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觀音感應書寫 天臺三昧禪觀 互文性解讀
摘要:筆者以天臺三昧禪觀典籍中所載“普現色身三昧”義涵與西方學者的觀音感應研究對話,并分析西方漢學界對“志怪文類”之性質與分類討論之發展軌跡,以展現幾個現代學界在觀音感應研究之議題與符碼型塑過程。身為現代學術語言的創造者,常需處于跨國界、跨領域、跨文化的對話場域。界定為多數領域學者共同接受之語言規范,已然成為一種基本素養。而普遍示現的觀音感應,則為現今各領域學界在朝向人類更高層精神領域符碼型塑與書寫,提供了一個共同試驗的場域。
普陀學刊雜志要求:
{1}屬于課題基金項目的成果或論文,請在首頁注明基金項目類別、課題項目名稱及編號。如有鳴謝文字請附于文末。
{2}來稿必須為原創性作品,此前未經公開發表。嚴禁抄襲、剽竊和一稿多投,如有發現,將永不刊用該作者來稿。
{3}參考文獻置于文末,以阿拉伯數字外加方括號(如“[1]”)標序。
{4}中英文摘要為300~500字,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結果、結論四部分。中英文關鍵詞3~8個。
{5}來稿一般包括以下內容:標題、作者、摘要、關鍵詞及以上各項相應的英文翻譯、正文、注釋、參考文獻。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