表性要求外,獲取第一手數據顯得格外重要。
5、論文撰寫過程難以有效控制。經濟類本科畢業論文多數無須實驗,而是進行資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而且這一過程多在學生臨近畢業的實習階段進行。畢業論文的寫作時間與其求職、考研、出國等規劃發生沖突,難以兼顧招聘、備考和畢業論文之間的關系。指導老師只能通過“遙控”對學生進行指導,其效果大打折扣。
二、經濟類本科畢業論文易出現的問題
1、論文選題不夠科學、合理。文科類的本科論文指導老師較難獲得科研課題,且由于本科生的理論功底不夠,本科生中只有很少人參加導師課題的研究。學生畢業論文的選題均以老師指定范圍或自擬為主,因此選題時常存在不夠科學合理之處。據筆者多年指導本科論文的經驗,主要表現在:一是選題過大過空,如“論中美經貿關系”;二是選題不符合學術論文要求,如“近期中國股市走勢分析”;三是選題只考慮個人興趣而不考慮與自己所學專業的相關性,能培養和檢驗學生對專業知識掌握和綜合利用的能力。
2、論文缺少嚴謹性。部分論文泛泛而談,缺乏實證基礎,材料不能支撐論文的觀點,論證不充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缺少必要的數據和例證,論點多來自自己憑空臆想;二是數據和例證的選取不恰當,只是簡單羅列和堆砌,不能很好地支撐論文觀點;三是數據不系統,系列數據采集較少或缺失較多,不能真實反映經濟現象的本質。
3、論文格式不規范。畢業論文屬于學術論文,應具備學術文體的一般特征,主要內容包括:題目、作者、提綱、摘要、關鍵詞、正文和參考文獻幾個部分。學生態度不端正,加之論文主體是拼湊而成,畢業論文的格式混亂。如:結構不合理、論述重復、字號不統一、錯字病句百出、圖表不規范、文理不通、參考文獻引用不規范。其中,參考文獻引用不規范是比較普遍和比較嚴重的問題。
4、論文內容抄襲、拼湊現象較為嚴重。當前學生可獲得資料來源很多,如往屆畢業論文、專用學術期刊網、學校的圖書館、院系的資料室。特別是對于經濟類而言,網絡上的財經類文章更是多如牛毛。這使得部分學生在寫作時采取拷貝加粘貼的方法,用幾天的時間就能完成學校規定用10周時間完成的畢業論文,更有甚者直接在一些專門從事“”的業務網站上購買論文。學生自創性論文比例逐年降低。
三、提高經濟類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
造成經濟類本科畢業論文質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有學生自身方面的,如對畢業論文撰寫缺乏重視、自身水平所限等等;也有來自學校方面的,如畢業論文規章制度安排不盡合理、指導老師時間精力有限等等。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筆者的多年經驗,就如何提高經濟類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確保達到預期教學效果提出以下對策:
1、提高對本科畢業論文指導工作的重視程度。提高對畢業論文的認識是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前提。學校管理層、教師和學生都要認識到畢業論文是高校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個獨立的實踐教學環節,它與其他教學環節彼此配合,構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它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時,它也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是學生四年所學知識的深化與升華的重要過程,是提高學生科研訓練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
2、推行科研導師制。學生在臨近畢業時面對求職、考研、出國等規劃的多重壓力,時間倉促,不太可能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做好畢業論文。為此,可推行導師科研導師制。即導師指導學生進行課題研究、社會實踐等科研活動,科研導師制以科研為紐帶,通過讓學生參與課題研究,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而且學生可以提前進入畢業論文的準備階段,如搜集跟蹤資料、確立選題方向等。這樣既可以發現和培養學生自身的專業領域興趣,為后期畢業論文撰寫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