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央文獻英譯 翻譯接受 話語效果 批評話語分析 互文性
摘要:從批評話語分析視角出發,翻譯以話語形式參與社會實踐,涉及譯文在社會實踐中的生產、分配和消費過程。聚焦譯文消費,以互文性為分析工具,觀察一則中央文獻的英語譯文在中美新聞報道中的采用情況,進而分析其接受情況。在中方新聞中,譯文采用的頻率較高,以原文為參照,譯文理解主要是正面持續的闡釋;而在美方新聞中,譯文采用的完整度較低,常以剪切拼湊的方式呈現,并伴隨過度詮釋現象。與中方新聞傳遞并加強譯文權威不同,美方新聞在對譯文的加工處理中呈現出消極的話語效果,體現翻譯在對內、對外功能上的差異。立足翻譯實踐產生的實際話語效果反思譯文的弱點和誤用體現的翻譯困境,可以發現翻譯參與社會實踐的直接性和間接性、即時性和延時性等特征。
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雜志要求:
{1}注釋采用頁末腳注,用數字加圓圈標引((1)(2)(3)……)。
{2}本刊提醒您切勿一稿多投,如果您在投稿后三個月內未見用稿通知或發表,可另行處理。
{3}文題應鮮明,一般不超過25個字,不使用外文縮寫詞。
{4}來稿請務必注明作者姓名、單位、通訊地址、郵編、聯系電話及電子信箱,以便本刊與您聯系。
{5}正文包括4個內容,即引言、材料和方法、結果和討論等。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