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2 10:07:3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現代音樂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音樂的發展歷史就像人類文化和社會生活所有領域的歷史一樣,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從永遠發展變化著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永遠躁動著的主體創造沖動中,總是不停地孕育出對傳統經典或規范的“反叛”。其中一部分“反叛”既傳承著傳統經典或規范中的內在生命力與價值,同時又超越了漸趨僵化的規則或程式,解放了創造力、生產力、表現力,從而展示出鮮活的生命,并逐漸被人們普遍承認和接受,成為新的經典和規范,如此循環不已。表現主義音樂在近現代音樂史上就是這樣一次解放和超越。
一、表現主義音樂的歷史文化土壤
19世紀后期,漢斯立克對情感論音樂美學提出了挑戰。自此,情感論音樂美學與自律論音樂美學逐漸成為歐洲音樂理論界涇渭分明的兩大派別。進入20世紀以后,這兩大派的理論觀念對音樂實踐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許多作曲家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分別站到了這兩個對立派別的旗幟下,在他們各自的音樂作品中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美學傾向,從而形成了20世紀上半葉同時并存的兩個影響最大的音樂風格流派——表現主義音樂和新古典主義音樂。
與表現主義相對立的新古典主義在理論上以自律論音樂美學為指導,主張音樂就是音樂本身,音樂不應表現任何音樂之外的東西。這個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斯特拉文斯基說:“音樂從它的本質來說,根本不能表現任何東西,不管是一種感情、一種精神狀態、一種心理情緒、一種自然現象。”“表現從來不是音樂的本性,表現絕不是音樂存在的目的?!彼裾J音樂具有任何表現功能,他認為音樂作品是一個獨立自主的音響結構系統,是一系列樂音的有序排列組合,而與外部世界沒有任何聯系;作曲家創作的過程就是依一定的結構原則排列音樂材料的過程;如果音樂聽起來好像表現了什么,那也僅僅是一種虛幻的錯覺,是不真實的,或者說那僅僅是人們從外部強加給音樂的一種附加屬性。這樣一種主張與文學領域的形式主義或所謂“純文本”的主張如出一轍,后者把文學看作與社會人倫無關的獨立自主的文本結構,認為以文學表達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現實是對文學本性的背離,是文學的異化。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這種文學觀念在我國曾大行其道,一度成為文壇的主導思潮。它實際上是對過去那種把文學完全從屬于政治觀念的做法的矯枉過正式的反撥。文學、音樂乃至各個藝術門類中出現的這種相同或類似的思潮或創作傾向,反映了特定時代社會文化的共性或共同特征。而整個社會文化的這種共同特征當然是由這個社會時代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所決定的。
表現主義作為20世紀初期出現的一種西方現代藝術流派,對繪畫、詩歌、戲劇和音樂等藝術領域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它主張藝術要表現人們的情感或心靈。類似的主張在藝術思想史上似乎早有先聲。德國古典主義哲學家黑格爾就認為:“音樂是靈魂的語言,靈魂借著聲音抒發自身深邃的喜悅與悲哀,在抒發中取得慰藉?!薄耙魳钒褍刃纳钐幐星槭澜缢赜械募踊癁樽晕覂A聽的自由自在的,使心靈免于壓抑和痛苦?!笨胺Q我國古代儒家音樂美學典籍的《禮記·樂記》這樣論述音樂的本源:“人心之動,物之使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古希臘大哲人蘇格拉底說:“對于身體用體育,對于心靈用音樂。”然而,表現主義所主張的藝術只是一種獨立自足的與外部世界無關的純形式;另一方面,它又否定客觀現實世界是藝術反映的對象,而主張藝術表現的對象僅僅是人的主觀情感。表現主義的代表人物勛伯格(1874-1951年)表述得十分明確:“我們的心靈才是客觀世界的真實反映?!薄耙患囆g品,只有當它把作者內心中激蕩的感情傳達給聽眾的時候,它才能產生最大的效果,才能由此引起聽眾內心情感的激蕩?!薄八囆g家為之奮斗的最偉大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表現他自己?!本妥⒅刂饔^表現這一點而言,這種藝術主張與19世紀的浪漫主義十分相似。浪漫主義也以注重主觀情感的表現為其基本特征。但作為一種現代美學觀念,表現主義與浪漫主義的明顯分野在于:如果說浪漫主義音樂用玫瑰色的主觀幻想去彌合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鴻溝,用人與自然相融合的方式達到在塵世喧囂中難以達到的人與對象世界的和諧,那么表現主義就是以反常態的極端個性化方式直接表現現代人充滿內在沖突的心靈世界。每一首表現主義音樂作品的音列都是由作曲家依自己的靈感來設定的,這使得音樂作品中的每一個基本要素都具有鮮明的主觀色彩。
現代派藝術是在資本主義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導致人的異化這樣一種社會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和所有的現代主義藝術流派一樣,表現主義所突出的是主觀情感與客觀現實世界的對立。因而它反對在藝術創造中模仿客觀現實,而要以音樂的形式來表現純主觀的、直覺的情感體驗。與新古典主義相比,表現主義朝著反映現實世界的方向邁進了一步。但是由于它偏執于表現與現實世界相對立的主觀情感,所以它對現實世界的反映又是一種變形的或片面的反映。隨著大機器工業時代的到來,人逐漸成為資本主義這臺社會化大生產機器的附屬品,而冷酷的、裸的金錢關系又使人與人之間越來越無法溝通。在這樣一種社會現實中,追求真善美的藝術家們感受到無可擺脫的深深的壓抑、苦悶、孤獨、迷惘和絕望。傳統的藝術形式已無法表現因資本主義物質文明扭曲或異化人性所造成的這種前所未有的強烈情感體驗。例如,在繪畫領域中,傳統的焦點透視法曾經成就了米開朗基羅、達·芬奇、列賓等一批又一批經典畫家的經典名作。然而,焦點透視作為一種繪畫技法的基本準則,是與近代資本主義文化對世界的理性主義理解相聯系的,即通過焦點透視所看到的世界,是在近性精神秩序框架內所感受或體驗的世界。但現代資本主義的異化現實使近性精神秩序的框架崩解了,在現代派畫家(例如畢加索)的眼里,世界已被那種導致人以及人的生活異化的力量扭曲、分裂、肢解了,焦點透視法所描繪的已經不是真實的世界。于是,畢加索創造出散點透視的立體派繪畫。與此相類似,在音樂領域,表現主義的音樂家們在音樂表現手法上也離經叛道,進行了大膽創新,這使得他們的音樂作品在藝術形態上較傳統音樂有了質的變化。
表現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勛伯格同時也擅長丹青,這一點通常被人們忽略。但了解他的畫對于了解他的音樂至關重要——其畫作中強烈的表現主義特色曾得康定斯基等人贊賞。他恰在開始繪畫的同時,在音樂表現手法上進行極為大膽的嘗試,即擯棄傳統調性系統的語法而采用自由無調性的表現手法。從1908年至1923年的十五年間,勛伯格使用表現主義手法創作的音樂作品,傳達出現代人在戰爭與大工業文明中所感受到的孤獨無援、焦灼不安、緊張恐懼等情緒。他在1908年完成的《#F小調弦樂四重奏》(作品10)中,于第四樂章的開始部分使用了一個非調性的主題。雖然全曲結束于#F大調的主三和弦結構上,但并沒有以傳統的終止式來完成。而他接著創作的《三首鋼琴小品》(作品11)則完全擺脫了調性的羈絆,正式開創了自由無調性的新方法。這期間,勛伯格共創作了十幾首無調性作品。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是對“不協和音”的解放,橫向旋律或縱向和聲的音程關系不再依附于調性系統;織體更偏向于對位式,而不是和聲式;節奏趨于復雜,其規律性被消弱;而樂曲的動機和結構則依然是精心設計的產物。勛伯格的自由無調性時期的作品,充分體現了表現主義的扭曲與強烈、大膽的特色。他在此期運用音高的方式,不像后來的“十二音作曲法”那樣具有系統性。自由無調性時期是調性崩潰的邏輯延伸,同時也是“十二音作曲法”誕生前的醞釀和探索階段。
二、表現主義音樂對傳統的顛覆
表現主義音樂的最大特征,就是無視傳統、無視規則、不追求宏大、夸張,而崇尚音樂表現的單純、簡潔、明快和熱烈。表現主義音樂以無調性為其基本成份。表現主義藝術家擯棄了傳統的主屬音的觀念,使得八度中的十二個音的價值相等。這導致傳統的旋律概念、節奏與節拍的組織、曲式的結構、和聲與對位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表現主義音樂作品的演奏配器通常精致小巧,具有明快單純的色彩。而將一些連續的獨特音融入非常自由的形式之中,則給人以流動、舒展的獨特感受。
為了在作品中尋求音樂的連續性和統一性,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勛伯格在創作無調性音樂的實踐中,以維也納作曲家豪爾等人的創作實踐和理論研究為基礎,進一步推展表現主義的音樂思維,創立了“十二音作曲法”,即勛伯格本人所說的“十二音僅僅是相互關聯的作曲法?!?/p>
勛伯格最初繼承的是浪漫主義的傳統,他的一些屬于半音體系的早期作品在題材和寫作手法上都表現出晚期浪漫主義音樂的特征,例如其交響詩《佩里亞斯與梅麗桑德》(PelleasUndMelisande,Op.5)、弦樂六重奏《升華之夜》(VerklarteNacht,Op.4)和大型康塔塔《古雷之歌》(GurreLieder)等。但是如前所言,在他后來的創作中,他的音樂美學觀念發生了轉變,并逐漸發展到反叛浪漫主義乃至整個傳統而另辟表現主義音樂的蹊徑。他的一些個性鮮明的無調性作品如《期望》(Erwartung,Op.7)、《幸運之手》(DieGlucklicheHand,Op.18)等,一方面仍然帶有浪漫主義傳統的印記,另一方面又顯現出逐漸明朗的表現主義特征?!笆糇髑ā钡膭摿t標志著他的表現主義音樂創作手法的成型,是他的表現主義音樂美學觀念的充分體現。
“十二音作曲法”完全顛覆了音樂的調性中心,使不協和音獲得了“合法地位”。傳統的調性觀念認為不協和音及其組合偏離了調性中心,破壞了和聲功能的邏輯,因而是音樂聽覺所無法接受或理解的。但現在它們卻由于勛伯格本人所說的“用十二音寫作,僅僅是為了便于理解,別無其他目的”而變得與從前不一樣了。有趣的是,正如導致生物進化的一切基因突變的前提恰恰是基因遺傳一樣,勛伯格對不協和音的運用在音樂史上也是有其“基因”根據的。19世紀,貝多芬、瓦格納等人就曾經為了音樂表現的特定需要而在他們的作品中使用過一些反常規的不協和音組合。毫無疑問,在傳統的調性音樂體系中,不協和音的運用只是在傳統框架限制下的一種特例。事實上,不協和音所特有的“刺耳”的感覺恰恰可以達到德國現代戲劇家布萊西特所說的“陌生化”效果,給已經被傳統音樂磨出老繭的音樂聽覺以新鮮的刺激,因而具有豐富的表現力。不協和音之所以特別受到現代表現主義音樂家的青睞而被大量運用,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他尤其適合于表現緊張、焦灼、痛苦、不穩定的心理狀態,而這正是現代派藝術家們所要表現的主觀情感體驗。
從本質上說,“十二音作曲法”是有意識地解構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主觀情感與現實事物之間的對應關系,即打破人的審美聽覺與音樂音響之間傳統的內在約定性。不是將主觀情感通過現實事物表現出來——即所謂“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而用一種非常態的純主觀方式表現出來,從而達到將主觀情感最大限度地還原為其純粹主觀狀態的目的。這與從19世紀后期開始的西方世界的整個文化潮流是相一致的,即解構傳統,其最經典的表達即尼采的明言:“上帝死了?!眲撞竦膭撔陆^非僅僅是形式上的標新立異,而是具有極為深刻的音樂美學意義。就像哥白尼以“日心說”否定了人們原以為是“天經地義”的“地心說”一樣,勛伯格使人們從傳統的調性中心及其和聲結構的所謂“客觀必然性”觀念中超越出來,在更加寬廣的音樂空間中建構起新的音樂原則和秩序,從而形成了調性與和聲功能的新觀念。
三、否定之否定:音樂和一切藝術的宿命
如前所述,表現主義音樂是作為新古典主義音樂的對立面存在的。新古典主義因主張音樂純形式化,而使音樂失去了作為其內在生命的人文內涵。表現主義則主張表現主觀情感,賦予音樂以現代人文內涵,即如勛伯格所說:“為了人性,就必須用藝術的非人性去戰勝這個世界的非人性?!钡澜缟系氖虑榭偸俏飿O必反。在勛伯格之后的一些表現主義音樂家對他的音樂主張和作品推崇備至,但他們單純地從形式結構方面來片面地接受他的音樂美學觀念,而忽視或未真正理解其美學觀念的內在精神。他們忘記了勛伯格創立“十二音作曲法”的出發點,忘記了他主張音樂是一種通過表現主觀情感體驗而促進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手段。他們把勛伯格的“十二間作曲法”純粹從形式上進行演繹,把音高序列化,把時值、力度、音色等音樂元素全部納入序列化的結構原則之中,由此形成了走向完全控制的全序列音樂。這就使音樂變成了斯特拉文斯基所說的一種“被控制了的音響”,它與人的情感體驗之間的聯系已變得十分模糊。與其說這種音樂是作曲家用以情感體驗為基礎的靈感創作出來的,不如說是用數學的方法計算出來的,把這樣的作曲任務交給計算機再合適不過。如果說這樣的音樂作品也能使聽者在欣賞過程中產生某種情感體驗,那么,要么這聽者不是在用這種音樂的作者所遵循、所要求的音樂思維或體驗方式去聽,要么就是這種音樂的作者實際上不自覺地越出了自己的創作原則,而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體驗。所以,后來的表現主義音樂家把主觀化推向極致的結果,是與新古曲主義殊途同歸,以另一種方式使音樂脫離現實而成為一種所謂的“純形式”。
音樂和任何其他藝術門類一樣,從一開始就糾纏于形式化和人文內涵表現的矛盾之中。這是藝術本身的宿命,因為沒有形式化就沒有藝術。原始人借以表達情緒的偶然的有節奏或押韻的吶喊不是藝術,只有這節奏和韻律相對固定下來即形式化后才有了藝術——詩歌。而藝術形式一旦形成,它就逐漸衍生出自己的邏輯規則,從而具有了相對獨立性。在一定的時期內,特定的藝術形式是特定時代和人群表達思想感情或特定人文內涵的適合的工具。但社會的發展、人文的演進,總是使既有的藝術形式日漸顯現出局限性。于是舊形式不斷被打破,新形式沖破舊形式的束縛脫穎而出。但新形式注定又要成為舊形式,如此循環往復不已。例如中國古代的詩、詞、曲、賦、話本、小說等文學樣式的發展演變,就是典型的這樣一種過程。音樂當然也是如此。
不僅從音樂的宏觀發展史看是如此,這種形式和內容的矛盾對立統一運動也表現在每一個具體的音樂創作過程中。作曲家要通過音樂形象來表現某種思想感情或人文內涵,但他并非隨心所欲地表現。因為他在構思旋律和節奏時,不能只考慮音響的色彩效果和表現功能,而必須同時考慮這些音在調性規則中的結構功能,即必須找到表現功能與結構功能二者的契合點。這也就是說,他必須去尋找能夠把作品的人文內涵表現得最好的音樂形式。音樂的形式是相對固定的,而音樂所要表現的內涵則是無限多樣的。于是在音樂的人文內涵(或情感表現)與調性原則之間便形成一種必然的矛盾。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作曲家永遠是在“戴著鐐銬跳舞”,而好的音樂作品(即內容與形式完美統一的作品)就像是那種讓人覺得“鐐銬”不是鐐銬而是最恰當道具的舞蹈。像詩人、畫家們一樣,音樂家們總是不斷打碎舊的“鐐銬”,換上新的“鐐銬”,因為沒有這“鐐銬”就不成其為音樂。但是如果把“戴著鐐銬跳舞”變成了“鐐銬”本身的跳舞,即舍棄了人——人的精神、人的情感、人的心靈(這一切當然都建立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之上),就會從另一個極端迷失音樂的本質。
表現主義音樂的一些技法在我國當代音樂創作領域也經常被借鑒、使用,對于豐富我們民族音樂的表現手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我們應該擯棄后期表現主義音樂的形式主義傾向,汲取表現主義音樂及其美學觀念中的創新精神,以不斷創新的音樂形式表現日新月異的生活和情感。創新,是音樂乃至一切藝術的生命之源,也是整個社會文化發展的不竭的動力。
[參考文獻]
[1]鐘子林.西方現代音樂概述[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38-56.
[2]陳方.音樂美學[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62-77.
2.現代教育技術能夠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視覺素材對人有著心理投射作用,能使人產生心理上的波動,從而使人產生積極或消極的情緒,當學習者處于積極的情緒狀態時,學習者的思維靈活、開放,更加注重對知識整體的把握。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特別是影音、Flash、3D技術的應用使音樂教學更加生動形象,能夠充分展現音樂的藝術美、意境美,能夠激發學生心理的積極效應。當學生處于積極的情緒狀態時,其思維靈活、開放,更加注重對知識整體的把握,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對于在具體演奏過程中出現的技術性問題,學生可以通過課下利用電腦、智能手機或其他錄像設備對自身演奏(唱)過程進行錄像,結合上課過程中授課教師講授的演奏技巧進行不斷的自我修正;也可以利用現有的網絡資源學習,使學生創造性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其學習熱情,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二、高校音樂教學融合現代教育技術的注意事項
1.要正確處理傳統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之間的關系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有效地彌補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但絕不能將傳統教學手段全部拋棄,否則教學效果將會大打折扣。音樂教學中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師生間要做到相互交融。教師的示范教學能夠促使學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節奏、樂感和音準,切不可完全被網絡視頻所代替。
2.教學設計注意信息加工策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注意信息的選擇、組織和整合策略,不能盲目使用各種媒體,造成信息過濫,從而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否則不僅起不到輔助教學的效果,反而會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
3.課件制作精美、簡練,不要追求新奇與花哨課件表面上看起來新穎、花哨、動感十足、知識范圍廣泛,但這種教學方法忽視了真正需要欣賞的音樂內涵,降低了教學的功效,違背了媒體的運用應為音樂教學服務的教學規律,是不足取的。課件幻燈片的制作應以簡單明了為主,不需要把達到的目標、問題、例子等詳盡地放在課件中,這種模式缺乏師生之間交流,使學生對音樂的感染力大打折扣。
現在傳統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束縛著我國的音樂教育,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往往只重視將相關的知識理論灌輸給學生,因此導致學生失去主體地位,并且極大地削弱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學生還容易出現抵觸心理,無法將音樂教學的科學性充分的體現出來。
(二)音樂教學的質量受到了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
在我國的中學教育過程中音樂課程屬于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然而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學校并沒有充分的重視音樂教學的作用,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一些音樂教師也缺乏一定的工作積極性,很多音樂教師只是音樂課本為根據開展音樂教學,并不會對學生采用一些擴展性的教學模式,因此無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音樂能力,導致學生不能夠在實踐過程中靈活地運用相關的知識。
二、將現代流行音樂引入中學音樂教學的有效策略
由于在音樂課堂中學生很少能夠與流行音樂進行接觸,其對流行音樂的了解都是在課余時間進行的,因此學生很難通過對正確的音樂知識的利用有效的理解流行音樂,也無法對音樂教學中的各種相關的知識進行很好的吸收和消化。在這種背景下,有必要將流行音樂引入到中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從而對學生音樂審美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流行音樂中包含的一些深刻的含義,并且能夠使學生全面的認識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的區別。
(一)選擇音樂評論的方式使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得以提升
現在很多中學生都對個性化予以了過多的追求,并且非常喜歡流行音樂,這是由于其個性化需求能夠在流行音樂的旋律中得到充分的滿足,而并非是流行音樂具有深層含義,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將學生的心理特點抓住,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使其能夠對流行音樂中的思想情感有所感受。教師首先可以將一些音樂知識講解給學生,然后再選擇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流行音樂在課堂中播放,然后讓學生對其進行賞析,并且使其采用評論的方式對音樂進行自由評論,將自己的看法發表出來,這樣就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的提升。比如選擇《聽媽媽的話》在課堂中播放,然后讓學生對其進行賞析,盡管這首歌的歌詞非常簡單,但其中的感彩確實非常豐富的,因此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能夠感受到其中豐富的感彩,加深學生對流行音樂的認識和理解,這樣就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最終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
(二)利用表演練習使學生將音樂知識全面的掌握住
音樂文化通常都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因此需要學生對其進行不斷的體會和挖掘,只有這樣才能夠將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培養出來,并且可以與音樂之間開展心靈的溝通,最終能夠使音樂的內涵能夠滲透到學生的精神領域中。所以,教師在具體的音樂教學過程中除了要讓學生將更多的音樂理論知識掌握住之外,還要將更多的機會創造出來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鍛煉。音樂學科的實踐性是比較強的,因此學生在經過多次練習之后往往能夠在音樂的情境當中很好的融入進去,最終能夠出現強烈的心靈共鳴,這樣學生就會對流行音樂予以正確的接受,并且能夠對學生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境界起到升華的作用。比如教師可以積極地組織學生在校園的各種流行音樂比賽中參與進去,并且集中對音樂感興趣的學生,以音樂學習興趣小組的形式與學生之間加強音樂方面的溝通和交流。同時,教師也可以在班級中舉辦各種表演活動,合理地對全班同學進行小組劃分,讓每個小組選一些具有較高的表演天賦的學生作為選手進行比賽,在完成比賽之后,教師應該和學生一起對其中的表演情況進行評價,在這種對表演和評價的過程中就能夠讓學生將更為全面的音樂知識掌握住。
(三)通過對多媒體技術的利用使學生能夠對流行音樂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現在很多學生都是利用各種現代媒體與流行音樂進行接觸和了解的,因此教師必須要以學生的具體情況為根據,將多媒體技術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可以選擇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典型的流行音樂在課堂中進行播放,從而對學生的情緒進行調節,并且將良好的教學氛圍營造出來,最終能夠有效地促進中學音樂教學目標的實現。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在課堂討論中選擇某一風格或者某一時期的音樂作為討論對象,從而使學生對這些流行音樂的時代背景、風格特色以及特點等具有更深的了解,并且能夠對流行音樂所包含的內涵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聯系20世紀其他最重要的后現代主義哲學家、社會學家等的理論來看,“后現代主義”概念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兩種。
1、現代主義的延續或現代主義之后的時期
丹尼爾·貝爾把資本主義社會分為工業社會與后工業社會。他認為二者的區別在于,工業社會是以機器技術為基礎的,而后工業社會則是以知識技術為中軸的。但是他同時指出,后工業社會并不取代工業社會,而只是消除了一些東西,增加了另一些東西。對文化藝術上的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一書中是這樣看的:(1)后現代主義不是新的文化邏輯,而是“把現代主義邏輯推到了極端”的表現。(2)后現代主義在藝術上實現了文化自治。這也是從現代主義文化藝術走出普遍性、強調個性就開始的,只不過現代主義的文化獨立的思想在后現代主義這里實現了。(3)后現代主義反對美學對生活的證明。在這一點上,它可以被認為是傳統的現代主義以美學對生活的證明來代替宗教或道德的企圖失敗之后的新出路。(4)后現代主義抹殺藝術與生活的區別,因此,它“溢出了藝術的容器”,而強調一種行動本身。這樣,它打破了現代主義對有序形式的依戀,放棄了審美形式的表現原則。現代主義的革命與反叛只是紙上談兵或預演,而后現代主義則將革命與反判付諸行動。(5)因此,后現代主義將所有文化特權下放到民間,以通俗化為一大特色,并具有反文化(反傳統的主流文化)的意味。(6)與此相應的是文化市場(文化商品化)的出現或加劇。當然,貝爾并非是個完全的“延續”派,因為他談到后現代主義形成傳統“文化言路的斷裂”。盡管這種斷裂在現代主義那里就埋下了禍根。
哈貝馬斯是捍衛現代性的主要人物。他始終認為“現代性設計”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出在具體實行的過程中。他明確闡明自己的立場:“我并不想放棄現代性,也不想將現代性這項設計看成已告失敗的事業。”他所說的問題指社會各方面在歷史造成分裂之后缺少有效的溝通,例如專家文化與大眾之間的隔閡。對此,他的解決方案是指出新的行為交際理論。他以藝術為例,提出消除專家與普通人之間的距離的辦法是,“一方面,享受藝術的俗人應當自身受教以成為一個專家;另一方面,他也是一個勝任的消費者。這種人運用藝術并將美學經驗聯系到他自己的生活問題?!笨傊愸R斯雖然認為現代主義藝術如先鋒派已經走到了盡頭,耗盡了現代性的推動力,但是在他看來,貝爾等人的后現代主義理論并不是一種可行的解決辦法,因此他自己提出僅僅是修正偏差的行為交往理論。這樣,他實際上是用現代性來對抗后現代性。
利奧塔德雖然旗幟鮮明地否定現代主義,但是他認為后現代主義應是現代主義的前期狀態,也就是創新、反叛和“川流不息”。就這一點而言,他還是把后現代主義秉承現代主義初始時期創造性、反叛性的一面勾畫了出來。
2、對現代性的否定或超越
利奧塔德指出“雄辯法”和“形而上學”作為科學合法化的證明本身得不到合法化證明,因此這些“宏大敘事”應該祛除。后現代主義的口號就是“向統一整體開戰”。從傳統到現代的所有體系化的東西都應該被打破。
與此相似的是羅蒂的“后哲學”觀點。他認為現代主義企圖以大哲學替代大神學的地位是行不通的,因此應該以后現代主義的“小型敘事”替代現代主義的“宏大敘事”。
F·杰姆遜的“文化分期”理論將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分別對應于國家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晚期(多國化)資本主義。他認為兩次世界大戰使資本主義世界發生很大變化,工業化、現代化使戰爭更令人恐懼,戰爭的破壞性也使人對工業化承諾失望,這樣,現代主義的進步性消失了,現代主義也就成了“歷史陳跡”?!斑@樣,他便認可了后現代主義對現代主義的否定這一點。
米歇爾·??聦⒅R與權力聯系起來考察,以此作為分析主體與真理之間關系問題的工具。他以“瘋癲”、“犯罪”和“性”三個方面作為切入點,否定西方現代文明,指出由于現代性進程中形成“理性獨白”或“理性瘋狂”的一邊倒,致使人的另一面(非理性的一面)受到扭曲和壓抑。因此繼尼采“上帝死了”之后,??潞俺觥叭怂懒恕钡木浴!叭酥馈钡暮x即人的中心地位的喪失。福柯認為自己不是非理性主義者,而是“反結構主義者”。所有現代主義的東西都是結構主義的,因此,反結構主義就是反現代主義。這樣,福柯把自己擺到了后現代主義以文化邊緣批判現代主義文化中心的位置。
德里達作為西方當代哲學界一位反現代主義斗士,最醒目的標志是他的“解構”觀。他的目的是反對西方有史以來統治哲學思維的“羅各斯中心主義”?!傲_各斯”在希臘語中具有說話、思想、規律、理性等含義。在赫拉克里特哲學里表示世界萬物的本原及其運動變化規律,它體現為人的理性認識能力。羅各斯中心主義通過柏拉圖對整個西方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基督教《圣經·約翰福音》中,羅各斯是上帝的話語,是一切真理的終極源泉。總之,它是一種靜態的、恒定的、抽象的、封閉的結構的中心。因為這種中心具有假定性,是與動態的、變化的、具體的、開放的歷史事實相悖的,所以要加以拆解。
后現代主義也可以按“反叛的”、“建設的”和“中庸的”(帶有中國古典哲學的“中庸”的含義)這三種來劃分。反叛的后現代主義否定傳統與現代主義的任何中心或本質觀、形而上學或普遍性、封閉結構或形式,否定整體性或一切體系化的東西,否定連續性的歷史觀如線性進化論,否定一切深度模式等,而強調多元、斷裂、局部或碎片、離散或彌漫、解構或開放性、平面或能指游戲等等。它們的特點是批判、摧毀多于建立。由于它的旗幟鮮明的革命性,也被稱為“激進的”后現代主義。建設的后現代主義力圖破中有立,在否定“機械還原論”的同時,實現對存在于現代主義的個人主義、人類中心論、機械主義、經濟主義、消費主義、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的擺脫或超越,代之以后現代的“整體有機論”(這里的“整體”指世界各部分聯系的或相關的層面,如宇宙論和生態圈)。中庸的后現代主義往往持客觀認識的立場,力求準確、公正地看待一切。它強調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的歷史發展的必然性,把自己的研究重點放在歷史與邏輯及其二者的關系上。
當然,各種形容意謂本身是次要的,關鍵在于把握“后現代主義”這一概念。顯然,這個概念是多元的、不統一的,有些地方甚至是矛盾的,就象它所涵蓋的現象一樣。
二、后現代主義文化邏輯中的音樂
從中世紀開始的西方專業音樂史,在音樂型態上可以分為三個范式:傳統、現代和后現代。傳統范式即大小調體系,現代主義范式即各種除大小調體系之外的有體系和沒體系的結構樣式,后現代主義的范式包括解構的和多元的兩種樣式。這三個范式的區別是足夠明晰的:傳統型是有序的,但是只有大小調體系這一種結構;現代型也是有序的,但是卻有許多種非傳統的人工結構;后現代型是無序的,無論是反形式或多風格拼貼。另外,后現代主義的“多元”還包括通俗音樂、文化工業中的音樂和綜合樣式的音樂,它們的存在型態和存在方式都不同于傳統型和現代型。當然,就象后現代主義是非“主義”的主義一樣,后現代范式也是非范式的范式。
后現代主義樣式的音樂或者受后現代主義影響的音樂可以大致劃分為下列兩大類型。限于篇幅,這里只簡單提出基本樣式,而不展開分析。
1、專業音樂領域:“無序”、“解構”、“反形式”、“多元混雜”等等。
第一種是無序、解構或反形式。如噪音音樂、具體音樂,材料為無序聲波,結構也無序化。偶然音樂,通過反人工控制達到自然解構(局部的或全部的),結構亦無序化。電子音樂,它是20世紀的新生事物。作為一種特殊手段,它可以創作很傳統的音樂,可以創作現代主義音樂,也可以用于后現代主義樣式的音樂制作或帶偶然性的表演。實際上它在實踐領域更多地被用于后者,因此把它列于后現代主義樣式名下。概念音樂,采用文字譜只是現象,它的實質是一種觀念指導的行為藝術?!靶袨椤斌w現了貝爾所說的后現代主義對現代主義藝術范圍的革命“在現實中重演”的性質。此外還有環境音樂等,它們把音樂當作和現實事物沒有差別的東西,從而消解了“藝術高于生活”的等級觀念。典型作曲家如約翰·凱奇、施托克豪森等。
第二種是多元混雜。不同風格的拼貼、無機組合,或者不守被模仿對象的規則的模仿,即“拙劣模仿”。如拉迪斯拉夫·庫普科維茲的《為我的自殺而作的挽歌》(1982),是對肖邦作品的拙劣模仿。復合風格的無機拼貼將既有的音樂當作一種并非高于現實事物的“現成品”,以此作為拼貼組合的材料,或進行歪曲變形的原形。例子如施尼特凱的《第三弦樂四重奏》(1983),將拉莫、貝多芬、蕭斯塔克維奇和的音樂拼貼在一起。這種消解藝術與生活的差別和等級、使作品無中心或多中心的做法,是后現代主義藝術的典型特征之一。
2、大眾音樂或綜合領域:世俗性、綜合性、商品化、虛擬真實、廣場效應等等。
音樂節目作為廣播的最初節目形態,自廣播誕生之日起,便成為其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廣播作為聽覺媒介,與作為聽覺藝術的音樂,在特征屬性上不謀而合。也正是由于這一屬性特征的契合,使得廣播在音樂傳播中如魚得水,廣播音樂節目占據了廣播文藝節目的“半壁江山”。
但自上世紀90年代始,新媒體紛至沓來,網絡、手機、MP3、MP4等新媒體的誕生發展給在傳統媒體大戰中本已處于劣勢地位的廣播又籠罩上一層陰霾。新媒體所能提供給受眾的海量的信息、自由選擇權、零損失的收聽音質都是傳統廣播音樂節目所不能提供或者不能完全提供的。在新媒體所具備的傳播音樂的巨大潛力下,原先作為音樂傳播的最佳載體之一的廣播音樂節目相形見拙,廣播音樂節目面臨著新媒體的強勁沖擊。
尤其是新媒體的核心用戶群和廣播音樂節目的主流聽眾群幾近相同,更是加劇了兩者之間競爭的激烈程度。廣播、音樂的主流聽眾群體:從年齡來看大致是15~24歲的學生聽眾和24—35歲的青年聽眾。新媒體用戶中最具代表性的“網民”,就目前而言,恰恰也正是這部分群體。據2010年1月15日公布的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報告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網民中30歲及以下的網民占61.5%,網民在年齡結構上仍然呈現年輕化的態勢,不少Mp3、MP4播放器的銷售對象更是直接鎖定于時尚人士、商務人士以及喜愛音樂的年輕一族。因此,由于它們用戶群同構,新媒體的迅速崛起不可避免地會對音樂廣播節目的聽眾造成分流。
那么,在新媒體席卷而來之時,廣播音樂節目要想在這場新舊媒體競爭中。堅守原有陣地,并為自己尋求更良好的發展環境,惟有從技術和內容兩方面尋求發展路徑:一是“新媒體化”,即是通過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達成硬件設施的提升,這有賴于整個廣播產業的數字化進程的推進;二是實現節目內容的戰略轉型,即是充分挖掘自身的不可替代性,這就需要廣播音樂節目發掘其獨特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定位,獨特的魅力。
在當前的情勢下,“新媒體化”是大勢所趨。然而“內容為王”,實現廣播音樂節目的內容轉型,則是廣播音樂節目發展的重中之重。
一、提供有觀點的音樂節目
現代社會,隨著媒介的發展和信息渠道的增多,一方面,受眾所能接觸的信息終端日益多元,獲取的信息也越來越多。受眾當中很多人會通過網絡接收音樂信息,通過網絡下載各式各樣的音樂,還可以不受時空限制跨地域點擊全國電臺的音樂節目。而基于移動數據通訊技術的手機音樂業務,也能將大量的音樂產品存貯在數據庫中,用戶通過移動通訊、網絡在線聆聽或下載,甚至還能建立獨具個性的無線手機音樂播放的數據庫,真正成為“我的電臺”。另一方面,在媒介迅猛發展情形下,逐漸成熟的受眾已不再單純滿足于傳播性的信息,傳統的羅列歌曲、報歌名、介紹歌曲背景的簡單串連方式都難以滿足他們更高的審美要求。
基于此,提供有觀點的音樂節目就成為廣播音樂節目在新媒體時代,面對海量音樂信息沖擊的有力回擊。廣播音樂節目’不僅要將各類音樂展現給社會公眾,同時更要將自身對音樂的觀點傳遞給它的聽眾。
在有觀點的音樂節目的提供過程中,廣播音樂節目、的主、持人就成為其實現的關鍵。廣播音樂節目的實質,其實即是主持人對音樂信息進行解讀理解之后,再結合自己的想法制作成節目,而后面向受眾進行傳播。這一整個過程就是主持人實現其從解碼者到編碼者的身份轉換的過程,也是音樂從被解釋到再創造意義的過程。
因此,音樂節目主持人對音樂獨特的解讀方式就成為節目脫穎而出的關鍵,只有具備了獨特的解讀方式才能保證音樂節目的特行品質,才能使節目不被湮沒于眾多音樂信息之中。
北京音樂臺就以“請聽來自FM97.4的聲音,同樣的音符在這里你會得到不一樣的感受”為宣傳口號。突顯其對音樂的獨特理解和詮釋,令它在眾多的電臺節目中脫穎而出。旗下的伍洲形主持的《零點樂話》就是這種獨特解讀方式的代表,他主持的流行音樂節目已經超越了單純播放流行音樂的范疇。而是形成了一種極具主持人個性特征和創意的音樂節目形式,使得話筒前的播音成為一種人生和情感的體驗,成為北京地區歷史最長、擁有忠實聽眾最多的午夜情感音樂節目。
二、提供深度整合的音樂節目
王?略?從市場的角度提出“部分價值大于整體”(partvalueisbiggerthanthewhole)的論斷,認為“人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大家未必有時問完整地欣賞一部電影或者一盤專輯,要的可能只是片斷而已?!薄皵底謺r代‘信息太多、時間太少’,新科技之所以成為人們生活的重心僅在于它能夠延伸人類感官功能,優化生活體驗。消費者關心的是使用經驗的改善,而不是科技的更新。”因此,“內容的篩選和整合才是致勝關鍵?!?/p>
這可以給廣播音樂節目的發展提供些許啟示:廣播音樂節目除了依靠建立獨特的音樂解讀方式外,還可以通過成功整合音樂信息而獲得影響力。
正如現在市面上流行的音樂新載體——便攜式MP3、MP4播放器以及音樂手機,雖然外形小巧,但容量巨大。有人這樣形容當前MP4的流行趨勢:“百G容量MP4普及時代的到來,國內大量品牌都推出了100G以上的MP4;而且不少款型還附帶插槽可以隨時添加儲存卡擴充容量。一般而言,一首歌曲mp3格式大小僅為2~4M,而rm、wma格式所占空間更小。因此,這些小巧輕便的新音樂播放工具所能容納的音樂數量可謂是數以萬計。那么,在巨量的音樂信息面前,如何保證音樂享用的有效性與滿意度就成為音樂聽眾著重關心的問題。
對廣播媒體而言,很多的音樂信息是零散的、孤立的或是潛在的。通過對海量的音樂信息進行有序化、專業化的整理,篩選和解釋,以大眾化的形式將音樂重新梳理、編排傳送給觀眾,這樣就通過對音樂信息資源的深度整合,擴大了音樂節目的廣度和深度。如通??捎靡魳诽剌嫽蛞魳放判邪竦确绞綄⑿畔①Y源有機結合,轉化為節目中的亮點。如北京音樂臺的王牌節、目《中國歌曲排行榜》歷時十三年,成為目前中國廣播界覆蓋范圍最大、收聽占有率最高、最受業界重視的電臺排行榜。其每周五推出的“錦繡十年”欄目,充分利用《中國歌曲排行榜》十三年的歷史,將十年前后的排行榜單進行對比,了解這十年來中國流行樂壇的變遷和發展,突破了一般排行榜的局限性。讓節目更加有深度,聽眾們可以積極參與討論,而“錦繡十年”也成為兩年來最受聽眾歡迎的欄目之一。
這些經過深度整合的音樂節目的音樂信息的質量相對較高,同時通過這些節目受眾獲取音樂信息的費力程度也較低。因此,基于美國著名傳播學者施拉姆提出的信息選擇的或然率公式,即“選擇的或然率=報償的保證/費力的程度”,顯而易見的結論即是,深度整合的音樂節目會比新媒體所能提供的海量的音樂更能獲得聽眾的青睞。
現代廣播音樂內容播放模式研究論文
新媒體所帶來的海量信息的涌入,使得過濾成為必要手段,通過縮小化的方式來避免超載。而新的傳播工具的日益進步,賦予人們更多的傳播自由,賦予人們過濾、祛除他們不想要的信息的權力。于是,由于選擇越來越多,個人對內容的掌控激增,量身定制的力量變強,每個人會趁機拮取他們最喜愛的事物、最認同的看法。因此,在這種情形下,更多選擇和量身定制的力量,使得公共媒體的社會角色日漸式微。
正如尼葛洛龐帝所說,“后信息時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個人化’”,“大眾傳媒將重新定義為發送和接受個人信息的系統?!毙旅襟w時代的傳播是一種典型的個性化的傳播方。式,網絡傳播意義上的“受眾”,不再是一個只有一種性格的整體(單數),而是無數個個體的相加(復數)。
但是,社會的和諧發展、民眾的和諧相處,需要大部分公民擁有一定程度的共同經驗。因為這些共同經驗,特別是由媒體所塑造的共同經驗,提供了某種社會粘性。
于是,媒體尤其是傳統媒體就必然需要承擔起塑造共同經驗這一重任。盡管音樂在更多意義上是個人欣賞性的,但是,作為廣播媒體的重要節目形式,音樂節目也應盡力去促使共同經驗的傳播與實現,這就主要依靠對音樂的共享而達成。
其一,強調“互動”。隨著新媒體技術日益進步,聽眾參與互動的方式也更加多樣,除了“熱線電話”,還有聽眾來信、手機短信、網上交流等多種手段。這樣,在節目中,每一個人都有關注和參與的權利,而大家的參與恰恰說明了聽眾對節目的關注度和認知度。所以現在的節目越來越注重與聽眾的互動,比如說北京音樂臺之前開辦的《校園音樂先鋒》,聽眾既是收聽者,也是節目的參與者;既可以自己參選,也可以通過投票來支持好的校園音樂。
據相關資料顯示,最早出現媽祖舞蹈的研究概述,要追溯到1996年,《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里有關“棕轎舞”的敘述內容。當年,這一本著作在中國舞蹈家協會、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等機構的組織下,經過對民族民間舞蹈藝術周密、嚴謹的普查、整合與編撰工作,最終得以問世[3]。這本著作詳細的記錄了動作、音樂、服飾、道具等舞蹈藝術的內容,還對舞蹈藝術的發源地、傳承情況、歷史演變等相關傳說,當地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有著詳細的記錄。該著作作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在后來學者們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北京舞蹈學院的羅雄巖教授,于他的出版作品《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論中國民間武大的文化類型》里,對媽祖舞蹈進行了一定的概述。他以文化性民間舞蹈的角度,對媽祖舞蹈進行了分析。最終,通過地域生態劃分法,將媽祖舞蹈劃分到中國海洋文化性民間舞蹈的類別中。羅雄巖教授認為,媽祖舞蹈將中國“天人合一”的傳統思想,升華成“人海合一”的文化精神,通過舞蹈的形式,來表現與傳達海洋的色彩內涵。
筆者對有關“媽祖舞蹈”的相關文獻進行了查閱,經過整合對現代媽祖歌舞音樂的研究內容與形式進行了總結,具體以下內容:1、對媽祖音樂劇(歌劇、舞劇)展開評論;2、對媽祖歌曲的由來與文化背景進行論述;3、媽祖歌舞音樂本身展開探究。筆者通過研究最終發現了三篇涉及到媽祖歌舞音樂的研究作品,分別是:(1)王耀華的《福建文化叢書》[4]。作者對在莆田、仙游一帶流傳的媽祖音樂舞蹈表演《皂隸擺》,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對舞蹈的表演形式與文化內容進行了深究;(2)黃明珠的《淺論湄洲島媽祖舞“耍刀轎”“擺棕轎”的文化特征》。該部作品中,筆者通過對媽祖舞蹈的探究,向世人闡述了“耍刀轎”“擺棕轎”民俗舞蹈的特色與內涵;(3)陳育燕的《湄洲島媽祖儀式之“擺棕轎”舞蹈探究》。作者通過對表演中,使用的道具、動作、服飾的研究與分析,得出了舞蹈中傳遞的民俗觀念[5]。因此,從這里就可以看出,在所有關于媽祖音樂的研究里,大多數音樂學者的研究層面不夠全面。僅站在某一層面對媽祖進行切入與剖析,系統整理的情況不多,由此看來,現代媽祖歌舞音樂的研究內容,還有許多值得挖掘與探討的東西。這甚至是一筆巨大的寶藏,等待著人們去發現。
2、現代化的媽祖音樂研究的價值
由于大多數音樂學者的研究層面不夠全面,僅站在某一層面對媽祖進行切入與剖析,系統整理的情況不多,因此,現代媽祖歌舞音樂的研究內容,還有許多有價值的內容等待發掘[6]。所以,在筆者看來,研究人員的研究層面,應從縱向的角度,對研究課題進行整合與探究,深入挖掘出媽祖音樂的深刻內容與價值。媽祖文化的研究,對本學科音樂學與音樂文獻學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據,對整合當代媽祖歌舞音樂資料也有著極高的意義與價值。后人可以通過這些研究成果,使媽祖歌舞音樂得到傳承,清楚地認識到現代媽祖的多元化的音樂內容和形式[7]。人們可以對之加以利用,通過對現代媽祖歌舞音樂的研究,發揮出媽祖歌舞音樂最大價值,進一步深化媽祖音樂文化的影響。
3、現代化的媽祖音樂研究路徑
二、我國音樂教學引入現代教育軟件技術的急迫性
現代教育軟件技術是利用現代的教育理論以及先進的軟件技術,對音樂教學的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并對音樂教學進行有效的管理,實現音樂教學的高效性?,F在主要應用在音樂教學中的現代教育軟件技術有:模擬數字音像技術、數字化音樂技術、虛擬現實仿真技術等等,作為一種新型的音樂教育模式,對于音樂教育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現實中仍有很多的問題是新的音樂教育模式不能得以實現,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機構對新的音樂教育模式沒有足夠的思想認識
由于各部門和機構沒有足夠的思想認識,所以導致了音樂教育新模式在課程的設置上、教育經費的投入和師資力量的培訓都沒有相應的保障,各個機構也沒有相應的鼓勵政策,導致了現代化教育模式與傳統音樂教育模式不能進行接軌。
2、音樂教育新模式中的信息化資源不夠充足
我國現行的音樂教育軟件的方法和思路都比較陳腐,沒有足夠數量的高質量音樂教學軟件,而且現行的音樂教育軟件大多存在著重復問題,不能夠適應音樂教學任務的需求。
3、教師不具備相應的現代教育軟件技術資格
我國有一部分的地方已經意識到了開展音樂教育新模式的必要性,并且教育機構也開始對新模式進行投資。采購新設備、并投資大量的教育資金進行校園網絡的建立。但是教育機構卻沒有在教師身上下足工作,及時具備了新模式音樂教育的基礎,但是教師卻沒有相應的現代化教育技術的資格和水平。
三、現代教育軟件技術可以豐富現行音樂教學的內容
現在我國的很多學校對于音樂資料,特別是影像資料方面都非常的匱乏,但是現代教育軟件技術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可以在音樂教育軟件上查找到各種有關音樂的相關資料和影像內容,更可以把這些資料制作成豐富的教學課件,方便在教學時應用。學生也可以利用現代教學軟件系統來在線欣賞各種音樂作品,使有效的音樂資源得到更廣泛的利用。方便學生的學習。
四、現代教育軟件技術在音樂教育模式中起到的積極作用
傳統音樂教學模式是填鴨式的灌輸教學,即便進行有關的音樂活動,也是進行一些單純的示范,這種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影響到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想象能力,使學生發揮的空間受到了限制。但是現代教育軟件在音樂教育中的應用,使學生在掌握音樂基礎的同時也發揮了自身的創造性。現代軟件技術音樂教學模式使音樂材料更加的生動,更能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從多個角度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提升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例如利用現代仿真教學軟件,可以讓學生實現音樂演唱以及舞臺表演的實時評比。
一、數理邏輯在現代音樂中的突顯
節奏因素的巨變是現代音樂區別于調性時期音樂的一個顯著特征,在20世紀音樂作品中,節奏從節拍與小節線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第一次以其個體、獨立的特征,推動音樂線條向前發展,節奏的結構力作用得以施展,作曲家們推出全新的節奏構思或在根本上用節奏去主導音樂結構的全部,為音樂燃起了全新的魅力。20世紀作曲家通過對節奏細胞的應用使作品的總體由一種具有內在聯系的數理因素構成,在音像上有很強的感染力。例如:變拍子的“節拍數遞增、遞減”。①斯特拉文斯基《誘拐的游戲》中的定音鼓片段:可見,以八分音符為基本單位,換置規律為三種形態:其一為奇數列:“3-5-5-3”,(1-4小節)其二為遞增、遞減數列:“3-4-5-6-5”,(4-8小節)其三為偶數列:“2-6-6-6-6-2-6-4-6”。(9-17小節)
序列主義的產生,尤其是1945年以后整體序列主義的產生,為音樂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維模式。受其影響,傳統拍子節奏走向解體,用序列的法則或數列的邏輯來處理和控制節奏變成了20世紀音樂中重要的節奏思維之一,節奏產生質變,節奏思維模式不斷更迭。在整體序列節奏中,節奏的構成及其組合常表現為從音高序列中產生節奏結構與用數來控制節奏結構兩個方面。這樣一來,節奏自然就具備了受數字約束的內在邏輯。
比如費伯納西序列,其構成規律是:序列中每一個數字都是它前兩個數之和,如:0、1、1、2、3、5、8、13、21…,將這一序列部分或全部地用于創造時值的集合,當序列增長時會逐漸接近黃金分割的比例數值,體現了一種結構上的審美意義。魯伊基·諾諾在《持續的音》中部分使用了費伯納西序列及其逆行,:1、2、3、5、8、13、21、13、8、5、3、2、1。
二、視唱練耳教學中的節奏訓練與數理思維
(一)節奏訓練以周期循環節拍感為中心的滯后
與節奏組合由節拍的強弱規律決定相比,20世紀音樂節奏從小節線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擺脫重音的二、三拍組合的規律性重復,擺脫和弦變換有規律的落在強拍上的現象,從確立起一種規則的節奏型后換用不規則的節奏型,然后又不時地回到規則的節奏型來否定小節線,到完全遵從數理邏輯規劃節奏而徹底打破小節的概念。
審視當前國內的視唱練耳教學,節奏訓練是以周期性節拍感訓練為中心,以一個單位拍為最小訓練單位,在清晰地掌握節拍關系的前提下,由淺入深,掌握不同速度下各種音值的關系。這種模式的節奏訓練顯然與現代音樂節奏的特質是不相符的,可以說,僅僅圍繞周期性的節拍感開展的節奏訓練是不全面的,無法適應現代音樂對學生節奏能力的要求。
(二)從數理關系入手開展現代音樂節奏訓練
“內容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導致新的功能的產生,新功能發揮到一定程度又會產生新的內容。因此,視唱練耳課的功能和內容是一個發展、開放的系統,是隨著音樂的發展、實踐的需要而變化的?!雹诿鎸ΜF代音樂節奏的特點,如何開展行之有效的節奏訓練成為當前視唱練耳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肮澴喔惺侨藢澴喔械男睦硇陕犛X引起的運動神經的節奏沖動,是一種本能的、無意識的官能沖動?!雹郜F代節奏思維要求有別于以往周期性節拍感的新型節奏感的建立,下面我們借助心理學理論來分析現代音樂節奏感的培養。
音樂心理學對聽覺的研究告訴我們,人通過聽覺能夠聚合印象并使之有序化,在連續的音響運動中,能夠主動地根據強弱變換聚合出有重音的節拍,如2、3拍子?,F代音樂作品中,對強弱的組織呈現出多變的單位,不再是單純的2、3拍子的有序循環或交替,而體現為數理邏輯上的不斷變化,有的依賴于一定數理關系而變化,有的則無任何規律可循。
對視唱練耳課程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強調良好聽覺習慣的形成是培養聽覺能力的首選途徑,因此,在視唱練耳教學中要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學生特定的反應,使其形成特定的聽覺習慣,從而達到強化音樂聽覺能力的宗旨。音樂的節奏知覺主要是對樂音節奏運動以及樂音的整體結構以辨識。音強與音長是樂音力度律動關系中最主要的因素,現代音樂節奏的構成在音強與音長方面蘊含著大量的數理邏輯,從數理思維④的建構入手提供特定的數理思維構成的刺激能夠引起學生相應的反應,在逐步形成特定的聽覺習慣的基礎上達到建立現代音樂節奏感的目的。
三、數理思維在節奏訓練中的建構
(一)從適應到建構,借助“中介聲部”的節奏訓練
面對現代音樂節奏的特殊性,現代音樂節奏感的建立需要培養學生適應基于多變的數字單位形成的節奏形態,這便要求我們首先從簡單的數理關系構建的節奏入手開展各項豐富的節奏的練習,在此過程中不斷變換數理構成關系使之逐漸復雜化,從而使學生逐步適應現代音樂節奏的多變狀態。
如前所述,現代音樂的節奏訓練可從音強與音長兩種因素入手,面對節奏、節拍的多變性與不可預計性,分析其中按照一定數理關系建立起來的基本音長因素—中介時值—是進行節奏訓練的突破口。中介時值指音符之間所共有的基礎時值,在實際運用中,添加由中介時值組合而成并且同時反映音樂不規則重音變化的“中介聲部”進行訓練是開展現代音樂節奏訓練的有效手段。“中介聲部”是一個由中介時值組成并體現節奏重音且貫穿始終的一個附加聲部,“中介聲部”中的重音,還原現代音樂節奏運動的效果,體現現代音樂節奏重音的內在數理邏輯,使學生在特定的節奏音響背景下形成特定的聽覺習慣,有利于培養學生建立現代音樂節奏感。同時,某些較復雜聲部的內容可轉化為由多個簡單聲部共同完成,便于在訓練過程中分散難點。
“中介聲部”的運用可通過多媒體手段完成。根據現代節奏訓練內容,借助音樂制作軟件做出一個體現現代節奏時值與重音數理關系的“中介聲部”,其音響效果可準確地反映出所練習節奏譜的“中介值”和重音分布,在學生練習節奏過程中,作為背景音響輔助學生正確地打、讀節奏,并通過重音音響的強調建立起數理邏輯變化概念。
(二)將數理思維滲入到視唱練耳教學中與節奏相關的各個環節
對于20世紀音樂節奏這個特有的、個性化、多元化的體系,如何掌握這些以特殊技法形成的音樂作品是當前視唱練耳教學的首要難題。視唱練耳教學應注重音樂的整體性,我們認知、感受音樂的時空是整體的,時間的節奏同樣也是空間的結構。在對局部單元要素進行技術訓練的基礎上實現完型音樂的回歸才是視唱練耳正確的教學邏輯。下面我們來探討如何在從現代音樂單元要素到完型音樂的重構過程中滲入數理訓練思維。
1.旋律與視唱
旋律與視唱練習是節奏、音高、速度、力度等單元要素訓練的綜合,明確旋律中節奏形態的數理關系是開展訓練的前提。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根據20世紀節奏復雜化的難易程度目的明確地選擇特定習題,分析節奏構成的數理邏輯,依據已知的數理關系開展變換單位時間的訓練,培養學生建構基于數理邏輯產生的現代音樂節奏感,在此基礎上加入音高訓練。聽和唱都是一個建構的過程,但聽是被動、單一、無反饋的弱建構,唱才能主動檢察聽記的音高和節奏是否準確,并在糾錯記對中再建構,唱還鍛煉了聽覺的反應,是有反饋的強建構。因此,在訓練的同時要注重多采用唱的方式。
2.和弦連接
和弦連接是培養學生和聲感的重要環節,常見的教學法是采用將時值相同的和弦按和聲發展關系前后依次連接的方式開展聽寫與練唱,而沒有注意到這一訓練環節距完整音樂本體僅一步之遙,只需加入節奏聲部便可重構音樂作品。現代音樂的構成同樣遵循此規律,所以,可在和弦連接的練習中從等長的和弦連接過渡到有內在數理關系的現代節奏的和弦連接;另一種訓練方法是將學生分成合唱小組,同時安排每個人負責奏響不同的節奏角色,合成一個整體,開展伴有現代節奏的合唱。在和弦連接中訓練節奏,將和聲感與節奏感相結合,豐富了記憶線索,有利于現代節奏感的建立。
如果說傳統音樂節奏中體現出一定的數理關系,那么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現代音樂節奏是由一定數理關系決定的,現代音樂節奏突顯的數理邏輯結構為節奏訓練提供了新思維,無論從心理學角度還是課堂節奏訓練實踐的層面來看,建構數理思維都是開展現代音樂節奏訓練的有利途徑。當然,此種訓練思維存在一定局限性,現代音樂節奏的靈活多變性期待更為科學、實用的節奏訓練方法的出現。
注釋:
①變拍子的“節拍數遞增、遞減”:是以某個時值的音符為基本單位,節拍數進行增減的任意換置。
②引自陳雅先《視唱練耳教學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5
③引自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4
④數理思維:建立在數理邏輯關系上的節奏訓練思維。
參考文獻:
關鍵詞:現代音樂美學; 聲樂表演; 藝術;
一、現代音樂美學研究對聲樂表演的影響分析
(一) 音樂美學的現象學理論對音樂創作的理論指導
對于聲樂表演來說, 優秀的音樂作品是聲樂表演價值的一種體現, 因此, 也就強調了在聲樂表演藝術中音樂創作的重要性。如何更好的進行音樂創作, 積極的利用音樂美學理論作用明顯。上世紀初期, 現象美學開始萌芽, 自此現象美學理論被提出, 該理論一經提出就得到了音樂界專家的普遍關注, 且針對現象美學的研究也逐漸深入, 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現象美學的研究發展, 也進一步豐富了現代音樂美學的理論體系。從哲學角度上來說, 每一項事物都是兩面性的, 因此現象學美學的研究同樣遵循了哲學上的這一觀點, 并分為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進行研究:從客觀角度上來說, 其研究的重點主要是針對事物的本身特點;而從主觀的角度上來說, 主要是針對人的主觀意識為研究對象, 進而通過對人的感官體驗和審美需求進行研究, 具體到聲樂表演藝術中, 其研究的對象則主要是針對聲樂表演藝術的觀眾, 通過對聲樂表演的創新和技術提升, 達到聲樂表演與觀眾之間的統一性, 滿足觀眾視聽審美, 這也是現象美學研究對聲樂表演藝術質量的一種重要的衡量標準。那么對于聲樂表演藝術中的衡量標準是什么?筆者認為應該是在對聲樂表演作品、表演形式等方面實現與觀眾的共鳴, 滿足觀眾角度的感官、心理、精神上的審美需求。
縱觀我國聲樂表演的發展, 從傳統單一的聲樂表演形式, 到經過不斷的創新與發展逐漸成為一種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聲樂表演藝術, 另外在現代美學研究中現象美學不斷的進入我國的音樂藝術中, 東方音樂藝術與西方藝術實現了結合, 不斷的豐富了我國聲樂作品內容, 其創新發展的理論價值也更加增強。由此可見, 對于聲樂表演藝術來說, 現代音樂美學中的現象學理論對于聲樂表演藝術的觀賞性、審美性具有較強的影響價值。
(二) 現象學音樂美學理論對聲樂表演中“同一性”的解釋
現象學美學的研究已經近一個世紀, 可以說現象學美學的研究也為音樂藝術帶來更多的理論價值, 尤其是從音樂作品的創作以及聲樂表演這兩個方面, 其中在音樂作品創作中, 現象學為其提供了創作理論基礎, 而在聲樂表演方面, 現象學則為其提供了表演的藝術效果和表演目的。具體到對聲樂表演的“同一性”問題上, 現象學音樂美學理論進行了特殊的解釋, 具體如下。
眾所周知, 聲樂表演藝術主要是由表演者、樂譜、劇本三個部分組成??梢哉f, 這三個部分之間并沒有直接的聯系。具體來說, 聲樂表演的表演者根據樂譜的內容進行歌唱和表演, 但是不同專業水平的表演者對于樂譜的演繹也會呈現出不同的表演風格, 因此觀眾的審美享受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同一性”問題, 針對聲樂表演中的這一問題, 現象學美學理論進行了解釋, 現象學認為在聲樂表演中, 表演者可以結合自身的專業水平和對樂譜的創新, 用一種獨特的方式演繹出來, 突破一成不變的樂譜演唱, 將樂譜的符號和音節進行創新, 編創過程中融合表演者的特殊風格, 而“同一性”問題也能夠很好的避免。現如今, 現象學音樂美學理論對聲樂表演中的“同一性”問題的解釋, 已經被廣泛的認可, 并通過表演者進行編創展現??梢哉f現象學美學理論的這一解釋, 促使聲樂表演藝術更加具有生命力, 表演形式也更加鮮活。
(三) 音樂美學中的釋義學理論對聲樂表演的美學影響
釋義學是現代音樂美學的重要理論之一, 且對現代音樂美學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也是不斷促進現代音樂美學發展的主要動力。釋義學美學理論的研究, 主要是從客觀的角度對歷史進行解釋, 在聲樂表演中, 則主要是針對聲樂表演的發展歷程, 釋義學于19世紀正式的融入到聲樂表演中, 在聲樂表演的過程中, 融入對音樂藝術歷史的編創, 通過表演者、樂譜的演繹反映出某個階段的音樂藝術, 可以說, 釋義學在聲樂表演中的運用, 促進了現代藝術和傳統藝術的完美結合, 尤其是在傳統音樂形式逐漸淡化的背景下, 釋義學美學理論在聲樂表演中的運用, 更加具有歷史價值。
總之, 現如今, 很多優秀的音樂作品都多多少少受到了釋義學理論的影響, 可以說音樂作品對于時代的表現力越來越強, 但是還需要注意的是釋義學理論過于注重對事物表面的研究, 其研究深度不夠, 對此20世紀初期伽達默爾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挖掘了音樂作品中更加深層次的藝術內涵, 例如某個音節和旋律所展現的音樂歷史和年代, 進而更好的豐富現代音樂作品的創作符號。由此可見, 釋義學理論對于聲樂表演中音樂作品的內涵、歷史等研究都有重要的理論參考價值。
二、現代音樂美學對聲樂表演的啟示
(一) 現象學音樂美學理論引領聲樂表演的藝術延伸
從現象美學理論來看, 其注重對事物的全面發展, 因此聲樂表演藝術的研究, 能夠從現象美學理論中得到一些在客觀和主觀上的啟示。
一方面, 有利于提高表演者的專業技術水平。對于表演者來說必須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 例如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等, 不斷的扎實表演者的專業技術, 以便對音樂作品和樂譜進行創新, 更好的發現音樂作品的內涵魅力, 創作符合演唱者自身且獨具特色的音樂作品。與此同時, 現象學音樂美學理論還強調對音樂的歷史、文化內涵研究, 因此, 表演者在進行聲樂表演中, 還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 更加準確的表達音樂作品的歷史性和審美性, 達到音樂作品、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審美協調。
另一方面, 有利于豐富聲樂表演藝術的作品形式。同一種音樂曲目, 進行不同的演繹, 所展現出來的藝術形式也是不同的, 通過現象學音樂美學理論的啟示, 可以不斷的豐富聲樂表演藝術的形式, 民族、美聲、流行等音樂形式相互融合與創新, 對于豐富聲樂表演藝術作品形式, 完善聲樂表演理論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
(二) 釋義學音樂美學理論對聲樂表演藝術的理論支持
聲樂表演藝術不同于一般的語言藝術, 因此音樂作品所表現出來藝術內涵也具有其獨特性。在某個音樂作品的演繹, 所要傳達的音樂內涵往往不僅僅是音樂表面的意思, 還包括音樂作品創作、演唱者以及欣賞者的情感, 因此, 從現代音樂美學理論角度來看, 聲樂表演對于音樂符號的呈現, 就不能夠機械化的進行樂譜演唱, 還應該從釋義學理論出發, 深度挖掘音樂作品內在的價值, 通過表演者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注入相應的情感, 這樣演奏出來的音樂作品才更加能夠走進欣賞者的內心, 賦予音樂作品從內而外的生命力??梢? 聲樂表演藝術需要釋義學音樂美學理論作為支撐。
三、現代音樂美學研究下未來聲樂表演藝術的發展
(一) 加速聲樂表演藝術歷史文化與時代的結合
隨著音樂文化事業的不斷發展, 需要越來越多的音樂界專家和聲樂表演者不斷的開拓創新, 運用現代音樂美學理論, 創作出符合新時展需求的音樂作品, 提高新時期音樂美學的審美價值?,F代音樂美學的研究, 不僅是對聲樂表演藝術全面的創新, 同時也是對音樂歷史文化、藝術內涵的一種全新解釋, 可以說, 現代音樂美學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聲樂表演藝術歷史與時代的融會貫通, 無論是音樂作品、歷史文化、表演形式, 都讓音樂作品擁有歷史和時代的雙重角色, 這也是新時期、新思想、新理念的一種結合, 不僅豐富了聲樂表演的理論基礎, 而且強化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
(二) 全面客觀的看待聲樂表演藝術
在未來的聲樂表演藝術發展的過程中, 必須要針對現代音樂美學中提出的現象學、釋義學等理論基礎, 全面客觀的分析和認識聲樂表演藝術, 這也是聲樂表演藝術未來發展的必然需求。具體來說,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全面的認識:一是全面客觀的認識聲樂表演的主體。聲樂表演者作為聲樂表演藝術的主體, 其不僅是單純的將音樂內容表達給觀眾, 更重要的是能夠利用現象學理論, 充分的發揮表演者自身的專業知識, 不斷的進行藝術創新, 滿足觀眾的音樂審美需求, 達到情感藝術、審美藝術與音樂藝術的統一。二是注重聲樂表演的實踐過程。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才能夠更快的推進聲樂表演藝術的發展, 因此, 在聲樂表演過程中, 必須要緊密的聯系實踐, 將現代音樂美學理論融入到表演中, 突出作品的現代化風格和歷史文化氣息, 并在實踐的過程中, 發現和補充音樂作品的不足之處, 并積極的借鑒西方先進的音樂理論, 用實踐促進藝術發展。
(三) 充分的認識音樂作品的時代性和藝術性
時代賦予了音樂不同的藝術魅力, 因此, 對于音樂表演者來說, 就需要充分的認識不同時代背景下的音樂作品需求不同的角度對于音樂作品的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這就需要全面的認識到音樂作品中的創作思路和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綜合多個角度和層次需求充分的認識音樂作品的時代性和藝術性, 正確的演繹和表達音樂作品。
充分認識聲樂表演風格的時代性和藝術性。表演風格是音樂作品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不同的表演風格能夠表達不同歷史內涵的音樂作品, 而且通過歷史角度對音樂作品進行詮釋, 然后再結合表演者的風格, 演繹音樂作品的內涵。需要注意的是在現代音樂美學研究下聲樂表演的風格, 不僅要體現音樂的歷史文化藝術, 同時還要融入時代的表演風格。
(四) 不斷的追求聲樂表演的創造性
音樂論文參考文獻一:
[1]應詩真著.鋼琴教學法[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
[2]李晨陽.巴赫《帕蒂塔》的世俗性探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4
[3]王倩.舒曼《升f小調第一鋼琴奏鳴曲》的演奏研究[D].沈陽音樂學院2013
[4]李應華著.西方音樂史略[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
[5]吳曉.格拉納多斯的《12首西班牙舞曲》之舞蹈元素研究[D].燕山大學2014
[6]韓萌.肖邦夜曲的旋律結構、人文性解釋及演奏詮釋[D].燕山大學2014
[7]潘雅清.鋼琴演奏的心理調控技能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
[8]姜珊美.淺析舒曼《阿貝格變奏曲》Op.1[D].西安音樂學院2012
[9]蔡良玉著.西方音樂文化[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10]鄒建平,施國憲編著.羅西尼[M].東方出版社,1997
[11]姜洋.拉赫瑪尼諾夫《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的演奏技巧初探[D].沈陽音樂學院2013
[12]張鵬.穆索爾斯基鋼琴套曲《圖畫展覽會》和聲運用特征之探析[D].沈陽音樂學院2013
[13][美]保羅·亨利·朗格(P·H·Lang)著,張洪島譯.十九世紀西方音樂文化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
[14]王一凡.圣?!秅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
[15]劉碧琳.貝多芬《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風格特征與演奏詮釋[D].陜西師范大學2014
音樂論文參考文獻二:
[1]廖叔同著.西方音樂一千年[M].三聯書店,2004
[2]王黎平.淺談電影音樂審美的多元化[J].電影文學.2010(22)
[3]邢藝,主編.西方鋼琴作品曲名全集[M].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4]肖晶.羅西尼聲樂套曲《威尼斯賽船會》的藝術特色及演唱風格探析[D].上海師范大學2013
[5]楊儒懷著.音樂的分析與創作[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6]郭賽男.論羅西尼藝術歌曲的創作特征及演唱風格[D].山東師范大學2011
[7](美)弗里德伯格,著.成功鋼琴家攻略[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8]高為杰,陳丹布編著.曲式分析基礎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卡爾·萊默爾(KarlLeimer),瓦爾特·吉澤金(WalterGieseking)著,姜丹譯.現代鋼琴演奏技巧[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10](德)格奧爾格·克內普勒著,王昭仁譯.19世紀音樂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11]曾睿娟.羅西尼歌劇唱段中女聲花腔部分的特點及其運用[D].武漢音樂學院2006
[12]宋晶.羅西尼喜歌劇中兩位女主角羅西娜與辛德瑞拉的主要唱段及人物分析[D].首都師范大學2007
[13]李京憲.羅西尼藝術歌曲《舞曲》藝術特征與演唱風格把握[D].上海師范大學2013
[14]高曉光,吳國翥編著.鋼琴藝術百科辭典[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1
[15]錢仁康,錢亦平著.音樂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16]張玲玲.透過歌劇《塞密拉米德》看羅西尼次女高音的風格及特征[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09)
[17]喻家燕.鋼琴學習中的踏板基本運用技法[J].文山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02)
音樂論文參考文獻三:
[1]邱鑫.久石讓音樂中的和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
[2]于潤洋主編.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3]王少維.縱聚類音樂分析法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3
[4]冶鴻德.二十世紀(五種)音樂分析法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
[5]石慧.梅西安《被遺忘的奉獻》音樂分析[D].中央音樂學院2011
[6]邱鑫.久石讓音樂中的和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
[7]蔣長清.電腦音樂與多聲部音樂寫作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9
[8]王藝.約翰·菲爾德夜曲初探[D].山西大學2010
[9]陳昀.福斯特歌曲在美國大眾音樂發展中的地位[D].華南理工大學2014
[10]王菲.軍旅歌曲《熱愛》藝術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4
[11]耿仁甫.音樂分析法研究[D].貴州大學2008
[12]歐陽文思.音樂鑒賞中動漫的現念探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4
[13]許黎.無詞人聲作品類別與特征探析[D].上海師范大學2012
[14]張盼盼.約翰·斯塔米茨交響樂的音樂學研究[D].山東藝術學院2014
[15]劉巖晶.申克音樂分析體系與傳統音樂分析體系個案比較[D].東北師范大學2012
[16]金華芳.《陜北四章》第一樂章的音樂分析及演奏心得[D].中央音樂學院2011
[17]司季發.序列“準則”與賦格“結構”的融合[D].福建師范大學2013
[18]蔣長清.電腦音樂與多聲部音樂寫作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