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40:1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數三復習計劃,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復習計劃中的時段計劃,是對整個復習過程的總體規化。這里時間的安排松緊張馳必需要適度,“前松后緊”則綜合不足;“前緊后松”則基礎不固。我通常把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知識的全面疏理回顧(約7周時間)
第二階段:重點知識的專項考查(約2周時間)
第三階段:難點知識的專題分析(約4周時間)
第四階段:高頻高點的篩查鞏固(約2周時間)
我校數學中考復習時間大約有15周,其間還有兩次大型的統一的模擬考試,一模時間一般在第二階段后,二模時間一般在第三階段后。在第一、二階段中,我每周選編一張數學中考卷,作為作業或課堂練習,一方面讓學生對中考數學試卷的構成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調查學生對各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工作量是極大的,也是極為重要的,尤其是對學生各知識點掌握情況的統計分析,這將為后期復習中時間與內容的合理安排提供準確依據。也許剛進入初三的復習,老師們擔心這樣的綜合性試卷學生會不適應。這并不奇怪,適應原本就是要有一個過程的。提前讓學生接觸這個過程,讓他們去了解中考試卷的構成,讓他們明白自己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對復習的針對性是有利的。
二、 重點知識的整體教學計劃
中學數學知識主要分四大領域,共29章,我們常把它分為七個板塊:數與式、方程(組)與不等式(組)、函數、統計與概率、三角形、四邊形、圓。這七大塊內容都較龐大,且這些內容在現有的人教版課本中介紹時跨越章節較多,知識敘述較分散瑣碎。因此復習中如何將其整體展現,必須要有一個專項教學計劃。
以三角形為例,在人教版的教材中,“三角形”是初中數學新課程四大研究板塊中“空間與圖形”的主要構成部分。從整個教材的安排來看,在新人教版的29章教學內容中,“空間與圖形”板塊共12章,其中以三角形為中心來介紹的有6章,另有3章在其內容的介紹中對三角形的有關知識進行了補充,可見三角形在初中數學學習中的地位。從中考知識分布來看,與三角形知識有關的約占25%,是“空間與圖形”板塊中的大戶;從教材的編排設計來看,新教材采用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方式,因此這部分內容被分得較碎,整體感較弱,并且由于一些定理被刪去后,個別地方邏輯關系有些脫節,對學生證明的學習產生一些滯礙;從中考試題組織呈現方式來看,這部分內容或單獨成題、或滲透于其它問題之中,或繁、或簡難易不同,或動、或靜組合各異,呈現方式豐富多樣。鑒于三角形這塊知識在教材及中考中的重要性,歷來是中考總復習的一個重點,對于這一內容的復習就必須有一個專項計劃。(具體復習方略見《整體貫通,重點突破――中考三角形復習方略》)
三、 難點知識的專題突破計劃
在中考中,數學有幾個傳統難點:函數的綜合應用、直線形或圓的組合題、實際應用型問題、運動變換類問題;也有一些新生易變的難點:如方案的設計與比較、數據的估算、數字或圖形類探究性問題、條件或結論開放類問題等。對于這些常見的一些難點知識,復習中如何進行有效地突破,必須要有一個較細的系列專題講座計劃。
在函數板塊復習中,學生對函數的組合題比較發怵。為此我特意搞了一個專題,先讓每個學生都分別搜集一些自己覺得比較重要的、試卷中常見的、以及自己在解答中存有困難的,關于函數知識的問題。接著在小組交流中初步將這些問題匯總、分類,如關于求解析式的、關于求交點的、與面積有關的、關于實際問題處理的、與幾何聯系成份較多的等等。然后在課堂復習中,選取其中較典型的幾個組合題,進行問題的構成分析,比較函數問題的“組構特征”,讓學生體會綜合題的組成特點,及解答時的處理手段。最后為了便于學生理解與記憶,與學生一起總結與編撰了一個口訣:“平面直角坐標系,象限符號要牢記;直線雙曲拋物線,圖象性質放第一;四個函數是根本,待定系數求解析;交點方程巧面積,幾何建模數形理;平轉翻折動點走,設定參量找聯系;語言轉譯覓條件,板塊書寫最整齊;樹立信心不言棄,恐函之癥定可醫。”取名為“愈恐函訣”。這里要注意一件事,就是這個口訣的得到一定要讓學生共同參與,要讓學生自主體會,要讓學生感到是他們自己總結得到的,而不是教師外加給他們的,教師只是進行了一些文字方面的修改,使之變得更易上口而已。這樣學生會加倍地珍惜這個口訣,會主動地有意識地去使用這個口訣。實踐表明,有了這個口訣,學生對函數形成了一個總的印象,不僅了解了函數問題的一般組構特征,還明確了這些問題的解決手段。此后,學生對函數組合題地處理能力有明顯提升。
高中解析幾何內容分散在必修2的第三章“直線與方程”“圓與方程”,選修2-1的第二章“圓錐曲線與方程”,選修4-4的“坐標系與參數方程”.因此,在高三復習時如何把這些內容優化與整合,從而使復習更有效;讓學生學習掌握得更輕松,就是本課題研究的意義所在.所以,我積極在課堂中努力實踐,本著不加重學生負擔為前提,在課堂中優化整合授課并重新布置整合過的作業,從而達到預期效果.
一、解析幾何內容優化的提出及意義
高中數學的解析幾何內容包括直線與圓、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等一些圍繞解析幾何思想――“坐標思想”為主線的其他內容.與高中知識中的另一個幾何即立體幾何相比,可以說解析幾何的內容相對豐富些,而且在高考中一直以來占據著很大部分的分數,因此,處理好這些內容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在高三復習階段,如何把高中所有的解析幾何內容進行優化和整合(包括課后閱讀與思考、自然探究等欄目),以一個非常清晰而又全面的知識框架展現給學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不論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外教輔中,對于這些解析幾何內容都沒有很好地處理,經常是以重復的方式不斷講與練,這樣不僅造成復習時間的浪費,而且也加重了學生學習的不必要負擔,所以,如何把高中數學的解析幾何內容整合優化好應提上日程.
說到解析幾何內容的優化,當然有主要與次要的區別.如果從大局上能夠把握住,那么哪些內容需要整合與優化肯定是比較清晰的.比如,代數化思想是貫徹整個高中解析幾何內容的主線,這個內容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復習中,教師應該有意識或沒意識地滲透“坐標思想”,讓學生體驗用代數的角度去解決幾何問題.所以,坐標與代數化這根主線是必須建立的,其他相應的內容應適當地歸納進來,這樣效果就顯得較為明顯.所以,如何把高中這些解析幾何內容優化整合好是至關重要的.
二、解析幾何內容優化的目標與內容
研究這個課題的目的是想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當然,主要還是想在課堂上進行更好的展示.希望高中數學的解析幾何這塊內容在高三復習時能非常完整而又精簡地呈現給學生,好讓學生們能快速并且牢固地掌握住這主干內容,從而事半功倍.
基于高中數學這個學科本身的特殊性,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想通過課堂實踐以及學生的練習與評價來衡量.因此,首先,我們采取的步驟是課堂內容的優化以及課后練習的整合.然后,我們比較近5年來各個省份的高考真題以及橫向比較浙江卷近5年的情況,看哪些內容與專題是聯系緊密的,那么我們就得抓住這些熱點進行優化與專題訓練.最后,我們也參考一些國外教材(主要是以美國為主),比較一下他們如何處理高中的解析幾何內容,從而得到一些借鑒.特別是借鑒他們應用先進的數學軟件把完整的幾何圖形以軌跡的形成展示出來.我在美國全國數學教師聯盟注冊了一個賬號,可以免費使用他們所有的數學軟件以及課件,所以,在這方面也可以借鑒并整合使用.下面我就簡單談下優化方案的內容.
第一,把人教版的必修2、選修2-1、選修4-4這三個模塊重新劃分與組合,讓那些真正的幾何基礎內容作為鋪墊,然后,重點詮釋內容比較重要的部分以及常用的高中數學思想.
第二,精選教材的課后習題,特別是那些飽含解析幾何思想、易錯、知識點交匯的題目,讓學生鞏固基礎,落實真正的“雙基”.
第三,篩選近5年來的高考試卷(主要是浙江卷)中的題目,讓那些有很多解析幾何內容與代數交匯并且內涵豐富的高考真題經典再現,好讓學生有“實戰經驗”.
第四,教師本身也嘗試出題,讓這部分內容盡量得到更好的優化與整合.
三、研究過程得到的思考
其實,現在對于選修4-4是不做要求了,但是經過我們長期思考與實踐研究,得到的結論是依舊考慮將這部分的絕大部分內容拓展與整合進選修2-1中.起到的效果也很好.
我們得到的另外一部分思考就是,我們的中學雜志中有許許多多的關于圓錐曲線的統一結論和定理性質,有些很有美感,有些很有實用性,我們會進一步思考如何在適當的時機添加這部分內容,從而帶動學生的思考與開闊學生的視野.尚未解決的問題:最大的困難在于課堂的實踐性,因為基于高三教學的特殊性,我們要非常的謹慎而不能以嘗試的角度去實踐.又比如,有時我們認為是很完美的,但是碰到不同層次的學生,我們需要調整與修改.但是往往當我們想要修改的時候,這節的復習課已經過去了.所以,這就要求我們保證內容的可行性、科學性與及時性.
因為高三以通過不斷訓練來鞏固知識點,所以,找些優化的解析幾何題目給學生還是比較可行的.當然,還可以去低年級聽或上些復習課,好讓我做的課題不是紙上談兵.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學習英語的起步階段,它關系到學生后面三年的英語學習效果,而三年級的孩子比較小,還沒有形成一定的學習能力,對學習的關注點多在興趣方面,三年級的課程任務主要是讓學生能聽說認讀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體的英語單詞,在一定的情境中能說日常交際用語。三年級所學的知識是一些最基礎的內容,要讓學生在運用中復習,效果會好一些。
二、復習目標
通過系統地復習,讓學生能扎實地掌握本學期的所學的單詞、句型和其他與課本所學的知識技能,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
通過總復習,讓全體學生特別是中下生能扎實地掌握本學期的知識點,全面提高班級的合格率和優秀率,同時提高全校三年級英語成績,避免兩級分化現象的出現。
三、復習內容
1、每單元的單詞、詞組、句型、字母和本學期所學的歌曲。
2、以Can I....?的一般疑問句。
3、以whathow開頭的各種特殊疑問句。
4、常考的試題題型,包括聽力部分的題型和筆試部分的題型。
四、具體措施
1、把好全體學生的單詞關,盡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背誦單詞(要求掌握的單詞)。
2、設計練習,把每單元的句型重點復習并鞏固。
3、設計不同類型的題型,訓練學生的審題能力。
4、重點輔導中下生,堅持做好課后的個別輔導。
5、開展一幫一活動,讓中下生成績盡可能地提高。
6、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讓他們盡快地進入復習的狀態。
7、 及時做好檢測和小結工作,以便做及時地復習調整。
8、多與家長聯系,及時交流學生在校和在家的學習情況。
五、關注學困生
1、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多與家長聯系,了解學生的情況。
2、堅持做好課后的輔導工作,及時做好檢測工作。
高三數學復習周期長、任務重,合理安排好復習時間至關重要。我們把高三數學復習分為三個階段:2005年9月~2005年2月底( 俗稱第一輪復習)、3月初~4月初(俗稱第二輪復習)、4月初~5月底(俗稱第三輪復習),三個階段的復習內容分為三個層次,每個階段的任務各有側重。
第一輪復習階段,根據教學大綱,結合考試說明,以課本為本,通過系統地整理、優化知識結構和思維結構,通過月考及周練的手段,使基礎知識網絡化,達到提高學生素質,并為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一階段我們所選的講儀是以課本為主,輔以《 優化設計 》 。所練作業以小題和中檔題為主,從以前高考的成績看,這一輪復習是成功的。
學生通過第一輪的復習,已有一定的數學基礎,因此第二輪的復習應以高考為目標,從以單元塊的縱向復習為主到綜合性橫向發展為主。為此,我們輔以優化設計二輪講義,分專題進行復習。一是數學方法和數學思想的系統介紹,主要是:配方法、換元法等方法,以及函數與方程思想、分類討論思想、等價轉換思想和數形結合思想等;二是根據《教學大綱》列出高中數學教材中的重點內容;三是根據《考試大綱》和前幾年的高考試卷列出高考頻率較高的熱點問題。與此同時,還要指導學生如何利用排除法、特例法、估算法、圖象法、逆推驗證法等方法準確、快速地解選擇題和填空題,并提出較高要求:選擇、填空平均只能錯在2。5個之內。在這個階段,除正常布置作業外,每周安排一次以選擇、填空題為主的課堂練習和一次綜合練習,并做到及時評講,迅速反饋。
通過前兩輪復習,學生的數學素養有了很大的提高。如何使學生在高考中最大限度地發揮水平,這是我們在高考前最后階段所要做的主要工作。而這一階段復習一直是我校探討的地方,以往幾屆主要是搞幾套外地試卷進行練習評講,效果不太理想。為此,2006屆高三我們加大力度,力爭在前兩輪的基礎上有所升華。因此,我們自編模擬試卷8套,做到精練精講。精練力求做到精心選擇題目,精心編寫試卷,精心研究每題的訓練功能和評分標準,精心組織考試,做到以少勝多,不盲目地搞題海戰術,影響學生寶貴的復習時間;精講則力求做到對共性問題分析透徹,對個別問題也不能輕易放過,須個別指導。同時把考試技巧教給學生,讓學生學會考試。總之,通過測試要能反映出問題,而通過評講要提高學生駕馭問題的能力,并逐步適應高考的氛圍環境。
㈡普遍撒網,重點撈魚
教師指導學生復習,一般是一種全面的、普遍的復習。這是由于《考試說明》所給出的內容均為必考內容,出于課時所限,教師總是指導學生一遍遍的全面復習,即便是講一些專題,也是針對學生測試中出現的問題而授課。因此,在平時,要指導學生針對教師教學中的不足做好以下兩點:
1。進行診斷性練習,找出問題早日補缺
學校進行的測試,一般都是讓學生做成套完整的模擬題,在這種測試中解錯的題目很難說明出現的錯誤具有普遍性。只有將10套題中的選擇題、10套題中的填空題、10套題中的解答題放在一起比較,才能診斷出你的學生是哪一類題容易做錯,這就是診斷性練習。只有找出錯誤和不足,才能及時進行查漏補缺,幫助學生把將問題解決在考前。
2。注意知識的交叉點和結合點
數學知識之間存在縱向和橫向的有機聯系,這些聯系的交叉點和結合點往往是高考命題的“熱點”,同時也可能是教師平時教學的“弱點”。因此,在復習中要注意知識的交叉點。例如,函數和不等式,函數與導數,函數與方程,函數與數列;又如,三角函數與數列,三角函數與立體幾何;再如,平面向量與函數,平面向量與解析幾何,平面向量與物理等等。教師在復習時要有意識地評講一些此類試題,讓學生積累解此類題的方法與經驗。
㈢注重高考試題的新特點
⒈增加對個性品質的要求
《考試大綱》在2006年《考試說明》知識要求,能力要求的基礎上,增加了對“個性品質”的考查要求。主要指考生個體的情感態度、
和價值觀,要求具有一定的數學視野,試題融知識、方法、思想、能力于一體,注重展現數學的科學價值和人文價值。
⒉突出對主干知識的把握
2006年高考數學試題突出了高中數學重點內容和主干知識的考查。代數中的函數、數列、不等式、三角基本變換;立體幾何,解析幾何,新課程增加內容中的向量、概率以及概率與統計、導數等在近幾年高考數學試卷中始終作為重要的考查對象,保持較高比例,而且也達到必要的深度,成為試題的主體。這些數學的重點內容和主干知識在2003年高考試卷中比例高達85。3%,2005年高考數學必然有所沿襲。
《考試大綱》對知識的要求由低到高分為三個層次,且高一級的層面要求包含低一級的層次要求。考生必須對每個層次的知識要求十分明了,還必須對每個知識點屬于哪個層次的要求清清楚楚,以增加最后一段復習的針對性。注重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和知識的綜合。
⒊以能力立意作為命題指導思想
《考試大綱》對能力方面的考查,全面考查思維能力、運算能力、空間想象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強調探究性、綜合性和開放性,
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運算能力是思維能力和運算技能的結合,它不僅包括數的式的運算,特別是要考查以含字母的式的運算為主,兼顧對算理和邏輯推理的考查。要提高解答數學問題的運算效率,要能夠以圖助算,通過識圖和繪制草圖,列出表格
⒋強化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
《考試大綱》引導強化數學思想方法的復習,營造自主探究環境。數學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分三個層面:首先是具體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換元法、消去法、割補法、待定系數法、數學歸納法(理工類要求);然后是一般的邏輯方法,如分析法、綜合法、類比法、歸納法、演繹法、反證法等;最高層次是數學思想,如函數與方程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分類討論思想,轉換與化歸思想,運動與變換思想等。
⒌注重理性思維的考查
《考試大綱》倡導理性思維,以甄別數學素養。要注意培養空間想象、直覺猜想,歸納抽象,符號表達,運算推理,演繹證明和模式構
建等進行思考判斷,形成和發展理性思維能力。
⒍突出考查實踐能力增加應用型和能力型的試題。
基于以上認識,在《考試大綱》指導下,建議做好“五抓”:
1、抓學習。抓對《考試大綱》的學習。當學生也能夠按《考試大綱》的精神來復習時,復習才會是高效的。
2、抓基礎。在復習中一定要鞏固和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
3、抓訓練。精選習題(選題原則是具有新穎性、靈活性、綜合性、代表性、發展性),強化思維訓練,提高探索創新能力。
4、抓落實。不怕難題不得分,就怕每題都被扣分。
5、抓反思。要抓好審題的反思、思維定勢的反思。解題后的反思,充分挖掘每道習題的智力價值,變盲目性為自覺性。
㈣關注新課程的新重點
對比新老兩種數學課本的教學內容,不難看出簡易邏輯、平面向量、線性規劃、空間向量、簡單幾何體中的正多面體、
一、直接利用物質的量求微粒數
根據公式:N(微粒)=n(微粒)×NA,要求計算物質中的微粒數目,必須求得物質中微粒的物質的量,如果已知組成物質的微粒的物質的量,便可以直接求算微粒數。但在解該類問題時,審題一定要仔細,弄清題干具體要求計算的微粒種類。
1.直接考查組成物質的微觀粒子
例如.(2011全國新課標)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1.00molNaCl中含有6.02×1023個NaCl分子
B.1.00molNaCl中,所有Na+的最外層電子總數為8×6.02×1023
C.欲配制1.00L1.00mol·L—1的NaCl溶液,可將58.5gNaCl溶于1.00L水中
D.電解58.5g熔融的NaCl,能產生22.4L氯氣(標準狀況)、 23.0g金屬鈉
分析:B項中,直接已知了NaCl的物質的量是1.00mol,但是題意要求我們算Na+的最外層電子總數,一個Na+的最外層電子數是8。1.00molNaCl中含有1.00molNa+,1.00molNa+含有8mol的電子,所以最外層電子總數為8×6.02×1023。因此,B項正確。
2.氧化還原反應中轉移電子數的計算
例如.(2011廣東高考9)設nA為阿伏伽德羅常數的數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常溫下,23gNO2含有nA個氧原子
B.1L0.1mol·L—1的氨水含有0.1nA個OH—
C.常溫常壓下,22.4LCCl4含有個nA個CCl4分子
D.1molFe2+與足量的H2O2溶液反應,轉移2nA個電子
分析:D項中直接已知了Fe2+的物質的量是1.00mol,題意要求我們計算轉移的電子數,因此我們必須弄清楚實際參加反應的物質的物質的量,1molFe2+與足量的H2O2溶液反應時,Fe2+被完全氧化Fe3+,1個Fe2+轉化為Fe3+時失去1個e—,1molFe2+轉化為Fe3+時,失去1.00mole—,1molFe2+與足量的H2O2溶液反應,轉移nA個電子。
3.物質中“化學鍵”數目的計算
例如.(2011江蘇高考8)設NA為阿伏伽德羅常數的值。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1mol甲醇中含有C—H鍵的數目為4NA
B.25℃,pH=13的NaOH溶液中含有OH—的數目為0.1NA
C.標準狀況下,2.24L乙烷含有分子的數目為0.1NA
D.常溫常壓下,Na2O2與足量H2O反應,共生成0.2molO2,轉移電子的數目為0.4NA
分析:A項中直接已知了甲醇的物質的量是1.00mol,題意要求我們計算甲醇中含有C—H鍵的數目,因此,我們必須弄清楚1個甲醇分子含有幾個C—H鍵,甲醇的結構簡式為CH3OH,1個甲醇分子含有3個C—H鍵,因此,1mol甲醇中含有3mol的C—H鍵,A項中1mol甲醇中含有C—H鍵的數目為3NA。
二、利用物質的質量求算微粒數
根據物質的質量無法直接計算物質中所含的微觀粒子的數目。因此,已知物質的質量時,必須首先利用已知條件求算物質中微粒的物質的量,再根據物質的量計算微粒的數目。因此,利用物質的質量來計算微粒數,關鍵是通過物質的質量和物質的摩爾質量計算微粒的物質的量,即:n(微粒)=m(微粒)/M(微粒)。
例如.(2011全國II卷12)NA為阿伏伽德羅常數,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18gH2O中含的質子數為10NA
B.12g金剛石含有的共價鍵數為4NA
C.46gNO2和N2O4混合氣體中含有原子總數為3NA
D.1molNa與足量O2反應,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鈉失去NA個電子
分析:B項中C的摩爾質量為12g/mol,12g金剛石的物質的量為1mol,1mol金剛石含有2molC—C,所以12g金剛石含有的共價鍵數為2NA,B項錯誤。
三、利用氣體的體積計算微粒數
根據氣體的體積并不能直接計算氣體分子的數目。根據氣體的體積計算物質中所含的微粒的數目,關鍵是要通過氣體的體積計算氣體分子的物質的量。根據公式:Vm=V(氣)/n(氣),即n(氣)=V(氣)/Vm,因此,只要知道氣體的體積{V(氣)}和在該條件下的氣體摩爾體積(Vm),就能計算氣體分子的物質的量。平時,我們利用Vm≈22.4L/mol來求算氣體的物質的量時,必須注意它的使用條件:一是外界條件是標準狀況(溫度:0℃,101Pa;或者溫度273K,101Pa);二是物質在標準狀況下必須是氣體。利用n(氣)=V(氣)/{22.4L/mol}計算氣體的物質的量時,必須緊緊記住兩個使用條件。在高考試題中,利用氣體的體積計算微粒數的習題也主要圍繞兩個使用條件來設置陷阱。
例如.(2011廣東高考9)設nA為阿伏伽德羅常數的數值,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常溫下,23gNO2含有nA個氧原子
B.1L0.1mol·L—1的氨水含有0.1nA個OH—
C.常溫常壓下,22.4LCCl4含有個nA個CCl4分子
D.1molFe2+與足量的H2O2溶液反應,轉移2nA個電子
分析:C項中,常溫常壓下,已知CCl4的體積為22.4L,計算CCl4的分子數。CCl4的體積已知,但CCl4在常溫常壓下不是氣體,因此C項錯誤。
四、在溶液中計算微粒數
溶液中計算微粒數,關鍵要準確判斷溶液中的具體微粒。不同的物質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不同,非電解質在溶液中以分子的形式存在;弱電解質在溶液中只有少部分電離成離子,在弱電解質的溶液中,既有分子又有少量的陰、陽離子;強電解質在溶液中完全電離成離子,在強電解質的溶液中,只有陰、陽離子。在高中階段,絕大多數的鹽都是強電解質,但鹽中如果有弱酸的酸根離子或者弱堿的陽離子,這些離子就會水解,因此,在鹽的水溶液中,我們要考慮鹽中的弱酸的酸根離子或者弱堿的陽離子的水解。
例如.(2011海南試卷)設NA是阿伏伽德羅常數的數值,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1molAl3+離子含有的核外電子數為3NA
B.1molCl2與足量的鐵反應,轉移的電子數為3NA
C.10LpH=1的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離子數為2NA
D.10LpH=13的NaOH溶液中含有的OH—離子數為NA
分析:C項中,已知硫酸溶液的體積10L和溶液的pH=1,要求計算溶液中含有的H+離子數。根據pH=1可知溶液中C(H+)溶液=0.1mol/L,根據公式:n(B)=c(B)×V(溶液),可知溶液中n(H+)溶液=C(H+)溶液×V(溶液)=0.1mol/L×10L=1mol,因此,10LpH=1的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離子數為1NA,因此,C項錯誤。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學室.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化學第一冊(必修)[M].重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0—50.
[2]宋心琦.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必修)[M].重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1—15.
中圖分類號:TP391.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7(b)-0026-01
二維動畫場景設計是根據劇本需要,設計除角色以外所有可視空間,包括動畫中所有場景構成要素的具體造型、色彩、光影等,它決定了作品的美術風格和藝術格調,對一部動畫作品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需要二維動畫場景設計師具備良好的美術功底、敏銳的色彩感、精準的空間立體感,才能夠勝任此項工作。其中最難突破的技術就是合理的構圖、精準的多點透視、寫實的光影等問題。為幫助二維動畫場景設計師解決上述問題,提高工作效率,筆者引入三維動畫技術輔助二維動畫場景設計。
1 運用三維攝像機輔助二維動畫場景構圖
動畫場景構圖不同于其他藝術形式的構圖,它更具有時間性和運動性,它的構圖不能只以一個鏡頭畫面為單位,應以具體有完整表情達意的場或段落為單位,初學者往往需要反復多次修改才能達到多個動態場景較好的連貫性。而逼真、寫實的畫面還需要注意場景的透視關系,按基本透視類型來看,初學者往往難以準確把握三點透視中物體隨著距離的變化所產生形狀、體積、模糊等變化的現象。運用三維動畫中的攝像機可以方便快捷的定位及修改構圖,并能夠實現多個場景構圖的連續測試,也可以輕松的制作出高難度的廣角、長焦、魚眼等鏡頭。以三維動畫軟件Maya為例,制作方法如下。
根據二維動畫場景的需要,運用三維動畫軟件中簡單幾何體,模擬構建二維動畫場景;Create\Cameras根據鏡頭需要,為場景創建靜態或動態攝像機Camera1;選擇攝像機Camera1,視圖菜單Panels\Perspect
ive\Camera1,進入攝像機Camera1視角觀看視圖;視圖菜單View\Camera Attribute Editor,打開攝像機Camera1屬性窗口;Display Options\Display resolution\Display safe action\Display safe title打開渲染分辨率安全框、內容安全框及字幕安全框,調整攝像機位置、角度確定渲染構圖;Environment\ Background Color對攝像機渲染背景顏色或貼圖進行設置;Camera Attributes\Focal Length為攝像機進行焦距設置,當參數在50 mm左右則會呈現標準鏡頭,當參數在100 mm及以上則會呈現長焦鏡頭,當參數在28 mm以下就會明顯地呈現出廣角鏡頭,如數值繼續減小則會呈現魚眼鏡頭;Depth Of Field\Depth Of Field為攝像機開啟景深功能,可以用來模擬透視中模糊消失的現象,Focus Distance、F Stop分別用來控制景深的距離和清晰范圍,用以調整合適的景深效果;如需制作動態構圖效果,可以通過攝像機移動、旋轉等屬性為其制作關鍵幀動畫。
2 運用三維線框渲染技術輔助二維動畫場景描線
運用三維攝像機技術對二維場景合理構圖后,需要將其輸出為更便于二維動畫場景設計師繪制的參考圖片,運用三維動畫軟件中的Maya Vector矢量渲染器,可以將三維模型直接以線框形式輸出成圖片,二維動畫場景設計師則可以在圖片的基礎上進行描繪,豐富畫面。以三維動畫軟件Maya為例,制作方法如下。
Window\Settings/Preferencse\Plug-in Manager\VectorRender.mll開啟矢量渲染器;運用攝像機Camera1進入其屬性;Environment\Background Color將攝像機渲染背景顏色修改為白色;開啟渲染設置窗口,切換到Maya Vector矢量渲染器設置;Edge Options\Include edges開啟線框渲染模式;Edge weight preset、Edge weight對渲染線條寬度進行設置;Edge style\Entire Mesh、Outlines對結構線或邊框線進行選擇;Edge color對線條顏色進行設置;Hidden edges對透視效果進行設置;渲染輸出圖片。
3 運用三維燈光渲染技術輔助二維動畫場景真實光影表現
在二維動畫場景設計中,大多數畫面沒有明確的光源信息,場景設計師很難直觀地感受到光源的位置、強弱等信息,也就很難對光源所產生的陰影進行準確的表現。三維燈光渲染技術可以很好的模擬真實光影效果,制作的光影既準確又逼真。以三維動畫軟件Maya為例,制作方法如下。
場景燈光對比較弱時,可以采用OCC渲染技術。新建渲染圖層,將渲染模型添加到圖層當中;打開圖層屬性面板,Presets\O
cclusion;選擇渲染圖層,渲染輸出圖片。
場景燈光對比較強時,可以采用為主光燈添加陰影的方法。打開主光燈屬性面板,Shadows/Use Depth Map Shadows使用深度貼圖陰影;Resolution調節貼圖尺寸,Filter Size調節陰影羽化程度,Shadow Color調節陰影顏色。或使用更為逼真的光線追蹤陰影Raytrace Shadow Attributes\
Use Ray Trace Shadows,調節Light Angle陰影羽化程度,調節Shadow Rays減少顆粒效果,Ray Depth Limit調節光線深度界限;渲染設置面板中,打開Raytracing光線追蹤渲染,渲染輸出圖片。
隨著動畫技術的不斷更新突破,相信三維動畫與二維動畫這種相輔相成的技術會更加多元化,動畫工作人員也會利用這些技術更好的服務于各個領域。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TP3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0)17-4768-02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是基于計算機的決策支持系統,它由相應的硬件、軟件和數據組成,是用于采集、存儲、處理、分析和顯示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
隨著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空間技術的發展,城市的概念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在我們熟悉的物質城市身邊正在形成一個充滿數字化特征的時代現象。這種現象正在滲透到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與服務中,并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忽視它的存在將失去城市持續發展的技術手段。因此在當前的國土資源管理中有必要借助三維地理信息系統(三維GIS)等高新技術手段,通過三維的直觀展現,為最終決策提供科學有效的幫助。
1 系統需求分析
1.1 實現目標
系統建設的具體目標歸納為以下兩點:
第一,實現國土數據的三維數字展示。通過融合數字高程模型DEM、數字正射影像DOM、三維建筑物模型數據和其他數字線劃圖等多源數據,實現區域范圍內集成數據的三維、實時、無縫漫游顯示。
第二,實現國土業務的決策輔助支持功能。在虛擬現實的表現環境下,通過疊加相應的專題數據,可以對任意房屋、公路、圖斑等進行有價值的空間查詢、專題統計和疊加分析,為國土資源管理和決策提供科學、高效、多樣的輔助支持。
1.2 功能需求
根據系統目標和GIS 應用系統特點,系統基本功能需求如下:
1)數字城市:基于三維空間場景,疊加國土資源專題信息,搭建國土資源輔助決策的科學平臺。
2)查詢功能:采用模糊查詢技術,找尋、定位、輸出查詢結果。
3)量測功能:提供對三維場景的基本量測功能。
4)分析功能:提供基本地理信息系統分析功能。
5)國土資源輔助決策模塊:主要實現專題數據的屬性查詢、專題統計、空間疊加分析等功能。
2 系統數據庫設計
數據庫設計是一個不斷修改完善的過程,其最終目的是得到現實可用的物理數據庫。本系統數據庫結構設計采用ESRI的地理數據庫模型(Geodatabase)。
2.1 數據庫設計
本系統的數據組織如圖1。
1)基礎地理數據:基礎地理數據是作為國土數據的參照或背景,主要是指DEM、DOM、地名、境界線等。
2)國土專題數據:國土專題數據是本系統數據庫最重要的一部分,主要包括監察圖斑、土地利用、礦產分布、征地范圍等。
3)三維場景數據:三維場景數據是本系統的主要基礎數據之一,包括建筑物模型、自然景觀模型、構筑物模型等。
2.2 物理設計
本系統的存儲機制采用的是矢量數據存儲物理設計,從邏輯的角度來看,數據庫的邏輯層次是:數據庫->子庫->圖層->空間實體,而最終反映在SDE中是GEODATABASE->FEATUREDATASET -> FEATURECLASS->FEATURE。
3 系統結構與功能設計
3.1 系統總體結構
本系統體系由三個層次組成:數據層是基礎,主要包括基礎數據、專題數據、三維數據和業務數據等;表現層是實現軟件功能的應用層;支持層用以實現數據層的數據在系統中應用,詳見圖2。
3.2 系統功能結構體系
本系統采用模塊結構法的系統設計方法,系統功能結構圖詳見圖3。
4 系統主要功能模塊實現
4.1 系統主要功能模塊實現
1) 電子沙盤
基于數據庫技術、三維可視化技術、虛擬仿真技術,利用DEM數據、航空影像數據構建具有多尺度的三維空間場景,并在此基礎上完成旅游景點、城市、河流、大型水庫、主要山峰、山脈等名稱的查詢、定位、飛行瀏覽。
2) 查詢功能:利用簡單查詢和高級查詢,獲得用戶所需結果,并以EXCEL格式輸出結果,方便日后研究使用。
3) 量測功能:主要包括平面距離量測、空間距離量測、垂直距離量測和面積量算。
4) 分析功能:主要包括等高線分析、剖面分析、最佳路徑分析、視線分析、視域分析、空間分析、淹沒分析等,可實現地理信息系統的基本分析應用。
5) 國土輔助決策功能:主要實現專題數據的屬性查詢、專題統計和空間疊加分析。
屬性查詢,將查詢功能整合到每個專題模塊中,有利于專題數據的應用與管理,針對每個模塊的查詢結果,系統除提供定位、屬性查看、EXCEL格式輸出等功能,還有查詢結果的坐標串展示、訪問、節點突出顯示等功能。
專題統計,系統可以根據用戶需求進行統計,如違法用地,可統計供地批準總數面積、供地批準耕地面積、用地批準總數面積、用地包含耕地面積等違法用地監察工作所需數據。
疊加分析,對范圍圖元內疊加圖元的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相應的相交面積、占圖斑比例和地類信息等。
5 結束語
1)通過本系統,可在多尺度三維場景中實時、直觀展示國土資源數據,可有效管理國土業務數據,可充分利用省、市已有基礎測繪數據,更大地發揮國土業務數據作用。
2)Skyline是國際先進的三維可視化平臺,強于數據展示,ArcGIS是優秀的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強于分析,結合Skyline數字地球技術和ArcEngine分析能力進行開發,是本系統實現的較佳技術手段。
3)本系統是架構于三維基礎地理信息平臺之上,結合交通、水利、應急指揮、民政、旅游、招商、電力、電信等行業業務數據,可為政府處理公共突發事件、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GPS三維模型導航、土地利用以及覆蓋調查、農業估產、區域規劃等方面的應用提供三維地理信息服務。
4)一般說來,國土資源決策包含空間決策、數量決策和管理決策三種類型。前兩者為基礎性、技術性決策,后者為最高層次的戰略性、規劃性或政策性決策,前者也是后者的基礎。本系統主要實現輔助國土資源輔助決策的三維數字展示、地理信息分析和業務數據統計分析,日后將逐步向更高層次輔助決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韓振鏢.三維GIS在城市規劃領域中的應用[J].測繪通報,2002(8).
[2] 李裕偉.建立國土資源決策支持系統的若干基本問題[J].國土資源信息化,2002(1).
[3] 李裕偉.國土資源信息系統建設中知識發現與數據挖掘技術的應用[J].國土資源信息化,2004(2).
高三數學第二輪復習計劃指導一
第一,頻繁考試中做到穩定心態,做好每張卷子的歸納總結
高考黨在二輪復習階段中會有越來越多的考試,也就意味著高考黨要面對分數得失的心理煎熬。這個過程中,你們要做到的就是平和心態應對分數高低,因為你要奮斗的是最終目標,并不是一時成績好壞。
每一次考試卷子的歸納總結非常重要,不同題型的解題思路,審題技巧,錯題原因,有哪些是不應該丟分的題型,有哪些本應該可以做得更好的題型等內容,就是你歸納總結中的筆記。隨著試卷越來越多,你可以對不同試卷進行對比,進行常考考點及重點的歸納。這些也就是后期答題的技巧。
第二,不斷鞏固基礎,補弱科,提升做題效率
高考二輪復習中,經過各種題型的訓練,你會對自己的基礎及弱點有一個新的認識。我們要認清自己的弱科,并且正視這個問題,分析弱科主要不足在哪里,然后通過教輔材料及請教老師,對弱科進行一個提高。基礎問題是一輪復習的主要問題,但是二輪復習仍要重視,遇到的基礎題仍然要去歸納和總結,特別是做錯了的題,一定要分析原因及錯誤思路,掌握正確的答題思路。
做題效率問題,是我們后期要開始著重的關鍵,答題效率影響著你的試卷完成情況,我們在后期專題訓練中,一定要進行答題及技巧總結,每種題型都會有一些提高效率的做題技巧。我們可以多總結,多運用。
第三,專題的復習講思路,講命題把握,講規范
高考二輪復習,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專題的復習,專題是否復習透徹,就是后期你分數高低的體現。專題復習追求三點:思路、命題把握及答題規范性。
思路是我們專題復習中尤其要注意的點,在做專題練習題中,注意該題解題思路的具體思考過程;命題把握就是每個專題中常常出現的類型題是什么,我們要注意它的考察方式,選擇還是大題或者其他。最后就是答題規范性,特別是文科生的主觀題,答題規范關系著得分高低。平時專題練習注意答題規范書寫及技巧運用。
高三數學第二輪復習計劃指導二
1高三數學如何正確復習
制定計劃
我們在復習數學的時候,一定要制定相應的數學計劃,因為我們已經到了第二輪復習,這也是非常重要的階段,距離高考的時間也沒有剩多少,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容去學習自己認為不好的模塊,有計劃的去針對性復習,這樣我們的數學成績才能提高。
整體性
在數學第二輪復習的時候,我們最主要的就是把握數學的整體性,把一些基礎的內容以模塊的方式整理出來,這樣我們在做題的時候,遇到哪些知識點,我們就能把相應的模塊在腦海里展現出來,這對我們高考答題也是非常的有幫助的。數學試卷中,有很多的內容都相關的,我們在答一道題,可能會用到很多的知識點,如果我們一個個在腦海里尋找,很浪費時間,所以我們一定要形成一個知識框架。
2怎么才能提高數學成績
強化課本
數學課本在教材中也是非常的重要的,有很多的同學在學習數學的時候,不太注重課本,課本中的例題是對我們這節課的知識總結,我們一定要把課本中的例題研究透徹,只有我們把基礎題研究好了,我們才能做拔高的。
多做專題
數學第二輪復習想要提高成績,最主要的就是做題,而且我們不能盲目的去做,我們要多做精題,適合自己的題,自己哪個地方不會的,就多做一下,我們也可以多看一下高考真題,看看高考的題型是什么樣的,高考的應該怎么答題,這對我們提高數學成績都是非常的有幫助的。
高三數學第二輪復習計劃指導三
根據模擬考找準定位
首先,希望同學能重視模擬考,對自己的模擬考卷做個詳盡的分析。看自己的試卷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失分,失分的原因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數,在分析失分原因時要多找主觀原因。
了解了自己的薄弱的環節,第二步就要給自己制定一個適合自己的復習計劃,有個明確的復習策略。建議可以根據模擬考成績,初步分為三類同學:100分以下、100分到130分之間、130分以上。
100分以下的同學,急需夯實基礎,切忌走馬觀花,好高騖遠。由于今年數學中考的題型發生了變化,選擇題和填空題的分數共占72分,比例比往年有所提高。如果對數學概念的理解不透徹、做題時考慮不周密,都會輕易地失分。這就要求同學們有扎實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能力。中考試題中屬于平時學習常見的“雙基”類型題約占80%左右,要在這部分試題上保證得分,就必須結合教材,系統復習,對必須掌握的內容要心中有數,胸有成竹。在此我建議各位同學首先一定要配合你的老師進行復習,積極主動,不要另行一套;其次,復習時應配備適量的練習,習題的難度要加以控制,以中、低檔為主,另外,對于你覺得較難的題,或者易錯的題,應養成做標記的好習慣,做到記憶——消化——再記憶。復習宗旨是在第一階段復習的基礎上延伸和提高,此類同學應側重提高自己的數學應用能力,真正做到在理解的基礎上活學活用。
第二類同學的復習策略我們建議應該是抓兩頭促中間,針對熱點,抓住弱點,開展難點知識專項復習。
對各區縣的模擬卷不要機械式的一整套一整套地做,而是要有選擇的做,建議每天做一小套選擇填空題試卷,對錯誤的情況作好記錄,同時控制解題時間,確保“既好又快”。可以根據歷年中考試卷命題的特點,精心選擇一些新穎的、有代表性的題型進行專題訓練,就中考的特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收集一些資料,進行專項訓練:①實際應用型問題;②突出科技發展、信息資源的轉化的圖表信息題;③體現自學能力考查的閱讀理解題;④考查應變能力的圖形變化題、開放性試題;⑤考查思維能力、創新意識的歸納猜想、操作探究性試題;⑥幾何代數綜合型試題等。在解綜合題時可以先跟著老師走,弄清解題基本策略。至少要做出綜合題的第一第二小題。首尾得分提高,中間部分的得分也相應地會有所提高。
對于模擬考130分以上的同學,做題要立足一個“透”字。要以題代知識,每一題不要蜻蜓點水式過一下,要會舉一反三,一題多解,一解多題。
巧解試卷最后兩題
對所有試題中較普遍地感到困惑的無疑是中考試卷的最后兩題:函數中的圖形問題、圖形中的函數問題。可以說正是這兩題最終拉開了試卷的得分。建議大家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復習與梳理。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內在形式,是同學們獲取數學知識,發展數學能力的動力工具,掌握了數學的思想方法,就會使數學知識更容易理解和記憶。顯然,重視數學思想方法,是培養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要措施。由此我們建議,在初三第二輪的復習中能否以思想方法為主線,通過專題講座的形式,概括數學思想方法,將知識點融會貫通起來。在復習中,從數學思想方法的高度,概括、總結、揭示了一類問題的解題規律,從而提高了解題能力,提高了自身的思維品質,使我們不僅會梳理知識,更會用數學思想方法進行反思,培養能在千變萬化的問題情景中,善于握著數學思想方法這把金鑰匙,靈活運用知識,發展思維。
在第二輪復習時,將統領知識的數學思想方法概括出來,增強我們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應用意識,從而有利于我們更透徹地理解所學的知識,提高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我們的創新意識,進而提高我們的思維品質。
反思和創新成關鍵
1、第一輪復習的形式2、第一輪復習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2)中考有些基礎題是課本上的原題或改造,必須深鉆教材,絕不能脫離課本。
(3)不搞題海戰術,精講精練,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大練習量”是相對而言的,它不是盲目的大,也不是盲目的練。而是有針對性的、典型性、層次性、切中要害的強化練習。
(4)注意氣候。第一輪復習是冬、春兩季,大家都知道,冬春季是學習的黃金季節,五月份之后,天氣酷熱,會一定程度影響學習。
(5)定期檢查學生完成的作業,及時反饋。教師對于作業、練習、測驗中的問題,應采用集中講授和個別輔導相結合,或將問題滲透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等手辦法進行反饋、矯正和強化,有利于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6)實際出發,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即分層次開展教學工作,全面提高復習效率。課堂復習教學實行“低起點、多歸納、快反饋”的方法。
(7)注重思想教育,不斷Ji發他們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并創造條件,讓學困生體驗成功。(12)應注重對尖子的培養。在他們解題過程中,要求他們盡量走捷徑、出奇招、有創意,注重邏輯關系,力求解題完整、完美,以提高中考優秀率。對于接受能力好的同學,課外適當開展興趣小組,培養解題技巧,提高靈活度,使其冒“尖”。
二、第二輪復習(五月份)
1、第二輪復習的形式
如果說第一階段是總復習的基礎,是重點,側重雙基訓練,那么第二階段就是第一階段復習的延伸和提高,應側重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第二輪復習的時間相對集中,在一輪復習的基礎上,進行拔高,適當增加難度;第二輪復習重點突出,主要集中在熱點、難點、重點內容上,特別是重點;注意數學思想的形成和數學方法的掌握,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可進行專題復習,如“方程型綜合問題”、“應用性的函數題”、“不等式應用題”、“統計類的應用題”、“幾何綜合問題”,、“探索性應用題”、“開放題”、“閱讀理解題”、“方案設計”、“動手操作”等問題以便學生熟悉、適應這類題型。備用練習《中考紅皮書》。
2、第二輪復習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1)第二輪復習不再以節、章、單元為單位,而是以專題為單位。
(2)專題的劃分要合理。
(3)專題的選擇要準、安排時間要合理。專題選的準不準,主要取決于對教學大綱(以及課程標準)和中考題的研究。專題要有代表性,切忌面面俱到;專題要由針對性,圍繞熱點、難點、重點特別是中考必考內容選定專題;根據專題的特點安排時間,重要處要狠下功夫,不惜“浪費”時間,舍得投入精力。
(4)注重解題后的反思。
(5)以題代知識,由于第二輪復習的特殊性,學生在某種程度上遠離了基礎知識,會造成程度不同的知識遺忘現象,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以題代知識。
(6)專題復習的適當拔高。專題復習要有一定的難度,這是第二輪復習的特點決定的,沒有一定的難度,學生的能力是很難提高的,提高學生的能力,這是第二輪復習的任務。但要兼顧各種因素把握一個度。
(7)專題復習的重點是揭示思維過程。不能加大學生的練習量,更不能把學生推進題海;不、能急于趕進度,在這里趕進度,是產生“糊涂陣”的主要原因。
(9)注重集體備課,資源共享。
三、第三輪復習(六月份)
文章編號:1005C6629(2014)7C0041C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1 設計思路
1.1 教學內容分析
非金屬元素化合物是高中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涉及鹵族元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等,都集中在《化學1》中學習。新教材重視學科知識與科技、生產和社會的聯系,改變了傳統教材以物質結構、性質、制法、用途為主線的系統學習物質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化學1》教學時元素化合物知識架構的嚴密邏輯性。
1.2 學情分析
學生在《化學1》中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時,尚無多少理論內容支撐,也沒有納入到周期表中學習,因此學生感覺學習過的知識比較零散、系統性不強。在復習中如果仍按課本專題進行復習,勢必影響學生知識網絡結構的形成,造成建構的知識缺乏系統性,導致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較差。
1.3 設計思路
(1)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點多、零散,運用知識網絡圖,打破以往圍繞單一物質的組成、結構、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實驗室制備、工業制法、應用的線性教學模式,著重引導學生對知識的合理重組,理清知識間的邏輯關系,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運用知識的能力,并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較大的發展,是復習效果較好的一種教學方法[1]。
(2)在課堂教學中,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依據建構主義教學觀,引導學生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建構知識網絡圖,自主建構知識體系,不僅對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網絡化、系統化,還指導學生學會運用知識網絡靈活解決生產、生活中的某些現實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及知識運用能力。
(3)圍繞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和物質的性質及其應用展開,與氧化還原過程分析緊密聯系。
(4)用不同類型學案幫助學生學會自主復習、提高復習效率。
2 過程方法
(1)先由學生按照學案自主復習,在獨立思考基礎上繪制知識網絡圖(用時20分鐘)。網絡圖不要求固定的格式,給予學生彰顯個性的機會。
(2)小組合作、討論、交流,建構新的知識網絡圖(用時30分鐘)。
(3)教師審閱學生繪制的知識網絡圖,查找出其中的問題,作課前診斷及輔導準備(用時60分鐘)。
(4)課堂交流、討論學生繪制的比較典型的知識網絡圖,討論網絡圖的亮點和不足,找出大家都認可的核心知識點,思考并找出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師生共同建構一幅完整的知識網絡圖。
(5)解析典型習題,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識重點;學生自我訓練主要反應,找出核心反應,同桌互評。回顧、小結,深化學習結果(用時45分鐘)。
(6)完成課后作業(用時30分鐘)。
3 學案設計
3.1 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學案
(1)回憶、閱讀曾經學過的鹵族元素知識,用你認為最合適的方式畫出氯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間的轉化關系圖,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回憶、閱讀曾經學過的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知識,填寫表1,研究表格中各物質間的轉化關系,用你認為最合適的方式畫出硫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間的轉化關系圖,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3)回憶、閱讀曾經學過的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知識,在表2中填入各類含氮物質的化學式,畫出表2中各物質之間的轉化關系圖,寫出能反映這些轉化關系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3.2 全體交流及教師輔導方案
(1)在跟氯有關的化學反應中,挑選4個最重要的反應,說明相應的轉化關系與重要性。比較同學畫的4份以及教師畫的1份氯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間的轉化關系圖。
(2)交流學生和教師所畫硫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間的轉化關系圖;質疑,批評;總結同價態硫化合物轉化的反應類型與不同價態硫化合物轉化的反應類型規律。
(3)交流學生和教師所畫氮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間的轉化關系圖;質疑,批評;提出問題:以氮氣為中心怎么畫?以硝酸為中心怎么畫?以氨為中心怎么畫?(課后完成)
(4)強調“回歸課本”。
3.3 課堂檢測方案
[檢測1] NaCl是一種化工原料,可以制備一系列物質(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25℃,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大
B.石灰乳與Cl2的反應中,Cl2既是氧化劑,又是還原劑
C.常溫下干燥的Cl2能用鋼瓶貯存,所以Cl2不與鐵反應
D.圖示轉化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
[命題意圖]該題以NaCl轉化應用為背景,從物質的溶解性的比較、物質化學性質的應用、化學反應的類型判斷、氧化還原反應本質的認識等方面考查學生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的理解程度和應用能力,引導學生重視建構元素及其化合物相互轉化關系,關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在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的學習。
[檢測2]由二氧化硅制高純硅的流程如下,下列判斷中錯誤的是( )
A.①②③均屬于氧化還原反應
B. H2和HCl均可循環利用
C. SiO2是一種堅硬難熔的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