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畫畫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3-03-22 17:49:1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畫畫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畫畫論文

篇1

關于文人畫的定義,陳師曾在《文人畫之價值》一文中提出:“何謂文人畫?即畫中帶有文人之性質,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畫中考究藝術上之功夫,必須于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此所謂文人畫。”又說:“文人畫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這里面不僅提出了文人畫所應具備的條件,即應具有濃厚人文價值,而且把畫家的人品和才情提高到了先于技術之上的地位,著重突出以人和人的文化修養為先的人文精神。被稱為文人畫的畫,已經不單純是藝術品,而是畫家個人修養品德的承載體,而文人畫繪畫的過程,也被認作為畫者情感心緒的表露,更多的成了文人雅士的心靈事業。縱觀文人畫的發展歷程,蘇軾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以其自身的文化修養和社會地位,給當時及后世以深遠的影響。

一、文人思想對文人畫產生及發展的影響

文人參與創作的傳統可以說是源遠流長的,從東漢時期天文學家張衡、東漢末蔡邕,到東晉之后南北朝時期的王微、宗炳、謝赫、梁元帝,再到唐代,文人畫畫得就更多了。由此可見,中國繪畫的文人化、文學化傾向早就暗含在它的基因中了。儒家的畫論講究讀書,其用處為:汰俗、養性、明理。反映到文人畫上比較明顯的應該是文人畫對于“品格”的追求。而老子的“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知其白,守其黑”等觀念,對后世注重氣韻和表現文人畫的內涵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到了魏晉,玄學日盛,“魏晉風韻”漸漸成為了后世文人畫的一個重要精神源頭。而唐代的大詩人王維則對文人畫的精神導向起到更為直接的作用。所以當歷史進入藝術極其繁榮的宋代,文人思想與繪畫藝術的結合更為廣泛和親密。

二、蘇軾倡導文人畫的原因

蘇軾早年喜愛的是“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放風格,所作詩文意氣風發,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的歷練,晚年則對含蓄入微的淡雅之氣極為推崇。究其原因,是與其個人經歷分不開的。他早年的政治態度偏于保守,曾上奏神宗,反對王安石變法。而在新舊黨爭之中,蘇軾屢遭打擊而被貶,先后至杭州、密州(今山東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又因詩文中之言,被捕下獄。哲宗復朝,他官至翰林學士,但后來又被貶到惠州,再貶到瓊州(今海南島)。宋徽宗即位后,蘇軾遇赦北還,但死于途中。由于思想上受儒家和莊子的影響,以及宦途的得失遭遇、生活的顛沛流離,蘇軾產生了許多矛盾的想法,形成了一種憂民傷時、曠達頹放的復雜性格。蘇軾詩畫中所表現出來的消沉自適思想、灑脫傲放風格,與他一生升降榮辱的境遇,都有著密切的關系。正如他自題《偃松圖》所言:“怪怪奇奇,蓋是描寫胸中磊落不平之氣,以玩世者也。”借枯木頑石寄情遣興,寫出胸中逸氣,傲于人間,這便是蘇軾繪畫創作求“象外”之意的真諦。

三、蘇軾對文人畫發展的貢獻

1.拓展了文人畫的影響力

蘇軾作為文士和詩人在士大夫中享有很高的地位,他有深厚的藝術修養,而且與當時的知名畫家文同、人物畫家李公麟、山水畫大師王詵交往甚密,同時也參與文人畫的創作,這些條件都讓他能以一種更全面、更廣闊的視野認識繪畫,而且他不同于普通技藝者的理解力和學識讓他更有能力表達自己的創作思想,渠道更為寬泛,受眾也更為眾多。在他的詩文題跋中對于繪畫的各種見解比比皆是,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廣了其繪畫思想。

2.為文人畫找尋理論基礎

蘇軾倡導文人畫,最廣為人知的是其對王維的推崇,在其多處詩詞中均大加贊揚,例如:“摩詰本詞客,亦自名畫師。平生出入輞川上,鳥飛魚泳嫌人知。山光盎盎著眉睫,水聲活活流肝脾。行吟坐詠皆自見,飄然不作世俗辭……”但是,通過研究我們發現,王維的繪畫技巧與理論對文人畫的發展究竟產生了多大作用是非常值得懷疑的,因為王維的畫跡在唐代都不多見,宋代以后流傳的大都是后人的摹本或偽托之作。即使有真跡傳世也不會很多,更無法系統總結出其創作風格。所以蘇軾的極力推崇,更多的應該是為自己的這種理論尋找歷史的先例和現實的證據,就像蘇軾推崇文同,也是把文同看作贊同他的文人畫理論與實踐的同道者,是在擴大他的藝術主張的影響,以使后人看到繪畫作為一種個人情感流露的藝術方式,與詩、文具有相同的功能,統一于士大夫知識分子的身上。蘇軾努力使人們相信,這不但有唐代王維作為先例,現在的人也可以如此,文同不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據嗎?

3.強調繪畫的思想性

蘇軾把詩歌和繪畫都看作是一種抒發個人情感的藝術,這樣便將繪畫藝術提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來看待,從一種完全是技術性的工作中解脫出來,成為文人們的一種自覺的表達手段。他認為,繪畫作為藝術,應當是與作為藝術的詩有著相似的創作規律、相似的欣賞原則,當然也就應當有相同的地位。“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這樣,便使唐代閻立本這種工匠的技藝一躍而與在士大夫的傳統藝術中占有最高地位的詩歌創作平起平坐了。正是這種對意氣的推崇,所以他對文同等文人畫家十分欣賞,他說:“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如兔起鶻落,稍縱即逝矣。”從元代倪云林的“墨池挹涓滴,寓我無邊春”的山水,到明代徐青藤“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蕭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的墨葡萄,再到清代鄭板橋“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竹子,無不受到蘇軾的這種影響。

4.引書法入繪畫

將書法帶入繪畫,意味著將有“筆墨”這樣一個詞來評價文人畫技巧。而漸漸發展到后來,“筆墨”逐漸成為文人畫傳統中最重要的技法標志,以至于一個畫家的作品是否有“筆墨”,成為他是否已經掌握了文人畫技法的標尺。這種作法經米蒂、楊補之等人的發展,到了元代,柯九思認為畫竹“凡踢枝當用行書法為之”,而趙孟\則明白提出“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這種傳統發展到明、清兩代的文人畫家,就變成鑒定一幅畫藝術水準的高下,重要的標準便是看其有沒有“筆墨趣味”,因而后來的文人畫家們紛紛稱自己的畫作是“寫”出來而非畫出來的。所以,蘇軾正是把這種理念帶入繪畫中,使得文人畫具有其他畫種不可比擬的優勢。

5.把握了繪畫發展的時代脈搏

沈顥在《畫麈》中寫道:“古來豪杰不得志之時,則漁耶樵耶,隱而不出。士人不得志,就往往寄情于書畫或琴酒以度時日。”蘇軾所推崇的這種文人畫形式,則十分符合文人這種遁世自娛的心理,以畫寄托思想成為風尚,從而給后代的繪畫帶來了以文人畫為主流的重要轉折。宋亡元興,蒙古貴族廢除科舉制度,又將百姓分為蒙古、色目、北人、南人四等,南人最賤,從而造成江南文人“學而優則仕”夢想的破滅,曾在宋代十分活躍的職業畫家活動趨于沉寂,加上元代后期政治腐敗,各種矛盾錯綜尖銳,眾多的文人士大夫滋生了厭世和逃世心理,轉而將繪畫作為個人精神上自我調節的手段,這更使得蘇軾的“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理論廣泛被接受。

由于蘇軾的努力提倡,在北宋初年興起的這種新畫風很快在士大夫中流行開來。北宋中葉以后,繪畫史上出現了一大批文人畫家,如王詵、李公麟等,而他們幾乎都與蘇軾有一定的關系,這或許并非是歷史的偶然。

參考文獻:

[1]舒士俊.水墨的詩情――從傳統文人畫到現代水墨畫.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12,(1).

[2]徐書城.中國繪畫斷代史叢書――宋代繪畫史.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3]云告.宋人畫評.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12,(1).

[4]邵力華.永遠的水墨.朝華出版社,2004.

篇2

櫻花是一類著名的觀賞花木,隸屬于薔薇科(Rosaceae)李亞科(Prunoidea)櫻屬(Cerasus),在世界園林中應用廣泛。中國擁有十分豐富的櫻花資源,而國人對此缺乏基本的了解,對櫻花文化的探討尤顯缺乏。甚至有人認為櫻花只有日本才有,將其與日本的某些特征聯系起來,將其賦予了櫻花本身不該有的特性。我國是櫻花的主要分布區,野生觀賞櫻花約50余種,其中很多具有極大的觀賞價值,如迎春櫻C.discoidea、鐘花櫻C.cerasoides var.campanulata、浙閩櫻C.schneideriana、尾葉櫻C.dielsiana、高盆櫻C.cerasoides、山櫻C.serrulata、野生早櫻C.subhirtella var.ascendens等等[1、2,3,7],其中部分已在園林中得到運用,而我國對櫻花的栽培歷史也可追溯至秦漢時期。因此,我們一方面需要對櫻花資源的開發利用進行大力研究,同時,廣泛深入了解和分析櫻花的文化價值,才能讓我國豐富的櫻花資源發揮其應有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1 櫻花的栽培起源與傳播

1.1 櫻花在中國古代的紀錄

櫻花原產中國。據文獻資料考證,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櫻花已在我國宮苑內栽培。

南宋時期,王僧達(423-458)有詩曰:初櫻動時艷,擅藻灼輝芳,緗葉未開蕾,紅花已發光。由詩可知,此櫻是一株先花后葉的紅色早花品種,幼葉淺黃色而花艷麗。我國特產鐘花櫻即為紅色鐘形花,詩中所指與之相符[4,10]。

唐朝時櫻花已普遍出現在私家庭院。白居易詩云:“亦知官舍非吾宅,且掘山櫻滿院栽,上佐近來多五考,少應四度見花開。”詩中清楚的說明詩人從山野掘回野生的山櫻花植于庭院觀賞。

唐,孟詵所著本草綱目,對櫻的定義為:“此乃櫻非桃也,雖非桃類,以其形肖桃,故曰櫻桃”。對山櫻的釋名為:“此櫻桃俗名李桃,前櫻桃名櫻非桃也”。

宋代成都郡丞何耕對垂枝早櫻的主要特征描述得非常真實,為后人留下寶貴的證據。他的《苦櫻賦》中:“余承乏成都郡丞,官居舫齋之東,有櫻樹焉:本大實小,其熟猥多鮮紅可愛。其苦不可食,雖鳥雀亦棄之”。這里他描述本實大小,而果苦不可食者決不是櫻桃而必定是觀賞櫻花無疑,因為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中說:“本小實大,甘甜,味美可食”乃櫻桃也。又根據他所說“達條扶疏而下”之句,則可斷定這分明是一株垂枝早櫻[4,10,12]。

清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記載:“冬海棠,生云南山中......冬初開紅花,瓣長而圓,中有一缺,繁蕊中突出綠心一縷,與海棠、櫻桃諸花皆不相類。春結紅實長圓,大小如指,恒酸不可食。”這冬海棠即冬櫻花,現在云南南部石屏、建水、元江等地還有很多,當地人至今仍稱之為“冬海棠”。從多種文獻材料中可知,我國古時已確有鐘花櫻、垂枝櫻、冬海棠、山櫻等多種櫻花引種栽培[15,16]。

1.2 櫻花在日本的傳播和擴大

日本栽種櫻花才千余年歷史,而且是從中國引進梅花時夾雜在梅花之中偶然東渡到日本的,后來被日本發揚光大。

日本當初觀賞的是梅花,據說是遣唐使帶回來的,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在平安時代被貴族們賞得如醉如癡。日前根津美術館展覽“天神美術”,其中有幾幅室町時代的掛軸,被畫作“渡唐”模樣的神菅原道真,手里總是拿了一枝梅。

《櫻大鑒》說,日本櫻花最早是從中國的喜馬拉雅山脈傳過去的。櫻花的傳播像所有生物一樣呈放射性傳播。《櫻大鑒》還說,喜馬拉雅的櫻花傳往日本后,在精心培育下,在日本不斷增加品種,成為一個豐富的櫻家族[11,12]。

在奈良時代(710—794年),說到花,就是指梅花,當貴族的審美意識由清雅轉向華麗,很有些女氣時,淡妝的梅逐漸讓位給濃抹的櫻。在712年撰成的日本史書《古事記》中,記載了日本古代流傳的許多神話故事,其中有一則描寫一位明朗、美麗的姑娘,名叫木花開耶姬。木花就是指的櫻花,開耶的字音也是櫻花。木花開耶姬這種櫻花自古以來就生長在富士山、箱根和伊豆半島一帶,人們叫它富士櫻,至今這個名字沒有改變。

7世紀,持統天皇特別喜愛櫻花,多次到奈良的吉野山觀賞櫻花。

812年,喜愛櫻花的嵯峨天皇開宴賞櫻,形成宮廷傳統,以至于今。另外,據說日本歷史上的第一次賞櫻大會是9世紀嵯峨天皇主持舉行的。其子仁明天皇更將紫宸殿南階下的“右橘左梅”改種成“左櫻”,于是,典禮行事之際,左近衛府的羽林軍便排列在山櫻之下。從此,寺廟神社,貴族間盛行在櫻花下舉行慶會。到了平安時代(794--1192年),櫻花已成為主角,詠櫻花的歌比詠梅花的歌要多出5倍,賞櫻活動也開始盛行。

當初,賞櫻只是在權貴間開展,到江戶時代(1603—1867年)才普及到平民百姓中,形成傳統的民間風俗。成為日本國花后,它更受關愛,培養出了觀賞性更強的豐富品種群。

奈良和京都時代,觀賞櫻花的活動有花節、花會、花宴、花舞等,京都還有夜間觀櫻的習俗。而且,對櫻花的觀賞,并不是將眼貼近,一個個仔細觀賞花形花瓣的具體形態美,而是稍稍離開一段距離,來欣賞它那充斥空間的如云如霧的整體美。

直至今日,櫻花在日本人的生活中至關重要,逐步成為一種傳統的民間風俗,每當櫻花開放時,就是舉國歡慶,全民賞櫻之時。日本政府把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定為櫻花節。每到櫻花時節,日本便是舉國歡騰,電視、廣播、報紙各大媒體紛紛報道櫻花開放的消息。日本氣象廳及各種網絡都有專門的櫻花預報,櫻花也帶來大量的商機,各家商店和便利店內的快餐用具、時令小吃、酒類和櫻花紀念品也要成幾倍的備貨,以應付櫻花季節幾百萬人賞櫻花所帶來的消費。旅行社也屆時會推出觀賞櫻花的旅游專線。日本政府每年都在八重櫻盛開的東京新宿公園舉辦觀櫻會,招待外國使節、社會名流。在全國各地也有各式各樣的觀櫻活動。清代詩人黃遵憲在日本所作的《櫻花歌》:“墨江潑綠水微波,萬花掩映江之沱。傾城看花奈花何,人人同唱櫻花歌。……花光照海影如潮,游俠聚作萃淵藪。……十日之游舉國狂,歲歲歡虞朝復暮。”寫盡了日本人春天看櫻花的舉國若狂的勝況[9,10]。

日本學者也對櫻花的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共培育出300多個各類櫻花品種[5],最多的當然要數日本櫻花Cerasus yedoensis了,盛開時氣勢如虹,其次是山櫻C.serullata,其下有數量最多應用最廣的品種群,奈良吉野山就是觀賞山櫻勝地。

1.3 日本的櫻花藝術

除了賞花之外,櫻花在日本人民生活中處處留下了藝術的印跡。常以櫻花作圖案,制作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茶具、用具、陶瓷器,以櫻花為題材繪制許多優美動人的圖畫、雕刻等,很多已成為國寶,收藏在國家博物館里。至于描繪櫻花品種的畫譜,更是不知其數,著名的有:《櫻譜》、《怡顏齋櫻譜》、《櫻花貼》、《櫻花圖譜》、《櫻大鑒》等等,搜集了許許多多優秀的櫻花品種,五顏六色,千姿百態,十分美麗,觀賞起來,不忍釋卷。櫻花何時成為畫家的題材,已無法考證。從日本現存的文獻記載看,最早的是公元891年,日本宇多天皇寬平三年,陽成母后五十壽辰時,貞保親王獻上三尺屏風一塊,上面畫有坐在櫻花樹下的賞花人。自此以后,以櫻花為題材的畫逐漸多了起來,成了大和畫的重要部分。一般的畫法是把各種各樣景色的櫻花各種各樣的人物結合起來。到了現代繪畫中以櫻花為題材的就更多了,如日本著名畫家川合玉堂的《春圖》,描繪的是山峽中的流溪,春雨戲弄著散落的櫻花的美麗景色。日本著名的畫家橫山大觀的《夜櫻》,描繪的是一團團篝火映照的櫻花,十分美麗,壯觀。

陶瓷器上的圖案,以櫻花為題材的也很多。如《色繪吉野山圖茶壺》,描繪了吉野山上漫山遍野的櫻花景色。重巒疊嶂的吉野山上盛開著望不到盡頭的櫻花。日本江戶時代瓷器技術達到高峰的鍋島燒,以雪白的瓷襯底配著鮮艷的邊線,烘托出鮮紅欲滴的櫻花,晶瑩有光,分外動人。伊萬里的《彩繪元祿美人圖大皿》,畫有櫻花和元祿式的美女,反映了江戶時期的時代面貌,精美地刻畫出一般市民的絢麗多姿。日本人民喜愛以櫻花為題材的藝術品,櫻花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和藝術鑒賞中不可缺少的東西[12,13]。

2 中日櫻花文化的內涵

2.1 日本櫻花文化

櫻花對日本民族的文化、思想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和影響,日本的文學、詩歌、散文往往把櫻花作為描寫、歌詠的重要對象。如日本著名的古典小說《源氏物語》和最古老的詩歌集《萬葉集》中,都有贊美櫻花的故事和詩句。像這樣的詩句至今仍膾炙人口:“志賀都城,已成廢墟。舊日宮殿,付之一炬。昔日山櫻,依然如故,,峰巒疊翠,五彩繽紛。”

《萬葉集》是現存最古老的和歌集,相當于我國的《詩經》,所收詠梅和歌一百一十八首,詠櫻四十四首,《萬葉集》里的:ばな時は過ぎねど見る人の戀の盛りと今し散るらむ。這首和歌的大意是說,櫻花雖還不是落花時節,偏卻想到最眷戀觀花的人,而現在它就要凋謝(離散)吧。

另外,在凈琉璃和歌舞伎中,有很多場面都是在櫻花怒放的背景下,年輕男女匆匆死去的。妹背山婦女庭訓中的山一段就是其典型:以吉野川為界,住在大和國的妹山里的雛鳥和住在紀伊國的背山里的久我之助清船為了愛情和義理,女的被母親殺死,男的自殺殉情。此外,還有很多情況下鬼怪精靈亂跳亂舞的布景,也是由盛開的櫻花構成的,京鹿子娘道成寺是其一例。另外義經千本的道路上,變成藤忠信模樣的狐精也在亂舞。櫻花的美非同尋常,它會使人的心靈蕩游到世俗世界的另一端,借用古人的話就是あくがらす。あくがらす:あこがれるようにする。心を浮かれさせる。漢語意思為“憧憬”、“向往”。櫻花的美隱含著狂與怪與死緊緊地聯系在一起[4,11,12,13]。

史書上初見“櫻”字,是七二年編纂的《日本書記》。書中說天皇泛舟行樂,忽有一瓣櫻花飄落在酒杯里,可見,櫻花一開始就是散落的形象。

到了武士主持歷史的時候,人生無常,櫻花的短暫與飄零正好拿來寫照他們的人生觀。十七世紀后半,賞花蔚然成風,“或歌櫻邊,或宴松下,張幔幕,鋪筵氈,老少相雜,良賤相混。有僧有女,呼朋引類,朝午晚間,如堵如市。”櫻花觀賞庶民化,漸成年中行事。

1748年,“人中武士花中櫻”的臺詞出現在演義家將為主公復仇的歌舞伎戲劇里,櫻花歷來的女性形象為之一變。其后,力主驅逐儒佛、恢復古道的國學家本居宣長自稱“櫻奴”,寫下一首和歌:“人問敷島大和心,朝漫山櫻花。”(敷島,指日本)櫻花從此跟大和心、大和魂掛上鉤。

幕府時代末晚,尊王攘夷的志士們風流倜儻,更加張揚櫻花暴開暴落之美。明治年間,天軍齊唱大和櫻,櫻花終至變成軍國之花、靖國之花,三千寵愛集一身。和桃花一樣,在日本文化中占有特別地位的櫻花,也擁有一個規模可觀的詞匯群,如櫻雨、櫻烏賊、櫻煎、櫻魚、櫻衣、櫻酒、櫻前線、櫻吹雪、櫻鯛、櫻月、櫻干、櫻鱒、櫻蒸、櫻餅、櫻山、櫻湯、櫻肉、櫻麻……作為一個詞匯群,其發達程度和桃花相比,可以用“分庭抗禮”、“平分秋色”、“相映成輝”來形容[12,13]。

(春歌下·七十一):櫻花飄落盡,造化竟全功,一切人間事,臨頭總是空。——楊烈譯這首和歌時明確無誤地把“毫無眷戀地一氣飄落散凈”的櫻花視為人世間最高美德的象征。

2.2 中國櫻花文化

中國古典詩文中花的入詩入文屢見不鮮,而且很多都膾炙人口,但關于櫻花的詩文并不多見。

西漢辭賦大家楊雄的《蜀都賦》(公元前58年-公元后18年)中有“被以櫻、梅,樹以木蘭”記載,此處櫻并無確指。南朝宋時,王僧達(公元423年-458年)有詩:“初櫻動時艷,擅藻的輝芳,緗葉未開蕾,紅花已發光”,此詩毫無傷感之意,而表達的是一種在艷麗春光下的喜悅心情。唐白居易見了白色櫻花觸物生情,聯想到自己的滿頭白發,便唱出“櫻花昨夜開如雪”的詩句。又有詩“小園新種紅櫻樹,閑繞花枝便當游”。雖不積極,但更多表達的是一種欣賞自然的悠閑態度。

唐代李商隱(公元812年-858年)寫下:“何處哀箏隨急管,櫻花永蒼垂揚岸。櫻花爛漫幾多時?柳綠桃紅兩未知。勸君莫問芳菲節,故園風雨正凄其。”也僅是體現了他一貫纏綿的詩風。倒是近代才女蘇曼殊,寫過多首櫻花詩,其中不乏傷感、凄切之作:“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十日櫻花作意開,繞花豈惜日千回?昨來風雨偏相厄,誰向人天訴此哀?忍見胡沙埋艷骨,休將清淚滴深杯。多情漫向他年憶,一寸春心早巳灰。”(櫻花落)。

鄭孝胥等人游北京玉淵潭后寫成系列詩作《櫻花雅集》,但出色的寥寥,也無深意;倒是少有詩作的總理也對櫻花十分喜愛,在1914年日本留學時寫下春日偶成(二首):

其一

極目青郊外,

櫻花紅陌上,

煙霾布正濃。

柳葉綠池邊。

其二

中原方逐鹿,

燕子聲聲里,

博浪踵相蹤。

相思又一年。

由此可見,中國文人對櫻花的情感遠不像日本人那般瘋狂,多是娓娓道出櫻花爆開時的絢麗之美,并無太多特殊情感的傾注。

2.3 中日櫻花文化之比較

2.3.1 日本櫻花文化的特點

日本人如此喜愛櫻花,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一是符合日本人的審美意識。櫻花匆匆開放,又匆匆凋謝,古代日本人常將之與英勇武士的人生觀相聯系。二是體現了日本人的集體意識。一朵櫻花微不足道,滿樹櫻花就蔚為壯觀。三則暗合農時令節。自古以來,日本人認為櫻花開放時播種稻子能保證豐收,因為櫻花盛開時平均氣溫達到12度左右,水溫升高,不必擔心冷空氣的襲擊。也就是說,櫻花開放時節是水稻種植的開始,所以日本人民才這樣酷愛櫻花[6]。

櫻花的生命很短暫。在日本有一民諺說:“櫻花7日”,就是一朵櫻花從開放到凋謝大約為7天,整棵櫻樹從開花到全謝大約16天左右,形成櫻花邊開邊落的特點,也正是這一特點才使櫻花有這么大的魅力。日本人鐘愛櫻花凋謝時的情景,認為那凋謝時的莊麗、絢爛、悲惋、哀涼,比起它開放時的美麗,更能激起他們的情緒。櫻花被尊為國花,不僅是因為它的嫵媚嬌艷,更重要的是它經歷短暫的燦爛后隨即凋謝的壯烈,使得被日本皇室選中鑲嵌在國徽上的失去了光澤。

“欲問大和魂,朝陽底下看山櫻”。日本人認為人生短暫,活著就要像櫻花一樣燦爛,即使死,也該果斷離去。櫻花凋落時,不污不染,很干脆,則被尊為日本精神[1]。

2.3.2 中國的櫻花文化價值

中國人與日本人喜愛櫻花的情結,是大不相同的。中國人崇尚喜氣洋洋、長壽、富貴,喜歡爭奇斗艷,繁花似錦,有“花潮”之贊譽。所以中國偏愛牡丹,因為其花大色艷,寓意富貴吉祥,對櫻花則是單欣賞其開花時的絢麗之美,沒有賦予它特定的文化價值;而且中國是世界園林之母,花卉資源非常豐富,蘭、菊、梅、竹等都被賦予了特定的文化價值,對花朵小花期又短的櫻花的關注就少了許多,所以中國的櫻花的文化價值還有待形成和發展。

3 小結

對于櫻花的文化價值,中日兩國存在不同的觀點。日本把櫻花奉為國花,把驟開驟落的櫻花與英勇武士的人生觀相聯系,現在也還有一些日本青年男女認為事物該在它最燦爛的時候凋亡;而中國自古,崇尚喜氣洋洋、長壽、富貴,自然不能認同日本人那種不珍惜生命的價值觀。中國人多喜歡爭奇斗艷,繁花似錦的“花潮”之贊譽,所以中國偏愛牡丹,因為其花大,寓意富貴吉祥,對櫻花則是單欣賞其開花時的絢麗之美,沒有賦予它特定的文化價值。自然界的存在自有其道理,櫻花的花期匆匆一周,但我們可以用科學的方法延長花期以提高它的觀賞價值,提高它的觀賞價值。

可能櫻花就有著一種“若要開放就得如此不顧一切地拼命怒放”的本能,這與梅花那種“后先不與時花競,自吐雪中一段香”的清逸幽雅的本性,本質是一樣的。人的一生,輝煌也好,平淡也罷,只要不辜負生命,珍惜當下,都是有價值的一生。

參考文獻

[1] 俞德俊.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38:40~82.

[2] 王賢榮.國產櫻屬分類學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博士論文,1998.

[3] 王賢榮,黃國富.中國櫻花類植物資源及其開發利用[J].林業科技開發,2001,15(6):3~5.

[4] 林彌榮.日本的櫻花[M].北京:誠文堂新光社,1974,33~77.

[5] Masataugu Honda et Yasaka Hayashi, Manual of Japanese Flowering Cherries[M],Compiled by The Flower Association of Japan, Akasaka, Minato-ku, Tokyo,1982:63~363.

[6] 張艷芳.櫻花的園林應用[J].園林規劃與設計之現代園林,2000:4~5.

[7] 王賢榮.早櫻種系的分類及觀賞價值[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0,24(6):44~46.

[8] 鄔文祥,鄔秉左.櫻花類植物值得進一步開發利用[J].花木盆景,2001,4:48~49.

[9] 殷學波.櫻花類植物研究簡史及我國栽培櫻花史考[J].林業科技開發,1995:1~39.

[10]姚慶渭.櫻花史考[J].南京林產工業學院學報,1982,(2):91~99.

[11]白曉光.櫻[J].日語知識,1999,(4):48~49.

[12]李連慶.櫻花之國[M].北京:三聯書店,1981:4~6.

[13]曉牧.從“花”中看中日文化異[J].日本展望,1990,(1):4~5.

篇3

中圖分類號:J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6-0042-01

一、文人論畫與海派畫家論畫概念區別

(一)文人論畫

宋代中葉以后,畫壇出現了一股強調表現主觀意趣的重理輕形的藝術思潮這便是文人畫的理論,對畫學的思考來推動文學理論的發展。文人作畫轉移到畫論中,繪畫的理念反而影響到他們對詩文的認知、理解和闡釋。

(二)海派畫家論畫

后海派畫家的出現,其畫風已接近職業性、專業性的畫作,并且頗有現實性的題材,諸如吉祥意義等,甚至偏向具有“情緒”性的創作,如喜怒哀樂為內涵。

文人關注文人畫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意義。顯然海派畫家與文人側重點就出現不同,海派畫家講究繪畫技巧以達到審美效果。

二、文人論畫與海派畫家論畫風格演變比較

(一)人文品格比較研究

1.文人論畫的人文品格

傅抱石先生這樣解釋文人畫,詩文、人品、技法,其實是指為三者合一的具有濃厚人文價值的藝術。畫家的才情和人品是排在第一位的,因為文人畫突出了以人和人的文化修養為先的人文精神。它的本質和靈魂只能從文人畫家的身上才能找到根源,這也是文人畫區別于海派繪畫最重要的原因。

2.海派畫家論畫的人文品格

海派畫家的人格思想多從其作品中反映出來,作品的時代精神與人文品格,也體現了畫家關注社會與現實的胸懷。人們從欣賞藝術家畫家的具體作品來感受美、感受時代的風范,體悟畫家創作的靈感及其富含的情感與寄托。他們大都平民出身,以賣畫為業,創作題材豐富,畫面清新通俗,深受平民階層的歡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不同的精神世界,不同的倫理與道德觀念,會對藝術家畫家的人格提出不同的衡量標準。在一定范圍條件內觀賞作品,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觀者對畫家的人品畫品的看法。

(二)繪畫中表達的意向比較

1.文人論畫中的表達意向

文人畫的意境也是隱藏在文人內心的情感追求,隱藏性在畫面中,一種文人隱逸思想的體現。“隱”對于構成文人畫的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呈現了文人在所處的時代背景,借繪畫抒發于畫中隱的意味。文人畫作為一個繪畫門類、一種表現方法,它的內在精神和形式語言,永遠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珍寶。

2.海派畫家論畫中的表達意向

海派畫家他們既秉承傳統,又接近現實生活,善于將詩、書、畫一體的文人畫傳統與民間美術傳統結合起來,描寫民間喜聞樂見的題材,將明清以來的寫意水墨與強烈的色彩融為一體,形成雅俗共賞的新畫風,同時加進了新興時代的商業性的市民趣味。

(三)文人論畫與畫家論畫的藝術情感的比較

1.文人論畫的藝術情感

文人多山水少人物,文人畫決不是沒有情感態度,而是情感深蘊,由喧囂躁動復歸于寧靜平和。山水中的情感不是表現在某一景物、物象或意象上, 而是一山一水, 一石一木,一筆一畫,都帶有畫者的情感情緒,人品、性格、氣質、學養乃至某一時刻內心的一絲波動,也被記錄在筆墨流動中。

2.海派畫家論畫的藝術情感

海派畫多花鳥,畫作為一種視覺藝術,觀眾只有通過作品的形式,畫面效果,和畫家交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形式就好比載體,使情感這種隱性要素得以表現。它在某種程度上是畫家主觀情感的體現,它與畫面中的題詩相呼應,會大大加深了畫面的意境。

三、文人論畫與畫家論畫的意義及影響

文人與海派畫家的作品是他們全部思想和藝術修養的折射。文人與海派畫家以他們獨特的藝術語言彰顯了中國繪畫的藝術價值及豐富的審美趣味。文人畫推崇作品的文學性、娛樂性和神似觀,而海派畫家以雅俗共賞的題材內容和筆墨技法,開創了中國畫商品化的最佳形式,同時又是傳統向近現代轉軌的成功典范。兩者有一定的聯系,在文化角度來看又有著不同的藝術規律。因此,文人和海派畫家的論畫繼承和發展,與中國文化衍變、藝術推進,與傳統美學思想的變化等要素是分不開的。

綜上所述,文人畫家與海派畫家的相互滲化這正是其中具有超越歷史、超越時代的精華所在,摸索各自其中的藝術規律,繼承和發揚我國民族優秀的繪畫精髓。

參考文獻:

篇4

文人畫又稱士人畫,簡言之,即指中國傳統文人士大夫所創作的畫。士人畫的概念提出于宋代。蘇軾在《東坡題跋》云:“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若乃畫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櫪芻秣,無一點俊發,看數尺許便倦。”①先秦以來統治者把民眾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層,東坡根據畫家不同的社會身份,把畫分為士人畫和畫工畫,肯定士人畫,貶低畫工畫,因為畫工畫只取行狀物,側重物表,而士人畫取其意氣,別有一番氣韻意境。由此可知,士人畫是文人士大夫在政事詩書文之余而從事的一種雅好。文人畫在元宋逐漸成熟,形成了獨特的品格,文人畫教育思想也具有了其特有的審美傾向。

在中國古代教育思想中,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基本教學內容,以文字為載體的詩文成為主要的教學載體,因文字書寫而形成的書法藝術也隨之視為上等之藝,而畫與陰陽、卜、噬、工巧、造食、音聲、天文同屬伎術者之地位,也被文人所輕視。如唐閻立本誡其子曰:“吾少好讀書,幸免墻面,緣情染翰,頗及儕流,唯以丹青見識,躬廝役之務,辱莫大焉,汝宜深誡,勿習此末伎。”②韓 傳云:“尤工書,兼善丹青,以繪事非急務,自晦其能,未嘗傳之。”③五代荊浩云:“畫者,畫也。”④宋代繪畫藝術的自律性逐漸成熟,文人抵擋不住繪畫藝術的獨特魅力,但又見于傳統觀念對繪畫的歧視,故特把文人畫與畫工畫區分開來。文人畫的出現使中國古代繪畫教育呈官方繪畫教育、民間繪畫教育、文人畫教育三重分野,三個層面各具獨特的教育特色,又相互影響。特別是文人畫教育思想中有著明顯的獨特的審美傾向,下文從三個方面論述。

一、形似之外求其畫

繪畫基本的功能是存形狀物和教化。民間畫工重粉本師授,宮廷畫工重狀貌寫生。宋代文人不甘于畫單純存形狀物的匠技之工,而追求“以形似之外求其畫”的審美傾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曰:“以形似之外求其畫,此難可與俗人道也。”雅正是文人所標舉的風格。張彥遠此話正投合了宋文人的審美心理,故取之作為文人畫的理論依據。東坡云:“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⑤道出了畫更重要的是在形似之外的意。東坡觀王維吳道子畫壁云:“吳生雖妙絕,猶以畫工論,摩詰得象于象外,有如仙翮謝籠樊,吾觀二子皆神俊,又于維也斂衽無間言。”⑥歐陽修《題盤車圖詩》:“古畫畫意不畫形,梅詩詠物無隱情。”明確了輕畫形重畫意的主張。沈括亦曾說:“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以形器求也。”⑦倪云林云:“仆之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題自畫墨竹又云:“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子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⑧他以自己的親身創作體會,揭示出文人畫重意氣不重形似的審美傾向。由此可看出,無論文人畫創作還是畫理鑒賞,皆追求形外形上的意境和逸氣,這種審美傾向成為文人畫教育的重要的思想。二、氣韻非師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一有“論氣韻非師”一節,曰:“骨法用筆以下五者可學,如其氣韻,必在生知……人品即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已,生動不得不至。”此言氣韻非能師授,而在乎人品才情,這就要求畫家人品胸襟的蒙養、詩書畫的才情、廣游河山的閱歷,及追求風神超邁、志趣高雅的氣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正是文人畫家重要的修養方式。文人畫家有了這種品格和胸襟才能創作出文人畫特有的氣韻格調。宋元文人畫家莫不飽學博識。如蘇軾文名蓋世,自不待言。文同以學名世,操蘊高潔,善詩文篆隸行草飛白,其墨竹開一代風氣。李公麟,好古博學,雅善畫,尤寫人物為精。米芾博記洽聞,詩文甚豐,任書畫學博士。趙孟 堅修雅博識,善水墨白描梅蘭水仙。王庭筠當時已有三絕詩書畫之譽,這些文人畫家都有深厚的文識修養,高遠的胸襟境界,盤橫山川,游心藝林,其畫自有神韻妙境。明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曰:“畫家六法,一氣韻生動,氣韻生動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在天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隨手寫出,結為山水傳神矣。”這正指出了氣韻非師思想的內涵,也是文人畫教育思想的經典概括。明人姜紹書《無言詩史》評倪瓚云:“善畫枯木竹石及山水小幅,氣韻蕭遠,識者謂云林胸次冰雪云煙,相為出沒,筆端固自勝絕,良不虛也。”文人畫品格蕭散閑遠,筆韻高簡,此正是氣韻非師,乃個人修養所至的結果。

三、詩書入畫

南宋鄧椿《畫繼》云:“畫者,文之極也。”此言詩畫二事,其理一也。王維《藍田煙雨圖》東坡題跋:“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董其昌《畫旨》謂:“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尊王維為文人畫之祖,在于其以詩境入畫,致使畫境高遠。詩畫有異形同工之妙,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成為文人畫立意造境的文化依托。宋徽宗立國子監畫學,以古人詩句命題考試學生作畫,又自徽宗開畫上題詩句先河后,文人畫家凡畫必題詩,這逐漸成為文人畫形式的獨特之處。宋文人畫家以書法入畫,精研繪畫用筆與書法用法之間的關系,創造出不同于描畫的寫法,建立文人畫寫意的概念,援書入畫,才真正越過以狀造形的階段,進入了筆墨語言。

書法的修習成為人物畫家的必修課。明人李日華《紫桃軒雜輟》云:“余嘗泛論學畫必在能書,方知用筆。”文人畫把書法的用筆融入繪畫中,豐富了繪畫的語言。詩書入畫從立意取境,從意象兩端構筑文人畫特殊的氣質。東坡語:“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詩書入畫成為文人畫教育思想的又一重要內容。詩的意境,書的勁勢,畫的形制統一于畫面,詩書畫互補互襯,此成為文人畫教育思想的審美傾向之一。

宋元文人畫教育思想的審美傾向,不僅通過創作表現出來,更重要的是從文人畫家的詩文評論和畫譜畫訣等理論中體現出來,這些審美傾向直接促進了文人畫寄情寫意和品格形態的建立。此后,文人畫成為中國古代繪畫趣味和風格的主導方向。

 

注釋 :

①宋人評畫.湖南美術出版社,第223頁.

②舊唐書卷七七

③舊唐書卷一二九

④荊浩.筆法記.

⑤東坡題畫詩.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

篇5

校園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對學生具有制約作用,制度文化表明學校提倡什么,反對什么,允許什么,不允許什么。校園文化對校園人的行為有著廣泛的約束力和規范作用,這種規范既有硬性的制度約束,但更主要的是一種軟約束,這種軟約束是通過物質載體和文化活動營造出來的,是彌漫在校園中的文化氛圍、傳統習俗風尚、校園群體意識和群體輿論等精神文化內容,學生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中就會造成一種使個體行為從眾化的心理壓力和動力,繼而產生行為的自我約束和控制,當學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規范及集體輿論的要求時,他就會自我調節、矯正,試想,有誰想成為“眾矢之敵”呢?

(二)有利于塑造學生的人格

學校是教育的場所,其根本任務是為社會培養人才。學校的一切建設都是為教育服務的,在物質層面上,教室、宿舍、實驗室、文化娛樂場所等,都是為師生服務的,其教育功能顯而易見。如很多學校圖書室、美術室、音樂室等功能室的設計,體現著藝術的內涵,其幽雅的環境,精美的布置,給人一種愉悅的感受。又如一些國內知名學校的各種雕塑,名人故居和人文景點,都體現著學校的歷史和傳統,對這些資源的合理利用都能塑造學生良好的人格。

二、校園文化建設的策略

(一)加強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營造和諧育人的氛圍

校園物質文化屬于校園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對培養人才,塑造靈魂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學校要加強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校園環境的育人功能。

1.構建蘊涵激勵性的環境設施學校內設置一些場館,如圖書館、科學樓、實驗中心、植物園地等,可以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激情;校園內設置雕塑、噴泉、涼亭等可以教育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凈化心靈,使學生學習生活充滿生機與活力。

2.營造具有人文性的場所一則動人的故事,一句名人名言,一個偉人的經歷,往往會悄悄地扣動學生的心靈,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因為人文文化最能撥動學生的情感,開啟學生的心扉。因此,學校必須突出人文性的校園環境,如在校園內開設校史室、榮譽室、英雄廊、名人坊、科學天地等,讓學生置身于濃濃的人文文化氛圍中。

3.布置體現文化性的宣傳櫥窗宣傳櫥窗是學校宣傳工作的主陣地和體現校園文化的直觀性場所,也是影響教育學生的主要渠道。很多學校的宣傳櫥窗都以其醒目的位置和精心的設計受到廣大師生的特別關注。因此,學校在布置宣傳櫥窗時,要充分利用學校的地理位置,結合學校的優勢,對學校的空間、場地進行科學的規劃,確定校園文化的主題,以櫥窗這一直觀的形式,體現校園文化的特點,展現師生的精神風貌,明示學校辦學思路和目標,讓師生對學校的發展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篇6

二、區域文化資源構建校園精神文化的現狀

大學置身一個地方的區域文化中,必然會受到區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區域文化將會影響整個學校師生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甚至學校辦學特色的各個方面。因此,校園文化的建設受到了高校的高度重視,特別是一些地方性的高校在構建獨特校園文化方面進行了不斷創新與發展。如西安科技大學坐落在文化古都西安。雁塔校區毗鄰大雁塔、唐曲江文化遺址,新校區坐落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和具有深厚秦唐文化底蘊的西安市臨潼區,位于新開發的以秦唐文化為主打的國家旅游規劃區的重要位置,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弘揚秦唐文化、在社會實踐中感知秦唐文化,形成具有深厚底蘊秦唐文化的校園文化;曲阜師范學院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利用區域文化素材,興建了孔子文化廣場,建立了孔子雕塑及儒家經典石刻等,同時,注重發揮儒學研究的優勢,將儒學文化的精華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廣泛開設《論語》等傳統文化公選課,以傳統經典滋養學生的心靈,培養出了優良學風,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引導學生追求真知、不斷超越;湖南科技學院以“西山”文化為主線,注重對“西山”文化的培養,堅持用“西山”文化培育學生獨特的思想特征和優良的心理特征,鑄就了“西山”校園文化特色;廣州大學在2007年發表的《廣州大學文化宣言》中寫到:我們的大學文化應該是區域的,她擁有嶺南文化的傳統,傳承了廣府文化的基因;有敢為人先的勇氣,改革開放的精神,人文關懷的意識,面向世界的胸襟,豁達包容的氣度和求實創新的智慧,發揚光大嶺南文化的精髓;上海市金山區的各中小學將本土文化與學校文化相融合,整合金山地區的區域文化資源,開設了民族特色技藝的課程并且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體現穩定性、整體性的制度,繼承金山民族文化技藝,形成一套正常發展學校民族特色技藝教育的制度及管理模式。欽州學院坐落在廣西欽州市,作為廣西沿海地區唯一的公立普通本科高等學校,應充分利用區域文化資源,注重研究的聯系,將學校文化與區域文化進行整合,構建出穩定和諧、容易深入師生的心靈的具有區域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進一步提高學校的競爭力,同時可以進一步促進區域文化的發展。欽州市位于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地理中心位置,地處南海之濱,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是中國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廣西連接東南亞的重要樞紐。欽州得名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我國近代史上民族英雄劉永福、馮子材的故鄉,是漢唐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的欽州坭興陶之鄉,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重視分析欽州學院所處區域文化的特性,挖掘區域文化資源優勢,并依托區域文化特色構建具有個性化的大學文化成為了欽州學院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途徑之一。

三、欽州學院校園文化建設中體現區域特色的路徑

構建具有區域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欽州學院應該在挖掘區域文化的精神內涵,充分利用區域文化的資源,從特色化發展的角度切入,搭建有效地交流平臺,結合學校發展的特點找準兩者契合的對接點,使校園文化在繼承自身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形成獨特的具有區域特色的校園精神文化。

(一)區域文化特色要體現在精神文化建設中

校園精神文化主要體現在辦學理念、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等方面,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靈魂,也是校園文化的最高表現。欽州學院在培育大學精神文化時,深入研究區域文化,大力挖掘區域文化精髓,凝練具有區域文化特色欽州學院新時期的大學精神“海涵春育,鵬舉南天”和學校校訓“博觀內省,達道知行”,并在倡導過程中的對全校老師和學生加以熏陶,并通過歷代師生的傳承,逐漸形成為師生的共同理想和價值追求。欽州學院在自身發展過程中,秉承“辦學以教師為本,教學以學生為本”的辦學理念,本著“塑造形象、發展內涵、打造特色、辦出質量”的治校理念出發,通過各種途徑加強校園的規章制度的執行,嚴格遵循著校訓精神。

(二)區域文化特色要體現在物質文化建設中

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要努力使學校的墻壁也說話。”欽州學院在物質文化建設中,要充分利用區域文化中的歷史資源和人文景觀建設,通過歷史人物如寧長真、劉永福、馮子材歷史遺跡打造環境文化的區域文化特色,營造區域文化氛圍,使師生在不知不覺中了解區域文化的歷史與發展,感受區域文化的精髓。欽州學院的大門設計————海貝•明珠,體現欽州市正在打造的北部灣濱海城市品牌;我國現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像立在校園的中心位置,他是在校生和其他歷屆畢業生捐贈下鑄成的,這不只是一尊銅像,而是一種思想、一種精神,是欽州學院師魂的體現。

(三)區域文化特色要體現在教學科研中

在教學中,通過開設區域文化課程,將以海洋文化、歷史文化為主流的欽州文化引進教材、引入課堂,使師生在詳實、系統的掌握歷史史實、人物故事的過程中將區域文化的精髓入腦、入心,產生對區域文化的認同感。欽州的歷史文化底蘊厚重,現保存下來的劉永福、馮子材舊居,200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馮抗法保國的歷史事跡納入文化素質教育中,在教學中滲透區域文化精神;在科研中,應將對欽州市的欽州坭興陶(在中國四大名陶之中,別具神韻,獨領,堪稱我國陶瓷藝術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持續不斷的研究,使師生在研究區域文化的過程中不斷傳承和發揚區域文化。隨著“北部灣大講壇”和“教授博士論壇”開辦,學院應校園文化活動引向更高的層次,辦成具有學院特色的人文活動品牌,讓更多教師在大講壇中展現他們的特色研究。

篇7

二、以生態文化理念推動大學校園文化建設

新時期面對生態文化的大勢所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也應以此為重點,充分借鑒生態文化的理念,創建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相互交融、和諧共處的校園環境。大學校園應塑造優美且賦有內涵的校園環境。賦有人文氣息的校園布局、建筑風格、自然環境能夠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審美情趣,對人的世界觀、人生觀也會帶來一定的影響,大學作為教書育人的場所,理應有一個蘊含著深厚文化內涵的校園環境,這對于學生們思想意識、學術創新等都有益無害,同時這也是校園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日本學者岸根卓朗先生提出:文明大學的校園應以物和心取得調和的自然共生型社會系統為目標,以知識系統的科學(真)、宗教(善)與藝術(美)三位一體化作為辦學精神,它的校舍也必須是象征文明的科學的森林、宗教的森林、藝術的森林三位一體化的自然——空間——人類系統——學會系統。因此,賦予景觀環境歷史文化內涵,使校園內處處洋溢著歷史的光輝和文化的氣息,這不僅是時代對當今大學提出的要求,更是傳統文化對當今大學提出的考驗。大學校園應塑造濃郁的學術氛圍。學術氛圍的優劣,標志著一所學校品質的好壞,更是一所學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學術氛圍有助于師生學習和創新能力的提升,有助于科研項目的研發,對學校的聲譽和地位也有重要的作用,更加有品位、有內涵的校園環境有助于校園學術、文化氛圍的營造。一個具備濃厚氛圍,優雅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大學校園正是當今高校建設的發展趨勢,大學內在文化的體現已經成為校園環境設計必須要考慮的因素之一;從而各具特色的校園文化衍生出了各具特色的校園生態。

篇8

1、歷史悠久,馳名中外。如果說曾經溝通東西方的商賈和文化交流的橋梁為“絲綢之路”的話,那么福安茶葉的傳播,則可以稱得上是閩東近代的“茶葉之路”。福安市產茶歷史可追溯至西晉溫麻縣治時期。清咸豐、同治年間,“坦洋工夫”紅茶脫穎而出,并于1915年榮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同時,閩東茶葉對外貿易也十分活躍,明末清初,福安茶葉融入“海上絲茶之路”和“陸上絲茶之路”大聯通,可謂“四海共飄茶葉香,五洲同賞福安茶”,奠定了世界名茶的地位。然而因為長期缺乏一個知名品牌和拳頭產品,導致在茶類中缺少競爭力而一度處于衰弱境況。從2006年起,福安市確定挖掘這一歷史名茶作為該市茶葉公共品牌,于是經過幾年的品牌打造,獲得“中華名人特供茶”、“福建十大名茶”、“中國申奧茶”,“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省著名商標等榮譽,加工工藝列入福建省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地理標志產品——坦洋工夫》也已通過國家標準協會組織的專家論證,這為坦洋工夫現今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內涵深厚的茶禮茶俗。茶與其他旅游資源不同之處在于,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有些嗜茶的人更是到了“不可一日無茶”的地步。所以茶文化它更多地體現在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在福安,茶以一種文化的觸角深入到人們生活中,它不僅是解渴的飲料,更是一種厚重的禮儀。大年初一喝“過年茶”,新娘過門喝“新娘茶”,親人出門喝“出行茶”。福安廣泛流行“茶哥米弟”之說,有客來先敬茶后吃飯,生活中稱“喝茶”為“食茶”,表示茶似飯食,一日三餐不可無。福安茶與婚姻的關系密切而獨特,男子在向女子求婚的聘禮中要插上一枝茶枝,聘禮中帶茶枝表示今后家庭興旺,茶樹又是一種獨特的植物,茶樹開花的時候其茶子還在樹上,叫做母子見面,寓意今后兒孫滿堂;女子在出嫁的嫁妝中要放入幾粒茶子,古有“種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不可復生也。”用茶以寄寓,既反映了中國古代婦女從一而終的儒家道德觀念,也體現了中國青年男女祈求夫妻恩愛、白頭偕老的美好祝愿。

3、旅游資源豐富。福安旅游資源豐富,省級風景名勝區白云山風光秀美,其南部的第四紀古冰川遺跡——冰臼群是我國低緯度地區保存最多、最好和發育最典型的地區之一,保存完整的廉村宋代古城堡建筑群、神秘古老的瓜溪“活化石”刺桫欏、古樸奇特的柏柱洋明清古民居、別具風情的溪塔葡萄溝、絢麗多彩的仙岫畬族風情以及閩東蘇維埃舊址構成了獨特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是令人神往的旅游勝地。

4、當地政府大力引導和支持。福安市重視坦洋工夫茶文化的傳播與茶經濟的發展,在加大對“中國茶葉之鄉”、“坦洋工夫”紅茶品牌的宣傳力度的同時,致力推動坦洋工夫品牌與中外知名品牌的合作交流,推動東方文化的傳播,舉辦了一系列活動。“借茶文化辦旅游、以旅游助茶業發展”已成為有關部門的共識,包括茶博物院、烏龍茶都、畬鄉茶藝表演隊等在內的一批與茶葉相關的景點和節目相繼形成,為茶文化旅游創造了條件。近兩年來,坦洋村已經投資1000多萬元完成主題公園、橫樓民宿文化茶博館等工程的建設,“坦洋工夫”生產性非遺項目,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9月1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的《關于提升現代茶產業發展水平六條措施的通知》中,要求各地和主管部門大力挖掘、弘揚茶文化,積極開展茶事、茶藝活動。支持茶產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開發推廣茶園生態觀光游和茶文化體驗游。加強對外交流,學習借鑒其他產區的先進經驗,不斷增強茶產業競爭力。

(二)劣勢(Weakness)

1、高質量茶文化人才較為缺乏。茶文化旅游從業人員不僅要具備豐富茶知識,還得掌握旅游知識,做到在旅游服務中能將茶文化融入旅游景點中,茶景相融。當地政府雖然抓住茶文化旅游這個旅游熱點來推進福安市旅游業發展,但與之相關的茶文化人才從業素質不夠高,相對較為缺乏。福安茶文化旅游的大力推廣和穩步發展,需要大量高層次專業人才的支撐,人才的缺乏導致福安茶文化旅游發展程度不高,個性化不強。

2、茶文化旅游的開發程度較淺。福安市茶文化旅游多集中于坦洋村,多是對環境資源進行觀光式的淺層次開發,缺乏針對深層次內涵式產品的開發,未能在業內打造獨樹一幟的旅游品牌和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茶文化旅游是主題性旅游,但多數茶文化旅游景區的開發沒有融入到福安特定的地域文化中,難以展現歷史文化發展的傳承性和地域文化的獨特性。觀光型的茶文化旅游使得游客走馬觀花,停留時間短,未能將茶文化傳播出去,也未能最大程度地對當地旅游產業進行開發。

(三)機會(Opportunity)

1、借海峽西岸經濟區之東風。中國政府批準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提供有力政策支撐。自“十一五”規劃以來,海峽西岸經濟區獲批,為福建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巨大的發展空間。作為福建的產茶中心,福安借助此次政策東風,吸引外資注入,建立海峽兩岸旅游合作機制,共推雙向旅游線路,充分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優勢,增強各景區對兩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茶文化、畬族文化、媽祖文化等兩岸共同文化內涵,突出“海峽旅游”主題。

2、借力福建自貿區,發展以對臺為特色的茶文化旅游。2014年12月12日,國務院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依托現有新區、園區,在廣東、天津、福建特定區域再設三個自由貿易園區。而福建自貿區則突出對中國臺灣自由貿易將是其最大的特色所在。福建與臺灣在交流上具有多種優勢,主打兩張特色“牌”即對臺和生態。福建省內交通方便,溫福鐵路、福廈鐵路等多條鐵路對福安市茶文化旅游的發展提供了方便。而臺灣茶文化發展迅速成熟,通過福建自貿區的建立,加強閩臺茶文化旅游的交流與合作,發展以對臺為特色的茶文化旅游。

(四)挑戰(Threat)多數茶文化旅游資源單體差異不大,旅游資源類別少,造成茶文化旅游系列內各景區景點內容相似,這就決定了茶文化旅游區域間的可替代性,容易導致區域間同質旅游產品的競爭。隨著茶文化旅游的發展,全國各地將出現大量同質性的茶文化旅游景點,進一步加劇了茶文化旅游產品的競爭。福安長期以來經濟發展相對福建省內其他市而言較為落后,豐富的茶文化旅游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從業人員及旅游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等跟不上旅游業的發展。因此,與北部的浙江、南部的安溪、武夷山等擁有知名品牌的茶葉大省市相比競爭壓力較大,茶文化旅游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

二、福安茶文化旅游發展的對策

(一)整合旅游資源,樹立大牌意識

福安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整合旅游資源,將茶文化和自然景觀等旅游資源進行整合,建立屬于福安自己的茶文化旅游。加強紅茶的品牌建設,借鑒立頓紅茶、大紅袍、鐵觀音等國際品牌的經驗,樹立大牌意識,實施品牌戰略,打造有影響力的福安茶葉品牌。

(二)加強區域聯動合作,多元化品牌宣傳

在區域合作上,一方面要加強省內各市茶文化旅游的合作,聯動發展,打造茶文化旅游區,共創區域旅游品牌;另一方面要加強省與省之間茶文化旅游的合作,在福建茶文化旅游線路的基礎上打造精品線路,實施客源共享。在旅游營銷方面,可利用網絡平臺如新浪微博,淘寶以及其他茶葉專門網站等方式宣傳茶葉產品和茶文化。同時,通過舉辦一系列茶文化賽事、活動等措施,加強茶文化旅游的宣傳,努力打造茶文化旅游品牌。

篇9

二、文化產業企業創新力的培育與提升

(一)構建現代化的文化企業制度

文化企業的發展以及文化企業所發揮的支持作用與推動作用是文化產業創新能力發展的重要動力,具備現代化企業制度的文化企業能夠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將文化產業的創新當作內在需求,這對于推動文化產業企業創新力的提升具有著重要意義。在文化產業企業發展過程中,文化體制的改革需要從兩個方面來完成:一是構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市場;二是推動文化體制的構建與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特點突出體現在經營權和所有權的分離,其中擁有經營權的企業法人為企業的發展負責,而不用對擁有企業所有權的企業股東利益負責,無論是法人還是出資方,對企業所承擔的都是有限責任,這種企業制度對于文化企業的發展以及創新能力的提升更具適應性。在文化行業逐漸轉企改制的背景下,文化產業發展中獲得了更多的社會資本支持,而這同時也導致了文化企業股東結構產生變化。在此過程中,文化企業有必要構建完善的法人制度,并讓經營者具備充分的經營權利,避免使用行政權對文化企業的經營活動作出干涉,在此基礎上,我國文化產業以及文化企業才能夠實現政企分開,并推動文化企業融入到競爭環境中,從而使文化企業為了謀求更好的發展而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

(二)推動文化產業市場主體的多元化發展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市場發展中存在的普遍問題體現在市場發育有待成熟、文化產業所具有的事業性質有待弱化、市場主體規模有待擴大等。針對這些問題,我國文化單位以及其他相關政府部門應當鼓勵與提倡民營企業在文化產業市場中的參與,從而推動文化市場主體的多元化發展,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文化產業市場體系。通過這種做法,我國文化產業市場能夠形成較好的競爭環境,同時也可以依靠民營企業中的經營優勢和技術優勢來推動文化產業企業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另外,政府部門有必要重視文化產業企業創新力的提升,從制度方面確保文化產業市場主體的多元化發展,從而有效刺激各類資本加入文化產業市場競爭過程中,在提高文化產業企業創新能力的基礎上提高我國文化產業企業所具有的市場競爭力。

篇10

另一方面,政府在民族文化開展與保護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績。比如苗族的斗牛節、蘆笙節等近年來舉辦得風生水起,頗有特色。但是,這樣的活動受限于資金等限制,地方政府多為窮政府,窮政府實在是不能買單,很多事情口頭說的一套,落到實處的卻比較少。

二、城鎮化背景下的網絡文化與民族文化調適的重要性

任何一種文化都會有自己的價值體系,并因著這種價值傾向而獲得或喪失自己的生命力。一方面,由于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文化的平等性、開放性、共享性而引起的資源共享、學習、工作的方法方式發生較大變化使得民族地區在政府執法、辦公、經濟建設、民主法治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建設、信息傳播、新型人際關系的構建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質的提升,少數民族那種曾經相對落后社會的狀況迅速改變。另一方面,網絡文化中非民族性的文化觀念特別是西方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滲透,導致民族地區人們信仰和價值觀念的發生偏移;網絡文化的自由性,道德觀念淡化等導致民族地區的人們對漢文化產生錯誤理解。網絡文化包含著部分西方文化,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漢文化,民族地區少數民族與漢民族社會因為歷史原因存在一些誤解在這里得到放大,社會道德倫理帶來了尷尬和無奈,部分城鎮化的居民厭惡、拒絕漢民族的交往。網絡泡沫文化的泛濫、網絡黃色文化、網絡暴力文化的肆虐造成民族地區青少年的人性危機,在西方的性解放、性自由思想的侵蝕下,形成不健康的性觀念和扭曲的心理,導致他們的個性趨于暴戾兇殘,加之民族地區監管乏力,部分留守兒童、青少年甚至喪失行為的自控能力,危害社會。民族文化在網絡文化的沖擊下迅速消失,離開原來土地的民族生活方式融入城市生活速度慢,不適應城市生活節奏、覺得生活不幸福等情況在眾多移居農民身上發生,這些情況不加以重視和解決,不僅不利于民族地區文化發展還導致為民族不和諧因素產生,影響社會團結。

三、對策與措施

少數民族是中華大家庭的一員,為構建和諧社會,加強民族團結,“被城鎮化”的民族地區、民族村寨更應該注意做好網絡文化與民族文化的融入、調適及發展問題。

(一)加強宣傳,在民族地區做好網絡文化、漢民族文化的區別和教育工作,增進民族團結。網絡文化并非實際生活中的漢文化,它是英語文化及信息技術背景下的一種新興文化,漢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一樣正在受到網絡文化的侵襲。民族地區在城鎮化背景下要加強宣傳和教育,給少數民族居民講清楚兩種文化的區別,同時要正確引導民族地區網絡文化的發展,及時糾正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認識問題。

(二)地方政府部門要充分認識到民族文化在城鎮居民生活中的重要性,要有意識的強調和開展民族文化活動,推動民間文化產業的發展。以黔東南地區為例,現在每逢重要的節氣,民間會自發組織各種斗牛比賽活動、跳蘆笙活動,大大提高和豐富了人們的社會生活。但是由于經費不足、人們思想觀念保守,活動的形式不夠多樣。也有引進民營資本開展大型的斗牛活動的情況,但是往往收費太高,不能真正滿足老百姓的要求。在這方面政府應該出面進行干預,加強管理,積極推進民間文化產業的發展,多渠道、多途徑、多形式、多領域的指導和開展民族民間文化活動,為民著想,真正以人為本,做到人的城鎮化。

(三)政府出臺強有力的政策,加強網絡文化督查與管理。要建立必要的法律法規,加強文化市場監管,嚴格審查面向未成年人的網絡游戲軟件,查處含有誘發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和恐怖、暴力等有害內容的網絡游戲產品,堅決查處傳播、兇殺、暴力、封建迷信和偽科學的網絡游戲產品。同時,對涉黃網吧機相關場所加大監管力度,一旦發現,政府、產業界、工商管理部門要堅決打擊取締。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山县| 衢州市| 灌云县| 福州市| 信阳市| 嘉兴市| 北京市| 雷州市| 游戏| 定陶县| 昭苏县| 泗水县| 清涧县| 明溪县| 永城市| 永寿县| 治多县| 乌兰浩特市| 哈尔滨市| 营山县| 庆城县| 二连浩特市| 金湖县| 闸北区| 海林市| 永新县| 保靖县| 惠东县| 东安县| 垫江县| 德昌县| 若尔盖县| 读书| 连州市| 济阳县| 拜泉县| 鄂托克前旗| 讷河市| 姜堰市| 时尚| 桐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