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模板(10篇)

時間:2024-03-14 16:46:1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

篇1

美育教育是人類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動,它應人們傳播社會知識、表達內心情感、滿足審美要求的愿望而產生,并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而漸趨成熟。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學科,美育教育以其獨特的方式發展,促進著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在現行教育體制中,藝術專門人才的培養和藝術專門技術的傳授主要是由專門的藝術院校承擔的,但是師范院校的藝術教育所發揮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師范院校的藝術教育雖不以藝術專門人才培養為主,它更重要的是為藝術提供了數量眾多的承受者——對藝術感興趣,有一定相關知識和某種程度的實踐經驗的社會成員。他們是多樣性藝術存在和發展的土壤,如沒有這一土壤,其自身的發展就會有很大的局限性。

一、師范藝術審美價值的社會背景及構成因素

現代社會中分工的專門化和細密化,在一定程度上還沒有完全正確認識藝術的審美價值,這將阻礙人的全面發展。我們看到,一些人只在有限的領域內片面地發展了自己的能力。例如,一些人對藝術活動、衣著打扮、生活用品、生活工作環境等缺乏審美基本常識,特別是有些人自我感覺非常良好而輕視藝術、歪曲藝術,甚至詆毀藝術時,我們怎能不感到憂慮呢?出現這些問題,其中一些原因是因為我們在大學階段對學生的審美素質教育不夠。特別是師范院校的學生,如果自身都沒有形成正確的藝術審美價值取向,又怎么去承擔教書育人的重擔?說得嚴重一些,這關系到全民素質的提高,它將會阻礙社會向前發展的腳步。因此,加強當代師范學生的藝術審美教育已刻不容緩。

在現實生活中,美以各種形式存在,可以歸納為社會美、自然美、形式美、藝術美等。我們所說的審美原則就是社會審美、自然審美、形式審美和藝術審美相結合,就是將不同的秩序結合到一個包含性的經驗統一中的聯合,這些審美原則是構成個體審美價值和社會審美價值的標準。藝術美泛指藝術作品的美。藝術作品來源于現實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藝術作品和其他勞動產品不同,勞動產品是在實用基礎上講求美,而藝術作品則不是直接為了滿足實用的需要,而是在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中給人以精神享受。從現實生活到藝術作品完成是藝術家的一個創作過程,正是這個過程的性質決定了藝術作品的美。就某一具體作品來說,客觀對象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丑的。客觀對象不能決定藝術作品的美、丑性質,因為藝術作品的美取決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藝術美和其他美的形態一樣,都是人的自由創造的形象體現,而藝術美作為美的較高的形態,則更加充分體現了藝術家自覺地運用美的規律來創造,給人以深刻的精神影響,成為鼓舞人們創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二、個體審美價值與社會審美價值的關系

藝術作品是一個復雜的審美價值系統,個體審美價值與社會審美價值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藝術的個體審美價值是社會審美共同價值的基礎。首先,從藝術接受者的主觀動機來看,他之所以為藝術作品所吸引主要是出于滿足個人精神上的需求。藝術接受者預期通過欣賞藝術作品獲得一種審美享受,藝術的社會審美價值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得以實現。其次,從藝術價值實現的過程而言,個體審美價值總是先于社會審美價值。在接受過程中,接受主體旨在個體精神需求獲得滿足之后才接受作品政治、道德因素的影響。

藝術的個體審美價值與社會審美價值的關系還表現在社會價值對個體價值的滲透上。藝術接受者固然都是作為有意識的生命個體來從事藝術接受活動的,但同時他又代表著一定社會集團的思想意識和社會觀念。事實上并不存在離開社會的純粹生命個體,也不存在離開生命個體而獨立存在的社會。一切社會性都是通過個體性來表現的,人就是個體性與社會性的統一體。當人作為社會關系的承擔者而面對藝術的雙重價值時,就不可能以純粹個體或純粹社會集團的代表者的面目出現。在主觀態度上總是兩方面相互滲透,因而藝術的審美價值在接受者那里與其某些個性因素相融合而帶有自身的特點。藝術的個體審美價值也會因社會價值的滲透而獲得更深刻、更豐富的內涵。在具體的藝術審美中,人們所獲得的愉悅之情一般都是藝術的社會審美價值滲透于個體審美價值所產生的效應。

藝術的個體審美價值與社會審美價值的關系還表現在他們的相互轉化上。當人因為對自由的熱愛與向往而投身于社會活動時,這種個體審美價值就轉化為社會審美價值;當一種社會審美價值成為強化藝術活動主體所獲得的審美愉悅時,它就轉化為個體審美價值了。我們對藝術雙重審美價值的劃分完全是著眼于藝術對個體和社會整體所具有的不同功能上的。無論藝術的個體審美價值還是社會審美價值,都只有在具體的關系中才顯現出來。一個生命個體具有唯獨藝術作品才能滿足的那種特殊精神需求,于是他與藝術作品發生聯系并從中得到滿足,這樣藝術對個體來說就顯現出個體審美價值。一個社會作為一個有機體,它有自我調節、自我發展的客觀要求,藝術這種精神產品恰恰在某些方面滿足了社會的客觀要求,于是藝術就具有社會審美價值。但生命個體總是社會中的一份子,社會又是生命個體所組成的,人既是個別存在,又是社會關系的承擔者,因此,藝術的個體審美價值與社會審美價值又總是在相互滲透、相互聯系和相互轉化中發揮其功能作用的。

三、師范美育教育中的藝術審美價值取向

1.對個體審美發展應給予尊重

篇2

人們廣泛把藝術等同于美術,實質上藝術由美術而始,借由美術為主的形式載體表達藝術家主觀情緒、情感、思想等的方式途徑。藝術不僅僅只有傳統藝術創作中誕生的藝術作品,藝術還包括文學、戲劇、音樂、繪畫、舞蹈、電影等可以表達美與情緒的事物載體。

藝術具有發展屬性,隨時間推移,藝術不斷發展與時俱進,從而延伸出各種形式多樣的現代藝術表現形式。比如由戲劇衍生的行為藝術;由音樂衍生的現代音像元素等。現今,藝術已發展到視、聽、味、觸、痛等人類的其它感覺。

關于審美

審美,簡單地說,就是感受、領悟客觀事物或現象本身所呈現的美。一般審美是對現實美的反映,現實中的客觀事物或現象,原不是作為人們的實踐對象和認識對象而存在的。以藝術作品作為審美的對象的審美形式成為藝術審美。

在審美活動中,人作為審美主體,人的主觀態度對審美判斷產生決定性的作用。什么是美的,什么又是丑的,表象上是人對客觀存在事物的審美判斷,實質上是人作為審美主題,通過審美判斷的語言表達,闡述內心世界以及價值評判。

藝術的審美屬性

藝術的審美屬性是指藝術作品能夠被感知、體驗、理解、想象、再創造,人們能以藝術形象為對象,通過藝術作品獲得精神滿足和情感愉悅。

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其目的就是為了表達自身的情感同時滿足人們的藝術審美需求。藝術給予人的只是一種審美愉悅、審美享受和審美評價,只在人的精神上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它不能像客觀事物那樣可以作為實用品出現,如畫上的馬不能騎,香蕉、蜜桃不能吃等。藝術必須具有美的品格,只有體現了真、善、美相統一的藝術作品,才具有審美價值。

藝術生命表達的審美屬性

藝術是人的藝術,在藝術的整個完成過程中人是發揮著主體性作用的,藝術是在人有意識有目的創作下的產物,正因此藝術也成為人之為人的重要標志,藝術自其產生依賴就與人的生命是分不開的。

歌德強調藝術是一個“有生命的整體”。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所提到“長期以來,在傳統理性至上觀念的主導下,藝術往往被視為是現實世界的反映或客觀世界再現,而對于藝術最根本的特性――生命表現卻往往被忽略了。” 直到19世紀中期以來,伴隨著工業進步,科學革命引發社會變革,傳統信仰與理性缺失,帶來了新思潮,人的生命也開始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生命哲學、生命美學開始慢慢嶄露頭角。

藝術的生命表達形式作為藝術家表現自我對生命價值觀點的闡釋,也是藝術審美屬性重要部分。

中西藝術作品中的生命藝術表現

藝術作品作為藝術家的實踐產物,藝術家的生命觀在其創作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它是藝術的靈魂,藝術作品是藝術家精神生命的形象寫照,印記著藝術家的生命歷程。

西方:西方藝術一般重視對事物逼真生動的刻畫,通過色彩、線條、筆觸等外在形式,來蘊含自己深刻的生命意識;或者通過抽象藝術的形式表現藝術家的個人情感或對生命的認識。

高更的《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該作品是高更在自殺(未遂)前留下的作品,以誕生、―生存、―死亡的人生三部曲展開,按照生命的發展邏輯從右向左鋪開了生命的全過程,凝聚著他一生的藝術追求與生命思索。

梵高的《星空》同樣是生命最后時期的作品,他此時的生命已處于狂亂的狀態,畫中狂亂旋轉的筆觸表達了梵高此時的生命狀態。《星空》表達了作者對生命與天國想向往,也暗示著梵高的生命即將結束。

中國:中國藝術除了表達藝術家自身內在精神外,更是對宇宙中的生命精神的頌揚和表現,是一種天人合一的生命追求。“生命之氣在天地、人、藝術三者之間暢通無礙。”齊白石的《十里蛙聲出山泉》講究的是精神上的共鳴,內心的感觸。

在中國畫家看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而藝術家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把這個生命――有時也叫神、生氣、生機、生意、神氣、氣韻等傳達出來。中國古人評畫也多不直接言美,而是以重生意、生氣、生機。中國藝術強調“氣韻生動”,其實就是指以生動的氣韻來表現人物內在的生命精神,表現物態的內涵和神韻,達到一種鮮活的生命之洋溢狀態。

篇3

美育教育是人類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動,它應人們傳播社會知識、表達內心情感、滿足審美要求的愿望而產生,并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而漸趨成熟。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學科,美育教育以其獨特的方式發展,促進著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在現行教育體制中,藝術專門人才的培養和藝術專門技術的傳授主要是由專門的藝術院校承擔的,但是師范院校的藝術教育所發揮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師范院校的藝術教育雖不以藝術專門人才培養為主,它更重要的是為藝術提供了數量眾多的承受者——對藝術感興趣,有一定相關知識和某種程度的實踐經驗的社會成員。他們是多樣性藝術存在和發展的土壤,如沒有這一土壤,其自身的發展就會有很大的局限性。

一、師范藝術審美價值的社會背景及構成因素

現代社會中分工的專門化和細密化,在一定程度上還沒有完全正確認識藝術的審美價值,這將阻礙人的全面發展。我們看到,一些人只在有限的領域內片面地發展了自己的能力。例如,一些人對藝術活動、衣著打扮、生活用品、生活工作環境等缺乏審美基本常識,特別是有些人自我感覺非常良好而輕視藝術、歪曲藝術,甚至詆毀藝術時,我們怎能不感到憂慮呢?出現這些問題,其中一些原因是因為我們在大學階段對學生的審美素質教育不夠。特別是師范院校的學生,如果自身都沒有形成正確的藝術審美價值取向,又怎么去承擔教書育人的重擔?說得嚴重一些,這關系到全民素質的提高,它將會阻礙社會向前發展的腳步。因此,加強當代師范學生的藝術審美教育已刻不容緩。

在現實生活中,美以各種形式存在,可以歸納為社會美、自然美、形式美、藝術美等。我們所說的審美原則就是社會審美、自然審美、形式審美和藝術審美相結合,就是將不同的秩序結合到一個包含性的經驗統一中的聯合,這些審美原則是構成個體審美價值和社會審美價值的標準。藝術美泛指藝術作品的美。藝術作品來源于現實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藝術作品和其他勞動產品不同,勞動產品是在實用基礎上講求美,而藝術作品則不是直接為了滿足實用的需要,而是在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中給人以精神享受。從現實生活到藝術作品完成是藝術家的一個創作過程,正是這個過程的性質決定了藝術作品的美。就某一具體作品來說,客觀對象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丑的。客觀對象不能決定藝術作品的美、丑性質,因為藝術作品的美取決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藝術美和其他美的形態一樣,都是人的自由創造的形象體現,而藝術美作為美的較高的形態,則更加充分體現了藝術家自覺地運用美的規律來創造,給人以深刻的精神影響,成為鼓舞人們創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二、個體審美價值與社會審美價值的關系

藝術作品是一個復雜的審美價值系統,個體審美價值與社會審美價值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藝術的個體審美價值是社會審美共同價值的基礎。首先,從藝術接受者的主觀動機來看,他之所以為藝術作品所吸引主要是出于滿足個人精神上的需求。藝術接受者預期通過欣賞藝術作品獲得一種審美享受,藝術的社會審美價值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得以實現。其次,從藝術價值實現的過程而言,個體審美價值總是先于社會審美價值。在接受過程中,接受主體旨在個體精神需求獲得滿足之后才接受作品政治、道德因素的影響。

藝術的個體審美價值與社會審美價值的關系還表現在社會價值對個體價值的滲透上。藝術接受者固然都是作為有意識的生命個體來從事藝術接受活動的,但同時他又代表著一定社會集團的思想意識和社會觀念。事實上并不存在離開社會的純粹生命個體,也不存在離開生命個體而獨立存在的社會。一切社會性都是通過個體性來表現的,人就是個體性與社會性的統一體。當人作為社會關系的承擔者而面對藝術的雙重價值時,就不可能以純粹個體或純粹社會集團的代表者的面目出現。在主觀態度上總是兩方面相互滲透,因而藝術的審美價值在接受者那里與其某些個性因素相融合而帶有自身的特點。藝術的個體審美價值也會因社會價值的滲透而獲得更深刻、更豐富的內涵。在具體的藝術審美中,人們所獲得的愉悅之情一般都是藝術的社會審美價值滲透于個體審美價值所產生的效應。

藝術的個體審美價值與社會審美價值的關系還表現在他們的相互轉化上。當人因為對自由的熱愛與向往而投身于社會活動時,這種個體審美價值就轉化為社會審美價值;當一種社會審美價值成為強化藝術活動主體所獲得的審美愉悅時,它就轉化為個體審美價值了。我們對藝術雙重審美價值的劃分完全是著眼于藝術對個體和社會整體所具有的不同功能上的。無論藝術的個體審美價值還是社會審美價值,都只有在具體的關系中才顯現出來。一個生命個體具有唯獨藝術作品才能滿足的那種特殊精神需求,于是他與藝術作品發生聯系并從中得到滿足,這樣藝術對個體來說就顯現出個體審美價值。一個社會作為一個有機體,它有自我調節、自我發展的客觀要求,藝術這種精神產品恰恰在某些方面滿足了社會的客觀要求,于是藝術就具有社會審美價值。但生命個體總是社會中的一份子,社會又是生命個體所組成的,人既是個別存在,又是社會關系的承擔者,因此,藝術的個體審美價值與社會審美價值又總是在相互滲透、相互聯系和相互轉化中發揮其功能作用的。

三、師范美育教育中的藝術審美價值取向

1.對個體審美發展應給予尊重

藝術個體審美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審美態度、審美直覺和審美趣味,它明顯地不同于科學認識、實用倫理的態度。現代審美心理學研究已證明,審美態度并非先天具有,而是審美教育的結果。沒有系統接受審美教育的學生,他們往往是以實用而不是審美的態度來對待客體,在審美與非審美之間不能做出正確的區分。如果說審美態度是審美活動賴以進行的前提,那么審美直覺則是審美活動得以展開的主體方面的基礎或能力。有些人認為這種直覺不可能通過教育手段來習得,是一種先天具有的主體能力,這種說法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我們同樣可以說,凡是人都具有靈性,關鍵在于后天的學習。我們不否認某些藝術門類需要具有特有的先天直覺,但我們這里所說的是大多數師范學生的審美教育。孔子聽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個體審美總是依憑某種參照來進行審美活動,而這種參照結構就是審美趣味。審美趣味主要表現為個性審美偏愛,審美偏愛是個性審美心理的指向性,也是對某類審美客體或某種形態、風格、題材等優先注意的心理傾向。審美偏愛的成熟,表現為興趣的專一性與興趣的可塑性之間的一種張力和平衡關系。尊重個人的獨特感受,尊重個人的創造,尊重不同的藝術風格和美學種類,使受教育者學會尊重個性。廣泛的藝術審美趣味,將為寬厚的胸襟和平等的民主精神奠定基礎。

2.審美共性是審美個體發展的基礎

成熟的審美標準首先體現在它與審美創造和審美欣賞的規律比較符合,對不同形態的審美標準的涵蓋面較大,符合大部分的審美實際,這就是審美共性。孔子說詩“可以群”。通過藝術審美教育,我們意識到人類在情感生活上的相同與一致。通過藝術作品,我們理解別人的內心生活。在一種體驗的情況下,自己的自我和別人的自我之間的界限在感情當中逐漸消失,產生一種同一感情。在這種感情中,一個精神存在與另一個精神存在就一致起來。對當今社會來說,起到溝通社會成員的情感,達到社會和諧的目的。藝術雖然是個人創作的產物和個人接受的對象,但它絕不僅僅具有個體審美價值。藝術同時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某種社會意識形態的特殊表現方式。任何一種貌似純個人的藝術活動都必然隱含著它的社會歷史因素,任何個體審美價值必然隱含著藝術的審美共性。藝術的審美共性體現在社會對藝術的直接需求之上,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不同因素間關系的變化推動著社會整體的發展。

在當代師范美育教育中,我們不能因藝術個體審美發展而輕視藝術社會審美價值的教育,也不能因藝術社會審美價值而阻礙藝術個體審美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辛,甘霖.美學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趙道飛,陸陽秋.美育與藝術鑒賞.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

篇4

學習要求:了解藝術傳播的涵義,理解藝術鑒賞的意義,掌握藝術鑒賞的過程,理解藝術批評的內涵與功能。

一、藝術傳播

1.藝術傳播指的是某種信息的傳遞和交流,是藝術信息在社會系統中的運行。藝術傳播具有公共化與個人化相互交融的特點。它借助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將藝術信息傳遞給藝術接受者,使其得到擴展。

2.構成藝術傳播的五個要素是藝術傳播主體、藝術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受傳者和傳播效果。

藝術傳播主體即藝術傳播者,是指藝術傳播活動中控制與發送藝術信息的人或機構。藝術傳播內容是指通過傳播媒介傳送的藝術信息。傳播媒介是用來承載并傳遞藝術信息的載體和渠道。受傳者是指藝術傳播活動中接收到藝術信息的受眾。傳播效果指藝術信息在傳播活動中產生的效應及其對受傳者的影響程度。

3.藝術傳播的方式有很多種。歷先后出現口頭傳播、文字傳播、印刷傳播、電子傳播和網絡傳播等方式。在現代社會中藝術傳播的主要方式有:現場表演傳播方式、展覽性傳播方式和大眾傳播方式。

(1)現場表演傳播方式,是指傳播者與受傳者面對面進行藝術信息傳播的方式,具有溝通直接、手段多樣、反饋及時、互動性強等特點。

(2)展覽性傳播方式,是指在一定的場所陳列藝術作品,供觀眾直接接受藝術信息的傳播方式。

(3)大眾傳播方式,是指專業化的媒介組織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進行大規模藝術信息傳播活動的方式,主要包括報刊、廣播、影視、網絡等。

二、藝術鑒賞

1.藝術鑒賞的性質

藝術鑒賞是一種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受眾為主體的欣賞活動,是接受者在審美經驗基礎上對藝術作品的價值、屬性的主動選擇、吸納和揚棄。它是一種積極能動的再創造活動。

2.藝術鑒賞的主體能動性

(1)對藝術作品審美娛樂屬性的享用

(2)對藝術作品審美認知屬性的認知

(3)對藝術作品文化價值的闡釋

(4)對藝術作品形象或意境的再創造

3.藝術鑒賞的過程

(1)審美期待

①審美期待是藝術鑒賞的準備階段,指接受主體在欣賞之前或欣賞過程之中,心理上往往會有一個既成的結構圖式,它使接受者具有了審美需求,并希冀在欣賞中得到滿足。②審美期待可分為形式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蘊期待。形式期待即指藝術鑒賞者由于藝術作品的類型或形式特征而引發的期待指向;意象期待即指接受者由于作品定的意象或形象而引發的期待指向;意蘊期待即指接受者由于作品呈現的深層的審美意蘊、人生哲理和情感境界而引發的期待指向。

(2)鑒賞流程

鑒賞流程包括藝術的直覺與感知、體驗與想象、理解與創造。

①直覺與感知藝術直覺是指人們在審美活動中對于審美對象具有一種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與領悟的能力。審美感知是指人們在注意審美對象形式特點的同時,也開始關注審美對象的意義。鑒賞活動往往是在直覺與感知的心理基礎上開始的,它將使鑒賞者完成對作品形式美的注意和對其意義的初步感受。

②體驗與想象在鑒賞過程中,主體以自身審美經驗為基礎,潛入作品規定情景之中進行審美體驗,不斷推進與作品中所包含情感的交流與融合。同時由于審美想象和聯想的展開,鑒賞者可以與作品或藝術家進行交流,洞察其深層意蘊,并逐漸生成審美愉悅。

③理解與創造理解既包括對于作品的形象、情境、形式、語言的審美認知,也包括對于作品整體價值的追尋。藝術鑒賞的結果是接受者審美再創造的完成。鑒賞者對于作品中形象、情境、典型和意境的補充與完善,正是審美再創造的結晶。

(3)審美效應

審美效應主要有以下三種表現:

①共鳴共鳴是指在鑒賞過程中,鑒賞者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運所打動,從而形成的一種強烈的心靈感應狀態。不同時代、階級、民族的鑒賞者,在鑒賞同一部作品時可能會產生相同或相近的審美感受,也可稱作共鳴。

②凈化凈化是指接受者通過對藝術作品的鑒賞和共鳴的產生,使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調節、人格得到提升的狀態。

③領悟領悟是指接受者在鑒賞藝術作品時由此引發的對于世界奧秘的洞悉、人生真諦的徹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華,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審美效應。

三、藝術批評

1.藝術批評的性質

藝術批評是根據一定的思想立場和美學原則、理論體系,對以藝術作品為中心的一切藝術現象進行理性分析和審美判斷的創造性文化活動。

2.藝術批評的類型

在藝術批評出現過多種批評類型,主要都是圍繞“客體世界”、“藝術家”、“藝術作品”、“讀者(接受者)”等藝術活動要素進行的。

(1)社會歷史批評

社會歷史批評立足于“客體世界”來評價藝術,強調藝術作品必然自覺或不自覺地打上這個社會歷史環境的印記。藝術作品價值的高低取決于它對社會歷史生活的深刻反映程度以及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力。如19世紀法國丹納在其《藝術哲學》中從種族、環境和時代三要素出發,進行藝術批評。

(2)心理學批評

心理學批評從創作主體_____藝術家的精神世界入手來評價藝術。它既可以從藝術家的創作動機、創作中的心理活動來理解藝術作品,也可以從藝術作品折射出的心理因素來反觀藝術家的心理狀態。如20世紀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運用精神分析方法來研究藝術現象和藝術作品。

(3)文本批評

文本批評認為藝術作品本身是一個自足的整體,其意蘊和魅力需要從文本中去尋求。尤其注重藝術作品的文本語言和物質媒介。如20世紀西方符號學強調對藝術作品本身或藝術符號的研究。

(4)接受批評

接受批評模式強調從接受者的角度研究藝術活動,認為觀眾、聽眾和讀者的接受過程才是藝術研究的中心所在。這種模式突出了接受者在鑒賞藝術作品過程中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如20世紀60年代出現在德國的以堯斯和伊塞爾為代表的接受美學強調從接受者的角度研究藝術作品和藝術史。

3.藝術批評的功能

(1)通過對作品的分析和闡釋,評判其審美價值。

篇5

一、現象學的內涵

現象學是現代哲學提出的一種研究哲學的新方法。哲學家胡塞爾認為,意識和對象之間的關系是“構成”的過程,意識并不是消極地接受事物的印象,而是積極能動地將印象、經驗綜合。

波蘭哲學家英伽登將現象學派發揚光大,他認為,現象學并不是一種哲學體系,而是一種研究哲學的方式,研究對象是如何呈現于意識的,我們從中可以得到關于它們的什么知識。現象學強調對對象進行研究,但并非概括對象的不變特征,而是標明實在存在的對象只是某一類的標志,達到對象本質的直觀。現象學又是反思的,把我們僅僅是潛在的要素帶到清晰地意識中。通過現象學分析和反思而獲得的知識是自明和自我證實的。總之,現象學研究方法立足于哲學思辨和經驗描述之間,尋找第三條路,分析知識對象存在的性質和方式。

法國哲學家凱爾·杜夫海納的《審美經驗現象學》和英伽登的《文學的藝術作品》和《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是基于現象學基礎上研究文學藝術作品的美學著作。這兩部著做系統完善地闡述了現象學哲學和文藝美學的聯系。本文通過對現象學的研究,希望探究出現象學研究方法的內容和特征,采納其中對于研究文藝學、美學有益的知識,揚棄這種方法的缺點,應用于研究之中。

英伽登對文學藝術作品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幾項內容:首先,他概述了研究文學藝術作品的方法論前提,指出人們可能會以消費、學者或審美態度對待文學作品,他關心的是審美的態度和可以提供什么認知結果。接著,考查把文學藝術作品構成知識對象的功能或活動,指出藝術作品的主要功能是用接受者可以構成一個可能的審美對象,并揭示出同藝術品相應的審美價值。他認為最重要的文學研究領域就是考查審美價值性質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是怎樣在藝術作品中形成的。然后,他從構成上探討文學的藝術作品和科學著作的區別。他著重強調的是讀者對待作品的態度和有關文學的藝術作品的各種認識成果的認識論的價值問題,指出審美經驗的主要任務是構建審美對象。

他在考查文學的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和形式結構時,批評了兩種關于文學作品存在方式的觀點。一種是把藝術作品等同于它的物理基礎(例如:紙張、文字等);一種是把文學作品同有關的心理經驗等同起來的心理主義觀點。他通過分析知識對象存在的性質和方式,概括出此類對象共同的形式結構,表明研究的對象是什么,這些對象是如何構成的,從而使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相適應,為知識的各個領域提供一個現象學目標。他志在使文學研究成為一門精密的學科——通過闡釋它的對象,對象如何呈現于意識,我們可以從中合理地得到哪些知識。他既為文學研究奠定了基礎,又提出了研究任務——處理實際存在的作品。他的哲學著作都堅持了現象學研究原則。

二、對現象學的繼承與揚棄

英伽登的以現象學哲學為基礎的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和研究,實際上是一種從讀者角度重新建構文學作品的研究方法。他所側重的是讀者以什么樣的態度、方法欣賞文學作品,繼而從中學到什么知識,以及各種成果的認識論的價值問題。強調讀者不是被動的感知,而是積極的創造。藝術作品創造出來之后只是具有某種潛在圖式的實體,必須通過欣賞者的創造活動,充實作品的圖示結構,豐富作品的不確定領域。

英伽登為我們研究文學作品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從這個意義說,現象學研究方法是一朵凝結智慧的美麗的花。他站在讀者的角度,致力于文學作品的研究,提出讀者必須以審美的態度,排除日常事務的干擾,才能把文學作品構成審美對象,并揭示出同藝術作品相應的審美價值。

篇6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26-0138-02

日常生活審美化趨勢之下國內電視藝術的不斷發展使得大眾的審美需求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滿足,可以說電視已經成為大眾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對受眾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產生極為深刻的影響。電視受眾作為電視傳播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信息傳播的接收者更是電視藝術的接受主體與電視藝術審美價值的最終實現者。電視藝術審美價值的實現需要電視受眾審美判斷的有效介入與參與,然而當下國內電視受眾審美判斷的缺位對于電視藝術的良性發展與電視受眾審美需要的滿足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極影響。

一、電視受眾的審美判斷

審美判斷是人們對審美對象所作的判斷和評價,經常被認為是一種存在于美感生成過程中的重要認識性因素。它不僅是主體內在判斷與評價的外在結果呈現而且還是內在判斷和評價的具體心理活動過程。

電視受眾在欣賞電視藝術作品的審美過程中必然需要自身的審美判斷。電視藝術充分運用視聽手段,在場景、情節、表演等方面依據電視受眾的審美心理運行機制作出較具審美化思維的藝術處理,創造出一個獨特的審美意象世界。它給予電視受眾參與或介入其中的機會以及發揮聯想與想象的空間,并最大限度的激發或誘導電視受眾產生出較為強烈的審美情感,從而使得電視受眾如同身臨其境般的體驗在其中,回味無窮。在這一審美過程中,作為接受主體的電視受眾在情感的推動下感知不斷變化的視聽形象,通過一定程度的聯想和想象置身于電視藝術所營造出的意象世界中。電視受眾之所以能參與到這種意象世界的體驗過程中,其自身的審美判斷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審美體驗的不斷深化需要電視受眾對屏幕形象及其意象是否滿足其審美需要而作出不同程度的價值性判斷,而這種價值判斷是制約電視受眾對屏幕意象情感態度的關鍵。因而這種價值性和情感性的交互作用與相互促進對于電視受眾的審美判斷是至為重要的。此外,這種審美體驗也自始至終離不開電視受眾形象思維的把握,具體來說這種形象思維表現為電視受眾感知電視屏幕形象時運用聯想和想象形成具體的審美意象,并逐步深化對屏幕形象的本質把握。

因此,電視受眾的審美判斷是電視受眾基于自身的情感狀態與審美價值追求對電視藝術作品中斥諸于受眾感性直觀的藝術審美形象所作的判別與評價。它是電視受眾對電視藝術作品進行審美把握的重要方式,能夠不斷的促進電視受眾對于電視藝術作品中所呈現事物審美屬性作出進一步發掘和認識,更好的滿足自身多樣化審美需求,培養和促成電視受眾自身的審美趣味,提升電視受眾自身的審美判斷能力,從而有助于電視受眾獲得更為豐富多樣的美感體驗。

二、電視受眾審美判斷缺位的現象及其成因

電視受眾審美判斷缺位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電視受眾在欣賞電視藝術作品的審美過程中經常陷入比較被動的接受狀態,總是不自覺的或無意識的遵循著電視藝術創作者依據一般審美心理運行機制所預設的路徑和情境進入到審美世界的體驗中。電視受眾對屏幕形象及其意象是否滿足其自身審美需要的自主性價值判斷在這一過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和削弱,而這又直接影響到電視受眾對屏幕形象及其意象的情感判斷并造成受眾情感的弱化。在這一過程中,電視受眾自由的、多樣化的審美判斷面臨缺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趨于模式化、標準化、機械化甚至麻木僵化的審美體驗過程。

其次,電視受眾在欣賞電視藝術作品時往往沉湎于視覺的享受中而難以自拔,簡言之就是能入乎其內而無法出乎其外。電視藝術以其自身獨特的視聽技術手段營構出較具視覺沖擊力和吸引力的意象世界,電視受眾在這種極具震撼力與誘惑性的意象世界中難以進行合理有效的價值判斷,自身的想象和聯想無法發揮作用,形象思維也無法進一步全面、深入的把握意象的本質。因此,一方面受眾對屏幕形象的感知與意象的體驗停留在生理的層面而無法向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延伸;另一方面電視受眾沉湎于虛幻的影像世界中難以自拔,導致自身現實身份定位的缺失。

再次,電視藝術創作者通過對人物、場景、情節等元素的藝術化處理試圖營造出較具感染力的情感氛圍,在這種氛圍的感染下電視受眾往往會產生出更為強烈的情感變化。由于電視受眾的審美判斷是一種情感性的判斷,情感的變化與波動直接影響到其對電視藝術作品的審美判斷的差異。所以當下國內部分電視藝術節目過度追求這種情感氛圍的營造與渲染并試圖干預和強化處于審美過程中的電視受眾的情感體驗。因此,電視受眾一旦陷入這種情感氛圍中就無法比較真實的對屏幕形象及其意象作出較為合乎情理的審美判斷。此外,這種對于情感的盲目追求與刻意營造往往致使電視受眾參與到縱的虛假情感體驗之中,一旦電視受眾對其真實性有所質疑,其美感將消失殆盡。

最后,電視受眾審美判斷標準的逐漸弱化與消失。電視受眾在對具體電視藝術作品進行審美判斷時往往依據著一定的審美判斷標準。審美判斷標準的弱化與消失不僅是電視受眾審美判斷缺位現象的表現,也是導致電視受眾審美判斷缺位現象發生的重要原因。然而這種審美判斷標準的逐漸弱化與消失是與當下國內電視藝術生態環境的惡化與電視受眾自身主觀欣賞能力的下降直接相關。縱然電視受眾所持有的審美判斷標準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性且與其自身的社會生活閱歷、學識修養、性格氣質、趣味愛好等方面密切相關,但其無法遮掩住當下電視節目對收視率盲目追求與過度關注所導致的電視受眾批判意識的缺失。

三、電視受眾審美判斷的現實意義

篇7

回顧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多年的時間里,只有寥寥無幾的少數人找到個人自由與市場需要的契合點。相當一部分的人則選擇了向市場、社會需要,或者說“規則”屈服,根據“需要”來創作作品,難怪尹吉男先生早在二十年前的《誰是最走紅的前衛藝術家?》一文中就尖銳地指出“一個畫家拼命賺錢,而且廢寢忘食地制作商品畫,人們不能再用‘貪婪’這個詞來形容他。”是否能“賺錢”已變成了當今衡量藝術品、藝術家的“規則”。

一、“游戲”與“規則”的定義

在關于藝術起源的眾多說法中,有一種說法——“游戲說”,它認為藝術起源于游戲,其代表人物是德國著名美學家席勒和英國學者斯賓塞,人們也因此把游戲說稱為“席勒-斯賓塞理論”。席勒在《美育書簡》中,通過對游戲和審美自由之間關系的比較研究,認為藝術是一種以創造形式外觀為目的的審美自由的游戲。“自由”是藝術活動的精髓,它不受任何功利目的的限制,人們只有在一種精神游戲中才能徹底擺脫實用和功利的束縛,從而獲得真正的自由。

二、中國當今藝術市場的現狀

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后現代主義在中國的興起,人們對以往的規則有了新的看法和要求。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的界限的消失,文化被貼上了商品的標簽,感官第一,不求深度等成為后現代主義的特征,從而使金錢逐漸演變成衡量眾多藝術家及藝術品的標準。人們一談到藝術作品,往往是以這件作品值多少錢來衡量。隨著商品經濟的迅猛發展,中國整體社會文化氛圍日益呈現出消費文化的特征。與此同時,也構成了藝術作品意義生成的現實語境。消費主義情境中人們價值觀、審美觀與生活方式的種種變化,造成人們對以往“游戲規則”的要求產生新的轉變,而這種轉變又會促使藝術家對待創作作品觀念的轉變。

三、針對個人自由與藝術市場需求的沖突這個現象的看法和建議

既然藝術品的藝術價值是體現能在多大程度上滿足當下社會及大眾的審美需要,那么就必須說明藝術作品及其評判的“雅”、“俗”之分。藝術作品的商品價值主要是由大眾的消費趣味決定的,而大眾的消費與審美欣賞水平的提高絕非一日之事,所以就造成了藝術家創作的藝術作品一味地迎合大眾的趣味而使其藝術價值降低的現象。

難道就不能找到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法嗎?難道就不能找到這種游戲與規則沖突的契合點嗎?其實當今有少數的藝術家找到了,所以他們能成為“大家”,他們的藝術作品能夠真正做到“雅俗共賞”。陳逸飛便是個典型的成功例子。

在1980年旅美后,他專注于中國題材油畫的研究和創作。“運用西方的技巧,賦予作品中國的精神”。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成為聞名海內外的華人畫家,在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功。他在取得社會市場認同的同時并沒有丟失作為藝術家本身的藝術價值,他的藝術作品也固守了其真正的價值。

藝術作為商品進入市場,并不是它在世俗化的世界中墮落或者說是不情愿地被世俗污染了。相反,藝術作為表現大眾審美文化的窗口,應該將其真正的藝術價值深深銘刻在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中,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藝術家們賦予藝術作品以真正的生命和情感。

其次,要讓自己的藝術作品盡可能多地通過各種渠道在大眾面前與藝術市場中呈現。藝術創作不再是個人行為。要想使自己的藝術作品和創作思想得到藝術市場的驗證與認可,不能被動地等待“伯樂”,必須主動“出擊”,去尋找“伯樂”,現今藝術市場中,隨著收藏界的審美認識趨于深刻;審美修養趨于大幅提升,已呈現出愈來愈多能夠平衡個人自由與藝術市場需求之間沖突的成功藝術家們。隨著藝術創作者的執著思考和不斷實踐;藝術市場運作者、藝術收藏界的思路拓寬加深;以此相互促進,定會形成令人愈來愈滿意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后娘注意—近觀中國當代文化與美術》尹吉男 著 三聯書店 2002年版

篇8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8-0048-01

一、與自然科學相比,藝術審美價值理性的表現

自然科學同樣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但與藝術不同的是,自然科學這種形態不存在階級性,其可以為社會任何階層服務,而藝術則有明顯的階級之分,藝術是對世界的審美價值的改造和創造,其價值是屬于其所建立的經濟基礎之上的。藝術是人們的精神產品,是滿足社會精神消費的需要,薩特曾說過:“所有的精神產品本身都包含它們所確定的讀者的形象。”藝術的階層就可以從這句話當中表現出來。誠然,藝術審美價值存在著客觀性和功利性,審美價值的判斷受著認識價值和倫理價值的制約。

自然學科在形式上可以是主管和客觀的,但在內容描述對象上,必然是客觀的,自然科學是對客觀世界的解釋,而藝術則不同,其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可以根據創作者自身的意念來表現,藝術家可以將主觀因素滲透到作品中,例如地理藝術家馬薩斯·梅里安曾經創作過一幅描繪巴黎圣母院的風景畫,他并沒有按照現實中的巴黎圣母院來描述,而是加入了自身的主觀意向,描述出了自己心中的巴黎圣母院。這幅作品得到了世人的認可。從而自然科學與藝術審美價值理性的區別在于,藝術創作對象包括主體因素,但自然科學中只有客觀因素,沒有主體因素參與。

二、藝術審美價值與哲學社會科學的差別

哲學社會科學屬于對人類自身認識活動的研究,與藝術這種形態相比,哲學社會科學具有更大的理性,其主要是研究人與社會的精神層面,考察人和社會生活的精神活動,而藝術則是把其作為實踐對象來掌握。簡而言之,哲學社會科學強調的是人們對世界與社會的理性認識,其目的在于認識人與社會的活動,沒有任何情感或者 欲望等主觀因素的參與,而藝術這種表現形式則恰恰相反,藝術審美價值表現在情感與意志上,藝術作品是創作者對于審美反應想象的改變和創造,其主要表現的是情感價值理性,反映的可以是現實的世界,也可以是可能的世界,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則是現實的世界。

與哲學社會科學相比,藝術的審美價值表現在自身情感參與的感性上,藝術審美功能表現在藝術作品的感染性,藝術作品能夠給予欣賞者情感上的滿足,能夠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藝術作為對美的事物的表現,不受社會客觀的事實的制約,不受邏輯限制,因此,人們在藝術的世界里感受到的不是實體而是內心的情感。情感是藝術與哲學社會科學的最大差異。另外,哲學社會科學與藝術還表現在一般性和具體性,藝術的表現主要是把情感與事物作為一個整體,通過對整體的表現反映出創作者的內心情感,引起受眾的共鳴,但哲學社會科學則是從各個點入手,重視對規律的研究。

三、藝術本質審美價值與倫理道德的區別

倫理道德是善惡標準,是非觀念,其對象主要是那些用社會輿論以及信念來評價人和社會現象,倫理道德用原則與規范來批判與激勵社會道德行為,而藝術反應的范圍則廣泛的多,人與社會各種事物都能夠成為藝術表現形式的載體,并且,從表現形式上來看,藝術注重的是形象的思維,主觀的意向,而倫理道德則是靠信念道德觀念來反應,這也是倫理道德和藝術的最大區別所在。

誠然,藝術與倫理道德的最終表現對象都是客觀存在的現實世界,反應的最終目的都是現實善惡美丑,但道德倫理更為注重的是“倫理”,注重的是一個“理”字,道德觀念始終伴隨,而藝術則沒有“理”可言,藝術的本質是審美反應和創造,藝術具有審美的價值與觀念,而道德倫理則主要表現的是社會批判性和歌德性質。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藝術的審美價值理性與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倫理道德相比較,藝術最終的審美價值是具有很大部分的自主性的,但同時也存在著客觀性和功利性,藝術創作的直接目的是生產出滿足社會精神需要的藝術作品,其目的是滿足人與社會的審美價值需求,但藝術不一定能帶來實質的物質成果,其主要是精神世界的表現。

藝術作品是對社會活動形態的改造和創造,其講究的是藝術性,這些是自然科學、倫理哲學社會科學與宗教倫理道德所沒有的,因此,與其他相比,藝術審美價值理性的最大特點表現在“藝術性”這三個字上,藝術價值的體現,是人與社會精神的體現,是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世界的審美反映。

參考文獻:

篇9

一、公共藝術與城市公共空間

所謂公共藝術,是指建立于公共空間且具有某種公共性的藝術作品或藝術方式。它是一種具有當代文化意義并且與社會公眾發生關系的一藝術。公共藝術代表的是所有社會主體能共同享有具有“公共性” 的藝術觀念。同時公共藝術也是用一種觀念探討著城市空間與人類活動的互動關系。

公共藝術和其他形式藝術不具有可比性,原因是這一藝術形式來源于雕塑、建筑等傳統藝術形式,但又超越于這些藝術形 式而具有獨特之處。公共藝術包括雕塑、壁畫、裝置、景觀小品 等。就近幾年的發展來看,表現形式逐漸擴展到水景、燈光、動 態裝置、煙霧、多媒體、水泊和山體邊坡的保護與裝飾等造型。

而所謂城市公共空間,一般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城市公共空間是指“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間”,包 括街道、廣場、居住區戶外場地、公園、體育場地等;廣義的城市公共空間可以擴大到公共設施用地的空間,例如城市中心區、 商業區、城市綠地等。城市公共空間是城市的舞臺,是城市的客 廳,它為城市帶來了活力與色彩,它為城市生活提供了多樣化的可能性。

二、公共藝術的功能及特點

公共藝術有四種社會功能:第一,它能提高公眾的藝術審美。公共藝術作為地域公共文化的象征和公共信息的傳播媒介,以視覺形象及視覺符號體系構成了與地域環境公共關系溝通的平臺,公眾可以通過對作品的創造性想象,加深對作品意義的理解;第二,它能夠提高公眾的藝術審美和修養。同一個藝術作品給不同人的感受固然是不同的,同一個公共藝術作品可以讓公眾感受到它存在的意義,能讓公眾領悟到作品與人自身之間存在的意義;第三,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公共藝術是矗立在城市的公共空間中的標志物,它不僅要具有自身的功能,還具有裝飾的作用,因此公共藝術的創作和視覺意向直接影響到公共空間與公共文化建設的品質。第四,地域性的標示。公共藝術作品有自身特有的地域文化內涵和藝術形式,依附時代人文背景而存在,并具有一定的紀念性和鮮明的視覺特征, 公共藝術就成為了其所在地的地域性的標示。

除此之外,公共藝術還有兩種與眾不同的特點:第一,公共藝術具有公共性與藝術性。 公共藝術是存在于不屬于個人空間的藝術作品,人們的認同與接受在長期傳播過程被化為公眾審美意趣的東西,形成了藝術作品的公共性。公共藝術作品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作品就需要帶有獨特藝術形式,設計師或者是藝術家在設計作品的時候都是帶有情感并結合當地文化特色而創作的作品,所以它同樣具有藝術性;第二,公共藝術具有開放性。公共藝術作品往往都是安放在人流不息、車輛往來、視域開闊的開放性空間中。所以其形式上與視覺上都應具有其開放性。這種形式獨特的藝術作品必須要有多角度視覺上的觀賞方式及公眾介入等特征并且要與時代同步,體現時代特征和時代精神。

三、城市公共空間的定位

現代化的社會和城市,應該創造人性化、多樣化的公共藝術作品,使空間為公眾所使用和享受。要倡導城市以“人”為中心,體現人文關懷,設計人性化、設計“以人為本”,這應該是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主導思想。要充分考慮人的情感、人的心理及生理的需要。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間的構筑必須要遵循以人為核心的原則,所有的設計應針對人的現實需要而展開。要通過提高公共場所的環境質量,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上的需求,從而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質量。

城市公共空間不僅是人類與自然進行交流的重要場所,也是城市形象表現的重要場所。因此,公共藝術要體現現代人的價值觀、審美觀及趣味性。城市公共空間的合理化規劃、藝術化設計應為城市居民的物質需求、信息傳播、公共審美等提供有效的服務。

四、公共藝術與城市公共空間的結合

現實的城市公共空間中幾乎不可能存在只作為純觀賞性的公共藝術作品。公共藝術作品的設計前提,是去輔助完整的環境形態的構成,去實現和傳遞場所中的物與物、人與物、人與人 、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產生對話關系。

在人流不息的地方就會有公共藝術的存在,但不同的公共藝術起到的功能作用也是不同的。在重慶四川美術學院的那一條生動有趣的涂鴉街上,其中有一面墻是留給人們自由 發揮的涂鴉墻,每隔一段時間走過去都會發現上面的涂鴉會有一 些變化,那正是人們與這種公共藝術形式的作品發生著互動的關系,這也是公眾與公共藝術最好的互動方式體現。讓公眾親身參 與到藝術作品的創作中,體驗新感覺。在國外也有許多著名的標志性公 共藝術作品,如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她所承載的是美國人自由、民主、平等的價值觀的體現。巴黎的“埃菲爾鐵塔”是1889年法國工程師埃菲爾為慶祝法國大革命一百周年和在巴黎舉行世 界博覽會而設計建造,被視為巴黎的象征。新加坡的“魚尾獅”是由一個傳說得來,新加坡城也被稱為獅城,這個標志性建筑被 視為新加坡的標志和象征。

通過這些例子可以得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產生不同特色的藝 術作品,公共藝術都是城市公共空間與公眾所建立的一道橋梁, 它不僅是城市的象征,同時也是為人們提供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生 活需求。

五、公共藝術要符合城市公共空間的需求

公共藝術作為城市公共空間中不可或缺的藝術形式,在現代城市公共空間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公共藝術作品不是單純的像是藝術家在工作室或者展覽館里所創作的作品一樣,這種藝 術作品必須要融入公眾的審美要求并滿足于公共空間的綜合性要 求才有意義和價值。

篇10

著名的加拿大學者麥克魯安曾經大膽預測過,當今的社會將是:

“圖形時代”社會取代了文字文化的社會,時代的發展變遷、社會的前進是圖形所能記憶的藝術表現,其藝術魅力無法比擬。在科技網絡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中西方文化的強力碰撞相互融合,

現代文明和傳統文明的傳承以及鮮明的反差之間的相互碰撞,造就了當今平面設計作品中圖形設計的的多元化,現今人們的審美觀已經不同往昔,審美要求以及審美的意識也在大幅的提高,圖形也在不斷的創新變化,以滿足人們追求圖形圖像視覺的震撼和享受。圖形設計的多元化對平面設計藝術的發展意義重大,并且對藝術世界的格局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平面設計與圖形設計

平面設計內容是二維設計空間的各種素材的設計和組合分布,包裝的設計、網絡網頁的設計、DM廣告的設計、海報的設計、媒體平面廣告、pop廣告的設計、書本的設計、期刊的設計等等都是平面設計的藝術種類。其中圖形的運用是貫穿所有平面設計的種類,因為圖形的設計直接影響到平面設計作品的好和壞,好的圖形設計讓平面設計藝術作品不單單起到宣傳的作用,還能更好的反映平面設計藝術作品的內涵,使人感受到視覺的享受,讓人情不自禁地陶醉在平面設計藝術作品中,圖形設計和其他藝術門內相比較能突出表現藝術與科學的相關聯是實用性和藝術性完美的統一,是其他藝術種類所不能比擬的。春秋戰國時代莊子的著作《莊子?外物》一書中說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妄言。”圖形時代的到來,是要求設計師們不斷地對平面設計藝術中圖形設計的創新和宣揚,彰顯自我圖形設計觀念,讓平面設計藝術作品中的圖形設計更能迎合時代的氣息,從而使平面設計藝術作品因為有了圖形設計的點綴而充滿藝術魅力和欣賞價值。

二、圖形的創意及運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馆陶县| 苍溪县| 乐都县| 庆阳市| 温宿县| 忻州市| 新和县| 开封县| 太白县| 神农架林区| 集安市| 西盟| 常德市| 大冶市| 黑龙江省| 仪征市| 塘沽区| 马尔康县| 枣阳市| 白山市| 武汉市| 伊金霍洛旗| 凤山县| 柳江县| 松溪县| 会泽县| 桦川县| 双峰县| 枣强县| 宝山区| 那曲县| 古交市| 德庆县| 天镇县| 灯塔市| 六枝特区| 遵义县| 武川县| 青铜峡市| 梅州市| 资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