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2 10:11:0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模具企業人才培養管理模式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引言
模具的發展和生產是整個制造業的核心。我國的現代模具行業起步較晚,始于20世紀70年代。通過借鑒外國成熟設計和國內自主創新,我國的模具行業在技術水平和規模上都有比較大的發展,并且在模具企業自我創新領域取得較大成就。同時,中國的模具企業也與世界接軌,模具出口不斷創下新高。隨著創新驅動的國家發展戰略下,我國模具企業向高精密化、智能自動化的創新發展趨勢發展。而這一切的主導因素歸根結底是人的發展,高層次模具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才是模具企業持續性發展的關鍵,人的創新發展才是一切的源泉[1]。模具企業人才供需不平衡,這是目前企業所面臨的困境。分析整個模具行業人才需求的結構可以發現,目前從事模具行業人員主要分為以下三種類型:第一類是精通模具軟件設計并有大量實踐經驗的頂層技術負責人;第二類是專業設計加工模具的中高級技工;第三類是具體負責日常生產及維護的一線操作人員。在此其中,對于一線人員的需求量最大,模具人才需求市場缺口較大,同時對于頂層技術負責人和中高級技工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也是當下國內模具企業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如何引進高層次模具人才,健全企業員工持續性培訓機制,加強模具企業內部人員管理,對于加強企業競爭力具有重大意義。
2創新驅動背景下模具企業人才培養面臨挑戰
2.1模具企業內部制度不健全
我國模具行業中,中小型企業數量居多。相較于大型國有模具企業,很多中小型企業存在規模較小、福利待遇偏低等問題。企業內部沒有規范的培訓和約束機制,年青從業人員沒有發展的機會。對于鼓勵企業員工的創新和發明沒有相關制度支撐,相應績效考核方案不能起到正向引導的作用。缺乏企業的認同感,沒有形成具有凝聚力的企業文化。
2.2模具企業人才出現斷層問題
隨著我國模具行業的快速發展,面臨著相關人才數量不能滿足企業發展需要的困境,能夠勝任相應崗位的人才不能匹配企業的發展速度。人員匹配不足導致管理崗位或技術崗位的人員從能力和技術水平方面都不能滿足崗位需求,尤其是中高級技術崗位人員,出現較為嚴重的斷層現象,這主要是由于高級技術人員不僅擁有過硬的技術,還需要承擔一定的管理職能,這對很多企業來說都是稀缺資源。
2.3模具企業人才流失嚴重
由于模具行業的特殊性,對當代青年人來講,在工作選擇上缺少一定吸引力。由于模具行業需要長時間在模具車間工作,工作條件比較艱苦,工作時間長、內容比較單一枯燥。隨著科技進步,模具行業中高精尖機器設備取代大多數手工操作,導致普通車間工人的工資比起其他行業沒有任何優勢,這是模具企業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與企業的內部管理制度和培訓制度等也有一定關系。
2.4高層次模具人才缺口較大
一方面,由于模具行業的從業人員需要較長時間的經驗積累,精通設計的高級模具工程師大概需要十年的經驗累積。但由于高等職業院校和中等職業院校培養的模具人才與企業所需人才并不能完全對接,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層次人才出現一定缺口;另一方面,大多數模具企業內部的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沒有將員工的職業發展規劃作為內部管理的一部分,使企業員工內部晉升通道不暢,只能加大成本挖掘其他企業的高層次人才,不利于行業整體發展,造成高層次人才缺口。2.5企業績效考核指標單一模具企業的從業人員往往根據其日常工作量進行相關的績效考核,一般是工作量、出勤率等傳統單一的考核指標,即使是中高級的技術人才也往往依托其工作量和行業標準發放工資。這樣的制度造成模具從業人員很難有創新發展的空間,偶然中的發明創新得不到相應績效制度保障,會大大影響員工的創新積極性,如此形成“惡性循環”,員工僅僅完成本職工作便萬事大吉,長此以往不利于企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造成創新人才的流失。
3創新驅動背景下模具企業人才培養管理模式改革思路
3.1創新發展導向下人才管理相關制度制定
針對模具企業的自身特征,結合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5P模型進行相關制度制定,在“識人、選人、育人、用人、留人”的管理模式中進一步融合模具企業人才管理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形成針對模具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5P模型。第一,“科學識人”,建立企業錄用人員能力評定和職位分析體系。招聘企業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通過制定適合本企業崗位所需人才的具體要求,有針對性的制定錄用考評人員的能力評定指標體系,用科學的方法識別適合企業的人才。第二,“技術選人”,在“科學識人”的基礎上進行企業人才的選拔工作。進一步明確崗位所需人才的要求,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來選拔。不同崗位的需求不同,對受聘者的考核內容和方式也要有所變化。對于技術崗位的受聘者,會對個人的技術水平要求比較高,所以在選人的過程中可以采用現場實操、情景再現等方法進行考核。而對于管理崗位的受聘者,可以采用定性的方法,多角度進行考核。第三,“戰略育人”,為了保持企業持續長久發展,對于員工的培訓是必須要進行的,不僅要滿足當前企業發展的需要,還要站在戰略的角度,為以后企業發展做好準備。戰略育人不僅考慮對企業員工的各方面培訓工作,還要對其員工數量做出科學合理的預判。模具行業的人員流動性較大,做好人員數量的準確預判很有必要。例如,可以利用管理人員接續計劃法,將現有人員數量做加減核算,增加內部提升到本崗位人員、新招聘人員,減去提升到其他崗位人員、退休、辭職等人員,對于企業的人員管理可以做到“心中有數”。第四,“因才用人”,這是人才培養管理的“根本”,也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模具企業對于員工的技術能力要求較普通企業高,需要從業人員有一定工作經驗和技術基礎。尤其是對于中高級技術人才更要將其安排到合適的崗位上,才能真正做到“人盡其才”,一方面能極大地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另一方面能有效降低員工的流失率。同時,企業需要打通員工的晉升通道,加強員工的合理流動,做到人員與崗位的真正匹配。第五,“績效留人”,對于企業來說目的是“留”。只有通過科學完善的績效和考核制度才能實現現有人才和潛在人才的“留”。企業的相關績效和考核制度不應一成不變,更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模式,針對不同類型的崗位,采用不同的績效考核方案[2],同時要與行業動態和社會經濟環境相匹配,進行動態調整,真正實現“留人”的目的。頂層技術負責人,崗位職責是精通模具軟件設計并有大量實踐經驗,要求全面負責技術管理工作、貫徹執行行業相關制度、行業技術標準、組織項目參與的技術人員掌握相關技術、安全措施制定、督促和指導項目負責人,依據技術難易程度確定績效基數、技術相關的整體完工率、成本整體控制等要點執行;中高級技工崗位職責是專業設計加工模具及日常項目管理工作,負責本項目技術管理的工作、負責對一線操作人員技術進行指導、組織日常生產運營工作、上傳下達,起到溝通紐帶作用,依據與所負責項目內基層員工績效、與負責項目完成情況、與本人完成管理工作量掛鉤要點執行;一線操作人員職責是生產及維護工作,掌握崗位所需技能、保質保量完成本職工作,依據績效標準和方法提前公示、注意完工比率和完工質量要點執行。
3.2優化模具企業人才供給模式
面對模具企業人才所面臨的問題,進一步優化企業人才供給模式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其中涉及的相關方包含政府、企業、職業院校和社會培訓機構[3]。以上四個主體之間的關系是相互配合、補充、不可分割的。政策引導需求,需求刺激供給,而供給能促進政策的完善。
3.3建立完善企業培訓制度
企業的員工只有通過持續的、有效的培訓,才能保證企業的創新性和可持續發展,這是企業提高員工素質以及加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第一,充分發揮行政部門的主導作用,將企業的職工培訓作為行政量化考核的一部分,承當引導、督促的角色,將責任具體到人,將目標具體到企業和個人。并給予財政政策方面的優惠措施,如用于培訓和學習方面的支出給予免稅等優惠措施。同時,要擺正企業管理者對于培訓的正確認識,打消培訓“無用論”“浪費論”的錯誤認識。管理者應該主導和組織企業建立相關培訓方面的保障制度。第二,建設企業員工培訓機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應對員工的培訓做出中長期的計劃。對于培訓地點和機構應不局限在企業內部,并且有專門的部門負責培訓的監督和考核,并與績效掛鉤,加強員工的重視程度。第三,開辟多種培訓渠道,豐富培訓形式。培訓的目的是使員工的各方面能力適應行業發展,提高員工各方面素質,從而促進企業的發展。所以培訓的渠道和內容形式有一定的要求,使得培訓達到高效的結果。可結合高校、相關培訓機構,聘請高校教師和行業專家進行專項內容的授課,使企業員工掌握模具行業先進技術和行業標準。
3.4優化創新型科技人才發展戰略
進一步明確科技人才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為創新型科技人才的發展提供適宜環境,切實做到高層次人才“引進來、留得住”。在科研、工作和生活中給予相應的資助,免除其后顧之憂。完善針對科技型人才的績效考核制度,加大優惠政策的支持力度。以模具企業為主體,積極促進相關科研項目的科技金融保障體系,打造完整創新科技金融鏈條[5],促進企業創新發展,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4結論
目前,我國的模具企業發展取得較大進步,但在模具精準度、科學技術含量及模具相關標準的領域發展與美德等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而這些也是我國模具企業所面臨的問題和困境。在當下創新驅動的國家發展戰略下,模具企業所面臨的市場是非常巨大的。我國很多模具企業已經清楚地認識到目前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開始開展行動。對于影響企業效能最大的因素———人才,都采取了相應的具體措施,制定了相關的制度方案,高度重視對于模具人才的引進、培養和管理。通過模具企業的特殊性,分析當下企業所面臨的問題和困境,提出針對模具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5P模型,對企業人才引進、培訓的形式和內容進行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周寶友.中國模具制造業現狀及發展趨勢[J].模具制造,2019,213(4):22-27.
[2]黃紹滸,高忠華.汽車模具企業的績效分配模式優化探析[J].中國商論,2019(11):159-160.
[3]金鑫.基于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模具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培訓,2019,367(10):76-77.
[4]金鑫.智能制造背景下技師學院模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模具制造,2020,20(4):89-92.
[5]施燕妮.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優化探討[J].中外企業家,2020,669(7):126.
作者:周莉娜 單位: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