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5 14:36: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關于清明節的習俗,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的來歷與意義清明
據傳說,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時,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晉文公。即位后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鄙視爭功討賞,他打好行裝同母親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又發現一血書,上寫: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死而復活。便賜老柳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來歷正是感恩,我們清明節上墳祭祀先祖,就是沿襲這種感恩的精神。然而,中國的清明節對感恩,好像專注了那些死去的先人,卻沒有對活著的,對自己有恩的人,似乎將更多、更重要的感恩淡化了。一個充滿感恩的社會,明了自己艱難的民族,明白恩惠的個人才能珍惜現實,珍視歷史,敬重別人,敬畏公德。感恩節,在中國就是清明節,我們在感恩逝去的歷史和人的同時,更應該感恩那些有益于我們生存和發展的人。真希望清明節對于中國人,不僅僅是祭祀,更重要的是感恩!
正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父母在世常孝順,勝過死后空祭墳。山珍海味滿靈桌,冥錢燒得滿天昏。君生一飯知冷暖,君死怎能聞腥葷。活著不給父母錢,死后燒錢更愚蠢。世間為人兒女輩,父母健在勤過問。烏鴉尚知反哺乳,羊兒跪乳懂感恩。為人在世孝為先,免得亡后假殷勤。請孝敬父母,善待活著的人。
清明節的來歷與意義,你知道嗎據傳說,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時,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晉文公。即位后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鄙視爭功討賞,他打好行裝同母親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又發現一血書,上寫: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死而復活。便賜老柳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意義中國漢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每年公歷4月5日前后。這一天,民間有上墳掃墓、插柳、踏青、春游等活動。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并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于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區號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云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于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清明節的由來簡介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于禮敬祖先、慎終追遠、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歷史悠久,源于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節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
清明節氣是上古干支歷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廿四個特定節令之一,處在生氣旺盛的時節,也是陰氣衰退的時節。清明時節,吐故納新、生氣始盛、氣溫升高、萬物皆潔齊,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正是郊外踏青(春游)與行清(墓祭)的好時段。清明節將節氣與民俗融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
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日子,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經歷史發展演變,清明節吸收融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1、 活動時間:__年 4 月 11 日
2、 活動對象:我班全體同學
3、 活動形式:利用 PPT,口頭講述,全體互動等多種形式,組織全班同學 回憶以往過清明節的情形, 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充分向學生介紹清明節的由 來,習俗,體育活動,美味及各名族清明節特色等。
4、活動要求:在舉行班會活動之前要求學生上網查找關于清明節文化等情況。
一年級關于清明節的手抄報的圖片2
一年級關于清明節的手抄報的圖片3
一年級關于清明節的手抄報的圖片4
一年級關于清明節的手抄報的圖片5
一年級關于清明節的手抄報的資料:清明節簡介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一年級關于清明節的手抄報的資料:清明節祝福短信1、清明時節雨紛紛,莫要悲傷傷自身;心中惦念親人情,莫讓哀傷擾生活;送上祝愿愿珍重,身體健康要照顧;保持樂觀心態好,未來生活多精彩。
2、清明時節雨紛紛,祭先祖關心親人。這個世界,愛情可同甘共苦,卻固守不了平淡;友情經得起平淡,卻經不起苦難。唯有親情,兩者兼得,清明節快樂!
3、向天借一片藍,向云借一片輕,向太陽借一道光,向草借一片綠,向花借一片紅,向魚借一些自由,原來美麗真的觸手可及。清明節,走走看看,心情更釋懷。
4、湘西的四月,正是鶯飛草長的時節。清明節這一天,不知什么時候,迷蒙的蒼穹里,,已經飄起了如煙如霧的絲雨,那漫空飛舞的晶瑩,似在輕呼著初夏的暖意。
5、我們每個人都應記住曾在自己生命留下回憶的人,無論過去的還是現在的。清明節了,逝去的美好,記牢;現在的歡笑,擁抱;讓溫情傳進人人的手機號!
6、幸福,其實很簡單;幸福,其實觸手可及;幸福,有你的陪伴;幸福,有對你的思念。離去的,只是傷痛,遺留下來的,是甜蜜思念。祝你清明節快樂!
7、謝謝你給我的關懷,把我寵壞,寵得我不知不覺飛起來,才知道冥冥之中有安排。這個清明節,讓我帶你一起飛上天好嗎?別怕,有我在你不會掉下來的!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傳統習俗二: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傳統習俗三: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傳統習俗四: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傳統習俗五: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傳統習俗六: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傳統習俗七: 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傳統習俗八: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傳統習俗九: 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人那里,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傳統習俗十: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習俗起源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 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 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認可,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關于清明節的古詩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阮郎歸》南國春半踏青時
(唐)歐陽修
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花露重,草煙低,人家簾幕垂,
秋千慵困解羅衣,畫梁雙燕棲。
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劉長卿
風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煙。
草色無空地,江流合遠天。
長安在何處,遙指夕陽邊。
清明日曲江懷友
(唐)羅隱
君與田蘇即舊游,我于交分亦綢繆。
二年隔絕黃泉下,盡日悲涼曲水頭。
鷗鳥似能齊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應寒食,遙望江陵一淚流。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清明
(唐)孫昌胤
清明暮春里,悵望北山陲。
燧火開新焰,桐花發故枝。
沈冥慚歲物,歡宴阻朋知。
不及林間鳥,遷喬并羽儀。
清明日憶諸弟
(唐)韋應物
冷食方多病,開襟一忻然。
終令思故郡,煙火滿晴川。
杏粥猶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親燕,坐度此芳年。
長安清明
(唐)韋莊
蚤是傷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秋千。
游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清明日
(唐)溫庭筠
清娥畫扇中,春樹郁金紅。
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
馬驕偏避幰,雞駭乍開籠。
柘彈何人發,黃鸝隔故宮。
同錦州胡郎中清明日對雨西亭宴
(唐)張籍
郡內開新火,高齋雨氣清。
惜花邀客賞,勸酒促歌聲。
共醉移芳席,留歡閉暮城。
政閑方宴語,琴筑任遙情。
清明日自西午橋至瓜巖村有懷
(唐)張繼
晚霽龍門雨,春生汝穴風。
鳥啼官路靜,花發毀垣空。
鳴玉慚時輩,垂絲學老翁。
舊游人不見,惆悵洛城東。
江南清明
(唐)鄭準
清明本是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每年的4月4日至6月的某一天是清明節,清明節是古人為紀念故去親人而確定的節日,習俗頗多,有的習俗還延續至今,例如,江浙一帶在清明節時期,有一項風俗就是食用清明果。因為主要原料野艾在清明時節長勢最旺,也最易采得,因此得名,清明果是以艾草煮爛搗碎后和入糯米粉后做皮子,再包入豆沙或者芝麻等甜成可口餡料的節日食品,歷史悠久且深受歡迎。
一、清明節的起源
清明節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節日,別稱為寒食節,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在這一天,人們不能燒火做飯,吃熱食,而要吃冷食,隨著社會的發展,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在大部分地區寒食節逐漸與清明節合而為一,斷火的習俗也消失了,但寒食節的一些飲食習俗卻保留了下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于寒食節的來歷,在我國古代,主要有兩個傳說:關于寒食來歷的第一種也是最普遍的說法,是把寒食節與春秋時期晉文公的臣子介子推聯系在一起,說寒食節是為紀念介子推的。另一種說法認為寒食節來源于周代的禁火與改火。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后來,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誰料,介子推對封官加爵的事情根本不屑一顧,三番拒絕相見,后來,晉文公只得親自去見介子推,可是介子推為了躲避晉文公逃到現今山西介休縣東南的綿山,晉文公搜尋無果,怒火中燒,聽信讒言,決定放火燒山,逼迫介子推出來見駕,可是后果卻不如人所愿,在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后,介子推仍沒有出來,被火燒死。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后悔不已,大聲痛哭。后在介子推藏身的柳樹下找到了介子推寫的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這一大功臣,將介子推及他的母親埋在他藏身的柳樹下,并把放火燒山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也就是后來的清明節,昭告天下,這一天,天下都應該禁忌煙火,吃寒食,以紀念介子推以及其精神,自我反省,并用介子推藏身的柳樹枝做了一雙木屐,用以懷念介子推。第二年,晉文公上介山(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將綿山改名為介山)對介子推進行祭拜,發現那顆藏身的被燒死的大柳樹,死而復生,便將其成為“清明柳”,又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關于這一傳說,古書代蔡邕的《琴操》,《鄴中記》、《后漢書?周舉傳》均有記載。
第二種說法認為寒食節來源于周代的禁火與改火。寒食是仲春之末,正是大火星將出之時,因此要小心火種以免引起火災,而改火是古代的一個重要習俗,它出于燧人氏鉆燧取火的傳說,至遲在周時形成制度。綜合這些情況,一些學者認為季春改火的時間可能就是寒食節。后來,改火成了清明寒食的重要習俗。此傳說在《荊楚歲時記》、《周禮?夏官?司燧》、《管子?禁藏》、《管子?輕重》均有相關記載。相對于上一種傳說,本文主要相信這一種傳說,認為清明節時由于古代先人滅火、取火以及對火的祭祀崇拜而來這種說法較之更為科學。
二、清明節的風俗
清明節主要是用來紀念故去的親人,其主要風俗頗多,在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已經成為一習慣和傳統,主要的風俗有上墳掃墓、在墳山植樹、插柳、踏青、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風俗、蹴鞠、馬球、淘井等,有的風俗還沿襲至今,甚至還廣泛流傳著。每逢清明,人們都會進行清明節的各種活動,在親人墓前或是烈士陵園祭掃,以寄托對家人的哀思,同時還緬懷先烈們的業績。同時由于清明節前后是踏青的好時光,不少人家便會借著掃墓之余,一家人在鄉間小路上游玩一番,到大自然間欣賞領略生機昂揚的春景,還可以接游玩之際舒緩心情。
三、什么是清明果
清明果俗稱清明團子,也叫青青果,形狀像餃子,清明果的皮是用一種叫艾草的植物做成的,在清明前,家中女子便會在田野中采摘艾葉,待采摘完畢后,便用清明草、大米、糯米磨成粉后做成清明果的皮子,白色的米粉加上清明草的綠色汁液立刻就變成了碧綠色,然后包入豆沙餡,將包好的清明果壓入模子中,上鍋蒸好后的清明果是碧綠的像餡餅一樣的東西,沒有印花的那一面會墊著一張圓形的竹葉,小小的點心透著股清香,看上去到更像一件精美的玉器,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深受江浙地區的人們的喜愛。
四、清明果的來源
在浙江地區,清明節的時候,家家戶戶便會做好花樣各式的清明果,將做好的清明果帶往本家祖墳上祭奠,祭祀完畢后,小孩子總會圍坐在墳場附近食用各種食品,從清明果的記載上看,其起源可以追溯南朝梁代,同時也說明其實青團最早應該是寒食節的冷食食品,是寒食節的食俗。關于清明果的起源,很多學者認為跟青鳥的誕生有很大的關系,所以清明果才是青色的,但本文認為這種說法略顯牽強,如果是因為青鳥誕生,青鳥的顏色是青色的,所以清明果的顏色才為青色,那也可以說是因為清明節氣之始,萬物開始從寒冬中復蘇、生長,周圍一片綠色的生機之感,所以古人取材極有可能也是最為普通、且能被用來食用的青色植物,而艾草、鼠曲草等清明果的原料加其他青色植物而言,藥用價值比較高,因此,人們才選它們作為清明果的原料。從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土人采莖葉(鼠曲草)和米粉,搗作粑果食”這一句可知,鼠曲草等原料有很大的醫用價值,在古代常用于食療,特別是在江浙地區,由于空氣比較濕潤,蟲獸活動頻繁,生活條件比較刻苦,人們經常容易生病,特別是從北方遷到南方的遷徙者。對于這種由于濕熱氣候引發的病癥,對于古代醫學不發達的人們來說,最簡單最容易的方法就是找到那些有些許醫藥成效的藥草,艾草就是這些藥草之一,可以幫助人們除濕,主治心腹冷痛,泄瀉轉筋,久痢,吐衄,下血、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所以人們便將其與吃食和在一起,這樣既可以增加所吃食物的美味度,對常見溫熱疾病也有較大的幫助。鑒于古代有艾葉去屑的思想和觀念,將艾葉加入食料中,是因為人們認為艾葉能去除他們周圍的一些不好的鬼怪之類的東西的這一觀點,也有其有待考證的一面。總而言之,關于艾葉清明果,它是一種由唐以后發展而來的寒食節的食俗,最初將艾葉用于吃食中,是為了治病,將其作為食療,同時也有辟邪的功效。(作者單位: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浦鎮綜合文化站)
參考文獻
[1] 江玉祥.清明節的來歷及文化意義.(j).2010.3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重耳在外流浪20xx年,介子推一直跟著,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要給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清明節起源作文范文二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 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 、 禁煙節 。
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在古人的觀念里,108是代表完滿、吉祥、久遠、高深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義。清明的得名,不僅緣于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凈,也緣于這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于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清明節起源作文范文三啊,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人們都趕著去祭拜自己死去的親戚和朋友,有的人買和美酒;有的買冥幣和香和燭。可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清明節是怎么來的,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什么時候被定為法定節假日清明節,20xx年被正式確立為法定節假日。20xx年的4月4日——第一個“清明節”法定假日。
20xx年12月14日,國務院正式《關于更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第二次修訂),規定自20xx年1月1日起將清明、端午、中秋定為法定假日,清明、端午、中秋當日放假一天。
清明節時間怎么算的1 地球公轉一周為黃經360度,當地球到達黃經零度時定為春分,而后每運行15度有一個節氣,共有廿四節氣。因此,節氣在陽歷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閏年的原因,最多相差兩天。農歷是反映物候變化、指導農時的陰陽歷,它還結合了陰歷--月相29.5天的周期(一次滿月到下一次滿月的時間間隔)。一年12個月,每月卻是以30為基本天數,這就必然會差異。
按陽歷計算,清明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當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異)。從天文角度說,4月5日或6日視太陽(視太陽就是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到達黃經15度的時候,這時就可以定為清明。
2 陰歷是太陰歷,是以月相的周期來計時的,一次滿月到下一次滿月的時間間隔為一個月,并不是陰間的陰,古代漢語中陰指月亮,陽指太陽。陽歷又叫太陽歷,以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三月三,古稱上巳節。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上巳”,亦稱為“三巳”。三國魏以后,把節日固定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襲至今。
長沙府清明插柳,稱為「記年華。永州府清明節凌晨汲水,經數月味色不變,用以造酒尤佳。新田縣農諺:「清明晴,萬物成。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傳說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清明節介紹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中圖分類號]F0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35-0169-02
2008年我國開始施行新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把清明節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放假1天。清明節旅游隨之而興,這對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起到了推動作用。
1 清明節的文化淵源
從文化淵源上來看,“清明”節氣、寒食節、上巳節三個日期接近的節日(氣)彼此之間的習俗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互相滲透、重疊,漸漸地不再有明顯的民俗活動區分,這就逐漸融合形成了現在的清明節。
1.1 “清明”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著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淮南子》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農諺有 “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所以,清明對于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同時,清明時處早春,春光明媚,萬物復蘇,氣候宜人,是人們樂于到戶外郊游、嬉戲的好時光。
1.2 寒食節
寒食節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寒食節的重要習俗是禁火、寒食。關于寒食節習俗的來歷一般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源于周代的禁火之制,《周禮•秋官•司氏》中有記載:“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以鑒取明水于月,以共祭祀之明明燭,共明水。凡邦之大事,共墳燭庭燎。中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另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和祭祀春秋時期的介子推,東漢的《新論•離事》載:“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雖有疾病緩急,猶不敢犯,為介子推故也。”
1.3 上巳節
上巳節形成于春秋末期,是指以二干支紀日歷法中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上巳”一詞最早見于漢代的文獻,《后漢書•禮儀志》引《韓詩》云:“鄭國之俗,三月上巳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祓除不祥。”,說明最初的上巳節巫術氣氛比較濃,節日的主要活動是在水上招魂續魄、祓除不祥。同時,《詩經•鄭風•出其東門》云“出其東門,有女如云”,說明這也是一個有關男女愛情的節日。魏晉之后上巳節逐漸演變為一個純粹郊游宴飲的節日,突出了節日的娛樂性質。
2 清明節旅游的文化價值
清明節氣、寒食節和上巳節在歷史長河中的不斷融合,構成了清明節豐富的文化價值。總體來看,清明節旅游的文化價值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游春文化價值
“一年之計在于春”,中國傳統文化中歌頌春天,其實是表達對生命的熱愛。這種穩定的內隱文化外顯在行為上,就是人們在自然界生機盎然、萬物復蘇的清明節氣踏青游春,走進自然、擁抱自然,使人心曠神怡,振奮精神,消除疲勞。《論語》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描述的就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在大自然中郊野縱情游樂愉悅的景象。它既是人經歷枯冬之后生命本能的沖動,也是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的體現。游春的文化價值彰顯的是對生命力量的熱愛和認同,是對壓力的心靈和禁忌的釋放和突破,這與傳統意義上的春游不可同日而語。
2.2 強烈的血緣文化價值
在中國,祖先崇拜與血緣關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血緣關系成為祖先崇拜的基礎,祖先崇拜又是強化血緣關系的紐帶。家族本位在中國人的思想意識中根深蒂固,家是中國人心中生活的宇宙,具有超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清明時節,中國人都會一把土在祖先的墳上,敬一炷香在祖宗的靈前。清明節成為他們對“認祖歸宗”的懷舊情結、“葉落歸根”般對家的認同的情感的寄托。
2.3 強烈的民族向心力文化價值
大而言之,中華民族統稱為炎黃子孫,中華民族本身就是一個血族集團。這種發端于上古,綿延數千年的炎黃觀念,成為一種反映共同民族感情的聯系紐帶,體現和包容了華夏多民族形成一個統一體的自我意識。附會于介子推寒食節起源以及清明節為革命烈士掃墓折射出中華民族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敬慕。每個清明節,來自祖國大陸和港澳臺海外的華人游客,熙熙攘攘畢恭畢敬的頂禮膜拜,反映了對我們整個民族祖先的認同。這種“血濃于水”的民族向心力指引著我們整個民族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地團結奮進進取。
3 清明節旅游的文化傳承導向
3.1 從發展戰略上來講,清明節旅游應堅持“政府為主導、民間為主體”的發展戰略
政府具有強有力的宏觀調控功能,因此,在發展清明節旅游的過程中,應該加強政府的主導作用,充分利用政府的一切優勢來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營造一個強勢的外部環境。清明節旅游屬于一種傳統民俗節日文化旅游,清明節是人民大眾自發創造、滿足自己需求的一種生活文化。因此,在清明節旅游的發展過程中,發展的主體應該是民間。因為由民間挖掘開發出的清明節旅游文化遺產,可以豐富清明節旅游的內容和強化清明節旅游的文化內涵;可以把注意力從有限的商業利益轉移到無限的文化發展動機上來。
3.2 從文化內涵上來講,清明節旅游應充分體現莊嚴肅穆、祭祀緬懷的苦文化和體現輕松歡快、休閑踏青的樂文化
緬懷祖先,難免傷感。杜牧的《清明》寫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些都是針對苦文化的描寫。因此,清明節旅游應充分體現莊嚴肅穆、祭祀緬懷的苦文化。清明祭祀墳墓的習俗普及民間,經歷二千余年而不衰,祭祀的參與者是全體國民。除了體現苦文化以外,還要充分發展其樂文化的內涵精華。南宋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中說的:“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就充分體現了清明節期間人們的歡樂之情。宋朝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也生動地反映了人們在清明節郊游回來的繁榮景象。因此,清明節旅游發展應該充分體現輕松歡快休閑踏青的樂文化,一來可以增進親朋好友之間的關系,二來也可以借此機會從平時忙碌的工作中解脫出來,緩解壓力,放松心情。
3.3 從文化形式上來講,清明節旅游應充分挖掘極具地方特色豐富多彩的清明節民俗文化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清明節旅游的開發就要充分的利用地方的民俗來開展民俗文化旅游活動,賦予清明節旅游以浪漫色彩,以豐富多彩的形式來充實清明節旅游內容。例如,中原地區有清明節戴柳插柳的習俗,“柳者,留也;”“鬼者,歸也。”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種民間習俗開展柳文化旅游活動,來表達對先人的思念和對大家吉祥如意的祝愿。此外,關于清明節還有放風箏、拔河、廟會、舞獅、踩高蹺、參與農事活動等習俗,可以有組織的開發這些民間習俗,豐富清明節旅游項目,與旅游者形成共鳴。
3.4 從行業運作上來講,清明節旅游應著力打造體現親情、友情、愛情的短線旅游產品
盡管旅游市場上已推出了各式各樣的清明節旅游線路,但大部分產品仍是以踏青為主題的常規旅游產品,缺乏清明節的人文特色。因此,在行業運作上,必須考慮更多的注入清明節的文化元素,依據清明節的文化淵源,主要針對家庭、親朋好友、戀人旅游市場,著力打造體現親情、友情、愛情的旅游產品,全面體現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的清明節旅游產品。
4 結 論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豐富的民俗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獨特情趣和深廣的群眾基礎,清明節也是如此。在旅游業高速發展的今天,清明節作為一種獨特的旅游資源融入到旅游發展當中,把握好清明節旅游的文化傳承導向,必將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以及旅游產品的豐富起到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黃濤.清明節的源流、內涵及其在現代社會的變遷[J].新華文摘,2005(3):115-117.
[2]張丑平.“清明”節氣上巳、寒食、清明節日民俗與文學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4-10.
[3]高洪興.中國鬼節與陰陽五行:從清明節和中元節說起[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13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