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6:15:0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英語教學的路徑,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的國家戰略,提高文化軟實力是建設文化強國的一項重要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講話中明確指出:“中華文化是我們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們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傳承和發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歷史責任,我們不但要保持中國文化的繁榮興盛,還要將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魅力。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思路指導下,需要增強人才的中國文化對外傳播能力,而高校外語教學承擔了更多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社會責任。外語教學需要在外語的工具性、人文性和文化的世界性、民族性之間進行平衡,才能達成文化強國建設所需人才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目標。
1語言與文化交流
文化是一種復雜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人們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一切能力和習慣[1]。語言作為文化的一種表征植根于文化,不僅是一種表達或交流手段,還是文化的有機構成。語言具有人文性,因文化而呈現獨特性。語言表達和溝通是反映和再現文化的機制,更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相溝通的橋梁。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交際、交流思想是語言的基本功能[2],文化里蘊含的思想、價值觀和信仰可以通過語言交際進行傳遞,語言成為文化傳播的有力工具,促成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思想交流和信息交換,語言文化的學習為不同文化背景人的溝通與交流提供了條件。
2外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
語言和文化相生相隨,PerryL等[3]將“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有效、恰當地交往的能力”稱為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分為認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為能力。認知能力指對跨文化交際中的本族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認知程度;情感能力指對在跨文化交際中對文化差異的包容力、敏感度及同理心;行為能力指交際參與者對跨文化交際中各種問題的處理能力。在跨文化認知能力培養方面,僅僅把風俗禮儀、社會制度和歷史發展等知識作為文化概念和文化事實進行傳授是不夠的。學習者對目的語的文化學習是一個對他國文化的認知建構過程,學習者依據原有的本族語知識和個人經驗,不斷將輸入的目的語文化進行知識建構,使本族文化、目的語文化和學習個體三者之間產生形成一種互動關系,這種互動使學習者對目的語文化的認知得以持續深入。學習者良好的本族語文化基礎,利于他們深入地理解他國文化,從而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更深刻的同理心,產生更強的共情能力。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養,必須建立在以學生為中心的雙向交流基礎上[4]。因而,在外語教學中,文化的學習不僅是關于目的語國家文化知識的學習,還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文化體驗的過程,是本族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對話的過程。跨文化情感能力發展與跨文化意識培養密切相關。跨文化意識包含文化敏感度和文化自覺性,具體表現為對異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異同的敏感度,以及在跨文化交際中調整自身認知,建立有效溝通的自覺性[5]。學習者應明白文化的民族性決定了不同文化之間差異的客觀存在,文化的世界性為不同文化相互借鑒和民族文化在世界的傳播提供了條件。對待文化的差異,應給予理解與尊重,并能夠為達成有效溝通自覺調節自己的交際行為。對于中國跨文化學習者和實踐者而言,文化自覺也包括正確地認識本民族傳統文化,不在西方文化的強勢滲入中丟失中國文化立場。跨文化交際行為能力行為層面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關系的能力、在跨文化情境中完成任務的能力[6]。行為能力的學習需要行動支撐,也就是學習者要跨越書本,投身到真實的跨文化實踐中,在實際交往中提升認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行為能力。跨文化語言教學的關鍵是要把學習者培養成跨文化說話者或中介者,提高跨文化意識,具備多重身份,避免因單一身份而對非本民族文化持模式化態度[7]。這里傳遞出的信息是交際者要參與到跨文化對話和文化傳播中,成為本族語和目的語文化溝通的橋梁,既吸納外來的優秀文化,又有責任對外傳播本族文化。
3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與中國文化學習需求
早期的外語教學比較重視目的語文化的學習,尤其英美國家文化的學習,跨文化學習主要是對英語世界文化內容的介紹,“英美國家概況”被單列為一門課程,顯示出改革開放初期,國人對西方社會了解的渴望。在此階段,跨文化交際中的目的語文化占主導地位,而作為交際主體的中國文化處于被弱化狀態。全球化進程中,中國加入世界分工,與世界交往更加緊密。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趨勢要求在跨文化交際中打破單一目的語文化輸入的格局,多元文化背景也帶來外語學習者文化身份困惑。外語學習者需要通過中國文化學習獲得文化身份認同,提高民族文化意識,樹立民族文化自信,避免在西方文化沖擊下迷失自我。陳新仁[8]提出在外語教育中,應堅守中國文化立場,具有文化自覺,通過比較中外文化,進一步增強年青一代大學生的民族認同。中國國力增強讓世界更關注中國文化,英語是世界通用語言,懂得用英語介紹中國的文化非常必要。文化強國建設中,我們不但要繼續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更要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文化強國使命對外語教學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秋芳[9]提出英語教學應該利于培養學生中外文明溝通互鑒和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有利于幫助建立正確的思想價值體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這意味著需要在外語課堂進行中國文化教育,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民族文化自覺自信,培養和發展學生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要使學生擔負起文化強國的歷史使命,成為真正的“文化使者”,外語教師和外語教學工作者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外國語言文化,還要引導、鼓勵學生學習了解中國文化知識,培養學生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中正確的文化觀和文化創造力[10]。
中國文化對外傳播能力培養中,僅有英語語言技能是不夠的,中國文化素養和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也必不可少,這決定了高校英語課堂的功能不僅包括英語語言文化的學習,還要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融入英語教學[11]。教師在中國文化英語表達教學中應該從語言輸入和輸出兩方面著手,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遵循學習者的認知規律,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
4.1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輸入教學
4.1.1內容中心教學夯實中國文化英語表達基礎在中國文化融合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是學習內容,英語是學習工具,因而適用專門用途語言ESP的教學方法。內容中心教學法(Content-basedInstruc-tion)能夠滿足這種教學需求,其優點在于通過用英語學習中國文化知識,在中國文化學習過程中習得英語語言,可同時兼顧中國文化認知學習和英語語言技能培養[12]。在中國文化英語表達的教學中,要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背景和文化淵源的學習與認識,夯實中國文化英語表達基礎,這有助于學習者在對外交際和傳播中更清晰地展現中國文化的本色與魅力,避免文化差異造成的歧義與誤解。大量語言文字的輸入是內容表達輸出的前提,輸入內容不限于文字材料,還可以是視頻資源,比如介紹中國典型自然風光、中國特色美食和風土人情等的素材,此外還可以參看長期旅居中國的外國人拍攝的中國日常所見所聞,這些視頻資料都是鮮活生動的學習素材。多模態文化知識輸入,除了能夠豐富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13]。
4.1.2歸納教學提煉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規律教學材料的多樣性難免帶來教學內容碎片化問題,歸納教學法能夠幫助提高教學內容的系統性,梳理出中國文化英語表達的語言規律,做到泛中取精。中國美食因其趣味性強而成為中國文化教學中一個必選話題,中國菜門類繁多,五花八門的中餐菜品名稱給英語表達的學習帶來不少困難。教師適時進行歸納,提點其英語表述規律十分重要。大部分的中菜名稱英文表達可以拆解成主料、輔料、口味、烹飪方法等要素,只需將要素詞匯歸類積累,按英語表達的搭配規律進行要素組合,就能夠準確表達中餐英文名稱。這里知識點歸納起到化繁為簡的作用,對于教與學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1.3文化對比教學彰顯中國文化英語表達特色文化的民族性使每一種文化區別于其他文化,形成自身歷史、文學、藝術、習俗的獨特性。同時,各具差異的文化又存在普遍性,這是來自不同文化的人能夠互相理解,產生共情的基礎[14]。在以中國文化傳播為目標的跨文化交際教學中,對目的語文化和本族文化差異的學習是一個重要的部分。文化對比首先可以幫助學習者深刻理解文化差異,通過文化對比,能夠使學習者更清晰地領略中國文化的風貌。比如不同國家都有其代表性建筑,獨特的建筑風格和建筑裝飾是當地歷史文化的縮影,也折射出與宗教、文化、藝術、習俗等密切相關的地方人文氣質。同時,文化對比讓學習者能夠更意識到每一種文化都是獨特的,每一種文化都值得被尊敬,這有利于學習者在外來文化主導的環境中保持清醒的民族自覺和自信[15]。此外,文化對比學習也是提高跨文化意識的有效途徑,學習者能夠更敏銳地察覺中外文化差異,學會以更寬容的態度食住行中的傳統文化資料搜集并記錄下來,包括文化景點、民俗風情、傳統美食等,然后在課堂進行英語講解。這類課堂任務能夠讓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隨著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提高,他們對外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信心也會隨之提升。
4.2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輸出教學
學習內容的輸出,就是一次認知的深度加工過程,多次往復進而內化,將外部的知識轉化為自身的生產力,其結果表現學習內容的外在表達上。中國文化英語表達的學習也遵循這一認知學習規律,因此,教學中提供更多的內容輸出機會是確保學習成效的關鍵。
4.2.1課堂模擬中國文化項目進行中國文化英語表達學習時,就要讓學生有充足的實踐機會。教師有必要在課程設計中創設各種中國文化傳播活動場景,中國傳統文化英語宣傳活動就是一個將課堂內容學以致用的機會。教師可以先從身邊觸手可及的本地文化入手。一是學生容易獲得第一手本地文化信息來源,二是生活中的真實情境更能夠激發他們參與文化傳播的熱情和創意,鼓勵學生將衣
4.2.2校園中國文化活動課堂外的校園傳統文化活動是英語課堂學習的延展,可以營造傳承發揚傳統文化的氛圍。比如舉辦傳統文化英語演講比賽,比賽是展示自我、互相學習的機會,比賽取得的榮譽也是對學生學習能力和成果的肯定。比賽的競爭和挑戰能夠給年輕人帶來對傳統文化英語學習的持續動力。比賽活動往往跨越班級,超越課堂學習,演講比賽涉及面廣,參與人數多,無論參與者還是觀眾都能受到傳統文化教育的熏陶,感受傳統文化對外傳播的影響力。比賽還夠培養學生的中國文化底蘊,使他們積累“講好中國故事”的英語語言和中國文化素養基礎和傳統文化情懷,鍛煉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他們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與自覺,增強民族自信。
4.2.3鼓勵參與文化外宣實踐外宣實踐的形式選擇很多,“互聯網+”時代,移動通信和新媒體技術,能夠促進文化宣傳創新。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小視頻拍攝中國傳統文化英語短片,記錄身邊的傳統文化亮點,小視頻制作需要進行信息搜集、內容策劃、現場拍攝、實時解說、后期制作等工作,視頻作品是學生傳統文化的認知力、傳統文化英語表達能力、內容制作創意等各方面能力的綜合體現。優秀作品還可以直接上傳到社交媒體,供人們瀏覽學習。教學和現代科技手段結合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學生透過視頻的畫面,能夠更直觀地更生動地介紹優秀傳統文化,實現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分享,展現中國文化魅力。
5結束語
在文化強國戰略引領下,中國文化需要走出去,需要在世界舞臺展現中國文化軟實力,跨文化交際更應保持雙向交流渠道,一方面汲取西方文化的優點,另一方面利用英語這樣國際通用語言將中華優秀文化傳播出去,讓更多人通過認識了解而喜愛中國文化。新一代大學生擔負著新時代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的重任,在跨文化交流中,應堅持民族文化自信,增強中國文化影響力。高校英語課堂將從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入手,在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文化教育,同時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對外傳播中國文化能力,助力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M].連樹聲,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HALLIDAYMAK.Languageassocialsemiotic:thesocialinterpretationofLanguageandmeaning[M].London:Arnold,1978.
[3]PERRYL,SOUTHWELLL.Developinginterculturalunderstandingandskills:modelsandapproaches[J].InterculturalEducation,2011,22(6):453-466.
[4]孫曼.跨文化交際與高校英語教學的思索[J].中國教育學刊,2015(S1):89-90.
[5]王軍霞,陳會軍.文化—互動范式:跨文化視角下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2):148-151.
作者:陳志旗單位: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