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1:0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居民消費經濟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轉型戰略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內需不足的結構性失衡問題一直未得到根本解決,尤其是廣大農村居民消費率明顯偏低,已成為中國經濟長期健康運行的隱憂。伴隨著世界經濟進入后危機時代,以及中國改革向縱深推進,問題變得更為復雜。因此,深入研究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是一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豐富政策蘊含的命題。
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在農村。本文對傳統的居民消費模型進行修正,研究了影響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的因素,把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支出、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等變量引入模型。結果顯示,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水平對居民消費具有顯著影響。在此基礎上,本文探討了擴大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財稅對策。
二、文獻綜述
(一)外文文獻綜述
關于居民消費需求的研究文獻較多,如凱恩斯絕對收入假說、杜森貝利提出了相對收入假說、以莫迪利亞尼為代表的生命周期假說和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持久收入假說。霍爾第一個正式把理性預期假說和LCH/PIH結合起來,得出了不確定性下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隨機游走模型。但Campbell和Deaton也提出了消費的“過度平滑性”,用以說明隨機游走假說與實證結果之間的矛盾。隨后發展起來的預防性儲蓄假說和流動性約束假說,采用了更符合現實的不確定性假定來研究消費最優化行為。
在研究財政支出對消費的影響方面,Fatas和Mihov、Blanchard&Peroti采用結構向量自回歸方法對政府財政支出與居民消費關系做了考察,結果表明財政擴張會導致產出和居民消費的顯著增加。
在研究預防性儲蓄對消費的影響方面,哈波德認為社會保險可降低居民預防性儲蓄,首先,因為在居民面臨大額醫療支出或收入下降的情況下,在困難時期保障的存在降低了家庭所面臨的不確定性,由此可以降低居民的預防性儲蓄。菲爾德斯坦提出養老社會保障對居民儲蓄的替代效應和引致退休效應。他運用擴展的生命周期假說模型,考察了美國居民消費養老社會保障之間的關系。
(二)中文文獻綜述
我國對于消費需求的研究起步較晚,對于影響居民消費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關于居民收入對其消費的影響。在諸多研究當中,眾多學者都認為收入水平一直是影響居民消費的主要因素,二者之間存在長期穩定地均衡。陳天祥、李貴榮(2001)分析了我國農村居民消費不足的原因,認為影響農村居民消費的因素可歸結為三類:較低的農村居民純收入水平;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念;宏觀經濟發展,其中收入水平對農村居民消費取決定性的影響。黃少安和孫濤(2005)從家庭倫理、道德習慣等非正規制度的角度分析研究了中國等國家和地區居民消費和儲蓄的特點,并沿用和擴展代際交疊模型,用最優化條件分析了我國居民在儲蓄和消費行為等方面的特征和存在的問題。
二是社會保障支出對居民消費影響的研究綜述。吳敬璉(1998)指出,在社會生活越來越不確定的情況下經濟學論文,要想擴大消費首先要讓消費者對未來的預期越來越好。劉鈞(2000)認為社會保障問題制約著消費啟動的作用力度,完善的社會保障運行機制可以提高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可以替代居民用于養老和防止意外事故而進行的儲蓄。王云、辜萍(2001)通過分析社會保障制度對城鄉居民收入分配、消費觀念等消費行為的影響,認為社會保障制度與城鄉居民消費行為存在非常密切的關系,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與完善有利于擴大城鄉居民消費,推動經濟增長。
三是財政支農對居民消費影響的研究綜述
國內學術界對財政支出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也進行了一些研究。許允彬、趙衛亞(2007)使用半參數模型考察了農村產出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財政農業支出、農村產出與農村居民消費等農村經濟變量之間是密切相關、相互影響的,財政農業支出的政策效應也會隨時間動態地變化。張陽、楊宏嶄(2010)利用協整和誤差修正模型對山東省財政支農支和農村消費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山東省的財政支農支出與農村消費之間存在Granger因果關系、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同向變動關系和相互促進作用。
四是預防性儲蓄方面。不少學者認為未來的不確定性越大,預期未來的消費增長就越大,預防性儲蓄就越多。劉麗敏(2004)認為思考中國農村居民儲蓄行為及影響因素必須要結合中國經濟體制變遷。還有不少學者研究了城鄉居民消費的流動性約束問題,認為流動性約束太強和消費者短視行為是造成我國目前消費疲軟的根本原因。
還有眾多學者分析研究了就業、人口年齡結構等因素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如施祖輝(1997)通過對就業率與居民消費增長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研究了就業對消費的影響。[1]
三、山東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情況分析
自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如下圖所示,山東農村居民人均消費也呈現出大幅增長的趨勢,從1978年的農村人均消費僅為93.69元,增長到2008年的4077.05元,并且在1995年及其以后年份出現一個人均消費快速上升的趨勢,并且在2006年之后又進入了另一個快速上升的階段。
圖1 1978-2008年山東農民人均消費線條圖
以上只是對歷年數據中山東農村居民人均消費的規模大致分析情況,關于山東農村居民人均消費背后增長的原因還有待于進一步分析。以下將引入一些列影響農村居民人均消費的變量對其進行定量實證分析論文格式。
三、數據與模型設定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為1978—2008年的年度數據,原始數據來源于山東省統計年鑒(2008)及山東統計信息網,根據相關理論及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選取山東省農村人均消費支出(ct)為被解釋變量,農民人均純收入(yt)、財政支農支出(gt)、農村消費價格指數(pt)作為影響農村居民消費的解釋變量。
其中,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主要包括:支農支出、農業基本建設支出、農業科技三項費用、農村救濟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等。農村消費價格指數采用的是以1977年為基期,1977年的農村消費價格指數為100。
同時為了消除時間序列中存在的異方差現象,對變量進行對數變換,變換后不影響原序列的相關性。分別用Lnct、Lnyt、Lngt和lnpt表示取自然對數后的農村人均消費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財政支農支出、農村消費品價格指數。
四、多線段回歸模型
通過觀察分析山東省農村人均消費水平及其線條圖可知,數據在1995年、2006年有兩個顯著的突變點,可以建立關于人均消費水平與時間變量的多線段回歸模型進行研究,以下將對其進行分析。
建立模型:
其中,T為時間變動量,當時間為1978年時,T=1;當時間為2008年時,T=31。D1、D2為虛擬變量,在1995年以前(不包括1995年),D1取0,D2取0;在1995-2005年,D1取1,D2取0;2006年之后,D1、D2都取1。
運用Eviews 6.0對上述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得到以下回歸方程:
Ct=-110.366+62.913T+103.903(T-18)D1+474.085(T-29)D2
t=(-1.332) (9.041) (6.322) (4.703)
=0.977 F=381.556DW=1.490
從回歸結果可以得出如下分析:t檢驗值(除常數項外)、F檢驗值、呈現出高度的顯著性,并且不存在明顯的自相關問題。可見,可以從1995年、2006年進行分段。
按1995、2006年進行分段,可得到以下分段回歸線性函數:
五、實證回歸分析
(一)ADF檢驗
在運用經濟變量建立模型時,通常要求時間序列是平穩的。否則,通過普通最小二乘法得到的回歸分析結果可能是毫無意義的偽回歸,而經濟時間序列常常是非平穩的。
運用Eviews6.0對時間序列lnct和lnyt、lngt、lnpt進行ADF檢驗,以判斷時間序列的平穩性。若ADF值大于臨界值,則意味著變量時間序列含有一個單位根,即變量時間序列是不平穩的;否則,若ADF值小于臨界值,則認為變量的時間序列是平穩的。
ADF檢驗結果見表1
表1 ADF檢驗值表(lnct、lnyt、lngt、lnpt)
變量
檢驗類型
ADF檢驗值
5%臨界值
結論
lnct
(C,T,2)
-3.013053
-3.574244
非平穩
Dlnct
(C,0,2)
-3.776756
-2.971853
平穩
lnyt
(C,T,2)
-2.881591
-3.574244
非平穩
Dlnyt
(C,0,2)
-3.519626
-2.971853
平穩
lngt
(C,T,2)
-2.089553
-3.568379
非平穩
Dlngt
(C,0,2)
-3.481609
-2.967767
平穩
lnpt
(C,T,2)
-2.586008
-3.568379
非平穩
Dlnpt
(C,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