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大學生統計學調查報告模板(10篇)

時間:2022-07-12 20:47:4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大學生統計學調查報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篇1

基于問題的學習方法PBL是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首創。PBL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在教師的整體把握和指導下,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目前PBL教學法已經成為國際上受到廣泛重視的一種教學方法〔PBL教學法的精髓在于發揮問題對學習過程的指導作用,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還可鍛煉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獻檢索、查閱資料的能力,歸納總結、綜合分析的能力,邏輯推理、口頭表達的能力等,這些對今后學生開展社會統計工作會打下良好的基礎。_、PBL教學法在社會統計學教學中的嘗試筆者在講授課程的過程中考慮到學生的現狀和學習態度,初步采用了PBL教學法,主要情況如下:

 

第一,準備階段。在這一階段主要是給學生講清楚學習統計學的意義,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統計學作為研究社會科學的基本工具,是社會科學“科學化”的主要手段,就如同自然科學離不開實驗方法和數學方法一樣,社會科學也離不開社會調查方法和處理數據的統計學。考慮到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差距,作為教師應該統籌全局,盡量做到滿足大多數學生的要求,最終目的就是讓全體學生系統地掌握社會統計學知識,對復雜的社會現象進行科學的分析,以做出合理的決策來解決現實中的實際問題。

 

第二,選題階段。為了發揮PBL教學法的優勢,讓學生有效地感覺到PBL教學法的效果,在選擇課題時要選擇與學生密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作為課題,并且要滿足課題選擇的標準,即重要性、創造性、可行性、合適性。另外,課題的選擇會決定調查的方法,體現調查的水平,制約調查的過程,影響調查的質量,如筆者曾確定了以“山西醫科大學在校本科生對認知情況的調查”為課題,它對當代大學生來說不僅是一門課程,而且是_種有效的溝通方法。

 

第三,調查設計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在掌握了有關社會統計學知識的基礎上,從課題準備狀態進入了統計設計狀態,其中包括課題問卷的設計和量表的設計。這時,教師要為學生講述問卷設計和量表設計的標準和規范要求,讓學生按照性別、興趣、活動特征等標準分為七個小組,以組為單位設計問卷,實現七個小組個性與共性的統一。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以更好地設計問卷和量表。

 

第四,問卷調查階段。研究者在調查設計階段所進行的思考、所做出的決策、所制定的方案,都將在實際資料收集過程中得到檢驗和實施。其中,收集資料包括篩選、歸類、分析、找出規律。各小組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調查對象和調查方法,同時要考慮到抽樣方法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問卷回收的資料還只是原始的數據,必須經過整理、歸納與分析,才能作為研究命題和假設的憑據[4]。筆者通過詳細講授統計描述分析、概率分布、常用統計分布、等級相關、回歸分析等資料分析的方法,讓各小組按照教師講授的方法進行分析匯總,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統計學的樂趣,又提高了他們團體合作的意識。第五,撰寫調查報告。撰寫調查報告需要了解統計學的基本原理、收集資料的方式、統計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知識。調查報告是反映社會調查成果的_個方式。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統計分析知識和技能之后,才能完成調查報告的寫作。

 

二、PBL教學法有效應用于社會統計學教學的思考

 

PBL教學法在社會統計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促進了教學效果的提高,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思考。

 

第一,準備階段。教師在講述社會研究方法和步驟的時候,要結合案例進行教學,可事先給學生發一些背景材料和數據材料,然后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將案例與課本中研究方法的程序進行有效結合,必要時也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目的是讓學生懂得統計研究方法的實際應用,使研究更具有針對性、操作性。

 

第二,調查設計階段。教師要向學生講清楚調查設計階段所需做的各方面工作。尤其是進行問卷設計時,教師一定要求學生嚴格掌握問卷設計的原則、步驟、問題以及答案的設計、問題語言及提問方式、問題數量和順序等方面的要求,讓學生科學地使用問卷進行調查,從而提高問卷設計的質量。

 

第三,問卷調查階段。要讓學生充分掌握統計的分析方法,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如何正確使用這些單變量和多變量的統計分析方法,而且要在課堂講授過程中重視統計分析方法的作用。通過統計分析可以使學生探索社會現象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讓學生嚴格按照社會研究方法的程序進行研究。

 

篇2

作者簡介:馬敏娜(1956—),女,吉林長春人,東北師范大學商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經濟統計分析、綜合評價。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6.61 文章編號:1672-3309(2012)06-146-02

21世紀經濟全球化對統計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統計教育已由過去單一的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向多層次、多規格、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轉變,這對統計學的專業課程設置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國外統計教育現狀和發展趨勢

美國和加拿大統計學專業設置的特點: 一是招收統計學研究生的院校多于本科生的院校,說明北美對統計高層次人才有較大的需求;二是本科生階段統計學專業方向寬泛,研究生階段專業方向分得更細一些;美國統計學會為統計學專業大學本科設置的課程體系分為統計方法、統計理論、應用統計、專業選修課,統計項目教學環節要求學生研究一、二個實際的統計問題。

英國是統計教育的發源地。在現有的115所大學中,有50多所大學設有統計學專業。其比重遠高于我國(不足20%),統計高等教育相當普及。

總而言之,國外統計教育發展的趨勢有三個特點,一是統計知識越來越普及,統計學作為一門應用方法科學及數據的科學受到學生重視和歡迎;二是網絡成為統計教育的重要工具,發達國家統計教育經歷了從理論向應用教學模式的轉變;三是重視對學生統計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參與。

國外統計教育的現狀對我國統計教育改革有多方面的借鑒之處,結合吉林財經大學統計學院的具體情況,我們對統計學課程體系建設進行了理論與實證研究,具體總結有以下幾方面的實踐體驗,旨在拋磚引玉。

二、突出實踐與創新能力的課程體系改革

吉林財經大學統計學專業是吉林省級特色專業。近幾年來根據國外統計教育發展趨勢,分析了我國新時期統計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特點,堅持“育人為本、理論為基、應用為重、特色為先”的教育思想,貫徹落實學校“加強理論基礎、注重社會實踐”的方針,搭建了突出實踐與創新能力的“理論授課體系、實踐教學體系、素質教育體系”三個教學平臺。強調“理論實踐結合、課內課外并舉、知能品德兼修”,既重視第一課堂教學計劃和教材建設,又重視第二課堂教學計劃和實踐基地建設;既重視校內專業教育,又重視社會實踐育人,實現了厚品德、尊個性、強基礎、重實踐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一)理論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改革

原統計學課程體系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統計教學與社會實踐脫節問題較嚴重。由于經濟發展中大量的信息出現,各個行業都需要具有良好的統計學基礎、較強的動手能力、較寬的知識面、綜合索質好的統計學人才。因此,有必要對統計學課程體系進行重組、優化、精心設計,旨在保證基礎理論的同時,加強技術技能訓練,加大實驗及綜合實驗和設計研究實驗的比重,同時注意增加趣味性、實用性;鼓勵學生參加全國統計建模大賽,突出對學生的基礎性訓練、啟發性訓練、創新性訓練;重點培養學生觀察事物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統計分析與推斷能力。按照這個宗旨,我們對課程體系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增加了選修課和跨學科的課程,增加了時間序列分析等課程,開設了調查分析師職業資格認證,并科學安排必修課、限選課,實現了多種課程形態有機結合。

理論授課體系強調學科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專業選修課的體系構建,并通過“精中間(專業主課程)、延兩邊(學科基礎課、專業選修課)”增加交叉學科的課程,優化課程體系。我們對理論授課體系的課程定位是“頂天立地”。 “頂天”,即了解最前沿的統計理論與方法;“立地”,即學生必須有扎實的統計基礎,強化統計基本概念、基本方法。

重組課程內容,根據學分,強調提煉專業課程基礎性內容,形成以課堂講授為主的基本知識部分;深化及延伸的內容采用以點帶面方式,以典型實例分析及專題講解方式進行。拓展內容由學生在參考文獻基礎上以討論或分析報告方式完成。

(二)實踐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改革

依托學校網絡實驗中心和吉林省普查中心等實習基地,統計學院增加了實驗課和實踐教學比重,專門增設《社會經濟調查實務》和《數學建模》實踐性課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沿著統計調查方案進行設計,采集數據,建立數據庫,錄入數據編碼、整理數據,撰寫分析報告或類似的路徑進行綜合性訓練。

實踐課程體系將統計專業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素質能力提高結合起來。在教學中,要求教師按照“四個基本”組織教學。四個基本是: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運用統計軟件的基本能力,分析解決實際經濟管理問題的基本素質。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與實踐

(一)以精品課程建設為龍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以省級精品課程建設為龍頭,帶動課程改革和課程建設,是我們課程改革和建設的基本思路。精品課程建設是教育部2003年提出的教育質量項目,要求有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學內容、一流的教師隊伍、一流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一流的教學管理。我們制訂了課程建設規劃,成立了專門的課程組進行精品課程建設,形成了一套有特色的教學方法,實踐中受到學生歡迎和好評。

1.增加課程訓練環節

培養學生統計專業基本素養理論教學以啟發式教學為主。我們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比如結合政府工作報告和五年規劃、統計公報中的一些具體統計指標進行解讀,讓學生讀懂數字背后的事實。學會按照具體與抽象、動態與靜態、個體與總體、絕對與相對、一般與特殊、演繹與歸納等不同的思維方式分析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發散思維。

《統計學》是專業基礎課,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和方法,更要求學生提高自身統計學科素養,為此我們開展了“課前五分鐘”活動,以作業形式安排學生利用課前五分鐘介紹一些著名的統計學家、統計事件、經典案例等,擴大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統計學科素養。

2.設立無標準答案問題的研討

無標準答案問題的研討就是使用一題多解與一題多變的方法,可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科學創新方式。如孫亞靜老師《抽樣技術方法》課,針對同一問題,由學生們分組采用四種抽樣方法收集數據,計算分析探討,比較優劣,尋求最佳抽樣方法。

3.強化過程評價,改革考試方式

基于不同課程性質,采取多樣化考試形式。老師加強對課程學習過程進行監督,對學習情況(課堂討論、實驗報告、課程論文、調查報告)進行評估。教師指導學生完成“課程實驗、課程論文調查報告,學生體驗統計調查方法與分析方法的實際應用,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近五年來,《多元統計分析》、《計量經濟學》、《市場調研與預測》等課程教學中全面采用了這種教學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強化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1.課堂實踐教學推廣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具體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其特點一是實踐性。項目的主題是當今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如居民消費、社會保障等問題,使學生的學習更加具有針對性。二是綜合性。具有學科交叉性和綜合能力運用的特點。三是開放性。體現在學生圍繞主題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具有多樣性和選擇性。我們在《市場調研與預測》、《社會經濟調查實務》和《數學建模》課程中采用了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將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由以課本為中心轉變為以項目為中心,由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社會實踐為中心。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統計調查方案設計,采集數據,錄入整理數據,撰寫調查報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近些年獨立完成了《長春市汽車生產營銷消費情況系列調查》、《我國大學生就業情況調查》、《長春市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等幾十個項目的調查報告。項目小組以PPT形式在全班進行匯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課外社會實踐推行“三個結合”方法

我們將學生的社會實踐“與當地政府統計部門工作相結合;與國家組織的各項普查和重點調查工作相結合;與教師科研課題相結合”。

近些年來,我們參加了國家組織的大型經濟普查、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錄入,今年參加了全國人口普查萬里行的宣傳活動和人口普查的試點工作。學生實踐可以自選項目,也參與老師承擔社會委托項目。我們先后完成了《農民失地后生活狀況調查》、《云煙東北消費市場情況調查》、《吉林省城鎮居民社會保障問題調查》、《長春市物業管理基本情況調查》等多個委托項目。教師組織學生學習文獻、討論、數據采集,資料整理和分析,提高了學生分析能力。

(三)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效果

利用網絡實現課堂教學、習題課、實驗教學、輔導答疑、考試與試卷分析、社會實踐等教學環節的緊密配合與關聯優化。《統計學》、《市場調研與預測》網絡課程2006年和2010年分獲吉林省高等教育技術成果二等獎。

四、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促進教學水平提高

我們在課程建設實施中,始終堅持教學與科研密不可分、教學與科研相長的理念。組織和鼓勵教師開展教學研究與學術研究,通過教學、科研討論會等交流平臺,將科研成果與教學工作相融合。

近5年來,我們完成了省教育廳教研重點項目《突出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統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發表了《統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突出實踐與創新能力的統計學特色專業建設研究》等10篇相關論文,我們還獲得了省級精品課程2門,省級優秀課程4門,出版統計系列教材4部,開發統計網絡課程2門,獲省級教學類獎項4項,克服了傳統教學模式中實踐和理論教學脫節的問題。

高水平的科研活動,創新人才模式,在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和水平的同時,也相應提升了教學水平。在參加教師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得到迅速提高。五年來,學生在全國大學生調查分析報告競賽、吉林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吉林省數學建模大賽中獲一、二、三等獎共50多項。

總之,為適應吉林省經濟發展對統計人才的要求,作為地方財經大學的統計學院,我們努力在統計專業課程設置、教學教研等方面進行改革,希望能為培養具有實踐與創新能力的新型統計人才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馬敏娜.統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統計教育,2007,(05).

篇3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1-0-02

目前在本科院校尤其是獨立學院的統計學專業教學中,市場調查實務課程的教學現狀大都沿用傳統方式,即重視理論知識的灌輸,缺少學生的主動投入和實踐技能培訓。這種模式對于傳統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其教學效果的弊端尚不明顯,然而對于實踐性要求較高的就顯得很不適宜。隨著經濟和管理現象日益復雜,市場情況瞬息萬變,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也促使目前以講授為主導的課程教學模式培養的學生必須加以改革。

一、課程的培養目標

西安財經學院行知學院(以下簡稱西財行知學院)統計學專業的課程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的數學與經濟學素質,掌握統計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有統計數據搜集、加工、整理、傳輸與分析的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從事統計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門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適應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要求,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市場調查實務》課程是繼西財行知學院統計學專業開設《統計學》、《抽樣調查》、《市場營銷學》、《多元統計分析》、《市場預測與決策》、《SPSS統計分析軟件》等課程之后開設的一門教學實踐課程。該課程的開設目的主要是運用上述課程的理論知識來進行市場調查、市場分析、以及市場研究,是我院統計學專業的核心實踐課程之一。

二、現有的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的實際缺陷。目前在西財行知學院的統計學專業教學中,市場調查實務課程的教學是沿用傳統方式,即重視理論知識的灌輸,缺少學生的主動投入和實踐技能培訓。這種教學模式對于傳統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其教學效果的弊端尚不明顯,然而對于實踐性要求較高的專業課顯得很不適宜。市場調查實務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有:教學方法手段缺乏靈活性,重視理論灌輸,輕視職業能力培養;教學內容為書面知識,忽視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的培養;沒有圍繞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要進行教學等。傳統的教學模式導致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方面效果欠佳,不僅缺乏對學生主動性學習精神的激發,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真正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我國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市場情況的瞬息萬變,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也要求我們必須對目前以講授為主導的實踐課程教學培養模式加以改革。

(二)考核方式單一。學院現有的市場調查實務的成績評定為平時作業占30%與閉卷考試占70%相結合的考核方式,閉卷考試側重理論知識的考核,學生需要靠死記硬背,而學院則以成績定學生的優劣,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

(三)市場需要。市場調查已逐漸成為各類企業獲取市場信息的主要工具。市場經濟越發展,競爭越激烈,市場信息就越重要。傳統的海量市場調查數據大都是人工整理的,工作量大,準確性差,工作效率低下。在計算機快速發展的今天,如果《市場調查實務》引入計算機技術后,其分析計算能力將會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近年來,我國的市場調查發展很快,涌現出大批從事市場調查、咨詢的專業性機構。這些調查企業對專業的市場調查人才需求也是很龐大的,如何培養專業的市場調查人員是統計學專業的培養目前,也是市場調查實務課程的主要目標。

三、課程教學改革的內容

本文試圖研究適合西財行知學院統計學專業學生學習《市場調查實務》課程的理論體系和技能,達到培養統計學專業綜合型人才的要求。具體從市場調查實務課程的教學時間安排、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與方法以及成績評定三個方面進行初步的改革與探索。

第一,在教學內容的選取方面,根據統計學專業的先修課程及市場調查能力的需求對傳統學科內容進行了取舍,并且對不同的調查能力有所側重。第二,課時的安排方面,將原有的純理論課時分配成“理論課時+實踐課時”的模式。第三,對《市場調查實務》課程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進行改革。研究和探索如何改進教學方法,增加實踐教學環節,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市場調查的流程和技巧,能將所學知識靈活應用到實際調查中。第四,試圖設計出一套公平、公正、合理、可行的課程考試方式。

四、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一)調整課程時間安排。在教學體系安排方面將市場調查實務課程安排在《統計學》、《抽樣調查》、《市場營銷學》、《多元統計分析》、《SPSS統計分析軟件》等課程之后,為學生學習市場調查實務課程知識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通過多年教學,我們發現有相當多的學生未先行修學《市場營銷學》、《SPSS統計分析軟件》等課程,導致教師的授課難度加大,教學效果降低,因此學院對學生開設該課程的先修課程應該有一條剛性規定,即先學習《統計學》、《抽樣調查》、《市場營銷學》、《多元統計分析》、《SPSS統計分析軟件》等課程,再學習《市場調查實務》。

目前學院將《市場調查實務》課程安排在本科教學階段的第七學期,這個時間段剛好是大四學生考研、考公務員、找工作等重要事情的關鍵期,對于此學期的課程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嚴重的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完成,教學效果不是很明顯。因此建議學院盡量將時間課程安排在第七學期之前或者第六學期,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提高教學質量。

(二)整合課程內容。課程內容的調整具體如下:

1.教學內容的調整。(1)在調查內容方面,側重于消費者行為及態度調查,淡化其他內容甚至可以省略。(2)在調查方法方面,加強一手資料調查方法的運用能力訓練、加強定性調查方法深度訪談的運用能力訓練、加強觀察調查方法運用能力訓練。(3)在抽樣方法方面,因為先修的抽樣調查課程對各類抽樣方法做了詳細的學習,該部分內容可以略去。(4)調查流程方面,側重對擬定調查方案、設計問卷、調查數據整理與分析、調查報告撰寫等能力培養,并增加學生對實地調查方案的設計與實施的實踐教學環節。(5)數據分析方面,側重將SPSS數據分析軟件,R軟件等引入教學,加強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提高數據分析工作的效率。

2.教學內容次序的安排。教學內容的次序完全可以遵循市場調查項目開展的工作流程展開,打破傳統按知識體系的章節結構開展教學的模式。根據調查主題將工作流程可以拆分成六個階段的工作任務,學生在開始每個階段任務之前,教師先提出任務的要求,由學生去探索完成。完成后學生展示成果,教師進行點評并補充必要的知識,學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工作,然后再展示成果,教師再進行點評。這樣反復幾次后,學生對相關知識印象深刻,并且相關能力得到重復訓練。

3.整合課程內容,壓縮課堂學時,增加實踐指導。根據實際授課經驗,即使不考慮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僅采用教師“滿堂灌”的方式授課,要在18課時內將“市場調查”部分的全部原理、方法、技巧等知識講述清楚也是有一定時間壓力的,更何況在“實踐能力訓練”的教育理念下,還必須抽出部分時間加強學生在課程實踐環節的培養,這就使課時壓力進一步加大。初步的構想是將原來18課時的教師課堂授課時間改變為6課時(課堂講授課) +12課時(實踐指導課),以促進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的結合,理論知識與實際運用的結合。具體實施方式為:課堂教學6學時僅講授重點和難點,并結合案例,突出知識的應用性,其余內容則少講或不講。通過布置實踐作業來引導學生,促使其帶著問題去思考和自學,在此階段教師應及時跟進實踐指導環節,對學生在課外按照教師要求完成的與課程有關的實踐調查作業實施指導。

(三)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改進傳統的純理論課堂教學方法,加入項目教學、課堂模擬調查、學生討論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數據分析的效率,鍛煉學生的獨立性,培養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

1.案例教學法。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試圖加入經典案例的教學。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講解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從而有效地掌握理論知識。課后給學生留多個經典的調查案例進行自學,并要求撰寫讀后感。

2.影視教學。隨著計算機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大量地引入到大學生的課堂教學中,視頻教學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也深受大學生的歡迎。因此授課教師可以構想將收集到的經典的市場調查視頻在課堂上播放,也可以留給學生課后自己觀看。

3.情景模擬教學法。目前學院的實踐教學課程都有課時限制,并且該門課程由一個教師講授,如果讓老師全程跟蹤學生的調查過程不太符合現實情況,因此可以考慮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模擬實施調查,發現學生實際調查中的問題,教師給予現場指導,要求學生將模擬調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和總結、

4.小組討論學習法。市場調查實務課程重在實踐上,教師可以組織將班級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各個小組成員一起討論與思考。各個小組確定出一個調查主題,并且進行調查問卷設計、調查問卷修改、調查數據整理和分析、調查報告撰寫等。分小組討論學習法,一方面減輕了個人調查的工作壓力;另一方面培養了大學生團隊合作的意識和精神。

5.競賽教學。目前社會上關于大學生市場調查的各類競賽很多。學院可以鼓勵和組織大學生積極報名參加。大學生通過參與競賽,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學習和熟悉市場調查的流程和相關知識,達到教學的目的。

篇4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0-0182-02

引言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統計學的應用領域也逐步擴寬:統計學為金融,醫學、服務、工業、農業等行業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數量分析工具,同時隨著電子計算機的發展,使得原本復雜的統計運算變得簡單明了,又進一步促進了統計學的應用。因此,目前統計學被很多財經院校設置為專業基礎課程之一,旨在培養學生統計思維能力,以及利用統計分析工具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英國著名生物學家、統計學家高爾頓說:“統計學具有處理復雜問題的非凡能力,當科學的探索者在前進的過程中荊棘載途時,統計學可以打開一條通道。”這一描述揭示了統計學的魅力。但是,目前非統計類專業統計學教學普遍存在學生重視程度不夠、學習主動性不高、學生實踐能力差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解決的主要途徑還是通過課程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

一、統計學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課堂互動不足

三本獨立院校學生普遍數學功底差,對于統計學中計算公式和枯燥的概念興趣不大,并且非統計類專業學生普遍認為統計學對自身專業發展沒有什么幫助,從思想上不夠認同統計學課程。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學方式方法不得當。雖然我們財經類院校統計學課程的培養目標旨在培養學生利用統計思維及統計方法解決實際經濟問題,但我們統計學課程的教學卻普遍只是課堂上強調學生動手能力,而整個學期中還都是老師在講臺上講及演練,學生則坐在下邊聽,并沒有就學生的動手能力進行專項訓練。如此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最終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學習的主動性不強、課堂上與教師的互動不足等一系列阻礙教學效果提升的不良現象。

(二)實踐環節指導不充分,學生動手能力差

統計學課程一般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之后,即大二的第二學期,上課班級數多,師生比例嚴重失調,課程內容繁多,實踐性課時幾乎被理論性課時擠占得所剩無幾,因此整個學期都是教師講授,學生做筆記,做課后習題,學生根本沒有利用所學統計學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的體驗機會和可能,也就談不上學以致用了。但這個問題的出現,根本原因在于課程安排不合理,不能體現統計學應用性的特點,從而導致學生學習統計學完全是為了應付期末考試。

二、改革措施

(一)注重統計思維能力的培養

統計的真諦在于它體現的思想,在于它所提供的思維方式。正如H.G.Wells所說:統計思維總有一天會像讀與寫一樣成為一個有效率公民的必備能力。戴維?S?穆爾描述統計:“不要把統計當做專業的工具,而要當做受過教育的人應有的文化素養……統計是一種獨立且基本的思考方法。” 學好統計學的關鍵不在于記住多少公式,而在于如何利用統計思維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輕公式推理,重統計方法的基本思想及原理。比如《統計學的世界》中對各種統計概念是這樣介紹的:“小心潛在變量”,變異無處不在”,“結論并不是百分百的”,“數據可反映社會價值”等,并結合通俗易懂的案例進行闡述,使讀者可以深入淺出地領悟統計基本思想。課堂上,我們可以借鑒他的這種方式,以統計方法的基本思想為標題,以通俗易懂的生活案例為背景,將統計方法的基本思想講授給學生,讓學生輕松的氛圍中領悟統計方法的基本原理。

(二)拋錨式教學

我們傳統的講課模式,是老師負責“填鴨式”的灌輸,學生負責理解記憶,很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統計學教學中應注意導課方式,讓學生有主動去學習的欲望。而拋錨式教學以真實事例或問題為基礎(作為“錨”),引出知識模塊,既能引起學生學習的動力,又能深入淺出的將知識講授給學生。此外,所選案例應盡可能的貼近學生所學專業和生活,讓他們深刻的體會到統計無處不在,看到統計的魅力。比如,講到統計調查問卷設計時,可將課前設計好的帶有缺陷的調查問卷或調查表(如大學生擇偶標準調查、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意愿調查等可以激發學生興趣一些調查項目),先發給學生,并要求他們認真閱讀并填寫,之后讓他們將自己填寫過程中的一些體會或疑問分組討論,最后教師只需將他們討論結果進行匯總,由此引出調查問卷設計的基本原理、基本步驟、注意事項。再比如,講到調和平均數指標(一般算術平均數指標作為前置內容)時,應先以2―3個實例(例如,已知每個工人的日產量和每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求工人平均勞動生產率)為背景,讓學生自己尋找解答的共同思路(計算依據:基本公式,例如,平均勞動生產率=工人實際總產量/總工時)及與算術平均數指標運算的異同,在此基礎上總結出調和平均數指標的一般公式,并總結出無論是算術平均指標還是調和平均指標所依據的基本公式相同,即兩者本質上是一致的,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到底選用簡單算術平均指標還是調和算術平均指標,取決于所掌握的數據資料。這樣不僅可以直接消除學生對統計公式的恐懼感,也深入淺出的將知識講解清楚。再比如,講到統計綜合指數時,以測定一組不同計量單位和使用價值的商品銷量變動程度為背景案例,讓學生自己思考如何構建反映不同計量單位和使用價值的商品銷量綜合變動程度的分析指標。通過思考的過程,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到復雜現象總體要想綜合反映平均變動,直接相加是行不通的,必須想辦法使這種不能直接相加比較的價值量轉換為可以直接相加的價值量,以此逐步引入綜合指數的編制原理。再比如,講到標志變異指標,以投資風險為背景,再比如,講到回歸分析,以財政收支與GDP為背景等等。總之,要選擇貼近學生專業和生活的具有實際意義的案例為背景,以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學習的積極性,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只是引導者和學生學習的伙伴,而非說教者,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輕松的領悟統計方法的基本思想及原理,才會體會到統計與自身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

(三)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統計學作為一門方法論學科,為我們提供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思維及方法,因此,要學好統計學,必須充分理解統計學中基本方法的使用條件,掌握其操作方法,并能夠結合經濟背景對數據分析結果做出合理的解釋。而現實中,我們統計學的課堂教學中雖然也注重統計方法的應用,但是由于統計學知識繁雜、課時安排普遍過少、開課班級過多等原因,導致我們統計學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動手能力的訓練過少。因此,在不能改變基本條件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對統計學應用性較強的章節進行模塊劃分,例如,可將統計學按照統計活動過程分為以下三個模塊:統計資料的搜集、整理及描述統計分析、深度分析(時間序列分析、統計指標分析、回歸分析)。并在課程簡介完后讓學生分組,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項目,并依據課程進度進行相應的實踐活動。比如,統計資料搜集的基本理論及方法學習完后,學生就自己所選擇的項目,設計調查方案和調查問卷,并進行實地調查。再比如,數據整理及描述統計分析,可編寫相應的實驗手冊(主要包括數據錄入、數據篩選、平均數、標準差、眾數、中位數等基本指標,以及excel統計圖表的繪制),通過演練使學生可以對統計數據進行簡單描述統計分析,并可以借助統計圖表將分析結果展示給讀者;深度分析又可以分為時間序列分析、統計指標分析、回歸分析三個模塊,并針對不同模塊以實際研究項目為背景,帶領學生進行研究和學習,并通過演練使學生可以靈活應用所學分析方法研究具體的經濟問題。

(四)優化考核方式

對于獨立學院的學生而言,通過統計學的學習,應掌握調查方案設計、調查問卷設計、調查資料收集、調查資料整理分析、調查報告的撰寫等基本技能。而我們傳統的卷面考試很難考查到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必須對傳統考核方式進行改革創新,充分體現獨立學院對非統計專業學生開設統計學專業基礎課程的培養目的,改變學生以往只為應付考試的學習態度。我們可以根據統計學課程教學目標將課程考核分為基本技能考核、案例分析能力考核、基本理論知識考核。其中,基本技能考核(調查報告形式)主要考查調查方案設計、調查問卷設計、實地調查、數據錄入整理分析,并能撰寫一份完整詳實的調查報告的能力;案例分析能力(研究報告形式)考核主要考查學生結合實際經濟背景,利用所學知識(時間序列分析、統計指標、回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并能撰寫研究報告的能力;基本理論知識的考核(閉卷形式)主要考查學生對統計學基本概念及方法的使用原理的掌握程度。通過不同的考核方式,全方位考查學生對統計學方法的基本思想及原理的理解程度,調查方案和問卷設計技能的掌握程度,對調查數據進行描述分析及深度分析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玲.應用統計學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3,(32).

篇5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6-0287-02

隨著對數據決策的重視,各行各業都急需大量的掌握數量分析方法的經濟管理人才,這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也必須適應新環境的變化進行教學改革。統計學作為信息管理專業的一門簡述數量分析方法的重點課程和必修課程,則是改革的重點。目前,根據信息管理學生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普遍認為這門課不好學,難度過大,理論與實際脫節,對理論推倒無法理解。造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都不太理想,所以統計學教學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對統計學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一、統計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統計學課程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三多兩難”,即概念多,原理多,公式多,理解難,記憶難;二是高度抽象性,這就給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帶來很大的難度,而現實的統計學教學卻忽視了統計學課程的特點,主要體現在[1]。

1.教學方式單一

目前高校統計學教學,仍以教師理論講述為主,以系統闡述學科理論為主導,以理論,公式推導為內容,偶爾列舉個別例題對原理和計算方法進行輔助說明,學生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的理論知識,這種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的突出特點是重概念、輕實踐,重理論、輕方法。以教師為教課主體,而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在課上不愿聽課,或者聽課效果不明顯,同時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法也不利于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學生只是為了考試而記住統計學的公式、概念、原理,由于統計學的三多兩難,導致學生對知識點會在考試后基本忘完,達不到開設這門課的目的。

2.不重實踐的思想仍很嚴重

統計學作為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和很多實質性學科的結合越來越多,越來越緊密,比如衛生統計學、軍事統計學、管理統計學、經濟統計學,如果教學中缺少了與專業相關的實踐環節的支撐,教與學的效果將會大打折扣,教師的熱情和學生的興趣也很難被有效調動起來;同時,目前統計學與計算機科學的結合越來越緊密,越來越多統計軟件如SAS、SPSS、EXCEL的出現使得各種統計方法有了計算機的支持,統計工作者可以憑借統計軟件直接對各類現實問題進行數據分析,而不必了解其中的公式。統計軟件的使用不僅使得計算變得簡便、準確,同時也使得效果變得生動、輕松,而現實是由于教師的知識結構不足和學校計算機環境建設上的滯后,很多統計學在課上很少講到統計軟件的應用,也沒有實驗課來支撐統計軟件的學習,導致統計軟件在統計課程教學中應用遠遠不夠,學生掌握的能力與現實脫節,教學效果與教學目標相差較遠。

3.考試的內容和形式單一

考試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評估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統計學考試,多年來一直采用的是傳統的閉卷筆試考試和平時成績兩個部分的綜合。其中閉卷考試的考試題型主要為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計算題等等,這種方式主要注重基本公式,基本理論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基礎理論部分的教學質量,但是這種考核方式忽視了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在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涉及較少,對于評價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有很大的缺陷,學生為了應付考試,往往靠死記硬背學習統計,沒有從本質上抓住統計學的知識精髓,沒有形成靈活運用知識和原理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從而導致了有的學生考試分數很高,但是遇到實際問題卻束手無策;而平時成績主要考查的是學生的上課率和做作業的情況,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學生的上課率,但是卻無法保證學生的上課效率,導致了學生雖然人在這里,但實質上可能沒聽課或者做別的事,效果并不好。

二、信息管理專業統計教學改革的幾點措施

1.改進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以案例教學為主引導學生學習

結合信息管理專業的學科特點和相關課程的開設情況,增加一些在經濟管理分析中具有清晰應用前景的統計理論與方法,引入計算機的案例和學習內容,同時以精選的例題和案例來復原典型統計問題的情景,通常可以采用一是案例引導法,以現實問題的提出為起點,然后通過解決方案的設計,書面陳述解決過程和結果為線索組織教學,通過對案例中一些問題的引導、說明教學內容,使得案例與課程的基本原理融為一體。其中的案例要么結合當前經濟管理實際,要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有一種感同身受的體驗,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對統計知識的充分理解和即時應用能力。二是案例討論法,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對案例進行討論分析的一種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為主角,教師起的是引導的作用,實現了教學過程的互動性。

2.引入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

為了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而不再僅限于記公式、背原理,引入實踐教學環節,可以在學期之初,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比如大學生日常消費調查、信陽地區企業調查,要求學生在學完統計學課程后完成一份從問卷設計,問卷調查實施,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的全過程的調查報告,為了減少搭便車的情況,每組人數限制在2~3人以內,這樣學生在開始學習這門課的時候就會帶著解決問題的心態來學習,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具體到某一部分內容,可以在學完某部分內容后向學生明確這部分內容可以做調查報告中的哪一部分工作,同時教師進行過程指導。這樣就在任務的驅動下,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

3.在教學中運用統計分析軟件,實現統計教學與現代信息處理技術的緊密結合

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動手能力的訓練,關注培養學生熟練地運用計算機分析數據的能力和對統計結果的解釋能力,一方面,在上課階段有意識的使用統計軟件對問題進行分析求解,并解釋結果;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利用統計軟件來做課后習題和處理實踐問題,提高學生自身的統計軟件的動手能力。并建議在統計學課程的教學課時中,開設8~10個課時的實驗教學,利用現在比較成熟的統計分析軟件如SPSS、SAS、EXCEL[3]等讓學生親自來處理各類經濟管理問題的數據分析,一步步演示圖表的做法和計算的過程,從中完成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比如均值、方差、參數估計、假設檢驗等。這樣避免了枯燥的學習,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鞏固了已學到的理論知識,培養了以定量分析為主的統計思維,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最后,在課題教學環節,最好使用多媒體教學,采用多媒體可以從展示大量原始數據開始,利用多種統計分析方法處理數據,可以方便快捷的生成統計圖形圖表,這樣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節約寶貴的課堂時間,使得教師增加課題信息量,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從繁瑣的公式推導和復雜的手工計算中解脫出來,可以演示較復雜的、篇幅較長的現實案例,并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清晰。

4.改革考核方式,完善考試內容

統計學學習要求學生掌握三個方面的能力: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了綜合評價學生的三種能力,擬將考試成績分為下面幾個部分:一是理論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40%,采用期末筆試形式,主要考核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原則和步驟,在出題時盡量結合實際問題去測試;二是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20%,根據學生平時的學習態度、出勤率、課堂表現(比如案例互動環節的討論的積極性)和完成作業情況進行評定;三是實踐成績,占總成績的40%,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調查報告,主要考核學生利用統計軟件完成調查設計、資料的收集、整理與分析能力,以調查報告的情況作為該項成績的考核依據,另一個是上機測試,每次實驗時結合統計學每一章節的內容,安排學生進行相關的上機操作,比如統計圖表的繪制、統計指標的計算等,要求學生上交相關作業。

不管做哪一種改革措施,教師都在其中起著引導作用,教師的綜合素質與改革的效果是有著最直接的關系的,教師的專業知識、基礎理論知識、計算機應用水平和實踐知識都是直接影響統計學教學質量的,因此對于教師自身而言一是要加強自身學習,改善知識結構,不斷了解課程所屬領域前沿動態,廣泛涉獵,不斷更新知識。二是多做研究、多做實踐,不僅在專業上,而且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上做研究,為了彌補實踐經驗不足,如可能則深入實際,到企業中進行實踐。

參考文獻:

[1]劉元欣.統計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1,(1):84-85.

篇6

1 采用的方式

1.3 關于齊性檢驗

這個分析要對于來自多個報告的效應量開展異質性檢驗,從而決定每一個報告的獨立效應量是不是來自一個總體。此次研究使用Q的檢驗方式,其計算公式就是Q=∑Wi(Zri-)2。Q檢驗值需要服從自由度(df)=K-1的X2分布,所以能夠采用X2檢驗來確定納入研究的異質性狀況,而K是研究報告的個數。最終按照異質性檢驗結果運用對應的固定效應模型,并且用經FisherZ轉化以后的有關系數來表示平均效應量和其百分之95的置信區間。

2 結果分析

2.1 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和父母教養方式關系分析

通過研究分析表示,除了父母的懲處、嚴格以外,其平均效應量的顯著性檢驗的P值都是小于0.01的,這也證明了大學生心理健康和父母教養方式關系是非常顯著的。在這個研究分析當中,父親的情感溫暖以及理解的平均效應量絕對值就是r=-0.153,其明顯比母親的情感溫暖以及理解的平均效應量絕對值r=-0.124要大一些。

2.2 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和父親教養方式關系分析

在研究報告顯示當中,各因子得分當中,平均效應量在父親的情感溫暖以及理解的值是負數,其波動范圍就是-0.176到-0.108,其具備了統計學的意義。而平均效應量在父親懲處、父親嚴格、父親過于干涉孩子、父親偏愛被試、父親拒絕和父親否認、父親過于否認值都是正數,其波動單位就是0.071到0.217,其同樣具備了統計學的意義。

2.3 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和母親教養方式關系分析

在研究報告中顯示的各因子分析得分當中,平均效應量在母親的情感溫暖以及理解值是負數,其波動范圍就是-0.158到

-0.099,其具備了統計學的意義。而平均效應量在母親過于干涉、母親保護、母親拒絕、母親否認、母親懲處、母親嚴厲、母親偏愛被試值都是正數。其波動范圍就是0.072到0.244,并且平均效應量的百分之95置信區間當中是沒有包括0的。所以,其具備了統計學的意義。

3 研究結論分析

通過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心理健康和父母教養方式關系顯著,而父母教養方式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這也證明了父母的情感溫暖以及理解非常有益于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父親是大學生成長當中的重要客體,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可是母親不良教養方式和孩子心理健康關系更加大,母親比較傾向對大學生行為參與,因為母親和孩子互動大于父親,且和孩子相處時間也大于父親。如果母親使用了不好的教養方式,就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心理健康發展。除此之外,過度的父母保護會讓孩子失去自信心,并且在生活當中遇到了事情不能夠單獨處理。大學生心理健康也受到多方面影響。比如說人格特點、家庭、社會環境、學校環境等等。而在這之中,父母教養方式占有比例最大。

篇7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On Independent Institute Statistics Principles Teaching Reform

JIAN Xueqin

(Foreign Trade and Business Colleg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52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independent college "statistical principles" teaching practice and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teaching content,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of teaching reform,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better training for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independent colleg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statistics principle; teaching reform

獨立學院的目標是培養具有一定理論水平的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統計學原理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方法論課程,該課程中所涉及的內容和方法適用于國民經濟各行業的需求,有廣泛的適用性,對培養學生數據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筆者通過六年獨立學院的教學實踐,結合課程特點和獨立學院的培養目標,初步建立了獨立學院統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模式。

1 教學內容的改革

1.1 合理調整內容順序,提高教學實效

我們選定《統計學原理》(黃良文主編,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版)作為教材,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描述性統計和推斷性統計兩大塊。描述性統計部分包括統計調查與整理和綜合指標,這部分內容實用性強,理論簡單,難點是綜合指標部分公式的理解和記憶;推斷性統計部分包括抽樣估計、假設檢驗、相關分析、指數分析和動態數列分析五個部分的內容,這部分內容需要學生具備較好的數學基礎,理論性強,學習難度大。

教學內容在順序上一般是先講描述性統計,再講推斷性統計。對于推斷性統計的教學,大多數教師是本著忠實于教材的原則,按照先理論后應用的順序安排教學內容,一般會先講抽樣估計和假設檢驗的內容。由于抽樣估計和假設檢驗涉及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知識,內容抽象難懂,學習時間又在下半學期,學生對這門課程已經逐漸失去了新鮮感,因此學生不但容易產生兩極分化,而且還會影響后續內容的學習。相關分析、指數分析和動態數列分析,相對于抽樣估計和假設檢驗來說難度較低且兩部分聯系不緊密,指數分析需要用到綜合指標中平均數的知識,而動態數列分析中的求直線趨勢方程又可以看成自變量為時間的回歸分析。因此在教學中按照:綜合指標指數分析相關分析動態數列分析抽樣估計假設檢驗的順序,章節之間的聯系更緊密,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有利于知識的掌握。

雖然教學內容調整后讓學生能由易到難的學習,使學生能很快體會到統計學這門課程的應用性和實踐性,但知識的科學性和系統性會受到影響,為此在課程結束時須按教材的順序對內容進行全面梳理和總結。

1.2 引入簡化公式,方便學生記憶

統計學原理中有一些比較重要的公式可以恒等變形后用簡化公式代替,方便學生的記憶。比如:相關系數與一元線性回歸直線方程中的回歸系數,若記,則。簡算公式既方便記憶,同時也能更好地解釋和同號的原因。

1.3 增加統計軟件的教學,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傳統的統計學原理教學中注重理論的推導過程,偏重手工計算,因此在教材中普遍沒有介紹SPSS和SAS等統計軟件的使用,而將統計軟件的使用作為非統計專業學生繼續學習統計學的選修或自學內容。SPSS是世界上最早的統計分析軟件,它不僅具有深入的數據分析功能,而且還有非常強大的統計繪圖功能。通過SPSS統計軟件的學習,模擬實際工作中數據處理和圖表處理,提高學生處理和分析數據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的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寫作,有利于學生擴寬就業面,有利于學生在畢業后的工作中快速完成職位的提升。

1.4 適當引入雙語教學,突出辦學特色

獨立學院要想長期發展,必須辦出特色。國際化是當今社會的一個大的趨勢,很多獨立學院提出“精專業、通外語、重實踐”的培養目標,在重視學生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加強學生外語能力的培養。SPSS軟件多為英文版本,在SPSS操作界面的教學中采用中英雙語教學,對SPSS的輸出結果盡量用漢語講授,結合統計學知識解釋實際含義,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模式和英語應用能力。

2 教學方法的改革

2.1 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新型啟發式教學法,近年來各類高校的教師在統計學及相關課程的教學中運用該教學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教科書上的例題只是統計方法和計算公式的簡單應用,而案例教學是對實踐活動的真實模擬。通過案例教學,可以直觀引入概念,加強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通過案例教學,使學生體驗問題解決過程,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案例教學,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更好掌握統計思想和統計方法。

2.2 問題探究法

問題探究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精心創造條件,激發學生提出問題,并以問題為主線,通過師生共同探討研究,得出結論,從而使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統計學原理課程中有很多復雜的公式,一些數學基礎不好的學生望而生畏,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實際上很多公式原理簡單,只要講清了它們的來龍去脈,學生自然能寫出來。比如通過解釋離差公式的原理,可以同時理解平均差公式和方差公式。不僅讓學生能自己寫出公式,也將“轉化”的數學思想滲透到學生的探究過程中。

2.3 分組教學法

以大學生生活消費調查為例,調查問卷的設計、調查的數據的收集和整理,調查報告的寫作和調查結果的展示都作為各個小組的作業,要求小組成員集體完成。這種小組式的教學方法,既有利于同學之間增進了解,又有利于工作中協作能力和團隊精神的培養。完成小組任務的過程既是一個知識實踐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情商、增強課程趣味性的契機。

3 考核方式的改革

傳統統計學原理課程的考試主要是以筆試為主,重點考查統計學的基本概念和統計方法的應用,只能手工或用計算器計算。由于統計分析一般計算量非常大,受考試時間的限制,對知識的考查深度和廣度都不理想。結合獨立學院的培養目標、課程大綱和考試大綱,統計學原理的課程考核體系由期末筆試、平時上機測試、統計調查報告、作業考勤四部分組成,每部分所占總成績比例為6:2:1:1。這種綜合評價方式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掘學生的自身優勢,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于教師來說,根據上機測試、作業等情況的反饋,能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方法,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董春玲,王銳,王曉宇,王金會,王愛英.《統計原理》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9(29):18-30.

[2] 馮蕊.案例教學法在高職統計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商貿工業,2013(1):125-126.

篇8

【Abstract】Objective :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well-being poor college students by analyzing their gender,grade,single-parent families,families living and explore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well-being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Methods: Affecting Factors Inventory of Well- being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was conducted on the poor students in the survey。Results: ①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Overall well-being of men and women.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P

【Key words】 Happiness;Poor students;Influence factors

1 前言

幸福感是個體根據自定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是心理健康的一項衡量指標,反映了個人的生活質量[1]。關于幸福感的影響因素是諸多幸福感研究者感興趣的問題。大學生是未來社會最重要的生力軍,他們的幸福感狀態及其影響因素是了解大學生心理不可缺少的重要課題,今天的在校大學生,將是社會的中堅力量,這一群體的幸福感將會影響幾年后社會主流工作者的幸福感,雖然幸福感會隨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有所改變,但還是有一定的聯系[5]。醫學生的未來是肩負者救死扶傷的任務,他們的心理狀態直接感染者患者,而貧困大學生又是這一群體中的特殊部分,本文欲通過對貧困大學生的幸福感狀態進行研究并分析其影響因素,為提高大學生的幸福感提供實證的教育依據。

2 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大連醫科大學七年制11至14級貧困生共259名為研究對象。

2.2 調查問卷

調查問卷由兩部分組成:(1)基本情況調查表包括性別,年級,城鄉居住地,是否單親家庭等。(2)大學生幸福感影響因素調查表[2] ,該量表由7個分量表組成,分別為自我意識、學校學習、人際交往、戀愛、工作與社會適應、家庭環境和休閑活動。

2.3 數據管理與分析

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錄入與管理,用t檢驗,方差分析,多元逐步線性回歸等統計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3 結果

3.1 研究人群的一般情況描述

按照要求剔除填寫資料不完整的問卷后,有效問卷共250份,其中:男生100人,女生150人;一年級92人,二年級58人,三年級59人,四年級41人;來自農村的185人,城市的65人;單親家庭學生35人,非單親家庭學生215人。

3.2 貧困生幸福感的性別特征

針對不同性別的貧困生其在幸福感的分析見表1,男生在工作與社會適應方面的幸福感與女性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3 不同年級貧困生幸福感的分析

表2顯示,休閑活動方面的幸福感在年級間的比較具有差異性(P=0.005),相對來說,大一、大二貧困生在休閑活動方面的幸福感比大三大四貧困生的高。在戀愛方面的幸福感不同年級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26),隨著年級的增加幸福感也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其他方面的幸福感差異則無顯著性。

3.4 不同家庭居住地及類型的幸福感比較分析

由表3分析可見,在自我意識方面,城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4),城市的貧困生的自我意識比農村學生的強。城鄉貧困生在幸福感總分上存在差異(P=0.032),城市學生的整體幸福感強于農村學生的幸福感。

是否為單親家庭的貧困生幸福感的比較,兩者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5 多重線性逐步回歸分析

以總幸福感得分為因變量,性別,年級,不同家庭居住地,是否為單親家庭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線性回歸分析。結果只有家庭居住地一個自變量進入回歸方程的是。可得影響學生總幸福感得分的因素為生源地。

4 討論

幸福感是人們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映。一方面,它受到外界客觀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又要求人們主觀上有所感知。根據調查結果可以看出,不同性別的貧困大學生的總幸福感的差異不明顯,可以間接說明在當今社會男女地位基本平等,但在工作與社會適應方面有顯著性差異,這可能與男女生將要擔任的社會角色有關,說明男生在從事挑戰性職業和面對競爭時更容易適應,從而在工作與社會適應方面的幸福感較強。其他方面的幸福感在不同性別間的差異則無顯著性。

調查顯示,在自我意識方面,城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城市的貧困生的幸福感比農村的強烈,這可能與城市的孩子從小的環境培養了獨立自主的個性,所以能夠獲得在自我意識方面較強的幸福感。調查同樣也顯示出,城鄉貧困生在總幸福感方面也是有顯著性差異的,城市的貧困生的家庭經濟狀況還是會比農村的好。重慶調查通過對大學生幸福生活標準的統計數字發現,51.1%的大學生認為有很多錢是幸福的。這與當前的大環境和大學生個體的價值觀念有關,但有的大學生能正視貧窮,通過各種渠道緩解經濟貧窮,并把改變貧窮作為自己不懈努力的強勁動力而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因此,家庭經濟因素對大學生幸福感體驗產生多大的影響,不能一概而論,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效解決家庭經濟狀況對大學生幸福感的影響[3]。

調查顯示,各幸福感因子以及總幸福感在是否為單親家庭的影響下的差異是不具有統計學意義的,這說明在當今社會單親家庭不是影響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從多元回歸分析的結果可看出進入回歸方程的因素只有一個家庭居住地,說明城鄉居住地是影響幸福感的重要因素,這一點也反映了家庭的經濟水平對幸福感的不容忽視。

5 建議

對在校大學生必須要注重幸福感的培養和建立。真正的教育是對個體生命的肯定、激勵,要幫助大學生激發對生命的熱愛和積極進取的心態,提供自由發展的空間,使學生在現實的學習生活中獲得幸福,領悟生活和幸福的真正涵義[4]。

學校也要注重對不同年級的大學生教育方式的調整,及在自我評價方面的正確引導。對來自農村的學生應給他們更多的發揮空間來展示他們的才華,從而提高他們的幸福感。

參考文獻:

[1] 張益榮.大學生幸福感與父母養育方式的相關分析[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3):30-31.

[2] 張作記主編.行為醫學量表手冊[M].北京: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6:418-423.

[3] 陳鵬,陳曲.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綜述[J].綏化學院學報,2007(27):178-180.

[4] 李焰,趙君.大學生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11):168-174.

篇9

0 引言

統計學專業是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具備系統的統計學知識,了解統計學理論,掌握統計學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具有利用計算機軟件分析數據的能力,能在經濟、金融、保險和信息產業等領域從事統計調查、統計信息管理及數據處理和分析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的第28次會議通過了新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統計學上升為一級學科,設在理學門類中。2013年9月我校數理學院招收統計學專業的本科生,我校的統計學也是江蘇省重點建設學科。校院兩級領導非常重視統計學專業的建設,并對專業建設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我們培養計劃中開設的實驗課程有《抽樣技術》,《統計軟件及應用》,《應用多元統計分析》,《時間序列分析》等。我校統計學專業建設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具有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基本能力的應用型人才。而統計學實驗課就是要培養學生處理分析數據的能力,構建實驗課程PBL教學模式對統計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1 統計學實驗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對于統計專業實驗課的教學,一般院校多采用驗證型教學法。實驗課教學時一般是先介紹理論,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統計分析理論后,結合統計軟件的使用,驗證書本上的案例,所有實驗環節都在機房完成 。在我校13,14級統計專業實驗課教學中,我們發現,驗證型教學法是學生鞏固理論知識、熟悉實驗流程的基礎途徑,但實驗的內容都是驗證書本上設計好的例子、程序、結果分析。學生缺乏興趣,不能很好的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教師缺乏創新,實驗課流于形式,不利于人才培養計劃的實施。因而,統計專業實驗課教學的改革迫在眉睫,我們需要尋找一種能調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實驗教學方法,PBL教學法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2 PBL教學法簡介

PBL教學法即基于問題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教學法,是基于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以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為出發點和貫穿線索,讓學生通過小組協作學習形式來解決復雜的、真實的問題,從而使學習者學習到相關學科知識,并使其具備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此方法是在1969年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首創,目前已成為國際上較流行的一種教學方法[1]。

PBL教學模式的基本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六個方面:

①以問題為學習的起點,學生的一切學習內容是以問題為主軸所架構的;

②問題必須是學生在其未來的專業領域可能遇到的真實的問題,沒有固定的解決方法和過程;

③側重小組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培養社會交往發展能力和協作技巧;

④以學生為主題,學生必須擔負起學習的責任;

⑤教師的角色是指導認知學習技巧的教練;

⑥在每一個問題解決后要進行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2-3]。

我們嘗試把PBL教學法應用到統計學實驗課的建設中,讓學生通過小組協作的學習形式來解決復雜的實際案例,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設計實驗,分析處理問題,撰寫報告。以學生為中心代替以教師為中心;以小組討論代替班級授課。

3 PBL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

《抽樣技術》是我校統計學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其中實驗32學時,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應當能掌握各種抽樣方法的特點,學會對抽樣調查數據的處理,估計和分析的方法。我們首先嘗試了把PBL教學模式運用到14級統計班的《抽樣技術》的實驗課教學中。

PBL教學模式,一般需要幾個固定的環節:教師課前提出PBL問題;學生課前自主學習;學生分組實驗;學生課后撰寫實驗報告;課后學生自我評價與教師反饋總結[4,5]。

3.1 教師課前提出PBL問題

《抽樣技術》主要介紹了復雜的抽樣方法的應用。教師需要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例如現在網絡通訊設施的發達,學生把越來越多時間花在上網上,我們要調查“大學生上網的問題”,這是每個學生都經歷的問題,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提前一周把問題告訴學生,為了定量研究“大學生上網的問題”,可以轉化為研究“大學生月平均上網時間”的調查問題。

3.2 學生課前自主學習

“大學生”是個很大的群體,對全校大學生上網問題的調查短時間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我們需要進行抽樣調查。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抽樣技術以及數據分析相關知識,思考“大學生月平均上網時間”抽樣方案的設計,數據收集方式,以調查部分學生9月份上網時間去估計全校學生的月平均上網時間,由此確定抽樣框內容是“您9月份上網總時間是多少小時”。

3.3 學生分組實驗

調查“大學生月平均上網時間”是一個復雜的抽樣調查問題,需要小組的合作。14級統計兩個班共88人,分成11組,每組8人,選定小組長,每組分工協作。每組討論確定抽樣方案,抽樣方式,數據搜集方式,設計調查問卷,實施調查過程,獲得樣本單元的數據,確保原始數據的質量。每組抽樣方案設計可以不一樣,可以采用簡單隨機抽樣,分層抽樣,整群抽樣,兩階段抽樣等不同的抽樣方法。數據搜集方式也可以采用電話調查,問卷調查,隨訪等不同方式。對于收集的原始調查數據“您9月份上網總時間是多少小時”,要核對錄入系統,可以利用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接著利用搜集的樣本數據估計出“大學生月平均上網時間”,估計上網時間的區間,評價估計的好壞,并給出這種估計所達到的精確度,若采用不同的抽樣方案可以評價它們的效果。在這一階段,教師起到學習引導者和輔助者的責任。

3.4 學生課后撰寫實驗報告

調查報告要寫清楚調查的目的是什么,調查對象,資料收集方式方法。對調查數據分析后推斷出“大學生月平均上網時間”,給出這種估計所達到的精確度,不同的抽樣方案精度和效果進行比較,對 “大學生月平均上網時間”的調查反映出怎樣的 “大學生上網的問題”。

3.5 課后學生自我評價與教師反饋總結

課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指出自己在小組中承擔的任務和擔任的角色以及完成任務情況。教師針對不同小組抽樣方案設計的不同,任務完成情況的差異,進一步講解不同調查方案的差異以及適用范圍,針對調查分析中小組遇到的問題及時總結。

調查“大學生上網的問題” 是一次不拘泥于課堂的綜合性試驗,我們把PBL教學法應用在《抽樣技術》的實驗課教學中,不僅教會學生如何進行完整的抽樣調查培養他們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的實踐能力,還鍛煉了自主學習綜合運用知識和小組協作能力。

4 PBL 教學模式的評價

通過對實驗課教學過程的觀察,PBL教學法應用在14級統計班的《抽樣技術》實驗課教學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它為學生們營造了一個輕松、主動的學習氛圍。

PBL 模式的課堂教學,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使其能夠自主地、積極地暢所欲言,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也可以十分容易地獲得來自其他同學和老師的信息。這種模式可使有關課程的問題盡可能多地當場暴露,在討論中可以加深對正確理論的理解,還可以不斷發現新問題,解答新問題,使學習過程縮短,印象更加深刻。它不僅對理論學有益處,還可鍛煉學生們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獻檢索、查閱資料的能力,歸納總結、綜合理解的能力,邏輯推理、口頭表達的能力,主導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等。PBL教學法的實施為學生掌握系統的知識和基本技能提供了系統化的思路和科學的實踐。

其次,從教師的發展角度看,促使教師主動擔負起學生學習引導者和輔助者的責任。

教師將逐漸擺脫教案的控制,課堂教學中發生一切將變得不可預測,充斥著學生知、情、意、行的充分經歷和體驗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對學生在思考、探究、互動交流過程中所偶然或必然爆發出的創新、協作、質疑火花,也受到了教師前所未有的關注[6]。

我們對于PBL教學法的嘗試還不止如此,以后我們會把這種嘗試大膽地應用于統計學專業其他實驗課的建設中去。

參考文獻:

[1]楊曉卿.64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學術貢獻評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崔炳權,李春梅,何震宇,等.PBL教學法在生物化學實驗課教學中應用的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1):7-8.

[3]基于PBL教學模式的“基礎物理實驗網絡課程”[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6):334-337.

[4]朱楓.國內項目教學法的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9):54-56.

[5]張開暗,郭毓麟,易劍英.項目教學法實施中的基本問題探討[J].教學研究,2011(2):10-11.

[6]李麗萍,PBL課程改革中教師實踐共同體的構建與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0,(9):90-91.

基金項目:

篇10

0引言

從事健康促進行為,不僅可以減少疾病發生,降低死亡率和患病率,也可增進健康,提高生活品質,是保障健康最有成本效益且最重要的方法之一[1]. 大學生正處在一個轉型期,其健康促進行為水平不僅對大學期間的健康產生影響,其效應也會顯露在成年期,影響著成年后健康[2-3]. 我們就廣州市某高校大學生的健康促進行為和社會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為學校管理者和衛生工作者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工作,促使大學生采取健康促進生活方式提供科學依據.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廣州市某醫學院校的420名本科生為樣本,回收420份,按照無效問卷的判定標準(如應答條目率不足85%、所有條目均選同一應答級等),得到合格問卷407份,有效率為96.9%. 其中,男生183人(44.9%),女生224人(55.1%);大三以下(含大三)年級200人(49.1%),大三以上年級207人(50.9%);醫學專業(臨床、預防、基礎、中醫等)271人(66.6%),非醫學專業(衛生管理、衛生經濟、衛生法學、計算機、醫學英語等)136人(33.4%).

1.2方法采用青少年健康促進量表(Adolescent health promotion scale,AHP)[4]進行測定. 該表包括6個子量表,分別為營養行為、人際間支持行為、健康責任行為、生命欣賞、運動行為及壓力處置行為,共40個條目. 每個條目按照1~5級評分法:1表示從不,2表示偶爾,3表示約半,4表示經常,5表示總是. 由調查對象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根據各條目的平均分計算總得分和子量表得分,分數越高表示健康促進行為越好. AHP繁體中文版經轉換并由公共衛生專家校對形成AHP簡體中文版. 通過預試驗驗證量表語言的明晰性和適當性,結果所有的條目完成都無困難,檢測到簡體中文版AHP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1,各子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68~0.88,經因子分析,最大方差正交旋轉,產生較好的結構效度. 為避免學生考試環境下的壓力,該測定在學期中進行.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收集資料,由統一培訓的調查員在取得調查對象的同意后,向調查對象發放問卷,問卷采取不記名方式進行,并遵循保密原則,采用統一的指導語,讓學生獨立自己填寫,需時5~6 min.

統計學處理:數據以x±s表示,采用單樣本t檢驗,SPSS13.0軟件對測試的數據統計處理.

2結果

2.1大學生健康促進行為按照如下公式把各子量表得分轉化為標準分:轉換分數=(實際初得分-理論最低初得分)/(理論最高初得分-理論最低初得分)×100. 大學生健康促進行為得分如表1. 大學生健康促進行為以生命欣賞行為、人際支持行為和壓力處置行為方面較高,營養行為、健康責任行為和運動行為方面得分較低. 表1健康促進量表得分情況分析

2.2不同性別、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大學生健康促進行為水平的比較①不同性別比較:男學生健康促進行為水平低于女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在子量表運動行為上,男學生比女學生更積極從事體育運動(P=0.00). 在營養行為、人際支持行為和壓力處置行為3個子量表上,女學生得分稍高于男學生,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本次調查大學生的整體健康促進行為標準平均分為62.84分,距滿分相差較遠,顯示大學生具有有限的健康責任感,較少從事體育活動和缺乏良好的營養習慣,與其他學者的調查結果[2,5-6]相似. 由于大學生年青,很少顯現健康問題,加之離開父母和家庭,獨立生活,因此很少重視自己健康. 大部分學生習慣晚睡晚起,不經常用早餐,同時水果攝入少,吃快餐現象普遍. 由于學業占用了大部分時間和精力,使他們不能進行規律的體育鍛煉項目. 同時本次調查也發現學校的體育設施較少,缺少鍛煉時的指導等也是造成大學生較少從事積極運動鍛煉行為的原因.

我們的結果還顯示了大學生在健康促進行為的選擇上有性別、年級和專業上的差異,男學生整體健康促進行為水平低于女學生;女學生較男學生注重飲食營養和飲食方式,在營養行為方面比男學生更好.

女學生在使用人際技能保持社會心理健康方面比男學生更有能力,比男學生善于與親人、朋友聯系,善于保持自信的態度,也說明女學生在現在普遍注重男性工作能力的社會,意欲證明自己的能力. 雖然普遍認為男學生壓力處理能力比女學生強,但本次調查發現女學生比男學生更有能力去釋放壓力,更會注意自己的情緒變化,放松自己. 柯遵渝[5]研究結果顯示男學生比女學生更渴望維持規律的鍛煉,本調查亦顯示男學生比女學生更多的積極從事鍛煉和運動項目. 因此,應根據男女學生的傾向和特征設計健康教育項目滿足男女學生不同的需要[7].

在不同年級比較方面,由于營養等知識多是在高年級才學習,因此高年級學生在營養行為方面優于低年級的學生. 由于高年級更加忙于學習和應對就業壓力,閑暇時間較低年級較少,在生命欣賞行為和運動行為方面,比低年級的學生表現差. 因此,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特點開展相關健康教育. 在不同專業比較方面,醫學專業學生注重自己的營養飲食行為,而其余子量表和總量表得分差別沒有統計學意義,是由于醫學院校的非醫學專業也是學習與醫學相關的專業,同樣受到醫學氣氛的熏陶,今后將在非醫學院校進行調查,進一步研究專業間健康促進行為是否存在差異.

參考文獻

[1] 黃敬亨.健康教育學[M].4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63-79.

[2] 王平,李海燕,阮麗萍,等.醫科大學生健康行為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05,21(4):398.

[3] White J.Wellness Wednesday: Health promotion and service learning on campus[J].J Nurs Educ,1999,18(2):69-71.

[4] Chen MY, Wang EK, Yang RJ,et al. Adolescent health promotion scal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testing[J].Public Health Nurs,2003,20(2):104-1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彦淖尔市| 特克斯县| 鹤山市| 巴东县| 昭觉县| 静海县| 湟源县| 罗定市| 奉节县| 义马市| 太仓市| 铜梁县| 明光市| 嘉定区| 秀山| 隆德县| 镇安县| 栖霞市| 绵竹市| 邵武市| 义马市| 晋宁县| 司法| 德阳市| 澜沧| 安阳县| 柳林县| 宝兴县| 丹东市| 清流县| 金沙县| 邯郸市| 沈丘县| 贵德县| 东宁县| 湘潭县| 柳州市| 资阳市| 内乡县| 芦溪县| 新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