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能譜ct 血管成像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成分分析 臨床價值
摘要:目的:探討能譜CT判斷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成分及穩定性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擬接受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治療的46例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術前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和能譜CTA檢查。記錄斑塊數量、部位,利用單能量圖像及能譜分析軟件對斑塊成分進行能譜物質半定量分析,獲得相應的能譜曲線,測得其有效原子序數,并計算其能譜曲線的斜率。以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計算超聲和能譜CT診斷的準確度、敏感度、特異度。比較不同成分斑塊的能譜曲線斜率和有效原子序數。結果:46例患者共發現119處斑塊,能譜CT檢出斑塊114處,斑塊檢出率95.80%,略高于頸動脈超聲的105例(89.0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能譜CT不穩定斑塊的診斷價值(準確度、敏感度和特異度)顯著優于頸動脈超聲。脂質成分斑塊的能譜曲線表現為上升曲線,斜率為負值;纖維基質成分和血栓樣組織成分的能譜曲線表現為衰減曲線,斜率均為正值,且血栓樣組織成分的曲線明顯比纖維基質能譜曲線低平;鈣化斑塊的能譜曲線比較鮮明,表現衰減曲線,呈坡式下行,斜率為正值。能譜曲線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數由高至低依次為:鈣化斑塊>纖維基質成分斑塊>血栓樣組織成分斑塊>脂質斑塊。結論:能譜CT能夠準確分析斑塊內成分,為臨床識別不穩定斑塊提供量化依據,在判斷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成分及穩定性方面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現代儀器與醫療雜志要求:
{1}來稿請附作者簡介與聯系方式,通過電子郵件發送至本刊E-mail,謝絕一稿多投。
{2}來稿須注明未一稿兩投,曾在其他公開雜志以摘要或簡報形式發表者不在此限。
{3}題名。題名一般不宜超過20個漢字,應緊扣文章主題,用語用詞嚴謹規范且利于網絡檢索。不得使用非公知公用、同行不熟悉的外來語、縮寫詞、符號和代號。
{4}同一作者同一年份的篇目以小寫的“a,b,c”加以區分并注意與夾注相統一,如(程工1998a),(程工 1998b)。
{5}附300字以內內容摘要,3~5個關鍵詞。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