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36:1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國語學習計劃,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多位教育名家的講座為我們的教育科學理論注入了源頭活水。給我們帶來了心智的啟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讓我們飽享了高規格的“文化大餐”。
如:張萬化的專題講座《讓學生快樂有效地習作》,讓我走出了總以為農村孩子沒什么可寫之處的誤區,明白了習作要貼近孩子們的生活,應當把作文教學融入到孩子們的生活中,把他們特有的游戲生活、身邊的校園、家庭和社會生活等變成習作的豐富源泉。讓孩子們用自己的感官去觀察生活,用筆去記錄生活,使他們從中品嘗到生活和作文的樂趣。只有追求兒童的需求,營造兒童學習的興趣,體驗到作文的成功,才能鑄就小學生作文的輝煌。
又如:沈大安專家在講解《農村小學怎樣開展綜合性學習》時提到“農村學校沒有的資源可采用替代品”這個問題,教給我們在日常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替代方法。如:沒有書法家的字可供展覽可以展覽老師和同學的字;沒有電腦不能上網搜集信息可以看電視,聽廣播;沒錢買賀卡可能自己用紙畫還比買的有個性等。專家的精辟講解,名師的精彩課堂,都給了我深深的感悟。
二、與學員互動,從中進步
在每一次的交流研討中,我們都會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體會。每一個話題都會引發小組成員的熱議,每天都有不小的收獲。在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見,使我有了更寬闊的視野,掌握更高的教學技能。因此研討交流充實了我,讓我獲得了進步。我將把自己學到的、感悟到的應用于實踐,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工作更加得心應手,使教學效果更上新臺階。
中圖分類號:G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937(2012)03-0009-03
相對于高等教育。我更偏向使用高等學習(HighLearning)這一概念,因為它可以包括大學的教育和研究兩個方面。在對高等學習所做的定義中,我想特別指出,高等學習國際化是一個過程,而我也一直致力于將國際化和跨文化融人大學的教學、研究和服務功能中。
最近,國際大學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of Universities.IAU)了一項調查結果。該調查數據是他們在2009年從115個國家的745所高等院校收集的,試圖從中探索出全球教育的發展趨勢,以及為什么國際化對不同地區的高校來說都同等重要,國際化主要面向哪些人群,與之相關的高等學習國際化有哪些可能的障礙。等等。關于這項調查,國際大學協會主席曾做過評價。他認為國際化本身不是一個新現象。只是當前國際化存在方式與以往有所不同,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科技的不斷進步縮小了時空差距,使全球化發展進程大大加速。
在調查樣本中,745所高等院校在全球各個地區的分布情況如下:非洲占6%,亞太地區占19%,歐洲占44%,拉美占9%,中東占5%,北美占17%。從這些院校中,我們可以看出國際化主要有以下一些成效:學生的國際意識增強,研究和知識成果增加。院校之間團結和合作加強,國際課程提升了高校排名和形象。
前述調查顯示,高等院校在促進學校國際化的進程中,會優先考慮發展以下幾點:國際學生數量的增加,研究的相互協作。課程內容的國際化,雙學位或聯合培養學位項目,學生和教職人員外出交流的流動性增多,發展和促進項目建設,分享國際化的先進科技工具,等等。
發展教育國際化的依據是:學生能為未來國際化職業做好準備;國際課程的分享能提高教學質量;國際化能提升高校排名,促進研究和知識產出,以及提供給學生多元文化學習環境。
我很喜歡一個美國學生說的一句話。他說:“企業要像站在月球上一樣認真觀察這個世界。推動創新,管理分析數據,并為客戶提供價值――所有這些都要具有全球化視野,這將引領企業走向成功。”我從他的論述中看到,我們在設計教育方案和規劃時,需要了解整體或全局。比如巴黎圣母院的建造。當時有人分別問兩個工人在做什么。一名工人回答說:“我在堆砌石頭。”另一名工人則答道:“我在建造大教堂!”由此可見,事先對教育的宏觀規劃直接關系到教學實踐中教育質量的高低。
我們可以先來了解一下目前高等教育領域所發生的_些變化。它們體現了教育國際化發展的重要特性。在海灣地區的一些國家,如卡塔爾和阿布扎比花費了數億美元用來在本國開辦歐美頂尖大學的分校:我們也在沙特阿拉伯開辦了阿h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其100億美元的投資超過了美國5所大學的總投資;新加坡正計劃建立一所關于科技和設計的公立大學,同時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下面新成立一所采用美國教育模式的自由文科學院:中國也開始嘗試建立自己的C9聯盟,這九所大學獲得政府的資助以提升他們的全球競爭力:印度教育部也準備新建14所具有國際聲望的綜合性大學,他們最近已經通過了一項法案,允許國外教育投資者在印度開辦大學或分校。
這些國家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的背景是什么?這其中當然有知識經濟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因素,以及各國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需要。很多政府已經意識到增加高等學校數量這個因素,但其實保障增加國家生產力的教育質量更為重要。市場的力量正變得越來越明顯,對大學來說也是如此,我們必須找到教育質量和市場競爭的平衡點。當前,高等教育中私有化和多元化要素日益增加,對在職人員的教育正變得越來越重要,一些大學相比較以前會招收更多的成人學生。提升青年學生個人發展的素質教育也變得更重要。這也是新一代學生所期待的。在教育教學中,先進的知識和技術不斷投入使用。許多大學在辦學過程中逐步形成獨具個性的辦學模式。至于具體采用何種模式,要取決于他們所學習的國家,所以單一的模式并不能適應所有的學校。學校自身必須選擇國際化的目標市場,并確定學校本身與特定國家或地區有很高的相關度。比如大學要擴大招生規模,現在亞洲的大學已經不大可能從歐洲、北美等發達國家獲得大批量生源,新興的生源市場應該在亞洲和非洲。
高等教育領域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轉變,即許多國家的政府意識到他們無法滿足高等教育日益擴張的資金需求,特別是如果他們把質量看作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時,高質量的大學需要強有力的研究能力,這也需要更多的投資。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在大學的外部和內部管理中,市場機制的影響日益增加,股東對教育能夠“物有所值”的期盼日益增加。這就是為什么在高等教育和研究中“卓越”是如此重要,這樣既有利于招生,也有利于學術發展和獲得更多的研究經費。在全球范圍內,遠程教育和跨境教育正在迅速崛起,在一些國家,民辦的盈利和非盈利高等教育機構也在不斷增加。
除了我特別提到的一些因素,亞洲的教育還面臨什么挑戰呢?當那些學生剛進入大學時,我們就需要為他們做好準備。我們都知道學生的就業能力很重要,這就要求教育和市場需求相聯系,這一點很關鍵,正如我之前稱作實踐一基礎的科學知識,就需要學術界、產業界、公共部門的全力合作。大學收入來源也需要多元化,而且更加強調學生和他們家庭需要分攤的費用,這和一些私立資助機構的出現密不可分。當然,職工待遇是一個重要因素,只有大學教職人員的薪水更加誘人,才能吸引到優秀的教職員工。
亞洲高等教育的發展,不應該僅僅是數量的擴大,而更應該是質量的提升。一些大學的教職人員需要專業發展和培訓,因為高等教育在不斷變化,他們的角色也需要發生變化。當今,人們對大學教職人員有了更多期望,僅僅從事教學和研究已經不能滿足這種期望了。在高等院校管理上,不同國家
的眾多大學擁有日益擴大的自,現在有一個爭論的焦點,即大學在接受公共投資的同時,如何平衡其與自身獨立性之間的關系。這自然涉及到大學與政府之間的關系。我們會看到更多的私立機構和公私合營機構希望與大學緊密合作。我確信,一些以這種新的公私合作伙伴關系作為投資模式的大學將會建立。
我還要強調的是,人們看待知識的方式很關鍵,我們如何理解知識對教育也有決定作用。在以往,人們認為大學對知識發展具有壟斷地位。大學能夠對社會產生訓育作用,科學研究的目標是不斷探索和積累新的知識,研究人員有他們自己的日程安排:研究擁有無限制的自由和無條件的資助,研究被認為是不可預測的甚至不可控制的。現在這種看法有所轉變:人們開始認為社會能夠反作用于大學,認為從社會角度看科學更為重要。在許多案例中,知識生產與實際應用及經濟影響高度相關,這些研究是有目的的,可控制的,能夠積極響應市場需求,而且科研資助和捐贈者、股東的需求緊密相聯。
這種發展當然也與知識社會和經濟社會的興起有關系,這意味著新知識必須與學生先前的經驗進行有意義地聯系,大學需要更好地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訓練學生在新環境下應用知識的能力。很多調查表明,在教育中培養諸如溝通能力、談判能力、分析和邏輯思考能力、領導力、管理和組織能力、在壓力下工作的能力、如期完成工作的能力等,也很重要。我們可以看到,特別是在我們這一地區,對于高效率、低成本、適應性強的技術需求日益增加,當然這和許多地區的經濟增長形態發生的主要變化相聯系。這也是我們需要教育在上述巨大變化中發揮積極作用的原因。
當然,越來越多的大學的出現往往存在或潛在諸多風險,因為很多大學不一定都如一些知名私立大學那樣擁有較高的教學質量,這是世界銀行對于質量的重要性的陳述。這里我想說的是,很多私立大學的質量都很高,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公立大學質量也都很高。在高等教育領域,的確有必要進行機構重組。我們看到,私有資本進入教育領域已開始起作用,很多投資者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這種現象本身也會促進教育的國際化。這里嘗試列出一些我認為對于高等教育機構很重要的問題。比如。未來的高等院校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在迅速變化的社會背景下,高等院校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在知識經濟時代,高等院校應該教給畢業生什么樣的技能?高等院校應該怎樣界定“知識”?為了回答上述問題,高等院校應該用什么方法進行教學?
整個世界的就業市場正在經歷巨大轉型,未來的就業市場至少有以下四個方面的變化:許多額外的工作會被創造出來,某些工作會被完全淘汰,一些職業會被替代,一些職業則會被重新定義。2009年亞太地區失業人數是1億,世界勞動人口會從今年的45億增加到2025年的52億,僅在亞太地區就會新增3億個崗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預計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將會新增2000萬個工作機會。所以,大學對未來有可能產生的就業機會的研究很重要。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是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的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當和最精彩的開端。它猶如文章的“鳳頭”,雖小巧玲瓏,卻能安定學生情緒,誘發學生的感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進入學習的情境中。
精心設計導入語,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巧妙的導入語,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例如,教學《雨》時,教師可先給學生出一個謎語:“千條線萬條線,落入水中都不見。”并引導學生說出謎底,進而導入課題。這樣的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而且還可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
在導入新課時,可以運用幻燈、錄音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借助歌曲、圖片等直觀、形象的教學輔助用具來進行。這樣的導入,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喚起學生求知的積極性。在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時,在上課之前,我播放了“百鳥齊鳴”的錄音帶,讓學生閉眼傾聽,想象:這里有多少鳥兒,它們在干什么……告訴學生這么多鳥兒們它們都住在同一棵樹上,學生們在驚訝之余,更是激起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教學一開始,我利用錄像再現了桂林山水的奇特風光,讓學生仿佛置身于那如詩的連綿畫卷之中。隨著畫面的移動,學生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對桂林美麗的風光嘖嘖稱奇,個個翹首凝視,不約而同地發出驚嘆,贊美之情油然而生,帶著對“美”的向往進入了課文情景,不禁想更多的了解桂林,了解桂林的山水風光。
二、創設情境――優化教學手段
現代素質教育觀,要求教師創設情境,優化手段,讓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在愉悅的身心交往中發展學習技能,發展人格。因為真正有效的學習必須是在積極的參與下進行并達成的,參與面的廣度和參與的機會出現的頻度決定了參與是否充分、積極、有效。參與狀態良好的學生,總能積極踴躍、滿懷熱情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
如在《天鵝、大蝦和梭魚》一課的教學中,組織學生表演課本劇,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天鵝、大蝦和梭魚是怎樣拉車的,并在表演過后安排一次小的采訪,讓學生們對這三只小動物進行自由提問,學生們興致盎然,提出的問題精彩紛呈,更重要的是在這一互動過程中,學生們體會到了課文情境,明白了一個道理:合伙的人們如果不是心一條,什么事也辦不好,鬧來鬧去白費力,到頭來,只能是自尋煩惱。
在教學《爭吵》一文時,我讓學生充分讀課文,問學生:在課文中克萊蒂幾次說到“我在外面等你”?他這樣說的目的是什么?組織小組討論:課文中我和克萊蒂都說過“我在外邊等著你”,兩人說的話一樣,意思也一樣嗎?父親對我說的話有什么深刻的含義?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提問,學生深入學習課文,積極思考,學習興趣高漲。
語文學習不同于其他學科,學生接觸的無外乎是讀寫的材料,是那密密麻麻的方塊字。要使其變得有聲有色,就必須調動學生的感官功能,使其興趣盎然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做到這一點,就不可忽視多媒體教學,他就像一位魔術師一樣,讓你在課堂上盡情施展自己的本領。
在《火燒云》一文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將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呈現在學生眼前,讓他們如臨其境,視聽感受達到了極限,完全置身于那美麗的意境中。這樣,就極大的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創設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氛圍,學生始終處于一種亢奮、參與的狀態,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拋磚引玉――優化作業設計
作業不應該只是知識的鞏固,機械的練習,而是課堂的又一次延伸。實際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教師要善于在學生活動中捕捉時機,設計靈活多樣的作業內容。
在教學《秋天》一課之后,可布置學生有關“秋天”的課外作業,引導學生走出課本,走到圖書室、大自然中去搜集有關秋天的詞語、謎語、諺語、詩歌、故事、圖畫等等,教完課文以后,再布置學生做一份圖文并茂的手抄報,讓學生親手描繪秋天的美,展示秋天的美,感受秋天的美。
任何一種文化想要得到廣泛的傳播和長足的發展必定要經歷產業化的道路。依照漢語言文學自身的特點我認為可將其分成幾個部分分別處理。古漢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也是漢語言文學最為豐富的素材寶庫,由古漢語所支撐的中國“國學”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但是,由于近代白話文的興起,現代青少年對于深入學習研究古漢語和國學的耐心正逐步喪失。漢語言文學的產業化應該與漢語支撐并由漢語表達的中國的價值觀理念結合在一起,而不應該是由漢語描繪出的其他文化的內容。
由此可見,技術上的以及其他一些方面的手段是非常必要的,這是漢語言文學產業化在硬件上的要求。
二、漢語言文學的國際化
要實現漢語言文學的國際化,首先要實現漢語的國際化,讓漢語逐漸成為一種被認可并被廣泛接受的語言。在這點上對外漢語教學則顯得尤為重要。
其次,要實現漢語言文學的國際化必須建立漢語言文學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作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進行國際化。這就需要各方面人力、物力、財力的大力支持。
最后,漢語言文學要滲透到的是世界各國,不應該急功近利只盯住擁有文化話語權的歐美各國。諾貝爾文學獎不一定是一國文化獲得國際認可的唯—途徑,只要擁有足夠多的國際廣泛認可,漢語言文學完全可以建立以自己為核心的諾貝爾文學獎。
三、走產業化與國際化相結合的發展道路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5-0124-02
一、國際化:必然趨勢
隨著全球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學術期刊也面臨著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挑戰。如何能在強者如林的國際學術期刊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擁有一定的話語權是各家期刊近年來思索的重點。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我國被國際三大引文數據庫SCI/SSCI和A&HCI收錄的期刊僅207種,且95%的入選期刊影響因子低于2.0。其中,以SCI為例,2012年SCI共計收錄期刊3750種,我國僅占33種,不足1%。由此看見,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化道路還任重道遠。在網絡普及的今天,期刊的數字出版規模飛速增長,傳播速度與成本都遠遠高于傳統版本。這些都為學術期刊出版的國際化奠定了技術性的基礎。作者也會通過網絡與數字化方式更快捷地接觸到期刊,了解和認識期刊。但是,歸根結底,期刊是由編輯來組織和駕馭的。期刊能否“走出去、站得穩”依靠的是高質量的選題,優秀的編輯以及嚴謹的排版。編輯作為一本期刊的操作者,其主體意識能否得到有效的發揮對期刊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學術期刊國際化已經成為全球期刊發展的大勢所趨。為了順應國際形勢,提高自身期刊品質,學術期刊的編輯隊伍要首先順應國際化的大潮,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
“編輯的素養,包括編輯的知識與技能、心理素質、工作經驗和態度等方面,是編輯在從事出版工作時具備的知識和修養”[1]。在編輯工作中,編輯的主要任務就是對作者的稿件進行加工、整理。這一工作特性決定了編輯素養的重要性。首先,作為一名合格的編輯,必須熟悉出版物的相關法律與法規。出版業,尤其是期刊出版,時效性很強,有時會帶有較強的政治性。在學術期刊的編輯出版中,編輯應盡量避免政治性的問題,集中探討學術研究。其次,編輯技術是編輯工作的基礎。編輯技術具有一定的約定俗成性,比如,編輯校對的符號。如果編輯技術掌握的不好,就會對后續的工作帶來很大的麻煩。這樣會間接影響期刊的出版時間與質量。再次,編輯必須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與學術素養。技術是形式,知識是內容。只有技術而沒有知識是很難編輯出具有思想性的文章。只有編輯具備相關的學術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稿件的內容,進而完善稿件,創作出高水平的作品。最后,編輯在工作時要具較強的耐心。編輯不僅要與稿件打交道,也要與作者打交道。這就需要編輯不僅具有很好的文字與學術能力,還要有較強的人際溝通與理解能力。這些都是以工作熱情與耐心為基礎的。由此看見,作為一名編輯,較高的素養不僅體現在學識淵博、工作敬業,還需要有足夠的耐心與專心,才能打造出一流的文章與期刊。
學術期刊的國際化發展不僅可以為編輯部帶來很好的直接效益,也可以為推動我國的學術走出去貢獻力量。學術期刊國際化的內容通常被分為實質性和非實質性兩類。實質性的內容包括論文水平國際化、稿件來源國際化、發行市場國際化和出版效率國際化;非實質性內容的包括編委成員國際化、審稿專家國際化、編輯標準國際化和出版語言國際化。但是,無論是實質性的,還是非實質性的內容,都與編輯的作用密不可分。如果編輯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就可以在讀者與作者之間架起良好的溝通橋梁,也可以在實質性國際化內容與非實質性國際化內容之間形成平衡。這樣可以使得學術期刊盡快步入國際期刊的行列。
(一)學術期刊的國際化需要編輯具有不斷更新的意識
1.研究背景
在英語日常口語交際中,往往會頻繁出現諸如well,I think,I mean,you know,you see等沒有詞匯意義但又不可缺少的詞語。Schiffrin(1987)將這類詞統稱為話語標記語,并把它們歸入口語中一種游離于句子之外的話語行為修飾語(speech acted verbal)。20世紀90年代,Aijmer(1996)和Stenstrom(1990)等人利用《英語口語語料庫――LLCSE》和《倫敦青少年語料庫――COLT》,對英語口語的語篇標識語的形式特點、語境特征及語用功能進行更深入的分類研究時,也包含這類詞語。近年來,國外一些學者對英語學習者口語中的語篇標識語的習得和使用進行了調查研究(如Altenberg 1998;Cock 1998;Hasselgren 1998),其中Hasselgren把這些詞稱為口語小品詞(Small words,以下簡稱SW),并將研究延伸至外語教學和口語評價領域。她認為SW雖不具備話語內容和意義,但有助于提高話語的流利性。同時,她認為SW具有組織話語語篇和表達說話者交際意圖的雙重功能。因此它既可視為語篇標識語,又可看做是交際雙方的互動信號和協調機制(Hasselgren 1998:155)。國內有不少學者對話語標記語的語用功能進行了分析研究(冉永平,2003;何自然,2002),還有部分學者對中國英語學習者話語標記語的使用狀況進行了語料分析(何安平,徐曼菲,2003;王立非,祝衛華,2005)。筆者以美國最受歡迎的情景劇之一《老友記》中的生活臺詞為語料,對美國本土人話語標記語的使用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研究問題如下:(1)美國本土人常用話語標記語的使用頻率和類型;(2)對照王立非、祝衛華(2005)二人對中國學生英語口語中話語標記語的使用研究結果,比較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話語標記語的使用上與美國本土人存在哪些差異。
2.話語標記語的定義和分類
到目前為止,對于話語標記語的概念,專家學者們眾說紛紜。由于研究的出發點和側重點不同,國內外學者給了這類結構許多不同的名稱,如話語小品詞(discourse particle)、邏輯聯系語(logical connectors)、語用標記語(pragmatic markers),等等。雖然對話語標記語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然而專家學者們大多同意Holker(1991,cf.Juncker,1998)對話語標記功能的闡述:(1)不對話語的真值條件產生任何影響;(2)不會增加話語的命題內容;(3)與說話時的情景有關;(4)具有一定的情感功能或表達功能。本文采用Holker對話語標記功能的分類,主要研究口語表達中用于銜接語篇、傳達語篇信息、引導話語理解的標記詞、短語或小句。
因為定義不同,對話語標記語的分類不一致。何自然、冉永平(1999)認為,話語標記語及小品詞不僅包括部分連詞(如and,therefore,because等)、副詞(如actually,incidentally等)、感嘆詞(如well,oh等),某些短語或小句(如as a consequence of...,you know,I mean,if I am not wrong等)也應該包括在內。本研究采用Philip(1995)的分類框架,參照王立非、祝衛華二人的分類,采用邏輯連接標記語和填充標記語二分法對話語標記語進行分類。邏輯連接標記語指以邏輯關系將口語語篇連接起來的連詞或副詞,共分為13類。填充標記語是指沒有具體信息內容、用于填充停頓,以保持話語流暢性的標記語。它可分為兩類,一類有語義意義;另一類沒有語義意義,只有交際意義。筆者通過研究以上分類中的15類話語標記語(78個具體話語標記語),調查話語標記語在美國人口語中的使用分布特點。
3.口語語料的描述
本研究所用的語料來自情景劇《老友記》中的部分生活臺詞。該劇講述了生活在紐約一間公寓的六個朋友之間發生的一連串故事。整個喜劇以六人的友誼、愛情和事業為中心,其中生動有趣的性格、令人捧腹的搞笑劇情,很快《老友記》風靡全世界,成為世界各地年青一代必看肥皂劇,自上演以來收視率不斷被刷新。劇中對話風趣幽默,幾乎涵蓋當今美國青年最常用、最喜歡的口語表達方式,因此,該劇立即成了很多英語學習者的最佳口語和聽力資料。由于其較強的代表性,因此該劇中的生活臺詞可以反映美國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口語表達方式。筆者隨機抽取了第十季中的第1至第10集,共計約七萬個詞數。王立非、祝衛華(2005)二人在研究中所用的語料來自中國學習者英語口語語料庫(SECCL),因而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4.結果與討論
4.1總頻率
表一列舉了兩個語料庫中每萬詞符中話語標記語的總數量。從表(一)中我們可以看出,以每萬字符為單位計算,美國人話語標記的使用頻數與類型分別為972和56,而中國英語學習者分別為914和62。從頻數和種類上看,二者相差不大。
表(一) 美國人與中國英語學習者語料中的話語標記語的總頻率和類型
4.2話語標記語類型
為進一步比較美國本土人與中國英語學習者在口語交際中話語標記使用的異同,筆者將《老友記》語料庫的話語標記進行分類統計,并將其與王立非、祝衛華對中國學生英語口語中話語標記語的分布數據進行對比。結果發現,除了列舉性標記語外,其他類型的話語標記語在兩個語料庫中都有出現,然而在以下四類話語標記中:附加性標記語、對比性標記語、讓步性標記語和有無明確含義填充語,兩者存在明顯差異。具體而言,中國學生過多使用三類標記語:(1)附加性標記語;(2)對比性標記語;(3)讓步性標記語,過少使用無明確含義填充語。
4.3過多/過少使用的話語標記語
基于王立非、祝衛華對中國學生英語口語話語標記語的語料分析,筆者將其結果與美國本土人進行比較。通過仔細對比發現,我國學生的英語話語標記語使用有以下特征。通過對兩個語料庫中十個最高頻的話語標記語進行對比,筆者發現附加性標記語and在兩個語料庫中的頻率都是最高的,這說明由于and這一附加性標記語比較容易掌握,使得中國學生在英語口語當中傾向于選擇這一話語標記語。然而,中國學生使用該話語標記語的比例相對于美國人來說要高得多。除此之外,but,if,you know這幾個話語標記語都出現在兩個語料庫中,但是排序不同。這一結果與王立非、祝衛華的研究有所不同,他們的語料分析顯示英國人最常使用的話語標記語是however和therefore,然而,筆者發現美國人很少用這兩個附加標記語,這表明在同樣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里,口語表達也會存在很大差異。相對于王、祝的研究結果,筆者認為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話語標記語的使用類型上和美國人更為相近,雖然二者也存在不少差異。中國大學生在口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4個話語標記語分別為and,but,very,I think。王、祝認為對and,but的過度使用,有可能是因為受到母語的句法遷移和中介語的影響。比如中國學生常常不會斷句,在英語寫作時會過多使用and或but連接兩個句子,這種情況在口語中也很常見。而過多依賴very,I think,有可能是受限于學生口語水平或者交際時的心理壓力。例如中國學生在口語交際中,短時間內可能無法想出I am afraid,in my opinion之類的短語填充停頓,贏得思考時間。此外,任務的類型會影響話語標記的使用,確切的原因有待深入研究。
表(二) 中國學生和美國人在口語語料庫中出現頻率最高的10個話語標記語
表(三) 中國英語學習者語料庫中使用過度的話語標記語
筆者還發現中國英語學習者嚴重缺乏對無意義填充語的使用能力,尤其是對話語標記語well的使用。從表二可以看出,well這一話語標記語位于美國人使用頻率最高的十個話語標記語之一,其頻率達到46/10000。然而,何安平、徐曼菲(2003)的研究發現中國英語學習者對這一話語標記語的使用頻率只有7/10000,而且其中80%以上的well都僅局限于口語成績好的前幾名學生。這一結果顯示中國學生對well的使用還掌握得很不夠,同時暗示對well的使用可能是衡量英語學習者學生口語流利程度高低的標準之一。
5.結語
本研究的結果對外語教學各個方面都有啟發意義。在聽力教學中,由于話語標記對話語信息的預測有提示作用,因此掌握話語標記的作用有助于學習者在聽力過程中減少話語理解所付出的努力,縮短話語理解的過程。這就要求聽力老師一方面應當給學生提供真實、自然的語料,另一方面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注意話語標記語的使用規律和功能,有目的地培養學生根據語境及話語標記的語用制約功能預測會話含義,以提高聽力理解能力。在口語交際過程中,很多英語學習者由于不會使用話語標記語,只能將句子的意思表達出來,無法表現其情感功能。因此,在口語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自然地使用話語標記語,引導學生使用各種話語標記語表達諸如驚訝、懷疑、抱怨、失望等不同情緒。在評價學生的自然口語表達時,可以將話語標記語作為評價的指標之一。話語標記的語用功能對于閱讀教學同樣有重要的作用,了解其語用功能能幫助學習者更好更快地理解語篇結構及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師在這一方面應提醒學生注意話語標記對語篇連貫的作用,提高學生對篇章結構的理解。話語標記在寫作教學中的作用同樣不容忽視,在寫作過程中,學生往往將口語標記與書面語標記混為一談,導致口語書面化(左欣,2008),書面語口語化(胡丁予,2011)。陳偉(2011)的調查研究表明話語標記語的使用頻數與作文成績成正相關;高水平學習者使用更多頻數和類別的話語標記語;具有較強的語體意識;而低水平學習者濫用話語標記語并具有石化性特點。這就要求在寫作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注意口語標記語與書面語標記的差異,然后通過輸入大量真實寫作語料,設計真實寫作任務、適時地教授話語標記相關知識,培養學生寫作時的讀者意識、語篇意識和語體意識,以達到提高學生英語寫作得體性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彩芬,李委清.英語口語話語標記使用實證研究及教學啟示[J].中國大學教學,2011(8):59-62.
[2]陳偉,彭文鼎.大學生英語寫作中話語標記語的使用情況――一項基于CLEC語料庫的研究[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2011(3).
[3]何安平,徐蔓菲.中國大學生英語口語中Small Words的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6):446-452.
[4]何自然,冉永平.話語聯系語的語用制約性[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3):1-8.
[5]胡丁予,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書面寫作中的口語化現象分析[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5):139-142.
[6]冉永平.話語標記語well的語用功能[J].外國語,2003(3):58-63.
[7]王立非,祝衛華.中國學生英語口語中話語標記語的使用研究[J].外語研究.2005,(3):40-44.
[8]左欣,等.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口語書面化調查與分析[J].瘋狂英語.教師版,2008(6).
[9]Aijmer,K.Conversational Routines in English――Convention and Creativity[M].London:Longman,1996.
近年來,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穩定增長、國際貿易的飛速發展和外資企業的紛紛涌入,不僅加大了國際化人才的需求量,而且提供了高等教育國際化改革和發展的動力。經濟全球化浪潮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不斷深化,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典型表現就是全球化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選擇,高校為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和專業結構。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指跨國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和競爭,其內容包括各種教育資源,如觀念、課程、人員、技術、信息等的跨國界流動,其目的是培養具有理解國際事務、能有效生活和工作在多樣化世界的具有各種技能的、面向世界的國際化人才。隨著國際經濟活動聯系日益緊密,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強,會計專業教育國際化也呈現出新的特征和發展勢頭,旨在培養具有“全球意識”的國際會計人。只有通過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才可以培養出與國際緊密聯系的實用型人才。因此,本文在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高校會計學科教學體系改革研究”的支持下,展開了關于會計學科教學體系改革與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研究。
1 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現狀
國際化合作辦學是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因此,本文將國際化合作辦學視為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現狀。由于國際化合作辦學發展歷程較短,目前國內外系統研究成果并不豐富。
1.1 國外研究現狀。國際上對跨國高等教育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方面,以WTO的教育服務貿易為背景,把跨國高等教育作為商業存在形式加以論述,如"Trade in Higher Education Services:The Implications of GATs"(Jane Knight,2002),"Trade in Educational Services:A European perspective"(Spreek vcersie,2002)等;另一方面,對跨國高等教育的質量保證以及建立國際學歷、學位證書互認框架等方面的研究,如"Introduction to the Theme of Transnational Education"(Sergio Machado dos Santos,2000),"Quality Assurance Implica-tions of New Forms of Higher Education"(Robin Middle hurst,2001)等。
簡而言之,國外對跨國高等教育的研究主要為宏觀性研究,主題涉及跨國高等教育的產生背景、意義、概念界定、類型及其在教育服務貿易中的地位等。隨著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研究主題逐步呈現專題化,對跨國高等教育的質量保證、證書認證等課題的關注力度越來越大。大部分研究者從輸出跨國高等教育較成功的發達國家的角度進行研究,而從輸入國角度進行的研究并不多見。
1.2 國內研究現狀。盡管國際化人才培養是非常熱門的實踐話題,但目前尚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
我國高等學校會計人才培養的一個嚴重缺陷是知識面過窄,學科結構單一,培養的人才知識面窄。在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的過程中,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又日益明顯。對于會計人員來講,需要具有扎實的會計專業基礎知識,更需要具有廣博的其他專業學科的知識,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國際化要求。近年來,這種情況雖然通過拓寬專業面、實施學分制、開設選修課、推行第二學位制、主輔修制等有所轉變,但這些改革措施尚遠未到位,學生在學習上還受到很大限制,在所培養的會計人才知識面狹窄的問題上,并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從學校實踐來看,高等教育國際化開始向院校主導型轉變。各高院制定相應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將國際化納入教學和研究等整體辦學過程之中,國際化成為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院校提高辦學質量和研究水平,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手段。而會計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中國經濟國際化的縮影和表現。通過國際化辦學體制,采用ACCA考證和與國外高校合作辦學等辦學形式,從辦學理念、課程設置、教學大綱、教材建設、師資培訓、教學方法、質量控制等方面學習到先進的辦學經驗,經過消化、吸收,提高辦學水平和管理能力,進而創造出有學校特色的辦學理念、管理體制和方法。
受教育對外開放和職業技能鑒定發展的推動,國外會計專業資格證書在我國開始流行。國際勞動力市場需要有國際交往能力和懂國際準則的國際化人才。我國加入WTO后,急需跨國界、跨地域、跨民族、跨經濟、跨文化、跨學科的涉外型、復合型的會計國際化人才。
總之,國內關于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研究顯得比較寬泛,但對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動力機制、跨國高等教育的國際比較及其盈利性特點、辦學模式、辦學體制的改革以及國內總體情況的分類、歸納等研究尚需進行開創性研究。
2 高校會計學科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措施
會計是一種商業標準化語言。會計學科國際化人才,不是傳統的只懂會計理論或只懂會計技術的人才,而是具有國際會計準則知識;不但擁有合理的知識結構,而且具備較好的專業技能的人才。相關高校必須在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方法、教學評價、教學管理等方面進行改革,通過國際化手段,提高會計人才的全球意識、國際化觀念。
2.1 會計學科教育觀念的國際化。會計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前提是會計教育觀念國際化,即從全球視角出發來認識會計教育的本質和作用,認識會計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問題。一是在思想方面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主要是指為增進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而加強國際理解,使學生深刻理解多元文化。二是在能力方面培養學生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使學生掌握在國際社會中工作所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具體來說,要使培養出來的人才懂科技,通外語,會經營,善管理,具有較強的國際意識,通曉國際貿易、金融、法律知識。能夠適應國外工作和生活環境。
2.2 會計課程設置的國際化。有必要探討會計專業國際化發展的課程設置改革,強化會計學科的國際化背景,確立會計學科專業人才國際化培養目標。國際化的課程是一種為國內外學生設計的課程,在內容上趨向國際化,旨在培養學生在國際化和多元化文化的社會環境下生存的能力。課程國際化,不僅要開設關于其他國家和國際問題的課程,而且所有課程都應該體現國際觀點。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容從以往單純、外在的人員交流,擴大到課程國際化和跨國教育等方面。高等教育國際化
內容的擴大化表現為會計高等教育使用英語教學,開設廣泛多樣的國際化課程、課程國際化是實現整個會計學科高等教育國際化、提高會計學科教學和研究水平、培養會計國際型人才的主要途徑。
2.3 會計教學內容的國際化。針對會計國際化辦學,構建國際化的課程體系有三條主要途徑,一是專門開設國際教育方面的課程,如國際會計準則等方面的課程;二是在現有教學內容中補充國外先進的會計知識;三是選用國際上的先進教材。教學內容的國際化有以下方式:①開設專門的國際教育課程;②并設注重國際主題的新課題;③在已有課程中增加一些國際方面的內容;④推進國際普遍關注的重大課題的研究;⑥建立校際聯系,把國外參觀學習與課程聯系起來。
2.4 會計職業的國際化。開設國外注冊會計師資格證書培訓班,例如開展ACCA、CGA、CFA等職業認證培訓,為學生就業與職業發展創造條件,提供會計職業的國際化背景,鼓勵并培訓學生在學習年限內到國外獲取一定的學分或者參加境外實習。強化會計專業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對國際會計準則的相互理解。建議中外國際化合作辦學,強強聯合,加強國際會計人才的交流,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全球意識、國際化觀念。
2.5 學生交流的國際化。現代科技文化交流是一種雙向交流,要培養出國際化人才,增進民族間的相互理解,就必須派學生到相關國家生活,去了解該國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才能夠真正深入地理解對方。高等學校學生的跨國流動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標志之一。大規模的學生留學國外,不僅有助于各國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而且有利于擴展課程內容的國際廣度,開展跨文化的研究與討論。給學生提供出國學習的機會,推進國際化項目的發展和實施,促進會計教育向國際化方向發展。
英語已經走進大學課堂,成為大學生的必修課,為大學生提高自己的跨國交流提高了現實基礎,四級、六級英語測試更是激勵大學生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總的來說,我國的英語教學事業還是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目前仍有一些不足。
(一)大學英語教學忽視文化的作用
語言作為文化傳承的工具,與文化的緊密聯系不言而喻,不借助語言這個工具,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恐怕難以實現,沒有文化作為底蘊,語言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也大大被削弱。所以在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充分重視文化的重要作用,發揮文化的積極作用。目前,在我國各地的高校教學中對文化重要性的認識仍有不足,在教學活動中不重視文化,一般的大學英語課程大多是純理論的授課,就是為了教授英語而教授英語,通過大量的講解語法、單詞、句型以達到傳授英語知識,使學生通過學業測試或專業測試的目的。在授課過程中講師很少會涉及英語國家的人文知識,使學生在聽一些與該國歷史典故或者是現狀有關的內容的時候一知半解,無法達到教師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大學英語教學缺乏跨文化的經驗
英語作為語言的一種,和其他語言一樣,其背后都承載著一種文化。并且是一種與漢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兩種文化的差異,并生動形象地向同學展示出來,讓同學感受到語言的魅力,那么整個教學效果可能就會事半功倍。就中國的實際情況而言,目前在大學英語教學活動中嚴重缺乏跨文化教學的經驗。目前從事大學英語教學活動的老師大部分沒有國外留學或者是國外生活的經歷和經驗,大部門具有國外留學或者海外生活經歷的教師大多在211及以上層次的學校。在一些的普通高校,在英語教學部門可能上至學科帶頭人下至普通講師都不具備國外留學和海外生活的經歷和經驗。沒有親身感受過當地的文化特色,在講課過程中就很難生動形象,讓學生感同身受,這體現在教學中就是缺乏跨文化的經驗。
(三)大學英語教學缺少跨文化的意識
我國對于跨文化教學的重視和理論引進可以追溯到20世紀的80年代,然而早在20世紀50年代歐美國家就已經開始對跨文化的交際學展開研究,到現在,歐美國家的跨文化交際學已經非常成熟。相比而言,我國的跨文化交際學可以說是起步晚、發展慢。近幾年來雖然我國的跨文化交際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是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仍然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缺乏跨文化教學的意識是造成跨文化理論無法在實際中取得良好成效的主要原因。目前,在高校中從事跨文化教學的人如鳳毛麟角,少之又少。而一些從事跨文化教學的人員大多是綜合院系的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缺乏跨文化教學是實情,而其原因是跨文化教學的理論與實際教學的斷層。
(四)大學英語缺乏跨文化訓練
在中國有一句俗話叫作“熟能生巧”,在英語教學中也不例外。必要的訓練是掌握一門技能的基礎。大學英語教學成果不僅與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關,還與教師教學能力有關,教師學習掌握的教學技巧越多,對于專業知識的積累越深厚,教學效果也就越好。就相關調查顯示教師學習掌握的教學技巧和技能訓練的數量與教學效果成正比。因此,加強對教師教學技巧和技能訓練的強度對提高教學成果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目前我國大部門戰斗在英語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很少有人接受過完整的跨文化教學體系的培訓,只是有少部分的教師接觸了部分的跨文化教學的理論,但是仍無法把其熟練地運用到英語教學中來。由此可見,接觸和接受跨文化教學體系的培訓并不意味著就能提高教師的實際教學水平。
二、提高學生對外國文化認識的建議
(一)促進學生對外國文化的了解
在傳統的課堂中,英語的教學主要是以語法、句型和詞匯為主,卻忽視了學生在接觸到新的語言的迷茫和抵觸的心理。因此,要想實現良好的英語教學效果,讓學生認識到英語的樂趣,教師應該讓學生以多種方式接觸到外國文化,使其在對文化產生興趣的基礎上展開英語教學,一定會事半功倍。
1.發揮影視劇的文化輻射作用
國際交換生是使學生走出國門,接觸并了解外國文化的一種有效手段,但是并不是每個學生都有走出國門的機會,大部分的學生接觸外國文化還是依靠網絡、電視等。“影視劇作為西方文化的集中反映,不僅濃縮了各國文化的精華,而且它集情節、圖像、聲音等要素為一體,具有直觀性、故事性、趣味性的特點,飽受廣大學生的歡迎。因此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針對教學主題,挑選一些既與教學內容相符又能充分展示外國文化的影片讓學生觀看。例如在講到“夢想”這一主題的時候,可以請同學觀看時下流行的美劇《破產姐妹》,通過該影片可以讓學生了解到美國文化中對夢想的追尋和對生活的熱愛。還可以通過該影片對美國的一些基本情況做出了解:飲食文化、服飾文化、交通文化等等,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于外國文化的了解,減少在課堂中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教學效率低下的問題。
通過觀賞影視劇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會做題、會寫單詞、會用語法但是不會說一直是中國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的令人頭痛的問題。通過觀看外國影片不僅可以使學生體會到在不同的語境中同一詞匯的不同含義,還可以加強學生的語感。
2.開設相關文化課程,使學生感受到文化差異
在大學期間,在開設英語課程的早期,學校可以專門開設幾節關于中西文化差異的課程,專題涉獵的范圍可以很廣泛,可以對英語國家的人文歷史、地理、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簡單介紹,為以后的英語教學奠定文化基礎。一個民族的語言會受到該民族的價值觀念、歷史經歷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學習這些文化因素對于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文化課程可以彌補學生對英語國家認識不足的短板,在開設專題英語國家文化講座的基礎上,老師可以通過布置作業的形式,讓學生通過資料收集、討論、分析,得出自己關于中外文化差異的看法,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外文化差異的存在,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理解并尊重外國文化。
(二)營造具有西方文化氛圍的課堂環境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課堂里,老師大多用中文來進行知識講解,用中式思維來講解西式思維。在講解內容上也是具有中國特色,這使得中國的英語教學很難走向成熟。不能與西方文化融會貫通的英語教學也不可能獲得成功。
1.將文化融入外語課程
將文化融入外語課程是對老師在選材的過程中要選擇具有典型的英語國家文化特征的文章進行重點講解,同時還要求老師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深度和廣度的拓展,讓學生在學習更多的文化內容的時候,學會拓展和思考。例如在21世紀大學英語2中“The tale of a cultural translator”,老師可以重點分析中外文化中溝通交流的差異性,并且引導學生對這一話題進行討論,讓學生思考自己平時的交流方式,然后再通過文章看看英語國家的交流方式,并分析哪些外國文化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到濃厚的西方文化,并了解英語國家的生活習慣和兼職觀念。并學會用西方的思維方式來學習運用英語知識,真正實現活學活用。
2.設計情景對話
在課堂上鼓勵學生通過情景對話勇敢發言,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進入到一個特殊的語言環境,能夠提高他自己對于英語的運用能力和反應能力,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話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情景對話的要求,請學生課下準備。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完成在不同文化氛圍內的轉變,還可以增強學生對詞匯運用的準確性。比如詞匯“fend for oneself”與“look after oneself”,既有聯系又有區分,老師可以在布置情境設計的時候要求學生運用這兩個詞匯,增加學生對于詞匯意思的理解。
通過情境設計對話可以加強學生的肢體表達能力和語氣,在英語中語氣對于表達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學生在情景對話的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大膽地使用合理的語氣,將情感表達出來,將抽象的句子賦予它生命力。使學生體會到語言的魅力,從而有助于學生在日常的實際交流中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三)開展課外的文化體驗和實踐教學活動
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還是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溝通的能力,但是僅僅課堂教學恐怕是無法實現教學目標。因此教師應該組織多種活動給學生提供用英語溝通交流的機會,使學生能夠在一個相對具有西方文化氛圍的環境下得到成長。
1.文化體驗
不言而喻,文化體驗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去英語國家留學,但是由于經濟、學術、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留學并不具備普遍性的特點,只適用于一小部分的學生。加強學生的文化體驗還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來加強學生體驗外國文化的目的。比如,一些高校聘請了外教,學校可以和這些外教溝通,請這些外教開辦英語聯歡會、英語講座等,使學生通過和老師面對面的交流感受到外國的文化。另外在一些高校還有英語國家的留學生,老師可以鼓勵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使中國學生通過留學生提升自身的英語水平,留學生通過中國學生提高自己的漢語水平。同時學生還可以自發組織英語角、英語活動社團,通過英語愛好者的相互學習,實現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目的。而這樣的文化體驗活動具有活動時間多、活動形式多樣、涉及內容豐富的特點。
2.實踐活動
作者簡介:梁幗(1979---)、女、江蘇徐州第一中學英語教師。
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我國高中英語教學還沒有突破傳統的授課模式,因而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西方文學注重對人的自我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探究,在西方文學的傳統中自始至終回蕩著人對自我靈魂的拷問之聲[1]。西方文學處于比較前沿的學科領域中,對于增強學生的國際化意識,全面理解世界文化有著獨特的功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在國際化背景下,對高中英語教學進行有效改革,將英美文學經典納入教學計劃,培育出時代所要求的高素質人才,是從事高中英語教學以及研究的工作者都應該當積極關注與思考的問題。
1.西方國家文學教學的相關研究成果
1.1重視文學教學中的文化因素
何謂文學?“Literature從14世紀起出現在英文里,其意為‘通過閱讀所得到的高雅知識’。最接近的詞源為法文literature、拉丁文litteratura,詞義大致相同。可追溯的最早詞源為拉丁文lit-tera———意指letter(字母)”[2]。這就意味著,從14世紀開始,英國的文學教學就注重文化的融入程度。因為文學是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表現人們內心情感以及再現一定時期與地域的社會生活。
“文化折射”理論——由皮爾·布狄厄在其《文化生產場》一書中最先提出。他認為“社會現象在文學中的反映不可能直接發生,而必須通過文學場的折射。文學以它的歷史、特點以及默認成規等構成了一個文學生產場,場外的社會現象只有通過折射才能在場內得到反映,而在這一反映過程中場外的現象又必定因為文學場的作用而轉換變形,因此,被反映的和反映出來的社會現象最終不可能是全然一樣的。”[3]因此,如果在中國高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中,忽略了文學這樣一個重要的場域和素養因子,以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去教授英語這一西洋文字,或者完全放棄了對英美文學經典作品的介紹和引入,那么,我國的英語教育,尤其在高中這樣一個重要的階段,必定是以失敗而告終。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文化研究熱開始遍及整個世界,影響力輻射至全部的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文學教學研究也在其中。1963年理查德·霍加特創建了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該中心旨在研究文化形式、文化實踐和文化機構及其與社會和社會變遷的關系。[4]八十年代后期,英國的文化研究思路與文學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傳到了美國,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展與豐富,隨后對西方各國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從文化的角度研究文學教學,就把文學看作文化大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去理解,不是只把文化當作背景或者是一般性前提,而是在系統論的原則啟示下,在文化的整體系統中去把握文學教學,體現文學的本質和功能。
1.2理性認識文學教學中的翻譯因素
如果有了這個前提,即,將一些經典的英美文學作品,可以是名著的節選或者是名家的短篇小說,作為高中英語教學的內容之一,那么,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進行文學作品的教學?通常情況下,我們所認為的外國文學教學可以看成是翻譯的外國文學教學,學生一般閱讀到的以及教師講授出的外國文學作品一般都是翻譯為中文的外國文學作品,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外國文學作品教學。
意大利梅雷加利認為:“雖然翻譯的最終結果大概是屬于語言,而后又屬于終點文學范疇的,所以翻譯行為的本質是語際性。它是自然語言所形成的各個人類島嶼之間的橋梁,是自然語言非常特殊的研究對象,并且還應是比較文學的優先研究對象。”[5]意大利的外國文學教學中一方面將外國文學看作翻譯文學來教授,注意翻譯文學的特征、價值以及其局限性;另一方面,又經常性的把譯本和原著進行對比,考察譯本中有無增刪、更改或者是杜撰,兩種文本間有何異同,其間是否出現錯訛,分析何種原因導致種種偏差并產生何種結果。他們認為如此才能真正認識到文學翻譯在文學教學中的必要性與局限性,從而更好地進行外國文學教學改革。
文學教學絕非翻譯,當然,我們必須得承認,在介紹文學作品的時候,翻譯是避免不了的。但是,如果把文學教學演變成一堂堂純粹的英譯漢教學實踐,那么,這與將英美文學作品引入高中英語教學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我們知道,語言的學習絕不是以新聞、商業報道、評論等為主要載體的。換言之,如果僅僅是接觸一些類似于上述的非文學類題材的文本是學不好語言的。一個國家的語言的精髓都孕育在該國的文學經典作品之中。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中國人在學語文的時候,從小學開始,就必須要背誦一些經典的唐詩宋詞。這就是中文的經典。可以說,我們國人的中文底蘊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對這些經典名作的學習和背誦。同樣的道理,我們在學習英美文學的時候,應該以欣賞、感悟英語語言的美為主要出發點,在近距離接觸英語語言精髓的同時,還需要了解作家的寫作動機、創作思路。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文學欣賞中獲得最大限度的語言素養,真正實現語言感知的提高。
2.我國高中英語文學教學現狀及原因分析
從當前的國內高中英語教學實踐來看,英美文學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納入高中英語教學計劃,雖然有一些學校嘗試過給學生布置一些課后閱讀任務。這其中就包括閱讀一些英美文學的經典作品。但是,這個任務沒有得到有效地監控和管理,效果甚微也是情理之中的。究其緣由,一方面,對語言技能的過分關注導致國內英語教學界忽視對高中生英語文教學素養的培育。 另一方面,市場經濟大潮與西方快餐文化的沖擊,當今普通高中學生的英語人文素養弱化,綜合能力下降。高中畢業生也許是應試的高手,卻無法背誦出一句英美文學中的經典名句。更不要說,在寫作的時候引經據典,創作出頗具原汁原味的文章來。
對于上述的種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思考其原因。首先,目前我國高中教學主要是為了迎接高考的檢測,一切以高考為導向,一切都要以切實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為主要出發點。因此,在高中英語日常教學中,教師強調的是“實用”性,即,如何在四個選擇中選中答案項,如何在作文中寫出吸引閱卷老師眼球的模板句子。毫無疑問,這種重“語言”輕“文學”的大氣候無疑將英美文學學習邊緣化;其次,處于高中階段的學生文學功底匱乏,視野不夠廣闊,主動學習能力較弱。在一些調查中,學生普遍反映閱讀英美文學經典具有相當難度;相當數量的學生對接觸英美文學經典的重要意義和作用認識不清,或者未能較好地掌握學習英美文學的方法,學習有較大的盲目性。當然,更多的學生認為經典文學作品離現實太遠,與考試不掛鉤,也就因此失去了學習的熱情。
3.我國高中英語文學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3.1文學素養是確保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眾所周知,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是語言和文化學習的重要手段。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能夠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
21世紀的英語人才應具備國際化的視野、獲取知識、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獨立提出見解以及創新的能力。其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但由于我國高中英語教學長期實行傳統的“經院式”教學模式,忽視了國際文學教學發展的變化趨勢,導致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成為多年來教學工作中的薄弱環節;而分析問題和獨立提出見解能力的培養也是長期困擾學生的難題。
3.2文學經典作品是體現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
經過國內教育專家的調研以及反復論證,我國的高中英語教學應當以建構主義為指導,把建構主義的教學理念貫徹到高中英語教學實踐之中,使這些課程體現并達到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與情境密切相關的自主操作活動,學習過程是學習者在教師及他人幫助下,通過調動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結合當前的信息內容,重新構建知識的過程。據此,高中教材的編寫、高中英語課堂的講授方式等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文學求知欲,更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
倘若我們在英語教學中把學生視作認知主體和意義主動建構者,用以學生為主體的任務型教學取代傳統模式,就能夠把承載著厚重文化底蘊的英美文學經典作品融入形式多樣的具體任務之中,營造出近似真實的社會文化語境,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語言交際能力的習得,把握英美文學的內涵和價值,開發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研究能力,培育人文精神;同時,在主動體驗、探究英美文學豐富的語言形式、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引人入勝的情節的過程中,學生將在心智上逐步成熟,逐漸具備應對工作和生活中種種復雜局面的能力,從而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后能夠盡快地適應并服務社會。
國內英美文學的教學與研究,無論是針對英美文學教學現狀和現存問題的調查分析,或者是涉及英美文學的教學策略和內容,都亟需一種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全面而系統的國際化的研究,尤其是如何通過包括英美文學在內的文學類課程加強對高校學生能力與素質的培養,如何探索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已成為當務之急。
因此,對英語文學教學的改革研究將對解決英美文學教學的現存問題,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起到較好的作用。不僅如此,這一成果也將在推進英語各個課程的教學改革,推進英語人才進一步面向全球化發展,加強實踐教學,保證學生的培養質量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4.我國高中英語文學教學方法的改革措施
在高中英語課程體系中,我們應從普通高中學生的特點出發,盡可能地實現課程設置的多元化以及課時分配的合理化,將英美文學納入“入門課程+主干課程+拓展課程”的多層課程結構體系之中。在日常英語教學當中,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文學興趣的培養,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對英美文學的興趣和對文學知識的積累,逐步提高學生的英語文化素養。
在課時布局上,針對學生普遍反映高年級階段學習時間緊,內容密度大的問題,盡量將文學經典作品閱讀課程安排在低年級。譬如,在高中1-2年級開設圣經故事、西方文化入門等,旨在從入學之始便培育學生對英美文學的興趣,使他們具備文學學習的基礎知識,為高年級的深入學習搭建一個為較扎實寬闊的平臺。到了高三,由于教學任務繁重,尤其是不得不接受高考的檢閱,文學課程開設應當盡可能與應試有效地結合起來。教師可以有選擇地將一些經典短篇小說作為模板來進行篇章分析。在分析的過程當中,可以結合歷年高考試卷中的文學類文本進行比較和分析,使學生更加充分地意識到經典文學文本閱讀和欣賞的重要性。同時,提供這種比較性的閱讀分析,學生的語篇理解能力和文學欣賞能力都可以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
我們可以依據建構主義思想,推行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重點探討如何借助啟發式、體驗式、交互式和研究式等教學方法,把學生文學素養的提高融入到一系列具體任務之中,輔之以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引導學生在主動加工、吸收和內化新信息的任務活動過程之中去探究經典文學作品所蘊涵的人類文明精髓、體驗其中的深邃哲理、培養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建構人生目標與道德價值觀念。
這種教學模式應當堅持能力與素質培養并重的原則,辨證把握語言技能訓練、專業知識傳授和綜合素質培養三者之間、以及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之間的關系,不僅向學生傳授了學科知識,培養了他們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和英語文化素質;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能力,提高了他們的全球化意識以及人文素養和思想素質。再次,國內此前的英美文學教學研究多集中于微觀層面,從事高中英語教學研究的一線教師們應當從英美文學教學的整體出發、以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為出發點,以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為目標。
設計出以學生為主體,以現代教育技術為依托的英美文學教學模式,可以將承載著厚重文化底蘊的文學經典學習融入一系列形式多樣的課內外具體任務之中,結合動態立體的綜合多媒體手段,將英語語言技能訓練和綜合能力培養緊密結合,并在教學進程中驗證、修正、改進這一模式,從而為解決高中英美文學教學的現存問題。
創建出多元開放式的面向全球化的學習效果評價體系,將學生的多種能力納入到這一評價體系,通過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有效確保“以學生為中心”的英美文學教學改革實踐的質量和效果。從更為宏觀的層面,把英美文學課程教學與高素質人才培養相結合,促使學生在積極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實現語言交際能力的習得,開發其國際化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研究能力,培育良好的人文素養、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從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更快地適應社會的全球化進程、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參考文獻:
[1]崔少元.全球化與文學教學一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探微[J].外語教學, 2000,(3)
[2]楊豈深,孫銖.英國文學選讀·前言[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
[3]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對文學研究的影響[J].文學評論,1997,(4)
[4]鄭克魯.外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J].2006,(2)
[5]張玉霞.關于外國文學教學的思考[J].文學教育,2007(1)
[6]紐曼,約翰·亨利.大學的理想(節本)[M].何曙榮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Bay-Petersen, Ole. "On the Language-Literature Rift, and the Case for Using Literature in Language Classes."[J].Papers from the Seventh Conference on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May 1991.
[8]Brumfit C,Carter R.Literature and education[C]//Brumfit C,Carter R.Litera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ed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9]Widdwson HG.Practical Stylis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0]Leitch,Vincent B.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 from the 30s to the 80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8.
The Analysis of Reform of English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The Introduction of English Literary Classics
Liang Guo
XuZhou No 1 Middle School
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師資力量
在我國當前的教學環境下,國際經濟和貿易擁有一支教學經驗十分豐富、認真負責同時教學科研水平十分高的師資隊伍,我國當前的最優的師資結構大多是年富力強的中青年教師組成以北京工商大學為例,其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擁有教授副教授高級職稱的有八人,其中三人擁有博士學位,兩名為在讀博士生,教師的支撐和學歷十分適合高校的教學需求,同時還承擔北京市教研項目、學校教育改革與研究項目等多項科研項目,教師們擁有很強的責任心,能做到認真授課課后精心備課,同時對于教學的創新模式進行探討,讓其能夠對于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需求進行適應,全面推行英語化教學可以說是一種探索性以及創新性的體現。
但是對于其他一般性質的高效來說,師資問題變成了推行英語化教學最先遇到的難題,對于這些院校來說,可以做到英語化教學的師資力量十分不充足,能夠兼顧英文和專業課的教師少之又少,完全無法兼顧,令人無所適從,甚至大多數老師的口語都不過關,可以說根本不能聽,但是卻能很好的講授專業課程的知識。如果校方無端的限制教師授課時的語言,讓其固定使用英語來講授課程,便會對于教師的講課內容產生限制,導致教師教授的知識真呢個停留于表面,使用英語往往無法比漢語授課講的更加的全面和透徹,而英語好的老師卻對于教材的了解十分淺顯,對于教材的理解往往會出現偏差,這些情況都被學生所反映出來,對于英語化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知識的講授產生了嚴重的阻礙作用。
當前我國的英語化教學的形式便是,我國一些高校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教師雖然都具備一定的英語閱讀能力,但是卻僅僅是最初級的英語水平,在進行授課的時候往往會產生許多的問題。尤其是這些教師無法對于英語專業課程講授進行靈活自如的運用,自身能力方面有所欠缺,這種差距十分大,這便那是英語化教師資源嚴重短缺的問題,想要讓這種情況得到緩解和解決,可以讓教師經歷長期的培訓以及進修之后,教師們共同努力,不斷的對于更多的教學方法進行探討,最終打破師資力量短缺的瓶頸,最后總可以對于全面英語化的教學進行嘗試,最終解決這個難題。另外,想要讓這些高校的師資力量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的緩解,可以高新聘請海外的教師、外籍教師等,可以十分快速有效的在一定時間段內解決英語化教學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的問題。
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現英語化教學應當注意的問題
(一)目標定位問題
所謂英語化教學并不單純的是英語教學,而是將英語作為教學或者工作的語言來進行使用,英語化教學的目標并不單單只是英語教學的延伸,所以英語教學是進行強化、集中的學習,這種做法十分的舍本求末,得不償失了,因此,在進行相同的教學課程教學的時候,教師以及學生都將面臨各種各樣樣的挑戰,課堂上出現問題,教師如果處理不當,都會讓學生產生個各種各樣的負面效果。另外想要對于英文教材進行讀懂和理解,就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同時,英文的教材進行實踐的時候其產生的難度會讓教師不自覺的降低專業課程的教學深度,這對于學生聽課效果的深入和今后的深造都會產生嚴重的影響,為后期埋下隱患,讓學生在就業的時候專業知識不足而居于劣勢。
(二)教學模式
到目前為止,我國大多數高校所采取的英語化教學模式主要分為滲透型、整合型以及思維型三個層面,所謂滲透型指的是根據不同師生的語言實際,其中以漢語為主,英語作為滲透,講英語口語逐漸從少到多的逐漸滲透到專業課程的課堂之中,讓學生在較小的壓力環境下抓緊獲得英語化的教學體驗。所謂整合型教學,指的是讓漢語和英語在進行授課的時候不分主次,一般情況下大多使用英語的板書而講課則使用英語和漢語相結合的方法,例如每一節課的一半時間以上都使用英語進行授課。所謂思維型,指的是在課堂上基本都用英語進行教學,實用英語進行所有的教學環節,包括板書、講課、軟件以及實驗報告、作業、考試、答疑等環節都使用英語,同時對于一些較為復雜的環節可以使用漢語進行解釋,但是這種方式過于突兀,需要逐漸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