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治蟲技術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3-03-21 17:16:5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治蟲技術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治蟲技術論文

篇1

如今,綠色農業的概念被提出來。充分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先進工業裝備和先進管理經驗,以促進農產品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和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目標,以倡導農產品標準化為手段,推動人類社會和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發展模式。利用生物、生態和物理機械等治蟲技術來防治病蟲害,已成為可持續農業的重要手段,也是綠色農業生產工作中病蟲害防治的必然選擇。高效環保的治蟲技術是發揮生物種群間相互制約,相互依存,而達到自然調控的策略措施之一。既有悠久歷史,成功經驗,又有新科技新發展新成就,更有建設生態城市的新導向。如能在行業內外被關注,進一步推行,必將取得更大成效。

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特點是對人畜安全,無污染,不形成抗性。

1.1蟲治蟲

以蟲治蟲利用天敵昆蟲防治害蟲稱為以蟲治蟲,其中包括益螨的利用。利用天敵昆蟲是生物防治應用最廣、最多的方法。按天敵昆蟲取食的方式可以分為兩大類:

⑴捕食性天敵:捕食性天敵種類很多,其中效果較好。常利用的有瓢蟲、草蛉、食蚜蠅、食蟲虻、以及捕食螨類等,這類天敵一般食蟲量大,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必須吃掉幾個、幾十個甚至幾百個蟲體才能完成發育。因此,在自然界控制害蟲的猖獗作用十分明顯。

⑵寄生性天敵:這類天敵寄生于害蟲體內,以其體液和內部器官為食,使害蟲死亡,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蠅。

1.2生物農藥防治

生物農藥是指利用生物活體或其代謝產物,以及通過仿生合成具有特異作用的農藥制劑,是今后農藥產業中的朝陽產業。生物農藥包括:微生物農藥、農用抗生素、植物源農藥、動物源農藥和新型生物農藥等幾大類。

⑴物農藥:指利用具有繁殖能力的活體微生物或活體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制成的真菌制劑、細菌制劑、病毒制劑、昆蟲病原線蟲、昆蟲病原立克次體等。

⑵抗生素:如春雷霉素、農抗120、中生菌素、瀏陽霉素、鏈霉素等,已經廣泛應用的產品有防治水稻紋枯病的井岡霉素,高效、廣譜的殺蟲、殺螨劑阿維菌素等。

⑶物源農藥:植物性藥物源有魚藤、煙草、除蟲菊、雞血藤、雷公藤、苦樹皮、黃杜鵑、百部、艾、穰、蒜、蔥、韮、、牡菊、蒼耳、芫花、巴豆、苦參、附子、茶葉等。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植物源農藥的開發也成了時尚,是綠色生物農藥的首選。

⑷物源農藥:指動物體的代謝物或其體內所含有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質,主要包括動物毒素如蜘蛛毒素、黃蜂毒素、沙蠶毒素等,以及調節昆蟲的各種生理過程的昆蟲激素、昆蟲信息素如棉鈴蟲性誘劑、甘蔗條螟性誘劑及天敵動物農藥等。

⑸新型生物農藥--轉基因農藥:指利用轉基因技術培育的抗病、蟲、草轉基因作物。

2.生態控制

病害蟲的生態控制,是指通過栽培、管理措施,創造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發育,而不利于病害蟲繁殖、蔓延的環境條件,從而達到避免或控制病蟲害的目的。

⑴適時播種:病蟲害的發生與危害都有一定的最適時期和環境條件,在不影響作物生長發育的前提下,適當改變播種期,可避開病蟲害侵染和為害的最適時期,從而減輕病蟲危害。

⑵合理布局及輪作:合理品種布局可以限制病蟲害的蔓延與擴散、推遲或減輕病蟲危害。輪作不僅有利于作物的生長,而且可以減少土壤里的病源積累和單食寡食性害蟲食源,特別是水旱輪作效果顯著。

⑶抑病士利用:對許多病害的研究表明,抑菌土在自然界普遍存在,開發利用抑菌土是病害。

⑷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栽培品種的多樣化,能發揮天然防護壁壘的重大作用,不僅節省了土地,而且也牡絕了害蟲與傳染病的大規模侵襲,使農作物免遭滅頂之災。

⑸稻鴨共育(共作)技術:稻鴨共育是利用鴨在稻田中不斷覓食活動,起到捕蟲、吃(踩)草、耕耘且刺激水稻健壯生育等多功能效果。

3.物理機械防治

⑴物理機械:常用的是人工用簡單機械如竹竿、掃把、網兜等,利用害蟲的假死性、群集性等習性來消滅害蟲。

⑵套袋栽培:套袋蔬菜無病蟲為害、無農藥污染,品種優良,產量高,效益好,如果品、黃瓜套袋,可直接阻隔病蟲為害,有利于維生素C的形成,保鮮期長,耐儲藏,且增產10%以上。

⑶誘殺技術:主要利用害蟲的趨性將害蟲誘到一處,集中殺滅。

⑷覆蓋防蟲網、薄膜等直接阻止害蟲為害:覆蓋塑料薄膜、遮陽網、防蟲網,進行避雨、遮蔭、防蟲隔離栽培,減輕病蟲害的發生。蔬菜覆蓋防蟲網后,基本上能免除菜青蟲、小菜蛾、甘藍夜蛾、甜菜夜蛾、斜紋夜蛾、棉鈴蟲、豆野螟、瓜絹螟、黃曲條跳甲、猿葉蟲、二十八星瓢蟲、蚜蟲、美洲斑潛蠅等多種害蟲的為害,控制由于害蟲的傳播而導致的病毒病的發生,還可保護天敵。

⑸人工防治:人工防治是最古老、沿續至今仍在采用的有效病蟲害防治辦法,是一種省工、省錢、無污染、切實可行的途徑,包括人工捕捉、摘除病蟲枝及清掃田園枯枝爛葉等項措施,以壓低病蟲害發生基數。

4.結束語

發展綠色農業可以保障農業生產能力、保障食物安全、緩解生態惡化、緩解就業壓力、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提高農民收入,是當前形勢下的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可行之策。隨著人們對化學農藥弊端和發展可持續農業重要性的進一步認識,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環境質量,促進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使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均有符合人們要求的標準,推廣和加強有害生物無污染治蟲技術勢在必行。"綠色農業",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的擴展,科學技術的發展,將賦予新的更加豐富的內涵!

參考文獻

[1]王愛軍,袁叢英.綠色生物農藥研究現狀及發展,河北化工,2006.

[2]剛毅.生物農藥研究進展,邵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O3.

[3]世平,產祝龍.誘導抗性在果蔬采后病害防治中的研究與應用,植物病理學報,2004.

篇2

楊樹是東海縣最主要的造林綠化樹種之一,栽植楊樹已成為該縣農村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據統計該縣已發展楊樹4萬多公頃,蓄積量達160余萬立方米,楊木及加工年總產值可達5億多元。楊樹為培育森林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發展林業生產和該縣的新農村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隨著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由于樹種單一、林相單純常引起以楊舟蛾、楊尺蛾、楊樹天牛等蟲害和新造林出現大面積枯死等病害日趨加劇,經常大面積暴發成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楊樹產業發展的現狀。經省林科院、省森防站等單位合作研究,目前在病害暴發原因、蟲害防治生物篩選和病蟲害生態無公害防治技術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1楊樹新造林病害發生原因及防治對策

1.1發生原因

近幾年,周邊地區楊樹新造林病害發生嚴重,成活率較低,有的地塊甚至全軍覆滅。通過對近20余個苗圃近10萬株楊樹苗和部分新造林的調查發現,造成楊樹新造林發病、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密度過大。絕大多數農戶沒有按標準化育苗操作規程育苗。由于近幾年楊樹苗木價格持高不下,一些苗圃和育苗戶為了追求一時的經濟利益,加大育苗密度,扦插密度超過規定標準的2倍以上,達9.0~10.5萬株/hm2,有的甚至還多,造成苗木抗病性降低。

(2)施肥過多。苗戶為了追求苗木的出圃量,大量追施化肥。據了解,有的苗戶追施碳銨和尿素達3000kg/hm2,部分苗戶也都在2250kg/hm2左右,使苗木生長期推遲。這樣苗木雖然長高了、長粗了,但苗木組織不充實,木質化程度低,細胞壁過薄,機械組織不發達,致使苗木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降低。

(3)長期單一培育。單一培育楊樹苗等深根系樹種,使苗圃的土壤肥力下降,同時造成危害楊樹的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累積,這樣一旦環境條件適宜,楊樹苗即可發病。

(4)未選擇優良種條。大部分苗戶沒有按照要求選擇良種壯苗作為種條來繁殖苗木,而是采用留床苗和買剩下的瘦弱苗,以及平茬剪下的插條作為種條來培育苗木;再加上苗圃管理粗放,沒有按照育苗技術要求進行科學施肥、灌水、除草、治病除蟲等,使苗圃內病原菌微生物長期積累、存活,這樣一旦苗木的抵抗性降低,極易發生病害。

1.2防治對策

防治該病的重點是做好預防,如果預防措施到位,是完全可以避免和控制病害發生的。針對目前在苗圃管理和新造林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最好在冬季將圃地深翻晾曬,春季育苗前(2月份)施土雜肥75m3/hm2、甲拌磷120kg/hm2、硫酸亞鐵150~225kg/hm2,整地作床后育苗。

(2)避免重茬。對同一苗圃地最好不要連年培育同一品種的樹苗,將深根性樹種與淺根性樹種、落葉樹種與常綠樹種每隔2年相互輪作1次。

(3)應選擇優良粗壯的插條作為種條,避免使用瘦弱苗、帶病蟲種苗作為種條來培育苗木,這樣可以培育出健壯的苗木,提高苗木的抗病蟲害能力。

(4)苗木密度要合理,培育苗木技術要規范。

(5)插穗在扦插前,要用50%多菌靈+75%百菌清1000倍液或50%多菌靈+40%拌種雙1000倍液浸泡2h后再行扦插。在生長季節從6月中下旬開始,每隔15d噴50%多菌靈或75%百菌清、50%退菌特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連噴3遍,可起到防病、治病效果。

(6)起苗時,要盡量保持根系完整,做到隨起隨運、隨栽,若不能及時栽植的,最好放在水堂中浸泡,栽植前用70%代森錳鋅700倍液浸泡20h后再栽,栽植后的苗木要及時澆水培土。盡量避免從外地長途調運苗木,若確實需要,要對苗木進行包裝保濕之后再運輸。2楊樹爛皮病及其防治

楊樹爛皮病別名楊樹腐爛病,癥狀是發生在樹干及枝條上,表現為干腐及枯枝2種類型。干腐型主要發生在主干、大枝及枝干分叉處。初期病部呈暗褐色水腫狀斑,皮層組織腐爛變軟,病斑失水后樹皮干縮下陷,有時龜裂,有明顯的黑褐色邊緣。后期病斑上生出許多針頭狀黑色小突起,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潮濕時從中擠出橘紅色卷絲狀分生孢子角。在適宜的條件下,病斑擴展快,當病斑包圍樹干一周時,其上部枯死。病斑皮層變暗褐色腐爛,有時可達木質部,易與木質部剝離。當環境條件有利樹木生長時,抗病性提高,病斑周圍可長出愈傷組織,阻止病斑的擴展。枯梢型主要發生在一至四年生幼樹或大樹枝條上,初期病部呈暗灰色,癥狀不明顯,當病部迅速擴展繞枝干一周后,其上部枯死。此后,枯枝上散生許多小黑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菌以菌絲、分生孢子器或子囊殼在病組織內越冬。翌年春天,當溫度在10~15℃、濕度為60%~80%時,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傳播,孢子萌發通過各種傷口侵入寄主組織,潛育期為6~10d。每年3月中下旬開始發病,形成新病斑,老病斑繼續擴展。4月中旬至5月下旬為發病盛期,10月停止發展。楊樹爛皮病的2種病原真菌均為弱寄生菌,只能侵染生長不良、樹勢衰弱的樹木。病菌先在各種傷口或衰弱部位生活,并逐步對活組織進行侵染。樹皮含水量與病害有密切關系,樹皮含水量低有利于病害的發生,該病菌可以在枯死的樹木上進行較長時間的腐生生活。一切不利于楊樹生長的環境因素,如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管理粗放、其他病蟲危害等使樹木生長衰弱,都可以導致該病的發生。病害發生嚴重的大樹,可刮除病斑,涂藥防治。

3楊樹主要害蟲防治

(1)食葉類害蟲。主要指楊扇舟蛾、楊小舟蛾、楊二尾舟蛾、楊黃卷葉螟、刺蛾、楊尺蠖、金龜子等。幼樹可在害蟲低齡期、蟲態相對整齊時用高壓噴霧機噴灑滅幼脲防治。高大樹木,可用氧化樂果、久效磷等在樹干基部或根部打孔注射防治,也可用煙霧機熏煙。

篇3

2生物技術在防治蟲害中的應用分析

生物需要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就需要含有一定的基因,而蛋白酶抑制劑則是大多數生物體會含有的一種基因,它能夠有效的抵御外界各種蛋白水解酶,因此,蛋白酶抑制劑能有較好的能力防治生物體內造成的破壞。近幾年來,國家科學技術不斷提高,生物技術也隨之快速發展,使得更多的學者和研究人員對蛋白酶抑制劑研究越來越廣,尤其是在抵御病蟲害這方面做得更加的突出。在生物的正常情況下,蛋白酶抑制劑能夠有效的破壞病蟲體內的氨基酸,從而使得病蟲因缺少氨基酸而無法進行正常的生長和生活,直至病蟲死亡。這種殺死病蟲害的方式已經得到廣泛的使用。它能夠有效保障農作物的生長,提高農作物抵御病害的能力。

3生物技術在防治草害中的應用分析

植物自身抵抗除草劑的能力很低下,但是生物技術能夠將對除草劑具有良好抗性的基因轉移到植物中,這樣使植物能夠更好的生長。這些對除草劑有良好抗性的基因中包括上面所介紹的酶基因,能夠有效的分解除草劑,通過這些基因之間的作用來達到抗草害的作用。生物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的殺死草害,使得植物能夠健康成長。如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也使得人們對環保的意識也不斷增加,因此,在生物技術的研究中應當更注重對環境的保護,不能一味的研究而忽略環保。

4依靠生物技術培養出抗病、抗蟲的新品種

農作物在生長的過程中會出現許多的病狀,比如:病害和蟲害等,最主要的就是病害和蟲害,這2個是導致農作物產量下降的主要因素。近幾年來,使用生物技術來培育抗病、抗蟲的植物是一個新的趨勢,它是按照有關病蟲害的要求,將能夠防治病蟲害的基因,經過生物技術來進行移植,移植到植物中,使得植物能有健康的成長,并且在生長的過程中不斷的繁殖出新的抗體,能夠有效的防治病蟲害的破壞,使產量上升,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篇4

1.2化學防治技術化學試劑發展以來,就一直備受人們的關注,而我國長時間以來,農藥對于農作物的防治就是我國農作物病蟲害最主要的技術。農藥的使用在不同區域存在不同的效果,但是對于農藥防治而言預測預報的準確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在進行農業防治之前,需要對田間進行詳細的調查,了解病蟲害發生的情況和發生的規律,這些是作為病蟲害防治的依據,在了解到這些數據以后,采用網絡測報方式,對病害進行積極防治;在使用農藥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使用農藥是否對糧食安全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以及農藥是否會危害環境,同時農藥的混合使用是否會產生較大的副作用;農藥在使用的過程中要保證合理性,嚴禁出現隨意使用農藥,農藥需要在有效期內進行使用,方能達到防治效果。

1.3物理機械防治技術物理機械防治通常是指借助物理機械設備與工具等來進一步加大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力度。新時期下,機械光學以及放射物理等是比較常用的病蟲害防治技術。

2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建議

2.1采用先進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技術都是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才能更好的發展,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也是這個道理,要想對農作物病蟲害取得更好的效果,引進先進的技術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并且最大程度的發揮新技術。例如在農作物病蟲害生長繁殖問題是昆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課題,在繁殖期采用措施進行扼殺,無疑能夠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2.2不斷完善農藥產品市場長期以來,我國都在使用化學試劑對農作物病蟲害進行防治,這是因為化學實際能夠在短時間內發揮較好的功能,但是在使用農藥的過程中,農藥亂使用的現象屢見不鮮,從而導致了預期效果和理想效果相差甚遠,甚至會出現較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在使用農藥的過程中,要加大農藥生產和監管力度,提高農民科學使用農藥的能力,保證農民利益。

2.3做好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推廣作用新型農藥對于我國農業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新型農藥能夠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對于環境以及對于糧食的污染較小,因此需要積極的普及對新農藥在廣大農民之間的使用。做到這一方面的工作時,需要注意的是進行正確的引導,結合病蟲害的知識,做好示范點的推廣,方能達到較理想的效果。

篇5

稻白葉枯病

二、水稻葉部的一種細菌病害。病原菌是原核生物界的稻黃單胞水稻致病變種。病菌從根、莖、葉部的傷口和水孔浸入,在維管束的導管中繁殖危害。苗期和分蘗期最易受害。秧苗葉片多表現葉枯癥狀。在感染品種上多出現急性凋萎癥狀,病斑青灰色水漬狀,病葉迅速卷曲凋萎,在抗病品種上產生褐色枯斑。病菌的發育適溫26℃-30℃,在病殘體上越冬,稻種亦可帶菌,經風雨傳播。氮肥過多和低洼積水田發病早而重。臺風暴雨后,病害常在感病品種上迅速擴散。防治措施:選栽抗病品種、防止稻田淹水是防病關鍵,并結合藥劑防治。

三、稻紋枯病

對發病稻田,應掌握孕穗期病株率達30%-4%時施藥。藥液要噴在稻株中、下部。采用潑澆法,田里應保持3厘米-5厘米澆水層。施用井崗霉素時,最好在雨后晴天進行,或在施藥后兩小時內不下大雨時進行。畝用5%井崗霉素水劑100毫升-150毫升,或井崗霉素高濃度粉劑25克,任選一種,對水100千克常規噴霧,或對水400千克潑澆。

四、水稻螟蟲

重點要抓好2代2化螟和部分地區的2代3化螟的防治,并以水稻處于孕穗到齊穗以前的稻田為重點。畝用5%殺蟲雙大粒劑1千克-1.5千克撒施,也可畝用25%殺蟲雙水劑150毫升-200毫升,或25%殺蟲雙水劑100毫升加BT乳劑100毫升,任選一種,對水60千克-75千克常規噴霧,或對水5千克-7.5千克低量噴霧。

五、稻飛虱

應掌握小若蟲高峰期,每百叢蟲量達1500頭以上時施藥防治。藥時應注意先從田的四周開始,由外向內,實行圍殲。噴藥要均勻周到,注意把藥液噴在稻株中、下部。使用撲虱靈可濕性粉劑20克-25克,或25%優樂得可濕性粉劑20克-25克,或20%葉蟬散乳油150毫升,任選一種,對水75千克-100千克常規噴霧,或對水5千克-7.5千克低量噴霧。

六、稻苞蟲

篇6

培育的蔬菜種子需要經過仔細的挑選,最好是選取那些優質高產、抗病蟲品種。在選取基地的時候需要注意的是,基地內部水源、大氣、土壤等各項指標需要保持在正常水平,這樣才能將其作為蔬菜的生產基地。

1.2種子的科學處理

在棚室進行栽培的時候先將選取的種子用溫水進行浸泡,在浸泡的時候需要時刻注意水溫的保持,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消毒作用。不同的品種需要采取不同的殺菌時間,這樣就可以最有效的消滅殘留的病原菌,也可以殺死種子內部潛在的病菌。或者是使用適量的高錳酸鉀溶液來處理種子,也可以使用10%的磷酸三鈉來浸泡種子,浸泡一段時間之后將其撈出,用清水沖洗干凈。這樣有利于表層病菌的去除。將消毒好的種子放入清水中浸泡,使種子吸水充足。之后將其撈出,再用清水清洗干凈,用事先準備好的濕布將種子包裹起來,將他們放到26.5℃的環境下進行催芽,催芽的時間要根據種子的特性決定。在這段期間,工作人員需要定時的翻動種子,適當的采取清水進行投洗,將種子上的粘液、絨毛徹底的擦拭掉,避免種子發霉。

1.3選擇適當的時間進行播種

病蟲害的發生跟蔬菜播期的選取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所以,要充分的分析蔬菜的品種特性與氣候狀況[2]。在各個條件適合的情況下,才將這個時期定為播種期。在進行棚室蔬菜栽培的時候要根據種子的苗齡來決定最佳的播種時間,在種子出芽之后就可以進行播種工作了。具體采取沙箱或者育苗床來播種,等待一段時間之后,種子出苗就可以將其移植了。1.4營養土配制移苗所用的營養土需要符合正確的組合比例,由一部分田土、有機肥、草炭土以及細沙按科學的比例組成。需要再加一部分磷酸鈣,磷酸鈣起到調節酸堿度的作用。育苗用的床土需要進行一定的消毒工作,例如:高溫發酵。

1.5做好苗期管理工作

在種子播種完成之后,在其出苗前一定要保持適當的溫度和濕度,這樣有利于種子盡快出苗。其中,喜溫的品種需要將濕度保持在23°左右,氣溫保持在29℃左右。等到苗出齊之后要對其進行適當的降溫,夜間將溫度保持在10~15℃最佳,白天將溫度保持在22~25℃最佳,溫度調節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種子根系的發育。當種子的第一片真葉展開直到定植的前一個星期,要將白天的溫度控制在25~27℃左右,在定植前1日,進行澆水1次,有利于起苗定植。在進行定植的前10d內,需要進行幼苗鍛煉,讓它們接受低溫影響,還需要加大通風量,適當的澆水,這樣可以有效的增強幼苗的抗寒能力。在苗期需要管理好水肥供應,在澆水的時候需要加入一定量的全價肥料,滿足幼苗的生長需要。

2做好蔬菜栽培管理

在棚室內需要安裝滴灌設備以及二氧化碳施肥器,如果采取露地春季栽培就要進行地膜被蓋。在定植之后,棚內需要適當的升溫,最好將白天的溫度控制在27.5℃左右,夜間溫度最好保持在17℃左右,地面溫度超過15℃為佳,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地膜覆蓋、拉二層幕,有利于保溫防寒。在白天,溫度如果超過30℃就需要適當的放風,不要出現掃地風。夜間需要做好溫度控制,最好是將溫度控制在12℃以上。果菜類種植最好是接受人工授粉,在果實膨大期需要通過變溫管理來促進植物的生長。當蔬菜處在生長期,使用0.2%的磷酸二氫鉀根外追肥,在進行追肥的時候最好是采取腐熟的農家肥。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當遇到陰雨天或者外界氣溫低的時候就不需要再追肥灌水,在旺盛的生長期,需要做好通風管理工作,把握好溫度和濕度[3]。

3病蟲害的防治

蔬菜無公害生產需要站在整個生態系統的角度看待問題,將各種有效的防治措施組合使用。以云南怒江州為例,在蔬菜綠色防控技術上,從品種選擇、種植布局和田間管理入手,物理防治技術和化學防治技術相結合,大膽引進生物防治手段,利用對植物無害的生物來抑制病原物生存和繁殖的方法,有效減少病害蟲數量,也是今后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通過點面結合的綜合治理,怒江州示范展示區減少農藥用量50%以上,降低防治成本16%,確保了示范展示區的蔬菜農藥殘留不超標。

篇7

進人現代社會以來,藝術的發展出現了明顯的斷裂,從生產過程、接受方式到藝術概念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然而,究竟應當以一種什么樣的方式去認識這些變化,并以此探尋現代藝術的發展方向,一直是學界關注的問題。1936年,本雅明發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提出了“機械復制”理論,以一種技術性視觀解釋藝術在現代社會所發生的一系列變化,肯定了電影、攝影等由機械復制技術產生的藝術。可以說,此書發表為我們提供一種理解現代藝術的認知范式。今天,隨著現代科技與藝術日益緊密的結合,重新審視本雅明的“機械復制”理論,更能感受其理論的預言性和前瞻性。

藝術的存在問題一直是本雅明關注的焦點。在“機械復制”理論中,他論述了傳統藝術的衰落和現代藝術的興起。闡述過程中,他又進一步區了傳統藝術形式和現代藝術形式。在本雅明的理論框架中,現代藝術形式主要指攝影、電影等現代社會中直接產生于機械復制技術的藝術形式,傳統藝術形式則是與之相對的傳統社會中的藝術形式,包括繪畫、音樂、文學等。傳統藝術即前工業社會中的藝術形式;但在進人工業社會以后,傳統藝術形式逐漸被納人機械復制體系,與現代藝術形式一起構成了現代藝術。

本雅明解讀藝術發展的線索主要是藝術的不同復制方式。首先,他區分了手工復制和機械復制。藝術品從來都是可復制的,前工業社會中人們出于學習、模仿、營利等目的,對藝術品進行手工復制,但是相對于大量的原作來說,復制品的數量很少,只是個別現象,沒有影響力,跟原作相比并不具有藝術價值。但在機械復制技術出現以后,人們可以對藝術品進行大規模的精確的復制,人們面對的藝術品大多都是復制品,原作的存在反倒成了個別現象。在此本雅明又進一步區分了兩種機械復制藝術,指出:“對繪畫進行拍攝復制與在電影攝影棚中對表演過程進行拍攝復制是不同的。}ry7cr3o}不同之處就在于“在前者那里,被復制品就是一件藝術作品,而復制品并不是藝術品。這實際上指的是有原作的機械復制和無原作的機械復制。前者主要是指對原作進行復制,例如利用照相技術對繪畫、雕塑等藝術進行復制,通過錄音技術對音樂作品的復制,利用現代印刷技術對文學作品的復制等;后者主要指利用攝像機對人、物或事件的實時復制,與對原本的復制不同,它直接取材于現實世界。可以說,這兩種機械復制形式有著截然不同的內涵:前者主要是對傳統藝術形式的復制,表征的是傳統藝術在現代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形態,后者是對現實世界的直接復制,表征的是現代藝術形式的存在和發展,其中以電影為最典型的代表。

把握這兩種不同的機械復制方式,對于我們理解藝術在當今社會的發展有著深刻的意義。現代藝術的發展似乎印證了黑格爾的預言:“我們盡管可以希望藝術還會蒸蒸日上,日趨于完善,但是藝術的形式已不復是心靈的最高需要了。我們盡管覺得希臘神像還很優美,天父、基督和瑪利亞在藝術里也表現得很莊嚴完善,但是這都是徒然的,我們不再屈膝膜拜了。隨著現代社會腳步的日益臨近,感覺敏銳的哲學家似乎提前感覺到了藝術的衰亡,但是黑格爾心目中的藝術只是他所際遇的傳統藝術,進人了以機械復制為主要手段的工業文明社會以后,傳統藝術確實由中心走向了邊緣,傳統藝術形式在當今社會很難再產生出經典作品,莎士比亞、達芬奇、貝多芬成為后人難以逾越的高度,特別是自杜尚的《泉》被當作藝術品后,傳統藝術似乎走到了盡頭。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藝術的終結,傳統藝術形式衰落之時新的藝術形式崛起了,如攝影、電影、電視等等,它們同樣創造出杰出的藝術作品,誰能說《亂世佳人》、《廊橋遺夢》只是毫無價值的商業片,誰能說奧黛麗?赫本、卓別林只是人造的明星呢?在機械復制的社會中,傳統的藝術也并沒有消失,改變的只是它的存在方式,在新的技術面前它將獲得新生,如本雅明所說:“莎士比亞、倫勃朗、貝多芬將拍成電影……所有的傳說、所有的神話和志怪故事、所有創立宗教的人和各種宗教本身……都期待著在水銀燈下的復活,而主人公們則在墓門前你推。

同為機械復制,從藝術的角度來說,傳統藝術形式的復制和現代藝術的復制之間仍然存在著一個本質的區別:在現代藝術形式中,復制技術是內在于藝術的,如電影中,攝像機和人一樣都是電影的組成要素之一,長鏡頭、景深鏡頭等的運用都會直接影響到作品的效果,而在傳統藝術形式中,復制技術還是外在于作品的,如對一部具體的文學作品來講,采取何種印刷手段并不會給它帶來太大的影響,也就是說,復制技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作品的數量上,它的進一步發展并不能引起傳統藝術形式的同步發展。所以,現代藝術是為復制而復制,復制是它的內在要求,而對于傳統藝術形式來說,復制并非是它本身的固有需要,只不過是商業運作強加其上的。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本雅明的“機械復制”理論中的“機械復制”是相對于傳統的手工復制而言的現代技術的一種,不能簡單地還原為機械復制技術本身。本雅明生活于19世紀末20世紀前四十年工業文明剛剛興起發展之時,當時的技術水平僅限于機械復制技術,所以本雅明的討論對象也只能是機械復制技術,但是其實這種機械復制的技術代表的是新興起的現代技術。隨著現代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如今以數碼技術為核心的電腦成像已向以機械復制為基礎的攝錄成像提出了挑戰,然而它仍然處于以機械復制為開端的現代藝術之軸,其發展其實并未脫離本雅明的理論視野。所以說,“機械復制”理論并非局限于機械復制本身,它的理論實質是以一種技術性視觀來看待藝術在當今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既囊括了傳統藝術,更注重新產生的現代藝術,這對當下的藝術實踐同樣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

本雅明以其敏銳的目光覺察到了技術的介人對藝術產生的巨大影響,技術主要通過改變藝術的制作和接受進而改變了整個藝術的特質,從而使現代藝術呈現出與傳統藝術極為不同的面貌。

第一,現代科技改變了藝術的生產方式。傳統的藝術創作,依賴的完全是藝術家的力量,表現的是藝術家創作個性,依靠他們采取冥思苦想、細心雕琢,有時甚至還要等待靈感的來臨,藝術品的物性因素雖然必不可少,如文學創作需要的筆和紙,彈奏音樂所需的樂器,繪畫要用的顏料、畫筆和畫紙等,但這些在整個創作過程中較藝術家的構思和物化過程來說都是微不足道的。而在機械復制時代,藝術品原作產生以后,大量工人就可借助機器對其進行大批量復制,這個過程不再需要閃爍藝術的火花,藝術由創造性活動變成了一種生產。在現代藝術的生產中,如攝影、唱片、電影等,已沒有了原作的存在,機器甚至和人共同參與了創造環節。在現代藝術的典型代表電影中,“在弧光燈下進行表演,并同時滿足麥克風的條件,這是第一流的檢測要求。電影演員要根據鏡頭的需要來表演。

與戲劇演員相比,由于電影的拍攝是片段性的,所以電影演員不需要全身心的投人,只要扮演好他(她)自己,然后通過后期的剪輯,便能收到好的效果。蒙太奇(montage)是現代藝術的一個重要創作手法,原意為“構成”、“裝配”,它不僅運用于電影,在之前出現的先鋒派、達達主義繪畫中就已有所運用,例如將一些現實的碎片布料、紐扣、報紙等貼人作品之中。在電影中它更是成了創作的一個必要的基本的手段,僅僅由攝像機拍攝下來而未經剪輯的錄象就不能算是藝術:“在電影創作中,藝術品多半要基于蒙太奇剪輯才能產生,電影就依賴于這種蒙太奇剪輯”剪輯代表著可裝配性,與此相反,傳統的藝術,尤其是站在藝術巔峰的古希臘雕塑,卻是最不可修正的藝術。由此本雅明慨嘆道,“在藝術品的可裝配時代,雕塑藝術的衰亡則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現代科技建立起新的藝術的接受方式。機械復制技術出現以后,人們對藝術由個體性接受轉變為群體性接受,凝神靜觀為神情渙散所替代,對電影的接受即是典型的例子,人們面對一幅幅轉瞬即逝的畫面已無暇思考,只能沉浸于電影所帶來的震驚之中;在對現代繪畫的接受中,人們感受到的也是也是一種類似于電影的沖擊,其美學感受與傳統的繪畫極為不同。相比之下,對傳統藝術的接受更傾向于一種智,是一種詩意的沉思,在現代藝術中,藝術的接受更加感性化,人們感受到的是藝術的沖擊力。更進一步,電影的出現拓寬了人們的認識領域,并改變了人們的感知系統。如同弗洛伊德發現了本能無意識,本雅明指出鏡頭開拓了人們的視覺無意識:“電影特寫鏡頭延伸了空間,而慢鏡頭動作則延伸了運動。發生在瞬間的事情,以及微觀世界,在鏡頭中都能得到完整而清晰的再現。不僅如此,電影通過震驚的感受方式使人們產生一種升華的鎮定來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原本生活于農業社會中的人們初次面對大規模工業化的世界時,是眼花繚亂、很不舒服的,電影可以幫助人們培養起新的統覺和反應,使人們習慣于技術器械構成的世界,以此來消除對現代社會的陌生感。與此同時,它也改變了現代人認識自身的方式,如同鮑德里亞所講的,每個人頭腦中都有一臺虛擬的攝像機,“每個人對于自己來說都是遠距離出現的。長久以來,電視和大眾傳媒都走出了它們大眾傳媒的空間,從內部包圍‘現實’的生活,正如病毒對一個正常細胞所做的那樣。攝像機的存在模糊了幻象與現實的界限,現代科技對人們感知現實的方式產生了干擾。

第三,生產和接受的轉變引起了藝術自身質的變化。由于藝術品可大量生產復制,原作面對眾多的復制品喪失了其權威性,導致了韻味的消失,而藝術品的韻味正是傳統藝術區別與現代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征。在本雅明看來,韻味源于藝術品的獨一無二性,是神秘而朦朧的,它反射著神性的光輝。隨著藝術品數量的增多,展示價值日益壓倒膜拜價值,圍繞著藝術品的這層神秘的面紗也就被撩起了,這也就意味著藝術由帶有神性的創造物變成了世俗的人工物,失去其高貴的出身平民化了;但是,它走向了大眾,變為了公共財富,從而成為一種“具有全新功能的創造物”[io7<rm與很多精英知識分子為藝術韻味的衰竭而擔優所不同的是,本雅明采用一種新的標準來看待藝術的新發展,而非一味用傳統的藝術概念來苛求現代藝術,這也顯示了他獨到的理論眼光。

“機械復制”理論曾被喻為精神文化領域內的“進化論”,甚至被稱為是一種“危險思想”,因為它不僅是對藝術實踐的描述和分析,同時它對傳統的藝術理論和人類的認識能力構成了極大的沖擊。

在機械復制技術產生初期,許多精英知識分子對攝影、電影等現代藝術形式或否定或視而不見,大都因為一個共同的原因:藝術不僅成為生產性的活動,而且變得具有可裝配性,這就打破了傳統理論中的“有機體”觀念。早在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就曾提出好的作品都應該是有機的、完整的:“一個完整的事物有起始、中段和結尾組成……組合精良的情節不應隨便地起始和結尾,部分和整體是緊密聯系的:“事件的結合要嚴密到這樣一種程度,以至若是娜動或刪減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就會使整體松裂和脫節。如果一個事物在整體中的出現與否都不會引起顯著的差異,那么它就不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作品中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是和諧的,部分與部分之間也應有著密切的聯系。對此,維姆薩特也說過:“藝術作品像活著的有機物一樣會生長……它們的形狀是由內部決定的,不是由外部壓力或模子鑄成的。各個部分是互相依存、互相促生的。這個論述一直被視為經典,受到尊重。同樣強調了部分是由整體決定的,作品的結構取決于內因,而且一旦確定下來,就不可隨意更改。然而現代藝術打破了這種觀念,在電影中,整部影片都是由蒙太奇構成的,單個鏡頭與整部影片的關系不是密不可分的,部分從整體中解放了出來,不再是整體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新的鏡頭可以加進去,已經存在的鏡頭可以減去;在某些情況下,僅僅調整一下各個鏡頭的順序,就會產生新的主題。本雅明曾拿巫醫與外科醫生來類比畫家與攝影師:在巫醫眼中,病人的身體是一個整體,他只是用手按在上面,而外科醫生則是直接進人病人體內,把病人看作器官的組合。其實在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之間也存在著這種類比關系,傳統藝術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整體決定了部分,現代藝術則是無機的,是由一個個部分拼成的整體,是一種可裝卸的藝術,從而對傳統的有機整體觀念構成了極大的顛覆。

由機械復制技術帶來的震驚不僅局限在藝術和藝術理論的范圍內,它也在哲學層面上改變了人類對技術及自身的認識。在現代社會中,理性、秩序快速發展,人類控制自然的力量日益強大,而在傳統的人治領域—藝術中卻出現了相反的事情,以攝像機為代表的物成為創作主體的一部分,侵人了人類占統治權的領地,對人類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問題還要從科技自身的悖論談起。一方面,由于現代科學與技術的結合和發展,人類探索外在世界奧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日益加強,人的本質力量得到了極大的伸張,出現了海德格爾所說的“主客兩極化”:“決定性的東西并非是人從迄今的束縛中擺脫出來而達到了自身,而是整個人的本質發生了變化,因為人成了主體。人從自然中超,不再是存在者中的存在者,而是與其它存在者相對的“主體”,其它存在者便成為了“客體”,人作為唯一的主體對諸客體具有獨一無二的統治權和支配力。另一方面,如同海德格爾所指出的,由于技術的意志,自然中的一切包括人類都變成了物質、單純的材料,也就是意味著一切都齊一化、功能化了,人淪為了物。這一點,在馬克思的X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曾明確地論述過人的異化:“勞動的這種現實化表現為勞動者的非現實化,對象化為表現為對象的喪失和為對象所奴役,占有表現為異化、外化。在強大的科技理性面前,人為物所奴役,這不僅表現為機械化、自動化的生產方式使勞動者淪為機械和會說話的工具,更表現在科技對人類崇高的精神領域—藝術的人侵上,這即表現在本雅明所提到的藝術生產過程中,也表現在阿多諾所批判的文化工業對于人所造成的影響上。

篇8

 

從世界范圍來看,對于無公害蔬菜的基本概念,先后出現過許多相似的提法,諸如清潔蔬菜、健康蔬菜、無農藥污染蔬菜、天然食品等等,至今尚未對無公害蔬菜的概念形成統一的說法。筆者認為:以國家頒布的《食品衛生標準》為衡量尺度,農藥、重金屬、硝酸鹽、有害生物(包括有害微生物、寄生蟲卵等)等多種對人體有毒物質的殘留量均在限定的范圍或閥值以內的蔬菜產品,可統稱為無公害蔬菜。

早在20世紀20年代,國外就開始發展無公害蔬菜,其主要生產方式是無土栽培。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單用營養液膜法(NFT)栽培無公害蔬菜的國家就達76個。在新西蘭,半數以上的番茄、黃瓜等果菜類蔬菜是無土栽培的。日本、荷蘭、美國等發達國家,采用現代化的水培溫室,常年生產無公害蔬菜。論文參考,要素。。此外,在露地蔬菜的無公害生產技術方面,也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探討并進行了大面積的推廣。我國無公害蔬菜的研究和生產始于1982年,該年召開全國生物防治會議,江蘇省率先提出用生物防治代替化學農藥防治。1983年,在全國植保總站的大力支持下,全國23個省、市開展了無公害蔬菜的研究、示范與推廣工作。通過幾年的研究實踐,探索出一套綜合防治病蟲害、減少農藥污染的無公害蔬菜生產術。1985年全國推廣無公害蔬菜生產面積4萬hm2(60萬畝)。目前,該項工作仍在不斷往前推進。論文參考,要素。。無公害蔬菜是無農藥化肥殘留污染而潔凈衛生的蔬菜。大量供應無公害蔬菜,是“菜籃子工程”的重要內容,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的迫切要求。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要點簡介如下:

一、選用抗病品種

蔬菜種類繁多,品種多樣,要因地制宜選用抗病、優質、豐產品種。如目前在生產上推廣應用的新1號大白菜,矮抗青小白菜,中甘11號、西園4號甘藍,中蔬5號、6號番茄,

津研、津春號黃瓜,中椒4號、湘研2號、湘研5號辣椒等都是抗病良種,可減少農藥用量,防止污染。

二、農業防治技術

采用輪作、間作、套種,減少病蟲危害。例如,瓜類、茄科類蔬菜連作病害嚴重,可實行3年以上輪作或水旱輪作、糧菜輪作、棉菜輪作等。論文參考,要素。。大蒜與小白菜間套種不發病。做好清園,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和殘枝爛葉,保持田間衛生,防止病蟲傳播。論文參考,要素。。深翻曬土,可殺蟲滅菌。進行土壤和種子消毒,殺死病菌和蟲卵。

三、生物防治技術

采用嫁接防病、以菌治蟲、以蟲治蟲等新技術。例如,利用黃瓜枯萎病菌不侵染南瓜,西瓜枯萎病菌不侵染葫蘆的特性,用南瓜作砧嫁接黃瓜,用葫蘆作砧木嫁接西瓜,防治

枯萎病效果達95%以上,增產20%~100%,番茄、辣椒接種弱毒疫苗,防治病毒病效果顯著,促進早熟高產。

四、物理防治技術

采用誘蛾摘卵、通風降溫防病等方法。盛蛾期用燈光誘蛾,用糖醋誘殺地老虎,人工捕殺斜紋夜蛾幼蟲,摘除卵塊、蟲果、蟲葉、病葉。大棚番茄加強通風換氣,控制澆水,棚內濕度不超過70%,可減輕早疫病和晚疫病。大棚黃瓜前期促溫降濕,中后期通風排濕,隨著氣溫上升,加大通氣,濕度夜間保持95%以下,白天保持50%~60%,溫度夜間15~17℃,白天25~27℃,可控制霜霉病和菌核病。

五、化學防治技術

嚴禁使用劇毒高殘留農藥,退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減少施藥次數和用量,有的放矢用藥,交替用藥,施藥七天后方可上市。適時抗早澆水,嚴禁污水澆灌,污水含大量病菌、蟲卵、毒物和重金屬離子等,應進行無害化處理后與清水混合澆灌。不施硝態肥,防止硝酸鹽積累污染,葉菜類不施葉面肥。論文參考,要素。。定苗后要追肥1次,濃度比上次稍大些,另加0.1%一0.2寫的尿素,以促苗健長。第2次間苗和定苗后,分別淺中耕1次,以鋤破地皮為度。中耕時注意不要傷害植株,以免造成傷口,引起軟腐病的發生和蔓延。發棵期,外葉生長迅速,需要較多的肥水,可在發棵前后各追1次肥水,每畝每次施人畜糞水3000~4000公斤、尿素7.5公斤左右。包心期是早熟大白菜生長最旺盛的時期,需要充足的肥水,要根據天氣情況及時澆施清淡糞水2一4次,并重施肥1-2次。每次畝用尿素10公斤左右。

六、科學田間管理

科學管理可減少病蟲害,進而減少農藥用量,達到蔬菜生產無公害標準。適時抗旱澆水,嚴禁污水澆灌,污水含大量病菌、蟲卵、毒物和重金屬離子等,應進行無害化處理后澆灌。論文參考,要素。。盡量不施硝態肥,防止硝酸鹽積累污染,葉菜類不施高毒高殘留的葉面肥。基肥或追肥如施用農家肥,一定要允分腐熟,防止病菌傳染。適時適量澆水、施肥,可促進植株旺盛生長,增加抵抗力,減少發病率。冬季棚室蔬菜澆水要看天氣、長勢,選擇晴天上午在植株開始缺水時澆灌,盡可能小水膜內澆灌,防止澆水過多降低地溫、增加濕度,加重病蟲害。及時整枝、打叉,保持良好田間通風,將感病植株或老葉帶出田間銷毀,對發病地點單獨進行重點藥物處理,防止蔓延,也是減少病蟲害的良好措施。及時除草,既能防止雜草爭奪水肥,也可減少以雜草為生或傳播病毒的害蟲發生,可減少植株發病率和農藥用量。

參考文獻

[1]唐錫永,廖雙源,莫良瑞,伍文初.生姜無公害栽培技術[J].中國農技推廣,2010,(04):24-26

[2]馬鐘艷.寶坻區紅皮大蒜無公害栽培技術[J].天津農業科學,2010,(01):149-150

[3]王麗霞.無公害高油大豆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0,(07):219-220

篇9

 

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三十年來一直沿用農業、林業的方針“治早、治小、治了”、“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由于“治了”和“消滅”,使人們認為“治蟲就必需打藥““無蟲也得打預防藥”等,因此,濫用農藥的現象十分嚴重,以致破壞了自然生態平衡。建議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應采取適合于城市特點的有效方法,互相協調,以達到控制病蟲危害,保護和利用天敵,合理使用和逐步減少使用化學農藥,從生態角度出發,科學種植、養護、管理,選栽抗病品種,恢復生態平衡,加強植物檢疫,開展人工防治,使病蟲害防治工作進一步走向科學。

一、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

1、傳統的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是以治為主,不注重預防,在園林規劃時只考慮綠化效果,不考慮植物品種的搭配,加之栽培管理粗放,只注重栽植不注重管理,往往在病蟲害發生嚴重時進行防治。

2、采用單一化學防治,不注重綜合防治,采用化學防治方法盡管能快速高效的控制病蟲害的發生甚至能扼制病蟲害的流行。但化學防治能引起病蟲害的抗藥性,破壞生態平衡,污染環境以及影響人類健康。論文寫作,病蟲害。

二、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的措施

城市園林植物常見的病蟲害防治的主要途徑措施有植物選擇、綠地栽培、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藥劑防治。論文寫作,病蟲害。其中高效低毒的化學藥劑防治是城市園林植物應用最普遍的方法。論文寫作,病蟲害。

1、把好植物檢疫關

在調入苗木和花卉時,實行嚴格的植物檢疫,發現有害生物則要進行除害處理,嚴重者予以銷毀,防止新的病蟲害傳入,以免給園林綠化帶來更大的損失。

2、搞好城市園林植物的種植規劃

在考慮城市美化的基礎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種,要注意長遠解決病蟲害問題。針對本地區發生嚴重的害蟲種類,減少其喜食植物的種植,多規劃和栽植抗病蟲的或耐性強的植物,減少有害生物的適生寄主。

3、加強養護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蟲的發生和危害在相當程度上與植物的生長勢相關。對生長勢差的應及時施肥、澆水、松土鋤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蟲能力,并結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蟲枝條。這樣不但可以調節植物養分,還可以減少病蟲來源,通風透光增強樹勢,營造不利于病蟲害越冬、繁衍、為害的環境條件。

4、推廣應用無公害防治技術

(1)保護利用天敵,開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對病蟲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顯著的。一旦天敵在田間建立了自己的種群,它就可以長期持續地對害蟲發揮控制作用,這是化學農藥所無法達到的。城市具備開展生物防治的條件,一是城市園林植物種類豐富,適合天敵的生存和繁衍,我們應該加強對天敵的利用和保護,盡量減少使用化學農藥,創造利于天敵群落發展的條件。二是城市建筑對園林植被的分割形成的“海島生態”有利于釋放天敵。目前,一些發達國家加強了對植保工作的立法和管理,建立了植物保護工作新的管理標準,特別是作為可持續植物保護中重要措施的生物防治技術,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得到應用和推廣,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很多生產和銷售害蟲天敵產品的公司,生物防治正逐步朝著產業化的方向發展。

(2)選擇使用生物農藥

生物農藥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能有效地保護天敵,消滅害蟲,對人畜危害小,對環境污染小,相對于化學農藥來講對病蟲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如:利用Bt乳劑防治國槐尺蠖,每年噴兩遍藥即可控制其危害,而用化學農藥每代害蟲都必須防治兩遍以上。論文寫作,病蟲害。分析原因主要是既消滅了害蟲又保護了天敵。論文寫作,病蟲害。生物農藥除了Bt乳劑、滅幼脲外,最近幾年生產的花保、煙滲堿等,這些都是防治園林病蟲害的首選農藥。論文寫作,病蟲害。

5、合理使用化學農藥

化學防治只在必需應急時進行,實施靶標防治,盡可能地選用具有選擇性、低毒、對環境污染小的藥劑,少用或不用廣譜性的化學農藥,經常變化用藥品種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蟲產生抗藥性。施藥方式也應采取涂莖、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6、改進農藥施用技術

目前,城市病蟲害防治中大多使用常規噴霧方法。據測算,常規噴霧從施藥器械噴灑出去的農藥只有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五十能沉積在植物葉片上,不足百分之一的農藥能沉積在靶標害蟲上,而僅有千分之三的藥劑能起到殺蟲作用。這種施藥方法不僅效率低,造成農藥浪費,還使大量農藥流失到非靶標環境中,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環境。因此必須改進化學農藥的施用(特別是噴霧)技術,提高農藥的利用率,降低農藥在非靶標環境中的投放量,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篇10

 

通過今年春季調查,麥田金針蟲有些地塊發生比較嚴重,已經造成為害,咬死麥苗,田里出現斷斷續續的死苗,希望引起廣大農戶的高度重視。金針蟲在春季小麥起身至拔節期進行危害,所以要抓住此期抓緊時間進行防治,控制為害。為了充分正確認識其特征特性、危害癥狀,做好防治措施,現總結如下:

一、形態特征

金針蟲成蟲體長16--17毫米,濃栗色,全身密生黃色細毛。雌蟲前胸背板呈半球形隆起。卵橢圓形,長約0.7毫米,乳白色。幼蟲體長20--30毫米,黃色,有光澤,體背中央有一縱溝,尾節深褐色,末端有二分叉。

二、危害特點及危害癥狀

金針蟲每3年完成1代,以成蟲及不同齡期幼蟲越冬。主要為害小麥、玉米、高粱、谷子、甘薯、甜菜、棉花及各種蔬菜和林木幼苗等。幼蟲可咬斷剛出土的小麥幼苗,也可進入已長大的幼苗根里取食為害,被害處不完全咬斷,斷口不整齊。春季開始活動,產卵在土中。幼蟲在于3月初(10厘米土溫平均5.7--6.7℃)開始活動,4月間(士溫10.8--17C)是為害盛期,夏季氣溫高,金針蟲向深土層移動,停止為害。秋季氣溫降低,小麥播種后又為害幼苗。

三、金針蟲為害呈擴大趨勢的原因

隨著機械化的普及推廣,秸稈還田面積大不斷增大,秸稈還田對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確實有一定的益處,但也給地下害蟲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特別是那些不能精耕細作的地塊,更易遭受地下害蟲為害。土壤處理面積小。農民對金針蟲發生條件缺乏足夠的了解和認識,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不能從源頭上進行防治。

四、農業技術措施

熱門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扎县| 宝坻区| 青阳县| 甘谷县| 普兰店市| 新丰县| 哈密市| 咸阳市| 东辽县| 河东区| 镇康县| 临沂市| 凯里市| 江永县| 沭阳县| 江阴市| 许昌市| 稷山县| 江口县| 龙口市| 台南县| 茶陵县| 宁晋县| 特克斯县| 屏山县| 祁东县| 左权县| 子洲县| 颍上县| 梁河县| 宿松县| 聂荣县| 镇赉县| 盐亭县| 伊宁县| 同心县| 牡丹江市| 罗平县| 定襄县| 运城市| 延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