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2:1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初中安全教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熱現象
固體熔化時吸熱,液體蒸發(fā)時也會吸熱。如遇到發(fā)高燒的病人時,可以采用物理降溫,先將病人的體溫降下來,再送去就醫(yī),為病人爭取寶貴的救冶時間。物理降溫就是用冰袋、酒精等物質與病人的身體直接接觸,通過熔化或汽化的方式將病人身體上的熱量及時帶走,以達到降低病人體溫的目的。液化放熱———這就是高溫水蒸汽燙傷比開水燙傷更要嚴重的緣故。教師要教育學生遠離高溫水蒸汽,防止被燙傷。燙傷患者馬上用冷水吸熱降溫,是利用水的比熱較大的知識。熱傳遞是改變內能的方式之一。不接觸和遠離高溫物體,可以避免被燙傷。做功是改變內能的一種方式,摩擦生熱就是通過做功的方式將機械能轉化為內能,使物體的內能增大,溫度升高。不能用手去接觸長時間下坡后的自行車的鋼圈,以免燙傷。
三、力現象
慣性是一切物體所具有的保持物體原來運動狀態(tài)的性質。可利用慣性解釋說明與慣性相關的交通法規(guī),如前排乘客必須系安全帶,嚴禁超載,兩車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車距等。為了防止慣性對人造成的傷害,教育學生不能從運動的車輛上隨意下車,在運動的車輛中要坐好、扶好,騎自行車時同樣也要保持兩車之間的車距,遇到障礙物要提前剎車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們給物體施加一個力,同時也要提防物體給我們的反作用力對我們造成的傷害。壓強的大小與受力面積有關,受力面積越小,壓強越大。靠近或與人體接觸的物體盡量要寬大,如書包的背帶、皮帶等物品。使用鉛筆、鋼筆等尖銳物和刀、斧等鋒利物品時要注意安全。浮力產生的原因,是浸在液體中的物體上下兩個表面受到液體的壓力,并且存在著壓力差。如果下表面的壓力不存在時,物體將喪失浮力。所以在有淤泥沉積的水域游泳,學生會很容易造成溺水事故。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流體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越小。學習了這部分知識后,告誡學生不能跑到火車道旁玩耍,游泳時不要靠近游輪,以免被火車或游輪“吸”過去而釀成悲劇。龍卷風能將行經處的物體包括人吸入并卷上空中,是一種很危險的自然現象,應教育學生不能追風而行,應避風而行。
四、電現象
觸電是電流流經人體的現象,輕者使人受傷,重者會使人喪生。在連接電路時,開關應處于斷開狀態(tài)。學習家庭電路后,有個別學生會在家里連接一些簡單的電路,切斷電源后再動手連接組裝,就可以避免觸電事故的發(fā)生。為了防止觸電,應牢記不接觸低壓帶電體、不靠近高壓帶電體的原則。雷擊也是一種觸電事故,并且是一種很嚴重的觸電現象。在講到這一部分知識時,筆者都會借機給學生普及防雷的要領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