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中醫針灸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2-05-11 05:42: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醫針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醫針灸論文

篇1

1標題的語言特點

使用不完整的句子,多用名詞、名詞詞組或動名詞。例1:EffectiveAcupunctureTherapyforStrokeandCerebrovascularDiseasesAmericanJournalofAcupuncture(AJA)1993;21(3)∶205例2:UsingthePowerofBeliefinAcupunctureandHolisticMedicine:CaseStudies33.標題一般由一個名詞或若干并列的名詞,加上必要的修飾語構成沒有謂語成分。但個別情況因表述的需要也可例外亦可使用疑問句。例3:CantheAdditionofMoxibustionDuringAcupunctureTherapyImproveRecoveryfromBell′sPalsy?AJA1998;2633

2標題的寫作要求

211主題突出,簡短明了標題字數一般在10個單詞以內最多以不超過15個詞或兩行為宜。例4:ConservativeTherapywithAcupunctureforInjurytotheSciaticNerveResultingfromIntramuscularDrugInjection副標題往往用以突出論文某一方面如病例數、研究方法、重點內容或連載論文各分篇等。所以若表述需要致使標題較長可以副標題的形式處理。例5:TheDemystificationofChinesePulseDiagnosis:AnOverviewoftheValida2tions,HologramsandSystematicsforLearningthePrinciplesandTechniques

212避免冗余的謙虛套語中醫論文的標題常帶有表示謙虛意味的詞。如“初步分析”、“初步觀察”、“初探”、心得體會”“之我見”等。這類句式在國外期刊已不用甚至連Studyof、Investigation、Reportof”等開始的形式也已少見。科技論文應立足于事實材料非實質性內容皆可省略不譯而并未影響文章的主題和文獻檢索。

篇2

1痛風病診斷經驗

1.1臨床癥狀與鑒別

痛風初起最常見的癥狀是關節突發紅腫疼痛,具有以下特點:典型部位疼痛,多累及第1跖趾關節、手指和膝關節,其他關節也有發生,但多為單關節;夜間突發或加重,疼痛多在1天內達高峰,部分患者能自行緩解;多發年齡一般為40~50歲,老年人也是重要的患病人群;男性多發,女性少見,大多與絕經期有關;口服秋水仙堿有明顯止痛效果;疼痛具游走性特征,部位多變,有時伴發熱;寒、濕、冷、勞累、外傷、飲酒、飲食、情緒是重要誘因。目前,國內比較公認的痛風關節炎的診斷是美國風濕病協會1977年提出的9條擬診標準。關節癥狀是痛風診斷的重要依據,因此需與類風濕關節炎、風濕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骨關節病、外傷性關節病及假性痛風病等鑒別。痛風病的分期不同,癥狀多變,常累及腎臟,出現腰痛、水腫、高血壓、血尿、蛋白尿、夜尿多等,往往與其他腎臟病并存。在無尿酸結晶的確切診斷時,排除其他原因導致的腎病,如高血壓腎病、腎小管疾病、腎炎、高血脂腎損傷等,考慮高尿酸血癥腎損傷。痛風結石患者發作時有明顯的腎區劇烈疼痛、血尿、尿痛等,確診需檢出尿酸鹽結晶,并與其他腎臟病和尿路結石鑒別。無癥狀高尿酸血癥往往不具有內科病主癥,現代醫學對血尿酸高于500μmol/L,主張予以藥物干預,尋找高尿酸血癥的病因及相關因素,中醫辨證治療。有較長痛風史患者多伴有痛風石沉積,而緩解期無癥狀。

1.2病史

痛風性關節炎具有急性發作后數天內自行緩解,間隔數月甚至數年再發的特點,易被漏診。藥物致血尿酸升高、痛風發作,屬繼發性痛風病范疇,最常見是噻嗪類利尿藥,作為治療高血壓的常用藥,長期服用易導致痛風發作。此外,阿司匹林對血尿酸的影響,有認為低劑量升高血尿酸,而高劑量則降低,循證醫學的證據尚未有定論[1]。較常見繼發因素還有癌癥放化療、血液病、其他原因導致腎功能損傷引起血尿酸升高。原發性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系多基因遺傳病,可能與高血壓病、冠心病、2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等并發,其機理與胰島素抵抗有關[2]。家族史有助于診斷,受涼、勞累、飲食、手術等,均能誘發關節炎。

1.3實驗室及輔助檢查

痛風確診需實驗室檢查:血尿酸超過正常值,男:339~417μmol/L,女:256~357μmol/L;尿常規,pH降低,常在6.0以下,或有紅、白細胞;24h尿檢查:尿量減少,尿酸減少或正常,也可增多,有尿酸鹽或尿酸結晶為診斷標準;腎功能檢查:血肌酐、尿素氮異常有助于痛風腎病診斷,正常者血尿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清除率、尿酸排泄分數的計算,可早期發現并確診痛風腎損害,進行早期干預;同時排查繼發性痛風,加強原發病的治療;X線攝片檢查,輕者有組織水腫和關節腔積液,關節改變不明顯,重者軟骨緣破壞,關節面不規則和骨質的穿鑿樣變,是與其他關節炎的鑒別要點;排查相關內科疾病,常規血壓、血脂、血糖、血鈣、CRP(C反應蛋白)、RF(類風濕因子)的檢查也十分重要。

2治療經驗

2.1生活調理

痛風病患者不宜飲酒,尤其在發作期;飲食低嘌呤,忌吃動物內臟、海產品、火鍋湯、毛豆,少食豆制品,蔬菜類除菠菜、韭菜、芹菜、菜花、蘑菇等,一般均可食用;牛奶、雞蛋等可作為攝取蛋白食物,研究認為[1],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增加少量蛋白質可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從根本上解決代謝綜合征;增加每天攝水量,保持每天尿量2000ml以上;急性期冷敷可緩解疼痛,絕對休息有助于緩解癥狀,循證醫學已證實了這兩點[1];減少心理應激,保持平和心態,痛風發病的年輕化與社會壓力有關[3];緩解期適當運動,減輕胰島素抵抗,降低體重指數。

2.2西醫治療

基本治療原則是針對癥狀和高血尿酸。用藥宜從低劑量、循序漸進,密切觀察藥物不良反應,急性期不用降尿酸藥物,以防誘發和加重關節癥狀。①非甾體類抗炎藥:急性關節炎發作主要用芬必得、扶他林等,本著止痛效果好、副作用小、用量少的原則;②秋水仙堿:是治療痛風特效藥,緩解疼痛療效確切,但副作用大,有報道緩解期和慢性期小劑量使用可預防痛風發作[4];③別嘌醇:減少血尿酸合成,用于非急性期,從低劑量、低頻次使用,如無副作用,逐漸加量,維持血尿酸在較低水平,減少痛風發作和促進痛風石縮小或消除,血尿酸水平穩定維持3月后逐漸減量;腎功能異常者相應減量,注意監測肝腎功能,每月1次;④苯溴馬隆:增加尿酸排泄,對低排泄型痛風患者可與別嘌醇合用,有痛風結石者慎用,以免加重病情;⑤碳酸氫鈉:堿化尿液,促進尿酸排泄,減少尿酸結晶沉積,尿pH值保持在6.2~6.8之間,適用于各期患者,也可用堿性合劑;⑥對血糖、血脂、血壓等異常者要針對性治療,避免使用減少尿酸排泄的藥物;⑦消除痛風誘發因素,繼發性痛風者,積極治療原發病;⑧聯合應用抗痛風藥[5],如別嘌醇與苯溴馬隆、別嘌醇與非甾體抗炎藥、別嘌醇與秋水仙堿等,別嘌醇與苯溴馬隆小劑量聯合用藥,療效較好,不良反應少。

2.3導師經驗

導師曹克光教授認為,本病發病特征為濕熱內生,郁久成毒,不得泄利;初始未甚可不發病,積漸日久,或與外邪相合,終致淤結,閉阻經絡而致骨節劇痛,兼夾凝痰變生結節,久之潰流脂濁,痰瘀膠固,以致僵腫畸形;濕熱下注,煎熬津液,可見石淋、尿血;瘀阻腎絡,可見腰痛、水腫、虛勞等。韋緒性[6]提出痛風濕熱蘊壅、瘀血阻絡的主要病機,目前濕熱和血瘀在腎臟疾病病機的重要性也已確立。痛風不同階段病機不同:急性期關節紅腫熱痛,多為濕熱痹阻證;間歇期多表現為脾虛濕困證;慢性關節炎期,多為脾腎虧虛,痰濕瘀阻;痛風長期不愈發展至后期,約1/3患者合并腎臟損害,此期可分肝腎陰虛和脾腎氣虛,日久則陰虛及氣,氣陰兩虛較多見。①急性期以清熱利濕解毒為主,采用痛風合劑(萆薢、土茯苓、山慈姑)治療,緩解疼痛療效顯著,可替代非甾體類抗炎藥用于急性痛風關節炎發作。血淤加雞血藤、當歸等;風盛加威靈仙、防己、秦皮;熱重加黃連、牡丹皮;氣滯加陳皮、枳殼等。痛風合劑有明確的降尿酸作用,可緩解痛風性關節炎癥狀,防止復發,并能增加尿酸泄分數,抑制患者血清黃嘌呤氧化酶的活性[7]。②慢性尿酸鹽腎病屬中醫學水腫、腰痛、淋證、關格等范疇,治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采用痛風合劑合四物湯治療,適加扶助正氣之品;如并發關節炎按急性期治療;緩解期及慢性期邪氣已祛,以調理脾腎為主,脾腎陽虛用濟生腎氣丸加巴戟天、羊藿、菟絲子等,肝腎陰虛用六味地黃丸加女貞子、旱蓮草等,脾虛濕重者用四君子湯合二陳湯加減。③尿酸性腎結石屬中醫學淋證、尿濁、尿血等范疇,治以清熱利濕,通淋排石,用痛風合劑加海金沙、車前子等,并結合現代藥理研究選用青皮、金錢草等,堿化尿液,增加尿酸排泄,減少尿酸在腎小管內的聚集和結石發生。④針對降尿酸藥物造成的不良反應,出現血細胞減少時,宜選用雞血藤、黃芪、當歸、大棗等益氣養血、扶助正氣;肝功能指數升高,酌情停用西藥,單用中藥治療,以痛風合劑合四逆散清利濕熱、養血疏肝柔肝。治療痛風病雖有相對成熟的治療方法,但應以中醫理論指導為原則,靈活組方用藥,因人而異、不拘泥于教條,與西醫提倡的痛風病個體化治療的觀點是一致的。

【參考文獻】

[1]姜林娣,PeterTugwell.痛風和高尿酸血癥處理中的循證醫學觀點[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5,9(2):120.

[2]李宏超,伍滬生.高尿酸血癥及痛風與代謝綜合征[J].臨床內科雜志,2005,22(12):797.

[3]趙圣川.痛風的診斷與治療[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2:8.

[4]曾學軍,鄭文潔.由病例分析看痛風性關節炎的診治[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06,5(4):246.

篇3

一、病因

1、外邪侵襲濕熱、疫癘或寒濕之邪侵犯肝膽經脈,肝膽失于疏泄條達,少陽、厥陰經脈不暢而致肋痛。

2、情志內傷情志抑郁或暴怒傷肝,均可至肝失條達,疏泄不利,氣阻絡痹而致脅痛。

3、勞欲、勞倦過度勞欲過度耗傷肝腎精血;勞倦傷脾、中焦運化水谷乏力,氣血化生乏源;或久病體虛,精血俱虧、肝腎不足,脈絡失養而致脅痛。

4、瘀血內積外傷或強力負重,致脅肋受傷,瘀血停留,阻塞脈絡而致脅痛;或黃疸、積聚等經久不愈,肝脾受傷,氣機郁滯、瘀血內積,脅絡塞滯而為脅痛。

5、痰濁郁火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醇酒,或過食生冷,遏傷脾陽,脾失健運,痰濁中阻,氣機郁滯,肝膽疏泄失司而致脅痛。痰濁阻于中焦,膽腑通降不能,膽汁排泄不暢,內郁而化熱生火,濕濁熱邪交蒸日久煎熬,結成砂石,阻滯膽道而致脅肋劇痛。

二、病機

1、發病濁實之邪阻滯膽道所致脅痛,起病多急,如感受外邪,外傷或砂石(蟲體)所致脅痛,發病急驟且疼痛較重。因精血虧虛、脅絡失養,或虛實中夾實所致脅痛,起病較緩,如勞欲過度,情志所傷者,發病緩慢而疼痛較輕。

2、病位以肝膽二經為主,兼及脾胃、腎。

3、病性有虛有實,或虛實并見。但疼痛在于氣血不行,不通則痛,故臨床以實證或虛實夾雜為多見。實證以氣滯、血瘀、濕熱等濁邪為主;虛證多為陰血不足、肝腎虧虛或陰陽俱虧。

4、病勢病之初期多以氣滯或濕熱為多見,進而出現氣滯血瘀,氣郁化火,灼傷陰津之變;或出現濕熱化火、氣津兩傷,濕熱未盡、肝腎陰虧、甚至濕痰瘀阻、脾腎不足之變。氣血陰陽演化之中,由肝膽而及脾胃,進而及肝胃、脾腎。

5、病機轉化脅痛病機轉化表現在邪實積聚與正氣耗損兩方面。邪實的積聚,一是由氣及血,即肝氣郁結日久不解,致肝郁氣滯,進而可致血行不暢,瘀血內停,肝血瘀阻,甚則形成癥積;一是由濕熱蘊積肝膽,化火生毒,熏灼肝體,煉液為痰,致痰火毒瘀內蘊之脅痛重證;或濕熱久羈,臟腑失和,濕濁痰毒內生,戀積于肝,進而致痰濕毒瘀遷延肝膽之雜證。正氣耗損,即由實轉虛之變。肝膽濕熱、肝膽實火或肝郁化火,火熱灼傷陰液,及肝血瘀阻,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均可致肝陰虧虛;火熱灼津耗氣,或肝郁乘脾,日久可致脾氣虛弱,肝陰虧耗,久竭腎精,致肝腎陰虛,又氣陰兩傷,或陰損及陽,則可成肝陽虛或肝脾腎陽虛之證。

三、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外感和內傷脅痛外感脅痛,起病較急,大多為濕熱病邪侵犯肝膽,臨床多伴有惡寒、發熱等表證,且多同時并見惡心、嘔吐或黃疸等癥狀,舌紅,苔白膩或黃膩,脈浮數或弦數。內傷脅痛,起病較緩,無發熱,惡寒等表證出現,多由肝氣郁結,瘀血阻絡或肝陰不足等引起。

2、辨脅痛性質脅痛病性有虛有實。若脅痛以脹痛為主,走竄不定,時痛時止,隨情志變化而增減,多屬肝郁氣滯,氣阻絡痹所致;若脅痛以刺痛為主,部位固定,入夜痛甚,或因跌仆閃挫所致者,為脅絡受損,瘀血停著,若脅下可氧及癥塊,觸之堅硬者,多為氣滯血瘀,瘀滯積久不散所致;若脅痛重著,痛有定處,觸痛明顯,伴口苦心煩,胸悶惡心,發熱煩躁,或目身小便發黃,為濕熱著蘊肝膽所致;若右脅痛如絞,痛徹肩背,或伴黃疸、發熱或嘔吐蛔蟲,多為砂石或蛔蟲阻滯膽道,病屬濕熱;若出現脅肋掣痛,心急煩躁,口苦,尿黃,則為氣郁化火;若胸脅脹痛,右脅痞腫,納差,舌淡,苔白滑,脈弦遲,則為肝郁夾寒;若脅肋隱痛,心煩口干,伴頭暈目眩,舌紅少苔,則病屬陰血虧損;若脅痛隱隱,但綿綿不絕,疲勞后可使疼痛加重,按之反較舒適,多屬血不養肝,絡脈失養所致;若脅肋痛悠悠不休,遇勞加重,畏寒肢冷,舌淡苔白,則屬陽虛,肝絡失養。

3、辨脅痛病位肝居脅下,經脈布于兩脅,膽附于肝,脅痛之病位主要在肝膽,但常與脾胃和腎有關。胸脅疼痛,不論一側、兩側,呈脹痛、刺痛,或灼痛、墜痛、隱痛,或痛如刀割,痛徹肩背,位均居肝膽二經;但若脅痛伴噯氣頻作,惡心嘔吐,胃脘脹悶則為肝氣犯胃,病位在肝胃;脅痛若伴腸鳴,腹脹,便溏泄瀉,為肝逆乘脾,位在肝脾;若脅痛牽引腰背,呈墜痛、隱痛,悠悠不休,遇勞而發,則由肝及腎,位在肝腎。

(二)治療原則

脅痛的基本治則是調理氣血,疏通經絡,恢復臟腑功能。對實證脅痛,據邪之不同而予或利濕解毒清熱,或理氣活血,祛瘀通絡等祛除邪氣法之主,則經絡得以通暢。對虛證者,以扶正為主,陰陽氣血俱充,陰平陽秘,氣血調達,經絡自得榮養。虛實并見者,據虛實之輕重、緩急,補瀉兼施,或以補為主,補中有通,或以通為主,通中兼補。

參考文獻:

篇4

1.1一般資料  收集整理有關中醫針灸臨床研究的期刊論文,并以循證醫學模式為篩選標準,從中選出具有研究價值的論文30篇,其中18篇隨機對照試驗論文,12篇半隨機對照試驗論文;其次結合我院進行的針灸臨床研究案例,以循證醫學為指導,總結其研究價值與結果。

1.2方法  將選取的30篇研究論文,進行仔細閱讀與分析,總結其循證醫學研究模式、研究中所使用的評價體系與相應標準、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之處以及研究結果對針灸臨床應用的影響等[3]。并且根據我院進行的針灸臨床研究,比對臨床研究中出現的共性問題,結合循證醫學的核心思想與具體模式,改進針灸臨床研究方法,并在實踐中檢驗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2 結果

筆者通過翻閱分析所篩選出的針灸臨床研究論文,發現多數研究論文存在以下幾點問題:①隨機方法的選用。筆者選取的研究論文中,有18篇隨機對照試驗論文,但其中有10篇論文在隨機方法的選用上存在問題,對所使用的隨機選取描述不清,有些甚至前后混淆,這則缺乏科學性,大大降低了針灸臨床研究的可信度。②盲法的使用。針灸臨床研究由于自身的獨特性,在臨床上無法做到雙盲,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在研究時可以將其棄之不用,選取的資d的界定。對于臨床研究而言,制定科學嚴謹的診斷、納入、排除以及療效評定標準是研究成敗的關鍵所在,本組資料中,有7篇論文在標準的界定上存在不足,所使用的標準較為落后,而且也不是被學界所公認的金標準,因此大大降低了試驗結果的準確性。④試驗中的不足。進行針灸研究時,沒有對各組間基線情況進行有效描述,而且配置比例存在缺陷,有失研究的科學性與嚴謹性;同時選用的統計學處理軟件不當,無法準確對相關數據進行處理與歸納,進而對研究質量產生影響。而這些問題的存在,就嚴重阻滯了中醫針灸晉級主流醫學的腳步,使得中醫針灸的臨床施用步履維艱。

3 討論

中醫針灸學是我國中醫文化的精華所在,而且經過五千余年的文化傳承仍然熠熠生輝,其自然具有極高的臨床治療效果。不過就針灸學的局限性來看,在臨床治療中仍然是過于依賴醫護人員的知識積累與個人經驗,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加大了針灸臨床研究的困難程度。目前,學界進行臨床研究的主要原則有隨機原則、對照原則以及雙盲原則,而且同質性隨機對照研究所取得的臨床研究效果可以說是最佳的論證依據[4]。特別是在循證醫學不斷興起的過程中,它為臨床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顯著促進了臨床研究進程的發展。基于此,如何在循證醫學模式下開展中醫針灸臨床研究就成為中醫學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篇5

[主題詞] 中醫藥學文獻;針灸學

SystematicalValuationandLiteratur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WuBin

,HeJing,LiNing,etal(Department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TheFirstHospitalofHuaxiMedicalUniversity,Chengdu610041,

China)[Abstract]

Conceptionandroughmethodsandclinicaldirectingsignificanceofsystemat

icvaluationareintroducedbrieflytoworker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fromthefollowingfouraspects,

connectionanddifferenc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aturereviewa

ndsystematicalvaluation,

importantsignificanceofsystematicalvaluationofacupunctureandmoxibus

tionliterature,problemsandcounter

measurefacedbysystematicallyvaluating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

ature,

feasibilityofsystematicallyvaluating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a

ture.

[Keywords] MedPharmacolLiteratureTCM;AcupMoxScience

系統評價是建立在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基礎上的研究方法。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醫學界越來越重視這一項工作在臨床醫學科研中的作用。系統評價是在閱讀和分析大量文獻基礎上,對某個問題的研究狀況進行綜合、歸納后所寫的文章。但主要是對某一課題或項目所有的研究論文進行全面、系統的質量評估后,對多個隨機對照試驗(RCT,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采用系統方法,綜合原始研究報告的數據和定性分析,以較全面準確地掌握該項研究的現狀、臨床療效的真實性程度及其可應用性并準確地作出結論(有效、無效、進一步研究)。系統評價的成果正作為許多發達國家衛生決策的依據,影響著這些國家的醫療實踐、衛生決策、醫療保險、醫學教育、醫療科研和新藥開發,在臨床醫學的發展中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在國內,中醫針灸臨床研究文獻的系統評價還處于空白狀態,但隨著循證醫學觀念的滲入,已有研究者開始做中醫針灸文獻的系統評價工作。

1 針灸文獻綜述與系統評價的聯系與區別

針灸文獻綜述與系統評價的研究對象都是文獻,都是在閱讀和分析大量文獻基礎上,對某個研究問題在某一研究時期內的研究狀況進行綜合、歸納后所寫的文章。但它們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①在原始資料的收集方面,文獻綜述偏重于全面,無論是隨機對照或非隨機對照試驗以及個案、經驗介紹,只要涉及所觀察的問題,都納入到研究對象中,極少考慮文章所反映的研究質量。而系統評價是在對某一課題或項目所有的研究論文進行全面、系統的質量評估后,對多個隨機對照試驗(RCTs)進行研究。②在分析方面,文獻綜述沒有通過定量方法來綜合數據而是憑綜述者的主觀判斷。而系統評價采用系統方法,如Meta分析,綜合原始研究報告的數據并定性分析。③當發現相同的幾個研究具有不同結果時,文獻綜述者往往主觀加以選擇或摒棄,或無所適從,或羅列不同的結論。而系統評價者對不同研究結果應用特定的統計方法定量地進行Meta分析,較準確地作出結論。可見,雖然文獻綜述和系統評價所包含的信息量都很大,對于許多臨床醫生,不用耗費大量精力,在不同的信息載體上去翻閱浩瀚的資料,可依賴它獲取信息,但是,系統評價比描述性綜述具有更科學的內核,其可信度更高。

2 開展針灸文獻系統評價的重要意義

針灸療法對很多疾病臨床療效確切,但由于在臨床研究上對方法學的應用不夠重視,缺乏高質量的臨床研究依據,所以未被世界充分承認和利用,甚至未被國內的西醫工作者普遍承認和利用,導致目前針灸治療的病種越來越局限。隨著循證醫學觀念的滲入,人們會更加信賴有科學依據的結論。文獻的系統評價是建立在全面、系統的對文獻研究質量評價基礎上,其結論證據性最強。開展針灸文獻的系統評價對針灸學的發展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極好的機遇。開展針灸文獻的系統評價有以下意義:①全面了解針灸臨床科研方法學的應用狀況、存在問題,對研究質量的總體水平作出評估。②為進一步開展針灸臨床研究在方法學上提出指導性意見。③對針灸或針藥結合治療疾病的有效性作出較客觀的評估以指導臨床治療決策。④有利于針灸醫學與國際接軌,促進針灸醫學走向世界。

3 開展針灸文獻系統評價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循證醫學/系統評價的關鍵在于“證據”的真實可靠程度及“證據”的重要性。如果用于系統性評述的原始材料―――已發表和未發表的研究論文質量較差,證據的可靠程度較低,則系統性評述的結果將會產生很大的偏倚,甚至得出錯誤的結論,使循證醫學成為“無米之炊”。針灸研究的論文,包括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針灸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普遍存在采用嚴格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RCT)方法進行的臨床研究論文所占比例很少的問題。1990年,荷蘭作者Riet等對從1963~1989年的有關針刺治療慢性疼痛的文獻進行了Meta分析,未能從英文版中醫雜志找到適合分析的文章,因為該雜志關于這方面的論文均為病例組報告。因此,進行針灸的系統評價研究,在強調科研人員科學道德的同時,還要在臨床科研人員,包括針灸雜志的編輯人員中開展循證醫學、臨床流行病學方法的培訓,提高針灸研究人員的科研素質,以提高針灸研究論文的質量和水平。在有條件的單位,對一些針灸常見病、疑難病進行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

4 開展針灸文獻系統評價的可行性

篇6

2.征文要求:應征論文必須是未曾公開發表,資料翔實可靠。為證明工作屬實,請附單位證明或加蓋當地衛生主管部門公章。請采用A4紙打印,標點規范,描述請采用醫學術語。論文格式請參照《中國針灸》雜志同類文章,個案及臨床報道類文章字數在800~1-500字左右,研究及理論性文章字數在2-000~4-000字左右,并附200字左右內容摘要。每篇文章請寄30元審稿費(請通過郵局匯款,未寄者不予審理)。投稿時請在稿件及信封上注明“征文”字樣。征文截稿日期:2008年6月30日。

3.演示內容征集:近年來涌現的獨具特色、療效顯著的臨床治療方法;有特色的手法操作技術;有推廣及應用價值的針灸器具操作。

4.演示征集辦法:采取預先報名、審查通過、擇優選擇的方式進行。請欲參加演示人員先將演示名稱及內容,演示者姓名、單位、詳細聯系方法(電話、e-mail地址)寄送我部(也可在投送的征文上注明是否參加演示),有條件者可將演示內容刻錄成光盤同時寄送。得到大會組委會審查通過的通知后,便可準備參加演示。獲得優秀演示獎者,除大會獎勵外,有機會與《中國針灸》雜志社合作進一步開發和推廣該項技術。

所投稿件經本刊編委會審查通過將發表于2008年《中國針灸》增刊,其中優秀者將刊登于《中國針灸》正刊。本次大會為中國針灸學會2008年學術活動項目,根據有關文件,論文入選者可獲中醫繼續教育一類學分6分,論文入選且參加會議者可獲繼續教育學分12分。

投稿及演示報名地址:北京市東直門內南小街16號中國中醫科學院內《中國針灸》雜志社

篇7

中圖分類號:R256.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6)05-0074-05

失眠又稱“不寐”、“不得臥”、“目不瞑”,是由于機體臟腑功能紊亂,陽盛陰虧,陰陽失交,不能相互維系而導致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的一種病證[1]。據統計,我國失眠的發生率約為10%~20%[2]。失眠容易導致記憶力減退、抑郁、焦慮、狂躁等精神癥狀的發生,病久會導致消化系統、心腦血管系統、生殖系統等多臟器系統疾病,從而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妨礙患者的社會功能,因此失眠的治療成為醫學界的一個重要課題。西醫治療失眠以藥物和心理療法為主,鎮靜安眠藥物副作用明顯,心理療法又存在一定局限性,而針灸治療失眠,以交通陰陽、寧心安神為法,具有整體調整的特色和優勢,更可隨證在基本處方的基礎上加減取穴,從而實現辨證論治,又因其安全可靠,療效顯著,操作方便,無明顯副作用而日益受到國內外同行的認可,被稱為“綠色療法”。《靈樞?根結》曰:“用針之要,在于知調陰與陽,調陽與陰,精氣乃光,合形于氣,使神內藏”,闡明了針灸有調和陰陽,安神定志的作用,參照2012版《針灸治療學》內科病證中“不寐”的治療,以照海、申脈、三陰交、神門、安眠、四神聰為失眠的基本處方,以調節陰陽蹺脈、益氣養血、寧心安神[3]。

失眠的證型可分為肝郁化火證、痰熱擾心證、心脾兩虛證、心腎不交證和心膽氣虛證等[1]。當今社會,人們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的差距,生活節奏的日漸加快,致使人們心理壓力過大,情志不暢,肝氣郁結,郁久化火,邪火上炎擾動心神,或灼傷陰血而致心血失養,心神不安,從而使肝郁化火導致的失眠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并較其他證型的失眠癥更為突出。參照周仲瑛主編的《中醫內科學》[1]心系病癥篇章中不寐之肝郁化火證的診斷標準如下:①主癥:不寐,甚則徹夜不寐,急躁易怒;②兼癥:頭暈頭脹,目赤耳鳴,口干而苦,不思飲食,便秘溲赤,胸悶脅痛;③舌脈象:舌紅苔黃,脈弦而數。針灸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應以疏肝解郁、清熱瀉火、養血安神為基本治則,臨床上選取符合證型之穴位、適合病情之療法尤為重要,故在常規取穴基礎上配以水溝、太沖、合谷、行間、風池等穴予以辨證施治。除體針治療外,尚有頭針療法、電針療法、刺絡拔罐療法、穴位敷貼療法及綜合療法,為臨床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提供了多種新穎有效的治療方法。現將近年來臨床上關于肝郁化火型失眠的針灸治療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體針療法

1.1常規刺法段延萍等[4]以疏肝泄熱、開竅安神為法,取穴水溝、太沖、合谷、三陰交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36例,水溝以25 mm毫針向上斜刺,行捻轉手法至患者有強烈酸脹感、目中流淚為度,太沖、合谷行瀉法,三陰交平補平瀉,針刺后留針30 min,每10 min行針1次,每日治療1次,10 次為1療程,輔以患者心理開導,3個療程后統計療效。結果總有效率為86.1%。

1.2“俞募配穴”刺法《難經?六十七難》曰:“陰病行陽,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俞在陽。”故俞募相配可通過調整臟腑陰陽來治療失眠。張荑雯[5]取心肝經俞募穴配以行間、俠溪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結果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針刺組(93.33%,86.67%,P

1.3補“照海”瀉“申脈”刺法中醫認為失眠與陰陽蹺脈“司目之開闔”的功能失調有關,且“陽蹺脈出于足太陽之申脈,陰蹺脈出于足少陰之照海”,故補照海可益水生陰,瀉申脈以滋陰潛陽,從而使“陰氣盛則目瞑”。馬新平等[7]以補“照海”瀉“申脈”刺法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結果治療組痊愈率、愈顯率均顯著高于常規針刺組(66.7%,40.0%;93.3%,83.3%;P

1.4“前四關”刺法“前四關”是指印堂穴、百會穴、間谷穴(三間穴與合谷穴連線的中點)、火硬穴(同行間穴),是由董氏奇穴門人楊維杰先生在董氏奇穴理論指導下,結合自身多年臨床經驗創建的配穴,因間谷穴和火硬穴在傳統“四關穴”前,故名“前四關”。間谷穴與火硬穴相配,既開宣上焦心胸氣郁,又清疏下焦肝膽郁熱,輔以印堂穴、百會穴調補中氣,健腦寧神,故臨床適用于肝郁化火型失眠癥的治療。關銘坤[8]采用“前四關”刺法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33例,對照組取印堂、百會、太沖、勞宮,結果:2組臨床療效和遠期療效沒有明顯的差別,但針刺“前四關”為主的治療方法臨床起效較快,證候評分降低程度優于常規辨證取穴組。結論:“前四關”刺法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起效快,療效佳,對肝郁化火證主要癥狀的改善情況較優。

1.5“龍虎交戰”針法“龍虎交戰”針法首載于《金針賦》,“龍虎交戰,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針”,原用于治療痛證,盛驥鋒[9]選取風池穴行龍虎交戰針法治療失眠取得了良好療效,認為該手法可“調和陰陽”“補虛瀉實”。吳節教授經過多年臨床實踐發現該針法行氣活血作用強,且在肝俞穴施此針法,許多抑郁、焦慮患者立覺情志舒暢,是以達到疏肝瀉火、補虛瀉實、調和陰陽的功效,周睿[10]在對照組常規取穴針刺的基礎上加予肝俞行此針法治療肝郁氣滯型失眠36例(證型診斷標準同肝郁化火型),結果治療組痊愈率及對患者焦慮、抑郁狀態的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屈亞哲[11]于肝俞穴行“龍虎交戰”針法配合常規針刺治療肝郁氣滯型失眠56例(證型診斷標準同肝郁化火型),發現此法在改善患者抑郁狀態方面較常規針刺有一定優勢,但差異無顯著意義。結論:以肝俞穴施“龍虎交戰”針法為主治療肝郁失眠較常規針刺有一定優勢,值得進一步研究。

1.6雙“十”字針法趙軍教授結合傳統中醫經絡理論、現代神經系統功能定位,及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出雙“十”字針法以專門治療肝郁失眠[12]。該法選取百會、四神聰、膻中穴為雙“十”字之主穴:先平刺百會,再從四神聰向百會平刺形成第一個“十”字,以調理督脈安腦神;于膻中向外四方平刺形成第二個“十”字,輔以太沖以行氣解郁散肝火;再取神門以開心經經氣寧心神;同時針刺照海、申脈以調陰陽蹺脈而助安眠。趙軍教授采用此法治療肝郁失眠臨床上雖屢獲佳效,但尚無相關隨機對照研究。

2頭針療法

2.1“頭三神穴”刺法“頭三神穴”包括神庭、本神、四神聰,三穴合用以醒腦開竅、鎮靜安神。李曉艷[13]采用向后平刺針刺頭三神穴加常規針刺法,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結果治療組的總有效率、愈顯率均顯著高于常規針刺組(P均

2.2“頭皮針”法“頭皮針”是根據傳統的臟腑經絡理論及現代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在頭皮的投影,針刺頭部特定的穴線而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此法直接刺激諸陽之會,具有疏通經絡、理氣開郁、活血化瘀之效,從西醫學機理上來說此法更能激活額、頂區對睡眠機制的調節作用,從而提高睡眠質量。茅盈盈[14]采用朱明清教授朱氏取穴法,取額頂帶頭皮針(屬督脈)以調理腦神、額旁1帶延長線頭皮針(屬足少陽膽經)以疏肝膽氣機,條暢情志,治療肝郁失眠患者33例(證型診斷標準同肝郁化火型),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針刺對照組(93.54%,84.37%;P

3電針療法

3.1以“四關穴”為主的電針療法雙側合谷、太沖穴合稱“四關穴”,合谷主調氣,為大腸經之原穴,而大腸經屬陽;太沖主調血,為肝經之原穴和腧穴,而肝經屬陰,兩穴相合便可調和陰陽、調達氣血、調理臟腑;同時,肝經之太沖與督脈之印堂、百會穴合用,基于肝經與督脈會于巔且督脈入絡腦的理論,則有寧腦安神的功效。四穴同用,對機體起到了整體調整的作用,共奏疏肝清熱、調暢氣血、通絡寧神之效。王英名[15]采用電針“四關穴”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結果治療組在睡眠率、PSQI、SRSS、HAMA、HRSD及WHOQOL-100等多項指標的改善程度上均明顯優于口服丹梔逍遙丸組。陳俊如[16]用電針四關穴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總有效率亦明顯高于口服丹梔逍遙丸組(96.67%,70.0%,P

3.2以“俞募配穴”為主的電針療法陳品洋[17]在常規取穴(神門、內關、百會、安眠)的基礎上配合心肝經俞募穴(心俞、巨闕、肝俞、期門),各穴得氣后加用電針療法,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結果總有效率及PSQI多項指標的改善程度均明顯優于常規取穴配合行間、太沖、風池穴的單純電針組。結論:“俞募配穴”結合電針在改善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障礙、睡眠效率和日間功能等方面均明顯優于單純電針組。

4刺絡拔罐法

張爭昌[18]把刺絡放血的作用機理歸納為疏通經絡、泄熱解毒、消腫散結、消瘀去滯、醒腦開竅、鎮靜止痛、調整陰陽、調和氣血等方面。將肝經俞募穴與刺絡拔罐法相結合,更可協同產生疏肝瀉火,安神定志之效,從而有效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王政研等[19]采用肝經俞募穴刺絡拔罐法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結果有效率、愈顯率分別顯著高于單純火罐組、單純針刺組,對于患者入睡時間和睡眠質量的積分改善顯著優于兩個對照組。結論:肝經俞募穴刺絡拔罐法是肝郁化火型失眠癥可靠的非特異性自然療法。

5發泡療法

謝福利等[20]取穴雙側太沖和右側沖陽,以雄黃4 g,百草霜1 g,大蒜10 g搗碎混勻后貼敷24 h,1次發泡,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43例,1個療程后總有效率為95.3%。結論:發泡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可通過穴位和藥物的雙重作用,協同調整氣血、陰陽、虛實,從而治療失眠,且起效迅速,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和進一步研究。

6綜合療法

6.1針刺結合中藥內服療法李琳[21]采用針刺結合加味逍遙散內服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40例,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和復發率均顯著優于口服艾司唑侖組(P

6.2針刺結合耳穴貼壓療法《靈樞?素問》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十二經脈皆上通于耳,因此刺激相應部位耳穴,能通行經氣,調節臟腑陰陽[25],對耳穴神門、交感、皮質下的刺激,可產生鎮靜、安神、催眠的作用[26]。宋春華等[27]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針刺:寧神穴(宋春華教授自擬,位于四、五掌骨間隙掌側,無名指與小指根部聯合下約0.5cm處)、于氏頭穴[28]叢刺分區額區(定位為神庭透囪會,與其平行的曲差和本神向上透刺)、風池、神門、內關、足三里、三陰交、太沖、公孫、涌泉、心俞、肝俞;耳穴:神門、交感、內分泌、皮質下、肝區。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口服舒樂安定片對照組(93.33%,80.0%,P

6.3針刺結合刺血療法章小娟[29]采用針刺結合四花穴刺絡放血拔罐法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與針刺結合耳穴貼壓組進行對照研究,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

6.4針刺結合俞募穴拔罐療法堵靖舒[33]采用針刺結合俞募穴拔罐療法治療30例氣郁化火型失眠患者,針刺取穴神門、內關、太沖、行間、百會、風池、安眠,拔罐取穴膻中、肝俞、期門、膽俞、日月、肺俞、中府,遵循先拔罐后針刺、先仰臥再俯臥的步驟,結果總有效率與常規針刺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但治療組在改善睡眠質量、入睡時間及總積分方面有顯著優勢。

6.5針刺結合音樂療法音樂治療失眠,是通過聆聽音樂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刺激人的感情中樞,引起人生理和心理的變化,消除緊張、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從而改善睡眠。肝郁化火型失眠病變在肝,肝在音為角,在針刺治療的同時配合聆聽以角音為主音的音樂,可以共奏清熱瀉火、疏肝解郁、安神定志之功,達到治療目的。姜鵬博[34]在常規針刺時,循環播放《莊周夢蝶》、《漢宮秋月》、《春風得意》、《江南竹絲樂》、《江南好》、《江河水》6首以角音為主音的樂曲,治療肝郁化火型慢性失眠30例,結果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針刺對照組(93.33%,80.00%;P

6.6頭皮針結合體針療法姜鵬博[35]采用頭皮針與體針相結合的方法治療肝郁化火型慢性失眠30例,結果治療組的總有效率、對睡眠質量的改善及肝郁化火癥候評分的改善均顯著優于傳統體針治療組。結論:頭皮針刺結合體針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比傳統體針治療更具優勢。

6.7電針結合刺血療法呂晃禎[36]采用電針結合雙側耳尖、行間穴點刺放血療法,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32例,結果2個療程后治療組除在PSQI量表評定多方面優于口服龍膽瀉肝湯組外,在中醫證候、臨床癥狀、體征等方面2組療效相近。結論:電針結合刺血療法較口服中藥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及白天活動功能。

6.8電針結合耳穴貼壓療法游峻鳴[37]采用電針“四花穴”結合耳穴貼壓神門、皮質下、內分泌、肝、心,治療肝火擾心型不寐32例(證型標準同肝郁化火型),結果總有效率顯著及PSQI中多項評分的改善程度均優于常規針刺組。結論:電針四花穴結合耳穴貼壓法對于肝火擾心型失眠療效可靠,值得臨床推廣。

6.9電針結合穴位敷貼療法張彬[38]在給予常規電針治療的基礎上,治療組、對照組分別采用丹梔逍遙散和安慰劑貼敷心肝經俞募穴,每組各30例,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90.00%,76.67%,P

6.10走罐結合艾灸療法張梅[39]在給予加味逍遙丸合杞菊地黃丸口服的基礎上,治療組采用背部走罐并艾灸,對照組加服艾司唑侖,各治療更年期肝郁化火型失眠41例,①走罐:大椎-腰俞、大杼-白環俞、附分-秩邊行緩慢柔和的往返走罐,肩井、肝俞行重走或坐罐;②艾灸:先用灸盒依次灸脾、腎俞、八s,背部督脈經及膀胱經第一、二側線部,神闕、關元,再以火龍罐灸雙足三里、雙涌泉。結果,2組療效無顯著差異,但在遠期療效、睡眠質量及焦慮抑郁評分上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走罐結合艾灸療法能顯著改善更年期肝郁化火型失眠癥患者的睡眠質量。

6.11耳穴貼壓結合中藥療法鄧世旺[40]在2組都內服丹梔逍遙散加減的基礎上,治療組加予耳穴貼壓神門、皮質下、內分泌、三焦、心、肝治療,結果,治療組在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障礙及日間功能等方面的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耳穴貼壓結合中藥內服是臨床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更為有效的療法之一,值得臨床推廣。

6.12刺絡放血結合中藥療法李滿霞[41]取百會、大椎和神庭、印堂2組穴位交替施行三棱針刺絡放血,配合龍膽瀉肝湯加味治療肝火擾心證失眠33例(證候標準同肝郁化火證),結果顯效率顯著高于單純龍膽瀉肝湯加味組和單純三棱針刺絡放血組,而3組總有效率比較無顯著差別。結論:采用龍膽瀉肝湯加味結合三棱針刺絡放血治療肝火擾心型失眠可切實提高臨床療效。

7討論

肝郁化火型失眠雖病位在心,實則病機主要在肝,為肝的生理功能異常所致。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主藏血,主疏泄,主情志。若肝司其職,則氣血調和,氣機調達,情志舒暢,從而心寧神安,睡眠正常;若肝失其職,或因情志內傷,氣郁化火,或因房勞久病,陰虛陽亢,肝火上炎擾動心神,則使陽不交陰而成失眠。從古至今,就有許多醫家結合臨床體會,認為失眠雖病變于心,但與情志內傷致肝的生理功能失常密切相關,如宋代許叔微《普濟本事方?卷一》云:“平人肝不受邪,故臥則魂歸于肝,神靜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歸,是以臥則魂揚若離體也”,清代張志聰《素問集注?刺熱病篇》注“人臥則血歸于肝,肝氣傷而不能納血,故不得臥也”,清代陳士鐸《辨證錄?不寐門》曰:“氣郁既久,則肝氣不舒,肝氣不舒,則肝血必耗,肝血既耗,則木中之血上不能潤于心則不寐”。如今,亦有滕晶[42]認為情志內傷,心神不安是形成失眠的重要病因病機。許良[43]認為精神過勞與情志不悅是失眠的主要誘發因素,主張從肝論治,平肝解郁、活血安神。王坤山[44]也認為失眠的病機主要在肝。因此,失眠的辨證立法當從肝論治,以治肝為首要[45]。

針灸治療失眠體現了祖國醫學的特色與優勢,相關機理研究表明,針灸不僅可調節PSQI、SAS、SDS等臨床相關心理量表評分的異常程度,還能改善失眠大鼠空間工作記憶功能的損害,更對5-羥色胺、γ-氨基丁酸等神經遞質及白介素、褪黑素、前列腺素D2等睡眠因子的異常有良性調節作用[46]。針灸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時,在整體調整的基礎上配合辨證施治,以疏肝解郁、清熱瀉火、養血安神為基本治則,其療效獲得國內外認可,季向東等[47]通過研究表明,針刺療法能有效改善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的睡眠質量,同時降低患者的血清NE含量,提高5-羥色胺水平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基因表達水平,療效顯著優于口服西藥曲唑酮。

從目前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研究情況來看,近幾年,針對肝郁化火型失眠癥的針灸治療方法日趨多樣,目前,仍以體針治療為主,或包括“俞募配穴”、“補照海瀉申脈”、“前四關”、“龍虎交戰”、“雙十字”等特殊刺法,或結合中藥內服、耳穴貼壓、刺血、拔罐、樂療等療法,尚有頭針、電針、發泡療法及多種綜合療法,可謂琳瑯滿目,但其中許多療法操作步驟繁瑣,考慮會造成患者依從性差,臨床執行力低的問題,還需精選操作簡便、療效可靠的方法。另外,在對針灸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現代機制研究仍有欠缺,若僅從傳統中醫學理論中經絡、穴位的作用來解釋也難以跟上現代醫學研究的腳步,今后可把研究的重點轉移到這方面來,究其機制,方能精確選穴,合理選擇治療方法,從而增強療效,減少病人痛苦。最后,在治療的同時應重視調護,幫助患者從生活、飲食、情志、睡眠習慣等各個方面進行護理,協同治療[48]。

參考文獻:

[1]周仲英.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46-167.

[2]失眠定義診斷及藥物治療共識專家組.中國失眠定義、診斷及藥物治療專家共識草案[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6,39(2):141-143.

[3]高樹中,楊駿.針灸治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64-65.

[4]段延萍,周杰,張茹心.針刺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36例[J].中國針灸,2006,26(7):498.

[5]張荑雯.俞募配穴法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癥的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23-29.

[6]田甜,季萍,張榮媛.針刺心經俞募穴為主治療肝郁化火型不寐30例[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5,36(8):61-62.

[7]馬新平,李凈草,錢旭.針刺照海申脈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療效觀察[A].四川中醫,2011,29(3):119-120.

[8]關銘坤.針刺前四關為主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癥的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10-15.

[9]盛驥鋒.虎交戰法針刺風池穴的臨床新用[J].浙江中醫雜志,2001,4(1):172-173.

[10]周睿.“龍虎交戰”針法為主治療肝郁氣滯型失眠的臨床研究[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4-30.

[11]屈亞哲.“龍虎交戰”針法為主治療肝郁氣滯型失眠癥患者抑郁狀態的臨床研究[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6-25.

[12]倪國忠,楊欣鵬,張韌,等.趙軍教授雙“十”字針法為主治療肝郁氣滯型失眠的臨床經驗體會[J].針灸臨床雜志,2012,29(12):32-33.

[13]李曉艷.針刺“頭三神穴”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的臨床觀察[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19-26.

[14]茅盈盈.額頂帶、額旁1帶治療肝郁氣滯型失眠癥的臨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21-38.

[15]王英名.“四關”為主電針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32-36.

[16]陳俊如.電針四關穴為主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癥的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29-30.

[17]陳品洋.俞募配穴結合電針療法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的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16-21.

[18]張爭昌.刺血療法臨床應用撮要[J].陜西中醫,2001,22(6):347.

[19]王政研,豐芬,張巍山.肝經俞募穴刺絡拔罐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癥隨機對照研究[J].四川中醫,2015,33(4):160-161.

[20]謝福利,孫寧,潘懷義,等.發泡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43例臨床觀察[A].河北中醫,2007,29(10):895.

[21]李琳.加味逍遙散配合針刺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2015,33(12):128-129.

[22]孟凡一,趙軍,金弘.針刺肝經俞募穴結合針刺治療肝郁化火型不寐的臨床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7):38-39.

[23]黃俊山,吳文寶,曾雪愛,等.針刺合松郁安神方治療肝郁化火型不寐40例療效觀察[J].福建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2(3):1-2.

[24]毛芝芳,鄭利鋒.龍膽瀉肝湯結合針刺治療肝郁型失眠43例[J].北京中醫藥,2009,28(6):453.

[25]康鳳河.耳穴貼壓配合針刺治療失眠78例臨床觀察[J].天津中醫學院學報,2005,24(2):89-90.

[26]李蓓.耳穴壓丸法治療失眠癥的臨床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1,14(3):23.

[27]宋春華,王雪瑋.針刺寧神穴配合耳穴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臨床體會[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5(7):9-11.

[28]于致順.頭穴的基礎與臨床[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2.

[29]章小娟.針刺結合四花穴刺絡放血拔罐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療效觀察[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10-15.

[30]鄭璇燕.四花穴刺血拔罐為主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癥的臨床觀察[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17-22.

[31]宋楠楠.刺血拔罐法結合針刺治療肝火擾心型失眠的臨床觀察[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21-27.

[32]歐陽桂齡.俞募配穴結合刺血療法治療肝火擾心型失眠的臨床觀察[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16-24.

[33]堵靖舒.俞募拔罐配合針刺對嶺南地區氣郁化火型失眠的療效觀察[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2014:14-20.

[34]姜鵬博,李巖,崔晨.針刺配合音樂療法治療肝郁化火型慢性失眠癥的臨床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4(6):64-65.

[35]姜鵬博.頭皮針刺配合體針治療肝郁化火型慢性失眠癥的臨床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23-26.

[36]呂晃禎.刺血配以電針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癥的臨床觀察[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8-23.

[37]游峻鳴.電針“四花穴”結合耳穴貼壓療法治療肝火擾心型不寐癥的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26-36.

[38]張彬.丹梔逍遙散穴位貼敷結合電針對肝郁化火型失眠臨床觀察[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17-28.

[39]張梅,曲慧馨,劉世寶.走罐并艾灸治療更年期肝郁化火型失眠證療效觀察[J].中國療養醫學,2013,22(3):210-212.

[40]鄧世旺.耳穴貼壓配合中藥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療效觀察[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12-14.

[41]李滿霞.龍膽瀉肝湯加味加三棱針刺絡放血法對失眠(肝火擾心證)的臨床研究[D].長春:長春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18-20.

[42]滕晶,張繼香.談失眠從心肝論治[J].山東中醫藥雜志,2005,24(1):6.

[43]許良.失眠癥從肝論治[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1(9):16.

[44]王慧艷,王坤山.從肝辨治失眠的經驗[J].新中醫,2000,32(2):5.

[45]姜華.頑固性失眠從肝論治臨證探討[J].天津中醫藥,2005,22(4):316-317.

篇8

善心仁術 造福病患

氣功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健身術,以其調息,調形,調心的方式達至形神合一的境界而聞名於世。作為中醫學的重要一支,其強調同因的整體療法,在中醫學上的作用亦日益受到重視。香港中國氣功科學研究院院長王而剛先生練習氣功多年,深入鉆研氣功之功用,強化了中醫“氣化論”、“精氣神”等理論和臓腑心理相關性等的認識。他認為:通過自我氣功修練,能夠提高人體免疫力,調整機體各系統的功能。因而,他充分運用氣功之醫學效用,將氣功與針灸、推拿相結合,形成氣理合一,開拓了新的治療途徑。

王而剛先生和張葆榮醫師夫婦二人於1988年來到香港,堅持行醫治病,服務市民。開辦的張葆榮中醫診所,治療范圍包括內外全科、疑難雜癥、耳穴治病、點穴刮沙、針灸拔罐、物理治療、病理推拿、跌打損傷。張葆榮醫師介紹道:“我們主要以物理治療為主,無論是內科還是外科,通過針灸、推拿、拔罐等手法的運用,達到治療的效果。”作為醫生,他們自知是藥三分毒的道理,因而在治療時,盡量少用藥物,如果一定要用到藥物也主要採用食療,以減少副作用。而多年的實踐經驗和臨床效果驗證,該法具有十分顯著的療效。

多年經驗的積累和鉆研,王而剛夫婦的醫術不斷精進,結合古法自創了各種療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治療理念。他們將推拿、針灸、氣功三者相結合,在治療老年退化性增生、骨刺、膝關節炎、膝關節退行性病變、腰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頸椎骨刺、頸椎增生、軟組織增生等各類骨痛癥狀具有突出的療效。且該類頑疾,基本上在一個療程即十次治療之內,就能基本解決,使病人恢復正常。其自創的“38秒穴位按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療法,以推拿為基礎並配以自創手法,按住痛點持續38秒即可解除痛苦,而今,經此手法治愈的病患已有上萬人之眾。其療效之神奇、救助之眾,不得不令人讚嘆,無怪乎二人備受患者尊敬。

數十年來,無論是各種小疾小病還是疑難雜癥,經王而剛夫婦診治的案例已不計其數,其中不乏專業名醫所未能治愈之案例。有位比利時患者,身患遺傳性多囊腎腫瘤,其母親、兩位哥哥、一位姐姐因此病而不治身亡,在該患者前來治療時已不能工作。遺傳性多囊腎腫瘤本就是一個醫學難題,世界上還未有過完全治愈的案例,經王而剛夫婦細細剖析病理,耐心診治後,該病患雖未完全康復,但已能正常生活。為了感激他們的幫助,該病患還贈送他們一個特別紀念品,以表示:他們二人還原了她鋼鐵般的體魄,是其再生父母。更有甚者,夫婦二人還通過高超的醫術,轉變了一位西醫對中醫的看法。該醫生原對中醫持懷疑態度,患有腰痛癥後,朋友向其推薦張葆榮中醫診所數次而不至,及至親眼所見另一位患者的神奇痊愈,第四次終於前來診治。而後,該醫生已成為王而剛夫婦的朋友,甚至經常向患者推薦該診所。

除了高超的醫術令人嘆服外,其仁厚的醫德更使人欽佩不已。夫婦二人緊遵醫術乃仁術善業之道,將治病救人置於首位。患者無高低貴賤之別,皆以一顆醫者父母心待之。對於一些經濟條件較差者,往往減免費用,甚至不收費。有一位長者生活困難,以接受社會福利署救濟為生,每次求醫問診,除免診治費外,還贈送藥物,助其痊愈。其善心仁術,稱得上良醫之名。

在業界,張葆榮醫師也備受關注與褒獎,並榮獲全國疑難病癥三等獎,於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榮譽證書。在患者們的口口相傳下,診所聲譽日隆,王而剛夫婦在治療骨痛癥和疑難雜癥上的良好名聲早已傳揚海內外,吸引了眾多世界各地的患者慕名而來,包括美國、意大利、新加坡等地。而在這眾多的顧客中,更為以一個家庭、公司、團體的形式固定在診所檢查診治,診所在患者心目中的信譽度可見一斑。

談及今日香港中醫發展之環境,王而剛先生欣慰地說道:“後,政府對中醫的重視程度日益加強,實行中醫註冊制度確保了管理的法制化和規范化,而所以香港註冊中醫師必須不間斷進修的規定,亦帶動了整個中醫行業的向前發展。因此,香港中醫業發展前景可喜,這是中醫之福,也是醫者之福。”

執著鉆研 勇於創新

王而剛先生的氣功造詣能達至今日之境界,可非一朝一夕之事,都是通過他的艱苦勞動和刻苦努力所得。從家至診所須一小時的地鐵路程,他就利用這一小時練習氣功,日日堅持,周而反復,甚至還專門寫了《在地鐵里的健身術》一文,以鼓勵大家充分利用地鐵時間。作為香港中國氣功科學研究院院長,王而剛先生傾心研究氣功文化,擴大氣功的影響力。他參加2010年的(香港)國際中醫針灸、推拿、氣功學術研討會,一家人共同撰寫了論文《中國氣功的健身機理探析》,與眾醫學專家及氣功大師交流心得,探討發展之道。

問渠哪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創新與改進是任何事物向前發展的源泉,中醫也是如此。中醫之所以不如西醫發展那麼迅速,大部分原因在於中醫的很多重要概念、原理皆未得到規范的、理論化的解釋,在現代化道路上,發展較為緩慢;另一方面中醫的哲學基礎如“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等皆屬於形而上的理論,很難用語言進行清晰凖確的描述。因而導致被冠之以“不科學、不規范”而受人詬病,推廣也就較為困難。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王而剛夫婦勇於創新,不斷鉆研,採用中西醫結合、傳統醫學與現代科學相結合,博採眾長,而成一家之言,為中醫的現代化、科學化發展做著不懈的努力。

氣與經絡乃中醫學之基礎性理論,然而什麼是氣,什麼是經絡,卻未能得到詳盡的解釋,依然是世界性醫學難題。就經絡而言,經絡的本質是什麼?如何將經絡具體顯示出來?為什麼活人有經絡,而死人沒有?就氣而言,中醫所說的“氣血”、“肝氣”等中的“氣”實指什麼?氣又在人體中起著什麼樣的作用?等等一系列問題,中醫乃至世界性的醫學專家窮其十幾年時間,卻仍未有定論。中醫科學化道路依然路漫漫而修遠。

王而剛夫婦結合四十多年的行醫經驗,不斷改進治療方法,總結理論,這兩方面作了深入細緻的研究,寫成《經絡是生命信息能量的諧振通道——經絡本質初探》、《氣的本質》兩篇論文,投稿於北京生物工程醫學雜誌並被採用,將於明年的第一期刊登。兩篇論文受到該雜誌主編的重視,在其回信中以“創新、合理、全面”六字進行高度評價。

在論文中,他們分析了“在解剖學中無法觀察到的原因”、“如何顯現經絡”等問題。他們認為,經絡是生命信息能量諧振通道,生命信息能量的載體是遠紅外電磁波,因而顯示遠紅外電磁波的通行傳導情況,就會找到生命信息能量的通道(經絡)。並提出,可用測能量的儀器如熱相儀等可測量經絡中的能量及其變化情況並顯示經絡等重要理論。

於“氣”方面,他們認為,氣首先是一種能量,其本質是生命信息能量,人體中的四種基本氣(元氣、宗氣、營氣、衛氣)和派生的“臓腑之氣”等,其本質都是相同的,是一種有生命信息能量的物質。而細胞通訊的傳播子是W+、W-、Z°和光子。並計算出氣在體內的傳導速度是載體(遠紅外電磁波)產生的熱效應的傳遞速度和按五十營的推算相符,約為3.125厘米/秒。中醫所謂的補氣、養氣,就在於把體內能量調動起來,以加強自我免疫力,從而形成自我防護達到加強體質的作用,因此,中醫在一定程度上是氣的能量的科學。

兩篇論文將中西醫結合、經典理學理論與現代科學理論相結合、生物化學與能量學相結合,在合理的基礎上創新,深入細緻、嚴謹而又全面地分析了“經絡”與“氣”的理論,並試圖將二者以現代化、科學化的形式表現出來。二者皆是中醫學之重要而又獨有的概念,王而剛夫婦的所進行的探索,皆是現代醫學界未攻克的難題,屬於最前沿、先進的理論,無論是在充實中醫學的理論知識,還是在醫學實踐運用上,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作為先行者和探索者之一,王而剛夫婦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和國內外學者一起開拓科學研究的獨特領域。”今後,他們將更加致力於其實踐性研究,繼續鉆研,向醫學難題挑戰。

其子王匯成先生,在父母的影響下,亦頗具醫學天賦,是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系學士學位、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碩士,剛剛考取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並擔任香港中醫經絡研究院院長。一家人齊心協力,共同致力於醫學研究上,用高超醫術造福於人,透過研究推動中醫業的發展,可謂厚德之家。

王而剛先生在多年氣功練習經驗和發表的論文的基礎上寫成的《中國傳統健身術的健身基理》一書,正在籌備出版中,為發揚氣功文化,推動市民身心健康略盡己力。

篇9

中醫藥博士都研究什么?研究中藥有效成分?還是專門研究中醫經典?還是立足于臨床以后成為名中醫?昨日上午,第二屆全國中醫藥博士生優秀論文頒獎大會上,百余位來自全國的中醫藥專家、學者和博士生聚集在浙江中醫藥大學,展示自己的科學研究成果,PK結果,專家組評出80多篇優秀論文獲得全國優秀。

中醫藥的博士生研究成果頻出,比如,中藥有效成分的分析、中醫經典方的現代解讀,針灸手法在鎮痛中的應用等,傳承了中醫藥,更用現代方法引領中醫藥的發展。浙江中醫藥大學副校長方劍喬說,中醫博士以后不光是要成為名中醫,還會成為中醫現代化研究的中堅力量。

據了解,浙江中醫藥大學現有一級學科中醫學和中藥學博士點,二級學科也有15個博士點,每年招收50多名博士研究生,他們成為中醫院臨床骨干、中藥研究院和高校的科研人員。

本報記者 王蕊

本報通訊員 金聰偉

篇10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是以骨量減少、骨的微觀結構退化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發生骨折的一種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質疏松應屬于中醫學“骨痹”、“骨痿”范疇。其特點是骨量明顯減少,尤其是含松質骨成分較多的脊柱、論文好網醫學臨床股骨頸和長骨端。形態學改變為骨小梁變細,骨皮質變薄,髓腔增寬。中醫學認為主要病因是腎虛,其次是脾虛和痰瘀。西醫學多認為是激素代謝和鈣吸收不良所致。

腎虛導致骨質疏松引起腰椎生物力學結構改變。骨量減少是OP的特征,骨的力學強度下降是OP的本質。腰椎椎體高度下降,且以楔形變為主,說明椎體前緣壓縮程度較后緣為重。由于人體重力或受到屈曲應力,使脊柱椎體前側遭至壓應力,其前部受載荷隨之增加,向前彎矩增加可導致骨質疏松的椎體前窄后寬的楔形改變。代謝性骨病(骨質疏松和骨軟化)是退變性腰椎側彎、挺直的主要原因,因此腰椎前突的恢復比側彎的矯正更重要。另外椎間盤的退化,使腰椎曲度、骶骨傾斜角和前凸指數明顯減小,為了脊柱自身的穩定,造成骨質增生的發生,椎體內的骨小梁變得稀疏。

重建骨骼的生物力學平衡,單純靠補充鈣制劑、激素,或者應用中醫中藥、針灸等療法補骨生髓,目前通過臨床觀察療效均不理想,與期望療效相差較多,所以目前針對中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沒有一個具有中醫特色的規范性療法。

中醫治療體現在整體觀念、標本兼治、動靜結合。對于綜合治療骨質疏松,從腎論治、針藥結合、中西結合是目前廣泛采用的治療原則。通過臨床及實驗研究,電針、灸法對維持骨的力學性能都是有一定的作用。骨質疏松臨床長期治療的目的是減緩骨質量的減少,這是一個緩慢而艱難的過程,患者由于主觀的原因往往難于堅持。

而短期治療目的,應以緩解由于骨量減少造成的腰痛為最直接的目的,往往受到患者的歡迎。腰椎間盤軟骨、椎間關節、韌帶及肌肉等與腰痛發病密切相關。在腰椎構成組織中,椎間盤軟骨和椎間關節隨著年齡增長而變性,成為腰痛最常見的病因。同時,由于疼痛限制了機體的活動,從而引起椎間關節攣縮、腰椎構成組織萎縮及變性,形成了疼痛的惡性循環。骨質疏松癥進展后易發生骨折,出現脊柱變彎、駝背后必然伴有腰背部痛,按壓棘突后可誘發疼痛。論文好網醫學臨床這是由于增加棘間韌帶張力和骨折部位附著的韌帶發生炎癥所致。再有因脊柱變彎、駝背后當背部伸展時,肌肉常呈過伸狀態,可同時發生疲勞性腰痛及缺血性腰痛。這種腰痛的特征是向后彎腰或取胸膝位時,可減少背部肌肉張力和肌肉內壓,使肌肉血流量增加,腰痛減輕或消失。對老年功能性腰痛患者施行腰背肌訓練之后(加強腰背肌特別是背肌的訓練)腰痛確有改善。因此對于緩解由于骨質疏松造成的腰痛,除了必要的藥物療法以外,還應實施增強腰背肌的運動療法。

基于上述因素的影響,針對由于原發性骨質疏松造成椎體內部微骨折及骨質量減少,筆者認為應發揮傳統中醫學的特色及優勢,以針灸補腎為本,結合推拿按摩調整腰椎力學結構,加強腰背肌的力量,緩解腰痛為標,內外兼治,動靜結合,遠針近推來達到對骨質疏松的整體治療。針灸補腎多采用背腧穴和原穴,經臨床觀察取得了由于單純口服鈣制劑的效果。應用隔姜灸或隔附子餅灸,能夠溫經補腎,益氣固精,疏經止痛。

由于骨的代謝周期較長,一般而言,整個骨重建過程持續約3~4個月,且只有70%的骨基質礦化,完全礦化還須4個月左右時間,故整個針灸療程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時間。采用針刺遠端委中穴和太溪穴,并用溫針灸上述穴位,同時在患者腰部推拿的方法,動靜結合,補腎壯腰。運用遠針近推療法動靜結合,補腎壯腰止痛,使骨質疏松腎虛型腰痛患者疼痛緩解,運動功能改善。我們通過觀察腰椎CR影像學、血液生化學各項指標和疼痛視覺評分VAS的變化規律,評價原發性骨質疏松的近期及遠期療效。短期以腰椎生物力學的影像學改變為參照,以臨床患者對疼痛的評價為基礎,判斷療效;遠期以血液生化學指標為評價標準,遠期與近期療效相統一,從根本上抑制骨質量的減少及由此所產生的一系列病理變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远县| 灵台县| 巴楚县| 刚察县| 池州市| 如皋市| 且末县| 黔江区| 松溪县| 甘谷县| 光山县| 天津市| 嘉鱼县| 内丘县| 宜昌市| 沂水县| 兰州市| 中牟县| 彰化市| 东阳市| 赫章县| 文安县| 罗定市| 杂多县| 乾安县| 临沂市| 赤壁市| 龙川县| 吐鲁番市| 丰县| 崇阳县| 桐柏县| 南充市| 墨玉县| 崇文区| 龙井市| 伊川县| 余江县| 白玉县| 呈贡县| 沙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