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8 15:16:4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醫療醫藥合同,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委托人陸德山,北京市德山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北京酒仙橋醫院,住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一街坊六號。
法定代表人陳明哲,任該醫院院長。
委托人鄧利強,北京市華衛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人高奇英,女,1953年9月14日出生,漢族,該醫院醫務處干事,住該醫院宿舍。
原告姚景文與被告北京酒仙橋醫院(以下簡稱酒仙橋醫院)醫療服務合同糾紛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姚景文及委托人王宇、陸德山、被告酒仙橋醫院的委托人鄧利強、高奇英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告姚景文訴稱:2002年5月22日我在酒仙橋醫院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做心臟介入手術。于同月28日出院。在住院期間,酒仙橋醫院共收取我住院費用53133元。 2002年12月19日《京華時報》等報刊報道了酒仙橋醫院在做心臟介入手術時將一次性使用的導管重復使用,北京市衛生局認定在2001年7月至2002年7月間,酒仙橋醫院重復使用導管,用于對患者的心臟介入手術中,對酒仙橋醫院進行了處罰。我正是在這一期間在酒仙橋醫院進行了心臟介入手術,我與酒仙橋醫院聯系要求其告知在我手術中所用的心導管,不是二號管,但沒有結果。酒仙橋醫院違反了國務院頒發的《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的規定,在患者不知情的情況下,欺瞞患者,重復使用一次性導管,是對患者知情權和健康權的侵害。我們要求酒仙橋醫院提供證據證明給我做心臟介入手術時使用的是一次性導管,要求酒仙橋醫院提供給我做心臟介入手術使用的導管的購買手續、使用程序和銷毀的證據。目前,酒仙橋醫院不能證明給我做心臟介入手術使用的是一次性導管。所以,我要求酒仙橋醫院雙倍賠償我的醫藥費110000元、賠償精神損失費40000元,共計150000元;訴訟費和律師費由酒仙橋醫院承擔。
被告酒仙橋醫院辯稱:2002年5月22日姚景文因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癥狀,經心電圖檢查為廣泛心肌梗塞,并有糖尿病史2年。在家屬同意下,急診做冠狀動脈造影,進行擴張加支架術。術中應用1個導管、1個球囊、1個支架。術后病人恢復良好,于5月28日出院。現在姚景文以媒體的公開報導為依據,訴至人民法院,以懷疑我院為其重復使用了導引導管和冠脈球囊為理由,要求我院給予賠償。我院認為,姚景文的訴訟請求沒有事實依據,我院不能同意姚景文的訴訟請求。理由為,我院根據北京市衛生局轉發的《衛生部關于重申加強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管理的通知》,在我院范圍內進行了認真的自查、自糾,在檢查中發現我院心內科確實存在少量復用冠脈球囊和指引導管現象,這種現象已經得到制止,我院對有關責任人員進行了嚴肅處理。姚景文使用心導管的收費與病程記錄相符,不存在心導管復用問題,雖然我們沒有復用心導管,但是從減輕病人經濟負擔,節省有限的醫療資源出發,這些器械是可以復用的。現在姚景文要求返還醫療費和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請求沒有道理。我們認為在姚景文病情危重的情況下,我院履行救死扶傷的醫療道德,挽救了姚景文的生命,而姚景文在沒有任何損害事實的前提下,在沒有證據證明我院存在違反醫療服務合同約定行為的情況下,指責我院違約并返還醫療費用的請求,我院不能接受。請求人民法院查明事實,駁回其訴訟請求。
經審理查明:2002年5月22日姚景文因急性心肌梗塞,到酒仙橋醫院心腎內科就診。酒仙橋醫院對姚景文入院診斷為“急性下壁、側壁、正后壁心肌梗塞、糖尿病Ⅱ型”。當日酒仙橋醫院對姚景文進行搶救,急診行冠狀動脈造影,進行“經皮下冠狀動脈內成型術”。在冠狀動脈內擴張和支架置入中,使用指引導管1支、球囊管1支、支架1支。術后姚景文于2002年5月28日出院,酒仙橋醫院對姚景文的出院診斷為“急性下壁、側壁、正后壁心肌梗塞、糖尿病Ⅱ型”。姚景文向酒仙橋醫院交納了醫療費用共計53133元,其中,指引導管1支,收費2079元;冠脈球囊1支,收費11760元;冠狀動脈支架1支,收費20580元。
酒仙橋醫院在為姚景文進行經皮下冠狀動脈內成型術時所使用的指引導管、冠脈球囊和冠脈內支架為愛爾蘭波士頓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核發的《醫療器械產品注冊登記表》上記載該產品的生產國為愛爾蘭,產品名稱為介入治療用冠脈球囊、冠脈支架及指引導管。本院2003年9月9日致函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要求就酒仙橋醫院在進行心臟介入手術時所使用的進口指引導管、冠脈球囊、冠脈支架是否為一次性使用的醫療器械給予回復。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于2003年10月8日向我院復函稱,根據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法規,在中國銷售使用的醫療器械,都必須是有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審查、批準后發放注冊證的產品。對于醫療器械的使用方法,包括是否可以重復使用,是產品生產者根據產品的技術性能、產品質量保證等情況確定的,不是政府管理部門指定的。管理部門根據廠家提供的材料審查,批準產品進入市場,批件不是產品說明書,不能代替生產商對使用的技術承諾。愛爾蘭波士頓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介入治療用球囊、支架及導管的注冊產品說明書中標明為一次性使用醫療器械,不可重復使用。
又查:酒仙橋醫院在對姚景文進行經皮下冠狀動脈內成型術前由姚景文的家屬簽署了《北京酒仙橋醫院心臟介入檢查治療同意單》,在病歷首頁、住院志、手術記錄中記載了對姚景文的入院診斷、手術過程,包括手術日期、術前診斷、術中診斷、手術名稱、手術中使用的導管等醫療器械的情況。姚景文出院時,酒仙橋醫院向姚景文提供了《病人費用清單》,該費用清單記載了姚景文住院期間的醫療費用情況。姚景文根據該費用清單所載明的數額向酒仙橋醫院交納了住院費用。
另查明,2002年7月23日北京市衛生局轉發《衛生部關于重申加強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管理的通知》,酒仙橋醫院根據該通知進行了內部檢查,檢查中發現該院心腎內科存在復用指引導管和冠脈球囊的現象,酒仙橋醫院即對有關責任人員進行了處理。2002年12月19日有關媒體報導了酒仙橋醫院在對患者進行心臟介入手術時復用指引導管和冠脈球囊的情況。北京市衛生局于2003年1月8日做出《關于北京酒仙橋醫院重復使用心導管的通報》,該通報認定,酒仙橋醫院心腎內科自2001年7月至2002年7月間在為患者做心臟介入治療時存在重復使用一次性心導管的問題。
在2002年12月19日有關媒體報導酒仙橋醫院在對患者進行心臟介入手術時復用指引導管和冠脈球囊的情況的報導及北京市衛生局于2003年1月8日做出的《關于北京酒仙橋醫院重復使用心導管的通報》中,沒有具體指明酒仙橋醫院對姚景文復用了指引導管和冠脈球囊等醫療器械。
上述事實有姚景文提交的得自于酒仙橋醫院的姚景文的病歷、檔案、資料、媒體對酒仙橋醫院復用指引導管和冠脈球囊的報導、酒仙橋醫院提供的姚景文病歷首頁、住院志、心臟介入檢查治療同意單、手術記錄、即時醫囑單、病人費用清單、醫療器械產品注冊登記表;本院在案件審理中調取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食藥監械便函(2003)064號文及雙方當事人當庭陳述在案為證。
本院認為: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因此,醫療事故損害賠償法律關系中,舉證責任的承擔,應是在具備了損害賠償法律關系要件的前提下,根據法律規定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在姚景文因病入住酒仙橋醫院,接受酒仙橋醫院提供的醫療服務,包括入院檢查、診斷、施行心臟介入治療。根據治療的需要,使用了相應的醫療器械和必要的治療手段。姚景文病愈出院后,在沒有證據其因接受心臟介入治療,適用心導管,產生損害后果時,要求適用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其要求顯然與法律規定相悖。但是姚景文在得知酒仙橋醫院曾對患者進行心臟介入治療時復用過心導管,而對自己在接受心臟介入治療時所使用的心導管是否是一次性合格產品產生懷疑,是可以理解的。對此,酒仙橋醫院應舉證證明其對姚景文的治療過程符合醫療規范。在本案的審理過程中,酒仙橋醫院提供了由姚景文家屬簽字的北京市酒仙橋醫院《心臟介入檢查治療同意單》,姚景文入院治療的病歷首頁、住院志、手術記錄、即時醫囑單、醫療費用清單及醫療器械產品注冊登記表。由此可以認定,酒仙橋醫院在對姚景文進行心臟介入手術及治療的過程符合醫療規范,并無不當。且姚景文術后沒有損害結果的發生。現姚景文僅以有關媒體報導了酒仙橋醫院存在對患者進行心臟介入治療時,有復用心導管的情況,而認定酒仙橋醫院對其本人治療時,亦復用了心導管,顯屬證據不足。又鑒于酒仙橋醫院舉證證明了其對姚景文的治療過程符合醫療規范,故對姚景文要求酒仙橋醫院雙倍賠償醫療費和要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之請求,本院不予支持。關于姚景文所訴酒仙橋醫院侵犯了其知情權一節,因酒仙橋醫院術前向姚景文家屬告知了手術名稱、手術方法及可能出現的風險、后果,其病歷首頁、住院志、手術記錄、即時醫囑單、醫療費用清單及醫療器械產品注冊登記表對姚景文的手術過程、治療方法及使用器械記載清楚明確,酒仙橋醫院已經履行了必要的告知義務。滿足了姚景文的知情權。
關于酒仙橋醫院辯稱心導管復用是為減輕病人經濟困難,節約資源一節,對其該辯解,本院不予認可。因為醫療器械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醫療器械的產品使用說明書是生產廠家對產品項目性能的描述文件,使用者在使用產品時應嚴格依照產品說明書進行操作。酒仙橋醫院為姚景文所使用的心導管的產品說明書中均標明為一次性使用,故該心導管不能重復使用。特別應當指出的是在2001年7月到2002年7月間,酒仙橋醫院在為患者做心臟介入手術時,部分導管被重復使用于部分患者,充分暴露了該院在管理上存在的嚴重漏洞,這也是患者對其所進行的相關治療產生擔心和懷疑的直接原因,對此,酒仙橋醫院應嚴格管理,加強對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綜合上述,本院判決如下:
【關鍵詞】 脊椎; 結核; 內固定; 骨移植
近年隨著人口流動及耐藥菌株的增多,結核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骨關節結核50%累及脊柱,癥狀不典型,病程遷延,早期診斷困難,常在脊柱穩定性受到破壞時才獲得確診,因此致殘率高,治療棘手。目前主張對有適應證的脊柱結核在積極抗結核化療的同時,采取外科手術方法,清除局部病灶,重建脊柱穩定性,減少的畸形發生。但對手術的方式和策略仍存在廣泛爭議。2002年1月~2005年10月間,作者對15例胸、腰椎脊柱結核患者采用徹底病灶清除,椎體間同種異體骨移植結合內固定的方法進行治療,平均隨訪25.4個月,取得較好的療效。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從2002年1月~2005年10月,共收治15例胸、腰椎結核患者,均采用一期手術治療,包括病椎切除,椎體間同種異體骨移植結合內固定。男11例,女4例;年齡23歲~73歲,平均48.4歲。所有患者均行X線攝片、CT/ MRI 掃描及術后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臨床主要癥狀為腰背部疼痛、后凸畸形或伴雙下肢疼痛、麻木無力,影像學顯示:椎體嚴重破壞或塌陷、椎間隙變窄、椎旁寒性膿腫形成(圖1)、脊柱后凸畸形及脊髓壓迫。其中胸椎結核8例,胸腰段結核5例,L2以下腰椎結核2例,受累椎體為1~3 個。術前神經功能評分Frankel分級B級2例,C~D級共有7例,其余均為E級(表1)。
表1 15例多節段胸腰椎脊柱結核患者臨床資料概況(略)
圖1患者,男,58歲,T7、8結核,單純背痛半年入院(略)
a.術前正位片,T8椎體楔形變,可見椎旁梭形膿腫;b.冠狀MRI示:T7、8椎體信號改變,可見椎旁膿腫,但椎間盤破壞不明顯;c.小切口胸腔鏡輔助下病灶清除內固定術后8個月,可見植骨界面模糊
1.2 術前準備
一經確診后,行2周以上的四聯抗癆治療(雷米封、鏈霉素、利福平、乙氨丁醇或吡嗪酰胺),待病人食欲增加和貧血癥狀改善,血沉下降或無進一步加快后,即可手術治療。本組病人入院時ESR在20~110 mm/h,每周復查ESR至術前,一般控制在60 mm/h以下。腰椎結核寒性膿腫較大,用藥后血沉控制不佳的病人,可行在B超引導下穿刺排膿,鏈霉素腔內給藥。
手術適應證包括:脊柱結核診斷明確且無全身其他部位活動性結核病灶者;椎體結核有死骨及(或)伴冷膿腫形成者;伴有脊髓或神經根壓迫癥狀;進展性后凸畸形;伴有明顯的節段不穩的患者。而對年老體弱不能耐受手術者,視為手術禁忌證。
1.3 手術方法
氣管插管全麻。胸椎結核采用經胸或胸膜外入路,胸腰段及腰椎結核采用胸腹聯合切口或低位腎切口,均從癥狀重側進入。術中顯露病灶后,先完全吸凈膿液,刮除破壞的椎體以及椎間盤組織,徹底切除病變椎體完成椎管內脊髓的減壓。局部反復沖洗后,撐開器適當撐開復位,矯正后凸畸形。測量椎體間骨缺損的高度,切取合適的長度的同種異體骨環(充填切除的自體肋骨骨條)嵌插椎體骨缺損處。應用Mossi Miami或Fronterior(Depuy)單棒固定系統加壓固定,病灶內放置鏈霉素粉劑2 g。胸腰段、腰椎結核患者翻身采用后正中入路,繼續行后路手術。應用Mossi Miami(Depuy)或Xia(Stryker)椎弓根螺釘固定系統。而胸椎結核由于有胸廓支撐保護,無需聯合后路手術。后期手術多采用微創方式(共8例)進行。胸椎、L1以上的胸腰段前路手術于胸腔鏡輔助下完成(6例),而胸腰段和腰椎的后路椎弓根螺釘則借助METRx XTube可擴張通道系統完成(4例),于椎弓根體表投影點作2~3 cm長縱行小切口,插入擴張套管,經操作通道植入椎弓根螺釘,于棘旁肌肌間插入螺棒,鎖緊螺帽。術終時記錄手術時間及失血量。
1.4 術后處理
術后48 h,拔除引流管。胸腔閉式引流在每日引流量小于50 ml后,試行夾閉后拔除。然后在有效支具保護下,即可離床活動,行功能練習和康復訓練。術后注意加強全身支持療法及并發癥處理。術后1周,異煙肼采用靜脈給藥,鏈霉素常規肌注,同時靜脈應用抗生素藥物預防混合感染,利福平、乙胺丁醇或吡嗪酰胺口服。1周后,異煙肼恢復口服給藥。鏈霉素總量為60 g(包括術前及術后用量)。口服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或吡嗪酰胺,規則化療持續至少9~12個月,警惕藥物的副作用。復查ESR持續半年以上正常,局部無疼痛或叩擊痛,X線片提示骨性融合,可認為臨床治愈。
1.5 隨訪內容
觀察術后一般情況和傷口愈合情況,隨訪臨床癥狀變化,定期復查血沉;攝X線片,了解內固定物的位置及穩定性。評價指標包括:(1)手術前后神經功能(Frankel分級);(2)根據側位X線片測量的脊柱的Cobbs角;(3)異體骨的融合情況,參考Bridwell等〔 1 〕的評價標準:Ⅰ級:骨質融合,并有骨小梁通過;Ⅱ級:植骨完好,未見完全的骨質重塑和融合,但交界面無透光區;Ⅲ級:植骨完好,但在移植骨的上、下端與受區骨的交界面處有透光區;Ⅳ級:無任何骨融合跡象,移植骨吸收。
2 結果
本組15例患者術中無大血管及脊髓損傷,切口一期愈合,無竇道形成。術后病理學檢查可見上皮樣肉芽腫、干酪樣壞死、Langerhans巨細胞、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等。血沉約12~20周后恢復正常。神經功能檢查除1例Frankel B級患者無明顯恢復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復,無神經癥狀加重。后凸畸形由術前的平均19.3°至術后的平均0°(表1)。平均隨訪25.4個月,未見明顯的矯形丟失,無1例發生內植物的松動斷裂。傳統手術和后期微創手術例數的分布、手術時間和出血量(表2)。可見微創手術失血量明顯低于傳統開放手術。術后6~9個月隨訪X線片可見異體骨環與椎體界面模糊,未見下陷和傾倒,無假關節形成,但異體骨的爬行替代和塑形重建不明顯,未見連續性骨痂生長,按Bridwell標準為Ⅱ級融合(圖1、2)。
表2 不同手術方式分布以及手術時間和失血量的情況(略)
3 討論
3.1 內固定物在脊柱結核治療中的應用
脊柱結核外科手術的目的在于:徹底清除病灶,解除脊髓壓迫,恢復椎體間高度,矯治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的穩定性。早期的單純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已被證實無法阻止后凸畸形的進展,而被淘汰。脊柱穩定性的重建和維持認為是決定脊柱結核遠期療效優劣的關鍵〔2〕。單純病灶清除植骨,早期抗屈曲、壓縮的力量強,而抗扭轉、側彎、后伸的力量差,骨塊承受周期載荷容易發生移位、吸收、骨折或者塌陷,導致局部穩定性喪失,移位的骨塊甚至有壓迫脊髓和血管的風險。Rajasekaran等〔3〕報道病灶清除植骨術后約42%的患者畸形進展,甚至發生比保守治療更嚴重的后凸畸形,因為病灶清除造成前柱更大范圍的缺損,胸椎和胸腰段是最容易發生植骨失敗部位。Bailey〔4〕也報道了類似的結果:當椎體破壞超過2個椎體時,移植物的失敗率較高。內固定器材用于脊柱結核被認為是近年來脊柱外科的一大進展。眾多的臨床應用證明〔5〕:內固定能夠早期有效地重建脊柱穩定性,矯正后凸畸形,促進結核的靜止,極大地縮短治療周期,減少長期臥床或石膏床制動的并發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早期康復。
圖2患者,女,73歲, T12、L1結核,腰背痛,無神經癥狀。(略)
a、b.術后10個月復查時的正側位片;c.CT顯示減壓徹底
但許多學者〔6〕對在結核病灶內植入內固定器械仍持謹慎態度,認為可能會誘發異物反應,導致植骨溶解;內固定物的植入,不利于結核菌的控制,存在病灶復發、蔓延的風險,認為應避免直接在結核病灶內使用內固定器材。但Boachie〔7〕認為在活動性結核病灶內植骨或應用內固定是可行的:內固定能夠直接、有效地維持脊柱的穩定性,防止植骨塊骨折、滑脫、塌陷及吸收。一系列的相關實驗研究也表明〔8〕:與表皮葡萄球菌相比,結核桿菌對金屬內置物黏附性較小,產生的生物膜較薄,增殖力弱,尤其是鈦合金材料生物相容性更好,因此在結核病灶內使用內固定是安全可行的,這為在結核病灶中使用內固定物提供了理論依據。本組15例病人均局部應用內固定器材,隨訪25.4個月,獲得良好的效果,未見結核病灶的復發和蔓延,也證實這種觀點。
3.2 植骨材料選擇
脊柱結核90%破壞脊柱的前柱和中柱,造成脊柱不穩、畸形。前路植骨橋接病灶清除術后遺留的骨質缺損,能夠早期恢復力學傳導,穩定脊柱、矯正畸形。但植骨塊必須具有良好的抗壓強度,以分載作用于內固定物上的應力。自體髂骨具有良好的骨誘導、骨傳導和骨生成作用,無傳播疾病的危險,是傳統的移植材料。但當脊柱結核累及多個相鄰節段時,植骨至少要跨越2個節段,所需骨量巨大,常造成取骨區的諸多并發癥:如影響骨盆外形、局部血腫、感染、慢性疼痛等。更重要的是自體髂骨含松質骨成分較高,提供的支撐強度不夠,容易發生植骨塊吸收、移位或骨折,導致內固定系統失效。因此,在骨性愈合前,必需輔以可靠的外固定支具保護。肋骨截面小且外形呈弧形,與受區接觸面積有限,且力學強度差,支撐力不足。當載荷過大或長度>7 cm時,極易發生吸收、骨折、移位,導致假關節形成或者后凸畸形矯正角度的丟失,失敗率較高。
而本組病人選用的同種異體新鮮冷凍骨的生物力學性能與自體骨相比并無明顯差異,Morales等〔9〕曾對各部位的同種異體骨的屈服強度進行測試:股骨環為15 000磅,腓骨為3 720磅,三面皮質髂骨為472磅。冷凍去除了大部分的抗原,保留部分的骨形態發生蛋白,使其仍具有一定的成骨活性。雖然受區低度的免疫排斥反應,理論上會影響融合的成功率,但已有的臨床報道顯示,雖然異體骨的融合和重塑時間較長,但臨床療效均滿意,未出現感染、植骨塊折斷或脫出、假關節形成〔10、11〕。Dietze等〔12〕認為同種異體骨適合作為植骨材料,早期用于脊柱感染病人,成功與否取決病灶清除是否徹底和延長靜脈藥物的使用時間。
還有人用鈦籠結合自體骨移植作為重建前路的支撐材料,但金屬相對椎體骨質更加堅硬,特別是結核病人椎體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骨質疏松,所以存在遠期下沉,前柱高度丟失的風險。
本組15例胸腰椎結核病人以異體骨環充填修剪的自體肋骨骨條作為植骨材料行前路支撐植骨,隨訪結果顯示術后6~9個月X線片可見異體骨與椎體界面模糊,未見骨環的下陷和傾倒及假關節形成,但異體骨的爬行替代和塑形重建亦不明顯,因此異體骨的轉歸仍有待進一步長期觀察。作者通過在異體骨環上鉆孔以及自體肋骨條作為異體骨環的填充材料,理論上能夠促進周圍成骨組織的長入和血液循環的重建,從而更好地發揮骨傳導作用。與自體骨或鈦籠相比,異體骨環長度和截面更便于選擇,且具有堅固的力學性能,因此作者認為其可能更合適用于脊柱結核病灶清除后前柱缺損的重建。
3.3 手術方式的選擇
對于多節段病變的患者,在病灶清除的同時,輔以內固定加強脊柱節段間的穩定性,利于結核愈合,目前已被多數學者接受和采用,但對具體的手術方式仍存在著廣泛的爭議。
有學者〔13〕提倡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行后路椎弓根釘內固定。還有學者先行后路椎弓根釘固定,再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椎弓根螺釘貫穿脊柱三柱,堅強、具有良好的矯形能力;內植物遠離前方的結核病灶,不會干擾結核的愈合進程。手術可分一期或二期完成。但前路病灶清除后,翻身行后路手術過程中存在著植骨塊松動移位的相對風險;而先行后路手術難以提供宿主骨與植骨塊之間有效的預壓應力;而且對于多節段病變后路至少需固定病灶上下各兩個椎體,需聯合應用橫連接,暴露范圍和失血量均增加。還有學者〔14、15〕主張前路徹底病灶清除的同時,直接椎間植骨加壓內固定,手術僅需一個切口,手術和麻醉時間均相對縮短,出血量減少,并能夠有效地重建脊柱穩定性,使局部病灶制動,利于結核的愈合。Benli等〔16〕應用Zplate治療脊柱結核14 例,CDH 31例,后凸Cobbs角由術前的平均23.1°降至術后的6.1°,畸形矯正率達77.4%,所有患者均獲骨性融合,無復發。但當結核累及多個節段時,前路病灶清除可造成大面積的骨質缺損,鄰近椎體又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因此前路內固定(單棒、雙棒或者鋼板)固定系統需跨越多節段,抗彎及抗旋轉穩定性均差。患者病程遷延,嚴重的后凸畸形使后方韌帶、肌肉、小關節囊等結構持續承受牽張應力而被拉長,甚至發生脫位或者半脫位。椎體間植骨雖恢復了前柱的高度,但后柱復合體短期內卻無法恢復張力,因此作者對病變累及兩個椎體以上的胸腰段或腰椎結核患者主張: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內固定的同時,輔以簡單的后路椎弓根釘固定。后路固定作為中和系統,能夠有效地分擔前路的負荷,作者不必再為因鄰近椎體骨質疏松導致前路內固定物松動而擔心;前路固定方式亦得以簡化,一般只需單棒固定系統即可;這種360°的固定方式,術后即可重建脊柱的穩定性,患者可以早期離床活動,肺部、長期臥床帶來并發癥明顯降低。前后路內固定缺點是創傷相對較大,手術時間延長,出血增加,對于一些結核中毒癥狀重、一般情況差、高齡的患者不適合。目前微創技術的開展應用,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些矛盾。作者后期L1以上的前路手術主要在胸腔鏡輔助下完成,在放大的電視屏幕監視下進行病灶清除,視野清晰,有助于更加精確地顯露清除結核病灶,減壓徹底,避免脊髓神經的副損傷,失血和創傷均小,效果良好。而后路手術在Xtube下以微創的方式完成。Xtube是樞法模公司開發的微創操作的管道,作者經皮插入Xtube,僅需4個2~3 cm的切口,即可完成后路椎弓根釘的固定,無需剝離棘旁肌肉,不會造成后柱結構的破壞。本組病人應用微創技術治療的例數較少,無法與傳統方法進行統計學比較,有待日后病例積累后完成。而對于胸椎結核,由于有胸廓支撐保護,穩定性較好,作者一般只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內固定術。
無論采用何種固定方式,手術的最終目的是恢復脊柱的穩定性,使患者能夠早期恢復運動,為移植骨創造一個良好的再生和重塑環境,這一點是明確的。
參考文獻
〔1〕 Bridwell KH,Lenke LG,McEmery KW,et al.Anterior fresh frozen structural allografts in the thoracic and lumbar spine.Do they work if combined with posterior fusion and instrumentation in adult patients with kyphosis or anterior column defects[J].Spine,1995,20(12):14101418.
〔2〕 李承球.脊柱結核的診斷和治療進展[J].頸腰痛雜志,1999,20:161163.
〔3〕 Rajasekaran S,Soundarapandian S.Progression of kyphosis in tuberculosis of the spine treated by anterior arthrodesis[J].J Bone Joint Surg(Am),1989(71):13141323.
〔4〕 Rajasekaran S.The problem of deformity in spinal tuberculosis[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2,(398):8592.
〔5〕 張祥英.脊柱結核的外科治療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12(13):10251027.
〔6〕 Oga M,Arizono T,Takasita M,et al.Evaluation of the risk of instrumentation as a foreign body in spinal tuberculosis[J].Clinical and Biologic study,1993,18(13):18901894.
〔7〕 Boachie AO,Squillante RG.Tuberculosis of the spine[J].Orthop Clin North Am,1996,27:95103.
〔8〕 Ha KY,Chung YG,Ryoo SJ.Adherence and biofilm formation of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and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on various spinal implants[J].Spine,2005,30(1):3843.
〔9〕 Morales DO,Pettine KA,Salib RM.A biomechanical study of bone allografts[J].Orthop Trans,1993,(17):12.
〔10〕 Govender S.The outcome of allografts and anterior instrumentation in spinal tuberculosis[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2,(398):6066.
〔11〕 Mustafa Ozdemir H,Kemal U.The role of anterior spinal instrumentation and allograft fibula for the treatment of Potti disease[J].Spine,2003,5:474479.
〔12〕 Dietze DD,Fessler RG,Jacob RP.Primary reconstruction for spinal infections[J].J Neurosurg,1997,86:981989.
〔13〕 Sundararaj GD,Behera S,Ravi V,et al.Role of posterior stabilis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tuberculosis of the dorsal and lumbar spine[J].J Bone Joint Surg(Br),2003,85(1):100106.
偏頭痛的發病機制至今沒有完全明了,較為公認的學說有血管源性學說、皮質擴散性抑制、三叉神經血管學說等。其中三叉神經血管學說是目前的主流學說,該學說認為偏頭痛是由于三叉神經血管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內源性痛覺調節系統功能缺陷,加之過多的內、外刺激所引起。
偏頭痛的診斷
偏頭痛的診斷主要依據家族史和典型的臨床特征,并通過輔助檢查如頭顱CT、MRI、MRA等排除其他疾病。目前國際上普遍采用的是國際頭痛協會的診斷標準ICHD-ⅡR1,將偏頭痛分為以下三個類型。
1.無先兆偏頭痛診斷標準:①發作至少5次,每次頭痛發作持續4~72小時;②頭痛具有單側性、搏動性中或重度疼痛,常規體力勞動(如步行或上樓)會加重頭痛,或頭痛導致患者回避常規體力活動特征中的至少2項。③發作期間伴有惡心或嘔吐,畏光和畏聲2項中至少1項。
2.先兆偏頭痛:最大的特點是頭痛前有先兆癥狀,視覺先兆最常見,多為暗點、閃光和黑洌部分有短暫的單眼盲或雙眼的一側視野偏盲。其他或可有嗜睡、煩躁和偏側肢體感覺或運動障礙。發作至少2次。
3.慢性偏頭痛:具有無先兆偏頭痛的頭痛特征及伴隨癥狀,每月發作超過15天,持續3個月或以上。
中醫對偏頭痛的辯證施治
我們對偏頭痛的基本辨證分型分為肝陽上亢型、氣血虧虛型和痰瘀阻絡型。肝陽上亢型臨床上較為常見,患者多伴有心煩急躁、目紅眼赤等肝火偏旺癥狀。
肝上亢型 臨床上較為常見,表現為頭昏脹痛,一側或兩側為甚,心煩易怒,夜寐不安,口苦面紅,或兼脅痛,舌紅苔黃,脈弦數。治療基本方是天麻鉤藤飲,具有平肝潛陽的作用。如果患者伴有心煩急躁、目紅眼赤等肝火偏旺癥狀,加龍膽草、白蒺藜等,加強平肝降火之力。
氣血虧虛型 臨床表現為頭痛隱隱,時時昏暈,心悸失眠,面色少華,神疲乏力,遇勞加重,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常用補中益氣湯健脾補氣、調補氣血。
痰瘀阻絡型 臨床表現為頭痛昏,或痛有定處,痛如錐刺,胸脘滿悶,納呆,舌苔白膩或紫暗,脈弦滑或細澀。如果痰濕較重,久而化熱,如伴頭暈目眩、口干口苦,舌苔黃厚膩,可選用黃連溫膽湯;如果伴有痛有定處、舌紫暗等癥狀,可選用通竅活血湯。
其他中醫治療方法
中醫在治療偏頭痛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除了辨證施治外,內服經方驗方、中成藥、針灸推拿,還可配合西藥治療,臨床上都可取得令人滿意的療效。
中成藥治療 有不少中成藥對偏頭痛有較好療效,可以根據患者的不同癥狀選用。如天舒膠囊、川芎清腦顆粒、養血清腦顆粒等。
針灸療法 針灸治療偏頭痛亦有較好的臨床療效。針刺太陽、風池、太沖、頭維、絲竹空、太陽透率谷、絲竹空透率谷、“顳三針”、刺絡放血法等,均取得較好療效。
中西醫結合治療 中藥與氟桂利嗪、尼莫地平等西藥配合使用,療效更佳。對一些焦慮性偏頭痛患者,可與氟哌噻噸美利曲辛配合治療;伴有抑郁情緒者,可與舍曲林配合治療。
飲食調護 對于肝陽上亢、痰瘀阻絡證者,禁食肥甘厚膩、辛辣發物,以免生熱動風,加重病情;氣血虧虛者應加強飲食調理,可食用生乳等血肉有情之品。可以根據辨證分型采用一些對癥的食療方,還可選擇合適的頭部保健按摩法,以疏通經脈,防止偏頭痛發生。
偏頭痛治療的經方驗方
經方一般指古代經典醫著中的方劑。東漢張仲景著述的《金匱要略》是古代漢醫經典著作之一,當歸芍藥散即出自《金匱要略》,具有健脾利濕、養血益脾等功效,可以治療脾虛運化失司的氣血虧虛型偏頭痛。出自《太平惠民合劑局方》的川芎茶調散,主治風邪頭痛,也是常用的經典方劑。
著名醫家王清任撰刊于道光年間《醫林改錯》中著名方劑補陽還五湯,可用于治療氣虛血瘀型偏頭痛。通竅活血湯也出于《醫林改錯》,可用于治療瘀血阻絡型偏頭痛。
偏頭痛的食療妙方
出現偏頭痛的時候,除了常規藥物治療外,尚可采取一定的食療方法,可嘗試以下幾種食療方法。
蔥白川芎茶 蔥白兩段,川芎、綠茶各10克。將蔥白、川芎和綠茶一起放入杯中用開水沖泡后飲用。每日1劑。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尤其適合有畏寒肢冷、鼻塞流涕等癥狀的偏頭痛患者。
粥 15克,粳米i00克。將粳米洗凈后入鍋,加適量清水熬粥,米熟后加入,再煮5分鐘即成。每天1劑,早餐時食用。具有清肝火、散風熱的功效,尤其適合有心煩易怒、面色赤紅等癥狀的偏頭痛患者。
桑菊豆豉粥 桑葉10克,、豆豉各15克,粳米100克。將桑葉、和豆豉一起入鍋,加適量清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將藥汁與洗凈的粳米一起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清水熬粥,米煮即成。每日1劑。具有疏風清熱、清肝明目的功效,尤其適合有頭昏腦漲、口渴便秘等癥狀的偏頭痛患者。
疏肝止痛粥 香附9克,玫瑰花3克,白芷6克,粳米(或糯米)100克,白糖適量。將香附、白芷一起入鍋,加適量清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將藥汁和洗凈的粳米一起入鍋,加適量清水熬粥,米熟后加入玫瑰花和適量白糖,再用文火煮10分鐘即成。每日1劑。具有疏肝解郁、理氣止痛的功效,尤其適合偏頭痛發作較頻繁的患者。
一、因人動,縣藥品和醫療器械不良反應監測工作領導小組調整為,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監管股(我縣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主要負責全縣藥品和醫療器械不良反應收集上報工作,每月按時將全縣藥品和醫療器械不良反應監測情況上報省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
二、職責分工
按照《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和管理辦法》相關規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主管我縣藥品和醫療器械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工作,衛生局負責我縣醫療衛生機構與實施藥品和醫療器械不良反應報告制度有關的管理工作。
三、加大藥品和醫療器械不良反應宣傳、教育、培訓力度。
(一)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會同縣衛生局要每年定期開展1—2次關于藥品和醫療器械不良反應的宣傳活動。縣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藥品和醫療器械生產、經營企業要采取各種形式,開展針對工作人員和社會群眾的藥品和醫療器械不良反應知識宣傳,積極擴大宣傳面,營造出良好的藥品和醫療器械不良反應監測社會氛圍。
(二)縣藥品和醫療器械不良反應監測機構,每年要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地對全縣藥品和醫療器械生產、經營、使用單位進行藥品和醫療器械不良反應監測相關知識培訓,不斷提高專業人員的自身素質和為民服務的責任意識。
三、健全網絡,提高藥品和醫療器械不良反應報告數量和質量。
藥品和醫療器械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是藥品和醫療器械生產、經營企業、醫療衛生機構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藥品和醫療器械生產企業應當設立專門機構并配備專職人員,藥品和醫療器械經營企業和醫療衛生機構應當設立或者指定機構并配備專(兼)職人員,承擔本單位的藥品和醫療器械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工作。各醫療衛生機構必須建立網絡監管上報系統,及時上報本單位收集的不良反應報告。沒有網絡條件的村衛生室要在每月20日前將收集的藥品和醫療器械不良反應報告表交回管轄鄉鎮的衛生院或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監管股。
四、建立制約機制,確保藥品和醫療器械不良反應監測工作扎實有效
(一)各藥品和醫療器械生產、經營、使用單位要嚴格執行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省衛生廳制定的《省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同時要結合自己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本單位實際的藥品和醫療器械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制度。
上海 張讀者
張讀者:
腰椎間盤突出癥,顧名思議就是因腰椎間盤突出而引起腰腿痛的一種病癥。在人體的椎體與椎體之間有一個椎間盤,它是由外部的纖維環和內部的髓核這樣一種富有彈性的膠狀物質組成,椎間盤主要有緩和沖擊的作用。成年人,椎間盤開始發生退行性改變,纖維環中的纖維變粗,發生玻璃樣的變性,以致最后斷裂,使椎間盤失去原有的彈性,不能擔負原來所能承受的壓力。在過度的勞損、體力的驟然變化、猛力動作或暴力的撞擊下,纖維環即可向外膨出,髓核也可經過破裂的纖維環裂隙向外突出,導致椎鄰的組織如硬膜囊、脊神經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腿疼痛、麻木等一系列癥狀。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可因髓核突出的部位、大小、病程的長短,有無外傷史及個體差異的不同,而表現出各種各樣的臨床癥狀。如腰痛、下肢放射痛、間歇性跛行、患肢肌肉萎縮、下肢麻木、下肢發涼等。拍X光片不能作為確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直接依據,有條件者可作CT或MRI成像檢查以確診。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目前的綜合醫院設計項目越來越多。醫院建筑與一般的民用建筑不同,有很多的醫療影像機房,,這些房間對空調的工藝要求不同。本人根據實際工程設計經驗總結了一些影像機房的暖通空調設計要點,希望能為設計同行提供參考。
1.MRI室
MRI英文全稱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就是(核)磁共振。MRI室設計溫度22±2℃,相對濕度40%~60%。MR機發熱量(1.5T機器):磁體間5kW,設備維修時散熱量超過4kW,操作控制間設備發熱量3.5 kW,放置水冷機、穩壓柜等的設備間發熱量24 kW。空調設計為獨立的恒溫恒濕空調。采用上送上回風系統。放置空調室內機處需設置給水管和地漏,用于加濕和排除冷凝水。
超導性MR機防護罩頂部有氨氣排出,應設置管道與機身自帶排氣管連接,該管道廠家稱為失超管。失超管采用非磁性不銹鋼管,管徑不小于250mm,需要高空排放。掃描間內設置事故通風,用于排出液氨泄漏。
DSA室
DSA英文全稱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即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儀。DSA室包括控制室、掃描室、設備間。控制室、掃描室、的室內設計溫度20~24℃,相對濕度40%~60%。設備間溫度15~30℃.控制室、掃描室夏季空調負荷約為200W/m2,。設備間的夏季空調負荷約為1250W/m2。DSA室可選用機房專用空調或者變冷媒流量多聯機。DSA機房可進行導管介入手術,設置潔凈空調,凈化等級100級,室內送風口設置位置應集中在導管插入口和導管輸出范圍內。DSA室的換氣次數一般按3~4次/h計算。
DSA室的送風管和排風管上應設置電信號控制的70℃防火閥,平時常開,70℃熔斷關閉或電信號關閉,反饋關閉電信號。此處設置防火閥的目的是為了在DSA室周邊區域發生火災時,由消防中心控制及時關閉此閥,避免將火引入DSA室,造成爆炸。
3.DR室
DR 英文全稱 Digital Radiography.就是數字影像檢查室。DR技術的核心在X-線探測平板和采像處理計算機。可簡單理解為數碼X光機。DR室內設計溫度夏季24±2℃,冬季20±2℃,相對濕度,40%~60%。DR機發熱量約8KW,DR室空調可采用變冷媒流量多聯機系統。DR室需設置平時排風系統,換氣次數3~4次/小時。
CT室
CT英文全稱computed tomography,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CT室包括掃描室、控制室、設備室。設備室通常與控制室合并。機房溫度要求20~24℃,相對濕度,40%~60%。掃描室為CT機所在的房間,發熱量(380mA機器):掃描室9.45kW,操作間1.45 kW,設備間1.50kW。空調系統可選用獨立的分體風冷機,要求常年供冷。設新風及排風系統要求大于4次/小時.
5 SPECT-CT室和PET-CT室
SPECT全稱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是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術。 PET全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是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術。SPECT和PET這兩個是核醫學的兩種CT技術。由于它們都是對從患者體內發射的γ射線成像,故統稱發射型計算機斷層成像術(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SPECT-CT和PET-CT是將CT設備和ECT設備融合在一起全新的功能分子影像設備。房間設置同ECT,有掃描室、設備間、控制室。掃描室,溫度取20~24℃,相對濕度40%~60%,且1小時內的溫度變化不大于3℃。控制室溫度取18~24℃,設備間溫度15~30℃.掃描室發熱量9 kW,控制室發熱量約3KW,設備間發熱量約4.5 kW .采用獨立的恒溫恒濕空調系統。設新風、排風系統要求大于4次/小時。
6. 回旋加速器室
回轉加速器區域包括加速器室、控制室、水冷空壓機房、藥物合成室等。回轉加速器室生產放射性核素,滿足SPECT-CT室和PET-CT室工作需要。回轉加速器室分為非自屏蔽機房和自屏蔽機房兩類。非自屏蔽機房必須設置迷走通道,自屏蔽機房可不設置迷走通道,但門必須遠離加速器霸體的方向。
加速器室溫度18~24℃,相對濕度40~50%。加速器發熱量4~6 KW ,控制柜8~11 kW,總的發熱量約15 kW,要求全年供冷。控制室溫度18~26℃,發熱量3 kW。采用獨立的空調系統。加速器室產生放射性氣體,設置排風系統,排風經中效、亞高效過濾器、活性炭吸附后高空排放,排風管道處于負壓,排風換氣次數5~6次/小時。該房間屬于氣體滅火房間,排風系統同時排除火災后的有毒氣體。排氣風管的材料宜采用氯乙烯襯里風管。回轉加速器自帶一個換熱柜,換熱柜工作時散熱量20 kW ,設備檢修時是6 kW,需要配置8t/h冷卻水系統。采用小型風冷變頻制冷機組。
藥物合成室是產出藥品的地方,包括合成室、質控室、無菌室等。根據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要求凈化級別需要達到1萬級。采用單獨的全空氣凈化空調系統,可利用集中的冷熱源。凈化空調機組設粗效、中效和亞高效過濾器,房間內送風口為高效過濾器送風口。送風量可按17~20次/小時計算,新風量3次/小時計算。房間的排風系統單獨設置,排風口設在下部,排風經中效、亞高效過濾器、活性炭吸附后高空排放,排風管道處于負壓,排風換氣次數5~6次/小時。另外合成熱室排風量40m3/h、分裝熱室排風量170 m3/h,上部設有排風口徑115mm.質控室和無菌室設通風柜和凈化工作臺,其排風可與熱室排風和成一個系統,要求設中效過濾器及活性炭吸附,高空排放。
7 氣體滅火后排風設計要點
MRI、DR、CT、DSA、SPECT-CT、PET-CT、回轉加速器室通常采用七氟丙烷氣體滅火,七氟丙烷在高溫條件下產生劇毒物氫氟酸并散發著刺鼻的氣味,且有一定的腐蝕性。為了盡快排出防護區內的滅火氣體及火災產生的煙氣和毒氣,在防護區內應設置機械通風。排風口宜設在防護區的下部,并遠離門口。排風口設在離地面高度46cm以內。排風量應使防護區每小時換氣4次以上。
滅火后排風的排風口要采用280℃常閉排煙口,由消防控制中心通過電訊號控制開啟,280℃熔斷關閉,返回電訊號,并與風機連鎖。另一做法是用280℃排煙防火閥配合單層百葉風口,280℃排煙防火閥也要能達到排煙口的控制要求。應在釋放滅火氣體前.停止送排風機.關閉通風管道中的防火閥。在開啟滅火后排風系統時,要確認被保護區火災已被徹底撲滅。風機可采用排煙軸流風機,做到就地和遠程控制起停,當排煙口或排煙防火閥開啟時,風機應能自行啟動。風機電源宜采用消防用電。
總結:隨著醫院項目的增多,暖通設計人員要熟悉醫院各機房暖通設計的要點,并不斷總結和改進。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and analyse the clinic treatment of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acute and chronic lumbocrural pain.Methods:The 268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group of 134 cases and controlgroup of 134 cases.The controlgroup purely used traditional treatment,the treatmentgroup us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treatment lasted 1 month.Results:55 cases were cured and 41 cases markedly effective,32 cases were effective in 134 cases of the treatmentgroup,the result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controlgroup,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5.5%.Conclusion:The curative effect of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acute and chronic lumbocrural pain is excellent,and worthing for extending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acute and chronic lumbocrural pain;observation of treatment
急慢性腰腿痛是疼痛診療中最常見的、嚴重影響勞動能力的病癥。急慢性腰腿痛常見于中老年患者,對中老年患者的工作與生活帶來較大的影響,在治療上也很難完全治愈,成為疼痛科的一大難題。近年來,我們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慢性腰腿痛268例,獲得了滿意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研究所選的268例患者均來自2008年6月~2010年12月前來我院的住院及門診患者,均以“腰腿疼痛”前來就診。對本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134例,男74例,女60例;年齡23~96歲,平均56.7歲;病程3天~17年;其中,診斷為梨狀肌綜合征31例,腰肌勞損32例,腰椎間盤突出癥29例.急性腰扭傷15例,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27例。對照組134例,男73例,女61例;年齡24~95歲,平均58.9歲;病程3.5天~16年;其中,診斷為梨狀肌綜合征30例,腰肌勞損33例,腰椎間盤突出癥30例。急性腰扭傷16例,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27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診斷分型方面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已有文獻擬定。所有患者均有局部疼痛、壓痛及不同程度的相應關節活動障礙等臨床癥狀與體征,并同時排除由其他內臟、血管、腫瘤或細菌、病毒性炎癥以及椎間盤病變所引起的頸背腰痛[1]。
治療方法:對照組單純采用內服湯藥治療,其處方以身痛逐瘀湯為主,具體組成如下:秦艽15g,川芎15g,桃仁12g,紅花12g,甘草10g,羌活15g,沒藥15g,當歸15g,炒五靈脂10g,香附10g,牛膝12g,赤芍15g,地龍12g,桑寄生20g,白芍15g。水煎服1日1劑。連服15天為1療程[2]。
治療組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在如上中醫治療的基礎上,也采用棘突旁、壓痛點注射法,具體如下:患者俯臥,于棘突旁開2~3cm。找準壓痛點,常規消毒皮膚,局麻,用9號針頭從壓痛點進針,針尖向椎體后緣斜刺。注射藥物:2%利多卡因5ml、丹參注射液4ml、曲安奈德40mg,5天1次,療程1個月[3]。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有關標準,采用積分法,對患者關節疼痛、關節腫脹、關節僵硬畸形、屈伸不利、肌肉萎縮、四肢麻木、周身困倦等癥狀進行治療前后評分,評價療效。①臨床治愈:疼痛緩解,活動自如;②顯效:疼痛明顯減輕,活動稍受限;③有效:疼痛減輕,活動仍受限;④無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改變[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軟件處理數據,測定數據以平均值±標準差(X±S)表示,其中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而等級計數資料采用Ridit檢驗。以P
結 果
治療后,按照療效標準進行療效評定,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討 論
腰腿痛一般是指腰骶、骶髂、髖、臀及下肢的疼痛。其中,急性腰腿痛:疼痛突然發生,多較劇烈。而慢性腰腿痛:疼痛持續發生,多是程度較輕或時重時輕。腰腿痛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與生活。急慢性腰腿痛常見的病因為損傷,如腰部或腿部肌肉、筋膜、韌帶、椎間小關節的急性或慢性損傷、脊柱骨折或錯位、椎間盤損傷等。其他原因還有退行性變、先天性發育不良、炎性變、功能性缺陷、內臟疾病、腫瘤等。
身痛逐瘀湯有“活血祛瘀,祛風除濕,通痹止痛”之功效,臨床主治:瘀血挾風濕,經絡痹阻,肩痛、臂痛、腰腿痛,或周身疼痛,經久不愈者。就其方解,《醫林改錯注釋》道:方中秦艽、羌活祛風除濕,桃仁、紅花、當歸、川芎活血祛瘀,沒藥、靈脂、香附行氣血,止疼痛,牛膝、地龍疏通經絡以利關節,甘草調和諸藥。
利多卡因是酰胺類局麻藥,其血藥濃度較低時,出現鎮痛和嗜睡、痛閾提高,故有止痛之功效。丹參注射液是活血化瘀的一個主要藥物,可增加局部的微循環而止痛,尤適宜于中醫所言的“瘀血痹痛”。
曲安奈德為皮質激素類藥物,具有抗炎、抗過敏作用外,還有抗真菌和抗化膿菌的作用,故可有效的治療因炎癥、過敏等引發的疼痛。
本例研究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慢性腰腿痛患者,相對于對照組的內服湯藥治療法,治療組134例患者中55例治愈,41例顯效,32例有效,療效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95.5%。因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慢性腰腿痛患者的臨床療效滿意,少見不良反應,且有理論依據,故該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趙東風.壯醫藥罐療法治療頸肩腰腿痛100例[J].民族醫藥,2010,18(7):51.
2 崔雪瑞.身痛逐瘀湯治療老年腰腿痛60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5):20.
關鍵詞:焦慮抑郁;治療對比;聯合治療
【中圖分類號】R971+.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5-0242-02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的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是身體上和心理上的疾病?冠心病患者發病原因復雜,臨床研究顯示,有焦慮和抑郁等心理疾病的患者容易引起心絞痛,因此心絞痛與焦慮抑郁癥經常聯系在一起發生[1]?過重的心理負荷或社會壓力使得這種身心的疾病發病率有所增加,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本次研究對對心絞痛合并心理障礙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綜合應用抗心絞痛和抗焦慮―抑郁藥物進行治療,并觀察臨床的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前來我院就診的患者中,并將有心理障礙的冠心病患者190例,其中最年長者85歲,年齡最小的為32歲?入選病人的標準為:都出現了典型心絞痛的患者,即疼痛的部位?性質?疼痛持續的時間?發病原因都屬于典型者?需符合以下一項者:
1)經冠狀動脈造影結果診斷為冠心病者
2)做過過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
3)做過冠狀動脈搭橋手術
4)發病時常規心電圖顯示異常
5)運動平板呈陽性
6)冠狀動脈CT檢測診斷為冠心病?
心理障礙的患者符合以下三項:
1)軀體化癥狀量表評分大于30分;
2)抑郁量表評分大于30分,
3)焦慮量表評分大于30分?
并且排除標準為:1)發生過腦血管意外者2)血管性癡呆者3)急性冠脈綜合癥患者4)嚴重心功能不全者5)有認知缺陷者或精神疾病者?詳見表1
1.2 分析方法
常規治療加抗心理障礙組(干預組)合常規治療組(對照組),各95例?本次治療研究經醫院批準,患者簽字同意?
1.3治療方法
患者都接受了常規的冠心病治療,包括抗血小板治療?緩釋治療等,干預組加用氟西汀或黛力新片,干預組對有睡眠障礙者,給予12毫克鹽酸多塞平口服,每天一次;根據焦慮情況可調整用藥劑量;對兩組患者都服用抗壓藥?硝酸脂類及調脂藥物,并且給予了心理上的幫助?
1.4 療效判定標準
1)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大于或等于80%為顯效;減少40%至80%為有效;減少小于50%為無效?2)焦慮?抑郁癥等心理障礙改善情況應用SAA和SDS量表進行評分?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相關統計軟件統計分析資料,p小于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心絞痛治療效果比較
干預組合對照組心絞痛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6.85%?64.21%,兩組通過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小于0.05,情況見表2
2.2 焦慮?抑郁治療效果比較 干預組治療后的SAS和SDS評分明顯好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小于0.05).見表3
3.討論
焦慮抑郁癥狀是引發冠心病的罪魁?焦慮抑郁癥狀是互相引導的關系,當患者體內交感神經的張力升高,兒茶酚胺釋放過多,血小板被激活后,聚集度加劇,患者就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癥狀,并且誘發或促使心肌缺血[3]?由于在臨床上仍有認識的不統一,對焦慮?抑郁認識不足,將冠心病患者僅僅作為身體患有疾病來治療,沒有認識到冠心病其實是身心疾病,給治療帶來了一個誤區?因為心絞痛發病因素有生物學因素,也有心理和社會因素,其中因為心理不平衡導致心絞痛的重要原因?所以,應當對心絞痛疾病包含的心理障礙提起重視?隨著醫學工作者對生物學?心理學的認識的進步,對心絞痛患者焦慮―抑郁癥狀的治療也更趨于合理?
在臨床治療中,使用抑制性治療焦慮和抑郁的藥物,在臨床上也極少出現不良反應,副作用表現也極小,聯合治療心臟的藥物治療是相對安全的?在不影響心率?血壓?心電圖等發生異常改變的前提下,對不增加心肌氧耗量的藥物,聯合治療心絞痛的藥物,做到對疾病采取有效的干預并導其走向良性軌道?觀察表明,兩組患者在常規抗心絞痛治療基礎上給予抗焦慮―抑郁癥狀的治療,其中黛力新是由小劑量的氟哌噻噸和小劑量的美利曲辛組成的合劑,對患者中樞神經系統有調節整理的作用,能改善患者心理障礙,緩解心理的抑郁?焦慮等消極情緒,百憂解即氟西汀,應用可抑制成成人抑郁癥?強迫癥和神經性貪食癥的治療,
并且抗抑郁癥和焦慮都沒有明顯的副作用,可做為臨床推廣使用?
通過兩組資料的觀察對比結果表明,干預組治療的效果好于常規治療的對照組(p小于0.05),對比結果證明,抗心絞痛治療聯合治療心理障礙的藥物,在臨床治療中,改善了患者的心絞痛,并且改善了患者的焦慮?抑郁的癥狀,可見加強對患者的心理撫慰,抗焦慮―抑郁藥物結合心絞痛的藥物聯合治療,給患者心理上的慰藉,才能更好的配合醫生治療,放松心情,早日康復從而心情愉快?
參考文獻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011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2814-01
肺癌腦轉移在臨床上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是肺癌治療失敗的原因之一,主要是由于腦血管和供應大腦的靜動脈叢、椎動脈之間有大量吻合支,造成肺癌細胞不經過肺毛細血管過濾直接經過心臟、和頸動脈到腦部而導致血液轉移的癥狀[1-2]。肺癌腦轉移在臨床上的癥狀通常表現為頭痛、嘔吐、視力障礙、幻嗅和耳聾等,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了極大危害。現在對我院2010年01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159例肺癌腦轉移患者分別使用全腦放療治療、卡莫司汀聯合全腦放療治療以及替莫唑胺聯合全腦放療治療的療效進行對比觀察,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在2010年01月到2012年12月收治159例肺癌腦轉移患者,其中男性患者占108例,女性患者占51例,患者的年齡在18歲到80歲之間。所有患者均經過血常規、胸部X線片、血生化、心電圖、CT等檢查,確診為肺癌腦轉移。隨機分3組,A組患者占30例,單純使用全腦放療進行治療,B組患者占57例,使用卡莫司汀聯合全腦放療治療,C組患者占72例,使用替莫唑胺聯合全腦放療治療。3組患者在年齡和性別等基本資料上沒有明顯的差異性,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觀察3組治療方法的效果,探討不同化療藥物聯合全腦放療治療肺癌腦轉移的臨床療效。
12方法
121A組患者給予全腦放療治療,初次的使用劑量是150-200cGy,之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對使用的劑量進行適當調整,根據患者的病情使用地塞米松注射液、甘露醇等脫水治療,能夠減輕腦水腫的反應;B組患者在A組治療基礎上使用125mg/d卡莫司汀加入到5%的500ml葡萄糖溶液中進行靜脈輸液治療,連續使用3天,重復28天,連續治療2-3個周期;C組患者在A組治療基礎上使用200mg/d替莫唑胺加入到5%的500ml葡萄糖溶液中進行靜脈輸液治療,連續使用5天,重復28天,連續治療2-3個周期。
122對3組治療方法的臨床療效進行判定,主要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指患者經過治療腫瘤完全消失持續4周以上,沒有出現新病灶;有效指患者經過治療腫瘤消退在50%以上,沒有出現新病灶;無效指患者經過治療腫瘤沒有得到改善,甚至惡化。
123選用軟件SPSS160對觀察的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使用t檢驗計量資料,使用x2對計數資料進行檢驗,P
2結果
A組患者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為800%,B組患者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為965%,C組患者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為958%,A組患者臨床療效的總有效率明顯低于B組和C組患者,存在顯著差異性(P005),見表1。
3討論
肺癌腦轉移在臨床上的癥狀通常表現為頭痛、嘔吐、視力障礙、幻嗅和耳聾等,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了極大危害。目前全腦放療是治療肺癌腦轉移的主要方法之一,減輕了顱內壓癥狀,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期,但是肺癌腦轉移患者就診時常在發病晚期,或者原發病灶還沒有得到控制,因此生存期較短[3]。替莫唑胺作為新型的一種化療藥物,能夠很好地通過血腦屏障,有良好的可利用度,全腦放療治療后使用替莫唑胺進行口服治療,能夠增加臨床療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期[4]。卡莫司汀作為另外一種化療藥物,被廣泛應用在腦腫瘤化療治療中,具有安全、可靠性。
卡莫司汀作為化療藥物聯合全腦放療治療以及替莫唑胺聯合全腦放療應用于治療肺癌腦轉移中療效更為顯著,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生存期,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臨床治療方法。通過上述結果顯示:A組患者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為800%,B組患者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為965%,C組患者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為958%,A組患者臨床療效的總有效率明顯低于B組和C組患者,存在顯著差異性(P005)。說明了不同化療藥物聯合全腦放療治療肺癌腦轉移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單獨的全腦放療治療,提高了臨床癥狀的緩解率以及生存期,是一種安全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法,值得廣泛推廣和使用。
參考文獻
[1]馬俊剛,王閣,王東,楊鎮洲肺癌腦轉移不同放射治療方式臨床分析[J]現代腫瘤醫學,2008,08(05):142-143
[中圖分類號] R323.3[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2-078-01
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指下腰、腰孤、孤骼、臀部或腿部一組疼痛的主觀感覺,是既有傷害感受性又有病理性的一種混合性疼痛。是骨科及康復門診遇到的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在美國,下腰痛已經成為除呼吸道疾病以外的第二高患病率的疾病[1],是僅次于上呼吸道疾患而就診的第二位常見的臨床癥狀。作為一個復雜的健康問題已引起眾多學者的關注, 近年來關于下腰痛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臨床治療效果差別也很大, 自2009年1月―2010年6月我們應用麥肯基療法配合韓氏疼痛治療儀治療(HNAS-100F疼痛治療儀)下腰痛61例,并與針灸治療的61例作對照,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2例均為門診患者,年齡28-53歲,男性71例,女性51例。有腰椎間盤突出癥癥狀的56例,經CT或核磁檢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腰椎間盤突出或膨出。將病人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61例。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30例,對照組26例,治療組采用麥肯基腰部運動療法配合韓氏疼痛治療儀,對照組單純針灸治療,治療4周后進行對比觀察。
1.2 治療方法
1.2.1 治療組
麥肯基療法配合韓氏疼痛治療儀
第一步,治療前按Mckenzie評測表進行評估。根據Mckenzie分型采用脊柱伸展程序或伸展加側方滑動程序或屈曲程序。本研究中的患者按Mckenzie力學診斷屬于后方或后外側方間盤移位綜合征,故治療中應用伸展原則。伸展程序:患者俯臥,以上肢支撐起上半身,腹部貼床面,作腰部的伸展運動,使腰部盡量放松,作最大范圍的伸展,保持伸展片刻后放松回復到俯臥位,重復伸展10遍為1次,以后每隔2~3h進行伸展1次,每日4次。如伸展效果不明顯,應用側方程序。對有脊柱側彎的患者應先矯正畸形作側方滑動后再作腰部的伸展,部分患者要行加壓伸展手法或伸展位松動術。可根據患者的病情作站立位伸展。治療期間保持腰椎伸展狀態,盡量減少腰椎屈曲活動次數或減輕彎腰的幅度,維持正確坐姿,待癥狀緩解后恢復腰椎屈曲活動。屈曲程序:患者仰臥,屈髖屈膝,雙手抱膝使之盡可能地接近胸部,維持數秒后恢復到起始位,重復屈曲4~6次。如臥位屈曲效果明顯,可進行坐位屈曲或站立位屈曲活動,但前屈后隨之進行伸展程序,以預防復發。當患者掌握了動作要領,在醫院治療結束后囑其在家繼續練習,采取正確的站立、坐位姿勢和舉、提重物動作,強調保持脊柱腰段的生理前凸,注意工作姿勢,定時變換,避免久坐、持續彎腰弓背或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第二步,韓氏疼痛治療儀(HNAS-100F疼痛治療儀)六對鈕扣式皮膚電極,六對電極置于兩側腎俞穴(腰2棘突下脊柱正中線旁開1.5寸),腰眼穴(腰4棘突下脊柱正中線旁開3.5寸),次穴(第二骶后孔),阿是穴(腰部痛點),委中穴(橫紋中點),太溪穴(跟鍵與內踝尖連線的中點)。刺激參數為2~100Hz,疏密波,即以6s為周期,2Hz與100Hz刺激3S交替輸出,在2Hz時波寬為0.6ms,在100Hz時波寬為0.2ms,刺激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的最大限度但不引起局部疼痛為宜。電流強度為5~30mA,時間30min。14次為1療程, 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2.2 對照組
針刺法:主穴:取相應夾脊穴、秩邊、環跳、委中、陽陵泉、承山、絕骨。配穴:隨癥取穴,如:阿是穴,豐隆穴,太溪穴等。毫針刺入穴位,得氣后,留針30 min。14次為1療程, 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3 療效判斷標準
應用《中國康復醫學診療規范》[2](下冊)中下腰痛評價表進行評分,主觀癥狀9分(下腰痛,腿痛或麻,步行能力),體征6分(直腿抬高,感覺障礙,運動障礙),ADL受限14分(臥位轉身,站立,洗、漱,身體前傾站立,坐〈1小時〉,舉物、持物,行走),膀胱功能(-6)分。滿分為29分。
2 結果
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兩組治療前后下腰痛評價比較(x±s)
注:治療前后組內比較1)P
3 討論
腰痛在成年人中的發病約80%以上人群中最常見的限制活動的原因,坐位工作人員腰痛的發病率與重體力勞動者相同,即使使用最好的醫學手段,確定腰痛的準確原因也經常是不可能的,X線檢查與臨床癥狀的相關性僅是中等程度。麥肯基療法是治療師Mckemie在實踐中總結出的一套根據病因,運用力學的方法,進行自我調整或被動調整,以達到治病目的的治療體系。對于下腰痛他認為人們的日常工作絕大多數都處于腰椎屈曲位,伸展位相對較少。而且大多數人的坐姿為弓背坐姿,造成腰椎長期處于屈曲位,產生了一系列影響:第一,正常結構在運動終點受牽拉,持續的牽拉引起機械性變形,最終產生疼痛,造成所謂的姿勢綜合癥。第二,關節囊、韌帶、椎旁肌肉等長期處于某一狀態,形成適應性短縮,同時反復牽拉造成的損傷沒能及時修復可以產生疤痕、粘連、纖維化。這些結構在運動終點受牽拉,立即產生疼痛,形成功能不良綜合癥。第三,當解剖結構破裂或結構移位,間盤內和間盤周圍的張力改變,機械性變形加重,可使運動試驗立即或最終產生疼痛,形成移位綜合癥。
麥肯基療法的原理是基于髓核可以在椎間盤內移動,在一定條件下,通過力學作用,可使髓核從突出或膨出的異常位置還納回正常的位置,解除對脊髓、神經根的壓迫,緩解下腰痛癥狀及體征,進而治愈下腰痛[3]。麥肯基療法注重患者主動參與,除指導患者掌握治療性動作的方法外,又給予相關腰腿痛的日常保健教育。研究表明腰椎間盤承受的壓力在臥位時最小,站立位次之,坐位時受力較大,彎腰時最大。治療期間臥硬板床休息,能降低椎間盤承受的壓力,有助于減輕疼痛。
韓氏疼痛治療儀作為一種經皮電刺激的新型鎮痛儀,其鎮痛機制為:(1)內源性鎮痛物質的釋放。韓氏疼痛治療儀可不同程度地激活內源性阿片呔而鎮痛.使用2~100 Hz頻率交替刺激可使腦啡呔、內啡呔、強啡呔三種阿片呔同時釋放,從而發揮協同鎮痛效應;(2)閘門控制學說。韓氏疼痛治療儀產生的刺激通過粗纖維傳人脊髓背角的T細胞,同時也使脊髓后角的膠質細胞興奮,增強了膠質細胞對傳人纖維末梢的抑制作用而關閉閘門,從而使疼痛緩解[4,5]。韓氏疼痛治療儀因其穴位刺激達到無針針灸的止痛效果,沒有扎針之痛。患者容易接受,是祖國醫學與現代疼痛學結合成果,而且不要中醫針炙人員協助。一般的醫生及護士都能進行治療,容易推廣普及。
參考文獻
[1] SwinkHicksG,DavidN, Duddleseton,etal,Low back pain[J].TheAmerican Journal of The Medical Sciences, 2002, 324: 207-21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中國康復醫學診療規范(下冊)[M].北京:華夏出版社, 1999: 327.
[3] 王藝光.麥肯基脊柱力學療法治療下腰痛[J].中國臨床康復,2002, 6(2):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