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13:2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鐵路機械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2鐵路機械設備的技術壽命與經濟壽命間的矛盾問題我國鐵路機械設備的技術壽命與經濟壽命間存在著矛盾,鐵路建設中使用的設備都是比較大型的,在生產和制造的過程中都是很繁瑣復雜的,國家也要投入很大的科研經費,我們在大型設備購買的過程當中也會大批量的投入資金,這樣一來,我們對機械的使用壽命就會有很大的提升,大部分的大型設備可以運轉使用幾十年,在表面上看我們的設備性價比是非常高的,但事實上卻不是這樣的,我們的設備在使用的初期跟生產力能夠很好的保持一個平衡,但是隨著科技不斷的更新進步,漸漸的原有機械設備的能力已經跟不上施工的要求了,這樣就使得鐵路工程的整體質量跟不上,不利于我國鐵路的長期發展,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機械壽命和實際的經濟效益緊密的結合,才能使我國鐵路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
1.3鐵路項目目標管理和機械設備安全管理間的矛盾問題鐵路的項目管理是一個大目標,它的管理方向更具全面性,它能最大限度的提升施工的效率,它所要強調的是項目施工的進度,所以在設備的使用中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機械設備。項目管理的目標就是質量、是進度、是效益,所以在施工的過程中機械設備帶來的工作負擔從機械設備的安全管理角度來看是行不通的,當前現狀普遍的存在機械設備超額負載,使用的次數太多了,這樣的現象使機械設備產生了一定的安全隱患。另外,我們從機械設備安全管理所處的地位來分析,它處在項目管理的最邊沿,不受施工單位的重視,不抓全面的鐵路施工一定會導致機械設備發生故障,從而影響鐵路施工的進度,所以要把鐵路項目目標管理和機械設備安全管理緊密的結合,兩者都是很重要的,不要小看機械設備安全管理。
1.4我國現有的鐵路施工當中所存在的機械設備安全問題我國現如今的鐵路施工當中所存在一些機械設備安全的問題,一方面,操作人員工作意識不強烈,大型機械設備的管理達不到國家要求的標準,在管理的基礎環節沒引起一定的重視,因為不受重視,所以對大型機械設備的管理就很容易出現紕漏,這樣的紕漏就變相成為了施工中的安全隱患;另一方面,尤其鐵路施工的環境是相對有特殊性的,這就為機械設備的管理加大了難度,鐵路建設的地點選擇都不是很好,大多數都是選擇在山間,很少有在平坦馬路上建設的,建設的自然環境條件不好,就對設備的保養和管理產生了很多的不利因素。
2我國鐵路工程施工機械設備安全的管理對策
想要增強鐵路工程的設備管理需要從多方面來入手,從多方面考慮我國當下的鐵路施工建設的具體情況,分析當中所存在的問題和,提高對我國鐵路工程機械設備的管理意識。具體來說,可以利用下面的幾個方面來進行改善我國當下鐵路工程施工機械設備中所存在的問題。
2.1協調統一鐵路項目管理與機械設備的安全管理機械設備的管理在鐵路施工中,根本得不到管理人員的重視,兩者之間得不到一個完美的共存,所以這就要求管理人員去完善機械設備的管理體制,與此同時還要做好相關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使機械設備的安全管理更加的規范和科學化。要在鐵路施工機械設備管理部門設立專門的負責管理人員,管理人員盡力去協調機械設備管理目標和項目管理目標的一致性,使它們之間不再有矛盾生成。而且要對安全施工過程當中的機械設備做好管理計劃工作,加強對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的培訓力度,這樣才能確保機械設備能夠正確安全并且穩定的使用,延長了設備的使用壽命,同時還要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高接卸設備管理在鐵路工程項目管理中的地位,協調統一鐵路項目管理和機械設備的安全管理。
2.2排除存在的安全隱患,最大的發揮機械設備的性能對大型的機械設備要進行嚴格的檢查,因為機械設備的陳舊和老化都會在施工當中形成嚴重的安全隱患,這樣的問題對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和鐵路工程的進度都有很大的影響,管理人員絕對不能夠疏忽大意,要有專門的部門和人員對這些機械設備負責,責任下發到個人,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現錯誤,如果在檢查中發現安全隱患,就要停止使用,盡快的排除安全隱患。鐵路機械設備在使用之前一定要先熟悉它的安裝和使用說明以及相關注意事項,要對設備的質量安全做細致的檢查,在檢驗合格之后才能投入到施工當中進行使用。對鐵路機械設備要進行定期的保養和檢查,發現問題要馬上維修,一定要排除機械設備的安全隱患,從而提高機械設備的安全性能。
一、技術價值觀的涵義
價值觀是對價值本質的一般概括,是有關價值的基本觀點,是對各類價值關系的基本概括,是價值意識最高的形式。它是人類特有的帶有傾向性的評價、認識的標準,是人類從事某活動的定向標準。人們一旦確立了某種價值觀,就會在的活動中體現出某種傾向性的特征,并通過價值的創造從而實現價值理想。
技術價值觀則是人們在對技術認知的基礎上,在實踐中所形成的關于技術價值的穩定的認識。
人類的自然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技術價值觀。在技術原始的古代,當時的條件決定了把整個自然界看作是一個模糊的、籠統的、混沌的整體自然觀。人們追求的理想目標或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看法,就是去順應自然。而在實踐中,由于古代人類只能依靠原始技術來向自然界索取簡單的生產資料和所需的生活資料。因此,無論是對自然的自覺或不自覺的開發,或是有意無意的損害、濫用、破壞,都不會對自然界及其社會產生較為明顯的影響。
近代的機械論自然觀則把整個自然界當作一架按照一定規律自動運轉的機器,人們只需通過實驗和分析對自然界進行探尋,掌握規律的鑰匙,便可以從自然界獲取所需的生產生活資料。近代技術的誕生和在生產上的應用,促進了人類財富的積累,人們于是把技術看作掠奪自然的手段和工具,并形成了影響幾個世紀的功利主義的技術價值觀。
二、功利主義技術價值觀的形成及其合理性與局限性
(一)功利主義技術價值觀的形成及其合理性
人類文明伊始就已經存在了人類的技術價值觀,伴隨著人類技術活動的進步、深入和拓展而走向系統化、知識化。由石器時代、銅器時代直到工業機器時代,逐漸形成了技術征服自然、保護自身和生產物質財富以及如何有效使用技術等一類的技術有效性價值理念。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奠定了功利主義技術價值觀的形成基礎。宗教改革運動和文藝復興,不但將科學從宗教神學的桎梏中解脫出來,解放了歐洲人的思想,也為技術的整體社會價值實現提供了文化、思想和科學的氛圍,成為滋生功利主義技術價值觀的溫床。它所掀起的科學革命,為科學與技術提供了互動的條件,也為工業革命積的爆發蓄了力量。默頓分析了17世紀英國社會的技術實用價值,他指出:“更為重要的是,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相信自己的不懈努力將會導致出實用的結果”,“科學家不但尋求技術效率,同時也考慮合理地使生產手段來適合最終目的的經濟效益”。這些實用性的技術價值觀滲透和融合了科學認識以及文化,對技術與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導致上升到理性上形成了重工具、經驗性和實證的價值觀,就是功利主義技術價值觀。弗·培根清楚的表達了這種價值觀:“對于各種科學的增長進步和哲學體系來說,應該依照相同的規則,以果實來評判學說體系;然而假設這種體系不出產果實,我們則應該宣告它毫無價值,尤其是當它不僅不產生橄欖和葡萄等果實反而帶有辯論、爭論之蒺藜時,我們更應當作這樣的宣告。”此觀點強調了科學技術外在的應用價值,“用此方法來看技術,我們判定它有價值,因為它作為實現其他目的的工具,而這些目的本身具有內在的價值”。“這些目的本身具有內在的價值”,說的是這些目的是為社會與個人謀福利的,具有道德背景和人道主義的希望。“這種觀點本質上是把技術看作一種實現目標的手段。”所以,功利主義技術價值觀一直與人類中心主義和工具主義的觀點聯系在一起。
(二)功利主義技術價值觀的局限性
1.忽視自然價值,強調人類價值
以功利主義技術價值觀所理解,自然界是沒有價值、沒有目的的,只能任人擺布。人不但處于自然界之外,并且居于自然界之上,萬事萬物僅僅是人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其本身沒有價值。比方說某人用斧子砍倒另一個人,他就會被認為是可惡的行為,受到社會輿論的一致譴責。然而,如果某人揮斧砍倒一棵樹,別人會認為這很正常。因為樹本來就是被人使用的工具,其價值就在于能夠被人類利用。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為了自身的利益,人類借助技術手段瘋狂地掠奪自然,肆意地踐踏自然,導致環境危機和生態失衡。可是我們忘記了一點,世界是一個生物共同體,人類只不過是這個共同體中的一員。
2.忽視技術價值多樣性,強調單一經濟價值
技術價值具有多樣性,形式上可分為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價值。但工業革命以來,由技術發展帶來生產力的巨大飛躍,使人們只看到了其經濟價值,技術帶來的物質財富的增加和經濟的快速增長,卻忽視了其他方面的價值,尤其是生態價值。只強調單一的經濟價值,換來了所謂的GDP的增長,卻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
3.忽視價值理性,強調工具理性
技術是對人類是有價值的,滿足人類需求的實踐手段。技術就其本性來講是價值主體尺度與客體尺度的統一,是目的性與規律性的統一,也是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統一。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技術進步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的思維模式,使得功利主義技術價值觀出現了以技術工具價值取向為主導的理性崇拜。這樣功利主義技術價值觀簡單地把有用等同于技術價值,一味強調技術手段的目的化和技術的工具性,它偏重技術的產出效率、經濟功能,忽視技術內在價值和技術的價值理性對人的引導作用。技術活動是從價值主體需要出發,經過價值理念、價值意識、價值創造,到價值實現與價值物生成的過程。技術價值目標并不總是合理的、恰當的、正當的,而往往會建構出非正當、非合理性的價值目標。所以,我們必須將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功利主義技術價值觀對社會的影響
功利主義技術價值觀對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及技術進步發揮了巨大的積極作用,然而因為它以經濟利益的實現為中心,對自然采取掠奪式的開發,輕人的尺度、重物的尺度,對消費價值、經濟價值的過度追求激發了人的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失去了對主體的終極關懷,泯滅了精神品味和生命意識,從而消解了人的主體性、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導致了人自身價值的迷失。
(一)打破了人與自然之和諧
功利主義技術價值觀以經濟利益最大化為原則,無視自然的其他價值,只注意自然界的經濟價值,認為自然界只是滿足人類需要的工具,索取、利用和征服的對象。在技術功利主義意識里,樹木不再是秀麗的自然風景、不再是茂密的森林、不再是充滿神奇與情趣的綠色王國,而是由樹木到桌椅不斷變化的人類用品,一切生物都為了人類利益而存在,都只是一種有用的工具性的對象存在,于是形成了奴役自然、主宰自然、支配自然的行為哲學。在這些功利主義價值觀支配之下,人類對自然資源瘋狂掠奪,惡化了人與自然關系,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功利主義技術價值觀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平衡,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危及人類自身發展的可持續性,對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巨大的損失,人類的活動逐步使得自身很難繼續生活下去。
生態系統能夠保持動態平衡,在于其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的能力,在一定范圍內能夠保持自身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然而,生態系統內部的調節能力也是有限的,一旦外來干擾超出了此限度,這種調節能力就會降低甚至消失。人類對自然界開發利用和全方位的污染,遠遠超出了自然界本身的自我凈化能力和再生能力,使得土地沙化、資源枯竭、酸雨毒霧劇加、生物多樣性減少、水資源匱乏、空氣污染等等。恩格斯說到:“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對自然的勝利。對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二)消解了人之主體性
技術進步帶來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并且逐漸確立了其在現代社會的主導地位。從此帶來現代化的機器生產把人從頭腦、軀體的綜合體中分離出來,他在運用身體卻并不需要動腦。人成了機器中的一個部件,人變得越來越機械化了,工人在創造產品時并不起什么作用。工業文明徹底把人束縛在機器系統之上,工廠制度的建立,使人成為一顆永不生銹的機器零件,破壞了人的生存的從容與和諧,耗掉了人的生命和青春的激情。汽笛一響,人們必須開始工作;裝配流水線從身旁轉過,工人必須跟上它的速度;鐵路按嚴格的時間發車,人們必須服從;大眾媒介產生的是一種單一文化,大規模生產產生的是標準化產品,人的自主性喪失了,甚至連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聯系也被客觀化與機械化了。人被整合到依據理性原則和商品本性建立起來的自律的機械化體系中,在這個體系里,技術不再是為人服務的工具,反過來成為統治自己、壓迫自己的異己力量,這種力量使人從屬于它,剝奪了人的自由。人成了技術的附屬物,失去了主體性與能動性。
論文關鍵詞 功利主義 技術價值觀 科技進步 社會發展
一、技術價值觀的涵義
價值觀是對價值本質的一般概括,是有關價值的基本觀點,是對各類價值關系的基本概括,是價值意識最高的形式。它是人類特有的帶有傾向性的評價、認識的標準,是人類從事某活動的定向標準。人們一旦確立了某種價值觀,就會在的活動中體現出某種傾向性的特征,并通過價值的創造從而實現價值理想。
技術價值觀則是人們在對技術認知的基礎上,在實踐中所形成的關于技術價值的穩定的認識。
人類的自然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技術價值觀。在技術原始的古代,當時的條件決定了把整個自然界看作是一個模糊的、籠統的、混沌的整體自然觀。人們追求的理想目標或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看法,就是去順應自然。而在實踐中,由于古代人類只能依靠原始技術來向自然界索取簡單的生產資料和所需的生活資料。因此,無論是對自然的自覺或不自覺的開發,或是有意無意的損害、濫用、破壞,都不會對自然界及其社會產生較為明顯的影響。
近代的機械論自然觀則把整個自然界當作一架按照一定規律自動運轉的機器,人們只需通過實驗和分析對自然界進行探尋,掌握規律的鑰匙,便可以從自然界獲取所需的生產生活資料。近代技術的誕生和在生產上的應用,促進了人類財富的積累,人們于是把技術看作掠奪自然的手段和工具,并形成了影響幾個世紀的功利主義的技術價值觀。
二、功利主義技術價值觀的形成及其合理性與局限性
(一)功利主義技術價值觀的形成及其合理性
人類文明伊始就已經存在了人類的技術價值觀,伴隨著人類技術活動的進步、深入和拓展而走向系統化、知識化。由石器時代、銅器時代直到工業機器時代,逐漸形成了技術征服自然、保護自身和生產物質財富以及如何有效使用技術等一類的技術有效性價值理念。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奠定了功利主義技術價值觀的形成基礎。宗教改革運動和文藝復興,不但將科學從宗教神學的桎梏中解脫出來,解放了歐洲人的思想,也為技術的整體社會價值實現提供了文化、思想和科學的氛圍,成為滋生功利主義技術價值觀的溫床。它所掀起的科學革命,為科學與技術提供了互動的條件,也為工業革命積的爆發蓄了力量。默頓分析了17世紀英國社會的技術實用價值,他指出:更為重要的是,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相信自己的不懈努力將會導致出實用的結果,科學家不但尋求技術效率,同時也考慮合理地使生產手段來適合最終目的的經濟效益。這些實用性的技術價值觀滲透和融合了科學認識以及文化,對技術與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導致上升到理性上形成了重工具、經驗性和實證的價值觀,就是功利主義技術價值觀。弗培根清楚的表達了這種價值觀:對于各種科學的增長進步和哲學體系來說,應該依照相同的規則,以果實來評判學說體系;然而假設這種體系不出產果實,我們則應該宣告它毫無價值,尤其是當它不僅不產生橄欖和葡萄等果實反而帶有辯論、爭論之蒺藜時,我們更應當作這樣的宣告。此觀點強調了科學技術外在的應用價值,用此方法來看技術,我們判定它有價值,因為它作為實現其他目的的工具,而這些目的本身具有內在的價值。這些目的本身具有內在的價值,說的是這些目的是為社會與個人謀福利的,具有道德背景和人道主義的希望。這種觀點本質上是把技術看作一種實現目標的手段。所以,功利主義技術價值觀一直與人類中心主義和工具主義的觀點聯系在一起。
(二)功利主義技術價值觀的局限性
1.忽視自然價值,強調人類價值
以功利主義技術價值觀所理解,自然界是沒有價值、沒有目的的,只能任人擺布。人不但處于自然界之外,并且居于自然界之上,萬事萬物僅僅是人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其本身沒有價值。比方說某人用斧子砍倒另一個人,他就會被認為是可惡的行為,受到社會輿論的一致譴責。然而,如果某人揮斧砍倒一棵樹,別人會認為這很正常。因為樹本來就是被人使用的工具,其價值就在于能夠被人類利用。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為了自身的利益,人類借助技術手段瘋狂地掠奪自然,肆意地踐踏自然,導致環境危機和生態失衡。可是我們忘記了一點,世界是一個生物共同體,人類只不過是這個共同體中的一員。忽視技術價值多樣性,強調單一經濟價值
技術價值具有多樣性,形式上可分為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價值。但工業革命以來,由技術發展帶來生產力的巨大飛躍,使人們只看到了其經濟價值,技術帶來的物質財富的增加和經濟的快速增長,卻忽視了其他方面的價值,尤其是生態價值。只強調單一的經濟價值,換來了所謂的GDP的增長,卻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忽視價值理性,強調工具理性
技術是對人類是有價值的,滿足人類需求的實踐手段。技術就其本性來講是價值主體尺度與客體尺度的統一,是目的性與規律性的統一,也是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統一。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技術進步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的思維模式,使得功利主義技術價值觀出現了以技術工具價值取向為主導的理性崇拜。這樣功利主義技術價值觀簡單地把有用等同于技術價值,一味強調技術手段的目的化和技術的工具性,它偏重技術的產出效率、經濟功能,忽視技術內在價值和技術的價值理性對人的引導作用。技術活動是從價值主體需要出發,經過價值理念、價值意識、價值創造,到價值實現與價值物生成的過程。技術價值目標并不總是合理的、恰當的、正當的,而往往會建構出非正當、非合理性的價值目標。所以,我們必須將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功利主義技術價值觀對社會的影響
功利主義技術價值觀對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及技術進步發揮了巨大的積極作用,然而因為它以經濟利益的實現為中心,對自然采取掠奪式的開發,輕人的尺度、重物的尺度,對消費價值、經濟價值的過度追求激發了人的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失去了對主體的終極關懷,泯滅了精神品味和生命意識,從而消解了人的主體性、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導致了人自身價值的迷失。
(一)打破了人與自然之和諧
功利主義技術價值觀以經濟利益最大化為原則,無視自然的其他價值,只注意自然界的經濟價值,認為自然界只是滿足人類需要的工具,索取、利用和征服的對象。在技術功利主義意識里,樹木不再是秀麗的自然風景、不再是茂密的森林、不再是充滿神奇與情趣的綠色王國,而是由樹木到桌椅不斷變化的人類用品,一切生物都為了人類利益而存在,都只是一種有用的工具性的對象存在,于是形成了奴役自然、主宰自然、支配自然的行為哲學。在這些功利主義價值觀支配之下,人類對自然資源瘋狂掠奪,惡化了人與自然關系,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功利主義技術價值觀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平衡,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危及人類自身發展的可持續性,對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巨大的損失,人類的活動逐步使得自身很難繼續生活下去。
生態系統能夠保持動態平衡,在于其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的能力,在一定范圍內能夠保持自身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然而,生態系統內部的調節能力也是有限的,一旦外來干擾超出了此限度,這種調節能力就會降低甚至消失。人類對自然界開發利用和全方位的污染,遠遠超出了自然界本身的自我凈化能力和再生能力,使得土地沙化、資源枯竭、酸雨毒霧劇加、生物多樣性減少、水資源匱乏、空氣污染等等。恩格斯說到: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對自然的勝利。對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二)消解了人之主體性
技術進步帶來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并且逐漸確立了其在現代社會的主導地位。從此帶來現代化的機器生產把人從頭腦、軀體的綜合體中分離出來,他在運用身體卻并不需要動腦。人成了機器中的一個部件,人變得越來越機械化了,工人在創造產品時并不起什么作用。工業文明徹底把人束縛在機器系統之上,工廠制度的建立,使人成為一顆永不生銹的機器零件,破壞了人的生存的從容與和諧,耗掉了人的生命和青春的激情。汽笛一響,人們必須開始工作;裝配流水線從身旁轉過,工人必須跟上它的速度;鐵路按嚴格的時間發車,人們必須服從;大眾媒介產生的是一種單一文化,大規模生產產生的是標準化產品,人的自主性喪失了,甚至連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聯系也被客觀化與機械化了。人被整合到依據理性原則和商品本性建立起來的自律的機械化體系中,在這個體系里,技術不再是為人服務的工具,反過來成為統治自己、壓迫自己的異己力量,這種力量使人從屬于它,剝奪了人的自由。人成了技術的附屬物,失去了主體性與能動性。
(三)導致人自身價值之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