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8 15:07:0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文化觀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著名文化人類學家馬林洛夫斯基說過"在人類社會生活中,一切生物的需要己轉化為文化的需要;"現代包裝設計正是一門以文化為本位,以生活為基礎,以現代為導向的設計學科。因此我們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應把包裝設計作為一種文化形態來對待:在現代社會中,設計理論的研究已不僅是一門學科的深入剖析,而應是多種學科交叉的統觀。把包裝設計活動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來觀照,也就不僅是簡單的物質功能的滿足和精神需求能一言蔽之的,其中的內涵是現代設計師們所必須探究的。
文化是人類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物資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那么包裝設計文化是否可以說是包括人們的一切行為方式和滿足這些行為方式所創造的事事物物,以及基于這些方面所形成的心理觀念。一般說來,這些有許多設計文化要素構成的復合整體,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包裝設計的物質層,它是設計文化的表層,主要指包含了設計文化要素的物質載體,它具有物質性、基礎性、易變性的特征。如各種包裝設計部門和包裝設計產品,交換商品的場所以及消費者在使用包裝產品中的消費行為等;
第二,包裝設計組織制度層。這是設計文化的中層,也是設計文化內層的物化。它有較強的時代性和連續性:主要包括協調設計系統各要素之間的關系,規范設計行為并判斷、矯正設計的組織制度。世界上包裝設計文化比較先進的國家都有自己相應的較為完整的組織制度。而包裝設計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組織制度大都不完整。
第三,包裝設計的觀念層。它是一種文化心理狀態,所以也可以認為是設計文化的意識層。它處于核心和主導地位,是設計系統各要素一切活動的基礎和依據??萍嫉陌l展,生產力的提高和文化的進步,帶來的對包裝設計文化的沖擊,主要就表現在生產和生活觀念、價值觀念、思維觀念、審美觀念、道德倫理觀念、民族心理觀念等方面上。它是設計文化結構中最為穩定的部分,也是設計文化的靈魂,它存在于人的內心,并發展變化,最終會直接或間接地在組織制度層上得到表現。并由此規定自己的發展和規律,吸收、改造或排斥異質文化要素,左右設計文化的發展趨勢。
包裝設計文化結構的三個方面,彼此相關,形成一個系統,構成了包裝設計文化的有機整體。包裝設計文化的物質層,是最活躍的因素,它變動活躍,交流方便頻繁,同時,包裝設計文化的變化發展又總是首先在它的身上得到體現。如我國的改革開放,學習國外的先進科學、文化與技術,產品的滲入正扮演著這場文化沖擊的先導的角色;在市場上,產品包裝更新換代.層出不窮。而組織制度層是最權威的因素,它規定包裝設計文化的整體性質,是設計的群際關系得以維系的重要紐帶,更是包裝設計得以科學有效實施的保障。這一層面由一整套內在的準則系統所構成,從而成為包裝設計師從事設計活動的準繩。不同的設計觀念會帶來不同的行為方式和社會結果,認識到新環境所強加于我們的新要求,并掌握符合這樣新要求的新思想、新觀念和新手段,這正是設計觀念的新高度。三者間互相依存,互相結合,互相滲透,并融合反映在每一個具體的包裝設計活動和設計作品中。
包裝文化要素在時空中傳播,在一定空間中存在,即同一社會人群相關的必然中,產生了包裝設計文化的民族性,由于文化在一定時間內存在,即同一定的社會歷史變遷相關的必然中,產生了包裝設計文化的時代性和民族性,構成了包裝設計文化的社會屬性和本質屬性。
包裝設計文化的民族性,涉及到文化的發生學,正因為全世界的文化不是來自于同一源頭,當然就有了民族性的問題。世界上每一個民族,由于不同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制約,都形成與其他民族不問的語言、習慣、道德、思維、價值和審美觀念,因而也就必然形成與眾不同的民族文化。包裝設計文化的民族性主要表現在包裝設計文化結構的觀念層面上,它反映了整個民族的心理共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環境造成的不同的文化觀念,直接或間接地表現在自己的設計活動和產品中。如德國設計的科學性、邏輯性和嚴謹、理性的造型風格,日本的新穎、靈巧、輕薄玲瓏而有充滿人情味的特點,以及意大利設計的優雅與浪漫情調等,這些無不誕生于他們不同民族的文化觀念的氛圍中,再如中國包裝設計風格上的平穩、圓滿寓意和形式上的完整性、對稱性、也正是我國人民內向心理特征和相對保守的社會意識的折射。
由于設計組織制度脫胎于設計的意識觀念、是設計意識的物化、是民族設計意識的派生、于是它同人們設計觀念指導下的活動方式和實踐成果,都因此拉上了不同的民族色彩,打上了民族性的烙印。
包裝設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時代的。
一個民族共同形成之后,便形成了漫長曲折的歷史發展過程,在這—歷史進程的不同階段上,該民族文化分別會表現出一系列的時代性特征。只要我們承認包裝設計文化的承接性和發展性,就有包裝設計文化的時代性存在。這是因為包裝設計文化首先是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是該民族各個時代的設計文化的疊合及承接,是以該時代的現實的物質社會為基礎,是傳統設計文化的積淀和不斷揚棄的對立統一、歷史性與現實性的對立統一。
包裝設計文化有其時代性,主要反映在包裝設計文化的組織制度和物質外層上。但設計是緊隨時代、重在觀念的。在經濟全球化、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社會主觀形式都已發生根本的改變.尤其是信息的廣泛高速的傳播,開放的觀念激蕩愈趨激烈,社會結構與價值觀念、審美觀念等的多元化,人與人交往的頻繁,社會及人要求的不斷增加,工業文明的異化所帶來的能源、環境和生態的危機,面對這一切我們是否能適應它、利用它、使包裝設計成為該時代的產物,這已成為當今設計師的重要任務。
包裝設計文化的時代性特征,很自然地使我們的設計活動和產品不能用一個絕對的標準去衡量。不同的時代都有自己的標準,不能把今天的或昨天的當作絕對的、唯一的標準。對于歷史的設計文化的評判必須認識到本身就是歷史的。文化的時代性決定了一切歷史的認識本身都是歷史的,每一時代的包裝設計文化都有其絕對的內容,都有自己的觀念體系、都有自己的歷史發展狀態、都有這個時代的烙印,所以也都相應地具有時代的局限性,沒有這些認識、我們就不能對包裝設計文化的時代性有一個全面的把握。
自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國際政治學者約瑟夫·奈(Joseph.S.Nye,Jr)提出“軟權力”(SoftPower,又譯“軟實力”)概念以來,文化軟權力化問題引發了國際傳播學者越來越多的關注,也日益引起許多國家政府的重視。當前,中國已經把提高國家文化軟權力納入到國家發展戰略中。
一、文化軟權力化是文化傳播力的實現
從社會學的意義上說,權力是一個關系范疇,它表示的不是某種實體,而是一種關系,一種非對等、不均衡的壓迫性關系。而文化,按文化學者的一般性理解,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價值系統,帶有某種實體色彩,屬于實體范疇。由此可見,文化與權力分屬于不同的范疇,二者絕不能等同。基于權力只存在于人(國家)與人(國家)之間的關系中,那么,文化只有進入到個人(一國)與他者(他國)關系中,才可能附帶有權力的屬性。
實際上,約瑟夫,奈是從權力資源即“無形的力量資源”的角度來界定文化(包括觀念、意識形態和國家制度,主要指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它是一種軟權力資源(Softpowerresource),以區別于軟權力(softpower)本身。他指出:“一個國家文化的全球普及性和它為主宰國際行為規范而建立有利于自身的準則與制度的能力,都是它的重要的力量來源。”顯然,文化本身并不等于軟權力一誘導、吸引、勸服和同化他國的“吸納力”,它并不能自動地“讓他人(他國)想做你想要對方去做的事情”。對一個國家來說,要實現在國際舞臺上控制他國、影響國際事件的外交目標,首要的是讓他國民眾和國際社會認可、追隨并分享到該國的文化價值觀,即被對方民眾所認同,并把對方同化,進而對對象國的對外決策施加影響,使對方按照該國的目標、意愿、意圖或意志采取該國所預期的行動。對美國而言,就是“把他人轉化為按美國人的思維方式進行思維的人”??梢?,控制權(包括對思想、態度和行為的影響和控制)是在這種文化“認同”和“同化”中得以實現的。一國的對外控制力一旦增強了,作為一種權力資源的該國文化也就轉化為真正的權力。由此可見,對一國來說,只有當自己的文化觀念與價值取向在國際社會廣為傳布并為目標國民眾所普遍接受和認同,其文化才變為真正的軟權力,從而被軟權力化。
文化之所以能轉化為軟權力,或者說,能夠軟權力化,首先是由文化這種軟權力資源本身的特性決定的。不同于硬權力資源的壟斷性和排他性,擴散性和共享性是文化軟權力資源的基本特性。硬權力資源如軍事實力或更準確地說軍備只要存在,即便不使用或充其量只需炫耀,也能給目標國施加一定的壓力,因為軍力優勢的自然顯露就可以給對方造成不定向的心理壓力,從而產生政治影響力即所謂的“國際威望”。而文化軟權力資源是非壟斷的,自然地傾向于對外擴散;而且,越是對外擴散和推廣,其輻射力越強,其被認同、分享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潛在的軟權力也就越強。借用培根對知識的論述,文化如同知識,“其力量不僅取決于其自身的價值大小,更取決于是否被傳播,以及被傳播的深度和廣度?!毕喾?,“如果封閉或壟斷一種文化,那么就不能使它構成‘軟權力’的基本支柱?!辈浑y看出,文化軟權力資源的擴散性和共享性更能反映出國際關系本來就直接表現為交流、傳播關系。正如美國國際關系學者艾克拉,愛里亞(AkiraIriye)從文化關系的角度解讀國際關系時所言,國際關系就是“意識的共享與傳遞……記憶、思想、感情、生活方式、學術與藝術以及其他形式符號的交流。”正因如此,國際范圍內的文化傳播關系在國際關系中日益凸顯出來。
不過,文化的擴散性和共享性只是為文化軟權力化提供了可能,而文化要真正轉化為軟權力,所必需的是文化傳播力的推動。所謂文化傳播力,就是推動一國文化向外傳播,使其由民族文化“泛化”(普遍適用或普適化)為世界文化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文化軟權力化就是文化對外傳播力的實現。
在信息日益全球化的時代,作為信息傳播載體的大眾媒介自然地成為文化傳播力的象征。通常,對外文化傳播通過兩種途徑來展開,一是人際傳播(表現為各種跨國人際交往和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一是大眾傳播(是指運用大眾傳媒對外傳播文化信息)。相比而言,在文化的對外傳播中,無論就傳播的深度還是廣度,大眾傳播都要優于人際傳播,因為大眾傳媒大容量、高速度、高密度的信息傳輸能使各種文化信息資源最大限度地得到展示和共享。實踐也證明,大眾傳播媒介是文化傳播最重要的媒介和載體,是推動對外文化傳播最強大的動力。
基于大眾傳播媒介在文化軟權力化中不可或缺的作用,約瑟夫·奈把大眾媒介視為文化軟權力資源的有機組成部分。他指出,“特別是文化、教育、大眾媒介等方面,軟權力的性質是無法用傳統的地緣政治學來解釋和評估?!痹诖?,他把大眾媒介當成了像文化一樣的軟權力資源來看待。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國文化軟權力化的過程最終歸結為該國大眾媒介對外文化傳播的過程。
二、文化軟權力化是國家對外傳播的戰略目標
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原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趙啟正在2006年3月的一次會議上發言中指出了中國文化的嚴重“人超”狀況。他認為,這其中的關鍵在于中國的文化對外傳播力不強。而文化只有傳播,才有影響力,國家的強大才有持續的力量。確實,我們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是:盡管我國擁有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具備豐厚的文化軟權力資源,但是文化的對外傳播力和影響力卻不大,文化的軟權力化程度還很低。之所以出現這種困局,除了在客觀上信息傳播技術手段還相對落后以外,更為重要的是,在主觀層面上我們尚缺乏必要的文化軟權力化的戰略規劃,以及相應的制度(包括法律制度)設計和政策安排。
要想盡快改變這種文化軟權力化程度低的局面,不僅僅在于實現對外傳播物質技術手段上的飛躍,也不限于構建政府宣傳控制與媒介專業約束之間良性互動、行之有效的對外傳播機制,更為根本的是要確立起一種最能符合國家利益而一以貫之的對外傳播戰略目標。
文化的軟權力化是在國家主導和控制下實現的,它具體落實到政府直接或間接從事的對外文化傳播活動上,尤其體現在政府指導大眾媒介向國際社會或目標國傳播本國文化的行為中。在此,政府對大眾媒介的指導根本性地集中在對外傳播戰略目標的確立上。
依國際關系學中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理論的理解,一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國際“權威”或威望并不取決于——起碼不完全取決于——它的軍事、經濟實力等客觀物質性因素,而是取決于國際間的社會性觀念,即它同對象國或者說目標國之間所達成和構成的共有觀念或所謂的“共識”(共有知識),它是由主觀的文化觀念(結構或模式)社會地建構起來的。具體來說,如果它同對方共享一種積極的合作性觀念,那它們彼此就會把對方當朋友看待;而如果它同對方共享一種中性的競爭性觀念乃至消極的敵對性(沖突性或對抗性)觀念,那它們彼此就把對方當競爭對手乃至敵人看待。由此可見,在國際社會中,每一個國家的身份都歸屬于集體中的身份,是集體認同(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的產物。
進一步說,建構主義認為,“國家利益(包括最高意義上的安全利益)源于國家身份”依賴于自我身份認同。一國是在確立了自我身份之后,才相應地界定和選擇自身利益,確定其利益的范圍、程度和數量??梢?,就像國家身份,國家“利益也不是‘自在地’存在那里等待被發現,而是通過社會互動而建構起來的”,或者說,是從與他國共同締結的國際社會中學習的結果。最終,國家行為又是由國家利益決定的,國家依照自身的身份和利益相應地采取與之相符的行動??偠灾?,無論是國家身份、國家利益還是國家行為都是由文化觀念所建構的,都是在“集體預期(或期望)”中完成的。作為國際社會中的成員,每一個國家都是從共有的文化觀念中首先獲知自己是誰,進而知道最需要什么,最后懂得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行動。
從上可以看出,對一個國家來說,對外文化傳播的戰略目標應當是:制造和供給“共有觀念(文化)”,從而引導和規范相關國家確立其國家身份,定義其國家利益(包括國家安全),支配其國家行為,最終達到在文化觀念上影響和控制目標國的目的。
從上述意義上說,文化軟權力化的大眾傳播策略首要關注的是,運用大眾媒介向國際社會提供“共有觀念(文化)”。為此,一國的大眾媒介要積極地通過對外傳播力促本民族文化為國際社會所廣泛接受和認同,從而提升和轉化為相關國家共享的、作為共有觀念的國際文化乃至世界文化。
上述解釋是一種現象學的解釋,沒有將巫與儺放在人們的生存方式、活動方式中宏觀地考慮。本文認為,巫和儺作為一種文化,是人們在神鬼觀念支配下的一種生存方式、行為方式、活動方式,及其物質和精神的成果。具體地說,是在萬物有靈觀念、圖騰觀念、鬼神觀念支配下的人們的一種活動方式及其成果。
巫文化是一種有神論文化,它是原始社會早期由無神論狀態進入到有神論狀態的主要表現,就其本質考察,它是舊石器時代中后期人們在萬物有靈觀念和圖騰崇拜支配下的重要采集方式、漁獵方式及其成果。從支配人們活動的觀念結構看,巫文化中居于主導地位的是“萬物有靈”的觀念和后來的圖騰崇拜,尤其是其中的鬼神觀念。這種觀念認為萬物都是有神靈的,上至日月星辰、風雨雷電,下至山川大地,湖泊海洋,花草樹木,飛禽走獸,蛇蟲螞蟻……皆莫例外。這些神靈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和左右人們的生存和發展,進而形成敬畏鬼神、乞求鬼神等巫文化觀念體系。
從活動方式看,在巫文化觀念指導下的各種活動,事先要祭祀神靈,祈求神靈保佑活動順利成功,并問卜以占吉兇?;顒又幸⒁庾裱鞣N禁忌,不觸犯神靈,不得罪神靈;事后要酬謝神靈,并祈求神靈繼續佑護自己。遇到災疫時,就驅鬼逐疫。采集如此,漁獵如此,交往和日常生活也如此,這就是巫文化的勞作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進而沉淀為一種思維方式。
從活動結果看,人們在這種特征的勞作、交往、生活中,就創造出帶有濃厚神靈崇拜特征的巫文化產品。在舊石器中晚期的考古發現中,有北京山頂洞人在尸體上撒赤鐵礦粉末的遺跡,山西峙峪人在骨頭上刻獵駝鳥、羚羊圖的圖騰,臨澧竹馬村人帶有封閉式涵洞的高臺式祭壇。祭壇的出現,表明了在舊石器晚期,就已經出現了專事祭祀的巫文化活動。這些物質性的東西,滲透著當時人們思想上的神靈意識和圖騰觀念,是這些巫文化思想觀念的物化表現。這些活動結果的物質性遺跡本身就是遠古時代人們的巫文化精神產品。巫文化傳承到農耕時代,就演變為儺文化。儺文化是巫文化發展的高級階段(林河《中國巫儺史》,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32,231頁)。但它在勞作方式、神靈觀念、祭祀對象、祭祀方式、祈求內容等方面,都出現了一系列明顯的變化。
第一,形成的實踐基礎已由原始的采集、漁獵勞作逐漸過渡到農耕勞作。勞動對象已由原來的森林、河流、動植物等眾多對象縮小為較小范圍的土地和家圈禽獸等;勞動工具已由原舊石器逐漸演變為新石器和陶器,乃至金屬工具;勞動條件由依賴于茂密的森林草原及眾多的飛禽走獸和魚類等水生動物,轉換為依賴于風調雨順、無災無疫等;勞作方式由原始的集體采集、集體漁獵逐漸過渡到集體的種植、養殖等家耕勞作方式。勞動產品已由天然的植物果實、蚌螺魚蝦和弱小野獸,轉變為糧食牲口等等。嶄新的勞作方式必然形成嶄新的神靈觀念和價值觀念等。
第二,支配人們的泛神觀念發展為主神觀念。在采集和漁獵時代,影響人們勞作與生活的因素寬泛而眾多,由此形成泛神觀念。在農耕條件下,影響人們生存繁衍的因素減少而相對集中,由此逐漸形成相對穩定的主神觀念。武陵山民奉盤瓠()、辛女或伏羲、女媧為祖神,在儺文化中則稱之為儺公儺母,然后才是鳥神和太陽神、狗神和豬神、虎神,以及其他神祗。這是依其對于人類自身生存發展的地位作用而確定的??梢?,神祗觀念的變化實質上是人們關于外部事物價值觀念的變化。
第三,神靈的崇拜方式出現了一系列重大變化。一是崇拜對象集中為某些主神,形成以主神為軸心的儺神系統。二是崇拜程序化、問卜規范化、祭祀禮儀化和活動歌舞化,并逐漸出現了祭祀的組織機構、專門的場所和專職人員即巫師(如方相氏),并形成廣泛的民儺、鄉儺、軍儺、寺院儺和大規模的宮廷儺(官儺、國家儺、天子儺)。三是崇拜的內容逐漸系統化,形成與農耕勞作、交往、生活密切相關的系列教義,諸如儺神起源、創世說、一年四季的勞作內容等。四是崇拜的形式多樣化。活動形式除了祭祀、祈禱之外,還有安壇、接龍謝士、還愿、打解、度關等。表現形式除了以面具扮演各種神祗外,還有符、咒、訣等形式,實現神鬼人之間的溝通,傳達儺神之意。五是崇拜的目的也多樣化了。除了驅鬼逐疫,去災免難之外,還有請神、娛神、謝神,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等。這些變化使儺文化成為文化的觀念體系和系統有序的操作過程,使之成為上至宮廷下至民間的普遍性的社會活動。這種活動集生產、生活、祭祀、娛樂、教育于一身,成為人們綜合性的活動方式。
儺文化雖然同巫文化存在若干顯著區別,但它作為巫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在本質上同巫文化又是一致的。
第一,在崇信鬼神,并以巫師溝通神、鬼、人之間的關系,以巫師活動祭祀和祈求神靈、驅鬼逐疫等本質方面,儺文化對巫文化是一脈相承的,是一致的。
第二,在神祗崇拜方面,儺文化繼承了巫文化的多神崇拜觀念。儺文化雖有崇拜的主神,但主神之下,卻有許許多多的神祗,是以某神為主的泛神體系。其所崇拜的主神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又有所不同。加之兩千多年來,儒、道、釋等教諸神融入儺文化之中,使之信仰與崇拜的神祗較之于遠古時代的巫文化更加寬泛。
第三,二者都具有神秘性。巫文化以祭祀鬼神、扮演鬼神、溝通鬼神、傳達鬼神之意和驅鬼逐疫而顯示其神秘性。儺文化不僅如此,還將這些活動程式化,形成一整套請神、祀神、娛神、謝神、送神等系列活動,并使之貫穿于人們的一切活動之中,加之以驚心動魄的儺技、儺戲等形式表現出來,更凸顯其神秘性。
第四,原生野性的一致性。巫文化直接萌生于遠古的原始社會,儺文化也早在五千年前的遠古農耕時代、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儺文化直接繼承了巫文化的原生野性。這種原生野性表現在很多方面。一是直接體現從動物中脫穎出來的性。如以的形式祭神娛神等。二是儺事活動中對的粗俗表演和刻意渲染,對生殖器的高度崇拜等。三是在敬神的同時,也驅神咒神,戲噓神靈,對神靈大不敬的原生反叛性等。
正因為儺文化對巫文化的繼承性,本質上的一致性,人們往往將二者合稱在一起,稱之為巫儺文化,或將儺文化稱為巫儺文化。
從上述關系可以看出,儺文化是高級的巫文化,是人們在儺神觀念支配下的活動方式,是以敬奉儺神為主的多神論信仰的觀念體系和操作系統,是人們在農耕生息過程中祀奉儺神的綜合性活動。
【原文出處】懷化學院學報
【原刊期號】200403
【原刊頁號】53~55
【分類號】G0
【分類名】文化研究
1科技期刊文化力的概念和內涵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萍嘉幕瘜儆谏蠈咏ㄖ姆懂牐钦麄€國家文化力的組成部分。期刊文化力也是整個文化力的組成部分,筆者曾專文進行過論述[1]??萍计诳幕仁强萍嘉幕Φ慕M成部分,又是構成整個期刊文化力的重要成分。
編輯文化是社會大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分支。編輯文化與其他文化系統一樣,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編輯文化的表層結構是編輯物質文化,中層結構是編輯事業的體制,而其深層結構表現為觀念形態等因素[2]。
“文化力”是與綜合國力系統中的經濟力、政治力等因素相對而言的,是綜合國力的組成部分,它體現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發展狀況和建設成果,蘊含著推動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精神力量和智力因素,核心是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的創造力的充分發揮[3]。期刊文化力是文化力中的重要元素,它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期刊文化發展與積累所形成的現實力量,既包括這個國家或地區期刊文化的現實水平,同時也包括對經濟、政治、社會生活以及其他文化形態等方面的作用力、影響力和輻射力。科技期刊文化力是期刊文化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技期刊編輯的使命是創造和建設科技文化力,不斷地推動科技文化事業向前發展??萍计诳庉嬐ㄟ^科技文化選擇、科技文化積累、科技文化締構和科技文化傳播,將科技文化成果奉獻給社會。這些科技文化成果被存儲后,一方面,在社會上被廣泛傳播,變成現實的生產力;另一方面,存儲下來的成果獲得積累,可以為后人的知識創新提供基礎,進而轉化為促進和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內在動力,促使歷史進步[4]。
科學文化是有別于人文文化性質的文化,它使人類獲得了一種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和變革自然的力量,科學文化以其推動生產力的巨大發展而加速著人類社會的前進步伐。作為科技載體的科技期刊,承擔著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作用。深入探討科技期刊文化力的內涵,對于科技期刊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科技期刊的編輯出版過程是作者的科技文化創造、編者的科技文化選擇與讀者的科技文化認同的過程,作者、編者、讀者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文化制約與文化互動的關系??萍计诳奈幕熑卧谟?,既能根據自身的讀者定位、內容定位來滿足當下人們不同層次、不同種類的文化需求,又能在提升人們的科技文化品位、塑造人們的科技文化品格的過程中致力于人類科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等長遠目標的實現。
2科技期刊文化力是提升國民科技素質的潛在動力
科技期刊能夠積極主動地引導人們形成開放性的科技文化視野,把我們的科技文化發展納入到全球科技文化發展的大格局中,積極地推動國內外各種科技文化的對話和交流??萍嘉幕娜蚧瘜嶋H上是形成了一種全球范圍內的科技文化對話、交流和整合的機制,并在這一過程中逐步使人類在一些基本的文化價值觀念上取得共識,而同時使各民族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因此,科技文化的全球化實際上也是不同科技文化的交流和沖突的過程,是不同文化精神的矛盾運動的過程。只有當世界各國都積極地融會到這種文化整合包括科技文化整合中,才不會使全球的文化世界變成單一文化的天下[5]。
科技期刊可以引導人們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形成自覺的現代化視野,積極推動適應中國現代市場經濟的現代科技文化精神的生成[6]。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的發展和科學的啟蒙,中國民眾的文化精神和行為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理性、科學和創新的思想觀念以及各種現代價值觀念已經逐步體現在人們的行為中。但是,必須看到,中國傳統農業文明條件下形成的許多阻礙現代化進程的文化觀念還在社會生活和社會運行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全球化的經濟和文化交流有助于我們克服傳統文化對于市場經濟發展的阻礙,推動現代社會所必備的積極的文化精神的形成。只有積極參與全球化的科技文化對話,不僅要批判其他科技文化的弊端,同時也批判自己科技文化的缺陷,才能形成在全球化的科技文化格局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中國科技文化,整個國民科技文化素質才能不斷提高,而科技期刊在其中起著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3科技期刊文化力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潛在推動力
先進的科技文化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落后的科技文化則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作為先進文化的中國科技期刊文化應以它先進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傳播優勢主動擔當起引導者的角色。對讀者而言,其價值觀念的改變、自身科技文化環境的凈化、科技文化品位的提升都難以回避科技期刊文化力的引導作用。這種強大的引導力,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科技文化,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無論是大眾型科技文化期刊還是小眾型科技學術期刊,實現刊物的科技文化定位既是一個適應讀者的過程,又是一個引導與提升讀者的過程。
科技期刊文化具有很強的產業屬性??萍计诳幕a業經營的范圍廣泛,它包括科技廣告經營、網絡經營以及其他相關科技產業的經營,可為拉動經濟增長提供廣闊的舞臺。它必將成為經濟建設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新的增長點。
在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期刊嚴肅的文化使命與對市場利益的追求,是對立中的統一,是推動期刊發展的相輔相成的雙重力量。在全球化的經濟環境中,科技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市場資源。不論是經濟搭臺、文化唱戲,還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都說明文化與經濟是一對可以雙贏的統一體。
另外,科技期刊文化力作為一種隱性人文資源,不僅可以駕馭顯性物質資源,而且可以實現價值的創造,實現社會價值的增值[7]。凝結于科技期刊編輯身心之上的文化力,包括他們的精神力、知識力、智慧力和創造力,是期刊社創造性增值的力量源泉,它能創造出新的價值和使用價值;科技期刊文化力可以在期刊社內部人際之間傳遞,還可以在行業之間和社會成員之間傳遞;借助于科技期刊文化的導向功能、開發功能和規范功能,使得人們的思想、文化和心理,逐步變得科學化、優良化。通過長期的、持之以恒的作用,將會展示出科技期刊文化力“水滴石穿”式的潛在力量。
參考文獻
[1]吳成福.漫談期刊文化力[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48-49.
[3]彭國元.期刊文化新論[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張春明.編輯與文化力[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1999,22(4):394-398.
知識就是力量,就是法官司法的智能之源。法官作為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所審理的案件大到社會穩定、企業生死,小到鄰里糾紛、家庭官司等等,所涉及的知識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法官要有一個符合自身文化特質的知識結構。對此,國外有的大法官提出,一個優秀的法官不只是一個熟練的法律工匠,他還應當是一個歷史學家,一個先知,一個哲人。美國著名法官和法學家漢德也曾給法官提出這樣一個應讀書目名單,其中不僅包括法律專業的書,還包括許多哲學、歷史、文學名著。
據此,法官所應具備的與審判相適應的知識文化,主要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法學知識。法官作為一個法律人,不是機械搬用法條的法律工匠,必須掌握相當法學理論知識,才能對相關法律從文字含義、立法宗旨、法律原理、條文體系等多方面進行理解和分析,從而保證正確的運用法律。
二是政治知識。法官還是個政治人,是國家政治的維護者,擔負著國家統治的使命。學習政治是法官的天職,是法官能否作出公正和正義判決的重要因素。忽視政治學習,法官就會迷失政治方向,并難于正確運用法律促進社會的進步。
三是歷史知識。法官應是一個歷史學者。一名法官不了解歷史,他對各項法律制度就會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無法對其實施的法律后果進行合乎歷史發展規律的明智推斷,從而,也就無法完成依法治國的神圣使命。
四是文學知識。法官要有豐厚的人文底蘊。法官閱讀文學名著,不僅可以錘煉自己的文字表達能力,而且有助于法官更深刻的了解社會、認識人生、加深人文底蘊、增添人格魅力,并在嚴肅的司法活動中體現社會主義的人文關懷。
五是與審理案件相適應的其他知識。法官應當要有豐厚的人生歷練,具備豐富的社會知識和閱歷,熟悉當地的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并了解所審理案件的其他學科的知識,惟有如此,才能使法律的公平正義在具體案件審理中得到更好的體現。
二、法官的精神文化
法官的精神文化,體現著法官的價值取向和意識形態。它包括法官的司法思想、理念、道德、精神等諸多方面,是法官文化的核心。
一是在司法思想上,必須樹立司法為民的指導思想。因為法官履行保護人民、打擊犯罪、制裁違法、定紛止爭、化解矛盾等神圣職責,最終是為國家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務的。
二是在司法理念上,必須樹立大局、公正、高效、文明、廉潔等現代司法理念。因為自覺服從并服務于黨和國家工作大局,重視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是法官正確司法的前提和關鍵,是檢驗法官政治堅定性的重要標準。
三是在司法道德上,必須樹立忠于職守、秉公辦案、剛正不阿、不徇私情等職業道德觀,并具備正直善良、懲惡揚善、弘揚正義等高尚的道德操守。
四是在司法精神上,必須大力弘揚潛心研究專業知識、善于審判疑案難案的專家型法官精神,長期扎根山區、默默奉獻的基層法官精神,勇于創新、不斷探索辦案新思路的執行法官精神,擅長調解、一心一意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民事法官精神等,并以高尚的法官精神塑造法官。
三、法官的行為文化
法官的行為文化是指法官在調節社會關系(含法官群體關系)中所產生的活動文化。它包括法官的司法審判行為、司法宣傳行為、司法社交行為、司法人事行為、文化體育行為等等,是法官知識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折射。
法官的司法審判行為,在于通過審判活動,保護人民、打擊犯罪、制裁違法、定紛止爭、化解矛盾,建立和諧文明的社會關系。它包括法官的刑事、民事、行政三大審判行為和執行行為。
法官的司法宣傳行為,在于通過審判積極開展法治宣傳活動,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秩序。它包括公開宣判、庭審直播、以案說法、公布典型案例、組織重大疑難案例的討論、提出司法建議等行為。
法官的司法社交行為,在于通過法官嚴肅而謹慎的社會交往活動,避免因其不當言行而使公眾對司法公正產生合理的懷疑,以維護法官公正、廉潔、文明的司法形象。它包括法官保持清政廉潔、遵守司法禮儀、約束業外活動等行為。
法官的司法人事行為,在于通過法官的人事活動優化法官群體、激勵法官司法。它包括法官的準入、選任、培訓、晉升、輪崗、考核、獎懲、保障等行為。
法官的文化體育行為,在于通過法官的文體活動,活躍法官文化生活,提高法官健康素質、陶冶法官情操。它不僅包括開展法官學術交流、文化沙龍、演講比賽、征文比賽、書畫篆刻攝影展、審判實務競賽、文娛匯演、體育競賽等單項活動,還包括開展融上述各項為一體的法官文化節、文化周、文化年活動。
四、法官的制度文化
法官制度文化是約束法官行為的規范性文化,是法官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的保證,并受社會制度和司法制度的制約。它包括法官的司法審判制度、司法廉潔制度、司法人事制度等等。
司法審判制度,重在規范法官的司法和宣傳行為,以確保為民司法和審判權、執行權公正高效的行使。
司法廉潔制度,重在規范法官的司法和社交行為。以保障法官司法和社交行為的廉潔性。
司法人事制度,重在規范法官的任職等行為。除法定的法院組織法、法官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外,還應在遵循審判工作規律,不盲目借用行政管理模式的基礎上,建立起法官準入、選任、培訓、晉升、輪崗、考核、獎懲、保障、檔案等一系列制度,以規范法官資格、優化法官群體、保障法官獨立、維護法官尊榮、激勵法官司法。
五、法官的器物文化
法官的器物文化是指人類創制的各種司法器物的總和。它包括法徽、法服、法袍、法槌、法庭、法院,以及法官文化設施、信息化設施、其他司法裝備等,是法官知識和精神的物化,也是法官行為和制度的保障。
法徽、法服、法官西式制服、法袍、法槌,這一外在的司法符號和道具,應能凸顯法官作為公平與正義的化身,具有超乎常人的品格、學識和睿智的內涵。它不僅能時常提醒當事人及民眾注意,法官是正義的守護神;還能時常提醒法官注意,要用良心、理性和智慧捍衛法律的尊嚴。
法庭、法院,這一司法場所,應能張揚法官司法的權威性、獨立性和便民性。在建筑設計上,除應凸顯裁判場所的莊嚴與神圣外,還應凸顯法官司法的獨立性、法官司法的便民性。
法官文化設施,應能滿足法官的各種文化需要。它包括法官的圖書館、檔案館、榮譽室、健身房、娛樂廳、文化長廊、文化雕塑等等。
在我國文化館事業發展中,一直沒有設立國家文化館。這與同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圖書、文博事業發展存在巨大不同。缺少國家級文化館,尤其是在今天看來,它不僅僅是一個機構設置問題,其根本性表現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文化館(站)建設出現斷層。沒有國家級文化館,公共文化館(站)這個龐大的體系建設中,一是缺少國家層面的政策實踐平臺,使全國文化館(站)建設的標準化引領和示范性帶動缺乏載體;二是國家在制定文化館(站)發展政策中的“智庫”作用缺位;三是缺乏系統性的資源信息“數據中樞”和推廣平臺。與我國同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圖書、文博事業發展建設是從中央、省、市、縣一體化設置不同,無論是在政策設計,還是在發展建設中都呈現出區域化現象,我國公共文化館(站)設置則是以省級為“龍頭”,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是典型的“地方團隊”,自身發育存在先天性不足。由于缺乏國家層面的事業發展參照系,文化館(站)發展建設容易形成條塊分割、區域阻隔和地區差別。比如全國文化館的名稱長期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稱謂,有的叫藝術館,有的叫群眾藝術館和文化館,如此雜亂的稱謂,表現出文化館(站)系統一體化連接不緊密的行業特性。
(二)政策導向性作用還沒有得到應有發揮
文化館(站)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體量最大、涵蓋最廣,深入社會最底層、聯系群眾最廣泛、服務大眾最直接的服務平臺和重要載體。然而,龐大的機構陣容政策卻顯得長期助推乏力。在計劃經濟時期,文化館曾經走過了一段“以文養文”、“以文補文”的彎路,這段經歷給文化館(站)的功能發揮和職責履行造成了深遠的負面影響,即使在回歸公益過程中仍在遭受著歷史陰影的困擾。當下,有些現象尤其值得關注:有的公共文化館至今仍在實行自收自支的財政體制,在我國事業單位管理體制中,“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在文化體制改革中已經整體退出體制之外的當下,這種現象確實讓人匪夷所思;還有的基層公共文化館至今沒有財政戶頭,資金受上級主管部門完全控制,單位經費缺乏自主,公共資金(如免費開放經費)被隨意截留、挪用,極大地影響到公共文化單位的工作開展和事業發展。這些現象對公共文化館(站)的定位和業務的有效開展均將產生負面效應。
(三)公共文化理論建設嚴重滯后
理論建設長期滯后,學術氛圍逐漸缺失,將制約公共文化館(站)事業的更大發展。公共文化館(站)領域缺乏開展調查研究的長效機制。尤其是對公共文化館事業的發展現狀、未來走勢、存在問題以及典型經驗等缺乏常態化調研機制和有效的應對策略。在國家層面沒有權威性核心刊物,缺少開展理論研討和學術爭鳴的學術陣地。沒能造就一支穩定的專業化高端理論研究人才隊伍,以提升文化館事業的理論品格和學術氣質,成為制約文化館事業建設發展的最大短板。
(四)從業人員心理準備不夠充分
當下公共文化領域面臨著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群眾文化向公共文化發展轉型。公共文化館(站)的功能定位、服務方式與傳統的群眾文化工作方式,無論在內涵上還是在外延上都發生著顛覆性的改變。這種轉型,對文化館(站)充分履行職能職責形成巨大的心理負擔和現實挑戰。特別是在政策環境還尚未發育成熟,基礎性資源配置還沒到位,文化體制改革剛開始起步的現實條件下,外部環境給文化館(站)的職能發揮和工作開展形成的壓力正在迅速擴大。
(五)傳統工作方式亟待調整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實踐,切實改變了傳統的群眾文化工作模式,極大地擴展了公共文化的空間意識。過去所習慣的以陣地活動、館舍服務為主的活動方式已經成為制約功能發揮和服務面向的巨大障礙。公共文化對文化館(站)發展是一次巨大革命。要求加快自身發展轉型,從閉門辦館到把門打開,從固定館舍服務向社會擴展的方向邁進,這是對文化館(站)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新的定位,要求公共文化館(站)的工作面向和服務領域要從“點”調整為“面”,在服務方式上也要由面向“小眾”而轉變為面向“大眾”,形成全民參與、全域覆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二、社會發展提速,文化建設需要積極地調整應對
(一)農村出現“空心化”現象
當前農村已經發生深刻變化,文化建設和發展的矛盾已從文化產品供給總量不足到文化服務對象的參與缺位。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大批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導致農村人口迅速減少,社會結構正在失衡,農村的“空心化現象”十分嚴重。留守人員中老人、婦女是目前農村的主要勞動力,負責農業生產勞動和養育后代的主要責任和繁重任務,享受文化服務和參與文化活動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意愿相對缺乏,傳統建設模式、集中活動方式,難以激發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基于農村分散居住、相距遙遠的地理環境,農村文化建設標準和服務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基本文化需求,無法適應農村文化建設和發展需要。
(二)城市社區人口不斷“膨大化”
當前城鄉的變化深度交織,傳統欠賬和新增問題不斷迭加,城市社區文化建設擔負壓力在逐漸加劇。隨著城市化步伐加快,農村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使城市人發式增長,過去由農村擔負的文化發展壓力正在向城市轉移。在基層文化建設中,相對農村而言,社區文化建設起步較晚,社區文化功能和作用還在積極的探索和實踐中。近年來城市社區文化建設還極不平衡,特別是中心城市尤如大海中的“孤島”,領跑社區文化建設標準和發展走勢??傮w上來說,城市公共文化服務中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城市社區比農村面臨著更大的建設和發展壓力。
(三)新城市群體進一步被“邊緣化”
人口的流動不斷加速,大批的外來務工人員形成新的城市群體,是當前中國社會的特殊社會現象。隨著新城市群體的出現,對制度設計、公共服務模式、文化權益保障等都提出了新的課題。新的城市群體,他們長期生活和工作在城市,為城市創造財富,是事實上城市人口的一部分。但是,這個龐大的“城市群體”在城市資源配置中卻被長期邊緣化。新城市群體在公共文化資源配置中還沒有被廣泛納入保障范圍,文化權益沒有得到應有保障,這是未來城鄉建設、社會發展和公共文化服務最關鍵、最緊迫、最直接的現實問題,需要在發展規劃上,具體措施上加以研究和應對,促進全社會共享文化建設和發展成果的政策落地生根。
三.文化館(站)服務功能要從“關注腳下”向“服務天下”強力轉型
(一)要創新服務模式
一是陣地服務標準化。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面對海量的公眾需求,文化館(站)要進一步建設和完善固定設施水平,提升服務理念,優化內設環境,推動設施設備的升級換代。要充分發揮基礎設施固定化、規?;藴驶?、陣地化作用。切實將陣地建設成為區域協調“聯絡點”、規劃統籌“大本營”、指導服務“中心站”、人才資源“信息庫”。要加強陣地化建設和服務,在公眾“進得來”、“留得下”、“受熏陶”上做文章,使陣地建設成為眾望所歸的文化樂園。二是流動服務常態化。轉變服務方式是當下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檔升級的主題,要將單一的陣地服務轉變為陣地服務與流動服務相結合、點狀布局與面的結構相一致、縱向流動與橫向配送相銜接的立體化服務模式和全覆蓋的服務格局。流動文化服務應該成為當下履行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滿足廣大群眾基本文化生活需求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服務方式。積極探索建立“文化自愿者”服務機制,整合社會資源,激活民間文化活力,吸引覺悟高、技能強、有專長的社會骨干力量參與文化傳播,開展形式多樣、內容廣泛的公共文化服務。推動流動文化服務,需要科學擬定規劃,編制活動項目,配置優勢團隊,有計劃、有目的、常態化地開展流動。
(二)要優化服務內容
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轉型升級,必須要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的豐富性和服務品種的多樣化。公共文化服務職能定位與當下社會公眾對文化的需求,已不僅僅局限于唱歌跳舞的基礎階段。滿足公眾的基本需求,充分履行服務職能,需要切實創新服務理念、轉變服務方式、優化配置結構、拓展服務領域、增加產品要素。在文化活動組織開展上要采取內容廣泛、門類齊全產品輸送樣式;在載體上要開展多種門類培訓活動,積極儲備社會文化活動人才,滿足公眾自發性開展文化活動的需求;在容量上要進一步提升文化服務檔次,加大文化傳播力度,建立數字化傳輸和體驗平臺,打造文化信息快捷化、便利化的傳輸方式,充分滿足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建設需要。
四.加快推進文化館(站)自身建設的提檔升級
文化創新發展是優勝劣汰的加速器。面對當下自身建設和未來發展的種種任務,文化館(站)需要加快轉型、發展起跳,以補齊由于社會發展所牽引出的文化需求提升和時代進步所留下的建設短板。
(一)加強學術引領
理論建設是加強文化館(站)建設的引路航標。理論建設滯后,學術氛圍淡漠己成為制約文化館(站)建設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學科建設缺失,使公共文化專業人才正規化培養通道阻塞,人才建設缺乏機制支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群眾文化事業的“升級版”,是傳統文化方式向現代社會文化服務理念轉型的著力點,在這歷史當口,對文化館(站)自身建設和服務功能需要切實有效的科學引領。大力開展調查研究、提升理論品格、強化科研水平、增強學術氛圍、構建科研隊伍,是推進公共文化館(站)事業建設和發展的基石。
(二)強化政策制導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政府在公共文化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彰顯政府對公共文化政策保障十分關鍵。從制度設計上,公共文化館(站)是承擔政府實施公共文化服務的平臺和載體,其資源配置、運行機制都需要政策措施來調控和推動,政策的科學性和措施的有效性是公共文化服務有效運轉的基礎,也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的保證。尤其是在事業發展、隊伍建設、體制機制、產品供給和經費扶持等方面需要政策的強力支撐。
(三)完善層級示范
雖然我國文化館(站)均是按照層級設置,但業務建設和運行機制缺乏實質性的工作銜接和機制保障。文化館(站)的功能定位和業務工作的有效運轉,需要構建一套標準明確、科學有序、操作性強的層級業務示范體系,在統一的標準化體系建設中,應該明確各層級文化館(站)之間的業務關系和各自職能。通過業務指導、樣板示范、交流學習,形成一套運行有效、操作便捷的示范帶動機制,推進文化館(站)自身發展和業務建設的規范性、有序性發展。(四)開展館際交流開展文化館(站)館際交流,促進相互往來,推動彼此借鑒吸收,不僅增進友誼,更重要的是對發展理念的提升和信息資源共享提供了便捷通道和有效方式。開展館際交流是文化館(站)事業健康發展不可惑缺的一種有效載體。交流是推動文化發展的一股活水,通過交流學習,交換彼此的建設經驗,借鑒對方的創新模式,分享發展建設中取得的經驗成果,使之成為取長補短,規避風險,提速發展的倍增器。
在中國古代,文體界限并非文學性和功能性的界限,經、史、子、集中諸多重要的文化文本皆是二者兼備的。中國古代文體紛繁多樣,有的較符合現代研究范式中對文學性的界定,被視為文學文體;有的則是功能性優先于,甚至完全覆蓋了文學性的文體。對前者來說,文化視角能為研究的深入錦上添花;而對后者來說,文化視角則是研究得以有效進行的前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受到學科分化的影響,很多研究者慣于按照某些標準將某一文本劃入一個特定的研究領域,再以該領域的研究方法解釋之。此種做法的問題在于:首先,劃分文本所屬領域的標準不一定普遍有效。中國古代文化學術具有整體性特征,并未有文、史、哲、政、經等明確的學科分化,如《詩經》不僅是一部審美特征鮮明的文學作品,更有其特定的政治社會功用和豐富的歷史文化意蘊;再者,由上述做法造成的思維和闡釋模式的固化不利于真切和深入地理解文本及文本背后蘊含的深層文化邏輯。
過常寶《先秦文體與語方式研究》(以下簡稱《先秦文體》)一書對文體含義的理解采用了郭英德的解釋,又在此基礎上對先秦文體的特征進行了說明。郭英德在其《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中指出,文體指的是文本的話語系統和結構體式,可分為體制、語體、體式和體性四個層次,包含了文章框架、語言修辭、語體風格、表現方式、表現對象和審美精神等內容。(前言第2頁)但過常寶所論之文本的“結構體式”主要是指“從載錄行為和話語方式角度可辨識的文本的結構或語氣等方面的特征”(緒言第4頁),對與時代審美風尚和作家個性氣質等因素有關的語體風格涉及較少。因為先秦文獻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且先秦時文章體類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文體分類復雜交叉且具有多層級的特點,每一部或者一類文獻可自成一種文體,又可同時包含其他文體,故其在書中指稱研究對象時多用“文獻”而非“文體”,有效化解了分類的復雜性和相對性給論述帶來的障礙。其認為在先秦文獻中,文體形態并非個性化的體現,而是一種結構性的文化標志,是文本所代表的話語形式和此種話語形式在特定社會文化中發展演變的呈現。不同的文體標志也蘊含著特殊的文化功能,如《尚書》中周誥的功能即是總結前代歷史的經驗教訓,以突出敬德保民等治國思想。
基于研究對象鮮明的文化屬性,《先秦文體》一書沒有從文體形態或審美風格入手,而是著眼于不同的話語方式與文體之間的關系,對文獻產生的文化行為或職事進行了細致考察,力求再現作為規范性話語形式存在的文獻典籍背后隱含的行為方式。如其書中提到《春秋》的編訂和書寫原則不只是為了呈現史事,其表達重點在于《春秋》書法的價值暗示,史官通過價值暗示的話語行為來踐行符合理想的意識形態建設活動。又如其認為不同的話語方式并不是作者自由選擇的結果,即不同文體呈現出的語體風格與作者個性氣質并無必然關聯,他們選擇說什么和怎么說,都是一種目的明確的話語建構,而非出于自然,如先秦諸子散文表現出來的不同語體風格和表達方式即是以價值宣揚或爭奪話語權為目的的話語建構。此種將文體諸要素置于文化語境中加以考證與分析的研究可以被視為一個將抽象符號重新歷史化的過程。借文化分析來研究文體,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助于對語體風格的把握。從語言表達的一般規律來看,話語內容和表達的目的會對語體風格造成直接影響。而以文本形式呈現出來的話語內容和表達目的又是作為彼時行為方式的載體存在的,故而文化方式會影響語體風格。此法可視為對從文本入手研究語體風格的補充。
《先秦文體》的研究思路與郭英德對“作為文本方式的文體分類”與“作為行為方式的文體分類”之關系的理解是一致的。郭論認為前者是從后者之中派生而來,即不同類型的行為落實到語言文字上,造就了不同類型的文本,這些文本具有區別性的形態特征,以其形態特征為依據,區別類分,即有了作為文本方式的文體分類。(第24頁)既然作為文本方式的文體源于作為行為方式的文體,那對與特定文體相關的文化行為方式之研究,便有助于把握作為文本方式之文體。葉修成《西周禮制與〈尚書〉文體研究》一書也是此種思路,所用之法也主要是文化闡釋和歷史考證。其以《尚書》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典”“謨”“訓”“誥”“誓”和“命”諸文體的文化內涵、文化功能和文化意義進行了考證,并以此為基礎分析了各文體的源流發展與文體形態,認為“《尚書》編纂成書的各種資料來源,應當為當時各種文化禮儀制度下的史官的載錄。而六體從作為行為方式的文體過渡到作為文本方式的文體,實際上,起根本作用的還是當時的各種文化禮制”(第25頁)。梅軍《殷商西周散文文體研究》一書方法和思路也與上述諸論著相類似,尤其注重歷史文化考證,在充分利用各類文獻之外還吸收了西方文體學的觀念和方法。其以功能為標準對殷商西周的散文文體進行分類,認為文體研究不只涉及文體要素及文體結構的自身屬性,還與民族文化的思維方式和心理機制等深層結構相關。文體是歷史性和穩定性的統一,既具有時代特色,又有其相對穩定的體制結構。穩定性保證了傳統的繼承,歷史性保證了發展和創新。
總的來講,各種文體的形成和發展皆與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活動及社會意識形態的革新密切相關。歷史考證與文本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在特定歷史語境中考察文體的演變過程及文化功能,把握文體與歷史的互動關系。對文獻資料落到實處、有理有據的分析有助于改善研究中妄加猜測、語焉不詳與證據不足等狀況。從文化學、思想史和意識形態等視角切入研究文體問題,亦可突破學科限制和固定思維的障礙,在把握研究對象特殊性的基礎上選擇合適有效的方法。但歷史文獻數量巨大、內容龐雜,加之部分真偽難辨、年代不明,處理起來有相當大的難度;且要在理論意識的指導下合理運用文獻,處理好共時描述和歷時比較的關系,若無扎實的功力,恐難以完成。
二、理論意識與文體研究
如果說上述專著皆偏重于文體史,研究者多為文獻學或古代文學出身;則賈奮然《文體觀念與文化意蘊:中國古代文體學美學論集》(以下簡稱《文體觀念》)與谷曙光《貫通與駕馭:宋代文體學述論》(以下簡稱《貫通與駕馭》)二書則較為重視文體學和文體學史諸問題的探討,研究者皆有文藝學的學科背景?!段捏w觀念》是作者關于中國古代文體學與美學研究的論文集,內容涉及文體學史、文體理論和審美形式等問題;《貫通與駕馭》是一部斷代文體學綜合研究專著,內容涉及兩宋時期的文體形態、文體流變、文體系統和文體理論等。本文開頭已提到,提到的著作中無論是歷史文獻色彩較濃的文體研究還是理論色彩較濃的文體研究,皆強調文化語境的重要性。此與童慶炳、李春青等學者所強調之文化詩學的研究路向存在一定程度的吻合。
李春青《詩與意識形態:西周至兩漢詩歌功能的演變與中國詩學觀念的生成》一書開篇即對文化詩學的研究方法進行了系統說明,認為此法入手之處在于重建文化語境,基本原則是尊重不同文類間的互文關系,基本闡釋策略是在文本、體驗與文化語境之間穿行。重建文化語境可以“通過對歷史的、哲學的、宗教的、民俗的等各類文化文本的深入分析,確定特定時期占主導地位文化觀念的基本價值取向,把握這個時期話語意義生成的基本模式―――各種有著不同方向的‘力’之間構成的關系樣式”(第7頁)。姚愛斌的《中國古代文體論思辨》中也對文體研究所需之“歷史語境意識”做了說明,即其不僅是指文化文本生成的魍忱史語境,還應包含研究者所處的現代歷史語境。也就是說利用文本重建的文化語境具有相對性,不僅與文本背后的文化邏輯與歷史規定性有關,也會受到研究者的思維方式、知識背景等個性因素的影響。而重建文化語境是為了給具體對象的研究提供歷史參照,為具體研究服務的。故而如何處理好不同類型文化文本之間力的關系、共時考察和歷時比較之間的關系、宏觀背景與微觀研究之間的關系,如何使重建文化語境的工作合理、有效地服務于具體研究,而不至于喧賓奪主等,皆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1. 引言
語言與文化關系密切。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語言又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深深根植于語言,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翻譯不僅是一種語言轉換的活動,而且是一種深層的跨文化交流活動。面對這樣的跨文化活動,譯者必須通過有效的途徑,平衡兩種語言文化關系,避免走向極端,對源語的文化內容或因素進行有效的傳譯。文化的翻譯與源語折射的意圖的翻譯是建立于對源語和譯語兩種文化進行深入細致地對比研究的基礎上,是充分考慮兩種語言文化之后的選擇。如何選擇譯語需要我們對雙語的文化等要素進行推理,以獲得合理的文化關聯,以順應為手段在動態的翻譯過程中選擇和優化最佳的語言表達。本文討論運用關聯原則,以獲得雙語文化的最佳關聯認知效果,使譯語獲得與源語高度一致的文化源語效應。
2. 文化關聯與文化翻譯
2.1 文化翻譯的關聯與推理
翻譯是一種交際行為,交際的目的也就是交際者的意圖和聽者的期待。(Gutt, 1991:47;趙彥春,2005:114)本文根據斯波伯和威爾遜的關聯論與維緒爾倫的順應論(Verschueren, 2004:63)建構了關聯順應理論,把翻譯看作是一個語際間的明示—推理—順應—選擇的闡釋活動,是大腦機制的推理過程,是一種不同語言在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等多維度的交際活動。關聯論通過明示—推理—順應—選擇給譯文提供最佳的語境效果。據關聯理論的翻譯觀,譯者應首先根據自己的認知語境對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圖和受體的期待進行理想化的語境假設,然后進行語碼選擇。在翻譯載有含意的話語時,在確定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能夠接受和理解原文的含意,譯者應盡量采取直譯將原文話語中的形象和文化特征傳達出來,而將含意留給讀者去推敲。例如:
(1)三月里劉熏宇君來信,說互生病了,而且是沒有希望的病,醫生說只好等日子了……想不到這么快互生就歿了?。ㄖ熳郧濉栋Щド罚?/p>
譯文:In March I heard from Mr. Liu Xunyu that Husheng was sick and hopelessly sick at that. The doctor said there was nothing he could do but to wait for the day to arrive...How quickly the day had arrived!
“等日子”是漢語有的委婉語,即“不久于人世”,直譯為“wait for the day to arrive”在上下文的關聯下應能理解其語用含義。最后一句用了“How quickly the day had arrived!”來譯“歿”字,與上文相呼應,保留源語含蓄的同時表達了源語的感嘆語氣。
文化關聯與語言使用的語境密切關聯。譯者必須在動態的交往中關注交往干涉的各因素去理解文化和傳遞文化。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穩定固體,而是處于不斷嬗變和演化的動態過程之中。文化的這種屬性決定了語言文化、心理文化、制度文化等不同程度的變異特性。語言變體、民族文化心理、文化價值觀、審美觀念和文化習俗的逐漸變異都是文化動態性的具體形態。譯者敏銳地抓住原文文本語言的各種變體差異是正確理解原文語言文化的關鍵。在譯者與原文文本的對話中,譯者的跨文化意識是譯者理解和捕捉語言變體和文化流變的首要前提條件,這需要發揮譯者的創新能力和還原能力,從而實現譯者從跨語言的理解到跨文化的解讀。譯者在翻譯時應通過文化語境進行關聯順應才能選擇正確的詞義,最大限度地進行譯文的語言重構。
同時,為了獲得最佳語境效果,譯者必須力圖靈活地使用各種翻譯手法,例如歸化、異化、注釋或增添解釋性等,順應文化語境以獲得與源語高度一致的翻譯效果。
(2)“我所謂愛,非瓜葛之愛,乃夫妻之愛。”(蒲松齡《聊齋志異·卷二》)
譯文:What I mean by love is not the love between gourds on the same vine, but the love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這里譯者把“瓜葛之愛”譯做“葫蘆之愛”,這樣的愛是什么樣的愛呢?源語讀者和譯文讀者雖付出一定的努力也難以獲得最佳的語境假設與認知效果。此句可以意譯為“the love between distant relatives”使讀者獲得最佳關聯。
2.2 文化關聯與文化傳遞
翻譯的根本任務是傳遞不同語言的文化。文化傳遞與關聯的認知過程可以描述為:源語文化的解碼與關聯——源語文化理解的解構與關聯——源語與譯語之間文化意義的關聯與解析——文化的表達與傳播。(曾文雄,2007:70)由于各個國家、民族的社會制度,自然環境,宗教信仰,民情風俗,思維方式,心理差異和語言表達習慣等方面的差異,語言隱含的文化內涵給翻譯帶來種種的障礙,甚至出現文化誤讀的可能性以及翻譯中所謂的不可譯性。這些文化的差異,使得源語的指稱、語用和言內言外等方面幾乎無法在譯語找到合理的對應。雖然如此,完全將源語文化價值體系排除在外也是不可取的。對于文化成分的傳遞必須全面地綜合考慮多層面的因素,并采取不同的對策,用譯語為文化交流架起橋梁。譯者必須在譯語文化的背景下建構起一種相應的文化語境,取得與雙語語篇合理的關聯性,處理不相容的文化與文化沖突,尋求沖突的調節點。
(3)She is a fox.
譯文1:她是個狐貍精。
譯文2:她是只狐貍。
譯文3:她是位時髦迷人的女郎。
中英文化中“狐貍”都可以與狡猾或詭計多端的人聯系在一起。但當“狐貍”與女性聯系時,漢語與英語具有不同的文化色彩。譯者必須要有語用思維,對源語的文化進行推理,獲得最佳的認知效果。若按照中國人的心理,把fox譯做“狐貍精”,那無疑是錯誤的,因為在英語中它指的是時髦迷人的女子;第二個譯文看似忠實于原文,實際上容易引起誤會,沒有把真正的語用意義傳遞出來。在跨文化翻譯中存在文學典故、宗教信仰、社會生活等文化詞的翻譯。譯者若產生詞義聯想錯誤或缺乏適宜的文化意象,就難以避免出現錯誤或誤譯。
(4)Every family is said to have at least on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譯文:據說家家戶戶多多少少都有自家丑事。
譯文只是把源語的基本含義表達出來,不過失掉了原文的形象表達中所體現的修辭手段。若將其譯為“據說,每戶人家的壁櫥里至少都藏有一具骷髏”雖把源語的意象表達出來,卻未能很好表達其意義,這可能會給不熟悉西方文化背景的讀者帶來理解的困難。我們可以把源語譯為 “常言道:壁櫥里藏骷髏,家丑事家家有。”這樣可以把源語的表象與意義表達出來。為此,文化的差異不是絕對的和不可逾越的。只要譯者通過的認知思維去解讀源語,盡可能平衡原作者和讀者之間的認知差異,運用翻譯技巧,突破語言和超越語言因素的制約,就可以實現跨文化翻譯中的文化移植。
2.3 文化翻譯的關聯順應策略
翻譯策略上的選擇主要取決于原作者和譯者的交際意圖。作為交際的翻譯,對源語的理解和翻譯過程中對語碼的選擇依據的是關聯—順應性。成功的翻譯是源語的交際目的與譯語的讀者的期待相吻合。
(Gutt, 2004:120;趙彥春,2005:114)在形式與傳達源語的意圖存在差異時,我們要根據交際目的進行取舍。文化信息的傳譯翻譯是一個文化移植的過程。由于源語讀者和譯語讀者生活在兩種不同的文化形態中,形成了不同的認知環境,同一信息由于接受者文化背景、價值觀念、宗教信仰、道德規范、風俗禮儀等的不同,而會產生不同的認知。因此,關聯理論要求譯者具備與原文讀者相同的背景知識,盡可能挖掘文化內涵,達到準確的理解,用恰當的譯語來重構原文信息,從而填補原文讀者認知的空白。從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我們把翻譯原則歸結為文化再現?!拔幕佻F”首先指再現源語文化特色。魯迅說翻譯必須保持著原作者的“豐姿”,必須有“異國情調”,就是所謂“洋氣”。所謂“異國情調”指盡量保存原文所蘊含的譯語文化特色。譯者必須忠實地把源語文化再現給譯語讀者,不得任意抹殺和損害源語文化色彩,力求保持源語文化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5)其形削肩長頸,瘦不露骨,眉彎秀目,顧盼神飛,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沈三白《浮生六劫》)
譯文:Of a slender figure, she had drooping shoulders and a rather long neck, slim but not to the point of being skinny. Her eyebrows were arched and in her eyes was a look of quick intelligence and soft refinement. The only defect was that her two front teeth were slightly inclined forward, which was not a mark of good omen.(林語堂)
中國傳統的美女在西方并不顯得美,“兩齒微露”似不祥之兆,可能也難被西方讀者所接受。但是通過字里行間的信息,讀者可以取得認知關聯,獲得足夠的認知語境,推理出文化背后的含義。在可以獲得相關的認知語境的前提下,顯然譯者應盡可能保持源語的文化特色,保持文化的源語效應,這有利于傳遞異域的文化。
(6)(趙辛楣)一肚皮的酒,幾乎化成酸醋……(錢鐘書《圍城》)
譯文1 :The wine in Hsin-mei’s stomach turned to sour vinegar in his jealousy.
譯文2:The considerable amount of wine Hsin-mei had consumed earlier was burning inside and make him sick with jealousy.
由于文化的差異,英美人很難把醋與妒忌聯系起來,若把“酸醋”像譯文1一樣直譯為“sour vinegar”,則起不到保留原文形象的作用,也無法讓讀者明白其真正的文化語用含義,因而改成“妒火中燒”較好。可見文化翻譯并不是靜態的,它關聯到平衡雙語的文化,不能不顧譯語的文化特點而一味照搬源語的結構形式,進行“形式對等”的逐字死譯。
3. 結語
語言的翻譯實質上為文化的翻譯,文化關聯的翻譯視角為文化翻譯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它在注重翻譯本質——語言轉換的基礎上,探討翻譯認知過程與意義轉換所涉及的接受美學、審美心理、文化生態、社會環境、歷史條件等因素。我們探索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文化在翻譯中的轉譯,目的是讓我們清楚理解語言所具有的語言價值、文化價值、語用價值、社會價值和歷史價值等。為了更好平衡雙語的文化,我們強調翻譯過程中的平等對話,發揮能動性,在兩種不同語言的文化中取得平衡,避免文化翻譯走向極端,綜合分析語境、交際者智力、認知等制約和影響文化翻譯等因素,通過多維的關聯,尋求最佳的語境效果和認知效果,采取靈活的翻譯策略,傳遞源語的文化。這為語用文化的翻譯提供新的研究和解決的方法。
參考文獻
Gutt, E. A.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91: 47.
語言與文化關系密切。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語言又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深深根植于語言,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翻譯不僅是一種語言轉換的活動,而且是一種深層的跨文化交流活動。面對這樣的跨文化活動,譯者必須通過有效的途徑,平衡兩種語言文化關系,避免走向極端,對源語的文化內容或因素進行有效的傳譯。文化的翻譯與源語折射的意圖的翻譯是建立于對源語和譯語兩種文化進行深入細致地對比研究的基礎上,是充分考慮兩種語言文化之后的選擇。如何選擇譯語需要我們對雙語的文化等要素進行推理,以獲得合理的文化關聯,以順應為手段在動態的翻譯過程中選擇和優化最佳的語言表達。本文討論運用關聯原則,以獲得雙語文化的最佳關聯認知效果,使譯語獲得與源語高度一致的文化源語效應。
2. 文化關聯與文化翻譯
2.1 文化翻譯的關聯與推理
翻譯是一種交際行為,交際的目的也就是交際者的意圖和聽者的期待。(Gutt, 1991:47;趙彥春,2005:114)本文根據斯波伯和威爾遜的關聯論與維緒爾倫的順應論(Verschueren, 2004:63)建構了關聯順應理論,把翻譯看作是一個語際間的明示—推理—順應—選擇的闡釋活動,是大腦機制的推理過程,是一種不同語言在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等多維度的交際活動。關聯論通過明示—推理—順應—選擇給譯文提供最佳的語境效果。據關聯理論的翻譯觀,譯者應首先根據自己的認知語境對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圖和受體的期待進行理想化的語境假設,然后進行語碼選擇。在翻譯載有含意的話語時,在確定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能夠接受和理解原文的含意,譯者應盡量采取直譯將原文話語中的形象和文化特征傳達出來,而將含意留給讀者去推敲。例如:
(1)三月里劉熏宇君來信,說互生病了,而且是沒有希望的病,醫生說只好等日子了……想不到這么快互生就歿了?。ㄖ熳郧濉栋Щド罚?/p>
譯文:In March I heard from Mr. Liu Xunyu that Husheng was sick and hopelessly sick at that. The doctor said there was nothing he could do but to wait for the day to arrive...How quickly the day had arrived!
“等日子”是漢語有的委婉語,即“不久于人世”,直譯為“wait for the day to arrive”在上下文的關聯下應能理解其語用含義。最后一句用了“How quickly the day had arrived!”來譯“歿”字,與上文相呼應,保留源語含蓄的同時表達了源語的感嘆語氣。
文化關聯與語言使用的語境密切關聯。譯者必須在動態的交往中關注交往干涉的各因素去理解文化和傳遞文化。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穩定固體,而是處于不斷嬗變和演化的動態過程之中。文化的這種屬性決定了語言文化、心理文化、制度文化等不同程度的變異特性。語言變體、民族文化心理、文化價值觀、審美觀念和文化習俗的逐漸變異都是文化動態性的具體形態。譯者敏銳地抓住原文文本語言的各種變體差異是正確理解原文語言文化的關鍵。在譯者與原文文本的對話中,譯者的跨文化意識是譯者理解和捕捉語言變體和文化流變的首要前提條件,這需要發揮譯者的創新能力和還原能力,從而實現譯者從跨語言的理解到跨文化的解讀。譯者在翻譯時應通過文化語境進行關聯順應才能選擇正確的詞義,最大限度地進行譯文的語言重構。
同時,為了獲得最佳語境效果,譯者必須力圖靈活地使用各種翻譯手法,例如歸化、異化、注釋或增添解釋性等,順應文化語境以獲得與源語高度一致的翻譯效果。
(2)“我所謂愛,非瓜葛之愛,乃夫妻之愛?!保ㄆ阉升g《聊齋志異·卷二》)
譯文:What I mean by love is not the love between gourds on the same vine, but the love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這里譯者把“瓜葛之愛”譯做“葫蘆之愛”,這樣的愛是什么樣的愛呢?源語讀者和譯文讀者雖付出一定的努力也難以獲得最佳的語境假設與認知效果。此句可以意譯為“the love between distant relatives”使讀者獲得最佳關聯。
2.2 文化關聯與文化傳遞
翻譯的根本任務是傳遞不同語言的文化。文化傳遞與關聯的認知過程可以描述為:源語文化的解碼與關聯——源語文化理解的解構與關聯——源語與譯語之間文化意義的關聯與解析——文化的表達與傳播。(曾文雄,2007:70)由于各個國家、民族的社會制度,自然環境,宗教信仰,民情風俗,思維方式,心理差異和語言表達習慣等方面的差異,語言隱含的文化內涵給翻譯帶來種種的障礙,甚至出現文化誤讀的可能性以及翻譯中所謂的不可譯性。這些文化的差異,使得源語的指稱、語用和言內言外等方面幾乎無法在譯語找到合理的對應。雖然如此,完全將源語文化價值體系排除在外也是不可取的。對于文化成分的傳遞必須全面地綜合考慮多層面的因素,并采取不同的對策,用譯語為文化交流架起橋梁。譯者必須在譯語文化的背景下建構起一種相應的文化語境,取得與雙語語篇合理的關聯性,處理不相容的文化與文化沖突,尋求沖突的調節點。
(3)She is a fox.
譯文1:她是個狐貍精。
譯文2:她是只狐貍。
譯文3:她是位時髦迷人的女郎。
中英文化中“狐貍”都可以與狡猾或詭計多端的人聯系在一起。但當“狐貍”與女性聯系時,漢語與英語具有不同的文化色彩。譯者必須要有語用思維,對源語的文化進行推理,獲得最佳的認知效果。若按照中國人的心理,把fox譯做“狐貍精”,那無疑是錯誤的,因為在英語中它指的是時髦迷人的女子;第二個譯文看似忠實于原文,實際上容易引起誤會,沒有把真正的語用意義傳遞出來。在跨文化翻譯中存在文學典故、宗教信仰、社會生活等文化詞的翻譯。譯者若產生詞義聯想錯誤或缺乏適宜的文化意象,就難以避免出現錯誤或誤譯。
(4)Every family is said to have at least on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譯文:據說家家戶戶多多少少都有自家丑事。
譯文只是把源語的基本含義表達出來,不過失掉了原文的形象表達中所體現的修辭手段。若將其譯為“據說,每戶人家的壁櫥里至少都藏有一具骷髏”雖把源語的意象表達出來,卻未能很好表達其意義,這可能會給不熟悉西方文化背景的讀者帶來理解的困難。我們可以把源語譯為 “常言道:壁櫥里藏骷髏,家丑事家家有?!边@樣可以把源語的表象與意義表達出來。為此,文化的差異不是絕對的和不可逾越的。只要譯者通過的認知思維去解讀源語,盡可能平衡原作者和讀者之間的認知差異,運用翻譯技巧,突破語言和超越語言因素的制約,就可以實現跨文化翻譯中的文化移植。
2.3 文化翻譯的關聯順應策略
翻譯策略上的選擇主要取決于原作者和譯者的交際意圖。作為交際的翻譯,對源語的理解和翻譯過程中對語碼的選擇依據的是關聯—順應性。成功的翻譯是源語的交際目的與譯語的讀者的期待相吻合。
(Gutt, 2004:120;趙彥春,2005:114)在形式與傳達源語的意圖存在差異時,我們要根據交際目的進行取舍。文化信息的傳譯翻譯是一個文化移植的過程。由于源語讀者和譯語讀者生活在兩種不同的文化形態中,形成了不同的認知環境,同一信息由于接受者文化背景、價值觀念、宗教信仰、道德規范、風俗禮儀等的不同,而會產生不同的認知。因此,關聯理論要求譯者具備與原文讀者相同的背景知識,盡可能挖掘文化內涵,達到準確的理解,用恰當的譯語來重構原文信息,從而填補原文讀者認知的空白。從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我們把翻譯原則歸結為文化再現。“文化再現”首先指再現源語文化特色。魯迅說翻譯必須保持著原作者的“豐姿”,必須有“異國情調”,就是所謂“洋氣”。所謂“異國情調”指盡量保存原文所蘊含的譯語文化特色。譯者必須忠實地把源語文化再現給譯語讀者,不得任意抹殺和損害源語文化色彩,力求保持源語文化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5)其形削肩長頸,瘦不露骨,眉彎秀目,顧盼神飛,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沈三白《浮生六劫》)
譯文:Of a slender figure, she had drooping shoulders and a rather long neck, slim but not to the point of being skinny. Her eyebrows were arched and in her eyes was a look of quick intelligence and soft refinement. The only defect was that her two front teeth were slightly inclined forward, which was not a mark of good omen.(林語堂)
中國傳統的美女在西方并不顯得美,“兩齒微露”似不祥之兆,可能也難被西方讀者所接受。但是通過字里行間的信息,讀者可以取得認知關聯,獲得足夠的認知語境,推理出文化背后的含義。在可以獲得相關的認知語境的前提下,顯然譯者應盡可能保持源語的文化特色,保持文化的源語效應,這有利于傳遞異域的文化。
(6)(趙辛楣)一肚皮的酒,幾乎化成酸醋……(錢鐘書《圍城》)
譯文1 :The wine in Hsin-mei’s stomach turned to sour vinegar in his jealousy.
譯文2:The considerable amount of wine Hsin-mei had consumed earlier was burning inside and make him sick with jealousy.
低碳經濟視角下的茶文化旅游分析
摘要:近年來,在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低碳經濟成為引領當下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帶領下,我國的經濟也在逐漸實現轉型,而這種轉型對環境安全而言也是一個好消息。隨著低碳經濟的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行業加入到這種新型的發展模式中來。旅游業作為嗅覺最靈敏的行業領導者之一,自然也率先引入了低碳概念。隨著人們出行觀念的改變,低碳旅游已然成為了大多數人的首選。在茶文化旅游中,低碳經濟的引入也更加契合茶文化發展的模式。本文首先對低碳經濟的理論進行了大體的概述,接著對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茶文化旅游進行了深入分析,希望能夠改變當下茶文化旅游存在的不良現象。
關鍵詞:低碳經濟;茶文化;旅游
當下,旅游成為人們放松身心的最佳方式之一。每逢節假日,與家人朋友外出游玩也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時,旅游業的發展也為我國帶來了不菲的經濟收入。而與之前的傳統旅游方式相比,現在的人們卻愿意選擇更節能環保的方式。作為節能減排的代言人,低碳經濟模式的發展引領了一股新的旅游風潮,在低碳經濟理念下,旅游業變得越來越綠色環保。而低碳旅游的發展對優化我國的產業結構,促進資源的合理利用也大有裨益。茶文化旅游業的興起為人們提供了生態化的旅游樂國,它不僅能夠讓人們看到恬靜的茶園景色,也能夠加深人們對于茶文化的了解。因而,在此背景下,分析低碳視角下的茶文化旅游將會為經濟旅游模式注入一股新鮮血液。
1低碳經濟與旅游的關系
1.1低碳經濟概述
20世紀九十年代,為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低碳經濟首次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與之前只顧一味追求經濟利益相比,低碳經濟將環境保護放在了更為重要的位置上。因此,低碳經濟的主旨是低排放、低污染、低耗能,在節能減排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更好的發展。低碳經濟不僅能夠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更能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土壤。在全民上下高度關注的背景下,低碳經濟的重要性也由思想意識高度上升到國家的政治高度。低碳經濟模式的實施也展示了我國負責任的大國態度,表明了我國在環境保護上的決心。可見,低碳經濟不僅是某個人的事情,或者某個組織的事情,它更應該是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所達成的共識。在全球化經濟融為一體的背景下,低碳經濟的發展也能夠改變某些國家對這方面認識的不足,提高他們對資源利用以及環境保護的意識。
1.2低碳經濟對旅游業的影響
在低碳經濟的影響下,旅游業也迅速的改變了之前的發展模式,朝著更加綠色、更加生態的發展模式前進。在有限的全球資源下,如何制造可再生的能源,實現經濟的可循環利用也成為時代關注的重點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自己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同時,人們也更注重提高自己精神上的幸福指數。因此,節能環保的低碳經濟理念也為構建合理的生態旅游產業鏈,優化旅游產業結構做出了不少貢獻。而將低碳經濟引入到旅游業中,也必將為旅游業帶來更加光明的未來。
2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茶文化旅游
茶文化旅游是在當地茶葉資源以及茶文化背景的基礎上,整合當地的特色產業,為人們打造的一個更為貼心和環保的茶旅游方式。相比于其他行業,茶文化旅游本身就具有節能環保的特點,能夠給人們帶來更為自然的生態環境,而在低碳經濟發展理念下,茶文化旅游也開始著手籌建新的發展項目,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在中國,飲茶不僅是人們茶余飯后的一個活動,更是促進情感交流的方式之一。無論是在重要的商業密會還是在老百姓的家中,都有以茶會友的習慣??梢?,茶文化早已經深入到我國人民的心中,與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以茶葉為主線,結合其他產業共同發展,不僅能夠大大的增加當地的經濟,更能促進當地茶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促進茶文化的弘揚。而茶葉生長的環境大都溫度適宜,環境優美,這些先天性的條件也為茶文化旅游奠定了可行性基礎。同時,茶文化的內涵也為當地積累了豐厚的文化底蘊,這都為茶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文化條件。
2.1合理配置:科學設計茶文化旅游的路線
對于旅游業而言,旅游路線的規劃往往直接決定著旅行的舒適度。因而,茶文化旅游項目以及路線的規劃,絕對不能一概而論。為了制定合理的路線,我們只有深入地了解每個城市茶文化的特點,才能夠利用這些優勢打造專屬的特色。中國地大物博,與茶有關的城市也有不少。而由于地理環境以及土壤環境的不同,茶葉的味道也各有千秋。為了凸顯當地茶城的特色,我們一定要對當地的茶文化旅游路線進行科學規劃和合理的配置。在設計茶文化旅游路線之前,我們要對茶城進行全面而又系統的調查,包括地理環境、人文景觀、歷史故事、風土人情。其次,我們要將這些內容進行合理的搭配,并進行進一步的修飾和刪減,當然,這其中涵蓋著可能對茶文化旅游造成污染的項目,也包括了可能破壞當地茶文化特色的因素。剔除了這些不符合低碳要求的項目之后,我們才能打造一條低碳環保的茶文化旅游路線。而適度的開發機制也是維持茶文化旅游城市長久發展的前提。因而,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對茶文化旅游區的開放程度進行慎重的考量,并不斷地進行修正和測試,才能夠促進茶文化旅游路線的優化升級。
2.2主打特色:開發低碳的茶文化旅游產品
在旅游中,旅游產品的開發至關重要。茶葉作為茶文化旅游的標配,成為了帶動茶文化旅游經濟發展的必需品。與茶葉有關的藥品和保健品業已經成為旅游業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當然,在研發與茶葉相關的新產品中,我們一定要將綠色安全、低碳環保放在首位。因此,在產品的生產環節,我們也要對產業鏈進行嚴格的把關。同時,在包裝銷售的過程中,我們也要注意資源的浪費問題,特別是包裝紙的運用。踐行低碳節能的發展理念,使用循環可再生的材料作為茶葉包裝,突顯旅游產品的茶文化特色。當然,同花哨卻毫不實用的包裝紙相比,人們更愿意購買環保實用的材料。所以,綠色節能的茶葉包裝更能滿足大眾的消費需求。茶文化低碳旅游模式下,有的城市還開發了茶文化生態游、茶文化健身游的項目,這些項目符合了低碳茶文化旅游的主題,能夠吸引不同階層、不同年齡的游客前來游玩。在低碳經濟的概念下,有的茶城還將當地的茶葉制成低碳茶餅,不僅方便收藏,更能夠吸引游客的興趣。可見,開發低碳的茶文化旅游產品不僅能夠增加當地的專屬茶文化特色,更能為游客量身定制專屬的旅游路線,為他們留下愉悅環保的旅游體驗。
2.3保護底蘊:深入挖掘茶城的文化內涵
旅游中真正打動人內心的絕不僅僅是美食的誘惑以及別外洞天的美景,在具備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之后,茶城如果想要得到更長遠的發展,就必須深入挖掘歷史所賜予的文化優勢。例如:在我國少數民族文化之中,與色彩絢麗的服飾相比,更讓人心之所向的是一段段唯美的愛情故事??梢?,文化內涵能夠為這個城市建造堅不可摧的城墻。這是任何事物都替代不了的,而這些不僅能夠牽動人最敏感的神經末梢,更能為我們帶來精神上以及心靈上的鼓舞。民族文化特色是強烈的印記,而少數民族自然的生活狀態也能夠增加茶文化旅游的魅力,讓茶文化旅游低碳的主題表現得更為明顯。深入挖掘茶文化也能夠讓本地悠久的茶文化得到繼承和發揚,讓這些塵封起來的傳統文化重新被人們熟知,這對于文化本身也是一種很好的保護。僑香風情,文化圣海,人們在獲得了低碳生活的感受之后,更獲得了心靈上的低碳享受。
2.4貼心服務:營造輕松自由的旅游體驗
傳統旅游之所以被人所詬病正是因為大量的被迫消費。強制性的消費行為不僅造成了人們心理上的不適,也使得旅游的質量大大的下降。因而,基于低碳經濟下的茶文化旅游一定要改變傳統高消費給人帶來的感受。在低碳經濟的引導下,茶文化旅游應該是輕松自由的,在這個過程中,除了美好的低碳體驗外,其他任何不好的印象都不能留下。而貼心的服務不僅能夠給人們留下美好的旅游體驗,讓游客沉浸在自然的茶園美景之中,更讓人們不受強制消費的迫害,有了欣賞美景的心情。
2.5立足創新:打造茶城文明的茶文化品牌
旅游是城市對外宣傳的平臺之一,在當前的社會媒體中,僅靠電視以及網絡等新媒體往往不能夠讓人們全面的了解當地的茶文化,只有親身進入到當地,受到當地文化的熏陶,才能夠在不經意之間發現茶文化的韻味。在茶文化旅游中,茶城應該注重打造自身的專屬茶文化品牌。例如:加強對茶葉質量的監測,打造家喻戶曉的茶葉品牌;注重茶葉食品的開發,為人們獻上風味獨特的茶餐飲。這些不可替代的茶文化特色都能夠為茶城不斷積累名氣,也為茶城走出中國,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通過一個品牌了解一座城市,這才是茶文化旅游對于這座城市最慷慨的回禮。而這一切都是要建立在低碳經濟模式的基礎之上,才能讓人們得到最舒服、最自在的體驗,才能夠讓每個人成為城市的發言人。這種力量要比廣告強得多,通過親身經歷建立的信賴提升城市形象,從而讓茶鄉的知名度愈來愈高。
3結語
綜上所述,在低碳經濟的引領之下,茶文化旅游如果想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就應該深入的挖掘當地茶文化的內涵,構建合理的旅游路線,搭配自由輕松的旅游體驗,并在其中建立具有形象力的茶文化品牌,才能夠使茶城的形象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吳雅玲.低碳經濟視角下的旅游產品開發[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10-12.
[2]李琴.低碳經濟背景下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開發模式研究[J].福建茶葉,2016(7):126-127.
[3]鄭曉曦,吳肇慶.低碳經濟背景下發展茶文化旅游的基本策略[J].福建茶葉,2016(7):137-138.
[4]張耀武,龔永新.低碳經濟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J].旅游研究,2011(2):39-42.
[5]楊正懷.基于低碳經濟視角下的中國旅游經濟發展模式探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14):19-20.
關于旅游與茶文化的論文2
茶葉節發展中茶文化旅游開發思考
摘要:茶葉節是茶產業的經貿交流活動,也是具有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的。由于茶葉節對文化價值的忽視,導致很多地區開展的茶葉節活動并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本文首先對茶葉節進行了介紹,然后對茶葉節開展過程中茶文化旅游開發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就茶葉節發展中的茶文化旅游開發提出了幾點看法,希望能夠對茶文化旅游領域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茶葉節;茶文化旅游;經貿展會;茶鄉經濟
文化旅游業是國內旅游業發展的方向。茶文化旅游業屬于文化旅游業的一種,對于茶鄉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簡單來講,茶文化旅游是茶文化與旅游業的結合體,是一種新型旅游業。茶文化旅游業借助茶文化提升了旅游業的品質,同時也借助旅游業的形式給當地的茶文化交流創造了許多機會。由于茶葉節主要是針對茶葉經濟貿易展開的,所以茶葉節中的文化內涵在某種意義上被人們所忽視。為了促進茶文化旅游的開展,茶葉節組織者應該更加注重提升茶葉節的文化意蘊,將茶葉節的發展與茶文化旅游相結合。
1茶葉節概述
茶葉節事實上是茶文化和茶業發展的產物,是茶葉行業的大型經貿活動,是茶企茶商貿易交流的平臺。茶葉節的開展不僅針對茶商和茶企,其還為喜愛品茗的茶人提供了文化交流的機會。茶葉節的開展在較大程度上促進了茶文化和特色茶鄉的推廣,有利于提高茶鄉及該地茶葉在國內外的知名度,這對茶產業快速的發展,茶鄉經濟的興起有著較大的幫助。我國有著許多茶區,這些地區有著舉辦茶葉節的經驗。比如說,鳳慶縣就曾經舉辦過21屆的茶葉節。由于鳳慶縣位于我國西南邊陲,因此該地區舉辦的茶葉節也吸引了許多東南亞國家參展商的前來,這不僅有利于提升鳳慶縣茶葉的知名度,同時還使茶葉貿易變得更加頻繁。除此之外,國內還有很多類似的重要展會,比如溧陽茶葉節等。國內茶葉節的活動形式多樣,特點鮮明,且極具文化意蘊。此類大型茶葉節的舉辦促進了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提升了當地的社會影響力。
2茶葉節開展過程中茶文化旅游開發的問題
茶文化旅游屬于文化主題旅游,旅游者在茶區可以欣賞茶園風景,體會茶區文化百態。當然,旅游者參加茶文化旅游主要是為了欣賞茶文化的魅力。茶葉節是茶文化與現代經貿相互融合的產物,茶葉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茶文化旅游的開展。茶葉節對于我國茶文化旅游的幫助是值得我們肯定的,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夠忽略開展茶葉節時茶文化旅游開發所存在的問題。要是對這些問題置之不理,就會使茶文化旅游開發受到阻礙,這對于茶區經濟發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2.1茶葉節中的茶文化內容不突出
國內一些產茶區開展了茶葉節,當然目的主要是通過茶文化交流推動茶葉經濟的發展。茶葉節與茶文化旅游相結合,有利于深化茶文化旅游的內涵。雖然茶葉節對于茶文化發展有著一定的推動,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地區在舉辦茶葉節時忽略了茶文化內容的導入,這對于茶文化旅游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近年來,一些茶區舉辦的茶葉節主要只注重展會活動的形式,而不太注重推廣和宣傳茶文化。在這種情況下,作為茶文化旅游要素的茶葉節對游客的吸引力就會大大降低。游客的減少會給當地的茶文化旅游造成一定程度的打擊。文化因素是茶文化旅游賴以發展的重要因素,要是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最本質的文化意蘊,就極有可能給茶文化旅游造成重創。
2.2茶葉節的文化價值取向不明顯
茶葉節不僅僅是茶業產區的重大活動,同時也是當地實現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文化價值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在這種理念下,人們也提出了很多觀點,比如“文化興旅”等。經濟發展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就現階段的社會實際出發,經濟效益應該與文化效益齊頭并進。就國內茶葉節相關資料記載分析,很多地區的茶葉節對經濟價值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文化價值,事實上這種形式的茶葉節并不能對當地茶文化旅游業的開展起到任何幫助。事實證明,茶葉節不注重文化價值的導入,就會使當地茶品牌的美譽度大大降低,同時也會使游客的數量減少。
2.3茶葉節缺乏宣傳力度
就有些地區的茶葉節情況來看,前來茶葉節參與文化經貿交流的茶葉展商主要為該地區的茶企。除此之外,很多地區的茶葉并沒有登上其他地區茶葉節的舞臺。這些因素都是對當前茶葉節缺乏宣傳力度的有力證明。那么大家一定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當前茶葉節的宣傳力度缺乏?”茶葉節的宣傳力度低,主要可以歸為三方面的原因。其一,茶葉節組織單位的投入資金較少,使得茶葉節的規模較小,而投入和收效是成正比的,小規模自然也較難換來宣傳度的大幅提升。其二,茶葉節中茶葉市場管理存在許多漏洞,這給茶葉節的舉辦帶來了一定的阻力,在某種意義上削弱了茶葉節的推廣效果。第三,茶葉節通常作為展銷活動開展,這就是茶葉節的參展對象,主要集中在茶葉參展商領域。很顯然,參展商的人數較少,所起到的宣傳作用也是有限的。
3茶葉節發展中的茶文化旅游開發
3.1注重茶葉節的文化價值
茶葉節是茶葉展商之間的經貿交流活動,很顯然是具有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的。由于茶葉節對文化價值的忽視,導致很多地區開展的茶葉節活動并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領域的不斷發展,很多經濟學家發現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對于很多行業是同等重要的。茶文化旅游業就屬于這類行業。對茶葉節文化價值的不重視會使茶文化旅游的質量大大降低。該地應該在確保茶葉節經濟社會效益的基礎上,提升茶葉節的文化價值,確保茶葉節能夠促進茶文化旅游業的發展。當然,茶文化旅游業的發展不僅有利于茶區經濟的興起,同時還能夠提升茶區知名度。
3.2注重茶區特色品牌開發
對于很多企業來講,品牌優勢對于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有著較大的影響。很多企業直接將品牌開發作為公司頭等大事,因此品牌優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茶區的核心競爭力事實上就是該地的茶葉,要是茶葉的質量都不過關,或者茶葉毫無口碑,那么該地的茶文化旅游也是很難開展起來的。也就是說,茶葉是茶文化旅游開展的基礎所在。茶區應該重視特色茶葉品牌的開發與打造,并學會利用品牌優勢提升茶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品牌優勢與產業鏈的形成是相關聯的,茶區管理人員應該借此積極打造特色茶葉品牌,通過推廣和宣傳有效提升茶葉品牌的口碑。
3.3多層次開發茶區茶文化
事實上,茶文化旅游資源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高層次茶文化資源、中層次茶文化資源和低層次茶文化資源。其中,高層次茶文化資源主要指的是茶藝表演,比如采茶戲。中層次的茶文化資源主要包含茶文化習俗和茶道等。相比之下,低層次茶文化資源主要集中于物質范疇,比如茶具和茶園等。傳統的茶文化開發模式主要集中于中低層次的茶文化資源開發,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茶業產業鏈的發展。開發者應該注重茶文化的多層次開發,在開發中低層次茶文化資源的同時還應該兼顧高層次茶文化資源,這樣才能夠有效提高茶文化旅游的市場競爭力。
3.4注重茶文化氛圍的營造
茶文化氛圍的營造對于茶文化旅游的發展有著較大的幫助。而茶文化氛圍的營造工作主要可以分為兩點。第一,將茶區的生態環境優勢與茶文化相結合,塑造出適應茶人與游客所推崇的茶文化旅游環境。當然,開發者在營造茶文化氛圍時不僅應該考慮自然生態環境,同時還應該在環境中導入文化因素。第二,注重茶文化旅游空間休閑功能的開發,使游客更好的感受傳統茶文化的魅力所在。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氛圍的營造需要充分考慮茶文化要素,確保游客能夠在游覽的過程中體會“天人合一”的樂趣。
3.5有效結合其他旅游形式
認為,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一個整體。就茶文化旅游領域而言,茶文化旅游與其它旅游形式事實上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他們屬于與旅游業,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都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我們在茶鄉地區發展茶文化旅游時不應該限制自己的思維模式,而應該有效結合茶文化旅游形式與其他旅游形式。比如說,要是該茶區有著夏日清幽的特點,那么就可以考慮在該地茶文化旅游的基礎上增加避暑旅游。要是茶鄉地區還涉及到其他方面的特產,比如我國景德鎮地區具有豐富的茶文化和陶瓷文化,那么開發者就可以將茶文化旅游與陶瓷文化旅游結合起來。旅游形式的結合對于茶文化旅游是十分有利的。
3.6增強茶葉節的宣傳力度
茶葉節存在宣傳力度低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茶區經濟和茶文化旅游的發展。針對該問題,開發者有必要增強茶葉節的宣傳力度。首先,茶葉節組織者應該增加資金投入,延長茶葉節的舉辦時間,不斷豐富茶葉節的內涵。其次,還應該注重解決茶葉市場管理漏洞,給茶葉節的開展掃除障礙。再次,還應該將茶葉節與茶文化旅游相結合,通過茶葉節提升茶文化旅游的檔次,并通過游客推廣和宣來提升傳該地的茶文化和茶葉品牌。
4結語
綜上所述,茶葉節開展過程中茶文化旅游開發存在許多問題,茶區管理者應該注重茶葉節的文化價值和茶區特色品牌開發,同時也應該注重茶文化氛圍的營造和增強茶葉節的宣傳力度,這有利于當地茶文化旅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照華.茶文化的概念、內容和傳播[J].茶葉科學技術,2000(2):39-40.
[2]陳銘華.茶文化是促進文化交流推動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J].農業考古,2002(4):53-55.
[3]余青,吳必虎,殷平等中國城市節事活動開發與管理態勢[J].地理研究,2004(6)845-855.
[4]孫艷紅.茶文化旅游資源的主體層次分析及開發構想[J].商場現代化,2005(2X):63-64.
[5]張宏麗.信陽茶葉節的困境與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6(8):67-68.
關于旅游與茶文化的論文相關文章:
1.茶文化與商業旅游研究畢業論文
2.中國茶文化旅游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