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光的折射教案模板(10篇)

時間:2022-12-24 16:42:3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光的折射教案,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光的折射教案

篇1

(1)使學生認識折射現象,掌握折射規律.

(2)使學生能作簡單的折射光路圖.

應達到的目標:①能說明什么是折射現象;②掌握折射時的規律;③能作出簡單的折射光路圖;④知道光發生折射的條件(斜射入兩種媒質的界面上,從一種媒質進入另一種媒質).

(三)課型:規律課.

重點:光的折射規律.

教具:演示儀器:燒杯,水,筷子,方形玻璃水槽,白色刻度盤,光源.

(注意:本課中的實驗需要在暗室進行.)

(四)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1)光在反射中有什么規律?

(2)什么叫做光路的可逆性?

2.引入新課:

(1)演示:①將一支筷子斜插入燒杯的水中,看到:筷子好像在水面處折了向上彎.

②再透過玻璃磚看一支粉筆時看到什么現象:一部分同學看到粉筆的位置好像錯位了,由于位置關系,還有部分同學看到沒錯位.

③教師:筷子并沒折,粉筆也沒有錯位,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錯覺呢?為了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先來研究光的折射情況.引出課題——光的折射規律.

3.授新課:

(1)演示:在玻璃水槽內固定白色刻度盤,使水槽內的水面位于刻度盤的一半處,讓一束光線沿著刻度盤面斜射入盤中心O處的水面上.(為清楚看到刻度盤上的刻度及光線,可在水中滴幾滴紅墨水.)

(2)問:哪位同學來指明哪一束光線是反射光線?其特點是什么?(提示:其特點是在O處又被反射回到空氣中).

問:進入水中的那束光線與入射光線是否在同一條直線上?在什么地方開始偏折?

學生回答后引出板書:

1.光的折射:光從一種媒質斜射入另一種媒質時,在兩種媒質的界面處發生偏折的現象叫光的折射.

強調定義中“斜”、“入”、“另一種媒質”及“界面”幾字的函意.

(3)①讓學生畫出實驗圖形,并指定一位同學將圖形畫在黑板上.

②教師介紹圖中各部分名稱,其中進入水中的光線叫折射光線,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叫折射角.由實驗可知反射現象和折射現象可同時發生.反射定律中說明了反射現象中的規律,那么折射現象中有什么規律呢?下邊我們來做實驗,觀察發現其中的規律.

(4)演示:

①入射光線斜射入中心O處的水面上但射線不沿盤面進行.觀察:折射光線在哪兒.

②再將入射光線沿盤面斜射到盤中心O處的水面上,并改變入射角的大小.觀察:折射光線相對于入射光線和法線所在的位置,及折射角的大小變化.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歸納得出:(板書)

2.①折射光線在入射光線和法線所確定的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兩側,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教師:在實驗中可以看到:當入射角改變時,折射角也隨之改變,但總是小于入射角,那么,能否得出結論:折射角總是小于入射角呢?

問:(對照板圖)若改CO為入射光線時,它在空氣中的折射光線會在哪兒呢?(根據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其折射光線會沿著原來入射光線的路徑射出,即:OA.

問:此時,折射角還小于入射角嗎?(否)(如有條件在此可演示光從水斜射入空氣時的實驗,以證實:折射角不是總小于入射角.)

問:在什么情況下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呢?(只有在空氣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質中時,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完善板書)

②光從真空(或空氣)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質時,折射光線靠近法線,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教師:綜合以上兩條即為折射規律.

(6)問:為什么要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質中呢?(強調“斜”字)看以下實驗.

演示;讓入射光線垂直(沿法線)射入水中.

問:入射角等于多少?(0°),反射角等于多少?(0°),折射角等于多少?(0°).反射光線在哪?(按原路返回),折射光線在哪?(傳播方向不變)說明這是反射和折射中的一種特殊情況.(板書)

注意:當入射光線垂直射入另一種媒質中時,其傳播方向不改變.

教師:到現在,我們就不難理解在看玻璃磚后面的粉筆時,為什么會有兩種不同的結論了,而這兩種結論都是正確的,只是觀察這一現象時所在的位置不同.當粉筆把反射出的光垂直射入玻璃磚里時,在玻璃磚內仍按原來的傳播方向射至玻璃與空氣的界面上,因還是垂直入射的,所以其傳播方向仍不改變,如圖.若觀察者恰在這一光束的路徑上,逆著其傳播方向看去,則不會感覺到粉筆錯位了.那么如何解釋“錯位”的感覺呢?請同學們課下討論研究.

4.課堂學習:(1)p19練習一,1、2題并訂正答案

(2)就書中的“想一想”,讓全班學生畫出光路圖,并令一學生畫在黑板上.全班訂正.

5.總結新課:

學生自己總結,教師訂正,同時強調:折射現象與反射現象中的區別;可以把折射規律中的第二條內容縮寫成“光疏密,折近法”說明其函意.

6.布置作業;

篇2

⒉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的綜合能力。

⒊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㈡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光的折射現象。觀察、分析實驗,歸納出光的折射規律。

難點:觀察、分析實驗,歸納出光的折射規律及在折射中光路中可逆的。

㈢教學儀器:

玻璃水缸、水、激光發射器、光具盤、玻璃磚、幾根鋼針、多媒體電腦及投影儀等。

㈣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我們都知道漁民捕魚有很多方法,如:用網網魚、用魚叉叉魚等。現在,我們也來體驗一下漁民的生活,(出示塑料泡沫上畫有魚和玻璃水缸)進行叉魚比賽。當學生在比賽時,發現鋼針都叉在魚的上方后,驚奇之余,告訴學生,要知道為什么,等我們學完光的折射后,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從而引入課題。(電腦顯示標題)

二、新課進行:

1、光的折射:

平時我們看到裝水的玻璃杯中的吸管會在水面處彎折,也是這個道理(電腦顯示圖片)。讓我們再來觀察另一個實驗,在玻璃水缸中插入一塊木板,用激光沿著木板,從空氣斜射到水面,問:可以看到什么現象?(可以看到光不再沿直線傳播而是在水面處改變方向進入水中)再觀察光從空氣中斜射到玻璃中,問:要以看到什么現象?(同樣也可以看到光不再沿直線傳播而是在玻璃面處改變方向進入玻璃中)

從實驗中,我們看到光從空氣中斜射入水和玻璃中都能看到光在水面和玻璃面處改變傳播方向,而且實踐也證明其他介質中也會發生同樣的現象。因此,我們把“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變化。”的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板書用電腦顯示)

2、光的折射規律:

通過剛才的實驗教師把剛才光的折射現象用電腦顯示出光的折射光路圖。

從圖中介紹,什么是折射光線和折射角。為了防止學生把折射光線與界面夾角誤認為折射角。所以,要特別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并用電腦顯示)

下面我們來做個實驗研究光從空氣射入玻璃有什么規律。要求學生要注意觀察,并用電腦顯示觀察目的:①光從哪一種介質中射入哪一種介質中的?是怎樣入射的?②折射光線、入射光線與法線在位置上有什么關系?③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關系?d、當入射角變化時,折射角是如何變化的?先讓學生觀察一下整個實驗的動態過程,然后讓學生回答出部分問題后,教師:為更好地研究光的折射規律,我們來認真分析整個實驗。并出示以下表格:

邊實驗邊讓學生填寫表格,表格完成后分析表格和利用電腦動畫來總結規律。得出: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隨著增大;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用電腦顯示出)

從表格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在折射中,光路也中可逆的。(用電腦顯示出,并加以動畫顯示。)

3、用光的折射來解釋眼睛受騙的問題

現在,我們來解釋剛才在叉魚比賽中,為什么我們同學會叉在魚的上方。原來魚從水中發出的光線,由水進入空氣時,會在水面發年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線進入人眼,人眼逆著折射光線的方向看去,覺得這些光線好像是從它們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魚像發出來的,魚像是魚的虛像,魚像比魚位置高。所以剛才比賽的同學會叉在魚的上方。(利用電腦演示加以解釋)

利用電腦播放視頻材料:放在杯底剛好看不見的硬幣,加上水后又會看得見。要求學生利所學的知識加以回答,最后強調看見的硬幣是硬幣的虛像。

4、課堂練習

(1)光從空氣行政村射入水中時,折射角()入射角。

(2)池水看起來比實際的淺,這是由于光從水中射入空氣時發生()造成的。

(3)畫出圖中折射光線的大致方向。

三、小結

1、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變化,這現象叫做光的折射。

篇3

(1)了解介質的折射率與光速的關系;

(2)掌握光的折射定律;

(3)掌握介質的折射率的概念.

2.通過觀察演示實驗,使學生了解到光在兩種介質界面上發生的現象(反射和折射),觀察反射光線、折射光線隨入射角的變化而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通過相關物理量變化規律的學習,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3.滲透物理研究和學習的科學態度的教育.實驗的客觀性與人的觀察的主觀性的矛盾應如何解決,人的直接觀察與用儀器探測是有差別的,我們應用科學的態度看待用儀器探測的結果.

4.會用折射定律解釋簡單的現象.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是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折射率是反映介質光學性質的物理量,由介質來決定.

2.難點是光的折射定律和折射率的應用.通過問題的分析解決加深對折射率概念的理解,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教具

1.光的折射演示器.附件:接線板、火柴、煙霧發生器及煙霧源、半圓柱透明玻璃.

2.直尺,計算器.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在初中已學過光的折射規律:折射光線跟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當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當光從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初中學的光的折射規律只是定性地描述了光的折射現象,而我們今天要定量地進行研究.

(二)教學過程設計

演示:將光的激光演示儀接通電源,暫不打開開關,將煙霧發生器點燃置入光的折射演示器中,將半圓柱透明玻璃放入對應的位置.打開開關,將激光管點燃,讓一束激光照在半圓柱透明玻璃的平面上,讓光線垂直于平面過圓心入射(沿法線入射),觀察折射情況:

a.角度,

b.明暗程度與入射光線進行對比.然后改變入射角進行記錄,再次觀察能量改變的情況.最后進行概括、歸納、小結.

1.在兩種介質的分界面上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折射光線的能量分配.(某種玻璃與空氣的界面上)

*

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隨入射角的增大,反射光線的能量比例逐漸增加,而折射光線的能量比例逐漸減小.

2.經歷了近1500年才得到完善的定律.

(1)歷史發展:公元2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通過實驗得到:

A.折射光線跟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B.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

C.折射角正比于入射角.

德國物理學家開普勒也做了研究.

(2)折射定律:最終在1621年,由荷蘭數學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間的關系.

將一組測量數據抄寫在黑板上讓學生進行計算(用計算器),光線從空氣射入某種玻璃.

*

*

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隨入射角的增大,反射光線的能量比例逐漸增加,而折射光線的能量比例逐漸減小.

2.經歷了近1500年才得到完善的定律.

(1)歷史發展:公元2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通過實驗得到:

A.折射光線跟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B.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

C.折射角正比于入射角.

德國物理學家開普勒也做了研究.

(2)折射定律:最終在1621年,由荷蘭數學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間的關系.

將一組測量數據抄寫在黑板上讓學生進行計算(用計算器),光線從空氣射入某種玻璃.

*

通過分析表中數據可以得出結論: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如果用n來表示這個比例常數,就有

這就是光的折射定律,也叫斯涅耳定律.

演示:如果使光線逆著原來的折射光線到界面上,折射光線就逆著原來的入射光線射出,這就是說,在折射現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在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折射率n.

光從一種介質射入另一種介質時,雖然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為一常數n,但是對不同的介質來說,這個常數n是不同的.這個常數n跟介質有關系,是一個反映介質的光學性質的物理量,我們把它叫做介質的折射率.

i是光線在真空中與法線之間的夾角.

r是光線在介質中與法線之間的夾角.光從真空射入某種介質時的折射率,叫做該種介質的絕對折射率,也簡稱為某種介質的折射率.相對折射率在高中不作要求.又因為空氣的絕對折射率為1.00028,在近似計算中認為空氣和真空相同,故有時光從空氣射入某種介質時的折射率當作絕對折射率進行計算.

(2)折射率的定義式為量度式.折射率無單位,任何介質的折射率不

4.介質的折射率與光速的關系.理論和實驗的研究都證明:某種介質的折射率,等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跟光在這種介質中的速度之比.

例1光在某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是2.122×108m/s,當光線以30°入射角,由該介質射入空氣時,折射角為多少?

解:由介質的折射率與光速的關系得

又根據介質折射率的定義式得

r為在空氣中光線、法線間的夾角即為所求.i為在介質中光線與法線間的夾角30°.

由(1)、(2)兩式解得:

所以r=45°.

例2光線從空氣射入甲介質中時,入射角i=45°,折射角r=30°,光線從空氣中射入乙介質中時,入射角i′=60°,折射角r′=30°.求光在甲、乙兩種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比.

解:設光在甲介質中傳播的速度為v甲,光在乙介質中傳播的速度為v乙.

根據折射率的定義式得:

根據折射率與光速的關系得:

則入射角約為多少?

解:根據光的反射定律有入射角i跟反射角β相等i=β,根據題意折射光線與反射光線垂直,即兩光線的夾角為90°,則反射角β與折射角r互余,即β+r=90°,則i+r=90°.

又根據折射率的定義式:

所以i=60°.

練習:

這種玻璃中傳播的速度之比是多少?9∶8.

(2)光線由空氣射入某種介質,折射光線與反射光線恰好垂直,已知入射角是53°,則這種介質可能是什么?水.

(3)一束寬度為10cm的平行光束,以60°的入射角從空氣射入折射

17.3cm.

(三)課堂小結

1.光的折射定律是幾何光學的三大基本規律之一.(另外兩個規律是:光的直線傳播規律,光的反射定律)是研究幾何光學的重要法寶.高中階段只研究在兩種介質中其中一種是空氣的兩界面間的折射情況及所遵循的規律.在應用時,一定要注意作圖.突出幾何的特點.

2.折射率是幾何光學中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反映介質的光學性質.每一種介質在一定條件下有一個確切的折射率,不同種類的介質在相同的條件下,一般具有不同的折射率.例如:玻璃的折射率是1.50,水的折射率是1.33.

3.通常說的介質的折射率是指介質的絕對折射率,即光從真空射入某種介質時的折射率.設光由介質1射入介質2,這時的折射率確切地說應該叫做介質2對介質1的相對折射率,通常用n21來表示.相對折射率在高中階段不要求,一般學校的學生最好不引入,避免引起概念混亂.

篇4

某位老師教學《磁體與磁場》,在學習了磁場和磁體的相關知識后,學生進入問題合作學習與探究階段,學生們按照老師的布置研究了一組課本習題.其中,最后出現了這樣一道習題,如圖1,一個正方形底座上固定一根光滑桿,依次套上三個相同的具有磁性的鐵環,每個磁鐵環的上下兩面都有磁性,一面是S極,另一面是N極.如果B的下表面是N極,請你判斷A、B的兩面磁性如何?這個問題并沒有難住對于磁場充滿好奇的學生們,他們很快發現,A、B之間產生的是斥力;否則,B就要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掉落在A的上面;同理,C與B之間產生的也是斥力.這樣,根據磁體的同名磁極之間作用特點和異名磁極作用特點便不難判斷出斷A、B的兩面磁性.本來討論到這里,學生探究活動便可算作完滿結束,孰料一學生舉手發問:老師,請問,既然三個鐵環相同,一樣重,為什么插在桿上,靜止時,它們之間為何不等間距?

如果按照事前設計的教案,這個問題不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的流程之中,況且本節課對于《磁體與磁場》的學習效果在自主合作探究階段看,學生掌握得相當好,許多教師往往這時會安排到課后個別與提問學生交流,但是,這位老教師卻臨時改變了事前教案安排的教師對本節課的所謂“教師小結”,而是興致盎然地“陪同”學生探究這個“偶然”提出的問題.經過教師的啟發,學生們意識到:而將AB視為一個整體,那么,BC之間產生的排斥力應該與C的重力平衡,AB之間的排斥力應該與BC的重力平衡,說明BC之間產生的排斥力大于AB之間的排斥力;而上述BC之間的距離相對于AB之間的距離而言要近一些,由此可見,越靠近磁極,磁場越強.

聽課教師不由得擊掌稱好:將一道磁體與磁場的習題似乎是“順帶”變為力學題,似乎這節物理課“跑題”了,但是,這位老教師教學處理十分靈活,憑著教學機智,將問題的討論竟然又由力學問題“化歸”到了《磁體與磁場》的問題上.事后,這位老教師的一席話值得回味:既然物理學的基礎知識是一個完整的系統,課堂教學就應該不拘一格,出現所謂“偶然”、“不經意”、“無準備”的臨場問題,不妨就地取材“順帶一筆”,好好組織學生探究,這樣,學生既然對問題感興趣,通過探究就能活化課堂所學的《磁場與磁體》的基礎知識,而且讓學生學會運用“整體觀念”分析研究力的問題,體會物理學的思維是如何的簡潔、優美,領略物理科學探究的魅力與方法.當然,這樣做就要求教師在學科知識能力方面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和較高的教學機智.

案例二《光的折射》實驗探究課上,一個課本演示實驗“順帶”牽出一個有趣光學現象與問題

初中物理對于光現象的介紹限于篇幅與學生知識基礎的限制,只介紹簡單的反射與折射知識以及透鏡的基礎知識,對于折射現象一般不介紹全反射現象和折射定律的定量表示.課本在《光的折射》新授課中安排了一個如圖2甲所示的實驗,演示光斜射到空氣與水的界面發生的折射現象:先打開激光筆,讓激光束照射到透明水槽的底面上,并在槽底激光束照射到的位置做好記號,便于下一步實驗進行對比,教師這一步演示的目的是展示光在均勻介質中沒有發生反射與折射時沿直線傳播;接著,教師向水槽中注入水,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注意觀察槽底激光束照射到的位置是如何隨著水面的升高而變化的.很多教師一般是邊演示邊講解這個實驗,但是,有一位物理老師卻要求學生同時到黑板上嘗試畫出激光束在水槽中注水前后光線傳播的大概的光路圖,并組織學生討論實驗展示的現象;在概括出折射的定義后,完成折射的定性規律學習,然后便進入學生自主探索運用所學新知識解決課本所附習題與教師課前準備的問題.但是,隨后在黑板畫圖的那一位學生出于新奇,要求教師允許他自己動手嘗試:如果把激光筆按照圖2乙所示方式放置,實驗結果如何?這位學生的“一時興起”,并沒有讓這位物理教師感到尷尬與干擾,隨后,就讓這位學生給全班演示改變實驗條件之后出現的現象,學生們無意中興奮地“發現”了光從空氣中斜射入水里,無論傾斜程度即入射角多大,總能發生折射,并折射進入水中,但是,從水里沿與水面傾斜相交的方向向空氣傳播時有時也發生折射,有時,卻全部反射回水中.這位教師對學生發現的現象進行了精煉的概括,雖然沒有進行理論的過多介紹與深究,但是,他臨場隨機應變,給學生“開了一扇通向高中物理光學課的窗戶”,啟發了學生,引起學生重視實驗的動手與動腦結合的物理學學習習慣的培養,為學生的后續提高預留了空間.

篇5

《光的顏色與色散》是“選修3-4第十三章 光 的第四節”的內容,建立在《第一節 光的折射》和《第二節 光的干涉》的基礎上,學習第四節除了掌握新知外,又是對第一、二節很好的復習。因此重點除了在于如何掌握色散現象,還在于如何利用干涉和折射對色散現象加以分析。通過對教材的研究,我采取了學案教學,首先將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在學案上設定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色散現象及物體的顏色,知道白光的色散現象,知道白光是復色光;

2、知道薄膜干涉是如何獲得相干光源的,了解薄膜干涉產生的原因,知道薄膜干涉在技術上的應用;

3、棱鏡的概念及其對光線的偏折作用,棱鏡作用下光的色散,并能解釋相關生活現象;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光的色散和薄膜干涉實驗探索,加強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習物理的興趣;

2、培養科學精神,理解美的本質,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學案要在上一節課就發給學生,有了學案的這個“綱領”,學生可以自己有目的的去看書,能夠很容易的抓住重點,有的放矢。)

要開展這節課,自然要對相關內容進行復習,由于《第一節 光的折射》部分學生初中也有學習,掌握較牢固,所以我選擇只對《第二節 光的干涉》進行必要的復習――師:“雙縫干涉實驗(真空)中各種顏色的光都會發生干涉,但用不同色光做實驗,條紋間距不同;白光雙縫干涉實驗得到彩色條紋,說明白光是由多種顏色的光組成的;由 知同種介質中,不同顏色的光,波長不同。”(通過非常簡潔的一句話既復習了干涉的原因,又對新課直接引入,為光的色散的定義做好了鋪墊,與學案互為補充)。

由于本節課的脈絡為:1、總述什么是光的色散;2、成因不同的兩類色散現象――(1)薄膜干涉中的色散,應用①檢查表面的平整程度,②增透膜;(2)折射時的色散。相比之下,“視網膜上的兩種感光細胞”以及“光譜的介紹”屬于“插播”內容,與主題相關不大。如果一邊按脈絡講,一邊“插播”,勢必會影響脈絡的清晰,破壞結構的完整性。這兩部分內容淺顯而直接,完全可以由學生自習。因此,在對前面的內容進行必要的復習之后,學案要求同學用兩分鐘自習課本P56“人眼視網膜上的兩種感光細胞”和“光譜”。在教師下面的講解中可一句話帶過。本課涉及顏色,決不能空講而無對現象的觀察,所以我也搜集了大量圖片給學生看(對學案進行展開)。

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前面有了“復習”的引入,所以可以上來就直接給出定義――師:“所謂光的色散,即含有多種顏色的光被分解為單色光的現象。(學生參考學案給出的定義,快速記憶、理解)”(在同一時間用幻燈片展示色散所形成的美麗的太陽光譜,耳、目、心共用,對知識的理解迅捷而高效。)對復色光的解釋一句話即可――“像白光一樣含有多種單色光的光,稱為復色光。”

對(1)薄膜干涉中的色散,通過一幅圖和一句話引入――師:“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些美麗的色散現象,大家可以體會到他們的相同之處嗎?(幻燈片呈現皂膜、油膜、蝶翅、光盤背面四合一的薄膜干涉圖片)實際上,學生很快反應過來――路面上飄浮的油膜;蝴蝶翅膀等都是薄膜。教師順勢給出薄膜干涉的定義――“所謂薄膜干涉,就是讓一束光經薄膜的兩個表面反射后,產生的干涉現象。”(學案上沒有,系教師總結后補充。)這一教學的主要內容因為概念的給出便輕而易舉的浮現出來。這一現象成因的突破口在課本圖13.4-2中皂膜成像的特點,教師通過實驗讓學生觀察并思考。只要能觀察到明暗相間的條紋,學生不難聯系到干涉現象,因此實驗的成敗是關鍵。為此,課前我做了充分準備,確保了實驗的完成。果然,課堂上的效果很令人滿意,學生爭相表述、解釋:“這是薄膜兩表面反射的光互相疊加而成的。由于重力的作用,肥皂薄膜將形成上薄下厚的楔形。當路程差為光波波長的整數倍時,使光波的振 動加強,形成亮條紋;當光波的路程差為半波長的奇數倍時,光波的振動減弱,形成暗條紋。所以,單色光的薄膜干涉現象是明暗相間的條紋。條紋是水平排列的。”至此,該知識點的重點得以順利掌握。學以致用,學生須能解釋相關的現象,同時也為了提高趣味性,我設計了一個“拉泡泡”實驗,用不同的方式拉出了圓 形、心形、波浪形……學生面對從未見過的這么漂亮,這么大的彩色泡泡,發出了陣陣驚呼。在讓學生解釋之前,我做了提示:“泡泡可是彩色的噢,薄膜也不規則啊?!”有了提示,反應快的學生迅速搶答:“這是白色光的干涉現象,大泡泡雖不規則,但其每一個位置都可以看成一個規矩的小薄膜,不同顏色的光在不同位置相互加強,所以看起來肥皂泡是彩色的。任務完成的非常順利和圓滿。本知識點里還有一個難點,那就是應用①檢查表面的平整程度,②增透膜;(在學案的應用部分給出)我利用了多媒體的直觀性,用幻燈片和flas加以講解突破,這比教師單純的利用粉筆和講解進行突破有效的多。因增透膜經常被考查,我除講清原理外,并有所補充:“增透膜是在透鏡、棱鏡等光學元件表面涂的一層氟化鎂薄膜。當薄膜的兩個表面上反射光的路程差等于半個波長時,反射回來的光抵消。從而增強了透射光的強度。顯然增透膜的厚度應該等于光在該介質中波長的1/4(要求學生在留白出做筆記)。

增透膜只對人眼或感光膠片上最敏感的綠光起增透作用,這時其他波長的光(如紅光和紫光)并沒有被完全抵消。因此,增透膜呈綠光的互補色――淡紫色。”

講完一個重要知識點,及時的鞏固非常必要,在此處的學案上我設計了鞏固練習供學生復習提高。

對(2)折射時的色散的研究應以一束光線在棱鏡中的光路特點突破為佳。教師在黑板上畫圖(如圖),讓學生作出光路(光線向底邊偏折),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學生思考和理解的過程。“一束光線”的情況簡單、直觀,學生稍一思考(紅光折射率最小)便可得出光譜是上紅下紫的結論,自然這也是棱鏡色散的原因,一清二楚(要求學生花在學案的圖上)。理論和現實往往有出入,為打消學生的疑慮,我又設計了“彩虹實驗”加以驗證。當天陰天,陽臺借不到陽光,我便用小燈泡充當光源,當調整燈前棱鏡的角度,奇跡出現了,在這樣一個陰天,一道美麗的彩虹出現在教室的天花板上,紅、橙、黃、綠、藍、靛、紫,依次排列。學生又是一陣驚呼,在他們的驚呼聲中,我欣慰的看到了理解。對現象解釋,我同樣采用了多媒體,展示了彩虹的成因(已是水到渠成)。同時及時鞏固練習并進行小結、布置作業。

篇6

所謂探究性學習,就是學生能動的進行探索、實驗,對收集的材料進行深入研究,在得出結論的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理解研究問題的一個學習方法[1]。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實施探究式學習,是符合新課改和素質教育要求的,同時也是新課標下教學方式方法創新的重要表現。探究式學習,不僅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學習好課程知識和技能,還有助于師生間的良好互動,培養和強化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探究精神,更好的達成教學任務及目標。

一、以學生為中心,處理預設和生成關系

為確保探究式學習在物理教學中的有序開展,應明確教學目標、合理設置課程設置以體現學生主體性。而這要求物理教師教師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建立現代教育理念,推行現代教育方式,不斷強化自身素質,對探究式學習有全面、深入的認識。在明確探究式學習目標后,需根據高中物理教學特征、學生的學習實際等,精心設計教案,選擇合理適用教學法。同時,還要在學生自主闡述觀點、提出疑問等預設基礎上,開展不同物理實驗,引導學生思考、合作及討論,并應用相關理論知識開展推理,以驗證結果,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鍛煉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在此過程中,教學應讓學生的主體性得以發揮,積極引導學生正確處理預設和生成關系,以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探究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發揮出探究式學習效用。比如:《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的教學中,在動生電動勢規律部分的內容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去思考該定律的發展及形成過程,并對該規律形成中存在影響因素進行系統分析和探究,以培養學生的思考、分析及探究問題的能力。同時,要求學生將該物理規律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進而對磁場的產生、金屬桿運動等現象有更深入認識,如此才能使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行有更為清晰的思路。

二、選好探究內容,有序實施探究式學習

探究式學習是基于素質教育的新型學習方法,有著較強的專業性和科學性,能有效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物理素養。所以,高中物理教師在教學中應選好探究式學習內容,將物理的理論知識和探究式學習有機結合,明確探究式學習課程目標,要適應高中學生的物理學習水平,強化學生物理動手實踐經驗,確保物理教學中所設計的問題靈活度和深度符合高中學生的學習實際。在安排物理課程時,應基于物理重點知識為核心,同時還應營造出輕松、積極的課堂環境,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物理探究式學習中的樂趣,進而有效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能力。比如:《光的折射,折射率》的探究式學習中,應讓學生自行去了解和認識光的折射是什么現象,在自主探究中了解光的折射原理,進而在此基礎上認識到光的折射率,并掌握折射率的實際應用價值;同時,引導學生動手去檢驗光的折射率,讓學生自行探究,逐步建立符合自己探究學習方法。

三、重視物理實驗,有效開展探究實驗

實驗是高中物理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探究和實驗能力的重要路徑,所以在探究學習中要加強實驗教學。實驗不但是物理學科的重要組成,也是驗證、總結的重要基礎。探究式實驗學習應注重過程和新知獲得體驗,所以教師還應特別重視物理實驗的設計,在設計實驗中必須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發現和分析問題等能力的培養。因學生在思維、認知水平等方面是有差異的,因而設計的實驗方案也不盡相同。比如:《透鏡成像規律》實驗教學中,回顧初中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再引導去探究物體到透鏡的距離、像到透鏡距離和像的大小、像的正倒的關系,在實驗中讓學生了解不同實驗參數的操作方法、結果是有差異的。

四、重視探究深度,實施過程性評價

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的今天,探究式學習是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創新表現,對高中物理教學目標的達成有著推進作用。但要強調探究式學習并非現代教育中唯一創新教學法,在開展探究式學習中教師應充分重視探究式學習深度,應根據高中物理的重點內容和教學任務選擇最為合適的教學方法,如此才可更好的指導學生進行物理探究,進而實現高中物理的優質高效。在物理探究式學習中,師生間的互動和共同探究是一種有效教學方法,可更好培養和強化學生物理思維,在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基礎上,可有效培養學生積極的探究學習心態[2]。同時,通過尋找、提出、分析及探索問題,強化師生間的互動,進而在反思、歸納及總結中,教師對學生實施過程性評價,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和發展,進而有效的強化學生自信心,最后真正達到探究式學習目的[3]。通過過程式評價,還可讓學學會探究學習的一般性過程,也就是提出問題-翻閱資料-實驗探究-提出假設-驗證-得到結論。總之,高中物理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理念,重視探究式學習重要性,在物理教學中必須以學生主體性發揮為前提,選擇好探究式學習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還應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全面評價,如此才能實現優質高校的物理探究式學習。

參考文獻:

[1]戴光明.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理科考試研究.2015,8(1):450-451

篇7

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教師不停地去創造,對每節課我都會細細品味,或欣喜、或迷茫、或自責……從中摸索著研究的方向,特別是一些公開課、教學評比課可以說是我教學能力提高的促進者和見證者,在這些課的前前后后本身就是學習、反思、再學習的過程。

1997年11月,在我工作第三年就請纓參加區中青年教師教學評比,面對區內物理教學的佼佼者,我通過了寫教案、說課預賽順利闖入決賽,但在決賽中我遇到了不熟悉學生、不熟悉教材的困難,因為那時將一期課改新教材高二內容《光的反射和折射》作為唯一比賽內容,而比賽地點放在齊賢中學。我并不氣餒,仔細研究教材并設計教案,將引導學生研究光的折射定律定為本課的主線,這也是我教學生涯中將研究性學習引入課堂一個開端,實際上當時研究性學習的提法還不普遍,但在教學比賽中明顯感到對學生的準備還是不足,最后獲得“二等獎”。雖然有點遺憾,但在這一過程中我所獲得的及促使我去追求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有許多東西在平時教學中你是感覺不到的。比如“說課”,在這之前我所知甚少,比賽前我仔細研讀有關這方面的文章,揣摩如何將一節課的教學思想、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呈現出來,這對我以后的教學也起到了很好促進作用。還有在教學準備過程中,組內老教師對教學每一環節都進行悉心指導,可以說是傾其所有,這種學習是終身受益的。經歷這一過程,對我的教學心理素質也是一次極好地鍛煉。然而這次教學評比中所出現的問題對我觸動更為大,也在很長時間內我將“讓學生全身心融入我的課堂”作為我教學的基本追求。

而后我也非常珍惜每次公開課、教學評比課,在1999年5月我參加了區教學選拔賽,并在同年10月參加了上海市中青年教師教學評比,獲得“二等獎”,在2001年4月,我向全市物理教研員開了一節教學研究課,這些課每次都促使我去思考、去學習、去創新,我嘗試過情景教學模式、主題研究交流學習、物理方法教學等,當然每次課都會留下一絲遺憾,但或許就形成了我新的追求。在近六年連續的高三畢業班教學中,我研究過專題討論復習模式的課題、推行過主題研究性復習、開辟過學生講壇、建立過學生學習檔案……其中有兩項成果還在市級刊物發表,感悟最深的莫過于教會學生自己學習,讓他們信心百倍地進入人生的任何考場。

課題研究是教師專業化道路上的必經之路,在我完成上海市青年教師課題《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實踐與研究》之后,體會猶深。在苦苦探索提升學生質疑能力之路時,更深切感受到教師需要不斷學習才有不斷的進步。

研究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質疑是思維的開始、創新的基礎,但質疑心理學基礎何在、質疑能力又如何評價和培養,研究一開始這些問題就緊緊纏繞著我。平時忙于教學而疏于教學理論學習的我,覺得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我有目的翻閱各類雜志,學習有關認知論思維論的專著。從杜威的經驗自然主義、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維果茨基的心理發展理論到現代建構主義理論,從中認識了建構主義的學習觀、教學觀、知識觀對教育的影響;這些理論的學習極大地影響了我的教學觀,指導著我質疑能力培養策略的制訂。但在其中也曾出現彷徨,本想先致力于學生質疑能力外顯的研究,想了解質疑的心理學發生機制,但發現這方面的理論研究較少,而自己缺乏理論研究的根基,只好作罷(可能以后會將其作為主攻方向)。最后轉向結合二期課改的實踐,致力于操作策略的研究。為了作好調查,我又自學了教育統計學、教育評價理論,實踐中又碰到許多問題感覺調查力度還不夠。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深切感受到學無止境。

研究是一個反思的過程。在培養學生批判精神時,自己更應做一個反思型的教師。滿足于經驗思維的教師總以為這些結論在更大范圍內推廣和使用,可一旦變化了學生、變化了教材或變化了時間,或許原先成功策略就失去了價值。二期課改教材剛一推出,上課教師不適應、不習慣,實際上這是教師的習慣性思維在作怪。在研究中,我就不斷告誡自己要反思,要做學生質疑的楷模,每一個策略的制定和實施不能靠經驗而要看事實。“預習提問”剛推出時,學生敷衍了事的很多,我并不把它簡單認為學生不認真,我反思整個操作流程,發現評價激勵不及時是癥結所在,我們及時調整策略使評價有力促進問題質量的提高和質疑意識的增強。我始終認為:“最好的教師可能是那些經過一段時間的掙扎和思慮從而掌握了技能和增長了智力的人們”。

篇8

表情是指教師的面部表情,這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互相溝通的重要渠道。一個教師的喜怒哀樂,都通過面部表情體現出來,表現得恰到好處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不受學生歡迎的表情有以下幾種。

“威嚴型”:面部表情過于嚴肅,板著面孔,不茍言笑,這樣必然使學生產生懼怕心理,由此對教師懼而遠之。

“疲倦型”:課堂上有氣無力,精神萎靡不振,呵欠不止,使學生松懈倦怠。

“呆板抑郁型”:帶著憂郁或呆板、拘束的神情,會使學生感到壓抑,興趣銳減,感到上課是一種痛苦。

二、目光

在課堂上,眼睛是師生間感情交流的窗口,而眼睛交往的核心是目光。目光的接觸是非語言溝通的主要信息來源,幾種錯誤的目光傾向有以下幾種。

“走馬觀花”:“四目交往才會讓雙方感到心靈的相互碰撞,達到心領神會的境界。教師不能把目光在學生中間掃來描去而沒有真正注視任何人。”[1]

“視而不見”:有些老師講課時根本不正眼看學生,他們要么盯著教案不放,要么望著天花板,要么望著窗外或背對學生在黑板上寫寫畫畫。這樣會導致學生對教師的不信任,懷疑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熟諳程度。也容易對學生產生催眠作用,使他們的思維和情緒漸漸轉入抑制狀態。

“心神不寧”:教師授課時不停地看表,不住地揩臉擦汗,客觀上使學生急躁不安,無心上課。

“情有獨鐘”:教師在講課時,目光總是對著他的幾個最得意的學生,或只是習慣看前幾排,而忽視了大多數,這樣難免有些學生搞小動作,開小差。

三、手勢

手勢是在特定情境下,教師通過手的各種動作向學生進行某種暗示的一種體態語言。不恰當的手勢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

“無目的型”:有些教師在講臺上常出現一些不經意的動作,如擺弄教案、粉筆、鋼筆、衣扣,扭動手指、搓手,手提褲子,攏頭發,撓耳朵,挖鼻子,揉眼睛,提眼鏡等等,這些習慣性的動作都容易引起學生注意,分散學生聽課精力。

“蘭花指型”:教師拿著粉筆板書時,手指像蘭花一般,易引起學生的好奇心。

“吸煙型”:煙癮大的教師,拿粉筆如拿香煙,還時不時用食指彈彈,引起學生效仿、譏笑和輕視。

“一陽指型”:教師用一個手指叫學生來回答問題,使他們感到教師態度強硬,不夠尊重他們的人格,容易產生反感情緒,這樣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積極吸收。

“南轅北轍型”:手勢和語言不協調,口中講的是一套,手勢打的是另一套。例如,用地圖講課時,說的是北京,指的卻是南京,這樣只能使學生的思維一片混亂。

四、走動

走動是教師傳遞信息的一種方式,“教師在課堂上的走動大體有兩種:一種是教師在講課時并不總站在一個位置上,而是適當地在講臺周圍走動;另一種是在學生做練習、討論、實驗時,教師在學生中間走動”。[2]教師課堂上的走動存在以下幾種不當之處。

頻繁走動,來回穿梭:教師在課堂上來回穿梭,像走馬燈一樣,還時常碰著學生的胳膊或書本,使學生對教師很反感。學生在做練習答卷子時,教師在他們中間走來走去,有時在他們身后或身邊停下來,看看試卷等,這樣易造成他們情緒緊張,擾亂正常的思維活動,影響他們腦力勞動的效率。

固守三尺講臺:教師主要從講桌后邊走到講臺的左邊或右邊,很少到學生中間走動,在使用多媒體時更是如此。這樣就擴大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空間距離,使學生在心理上感到與教師有隔閡,不利于師生間的情感溝通。

五、站姿與坐姿

在課堂上教師要做到“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應注意自己的每一個小動作,“站立時身板挺直,昂首挺胸,顯得端莊、偉岸,使學生從心理上感到既莊重又輕松”;“坐著時,也要身體端正,腰板挺直,給人一種親切感”。[3]

站姿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種。

“霸氣式”:站立時兩手交叉于胸前或背負雙手,甚至有的拄著教鞭講課,盛氣凌人,使學生感到教師對自己持懷疑、輕慢的態度,心里不舒服。

“顫抖式”:一條腿站定,另一只腳不停地扣擊地面;或者站在講臺后邊,用腳蹬黑板下面的墻壁渾身顫動。這容易使學生心理產生疲乏感,同時給學生一種缺乏修養的印象。

“依傍式”:教師一走進教室就喜歡依靠身邊的東西――講桌、黑板下緣等等,作為支撐物。學生就會想老師是不是身體不舒服,體力不支,因而擔心老師會隨時倒下來,再也無心聽講了。

坐姿存在的問題有“支架式”,即教師坐在椅子上,一只手支撐著下巴或趴在講桌上講課,顯得無精打采,心不在焉;“老板式”,即坐在椅子上,翹著二郎腿,顫悠悠;或者坐在椅子上回身板書,懶散懈怠。

六、儀表

教師的儀表,主要指衣著、發式、容貌、服飾等。它是教師心靈的暗示和自然流露。它作為一種信念傳遞給學生,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導向和熏陶功能。不當的儀表有如下表現。

奇裝異服,打扮妖艷:有的女教師穿著服裝太花太艷,臉部化妝太濃,佩戴時髦的首飾,使用強烈刺鼻的香水,戴著墨鏡,穿著尖頭高跟鞋或者高筒的馬靴;身體胖的教師穿緊身衣,身體瘦的教師穿寬松的衣服。這樣的著裝給學生造成一種很別扭的感覺,影響他們的聽課情緒。

衣容不整:有的教師比較隨便,常常出現系錯扣子、衣領未翻、戴歪帽子、腰帶附在外很長、頭發蓬亂、染著不同顏色的發型、胡子拉碴或者整日油頭粉面等現象。這些都會對課堂教學產生嚴重的影響。

綜上所述,無聲的教態語言在教學中的作用確實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它會給學生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在平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完善自身的非語言行為修養,關注自身的教態。

注釋:

[1]王學成.教師的教態面面觀[J].自貢師專學報(綜合版),1996,(3):63-65.

篇9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千百年來,我們一直在遵循著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的不變法則。教師是絕對的權威,強調的總是知識,而不是學生自身的發展。學生成了單向容納知識的客體,學習變得枯燥無味,更不用說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新一輪的課改,猶如撥云見日,讓教師豁然開朗:給予學生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創新的思維,培養他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這才是他們終身受用的。

課堂是教師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學生接受知識的場所。傳統的課堂,教師是按著教案模式化地教,學生是機械地學、記憶性地學。學生學習只是為了接受結論、公式,失去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這樣的課堂是沒有活力的。而理想的課堂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是師生心情愉悅的舞臺,是照亮學生今后人生發展的舞臺,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有生命力的課堂,學生必須是學習的主體,他們要訓練的是對知識的探究能力,而不僅僅是對知識的簡單掌握。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幾種方法,提高課堂的生命力。

一、新穎的課堂導入,將枯燥的課堂變得有趣生動

物理學科是緊密聯系生活、社會的學科,脫離了生活實際,講解純理論知識,學生會感覺索然無味。而新穎的課堂導入,恰恰能夠激起學生對本節課的期待。根據本學科的特點,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幾種導入法。

1.趣味導入法

上課前可以通過小幽默、小游戲、小實驗激活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密度》一節的講解中,我先講了一個小幽默:丈夫買了幾斤廉價藕,滿以為可以對妻子炫耀了。不料妻子破口大罵:“笨蛋!為何不買別的菜,這藕一斤少說也有半斤窟窿啊!還說便宜?”話音剛落地,學生哈哈大笑。這時,我不失時機地提出了一個問題:妻子為何破口大罵?經過學生的討論,順利地進入密度的教學。

2.實驗導入法

一個有趣的小實驗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上《大氣壓強》這節課時,我先拿出一個剝了殼的熟雞蛋,一個玻璃瓶,然后問大家誰能夠將雞蛋放進瓶子,由于瓶口比雞蛋的直徑小,自然就放不進去。學生質疑聲四起。這時我不慌不忙地先點燃一團酒精棉投入瓶內,接著雞蛋的小頭端朝下堵住瓶口。火焰熄滅后,蛋被瓶子緩緩“吞”入瓶肚中。學生發出了驚嘆聲。我趁機問道:“你們想知道原因嗎?”“想!”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道。這樣自然而然地進入了本節課的學習。課堂導入的方法多種多樣,只要能夠為本堂課的教學服務,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我認為都是可以采取的。

二、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創設教學情境是組織教學的有效手段,好的教學情境可以迅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教學情境的類型有很多種,如:問題型,探究型等,但不管采取哪種類型,都必須是有針對性和真實性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思維而開發的,脫離了這些基本原則,教學情境就是華而不實的,甚至影響課堂教學的正常進行。下面是我的一些教學體會。

1.問題型情境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中一系列有梯度的問題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還能串聯起一系列的知識點,使整節課富有層次感。好的問題應該來源于生活,讓學生感到學有所用。比如,在《汽化和液化》的教學中,可以提出如下問題:為什么在陰天晾曬的衣服也能干?為什么有風的天氣,衣服會干得更快?從冰箱里拿出來的可樂瓶上為什么有水,是可樂瓶滲水嗎?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很容易使學生心理產生情感共鳴,激發學生求知欲,提高教學效果。

2.探究型情境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創設探究型情境就是要讓學生進入“憤悱”的狀態,誘導他們進行積極猜想,主動嘗試。例如,在《光的折射》的教學中,在學習完光的折射概念后,我設置了如下的情境:在一個盛水的玻璃杯中放入一枚硬幣,讓一位學生把杯子端到眼睛的高度,再慢慢往下移,當眼睛看到硬幣時停止,讓該生用一支鉛筆去戳硬幣,這個學生幾次都沒有戳中。這時,下面學生議論紛紛,笑聲四起,個個都想上來嘗試一番。這時,我又讓幾個學生上來操作,結果都是一樣的。這時,全班學生立即安靜下來,眼里滿是疑惑,急于尋求問題的答案。我通過這個小情境,將全班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轉移到“生活中光的折射現象”這一知識點上來。這個實驗所需的器材很簡單,給學生以實踐體驗,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提高了學生尋求答案的積極性。

三、師生互動,創造輕松活潑的課堂

師生互動,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更和諧、平等、民主。學生主動學習,可以大膽地向教師提問題,也可對教師的結論提出質疑。教師則可以利用語言、眼神,甚至肢體語言對學生的行為表示認可贊賞。可以說,師生互動不僅是知識的交流,也觸發了情感的碰撞,使課堂上多了一份真情,師生是亦師亦友,共同進步。

有句話說得好,學生對你所教的學科失去興趣將是教師的災難。學生心目中的理想課堂是能夠實現自我、積極參與、民主平等、寓教于樂、充滿激情和快樂的課堂。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讓課堂由“沉重”變得“生動”,讓教師和學生的生命價值在課堂上得到充分的體現。

篇10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086-01

課堂教學作為師生活動的中心環節和基本的組織形式,是學生獲取知識、鍛煉能力和提高各種技能的主要途徑。課堂教學作為教學的一種基本形式,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是學校教學的主陣地,數學教學的目標必須在課堂中完成。高效課堂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把以往的“鴉雀無聲”變成“暢所欲言”,“紋絲不動”變成“自由活動”,“注入式教學”變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們不但要教給孩子們知識,更要教給孩子們掌握知識的方法。這一點在我們的課堂上落實的不是很好,這里折射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打造適合自己的高效課堂,讓數學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與實踐,下面,我淺談一下我對如何打造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認識。

一、分析低效的原因

我認為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低效”主要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方不和諧的原因造成的。

從教師方面,那應該是,有的教師不分析教材的編寫意圖,隨意更換內容,總想迎合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與課改理念,不顧學生和教學實際“鼓勵”學生探究、合作、交流,整堂課熱熱鬧鬧、氣氛活躍,實際上學生學習漫無邊際,課后一知半解,最終造成課堂教學低效。也忽視了學生在不同時期的努力程度和進步狀況,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形成性評價,折射到教學中勢必造成教學活動重心的偏移,這樣就大大降低了數學教學活動的有效性。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活動,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呆板的機械記憶和模仿練習,學生缺乏對數學的體驗、感受、思考和探究,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成為數學教學活動的重要表現形式,學生的智慧、天性受到扼殺,個性發展受到摧殘,創新思維的形成成為泡影,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缺乏對學生數學知識體系的方法指導和能力培養;有的教師忽視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教學密度要求不足,忽視對學生的基礎、能力的關注,導致“教”與“學”不合拍。

從學生角度看。學生學習基礎差,學習被動;許多同學依賴性很強,學習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上課不專心聽課,對教師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及布置的練是漫不經心,若無其事,不肯動腦筋,學習不得法,練習、作業粗心、馬虎,教師講評了訂正,結果到后來還是錯,更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教師常常抱怨費了力卻不見效果。

二、因材施教,創造高效課堂策略

1、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讓不少學生覺得它抽象難懂。要使學生產生學習動力,光講大道理是遠遠不夠的,關鍵是要想方設法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習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活動的心理因素,它是激發學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動學習的前導動力。大多數學生的數學成績不好,乃是由于對數學缺乏興趣所致。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教學內容,通過運用一些生動形象、直觀有趣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創造運用數學的環境;引導學生動手參與,鼓勵學生積極探討。讓課堂學習的每一個環節都能感受到學習步步為營的踏實,體會漸入佳境的喜悅,樹立學習的信心。備課各環節,如情境創設應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相適應,造成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使學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罷不能的境地;達標檢測注重基礎練習,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訓練感受到學習漸入佳境的喜悅,題目設計應注意難度梯度,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訓練真正領悟到快樂的學習境界,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察布市| 宝应县| 什邡市| 高安市| 大宁县| 巴林右旗| 修武县| 长治市| 资源县| 句容市| 张家川| 麟游县| 铁力市| 岐山县| 永宁县| 桦甸市| 屯昌县| 嘉荫县| 哈尔滨市| 万盛区| 凤山市| 桐乡市| 广州市| 乃东县| 肥乡县| 仪征市| 青冈县| 巴彦县| 潞西市| 贵南县| 托里县| 肃宁县| 安陆市| 通山县| 桂东县| 巴南区| 南丰县| 乌拉特后旗| 抚宁县| 彩票| 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