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大學生心理健康綜述模板(10篇)

時間:2024-01-18 16:02:5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大學生心理健康綜述,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大學生心理健康綜述

篇1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對人才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來看,大學生作為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其心理健康的和諧發展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本文主要通過中國全文期刊網(CNKI)“篇名/主題詞/摘要”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模糊匹配檢索,查閱近20年來的相關文獻資料進行綜述,從而為今后進一步的研究提供參考。

一、研究方法

研究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主要是采用心理測量量表來測量評定的。國外用來測量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量表很多,常用的有MMPI、SCL-90、16PF、EPQ、BDI、STAL、GHQ-20等,其中MMPI用得比較廣泛。我國常用的量表大部分來自國外,使用較多的有:SCL-90、EPQ、16PF、UPI、MMPI、SAS、SDS、LES等。其中,SCL-90的使用最為廣泛,近年在進行心理問題篩查時多與EPQ、16PF等結合使用。雖然這些測量工具對于研究我國民眾心理健康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等諸多原因,使得這些測量問卷在應用上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量表測試效果比較單一,有的只是針對某些心理因素或癥狀,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受試者心理健康的實際狀況。如在我國廣泛應用的SCL-90量表,最早應用于評定心理治療,包含了較多的精神病癥學內容。因此,研制適合我國大學生使用的量表顯得尤為迫切。

文獻中有些常模是建立于上世紀80年代,如今已是21世紀,不論是社會大環境,還是大學生個體,變化都無處不在,所以急需建立新的常模,適應時代的變化。通過與新常模的比較,才能更加準確地反映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個性特征,達到研究的最佳效果。

在數據處理時,大部分研究運用SPSS統計軟件計算平均數和標準差,并分別進行t檢驗、f檢驗、x2檢驗、相關分析、回歸分析等。也有研究運用SAS等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的。

二、研究內容

1.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內涵

對于什么是心理健康,不同學者的理解不一樣。Diener指出心理健康的三個重要標志:(1)主觀性。心理健康是個人的主觀體驗,客觀條件只作為影響主觀體驗的潛在因素。(2)積極性。心理健康并非僅僅是消極因素少,同時也是積極因素較多。(3)心理健康應包括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國學者劉華山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心理上的完全的康寧或完好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一個人充滿生命的活力,有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的潛能與社會功能。還有學者認為心理健康應包括:能積極調解自己的心理狀態,順應環境;能有效地、富有建設性地發展和完善自己。宋德如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活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

2.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關于心理健康的標準,就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還沒有一個稱得上是權威、為國內外研究所公認的標準。國內外很多學者作了長期的專題研究,提出了各自的心理健康標準。各種標準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和不同。目前較受大家贊賞和認同的是世界精神衛生學會關于心理健康的4項標準:身體、智力、情緒十分調和;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謙讓;有幸福感;對待工作和職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根據我國大學生學習與工作實際,岳群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包括以下幾方面:認知正常、情緒良好、人格健全、人際關系協調、自我意識恰當。高永貴等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動機與個性》一書中提出的心理健康9條標準,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極盛同志《在青年心理學》中提出的青年健康5條標準和世界衛生組織對心理健康做的3項新規定,結合目前我國大學生的狀況,提出了判斷大學生心理健康必須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仔細觀察對比:①是否有滿意的心境和正常的學習態度。②有無和諧的人際關系。③能否客觀公正地審視評價自己。④有沒有完整的人格。⑤個人能否與社會協調一致。⑥個人的心理特點是否符合相應的年齡特征。

3.大學生的健康現狀

2002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中指出:一項對全國12.6萬名大學生的調查顯示,其中20.3%有心理問題。大學生中存在抑郁、焦慮、強迫、人際關系不良、人格障礙、精神疾病等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約占16-30%。而大學生因失戀、學業壓力、人際沖突、生活受挫等而自殺的現象更是讓各大高校防不勝防。

李晶等對不同年級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表明,大學2年級是心理問題的高發群體,對于1年級的新生來講,大學生活要比高中生活豐富精彩,新鮮輕松,主要面臨對新環境以及學習方法的適應,心理問題相對較少;3年級是比較穩定的時期,是他們進入專業課學習時期。進入高年級后,因面臨就業,考研壓力等,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又有所回升。

呂一軍、牛等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狀況也存在性別差異。女生在人際關系方面優于男生,女生恐怖因子得分要高于男生,男生敵對性、強迫性和偏執性因子得分均顯著高于女生。

謝桂陽、程剛在對貧困生的調查結果中顯示,與非貧困生相比較,貧困生在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敵對性和精神癥狀5個因子以及總均分和陽性癥狀均偏高。而城鄉生源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也顯示,農村學生相對城市學生有較多的不適應,加之自卑感和自身交往能力不足等因素,其中一部分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常常發生障礙,主要表現為:不敢交往,不善交往或容易發生沖突,農村學生比城市學生經歷著更多的矛盾與困惑。

齊平、張藝馨等在對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比較研究發現,獨生子女大學生整體的心理健康狀況要優于非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大學生比非獨生子女大學生更合群,開朗,更加敢為,而世故性和緊張性的得分則更低。

鄧香蘭等研究表明,職業技術學院、民辦高等院校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學習障礙。與普通大學生相比較,他們可能存在更深程度的焦慮,敵對和恐怖情緒。

4.影響因素

(1)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加入WTO后國際競爭的加劇,對人們的心理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和震蕩,在這樣一種社會大背景下,大學也不再是寧靜的港灣,社會上的一些不正之風,使得一些大學生原本就脆弱的心理防線受到了空前的沖擊和挑戰。久而久之,引起了心理的迷亂和失衡。

(2)家庭和學校教育的缺失。由于家長對他們的過高期待,過分保護,使其對家長的依賴性強,導致他們認知和情感發育不正常。另外,在高考指揮棒的調遣下,學校和家長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往往采用應試教育的方法,只重視智力教育,忽略了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和訓練。心理健康知識匱乏,導致學生心理調適能力不足,進而使學生維護心理健康的意識不足,埋下了誘發心理問題的隱患。

(3)大學生有自身的心理特點。其主要表現在:大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群體,他們在性格、意志力和對事物的認知及情感各方面都有別于高中生和成年人,情感方面比較熱烈,認知方面明顯不足,具體表現為對社會制度、人際交往和愛情等諸多方面的認識不完善,不成熟。同時,他們的自制力也相對較差,做事常常隨心所欲,缺乏長遠目標,計劃性不強。加之現代社會競爭和市場經濟加強,各種形形的信息帶來人們心理的復雜化,學業、就業的壓力,情感方面的挫折等,很多大學生經常感到壓抑,但由于自身認識不足、心理方面知識的缺乏或顧及個人隱私等多方面因素,他們的郁悶沒有得到及時釋放,經過長時間的積聚和沉淀,便產生了各種心理問題。

5.干預措施

(1)心理健康咨詢與輔導。在各種心理干預形式中,個別咨詢是最主要,并應用最多的輔導方式,也是最能解決深層次問題的輔導方式。主要應用認知療法、領悟療法、森田療法、放松療法等。近年來,團體心理咨詢與訓練也得到進一步加強。Deckro等采用松弛和認知行為技巧的團體訓練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干預,每周一次、每次90min、共6周,團體活動結束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生的焦慮、悲哀和壓力水平大大的降低。高文風等采用閱讀療法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干預,發現能有效地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由于團體的獨特優勢使得團體咨詢在解決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時發揮著重要作用。官銳園等以人際交往小組活動的形式對10名大學生進行為期9周的訓練,實驗前后分別測查16PF,并通過主觀評價量表判斷訓練效果。干預結束后,其16PF項目以及自評測量多數項目表現為明顯改善。說明團體訓練對改善大學生人際交往有短期效果。

(2)心理健康教學。心理健康教學作為干預的重要手段正越來越得到重視,繼1987年浙江大學在國內最先系統地開設了心理衛生課程,國內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立心理教育咨詢機構,加強心理素質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各種社會實踐及校園生活中,提高適應能力,對學生加強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促進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提高其人際交往能力,培養情緒的自我控制能力。

(3)綜合心理輔導模式。俞少華等將心理健康教學、個別咨詢、團體咨詢相結合對大學新生進行了為期一個學期的心理健康干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干預結束后被試人格結構改善、心身癥狀減少、自我和諧促進、社交能力提高。黃萬琪等對高校心理健康干預模式進行了探索,采用心理教育、心理預防、心理訓練相結合的方式對某院大學生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干預,干預結束后,心理健康總體水平較前提高。

(4)體育運動。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West等的研究發現非洲舞蹈和瑜伽都能減少大學生的知覺壓力和負性情感。國內很多研究者精心設計體育教學方案,研究不同運動項目、不同運動強度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如練太極拳的大學生表現出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且習練太極拳年限越長,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利用健美操俱樂部、藝術體操選項課及女大學生經期心理健康教育等實驗進行干預研究,證實了體育運動對于心理健康有著積極的影響。

三、結束語

學者們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在不斷地深入,在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的表征、成因和解決策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對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對以后的相關研究也有著重大的意義。

篇2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36-0230-02

一、問題提出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由于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擴大和學生總量的快速增長,高校貧困家庭學生的數量越來越多。就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近幾年來高校貧困生人數呈逐年增多的趨勢。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2008年,在我國一般高等院校家庭經濟困難的貧困大學生約為20%,特困生約為10%,貧困生以來自農村、小城鎮居多,非貧困生以來自小城鎮和中小城市居多。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總人數2 285.15萬人,其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人數527萬人,占全部在校生總人數的23.06%;家庭經濟特別困難學生人數166.1萬人,占全部在校生總人數的7.27%[1]。2011年中國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共投入近900億元人民幣用于大中學生的教育資助,其中包括普通高校的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比2010年增加39億元,增長5.6%[2]。眾多實證研究表明,貧困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或心理異常表現。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疾患已經成為高校的普遍現象,這不僅直接影響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他們正常的學習、生活,也嚴重地威脅著學校和社會的安全與穩定。探索出有效的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和方法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

二、貧困大學生的界定

2007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里面給出了高校認定貧困生的學生家庭經濟情況當地民政部門調查,填報貧困生數據認定表,以及認定貧困生的程序要求。但是由于我國地區差異較大,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在具體操作上高校在認定貧困生當中遇到很多困難。2008年,國家加大了對高校貧困生在名額和金額的資助力度,這在一定程度上給高校認定貧困生增加了難度。如此相對來說,高校貧困生是增加了,那么如何認定貧困生,在實際工作中,各個高校很難采取統一的辦法,由此帶來對貧困生特殊群體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高校對“貧困生”沒有統一的界定,也沒有制定貧困生評判的標準。嚴格界定貧困生和建立相對統一的評判標準不僅能夠準確把握貧困生群體對其進行研究,而且對于實際高校學生工作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我們認為界定貧困生可以按以幾個指標進行。第一,貧困生必須首先具備當地民政部門出具的其家庭經濟情況真實數據,其年平均家庭收入低于當地居民生活水平或高校所在區域消費水平,完全無力支付大學學費、住宿費和最低生活費用。第二,在校思想品德表現良好,學習成績良好。第三,來自所在班級同學的推薦和監督,日常消費無不良表現。第四,經過班主任、輔導員、學院負責領導的調查,與實際情況相符合。

三、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表現、成因及研究路徑

研究表明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在心理健康向量表現上存在著顯著的差異,貧困學生的心理問題發生率是非貧困學生的1.035-5.984倍,根據具體表現形式,貧困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自卑、自閉、情緒孤獨、抑郁、人際交往消極退縮、學習焦慮、壓力大、嫉妒、困惑等等。產生這些不良心理問題的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

社會環境因素: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大量的社會刺激對人們的心理健康威脅越來越大,隨之出現的一系列社會不良現象也使大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了很多矛盾,尤其是貧困生。很多農村的學生進入繁華的城市,心理都會受到強烈的震蕩。此外,現在很多人的社會價值觀傾向于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缺乏社會公益愛心,甚至看不起貧困者,對貧困人群采取鄙視、厭惡的態度,這些都導致貧困生自卑、敏感性格的出現。

學校環境因素:貧困生在進入高校以后,沒有穩定可靠的經濟來源,不得不在學習和生活中精打細算,總是處于焦灼不安又難以排解的憂慮之中。貧困生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外語和計算機基礎知識差、學生干部工作、人際交往方面的能力遠不如來自城鎮家庭條件好的學生,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主要選拔能力強的學生,由此貧困生失去了表現的舞臺,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鍛煉,更加重了他們的挫折感和自卑感。貧困生承受著家庭經濟壓力、學業壓力、人際交往壓力和就業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

家庭環境因素:由于貧困的家庭經濟條件背景的限制,使貧困大學生過早就嘗到生活的辛酸。加上文化資本匱乏的成長環境使貧困生的知識面和社交能力普遍落后于一般大學生,使其在大學里很難融入校園的文化氛圍和其他同學的生活圈子。貧困生信任感和安全感的缺乏,隨著心理發展會逐漸產生一種無助的性格,難以與他人相處,因而容易產生心理異常。

主觀因素:過度的自卑與自我否定是貧困生產生心理問題的根源所在。由于自卑,多數貧困生更多地表現為內向、謹慎、孤獨、情緒不穩定,與周圍人的接觸較少,總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甚至是厭惡自己,容易產生煩躁、焦慮不安等消極的情緒體驗。在人格特質上敏感多疑較為突出,這些都是他們不能客觀地看待自己,對自己持有不正確的認識造成的。大多數貧困生把貧困當做一種恥辱,把家庭貧困看成無能,丟人的事情,心理引發了心理危機,這種不良的自我認知很可能在其年少時就已經形成,在其成長過程中不良的自我認知是逐步積累的,所以在中小學階段心理問題并不明顯;到了大學階段,人格特質已經基本定型,同時不良的自我認知也走向極端,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

在測量和評價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時,多采用針對不同目標使用不同測量量表的方法。如測試心理癥狀的“癥狀自評量表(SCL-90)”,測試抑郁程度的“抑郁自評量表(SDS)”,測試自尊程度的“自尊量表(SES)”,測試焦慮程度的“焦慮自評量表(SAS)”,大學生心理應激量表(CCSPSS),以及團體輔導實驗等等。在測試過程中記錄下貧困生性別、年級、專業、籍貫、家庭經濟情況等詳細信息。在眾多研究中,我們認為以下幾點應當特別關注。

(一)研究采用SCL-90對貧困與非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各因子進行比較,貧困生在SCL-90總癥狀指數和各因子均值上都明顯高于非貧困生和全國常模,尤其體現在強迫因子、抑郁因子、焦慮因子和偏執因子,表明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對較差。對民族地區高校貧困生進行的調查研究,亦得出與其他地區普遍相似的心理特點。

(二)在差異性檢驗中,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出現“二年級”、“四年級”現象。女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男貧困生。農村、城鎮、城市來源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顯著差異,特別是在人際敏感、抑郁、強迫因子上。特困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一般貧困生。是否在單親家庭長大的貧困生也存在心理健康水平的差異。來自于不同類型高校,不同專業的數據也得出大致相似的調查研究結果。應當根據貧困生心理的不同特點開展與之相適應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調查發現,25%的貧困生承認“常常自卑”,52%的貧困生“偶爾自卑”,特困生憂郁癥檢出率高達51%,其中輕度憂郁者35%、中度憂郁者13%、重度憂郁者3%。胡俊武和張小遠在貧困與自尊的交互作用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中得到了與孔德生、林曉桂等一致的研究結果,認為貧困生自尊水平要顯著低于非貧困生和常模水平。特困生當中存在相當一部分的高自尊水平的人。在進行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的時候,可以針對其自尊水平有的放矢地進行輔導,尤其是對于處于中、低自尊水平的大學生,應通過提升其自尊程度,從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3]。

(四)研究表明:貧困生最大壓力構成排列前三位的依次為個人發展、家庭經濟、學業壓力,人際關系和日常生活所占比例較小。貧困認為家庭經濟是最大壓力的比例高于非貧困生,而非貧困生認為學業壓力是最大壓力的比例高于貧困生,貧困生和非貧困生面臨壓力時最愿意求助于知心朋友,其次是父母、男∕女朋友或同學,僅少部分學生選擇求助于班主任、輔導員或心理咨詢員。貧困生學生均認為積極解決問題是最理想壓力應對方式,其次如體育鍛煉、放松訓練、娛樂等自我方松也是常選擇的方式,有少數學生選擇聽教育講座和心理熱線,僅有極少部分學生選擇班主任輔導員求助,希望學校采取合適的方式幫助他們減輕心理壓力,超過半數的貧困生和非貧困生希望學校豐富課余活動,另有部分學生希望學校多開展心理健康講座以增進心理衛生知識,增強自我應對能力,僅極少數學生希望學校開展減壓必修課程、團體心理咨詢和其他幫助[4]。

(五)在預防干預措施上,有研究經過團體心理咨詢活動的干預,貧困大學生和非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說明團體咨詢能夠有效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5]。另有研究認為擁有較高的心理彈性結構特征是高校貧困生能否積極應對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的關鍵,其中包括自我認知、歸因方式、情緒管理能力以及心理防御機制等[6]。

四、提高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

貧困生是高校中的特殊弱勢群體,如何解決從經濟脫貧到心理脫貧已越來越受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們的重視,我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高校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削減造成貧困不良心理的因素,使其健康成長。

(一)改進和完善貧困生資助機制

經濟資助是開展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完善和改進“獎、貸、助、補、減”等為主體的資助機制和措施,改進具體實施的過程中的不足,為解決貧困生心理問題創建物質基礎。鼓勵一些真正貧困基礎較差的學生努力學習,爭取獲得優秀獎學金;完善校園助學貸款制度,建立專職辦理助學貸款機構,保證人員,簡化辦理程序,減少操作難度,加強誠信教育;創造崗位提供勤工助學機會,積極引導,培養貧困生自強自立意識;加強和完善助學金資助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貧困生認定辦法,加強和提高主管領導的責任意識和素質,充分調動班級學生、班主任和年級輔導員參與到貧困生認定工作中,防止“假貧困生”爭先恐后爭取現象,讓真正貧困、自尊心較強的學生受益,改進貧困生公示制度,充分保護貧困生隱私,給貧困生創造溫暖資助環境;加強貧困生的感恩教育,正面引導,杜絕享受、依賴思想,使之在獲得學校和社會豐厚資助后,懂得感恩祖國,回報社會。

(二)開展積極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高校重視貧困生乃至普通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是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根本途徑。高校要開設專門針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程,使之納入學校教務教學計劃,選拔優秀專業教師任教,加強貧困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正確引導貧困生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樹立積極的人生理想和學習目標,做一個腳踏實地、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同時,針對貧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開設相應的心理健康講座,提供有力的心理咨詢服務,如加強對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與普及工作,通過采用團隊心理輔導訓練、團體咨詢與個別咨詢相結合的方式,幫助他們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教給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開展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讓貧困生能夠充分參與,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去感受和體驗,培養人際交往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使其健康成長。

(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質

建設一支專兼結合、專業互補、相對穩定、素質較高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的培養和培訓。班主任和輔導員與貧困生直接接觸,直接影響到貧困生的心理情緒和思想,所以高校加強定期開展班主任和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業務培訓班,提高其素質,使其端正自己的心態,尊重貧困生,及時掌握貧困生的思想、生活和學習動態,與貧困生多溝通、多交流,深入關心他們,用真心來對待他們,使他們感到溫暖和愛,幫助他們構建完美人格;讓班主任和輔導員切實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詢和治療方法,提高對心理障礙貧困生輔導、救治的師資力量。

(四)建立完備的高校貧困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

高校要成立專門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領導小組,保障高校貧困生心理危機干預體制的正常開展。成立由心理危機干預專家、學生工作部門、心理健康咨詢中心、保衛部門、校醫院、后勤服務部門和危機學生所在的學院領導、輔導員、班主任、班級學生干部組成的危機快速反應救助小組,救助小組在危機突發狀況下進行緊急救助,做到快速反應、快速行動,使危機的危害降到最低。建立由高校二級學院(系)領導、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輔導員、分團委書記、班主任、班級心理委員、宿舍長、全班同學共同參與的貧困生異常情況預警系統和信息反饋系統,加強對學院師生的心理健康與危機預防干預培訓,充分喚起教師和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使師生都能結合班務日常工作對學生進行心理引導,提高其對心理危機的識別能力,及時發現有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機的學生,及時報告,及時干預。同時,學校要暢通與家庭、社會的溝通、配合渠道,形成聯動機制,以便更好地強化干預效果。

參考文獻:

[1]胡俊武,張小遠.貧困與自尊的交互作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08,(8)24:1435-1436.

篇3

現代意義上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并逐漸在美、歐、中等國家發展起來。可以說,心理素質教育是當今世界教育的主潮流之一。筆者對目前現有資料進行梳理發現,關于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關于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研究;二是關于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研究。而本課題“將項目化教學引用到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理論成果相對比較少。綜述如下:

一、關于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研究

關于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的研究,朱營周(2001)提出,應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內容、途徑及方法等四個方面構建科學的教育體系。龍曉東(2003)提出構建以課程教學為主渠道,以多種活動方式為載體、以實證性調查和分析為依托,教學、咨詢、研究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性體系。總體來看,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某一方面為對象進行的研究,深入、具體,操作指導性強,值得借鑒。

二、關于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研究

近十多年來,我國學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系列數據庫”(1994-2012)中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題名,只檢索到115篇文獻,其中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文獻只有不足7篇。通過分析已查閱的有關文獻,我國學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兩個層面:

理論研究層面:潘柳燕等(2007)從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原則入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進行了整體構建。楊民和楊立紅(2006)認為,當前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應建立一種以“自我反思性評價”為核心的新的評價體系。學者們認為應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求,有針對性地設置課程目標和內容,這是學者們的共識,但在課程體系構成以及課程內容選擇方面,學者們的觀點不盡相同。

實踐研究層面:段鑫星等(2004)總結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經驗,實踐1+5教學法,即“課堂教授+新概念作用+心理影片+心理調適+網上輔導+學年論文”;潘柳燕等(2007)認為,應圍繞“一個中心、三個特性、四個延伸、五個結合”教學模式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課;韓丹(2007)探討了團體咨詢在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從已查閱的國內有關文獻看,現有的研究多集中在課程內容研究和課程實施模式探索與總結兩個方面,這反映出學者們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研究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嘗試,但在教學模式和教學設計等重大問題上還未達成共識。

三、關于項目化教學引入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研究

將項目化教學的理念和方法運用于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課題,目前有關研究主要集中在運用項目教學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運用兩個方面。

(一)在高職心理健康教育中運用項目教學法的必要性研究

關于項目教學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運用的意義:倪海珍(2010)認為,將項目教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引入心理健康教育領域,是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手段和方法的創新。朱佳雯(2012)認為,項目教學的價值理念和方法值得心理健康教育借鑒。

(二)在高職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運用項目教學理念和方法的研究

關于項目教學法的運用,有人認為應根據項目教學法的類型,分別探討項目課程目標、內容和方法三個方面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還有的學者認為應針對大學生各個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側重點的不同,運用項目教學法開展活動。

綜上所述,關于項目教學法引入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礎,是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新課題,目前相關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對此進行深入研究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主要表現在:一、現有研究雖全面但不夠深入。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運用項目化教學理念和方法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論證比較多,但是關于具體方略運用的探討比較模糊和薄弱;二、研究成果雖豐富但不夠新。文獻檢索表明,已有的有限的相關研究成果重復嚴重,有些文章內容相近甚至大體相同,同一成果往往被多人引用;三、現有成果理論闡述多,而實證研究較少,特別是對于項目化教學在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運用的探索研究,較少有具體的實證研究。當然,盡管如此,這些研究成果還是為本文提供了研究資料和一定的理論借鑒,本課題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這一課題進行深入探討,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項目化教學在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應用研究。

【參考文獻】

[1]倪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與探索[J].青春歲月,2012(1).

篇4

2008年以來90后開始進入大學校園,并逐漸成為其核心,到目前90后已經成為大學校園里的主要群體。與此同時,關于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也日漸豐富,并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一些調查研究表明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較好,90后大學生具有一些非常優秀的品質,但是90后大學生生活的時代大背景的獨特性注定90后大學生會產生一些與以往大學生完全不同的心理健康問題。所以,對90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十分必要。

徐輝、彭秀芳、梁凌寒認為“90后大學生與80后大學生相比,在自我狀態上存在差異,90后大學生被試中,控制型父母自我狀態分值相對最高的大學生所占比例最大;90后大學生和80后大學生在自我狀態上的相同之處,即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相對最高值的人數比例都是最少的”。王君君認為“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是人際關系帶來的心理困擾;二是學習環境變化帶來的適應困難;三是就業困難造成的精神心理壓力”。劉艷艷認為“90后大學生在強迫癥、抑郁癥、人際關系敏感、焦慮癥這些心理障礙的患病率比較突出”。總的來說90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待自己:最明顯的特征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或很少考慮他人的感受;然后內心焦慮,有很多沖突,很多困擾。第二,對待他人:交際能力差,團隊意識薄弱,不會主動關心別人,叛逆意識強烈。第三,對待環境:心理脆弱,耐挫力差,沉迷于網絡,追求享受。所以對90后大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和迫切。

二、90后大學生自我意識現狀

1890年,著名的心理學家James將自我明確的分為主體我和客體我,前者是自我的主動分布,后者是自我的被動部分。主體我負責認識、調節和指揮個體的互動,客體我是被注意、知覺和思考的客體。當個體自我意識指向自身時,即,對自身儀表、能力、性格的了解和認識等等,稱為私我意識;當自我意識指向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時,即,自己在他人眼中地位的理解等等,稱為公我意識。在自我意識提出之始,由于James認為“主體我的本質是不可決定的。因此出于實證研究的目的,心理學家的興趣應集中在客體我即自我概念的研究上”。所以在認知革命出現之前心理學關于自我意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客體我及有關的各個方面。80年代之后,受皮亞杰等認知理論家的影響,心理學對于自我意識的研究慢慢重視起主體我方向。

蔣燦等人認為按照意識活動的不同層次可以把自我意識分為不同的類別,從意識活動的形式來看,可以分為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三個類型;從意識活動的內容上來看,自我意識可分為對身體自我、物質自我、心理自我和社會自我的意識。從意識活動的指向來看,自我意識還可以分為私我意識和公我意識,相當于James的理論中的主體我和客體我。由此可見自我意識是一個復雜的、多層次的心理系統,在研究中很難考慮到它的所有層面,所以在研究中我們一般選取它的某些層面進行研究。

對自我概念的測量作出開創性貢獻的是Coopersmith,他認為: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己的總體評價,并據此編制出自尊測量問卷(SEI),這是一個單維建構的問卷(1967)。在這以后逐漸出現了多維度自我意識問卷,美國心理學家E.V.Piers及D.B.Harris于1969年編制了兒童自我意識量表(Children‘5Self一ConeeptSeale),1974年修訂了兒童自評量表。該量表包含80項是否選擇型測題,從六個方面考察自我意識,即:行為、智力與學校情況、軀體外貌與屬性、焦慮、合群、幸福與滿足。但是這些測量還是主要集中在“客體我”方面,Fenigstein等人編制的自我意識量表(SCS)首先考察了“主體我”的方面。Fenigstein,Scheier和Buss(1975)提出了自我的兩個方面的劃分,即自我的某些方面是隱秘的、他人無法知道的;另一些方面是公開的,表現在他人面前的,是與他人的關系密切相關的。他們把自我的前一個成分定義為“私我”(private self),后一個成分定義為“公我”(public self)。賴文龍使用的自我認識問卷從個性自我、道德自我、傾向自我、社會自我、虛擬自我五個維度來研究自我意識。

三、自我意識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篇5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人們成長特征,結合人們生理、心理發展需求提供的一種綜合性引導式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主要是以關心和引導入手,讓學生們具備健康和正面的思想,在擁有良好心理素質的前提下進行各學科內容的學習,并且成為綜合性人才。隨著綜合教育理念的不斷拓展,促進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為當下我國社會教育工作的重點,也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本文針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展開研究,觀察教育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希望科學合理的展望教育工作未來前景,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穩定前行。

一、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現狀

本次討論的重點就是分析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現狀,通過對教育內容、教育路徑,以及教育方式進行分析,掌握目前的教育情況現狀。首先,觀察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現狀的教育內容問題,必須得到充實的素材支持,保證教學的內容是豐富且符合實際情況的元素。面對當下我國專注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現狀分析,教育的內容涉及的內容應該包含對學生心智的引導,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建立社會人際交往關系脈絡,引導大學生擁有健康完善的人格。其次,觀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路徑,可以根據不同的路徑內容劃分為四個方面。第一種是建立心理健康輔導課程體系,為大學生提供學習的途徑。第二種是為大學生提供科學的心理輔導和咨詢平臺,專注為大學生服務。第三種是為大學生建立相對全面的心理健康檔案,營造一個健康的生活和學習環境。第四種是科學定期的帶領學生參見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大學生更好的接觸社會,實現自身價值。最后,現狀中涉及到教育方式的內容。我國當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開展取得了相對的成績,但是還需要不斷的努力進取,保證和實踐教育生活中的細節聯合起來,能夠有效的綜合并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傳遞出去,保證教育引導的有效性[1]。

二、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

針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研究,就能夠發現其存在的一些問題。首先,我國面對大學生展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理論支持上的缺失,因為我國開展相關研究工作的起步比較晚,實際的研究效果沒有達成時代進步的要求。其次,我國在大學教育的整體環境中還存在一定體制上的局限,對于大學校園內實際制定的管理制度不能夠完善的執行,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再者,我國面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先進的信息數據支持,沒有良好的環境進行教育理念的交流,缺失了科學的指導性發展建議。最后,由于針對我國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人才缺失,也影響了實際研究工作開展的效果,阻礙了工作的進步效率[2]。

三、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展望

當下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是也不能停滯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并且需要不斷的擴充和拓展其領域涉及的內容。革新后的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已經不再局限于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或者是為大學生提供心理輔導,創新的工作格局更加重要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化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希望能夠從平時的點點滴滴中引導學生爭取的面對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也要求學生能夠樹立正確、全面和健康的心理人格。未來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工作展望更希望能夠將教育的內容拓展到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中,讓學生更多的了解和掌握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且積極的面對和完善自身。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更應該側重于實際的社會實踐內容,讓大學生了解社會,也愿意積極的參與社會事項,在實際的社會生活空間和環境中成長并成熟。實踐的社會經驗才是能夠培養大學生具備良好心理素質的關鍵途徑,也是促進大學生成為社會有用人才的必經之路。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展望工作,主要是希望能夠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在科學的教育環境中培養綜合性人才,讓大學生具備創新、獨立、健康的心理和生理素質,突破傳統教育引導的格局,實現新形勢和新背景下的教育工作目標[3]。

四、結論

綜上所述,面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的現狀,從教育內容角度入手,觀察教育實際路徑的情況,分析教育方式上的優勢與劣勢,希望能夠達成教育與人才培養事業發展的雙贏局面。在實際分析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工程中,也不斷的發現了存在的各方面問題,積極的解決和應對問題,提出科學的完善建議是必行的教育工作職責。最后針對我國大學生心理教育研究的展望,希望在此領域不斷取得進步,能夠打破傳統教育模式下的咨詢和輔導理念,從關心和引導的角度更好的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培養社會需要的全面綜合性人才,增加我國社會的綜合國力。

作者:史迪 單位:西安航空學院

考文獻:

篇6

1.1改善工作效果

我國教育部于2006年頒布《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明確提出“高等學校必須設立專職輔導員,其人數比例不得低于1∶200”。由此可見,我國絕大部分高等院校均已設立專職輔導員,實行年級輔導員制度,即同一院系同一年級同一位輔導員管理的制度,便于管理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及開展思想教育工作。相較于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強調大學生思想層面,重視大學生道德、政治及思想發展,著重提高大學生思想覺悟,屬于意識形態范疇,而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大學生意志、情感及認知發展,著重研究大學生心理活動,強調保持大學生健康心理狀態,屬于心理學范疇,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1.2增強綜合素質

作為素質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綜合素質水平存在著密切聯系,即大學生心理越健康、大學生人格越健全、大學生綜合素質水平越高。同時,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較為嚴格,即社會交往正常、人際關系正常、意志正常、情感正常及認知正常。如何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輔導員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由此可見,輔導員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預防為主解決為輔”,多數大學生心理問題為常見心理問題,癥狀持續時間段,功能損害較輕,利用心理教育手段及方法及時溝通提前疏導,確保學生增強自身心理素質,從容面對就業、人際交往、情感及學業等考驗。

2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措施

2.1統一思想認識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負責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評價他人促使個體人格發展完整,但是一部分輔導員及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過于狹隘,錯誤認為心理問題等同于心理疾病,或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疾病診治。因此在實際教育的過程中,輔導員主動轉變傳統工作理念,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原則,加大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統一思想認識,端正自身態度,摒棄錯誤認識,從根源上認識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形成高效全面、踏實肯干的工作作風,積極引進科學教育理念,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視為保證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及提高素質水平的唯一途徑,納入建設新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的戰略高度。此外,大學生做到“解放思想、轉變理念、統一認識”,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緊迫性及必要性,為順利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夯實基礎。

2.2解決實際問題

有心理學家曾提出:“人們對一件事情產生情緒反應不是因為事情本身,而是因為人們對事情產生的不合理信念”。由此可見,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導火索”普遍為實際生活問題,例如:人際關系處理不當產生的怨恨心理、失戀或經濟條件產生的自卑或抑郁心理、大型考試失利產生的焦慮心理等。因此在實際教育的過程中,輔導員主動轉變傳統工作理念,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工作原則,加大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以大學生實際生活問題為切入點,力求“有的放矢”,分年級分階段分性別制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例如:針對大一新生開設心理必修課程指導大學生如何適應大學生活及而積極心理困擾;針對大二或大三學生以戀愛、溝通及人際交流為切入點鼓勵廣泛參與集體活動掌握溝通技巧,幫助大學生切實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有效彌補師資人數的不足。

2.3重視心理預防

篇7

0引言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受到政府、學校和教師等各方面的關注和重視,有關研究也逐漸增多,但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整合的研究卻顯單薄。而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個資源整合與開發利用的問題,因此,加強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整合的研究,對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1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的界定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是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能夠被教育者開發利用,有利于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目的,影響和改變大學生的心理認知、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提高的各種要素的總和。主要包括物質資源、人力資源、活動資源和信息資源等。①物質資源。包括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提供的各種場地、設備和材料等校內、校外資源。如校內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詢室、心理宣泄室、心理素質拓展訓練場等;校外的專業心理醫院、心理服務機構等。物質資源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的物質保障。②人力資源。主要包括課程教師、心理咨詢人員、心理輔導員、班主任、輔導員、心理信息員等。人力資源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的核心,其中課程教師又是人力資源的核心。③活動資源。活動資源是圍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目的和內容,由學生自主參與的有組織的各種校內外心理教育活動和社會心理實踐活動。如團體輔導、朋輩心理輔導、心理知識競賽、心理健康月活動、“心路歷程”活動、心理電影賞析、心理劇表演、社區心理服務活動等。活動資源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的關鍵。④信息資源。主要包括各種心理學書籍、各種心理報刊雜志、心理網絡媒體、心理電影電視、心理講座等。信息資源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的延伸和補充。

2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整合的現狀

近年來,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存在實踐教學資源分散、閑置、浪費等問題,特別是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資源配置的問題尤為突出。

2.1活動資源缺乏,效果不理想

一是實踐教學計劃方案落實不到位。根據教育部的有關文件精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開設36個課時,其中實踐學時18個。但有的地方高校只開設了18個理論學時,而沒有制定相應的實踐教學計劃和方案,或者有計劃和方案但由于相應的保障不到位,使得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不夠規范,實踐教學的計劃和方案不能有效落實,實踐教學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斷層和落空。二是活動開展少,效果不佳。由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時比較緊張,加上多合班上課使班級規模過大,教學方式比較單一,體驗課、活動課等往往沒辦法開展,而各種課外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不僅開展次數少且多流于形式,整體效果不太理想。

2.2物質資源不足,使用率偏低

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的物質資源相對比較缺乏,且條塊分割、相互封閉,大量的物質資源或用于單一目的或為單一對象所使用。譬如,校外的心理服務機構、心理素質拓展訓練地等多為社會所有;校內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有的只有幾小間用于心理咨詢的咨詢室,設施簡陋,圖書音像資料缺乏,心理訓練活動場地不足,且大多掛靠在學工處或校團委;學生能力培養基地大多分屬于各專業教學單位;校內的各種素質拓展設施也根據工作性質分布得較為零散。加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脫節,活動中往往缺乏統籌和協作,各自為政,資源重疊使原本稀缺的資源更加捉襟見肘,大大限制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功能的發揮。

2.3人力資源分散,利用率不高

一是現有人力資源沒有形成合力。目前,各高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過程中普遍感覺師資數量不夠、質量不高,專職人員少、兼職人員多,且大多來源于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和醫務人員,因其缺乏堅實的心理學理論功底使其工作實效受到影響;學校的其他人員如學科教師、各類管理人員、學生群體等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不高、力度不夠;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課程教師由于歸屬在教學院系,除了上課以外,較少參與實踐環節的工作;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有關人力資源利用率不高,聯系不密切,即使是已經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員之間也缺乏配合與協調。同時,校內以及校內與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資源之間也沒有形成合力。二是現有人力資源利用存在誤區。如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德育化、醫學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化、咨詢化、測驗化等現象比較嚴重,這直接影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導致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

2.4信息資源龐雜,作用有限

一是紙本資源種類有限。學校圖書館、院系圖書室等地可供借閱的有關心理學書籍、心理報刊雜志種類相對較少,其中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書籍雜志刊物就更少;二是數字化資源龐雜,作用有限。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拓展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間和渠道,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但當前網絡資源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比較薄弱,網絡資源或者沒有全覆蓋;或者專業學科知識的內容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少;又或者缺乏新意和針對性,效果不理想,對學生的影響十分有限。

2.5開發整合不足,優化程度低

部分地方高校盲目追求高定位而不顧現實基礎和條件,重物力資源開發輕人力資源開發,重外部資源爭取而不注重內部資源的優化。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存在資源配置問題,究其原因:一是客觀上實踐教學資源稀缺。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的形成具有歷史性,但各地方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歷史都不長,自身資源積累有限,供給不足。資源“瓶頸”成為制約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的重要原因。二是主觀上資源意識淡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及其資源整合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部分地方高校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大而全”的心理以及“本位主義”的思維方式,影響著高校的管理者和高校的資源配置,致使現有的實踐教學資源得不到科學、統一的規劃建設和實施利用,這是制約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資源整合的根本原因。

3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的整合路徑

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資源整合的基本路徑就是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視為一個系統,通過對系統各要素的加工與重組,使之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形成合理的結構,實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整體優化,協調發展,發揮整體最大功能,實現整體最大效益。

3.1樹立正確的資源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資源觀是指人們在長期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過程中形成的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資源的基本看法和態度。它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資源的開發方式和利用程度。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的實效不盡人意,固然與實踐教學的資源“瓶頸”有關,但更多與人的資源觀念有關,與在這種資源觀的指導下整合利用了多少資源有關。因此,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資源觀是科學鑒別、合理整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的前提和先導。首先,要堅持以心理科學理論為指導,反對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資源娛樂化、商業化、虛無化的傾向。其次,要樹立資源效益的觀點。資源永遠是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取得實效不可缺少的條件和支撐,要節約資源,更要善于發現、挖掘、培育和保護資源。最后,要樹立“大教育”的觀點。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置于學校、社會“大教育”環境之中,共建共享,共同構筑社會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格局,變學校資源、社會資源為課程資源,建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資源體系,實現師生、校地、校社共同成長,一起發展。

3.2整合優化資源結構,充分發揮各種資源的最佳功能

1)加強高校組織、人力資源整合。要保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必須整合學校的各種人力資源,充分發揮各級各類人員最大的心理教育功能。一是地方高校應成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領導小組,由分管領導牽頭,統籌宣傳部、團委等黨委工作部門以及教務處、學生處、院系等教學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整體規劃、制度建設、管理監督和控制激勵,保證實踐教學資源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二是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開展過程中,要加強各類人員的協調配合,利用現有條件,發揮整體的最大功效。譬如,利用專職教師的專業優勢開展團體輔導;利用專兼職教師資源舉辦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講座;利用大學生群體力量,扶持成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團,積極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利用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資源優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理論研究與學術交流等。通過整合各類人力資源,使其縱橫聯系形成合力,多渠道、多形式地有效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活動。

2)加強校園心理文化資源整合。校園心理文化活動是地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教學資源重要組成部分,對健全學生人格、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有著重大影響。校園心理文化建設要秉承辦學理念,以校園各類活動為載體,營造積極、健康的心理文化氛圍;要充分發揮校內外各種人力資源的作用,經常性地組織內容豐富的心理講座,引導學生感知心理文化、領悟心理健康發展規律;舉辦心理沙龍、心理情景劇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創辦心理健康報、手冊等,引導學生珍惜生命、熱愛人生。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大學生自我心理教育的作用,鼓勵大學生在積極參加各種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的同時,經常關注自我心理狀況,豐富積極的心理體驗,維護自我心理健康,從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的有效性。

3)加強心理網絡資源建設。學校可以在互聯網上創辦具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網站,開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主頁,設置領導介紹、師資力量、管理機構、實踐基地、活動信息、成果展示等相關模塊,統一規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的物質資源、人力資源、活動資源和信息資源,使其優化整合,實現資源共享。

篇8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81

Review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ZOU Yan, DENG Li

(Suzhou Tourism & Finance Institute, Suzhou, Jiangsu 215104)

Abstrac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the case of the current vocational students employment pressure, increasing competitive pressure, there are mor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in this context, how effective vocational colleges conduc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fiel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ently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hina is still at an initial stage, regardless of the number of relevant research level, or depth level there is a big shortage, far from meeting the needs of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In th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more serious Higher Colleges of circumstances,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research in this field. In this paper,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analysis, hoping to clear the status quo of existing research, a good grasp of the subject of research trends, enabling it to better carry out academic research to provide some guidance on this subject.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review

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而國內對于這一課題的研究更晚一些,筆者在萬方數據庫中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關這一課題的研究基本上集中21世紀之后,具體到高職院校這一細分領域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更是最近幾年的事情。隨著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高職學生數量不斷增加,高職院校成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凸顯,很多學生在校期間以及畢業工作以后,都表現出來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這客觀上要求學者加強這一課題的研究,為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更好開展提供充足的理論支撐。通過對目前國內外學者關于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獻進行梳理分析,可以將現有研究成果歸納如下。

1 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研究

之所以高職院校心理健康這一課題成為教育領域一個研究熱點,主要就是這些年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這使得學者開始關注以及研究這一課題。對于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的研究,有學者側重于主觀經驗層面的總結歸納,有的學者側重于實踐調查。學者張兵、謝德光等,選擇了問卷調查的方式來進行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分析,通過選擇重慶市5所高職院校1萬多名大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生心理狀態良好,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問題的學生所占比例非較低,但是與此同時,絕大部分的學生又都有一定的心理問題。從高職學生個體特征來看,不同群體有著不同的心理狀況,女生有心理問題的比例要高于男生,農村學生心理有問題的比例要高于城市學生,單親家庭學生心理有問題的比例要高于的雙親家庭。學者武媛對高職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了概括分析,認為由于家庭、社會、學校以及自身的各種影響因素,導致了高職學生群體普遍存在焦慮、自卑、消極等心理問題,即普遍上都處于一個心理亞健康的狀態。劉瑞玲選擇了濰坊職業學院、山東交通職業學院這兩個高職院校進行具體分析,通過基于心理健康癥狀自評量表的調查,發現一半以上的大學生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這其中抑郁因子、人際關系敏感因子、焦慮因子等排在首位。張曉冰,王麗霞對三明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研究,通過調查發現該校學生有10%左右具有輕度心理健康問題,被調查學生中在敵對以及恐懼兩個因子方面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同時不同年級、性別的學生群體在心理健康維度呈現出來明顯的差異性。學者關于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廣泛研究深刻地揭示出目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這凸顯了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2 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研究

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是多元化,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全面而具體的把握,這是做好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性以及前提性工作。對于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研究方面,目前定量研究以及定性研究都有,定性研究方面,學者胡華北通過對安徽省合肥地區2400名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進行調查分析,發現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專業滿意情況、個人的自我認知、家庭情況、人際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等,這些方面的問題極大地影響到了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那些專業滿意度差、個人認知水平低,家庭狀況不良、生活能力較差、人交際關系能力較弱的高職學生更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這說明了上述影響因素與高職學生心理健康之間的內在聯系。學者劉俊娉以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南區基礎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2012級五年制高職生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心理健康狀況調查,通過調查發現,人口學因素、生源地、家庭條件、學習情況、人際關系等都會影響到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情況。定性方面的研究,學者周婷將目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歸納為人口特征以及自身性格層面的缺陷,舉例而言,自我評價的缺陷、自卑、缺少交際能力等等,除了性格層面的缺陷之外,還有學校教學環境不理想、社會就業壓力較大、家庭教育滯后等等。從上述分析來看,導致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非常復雜的,這就要求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需要圍繞這些因素,制定切實有效的教育措施以及策略,力爭全面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3 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體策略研究

針對目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的具體影響因素,很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以及視角進行了探討,從國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況來看,國外在此方面不僅僅是理論研究起步較早,同時在具體實踐方面也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理論研究方面,學者莫里斯、利夫頓等學者編撰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測量》、《大學生心理學》等書籍以及期刊,全面而具體地探討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并提出了具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從實踐方面來看,目前西方國家大學生心理咨詢室屬于學校的常設機構,學校都配備了專門的心理咨詢師來負責對于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同時在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方面也相對規范,建立起來了心理咨詢師的認證上崗制度。國內學者在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研究方面,很多學者也進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討,學者黃天貴、蔡小麗認為高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就是要高度重視這一工作,為這一工作的開展提供良好的支持以及保障;圍繞高職學生的身心特點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設計,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豐富以及完善,注重發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作用。學者朱昆陽認為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有的放矢,注意針對學生的具體心理健康問題,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重點就是要讓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適方法,培養學生自信心、積極樂觀的情緒、學會做時間的主人。學者余慶蘭探討了拓展訓練在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注意利用好拓展訓練這一手段,根據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確定拓展訓練內容以及形式,讓學生在拓展訓練中,治愈心理健康問題,保持心理健康的狀態。林琳,柯曉揚,袁忠霞等認為高職學校心理教育本身是一項系統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從心理健康預防保健體系、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檔案、心理健康師資培訓、心理健康拓展訓練等多個方面著手,綜合運用好這些手段來全面的提升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學者劉淑霞,周蘭桂,曾郁林等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探討了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策略,認為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關鍵是要運用好積極心理學這一理論,根據積極心理學的要求,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面對所有的學生,教育者要用平等、開放、發展的理念來看待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問題,給予學生足夠的信任,開展真誠的溝通,高職學生心理健康不僅僅是要破除心理障礙,同時還要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健康狀態,通過正面情緒的引導幫助高職學生保持心理健康。也有學者從心理健康教育主體角度進行了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探討,認為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個體等多個主體的不斷努力,形成一個立體化、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才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綜上所述,目前學者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基本上以理論研究為主,實踐研究、定性研究、微觀研究比較少,既有研究依然不夠全面、不夠深入,既有研究的不足凸顯了對這一課題進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本文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一課題現有的研究進行了一個全面綜述,總結了這一課題的現有研究成果,同時基于這些研究成果分析這一課題的研究趨勢,希望能夠給學者未來關于這一課題的研究指明一個方向,提升這一領域研究成果的實效性以及針對性,從而為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

參考文獻

[1] 張兵,謝德光,謝玉蘭.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1).

[2] 陳桂蘭,張秋艷.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研究――以廈門城市職業學院為例[J].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2(4).

[3] 武媛.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與教育模式[J].中外企業家,2015(9).

[4] 張曉冰,王麗霞.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與分析[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3(3).

[5] 胡華北.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現狀、差異及影響因素調查研究[J].科教文匯,2013(27).

[6] 劉俊娉.五年制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影響因素研究[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5(2).

[7] 聶淼.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調查與分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28).

[8] 周婷.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探析[J].才智,2014(9).

[9] 劉瑞玲.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職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濰坊高職院校大 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分析[J].職業,2015(8).

篇9

1心理危機干預的相關概念

1.1心理危機

心理危機是指當一個人面臨困境時,他先前處理危機的方式不能解決問題,會產生暫時的困擾,這種暫時的心理失衡狀態,就是心理危機。我國對心理危機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發展到今天也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現階段的諸多學者對心理危機的闡述各有不同:陳香(2005)認為心理危機就是當個體遭遇重大問題時,其心理產生的不平衡狀態,這種狀態可能會導致精神崩潰或者心理障礙 ;伍新春(2010)認為心理危機是指危機事件打破了個體的內心平靜所引起的不安,危機事件包括疾病、戰爭等;甘霖(2013)認為心理危機是當個體無法面臨所處的環境時所產生的心理困擾,這種困擾使個體存在情感、認知、行為等方面的失調;等。

1.2危機干預

危機干預,也被稱為危機管理或者危機調解,它是短時間內的幫助過程,使個體在遭遇困境后恢復其心理平衡。大學生的心理危機指的是在大學生在求學期間因為戀愛、人際交往以及人格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心理問題。對于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研究,很多學者對于界定此概念都有自己的觀點。沈文青,劉啟輝(2007)認為心理危機干預是指對遭遇困難的個體給予的短程幫助的一種方式,使個體戰勝危機并且重新適應生活,其目的是避免個體傷人與自傷以及使個體恢復平衡;葉華松(2008)認為心理危機干預是在心理學理論指導下對個體產生的幫助行為,具有一定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其目的是及時幫助受到挫折困難的人使之恢復心理平衡等。

2高校心理危機干預措施研究

針對高校如何有效的對學生的心理危機進行干預,已有研究也有很多。

對于高校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建設, 蔡智勇(2007)認為高校應該建立心理危機干預的三級干預網絡。一級網絡制定心理危機干預方案并規定,并且負責人員調遣與協調關系;二級網絡負責實施危機干預方案;三級網絡負責關注學生心理動向并且及時匯報信息;白煜(2010)認為針對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問題,高校應建立ONES工作體系:一是建立危機干預工作目標體系,盡可能最低限度的降低出事風險。二是建立危機干預工作的網絡體系,及時發現問題。三是健全微機工作的支持體系,科學有效處理危機問題。四是完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教育體系,科學預防危機的發生。

對于高校心理危機預警機制建設,張淑麗許志宏(2007)認為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的運行機制應包括:領導管理機制、大學生心理檔案建立機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大學生心理互助與自助機制以及多元化社會支持體系的整合機制等;王云白(2010)認為高校預警機制首先應該做好專業性危機評估,增加問題篩選的覆蓋面,還要做好危機主體的監護工作以及要重視危機后的風險評估與跟蹤關注,進而避免危機的反復再現。

通過對以上研究成果的綜述,可以看出當前高校對于心理危機干預的研究具有如下特點:①研究內容豐富。高校學生心理危機的原因分析、對策探析、預警機制以及防控機制等方面都涉研究;②分布范圍廣泛。當前的心理危機干預研究與醫藥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交叉;③重理論輕實踐。目前高校關于心理危機干預的理論研究較多,具體的實證研究卻甚少。

3高校心理危機干預的問題與展望

3.1高校心理危機干預的面臨的問題

目前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呈現出很多問題,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缺乏重視。雖然各高校都有心理健康中心與專業的心理師資隊伍,也會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但仍有些高校并沒有把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擺在一個重要位置,這使得一旦發生心理危機事件后很難預料。

第二,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防范意識薄弱。部分高校只重視危機的結果處理,并沒有對大學生心理危機問題進行防范,模糊了危機干預各個階段的重點,所以當危機發生時就不能及時采取行動,以至失去了心理危機干預的最佳時機,達不到相應效果。

3.2對高校心理危機干預研究的展望

首先,在處理危機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對個體進行評估,以確定其心理危機的嚴重程度與心理危機狀態,如此才可以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因此應該建立一個為大家廣為接受的、科學的心理危機評定標準。

其次,應該進一步的加強學術交流與合作,鼓勵跨學科的相互借鑒,進一步的加強危機培訓與危機過后的心理輔導等等。

再次,可以借鑒國外的理論和模式,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民眾的價值觀也就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此就應該加強國際層面的交流與合作,以此來完善適合中國國情的心理危機干預策略。

參考文獻:

[1] 陳香.(2007).大學生心理危機及其預警干頂.教育探索,6,59-60.

[2] 伍新春,林崇德,臧偉偉.(2010).試論學校危機干預體系的構建.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45-49.

[3] 甘霖.(2013).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網絡的優化研究.中國高教研究,10,94-98.

[4] 沈文青,劉啟輝.(2007).高校輔導員在心理危機干預中的角色定位.中國青年研究,11,82-84.

[5] 葉華松.(2008).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管理系統研究.黑龍江高教研究,5,142-143.

[6] 蔡智勇.(2007).論大學生心理危機及其干預機制的建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9,93-96.

[7] 白煜.(2010).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困境與出路.中國電力教育,21,147-149.

[8] 許志宏.(2007).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研究.教育探索,12,117-119.

篇10

國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起步較早,尤其是美國、英國和日本等經濟發達國家。如美國政府非常重視對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培養、教育機構的建設、相關專業課的開設以及教育形式的多樣化[1]。他們對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對造成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多是從單方面著手分析,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不十分完善。由于國內外護理專業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國外護理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對我國護理專業大學生并不完全適用,我們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吸取國外的經驗,制訂出適應我國國情的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我國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我國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我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1995年11月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的《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中明確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內容之一。目前各高校都已開設了相應的課程,也積極進行實踐和探索。但對護理專業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研究目前只局限于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和個別實驗性的對比研究,沒有具體成熟的健康教育措施。現在對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比較多,結果也不盡相同。周英等[2]對醫護本科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顯示,護理本科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僅比臨床醫學生低,而且比全國常模低,但優于全國大學生常模,并且1年級、2年級、3年級護理本科生心理狀態比4年級學生差。申蕊娟等[3]對護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結果表明,護理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國常模但高于大學生群體水平,且2年級、3年級的護生心理狀況較好,4年級次之,1年級護生的心理問題最為突出。雖然兩者的調查結果有些差別,但與其他研究結果相同并能說明事實的是目前護理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仍比較低,且各個年級學生具有特異性。在年級差異方面,早期的調查結果與近期的調查結果存在不同,這可能是由于早期護理專業大學畢業生較少,就業前景好,不存在就業壓力這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但隨著畢業生的增多,學生的就業壓力不斷增大,加上社會各方面對畢業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年級的學生處于畢業和就業的雙重壓力下,故其心理問題逐漸突出。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如果實施得當有效,能夠很好地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學會自我完善,有利于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和承受、戰勝挫折的能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目前的學習和未來的護理臨床或教育工作。張運生[4]以河南大學護理學院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對實驗組進行課堂教學、團體輔導和個別咨詢3個層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對比研究結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使實驗組護理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提高。護理這一特殊職業需要護理人員具備穩定、樂觀的情緒和寬容的品質、且善于交流。孫巧云等[5]在心理健康公共選修課對護理專業學生溝通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中得出這樣的結論,《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咨詢》公共選修課的開展對提高護理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具有一定幫助,利于培養護生積極地交往、良好的心態,對于日后護理職業工作中與病患的交流有很大益處。

2.2我國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在2001年和2002年相繼頒布了《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和《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了建設性的規劃,但在實施方面仍缺乏針對性和時效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滯后于當前發展的需要。目前,雖然各高校已普遍開設了心理健康課程,設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機構,對入校新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檔案等,但由于護理專業的特殊性,心理健康課程的開設也存在一些問題[6];學校設立的心理咨詢機構一般也是由非專業非專職人員承擔;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檔案,一般只是入校新生的事情,且流于形式,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科目標不明確,缺乏科學性、系統性、針對性和時效性。

3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展望

3.1科學開設心理學課程及講座

在課程方面,可在開設《護理心理學》的同時加開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公共選修課,還要根據護理專業大學生不同年級的知識結構、心理發展需要和可能面臨的具體心理問題,將《護理心理學》的知識系統化展開,使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領悟、理解和應用[6]。定期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調適性心理健康教育和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題講座,調適性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少數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采取一系列心理輔導或心理治療的方法,幫助學生度過心理困難期;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體學生,采取多元化的輔導措施,旨在開發個體潛能,提高心理素質,塑造健全人格,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7]。

3.2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學校應為每位學生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檔案,對于新生應從入學時抓起,并對在校大學生進行每年至少1次的心理普查,對高年級的護理專業臨床實習生應采取一定形式的調查,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軌跡,有的放矢地預防,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提高心理咨詢和治療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做到防患于未然[8,9]。

3.3設立心理咨詢機構

心理咨詢具有心理預防和心理治療的功能,不僅可以面對面進行咨詢,也可以通過電話、網絡心理咨詢,為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服務平臺,及時有效地解決他們在學習、生活、理想、信念、人生觀、戀愛以及人際交往等方面出現的心理問題,為其架起一座心靈溝通的橋梁,使其解除心理困惑,獲取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識,學會自覺調適,增強自我心理保健[10]。

3.4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铁岭市| 巴彦县| 赫章县| 正阳县| 金山区| 房产| 巴林左旗| 郁南县| 工布江达县| 湘阴县| 汝阳县| 玉屏| 科技| 沈丘县| 汉中市| 莒南县| 调兵山市| 阜平县| 永吉县| 庆云县| 巴林右旗| 庆元县| 洛扎县| 客服| 大安市| 怀化市| 安国市| 唐海县| 芦山县| 通城县| 丹凤县| 邢台市| 晋州市| 讷河市| 永城市| 樟树市| 镇巴县| 长乐市| 永福县| 图片| 遵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