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0 15:09:3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老年醫學的認識,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人口老齡化的社會副作用分析
人口老年化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對社會的各個方面產生諸多的影響:經濟生產中人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如果一個國家老年人口比例很重,必將影響經濟生產活動,老年人的生理特點注定其不能從事繁重的社會生產活動。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將這一現象延伸至每一個家庭中,隨著老年人的數量越來越多,由于老年人的經濟收入很有限,對家庭中年輕成員的依賴將會越來越重,作為推動社會發展主力軍的年輕人群來說的負擔就會變得日益沉重,這就帶來了一系列問題,處理不好將會演變成家庭糾紛,這種狀況的出現不僅僅是對我國傳統道德的玷污更是影響了“和諧社會”的建設。人口老齡化社會現象的加劇所引發負面的影響在我國更是能夠得到體現,正如李嵐清同志指出的,在中國,“老年問題是帶有全局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涉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解決得如何,對國家的穩定與發展至關重要”。
3我國老年人社會問題概述
3.1老年人數量眾多,社會、政府壓力巨大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講究“尊老愛幼”的國度,對待老齡人的態度可以用“感恩”兩個字來概括。這眾多的老年人為我們國家的社會的發展貢獻了自己全部的力量,尊重贍養他們應該是全社會的義務。國家在老年人福利政策這一塊投入巨大,如在政策上提出了加快老年人醫療保障體系建立,建立貧困老年救濟制度等。光從退休金這個方面來看,據一項數據表明1978年全國離退休人員社會保險福利費用總額為17.3億元,到1997年增加為2068.3億元,19年間增長119倍。有研究預測,到2030年,這一費用將要達到73219.5億元,2050年將達到182195.2億元。這僅僅是冰山一角,其他醫療保障投入,社會福利保險投入都是十分巨大的。
3.2農村老年人數量多,權益得不到切實維護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大,相當的一部分老年人群生活在農村。因為歷史原因,“戶籍制度”這一特有的制度拉大了農村與城市間的發展距離,相當一部分農業老年人口的權益得不到切實的維護。就以醫療硬件為例,農村醫院不僅數量少而且醫療水平及硬件設施與城鎮相比差距巨大,很多老年人就是因為這類問題而耽誤了治療。在有些福利政策上,農村與城市老年人也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3.3空巢老人多,關愛老人生活程度不足
如今的社會已經進入了大數據的信息時代,生活節奏快,青年人為了緩解生存壓力日夜奔波,對老人的忽視不可避免,我國已經進入“3+2+2”家庭性社會。很多家庭沒有人去照顧老人的生活起居,這類情況我們在相關的報道當中屢見不鮮。人進入老年后,生理和心理的變化是巨大的,不僅僅要承受身體上的疾病更是要忍受著心理上的寂寞與空虛。很多老年人正是因為承受不了內心空虛和寂寞的煎熬,本來幸福的晚年生活到最后演變成了一場悲劇。一個個鮮明的事實表明,在這樣的社會,老人最需要的并不是生活費、醫藥費,而是需要子女的關懷、社會的關愛,需要人間的“人情味”。
4老年人體育鍛煉的積極作用分析
4.1促進身體健康
隨著人的年齡增長,個體的各項機體能力都在下降,而體育鍛煉對身體各器官健康的促進作用以及對衰老的延緩作用已經經過了科學的論證。老年人經常進行體育鍛煉可以預防疾病的發生,可以有效避免各類損傷的發生。國家每年在老年人醫療保障當中投入十分巨大,正是體育運動對老年人健康具備著有效促進作用,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醫療手段,若大力發展老年人體育,使全社會的老年人參與到體育鍛煉當中來,將會為國家及社會節約一大筆支出,有效地減輕國家的財政負擔。
4.2對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明顯
通過體育鍛煉,老年人可以宣泄自己的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體驗到運動的樂趣。目前老年社會中許多問題就是由于老年人的不良情緒沒有得到有效處理而產生的,如離家出走、自殺等行為,通過體育鍛煉將會有效地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概率,對維護家庭和社會的穩定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4.3參與的體育活動大多以低強度、小負荷群體性鍛煉形式為主
當前我國的家庭結構大多數以“核心家庭”為主,即子女成年后都會重新建立自己的家庭,大多是與老人分開生活的,這就必然導致了老年人的失落與寂寞感。寂寞是導致人產生身心疾病的主要的一種消極情感,老年人在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中通過參與到群體當中,可以使其相互交流,分享生活中的喜悅與不快,在人際交往之中消除內心的寂寞感和失落感,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同樣的,在老年人鍛煉群體中,每個人都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可以充分實現自己的社會參與和決策權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住院治療的腦血管意外中風老年患者60例。 其中男39例,女21例;合并有糖尿病的22例,冠心病的16例,腎功能不全的9例,惡性腫瘤伴轉移的6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4例,骨折等其他疾病的3例;年齡66~97歲,平均(8221±588)歲。
12 方法
121 人性化干預措施 ①減輕疼痛,臨床應注意觀察疼痛的性質、部位、程度及持續時間。②改善呼吸功能。③改善血液循環 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皮膚色澤和溫度等。患者四肢冰冷不適時,應加強保暖,必要時給予熱水袋。④增進食欲,加強營養,注意食物色、香、味,少量多餐,以減輕惡心,增進食欲。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便于患者吞咽。必要時采用鼻飼法或完全胃腸外營養(TPN),保證患者營養供給。加強監測,觀察患者電解質指標及營養狀況。⑤促進患者舒適。
122 評價方法 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測定患者生活質量狀況,疾病治療功能評估調查問卷 (FACTG)。分別在患者接受人性化干預的第1天(干預前)、及第4周末進行測評。采用自評法,由專職醫護行個人訪談后代其填寫。
13 統計學分析 所得資料全部應用 SPSS 1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和t檢驗。
2 結果
見表1、2。
表1 人性化干預前后患者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比較(x±s,分)
維度 干預前 干預后4周末 F值 P值
軀體功能 4657±697 5829±797 2342 <005
心理功能 4423±169 6180±237 960 <005
社會功能 5687±732 6326±897 982 <005
物質功能 5787±393 6168±697 516 <005
表2 患者人性化干預前及干預后 FACTG評分比較(x±s)
量 表 干預前 干預后4周末 t
生理狀況 167±25 199±37 3427
社會家庭況 179±25 219±60 3094
情感狀況 157±27 194±25 5057
功能狀況 154±27 177±52 1577
量表總分 672±47 792±96 5318
3 討論
中風主要指以腦部缺血以及腦部出血性損傷為主要癥狀的疾病。中風主要分為出血性腦中風(如腦出血)和缺血性腦中風(如腦梗死、腦血栓)兩大類。中風的死亡率較高,即使經搶救幸存,也約有一半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后遺癥[2]。中風患者發病后的半年內是患者大腦功能恢復的關鍵時期。據文獻研究,耶拿大學神經病學教授奧托?維特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發生中風后不久,患者腦內γ氨基丁酸(GABA)受體的成分發生了改變。GABA是中樞神經系統中最重要的神經遞質之一,約一半神經突觸的神經遞質為GABA[3]。研究發現,GABA成分改變使大腦的興奮性增強,因此患者的大腦雖然受損,但腦細胞的認知能力反而有所提高。患者大腦受損區域的某些功能被臨近區域接管,患者腦細胞之間建立起一種新的聯系。這些內分泌激素的變化導致患者長久壓抑悲痛的感情,會導致人們的心身疾病;大聲哭泣,讓悲痛發泄出來,能減少其對健康的影響[4]。因此,臨床中應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多關心,多體貼,多理解,使他們盡快從患病的悲痛中解脫出來,給予精神支持,幫助他們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狀態,促進其心理適應過程[5]。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腦血管意外中風老年患者生活質量綜合評分提高;疾病治療功能評分均有顯著性提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參 考 文 獻
[1] 劉玉鳳腦血管中風老年患者的康復與治療.中國實用醫藥,2009,29(2):107.
[2] 崔麗娟,李彥林養老院腦血管意外中風老年患者的護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247248.
鑒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整體危險增加,治療血脂異常的絕對獲益增加。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07年《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推薦根據患者的血脂水平和合并的危險因素確定治療策略及血脂的目標水平,并結合個體特點合理選擇調脂藥物,如無特殊原因或禁忌證,鼓勵對心血管病的極高危、高危患者積極進行調脂治療。
《血脂異常老年人使用他汀類藥物中國專家共識》2015年《血脂異常老年人使用他汀類藥物中國專家共識》建議,在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之前,應認真評估老年人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應充分權衡他汀類藥物治療的獲益/風險,根據個體特點確定老年人他汀治療的目標、種類和劑量。
推薦調脂治療目標,見表1。
《全球血脂異常診治建議》2013年國際動脈粥樣硬化學會的《全球血脂異常診治建議》推薦對80歲以內人群進行長期風險管理,建議一級預防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L-C)的理想目標為
美國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協會降脂指南2013年美國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協會降脂治療指南推薦他汀用于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一級預防、心功能尚好和非透析患者的二級預防,強調目前缺乏老年人群他汀類藥物治療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數據,沒有證據支持年齡>75歲的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使用高強度他汀類藥物治療,推薦年齡>75歲的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使用中等強度(使LDL-C降低30%~40%)他汀類藥物治療。鑒于目前沒有針對年齡>75歲老年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研究,如已服用他汀類藥物并耐受治療者繼續服用他汀類藥物治療。
美國國家脂質協會血脂異常管理建議2014年美國國家脂質協會的血脂異常管理建議,推薦生活方式的干預對血脂異常患者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至關重要,治療強度應根據患者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事件的絕對危險進行調整。
2014年英國國家優化衛生與保健研究所新版血脂管理指南推薦根據患者危險分層進行不同強度的他汀治療。老年人使用他汀的建議和注意事項
鼓勵所有血脂異常的老年患者調整飲食結構,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減輕體重和運動需根據患者自身情況決定,不提倡老年人過分嚴格控制飲食和過快減輕體重。
應根據老年人個體特點選擇調脂藥物,如無特殊原因或禁忌證,應鼓勵具有多種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老年人使用他汀類藥物。對于不能耐受他汀的老年患者,可考慮:①更換另一種藥代動力學特征不同的他汀;②減少他汀劑量;③隔日用藥。對于使用小劑量他汀后總膽固醇(TC)或LDL-C水平迅速下降的老年人,應注意排除是否患有腫瘤等消耗性疾病。
他汀類藥物相關的肌肉、肝臟、腎臟及新發糖尿病等不良反應隨他汀劑量增大而增加。老年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他汀應從小或中等劑量開始,以后根據他汀療效調整劑量,以避免他汀的不良反應。與
對于急性冠脈綜合征等極高危老年患者可使用中等劑量他汀,盡快使血脂達標。對使用中等劑量他汀不能達標的老年患者,可與依折麥布聯用。
對具有多種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老年人,可考慮使用小劑量他汀進行一級預防。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生理性改變導致肌肉萎縮、肌力減弱,他汀類藥物引起的肌肉不良反應可使相關癥狀加重,影響身體的功能狀態和生活質量。部分患者在尚無肌酶升高或肌病發生時即可出現不利影響,如肌肉無力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并增加跌倒所致創傷的可能。因此,使用他汀類藥物前后應充分評估老年人調脂治療的獲益/風險,避免他汀的不利影響。
女性、體型瘦小、合并慢性腎功能不全、圍手術期、存在低血容量的老年患者發生肌病的危險增加,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并監測不良反應。他汀類藥物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病預防時,血壓控制不佳、有腦出血病史或腦出血風險高的老年人需權衡風險和獲益后決定是否使用。
夏季一到,大大小小的餐館紛紛打出藥膳招牌,推出各種菜品、滋補湯、靚湯。妹妹說要帶爸媽去嘗試嘗試,好好盡盡孝心,給父母補一補。到餐館一看,我就發現,雖說外面的餐館高級,可不懂養生之道的商家大有人在。養生保健輔助食療,藥膳的確有好處,但是,進補可不能亂補。夏季本來是要以清補為主打,可是有一些菜館卻偏偏要推薦烏雞湯、老母雞湯這樣一類溫補的靚湯,這對許多人來說就適得其反。跟著那些不懂行的人去,還真可能吃出問題。
其實,夏季的正確選擇,應是鴨湯或鴿子湯。
老年人、體弱多病者,或處于恢復期的病人,都習慣于用老母雞來燉雞湯喝,并以此進“補”,甚至還認為雞湯的營養價值比雞肉好。其實,雞湯的營養價值與雞肉比起來大為遜色。高膽固醇血癥、高血壓、腎臟功能較差者、胃酸過多者、膽道疾病患者等就不宜多喝雞湯。如果盲目以雞湯進補,只會進一步加重病情,有害無益。
雞湯中含有一定的脂肪,患有高血脂癥的病人多喝雞湯會促使膽固醇進一步升高,還會引起動脈硬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而高血壓患者如果經常喝雞湯,除了會引起動脈硬化外,還會使血壓持續升高,很難降下來。患有消化道潰瘍的老人也不宜多喝雞湯,因為雞湯有較明顯的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會加重病情。另外,腎臟功能較差的病人也不宜多喝雞湯,因為雞湯會增加腎臟負擔。因此,老人喝雞湯時一次最好不要超過200毫升,一周也不要超過兩次。
飯后養生事半功倍
文/瞿晟
早餐后:吃點水果,按摩膝蓋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認為,國人的早餐都存在營養單一的問題。早餐后吃一點水果是對營養單一很好的補充,可以提神醒腦,保證一上午的工作效率。最佳的選擇是獼猴桃和草莓,因為這兩種水果維生素的含量非常豐富。
老年病防治日益成為我國衛生保健事業關注的重點,國內許多醫科院校均已將老年醫學設為重點課程。由于老年疾病具有特殊性、脆弱性、高危性等特點,診療過程與中青年人有很大的區別,因此如何搞好老年醫學教學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結合近幾年老年內科疾病教學實踐中的一些經驗,對老年病內科學本科教學方法進行淺顯的探討。
1 教學內容的的設置
1.1 加強總論內容、突出老年病的特點。老年醫學是醫學科學中一個新的邊緣性專業學科,涉及臨床、流行病學、預防醫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教學不能全部涵蓋以上范疇,內科學本科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掌握老年醫學的基本特點、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知識以及老年疾病的治療處理原則。比如1、多臟器病變,疾病基本沒有單一性,以老年代謝性疾病為特征;2、起病隱匿,疼痛感覺差,網狀內皮系統反應減弱,感染時發熱不明顯;3、發病癥狀迥異,如以房顫發病的甲亢,以納差發病的肺炎等;4、有病而往往不自知,如體檢時發現惡性腫瘤,心梗急性期等。在強調這些特點的同時,還要將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知識與中青年相應疾病進行比較,以便學生理解,記憶。在總論中,在課程的設置上還應該充分考慮近年提出的“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等內容,增加相關知識的橫向聯系,為進一步學習具體疾病的特點作好知識鋪墊。
1.2 合理調整結構體系、豐富教學內容。在章節編排上,既要考慮到本學科基礎與臨床的先后順序,又要照顧到各章節內容的相對獨立性。老年醫學課程應放置于內科學和神經病學教學之后,因此時學生已對眾多的疾病有了一個明確的概念,這樣既有利于學生識記老年疾病的特點,又有利于鞏固已學過的相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學知識。在具體結構上,要貫穿從老年病學概論、老年循環系統疾病、呼吸系統,到老年消化系統疾病、老年內分泌和新陳代謝疾病、老年性腎病,再到老年性貧血、老年性癡呆,最后到腫瘤、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體系,層層講述,最后集中在多器官功能不全,從而貫穿整個內科系統。選取有代表性的老年人高發疾病重點講解,如在心血管系統中選取高血壓、冠心病、老年瓣膜性心臟病。
重要疾病根據各自特點從不同側面講解,突出老年疾病的特點。第一,老年病以多種疾病并存為主,如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病、糖尿病、腦梗塞等,講授中要針對衰老和代謝病這條主線,使學生對三者的關系有理性的認識。第二,有些疾病的教學以診斷為主,但老年醫學教學時則以治療為主。如對高血壓病,我們并不重點講授鑒別診斷排除繼發性高血壓,而是重點介紹單純收縮期高血壓和老年高血壓的治療,因要考慮老年人代謝的特點、器官功能狀態、常合并其他疾病等綜合因素,我們強調降壓藥物的聯合應用和器官保護作用,重點講解不同于內科高血壓治療的一些特點。第三,如果內科學教學以治療為主,老年醫學則應以疾病的預防保健為主,如骨質疏松病癥涉及內分泌、骨科等多個學科,教學重點放在骨質疏松癥的預防保健上。另外穿插最新的循證醫學證據,使學生能掌握到學科發展的最前沿知識。
2 教學方法的改進
2.1 歸納式和暗示式教學方法的探索。過去的教學觀點側重于對“教”的分析,忽視了對“學”的研究,往往限制了學生自我的思考過程,使其被動地接受知識,失去了對問題整體綜合分析能力。我們通過課前以專題的形式提出問題,將學生的邏輯思維與情感傾向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無意識心理活動,使之在生動活潑的課堂環境中帶著問題來學習,將學生知情智力整合統一起來,形成最佳的學習狀態。同時打破傳統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以學生已有的專業知識為基礎,突出專業特點,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知識來獲取專業新知識,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2 重視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傳統的課堂教學單調封閉,學生被迫死記硬背,教學效率低。我們運用了多媒體形象教學這一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對教學重新設計,配以聲音和圖片,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多感官學習,形成形態與功能相結合、基礎與臨床相結合的感性境界,既有助于激發學習積極性,又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具有擴大微觀、縮小宏觀,不受時空限制等特點。通過運用這樣新穎的形式,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獲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整體觀念,學生在學習老年病知識的同時,需要兼顧相鄰學科的有關內容,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融會貫通。
老年病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需要精益求精,在完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上投入更多的資源,以適應社會發展新階段所賦予的責任,摸索出更加符合老年醫學的教學規律。
參考文獻
[1] 朱繼民,李白坤,葉冬青.醫學統計學多元化教學方法探討.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09;13(2):197―199.
[2] 喬敏.“以問題為基礎學習”的醫學教育.醫學教育探索,2005;4(2):67-68.
[3] 徐剛.談如何正確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1;15(3):131―133.
1結果
1.1基本情況共發放問卷147份,回收125份,回收率85.03%,其中有效問卷116份,有效率92.8%。男生占37.9%(44/116),女生占62.1%(72/116)。1.2醫學生對見習階段的社區服務中心教學設備及師資的評價對于見習階段的社區服務中心,85.4%(88/116)的學生認為其教學設備能滿足見習階段需求;82.8%(96/116)的學生認為其師資條件能滿足見習階段需求;71.5%的學生認為其擁有健全的全科(住院)醫師的培養制度;66.4%(77/116)的學生認為其擁有完善的全科(住院)醫師的教學大綱。1.3前期培訓課程情況在14門見習前培訓課程中,學生認為這些課程重要程度均超過3(重要),最重要課程依次為急診醫學(4.03±1.13)、康復醫學(3.79±0.95)、老年醫學(3.78±1.10)和循證醫學(3.77±1.11);但大部分學生只學習過康復醫學(94.0%)和醫學心理學(90.5%)。學生認為大多數課程18課時較為合適,只有急診醫學(52.5%)、老年醫學(42.2%)、醫學心理學(41.4%)、康復醫學(38.8%)和循證醫學(37.9%)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認為應增加課時數。對于課程的開設時間,學生希望全科醫學概論(58%)、社區衛生服務管理(53%)、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54%)等課程在第1學年開設,而老年醫學(34%)和急診醫學(24%)在第2~3學年(尤其第4~6學期)開設。1.4社區見習課程評價在12門社區見習課程中,除社區科研(2.90±1.29)外其他課程重要程度均超過3(重要),評分最高的依次為全科門診(3.98±1.11)、慢性病管理(3.81±1.19)、婦幼保健(3.81±1.19)和兒童保健(計劃免疫,3.77±1.22);除老年護理(2.97±1.13)、健康管理(2.77±1.20)、信息管理(2.68±1.21)和社區科研(2.63±1.25)外,其他課程學生感興趣程度均超過3(一般),評分最高的依次為全科門診(3.51±1.27)、兒童保健(計劃免疫,3.41±1.21)、婦幼保健(3.37±1.29)。1.5自我評估同學普遍認為社區全科實習是有收獲的。93%的學生認同在實際問題的處理方法和技巧方面得到了提升;94%的學生認為他們了解了社區服務中心的工作內容及操作流程,達到了大綱規定的要求。1.6訪談結果在訪談中,大多數同學表示在見習過程中,帶教老師在臨床思維培訓、問題改進等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大部分同學建議將見習時間從2周延長為4周。此外,不少同學希望能開設更多全科醫學相關課程,如醫患溝通技巧、醫學倫理學和文獻檢索等,并增加培訓的課時,以增強自身對社區全科醫學的認知與實踐能力。
2討論
本次調查的整體結果令人滿意,但仍存在一些問題:①前期培訓課程覆蓋率低,除康復醫學和醫學心理學外其他課程都只有少數學生有過相關課程學習;②雖然學生普遍認為前期培訓課程比較重要,但對于各門課程的興趣與重要性評分有較大差異;③學生們期望的課程安排,如課程開設的學期、學科課時與現有的課程安排存在很大差別。由此可見,高等醫學院校全科醫學教學體系的規范化、系統化有待完善。文獻研究提示[5],可在本科醫學教育階段第2年開設全科醫學選修課,第4年開設全科醫學必修課。在學生進入臨床醫學課程學習前,先期傳播全科醫學理念,而后在畢業實習前,安排學生至社區衛生實習,進一步學習全科醫學基礎知識和技能,增加對全科醫療的感性認識,提高其對全科醫學的興趣,進而在畢業后接受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成為合格的全科醫生,成為合格的“健康守門人”,提升全科醫生素質及醫、教、研水平[6]。在社區服務中心見習過程中,58.2%的學生認為現行的全科(住院)醫師培訓考核制度是合理的,24.4%的學生不清楚現有的考核制度,還有一定數量的學生不清楚全科(住院)醫師培養制度、教學大綱等。這與我國全科醫學的現況不謀而合:全科醫學培訓網絡不夠健全,尤其是臨床輪轉和社區實踐基地建設不規范,培訓過程中沒有具體措施和要求,管理制度不完善,輪轉和實踐教學環節管理不到位等。而臨床輪轉和社區實踐培訓基地是全科醫師培訓最重要的場所,因此,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全科醫學培訓網絡,加強理論教學、臨床輪轉和社區實踐3個環節的聯系,充分發揮培訓基地的組織管理作用[7],豐富全科醫學教學內容、教學形式,讓醫學生擁有較好的全科醫學基礎,也能為之后的全科醫學規范化培養和繼續培養提供優秀的師資力量。近年來,全科醫師在社區衛生服務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全科醫師素質的提升離不開全科醫學教育。在歐美,90%以上的醫學院校都設有全科醫學系或教研室[8],雖然教學形式和學時數各有不同,但教學目標相近。英國則采用選修課和必修課2種形式接受全科醫學入門教育[9]。我國可借鑒國外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在醫學院成立全科醫學系,在三級教學醫院成立全科醫學科,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合作成立全科醫學教學中心。教學手段、方法的選擇和應用立足于社區,圍繞實習目標[10],統一全科教學的教學大綱和全科醫師的培養制度,完善和規范全科培訓網絡。
作者:王甦平 楊濤 龔睿婕 鮑勇 單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
同時,由于老年人常有多種慢性疾病共存,往往同時服用多種藥物,且用藥時間長、劑量大,藥物相互作用復雜,容易產生藥物不良反應。因此,老年醫學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多重用藥,如何合理用藥、制定科學的多重用藥方案,已經成為臨床醫師和藥師研究的熱點。
老年人多重用藥需重視
目前,對多重用藥還沒有公認的定義,歐洲和美國研究分別根據藥物種類、藥物應用是否屬于臨床需要來定義多重用藥。多重用藥通常是指患者接受藥物治療時使用了潛在的不適當藥物或者同時服用了6種及以上的藥物。
多重用藥在老年人中非常普遍,很多老年病人由于多病共存,一方面需要接受多種藥物治療。另一方面,多重用藥存在著過度或不適當用藥風險,導致藥物不良反應增加,極可能引起在常規藥物治療初期時不易發現的藥源性疾病。
據研究表明,兩種藥物聯合使用,其相互作用發生的風險為6%;5種藥物聯合使用,其相互作用發生的風險為50%;同時接受6種以上藥物者,其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可達60%;8種以上藥物聯用,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為100%。另外,多重用藥也大大增加了服藥錯誤的幾率。因此,不適當的多重用藥,嚴重危害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健康,同時也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浪費了社會的醫療資源。
如何應對老年人多重用藥
由于老年人個體差異大,很難制定統一的用藥標準,老年患者合理用藥應關注多方面的因素。臨床工作中,老年患者的用藥管理要考慮老年人獨特的生理、病理和藥理因素,遵循下列原則:
1.詳細評估老年人的病史及基本資料,了解其既往病歷及用藥史,包括疾病診斷、病況評估、目前是否用藥、藥物反應及不良反應等。
2.明確診斷前,應避免用藥(感染除外),充分重視非藥物療法。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改變及適當運動等在某些情況下是可以替代藥物治療的。
3.開處新藥前,應仔細評估是否有潛在的影響療效的疾病,如肝腎功能異常,或會受治療藥物影響的疾病;同時,應常規核查患者的現有用藥,盡可能減少用藥種數。有多種臨床問題時,要抓住主要矛盾,根據臨床情況調整治療用藥。
4.需要長期服用的藥物,應選用相對安全且適合老年人服用的藥物。藥物種類及每日服用次數,盡量減至最低,服藥的時程盡量簡單,盡量避免不同用法,以使老年人容易遵循及家屬容易協助用藥。
5.要充分了解藥物的不良反應,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屬。關注新開的藥物與現用藥物之間的潛在相互作用,如協同疊加作用,避免用一種藥物去治療另一種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而致用藥越來越多,產生“處方瀑布”。對于一些治療窗較窄,危險系數較高的藥品,合并用藥時更應謹慎,注意監測血藥濃度。
6.定期或常規的檢查病人用藥的規則性、療效及不良反應。
Effect of hypnotic medication on falling down in elderly patients
YAO Zheng
(T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ypnotic medication on falling down in elderly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02 elderly patients with falling down in our department were selected. To study whether they have taken the hypnotic medication. And whether they know it’s side-effects. Results 77 patients have taken the hypnotic medication;12 patients know it’s side-effects. Conclusion There is significantly relationship between hypnotic medication and falling down in elderly patients. Most of them don’t know it’s side-effects .
【Key Words】Elderly patients Fall down Hypnotic medication
跌倒是患者身體的任何部位意外“觸及地面”[1]。老年人意外跌倒已成為老年醫學的重要研究課題[2],跌倒與藥物關系的探討日趨增多,而催眠藥與跌倒關系密切[3],但部分老年人對此缺乏認識[4]。本研究著重探討服安眠藥及對其的認知與老年患者跌倒之間的關系,為實施有效護理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前3年入住我科年齡65歲以上發生跌倒患者102例,男性52例,女性50例,平均年齡79±11歲。
1.2 方法 了解跌倒者是否服用安眠藥及對藥物副作用的認知。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3.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跌倒患者中服安眠藥77人,明顯高于未服藥者(P
3 討論
老年人是發生跌倒的高危人群,安眠藥與跌倒顯著相關[5],老年人通常有睡眠障礙而依賴安眠藥,藥物通過影響患者神志、視覺、步態、平衡等引起跌倒[3]。且患者大多伴多種疾病同時服多種藥物對安眠藥的耐受性差,更易受其副作用影響。本研究顯示服安眠藥患者跌倒率明顯高于不服藥者,證實安眠藥明顯增加老年患者的跌倒風險。同時發現患者對安眠藥的副作用明顯缺乏認知。故護理老年患者尤其是防止跌倒時更應重視服安眠藥者;需加強宣教提高患者對安眠藥副作用的認知。同時創造舒適、安全的醫護環境,減少老年患者使用甚至依賴安眠藥。
參考文獻
[1] 胡逢祥.因跌倒所致骨折的危險因素.國外醫學?物理醫學與康復醫學分冊,1999,15(1):18-19.
[2] 劉永誼.敬老院老年人跌倒危險因素地病例對照研究.中華綜合醫學,2002,3(6):559-560.
北京老年醫院在老年的醫療照護方面進行了多年卓有成效的實踐,醫院院長陳崢一直大力倡導“分級管理,無縫銜接”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醫院“多學科診療”、“老年綜合評估”和“個案管理”的老年病診治護理理念正逐漸成為業內共識。6月21日,《e醫療》對陳崢院長進行了專訪。
“一個醫生治不了老年病”
隨著身體機能的衰退,老年人患病往往會伴隨著一些功能障礙,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就無法應對了。“老年醫學一定是一個結合了生物的、心理的、社會的和環境的綜合醫療模式,不僅僅是看一個疾病,而是要對這個人做綜合的評估,”陳崢說,“老年病是不可治愈的,老年醫學的目的是保護功能和維持生活質量。所以說,一個醫生治不了老年病,反過來說,一個醫生能治好的病一定不是老年病。”
目前,北京老年醫院應對老年病的做法是:綜合評估,多學科診療。評估是從多方面進行的,包括醫療、護理、康復、營養、藥學、心理,甚至還包括居住環境,全方位關注老年患者。
以北京老年醫院卒中單元為例,它以傳統的神經內科為基礎,與康復、護理、心理、營養、藥學組成的多學科團隊整合而成。但它不是一個堆砌了多個學科的大拼盤,而是圍繞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的保護與治療的核心功能建立的多學科有機整合的接口與開放平臺。在治療疾病的同時,會實施防墜床、防誤吸、防跌倒等早期干預措施。對照護者進行健康教育,讓醫護人員、照護者、家屬整體關注老人。這種“早期干預,早期康復”的模式使得致殘率、死亡率都大大降低。
個案護士 超越護理
為了加強醫患溝通,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增強醫學的人文關懷,幫助病人適應醫療環境,早在2006年,北京老年醫院就推出了“個案護士”。陳崢介紹,個案護士不像傳統的護士,只負責基礎的護理工作,她所做的工作遠遠超過傳統護理。
“在面對患者時,個案護士代表醫院,要與患者及家屬溝通診療計劃方面的問題;在面對醫生時,她又代表患者家屬,把患者的情況,如患者是自費還是有醫療保險,是否有家庭糾紛,有沒有心理問題……把這些可能影響治療的信息傳遞給醫生。”陳崢說,個案護士甚至還要負責患者的出院計劃,對患者出院后是回家還是去康復院給予指導和建議,以保證患者醫療服務的連續性。
陳崢總結說:“個案護士就是從生活上更加關注患者,更全面更專注地管理老年疾病。”目前老年醫院全部15個病區均設有1名個案護士。
分級管理 無縫對接
2001年,原北京胸科醫院轉建為北京老年醫院,市衛生行政部門要求中心四城區(當時宣武區、崇文區尚未被合并)每區指定一家二級醫院轉為老年醫院,以北京老年醫院為龍頭,建立了“北京市老年醫療服務體系”;“十一五”期間,老年醫院建設擴展到全市18個區縣;《北京市“十二五”時期衛生事業發展改革規劃》提出“鼓勵綜合醫院建設老年病房”,并要求有床位的社區醫院建護理院,沒有床位的開展家庭長期照護。從三級老年醫院及綜合醫院的老年科,到二級老年專科醫院,再到社區護理院和家庭長期照護,至此,北京正式形成了一個垂直型的老年醫療服務體系。
陳崢說,這個體系的理想模式應該是這樣的:如果一個80歲的老人患單一的疾病,他應該去綜合醫院;如果他是多病共存需要照護人員,說明病情復雜,他就應該去綜合醫院老年病房或有急診能力的老年病醫院,因為那里可以綜合診治;如果急性病經治療穩定了,但是還不能獨立生活,也就是急性病后期,需要中期照護,他應該去老年醫院,進行疾病恢復(有一定內科治療)和功能康復;如果他出現功能殘障或失能了,需要長期照護,就應該去護理院。“這就是我所說的‘分級管理,無縫銜接’,或者叫‘老年醫療的連續’。”
目前,北京很多三級醫院都成立了老年科,但是社區醫療機構絕大多數都沒有床位,所以社區護理院的建設情況并不理想。陳崢認為,長期照護是老年醫療服務體系中最薄弱的一環,也是今后應該努力的方向。
信息化需政府支持
北京老年醫院目前使用的是電子文檔病歷,沒有使用電子病歷管理的原因是醫院一直在電子病歷建設上積極籌備,卻因顧慮自行購置的系統不能符合標準而未實施。陳崢認為電子病歷系統應該進行區域整合管理,最好能由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制定標準統一配備。如果醫院盲目跟風會白白浪費了資金還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對社區醫療機構建設的電子健康檔案,陳崢覺得至少目前還沒有解決信息孤島的問題。“一個老人進到我們醫院,我們根本拿不到他的健康檔案信息;而包括我們在內的各級醫院的治療結果,也同樣到不了社區——目前來看,電子健康檔案還沒有發揮出它應該起到的作用。”陳崢說。
在信息化實踐方面,北京老年醫院下設的老年病臨床與康復研究所參與了“國家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計劃科研課題”,承擔了子課題“數字化北京老年疾病防控體系建立”,“老年康保網”即是其成果之一。“通過老年醫學培訓、護工培訓,把老年醫學知識達到最大程度的廣泛傳播。”陳崢表示,要在一個較大區域全面提升老年醫學水平,沒有政府的支持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醫養結合
“養兒防老”的觀念在國人的意識中早已根深蒂固,這也是我國家庭養老比例如此之高的一個因素。陳崢介紹,早期的養老院主要收養五保戶,所以在人們的思想里,住進養老院的基本都是五保戶、孤寡老人。隨著老齡化的到來,民政部門逐漸認識到,對待老人不僅僅只是“養”,還有“醫”、“死”等一系列的問題,所以民政部門開始在養老院里增加醫生、護士,進行醫療護理的實踐。北京第一福利院后來掛上了一個北京市老年病醫院的牌子,而且還被衛生局核定為二級甲等醫院,就是明證。
而在另一方面,衛生部門也逐漸認識到,老人不光有“醫”的問題,還有“養”的問題。“這個‘醫’不是傳統的醫療,它更側重于康復和護理。”陳崢舉例,對癡呆老人的照護過程中,通過一些藥物治療對其并發癥或其他疾病進行控制,康復治療對延續其生命、提高其生活質量會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在醫養結合這件事上,民政部門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在養老院設立醫生護士,對老人的醫療費用予以適當報銷;醫療部門也開始逐漸介入,上文提到的在社區設立護理院和老年醫療服務體系建設,都是其中的內容。這當中難免有些工作內容醫療和民政部門都在做,而有些則可能都沒做。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2.022
我國目前人口老齡化趨勢不可避免, 世界衛生組織將80歲以上老人稱為高齡老人, 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 高齡老人的生活質量越來越受到重視。腔隙性腦梗死(lacunar infarction, LACI)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 在老年人當中發病率較高, 是由于腦動脈硬化累及微小動脈引起血管閉塞所致腦組織缺血壞死, 其梗死的直徑在2~20 mm左右。目前, 關于脂代謝異常對腔隙性腦梗死的影響報道意見不一, 特別在高齡腔隙性腦梗死患者中脂代謝異常的影響尚無循證醫學證據, 為進一步探討高齡老年腔隙性腦梗死與脂代謝異常的關系, 本文對照分析本院≥80歲和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本院老年醫學科病房和神經內科住院的≥60歲腔隙性腦梗死老年患者160例, 其中≥80歲組71例, 男40例, 女31例, 年齡 80~100歲, 平均年齡 (89.4±3.1)歲; 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血脂(TG、TC、HDL-C、LDL-C)的測定: 所有患者均取空腹靜脈血, 分離血清后進行測定。血TG、TC采用酶法測定, 試劑盒由羅氏公司提供。HDL-C、LDL-C 采用直接法測定, 試劑盒由羅氏公司提供。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80歲組血清中TC、TG、LDL-C與0.05);≥80歲組HDL-C水平較
3 討論
目前, 腔隙性腦梗死在高齡老年人中發病率較高, 是老年人致殘、致死的疾病之一, 常見病因包括高血壓病、腦動脈硬化、糖尿病等, 在20世紀60年代一般認為腔隙性腦梗死是由于高血壓引起的穿支動脈的小動脈病變所導致的, 但是, 這種認識被隨后的研究所否定, 近年來, 國內外研究已經發現顱內動脈分支的動脈粥樣硬化是腔隙性腦梗死最常見的原因, 其在本質上是一種微小的局部動脈粥樣硬化沉積[1]。很多原因可以導致動脈粥樣硬化, 而血脂代謝紊亂是一個重要的危險因素[2]。顧復生[3]認為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隨著血脂代謝紊亂時間的延長而加快, 尤其是高膽固醇血癥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 可使動脈粥樣硬化提前發生并加快進展。循證醫學中已經發現有多項臨床試驗提到血脂代謝紊亂與腦梗死發病具有相關性[4], 可是, 腔隙性腦梗死與血脂代謝紊亂之間的關系尚未找到循證醫學的證據。此外, 有證據表明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過程中, 慢性炎癥反應參與其中,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能是這種慢性炎癥反應的基本要素。而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 通常認為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通過抗氧化、抗炎和保護血管內皮功能而起到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
國內學者陳芳[5]研究認為老年腔隙性腦梗死的血脂增高與年齡相關, 但是, 70 歲以上的高齡老年患者其血脂并不高。本研究結果與其相似, 作者發現≥80歲組血清中TG、TC、LDL-C與0.05), 而≥80歲組HDL-C水平較
綜上所述, 高齡老年人腔隙性腦梗死的發生與血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同低齡老年人相比較還是有所不同, 所以, 監測高齡老人血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預防腔隙性腦梗死是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Fisher CM. Lacunar strokes and infarcts. Neurology, 1982, 32(10): 871-873.
[2] 方圻.現代內科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1995:3547-3557.
[3] 顧復生.血脂異常-心血管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課題.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1997, 25(3):163-164.
[4]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訂聯合委員會.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07, 35(5):390-419.
[5] 陳芳. 高齡老年人腔隙性腦梗死血脂特點.醫藥雜志, 2011, 32(3):18-20.
[6] 徐桂芳. 老年男女腦血管病400例血脂分析比較. 實用老年醫學, 2000, 14(5):26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