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稀土礦物 氟碳鈣鈰礦 褐釔鈮礦 鐵銅礦床 鵝頭廠
摘要:云南祿豐鵝頭廠鐵銅礦床是滇中地區著名的元古宙含銅富鐵礦床之一,礦床中除了鐵、銅等資源外,還伴生少量的稀土組分。本文利用國際上礦物與地質行業前沿的礦物自動分析測試方法--礦物表征自動定量分析系統(AMICS),結合掃描電鏡-能譜(SEM-EDS)顯微結構原位分析技術,完成了常規巖礦鑒定手段難以完成的礦物定量識別和鑒定,首次在祿豐鵝頭廠鐵銅礦床中發現了氟碳鈣鈰礦、氟碳鈰礦、褐釔鈮礦等獨立的稀土礦物。其中,氟碳鈣鈰礦主要富集在條紋條帶狀礦石中,分布極不均勻,局部富集,主要呈微細粒半自形至它形粒狀晶體,多為微細粒的不規則粒狀集合體,與磁鐵礦間隙中的方解石和綠泥石等脈石礦物緊密共生,在氟碳鈣鈰礦顆粒中普遍含有呈板狀或柱狀、片狀、針狀的微細粒氟碳鈰礦;褐釔鈮礦也主要富集在條紋條帶狀礦石中,呈細小的不規則粒狀,與鐵氧化物邊緣縫隙中的綠泥石等脈石礦物緊密共生。X射線能譜分析表明,氟碳鈣鈰礦和氟碳鈰礦富含輕稀土元素,以Ce、Nd、La為主,含量一般Ce> La> Nd,含少量Pr、Y等元素;褐釔鈮礦中主要金屬元素有Nb、Y、Ce、Nd、Fe、Ti、Mg、Ca、U等,其中Nb的含量較高,稀土元素以Y為主,并含少量Ce、Nd等。稀土礦物的發現,對探討該礦床及整個滇中地區前寒武紀(中元古代)鐵-銅(-稀土)礦床的成因有著一定的指示意義。根據礦床中稀土-鐵氧化物的產出特征和區域成礦地質背景,結合前人研究成果,認為鵝頭廠礦床中稀土-鐵氧化物的形成與Columbia超大陸裂解時的深部(地幔)巖漿活動有關,并受到多期次后期熱液事件的疊加改造。
巖石礦物學雜志要求:
{1}來稿不退,請自留底稿,注明作者真實姓名、通訊地址、郵編、聯系電話。
{2}文稿應為word文檔,在“主題”欄中注明“作者一標題。
{3}文章題目要確切地反映本文的特定內容。所有稿件均應附英文文題,中英文題目必須一致。
{4}參考文獻:著錄作者直接參閱過的公開發表在報刊上的文章、公開出版的圖書和在其他媒體上公開的文獻,按文獻出現的先后,在正文中的相應位置以阿拉伯數字標注。
{5}需附4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內容必須包括目的、方法、結果(應給出主要數據)、結論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應的標題。不分段,用第三人稱撰寫。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