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3 17:07:5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必修地理知識點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可見宇宙:也稱為“已知宇宙”,是指人類已經觀測到的有限宇宙,半徑約為140億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
外部條件:穩定的太陽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處于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中。
內部條件:日地距離適中(1.5億千米)——適宜的溫度。
地球體積質量適中且原始大氣經長期演化—適于生物呼吸的大氣。
地球內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2、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的外部結構:指太陽的大氣結構,從里到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
對地球的影響:(太陽黑子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周期約為11年)。
3、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周期為一個太陽日(24h)。晨線和昏線的判讀。
(2)地方時:因經度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時刻。東早西遲。
(3)地轉偏向: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運動方向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讀)
4、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約為23.5o。如果黃赤交角變大,熱帶、寒帶擴大,溫帶縮小。如果黃赤交角變小,溫帶擴大,熱帶、寒帶縮小。
(2)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軸的指向保持不變,導致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之間的回歸移動。
5、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數遞增(或西經度數遞減)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為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若北極圈為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
直射點的經緯度確定:緯度由直射緯線的緯度確定,經度由地方時為12點的經線決定
(3)確定地方時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即晝半球的中央經線)為12點,夜半球的中央經線為0點,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的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為18點。
(4)判斷晝夜長短:晝長=(12-日出時間)×2=(日落時間-12)×2。
(5)計算正午太陽高度角
某緯度正午太陽高度=900-該緯度與直射點的緯度差(緯距)。
6、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論點:
(1)全球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可劃分為六大基本板塊(名稱與分布)。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任何課程都逃不了思考這個關卡。要想學好高中地理,個人思考是少不了的,對課程的思考、對內容的思考、對問題的思考,都是學習高中地理的思考方向。只有學生自己主動地思考,才能把被動變成主動,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從自己出發,去努力地理解和記憶高中的地理,也才能使他們對地理知識理解得更加深刻和透徹。
2.主動總結
思考之后,便是總結。而高中地理的總結又顯得尤為重要,個人的總結既是對知識的進一步加深,又是對知識的一種升華,在總結中尋找自己的不足,在總結中才能看到自己是否真正地學到了知識。高中地理既是社會科學的延伸,又是自然科學的補充,只有在總結中才能使自己在思維上的想象有了載體,也才能讓自己的思維在學習后更加具體、更加直觀。
二、方法篇
1.文理區分
高中地理由于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匯點,所以它有自身的特殊性,換句話說就是文理交融,也就是具有理科的嚴密性與邏輯性,同時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動與靈活性。人教版的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也就是必修一,其中包括宇宙、大氣、海洋、陸地等,這些屬于理科內容。在學習這些知識時,應該用理科的邏輯性與嚴密性進行分析與思考,同時按照理科的學習方法去練習,以便能夠加強對這些知識的融合與記憶。在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也就是高中地理必修二和必修三,這些屬于文科內容,在沒學習這些內容時,應該在有了自己觀點和認識之后以記憶為主,把握書本知識的脈絡和走向,以達到在學習中記憶,做到輕松地學習高中地理知識。
2.實際與理論結合
生活就是地理,地理同時也是生活的一部分。高中地理在某些方面就是來源于生活,因此,與生活的聯系也是非常緊密。眾所周知,任何課程的學習都有其一定的路線與規則,地理的學習也不外乎其中,首先便是眼睛直觀地看到某種現象,進而尋找現象的起因再進行分析,最后就是驗證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確,進而推廣展開。高中地理學科的實用性極強,在生活中只要我們有所留意,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反過來說,也就是我們的生活是離不開地理的學習,所以,我們在平時的地理學習中要聯系實際,努力地將其融入生活,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感到我們所學的地理非常實用而且非常有趣。在擁有學習興趣之后,我們難道還怕學不好具有生活氣息的高中地理嗎?
3.圖與文的結合
何為地理?那就是“地”和“理”?!暗亍本捅赜袌D,而圖是高中地理學習必有的一個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元素。圖是高中地理知識的一個重要載體和學習高中地理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能夠運用圖來完成“理”,是一個很重要,同時也是一個必須學習的手段。以圖來記憶和認識高中地理知識是現在看來最準確和最有效的學習和記憶方法。高中地理課程內容極其雜亂,但這些知識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所有的知識都有其相應的圖來解析。所以在學習高中地理時,一定要做到看書和看圖相結合,做到由知識點能想起圖,由圖能夠聯想到知識,從而達到圖文結合的目的,能夠認識和理解以及掌握記憶高中地理所學的知識以及地理規律和原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任何的課程都逃不了思考這個關卡。要想學好高中地理,個人的思考是少不了的,對課程的思考、對內容的思考、對問題的思考,都是學習高中地理的思考方向。只有學生自己主動地思考,才能把被動變成主動,這樣才能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從自己出發,去努力地理解和記憶高中的地理,也才能使他們對地理知識理解得更深刻和透徹。
2.主動總結
思考之后,便是總結。而高中地理的總結又是顯得尤為重要,個人的總結既是對知識的進一步加深又是對知識的一種升華,在總結中尋找著自己的不足,在總結中才能看到自己是否真正的學到了知識,高中地理既是社會科學的延伸又是自然科學的補充,只有在總結中才能使自己在思維上的想象有了載體,也才能讓自己的思維在學習后更具體、更直觀。
二、方法篇
1.文理區分
高中地理由于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匯點,所以它有自身的特殊性,換句話說就是文理交融,也就是具有理科的嚴密性與邏輯性,同時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動與靈活性。人教版的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也就是必修一,其中包括宇宙、大氣、海洋、陸地等,這些屬于理科內容。在學習這些知識時應該用理科的邏輯性與嚴密性進行分析與思考,同時按照理科的學習方法去練習,以便能夠加強對這些知識的融合與記憶。在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也就是高中地理必修二和必修三,這些屬于文科內容,在沒學習這些內容之時,應該在有了自己觀點和認識之后以記憶為主,把握住書本知識的脈絡和走向,以達到在學習中記憶,做到高中地理的輕松學習。
2.實際與理論結合
生活就是地理,地理同時也是生活的一部分,高中地理在某些方面就是來源于生活,因此,與生活的聯系也是非常的緊密。眾所周知,任何課程的學習都有其一定的路線與規則,地理的學習也不外乎其中,首先便是眼睛直觀地看到某種現象,進而尋找現象的起因而進行分析,最后就是驗證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確,進而推廣展開。高中地理學科的實用性極強,在生活中只要我們有所留意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反過來說,也就是我們的生活是離不開地理的學習的,所以,我們在平時的地理學習中要聯系實際,要努力地將其融入生活,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感到我們所學的地理非常實用而且非常有趣。在擁有學習興趣之后,我們難道還怕學不好具有生活氣息的高中地理嗎?
3.圖與文的結合
何為地理?那就是“地”和“理”?!暗亍本捅赜袌D,而圖是高中地理學習必有的一個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元素。圖是高中地理知識的一個重要的載體和學習高中地理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能夠運用圖來完成“理”,是一個很重要同時也是一個必須學習的手段。以圖來記憶和認識高中地理知識是現在看來最準確和最有效的學習和記憶方法。高中的地理課程內容極其雜亂,但這些知識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所有的知識都有其相應的圖來解析。所以在學習高中地理時,一定要做到看書和看圖相結合,做到由知識點能想起圖,由圖能夠聯想到知識,從而達到圖文結合的目的,能夠認識和理解以及掌握記憶高中地理所學的知識以及地理規律和原理。
關鍵詞:地理比較法;高中;應用
當前來看,地理比較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十分廣泛,學生在地理課堂上能夠充分地進行學習并且結合之前學過的內容和知識來鞏固,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知識吸收效果。下面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地理比較法在高中的相關應用問題。
一、地理比較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高中地理教材中很多方面的內容和知識都是貫通的,比如我們在必修一中學到的地面地形情況的相關知識點與后面所學到的板塊運動就有一定的聯系,很多地形都是由于地質板塊運動而產生的。也就是說地理教材的每一章節都是有一定聯系的,教師需要合理地把握章節與章節之間的連通性,通過對比比較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使學生可以更好地學習新的知識。在實際的應用中,地理比較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不同地理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和區別
在高中地理知識中應用比較法進行教學主要是通過對兩種不同的地理知識進行對比和聯系。在實際的應用中,教師需要把握好地理比較法的應用核心思想,而不應當針對一些無共性和無關聯性的知識強行使用比較法,那么不僅無法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反而使學生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學習效率受到極大的影響,混淆學生的思維方式。
2.地理比較法需要從系統全面的角度分析問題
在進行系統比較的過程中,教師最好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內容來進行輔助教學,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地理比較法的有效性,使得地理課程知識能夠有效地聯系起來。
比如說,我們在必修二地理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從第一章節的人口變化開始,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第三章農業地域、第四章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以及交通布局的影響等問題都是存在極大的關聯性的。第一章節的人口變化主要是基礎所在,講述了城市和農村的人口構成,講述了人口的容量、空g變化等,為第二章節的城市化發展奠定了基礎,三、四、五章節則由以城市化為基礎來進行課程的教學。如果教師能夠準確把握好這一本書的共性和區別,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用對比教學法,那么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3.地理比較法的直觀性應用
在進行比對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將比對的內容和相關知識點以具象化易于理解的形式呈現出來,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知識,更好地去建立地理框架。很多知識點和難點都是需要教師去進行合理的創新的,將知識點的形式進行有效的轉化,這樣才能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
比如說,我們在進行海水的運動以及海底的地形分布的課程教學過程中,應當合理地結合一定的圖形和視頻來讓學生建立具象化的情景,使得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同時在學習這一課程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重視前后知識點的聯系和比對,通過應用對比教學法學生不斷地鞏固之前的學習內容,同時將新的知識與舊的知識點聯系到一起,對于學生的學習效率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地理教學法需要注意的幾點問題
前面我們對當前地理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和探究,下面我們具體來看一下高中地理教學法在實際應用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重視歸納以及前后比對分析
在地理比較法的應用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重視歸納總結的作用。在教學地理知識時,歸納總結有利于教師更好地開展系統的對比法,使得前后之間的知識點、難點有效地聯系起來,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到一定的知識。
2.重視學生的知識點對比思維方式的形成
在課堂上,教師還需要不斷地去鍛煉和提高學生自身的知識對比思維方式的形成,使得學生自身能夠逐漸形成一種對比的習慣。在學習了新的知識之后,學生自己就能夠與前面所學到的有關知識進行對比,或者與自己的某些生活案例進行對比,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為學生的未來發展養成良好的習慣,奠定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隨著當前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地理對比教學法則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課程學習效果,使學生在對比的過程中發現前后知識點和難點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大大提升學生的系統全面學習,使得學生更好地建立地理知識框架,為后續的知識點的復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幫助學生建立了有效的地理對比思維方式。
教材是課程的重要依托, 新教材的開發使用是課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在這次課程改革中, 首批通過國家審定的高中新課標地理教材有4 套, 分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分別簡稱為人教版、地圖版、湘教版、魯教版,均已于2004 年秋季投入使用。江蘇省作為第一教育大省,除江蘇南通高中地理使用湘教版教材外,蘇南地區基本使用人教版教材,蘇北地區基本使用魯教版教材,人教版和魯教版兩大版本的教材各有特點,各市區對教材的選擇也有所不同,但是最終的高考是統一試卷,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注意:
一、結合教材,認真鉆研地理課程標準
不論什么版本的教材,在編寫時最根本的依據都是課程標準,因此,對教材的使用首先是要認真研讀地理課程標準。
按照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規定,《地理1》教科書的編寫以忠實體現課程標準為準繩,在梳理各項內容標準要求的基礎上,按照行星地球(天文背景)、自然地理過程(大氣、水、地貌)、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三個方面來組建教科書的知識結構;并參考課程標準中的活動建議,選擇典型案例,設計多樣化的活動方式來呈現教學內容。有些地方,為了實現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適當做了擴展,為實現課程標準的要求做知識上的鋪墊。
人教版教材內容雖然關于地理課程標準部分重點突出,但是教材編寫在全面體現課程標準要求的基礎上,重新設計了知識結構。因此,教師依然不能完全依賴教材,而不認真學習地理課程標準,魯教版教材更是如此,依據地理課程標準恰當運用教材,不僅對學生來說學有所重,更是為高中生減輕了極大地心理負擔。如果教師對教材全盤照搬,超負荷的知識學習很容易讓學生心中生畏,產生什么都要學,什么都學不會的想法。也就是說,不能恰當地運用教材,采用知識講的越全越好的這種面面俱到的教學方式,其實反而會造成吃力不討好的結果。關于教材的使用,教師不僅要認真研讀地理程標準,把握住重難點,更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區別對待,因材施教。
二、結合教學實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我國,多數省市的中學地理因成績不被計入中考總分而被長期作為“副課”,高中地理教材的掌握需要初中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然而很多學生因為初中地理知識極為薄弱,加之兩大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這部分本身對學生來說理解起來就很不容易,導致學生很難適應教材,這給教師的教學工作無疑增加了難度。
魯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在編寫過程中緊緊抓住時代主題和社會熱點,并緊密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以及學生已有的經驗和體驗,實行零起點,降低進入門檻,循序漸進,但據調查研究,使用魯教版地理教材62.23%的學生反映對必修1地理知識接受仍存在困難,人教版則更甚,達到71.81%。這就需要教師不僅要在上課時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更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自己的知識儲備查缺補漏,以便更好地使用新教材。因為人教版教材知識點較魯教版粗,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學生需要在新課開始前,不僅要像使用魯教版地區的學生那樣認真研讀教材,最好擁有基本可以供自己隨時查疑的參考書或互聯網設備,這同樣適用于魯教版學生。如果學生能夠利用現有的學習工具為自己答疑,不僅獲取了地理知識,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了學生的信心。很多地方的學生和教師之所以較魯教版而言很喜歡人教版教材,不僅僅是因為它的編寫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留給教師很大的發揮空間,留給學生很大的思考空間。
總之,使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學生比使用魯教版地理教材的學生需要更多的知識儲備,無論哪本教材,只要教師能夠正確處理,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就需要教師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方案了。
三、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注重自主探究
為促進教學改革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高中地理教材編寫時注意改變過于注重地理知識傳承以及導致學生機械學習、死記硬背地理知識的狀況,轉向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教材在編寫時為教學留下廣闊的空間,對有些問題不直接給出結論或分析過程,而是通過一定方式的組織和內容設計,留給教學過程處理,使得教師教學不能照本宣科;教材安排了大量的閱讀材料、選學材料等,為學有余力的學生進一步學習提供條件,也體現了課程標準上不封頂的精神;并且教師在使用教材時可以靈活處理教學內容,打破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內容順序,更換教材中的事例、圖片和活動題等,從而為教師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和學生狀況而靈活采取教學方法提供條件。如,人教版必修1中涉及了如下地理小實驗,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在“做”中理解概念,感悟道理。
教材內容內容動,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運動環流在玻璃缸內是如何飄動的環流環流模型 又如,魯教版必修1第一單元第三節“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所設置的情境問題:去年6月,趙亮的父母在“陽光花園”購買了一套位于一層的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發現陽光全被前排樓房擋住了。他感到很困惑,那天看房時,小院內陽光充足,怎么才過了幾個月,陽光就被擋住了呢?你能幫趙亮分析一下原因嗎?通過貼近生活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是編寫者設置情境問題的意圖所在。當然,學生在學完單元知識后,就能夠運用相關知識解決這個問題了。
四、重視活動的效果,強調參與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動”部分是與老版教材相比最大的區別之一,具有時效性、新鮮性、實用性的優勢,對于學生地理知識的建立與應用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充分利用“活動”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但是從調查結果來看,兩大教材“活動”部分學生的參與程度積極性并不是太高,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這不僅需要教材編寫工作者的努力,還需要任課教師的努力。首先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在傳統的地理教學只注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重視學習成果,而并沒有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教師應針對不同類型的“活動”給予學生不同的指導,幫助學生養成積極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
此外,在至今評價系統仍不明了的情況下,針對魯教版教材中的文字部分表述較為簡單而在“活動”部分中有較深闡述的部分知識點和地理規律,“活動”部分的教學的深度和廣度讓教師難以把握的問題,個人認為“作為教師只有加強集體備課,統一要求,集體討論(講哪些、講多深、怎么講);同時緊密結合實際,尋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識相關的案例”。針對人教版教材的“活動”部分更多的是對文字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內容的進一步延伸和拓展,更易于學生掌握知識。人教版必修1地理教材的“活動”部分對學生來說更多的一本很好的知識點參考讀本,而對學生的動手能力方面表現的卻不是特別突出,這就需要教材的編寫者更多地考慮在現代這個社會大背景下高中學校的設施條件,實踐性“活動”的可操作性,教師應針對為數不多的這類“活動”及時給予學生指導,教他們如何觀察、收集、整理、總結資料,引導學生運用地理原理來思考現實中的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五、結論與討論
作為高中自然地理教學中的重要內容,熱力環流教學效果直接地影響學生地理知識學習,諸如,季風、大氣運動、氣壓帶等等。熱力環流是大氣運動中最為基礎、最為簡單的運動形式,在全球性大氣環流中具有基礎性作用,對分析大氣運動以及氣候特征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謂熱力環流,實際上就是由于大氣受熱不均勻造成的,由于氣壓空間分布存在著差異性而產生大氣運動,氣壓變化對掌握熱力環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高中地理熱力環流形成過程的分析
由于高中地理教材版本較多,不同版本教材對于熱力環流形成過程分析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魯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強調熱力環流在自然地理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為學生地理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大氣壓力的產生是地球引力作用的結果,特別是靜止大氣中,單位面積所承擔的空氣柱壓力也就是所謂的氣壓。在一定面積,空氣質量以及重力加速度等都會直接地影響氣壓,隨著緯度以及高度等發生變化,那么重力加速度也發生了變化,氣壓值也存在著差異。在同一個地區,隨著高度變化,重力加速度也發生變化。在熱力作用下,氣溫升高使得空氣受熱、膨脹,空氣不斷上升,在某一個高度上就會增加空氣質量,當氣壓升高并且比四周氣壓高,那么空氣就會向四周溢出。結合質量守恒定律相關原理,由于上方氣息擴散使得近地面氣壓不斷降低,這樣就能夠形成低壓;溫度降低時,那么空氣也會下沉,空氣質量降低,那么上方空氣則會聚攏,氣壓升高,形成了高壓??傊?,由于空氣上升以及空氣下沉等引起熱力作用,在某一高度氣壓降低或者是升高都可能造成高空空氣流入、流出,造成空氣柱質量方面的增加、減小,地面氣壓則會升高、降低。
二、高中地理熱力環流形成過程教學對策
1.復習相關知識點。在進行熱力環流過程中,氣壓概念以及氣壓影響因素等直接地影響到實際的學習效果,由于魯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并沒有涉及到關于氣壓的相關觀念,學生大多是在初中階段進行簡單了解,但是卻并沒有深入掌握氣壓概念以及氣壓變化實質。在開展熱力環流形成過程教學之前,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來補充關于氣壓的相關概念以及影響因素等,為熱力環流形成過程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2.堅持熱力環流形成過程的循序漸進。熱力環流作為大氣運動活動,是屬于理想狀態下的設想,主要是由于地面的冷熱不均所造成的,屬于空氣環流。教師可以結合熱力環流形成示意圖來進行講解,當地面受熱均勻時,那么大氣不會出現運動;當地面受熱不均時,那么就會出現封閉循環系統,也就是熱力環流。教師可以結合質量守恒、氣壓等相關知識點來引導學生分析地面氣壓變化,最后能夠明確熱力環流。
3.做好熱力環流的總結概括工作。當學生已經掌握了熱力環流的初步認知,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動手實踐,結合自身對于熱力環流的理解來畫熱力環流過程圖,進而總結熱力環流形成過程,引導學生有效概括熱力環流相關知識點:當地面出現受熱不均勻時,那么空氣會出現垂直運動,高空中的同一個平面會出現高壓與低壓的差異,這樣就會出現空氣水平運動,促使近地面漸漸出現高壓和低壓的差異,進而出現空氣水平運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實踐能夠提升學生對于熱力環流知識點的總結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刪繁就簡,加深學生熱力環流理解能力,提升學生理性認識能力。
4.結合具體案例來加深對熱力環流形成過程理解。教師在熱力環流形成過程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來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諸如,局地環流、三圈環流等等,在山區暴雨產生原因的闡釋過程中,可以借助熱力環流形成過程原理來進行解釋,午后的山坡溫度不斷升高,那么空氣受熱之后則會產生上升氣流,水汽在上升過程中遇冷則會凝結,進而產生降雨。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采用小組學習的方式,使得熱力環流形成過程原理與學生生活相關聯,進而鞏固學生學習知識點,提升學生地理知識現實應用能力,同時為之后的地理知識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總之,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熱力環流知識屬于原理性知識,抽象性以及理論性非常強,教師不僅需要考慮到學生想象能力,還需要考慮到學生知識運用能力,使得學生能夠有效處理氣溫、高度以及氣壓等之間的關系,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堅持循序漸進原則,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來突破學生學習的難點,提升學生理性認識,提升熱力環流形成過程教學效率。作為理想型大氣環流狀態,熱力環流教學不僅是教學的重點,還是教學的難點。高中地理教師需要明確自身肩負的重要責任,準確地把握熱力環流形成過程,掌握高中地理知識點,構建完善地理知識體系以及知識網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相關知識點來促使學生了解熱力環流形成原理,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究,為提升高中地理教學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一、強調基礎性,進行專題梳理法。需要梳理的內容如下:1、地理計算 2、地球運動 3、地理循環 4、地形氣候 5、季節判斷 6、地理區域 7、區位分析 8、人地關系 9、地理圖表10、地理選修。以后高考試題的考察方向是:淡化地球運動,增加區域地理 ,自然地理比重下降,人文地理比重上升。地理區域是高考命題的重點,尤其是總論部分,同時要突出中國區域。注重對必修3的案例分析,不能死記答案,要注意原理的運用。(一綱多本)。注重必修1的基本原理在必修3中運用。個人的復習建議:從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等自然要素出發,探究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活動及其產生的環境問題、社會問題。
二、注重系統性,提倡列表對比歸納法。例如可以對季風環流、我國河流五種補給形式的比較、背斜和向斜的區分、潛水和承壓水的比較、大陸漂移說與板塊構造說的差異、中國遼中南工業區與德國魯爾區的比較等。通過歸納對比,涇渭分明,便于掌握。
三、理清層次性,構建知識要點網絡法??梢詫χT如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全球定位系統、大氣的熱力狀況、南亞知識要點網絡等知識要點進行構建,理清其中層次與關聯,形成自己知識體系。
四、遵循事物規律性,勤于地理分布規律的尋找法。具體如下:1、經緯度的排列規律2、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規律3、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隨緯度、季節)4、氣候的分布規律5、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6、氣溫的水平分布規律7、大氣環流的分布規律8、洋流的分布規律9、自然帶的分布規律10、產業轉移的規律。樂于搜尋,善于發現,學習會樂在其中。
五、強調思維邏輯性,因果關系圖示法。針對框架圖(因果關系圖)的實例,要弄清哪些選項是“因”,哪些選項是“果”;由因及果,由果索因,順著箭頭,逆著箭頭,正推反推,多方面嘗試,鍛煉邏輯思維能力。例如環境問題成因框架圖(說明圖中各字母的含義)、沙塵暴對農業危害框架圖、我國東北工業生產部門協作框架圖等。
六、講究方法性,加強基本技能指導法。例如對1、氣候的形成因子2、太陽光作圖的動感探究3、圓柱投影光照圖的基本特征與解題技巧等知識剖析,要注重講解過程,由淺入深,加強基本技能指導。
七、目標的針對性,運用典型案例導析法。地理知識與生活相聯系、地理知識與生產相聯系、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從日常生活中去尋找案例、開展探究式的學習通過設計問題情境,提升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講求“生活中的地理,地理中的生活”,留心處處皆學問。
一、存在的問題 1.新課本容量大、內容多 新教材的內容以圖片為主。在一定程度上看,直觀了許多,它能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知識點也無形地增加了。但以圖片為主,它的外延內容就增加了,一些本身已經去掉的,或專業知識較強的內容就很難說明。
2.新課本的結構不利于形成系統的地理知識
在新課改中有些知識點跨越度比較大,對比法運用得比較多一些,特別是在必修Ⅱ、Ⅲ中幾乎每個章節都運用了差異比較大的兩地區對比,讓學生總結學習。但是這種學習方法適合基礎知識比較牢固的優秀學生,而不適合絕大多數學生。因為初中地理課僅在初一、初二開課,地理學科在初中屬于弱勢學科,學生往往也不重視。而且初高中地理學習的銜接存在明顯的斷層。所以學生對區域地理基本知識的掌握也不牢固。 3.教師對新教材的把握 (1)對課標,不同版本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知識點的取舍和教學要求的把握也有很大的差異,應如何把握知識點的取舍和確定教學要求,課程標準與高考的關系如何?對現有教材的補充,應如何掌握“度”?,F在的教材有許多刪減,若不補充一些知識,三年后,學生能否達到應有的標準。若按舊教材要求作一定程度拓展深挖,是否會拔高了教學要求,反而“欲速不達”?
(2)不同版本的教材,出現不同的案例,案例的分析角度和呈現形式也存在差異。例如,在必修Ⅲ生態環境建設中,人教版以西北地區的荒漠化為例;而山東版是以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為例;在流域的綜合開發中,人教版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山東版是以長江流域綜合開發為例,也有以塔里木河流域為例的。更讓老師揪心的是高考時還指不定會考哪個沒聽說過的案例呢? 4.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問題 新課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學習,以學生為主體,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而以自然地理為主的必修I知識難度大且內容繁多,課堂教學留給學生的思考活動時間、空間少,培養學生相關能力存在困難。學生很活躍,但活動過多,知識點過于抽象如果想讓學生很好地接受一節課很難講完,為了趕進度,教師只好唱“獨角戲”。 5.課本中不要求的知識,在作業本上還有有關題目出現 新課改對于以前的知識點做了不同程度的調整。但是與之配套的練習題、參考書,卻還是以以前的指標為準,題目改動不大,雖說有一些比較新穎的題目但是大量的陳舊題目存在。 二、解決措施 1.重視課程標準,重視三維目標 例如必修Ⅲ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總體的把握:(1)必修Ⅲ的教學,必須以學生掌握一定的區域基本知識作為前提展開;(2)教學的核心在于如何幫助學生分析、解剖案例,提取相關的地理基本原理;(3)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分析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維方法。 2.關于案例教學 如何選擇最佳案例:(1)用好人教版教材所選案例為第一,可以參考其他版本案例。(2)盡量選取學生熟悉的案例進行教學。(3)考慮利用當地典型案例,建議作為課后研究性學習作業完成。
把握好案例教學的核心,對案例包含的基本地理原理、規律的提取是關鍵。 3.保持傳統教學方式中的優點 教法的選擇大家普遍認為,接受式教學方法和探究式教學方法同樣是新課程下的教學方法,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條件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新課程不是不能講,而是要講得精彩,要緊緊抓住學生的思維。該講的時候講,不該講的時候不講,老師要傾聽學生的講,學生之間也要互相傾聽,不同的課型要選擇不同的教法。
二、地理實驗與地理探究在新課程中的重要地位
高中地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有“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這種基本理念強調知識來自學生的親身體驗,讓學生感受“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對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有所認識。高中地理新課程的課程目標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機結合的三維目標。其中,知識與技能目標中有“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的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中有“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以及“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中有“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這種課程目標突出了地理實驗和地理探究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教學過程中必須開展必要的地理實驗和地理探究活動。在地理實驗和地理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到“五個讓”,即地理原理讓學生講述,地理特征讓學生發現,地理規律讓學生總結,地理問題讓學生探索,地理難點讓學生突破。在地理實驗和地理探究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教師都要給學生以充分的表現機會,讓學生真正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地理能力和地理素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B-0086-02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課程資源也叫教學資源。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課程資源,就是有助于實現地理課程教學目標的各種因素。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中提出,對地理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以及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地理課堂教學效率之提高都有重要的意義。影視資源借用多媒體,能采用動態效果的方式,把地理現象和地理事物系統、真實地展現出來,向學生輸入聽覺和視覺這兩種信息,提高知識掌握的速度,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在此,筆者在教學實踐經驗基礎上,嘗試總結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應用影視資源的方法。
一、營造教學情境
教學藝術活動的本質,在于成功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學習興趣。這一切,都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成功應用影視資源,營造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培養發散思維方面,教師可以采用影視資源,引導學生一步步進入特定的教學環境和情境之中,積極主動去追求和探求知識,從而使教學活動在愉悅的氛圍中有條不紊地開展。
如在教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中《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內容時,教師可積極營造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可以播放一段電視劇《闖關東》的視頻并提問:“為什么田里的莊稼,在深秋容易被凍傷?第二,在莊稼遭遇霜凍冷的時候,為什么要點燃柴火和草木?!睂W生通過觀看電影視頻,激發他們探知知識的好奇心,并進一步去探尋問題的答案。學生經過網絡搜集資料獲得答案:在深秋的季節,大氣在保溫作用方面的功能較差,容易有凍害的現象發生。如果把柴草給點燃,就會產生煙霧,再加上煙霧本身也具有溫度,對大氣逆輻射也有增強的作用,發揮著保溫的作用。所以,把柴草點燃,通過冷暖氣流,能增強溫度,保護莊稼不要受到霜凍。通過這影視視頻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欲望。
二、開展貫穿式教學
貫穿式教學模式,就是以一個案例,講述與貫穿一節課中全部知識點的教學模式。地理學科本身擁有豐富的課程資源。如在中央電視臺播放的一系列節目中,有《遠方的家》、《生財有道》、《美麗中國》、《大國崛起》、《地理中國》等欄目,講述了許多地理學科的知識。教師可以采用貫穿式教學模式,利用電視臺豐富的資料,在教學過程中以某期節目為例,把知識點都融入進去。然后,讓學生總結與歸納這一節課全部知識點,從而培養學生的知識歸納能力,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
在講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農業的區位因素與農業地域類型》這一節課時,教師可以采用電視節目《生財有道》所播放的《漂洋過海賣山葵》。在該視頻中,旁白聲提出了山葵種植環境方面的高質量要求。山葵在種植過程中,承受了各種自然災害,蟲病防治措施。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和分析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學生討論后認為主要有四個因素,分別是氣候、水源、土壤、地形等。最重要因素,就是氣候因素。氣候因素主要是通過光照和溫度表達出來的。教師也可讓學生對此進行分析,氣候因素主要因素,包括水分、光照等。以電視節目為案例,令學生對一節課知識點的各方面有所了解。
三、開展情感教育
高中地理課程教學的目標,就是引導學生學習地理學科的基本知識點,掌握其中的基本原理,學習地理學習技能,并培育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可持續發展觀等。傳統地理教學模式,主要是采用幻燈片、板圖、教學插圖等來完成教學活動。而影視資源卻具有強文化滲透性,易完成情感教學的目標。
如在講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四章《全球夂蟣浠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播放關于全球變暖的公益廣告視頻,內容是臭氧層消失,導致環境污染現象產生,如氣候干旱、冰川消融、全球變暖等,以致動物都找不到可以覓食的地方。這一公益廣告把動物落寞的眼神、環境的凄涼都生動展現出來,帶給學生一種強烈的心靈震撼感。通過觀看這一簡短的視頻,令學生掌握了知識,提高了環境保護的意識。
四、理解與鞏固知識
為了讓學生鞏固學到的知識,教師也可以采用影視資源,觀看與賞析教學活動,在“賞心悅目”的(下轉第104頁)(上接第86頁)輕松環境中鞏固學到的知識。地理學科這一門學科綜合性非常強,在時間跨度上,從古到今;在空間范圍上,橫跨太空、地球……所以,很多學生認為地理知識遙不可及,與自我生活空間距離遙遠。同時,中學生受生活地域和經驗的限制,難以親自去感受某些地理環境,更難以理解某些特定的地理知識。教師如果采用觀賞地理視頻的方式,將地理環境或現象展現出來,拉近學生和地理之間的距離,令學生對地理產生親切感,在理解過程中利于鞏固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