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8 09:49:0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高中生事跡材料,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但是,這并沒有使這個苦命的女孩改變什么,反倒是讓她更加的堅強起來了。
她的本子上有這樣的話令我感動:在荊棘道路上,唯有信念和忍耐能開辟康莊大道。下面有她的隨筆:我相信不要輕易放棄,打開門的可能是最后一把鑰匙,就算我是一個小人物,也不放棄讓自己的激情燃燒大的夢想,只要我能伸出手去,夢想就不再遙不可及。她決定燃燒激情,為自己搏一個未來,她便這樣做了。初中的最后一年,我們以為她瘋了。她常常學習到后半夜,每天睡四五個小時,卻不曾聽到過她說累。功夫不負有心人,中考出成績的時候,她接到了那張她夢寐以求的紅色喜報。拿到喜報的時候,她沒哭,也沒笑,她對自己點了點頭,像將軍般的堅定。
將豆漿或雞蛋清溶液改為煮熟的雞蛋白。操作過程中不需要使用試管,直接將蛋白塊放在培養皿中,先加雙縮脲試劑A液,再加B液,即可直接觀察實驗現象。雞蛋白為白色,與實驗現象紫色形成明顯顏色對比,實驗現象明顯,不需要另設對照實驗。實驗結束后將實驗器材清洗方便,用雞蛋清溶液做,如果稀釋不均勻,可能導致殘留在試管壁不容易清洗。
鑒定蛋白質的原理是利用堿性環境中的cu2+可以與蛋白質中的肽鍵發生絡合反應形成紫色絡合物。煮雞蛋的過程是蛋白質變性的過程,但蛋白質的變性僅僅是空間結構的破壞,未改變肽鍵的結構,因此反應仍然可以發生,現象仍然存在,可以鑒定蛋白質。
1.2 洋蔥細胞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的實驗材料改進
將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紫色較深的細胞改為切開后光照保濕培養2~3d的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在實際操作中用鑷子撕取表皮時,因外表皮與葉肉緊貼在一起,不易分離,往往容易撕破表皮細胞或帶有葉肉細胞。撕破表皮細胞的液泡,在顯微鏡下觀察,液泡的紫色變淺,有的液泡破裂后花青素流出紫色消失。帶有葉肉細胞的外表皮,顯微鏡下觀察,細胞重疊,層次加厚,觀察效果差。改進后內表皮與葉肉則易于分離,在剝洋蔥鱗片葉的過程中,常出現內表皮自然分離,內表皮撕取比較方便,且不容易破裂,既大大降低了實驗難度,又增強了實驗效果,還降低了實驗成本(洋蔥在實驗中利用率提高了)。
植物細胞液泡中花青素是在光照下形成的,采用光照保濕(維持細胞正常生理狀態)培養的方法,把洋蔥內表皮培養成紫色后,用洋蔥內表皮做實驗材料效果非常理想。
1.3 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實驗材料改進
改選用新鮮菠菜葉為烘干綠色葉片的研磨粉末。菠菜葉含水分較多,研磨時碎葉黏滑,充分研磨難度大;另一方面,水分多降低了丙酮的濃度,低濃度丙酮只能溶解少量色素。烘干后研磨的綠色葉片粉末,含水量相對較少,顏色深綠,含色素較多,層析時效果較好。但制備粉末時應注意葉片的方法處理:將葉柄和粗葉脈除去,然后將葉片磨碎。磨碎的粉末既有利于提高溶液的濃度,又易于長期保存,不同季節使用,尤其能解決獲取綠色葉片較困難的時期的材料來源問題。還可以簡化實驗步驟,節約實驗材料,提高實驗成功率。
實驗的目的是獲取了高濃度的色素溶液,且不受季節的限制,本實驗處理只是減少了水分,并不影響葉片中色素的種類和含量。
2 實驗試劑的改進
2.1 還原糖鑒定實驗
斐林試劑不穩定,在實驗中要求現配現用,但對于規模比較大的學校作實驗不太方便,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甘油銅試劑或班氏(Benedict)試劑替代。甘油銅試劑的配制方法(見蘇教版《第一冊教師用書》)為:先將30g氫氧化鈉溶解在200mL蒸餾水中配成溶液A,將15g硫酸銅晶體溶解在200mL蒸餾水中配成溶液B,再將溶液A和溶液B混合并攪勻,則產生淡藍色沉淀(氫氧化銅),然后加入甘油8mL并用力搖使沉淀溶解,溶液呈深藍色透明。最后加蒸餾水500mL,即成甘油銅,可長期保存備用。班氏(Benedict)試劑的配制方法(見《基礎生物化學》)為:稱取檸檬酸鈉173g及碳酸鈉(NaCO3)100g加入600mL蒸餾水中,加熱使其溶解,冷卻,稀釋至850mL。另稱取17.3g硫酸銅溶解于100mL熱蒸餾水中,冷卻,稀釋至150mL。最后,將硫酸銅溶液徐徐加入檸檬酸鈉一碳酸鈉溶液中,邊加邊攪拌,混勻,如有沉淀,過濾后貯于試劑瓶中可長期使用,該試劑穩定,靈敏度高,即使葡萄糖含量很少(0.1%)也能生成大量沉淀。
2.2 蛋白質鑒定實驗
教材中介紹的雙縮脲試劑使用時要求現配現用,不能長期保存。改進型配方(見《植物生理學實驗指導》)為:依次溶解1.5g硫酸銅、6.0g酒石酸鉀鈉于500mL蒸餾水中,在不斷攪拌下加入質量分數為10%的氫氧化鈉300mL,然后加蒸餾水至1000mL,貯于棕色瓶中,蔽光,可長期保存。如有暗紅色沉淀出現,即不能使用。
3.3DNA的粗提取與鑒定實驗
教材實驗原理中介紹,DNA遇二苯胺(沸水浴)會變成藍色,因此,二苯胺可以作為鑒定DNA的試劑。實驗中,在使用二苯胺試劑前滴加幾滴乙醛可提高反應的靈敏度,使實驗現象更明顯。
3.4 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
在實驗中,用醋酸洋紅對洋蔥根尖進行染色后,可以放在酒精燈上略微加熱,這樣可使細胞質破壞,增進染色體的染色。但不宜過于加熱,避免將染料煮沸使細胞干縮毀壞,或染料沉淀而不能觀察。如用石炭酸一品紅(配置方法見《遺傳學實驗》)代替醋酸洋紅染色效果更好,石炭酸一品紅把核和染色體染為紅紫色,細胞質一般染不上顏色,故背景清晰,觀察效果更佳。
3.5 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
葉綠素保護試劑的改進:在實驗中,由于學生把握不好CaCO3的用量,致使難溶于水的CaCO3白色粉末明顯地殘存于濾液中,影響實驗效果。經過實驗,Na2CO3同樣具有保護葉綠素的作用,且有易溶于水的優點,故可改用少許Na2CO3代替CaCO3。
要求學生熟練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技術. 其中涉及考查方面有:(1)低倍鏡(4X、10X)的使用方法.(2)高倍鏡(40X)的使用方法.(3)顯微鏡的放大倍數.顯微鏡放大倍數=目鏡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4)血球計數板計數法.(5)制作臨時裝片、切片和涂片.適用于顯微觀察,凡需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材料,必須先制成臨時裝片、切片和涂片.
例在觀察顯微鏡時,經常遇到以下5種現象:(1)視野亮度晃眼;(2)
對光時視野中出現窗欞、樹影等物現象;(3)只見視野不見圖像;(4)圖像結構不完整,試分析出現這些現象的可能原因,并提出排除方法.
析(1)視野亮度晃眼,可能原因:①反光鏡直射強光源;②光照到通光孔上緣.排除方法:①用平面鏡斜對光源;②挪鏡.(2)對光時視野中出現其他物象,其可能原因是鏡筒太高或太低,調節一下鏡筒即可消除.(3)
只見視野不見圖像,可能是操作不仔細,低倍鏡頭偏于一旁.排除方法:將低倍鏡頭對準通光孔.(4)圖像結構不完整的可能原因是未根據材料的不同折光性用光,應調節光圈使透明度一致.
二、物理和化學分析技術
具體技術包括:
1.分離技術.分離技術主要是利用物理學和化學的原理建立起來的各種分離、純化方法.常用的分離技術有以下幾種:
(1)研磨、過濾.適用于從生物組織中提取物質,如酶、色素等,要求學生熟練掌握研磨、過濾的方法,如研磨時要先將生物材料切碎,然后加入摩擦劑(常用二氧化硅)、提取液及其必要物質,充分研磨之后,往往要進行過濾,以除去渣滓,所用過濾器具則根據需要或根據試題中提供的器材加以選用,如可用濾紙、紗布、脫脂棉、尼龍布等等.SiO2,由于過濾只是粗略地去掉渣滓,因此為了提高速度并使實驗明顯,一般不選用濾紙,而是選用脫脂棉.
(2)層析法.適用于溶液中物質的分離.主要步驟包括制備濾紙條,畫濾液細線,層析分離.
2.測定技術.
包括:(1)定性測定――比色法.從細胞組織中,鑒定有機物的常用比色法,參見下表.
成分試劑作用顏色反應
還原糖斐林(Fehling)試劑使自由醛或酮基的糖氧化產生棕紅色Cu2O沉淀
蛋白質雙縮脲試劑肽鍵在堿性環境中與CuSO4結合產生紅紫色的絡合物
淀粉碘液淀粉與碘結合藍色反應
脂肪蘇丹Ⅲ酒精溶液脂肪與蘇丹Ⅲ結合紅色反應
維生素A三氯化銻一氯仿溶液與SbCl3作用藍色反應
維生素B1重氮化氨基苯磺酸溶液在堿性溶液中發生作用紅色反應
核酸亞硫酸復紅溶液與DNA發生作用呈紅色或紫色
(2)定量測定――滴定法.
(3)同位素示蹤技術.同位素示蹤技術可用于物質代謝以及其他實驗中以了解物質來源或去向,或者區分事情結果是由于此還是彼的緣故.如光合作用光反應產物――氧氣中的氧的來源,二氧化碳形成葡萄糖的途徑,確定誰是遺傳物質的噬菌體浸染細菌的實驗等
典型例題
例1 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1)提取和分離葉綠體的色素,可采用方法.
(2)用毛細吸管在濾紙上劃出濾液細線時,線條越細越好,這樣可以避免 ,以便取得較好的 .
(3)葉綠體b為黃綠色,層折后的位置是在濾紙條的 .
(4)實驗應盡量在通風處進行,實驗后一定要將手洗凈,這是因為 .
析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的色素可采用紙層析法.在點樣劃線時,越細越好,這樣可避免色素帶之間部分重疊,以便取得較好的分離效果.層析后,濾紙條上自上而下有4條色素帶.因為該實驗使用了苯、丙酮等有毒化學藥品,實驗時應通風,實驗后要洗手,確保安全.
三、微生物培養技術
主要考查培養基的制作技術.培養基的制作過程如下:(1)配制液體培養基 .(2)配制固定培養基.(3)調整 pH.(4)過濾分裝.(5)滅菌.
典型例題
例將10 mL酵母液放在適宜溫度下培養,并于不同時間內等量均勻取樣4次,分別測定樣品中酵母菌的數量和pH,結果如下表.請分析回答.
樣品酶母菌數量(個/mm3)pH
(1)表中樣品的取樣先后次序為 .
(2)對酵母菌而言,100 mL該培養液的環境負荷量為 個.
(3)若第5次均勻取樣時,樣品中的酵母菌數量為760個/mm3.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是 .
析(1)根據樣品菌數,越在先菌數越少,由此取樣順序為2、4、1、3.(2)經過培養10mL培養液中有菌數1210個/mm3,環境負荷量應為1.21×107.(3)培養液中的營養物質不斷被消耗,pH減小,部分酵母菌因營養缺乏不適應而死亡并解體.
注:材料為培養的啤酒酵母.
四、植物解剖與生理測定技術
技術包括:各種器官解剖與觀察方法、徒手切片技術、光合作用強度的測定方法.
典型例題
例有人設計了一個實驗來證明光合作用需要CO2,他在兩支試管里裝入藍色的BTB溶液(這種溶液在酸性條件下呈黃色,堿性條件下呈藍色),向管內吹入CO2,溶液都變為黃色.在1號管內加入綠色水草,放在陽光下,2號管內也加入綠色水草,用黑紙包起來.如后,發現1號管內BTB液變藍,2號管內液體仍然黃色.因此,他認為這個實驗可以證明光合作用需要CO2.
有人認為這個實驗不夠嚴密,你認為如何在上述實驗裝置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就可以使實驗更加嚴密地說明光合作用需要CO2? .
析應增加1支黃色BTB液的試管中不放水草,但是照光,排除BTB液遇光變色的可能.
五、孟德爾性狀的遺傳分析技術
主要技術包括:1.果蠅的單因子實驗方法.選取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果蠅(長翅與殘翅或灰身與黑身)進行雜交和測交,觀察雜種后代相對性狀的遺傳表現,從而驗證孟德爾分離規律.2.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方法.孟德爾的遺傳規律符合概率的基本原理.通過人工模擬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的分離,以及受精時雌雄配子的隨機結合過程,便可驗證基因的分離規律.
典型例題
例在番茄中真實遺傳的紫莖、缺刻葉植株(AACC)與真實遺傳的綠莖、馬鈴薯葉植株(aacc)雜交,F2結果如下:
紫莖缺刻葉紫莖馬鈴薯葉綠莖缺刻葉綠莖馬鈴薯葉
247908334
(1)在總共454株F2中,計算4種表型的預期數.
(2)問這兩基因是否是自由組合的?
析 (1)按基因的自由組合規律,兩對相對性狀條本雜交,F2的4種表型分離比應為9∶3∶3∶1,這樣4種表型的預期數應為256∶85∶85∶28.(2)這兩對
六、生態和環境考查技術
該技術主要包括:1、種群密度的測定技術.主要包括雙子葉草本植物種群密度的測定方法和昆蟲種群密度的測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