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域觀范式 企業類型 國有企業 競爭力
摘要:只要走出經濟學的抽象假設王國,面對現實世界,經濟學就不得不承認,人和企業的行為并非唯一地受經濟理性(經濟利益最大化)所驅動,還有價值傾向、文化習俗、制度制約等,都對個人和企業的行為產生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不同的個人和企業有可能選擇不同的行為目標,或對不同目標確定不同的優先順序;其決策行為既有理性自主,又有適應順從,而且各自的心理偏好也不盡相同。關于企業同質的假定是一個在邏輯鏈上存在諸多間斷點的經濟學體系基石。粗略劃分,現實中的企業至少可以有這樣四種基本類型:自利企業、兼利企業、社會企業和極致企業。國有企業是一個特殊的企業域觀群類,即企業大家庭中有別于其他企業的一個特殊“域類”。在國有企業改革和演化過程中,行為目標的確立是一個核心問題。市場競爭過程并非如微觀范式承諾所想象的那種同質企業的自由競爭狀態,而是異質企業的有效競爭狀態。不同域類的企業群體,并非主觀設想的制度安排結果,而是在現代企業制度環境中自然演化形成的企業生態結構,企業世界的域觀現實本身就是市場競爭的結果。自利企業、兼利企業、社會企業和極致企業,在統一的市場競爭中都會有自己的生存發展空間。傳統經濟學的微觀范式所承諾的“自利同質企業自由競爭”的世界已經演變為域觀范式所承諾的“多域異質企業有效競爭”的新世界。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