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0 16:31:5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呼吸系統疾病筆記,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臨床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病死率高。由于其進展緩慢,嚴重影響患者的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1、2]。霧化吸入可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較口服藥物治療相比具有藥劑量小、見效快、副作用少和使用方便的特點。但霧化吸入過程中,患者可能出現胸悶、氣促、呼吸困難等,危重患者表現尤甚。為探討超聲式和氧氣驅動式霧化吸入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臨床療效,筆者對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2009年2月~2011年2月期間本院住院治療的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年齡58~76歲,中位數年齡65歲。其中男76例,女44例。所有患者均排除并排除支氣管擴張、肺間質纖維化等疾病,將120例患者隨機分入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6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臨床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兩組均給予抗生素抗感染、止咳、化痰、氧療等常規治療,兩組所用霧化液配置相同,霧化吸入液為復方異丙托溴銨溶液2.5ml+氨溴索注射液15mg。超聲霧化選用超聲波霧化器,氧氣霧化選用氧氣霧化器,用氧氣做氣源,氧氣流量一般在6-8L/分,吸入時間約10-20分鐘。2組霧化吸入療程為5~7d,2次/d。
1.3觀察指標:兩組霧化吸入后30min后行血氣分析,比較PaO2、PaCO2變化。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前兩組PaO2與PaCO2無顯著差別,治療后觀察組PaO2顯著優于對照組,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60例對照組患者8例出現胸悶不適、呼吸困難癥狀。60例觀察組患者有2例出現輕微頭暈,其余患者無明顯不適反應。
3.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病率較高,我國近期的調查顯示其患病率占40歲以上人群的8.2%,病殘率及病死率高,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社會經濟帶來沉重的負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由于氣道受炎癥刺激而致痙攣,同時由于患者長期呼吸肌疲勞,合并肺感染后,炎性滲出增多,導致潮氣量減少,缺氧和CO2潴留癥狀嚴重,合理氧療及霧化吸入是治療的重要輔助手段[3、4]。
本組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PaO2顯著優于對照組,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
本組采用的是復方異丙托溴銨溶液+氨溴索注射液霧化吸入,異丙托溴銨是膽堿能M受體阻斷劑,M受體主要分布于大中呼吸道,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主要為大中呼吸道痙攣,因此臨床上異丙托溴銨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氨溴索是一種動力型祛痰藥,能有效地刺激肺泡Ⅱ型上皮細胞形成表面活性物質,調節交流和黏液的分泌,增加抗菌治療效果[8]。
在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護理中,我們的體會是:①霧化前護理:向患者及家屬說明霧化吸入可以帶來的臨床獲益,對于心情焦慮、煩躁的患者給予心理疏導,緩解負性情緒。耐心地解釋用藥方法,取得患者的配合,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②氧流量調節:超聲霧化接鼻導管3L/min,氧氣驅動霧化吸入時為5~6L/min。氧流量過小,藥物吸入少,氧流量過大會導致霧化器與流量表連接處脫管。③正確:霧化前協助患者采取正確,可采取高枕位、端坐位,將頭抬高30度,這樣更有利于霧化液到達肺深部。④霧化指導:在患者霧化吸入前后均應漱口、刷牙,霧化藥液應現配現用,藥量準確,治療前后30min避免進食及喝水,以免影響藥物治療效果。⑤密切觀察有無不良反應:在霧化吸入過程中應避免藥液或氣霧接觸患者眼睛,同時應嚴密觀察患者的意識狀態、呼吸、心率及SPO2等,發現不良反應要及時處理。
綜上所述,利用氧氣驅動式霧化吸入異丙托溴銨及氨溴索溶液可改善呼吸道局部痙攣,有效緩解呼吸困難,不良反應好,患者依從性好。與超聲式霧化吸入相比,氧氣驅動式霧化吸入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提高臨床療效,減輕患者痛苦。
參考文獻:
[1]黃勇,崔社懷,李昆霖,等.兩種不同霧化吸入劑聯合應用孟魯司特改善重度COPD穩定期患者的作用.重慶醫學,2009,38(15):1908-1912.
[2]祝安華.霧化吸入時氧療途徑對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血氧飽和度的影響.臨床護理雜志,2006,5(1):7-9.
[3]林梅.兩種吸人方法對兒童支氣管哮喘效果觀察與護理.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7,28(13):1651-1652.
[4]潘春燕,廖飛雪,章燕華,等.不同霧化吸入方法對COPD患者的療效觀察及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12):15-16.
[5]楊春梅,王鎮山,臧育霞,.2種霧化吸入方法對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呼氣末C02分壓及血氧飽和度影響的比較.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2):70-71.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BiPAP Ventilation in Treatment of COPD with Type 2 Respiratory Failure
WANG Ling
(General Hospital of Fushun Coal Mine Bureau, Fushun, Liaoning 11300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BiPAP ventilation in treatment of COPD with Type 2 respiratory failure. Methods Fifteen COPD patients with Type 2 respiratory failure were treated by BiPAP ventil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regular therapy. Observation was made on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changes of arterial blood gas in pre/posttherapy. Results After the therapy of BiPAP ,Twelve patients (80%) got benefit from the treatment.Conclusion BiPAP ventilation has good effect on COPD cases with Type 2 respiratory failure.
Key words: BiPAP ventilati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tary disease; Respiratory failure.Z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具有氣流受限為特征的疾病,氣流受限為不完全可逆,呈進行性發展。COPD常因呼吸道感染、氣流阻塞、免疫力低下、營養不良、呼吸肌疲勞而導致Ⅱ型呼吸衰竭。臨床上常規以吸氧、抗感染、通暢氣道、改善通氣等治療,難以達到滿意療效,重癥患者需機械通氣治療。近年來,無創機械通氣在COPD的廣泛應用,使部分患者避免了氣管插管或切開才能上機,減少了患者痛苦及經濟負擔。2003年1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呼吸科治療的COPD并發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BiPAP雙水平氣道正壓呼吸機經口鼻面罩正壓治療,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15例患者均經過臨床診斷為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COPD診治指南》[1]。臨床上發現嗜睡或意識模糊,動脈血pH<7.30,PCO2≥70 mmHg。經氧療、抗感染、祛痰、解痙、呼吸興奮劑等常規治療,病情無改善。其中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齡58歲~81歲,平均年齡(67±6)歲;病程8 a~34 a,平均(14.5±6.5)a。
1.2 方法 在常規治療基礎上,應用美國偉康公司生產的BiPAP呼吸機經口鼻面罩通氣治療;通氣模式為S/T模式;通氣參數:備用呼吸機頻率14次/min~20次/min;IPAP(吸氣相氣道內正壓)為12 cm H2O~24 cm H2O,EPAP(呼氣相氣道內正壓)為3 cm H2O~5 cm H2O,氧流量為2 L/min~5 L/min;接濕化裝置;據患者病情變化、血氣分析指標調整通氣時間;第1天累計時間不短于20 h,以后據病情及血氣指標逐漸減少通氣時間,至少連用3 d~6 d;觀察神志、呼吸頻率、心率、血壓、外周血氧飽和度,對比分析治療前后的血氣分析指標。
1.3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采用配對t檢驗。
2 結果
2.1 臨床轉歸 以BiPAP通氣治療后,12例患者于2 h內呼吸困難減輕,心率降至100次/min以下,外周血氧飽和度上升至90%以上。其中9例患者于4 h內神智轉清,3例于8 h內神智轉清;3例治療6 h后家屬要求放棄治療;其余患者全部治療成功;無創通氣有效率80%。BiPAP治療有效12例,于輔助通氣停止后繼續常規治療3 d~5 d,病情穩定出院。
2.2 血氣變化 經BiPAP治療的12例動脈血氣均有顯著改善,見表1。
表1 BiPAP無創通氣治療前后動脈血氣比較(略)
2.3 不良反應 面部壓迫感8例,上腹飽脹3例,口咽干燥6例。無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及肺氣壓-容積傷發生。
3 討論
COPD并發Ⅱ型呼吸衰竭隨病情發展時PaO2進一步下降,PaCO2進一步升高,并出現意識障礙,如不及時搶救則危及生命。其主要病理生理改變為氣道阻力增高,內源性呼氣末正壓(PEEPi)形成,使呼吸功耗增加,產生呼吸肌疲勞[2]。應用BiPAP無創呼吸機治療呼吸衰竭患者,吸氣時有一個較高的吸氣壓,可幫助患者克服氣道阻力、增加肺泡通氣量,同時改善氣體在肺內分布不均的狀況,促使肺泡中氧向血液彌散,減少無效死腔氣量[3]。呼氣時PEEP可對抗內源性呼氣末正壓,防止肺泡萎陷,改善彌散功能,使肺泡內CO2有效排出,從而達到提高PaO2、降低PaCO2目的,是治療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15例COPD并發2型呼吸衰竭患者經BiPAP無創通氣治療,12例迅速糾正了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改善了臨床癥狀,避免了氣管插管或切開及有創機械通氣。傳統機械通氣由于人工氣道的建立,增加了患者痛苦,易引起呼吸機相關肺炎,且操作技術要求較高,程序繁瑣,費用高,難以在基層醫院推廣。(鼻)面罩CPAP已成為COPD并發Ⅱ型呼吸衰竭急性加重的最有效治療措施之一,能降低PaCO2,減輕呼吸困難,從而降低氣管插管和有創機械通氣的使用,縮短住院天數,降低病死率[4]。對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可適當放寬無創通氣適應證,選擇自主呼吸能與呼吸機配合,具有排痰能力,且無機械通氣禁忌證者。同時盡早上機,及時幫助患者糾正呼吸肌疲勞,改善通氣泵功能并促進咳痰,可有效地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在使用前應耐心向患者及家屬說明使用(鼻)面罩的必要性、正確的配戴方法等,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不斷鼓勵和安慰患者堅持使用呼吸機,提高依從性。(鼻)面罩大小及松緊舒適度,以增加舒適感,利于患者耐受。注意觀察病情,注意濕化,指導患者間斷咳痰以保證氣道通暢,盡量用鼻呼吸,防止咽干、腹脹及痰栓形成,必要時置胃管排氣,加強護理,均能更好提高療效。在應用過程中若出現嘔吐、嚴重的上消化道出血、低血壓、心律失常時應及時停用。對極度危重的呼吸衰竭或無自主呼吸者,無創通氣尚不能替代有創通氣。對呼吸道分泌物明顯增多且引流不暢者宜盡早建立人工氣道,進行有創通氣。總之,早期合理使用(鼻)面罩CPAP臨床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可明顯縮短治療時間,減少醫療費用,且使用方便,操作靈活,患者痛苦小,更容易為患者、家屬所接受,值得基層醫院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2,25(8):451460.
下呼吸道感染是臨床常見的感染性疾病,肺炎是我國住院小兒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了解閩東地區兒童與成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差異及耐藥特點,適時有針對性的制定經驗性抗感染方案,筆者對2011~2012年兒科與成兒呼吸內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藥性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菌株來源 研究的醫院為一所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對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兒科和成人呼吸內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養分離病原菌?;颊哂盟幥坝蓪?谱o士采集痰標本后立即送微生物室,并于1 h內接種。送檢標本經肉眼篩查和痰涂片檢查,每低倍鏡視野見白細胞超過25個、鱗狀上皮細胞少于10個的行細菌培養。
12 菌株鑒定與藥敏試驗 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3版進行操作,采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VITIK2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及配套復合板進行菌株鑒定及藥敏試驗,抗菌藥物敏感試驗按照美國國家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NCCLS 2008年版的標準判斷藥敏結果。
13 統計學方法 菌株及藥敏試驗用WHONET54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處理。
2 結果
21 病原菌分布及比例 兒科2776例痰培養檢出病原菌933株,陽性率為336%;其中革蘭陰性桿菌764%,主要是流感嗜血菌408%、腸桿菌科細菌179%;革蘭陽性球菌221%;真菌15%。成人呼吸內科3230例痰培養檢出病原菌880株,陽性率276%;其中革蘭陰性桿菌569%,主要是非發酵菌19%、腸桿菌科細菌186%;革蘭陽性球菌35%;真菌396%。見表1。
22 主要革蘭陰性桿菌耐藥率 兒科檢出流感嗜血菌耐藥率低,肺炎克雷伯菌中產ESBLs菌占137%,大腸埃希菌中產ESBLs菌占350%。呼吸內科檢出肺炎克雷伯菌中產ESBLs菌占120%,大腸埃希菌中產ESBLs菌占304%。見表2、3。
23 主要革蘭陽性球菌耐藥率 兒童和成人下呼吸道感染主要革蘭陽性球菌皆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見表4。
3 討論
本研究中兒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占764%,革蘭陽性球菌217%,真菌僅占15%。與有關文獻報道相似[12],病原菌排前4位依次為流感嗜血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與張海瓊等[3]報道排序有明顯差異,提示兒童下呼吸道感染的菌群分布和構成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存在很大差異。成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中革蘭陰性桿菌占569%,革蘭陽性球菌僅占35%,真菌占396%,與郭佳等[4]報道相似,排前4位依次為真菌、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真菌的檢出率較高。
流感嗜血菌在兒童痰培養中檢出率比較高,占408%,成為兒童下呼吸道感染主要致病菌,這與王均樂[5]報道一致,幾乎皆為敏感菌株,其對兒科常用β-內酰胺類、大環內酯類的抗菌藥物幾乎都敏感。兒童與成人檢出肺炎克雷伯菌中產ESBLs菌分別占137%、120%,大腸埃希菌中產ESBLs菌分別占350%、304%,均明顯低于穆海霞[6]報道的608%、575%,提示本地區肺炎克雷伯、大腸埃希菌產ESBLs較低,對碳青酶烯類藥物100%敏感,對常用抗菌藥物仍有較好的敏感性。
金黃色葡萄球菌仍為下呼吸道感染主要革蘭陽性球菌,但在成人中所占比例很低,兒童MRSA檢出率為290%,而成人MRSA檢出率為476%,兩者對萬古霉素、利奈唑胺的敏感率為100%。
肺部真菌感染在成人中赿來赿來常見,檢出率占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396%,比例較高,與黃秀榮等[7]報道相似,而兒童僅15%。真菌屬條件致病菌,免疫功能低下、長期應用廣譜抗菌藥物、應用大量激素等是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
本研究結果發現兒童與成人在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上存在明顯差異。兒童病原菌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耐藥比較輕的流感嗜血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占572%,產ESBLs菌株檢出率較低,革蘭陽性球菌還是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并占一定比例,也有MRSA菌株出現,但低于成人水平,故兒童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經驗治療宜選用第一代、二代頭孢菌素,應加大對第三代頭孢菌素應用的監督,以減輕抗菌藥物的選擇壓力,減少耐藥菌株的產生。成人細菌感染以非發酵菌、腸桿菌科細菌為主,非發酵菌對頭孢一代、二代天然耐藥,革蘭陽性球菌檢出率低,故成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經驗治療宜選用第三代頭孢菌素和喹諾酮類藥物,并且真菌檢出率高,臨床醫師應及時評估病情,是否聯合選用抗真菌藥物治療。
總之,感染是臨床治療的難點,經驗用藥不是盲目選擇,應充分了解本地區不同人群感染部位的細菌分布情況和耐藥特點,合理選用抗菌藥物,并及時行病原學檢測,依藥敏結果調整用藥,遏制細菌耐藥。
參 考 文 獻
[1] 牛安琳.小兒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中國實用醫藥,2011,6(27):149150
[2] 葉滿,文曉君.小兒下呼吸道感染常見病原菌分布及耐藥分析.檢驗醫學與臨床,2010,7(1):2324
[3] 張海瓊,唐寧.小兒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與耐藥性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8):41654167
[4] 郭佳,陳志營,譚平.呼吸內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7):38773880
[5] 王均樂.2008~2010年兒童痰培養病原菌變遷及耐藥性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7):39013903
【關鍵詞】 BiPAP呼吸機; 無創輔助通氣; 老年; 慢性肺源性心臟??; Ⅱ型呼吸衰竭
中圖分類號 R541.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2-0138-02
doi:10.14033/ki.cfmr.2016.2.078
隨著醫學技術不斷發展,呼吸機在臨床上的廣泛使用為危重患者提供了生命支持。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在臨床上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由慢阻肺引發的肺循環壓力和右心負荷增高,進而導致右心出現功能性缺陷疾病,嚴重時會導致Ⅱ型呼吸衰竭,進而發生死亡,給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威脅[1]。BiPAP呼吸機是雙水平氣道無創正壓通氣,它的體積較小,適合無創正壓通氣。本文對筆者所在醫院2010年3月-2015年3月呼吸科收治的80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并發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為觀察組,采用BiPAP呼吸機治療,并以同期收治采用常規治療的80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并發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為對照組,現將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0年3月-2015年3月筆者所在醫院呼吸科收治的80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并發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齡62~83歲,平均(73.1±4.5)歲,其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26例,合并支氣管擴張患者34例,合并支氣管哮喘患者20例。對照組80例患者為同期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并發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齡61~84歲,平均(75.3±6.2)歲,其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24例,合并支氣管擴張患者37例,合并支氣管哮喘患者19例。所有患者在入院時神志均正常,沒有其他嚴重的心、肝、腎功能損害疾病,沒有進行過有創通氣治療或無創呼吸機治療。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家屬均知曉筆者所在醫院本次研究內容,并同意患者參與筆者所在醫院本次研究,均已簽署研究同意書。
1.2 診斷標準
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變化、病史,經胸片檢查、心臟彩色多普勒檢查、血氣分析等輔助檢查,確定所有患者均為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并發Ⅱ型呼吸衰竭[2]。
1.3 方法
兩組患者在入院后均進行常規治療,使用抗生素控制肺部感染,清除患者口腔、鼻、咽、氣管的分泌物,保證呼吸通暢,給予低流量吸氧,短時間使用利尿劑行脫水治療,保證患者的水電解質處在平衡的狀態。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觀察組患者采用BiPAP呼吸機行無創輔助通氣治療,患者戴面罩吸氧,模式為S/T,呼氣的正壓在初始時設置在4 cm H2O以下,吸氣的正壓在初始時設置在8~10 cm H2O,而后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適應情況逐漸增加正壓,吸氣的正壓維持在14~24 cm H2O,血氧飽和度在90%,每天通氣18 h以上,氧流量控制在4~10 L?;颊叩牟∏榉€定后,逐步降低呼氣正壓、吸氣正壓、通氣時間,患者的吸氣正壓下降到初始設置的壓力時,可以停止呼吸機的使用。在通用后,密切觀察患者的體征變化,若患者感覺到胸悶、出汗、心率過快,二氧化碳分壓增加10 mm Hg以上,則要立即進行BiPAP呼吸機行無創輔助通氣治療。如果患者在治療中出現病情加重、低氧血癥或出現嚴重的并發癥,要及時采取有創機械通氣治療。
1.4 觀察指標
詳細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心率、呼吸頻率、平均動脈壓的變化,以及動脈血氣分析pH、PaCO2、PaO2、SaO2的變化、臨床治療有效率、并發癥發生率進行比較分析[3]。
1.5 療效判定標準
經過治療后,病情得到明顯改善,好轉出院為有效治療;病情沒有發生改善或出現加重、惡化的情況,轉為有創機械通氣治療或死亡,為無效治療[4]。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病情均有所改善,對照組患者pH、PaCO2、PaO2、SaO2變化均明顯低于觀察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心率、呼吸頻率、平均動脈壓比較
觀察組患者心率、呼吸頻率、平均動脈壓治療后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及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80例患者,有效治療76例,有效率為95.0%,對照組80例患者,有效治療52例,有效率為65.0%,觀察組患者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并發Ⅱ型呼吸衰竭發生的原因是支氣管、氣管等呼吸器官發生異常,導致氣道阻力增加,降低了呼吸效率,進而造成患者出現呼吸疲勞,增加了機體內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了氧氣含量,引發不同程度的其他器官異常疾病[5]。而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引發了高碳酸血癥或由高碳酸血癥引發的其他疾病,在發病早期血壓可能升高,晚期則血壓出現下降,嚴重時會導致休克。因此,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并發Ⅱ型呼吸衰竭治療的關鍵是解決機體缺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過高問題。
BiPAP呼吸機體積較小,無創輔助通氣能夠改善機體的血氧飽和度、酸堿度、二氧化碳分壓、血氧分壓,對患者發生的呼吸衰竭癥狀給予糾正。這是因為BiPAP呼吸機能夠通過雙水平氣道正壓對患者的呼吸提供輔助,通過正壓力幫助患者克服在吸氣時肺部的回縮力,從而對氣壓傷及肺部過度通氣進行有效的預防,及時排出機體殘留的二氧化碳[6]。此外,BiPAP呼吸機能夠提高患者睡眠期間發生的呼吸驅動力,改善患者肺部的通氣量,進而對肺源性心臟病并發Ⅱ型呼吸衰竭進行治療,而且夜間使用BiPAP呼吸機在患者機體功能的改善上效果更為顯著。在治療的過程中,醫護人員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發現患者出現病情沒有改善或加重的情況,要及時轉為有創通氣治療[7-8]。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采用BiPAP呼吸機行無創輔助通氣治療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并發Ⅱ型呼吸衰竭的臨床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的方式,且觀察組患者的心率、呼吸頻率、平均動脈壓均優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潘慧明.BiPAP呼吸機無創輔助通氣治療老年慢性肺心病并發Ⅱ型呼吸衰竭71例臨床體會[J].河北醫學,2011,22(10):1371-1373.
[2]楊曉東,鮑文華,馬雪梅,等.無創呼吸機治療慢性肺心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療效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29):7142-7143.
[3]劉慶紅.BiPAP呼吸機治療老年慢性肺心病并發Ⅱ型呼吸衰竭病人的護理[J].中國美容醫學,2010,19(z1):204-205.
[4]郭青云,湯麗萍,李改平,等.BiPAP無創通氣治療慢性肺心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臨床觀察[J].軍醫進修學院學報,2010,31(5):425-426,439.
[5]鄭詠儀,鄭國雄.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BiPAP通氣效果的研究[J].當代醫學,2012,18(17):98-100.
[6]鄭詠儀,鄭國雄.BiPAP通氣對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氣、D2D及CRP的影響[J].吉林醫學,2012,33(16):3406-3408.
[中圖分類號]R56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208(2009)13-0014-02
急性呼吸衰竭(ARF)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改善通氣是治療呼吸衰竭的重要環節,而機械通氣又是改善通氣的有效手段。經鼻面罩雙水平氣道正壓(BiPAP)無創通氣以其操作簡單、使用方便、患者易接受等特點而受到臨床醫生的青睞。但對其用于COPD急性呼吸衰竭的有效性尚存爭議。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將BiPAP無創通氣用于COPD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療,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COPD急性呼吸衰竭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COPD診療指南(2002)規定的標準和呼吸衰竭的診斷標準。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齡(60±9)歲?;颊弑浑S機分為兩組:實驗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具備下列條件之一的除外:(1)有緊急插管指征:意識喪失,呼吸停頓,或心率低于45次/min,收縮壓低于70 mm Hg;(2)嚴重的心律失常;(3)上呼吸道梗阻或鼻面部損傷;(4)呼吸道分泌物較多且清除困難。
1.2 治療方法所有人選患者均給予抗感染、祛痰、氣道分泌物引流和擴張支氣管等治療。實驗組患者采用經鼻面罩雙水平正壓無創通氣:予口鼻面罩(購自上海中山醫院),接Newport E200型呼吸機行無創機械通氣。Sport模式下予壓力支持(PSV)通氣8~14 cm H2O,外加3―5 L/min持續氣流(Bias Flow),并調節呼氣末正壓(PEEP)2-5 cm H20,使患者在吸入氧濃度(Fi22)30%~40%時。保持氧飽和度(saO2)>90%。對照組經鼻導管持續吸入Fi030-40%的氧氣。
1.3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2 h和12 h后經股動脈取血2 ml行血氣分析,同時記錄呼吸頻率(RR)、心率(HR)、平均血壓(MBP)等指標。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樣本均數的t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的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年齡、性別、RR、HR、MBP以及血氣各項指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O.05)。實驗組通氣治療后2 h,二氧化碳分壓(PC02)從治療前的(54±10)mm Hg降至(44±11)mm Hg;氧分壓(P02)從(55±20)mm Hg上升至(79±22)mm Hg,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不良反應實驗組治療12 h出現胃脹氣3例,口咽干燥5例。
3討論
COPD患者由于氣道限制和肺泡彈性減退,肺充氣過度使呼吸肌處于機械不利位置,易導致慢性呼吸肌疲勞,同時呼吸中樞驅動能力及感受能力降低,對低氧和高碳酸血癥的反應也隨之降低,易引起嚴重的缺氧和CO2潴留。COPD患者呼吸阻力增加和動力性肺過度充氣,導致呼吸肌被過度拉長,呼吸肌收縮效率降低,加上內源性呼吸末正壓(PEEPi),患者很容易發生呼吸肌衰竭。呼吸肌衰竭引起有效通氣量下降。進而導致缺氧和CO2蓄積。因此COPD呼吸衰竭的治療增加通氣量、緩解呼吸肌疲勞是關鍵。
如果高碳酸血癥繼續惡化且合并酸中毒和意識障礙,為保證正常通氣常需要機械通氣。機械通氣的目的在于幫助患者度過急性呼吸衰竭期加重期,并增加慢性通氣受損患者的氣體交換,為進一步治療創造條件。Ambmsino于1989年首次報道,經鼻面罩雙水平正壓通氣可有效增加通氣量,改善呼吸衰竭患者的癥狀。2003年SARS流行時,該方法用于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本研究中,實驗組經鼻面罩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2 h,PC02從治療前的(54±10)mm Hg下降到(44±11)mm Hg,P02從(55±20)mm Hg上升至(79±22)mmHg。隨之,pH、RR等指標也相應改善。治療12 h,這些指標進一步改善,而對照組不管治療2 h還是12 h,改善都不明顯。這些結果表明,經鼻面罩雙水平氣道正壓無創通氣用于COPD呼吸衰竭的治療是可行的。
應用BiPAP無創通氣治療后,可明顯提高Pa02,使PaC02下降,其原因為:(1)無創通氣通過正壓通氣克服了氣道阻力,并可提供外加的內源性呼氣末正壓(PEEPi)而減少吸氣作功,使呼吸肌疲勞得以緩解。(2)在呼氣末保持一定正壓,從而避免了末梢支氣管萎陷,有利于CO2排出,并可減少由于存在內源性呼氣末正壓所致的吸氣功耗增加。(3)加用單向活瓣,防止重復呼吸,有助于C02排出。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75例中男53例,女22例;年齡22~89歲,平均(68±5)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7例、腦血管意外19例、特發性間質性肺炎、喉癌各8例,ARDS 3例;均行機械通氣。經鼻氣管插管5例、經口氣管插管53例、氣管切開17例,全部病例均行鼻飼。
1.2 原因分析
(1)人工氣道的建立:氣管插管明顯削弱了食管對反流胃內容物的清除功能,并可抑制吞咽活動,易使反流胃內容物吸入肺內[1],氣管插管氣囊壓迫食管括約肌群,使防止胃內容物逆流的功能下降,亦增加了的反流機會。(2)呼吸機機械通氣對胃腸道的影響:機械通氣患者由于正壓通氣易發生胃腸功能紊亂:由于氣囊充氣不足,加壓氣體從氣囊逸出引起吞咽反射亢進,也可能造成反流和吸入。(3)鼻飼胃管的影響:機械通氣患者常因氣管插管昏迷.神志模糊,不能自行進食,需插胃管供給營養,而置入鼻胃管使食管下括約肌關閉受阻而致胃管反流和誤吸,易并發吸入性肺炎而加重病情。(4)抑酸藥物的使用:人工氣道呼吸機輔助通氣常規早期預防性應用抑酸藥防止消化道出血。抑酸藥抑制了胃酸的分泌,使胃液pH值改變,導致胃內細菌繁殖和鼻咽部定植菌向下呼吸道轉移,同時減慢了食物的水解,使得蛋白酶活性降低,延緩胃排空,可造成胃內容物的反流和誤吸。(5)ICU常用藥物的使用:如鎮靜劑、肌松藥、茶堿類藥、多巴胺、酚妥拉明、抗膽堿類藥,部分鈣拮抗劑可降低食管下段括約肌張力和損害抗反流屏障,使胃食管反流次數明顯增多[2]。(6)意識狀態的改變:ICU患者處于昏迷,神志模糊狀態會厭反射受抑制,咳嗽、吞咽反射減弱或消失,易引起胃液反流誤吸入肺內。
2 護理
2.1 保持呼吸道通暢
加強氣囊護理,加強口咽部和氣管內吸痰,有利于減少誤吸的發生。鼻飼前應先吸凈氣道及口腔內的分泌物,在鼻飼中及鼻飼后30min內盡量不要吸痰,以免刺激引起反流,定時檢查氣囊充氣量,以不漏氣為宜,一般<10ml,維持氣囊壓在25~30cmH2O,氣囊放氣前應先吸凈氣囊周圍的分泌物,帶沖洗導管的氣管套管每2h氣囊上方沖洗一次。
2.2 預防隱匿性吸入
隱匿性吸入是機械通氣患者發生吸入性肺炎的一個重要原因,常由于咽喉部或聲門下,氣管套管及氣管插管氣囊上部的分泌物及通氣機回路中污染的冷凝液微量吸入所致,故除做好上述主要誘因的防范護理外,還應及時傾倒集水瓶冷凝液,1次/周更換呼吸機管路,以減少肺吸入,減輕肺損傷[3]。
2.3 評估患者的吞咽功能及咳嗽反射
本組患者吞咽反射及咳嗽反射明顯減弱,根據吞咽能力分級標準結果:“高度誤吸危險”。監督患者是否服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利用其引起咳嗽的副作用,來增加咳嗽反射。
2.4 加強口腔護理
口咽部是消化道與呼吸道的共同開口處。口咽部的細菌極易移行至呼吸道而導致肺部感染,因此要加強口腔護理,2~3次/d。
轉貼于
2.5 改善胃腸功能
餐后1h按摩腹部3次/d,10~15min/次,促進胃腸蠕動減輕腹脹,并協助患者被動運動,如上肢伸展、握拳、下肢抬腿、屈膝、蹬足等運動。服用食管下端括約肌張力的藥物如莫沙比利能加速胃蠕動和排空,嗎丁啉可使幽門舒張直徑增大,胃排空率增快,或服用中藥。避免長期使用能降低食管括約肌張力的藥物如茶堿類藥,受體激動劑等。
2.6 妥善固定胃管
確保位置正確,放置鼻胃管后,妥善固定胃管,胃管入口應有明顯標志,可用棉繩在標志處打結后再纏繞于患者耳后固定,松緊度以1指為宜,每次鼻飼前均應抽取胃液及觀察標記。每次更換鼻飼管時,應用止血鉗夾住其尾端向外迅速拔出。kiver的臨床研究顯示,經鼻胃管的誤吸率為46%,而鼻腸管內鼻飼的誤吸率僅為6%。條件允許盡量使用鼻腸管。
2.7 定時測量胃內殘留量
每隔4h聽診腸鳴音,以確定有無胃動力不足。每次鼻飼前應測胃內殘留量,若殘留量為鼻飼量的50%,應暫停鼻飼。多數研究認為若胃內容物潴留量>100~150ml,必要時停止或減慢喂食速度。
2.8 鼻飼護理
鼻飼后取半臥位,抬高床頭30~45°,保持60min,30min內不可翻身[4]??蓽p少胃內容物的反流,可使口咽部分泌物向咽部聚積,刺激吞咽從而減少誤吸發生。若患者出現突然分泌物增多,應警惕有無胃內容物反流誤吸,如出現誤吸應及時處理,以防意外發生。根據患者的病情及時調整管飼營養液的溫度、量及時間,目前多采用營養泵滴注法或微泵推注法替代傳統鼻飼推注法,減慢鼻飼速度,每次鼻飼液不宜過多,控制在200~300ml,溫度在40℃較為合適,以免冷熱刺激而致胃痙攣造成嘔吐、誤吸。
3 討論
呼吸衰竭患者機械通氣存在較多易引起吸入性肺炎的因素。重視機械通氣患者鼻飼與吸入性肺炎的關系,通過精心護理制定切實可行的護理措施,既滿足患者營養需要又減少誤吸的發生,降低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提高了機械通氣患者搶救的成功率,減少住院天數,降低住院費用。
參考文獻
1 羅小青. 機械通氣中鼻飼與吸入性肺炎的相關性護理對策. 現代醫學,2005(5):50~51.
[中圖分類號] R5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1(a)-039-02
Clinical study on BiPAP combined with respiratory stimulant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encephalopathy and COPD
LI Yanjie
Department of Internal, Features Hospital of Daqing Oilfield General Hospital Group, Heilongjiang Province, Daqing 16341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BiPAP combined with respiratory stimulant and Xingnaojing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encephalopathy and COPD. Methods: 66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encephalopathy and COPD were selected to divide into three groups and each for 22 cases, patients in group A were given BiPAP plus Naloxone, Nikethamide and Xingnaojing; Group B was given BiPAP plus Naloxone and Xingnaojing; Group C was given BiPAP plus Naloxon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hree method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efficient of the method which used BiPAP plus Naloxone, Nikethamide and Xingnaojing was 90.9%, and its effect of blood gas analysis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two groups (P
[Key words] BiPAP; COPD; Pulmonary encephalopathy; Respiratory stimulant; Xingnaojing
肺性腦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急性發作的嚴重并發癥之一,常導致患者的死亡[1]。BiPAP在治療COPD急性加重患者的作用已經得到公認[2],多與呼吸興奮劑聯用,亦有報道[3]稱與醒腦靜聯用效果良好,因此本研究就BiPAP聯合呼吸興奮劑(納洛酮+尼可剎米)+醒腦靜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OPD)合并肺性腦病的臨床療效進行相關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2010年入院的COPD合并肺性腦病患者66例,其中,男42例,女24例。所有患者入院時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符合COPD合并肺性腦病的診斷標準[4]。所有患者隨機分為A、B、C三組,每組各22例。在BiPAP的基礎上,A組聯合納洛酮+尼可剎米+醒腦靜治療,B組給予納洛酮+醒腦靜治療,C組給予納洛酮治療。三組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組患者均采取BiPAP通氣:ST模式,吸氣相正壓10~20 cm H2O(1cm H2O=0.098 kPa),呼氣相正壓2~6 cm H2O,吸氧流量2~3 L/min。常規吸氧、化痰平喘、抗感染、激素治療,療程均為3 d。A組在此上給予納洛酮2 mg、尼可剎米1.5 mg于50 ml生理鹽水中以5 ml/h速率微量泵靜點,1次/24 h,加醒腦靜20 ml靜脈注射,2次/24 h。B組在此基礎上給予納洛酮2 mg于50 ml生理鹽水中以5 ml/h的速率微量泵靜點,1次/24 h,加醒腦靜20 ml靜脈注射,2次/24 h。C組在此基礎上給予納洛酮2 mg于50 ml生理鹽水中以5 ml/h速率微量泵靜點,1次/24 h。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體征、意識恢復的時間;統計兩組患者氣管插管率,治療有效率;測定治療前和治療后動脈血氣分析等變化[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法。以P
2 結果
2.1 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后三組患者癥狀改善結果見表1,A組在意識障礙改善時間上與B、C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臨床癥狀比較(x±s,h)
注:與A組比較,AP
2.2 動脈血氣變化結果
三組患者接受治療前、治療后12 h及72 h動脈血氣變化情況見表2,三組患者隨著治療時間的增長,PaO2明顯增長、PaCO2下降顯著、pH值改善明顯(P0.05),但均與A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動脈血氣變化結果比較(x±s)
注:1 mm Hg=0.133 kPa;與A組比較,AP
2.3 治療有效率及相關結果比較
三組患者經過治療后總有效率大于68.2%,B組有效率低于A組,C組有效率、死亡率及氣管插管率與A、B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3 討論
目前國內廣大基層醫院主要以BiPAP聯合呼吸興奮劑進行治療[5-6],研究表明[7]兩種藥物聯用,能有效改善大腦對CO2潴留的耐受性,使呼吸加深加快,促進CO2的排出,這與本研究結果相同,本研究動脈血氣分析結果顯示A組PaO2明顯增長、PaCO2下降顯著、pH值改善明顯(P
本研究通過BiPAP與呼吸興奮劑及醒腦靜聯用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腦病效果比較滿意,并總結出以下臨床經驗:①對于尚未達到插管指征者,考慮改善呼吸肌疲勞,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已達到插管指征但患者拒絕時,可考慮采用本方法治療。②意識障礙不是本方法的禁忌證,臨床上應通過密切監測,判斷療效,如果患者出現癥狀無緩解或惡化,應考慮選擇有創通氣。③呼吸興奮劑使用時限:由于尼可剎米可導致耗氧量和CO2產生量均增加,呼吸肌易疲勞加重,因此不宜長期使用。
總之,本研究通過短期以BiPAP與呼吸興奮劑、醒腦靜聯用,使患者自主呼吸增強,獲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可作為臨床中治療COPD合并肺性腦病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朱元玨,陳文彬.呼吸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611-617.
[2] Appendini L, Patessio A, Zanaboni S, et al. Physiologic effects of 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and mask pressure support during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J]. Am J Respir Crit Med,1994,149(13):1069-1076.
[3] 練翠云.醒腦靜聯合納洛酮治療肺性腦病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13):1599-1600.
[4] Díaz GG, Alcaraz AC, Talavera JC, et al. Noninvasive positive-pressure ventilation to treat hypercapnic coma secondary to respiratory failure [J]. Chest,2005,127(3):952-960.
[5] 魏桂蓮.納洛酮聯合BiPAP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腦病療效觀察[J].臨床醫藥實踐,2010,19(10):748-749.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combined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type two by bi-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BiPAP) breathing machine.Methods 87 patients older than 60 years suffered from COPD combined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type two were enrolled and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41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46 cases).Routine 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 was adopted in both groups while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BiPAP breathing machine was given in the patients of treatment group.Results 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and carbon dioxide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in 26 patients well-tolerated with BiPAP breathing paring with control group,mean hospital day shortened,the timing of blood gas improvement brought forward and bettered.BiPAP treatment slowed down the frequency of respiratory and heart rate with no influence on patients blood pressure.No abdominal distention,skin crush,wind-contusion and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was complicated.Conclusion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via face mask by BiPAP breathing machine is an efficient and safe treatment on COPD combined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type two.
【Key words】 BiPAP breathing machine;COPD;respiratory failure type two;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常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有創機械通氣治療效果肯定[1],但因其存在創傷性、依從性和并發癥等問題,嚴重影響其在老年患者中的臨床應用?;仡?001年4月~2006年6月,我院對41例老年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應用雙水平正壓通氣(BiPAP)呼吸機進行無創機械通氣治療,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按照2002年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定的COPD診斷標準[2]符合診斷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87例。應用雙水平正壓通氣治療組41例,均為男性,年齡67~88歲,平均73±2.8歲,平均病程26±5.4年。其中,合并肺心病心力衰竭34例,意識障礙16例,高血壓6例,營養不良22例。對照組46例,均為男性,年齡63~83歲,平均75±3.1歲,平均病程27±6.1年。其中,合并肺心病心力衰竭28例,意識障礙8例,營養不良18例。剔除休克、咳大量黏液稠痰或咳嗽無力易窒息患者。兩組患者臨床特征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儀器和設備 呼吸機為美國偉康公司生產的BiPAP S/T D30型呼吸機;血氣分析儀為美國生產MEDCIA血氣分析儀;鼻罩選用普通硅膠膜鼻罩。
1.3 方法
(1)兩組均給予常規抗感染、解痙平喘、祛痰、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以及營養支持等治療。
(2)治療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同時進行經鼻罩BiPAP呼吸機無創機械通氣治療。采用S/T工作模式。吸氣壓(IPAP)從6~8cmH2O開始,根據患者經皮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動脈血氣分析結果和耐受程度,0.5~2h調整參數1次,逐漸延長通氣時間或上調IPAP至10~25cmH2O,平均14.3±2.1cmH2O。呼氣壓(EPAP)從2~5cmH2O開始,平均3.3±1.2cmH2O。備用呼吸頻率為12~16次/min。呼吸機使用頻率和時間:2~3次/d,2~5h/次,累計時間≥8h/d。吸入氧流量根據血氣分析或SpO2(>90%)及時調整。病情好轉后逐漸下調參數,縮短通氣治療時間,直至完全撤機。呼吸機治療期間,有專人護理,幫助患者排痰,治療間歇期,經鼻導管給氧。對照組持續給予1~3L/min吸氧,并酌情給予呼吸興奮劑。
(3)監測治療前后呼吸(R)、心率(HR)、收縮壓(SBP)、舒張壓(DBP)、酸堿度(pH)、動脈血氧分壓(PaO2)、二氧化碳分壓(PaCO2)等指標變化。觀察呼吸機治療耐受情況、疾病轉歸、血氣改善時間(治療后呼吸困難、紫紺消失和第一次血氣PaCO2≤60mmHg的時間)和平均住院天數。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均數采用t檢驗,使用SPSS 10.0軟件分析。
2 結果
2.1 呼吸機治療耐受情況 治療組41例患者,均完成經鼻罩BiPAP呼吸機無創機械通氣的操作。26例耐受良好,3例無創機械通氣失??;10例因病情變化而改氣管插管行有創通氣治療。
2.2 疾病轉歸 治療組41例患者中病情穩定后出院者26例;改有創通氣者10例;死亡5例。意識障礙者16例,無創通氣治療6h后神志清楚。對照組46例中病情穩定出院者22例;改有創機械通氣15例;死亡9例。
2.3 血氣改善時間 和對照組比較,治療組血氣改善時間明顯縮短(39.2±7.20h比111.3±12.80h,P<0.01)。
2.4 平均住院天數 和對照組比較,治療組平均住院天數縮短(12.3±4.2天比16.3±5.4天,P<0.05)。
2.5 治療組治療前后血氣指標變化 見表1。表1 治療組治療前后血氣指標化
2.6 對照組治療前后血氣指標變化 見表2表2 對照組治療前后血氣指標變化
2.7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指標差值比較 見表3。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指標差值比較
2.8 治療組治療前后心率、血壓的變化 治療后心率由99.2±6.8次/min降至86.3±6.8次/min(P<0.01),收縮壓和舒張壓無明顯變化(118.3±2.8/79.2±2.1mmHg比117.6±2.9/78.3±2.4mmHg,P>0.05)。
2.9 不良反應 在使用無創機械通氣患者中,有3例治療3h后PaCO2輕微升高,繼續治療PaCO2逐漸下降。無1例發生腹脹、皮膚壓傷、氣壓傷或呼吸機相關肺炎等反應。
3 討論
老年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有年齡大、病程長、癥狀重、合并癥多等臨床特點。常因合并營養狀況不佳和呼吸肌功能障礙,一般單純藥物療效欠佳,搶救時多需要機械通氣治療。有創機械通氣是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一種有效治療方法。在臨床實踐中,因其存在人工氣道的高風險性和治療帶來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以及經濟上的負擔等問題,常導致許多老年患者或家屬放棄有創通氣治療。本研究表明,對于老年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經鼻罩方式進行BiPAP無創機械通氣治療不失為一種簡單易行、有效安全的治療方法,對初次接受呼吸機治療的患者,應努力消除其緊張情緒,合理調整通氣壓力和通氣時間,以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BiPAP呼吸機可在呼氣相、吸氣相提供不同水平的氣道壓力支持(PSV)和呼吸末正壓(PEEP)通氣,改善通氣和換氣功能,降低呼吸肌功耗,緩解呼吸肌疲勞,提高PaO2和降低PaCO2,從而改善呼吸功能[3]:BiPAP還可減少回心血量,減輕心臟前后負荷,降低心室跨壁壓,減輕肺水腫,增加心肌供氧,減慢心率,從而改善心功能[4]。BiPAP無創通氣治療老年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有效率達60%~82%[5]。本文結果顯示,治療組BiPAP治療后,其PaO2和PaCO2較治療前明顯改善;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平均住院天數縮短、血氣改善時間提前和血氣改善程度更好,均優于對照組。
BiPAP無創機械通氣治療簡單易行,可間斷、長期或家庭使用,是一種非常安全的治療方法。與有創通氣相比,BiPAP無創通氣可避免60%~70%的氣管插管[6],避免或減少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對循環系統影響小,不易發生氣壓傷,便于病情觀察和氣道管理,有利于患者排痰、進食、講話,減少腹脹。本文接受BiPAP治療的26例患者,BiPAP治療對血壓水平無明顯影響,還可減慢呼吸和心率頻率,無1例發生腹脹、皮膚壓傷、氣壓傷或呼吸機相關肺炎等不良反應。
【參考文獻】
1 俞森洋.現代機械通氣的理論和實踐.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127-157.
2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2,25:453-460.
3 Pank PK,Elliotl MW.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acute exacerbation of COPD.Q J M,1998,91:657-660.
有創機械通氣;無創機械通氣;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
近年來,由于我國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與全球氣候的變化,使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發病率逐年升高,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以不完全可逆的通氣氣流受限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該病的氣流受限癥狀呈持續性加重,是閉塞性細支氣管炎和肺氣腫所致的持續性氣道阻塞。長此以往,將逐漸發展為呼吸衰竭,目前臨床上普遍應用的治療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方式為機械性通氣,機械性通氣是指通過呼吸機建立起氣道與肺泡之間的壓力差,利用壓力差來促使患者呼吸,也就是利用機械代替自主呼吸的一種治療方式。而機械性通氣有兩種,一種為有創機械性通氣,即通過有創人工氣道(如經口、經鼻氣管插管)與呼吸機相連接,進行通氣治療;另外一種為無創機械性通氣,即僅通過無創人工氣道(如面罩、鼻罩等)與呼吸機相連接,進行機械通氣。那么這兩種機械通氣對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治療效果有無差別,哪個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復就是本次研究的重點。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呼吸內科進行治療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研究對象入選標準為:①年齡為18周歲以上。②其臨床癥狀符合使用呼吸機標準。③同患者本人或者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確保其同意參加本次研究。若在研究過程中有研究對象出現疾病急劇惡化,應立即停止參加本次研究,給予搶救措施。最后確定研究對象112例。
1.2 研究方法
1.2.1 抽樣方法
按照患者的住院號隨即將112例調查對象分為兩組,每組56例調查對象,一組為有創呼吸機治療組,一組為無創呼吸機治療組。
1.2.2 研究設計方法
本次研究的設計方法為隨機對照試驗,即有創呼吸機治療組與無創呼吸機治療組的患者進行對照研究,兩組患者均在呼吸機治療前及治療后2 h測定患者的氧分壓、二氧化碳血壓、心率和呼吸頻率,并在使用呼吸機后2個月,檢查患者有無呼吸系統的并發癥,通過比較兩組患者這些指標的變化來判定兩種機械通氣方法的優劣。
1.3 統計學方法
用統計軟件 SPSS 13.0 進行數據錄入和分析, 兩組患者的均衡性檢驗采用χ2檢驗的方法,兩組患者的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的方法進行比較,計數資料的邊角采用χ2檢驗的方法進行比較。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分析及均衡性檢驗結果
利用有創機械通氣治療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研究對象中有男31例(55.36%),女25例(44.64%),年齡位于在18到30歲之間研究對象有5例(8.93%),位于30到40周歲的研究對象8例(14.29%),位于40到50歲之間的研究對象19例(33.93%),50到60周歲的研究對象17例(30.36%),60周歲以上的研究對象有7例(12.50%)。
利用無創機械通氣治療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研究對象中有男30例(53.57%),女26例(46.43%),年齡位于在18到30歲之間研究對象有3例(5.36%),位于30到40周歲的研究對象6例(10.71%),位于40到50歲之間的研究對象18例(32.14%),50到60周歲的研究對象21例(3.75%),60周歲以上的研究對象有8例(14.29%)。
χ2均衡性檢驗結果顯示,P>0.05,說明兩組患者的一般人口學特征分布無明顯統計學意義,兩組均衡可比。
2.2 兩種機械通氣方法治療2 h后氧分壓的對比研究結果
利用有創機械通氣治療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治療前氧分壓最大為5.73 kPa,最小4.27 kPa為,平均值為5.61 kPa,標準差為0.93,治療后氧分壓最大為8.32 kPa,最小6.22 kPa為,平均值為6.19 kPa,標準差為1.23,利用無創機械通氣治療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治療前氧分壓最大為5.09 kPa,最小為4.18 kPa,平均值為4.98 kPa,標準差為0.69,治療后氧分壓最大為9.14 kPa,最小7.85為kPa,平均值為7.61,標準差為0.78,兩組的比較結果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利用無創呼吸機和有創呼吸機進行治療后,兩組患者的氧分壓的差異無明顯統計學意義,說明用兩種方法都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氧分壓,恢復呼吸功能。
2.3 兩種機械通氣方法治療2 h后二氧化碳分壓的對比研究結果
利用有創機械通氣治療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治療前二氧化碳分壓最大為81 kPa,最小為70 kPa,平均值為75.19 kPa,標準差為4.65,治療后二氧化碳分壓最大為60 kPa,最小為52 kPa,平均值為58.91 kPa,標準差為11.46,利用無創機械通氣治療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治療前二氧化碳分壓最大為80 kPa,最小為72 kPa,平均值為74.23 kPa,標準差為10.22,治療后二氧化碳分壓最大為58 kPa,最小為50 kPa,平均值為52.11 kPa,標準差為3.34,兩組的比較結果如表2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利用無創呼吸機和有創呼吸機進行治療后,兩組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壓的差異無明顯統計學意義,說明用兩種方法都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壓,恢復呼吸功能。
2.4 兩種機械通氣方法治療2小時后心率的對比研究結果
利用有創機械通氣治療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治療前心率最大為120次/min,最小為108次/min,平均值為112.32次/min,標準差為10.28,治療后心率最大為88次/min,最小74次/min,平均值為79.23次/min,標準差為9.36,利用無創機械通氣治療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治療前心率最大為118次/min,最小為109次/min,平均值為112.34,標準差為10.65,治療后心率最大為86次/min,最小為72次/min,平均值為80.16次/min,標準差為11.85,兩組的比較結果如表3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利用無創呼吸機和有創呼吸機進行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心率的差異無明顯統計學意義,說明用兩種方法都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心率,使心率恢復正常。
2.5 兩種機械通氣方法治療2小時后呼吸頻率的對比研究結果
利用有創機械通氣治療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治療前呼吸頻率最大為34次/min,最小為25次/min,平均值為29.8次/min,標準差為2.04,治療后呼吸頻率最大為36次/min,最小為26次/min,平均值為30.33次/min,標準差為3.09,利用無創機械通氣治療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治療前呼吸頻率最大為25次/min,最小為21次/min,平均值為22.79次/min,標準差為2.63,治療后呼吸頻率最大為22次/min,最小為18次/min,平均值為20.91次/min,標準差為2.72,兩組的比較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利用無創呼吸機和有創呼吸機進行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呼吸頻率的差異無明顯統計學意義,說明用兩種方法都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呼吸頻率,使呼吸頻率恢復正常。
2.6 兩種機械通氣方法治療1個月后并發癥的對比研究結果
利用有創機械通氣治療1個月后有25例患者發生并發癥,治療后感染率為42.37%,利用無創機械通氣進行治療的患者中只有3例患者發生了感染,感染率僅為5.36%,兩組率的差別經過χ2檢驗顯示P
3 討論
本次研究顯示,雖然患者采用有創機械通氣和無創機械通氣治療的效果有些許差別,但均無統計學意義,說明二者均是臨床上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有效手段,這是因為二者的作用各有千秋,無創機械通氣的優點是:①可以在短時間內使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壓降低,氧分壓升高,呼吸困難程度下降,進而就能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并且無創通氣可以使得慢阻肺患者的長期勞累的呼吸肌得以暫時的休息[1],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復。②操作方便,避免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引起的高感染率。③降低由于患者長時間進行呼吸機輔助支持而發生脫機困難,使得患者早日出院,進而降低住院花費。有創機械通氣的優點是:①呼吸機的管路密閉性較好。②因為有空氣氧氣混合器,所以可以精確設置患者吸入氧量。③有報警器,可以及時發現問題。所以如果能夠將兩者結合起來使用,將會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也能夠充分發揮這兩種機制的優越性,這項研究目前國內已經開展[2-3]。
參 考 文 獻
[中圖分類號] R28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2)-02-232-01
藥物是治療、預防和診斷老年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老年人常多病共存,社區用藥情況很普遍。本文旨在通過調查社區老年人用藥情況及存在的問題,為老年人安全用藥提供依據以進一步促進老年人健康。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選取2009年3月-2010年7月我社區老年人190例,年齡均在60歲以上,男77人,女113人。平均年齡69.1歲,文化程度高中以上39人(20.8%),高中以下人88(43.7%),初中以下68人(35.5%),月收入在800-3500元之間,享受醫療保險170人(91%),無工作和未享受醫保者17人(9%)。
1.2 方法 自制調查表,發給社區里的老年人共246人,收回調查表193份,數據缺損3份。調查內容包括:一般情況;所患疾??;用藥種類;用藥后出現的不良反應;藥物的保管;用藥前是否閱讀說明書;不良反應的認知情況;藥物依從性;廣告藥品的選用情況等30余項進行調查。凋查獲得的資料采用統計學方法統計。
2 結果
2.1 主要患病情況調查結果 190名老年人,171人患有急慢性疾病(90%),主要患病情況為高血壓40.6%;冠心病23.7%;糖尿病12.8%;呼吸系統疾病13.8%;消化系統疾病7.8%;泌尿系疾病5.8%。心血管疾病與其他疾病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