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7 11:53:4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荷花教案,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欣賞荷花的美麗,體會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樂于表達,但他們的生活經驗畢竟有限,對文中描繪的荷塘美景,僅憑想象難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師提供直觀的圖像幫助理解。?教學重點:
一、理解荷花開放的種種姿態,體會“冒”字的精妙。
二、體會“我”忽然覺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時眼前出現的景象。?教學難點:
理解“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等句的意思。??一、激趣導入,觸發語感
1、課件出示描寫花的成語,促進積累。
2、欣賞荷花圖片,用一個詞來形容所看到的荷花。?????3、揭示課題。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勾畫出自己認為最能體現荷花美的句子,并多讀幾遍。??三、潛心品讀,領悟語感
(一)全班交流:把你認為最能體現荷花美的句子讀給我們聽聽。?????1、“有的花瓣全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1)指名讀。?????(2)指導朗讀。?????(3)挑戰讀。
(4)女生加上動作讀。?????2、“有的還是花骨朵,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1)指導朗讀。想象我們吃飽飯的時候,那是什么感覺??????(2)范讀。(3)男生表演讀。?????3?、“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1)指名讀。?????(2)齊讀。
4.“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
(1)什么叫“挨挨擠擠”?同桌之間做一個挨挨擠擠的動作。你從這個詞中體會到什么?
(2)“挨”還有一個讀音,你知道嗎?
(3)你還從哪個詞語中體會到荷葉的多?除了荷葉的多和密,你還體會到荷葉的什么特點?
(4)誰能讀出荷葉的大、多、密來??????(5)齊讀。?????5、“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1)默讀課文,思考:“冒”字還能換成什么字?荷花從挨挨擠擠的荷葉之間怎樣的長出來才叫冒出來?
(2)交流以上問題。
(3)你從中體會到荷花的什么心情?
(4)(出示課件,隨著音樂教師解說)它們仿佛想干什么??????6、有感情的朗讀第二自然段。?????(二)體會第三段
1、荷花的形象那么美麗動人,荷花的清香是那么幽淡迷人,荷花的魅力是那么令人難忘!于是,面對這滿池的荷花,作者不由發出這樣的感嘆:如果把這一池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了不起!孩子們,你們知道這位畫家是誰嗎?
2、讓我們一起與大自然對話,夸夸這位了不起的畫家(齊讀最后一句)
(三)體會第四自然段
1、播放音樂,配樂范讀第四自然段。
2、指名讀。
3、閉上眼睛,靜靜地,靜靜地,用心靈去看、去聽、去感受荷花的世界吧!(師引導想象)
4、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除了蜻蜓和小魚說話,你還聽到哪些悄悄話呢?
四、升華情感
1、(再次欣賞荷花圖片)你打算用什么樣的語言來贊美荷花或歌頌大自然呢?
2.品賞古詩文。
3、欣賞《荷塘月色》片段。
2.知道熔化過程中吸熱,凝固過程中放熱;
3.知道晶體有一定的熔點,能用來解釋簡單現象;
4.會查熔點表.
5.通過晶體熔化實驗,培養觀察和實驗能力;
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建議
1.引入新課: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節教材開頭提出的:“黑龍江省漠河鎮的最低氣溫達到過-52.3,在這樣冷的地區測氣溫應該用水銀溫度計還是酒精溫度計”。這個問題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聯系了上節講過的溫度計,又可用來導入新課,而且具有實際意義。
方法2:從生活事例引入。熱天,從冰柜中拿出的冰,一會變成了水,再過一段時間水干了,變成看不見的水蒸氣,跑得無影無蹤。由此導入新課。
2.學習新課:
學習新課的過程應當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組織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使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學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達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據本節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可采用兩種方法:
方法1:啟發講解式。教師邊做演示實驗、邊提出問題、邊講解。在講臺上,組織部分學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實驗,組織另一部分學生做“松香(或蜂蠟)的熔化”實驗。在老師的引導下歸納出“晶體在熔化過程中不斷吸熱,但溫度保持在熔點不變”;“非晶體在熔化過程中不斷吸熱,溫度不斷升高,沒有固、液共存狀態”。
方法2:科學探究式。在教師的組織下,提出問題,學生猜想和假設,設計實驗和進行試驗,寫出實驗報告。得出“晶體在熔化過程中不斷吸熱,但溫度保持在熔點不變”;“非晶體在熔化過程中不斷吸熱,溫度不斷升高,沒有固、液共存狀態”。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熔化和凝固
【重點、難點分析】晶體的熔化和凝固實驗,在熔點(或凝固點)不斷地吸熱,但溫度保持不變,這個現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確結論,對實驗要求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對于晶體和非晶體的區分,學生知道從熔化過程表現出的特點區分就可以了。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方法1:承上啟下引入。
提出問題:黑龍江省北部一月份的平均氣溫在-30℃以下,漠河鎮的最低氣溫達到過-52.3℃.在這樣冷的地區測氣溫應該用水銀溫度計還是用酒精溫度計呢?根據什么來選擇呢?
我們學習“熔化和凝固”。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水的三態變化學生是知道的,由此提出問題:熱天,從冰柜中拿出的病,一會兒變成了水,再過一段時間水干了。隨著溫度的變化,物質會在固、液、氣三種狀態之間變化。物質在固、液、氣之間變化有什么特點呢?
我們學習“熔化與凝固”。
2.學習新課
由于萘對人體有危害,課本已將晶體熔化的實驗換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買到。假如買不到海波而手邊又有萘,則務必只由教師來演示,不要讓學生接觸萘,而教師也要注意實驗室通風好些,盡量少吸入萘蒸氣。
本節課的實驗比較難做,根據學校條件不同可以提供兩種方案供參考。
方案一:
如果學校實驗儀器較多,可在實驗室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事前將學生分成若干實驗小組(2~3人為一組)。把儀器按教材50頁圖4-7觀察熔化現象的實驗裝置組裝好。
提出問題:不同物質在由固態變成液態的熔過程中,溫度的變化的規律相同嗎?
猜想和假設:熔化過程一定要加熱,所以物質一定要吸收熱量。這時溫度可能也是不斷上升的。
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研究蠟和海波(硫代硫酸鈉)的熔化過程。
參照如圖選擇需要的實驗器材。
注意:實驗時,嚴禁用酒精燈點燃另一只酒精當;用完酒精燈必須用燈冒蓋滅(不能用嘴吹);萬一灑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燒起來,不要驚慌,立即用濕布鋪蓋。
將溫度計插入試管后,待溫度升至40℃左右時開始,每個大約1min記錄一次溫度;在海波或蠟完全熔化后再記錄4~5次。
分析和論證:在圖2和圖3的方格紙上的縱軸表示溫度,溫度的數值已經標出;橫軸表示時間,請你自己寫上。根據表中各個時刻的溫度在方格紙上描點,然后將這些點用平滑曲線連接,便得到熔化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
根據你對實驗數據的整理和分析,總結海波和蠟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個階段的溫度特點。
說明:圖像可以用來表示一個物理量(如溫度)隨另一個物理量(如時間)變化的情況,很只管。所以各門科學都常用它。
評估:回想實驗過程,有沒有可能在什么地方發生錯誤?進行論證的根據充分嗎?實驗結果可靠嗎?
交流與合作:與同學進行交流。你們的結果和別的小組的結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樣解釋?
寫出實驗報告。
說明:1、這個方案適合基礎較好的學校和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
2、實驗時,讓少數小組觀察蠟的熔化過程,多數小組觀察海波的熔化過程。實驗小組每個同學要有明確分工。專人負責報時間,專人負責觀察溫度和照顧儀器,專人負責記錄等。
3.實驗開始前教師要講解實驗的做法和注意事項。除了要將實驗目的、如何分組、如何分工、觀察什么、記錄什么、如何畫圖像等之外,由于學生沒有用過酒精燈,還要特別注意向學生講清如何點燃、熄滅酒精燈,萬一酒精灑在桌上并燃燒起來,如何撲滅。教師要準備幾塊濕布備用。
4.由于本實驗所需時間較長,(最快觀察一個過程也要10min),還由于海波凝固過程中會發生過冷現象,建議只觀察熔化過程,不觀察凝固過程。
方案二:
本方案適應儀器較少、學生學習能力較弱的學校。
準備兩套實驗儀器,一套觀察海波的熔化,另一套觀察松香(或蠟)的熔化。兩套實驗儀器放在講臺兩側。每套儀器都要有一人報時,二人讀溫度計示數,一人在黑板上記錄數據,其他同學在下面觀察。
注意:采用此方案,教師不要包辦代替,要有學生參與觀察和數據記錄。實驗結束后,根據記錄在坐標紙上(或黑板上)畫出海波和松香(或蠟)的熔化區縣(溫度——時間圖像)。利用曲線來講熔點、晶體和非晶體的區別、熔化吸熱。
3.關于熔點和凝固點
從分析晶體和非晶體的熔化曲線入手(如果本課實驗得出的晶體熔化曲線不理想,可向學生講清楚另外分析一條理想的熔化圖像,學生可以接受),得出晶體有一定的熔點,非晶體沒有一定的熔點。置于什么叫晶體和非晶體,不必更多地講述,更不必講空間點陣結構。只要讓學生知道課本上說的那些晶體和非晶體即可。
晶體和非晶體的凝固圖像,可以照課本上那樣講,即告訴學生從實驗得到課本圖4-9所示的曲線。為了加深學生印象,可讓學生討論“想象議議”的問題,認清課本圖4-9甲各線段表示溫度怎樣變化和物質處于什么狀態。而后講晶體、非晶體凝固的區別和凝固點。教師應明確,圖4-9甲不是圖4-8所示的海波熔化而又凝固示所得到的圖像,而是個相當理想的晶體凝固圖像。
查數據表是學生應學會的一種技能,要指導學生認真察看課本上的“幾種物質的熔點”表
探究活動
實驗探究:晶體和非晶體
【課題】常見的晶體和非晶體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2)掌握N2的分子結構、物理性質、化學性質、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義。
2.能力和方法目標
(1)通過“位、構、性”三者關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學習元素化合物性質的方法。
(2)通過N2結構、性質、用途等的學習,了解利用“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等線索學習元素化合物性質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決有關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氮氣的化學性質。氮族元素性質遞變規律。
[教學過程]
[引入]投影(或掛出)元素周期表的輪廓圖,讓學生從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寫氮族元素的名稱、元素符號。根據元素周期律讓學生通過論分析氮族元素在結構、性質上的相似性和遞變性。
[教師引導]氮族元素的相似性:
[學生總結]最外電子層上均有5個電子,由此推測獲得3個電子達到穩定結構,所以氮族元素能顯-3價,最高價均為+5價。最高價氧化物的通式為R2O5,對應水化物通式為HRO3或H3RO4。氣態氫化物通式為RH3。
氮族元素的遞變性:
氮磷砷銻鉍
非金屬逐漸減弱金屬性逐漸增強
HNO3H3PO4H3AsO4H3SbO4H3BiO4
酸性逐漸減弱堿性逐漸弱增強
NH3PH3AsH3
穩定性減弱、還原性增強
[教師引導]氮族元素的一些特殊性:
[學生總結]+5價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較強的氧化性,但+5價磷的化合物一般不顯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種價態,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種氧化物,但磷主要顯+3、+5兩種價態。
[教師引導]氮族元素單質的物理性質有哪些遞變規律?
[師生共同總結后投影]課本中表1-1。
[引入第一節]
第一節氮和磷
氮氣
布置學生閱讀教材第2-3頁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
[邊提問邊總結]
(一)氮的存在
游離態:大氣中N2的體積比為78%、質量比為75%。
化合態:無機物中(如硝酸鉀等),有機物中(如蛋白質、核酸等)。
[引導]請學生觀察周圍空氣并通過聯想分析氮氣的物理性質。
[學生總結]
(二)氮氣的物理性質
無色無味,難溶于水(1:0.02),比空氣稍輕。
[投影]常見氣體在常溫常壓下的溶解度,讓學生進行比較。
難溶氣體:N2(1:0.02);H2(1:0.02);
微溶氣體:O2(1:0.2)
可溶氣體:Cl2(1:2)、H2S(1:2.6)
易溶氣體:SO2(1:40)
極易溶氣體:HCl(1:500)
[思考]實驗室制N2時應該用什么方法來收集?
(三)氮氣的化學性質
[引導]結構決定性質,先研究N2的結構。
1.N2的結構
電子式:;結構式:NN。氮氮三鍵的鍵能很大(946kJ·mol-1),所以N2很穩定,通常情況下,性質很不活潑。
2.氮氣的化學性質
(1)與氫氣反應
(2)跟鎂反應:3Mg+N2Mg3N2
(3)與氧氣反應:N2+O22NO
引導學生從氧化還原反應角度分析上述三個反應。進而得出“氮氣既能表現氧化性,也能表現還原性”的結論。
[引導]中國有句農諺,叫做“雷雨發莊稼”,誰能解釋這句話的含義?請大家閱讀教材第3-4頁內容,再來理解這句農諺。
[學生總結]
[補充演示實驗]教師事先在一燒瓶內充滿一氧化氮氣體,讓學生觀察一氧化氮的顏色等。打開瓶塞,讓學生觀察變化。
[學生觀察結論]一氧化氮是一種無色氣體、二氧化氮顯紅棕色。通常條件下,一氧化氮易轉化為二氧化氮。
[教師引導]請用雙線橋法標出以上三個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
[學生活動]完成以上作業,教師根據學生作業情況加以說明。
(四)氮氣的用途
1.合成氨、制氮肥、制硝酸。
2.用作保護氣:焊接金屬、充填燈泡、保存糧食和水果。
[教師引導]請學生分析以上用途中利用氮氣哪方面的性質。
(五)氮的固定
將游離態的氮轉變為氮的化合物的過程叫做氮的固定。
途徑:自然固氮(雷雨固氮、生物固氮);人工固氮:合成氨工業。
教師向學生介紹人工模擬生物固氮這一世界性研究課題的現狀和前景,鼓勵學生獻身科學研究為人類作出貢獻。
[課堂小結]
結構、性質和具體反應之間的聯系:
非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間的轉化關系:
[隨堂練習]
1.不屬于氮的固定的變化是()
(A)根瘤菌把氮氣轉化為氨(B)氮氣和氫氣在適宜條件下合成氨
(C)氮氣和氧氣在放電條件下合成NO(D)工業上用氨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答案:D。
2.在汽車引擎中,N2和O2進行反應會生成污染大氣的NO(N2+O22NO+Q),據此,有人認為廢氣排出后,溫度即降低,NO分解,污染也就會自行消失,事實證明此說法不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常溫常壓下NO的分解速度很慢
(B)在空氣中NO迅速變為NO2而不分解
(C)空氣中N2與O2的濃度高,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動
(D)廢氣排出后,壓強減小,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動
答案:AB。
3.利用下列方法,可以在實驗室里從空氣中制取氮氣的是()
(A)把空氣液化,然后分離出氮氣
(B)把空氣緩緩通過加熱了的銅網
(C)把空氣緩緩通過加熱了的鎂粉
(D)把空氣通過裝有氫氧化鈉的洗氣瓶
答案:B。
4.現有M、R兩種第ⅤA族元素,下列事實不能說明M的非金屬性比R強的是()。
(A)酸性:H3MO4>H3RO4
(B)氣態氫化物穩定性:MH3>RH3
(C)氣態氫化物還原性:MH3>RH3
(D)含氧酸鹽的穩定性:Na3MO4>Na3RO4
答案:C、D。
5.在F、P、Si、Fe這四種元素中,每種元素都有某些方面區別于某它三種元素。若從中選出氟元素,選擇的理由中正確的是()。
(A)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酸性最強
(B)單質與冷水反應最劇烈
(C)單質固態時為分子晶體,熔沸點較低
(D)在氧化物:OF6、P2O5、Fe2O3中,OF6最穩定
答案:BC。
6.在標準狀況下,將O2與NO按3:4體積比充滿燒瓶,將燒瓶倒置于水中,最后燒瓶內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約為(單位:mol·L-1)()。
(A)0.045(B)0.036(C)0.026(D)0.018
答案:B。
7.1898年,曾有人發明了固氮的一種方法,該法以石灰石、焦炭、空氣為原料。第一步反應是石灰石分解;第二步是使第一步反應產物和焦炭反應,在電爐中的高溫下制得第三步反應起始物;第三步反應中另一反應物是空氣,該反應也是在電爐中完成的,生成一種固體;第四步是使該固體和水蒸氣反應制得氨氣。又知該固體中有與N3-互為等電子體的離子。
(1)試寫出四步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試簡評該固氮方法。
答案:(1)CaCO3CaO+CO2;CaO+3CCaC2+CO;CaC2+N2CaCN2+C;CaCN2+3H2O(g)=CaCO3+2NH3。
(2)這種方法,需要消耗大量電能,原料眾多,設備重,生產成本高。
8.有A、B、C、D四種氣體,能發生下列變化
A+DE+H2O,E+O2D,
C+DB+F,B+O2C。
且已知其中:C為紅棕色,D能使石灰水變渾濁,E常溫下是固體,F是一種酸酐。
(1)寫出四種氣體的化學式: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2)寫出C+DB+F所表示的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寫出D使石灰水變渾濁的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它們的開發利用大大的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并且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在初中已有的個別有機化合物的初步概念的基礎上,本節進一步了解有機化學的研究范疇、發展過程以及對科研、生產、生活、環境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掌握有機化合物的典型性質和有機化合物基礎知識利用已有的原子結構和化學鍵的知識了解有機化合物的性質與結構的關系,了解有機化合物多樣性的原因。認識生活中接觸到的高分子材料以及環境與化學的關系
(二)知識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點:
本節教材體現了“從生活到化學,從化學到社會”的認識逐步深入的過程。從
培養學生終身發展所必備的知識和能力出發,新教材較舊教材更符合知識的邏
輯關系,同時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了解有機化合物的性質特征、結構特征與多樣性的關系
通過觀察實驗掌握甲烷的性質、取代反應。
掌握同分異構現象以及簡單的命名規律
初步培養學生空間想像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對自己熟悉的種類不同的有機物的分析,讓他們學會怎樣從中歸納、總結有機化合物性質的一般規律。
2、通過“遷移?應用”、“交流?研討”、“活動?探究”等活動,提高學生分析、聯想、類比、遷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的
1、通過“遷移?應用”、“交流?研討”、“活動?探究”活動,激發學生探索未知知識的興趣,讓他們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樂趣。
2、通過用模型組裝有機分子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甲烷的性質、有機物結構的多樣性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3、教學媒體、課件;
4、編制“活動?探究”活動報告及評價表。
五、教學方法
問題推進法、實驗探究法
六、課時安排
3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認識有機化合物
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教材第一節第一部分(60頁---62頁);
要求提前準備一種有機材料了解它的性質、用途并向同學做介紹。
教師:要求對學生可能找到的材料做到充分考慮;適當的補充實驗,例如溶解性、受熱
時狀態變化等,有利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
教學過程
(一)學生活動“聯想……質疑”
問題:你認識的有機物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質?什么用途?
這個問題由學生充分討論、發言;介紹生活中接觸到的有機物
討論:1、哪些是有機物的共同性質?
2、從溶解性、耐熱性、可燃性、電離性等五個方面比較無機物有哪些區別?
3、研究有機物的性質用到哪些方法?
演示實驗:
歸納:有機物性質特征
大多數有機物:1、難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
2、易燃燒。
3、大多數是非電解質,難電離。
4、熔點低,易熔化。
5、反應慢、反應復雜、副反應多。
(二)師生共同活動“觀察……思考”(能進行學生探究實驗更好)
以甲烷為例進一步研究有機物的性質
1、完成書中實驗1、實驗2;
2、按小組討論、記錄實驗現象。
3、歸納甲烷的性質。(1)可燃性
(2)取代反應
甲烷的結構特點:閱讀63頁知識點擊
第二課時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特點
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教材第一節第二部分(63頁---65頁);
用球棍模型組合丁烷分子,體會有機物的樣性。
教師:教學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閱讀63頁工具欄,由學生寫出甲烷的結構式、甲烷的結構簡式。
(二)進行“活動與探究”
(1)動手組合乙烷、丙烷、丁烷的結構模型,寫出它們的結構式、結構簡式。
給烷烴的概念,找烷烴的通式。
(2)閱讀64頁知識支持,讓學生發現問題,當碳原子數較多時組合方式不只一種,碳原子數越多,可能的結構越多;帶著疑問進入下面的討論。
(三)有機物的命名和同分異構現象
可以根據學生情況,控制深度。
總結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特點:(1)原子之間共價鍵相連。
(2)碳原子之間可以連成鏈狀或環狀。
(3)碳原子與碳原子之間可以是單鍵、雙鍵、三鍵。
(4)分子式相同時,可以出現多種結構。
第三課時概括與整合
2.掌握利用中和熱計算中和反應中所放出的熱量。
學習過程
一、自學探究
1.什么叫中和反應?中和反應的實質是什么?中和反應過程是吸熱反應還是放熱反應?
2.聽老師解釋,中和熱的定義。根據中和反應的實質,利用中和熱數據有什么意義?
3.閱讀探究:怎樣測定酸堿中和反應的中和熱?
4.閱讀下表:幾種常見燃料的熱值
燃料主要成分熱值(kJ/mol)
酒精1367
焦炭(C)300
天然氣(主要是CH4)896
氫氣286
汽油(C8H18為例)5472
回答:
(1)由表分析,是一種理想的燃料。
(2)試簡述這種理想能源的主要優點。
①;②;③。
二、總結與評價
【總結】
1.在稀溶液中,酸與堿發生中和反應生成1molH2O,這時的反應熱就是中和熱。
2.中和反應的實質是:H++OH-=H2O,當強酸與強堿在稀溶液中發生中和反應時,都有:H+(aq)+OH-(aq)=H2O(l);H=-57.3kJ
3.研究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及新能源開發具有現實的、深遠的意義。
【評價】
1.計算50mL0.5mol/LH2SO4溶液與100mL0.5mol/LKOH溶液完全反應放出多少熱量。
2.把下列14種能源按要求填入下表,并指出哪些是不可再生能源。
煤、石油、水力、汽油、鈾、薪柴、酒精、天然氣、液化氣、熱水、煤氣、蒸汽、風力、電。
一級能源二級能源
燃料能源
非燃料能源
針對性測試題(三)
1.下列燃料中,不屬于化石燃料的是()。
A.煤B.石油C.天然氣D.水煤氣
2.1克氫氣燃燒生成液態水放出142.9kJ熱,表示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正確的
是()。
A.2H2(g)+O2(g)=2H2O(l);H=-142.9kJ
B.H2(g)+1/2O2(g)=H2O(l);H=-285.8kJ
C.2H2+O2=2H2O;H=-571.6kJ
D.H2(g)+1/2O2(g)=H2O(g);H=-285.8kJ
3.已知下列兩個熱化學方程式
2H2(g)+O2(g)=2H2O(l);H=-571.6kJ
C3H8(g)+5O2(g)=3CO2(g)+4H2O(l);H=-2220.0kJ
實驗測得氫氣和丙烷的混和氣體共5mol完全燃燒時放熱3847kJ,則混和氣體中氫氣與丙烷的體積比是()。
A.1:3B.3:1C.1:4D.1:1
4.下列各圖中,表示正反應是吸熱反應的圖是()。
根據以下敘述,回答第5—7題
能源可劃分為一級能源和二級能源。自然界中以現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稱為一級能源;需依靠其它能源的能量間接制取的能源稱為二級能源。氫氣是一種高效而沒有污染的二級能源,它可以由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水來制取:
2H2O(l)=2H2(g)+O2(g);H=+571.6kJ
5.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電能是二級能源B.水力是二級能源
C.天然氣是一級能源D.焦爐氣是一級能源
6.已知:CH4(g)+2O2(g)=2H2O(l)+CO2(g);H=-890.3kJ,1克氫氣和1克甲烷分別燃燒后,放出的熱量之比約是()。
A.1:3.4B.1:1.7C.2.3:1D.4.6:1
7.關于用水制取二級能源氫氣,以下研究方向不正確的是()。
A.構成水的氫和氧都是可以燃燒的物質,因此可研究在水不分解的情況下,使氫成為二級能源
B.設法將太陽光聚集,產生高溫,使水分解產生氫氣
C.尋找高效催化劑,使水分解產生氫氣,同時釋放能量
D.尋找特殊化學物質,用于開發廉價能源,以分解水制取氫氣
二、填空與簡答題
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某無色液體A,通電時生成無色氣體B和C,B能使帶火星的木條著火,C能在空氣中燃燒,發出淡藍色火焰且只生成A。則B、C的化學式分別為。
(2)若已知每摩氣體C燃燒后生成A液體時放出285.8kJ的熱量,試寫出其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
(3)能源可分為一級能源和二級能源。自然界以現存形式提供的能源稱為一級能源;需要依靠其他能源的能量間接制取的能源稱為二級能源。有人認為,氣體C是一種優質能源,你認為氣體C作為能源的最突出的優點是
。
(4)也有人認為氣體C作為能源是不現實的,你的意見呢?你如果認為現實,答出現實的理由。如果認為不現實,則答出不現實的理由。(不少于20字)
2.50mL1.0mol/L鹽酸跟50mL1.1mol/L氫氧化鈉溶液在下圖裝置中進行中和反應。通過測定反應過程中所放出的熱量可計算中和熱。試回答下列問題。
(1)大小燒杯間填滿碎紙條的作用是什么?
(2)大燒杯上如不蓋硬紙板,對求得中和熱的數值有何影響?
(3)改用60mL1.0mol/L鹽酸跟50mL1.1mol/L氫氧化鈉溶液進行反應,與上述實驗相比,所放熱量是否相等?所求中和熱數值是否相等?簡述理由。
(4)用相同濃度和體積的氨水代替氫氧化鈉溶液進行上述實驗,為什么測得中和熱的數值偏低?
三、計算題
了解原子結構示意圖的涵義;
了解離子的概念及其與原子的區別和聯系;
常識性介紹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
能力目標
通過對核外電子運動狀態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離子的比較,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性質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事物之間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初步學會科學抽象的學習方法;
通過對核外電子排布知識的學習,讓學生體會核外電子排布的規律性。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是在學習了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礎上進行的,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與原子構成。形成了原子結構理論的知識體系,本節之所以放在第三章講述,目的為了分散知識難點,使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得以充分的發揮。通過對前18號元素的核外電子排布情況的介紹。使學生了解前18號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規律,進一步了解元素性質與其原子結構的關系,為離子化合物,共價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價的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因本節課的內容抽象,學生難理解,在高中化學的學習中還會進一步講述原子結構理論,所以本節課知識只要求學生達到了了解的水平即可。
教法建議
本節課文談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的。原子核體積很小,僅占原子體積的幾千萬億之一,電子在核外的空間里作高速的運動。而電子是怎樣在核外空間運動的呢?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抽象概念,是教學難點。因為教師既不能套用宏觀物體的運動規律在體會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又不能不以宏觀物體的運動狀態為例來描述原子中核和電子的行為。否則會影響學生對核外電子分層運動的表象的形成。我們可以借助與計算機多媒體課件來描述,讓學生明確電子在核外作高速運動,是沒有固定軌道的。
在多電子原子里電子是分層運動的,核外電子根據能量的差異和通常運動的區域離核的遠近不同,分屬于不同的電子層。
介紹原子結構示意圖,例如圓圈內填入+8,表示原子核內有8個質子,弧線就表示電子在核外一定距離的空間(設想是球形),弧線上的數字表示電子數。同時還要簡要介紹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這樣有助于學生對原子結構示意圖的理解,減少死記硬背。即: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能量低的電子先排在離核近的電子層中,每層最多容納的電子數為2n2。當電子將離核最近的電子層排滿后,才依次進入離核稍遠的電子層。
通過對前18號元素原子結構示意圖(投影展示)進行對比觀察,找出稀有氣體元素,金屬元素核非金屬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目的特點。介紹稀有氣體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都是8個(氮原子的最外層為2個電子),為相對穩定的結構,不易失電子,也不易得電子。所以稀有氣體元素如氦,氖,氬等它們的化學性質不活潑,一般不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從而將元素的化學性質與他們原子結構聯系到了一起。通過分析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目的特點并與具有最外層8電子穩定結構的稀有氣體元素相比較得出,金屬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目一般少于或等于4個,易得電子。所以,金屬元素原子與非金屬元素原子化學性質較活潑,易形成化合物。這樣為介紹離子化合物及共價化合物做好的理論準備工作。
在講述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時,可借助課件的動畫演示氯化鈉和氯化氫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理解離子化合物及共價化合物的微觀形成過程。從而加深學生對化學反應實質的理解。同時,也為下一節化合價的學習,起到了橋梁作用。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原子的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元素的化學性質與他的原子結構密切相關。
難點:對核外電子分層運動想象,表象的形成和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構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幾種?
它們是怎樣構成原子的?
原子的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與核外電子數有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
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新課引入]:我們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的體積僅占原子體積的幾千億分之一,相對來說,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間。電子就在這個空間里作高速的運動。那么電子是怎樣運動的?在含有多個電子的原子里,電子又是怎樣排布在核外空間的呢?
[視頻演示]:原子的構成
板書: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
1.核外電子排布
[講述]對于氫原子來說,核外只有一個電子。電子的運動狀態沒有固定的軌道。它在核外一定距離的空間內作高速運動。是一個球形。對于多個電子的原子里。它的電子是怎樣運動的呢?
[視頻2]: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
結合視頻2講述:在含有多個電子的原子里。電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通稱在離核近的區域運動。能量高的,通常在離核遠的區域運動。我們將電子離核遠近的不同的運動區域叫做電子層。離核最近的叫第一層,依次向外類推,分別叫做二,三,四,五,六,七層,即在多個電子的原子里,核外電子是在能量不同的電子層上運動的。
[板書]
(1)在多個電子的原子里,因為電子的能量不同,電子在不同的電子層上運動。
(2)能量低的電子在離核近的電子層上運動;能量高的電子在離核較遠的電子層運動。
(3)離核最近的電子層叫第一層,離核最遠的電子層叫第一層。
怎樣表示核外電子的排布呢?
2.原子結構示意圖
用原子結構示意圖表示氯原子的結構并講述原子結構示意圖的涵義
氯原子結構示意圖:
用圓圈表示原子核,在圓圈內用正數+17表示質子數,用弧線表示電子層,弧線上的數字表示該電子層上的電子數。
(第一電子層最多容納2個電子,第二電子層最多容納8個電子)
展示:前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學生練習]
1)下列氧原子的結構示意圖正確的是()
2)在下列原子結構示意圖下面標出該原子的元素符號
3)畫出鈉原子,氯原子,氖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展示前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投影展示)
[觀察分析]引導學生對1-18號元素原子結構的示意圖進行觀察對比,分析討論,找出各類元素原子結構(最外層電子數)的特點及元素性質與原子結構的關系。
3.元素的分類及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的化學性質的關系。
(1)稀有氣體元素:最外層電子數為8個(氦為2個)是一種穩定結構,不易得失電子,化學性質穩定,一般不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
(2)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數一般少于4個,易失電子,化學性質活潑。
(3)非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數一般多于或等于4個,易獲得電子,化學性質活潑。
思考:元素的化學性質主要取決于什么呢?
小結:元素的化學性質主要取決于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目,即結構決定性質。
畫出Na、Cl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分析討論]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層電子或得到電子后,是否顯電中性?應當叫什么?如何表示?
4.離子:
(1)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叫離子
陽離子:帶正電荷的離子叫做陽離子。
陰離子:帶負電荷的離子叫做陰離子。
(2)離子符號的寫法:在元素符號或原子團的右上角寫上離子所帶的電荷數及所帶電荷的正負。而所帶正負電荷的數目,有取決于原子
的最外層電子數。例如:鎂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為2,失2個電子后帶2個單位的正電荷,所以鎂離子的符號為Mg2+。氧原子最外電子層電子數為6,得2個電子后,帶2個單位得負電荷,所以氧離子符號為O2-。
[課件演示]Na+及Cl-得形成過程。
[思考討論]鋁離子,鎂離子,硫離子,氯離子的符號如何寫?離子與原子有何區別和聯系?鎂離子和鎂原子是否屬于同種元素?為什么?
(3)離子和原子的區別與聯系:
[投影展示]
原子離子
陽離子陰離子
結構質子數=核電荷數質子數〉核電荷數質子數<核電荷數
電性不帶電帶正電帶負電
表示法NaNa+Cl-
聯系陽離子原子陰離子
[設問]不同元素的原子是怎樣形成化合物的呢?
5.離子化合物
(1)定義:由陰陽離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離子化合物。
[課件演示]氯化鈉和氯化鎂的形成過程。
(2)構成離子化合物的微粒是離子,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
6.共價化合物
(1)定義:以共用電子對形成的化合物,叫共價化合物。
[課件演示]HCl和H2O的形成過程。
(2)構成共價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結]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離子。
板書設計:
第五節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
1.核外電子的排布:
(1)在多個電子的原子里,因為電子的能量不同,電子在不同的電子層上運動。
(2)能量低的電子在離核近的電子層上運動;能量高的電子在離核較遠的電子層運動。
(3)離核最近的電子層叫第一層,離核最遠的電子層叫第一層。
2.原子結構示意圖
氯原子結構示意圖:
用圓圈表示原子核,在圓圈內用正數+17表示質子數,用弧線表示電子層,弧線上的數字表示該電子層上的電子數。
3.元素的分類及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的化學性質的關系。
(1)稀有氣體元素:最外層電子數為8個(氦為2個)是一種穩定結構,不易得失電子,化學性質穩定,一般不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
(2)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數一般少于4個,易失電子,化學性質活潑。
(3)非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數一般多于或等于4個,易獲得電子,化學性質活潑。
4.離子:
(1)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叫離子
陽離子:帶正電荷的離子叫做陽離子。
陰離子:帶負電荷的離子叫做陰離子。
(2)離子符號的寫法:在元素符號或原子團的右上角寫上離子所帶的電荷數及所帶電荷的正負。而所帶正負電荷的數目,有取決于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
5.離子化合物
(1)定義:由陰陽離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離子化合物。
(2)構成離子化合物的微粒是離子,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
6.共價化合物
(1)定義:以共用電子對形成的化合物,叫共價化合物。
(2)構成共價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結: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離子
探究活動
原子的秘密與科學家
3,分析和解釋實例,說明動能和勢能的轉化過程,動能、勢能、機械能的變化情況.
4,建立能量的概念,樹立能量轉化和守恒的觀念,為后面學習能的轉化和守恒大小基礎.
5、通過分析生產和生活中的實例,養成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習慣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麥克斯韋滾擺實驗來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接著又安排了把用細線懸掛起來的金屬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開,以及木球與彈簧片碰撞兩個實驗,來說明動能和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使學生一開始就注意到動能和這兩種勢能都可以相互轉化.在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過程中,機械能減少轉化為內能的問題安排在下一章講,在這里沒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衛星繞地球運行過程中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目的是加強物理知識與現代科技的聯系,使學生了解他們所學的物理知識,也可以用來解釋一些高科技中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法建議
注重實驗教學,分析上拋小球的實驗到觀察麥克斯韋實驗,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和觀察物理現象,清楚具體的過程,從速度變化、高度變化到能量變化,學生能從能量變化中知道能量的轉化.
課本實驗中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不用細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注意觀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彈簧片的過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應當幫助學生想象彈簧片的形變,從而理解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
教學中注意把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注重分析實例,例如分析射箭過程中的能量轉化,分析衛星運行時動能和勢能的轉化.在分析衛星運行時,應當利用板圖標出遠地點和近地點,使學生養成畫圖幫助分析的習慣.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二節動能和勢能的轉化
【課題】動能和勢能的轉化
【重點難點解析】動能和勢能的轉化;分析轉化過程.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運行過程中的能量轉化過程.
【教學過程】
1,實驗引課
觀察滾擺實驗,用板圖幫助分析.
實驗時要注意觀察:滾擺在下降過程中速度如何變化;上升階段速度如何變化.
注意分析的問題:到最高點時,高度、速度特點;說明了什么;到最低點時,高度、速度特點;說明了什么;在下降過程中,高度、速度如何變化,說明了什么;在上升過程中,高度、速度如何變化,說明了什么.
實驗結論:物體的動能和重力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2,新授課:動能和勢能的轉化.
1)分析實例
方法1: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自己列舉能體現動能和重力勢能相互轉化的現象,并具體分析能量轉化的過程.用討論分析的方法完成課堂學習.
方法2:一般情況下,可以分析重點實例,例如分析乒乓球從某一高度自由下落過程中,不考慮空氣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從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觸地面的過程;乒乓球從接觸地面到發生最大彈性形變的過程;乒乓球逐漸恢復原來形狀到反彈起來的瞬間;乒乓球反彈起來后上升到最高點的過程.
2)結論:在上升和下降過程中,是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在乒乓球發生彈性形變過程和恢復原來的形狀的過程中,是動能和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所以動能也可以和彈性勢能相互轉化.
3)其他實例分析:可以做課本上的實驗2和實驗3,并由學生自行分析在實驗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4)難點分析:人造地球衛星在繞地球轉動的過程中,分析能量的轉化.
方法1,一把般情況下,學生由板圖觀察近地點和遠地點的高度和速度的特點,從而分析人造地球衛星在從近地點到遠地點和從遠地點到近地點移動的過程中,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并知道機械能的總量是保持不變的,也為以后學習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礎.
方法2,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板圖觀察近地點和遠地點的高度的特點,并告知學生在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轉動的過程中機械能的總量保持不變,讓學生分析在衛星到達近地點和遠地點的位置時,運行速度的特點是什么,并想象衛星是如何繞地球轉動的,從而增強學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名稱】觀察和分析某個動能和彈性勢能轉化的實例
【組織活動形式】學生小組
【輔導參考】
1,觀察和實踐蹦床運動,分析在接觸蹦床過程中,蹦床發生彈性形變的過程和能量轉化.
2,拆開一個玩具小車,觀察上弦時,發生的彈性形變,以及它在恢復原狀過程中的特點.
【評價方案】
2.滅火的原理。
3.緩慢氧化和自燃。
4.爆炸。
5.常見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二.重難疑點
1.重點:燃燒的條件。
2.難點: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的區別與聯系。
3.疑點:燃燒能否引起爆炸,緩慢氧化能否引起自燃,其關鍵取決于什么?
三.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了解燃燒和燃燒的條件。
2.了解滅火的原理。
3.了解爆炸、緩慢氧化和自燃現象,以及它們與燃燒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4.常識性介紹常見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二)整體感知
元素化合物知識從存在、性質、用途到制法已是一個完整的模式。教材在氧氣的性質和用途的基礎上編入第四節燃燒和緩慢氧化,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既能加深學生對氧氣性質的認識,又能通過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
(三)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1.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寫出制取氧氣的文字表達式。
2.催化劑、催化作用、分解反應的概念。
3.工業制取氧氣的原理。(強調實驗室制法為化學變化過程,工業制法為物理變化過程)
[新課引入]:寫出鐵、碳、石蠟、硫在氧氣中燃燒的文字表達式。
[教師活動]:講評學生的書寫情況,打開課本第一頁彩圖,學生描述現象,總結氧氣的化學性質,從而歸納出燃燒的概念。
[板書]:一.燃燒:指的就是可燃物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
[提問]:人類已有幾十萬年的用火歷史,燃燒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那可燃物在什么條件下就可以燃燒起來呢?
[板書]:二.燃燒的條件
*著火點:物質開始燃燒的最低溫度。
[教師活動]:介紹紅磷與白磷性質上的差異,演示[實驗1—10],邊實驗、邊講解,指導學生觀察的重點。
[觀察]:實驗進行不久,銅片上的白磷就開始燃燒,產生白煙,而水中的白磷和銅片上的紅磷并沒有燃燒。
[提問]:銅片上的紅磷與氧氣充分接觸,為什么也不能燃燒,
[分析]:因為紅磷的溫度沒有達到它的著火點。
[提問]:同樣是白磷,水中白磷的溫度比銅片上白磷的溫度還要高,為什么水中的白磷卻沒有燃燒?
[分析]:水中白磷的溫度雖然達到了著火點,但不能與氧氣充分接觸,故不能燃燒。
[提問]:若向熱水中通入氧氣,自磷會燃燒嗎?
[討論]:你認為可燃物燃燒必須滿足什么條件?
[板書]:1.要使可燃物燃燒,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
(1)可燃物要與氧氣充分接觸;
(2)要使可燃物的溫度達到它的著火點。
[講解]:可見內因(可燃物)是變化的根據,外因(燃燒的條件)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討論]:冬天生煤爐,不是用火柴直接點燃煤,而是點燃紙或木材等,為什么?
[提問]:在知道了燃燒的條件后,你認為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滅火?
[板書]:2.滅火的原理:(1)將可燃物跟空氣隔絕;
(2)將可燃物的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
[討論]:炒菜時,如果鍋里的油著了火,你該怎么辦?說出你的依據。
[教師活動]:總結肯定學生的方法并鼓勵學生想出更多的滅火方法。
[討論]:第四節后習題第2題,為什么煤爐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燭火用扇子一扇就會熄滅?
[小結]:往煤爐內吹風,供給了燃燒所需的足量空氣(氧氣),冷空氣雖能使爐內燃料降溫,但不會使溫度低于著火點,爐火持續燃燒,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燭火,使環境溫度低于其著火點,所以一扇就會熄滅。
[教師活動]:由影響燃燒現象的因素而引出爆炸。
[板書]:三.燃燒的一種特殊現象——爆炸
1.爆炸的條件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課本第19頁內容,找出爆炸的條件及其與燃燒的區別和聯系。
[板書]:2.安全知識
[講解]:燃燒是一種劇烈的氧化反應,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應都象燃燒那么劇烈何發光、發熱,有些氧化反應進行得很慢,如鐵的生銹,我們很難覺察得出,這種氧化我們叫做緩慢氧化。
[板書]:四.緩慢氧化和自燃
1.緩慢氧化:進行得很慢,很被難覺察氧化。(如鐵的生銹)
[舉例]:澳大利亞的森林火災,引入自燃。
[講解]:物質在緩慢氧化過程中要產生熱量,如果產生的熱量不能及時的散發出去,就會越積越多,使可燃物的溫度升高,當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而且可燃物周圍有空氣時,不經過點火也會引起自發燃燒,我們就把這種現象稱為自燃。
[板書]:2.自燃:由緩慢氧化而引起自發燃燒的現象。
[舉例]:白磷自燃。
[學生活動]:觀察現象并分析緩慢氧化與自燃的區別和聯系。
[板書]:五.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自燃的區別和聯系。
聯系:都屬于氧化反應,都放出熱量。
區別:條件不同,放出的熱量、反應的劇烈程度,能否到達著火點、反應的現象不同。
氧化
反應劇烈氧化
(燃燒)平靜燃燒在有限的空間內
急速燃燒——————爆炸
可能引起
緩慢氧化————自燃
(四)總結、擴展
本節學習了幾種氧化反應,其中燃燒的條件是重點,在此基礎上了解了滅火的原理,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仍會遇到一些燃燒現象,接觸一些沒有氧氣參與的燃燒現象。
2掌握鹽的定義,理解中和反應。
3鞏固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
4掌握中和反應在化學反應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中和反應
教學難點:中和反應的應用
教學方法:實驗引導探索法、歸納練習法
教學用品: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簡單復習酸和堿的定義和常見的化學性質
二、課前小測:
1、寫出酸和堿的定義并舉例說明(寫出電離方程式):
(1)酸------
例如:
(2)堿------
例如:
2、酸和堿分別有哪些化學性質?
(1)與指示劑反應
1)酸使__________變紅
2)堿使__________變紅,使________變藍。
(2)酸與金屬(派在_____前)反應
例:鋁跟稀硫酸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鐵跟鹽酸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3)與金屬氧化物(酸)和非金屬氧化物(堿)反應
1)鹽酸與氧化銅,方程式:___________
2)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2、符合下列事實的化學方程式。
(1)用鹽酸除去鐵銹_____________
(2)漏置在空氣中已部分變質的氫氧化鈉內加入適量的稀硫酸_________
(3)把生石灰放進水中,可以把雞蛋煮熟_____________
(4)石灰水長期在空氣中,會變渾濁_______________
3、玻璃棒蘸取酚酞試液在濾紙上畫一只小鳥。把濾紙放在濃氨水瓶口上方,濾紙上很快出現一只___小鳥。再把此濾紙放在濃鹽酸瓶口上方,小鳥逐漸___。
4、下列物質放在空氣中,質量會增加的是____,質量會減少的是___不會變質的是___.
A、粗鹽B、濃硫酸C、NaCO3.10H2OD、濃鹽酸E、NaClF、石灰水G、NaOHH、CaO
4、下列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正確的是()
A、稀釋濃硫酸時,把水慢慢倒入盛有濃硫酸的量筒中并攪拌;
B、用滴管滴加液體時,為防止液滴飛濺,滴管應貼緊試管內壁;
C、向燃著的酒精燈里添加酒精;
D、用托盤天平稱量藥品時,稱量物放在左盤,砝碼放在右盤;
E、把氫氧化鈉固體放在托盤天平左盤的濾紙上稱量;
F、將收集滿氫氣的集氣瓶蓋上玻璃片正放在桌子上;
三、引入新課
[趣味實驗]“無中生有”:用兩支玻璃棒分別蘸上濃鹽酸和濃氨水后讓兩支玻璃棒靠近但未接觸,觀察現象。
[提問]上述實驗說明了什么?
[回答]鹽酸跟氨水(是一種堿)會反應
[提問]怎樣檢驗堿是否存在呢?
[回答]用指示劑(無色酚酞變紅,紫色石蕊變藍)
四、新課講授
(一)中和反應
[活動與探究]在燒杯中加入10mL氫氧化鈉溶液,滴入幾滴無色酚酞溶液。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鹽酸,并不斷攪拌溶液,至溶液顏色恰好變為無色為止,觀察現象。
取2滴上述反應后的無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液體蒸發,觀察玻璃片上的現象。
[討論]玻璃片上物質是氫氧化鈉嗎?為什么?寫出化學反應的方程式。
[板書]NaOH+HCl=NaCl+H2O
[講解]NaOH=Na++OH-HCl=H++Cl-
溶液中的離子進行重新組合,Na+與Cl-結合成NaCl,H+和Cl-結合成HCl.
[練習]Ca(OH)2+HCl=NaOH+H2SO4=
[提問]以上反應生成物有什么共同特征?
[回答]都生成水和另一化合物(由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構成)
[歸納并板書]由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構成的,這樣的化合物叫做鹽。
例如:NaCl、CaCl2、Na2SO4、AgNO3、KMnO4、Na2CO3
[提問]金屬離子和氫氧根離子構成的物質叫做什么?(堿)
[歸納并板書]向上述這類酸和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叫做中和反應。
[講解]中和反應不是四大基本反應類型之一,前面我們學過的基本反應類型有哪些?
并舉例說明。
[回答]
1)化合反應:C+O2點燃CO2
2)分解反應:2KMnO4ΔK2MnO4+MnO2+O2
3)置換反應:Mg+HCl=MgCl2+H2
(二)中和反應的應用
1、改變土壤的酸堿性
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____,改良酸性土壤H2SO3+Ca(OH)2=CaSO3+H2O
2、處理工廠的廢水H2SO4+Ca(OH)2=CaSO4+H2O
3、用于醫藥
HCl+Al(OH)3=AlCl3+H2O
HCl+NaHCO3=NaCl+CO2+H2O
五、課堂小結:
(一)中和反應
1、鹽-----由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構成的,這樣的化合物叫做鹽。
2、中和作用-----酸和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叫做中和反應
NaOH+HCl=NaCl+H2O
Ca(OH)2+2HCl=CaCl2+2H2O
NaOH+H2SO4=Na2SO4+H2O
(二)中和反應的應用
1、改變土壤的酸堿性
H2SO3+Ca(OH)2=CaSO3+H2O
2、處理工廠的廢水
H2SO4+Ca(OH)2=CaSO4+H2O
3、用于醫藥
HCl+Al(OH)3=AlCl3+H2O
HCl+NaHCO3=NaCl+CO2+H2O
六、目標檢測:
1、寫出鹽的定義,并舉例說明
鹽----
例如:
2、寫出中和反應的定義,并舉例說明
中和反應---
例如:
3、一張潔白干燥的濾紙上,依次噴灑A、B、C三種無色液體。當噴灑A、時,濾紙無明顯變化;再噴灑B時,濾紙上出現一只紅貓;最后噴灑C時,小貓漸漸消失。回答下列問題:
濾紙上的小貓可能是用__________畫的。
無色液體A是____,B是____,C是___;或A是____,B是___,C是____。
4、下列反應,屬于化合反應的是(),屬于分解反應的是(),屬于置換反應的是()
,
屬于中和反應的是()
A、Fe+H2SO4=FeSO4+H2B、H2CO3=H2O+CO2
C、NaOH+H2SO4=Na2SO4+H2OD、S+O2點燃SO2
5、Zn、Fe(OH)3、KMnO4、CaO、稀H2SO4、H2O等物質中,按下列要求寫出化學反應方程式:
(1)化合反應:________________
(2)分解反應:________________
(3)置換反應:________________
(4)中和反應:________________
6、某地有間大型火力發電廠(燃燒煤發電),排放出大量的有毒氣體,,其方程式為_________,這種氣體會形成酸雨,造成土壤酸化,不利于作物的生長,為了減小土壤的酸性,可在土壤中加入適量________,以中和酸性,其化學反應方程式為_________。
7、查得某工廠排放的廢水中有大量NaOH,若直接排入河流會造成水體污染,應怎樣處理此工廠中的廢水?寫出你的想法,并寫出相關的化學反應方程式。______
8、人的胃酸過多,會造成消化不良或是胃痛,此時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某些堿性物質,如_______或________,以中和過多的胃酸,寫出它們的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胃穿孔,則不宜用__________方法(填第一種或是第二種)
9、我國西部地區有一個苦泉村,村子里的泉水蒸發得到藍色的膽礬(CuSO4.5H2O),當地居民用鐵鍋將水煮一煮就不苦了,久而久之鐵鍋就變成了“銅鍋”,試解釋這種現象。
________________
板書設計
課題2酸和堿之間會發生什么反應
(一)中和反應
1、鹽-----由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構成的,這樣的化合物叫做鹽。
2、中和作用-----酸和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叫做中和反應
NaOH+HCl=NaCl+H2O
Ca(OH)2+2HCl=CaCl2+2H2O
NaOH+H2SO4=Na2SO4+H2O
(二)中和反應的應用
1、改變土壤的酸堿性H2SO3+Ca(OH)2=CaSO3+H2O
2、處理工廠的廢水H2SO4+Ca(OH)2=CaSO4+H2O
設問:為什么要關注食物的酸堿性?食物的酸堿性對人體有何重要意義?
知識簡介:人體正常的生理過程所涉及的體液都有嚴格的酸堿性要求。正常人體血液的pH總保持在弱堿性范圍(7.35~7.45),否則,就會出現“酸中毒”或“堿中毒”。
而人體細胞內存在一些重要的酸堿平衡,這些平衡需要通過選擇不同的食物來保持。若進食酸性食物過多,可破壞體液的酸堿平衡,人的生命活動就會受到抑制,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就像水被污染后,生活在水里的魚兒就要窒息甚至死亡一樣。
溫馨提醒:我國居民長期攝入的蔬菜、水果等堿性食物偏少,尿液偏酸性,如不注意控制酸性食物的攝入會導致多酸癥而引起人體缺鈣,血液黏度增大。
設問:怎樣判斷食物的酸堿性?
(學生閱讀教材P32~33,總結并回答以下問題。)
問題設置:1、何謂酸性食物?其代表物有哪些?
2、何謂堿性食物?其代表物有哪些?
3、食物的酸堿性的分類標準的依據是什么?
歸納總結:食物的酸堿性并不是憑口感,而是根據食物在體內代謝最終產物的酸堿性來進行分類的。
(1)酸性食物是指組成成分在人體內代謝后生成酸性物質,使體液呈弱酸性,稱為成酸性食物。動物性食品中除牛奶外,多半是酸性食品。
(2)堿性食物是指組成成分在人體內代謝后生成堿性物質,使體液呈弱堿性,稱為成堿性食物。植物性食品中,除五谷、雜糧、豆類外,多半為堿性食品;而鹽、油、糖、咖啡、茶等,都是中性食品。
(3)少數例外:盡管大部分的水果、蔬菜呈堿性,像李、梅等水果因為含有人體不能代謝的有機酸,因此會留在體內呈現酸性反應。橘子或檸檬則不同,它們含的有機酸人體可以新陳代謝因此屬于堿性食品。
反饋練習:
1、有關檸檬的說法錯誤的是()
A.檸檬是具有酸味的食物B.檸檬是酸性食物
C.檸檬是堿性食物D.檸檬在人體內徹底氧化后,剩下堿性的鉀鹽
答案:B
2、長期食用下列食物,可能引起人體酸中毒的是()
A.魷魚干B.菠菜C.蘋果D.西瓜
答案:A
3、下列元素在人體內最終代謝產物錯誤的是()
A.碳—碳酸B.氮—硝酸C.硫—硫酸D.磷—磷酸
答案:B
導入:在挑選食物時(特別是加工性食品),除了要注意食物的酸堿性之外,還要多加留意其營養標簽,了解食物當中含有哪些食品添加劑?是否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添加劑或是否缺少人體必需的食品添加劑。那食品添加劑有哪些種類?哪些添加劑對人體有害?哪些有益?
(學生閱讀教材P33~36,討論總結。)
知識簡介:著色劑——改善食品的外觀
(板書)調味劑——增添食品的味道
防腐劑——防止食品腐爛、變質
營養強化劑——增強食品的營養價值
科學視野:1.不含食品添加劑就是好食品嗎?
食品添加劑對改善食品的質量:色、香、味,確保產品新鮮,提高食品的營養價值,對食品加工等方面,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不少食品添加劑本身也是人體可利用的營養成分。
如阿斯巴甜可用于糖尿病患者做糖的代用品,其成分是人體正常需要的18種氨基酸之一,在體內不會升高血糖,而且甜味是蔗糖的幾十倍。胡蘿卜、番茄紅素等已證明對防癌、抗衰老有一定功效。
其次,國家批準使用的大多數食品添加劑是低毒性的合成物,例如山梨酸如果用一個體重50kg的成人身上,每天攝入210g,才可能產生毒性反應。按照食品衛生規定山梨酸用于食品中的最高量是50mg/kg,也就是要每天食用4200kg此食物,才會造成毒性反應。
食品衛生法規對使用食用添加劑的劑量有嚴格限制,在低劑量下,使用含食品添加劑的食品是絕對安全的。
2.“蘇丹紅”事件(蘇丹紅一號)
IUPAC中文命名:1-苯基偶氮-2-萘酚
常規
分子式C16H12N2O
結構簡式
外觀暗紅色或深黃色片狀晶體
危害及預防
危險性:
有限的致癌證據
可能引起皮膚接觸過敏
可能對水生環境有長期負面作用
影響可能會無法取消
預防:
不要呼吸其粉塵
穿戴適當的防護服裝及手套
如果吞服,立即尋求醫生幫助或按照標簽指導操作
避免釋放到環境中
反饋練習:
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了“加碘食鹽”、“增鐵醬油”、“高鈣牛奶”、“富硒茶葉”、“含氟牙膏”等商品。這里的碘、鐵、鈣、硒、氟應理解為()
A.元素B.單質C.分子D.氧化物
答案:A
4、火腿中加入亞硝酸鈉,可使肉類較長時間保持鮮紅色,其原因是()
A.亞硝酸鈉是防腐劑,可抑制細菌的繁殖
B.亞硝酸鈉跟氧氣反應,抑制了肉類的氧化
C.亞硝酸鈉跟肉類的蛋白質反應
D.亞硝酸鈉本身為鮮紅色,覆蓋在肉類表面
答案:B
5、橙花醛是一種香料,結構簡式為(CH3)2C=CHCH2CH2(CH3)C=CHCHO。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橙花醛不可以與溴發生加成反應B.橙花醛可以發生銀鏡反應
C.1mol橙花醛最多可以與2molH2發生加成反應D.橙花醛是乙烯的同系物
答案:B
6、人體血液的pH保持在7.35~7.45,適量的CO2可維持這個pH變化范圍,可用下面化學方程式表示:。又知人體呼出的氣體中CO2的體積分數約為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太快而且太深的呼吸可以導致堿中毒(pH過高)
B.太快而且太深的呼吸可以導致酸中毒(pH過低)
C.太淺的呼吸可以導致酸中毒(pH過低)
D.太淺的呼吸可以導致酸中毒(pH過高)
答案:AC
附:自我測試——你屬于酸性還是堿性?
1、是否免疫力低下,容易生病?
2、經常夜里睡眠不好,晨起后又頭暈腦漲?
3、情緒不穩定,容易發怒
4、經常食欲不振?
5、經常腰腿酸痛,全身乏力?
6、是否一上車就想睡覺?
7、一年四季都容易手腳冰涼?
8、是否皮膚粗糙,易患皮膚病?
9、常出現便秘、口臭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