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甘草 河西 全球貿易 利用方式
摘要:今甘肅、陜西、山西、東北、內蒙、新疆等西北部中國均有甘草分布。此前,先在《神農本草經》時期,甘草療效記錄在列,產地相關的記述則要晚至魏晉南北朝。直至清代早期,甘草產區的變動大致未能超出今甘肅、陜西、山西和內蒙西部。一戰期間,作為國際甘草市場供貨地的土耳其銷路受阻,中國甘草開始作為替代出口海外。域內原有的甘草產區難以應對持續且大量的出口,原生有甘草的內蒙、東三省、新疆、西藏等地陸續加入,開始成為新增甘草產區。與國內主要作為治病良藥的社會情形不同,出口甘草的大端,是作為煙草等物的矯味劑來利用。迥異的利用方式,誠然深刻影響了本土甘草產區的變動。還有隨著大量甘草的持續采掘,原生資源漸衰,栽培甘草也陸續在這一時期出現。此外,傳統本草學發展至清代,醫理、藥性逐漸成為這一時期的本草主題,近代接續這一進程,開始逐步向鮮少涉及產地知識的藥物學轉變。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雜志要求:
{1}論文要有摘要、關鍵詞,注釋采用腳注形式,論文文件標題格式為:姓名+單位+論文題目,文后附個人簡歷。
{2}論文應包括題名、作者署名及工作單位全稱、摘要、關鍵詞、前言、正文、結論( 結束語) 和參考文獻。
{3}題名應簡明、具體、確切、概括文章的要旨。中文題名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可加副題名。
{4}執行GB/T7714—200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采用順序編碼制著錄,依照其在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標出,并將序號置于方括號中,排列于文后。
{5}論文可以寫200字以內的中文摘要和3~5個關鍵詞,若論文受到省、部級以上基金項目支持,請注明基金名稱和項目編號。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