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商務旅游邀請函模板(10篇)

時間:2023-02-06 10:22:0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商務旅游邀請函,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篇1

一、相關概念

1.國內旅行社。這里所說的國內旅行社是指內資旅行社,包括國有旅行社與民營旅行社,是相對于外資旅行社提出的。

2.差旅管理是旅行社以企事業或政府部門為對象,通過對企業的差旅活動進行整體考察分析,提供咨詢意見,然后共同改進流程,并且通過利用旅行社所擁有的資源使企業差旅成本最小化,實現對差旅成本的控制,并提供全程服務的管理活動。

3.差旅管理服務與普通的商務旅游服務的區別。

(1)旅行社在企事業中所扮演的角色差異。差旅管理的核心在于差旅管理咨詢活動為企業“量身定做”的差旅管理制度。在企業歷史信息及管理目標分析的基礎上,建立合理化、系統化的差旅管理制度。并要建立穩定的供求關系,成立專門的服務小組,在這里,旅行社類似于公司的旅行管理部。旅行社一般的商務旅游業務與企業之間的聯系是短暫的,是一種短期的委托與被委托之間的關系。

(2)旅行社贏利模式差異。在差旅管理中,旅行社的收入是從客戶收取服務費,而這服務費的多少與整個協議期間幫客戶節省了多少差旅費用有關。而旅行社的一般商務旅游業務收入主要來自銷售機票酒店的差價。

(3)旅游產品個性化程度有差異。旅行社從事的差旅管理是深入到企事業內部,是一種更個性化的“管家式服務”,大到某一政府機構全年的差旅費用預算,小到某一次出差過程中客人喜歡住郊區還是市區賓館,旅行社都必須顧及到。而一般的商務旅游產品沒有這么細致化。

二、國內旅行社開發差旅管理市場的機會分析

1.差旅管理市場份額日益增大。隨著我國商務活動的日益頻繁,企業因公出差的人數越來越多,頻率也越來越高。據統計,中國每年的商務旅行及相關費用高達103億美元,并且呈逐年上升趨勢。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尋求通過整體差旅外包的方式來達到規范出差報銷制度、降低出差成本的目的。

國內的企業也逐漸接受了非核心業務外包的管理理念,如普天、中信等中國企業已經接受“差旅管理”概念。并且相關政府部門也做出相關的扶持政策,2005年上海、北京等地率先通過立法,廢除了企事業單位不得憑旅行社發票報銷公務出差費用的規定。此舉被業界認為將極大刺激國內集團客戶市場,并帶動更多國內旅行社投入到集團客戶市場的競爭中。

2.旅行社從事差旅管理業務具有自身優勢由于旅行社在公務出行的住宿、交通、會務等方面有一定經驗,并且旅行社有價格優勢,在幫助政府及企事業單位安排公務活動中,旅行社往往可以通過自身資源及行業資源,為企事業單位的公務活動節約成本。據介紹,這個數字是10%~20%。并且,專業化的商務管理公司具備專業化優勢,可以提供便捷、多樣的服務,提高商務旅行的服務質量

3.國內的差旅管理市場正在進一步培育。現今成立的幾家外資商旅服務合資企業,他們將完成對中國差旅管理市場的啟蒙和教育。外資巨頭們對在華跨國公司提供服務,國際化的高端差旅服務的示范作用,將帶動國內大型企業對此服務的需求增長,再逐漸帶動國內中小型企業跟進,這是一個很自然的市場傳遞過程。

4.與外資旅行社相比有自己的優勢。面對外資旅行社的競爭,國內旅行社有本土文化優勢。另外,外資旅行社目前在業務范圍上還受到一些政策的限制,如外資旅行社還不能經營出境旅游業務,這也給國內旅行社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成長空間。目前外資旅行社在國內差旅市場上的業績并不如人意,到2003年底,合資的11家旅行社有10家處于虧損狀態。

三、國內旅行社開發差旅市場的問題分析

1.面對外資旅行社的激烈競爭。出差旅游的利潤率高達20%~30%,遠遠超過普通觀光旅游的利潤。這使得各類旅行服務機構先后加入到競爭的行列中。

早在2002年5月,世界最大的旅行管理公司美國運通就以合資的方式進駐中國,其最大的核心業務直指“集團差旅服務”。中國康輝旅行社有限責任公司與澳大利亞差旅管理公司福萊森特(Fly center)聯姻;歐洲最大的旅行社―TUI集團和中國旅行社總社合資成立了合資旅行社――中旅途易;世界旅游巨頭BTI業也和上海錦江旅游集團合資成立了合資企業,這些合資企業的業務拓展目標,都盯在發展潛力巨大的中國差旅市場,以差旅管理作為在中國業務的突破口。而外資旅行社在中國開展差旅業務具有一定的優勢:經驗豐富;品牌優勢;人才優勢;優勢互補,與國內旅行社合資,取長補短。

2.意識問題。國內大部分企業仍然難接受差旅外包的概念,對于很多大型公司和企業來說,差旅費用管理都是財務管理的盲區。在很多公司,員工們都把出差當作一項“意外收入”,不少公司更是把差旅費用當作一項員工的“福利政策”。

3.體制問題。國內企業在計劃經濟時代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體質,每個單位、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接待部門和人員。一些企業雖然對差旅外包很感興趣,但其內部原從事內部差旅管理工作的員工的就業問題令他們顧慮重重。另外在資金流程上方面也存在問題,比如目前90%以上的企業要求月結款,差旅服務企業先要墊付所服務企業的出差費用,然后在下一個月結賬,這就給旅行社資金周轉方面施加了壓力,尤其是些規模比較小的旅行社。

4.境外專業考察業務的資源還不夠豐富。大部分出境考察團都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專業性,通常要到境外特定機構進行考察、交流,有的還需要境外對口機構發出邀請函。但由于旅行社的聯系渠道有限,目的地的分社目前對部分的業務要求還無能為力。另外,公務出境要去的國家往往是不受限制的,而即使國際旅行社也或多或少受限于該國是否向中國公民開放出境游。

5.專業的人才資源缺乏。國內的一些商旅企業,差旅管理業務還剛剛開始,缺乏這方面的專業人才。

四、國內旅行社開發差旅市場的建議

1.加快差旅外包市場的培育。增強宣傳的力度。目前,我國一些企業還不能完全接受差旅外包的概念,差旅外包面臨了一些阻力。廣大旅游企業應該加強宣傳,突出企業差旅外包的優越性,并利用好國內一些跨國企業將差旅外包給商務旅行公司的示范效用,促使國內其他企業盡快轉變觀念,正確認識差旅外包業務是將企業非核心業務的差旅管理外包給專業的旅游公司,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有幫助。

進一步拓展政府部門公務旅行外包業務。隨著上海、北京一些政府部門打破了公務差旅不得委托旅行社的,我國公務差旅的市場大門向旅行社逐漸敞開。國內的旅行社應該抓住這塊市場,提供專業優質服務,讓更多的公務差旅交由旅行社來操作。

2.精心設計產品個性化。旅行社企業針對每個顧客采取適合的營銷手段,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務和產品,其基本特點是針對性、體貼化和精細化。旅行社考慮差旅顧客的消費特點,和顧客共同設想,配合差旅的日程需要,使其差旅活動和觀光游覽完滿結合,創造更多的顧客價值。

注重細節。增加旅行者旅途舒適感。比如提供電子機票,只要登機時出示護照就行了,即使行程中要換好幾班飛機,一張票也不需要帶。顧客喜歡坐靠窗的座位,就能拿到靠窗的票,飛機還沒降落,已經有專車在等候著接往下榻的賓館等等。

融入企業文化。旅行社在為某企業員工設計差旅產品時,應充分的考慮該企業固有的文化,要讓參與者感覺到不是某一個旅行社或旅游公司給與他們旅游機會。這就需要旅游企業為企業的差旅活動安排一些別出心裁的、能體現企業文化的主題活動,給參與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旅行社在這里所承擔的角色不僅僅是差旅商,而是客戶企業管理的一部分。

篇2

會展業與旅游業有著天然的產業關聯性,兩者融合發展的聯動效應正不斷加強,對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越發顯著,對會展業與旅游業進行資源整合,促進其融合發展,成為了地方政府、行業組織、企業主體間共同的戰略選擇。本文通過構建會展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的概念模型,對兩大產業的融合發展進行探討,并提出對策建議,為兩大產業轉型升級提供理論借鑒。

一、會展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的概念模型

會展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就是在會展業和旅游業之間或者各自產業內部的不同行業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產業屬性或新型產業形態的過程。一方面,旅游業依托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便捷的交通網絡、完善的基礎設施以及齊全的配套服務設施等因素,為會展活動參與者提供服務;另一方面,會展業的蓬勃發展給傳統旅游經濟帶來了潛在和現實旅游客源,增加旅游收入和旅游知名度。在這個過程中,人流、信息流、物流等要素通過會展產業鏈流入會展舉辦地;服務流、人流、現金流通過旅游產業鏈流入旅游目的地。當會展舉辦地與旅游目的地重疊時,會展業和旅游業融合就發生了。如圖1所示。

二、會展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內在基礎

會展業與旅游業之間產業聯系緊密,產業鏈條相互延伸與滲透,存在著較強的相互依存關系,為兩業融合發展提供的內在基礎。

(一)產業同源

會展活動與旅游活動有著與生俱來的歷史淵源。1841年7月5日,英國人托馬斯庫克組織了570人的團隊搭乘火車去12英里外的拉夫巴羅參加戒酒大會[1]。這個被視為全球近代旅游業產生的標志性事件,從其本質來看,卻是一次會展活動。從這個起源事件中可以看到,旅游和會展本身具有對象主體同一性。旅游業的主旨就是招徠吸引外來游客,而會展活動中的會展代表及隨會展而流動的受眾就是形成游客的主體來源。從行業產生的根源來看,會展和旅游也都是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一定高度的產物。會展是企業信息交流的載體和重要的產品營銷手段,是經濟活動日益活躍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工業化發展結果[2]。旅游主要是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條件下,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后人們需要追求更好生活質量的結果。從行業發展歷程來看,最初廣義的旅游業包括休閑旅游、商務差旅和會展業。但是隨著會展活動的蓬勃發展,旅游業的傳統劃分,無法囊括會展業的涵蓋范圍,會展業漸漸發展成為一門新興產業。會展業和旅游業同屬以資源為依托、以服務為媒介的“第三產業”,在其參與者上的一致性、資源的共通性和相互的融合性,揭示了旅游業與會展業融合發展的可行性。

(二)資源共享

從依托資源看,會展活動依托會展城市的經濟實力、產業優勢和完善的基礎設施;旅游活動依托旅游資源開發、城市品牌和相關基礎設施。會展業和旅游業都依賴于交通、通訊、基礎設施、信息、人才等軟硬條件,對城市的綜合功能要求比較高。旅游業的食、住、行、游、娛、購六要素都是會展活動必須共享的行業部門。盡管相關企業在接待會展商務客流和旅游客流上有一定分工,如會展活動在選擇住宿方面一般選擇城市商務酒店、會議性酒店或會議性度假酒店、在選擇餐飲場所時一般傾向酒店或地方特色濃郁的高端社會餐館;觀光和休閑游客一般則選用度假性酒店以及經濟型酒店等,在餐飲場所選擇時一般選擇社會餐館以及與旅行社有業務合作的酒店餐館等,但是完善的交通設施、發達的信息網絡、適宜的住宿環境、特色的餐飲、購物、娛樂等一直都是會展和旅游必須共享的發展資源。

(三)產業鏈交叉

會展產業鏈和旅游產業鏈存在著諸多交叉點。會展產業鏈是以會展活動為紐帶,主要為參展商、參會者和觀眾提供場館、組織和現場服務等產品。旅游產業鏈主要是為參與者提供吃、住、行、游、購、娛等服務。會展中的大量人流又為旅游行業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場,會展活動代替了原旅游產業鏈上的旅游景區作為吸引物招徠游客[3]。在此過程中,旅游與會展活動相互交錯,緊密聯系,二者間可以互相借力、互為推動。會展業可視為旅游業的興奮劑和助推器,旅游業可以視為會展業的保障和延伸。

(四)發展相融

雖然旅游與會展的出發點不同,目的和形式各有差別,但是利用資源的一致性高,只是每個資源在不同的行業中占據不同的地位,如表1。因此,將旅游業與會展業融合發展,既有利于資源整合,也有利于促進兩個行業共同發展,形成會展拉動旅游、旅游支撐會展的聯動關系,產生1+1>2的融合發展效果[4]。

綜上所述,旅游與會展產業鏈上多點重合、資源共享、屬性相似,在同一個平臺上融合發展,可以相互促進、共同進步,對實現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三、會展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基本特點

會展業與旅游業的融合是以協作和聯合為主導進行資源優化配置,形成具有會展和旅游雙功能的新型產業,直接結果就是形成會展旅游業――一種促進目的地經濟發展的高端旅游形式[5]。這種產業融合,是產業間的延伸融合,通過賦予原有產業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強的競爭力,形成融合型產業新體系,會在產業聯動的倍增效應作用下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其特點主要表現在:

(一)組團規模大

由于會展本身所具有的行業性、產業性以及組辦規模大等特點,勢必有大規模的會展參加者需要餐飲、住宿、交通、通訊等服務,同時也將吸引眾多的政府、民間組織的會展團、參觀團、旅行社組織的觀光團隊,其規模要比單一組織的旅游觀光團隊要大。

(二)消費檔次高

會展由于會議規格高,參會人員均是有強勁消費能力的商務客人、高文化素質客人,其消費檔次、規模均比普通旅游者要高得多。

(三)停留時間長

大中型會展活動舉辦的時間一般不少于3天,除去會展期間組織的休閑娛樂和參觀考察外,不少人員還會在會展活動結束后安排個人的旅游活動,這樣停留時間還會延長。

(四)主題特色性強

會展旅游不同于普通的消遣旅游,每一項會展活動都是有目的、有主題的,會展旅游者出行的目的性強,即便是進入到會展活動完成后的消遣性旅游,會展旅游者依然會有很強的主題選擇性。

(五)關聯帶動性強

會展業與旅游業有機結合,具有明顯的關聯、帶動及輻射作用。根據國際會展業發展的經驗,會展業的投入產出比高達l∶10,不僅可以帶動餐飲、住宿、交通、通訊、商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而且對樹立城市整體形象、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具有重大意義。

(六)安排計劃性強

由于會展活動本身的特殊性,參與會展活動的人員的住宿、餐飲、交通、游覽、娛樂等需求都必須事先做出切實周密的安排。這對會展旅游目的地做好準備工作、保障服務質量非常有利。

(七)不受淡旺季影響

會展活動的舉辦時間雖然要考慮當地的氣候、季節等因素,但相對于觀光度假活動而言,它對氣候、季節等因素的依賴性要小得多。出于價格、服務質量等因素的考慮,會展活動組織者更傾向于選擇在舉辦城市的旅游淡季或平季舉行。這有利于提高當地酒店淡季時的客房出租率,增加經濟效益。

四、會展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基本方式

一般而言,產業融合有三種方式:產業滲透式的融合、產業延伸交叉式的融合和產業活動重組式的融合。對于會展業和旅游業的融合發展來說,由于兩個產業的功能具有互補性,發展過程中打破原有產業間的業務和運作邊界, 從而賦予原有產業新的附加功能,使彼此產業的邊界發生交叉融合。目前,會展業和旅游業在客源預測、整體促銷、配套服務和場館后續利用等方面出現了多樣化的融合方式。

(一)品牌形象共享式融合

主要表現為將目的地旅游品牌形象應用于會展宣傳和招徠。會展組織者在選擇目的地時,會考慮一系列關鍵因素,諸如城市特色定位、政治經濟狀況、產業發展和配套水平、城市環境、旅游資源等,而這些信息與目的地的旅游形象是相關聯的。旅游業相對于會展業發展的更早更成熟,在市場推廣、營銷網絡、組織構架等方面已形成自己的產業優勢。會展業只要利用旅游業的業務網絡,結合會展目的地營銷的特點作適當的提升和擴充,即能達到雙贏的效果。如上海市旅游管理委員會成立了旅游會展推廣中心,積極推進政府機關及旅游組織和會展企業加入國際性的會展組織,組團參加國際專業會議和獎勵旅游,代表上海到國際會議上宣傳上海并在國際會議市場去“爭會”。會展與旅游相結合的推廣方式,打破了傳統的行業局限,著眼于城市整體的推廣,而這種全局性、高層次的整體推廣,是任何單個企業或行業都難以企及的。

(二)企業業務擴展式融合

會展企業和旅游企業之間業務相互擴大至對方產業,出現了大型會展旅游集團。酒店、旅行社除了為旅游者提供吃、住、行等服務外,通過后向一體化的業務擴展,直接進入會展業充當會展組織者。這種融合方式屬于產業延伸的融合方式。目前,我國很多旅行社都介入了會展旅游,如中國國際旅行社總社設立了商務、會展及獎勵旅游總部,為客戶籌辦各種年會、研討會以及獎勵旅游等。很多酒店還可根據會展舉辦單位的要求提供,如發放邀請函、接待、會場布置、車船票預訂、市內交通服務、旅游安排等系列服務。通過這種方式,旅游業開拓了新的市場,增加了收入來源,并且將新的服務理念引入會展,有利于會展業整體形象的提升。一些實力強大的會展企業也意識到旅游業在展會中的重要作用,開始向會展業滲透。通過直接投資、兼并、合作等方式組建新的旅游企業,或將會展業的旅游企業直接納入到會展企業內部,出現了集會展和旅游為一體的大型會展旅游集團。通過集團化方式,會展業務和旅游業務內部化,降低了市場交易成本,提高市場控制力,實現范圍經濟。

(三)會展產品旅游化式融合

在貿易類展會活動中,旅游業只是會展活動順利進行的輔助產業。隨著會展業與旅游業的融合,出現了專門以旅游為主題的展會活動。這種類型的展會活動中,會展業和旅游業相互融合緊密,能極大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如每年杭州西湖博覽會共舉辦活動項目中以旅游休閑為主題的項目超過三分之一,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客商和觀光旅游者,僅西湖狂歡節一項就吸引觀眾60萬人次議事。

(四)資源共享利用式融合

旅游業的食、住、行、游、娛、購六要素都是旅游會展活動典型的共享行業。另外,有影響力的會展場館也是重要的旅游資源。一次著名的會議、展覽的舉辦地,比如三亞博鰲論壇的永久會址、西安歐亞論壇的永久會址、西安世園會主題公園等,這些會展場館有大范圍的影響力,容易激起旅游者的好奇,可開發為城市觀光景點,增加經濟效益,實現會展業與旅游業的直接融合。如2008北京奧運場館對旅游者有極大的吸引力,目前已經成為北京旅游收入新的增長點。僅在2009年春節黃金周期間奧林匹克公園就接待100余萬游客,“鳥巢”和“水立方”參觀游客共計22萬人次,實現收入395萬元。

(五)一體化經營

大型旅游機構兼并會展公司或直接在內部成立會展公司,業務范圍包括如航空公司、景區/景點、賓館、會議中心、旅行社、商務旅游公司、會展公司、旅游會展營銷中心等,部分大旅游集團直接控股展覽場館。

五、會展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在產業融合日趨加深的背景下,會展業與旅游業實現聯動發展已是不爭的事實,而要實現兩者的深度互動,就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導,但歸根結底還是取決于會展公司和旅游企業之間的合作程度。

(一)以政府為主導,走市場化運營之路

會展業與旅游業之間的聯動,是由初級、被動和局部的階段,逐步提升到高級、主動和全面的階段[6]。但就目前看, 政府強有力的引導和推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大型會展活動和旅游項目開發涉及面太廣,需要強勢機構和權威部門動用各種資源條件,推動上游、中游、下游產業的各個環節、產業鏈條的各節點協調配合。因此,推動會展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必須走“政府主導為主、市場化運作為輔”的道路。在初級階段,政府給予積極的支持,能大大減少產業融合的成本和時間。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逐步走“市場化運作為主、政府服務為輔”的道路,充分發揮企業的市場主體作用,努力提高市場化和產業化水平,實現政府資源與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優化組合。

(二)以大型會展旅游活動為載體,走品牌營銷之路

必須以大型展覽、節慶和會議等活動為龍頭,通過聯合開發、整體營銷會展與旅游市場,帶動大規模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從而形成城市品牌。旅游主管部門要積極爭取參加各類國際會展組織,借助這個平臺,與國際會展主辦機構進行深入溝通和合作,吸引更多的參展商、參與者。 飯店、旅行社等旅游企業應積極為參展商、與會者和觀眾提供“食、住、行、游、購、娛”等一系列服務,并盡量將豐富多彩的旅游節慶活動與大型會議或展覽結合起來。會展企業在開展營銷推廣活動時,要加強與旅游部門的合作,將會議展覽活動的宣傳與城市及周邊的旅游景點和旅游接待設施等旅游產品的宣傳結合起來,進行整體營銷。旅游企業和會展公司聯合行動,將旅游宣傳滲透到會展的每一階段,同時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強化商務客人的旅游意識,最終實現銷售會展產品和旅游產品。

(三)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走能力提升之路

抓住品牌會展舉辦的機緣,促使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持續跨越式發展,以不斷提升舉辦品牌會展的能力,形成良性循環。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提升和完善兩業融合發展的軟環境。如旅游企業要為會展活動提供各類培訓服務、旅游信息咨詢服務;會展部門要為各類旅游節事活動、旅游交易會等提供場館設施、會務組織等優質的會展組織服務等等。

(四)以大型企業集團為龍頭,走產業集群發展之路

應當鼓勵有實力的會展公司或旅游企業以股份合作、品牌聯合或委托管理等方式,與國內外一些知名會展品牌和旅游品牌開展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會展集團或旅游集團,實現資本擴張,提升企業規模,增強競爭實力。各級政府應摒棄地方利益保護,鼓勵企業在競爭中實現跨地區跨部門的戰略重組,強化會展與旅游企業間的協同作用,促使會展與旅游產業的連帶效應得到巨大釋放,實現雙贏的效果。充分挖掘潛力,實施差異化扶持策略,大力培育和扶持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專業化優秀活動品牌。積極招攬國內外品牌展會,組織專門力量外出招商招展,爭取更多更好的國內外品牌展會。

參考文獻:

[1]周彬著.會展旅游管理[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2]主編.會展旅游概論[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3

[3][美]桑德拉?L?莫羅,[中]武邦濤等譯著.會展藝術――展會管理實務[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O5

[4]吳開軍.會展業和旅游業合作動因――基于戰略聯盟視角的分析[J].旅游學刊,2011,26(4):73―81

[5]劉大可.會展活動給旅游業帶來的四大轉變[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1):82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东县| 禄劝| 左云县| 应城市| 石泉县| 盐津县| 霍林郭勒市| 江油市| 文昌市| 体育| 清丰县| 礼泉县| 神池县| 霞浦县| 永州市| 鹤庆县| 乐都县| 大同市| 秦安县| 手机| 阜宁县| 垦利县| 琼海市| 中江县| 鄄城县| 栾川县| 乌兰浩特市| 茶陵县| 汕头市| 旺苍县| 商丘市| 临高县| 义乌市| 永丰县| 上犹县| 会昌县| 满城县| 新乐市| 喀什市| 扎囊县| 合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