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傳統武術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2-02-05 13:04:0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傳統武術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傳統武術論文

篇1

2苗族傳統武術文化的發展路徑

2.1苗族傳統武術簡介

苗族武術源遠流長,距今已經有幾百年之久。苗拳中的“蚩尤拳”據傳誕生于公元前25世紀以前的蚩尤時代。苗族武術是中華武術大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苗族武術幾經演變,不斷地吸收民族文化涵養,逐漸形成了內涵豐富的苗族傳統武術文化,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淳樸的鄉土氣息。而其實,苗族傳統武術的出現與發展,與苗族人民的反抗斗爭歷史有密切的關系。

2.2苗族傳統武術的發展

且不說苗族武術萌芽于原始社會,主要始于原始民族與惡劣的自然環境的斗爭。當時的苗族人民為了生存,采用擊打等方式與野獸進行搏斗。而現在歷經千百年的積累和演變之后的苗族武術,就不得不追溯到明清兩代時期。當時的明朝是戰火紛飛的年代,明軍政府與苗族人民的軍事沖突日益加劇,其損失簡直不可估量。在這種與苗疆地區大規模軍事的沖突過程中的損失讓政府無法負擔,因此政府終于下定決心大規模修建苗疆邊墻,對苗疆地區采取了隔離與區分的方式。清政府更為殘酷,使用了以苗制苗的策略,挑撥不同地區苗族人民之間的關系,利用民族矛盾的激化來達到自身侵略和占有的目的。但是在這種強硬的壓迫之下,更加激起了苗族人民與日俱增的反抗情緒。在這種被壟斷的情況下,苗族人民不可抑制地激發出了更加強烈的反抗斗志。隨著這樣一股熱血的斗志,與此相對應的出現在苗族人民之間的,必定是武力的大幅度提升。可以看出,苗族歷來是封建統治者征討的對象,因為苗族人民生性不畏、崇尚武力,具有十分良好的反抗精神。因此,在苗族邊疆地區,不管男女老少,幾乎每人都懂得技擊的常識和幾手過硬的武功。這種武術的普及程度在中國是十分罕見的。明清時期的苗族人民對于封建統治者的壓迫、侵略和歧視所持有的態度不是忍氣吞聲,而是一波又一波的反抗。這種奮起反抗的現象讓當時的封建統治者無可適從,因此,戰爭就成為當時不可避免的主題。從歷史上看,苗族是中國眾多偏遠地區少數民族與封建統治者發生反侵略戰爭最頻繁的民族。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得知,苗族武術起源的主要原因是戰爭。在這個過程中,苗族人民的反抗意識不但沒有磨滅殆盡,反而日益增長,保護自己家園的強烈愿望促使人們開始提升自己的格斗、械斗的技能和技巧。苗族人民的習武過程深受苗族傳統文化的影響,那種不抗威嚴、面不改色、拼死抗戰的態度占領著苗族習武者的內心。這些內心的思想活動也出現在武術當中。苗族武術的主要形式就是搏殺,以軍事戰爭為目的進行習武訓練。其價值功能就是在軍事戰爭中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擊斃敵人。為了實現這種軍事目的,苗族人民開始尋找一些方法與形式,鍛煉自己的體格,這就是苗族武術出現的主要原因。而隨著社會歷史進程的推進和發展,社會需要也逐漸發生了變化。不同時期的人民有著不同的需求,這種需求也逐漸展現在對于武術文化的需求方面。雖說武力沖突和戰爭是民族傳統武術文化出現的外部因素之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強身健體、保家衛國的高漲情緒是苗族傳統武術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內部強大推動力。正如上文所說,明清兩朝的壓迫促使了苗族傳統武術的發展,在封建統治者土崩瓦解之后,隨著苗族人民與漢族人民日益和諧,文化交融進一步加深之后,苗族傳統武術也開始吸收和接納來自中國大地各大武術系別的精華,如少林寺武功、武當派武術等,使得苗族傳統武術的拳種更加豐富多彩,武術系別更加精細。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現在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之下,戰爭已經成為不再提起的話題,民族關系也日益和諧,民族矛盾也相對緩和,民族沖突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在這種情況下,以前以搏斗技能為主要價值導向和追求目標的苗族傳統武術文化也逐漸發生了一些變化。現今的苗族傳統武術文化內涵已經囊括了強身健體、文化娛樂、競技體育等多方面因素和需求,這些都與社會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程度有關。由于人們現在生活富足,安居樂業,在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苗族傳統武術更多的要朝著表演性、娛樂性的方向進行發展。現在的苗族武術中還增添了舞龍舞獅的內容,這些都是為了順應時展的潮流而使得苗族傳統武術文化發生的文化價值導向的變化。現在的各種苗族武術活動已經成為健身娛樂的必要選擇之一,并且在節日的慶典、祭祀聯歡活動中也經常看到苗族傳統武術的身影。在時代的引領之下,現在的苗族傳統武術文化已經有了嶄新的內涵,具有了十分特殊的文化意義和文化價值。

篇2

在大多數人的眼中,武術是一項再平常不過的體育運動,在普通學校里,它的魅力和教學重視程度往往不及籃球等項目,而在不少武術探索者的心中,它卻是魅力無窮、源遠流長、內涵深邃的民族文化。本文試圖從武術形成與演變史著手,以技術體系形成與演變過程和結果為研究主體,從文化視角探析其文化特質與特征,進而探討傳統武術的自身發展規律,結合當今社會環境和文化條件闡述武術未來宏觀發展的策略。

中國武術文化的發展歷程

縱觀中國武術文化的發展,我們可以將其分為武術文化原始形態、準武術文化形態以及武術文化形態的最終形成等幾個階段。由于中國武術文化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形成于復雜的歷史條件與社會背景之中,積淀了中華民族的生成、發展、心理、文化、藝術、道德等多方面的因素,因而,具有了獨特的魅力,獲得了深厚的文化內涵。

武術文化的原始形態。幾萬年前,甚至更為遙遠的史前時代,原始社會中人類的生存環境十分惡劣,原始人必須一方面依靠群體力量抵御猛獸的襲擊,一方面還要發揮自己頑強的斗志和強悍的體魄去進行積極的自衛,這就造就了原始人勇猛的性格和格斗技藝。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和人類自身的文化發展,最終導致了原始武術文化的形成。

準武術文化形態。從時間跨度上看,是指先秦到兩漢時期的武術。這一時期武術形式初步形成,武術意識逐漸出現。獨立的武術形式的形成是準武術文化形態的一大特征.意味著武術已開始從原始社會多位一體的狀況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形式。經過秦漢較長時間的相對穩定,武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并與軍事技術分離走向競技,而且得到交流,出現了系統的武術理論著述,《漢書·藝文志》中就收有“劍道三十八篇”、“手搏六篇”等論述。自兩晉到隋唐,武術意識更加成熟。這一時期出現了口訣要領,說明人們已能用較精練的語言把技擊精華要點加以濃縮和概述。到了隋唐五代,隨著社會的繁榮,武術得到蓬勃發展并出現了套路的雛形。武術意識的出現促成了中國武術文化從原始形態到最終的形成。

中國武術文化形態的最終形成。到了宋元明清時期,中國武術文化形態得以最終形成。它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國武術文化體系的完善;二是中國武術文化內涵的成熟。到了宋代,民間武術界就流行著“十八般武藝”的說法。

中國武術的文化特性

中華大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歷史環境孕育出了中國所特有的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技擊文化的武術,無疑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和獨特表現形式,中國武術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接收和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跟中國的古典哲學、政治倫理、軍事思想、文化藝術、醫學理論、社會習俗等互相聯系,相互作用,共同組成絢爛多姿的中國文化整體。可以說武術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武術文化也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性。

“德、藝”的統一。中華武術武德觀念最為鮮明的表現為“德”與“藝”的統一。儒家的“仁義思想”.深深地浸透在古代武術的武德觀念之中。“學拳以德行為先”就反映出了這樣的觀念。綜觀我國傳統武術的各個項目,均能呈現出東方文明的氣質—爭斗而有禮讓,有勁而不粗野,藝純熟而不玄浮,情飽滿而含蓄內向,富于觀賞且迫求高尚的精神氣質。傳統武術所顯示出的美,也具有東方文明的特點,以優美為主;與西方文明所突出的壯烈、驚險,富于強烈刺激性的審美觀構成鮮明的對照。可見,傳統武術中“德、藝”的統一,使武術在其本質特征之上,又滲人濃厚的理性因素。

“內外合一,形神兼備”。中國武術生長在傳統文化的環境之中,它的指導思想無不體現傳統文化。武術所體現的是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強。“天人合一”的觀念是道家哲學本體論的一種表現。認為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人應順乎自然才能獲得生存與發展。武術練功是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來訓練,講究“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內外合一,形神兼備”。武術練功要求按不同的季節、時辰、時令等,根據自然界和人體機能的變化,采用不同的方法,來達到練功的目的。

傳統的辮證思維。我國古代哲學樸素的唯物論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包含了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互轉和陰消陽長等基本理論。這些樸素的辯證法在傳統武術的勁力運用、技擊法則、演練風格及戰術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充分體現。對剛與柔這一矛盾關系的處理,是區別不同武術拳種的勁力標志之一。傳統武術認為:“無柔無以至剛,無剛無以即柔。”沒有純粹剛的拳術,也沒有純柔的拳術,剛與柔是相互存在而又相互對立的。太極拳是“極柔軟然后極剛堅”,體現了“陰極生陽,陽極轉陰”的陰陽辯證觀;而剛勁勇猛的少林拳等外家拳,也是“剛中寓柔”的,“柔在他力之后,剛在他力之先。”攻與防的辯證關系,是武術技擊術的一個重要原則。提倡進攻與防守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進攻能轉化為防守,防守能轉化為進攻,“攻不忘防,防不忘攻”,“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攻中寓防,防中寓攻,這蘊涵了陰陽辯證法思想。

養生性。人們從事武術練習,總是把技擊實用、健身娛樂等作為主要目的。武術是一種身體運動形式,屬子人體科學的一部分。中國武術傳統練功的理論是以中醫的陰陽五行說、經絡學說、臟相學說等基本理論為生理學依據的。中醫理論認為,人之一身,“唯精氣神,,為三寶。武術練功不僅重視內在的“精氣神”的鍛煉,而且還強調以內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擊技術動作的演練,因而收到內外兼修、強身健體的健身效果。

哲理性。中國武術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體育項目。它的指導思想是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強。中國武術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運動同周圍環境密切聯系起來。武術練功要求按不同的季節、時辰對令等,根據自然界和人體機能的變化,采用不同的方法,來達到練功的目的。如孫福全《八卦掌》借助天地之氣候形式法,《少林八卦五行功》按不同季節練不同的功法等。此外,從“天人合一”思想引發出“圓”與“空”的觀念,是人對天地自然特色的領悟,因而也是動功最佳方式與境界。圓則靈活多變,空則輕靈無阻,圓而又空則做到活潑自如,循環不息。故不少拳種以圓、空為基本架式與手法,如峨眉拳和太極拳等均以圓、空為技擊特色。特別是太極拳更是吸取了“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和“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等太極哲理而產生的。由于中國武術蘊涵著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養性的功效,因此,它在世界上對很多國家有著廣泛的影響,如我國古老的健身術與氣功早與印度瑜伽相互滲透,少林拳法于明清時代傳人日本等國,都足以說明中國武術與世界體育文化的交流有著傳統的思想基礎。

技擊性。武術的核心是技擊性。武術的健身功能、娛樂功能、競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過以技擊性為動作設計原則形成的各種玫防技術動作來實現的。雖然各家各派在技擊方法和技擊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規律,表現攻防的特點。武術因具有攻防技擊的特征而區別于其他體育項目。

健身性。中國武術是一種身體運動形式,屬于人體科學的一部分,而中國的人體科學建立在傳統醫學—中醫學的基礎之上。中國武術傳統練功的理論是以中醫的陰陽五行說、經絡學說等基本理論為生理學依據的。中醫理論認為,人之一身,“唯精氣神”為三寶。精氣神三者是相互聯系的,“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精生于氣,氣化于精,精化于氣,氣化于神”。武術練功不僅重視內在的“精氣神”的鍛煉,而且還強調以內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擊技術動作的演練,因而收到內外兼修、強身健體的健身效果。

娛樂性。中國武術早在奴隸社會就進人娛樂文化的領域。它以豐富多彩的表演內容、精湛無比的技藝、精深廣博的內涵,贏得了古今中外人們的贊譽,這是與武術本身的娛樂性分不開的。千百年來,武術以其獨特鮮明的娛樂性體現在社會各階層的文化生活中。

當今武術文化的發展策略

以史為鑒,面向未來是傳統武術發展的基本策略,只有認真總結歷史,切實結合當今形勢才能更好地制定發展藍圖,武術之樹才能在原有的高平臺上長得更健康、長得更茂盛。

篇3

1中國傳統武術與道家思想的發展淵源

1.1道家思想為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道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老子、莊子的思想為代表并包括秦漢黃老、魏晉玄學等思想的總稱,其哲學的最大特點是崇尚自然、無為而治。道家思想從形成至今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它曾為促進中國古代的政治、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顆明珠,是中國四大國粹之一。武術經歷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繼承與發展,到現在仍然散發著它獨特的魅力,原因就在于它生長于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中華民族,受到深刻的中國哲學思想的影響,也就是說中國傳統哲學文化為中國傳統武術理論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才使得中國傳統武術文化體現出濃厚的民族特色。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其它事物有著密切的聯系,當然武術也不例外。它的變化發展過程受到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尤其是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說的影響,這些不僅可以從武術的運動方式、技術理論、訓練手段中可以看出,而且在武術精神及其運動理念中也都深刻的體現出來。

1.2道家思想是影響傳統武術文化發展的核心思想

溫力先生認為:“武術的民族特色不僅表現為中華民族對武技的理解和運用,而且也表現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質,包括思維特點、欣賞習慣、感情意志、理想道德觀等等,這些不僅影響到了中國武術技術的風格特點,并且影響到了武術技術體系的形成”。所以要真正了解和領悟武術的精神,就必須深人的分析研究其內在包含的中國哲學思想文化內涵。中國幾千年的哲學思想體系中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儒家、佛家和道家,但是從這三種哲學思想的地位來看,道家思想的地位是最重要的。因此,可以說,道家思想是整個傳統文化的哲學基礎,是影響整個傳統文化的重要因素。

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也有過精辟的論述:“道家對大自然的思考與探究,奠定了中國古代科學基礎”。中國武術的各個方面都與道家哲學思想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道家思想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在各個發展時期的觀點也不完全相同的,各個代表人物的觀點也不盡相同,但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不變的,這就是道家的本體論。哲學中所說的本體論,主要是探討何為萬物之本源的問題,道家的本體論主要表現在道論、氣論、天人合一論這三個方面,而這三方面是中國武術文化形成的主要理論基礎。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國武術哲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道家思想的核心作用。

2道家本體論對中國武術文化的滲透和影響

2.1道論與武術的關系

道家的創始人相傳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之本源。中華武術吸收了這一思想,認為“道”也是武術的最根本的本質特征。道家認為,“道是萬物之始,萬物之宗”。而武術理論中的“一招變萬招、萬招歸一”的理論思想正是從“道”的思想中領悟而來。“一招變萬招、萬招歸一”的思想指的是武術的動作是從原始單一的進攻防守動作,按一定的路線演變成千萬個技術動作,而千萬個技術動作又通過長期演練最后達到形成一種形神合一。這種形神合一就是武術訓練階段的至高境界。

“道”的觀點首先是由老子提出的,老子關于“道”的學說是宇宙生成論,即“道”是世界萬物的總根源,演化出了天地萬物;同時又是本體論,即“道”是世界天地萬物的總根據。道生萬物,萬物歸于道,拳術理論也是如此,武術種類雖然千變萬化,而它們包含的道理是相通的。這種思想將中國武學的理念推至了最高頂峰。所謂武學最高境界實質也就是擺脫武術招式的束縛,這也就是俗話所說的“無招勝有招”。追求武術的本質和“悟性”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經過日積月累的實踐、摸索才能“得道”。“道”生成了萬物,是萬物存在的根據。那么,“道”是怎樣進行活動和遵循什么樣的法則行事呢?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命題,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謂道法自然,就是不違背自然,一切順應自然。老子主張人們的思想行為應該像道一樣“生而不有,為而不悖,長而不宰”,就是說道生養萬物,哺育了萬物,而不占為己有,有所作為而不居功自恃,成長了萬物卻無意做主宰。萬物自相治理,不加任何干預。從形式上看,道是無為的,自然而然的,這充分體現了“道法自然”。

2.2氣論與武術的關系

在先秦時期,人們對宇宙的認識比較模糊,道家學派雖然提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仍尚未能給道一個合適的命名。道家為了表述本體觀,用“氣”字來代表萬物的根本,來體現“道”。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氣”是莊子對老子“道”的具體化。莊子認為,構成宇宙的本體是陰陽之氣,萬物的生成,是陰陽之氣的聚合,而萬物的滅亡,則是陰陽之氣的離散。“氣”在武術中占有重要地位,俗話說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氣被看作是武術的根本,是武術的本體與精華所在。氣與養生更為密切,氣是武術養生的重要理論基礎。莊子本人也非常注重養生,他的養生基本方法是,“合齋”與“坐忘”。道家認為:氣是構成、維持、充養人體和生命活動的根本物質。武術養生是以養氣煉氣為主旨。武術養氣皆不外通過靜心平息,存養氣息,以求全身內氣凝聚充盈于丹田,太極拳的“氣沉丹田”、形意拳的“聚氣于丹田”、少林拳的“氣貫丹田”等,將養氣煉氣法融人站樁的“樁功”練習,以意念引導氣息,配合勁力的聚蓄、運轉、爆發的勁力練習等,都是武術內氣煉法。 道家認為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故以精、氣、神為修煉的基礎,以寶精、固氣、音神為修煉原則,從而達到精足、氣充、神旺的目的。道家的行氣、吐納、服氣等養生術,實際上就是道家的“氣功”,是道家以“氣”為萬物本源的認識論基礎上創造的種養生方法。道家氣功特別是內丹功被廣泛融于武術體能和技能鍛煉中。道家氣功同武術結合,是中國武術的一大變革和躍進。

2.3天人合一論與武術的關系

所謂“天人合一”指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統一。所謂“天”并不是指天上的神靈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所謂“天人合一”是說人與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世間一切人事,都應該順應自然,不能違背違自然規律,才能夠獲得生存與發展。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更認為天人本是合一的,《莊子·齊物論》中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因此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旨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

篇4

藥物傳輸系統(DrugDeliverySystems,DDS)系指人們在防治疾病的過程中所采用的各種治療藥物的不同給藥形式,在60年代以前的藥劑學中稱為劑型。如注射劑、片劑、膠囊劑、貼片、氣霧劑等。隨著科學的進步,劑型的發展已遠遠超越其原有的內涵,需要用藥物傳輸系統或給藥器(Device)這類術語加以表述,即原由藥物與輔料制成的各種劑型已滿足不了臨床治療的需要,有的將藥物制成輸注系統供用,有的則采用鈦合金制成給藥器植入體內應用,使臨床用藥更理想化。為克服普通制劑的有效血濃維持時間短的缺陷,出現了長效注射劑,口服長效給藥系統或緩/控釋制劑、經皮給藥系統等一系列新的制劑。由于緩/控釋制劑的特點,它的市場前景看好。緩釋制劑通常是指口服給藥后能在機體內緩慢釋放藥物,使達有效血濃,并能維持相當長時間的制劑。控釋制劑系指釋藥速度僅受給藥系統本身的控制,而不受外界條件,如pH、酶、離子、胃腸蠕動等因素的影響[1],是按設計好的程序控制釋藥的制劑,如零級釋藥的滲透泵,脈沖釋藥的微丸,結腸定位釋藥的片劑或膠囊以及自動調節釋藥的胰島素給藥器等等。亦有些文獻對緩釋、控釋制劑不加嚴格區分,統稱為緩/控釋制劑。

國外現有規格不同的緩/控釋制劑商品達數百種以上,其劑型亦有片劑、膠囊、栓劑、滲透泵、透皮貼片、藥條、植入劑、粘膜粘附劑及注射劑等多種形式,其中以口服緩/控釋制劑發展最快。緩釋微丸膠囊劑與緩釋片相比,具有安全系數高的特點,一個膠囊是由上百粒緩釋微丸組成,若有個別小丸進入胃腸道后發生迅速崩解釋藥的現象,其影響是微小的,而緩釋片若有崩釋現象,因其單次劑量比普通制劑大,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了;而且緩釋微丸膠囊不易對胃空速率慢的患者發生疊加釋放的現象,以及不易受胃液pH值變化的個體差異的影響。因此,緩釋微丸膠囊比緩釋片更具有發展前景。

我國早在1977年版的中國藥典就收載了防治血吸蟲病的沒食子酸銻鈉緩釋片,但在這方面的研究直到80年代才被廣泛重視。1995年我國批準的緩/控釋制劑就有7個,脂質體、微球、毫微粒等亞微粒分散給藥系統以及結腸定位給藥系統這類口服靶向給藥制劑國內研究也很活躍(目前脂質體已有批準生產的品種)。今就以下幾個側面進行概述。

1新型緩/控釋制劑研究概況

1.1胃內滯留型控釋給藥系統[2,3]可參閱有關文獻。

1.2脈沖式給藥系統根據時辰藥理學研究,藥物的治療作用、不良反應和體內過程均有時間節律,這已成為設計定時釋藥這類控釋制劑的重要依據。釋藥方式符合人體晝夜節律變化的規律,這是近代藥劑學研究的一種新型釋藥模式。國外有多家制藥企業正在研究開發這類脈沖式給藥系統,國內亦已開始研究。

脈沖釋藥系統(pulsatilereleasesystem)口服時將以時控的方式在胃腸道內特定部位釋放藥物。這類給藥系統特別適用于夜間或醒后馬上需要有一個血濃峰值的疾病(如失眠、哮喘、關節炎、局部缺血性心臟病等),也適用于在腸道較下部位處釋藥和吸收的那些疾病(如結腸癌、潰瘍性結腸炎、口服肽類等)。目前國外投入這類研究的主要有平喘藥、心血管藥和H2受體阻斷劑及胰島素等。引入注目的是ALZA公司和Searle公司共同開發的維拉帕米晝夜節律脈沖釋藥系統商品名為Calan-OROS。治療實踐證明:高血壓患者最佳給藥時間為清晨3點左右,此時患者體內兒茶酚胺水平增高,心臟、血管收縮加強,因而最可能出問題,該給藥系統晚上臨睡前服用,次日清晨可釋放脈沖劑量的藥物,十分符合該病節律變化的需要,預計該劑型很快即可上市。

1.2.1脈沖釋藥片按時控崩解機制(time-controlleddisintegrationmechanism)設計的一種干壓包衣片可達脈沖釋藥之目的。其片芯由藥物與崩解劑組成,其外殼是由水滲透性小的復合材料組成。調節外殼厚度與水滲透性即可控制其脈沖釋藥時間。例如:以鹽酸硫氮NFDA1酮為模型藥物(在較寬的胃腸道內可被吸收),選用羧甲基纖維素鈣(ECG-505)作崩解劑,硬脂酸鎂為劑壓制成片芯。外殼由氫化蓖麻油(HCO)、聚氯乙烯(PVC)和聚乙二醇(PEG6000)混合組成,采用90~94℃熔融法制粒,取20目顆粒,以干壓包衣法制片,調節PEG用量及外殼厚度即可控制水的滲透速率。這種系統的平均時滯為(7±1)h,此時藥物在15min內釋放完畢。

1.2.2脈沖釋藥微丸[4]亦稱時控爆裂系統(time-controlledexplosionsystem,TES)。這種球形微丸的結構可分4層,從里到外分丸芯、藥物層、膨脹劑層及水不溶性聚合物外層衣膜,見圖1。當水份通過外層衣膜向系統內滲透,接觸膨脹劑,一旦水化膨脹劑的膨脹力超過外層衣膜的抗張強度時,膜開始破裂,觸發藥物釋放。可通過改變外層衣膜的厚度來控制釋放藥物的時間。不同的藥物。這類給藥系統國內亦已開始研究。

1.3結腸定位給藥系統[5~11]結腸部位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癌等要求能在結腸部位釋藥;此外,隨著生物工程的發展,多肽類、蛋白類藥物增多,這類藥物通常要注射給藥,因它們在胃腸道上段穩定性及吸收利用差,故不宜口服,可是在結腸段降解蛋白的酶類較少,往往吸收利用較好,若能制成結腸定位給藥系統,則多肽類、蛋白類藥物口服給藥就有希望,因而國內外均致力于研制開發這類新型給藥系統。這類給藥系統通常可由下列幾種材料制成。

1.3.1pH敏感的腸溶材料采用雙層衣膜控制藥物在結腸部位釋放。如:將消炎痛(25%W/W)、乳糖(62%W/W)、淀粉(10%W/W)混勻,以10%(W/V)PVP水溶液濕潤制粒,55℃干燥,整粒后加1%M.S,以Φ4.5mm凹沖壓片后包HPMC緩釋衣層(增重35.7%,配方為:MethocelK155.0,PEG4001.0,Talc2.0,PVP2.5,乙醇84.0,水5.5),再包腸衣層(增重5%,配方為:8%(W/V)Eudragitl,2%DEP)。這類材料易受腸道pH值變化的影響。

1.3.2時控型材料通常食物在胃及小腸分別滯留約3h左右,所以食物運行至結腸約需5~7h。若能控制在5~7h釋藥者即可達結腸給藥之效。前述時控型脈沖釋藥系統即屬此類,這類給藥系統因各人胃排空速率不同,所以個體差異較大。

1.3.3酶消化型材料利用結腸部位特有的微生物所產生的酶,以降解高分子材料而釋藥,例如,偶氮聚合物、果膠等可被結腸有的微生物酶降解而釋藥。這類材料結腸定位的專屬性較前兩類強。

1.3.4其他采用高頻膠囊,在膠殼上裝一個微型線圈,在高頻磁場作用下線圈產生電流,引發膠殼破裂而釋藥。

1.4自動調節給藥系統[12,13]可參閱有關文獻。

2靶向給藥系統研究現狀

在臨床治療疾病的過程中往往需要提高藥物的靶向性,以期最大限度地增強藥物的療效,同時使藥物的不良反應降至最低,因此靶向給藥系統(TDDS)已成為現代藥劑學的重要內容。通常可將控釋制劑分成兩大類:一類專門研究如何控制制劑中藥物釋放的速度,即零級、一級還是脈沖式釋藥,抑或自調式釋藥等等(已在前述內容中討論);另一類專門研究如何控制制劑中藥物釋放的去向,這是一類要求更高、難度更大的新制劑,因而將其歸屬于靶向制劑進行單列討論。

2.1靶向給藥制劑的分類

2.1.1按給藥途徑分全身作用靶向給藥制劑,即通過口服或注射等方式給藥后,能使藥物導向所需發揮作用的部位;非全身作用的靶向給藥制劑,即局部用藥后,藥物就在該部位發揮治療作用。

2.1.2按作用方式分主動靶向(activetargeting)給藥制劑具有識別靶組織或靶細胞的大分子,以其為載體的能力;被動靶向(passivetargeting)給藥制劑,像脂質體、微球、毫微粒、乳劑或復乳等微粒載體制劑,對靶細胞并無識別能力,但可經血循環到達它們不能通過的毛細血管床,并在該部位釋藥。

篇5

引言

nRF9E5是NordicVLSI公司于2004年2月5日推出的系統級RF芯片,其內置nRF905433/868/915MHz收發器、8051兼容微控制器和4輸入10位80kspsA/D轉換器,是真正的系統級芯片,如圖1所示。內置nRF905收發器與nRF905芯片的收發器一樣,可以工作于ShockBurst(自動處理前綴、地址和CRC)方式。內置電壓調整模塊,最大限度地抑制噪音,為系統提供1.9~3.6V的工作電壓,QFN5×5mm封裝,載波檢測。nRF9E5符合美國通信委員會和歐洲電信標準學會的相關標準。由于nRF905功耗低,工作可靠,因此很適用于無線數據傳輸系統的設計。

圖1

1nRF9E5功能介紹

1.1nRF9E5硬件

(1)微控制器

nRF9E5的片內微控制器與標準8051兼容,指令時序與標準8051稍有區別。典型的區別是:nRF9E5的片內微控制器的指令周期為4到20個指令周期。中斷控制器支持5個擴展中斷源:ADC中斷、SPI中斷、RADIO1中斷、RADIO2中斷和喚醒定時器中斷。片內控制器還有3個與8052相同的定時器。1個和8051相同的串口,可以用定時器1和定時器2來作為異步通信的波特率產生器。此外,還擴展了2個數據指針,以方便于從XRAM區讀取數據。微處理器中有256B的數據RAM和512B的ROM。上電復位或軟件復位后,處理器自動執行ROM引導區中的代碼。用戶程序通常是在引導區的引導下,從EEROM加載到1個4KB的RAM中,這個4KB的RAM也可作存儲數據用。NRF9E5的大部分寄存器和標準8051相同,只是增加了一些特殊功能寄存器,如RADIO(P2)、ADCCON、ADCDATAH、ADCDATAL、ADCSTATIC、PWMCON、PWMDUTY、RCAP2L、RCAP2H、CKLFCON等。nRF9E5中的P0、P1和P2口寄存器地址和標準8051中的相同,都是0x80、0x90、0xA0,但功能和標準8051中的有所不同。

(2)CKLF時鐘、RTC喚醒定時器、GPIO喚醒和WTD

nRF9E5內有一個低頻的時鐘CKLF,該時鐘常開。當晶振開始工作后,CKLF頻率為4Hz;晶振不工作時,CKLF是一個低功耗RC晶振器,只要VDD≥1.8V,其連續工作。RTC喚醒定時器、WTD(看門狗)和GPIO喚醒全都工作在CKLF頻率,以保證芯片功耗工作時能夠完成這三個功能。RTC喚醒定時器是一個24位可編程控制的遞減計數器,WTD則是一個16位可編程控制遞減計數器。RTC喚醒定時器和WTD的循環周期一般在300μs~80ms,默認為1ms。RTC喚醒定時器也能作GPIO的輸出源,也就是說,當RTC喚醒定時器初始化時間發生溢出時,能夠產生一個用作GPIO輸出的程序脈沖。

(3)SPI接口和A/D轉換器

SPI(串行外設接口)的接口引腳有MISO(接收EEPROM的SDO送來的數據)、SCK(給EEPROM的SCK提供時鐘信號)、MOSI(送數據到EEPROM的SDI)、EECSN(給EEPROM的CSN送使能信號)。SPI口的MISO、SCK和MOSI與P1口的低3位重用,通過寄存器SPI_CTRL控制來控制功能間的撤換。SPI硬件不產生任何片選信號,可以用GPIO口來進行片選。通常,系統上電時,SPI自動和片外25320相連。當程序加載完成后,MISO(P1.2)、MOSI(P1.0)可能會用作其它用途,比如其它的SPI器件或GPIO。

nRF9E5片內有10位ADC,A/D轉換參考電壓可以通過軟件設置在AREF和1.22V之間(內部參考電壓)。A/D轉換器的4個輸入可通過軟件進行選擇,通道0~3可以把對應引腳AIN0~AIN3上的電壓值分別轉換為數字值,通道4用于對nRF9E5工作電壓的監控。A/D轉換器默認工作于10位方式,可通過軟件使其工作于6位、8位或12位方式。

圖3

(4)射頻收發器

nRF9E5收發器通過內部并行口或內部SPI口與其它模塊進行通信,具有同單片射頻收發器nRF905相同的功能。收發器通過片內MCU的并行口或SPI口與微控制器通信,數據準備好,載波檢測和地址匹配信號能夠作為微控制器和中斷。

nRF905工作于433/868/915MHzISM頻段。收發器由1個完事的頻率合成器、1個功率放大器、1個調節呂和2個接收器組成。輸出功率、頻道和其它射頻參數可通過對特殊功能寄存器RADIO(0xA0)編程進行控制。發射模式下,射頻電流消耗為11mA,接收模式下為12.5mA。為了節能,可通過程序控制收發器的開/關。

1.2nRF9E5的收發方式

不同于nRF401和nRF903,nRF9E5使用SPI接口進行單片機與無線模塊間的數據傳輸。這部分在nRF9E5片內的8051內核與nRF905射頻收發器之間完成。nRF9E5片內的8051內核與nRF905射頻收發器之間完成。nRF905片內的8051內核與nRF905射頻收發器之間完成。nRF9E5的收發器有三種工作方式,ShockBurst接收(RX)方式、ShockBurst發送(TX)方式和空閑方式。當收發器在空閑方式下,微控器依然在運行。

nRF9E5使用NordicVLSI公司的ShockBurst的特性,進行高速的數據傳輸。與射頻數據相關的協議由nRF9E5片內的nRF9E5收發器自動處理。nRF9E5只用簡單的SPI接口便能和nRF9E5進行數據傳輸,數據傳輸的速度取決于SPI接口的速度,這個可以在nRF9E5片內8051內核中進行配置。ShockBurst實現低速數據輸入,高速數據輸出,從而降低了系統的平均能耗。在ShockBurst接收方式下,當收到一個有效地址的射頻數據包時,地址匹配寄存器位(AM)和數據準備好寄存器位(DR)通知片內MCU把數據讀出。在ShockBurst發送方式下,nRF9E5自動給要發送的數據加上前綴和CRC校驗。當數據發送完后,數據準備好寄存器位(DR)會通知MCU數據已經處理完畢。

當系統沒有發送和任務時,其進入空閑方式,nRF9E5在空閑方式下,一旦有任務要處理時,其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進入ShockBurst接收方式和ShockBurst發送方式。空閑方式下,晶體振蕩器依然工作,配置字中的內容不至于丟失。

1.3載波檢測

在ShockBurst接收方式下,當出現nRF9E5工作信道內的射頻載波時,載波檢測引腳(CD)被置高,這個特性很好的避免了同一工作頻率下不同發射器數據包之前的碰撞。當收發器準備發射數據時,它首先進入接收方式并探測所工作的信道是否空閑。載波檢測的標準一般比靈敏度低5dB,比如,靈敏度為-100dBm,載波檢測功能探測低至-105dBm的載波。也就是說,載波低于-105dBm,載波檢測信號為低(一般為0),高于-95dBm,則載波檢測信號為高(一般為VDD),介于-105~95dBm之間,載波檢測信號可能為低也可能為高。

2無線數據傳輸系統

2.1系統組成

無線數據傳輸系統有點對點,點對多點和多點對多點三種。本系統由于實際應用的需要,由于位PC機,主接收器和多臺數據終端組成。主接收器和數據終端之前的數據傳輸通過nRF9E5進行,構成點對多點多無線數據傳輸系統。整個系統中,PC機和數據終端之間的無線通信采用433MHz的頻段作為載波頻率。為了避免同頻干擾的問題,系統采用TDMA(TimeDivisionMultipleAccess)通信技術。主接收器采用逐一掃描的方式探測各個數據終端有沒有收發通信請求或其它任務;數據終端則采用中斷方式,對主接收器發出的地址信息進行處理,若與本機地十相符則執行命令。由此可見,上位PC機與數據終端的通信轉化為主接收器與數據終端間的通信,以及PC機與主接收通過串口(USB或UART)間的通信。整個無線數據傳輸系統的結構如圖2所示。

2.2通信協議

通信協議是通信雙方為實現信息交換而制定的規則。本系統采用時分多路訪問通信技術(TDMA),將點對多點的通信方式轉化為點對點的通信,因此必然涉及信源與信宿之間建立通信連接時的地址匹配問題。由于主接收器與數據終端之間的通信可能會受到其它數據終端或外界環境的干擾而發生錯誤,因此,需要通信協議來保證數據傳輸的可靠性。

nRF9E5只有一種協議格式,其中的前綴也就是數據,設備地址包括本機的地址和主接收器的地址,CRC校驗可進行選8位或16位。

3無線數據傳輸系統的實現

3.1系統硬件

圖3為無線數傳系統中主要接收器的硬件原理圖。數據終端的硬件原理與圖3類似,只不過沒有與PC機相接的串口部分,并且GPIO口和A/D轉換口號相應的數據輸入端相連,如溫度傳感器和中斷信號等。ANT1和ANT2為天線連接引腳,可采用PCB環形差分天線,晶振工作頻率為16MHz。25AA320為EEPROM,在nRF9E5上電后,系統根據引導程序,把25AA320中和程序代碼拷貝到nRF9E5的4KBRAM中。LM1117為電源管理模塊,把5V電平轉化為nRF9E5可用的3.3V。MAX3232CSE為nRF9E5串口與PC串口間通信的電平轉換芯片。由圖3可知,用nRF9E5進行無線數據傳輸系統設計非常方便。nRF9E5的外形尺寸非常小,在對外形尺寸要求很嚴格的場合,nRF9E5更使用。

3.2系統軟件

篇6

2、商務旅游

NFC技術為廣大使用者解決了很多以前不能在路上解決的問題,例如,著急出差卻已經買不到票耽誤了行程,NFC技術可以在網上迅速查到票的剩余情況并及時更新;在旅游的路上找不到路,NFC技術可以進行定位;著急打車卻沒有空車,NFC技術可以通過網絡幫助使用者聯系車輛并自動定位。

3、NFC的關鍵技術

3.1調制技術

NFC的工作頻段是12.33-14.99MHz。為了保證NFC信號的頻譜范圍在13.56MHz頻段內,NFC信號的波特率必須小于1Mbps。當數據傳輸速率大于1Mbps時,只有采用多進制調制才能滿足高速傳輸要求。如果采用多進制ASK調制脈沖波形,則由于脈沖波形的調制度較低,多進信號的分辨率很低,這將導致系統輸出信噪比的嚴重下降。多進制差分相移鍵控可解決這一難題。DPSK信號是利用前后兩個相鄰碼元載波的相位差來傳送數字信息,而與載波的幅度沒有關系,因此調制信號的幅度在傳輸過程中始終保持不變。同時,在DPSK接收機中避免了復雜的相干解調,價格低廉、容易實現。因此在高速數據傳輸時,采用多進制DPSK調制是一種理想的選擇。

3.2信源編碼

隨著數據傳輸速率的上升,脈沖的寬度變得越來越窄,對電路的脈沖響應要求也愈來愈高。為了減小電路的實現難度,在高速傳輸時可以采用Miller碼進行信源編碼。它是Manchester碼的一種變形,Miller碼的平均脈寬要比Manchester碼寬,降低了編碼硬件的實現難度。

3.3防沖突機制

如我們所知,NFC技術是兩個技術設備相互靠攏就可以開啟的網絡,但并不是隨便的兩個設備都可以靠攏,NFC技術在啟動之前,都是需要對周圍可以連接的系統進行檢測,看是否能夠有空閑的設備供自己與之想靠攏,這是NFC技術在工作之前必須要確認的一個步驟,因為隨便和其它設備相連,會導致網絡混亂,網絡突然斷開,設備與設備之間的聯系不緊密,會造成NFC技術的癱瘓。因此,在連接其他設備之前,NFC技術的設備通常都是先對周圍進行掃描,當周圍的射頻場小,也就是說掃描后確定有未連接的設備,在對其他設備進行呼叫,相對近的設備會與這一臺設備相連,連接成為網絡。NFC技術中沒有那兩個技術設備是固定連接的,所以在確定了較近的設備正常工作后,會連接成為可安全使用的網絡。

3.4傳輸協議

篇7

二、啟發大學生對傳統藝術熱愛的意義

舞蹈《婺魁》由于其自身以婺劇為根基的基本特色,在其表演過程中能夠有效激發大學生對于傳統戲劇藝術的熱愛,加強戲劇教育,并提升自我的審美能力。積極樹立起一個科學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加強其鑒賞美的能力。戲劇教育作為高度綜合多種藝術形式的教育門類,在豐富大學生審美體系上具有重要意義。采用戲劇教育影響大學生群體,可以使他們交替地從音樂、舞蹈、表演等藝術形式中接受美的啟迪。另外還能夠促使大學生將自身的審美體系進一步的完善建立,使其接受更多方向、層次的審美融合及塑造。有了一個豐富科學的審美體系作為基礎前提,大學生便能運用一些自主思考及實踐的方式,對自身建立起的審美觀進行完善,提升自我對美的創造能力。戲劇可以讓大學生通過對戲劇人物感情的發現、平衡,對所扮演人物感情的感知、控制,達成大學生對人際情感自然的溝通。正如舞蹈《婺魁》的創作一般,為了將舞蹈的效果發揮到最強最大化,需通過多方面的合作配合,凝聚多方人群的集體力量。激發大學生對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視熱愛,加強戲劇教育能夠使得參與其中的創作、表演以及后臺支持的大學生對于協調合作重要性的認識度進一步技巧,并在逐步的實踐中形成慣性。

三、啟發大學生對傳統藝術的熱愛進行戲劇教育應采取的措施

要將大學生對于傳統藝術的熱情度進一步激發,對其進行戲劇藝術教育,其首要前提是積極建設起一支具有專業化素質水平的藝術師資團隊。一方面國家相關部門應對藝術院校的招生規模進一步放大化,積極培養出高校藝術專業的師資力量;另一方面,應將社會中存在的專業藝術優秀人才資源進行科學的優化配置,積極建立起一個特聘使得教師制度,引入一些優秀的音樂家、舞蹈家等作為客座教授。在解決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的同時也能夠將全新科學的教育觀念進一步引入,加強高校與社會之間的交流往來。中國傳統藝術—戲劇藝術所包含的內容豐富廣博,但在其教育傳承過程中,常常會因為固定課時的限制,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只能科學的選取一些側重點。將戲劇作為例子,在戲劇教育過程中可以適當的開設一些京劇、黃梅戲以及越劇等。另外,大部分的當代大學生對于現代舞蹈具有濃厚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的選擇開設舞蹈賞析相關課程。通過對優秀舞蹈的賞析,能夠促使大學生在舞蹈欣賞過程中,將原有的審美方式進一步突破,了解到現代舞蹈的程式結構及張揚特色。對于當代大學生進行傳統藝術教育的途徑應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即多層次與多元化。首先應做到的是進行學科式的教育,積極開設單獨專屬性的傳統藝術教育學科內容;第二,應積極進行各項滲透性的傳統藝術教育。在其余學科中也應不忘進行傳統藝術教育內容的進一步滲透。第三,盡可能舉辦一些與傳統藝術相關聯的課外活動,依照學生的自我興趣組織創建一些課外性質的興趣小組,利用課余的時間進行課外活動的開展舉辦,促使大學生在活動過程中互相學習,彌補自身的缺點。第四,積極舉辦一些傳統戲劇藝術文化節,給予大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以此激發大學生對于傳統藝術的熱情。

篇8

[中圖分類號]K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4)02-0084-01

劉梅梅(1971-),公主嶺人,任職于吉林省公主嶺市文物管理所。

一、中國傳統文物修復技術簡述

手工技能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是一個國度或者一個民族世世代代所流傳下來的一種制作工藝,與該國家或者民族的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國的傳統文物修復技術就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所形成和沿襲下來的一種手工工藝,從傳統文物的制作到相關的修復技術,以及后人對于一些文物的仿制等。常見的有對于一些書畫的裝裱技術,對于竹木漆器的制作和修復以及一些傳統的家具等的制作和修復,無論哪一工藝過程都包含著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也是歷史上國人智慧的結晶。

中國傳統文物修復技術為中華文明的傳承及傳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一些傳統的文物修復技術呈現流失或者瀕危的狀態,對其保護和傳承成為一種現實的需求。對該種技術的保護對于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等都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將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來進行保護,對文物的保護及歷史研究有著積極意義。

作為一種傳統的手工技藝,我國的傳統文物修復和文物的制作、復制工藝是我國所獨有的,是對我國文化遺產的一種再現,是中國歷史信息和文化的載體,對于中國歷史的研究和保護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所包含的種類是多樣化的,而所涉及的范圍也是極為廣泛的,因此,傳統文物修復技術的保護和傳承對我國文化及歷史的研究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該種工藝的應用能夠更好地將文化以物質的形式展現出來,能夠讓我們更好地了解歷史。在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還要與國際相接軌,借鑒國外的先進技術,實現中西技術的完美結合,使我國的文物修復技術得到更好的發展。

二、中國傳統文物修復技術的保護與傳承

我國的傳統文物修復技術是對有形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修復的重要手段,是考古和文物博物館事業上所必須的。從我國文物修復技術發展的歷史來看,對于文物的修復和復制有著長遠的發展歷史,文獻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春秋時期便有了對一些青銅器的修復和復制。隨著歷史的發展,在每一時期都有一些文物修復和復制工藝的代表人物和流派,他們為我國文物修復工藝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為我國有形文化遺產的傳承做出了貢獻。在20世紀初我國的文物修復技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工藝,但是由于技術上的封閉性等使得該種工藝所使用的工具和原材料等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建國之后,博物館的建立及對文物保護的重視等,使得文物修復技術成為博物館的一種必然需求,為我國博物館的建立及其文物的恢復等提供了技術和人才支持。

但是,從文物修復技術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它在很多情況下是文物研究或者保存等的一種附屬技術,并未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一些難度較高的文物修復技術仍面臨失傳的危險。為使我國的文物得到更好的保護,對傳統的文物修復技術進行必要的挖掘、整理并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成為必然的要求。對于該種技術的保護,需要一個完整的體系建設,將其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給予人力和物力的支持。以專項資金和專門人員的投入來完成傳統文物修復技術的挖掘和整理工作,而這一工作的開展很多時候需要深入民間,挖掘民間流傳的傳統修復工藝,在挖掘的基礎上進行整理,使其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

在此基礎上,將傳統文物修復技術相關的文獻資料進行梳理,并且整編成冊,進行必要的辨別,從而形成完整的技術資料體系。從行業發展的角度出發,應制定相應的文物修復技術行業標準并完善相關的人才培養機制和資格認證制度,為技術的傳承提供有利渠道。注重技術保護的同時,結合當前技術發展特點和方向,將文物修復技術與現代科技相融合,推進技術的健康發展,同時注重人才的培養,為技術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中國傳統文物修復技術的國際化

我國傳統文物修復技術為我國文物的保護和研究等做出了重要貢獻的同時,也傳播到了海外,對日本等一些國家的文物修復技術也產生了影響。但是由于我國文物修復技術更多的是以一種民間工藝的形式存在,以家庭內部傳承的方式存在,使得相關的資料相對欠缺,從而使在國際上影響不如日本等國。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傳統文物修復技術應該滿足本國文物保護及歷史研究需求的同時,還應該更好地走出國門,爭取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定的地位。為實現其該種國際化,便要求我們對傳統的文物修復技術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匯編,注重國際化的宣傳,并且注重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推動文物修復技術的繼承和發展,不斷推進其國際化進程。

【參考文獻】

[1]賈文忠.無形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物修復技術[J].中國博物館,2002(4).

篇9

當前,舉國上下大力倡導全民讀書活動,以提高國民素質,創建兩個文明。圖書館理所當然應該成為這個活動的主體。圖書館與廣大讀者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共建圖書館文化是我們的職責。從圖書館的地位和作用看,圖書館作為知識信息的存貯、加工和傳播中心,將是知識、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積極推動者,更將是全民讀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從文獻資源建設來看,信息資源的蓬勃發展以及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熱潮,使圖書館館藏向著多媒體與印刷型并存的方向發展。同時由于計算機、網絡技術、通訊技術的發展,已開始實現區域化、全國化甚至全球化信息資源網絡的互聯,形成了除本館實際館藏外的地球村文獻資源體系。從圖書館工作方式來看,隨著信息技術與圖書館事業的不斷融合,圖書館自動化、網絡化、電子化、數字化的出現與形成,向傳統的圖書館理論與實踐提出了挑戰。科學與技術的完美結合正昭示著圖書館事業的發展,信息技術與圖書館的日漸融合也使圖書館的服務工作演示著說不盡的變化,更給我們的服務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課題。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經濟向知識經濟的過渡,使圖書館正面臨著社會信息化和信息服務產業化的挑戰。其他信息中介機構頻頻示威,圖書館沒有能力做到或沒有意識到的服務領域忽然間被其他部門占了先。圖書館如果不腳踏實地地奮起直追,就有被淘汰的危險。假若圖書館在全民讀書活動中只能充當配角的話,那么圖書館也就該自動消失了。信息化社會既向圖書館提出了信息服務的熱切需求,也為圖書館適應時代變化、積極主動進人信息服務領域提供了發展機遇。

與此同時,信息化社會也在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人們的閱讀內容、閱讀層次、檢索需求也在向多元化發展。人們的檢索需求將更急迫,檢索領域將更廣泛,檢索內容也將更精微。這也給我們的服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全民讀書活動的讀者服務實際工作中卻不能忽視傳統文獻信息服務,尤其是目前因諸多因素使現代化成份嚴重不足的中小型圖書館。

來到圖書館的讀者,其閱讀需求是不一樣的。有的以檢索為目的,有的以研究為目的,有的以學習為目的,有的以閱讀消遣為目的。圖書館不能僅僅是讀者的職業培訓中心,它同樣是讀者開闊視野、發展思維、陶冶情操、培養想象力的地方。從讀者的閱讀體驗而言,有的為檢索到特定信息單元而滿意,有的面對特定學科孜孜不倦,有的則以手捧心愛的讀物為最佳感覺。

用戶教育也是圖書館不可忽視的內容。“以用書為目的,以誘導為方法,以培養人人讀書習慣為宗旨。”這就是圖書館的基本任務。不言而喻,人類社會新人輩出,學校培養了他們的閱讀能力,卻沒有真正教會他們閱讀方法、檢索方法及區分各種書刊的優劣,等等這些,都是圖書館需要做的工作。同時,我們的部分讀者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在圖書館出現過或正在出現著破壞、違序、逆管、誤讀等偏離行為。這些都需要圖書館在正人先正已的基礎上,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服務育人,以達到使讀者糾正錯誤、健康閱讀的目的,使全民讀書活動在圖書館得以健康開展。

進人信息時代,圖書館的服務方式雖然有了很大的變化,而傳統的服務方式仍然不可或缺。圖書館區別于其他信息中介部門的是它擁有系統地積累起來的文獻信息。這一點應該是圖書館信息服務定位的依據和優勢。

就目前來看,紙質文獻仍在圖書館居于主導地位,尤其是中小型圖書館。實際上,盡管計算機應用已深人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但與此同時,紙質文獻也在不斷增長,光盤并不能取代圖書。信息產業巨子比爾?蓋茨曾說過:“書是偉大的,我喜歡各類書籍,并深信書的重要性今后也不會改變……我認為書籍與軟件是能夠也應該相輔相成的。”據民意調查,在目前現代化成份很高的美國,三分之二的人仍然是圖書館的用戶,64%的美國人仍然喜歡到圖書館去閱讀書刊以獲取所需的信息知識。相信不遠的將來,隨著我國全民讀書活動的深人發展,中國也將會有更多的讀者走近圖書館、了解圖書館、利用圖書館,成為圖書館的忠實讀者。

實際上,只要紙質文獻存在,只要圖書館還將發揮為讀者服務的功能,圖書館的傳統服務方式就不能沒有。我們不能一面喋喋不休地講現代化如何如何,另一方面卻讓讀者借一本書費時又費力。向專家請教、向讀者征求意見,使傳統的服務方式做到盡善盡美,這些工作還需圖書館工作者繼續去探索和實踐,至于費工費時的書刊下架、上架、排序、剔除、書標粘帖等繁雜的業務工作,也只能靠工作人員辛勤勞動去完成了。

另一方面,現代信息服務水平受制于現代化建設。我國既有北圖、上圖這樣的現代化圖書館,也有眾多圖書館在維持最低服務水平和自身生存,這部分圖書館屬于塔基部分。由于人員、設備、地域等方面的原因,這些圖書館離現代化尚有不小的距離。他們的服務方式還是傳統服務居主要地位。有的圖書館電腦倒是有幾臺,甚至上了網,但為絕大多數讀者服務還得靠傳統服務。這些圖書館如果在現代化建設與傳統服務方面擺不正關系,搞得高不成,低不就,將直接損害絕大多數讀者的利益,破壞圖書館的形象,最終削弱圖書館的立根之本,使人們遠離圖書館。

傳統文獻在讀者服務中占主流,而現代化水平不高的圖書館在全國也為數眾多,這兩方面都說明,傳統文獻信息服務不容忽視。

當然,近年來社會信息產業化、服務商業化對圖書館產生不小的沖擊,圖書館也可以搞信息開發,使信息增值,通過自己的勞動創造效益。但切不可一切都商業化服務。有的圖書館對讀者“偷一罰十”,不知依據何在;有的對復印資料的讀者收取資料費,不知該館同志是否知道自己先已違犯了版權法;有的圖書館把館藏一部分所謂熱門書拿來出租,不知這種做法是否違背了圖書館的宗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圖書館定義為:“它是向讀者提供免費服務的公共文化設施。”圖書館具有保存文化遺產、社會教育、傳遞文獻信息、開發智力資源的基本職能。圖書館要搞好改革,只有堅持本質,加強基礎工作,強化傳統信息服務和信息開發服務。如果圖書館的服務一切都以收費為標準,圖書館就不復存在了,或者說,它不是人們心目中的圖書館了。

在我國古代書史中,簡策(冊)和嫌帛作為書寫材料分別盛行了一千六百多年和近一千年,嫌帛比簡策(冊)有很大優越性,但成本高、產量少,不能完全取代簡策(冊),二者共同存在,共同構成我國古代的簡帛文化。雖然造紙技術于公元一世紀已經發明,但簡帛的使用到三、四世紀才結束。

這個例證并不說明電子文獻等現代化技術的普及需要幾個世紀或者上百年的時期,而是想說新生事物固然有優越性,但它剛剛面世時難免存在不足。諸多原因使新生事物的普及需要一個過程。在這樣一個歷史性的過程中,現在與未來的傳遞不可脫節,我們展望未來,但不能忽視現在。探討、實現現代化,但不能忽視傳統文獻服務。對于絕大多數讀者的閱讀需求,今后仍將由傳統文獻服務來滿足。忽視了這一點,就是忽視了大多數讀者的利益。

當然,目前用于信息傳遞與載體存儲雖仍以紙質文獻為主,但其功能遠不如其它載體。如音像資料、電子計算機光盤、軟盤、縮微資料、多媒體等,將來,這些文獻載體將成為文獻傳播與存儲中的主要媒體,其傳播速度快、存儲量大、檢索方便、普及性強及其它的一些特殊的功能,是紙質文獻所不能達到的。但是,對目前那些由于受到諸多因素困擾,而基本上處于只能維持現有局面的圖書館來說,仍然會在較長的時期內保持傳統的形象,館藏的文獻仍要以紙質文獻為主。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紙質文獻所具有優勢,而且使之可以被廣大讀者最方便、最大限度的利用,也還仍將是今后一段時期內的工作方向。實際繳,雖然各種非紙質文獻信息載體都具有獨特的功能,但它不可能完全替代紙質文獻,起碼在相當一段時期內不能。另外,它存在的問題也是有目共睹的。例如,光盤版學術期刊容量很大,但它無法同時滿足很多讀者的需求。因特網能解決問題,但它不僅不是萬能的,而且還存在著很多問題,有的問題還很嚴重:(1)信息穩定性差;(2)信息分散;(3)信息加工深度不夠;(4)指引性信息多、實質性信息少;(5)網絡通訊費用高;(6)有價值的信息不免費;(7)國內目前有期刊8000余種,而上網的卻只有幾百種,資料不全,讀者根本不能在網上檢全信息,等等。在當前條件下,就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不會完全依賴互聯網。再如,電子報紙比普通報紙具有多功能檢索、直接對話、多種信息服務等諸多優點,但它也有消極的一面:(1)電子報紙有賴于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2)閱讀的隨意性差,不能在戶外進行;(3)電子廣告直接進人家庭,造成用戶反感。

另外,讀者長期以來形成的閱讀心理狀態和使用習慣,也使他們在使用文獻時不會輕易放棄紙質文獻,同時,紙質文獻易保管、復制方便、經濟賣惠、使用時不需輔助設備等優勢也是別的所不能替代的。紙質文獻還有一個獨特的優勢,就是使用費用方面。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非紙質文獻即使在相當時期內做到很普及,但也難以家庭化,且其使用費用也是比較高的,而讀者在圖書館使用紙質文獻就不會因收費而擔憂。這也會使圖書館在經濟社會中長期保持公益性本色,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因此,紙質文獻作為大多數圖書館館藏的主體這一現實,仍將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

如此看來,紙質文獻的優點,正是電子文獻的缺點。后者的優點正是前者的缺點。現階段,多數圖書館是現代化工作與傳統信息服務互相促進、互相影響、對立統一。在目前圖書館這個轉型時期,要想服務好全民讀書活動,對于二者的關系必須協調好。既要努力發展現代化,又不能忽視傳統服務。在推動現代化進程的同時,應保證圖書館傳統功能的正常發揮。

對于大多數圖書館來說,現代化建設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這些圖書館的現代化建設應該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根據人力、物力、財力等具體條件,或從相對容易,或從最急需的問題人手。而對于傳統信息服務。則要兢兢業業、勤勉奉獻。絕不可貪大求洋、顧此失彼,或者急功近利、避重就輕。而應當全面規劃、精心組織、慎重決策,力爭以較小的投人取得較大的效益,使全民讀書活動真正在圖書館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并能長期持久地開展下去。

篇10

傳統家具的五金配件,通常指鑲在箱、柜、櫥、椅、交杌等處做包裹用的合頁、搶角、面頁、拉手、鈕頭、吊牌、提環、蛐蛐、眼錢、拍子等,以箱、柜、櫥上的應用最多。與現代五金配件所不同的是,傳統家具五金配件大都具有一定的寓意功能,其造型的設計和選擇常受到家具上其它裝飾和圖案的影響,富有中國傳統民族特色。在裝飾內容上,大量采用隱喻豐富的吉祥題材體現人的生活愿望和幸福追求,尤其是清代家具上的一些金屬配件更具代表性,其本身的造型及其上的紋飾都含有吉祥、富貴的寓意。這些紋飾常以吉祥語、民間諺語、神話故事為題材,用借喻、比擬、雙關、象征及諧音等表現手法,達到圖案和吉祥語的完美結合,賦予其祈求吉樣、免難消災的含義。其中合頁、鈕頭、蛐蛐、眼錢、鎖的式樣相對來說比較簡單,裝飾紋樣運用較多的主要是面葉、面條、吊牌、拍子等配件。這些配件上的紋樣裝飾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圖案優美,充滿著生活情趣,尤其是吉祥圖案的應用,由于受金屬飾件制作和創作空間的限制,與家具本身圖案相比,其圖案裝飾大都采用較為簡潔的式樣,常用的有:

1.花籃,暗八仙之一,為藍采和所持寶物,有“花籃內無凡品”之意。wWW.133229.CoM籃內神果異花,能廣通神明,寓意吉祥、慶賀,是吊牌造型常用的式樣,且花籃式樣本身也有一些造型上的變化。

2.葫蘆,又稱薄蘆、壺蘆、瓠瓜等,也是暗八仙之一。葫蘆藤蔓延綿、累累結籽、籽粒眾多,故被人們視為子孫萬代的吉祥物。葫蘆還是道士隨身攜帶之物,據說其中常裝有神藥或其它寶物,所以常有寶葫蘆之稱。在配件上常被用來做拉手飾件。

3.蝴蝶,蝴蝶飛舞與繁華似錦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古人詩句中對此常有描繪,如:“年瑞人歡花解語,春融蝶舞鳥知音”。故在裝飾中蝴蝶也被用來指事春光,或作為吉祥物以表現美景。

4.蝙蝠,“蝠”與“福”諧音,在吉祥用語中專指幸福,如:福分、福地、福星高照等。人們很早就將蝙蝠作為吉祥物用于裝飾藝術中。蝙蝠的圖案是人們用美好的想象和豐富的聯想創造出來的,并把蝙蝠的飛臨寓意為“進福”,希望幸福會像蝙蝠那樣從天而降。

5.瓶,由瓶字的字音而來,“瓶”與“平”諧音,取“平安”之意。瓶本身的造型、命名亦含有吉祥之意。花瓶在中國傳統裝飾上被作為平安的象征,寓意安泰、平安、如意。常出現在一些箱柜類家具的面葉上。

6.如意,系指一種器物,柄端作手指形,可如人意,隨佛教從印度傳入我國(梵語“阿那律”之意),僧侶說教時為了備忘,將其要點記錄在上,經常應用。民間按如意形做成如意紋樣,借喻“稱心”、“如意”。在圖案造型上如意的端頭多為心形、靈芝形、云形。在傳統家具五金配件上主要表現為如意形面葉、如意形拍子,如意形面條,如意形包角等,是常用的紋樣裝飾。

7.魚,“魚”與“余”諧音,“余”又可引申為“富裕”,“吉(擊)慶(磬)有余(魚)”“擊”與“吉”諧音、“磬”與“慶”、“魚”與“余”同音韻,故成具有生活美好、年年有余的吉祥含義。這類圖飾應用最廣,以之表示喜事好事綿綿不斷、綽綽富裕(余)。“雙魚吉慶”紋樣寓意吉祥,漢代已有發現。魚形吊牌是傳統家具上常用的式樣。

8.錢紋,“錢”與“前”同音同聲,古錢有孔,寓意“眼前”。錢在古時又稱泉,“泉”與“全”同音同聲,兩枚古錢寓意“雙全”,十枚則寓意“十全”,蝙蝠銜著用繩穿起來的篆書壽字和兩枚古錢的紋樣稱為“福壽雙全”。錢紋在飾件上主要以鏤刻或鏨刻的形式出現,是配件上常用的裝飾紋樣。

9.漢字紋,中華民族文化以書畫同源為基礎,漢字象形為文,便形成了一種文字圖案,于是亦成了裝飾的題材和內容。“福”、“祿”、“壽”、“喜”字是最常見的形式,能表現出鮮明的裝飾效果。

10.回紋,即“回”字形紋飾,形態是以一點為中心,用方角向外環繞形成的圖案。清代家具四腳常用回紋裝飾,在家具配件上也常有此紋樣裝飾,一般以鏤刻或鏨刻的形式出現。

11.萬字紋,紋飾寫成“”。字為古代一種符咒,用作護身符或宗教標志,常被認為是太陽或火的象征。字在梵文中意為“吉祥之所集”,佛教認為它是釋迦牟尼胸部所現的瑞相。

12.方勝紋,是一種幾何形的吉祥圖案,兩個菱形壓角相疊而組成,既有“優勝、方正”,又有“同心”之寓意。方勝也常見于八寶圖案中,明清以來成為家具吉祥圖案中常見的裝飾之一,如方勝拉手。

13.太極圖,又名陰陽圖,圖為黑白魚形紋組成的圓形圖案。太極為原始混沌之氣,是萬物萬象的根源,太極圖形象化地表達了陰陽輪轉、相輔相成這一萬物生長變化的哲理。

14.鋪首銜環紋,鋪首系獸面的一種,常凸出眉、眼、鼻和獠牙。鋪首又為龍子之一,因性好閉而飾于門上,作為門扉上的環形物,有鎮兇辟邪之意。

15.牡丹紋,牡丹花大色艷、富麗堂皇,是中國名貴花卉,有“花中之王”、“國色天香”的美譽,在中國傳統觀念中被喻為繁榮昌盛、富貴吉祥的象征。

傳統家具五金配件上的紋樣裝飾,尤其是其中的面葉、面條、吊牌等式樣繁多、題材多樣,蘊含了深刻的文化內涵,有很強的裝飾性。對這些紋樣裝飾的研究,有很大的藝術價值。從它們身上,可以判斷家具的年代、制作工藝,還能從這些紋飾與材料的選擇上反映出主人的興趣愛好等。當然其中有些圖案題材內容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而且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也可以避免我們流于表面形式的模仿和對純傳統文化元素的生搬硬套。

參考文獻:

⑴徐雯:《中國傳統圖案系列——中國古家具圖案》,萬里書店,輕工業出版社,北京,2000。

⑵劉秋霖:《中華吉祥物大圖典》,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北京,1994。

⑶許道豐:《中華民俗吉祥圖》,氣象出版社,北京,1999。

⑷孟君:《中華祥瑞圖典》,團結出版社,北京,2001。

⑸劉秋霖、劉健:《中華吉祥物圖典》,百花文藝出版社,天津,2000。

⑹葉應燧:《中華吉祥圖等》,中國旅游出版社,北京,2001。

⑺陳綬祥:《中國古建筑圖案》,萬里書店,輕工業出版社,北京,1990。

⑻許康銘:《中國傳統吉祥圖案》,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海口,199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加查县| 崇仁县| 天长市| 寻乌县| 呈贡县| 霍林郭勒市| 汽车| 慈利县| 莱芜市| 宿松县| 大兴区| 明星| 宁武县| 博湖县| 莫力| 龙口市| 黄冈市| 迁安市| 高密市| 三亚市| 女性| 防城港市| 河曲县| 宁津县| 临洮县| 明溪县| 桃江县| 镇雄县| 容城县| 洪洞县| 南昌县| 万宁市| 子长县| 涞源县| 靖宇县| 长沙县| 澄江县| 大新县| 新津县| 乐至县| 班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