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經濟史學 主流經濟學 發展經濟學 中國國情
摘要:由于西方主流經濟學“一般性理論”的研究對象是西方社會,而近代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非經濟因素不同于西方社會,假設條件不符,因此不能簡單、直接地照搬這些理論來分析近代中國,必須先進行適用性檢驗,如果可能的話,需要進行假設條件的創造性轉化。中國的經濟史學的一般目標,是在研究近當代中國經濟史時,對經濟學理論進行限制、校正和還原,研究被一般性理論所抽象掉的非經濟因素,即歷史文化特征、制度約束條件等。本文反對把經濟理論看成是無條件的、不變的和絕對的,認為中國的經濟學研究者不應滿足于用中國的歷史數據來證明某個西方經濟學模型的正確性和普遍適用性,或者模仿西方學者發表過的某篇論文的樣式,來一個“拷貝不走樣”的“中國版”,并認為不宜用現代經濟理論去分析經濟發展基礎和約束條件完全不同的古代社會。中國的經濟史學的最高目標是理論、歷史、統計三者高度融合,參與開創適用于近代中國和當代中國的經濟學理論和中國學派。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