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云南省 伯氨喹 溶血 突變 空間結構
摘要:目的分析伯氨喹誘發溶血患者的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基因突變對空間結構形成的影響。方法于2018年5月18日采集1例因服用伯氨喹出現溶血反應、G6PD酶活性下降75%的間日瘧病例血樣。提取血樣的人基因組DNA,通過PCR分別擴增含G6PD基因exon2、exon3-7、exon8-9和exon10-13等12個外顯子的片段并測序。整理獲得的DNA序列與G6PD基因野生型、突變型序列比對,以確認12個外顯子分別的起止點并拼接成exon2-13外顯子的cDNA序列。用MEGA5.04軟件分析cDNA序列的錯義突變、同義突變和進行氨基酸鏈轉換。采用SWISS-MODEL預測氨基酸鏈空間結構(www.swissmodel.expasy.org/interactive),PyMOL2.2.0軟件修飾空間結構預測圖。結果間日瘧患者血樣基因組經4個PCR反應體系擴增,分別獲得含G6PD基因exon2、exon3-7、exon8-9、exon10-13外顯子的336、2277、976和1421bp等4種目標產物。由測序結果整理獲得12個外顯子的cDNA鏈為1545bp,與野生型序列比對的同義突變、錯義突變位點分別為c.1311T>C和c.1376G>T,導致437、459氨基酸呈Y/Y不變和R/L變異,空間位置均未在G6PD與NADP^+、乙醇酸配體的結合區。515aa氨基酸鏈的二聚體空間結構模型GMQE、QMEAN分別為0.97和0.66,建模質量高,與野生型模型(6eO7.1.A)比對,459氨基酸均處于模型表面,與NADP^+配體的結合區均包括238、357等16個殘基;四聚體的建模質量略差,乙醇酸的配體結合區僅為47等6個殘基,少于野生型的11個。結論G6PD基因編碼區C.1311T>C同義突變與C.1376G>T錯義突變同時存在,可能不影響該患者G6PD二個亞基的聚合及其與NADP+配體的結合,但四聚體的形成受到干擾。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要求:
{1}優先刊發創新性學術論文及依托國家級、省級科研立項課題的研究成果。
{2}稿件應有一定的學術水平和實踐推廣價值。
{3}文稿中的小標題請依次使用:一、二、三、……;(一)(二)(三)……;1.2.3.……;(1)(2)(3)……;①②③……。
{4}為方便前后文獻對照檢查,在投稿時作者應在文內的右上角標注序號,文后的參考文獻也對應地標上序號,以免重復或漏掉文獻。
{5}不同單位的作者,應在姓名右上角加注阿拉伯數字序號,并在其工作單位名稱之前加注與作者姓名序號相同的數字,各工作單位之間以分號隔開。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