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30 10:45:5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電力營銷服務策略3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景觀規劃設計研究1
引言
我國鄉村多擁有悠久歷史,景觀規劃設計旨在從多元角度入手,優化美麗鄉村建設格局,進而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奠定良好基礎。將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作為推動鄉村生產及生活等方面協調發展的核心手段。加強鄉村居民生活環境整治,既能加強對綠水青山的保護,也能進一步發展金山銀山。故此,社會各界可進一步加強對美麗鄉村建設的深入分析,打造產業興旺和生活富裕的村落,以此提升農民的幸福感,為中國夢的實現蓄力。
1核心概述
鄉村主要以農業活動為主,人口相對分散,屬于在特定空間地域內的社會綜合體。美麗鄉村建設既體現在自然生態方面,又體現在鄉村社會方面。強化美麗鄉村建設,旨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希望實現生態、生活和生產的進一步融合。因此,當前的美麗鄉村建設主要包括生態環境規劃、經濟、社會生活等3方面,其中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會對鄉村整體規劃產生影響。因此,多元區域多利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強化對鄉村生態的保護,期望將生態學、美學和地理學等知識融入于景觀規劃中,以此加強對現有資源的科學化挖掘和保護,并實現鄉村的科學化發展,進而營造宜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1]。
2美麗鄉村建設視域下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原則
2.1生態優先原則景觀規劃過程中應遵循生態優先原則。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人類應與自然和諧共處。因此,美麗鄉村建設視域下加強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時,應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既要在景觀規劃中減少對自然的人工干預,也要將自然生態景觀融入于鄉村建設,構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環境。例如,鄉村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可加強對本土植物的選用,基于居民生活習慣構建區域性景觀,增強景觀的特色化[2]。此外,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既要構建宜居環境,也要助推區域經濟發展,提升村民幸福指數。只有村民真正認知鄉村建設的重要性,才能積極參與鄉村景觀規劃和美麗鄉村建設,進而實現有序循環,確保鄉村居民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長期受益。
2.2以人為本原則美麗鄉村建設視域下鄉村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應遵循以人為本原則。遵循以人為本原則是指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中,既要加強對自然因素的綜合考量,也要分析人文因素,將鄉村居民感受放在第一位,提升景觀設計的人性化,才能構建和諧家園。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加強整體性布局,構建更多服務性設施,既能滿足鄉村居民的生活需求,也能考慮其精神需要。增強環境設計的預見性,借助科學方法展現區域風俗,可使村民在接觸自然的同時,增強人文素養。
2.3持續發展原則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應遵循持續發展原則,將持續發展理念融入于鄉村景觀設計過程中,進一步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加強對現有生態的適當開發和合理利用,確保始終保持生態平衡。為此,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需加強對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既要降低能源消耗,借助重復利用提升有限資源的利用效率,也要盡量提升生態效能,加強對鄉村資源全方位運用,優化景觀設計結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進而助推鄉村景觀環境的持續性優化和創新,并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完善美麗鄉村設計格局[3]。
3美麗鄉村建設視域下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策略
3.1創新景觀設計理念,明確美麗鄉村建設目標向度美麗鄉村建設視域下創新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理念,推動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工作持續性創新和優化,能從多維角度入手,提升景觀設計質量與效率。(1)基于協調創新理念,加強對鄉村景觀的全方位規劃,提升景觀規劃的系統性與全面性。一方面,鄉村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應加強對美麗鄉村概念的全方位剖析,既要了解其經濟方面和文化方面的概念,也要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爭取實現不同主體的和諧共處,才能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打造宜居村落。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旨在為鄉村居民構建美好家鄉。鑒于此,鄉村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應確保村落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既要基于區域特色和區域的人文風貌進行景觀設計,也要適當在鄉村地區增加文體設施,豐富鄉村居民的業余生活。此外,鄉村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也可適當保留古村落,適當傳承鄉村的文化底蘊,以此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4]。另一方面,基于創新理念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工程優化和創新,豐富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內涵,借助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道路建設等持續性提升區域的村容以及村貌。秉承創新理念,推動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時,需加強對鄉村居民意見的重視和關注,了解不同區域鄉村居民的生活習慣,基于區域風俗,加強鄉村景觀規劃,繼而進一步提升鄉村舒適度,更好地為鄉村居民打造宜居村落。(2)基于綠色發展理念加強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在打造宜居鄉村的同時強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一方面,鄉村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應將綠色規劃設計理念融入于美麗鄉村建設中,既要使鄉村居民身處于美麗環境,又要提升其審美觀,豐富鄉村居民的精神世界,使其生活變得愜意與舒適。例如,行政部門應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加強生態文明教育,鼓勵鄉村居民了解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性,使其接受系統性教育,養成綠色環保意識,避免出現污水亂排、垃圾亂丟等問題。鄉村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可提高綠植覆蓋率,以此增強鄉村的宜居性。另一方面,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應強化對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視和關注,加強對鄉村地區自然要素的挖掘和使用,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秉承持續發展理念,避免盲目追求短期效益,明確長期建設與短期建設目標,并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依托,助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工作持續性創新和優化,實現鄉村地區協同發展,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放到同等地位。
3.2籌集多元建設資金,基于區域特色設計規劃方案美麗鄉村建設視域下鄉村景觀規劃設計需要較多資金作為保障,積極拓展資金籌措渠道,基于區域特色加強景觀規劃,提升鄉村景觀設計規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進一步促進鄉土文化傳承。(1)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盡量拓展資金籌措渠道,確保有充足資金投入于鄉村景觀建設項目,從多維角度入手加強美麗鄉村建設。完善資金籌措渠道是推動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優化的前提條件。但當前部分區域在鄉村景觀規劃方面存在資金不足問題,構建多元化籌資機制解決相關問題,能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鼓勵更多主體參與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一方面,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可積極鼓勵更多主體參與鄉村景觀規劃,激發區域民眾參與鄉村建設的熱情,鼓勵其捐獻資金,加強景觀建設,借助政策激勵更多企業主體回饋家鄉,奉獻家鄉,并通過多元手段創新融資模式。例如,可適當為投資鄉村的企業主體提供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并強化多元宣傳,增強多元主體的成就感和獲得感,進而形成良性循環。另一方面,鄉村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蓮娀瘜v史遺留文化項目以及區域特色文化項目的建設。(2)鄉村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強化對地域文化的重視和關注,將其融入于規劃設計中。為提升鄉村景觀規劃的科學性和針對性,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應強化對調研工作的重視。一方面,工作人員應不斷到鄉村地區走訪,借助考察和溝通交流的方式,收集了解不同區域的地貌情況以及自然環境,分析其資源特色,借助網絡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方法,了解不同區域的生活習慣以及文化背景。借助調研數據構建符合鄉村長期發展需要的景觀規劃模式,構建契合性更高的鄉村景觀規劃方案,從而為美麗鄉村建設奠定良好基礎。為確保調研工作科學性展開,可由職能部門帶頭組織專家或學者參與鄉村景觀設計,提升景觀設計的可操作性,及時了解景觀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持續性優化設計方案。另一方面,可將區域特色以及科技成果融入于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中,既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則,構建特色化景觀設計方案,也要在尊重區域文化的基礎上保留原有風貌,強化對傳統鄉村文化的繼承。例如,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可加強對歷史人物故事的運用,可在傳承鄉村文化時積極發揮現代科技魅力,借助鄉村內涵挖掘打造動態性景觀,提升鄉村景觀的吸引力,助推更多的主體從多渠道了解鄉村、感受鄉村,進而實現鄉村的健康發展。
3.3充分考量鄉村肌理,強化美麗鄉村建設格局規劃鄉村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強化對鄉村治理的綜合考量,優化規劃格局,能提升鄉村居民體驗,又能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構建溫馨鄉村。(1)鄉村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強化對鄉村機理的綜合考量。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了解不同鄉村的發展歷程,分析其環境變化和歷史遷移對鄉村產生的影響,認知其形成的景觀機理能進一步加強對鄉村風貌的全方位認知。故此,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應確保鄉村景觀設計規劃具備較強的協調性。既要增加鄉村景觀與居民之間的情感聯系,也要借助鄉村景觀規劃增強鄉村居民歸屬性。通過互聯網了解外來務工人員對家鄉的認同感,發現有30%左右的務工人員缺少對家鄉的認同感。因此,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應充分考量這一問題,既要加強對原有機理的保護,也要在景觀規劃過程中維護原有居民的生活習慣,將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上升到新的層面,在物質建設過程中強化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豐富鄉村的空間肌理,增強鄉村景觀的溫馨感。(2)建設特色化鄉村過程中可積極加強對鄉村格局的全方位規劃,為鄉村居民體驗感提升奠定良好基礎。設計者在充分了解鄉村過程中,也需分析現有的空間格局,既要致力于構建舒適宜居的美麗鄉村,也要在公共設施規劃過程中基于民眾的生活習慣,加強鄉村格局規劃。例如,鄉村公共設施設計過程中,應確保鄉村居民能在半小時內到達相關區域,提升公共設施利用率,增強鄉村景觀規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與此同時,設計師需在整體規劃時強化對公共空間的充分考量,既要對公共空間進行科學化標識,也要借助道路銜接減少村民到達公共空間的路程,以此提升公共空間利用率,助推不同區域公共空間緊密連接,以提升鄉村格局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爭取在鄉村景觀設計過程中更好地助推公共空間普及,從而為精神文明建設奠定良好基礎。
4結語
綜上所述,鄉村建設過程中加強對鄉村景觀規劃的重視和關注能從多維角度入手,助推鄉村振興,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因此,我們需要大力加強美麗鄉村建設,構建具有獨特魅力的鄉村景觀,吸引不同人群,滿足不同居民需求,大力發展鄉村第二產業,實現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機融合,進而提升鄉村居民生活質量。
作者:玄穎 單位:青島農業大學園林與林學院
景觀規劃設計研究2
1項目可行性分析
1.1地理位置分析檳榔河旅游景區坐落于三亞市市區附近,距G98海南環島高速以北1km處,位于三亞西河支流的六羅河中游區域,南抵西線鐵路,北達水源池水庫,地處水庫下游,全長約3km。檳榔村依河兩岸而建,成為景區的一部分。檳榔河兩岸是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全年高溫多雨加上長年交通的閉塞,導致檳榔河歷來是十年九澇的洪泛區,洪水泛濫,造成了檳榔村長期經濟的落后。長年的臺風也對檳榔河的堤岸造成了程度不一的損傷,達維臺風登陸三亞時,是檳榔河遭遇過最嚴重的一次,不僅破壞了大片良田,還沖毀了河堤,摧毀了大部分村莊,讓村民經濟財產與周邊環境都遭到了巨大的損失。1.2歷史背景檳榔河地區分布有15個純黎族自然聚落,人口5000余人,隸屬海南黎族五大方言中哈方言一支。由于該地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十分適合檳榔等熱帶樹木的生長,故該地村民以檳榔為主要經濟來源,此地也因此得名檳榔村。
1.3發展現狀該地標志性的景區為檳榔河溫泉旅游度假區,根據調研數據顯示,就景區而言,絕大多數游客對檳榔河溫泉旅游度假區滿意率較高,對于原本貧瘠的檳榔村來說,這一結果相當不易,也從側面也說明了開發檳榔河河段是切實可行的。現階段利用該地少數民族的優勢,創建黎族文化陳列館,把黎族特色文化加以陳列展示出來,展示內容大多數為圖文的形式,陳列種類齊全,美中不足的是相應的實物太少,若能加上相關歷史文物物件,則能讓大家更好地了解這個民族。不足之處:檳榔河常年的交通不便,加之地理位置偏僻,娛樂設施少,且門店售票價格虛高,雖網絡購票折扣大,但需要預約。加上現階段規劃的景區、景點和相應的生活娛樂設施分布不合理,甚至部分生活設施得不到保障,因此很多游客來檳榔河游玩時會錯過一些景區,從某種角度上講,現狀并不能實質性地促進該地的旅游經濟的發展。再者,該地旅游景點分布不密集,游客選擇單一。根據調研,來此處的多數游客是為了體驗溫泉,以消除工作疲勞。在實地走訪調研中發現,除溫泉酒店外,附近并無其他景點,致使很多游客泡完溫泉后就離開,因此,大多數游客并未去過檳榔河其他地方。經分析有以下2個原因:一是交通不便,道路狹小,甚至部分道路還是泥濘小路;二是大多數游客并不知道檳榔河是否還有其他景點,且本地道路大多崎嶇曲折,不易發現路標,即使通過手機導航也難尋到目的地,加上檳榔河河段天氣炎熱,遮陰處和歇腳處較少,容易讓人失去耐心,從而不能完整地了解該地。
1.4自貿港發展方面自由貿易港是最高水平開放形態,零關稅、低稅率、簡稅制、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等是自由貿易港的鮮明特征。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公開發布《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出臺了貿易自由便利、投資自由便利、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人員進出自由便利、運輸來往自由便利、數據安全有序流動、現代產業體系、稅收制度、社會治理、法治制度、風險防控體系等11個方面的制度設計,為海南自由貿易港產業發展帶來獨特優勢。檳榔村地處三亞檳榔河,為黎族人民的長期聚集地,因此檳榔村的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這也是其他地區所不能相比擬的,檳榔村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鄉村的同時,如果融入豐富的黎族文化,一定會大大提升檳榔河整個地區的吸引力。在自貿港建設的背景下,如果檳榔河設置一些國內外熱門品牌的獨立免稅門店,這樣熱門產品能夠比較齊全的在該地購得,這可能會讓檳榔村散發新的活力,但是檳榔村目前開發力度不大,商區街道大多狹小,如果能夠相應地拓展商區面積,適當開展商業活動,讓各種商品品類更加齊全,這無疑可以讓更多游客愿意來此游玩。
2項目概況
2.1項目背景三亞檳榔河景區開發已有十余年之久,近幾年卻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本項目依托于海南自貿島的背景,對檳榔河景區進行調查研究,并制定景區局部景觀規劃與設計。隨著三亞國際旅游城市的建設,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三亞,而檳榔河區作為三亞河的一部分,有著豐富的濱河旅游資源和人文資源,研究制定檳榔河景區新的規劃建設,無疑對當地經濟、城鄉建設、生態環境等有重要意義。
2.2規劃研究總體上,以自貿港建設為背景,重點建設當地黎族文化與濱水景觀相結合的具有差異化、個性化的景區。解決現狀上親水性差、參與性弱、濱水風貌不佳等問題,打造集健康養生、旅游觀光、人與自然和諧、消費購物、體驗黎族風情、健康養生等功能多樣的濱水景區(見圖1)。2.3功能分區在規劃功能分區上分為居民區、特色商品街區、黎族文化陳列館區、濱水公園區四大區。以檳榔河為分界線,打造濱水兩岸景觀,西側特色商品街區一方面可促進檳榔河景區的商業收入,另一方面為當地提供就業。通過銷售黎族特色小吃,宣傳黎族文化服飾,引進海南品牌企業商鋪入駐,為景區提供高質量的消費體驗;黎族傳統文化展覽館區提供導游、解說員志愿服務,引導游客了解黎族文化、體驗黎鄉風情,同時,在原本展覽館的基礎上增加當地黎族手藝人專區,用于展示黎族傳承的技藝,增加展覽館區內黎族特色建筑、黎族文化石柱等擺件,營造少數民族特色村落氛圍;東側濱水公園區,以自然生態景觀為主,增加代表熱帶特色樹木檳榔樹、椰子樹等,襯托熱帶城市風情,搭配鳳凰木、紫薇樹等觀花樹種,提升公園植物的觀賞性;同時,增加草地的鋪設種植,為公園提供游憩的場所,讓游客充分融入自然,感受濱水公園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見圖2)。
3景觀節點設計
3.1黎風商品街仿照古黎族村落建筑,打造集娛樂、飲食、購物三位一體黎風特色街道。積極仿照黎族建筑模式、船屋型建筑的藝術特征,建設融入當地文化精髓的商鋪式建筑街,提煉黎族古建筑顏色系,使游客感受黎族藝術色彩;建造黎族特色雕塑、圖騰柱等標志性小品景觀,提煉黎族傳統圖案紋樣,設計融入更多民族圖案景觀。3.2親水階梯濱水景觀以親水性佳受人喜愛,此處親水階梯的規劃是一處非常不錯的賞水區,采用多層臺階、多折線形的設計,讓游客無論是散步還是休憩都是不錯的體驗,臺階沿著河岸轉折盤旋,提升了河道的縱深感,利用石板塊黏合而成的階梯起著固堤及保護河岸線作用(見圖3)。
3.3觀光步行橋觀光步行橋的設計是為該景區打造標志性的建筑,橋梁設計是借鑒海南黎族建筑船型屋木柱加茅草屋頂的橋梁式建筑風格,并結合現代防腐、防水等技術,以體現當地人文歷史,加以步行橋上豐富的文化符號裝飾品,能讓游客一睹黎族風貌。
3.4休閑釣魚臺位于規劃北側深水區的釣魚臺,是為了方便釣魚人群的閑暇生活,增加他們對檳榔河的留戀之情。
3.5水上步道和疊水壩本著為游客直接感受流水、水上游玩而設計,游客可以通過石板穿插在兩河岸之間,又或是停留在水中央嬉水。疊水壩則增加了河水的層次感,豐富水流的動感、紋理,蜿蜒的三層疊水排布營造出了身臨其境的環境。
3.6濱水公園通過大自然熱帶樹林的氛圍,吸引游客在此留步暢玩,豐富的草地鋪設為自然生態增加人性化特點,大量的動植物聚集在此,營造讓游人賞心悅目、放松身心的公園環境。
3.7游亭賞花在濱水公園與檳榔河接觸的淺水濕地區設計水中涼亭,利用其處于規劃區中心的獨特位置,與棧道相連,步行于涼亭之中,天空中鳥語花香,四周流水環繞、荷花擁簇,成為三亞炎熱天氣中的好去處(圖5)。
3.8伴水而行將棧道沿河岸設計,讓游人步行于檳榔河岸感受自然之美、人文風情之美。棧道的裝飾讓河岸更具有形體感,無論是白天還是傍晚,在這種高負氧離子、空氣新鮮的地方休閑,或是餐后沿河散步,都有著修身健體、清心凈肺的功效。4植物配景在植物配景方面,通過反復調研及實地考察后,選擇具有熱帶雨林特色的檳榔樹、椰子樹、鳳凰木、大葉紫薇等作為行道樹,三亞市花三角梅、紅花檵木等作為灌木叢,讓整個濱水道路更加豐富。在濱水公園中,設計一個供人休憩、賞花游玩的荷花池,池中采用大葉紅白混色荷花,池塘外圍種植睡蓮,讓整個濱水公園更加充滿詩意。除此之外,在公園中加入龍血樹、海南紅豆等特色植物,用來提供一個良好的公園呼吸系統。
5景觀系統規劃設計
5.1規劃理念
5.1.1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在設計中,秉持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用人與自然相結合的方式設計改造檳榔河旅游景區。為了減少洪水對兩岸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減少洪水對當地居民的生活、經濟損失,在設計親水臺階時,特意用墻隔起一段距離,墻體可以很好地降低洪水對于生態和居民的影響。
5.1.2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娛樂體驗。在設計時,用更加自然的方式去思考人與自然的方式,避免過多地改造,以求更全面地保留當地的特色文化與特色生態。在這樣的思考下,設計了最原始的也是最自然的娛樂方式:休閑垂釣以及親子涉水平臺,這些新的改造讓中老年人可以在這里呼吸更自然的空氣,同時緩解工作壓力,享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也讓孩子能夠在涉水平臺接觸到玩水的樂趣,享受大自然肌膚上的親切觸感。
5.2設計原則
5.2.1堅持生態設計優先。首先應該解決當地目前的生態問題———洪澇災害,在解決治理生態問題的基礎上,構建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的關系,力求用合理的設計讓當地生態更加豐富。
5.2.2黎族特色文化的保留與發展。一直以來,黎族文化都是檳榔村的特色文化,對于黎族特色文化,目前的做法是保留并修繕了原有的黎族文化陳列館,使其擴大規模,增加陳列文物,讓黎族文化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示與傳承。除此之外,基于在黎族圖騰和服飾圖案中得到啟發,在濱水公園中豎立大型黎族文化圖騰石柱,以及黎族服飾圖案欄桿、石雕,木刻等,讓整個檳榔河景區處處都有黎族文化的影子。同時,為了更好地宣揚和傳播黎族文化,還特意設置了黎族特色文化商品街,用以出售黎族特色服飾、竹制品、陶制品等,這些不僅可以宣揚黎族文化,也能為當地居民提供新的就業機會與收入。5.3堅持生態設計和效益相結合
5.3.1綜合性。檳榔河濱水景觀涉及風景園林、城鄉規劃、景觀、建筑、市政、水利等相關專業,具有綜合性的特征。景區中的水系景觀問題往往是由于沒有處理好涉及單位之間的關系,這就要求水系景觀的規劃,應充分考量綜合性,在規劃層面就要做好全面的溝通與協調,充分考量各方要求,作出統籌安排。5.3.2生態性。檳榔河景觀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生態性,而水系空間又是生態敏感度最高的場所,因此,水生態系統的保護對維護城鄉生態環境平衡極其重要,在檳榔河景區的臨水界面,就利用各植物群落間的合理規劃,盡可能還原自然的生態交換,實現水質凈化。
5.3.3參與性。從景區布局看,檳榔河景觀有水流系統,有綠化植被,有便民設施,有人的活動空間,檳榔河景區可成為人們公共交流、生活休憩的重要場所,檳榔河景區還有有很強的開放性與大眾吸引力,休閑垂釣以及涉水平臺的建設也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里面,開展娛樂活動,引導健康生活。
6結語
在海南自貿港建設發展,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通過以園林景觀生態學理論為基礎,在反復調研分析以及實地考察下,提出了檳榔河濱水景觀與黎族特色文化相結合的設計理念,以改善困擾當地的“河流富營養化”“傳統文化缺失”以及人與自然的共存方式等問題,使檳榔河以一種新的、更加自然的、更加和諧的方式出現在大眾面前。在新設計的檳榔河景區方案中,無論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綠色生態濕地公園,還是隨處可見的黎族文化氣息,都在深深地吸引人們的到來。希望檳榔河將來以“和諧的人與自然”“綠色生態”“特色黎族文化氣息”“新的產業發展模式”“中國特色新型小康農村”等作為三亞的名片,助力自貿港建設,更要作為海南自貿港鄉村建設的排頭兵,走向全世界!
作者:陳映曉 李畋 蔣直一 姜曉菊 單位:三亞學院
景觀規劃設計研究3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已經明確提出切實貫徹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以及建設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整體規劃方案,并著重指出要將生態文明建設置于顯著位置。倡導民眾要建立對大自然尊重與保護的思想,拒絕對資源的非必要浪費且應對環境加以保護,對大自然本來的生態面貌進行最大限度的恢復,創建經濟社會和自然的一體化發展,最終建設新時代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美麗中國[1]。而鄉村同樣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典型載體,其具有旅游資源,使鄉村旅游的發展后勁十足[2]。所以,文章基于新時代下的生態文明建設,對鄉村生態景觀規劃設計進行分析,通過鄉村生態、鄉村美學和鄉村經濟等作用,構建出具有良好生態、美麗環境與高收益的鄉村生態景觀。這既是我國的國土空間結構與自然生態系統改善及保護的一項關鍵措施,也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美麗中國的必由之路。
1 生態文明概念解析
生態文明屬于人類文明形態之一,是人對于人與自然、社會協調發展客觀規律的順應而得到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也是一項存在于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的整個建設過程及不同方面的綜合性工程,其體現出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現狀[3]。生態文明是在對自然遵循與保護的基礎上,將人和人、自然、社會的融合共生作為總目標,以不間斷的生產及消費模式作為內容。注重人和自然環境之間的同依共存、彼此推動及相融相通,不僅要崇尚人和生態的融洽,同樣崇尚人和人之間的融洽,而要實現人和生態的融洽,則必須要先達成人和人之間的融洽[4]??梢?,生態文明其實屬于一種綠色文明,是指基于工業文明已獲得的成果,更文明的對待生態,對自然環境進行主動建設與嚴格維護,改進人和生態的關系,最終促進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
2 鄉村生態景觀的特征
2.1 地域性與鄉土性相融鄉村生態景觀是以田園風光為核心,在本土諸多自然及人文影響與制約因素的長時間作用下產生的整體性景觀系統。各類地理地貌、氣候及水文等環境因素形成了千溝萬壑的水鄉、云遮霧繞的山川、無邊無際的湖海等自然地域景觀,各類農耕形式、文化習俗等人文因素又將體現在不同的田園景觀形式、群居建筑形態及鄉村文化等維度上。不同的地域性使鄉村生態景觀形成了不同的美學特性與文化內涵。
2.2 類型與功能多樣性并存顯著的地域與鄉土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鄉村生態景觀的多元化,而自然景觀里的不同因素基于鄉村歷史人文等影響,形成了鄉村農業、聚落、文化民俗等不同的特色景觀。另外,鄉村生態景觀也呈現出豐富的功能性,如農村中的田地、濕地及林帶等,不僅屬于基礎性農業用地,還是大眾一個鍛煉休閑的旅游地。因此,其是一個匯聚生產、美學、生態、旅游服務等不同功能的共同體[5]。
2.3 自然性與社會性統一鄉村生態景觀因其自身的濃厚自然氣息,可以達成游客在精神文化上的追求,而這正是其集自然性和社會性為一體的體現。旅游者在鄉村旅游時融入大自然,參加當地不同的農耕活動,能同時體驗到鄉村生活的快樂及其精神文化的獨有魅力。
2.4 人文性與歷史性兼具我國的民族眾多,歷史文化深遠,鄉村既擁有自身特色的景觀意蘊,也擁有多元的歷史文化底蘊。鄉村的建筑、農耕方式及鄉俗民風等均能代表鄉村的傳統歷史文化。如農村居民的住址會特意選在一個能和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的地點,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天人合一”從根本而言就是人性的回歸[6]。
2.5 生態性與可持續發展性依存鄉村生態景觀的生態性將對其是否具有獨特的生態系統產生決定性影響,所以其具有生態、環境、能源、土地利用等不間斷的發展特性,其必須確保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及發展,讓其可以同時實現當今民眾與未來子孫的發展需求。
3 鄉村生態景觀設計的存在問題
3.1 缺乏人文化規劃理念對鄉村旅游資源展開評估是規劃設計前的一個必要流程,若此流程中未聽取旅游者的意見,通常會出現過度評估。規劃設計若無專家及鄉村人才的參與,村民會處于旅游景觀規劃的被動接受中,兩者全程無交流,他們的觀點與利益就無法在規劃中體現出來。此外,設計者對于本土村民的生活習俗并未展開進一步的了解與探究,使用者的感受也無法被考慮到,因此設計離開了真實生活只能是空想,其無法深入體現出鄉村景觀的特點。鄉村景觀具有大量開闊的空間,然而在進行鄉村生態景觀設計時,并未對審美、休閑與感知學習等功能進行整合,沒有可供老人與幼兒嬉戲休息的地方,對一些殘障等特殊群體的特定需要加以重視。
3.2 浪費鄉村空間資源現階段,中國鄉村旅游的運營還處在粗放式開發中,往往只看重短期收益,在景觀的規劃設計過程中,缺乏對鄉村空間資源的規劃。首先一味的占用農耕用地,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其次,景觀規劃中僅關注鄉村的旅游產業,而忽略了村落除食宿外的其他功能,并未將鄉村景觀設計作為旅游景點中的重點,卻僅是將其設計為旅游輔助設施,造成鄉村資源的浪費。
3.3 景觀盲目開發導致環境污染嚴重鄉村旅游需具備清新怡人的空氣、優美的自然風景、甘冽清甜的泉水等基礎生態資源,不過在鄉村旅游的不斷發展下,走入鄉村的旅游者日漸增多,他們在享受愜意的田園景色時,其活動也讓傳統生態平衡出現了變化。部分地方在進行旅游開發時盲目追求經濟的提升,卻忽略了生態的承載力,超標接待旅游者,造成旅游服務設施的擴張。由此過度耗用物力資源來修建房屋和提供水電等,會導致鄉村過度地開采木材和耗費水資源,讓原本就十分薄弱的生態系統受到嚴重威脅[7]。不少鄉村還在鄉野林間大肆建造一系列的休閑設施和旅游步道,甚至開挖山水,讓原本較好的天然植被受到破壞。讓鄉村原汁原味的獨有田園風光逐漸消失,同時也導致了耕地減少、生態植被衰退,以及水土流失等嚴重生態破壞現象的出現[8]。
4 生態文明視域下在鄉村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思路
4.1 注重人文規劃設計鄉村生態景觀設計要秉承“以人為本,保護環境”的原則。通常而言,設計者對于本土村民的生活習俗并未有進一步的了解與探究,設計若與真實生活脫離,通常也會脫離實際,無法深入體現出鄉村景觀的獨特,村民的觀點與利益難以在規劃設計中表現出來。所以,應確立讓民俗專家、本土人才或者一般村民加入到鄉村生態景觀規劃設計中。讓村民能與政府領導及規劃專家進行互動的同時,保護村民的自身權益、增強旅游服務認知。不僅能有效保護鄉村的鄉風民俗,還能拉近游客和鄉村居民的距離。
4.2 實現空間資源化在對鄉村旅游空間進行設計時,應選擇高效、集中及簡潔的發展方式,明確鄉村生態景觀空間的擴張界線和重點保護、緩沖過渡,以及適當開發等,增強土地的利用率,對空閑和品質低下的土地進行最大化利用,杜絕對農田、河道、林地及山地等開闊鄉村生態環境的破壞,構筑合理化的鄉村生態景觀格局。鄉村生態景觀空間不僅是村民們主要的生產生活場地,也屬于鄉村旅游產品,是旅游者進行游覽、休閑、食宿的基本活動場所。如村落不僅是鄉村旅游產品的關鍵所在,而且是不同旅游項目的核心,從村落走出去,再走進村落,建立出一個圈式重復形式,由此才可以從實質上展示出其資源價值。而原有的村落只有具備較強吸引力的獨特景觀,才能留住旅游者。生態文明啟迪設計人應該構筑高品質景觀,而鄉村生態景觀的內在品質主要表現在地域、鄉村及文化等方面。所以,在規劃設計過程中必須秉持景觀的本土特色化思想,不僅要切實借助本土獨有的景觀資源,遵循本土場所和本土人的生活習慣,入鄉隨俗,因勢利導,對鄉土材料等加以應用[9],同時還應保護與弘揚傳統文化。
4.3 謀求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注重的是低碳化的設計方式,也就是基于較低能耗、污染與排放的資源利用方式,其根本在于增強能源的利用率和加強對清潔能源的開發等。生態文明不僅可以完成鄉村經濟的不斷增長,還可以最高限度的對自然生態進行保護。鄉村旅游在近年來發展迅速,盡管為廣大鄉村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收益,但也嚴重影響了生態平衡,導致了大量的能源、資源的浪費。在規劃設計鄉村的生態景觀中,要選擇低碳化資源利用的方式,不僅應合理地開發空間資源,還應該切實利用其他的環保型能源及建材,避免對自然生態資源進行破壞,推進資源的不斷發展。鄉村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應堅持保護生態的思想原則,對景觀內容、旅游活動的空間及線路等進行合理科學的規劃。同時,不僅要注重鄉村的經濟收益,還要注重鄉村的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尋求旅游和自然、文化與人的生存環境之間的和諧發展。
5 生態文明視域下的鄉村生態景觀設計實踐
諸葛村在蘭溪市的西部,與建德市和龍游縣相鄰,村北有國道依村繞過,交通十分便利。目前,村中有兩條路和國道相連,一條是老村道,另一條是旅游交通主干道,是村子和外界的重要聯系通道。諸葛村處于一片低矮丘陵之上,地勢跌宕,村南是一個北漏塘,其外部是延綿數十里直至蘭江邊上的廣闊水田,而村子其他三面均被山丘所包圍。諸葛村所有的建筑都是組團式設計,建立以上塘為商業中心,大公堂與垂相祠堂為禮制中心,原有老宅均在中、南部,新宅朝西、北延展建造的整體格局。為了保持諸葛村的生態、文明屬性,諸葛村在構建鄉村生態景觀的過程中,注重保護原有的古村落,并加強了對休閑農業功能分區的合理規劃。
5.1 以保護古村落為規劃重點在鄉村生態景觀中,古村景觀因自身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一直受到旅游者的喜愛。如諸葛古村,從旅游環境而言,在社會經濟的不斷增長下,古村附近持續擴展的城市逐漸吞沒了村子附近的農耕田地及其自身。結合以上情況,諸葛村的休閑農業旅游帶規劃方案則有效解決了古村落的保護和發展之間的沖突。其首先將保護諸葛古村落景觀作為規劃的條件和重點,建造環衛設施、改進解說標識、開展墻體及庭院綠化等。并基于此,借助規劃古村落休閑農業旅游帶,建立古村建筑保護重點區域及休閑農業旅游區域外圍景觀生態恢復區域的圈層空間設計方式圖,構筑古村落生態院墻,消除了城市擴張帶給古村落景觀的沖擊(如圖1、圖2)。
5.2 構建諸葛村休閑農業功能分區通常而言,古村旅游空間均不大,但其是鄉村居民的生活與旅游者的活動的載體,旅游接待量的不斷增加將被旅游承載能力所制約。針對景觀而言,大量游客的到來使古村景觀環境受到一定影響。可以通過構建諸葛村休閑農業功能分區來進行合理布局,從而提升諸葛村的旅游承載能力。其中,休閑農業旅游區域主要包括入口景觀服務、鄉村休閑度假、中藥保健休息、田園觀光感受、林帶及外圍的景觀恢復六個功能區塊[10](如表1)。
6 結語
目前,中國農村人口依然是總人口的一半。鄉村的不間斷發展,直接決定了幾億農民的幸福?;诖耍l村生態景觀設計為資源的利用和經濟收益的均衡給出了一個解決辦法。隨著鄉村旅游的興盛發展,鄉村生態景觀設計也日漸備受大眾注目,現階段不少農村地區的鄉村生態景觀規劃設計尚處于初始摸索期,無綜合性理論引導,不同旅游景點區的景觀開發水平參差不齊,發展中也形成了不少問題。文章通過對目前我國鄉村旅游區景觀的情況展開調查研究,提出生態文明視域下鄉村生態景觀設計的思路,以期為今后的鄉村景觀設計提供一定借鑒。
作者:孫遲 王淮森 單位:沈陽建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