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 內皮細胞源微粒 timi評分
摘要:目的:探討外周血中內皮細胞源微粒(EMPs)水平與冠狀動脈(冠脈)病變嚴重程度的相關性,分析EMPs與急性心肌梗死(AMI)發生之間的關聯。方法:將研究對象分為非冠心病組(Non-CHD組,57例)和AMI組(110例)。根據血管病變支數,將AMI組患者分為單支血管病變亞組、雙支血管病變亞組和3支血管病變亞組。評估AMI組患者TIMI危險評分,將其分為低危亞組、中危亞組和高危亞組。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患者外周靜脈血EMPs水平,比較各組EMPs水平差異。采用多重線性回歸分析EMPs與部分臨床指標的相關性。結果:AMI組EMPs水平顯著高于Non-CHD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43.87±21.53)%∶(32.16±20.10)%,P=0.001];AMI單支血管病變亞組、雙支血管病變亞組和3支血管病變亞組EMPs水平分別為(35.23±22.17)%、(42.98±17.46)%、(49.19±21.52)%,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8)。TIMI評分低危亞組、中危亞組和高危亞組EMPs水平分別為(28.22±5.38)%、(45.98±19.98)%、(52.56±18.03)%,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多重線性回歸分析顯示,血清LDL-C水平、LVEF與EMPs水平之間具有線性相關關系。結論:AMI患者外周血EMPs水平升高,EMPs水平與AMI冠脈病變程度和預后風險相關。
臨床心血管病雜志要求:
{1}作者簡介:姓名,出生年,性別,籍貫,單位(大小單位都要寫清)及所在省市、郵編,職稱或學位。
{2}在稿件的修改過程中,若超過稿件修改時限1月,編輯部將以作者返回修改稿日期作為投稿日期;超過1月,編輯部有權對稿件做出退稿處理。
{3}文題避免使用簡稱、縮寫、標點符號、化學結構式及藥品商品名等不規范名詞。論著類文章應有英文題名,其含義應與中文一致,一般以不超過10個實詞為宜。
{4}參考文獻按照方括號[1]/[2]/[3]……在文末排列,按照文獻作者姓氏拼音排序。
{5}文章需寫有“摘 要”“關鍵詞”,條理清晰,文筆通順。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