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城鄉經濟融合模板(10篇)

時間:2023-12-07 10:09:3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城鄉經濟融合,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篇1

Abstract: an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depends on th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urban environment and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conflict is increasingly dash forward show. Only in the design of city environment and will architectural design, combining to success the beautiful, harmonious and pleasant city life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urban environment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between how perfect combination.

Key words: the city environment; Architecture design; fusio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建筑設計在城市環境中的意義

在現代社會的生活當中,隨著人們物質水平的逐步提高,對自己本身生存的環境質量、生存居所等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高品質的生活狀態和理想的生活方式都應該來源于可以給人精神享受和安慰的外部環境,而建筑的存在,就是讓人身心都能放松的一個載體。建筑是人們運用建筑材料在自然空間里分割出來、獨立存在的一個人造空間。建筑的最早存在形式就是原始社會時期的一個簡單的窩棚,只是為了自身的安全,只要能夠躲避風雨,防止動物等攻擊就好。但是,在物質文明極度豐富的今天,人們所要求的建筑除了具有基本的生活居住功能之外,更需要在精神方面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在如今這個以人為本的社會里,建筑的設計也要與時俱進,加入更多的人文因素。無論是建筑的整體規劃還是單個空間的局部設計,都應該在和諧、恰當的設計中進行,在整體上有統一,在局部上有特色。這是現代的建筑設計在當代這個社會的要求,也是具有藝術氣息的建筑應該有的功能。

二、將建筑設計如何與城市環境相融合

建筑是城市的最重要構成要素,它不僅僅能反映出一個城市的文化和歷史,重要的標志性建筑也是是一個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壞對一個城市的形象會產生很大影響。所以在建筑方案設計時不僅要關注建筑物本身,而且還應關注其是否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即要在整體城市環境的指導下對建筑進行設計,才能讓建筑設計與城市環境相融合,做到完美結合。建筑的規劃和設計應與城市整體開發和城市規劃設計相結合,具體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筑設計的集群化、規模化、綜合化、全面化。

目前許多城市整體城市形象不明確不突出的原因,首先在于單體的建筑設計很難樹立城市的主體形象,建筑設計沒有規模化、集群化。同時,建筑設計時對周圍環境的忽視,以及強烈的個體表現欲所造成的整體上的不和諧。因此必須有建筑設計服從城市規劃設計的觀念。建筑師在設計單體或群體建筑時,必須考慮建筑的大環境和開發地盤紅線內的小環境問題。

(二) 空間一體化、系統化及網絡化

建筑的空間為城市公共空間提供多種服務功能,而建筑本身也依靠城市公共空間便捷的交通和優美的環境.在城市中,一個建筑綜合體往往會成為一個中心。由于其具有建筑規模巨大、各種功能異常復雜、使用建筑的人數眾多的特點,所以對其交通流線的組織和交通空間的創造是設計中要解決的一項重點和難點。交通空間的組織上的設計策略應注重削弱室內外、地面上下的隔閡,形成立體網絡狀的連續統一的空間體系。

(三)建筑設計應該和城市設計相結合

提升建筑設計者的的審美水平,不能把獨一無二、標新立異作為取舍的唯一標準,應該確信在城市規劃設計的指導下,注重周圍環境的協調,即使是最簡單的建筑設計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城市規劃的實質在于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和空間資源,協調城市功能布局以及進行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和全面安排,故而其著眼點遠離建筑物質形態而偏向于社會的整體平衡,是一種強調總體協調、彼此相關而不突出個體的政策過程取向。但具體城市的建設大都還是由許許多多的、彼此并不一定相關的個體項目構成。如建筑設計或是小范圍的外部空間設計,一個委托人、一份設計書、一筆資金就可以達到目的。在屬性上,這種設計主要反映業主及其能對建筑建造過程產生影響的那些人的思想與價值觀念,而忽略了整體效應與彼此間的聯系,是一種有突出個性的工程產品取向。如果人們直接以城市規劃去指導微觀的項目建設和建筑設計,極易造成彼此間的脫節,并直接導致環境品質的下降,中間層面的現代城市設計,作為兩者間聯系的紐帶,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逐漸發展起來的。其根本目的在于,通過對城市社會的空間環境設計,改善人們的生存空間的環境質量和生活質量。城市設計不同于城市規劃設計中的控制性詳細規劃,作為一種在定性、定量圖文結合方式下的彈性控制方法,可以直接指引到具體建筑單體的設計層面。城市建設是一個整體的系統化過程,如果沒有條例的約束,其間各種作用力必然會發生偏移甚至抵消,但是這種約束又不是對具體建筑物的描述,城市設計的特點在于設計城市而非設計建筑物,它是彈性而非具象地引導建筑設計,從總體上引導土地的合理利用,保障生活環境的優良品質,促進城市空間的有序發展,同時為政府和規劃管理部門提供一種長效的技術管理支持。城市設計導則正是城市設計一種法令型成果形式,在我國許多城市已經得到重視,除須根據《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的規》劃設計要點執行外,同時對于建設項目在方案和初步設計階段需要完成的成果做了明確而詳細的規定。簡言之,要十分重視城市設計對建筑設計的指導作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建筑設計內容日趨綜合,方法包容性更強,從單純注重形態的設計發展到綜合設計。城市規劃設計主要是通過建筑設計、景觀設計來實現的。城市規劃管理是由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通過政府行為來對城市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進行監督、管理,并對二者之間發生的矛盾加以協調解決。在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城市規劃具有龍頭地位。在城市規劃設計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區,交通流線,而且還要注重建筑物的體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間等。一個城市建設的好壞與城市規劃設計水平的高低有著直接關系,因為城市規劃設計是城市建設的基礎,也是建筑設計的依據。

(四)建筑設計的宜人化

1、建筑設計的宜人化,首先體現在公共空間的整體考慮,包括與城市其他相關職能的融合,區域內公共步行系統的良好設計等。讓人始終處在一種方便、輕松且不受城市緊張生活干擾的狀態;

2、通過空間的變化,設計精美的綠化、噴泉、座椅、雕塑、鋪地等環境設施,創造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使人在優美的環境中身心得到最大限度地享受;

3、重視區域內城市環境的地域特色和歷史文脈,為建筑環境賦予有內涵的場所特征,增強其可識別性和與人的情感交流。

三、結束語

城市的整體環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建筑設計,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城市環境與建筑設計的矛盾也日益突現。只有將建筑設計和城市環境相融合,才能建設出美麗、和諧、宜人的城市生活環境。因此作為一個設計師,不僅要關注建筑本身的特點與個性,還要使之與城市整體環境相適應,只有了城市整體環境的特點與建筑設計之間的聯系,才能更好的做好建筑設計工作。

篇2

動力機制

“10+1”將導致東亞經濟格局的進一步調整,大珠江三角洲面臨壓力與機遇并存局面,在某種程度上壓力遠遠大于機遇。前20年的粵港澳合作形成了互惠互利的格局,這種格局導致人們今天在探討粵港澳融合時,仍過多的關注合作的利益因素,對周邊環境的變化壓力、合作的進展速度、區域內經濟社會的深層融合所帶來的放射效應并未予以足夠的關注,尤其是對粵港澳實質性合作的僵持而導致整個區域競爭實力削弱的深層及長遠影響的關注不夠。

目前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引起的經濟格局改變,已顯示出對粵港澳合作所形成不進則退的壓力。大珠江三角洲經濟區,與東盟國家在發展階段、依賴外部市場外向帶動的發展策略、產業分工方式等方面有較大的相似之處,比如新加坡在某種程度上扮演香港角色,大港口為龍頭,帶動服務業發展。相鄰地區有類似廣東的腹地,成為外發加工基地。

店廠分工明確。東亞市場開放度的擴大,2010年后東盟和中國之間進出口實現零關稅,使得香港、澳門的產品和服務進入內地相對困難,不光會被擠占貨物,同時還會擠占掉服務市場,從而將大大抑制大珠江三角洲的拓展空間,擠占已有的既得利益份額,出現國際國內兩頭受擠格局。如果在2010年之前粵港澳之間不能實現比“10+1”更緊密的合作,大珠江三角洲的整體國際競爭力必定會呈下降趨勢。

框架形式

“10+1”使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形成大圈套小圈的發展模式,啟示大珠江三角洲融合也可以在開放式的基礎上,按圈外有圈方式擴展外延。可按階梯思路,以小圈為核心,擴展區外合作,尋找新的區域合作伙伴,以各種合作方式形成更大的合作圈。尤其注重發展大珠江三角洲與臺灣的經濟合作,以臺灣的IT產業優勢作為拉動區域經濟長遠發展動力之一。大珠江三角洲可以先通過兩岸四地的沿海合作,進而推動內地整體參與的全面的四地合作。

發展方向

“10+1”貿易自由化措施啟示大珠江三角洲必須跨越一切疑慮與障礙,鎖定實質自由貿易區目標。中國和東盟快速達成自由貿易協定,說明深度的區域合作必須朝貿易自由化方向發展,此外別無中間路線好走。中國和東盟在經濟發展水平相差不一,均能如此迅速徹底地鎖定自由化目標,按照傳統的理論是難于解釋的。同時這次“10+1”的談判,在形式上進行了很大創新,有早期收獲協定,有敏感產品保護和相對落后國家的優惠等等,說明自由貿易的框架也是可以創新的。

粵港經濟合作在港澳回歸后,進展不大,主要原因是顧慮重重,人為地設置了太多的障礙。到目前為止,還缺乏一個整體合作框架,珠三角的融合還停留在自發的資源組合過程,沒有引導和組織,沒有一個整合平臺,致使出現大家都知道要加強合作,但又無從下手的局面。因為沒有框架,沒有協調機制和爭端調解機制,所以無法形成合力。

在整體性和全面性基礎上,尋找合作框架,成為新形勢下進行合作的當務之急。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粵港兩地都有學者提出建立粵港澳自由貿易區的動議。現在看來,這種建議大方向是正確的,如果粵港澳之間的不達到自貿區的密切程度,最終會失去區域競爭的優勢。可以說,深化粵港澳合作,在某種程度上說應像“10+1”的進程一樣,具有創新精神。

融合基礎

“10+1”實現了多種社會制度之間經濟的深度融合,啟示“一國兩制”是粵港澳之間經濟融合的基礎所在。“一國兩制”基礎上能否實現經濟融合,一直是爭議頗大的問題。有人認為只要談融合便會損害“一國兩制”,擔心經濟融合會導致政治體制融合。

“10+1”的建設證明這種憂慮是不必要的。“10+1”可以看作是不同制度國家之間成功合作的典范,說明制度差異不應成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障礙。

從東盟的發展歷程看,原來的六國在社會制度上是一致的,后來在越南、老撾、柬埔寨和緬甸四國加入以后,東盟便不在是一個由單一制度國家組成的共同體,不同社會制度經濟體之間不存在區域合作的障礙,合作的平臺是市場經濟體制。中國和東盟自貿區的建設更說明這一點。

在粵港澳之間社會制度的差異將長期存在的條件下,“一國兩制”不僅不是經濟合作的障礙,相反還是合作的優勢所在。如何發揮利用這種差異性優勢,是將來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產業調整

“10+1”迫使大珠江三角洲要大大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進程。大珠江三角洲產業調整已經啟動,但進展不快,而“10+1”帶來的首先是要擺脫區域內產業同構化的壓力。從產品結構來看,珠三角和東盟均以生產勞動密集產品為主,如紡織品、家用電器和服裝等,成本接近,生產手段和效率相似。從市場結構看,出口商品國際市場分布同以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為主,存在廣泛的競爭性,在市場需求量一定的前提下,雙方的份額便會相互擠占。

當“10+1”達成,來自統一經濟區的產品不可能在單一市場上無限制的擴大,會加速國際市場競爭的白熱化。在“10+1”自由貿易區建設過程中,大珠江三角洲和東盟又會在中國內地新興市場上展開更激烈的撕殺。東盟之所以跟中國簽訂自貿協定,主要是看中中國內地廣闊的市場。

而在廣東的以港資為主的外發加工企業,正在爭取享受國民待遇,產品內銷國內市場。這樣以來,珠三角和東盟便有可能同時在兩個市場上成為競爭對手。競爭的壓力不光表現在制造業上,同時在服務業上。東盟部分國家,在第三產業上比較發達,功能較強,特別是新加坡將有可能給香港在各方面帶來壓力。應對競爭,首先是尋找自己的優勢,產業轉型主要是擺脫同構化,掌握主動。

企業趨向調整

“10+1”帶來的市場機遇,將改變大珠江三角洲企業的市場趨向和資金投資方向。中國東盟貿易投資自由化,實質上為大珠江三角洲的企業,打開了一扇市場、投資之門。

從產品市場結構來說,珠三角產品可以南下尋找東盟5億多人口的市場,將改變對美歐市場的單一依賴,促使產品市場結構的調整。同時帶來的是絕好的投資機會;珠三角的資金目前苦于找不到足夠的投資項目而出現滯止現象,東盟地區投資的便利化,帶來充分的投資機會,無論從資源、市場還是勞動力成本上看,均有很大的投資誘惑力,將促使資金南下成為趨勢。

縱觀廣東企業走出去戰略,之所以十多年來一直成效不大,主要是投資地選不準,而現在東盟市場的開放,將有可能使企業走出去的戰略重點可以先鎖定地理相鄰、文化相近的東盟。在投資帶動下,許多企業將向跨國公司方向發展。

策略篇

策略一

實現大珠江三角洲融合在發展策略上必須認真考慮區域內資源的整合、功能重新定位問題,立足珠江,輻射華南,影響東南亞。以一體化小三角,帶動經濟大區域。使之成為南中國核心區、東亞的一個重要中心和增長極。在區域內進一步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深度合作。粵港之間目前建立自貿區仍存在不少障礙,如廣東或珠江三角洲不是單獨關稅區和香港企業的認定問題等。

但是我們可以參照“10+1”談判的一些做法,在某些方面進行創新,如利用香港是自由港的條件,珠三角定為自由貿易的特區,將關稅口岸內移,實現實質的對接,連成粵港澳經濟區。

策略二

中間過度,先建“大珠江三角洲深度緊密經貿合作區”。小范圍先突破,采取變通。小范圍,如可以先建立深港經貿合作區,再到大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再到包括整個廣東的粵港澳經濟區。所謂“粵港澳深度緊密經貿合作區”,是指在內地與港澳“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的總體趨勢下,廣東比全國領先一步和港澳實施更為靈活的措施,單獨作出更為互惠的安排,實現更深層次的產業融合。

“深度緊密經貿合作區”特色是可以參考世界自由貿易區的做法,除了不實行“零關稅協定”外,盡可能進行自由流動、自由貿易的安排。可以簽定互惠協議,可以局部關稅減讓,可以在WTO規則大原則下實行各種靈活措施。深度緊密經貿合作區是一種外松內緊的模式,它對外保持高度的開放度,各自能保持獨立性,而在內容實質上又可以達到融合的目的。

具體建設思路有三:一是局部突破,先進行小區域的實驗。比如先在深港建立類似于自由貿易區的架構。在“放開一線,管住二線”的原則下,直接把深圳特區內辟為保稅區式自由貿易區,與作為單獨關稅區的香港、澳門對接起來,在兩地率先實現人員、資金、商品、資訊上的對接。二是選擇行業突破,先在某些行業開展自由貿易。如參照日本與新加坡商談的自由貿易協議的做法,搞投資協議,而不是整體的關稅減免,主要選擇某些行業,如電子信息產業作為切入點來展開自由貿易,然后逐步擴大到其他方面。三是利用CEPA實施機遇實施專項互惠安排。主要有專項貨物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互惠措施,對于某些有產地來源證的香港生產的產品,實行專項關稅減讓,指定在廣東市場銷售;專項投資的便利化措施,對港澳在廣東投資的企業和機構率先真正實行“國民待遇”;服務貿易的專項互惠措施,擴大金融業開放等等。

策略三

尋求比較優勢,跳出同構陷阱。實現大珠江三角洲融合必須正視競爭壓力,跳出狹窄空間,進行合理的區域大布局。尋求新的產業轉移與分工模式,發展新產業,如服務業、物流業等,迅速實現區域內的產業升級、騰飛。

首先可以著手進行的是利用我國入世后服務領域開放的契機,先探討加速服務業對港澳開放具體方式與領域,粵港合作完全可以作到不受目前戒律過多約束的格局,甚至在文化產業,在傳媒合作、在教育合作上均可以放開,只是在廣東的經營必須跟其他企業一樣,遵守相關的法律,將開放和監管在性質上分開,在監管上統一。

同時利用中國與東盟兩個貿易通道之一的海上通道的發展契機,依托粵港澳港口優勢,積極探索將粵港澳構建成為中國和東盟海上貿易通道的方式與戰略。

策略四

同時抓住兩個機遇,實施西進南拓并舉的戰略。粵港澳的發展應同時利用西部大開發和東盟市場開放的兩個機遇與優勢,創造大三角洲技術、資金與西部資源和東南亞市場有機結合的新模式。

西部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豐富,實現“10+1”后,非關稅壁壘的降低、區域內貿易便利化、通關程序的協調簡化等將使資金、技術和商品的流動更為便捷,我國與東盟在服務領域有較大的互補性,雙方在承包工程和勞務、旅游業、文化交流、人力資源開發和培訓等方面的合作會得到有效的促進。

因此,應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勵促進珠三角產品和資金南下,形成產業合作新方式,以實現西進南拓雙重豐收。

策略五

加速加工類企業的轉型。鼓勵企業向東盟投資,力爭使我們的產業結構在整個東盟形成梯次。迅速使區內外發外加工企業轉型為享受國民待遇的一般企業,在中國與東盟零關稅之前先搶占國內市場,建立網絡優勢。同時在合作中堅持開放性,既注重內部整合,又注重不斷延伸合作區域。尤其是加強和臺灣的經濟聯系,讓臺商在大珠江三角洲扮演著重要角色,進而優化整合成兩岸四地經濟圈。

“9+2”是從粵港澳脫胎而來,反映了區域經濟成長的客觀規律。 粵港澳經濟整合的加速和實力的膨脹,出現了一種強烈的外擴沖動,需要尋找新資源、新的市場,擴展腹地。

從粵港澳產業成長的特性來說,粵港澳合作建立了龐大的外向型加工業,為了保持外銷產品的競爭力,需要有大量的原材料、人力資源和能源,只有在充足的、廉價的和高質量的要素的支持下,大珠江三角洲的國際競爭力才能得于保持。

從產業成長的規律看,粵港澳目前的一些產業、產品或生產環節,需要進行調整,部分生產外遷成必然之勢,只有騰出空間,才能進行高層次產業的引入。產業的梯度轉移,總是要尋找成本或其他環境落差大的地方。

珠三角的加工產業 大部分本來就是在國際產業的梯度轉移中承接港澳等地的轉移而來,隨著產業不斷升級,一些產業鏈必然要伸展出去。建立”泛珠三角”經濟區,可以建立產業族群成長所需要的大平臺,可以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勞動密集產業的轉移,裝備制造業的配置。無論對粵港澳還是周邊省區,都是極為有利的。同時,周邊省區愿意接受其輻射。

粵港澳服務業比較優勢明顯。港澳服務業經過深圳和廣州的放大,具有強大的輻射和拉動功能。香港、深圳和廣州,由外到內組成一條服務業城市鏈,也是一條增長極疊鏈,這條鏈產生的強大的吸引力,可以帶動整個南中國的經濟增長。

粵港澳具有完善的對外通道優勢。中國各地的經濟,在國家加入WTO、CEPA和10+1等開放措施下,日益顯現外向性;無論從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看,周邊地區以至南中國各省在發展外向型經濟首先選擇大珠江三角洲作為他們急需的暢順的對外通道。根本上來說,從粵港澳擴大到泛珠三角,符合要素互補與效益最大化的共同要求。資源互補要求大范圍的資源整合。粵港澳2002年出口中,成衣和紡織品、鞋、玩具和家用電器是主要產品。

這說明其仍處在資源密集的外發加工作為產業核心的時期。大量的、穩定的、低廉的生產資源的供給,是關鍵環節。由于周邊省份具有豐富經濟資源,尤其是礦產、人力和電力資源,但缺少資金,缺少管理經驗和市場網絡,而大珠江三角洲資本雄厚,融資能力強,相互間可以充分的互補。

既然“9+2”是粵港澳經濟區的擴大,“10+1"進程對珠三角經濟進程的影響也會順理成章的影響到泛珠三角。況且泛珠三角的幾個西南省份本身就和東盟相連,處于中國與東盟陸路連接的板塊上。所以,中國-東盟經濟合作建立自由貿易區的進程,將對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模式、戰略與方式產生重要影響。

“10+1”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也是“泛珠三角”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牽引力量。納入“泛珠三角”的周邊其他省區,都對“10+1”表示了極大關注。正采取有力措施搶抓這一戰略機遇。

對泛珠三角而言,要搶抓“10+1”的機遇,除上述和加快粵港澳融合相類似的策略外,還要關注三點:

一是要通過泛珠三角的要素整合,帶動“泛珠三角”產品和資金南下。泛珠三角省區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豐富,實現“10+1”后,非關稅壁壘的降低、區域內貿易便利化、通關程序的協調簡化等將使資金、技術和商品的流動更為便捷,泛珠三角與東盟在服務領域有較大的互補性,雙方在承包工程和勞務、旅游業、文化交流、人力資源開發和培訓等方面的合作會得到有效的促進。

篇3

三網融合指的是廣播電視網、電信網、互聯網在向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下一代互聯網演進過程中,其技術功能趨于一致,業務范圍趨于相同,網絡互聯互通、資源共享,能為用戶提供話音、數據和廣播電視等多種服務。

一、網絡信息技術為城鄉一體化進程帶來眾多機遇

(一)促進新型城鄉地域組織形式的出現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得全國各地各種以信息產業為主的高科技產業園區的出現如雨后春筍。在當今IT技術不斷進步的發展趨勢下,使得這些高科技產業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設置在環境優美以及基礎設施優良的鄉村、農村區域,并將其建設成城鄉融合的紐帶,從而實現以城市的發展來帶動鄉村良好勢頭。從當今的發展趨勢看來,我國未來工業發展趨勢必定會向著該工業園的結構布局發展,從而不斷取代傳統散亂分布的工業布局。所以,正是由于這些園區的出現,將能夠緩解我國就業形勢緊張的局面,可以有效地解決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過多而限制當地經濟發展的問題,從而為我國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與新農村的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而且能夠從另一個層面上提高我國農村居民的基本素養。所以各類園區布局也應該跟上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逐步滿足當今信息化產業時代的基本要求要求,并借鑒城市成功的發展經驗,最終實現以城市的發展帶動鄉村的發展的目標。

(二)信息化促使城鄉空間作用的集聚與擴散力不斷加強

在三網融合背景下,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我們已經不能籠統地通過擴散或集聚來闡述城鄉之間發展的相互作用,而是應該要逐步地發展并使城鄉之間的擴散與集聚作用力形成互動局面。同時,得益于當今信息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城鄉信息交流更加有效、快捷、方便,從而不斷地加速城市的擴大與發展,并加強了城鄉間人們的聯系與溝通,進而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加快了我國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建設步伐。

(三)信息化使得城鄉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

由于在當前三網融合下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下,使得城鄉之間的日常交流不斷深入與并且越來越普遍,從而人們更容易獲得各種商品和就業等信息,人們的生活目的與對城市的了解更加明確,當然,居民的幸感也將不斷提高。同時,由于城市周邊農村地區的人們對各類市場信息的獲得較為方便、快捷,從而為如商品信息、就業信息以及供銷信息等在城鄉之間的傳遞提供先決條件,進而更能促進農產品與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城鎮發展。此外,由于近年來我國城鄉一體化步伐的加快與相關政策的出臺,有效地吸引了許許多多來自城市的投資者,從而促使原先在城市工作的各類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等也陸陸續續地向農村地區的企業進軍,不斷加快城市的管理經驗、先進技術和資本等要素開始向農村的滲透速度。

二、三網融合下城鄉一體化應注意的問題

網絡信息技術猶如一把“雙刃劍”,我們應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充分利用好這難得的高科技手段,同時還應看到它的缺陷,并注意相關問題,從而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有效向前。

(一)必須建立統一的信息化市場體系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與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們必須要不斷建立與完善我國新的市場經濟體制,從而確保當前我國的經濟能夠平穩、快速地發展。尤其是在IT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更需要相關部門切實地加強市場體系的信息化建設,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進而為我國市場競爭提供良好的環境,依靠有效的信息傳播途徑改變傳統的城鄉信息資源相互以及市場經濟相互獨立的僵局。充分利用好網絡信息技術,進而實現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優化配置各類生產要素的發展目標。

(二)促進城鄉文化交流,提高農民信息化意識

經研究表明,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城鄉發展很不協調、很不均衡,并且城鄉之間文化水平差異巨大。因此,相關部門應該大力組織文化下鄉活動,可使農民掌握更多的科學技術,可促進城鄉之間在思想觀念、價值觀念以及精神生活等方面的融合、協調發展。自從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以大力發展城鄉一體化開始,我國城市與農村的文化交流以及科技信息傳播等呈現出一派良好的勢頭,從而為我國城鄉一體化的順利開展提供先決條件。

(三)加強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工作

在我國大力建設的城鄉一體化進程中,決不允許將環境視而不見,務必將環境的保護作為不可或缺的建設步伐,因為在城鄉一體化中肯定會給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相關部門必須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化的高科技手段,構建一個城鄉生態環境監測站,實現城鄉生態環境共同管理,對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各種破壞環境舉動進行實時監控與糾正,確保區域城鄉生態系統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推進城鄉一體化,統籌城鄉發展是我國在構和諧社會、加速城市和鄉村現代化交匯融合的重要發展戰略。因此,在三網融合背景下,我們必須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來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同時要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的利于弊,切實地將信息技術有效地運用到國家建設中來。

參考文獻:

[1]季福岳,白音倉,麻術紅. “三網融合”與廣電網發展的思考[J]. 中國數字電視, 2010,(09)

篇4

中圖分類號: TN711?34; TP3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373X(2017)05?0130?04

Abstract: The sports result prediction is the key to formulate the scientific sports training plan. Aiming at the low prediction accuracy of the current models, a sports result prediction model fusing the factor analysis with neural network is put forward. The self?similarity regression model was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sports result apriori information. And then th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and factor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for the sports result data. The BP neural network is used to establish the sports result prediction model.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 was tested with simulation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has higher precision of sports result prediction, and good convergence property.

Keywords: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time series; factor analysis; neural network

0 引 言

體育成績是反應體育訓練水平的重要表現,通過對體育成績的準確預測能挖掘出人體訓練的規則性因子和特征,從而促進運動訓練和體育教學的改進。因此,研究體育成績的預測模型在促進科學訓練、提高運動成績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體育成績的預測準確度受到的約束因素較多,如人體特征的變化、性別、年齡、天氣、運動場館以及各種環境因素。對體育成績的預測模型是一個多變量和多參量的統計分析過程,涉及的學科有統計學、信息處理學和現代數學[1]。傳統方法中,對體育成績的預測方法有基于AR模型估計的體育成績預測算法[2]、特征空間分解方法[3]、經驗模態分解方法[4]、基于小波分析的體育成績時間序列預測方法等[5]。建立體育成績的線性擬合特征空間,采用多參量約束重構方法構建預測模型,具有較好的預測效果。但這些方法存在計算開銷大、預測過程中對參量的自適應抗干擾性差等問題,導致預測的精度低。

針對上述問題,本文提出基于因子分析和神經網絡相融合的體育成績預測模型。對統計的體育成績先驗信息構建自相似回歸模型,在自相似回歸模型中對體育成績時間序列進行經驗模態分解和因子分析,采用BP神經網絡分類模型進行體育成績的特征信息聚類和信息融合處理,實現預測模型優化。最后通過仿真實驗進行測試,得出有效性結論,展示了本文預測模型在提高預測精度方面的優越性。

1 體育成績預測的數學模型

1.1 體育成績統計參數分析

w育成績數據可以看作是一組非線性時間序列。采用非線性時間序列方法分析體育成績的走勢,統計分析體育成績,采用一個多元統計特征方程描述體育成績的擬合狀態模型為:

最后得到的[ykN-1k=1]是一個具有可預測性的體育成績時間序列。在BP神經網絡中通過對體育成績的信息屬性分類,進行體育成績的特征信息聚類和信息融合處理,實現預測模型優化設計。

3 結果與分析

采樣樣本來自于某高校大一和大二學生的體育成績,包括的體育項目有3 km長跑、100 m短跑、游泳等。對采集的體育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和最小二乘擬合,并在Matlab仿真軟件中分析數據。神經網絡采用的是三層網絡結構,學習訓練參數為[NEj*(t)=1+9e-t1 024=12,]體育成績測試集中,碼數為1 024個,環境信息對預測模型的干擾強度設定為13 dB,數據采樣的時間間隔為1.5 d,迭代次數為10 000次。

根據上述仿真設定,設計體育成績預測模型,得到樣本數據時域波形描述如圖2所示。

以上述采集的體育成績統計樣本為測試集,進行體育成績預測模型仿真分析,得到不同方法的預測誤差對比結果如圖3所示。

根據上述仿真結果,得出如下結論:

(1) 隨著迭代步數的增多,預測誤差降低,這是因為通過多次迭代,使用體育成績的先驗信息較多,使得預測精度提高。

(2) 利用本文模型進行體育成績預測的誤差小于傳統方法,相差的最大幅度達到35.98%。由于本文方法使用因子分析和神經網絡訓練,進行體育成績的數據信息聚類和融合,提高了預測精度,在收斂性和穩健性方面具有較好的表現。

4 結 語

為了提高體育運動訓練的科學指導性,進行體育成績預測,提出了因子分析和神經網絡相融合的體育成績預測模型。并對本文提出的模型進行性能測試,結果表明,本文模型提高了體育成績預測的精度,而且預測誤差可以滿足實際應用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趙波.十項全能世界頂尖男子運動員成績分析及預測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3(3):76?79.

[2] 趙丙軍.運用多元回歸方法建立我國男子跳遠項目訓練模型的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1,18(1):81?82.

[3] 魏春玲.我國十項全能運動成績的因子分析及灰色系統回歸預測研究[J].體育科學,2004,24(11):51?53.

[4] 劉國璧,袁宏俊,孫群,等.基于模糊神經網絡的劉翔110 m欄成績預測[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0(1):16?18.

[5] 龍斌.基于支持向量機的劉翔110m欄成績預測[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4(4):330?333.

[6] 王宗平,孫光.應用BP神經網絡算法對運動成績預測的實證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6,20(4):109?111.

篇5

中圖分類號U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4)119-0150-02

1 目標配合比設計

1.1材料

集料、礦粉、瀝青采用京港澳路面養護工程料場所用的材料,融雪外加劑采用由長安大學公路科學研究院研發的瀝青路面環保型自融雪外加劑Iceguard。

1.2礦料級配設計

按照AC-13瀝青路面礦料級配范圍及自融雪瀝青混合料特點,通過反復計算、調整,確定礦料配比如下:

1.3配合比設計結論

由室內試驗結果知,采用5.5%油石比,礦料配比石屑45%,3~5mm 7%,5~10mm 21%,10~15mm 25%,礦粉2%,外加劑摻量為混合料質量的5%,各項指標均滿足《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GF40―2004)的要求,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可以作為目標配合比使用。

2 生產配合比設計

2.1材料

集料采用京港澳路面養護工程料場按目標配合比進入拌合樓除塵篩分后得到的熱料,礦粉、瀝青采用料場提供的材料,融雪外加劑采用由長安大學公路科學研究院研發的瀝青路面環保型自融雪外加劑Iceguard。

2.2礦料級配設計

根據四種除塵集料的篩分結果,結合自融雪瀝青路面目標配合比級配,以及河南地區AC-13瀝青路面礦料級配范圍,調整得到接近目標配合比礦料級配的級配。

2.3配合比設計結論

目標配合比的設計結果為:11mm~16mm玄武巖碎石:7mm~11mm玄武巖碎石:4mm~7mm玄武巖米石:0mm~4mm石灰巖石屑:石灰巖礦粉=23.0%:17.0%:12.0%:45.0%:3.0%。最佳油石比為5.3%,融雪外加劑摻量為5.0%。各項指標均滿足《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GF40-2004)的要求,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可供生產單位在生產上使用。

2.4拌合樓用量

生產用拌和機型號為GWL―4000型,每盤料定量為3.0t,每盤料中各倉料用量如下:

1號倉(0~4mm):1139.6kg/盤。2號倉(11~16mm):655.3kg/盤。3號倉(4~7mm):370.4 kg/盤。4號倉(7~11mm):598.3kg/盤。礦粉(石灰巖):85.5 kg/盤。瀝青(SBS改性瀝青):151.0kg/盤。外加劑(Iceguard):150kg/盤(6袋)。其中瀝青采用內摻法投入,其質量記入3.0t/盤中,外加劑采用外摻法從投料口人工投入,不計入每盤計重中。

3 試驗路用料估算

試驗路擬用瀝青路面環保型自融雪外加劑Iceguard 10.6t,按自融雪外加劑的摻量為5.0%計算,所需自融雪瀝青混合料用量為222t,根據室內試驗知自融雪瀝青混合料毛體積密度為2.448g/cm3,試驗路路面上面層厚度為4cm,一個車道寬度為3.75m,計算得到自融雪瀝青路面試驗段可鋪設2267m2,可鋪設一個車道長度為604m。其中1號倉(0mm~4mm)總用量為80.5t,2號倉(11mm~16mm)總用量為46.3t,3號倉(4~7mm)總用量為26.2t,5號倉(7mm~11mm)總用量為42.3t,礦粉總用量為6t,瀝青總用量為10.7t。

4拌和注意事項

1)礦料加熱溫度一般控制在190~220℃之間,瀝青加熱控制在165~170℃之間。

2)混合料在沒有加外加劑前,拌和時間應控制35~45s范圍內,瀝青混合料拌合均勻后人工按要求用量加入外加劑,與瀝青混合料拌和時間控制在5-10s。

3)出料溫度視施工時氣溫的變化(早、中、晚,開工與收工)、攤鋪溫度、道路狀況、運距等情況決定,一般控制在170~190℃范圍內,超過195℃者廢棄。

4)瀝青混合料宜隨拌隨用,若因生產或其它原因需要貯存時,貯存時間不宜超過12h,貯存期間溫降不應超過5℃,且不得發生結合料老化、流淌以及集料顆粒離析的情況。當由于貯存而引起結合料老化、流淌、混合料溫降過大、粗細集料顆粒離析以及其它影響產品質量的情況時,應予廢棄并找出原因,及時采取糾正措施。

5)拌和初期操作手及試驗人員應觀察成品顏色、級配大致比例、拌和料溫度等情況是否滿足要求,以便采取措施改進,但拌和人員無權改變配合比。

5自融雪瀝青路面配合比設計及施工注意事項

1)當Iceguard吸水后開始潮解,顆粒表層開始變軟,逐漸深入,直至潮解完全,整個顆粒變成一個水珠,在潮解的過程中,表面始終有一層乳白色油膜包裹;潮解初期,若烘干,水分可以去除;若潮解時間較長,包裹在顆粒外層的油脂已被破壞,Iceguard基本失去作用能力。Iceguard應采用密封材料密封,放在干燥的環境下,存放鹽化物的地面應放置隔離墊,避免吸收潮氣;搬運和運輸過程中嚴禁用尖銳器物刺扎Iceguard包裝袋。

2)對Iceguard添加量的要求

普通瀝青路面的Iceguard添加劑量按重量計為5%~6%,可按照所需效果、交通流量、道路危險等級、地點的高度和長度加以調節。

3)對馬歇爾試驗空隙率的要求

馬歇爾試驗空隙率必須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在一定范圍內進行調整,對于交通量較少或背陰處等路段,空隙率調整范圍在2.0%~3.0%,對于交通量較大或光線較充足的路面,空隙率調整范圍在2.5%~3.5%。由于添加Iceguard面層具有較大的抗變形能力,應把規范允許的空隙率下限作為設計的最終目標。

4)對瀝青用量的要求

添加Iceguard的瀝青混合料較沒使用該材料的混合料壓實后空隙率會增大些,故未添加Iceguard的瀝青混合料空隙率應嚴格要求控制在2.0%~3.0%,空隙率太大,將大大降低路面的使用壽命;同時由于Iceguard比表面積大且多孔,因此要根據實際情況相應的提高瀝青用量,一般情況下,比正常沒添加Iceguard材料的混合料的瀝青用量增加0.2%。

6 自融雪瀝青路面與普通瀝青路面施工區別

6.1目標配合比及生產配合比不同

施工拌合時,要嚴格按照課題組研究人員提供的配合比方案進行自融雪瀝青混合料拌制。

6.2拌合站及施工過程中各環節溫度不同

自融雪瀝青混合料相應環節溫度要比沒有添加外加劑的混合料溫度高5℃~10℃,具體溫度要求如下:

6.3混合料拌合流程不同

自融雪瀝青混合料拌制時,混合料在沒有加外加劑前,拌和時間應控制35s~45s范圍內,需要在瀝青混合料拌合均勻后人工按要求用量加入外加劑,與瀝青混合料拌和時間控制在5s~10s。

6.4攤鋪松鋪系數不同

松鋪系數初定為1.23,松鋪系數可根據現場施工情況實時調整,以達到最佳效果。

6.5碾壓成型方式不同

由于自融雪瀝青混合料比普通同類型混合料集料偏細,故施工碾壓過程中,應該增加復壓的碾壓次數,具體碾壓工藝如下:

初壓:采用13t雙輪鋼筒式壓路機以2km/h~3km/h的速度前靜后振壓三遍。

復壓:采用兩臺26t膠輪壓路機以2km/h~3km/h的速度碾壓四遍。

終壓:采用13t雙輪鋼筒式壓路機以2km/h~3km/h的速度靜壓一遍,以3km/h~6km/h靜壓一遍。

6.6碾壓機械防粘材料不同

對鋼輪可涂刷隔離劑或防粘結劑,但嚴禁刷柴油和噴水。輪胎壓路機開始碾壓階段,可適當烘烤、涂刷少量隔離劑或防粘結劑,也可在輪胎上涂層植物油,并先到高溫區碾壓使輪胎盡快升溫,嚴禁使用噴水設備。

6.7自融雪瀝青路面養護工藝不同

施工完成后的灑水處理。待自融雪瀝青路面冷卻至常溫并且混合料強度形成后,對攤鋪完成后的路面進行灑水,灑水量為第一遍控制在1kg/m2~2kg/m2;第二遍控制在3kg/m2~4kg/m2,灑水的目的是為了降低路面的活性。

7結論

通過對京港澳新鄉至鄭州段路面養護工程自融雪瀝青路面配合比設計研究,從目標配合比設計到生產配合比設計,從拌合料的用料用量到試驗路用估算全過程設計及施工拌和中應注意的事項,可以看出溫拌瀝青混合料的組成設計及施工工藝簡單、宜操作,便于在工程中的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篇6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總量經濟保持了持續高速的增長態勢,以產值結構轉變為主線的工業化和以人口結構轉變為主線的城鎮化也在持續推進。然而,在總量經濟高速增長和經濟結構持續轉變的背景下,經濟體的兩大部類――城鎮和農村經濟并未表現出持續的收斂趨勢,城鄉二元結構特征依然顯著,特別是1985年之后城鄉收入和消費差距均呈現在波動中相對拉大的趨勢。1978~2008年第一產業產值占比從28.2%降至11.3%、第一產業就業占比從70.5%降至39.6%、農村人口占比從82.1%降至54.3%,然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卻從2.57倍增至3.31倍、人均消費差距從2.90倍增至3.60倍、農民在居民消費支出中的占比從61.1%降至25.1%。這表明當前城鄉經濟的“偏差”和“失衡”特征依然突出。

就戰略意義而言,城鄉經濟融合是經濟結構優化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發展經濟學的結構轉型理論認為:經濟增長實質上是一個要素在部門間加速流動從而引致資源配置效率提高、要素收益逐步趨同的過程,我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特征意味著經濟增長依賴的要素再配置效應依然具有挖掘潛力。從增長動力來說,投資、消費和凈出口是實現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相對于凈出口而言,建基于居民消費的經濟增長更能夠形成對外部波動的有效規避;相對于投資而言,建基于居民消費的經濟增長更能夠回應福祉增加的終極意義。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正通過出口渠道而對我國經濟形成外部挑戰,基于此,促使我國經濟增長從投資一出口主導方式轉向消費(尤其是居民消費)主導模式就具有重大意義,要實現居民消費驅動型增長方式就必須回應二元經濟結構格局,從城鄉經濟融合視角去找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支撐條件。進一步的,增長的最終目標是促使社會成員相對均勻地分享增長成果,以此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不是以福利分配的失衡來換取經濟總量數目的增大,所以實現城鄉經濟融合不僅具有增加財富供給、擴大市場需求的“工具理性”,而且具有促使社會成員相對均勻地分享增長成果的“價值理性”。

從基本態勢和戰略意義出發,很容易引申出當前我國加速城鄉融合的實質指向,即:在收入層面逐步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的收斂;在消費層面逐步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消費的趨同;在權利配置方面逐步實現城鄉居民生活質態、社會權益、公共產品供給等的均等配置。上述三個方面存在著相互關聯、逐次遞進的關系,收入融合和消費融合是實現權利融合的前置條件,而消費融合和權利融合是收入融合的發展形態。在城鄉收入難以融合的情形下,要真正實現消費融合和權利融合將缺乏有力支撐;反過來說,即使收入融合能夠有效達成,但這并不意味著消費融合和權利融合問題可以自動化解。當前,化解二元經濟結構、加速城鄉經濟融合應從收入融合切入,同時著眼于消費融合和權利融合并最終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新格局。進入新世紀以后,中央政府在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背景下,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城鎮化步伐、促進農業現代化、調整工農產業關系等均體現了對城鄉經濟“失衡”現狀的精準把握,也體現了推進城鄉經濟三個層面融合的持續努力。

城鄉經濟融合是一個包含著收入、消費和權利等層面的系統框架,因此當前加速城鄉經濟融合的路徑選擇也就異常清晰,即以收入融合為基點來漸進式地實現城鄉消費融合和權利融合。依據這種理解,作為城鄉經濟融合的基礎環節,收入融合不是要采取強制措施來遏制市民的收入增長態勢,而是要通過常規機制以實現農民收入的快速增加。當前農民收入源于四個部分:家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2008年這四部分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占比分別為51.2%、38.9%、6.8%和3.1%,家庭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在農民收入中占據主導地位。由此出發,針對家庭經營性收入應通過農業技術創新和組織創新來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農業產業化和產業結構調整來提高比較收益,通過專業化、集約化經營來增強農戶的市場談判能力。針對工資性收入應依托產業集聚發展中小城鎮和現代服務業,增強非農產業對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創造能力,應通過戶籍制度改革來降低勞動力非農化流轉的交易成本,通過教育培訓制度完善來增加勞動力非農化就業的人力資本。此外,政府還應在“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背景下增加對農村經濟的轉移支付力度,在土地開發時也應增強對農民土地所有權和收益權的保護程度。

篇7

一、引言

城市化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要途徑。城市化是中國重振內需和結構轉變的樞紐,也是未來驅動經濟長期增長的主要動力 。本文研究的城鄉經濟互動模式則是促進農村經濟向城市化發展的有效形式。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人在滿足基本需求之后,便渴望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因此,在物質日益豐富的今天,消費者渴望滿足更多的精神需求。體驗經濟則為消費者滿足精神需求提供了平臺。體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服務經濟階段之后的第四個人類的經濟生活發展階段,或稱為服務經濟的延伸 。體驗消費使得消費者的主動性增強,在消費過程中能獲得深層次的難忘體驗。根據體驗經濟的特性,體驗消費使消費者更深層次的體驗商品中的體驗元素,從而滿足消費者的精神需求。體驗產業中增長最快的部分為第三產業。關于體驗產品的城鄉經濟互動則成為農村經濟產業結構向第三產業側重轉變的重要手段,是促進農村城市化進程、農村經濟發展、農村富余勞動力高就業、農民消費增長的有效形式。本文針對關于體驗產品的城鄉經濟互動功能進行研究,對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分析,為農村市場經濟發展提供可行的建議性參考。

本文所探討的城鄉是指城市與農村。城鄉經濟的互動基礎是消費者和體驗產品的互動。通過開發體驗產品,逐漸實現消費者與體驗旅游的互動,從而發展農村體驗經濟,促進城市體驗經濟與農村體驗經濟的互動,逐漸帶動城鄉經濟的整體互動。城鄉經濟互動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城鄉經濟互動的最終目的是促進農村城市化進程。本文關于體驗產品的城鄉經濟互動側重研究城市消費者與農村體驗產品、體驗旅游的互動,城市的體驗經濟為農村體驗經濟起到帶動作用。農村體驗經濟以城市體驗經濟為模板,最終從人力、市場、信息、體驗產業、文化等各種要素的互動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消費者必須嘗試才能對其進行評價的商品,這就是有人所說的‘體驗產品’ 。體驗產品的開發是城鄉經濟互動的多種形式之一。體驗產品與其他產品的最大區別是以顧客為中心,使每位消費者得到的體驗都是個性化的,消費者完全參與其中 。這種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互動性是城鄉經濟互動的基礎。本文研究的體驗產品以農村商品為有形商品,將農村文化提煉成體驗因素之一,引起消費者對農村文化來源地的興趣,從而促進農村體驗旅游的發展。而農村體驗經濟的發展需要吸取城市體驗產品、體驗經濟發展的經驗,從而形成農村特色的體驗經濟圈,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

二、關于體驗產品的城鄉經濟互動的影響因素及趨勢分析

城鄉經濟互動是城鄉協調發展的基礎。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就是要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和農村對城市的促進作用,使農村為城市發展提供腹地、資源和市場,城市為農村發展提供資金、人才和技術,形成以城帶鄉、城鄉聯動、整體發展的格局 。由于目前我國城鄉經濟互動性不強,雙向輻射動力不足,城市對農村的帶動效應并不顯著。而要發展農村經濟,城鄉經濟互動是必要手段。體驗產品的開發是促進城鄉經濟互動的重要形式之一,由于我國體驗經濟尚未成熟,關于體驗產品的城鄉經濟互動存在著許多制約因素。通過對制約因素的分析,了解目前城鄉經濟互動不足的問題,從而找出體驗產品開發的關鍵所在,最終加快城鄉經濟互動,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1.關于體驗產品的城鄉經濟互動的制約因素

城鄉經濟互動中的體驗產品與一般體驗產品的不同之處在于體現了城鄉經濟互動的功能――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為最終目的。這就要求體驗產品的效果不僅使消費者獲得難忘的美好回憶,而且在消費者與生產者深度互動、積極參與到體驗產品的設計中時,獲得一種城市文化意識。這種意識有助于農村體驗產品的優質開發,從而促進農村體驗經濟的形成。而目前的農村的市場環境和體驗產品的設計存在著制約城鄉經濟互動的因素,這些因素便是城鄉互動中的體驗產品的開發存在阻礙的原因。

(1) 市場環境

農村與城市市場環境的雙向經濟輻射動力不足。主要體現在城市市場環境對農村的帶動性和示范性效應有限,城市與農村在產業結構、消費環境、文化環境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在我國城市,休閑產業已經成為體驗經濟中發展最快的領域。體驗經濟對城市第三產業的發展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而農村產業結構仍以第一產業為主,關于第一產業的體驗產業處在萌芽階段,關于第三產業的體驗產業尚不成熟。城市消費者對消費環境要求較高,消費能力強,對無形產品和有形產品中的無形因素十分看重。農村消費環境缺乏標準化、統一化,市場建設不夠成熟,農村消費者對有形商品的消費仍占消費商品的絕大部分。城市消費者平均文化水平較高,城市文化氛圍較濃,對文化的開發規范化、系統化。農村消費者平均文化水平較低,農村文化氛圍不濃,對特色農村文化開發深度不足。在上述差異下,城市優質的消費服務環境、統一化、標準化的商品質量、城市消費者對體驗產品較強的消費意愿等尚沒有被農村所吸收,城鄉經濟互動只停留在商品流通層面,并沒有深入到以上層面,體驗產品的開發效果將受到直接影響。

(2) 產品設計

目前城鄉經濟互動中的體驗產品的設計在普遍的體驗產品設計層面和體現城鄉經濟互動功能的設計層面均存在問題。在普遍的體驗產品設計層面,體驗產品存在缺乏明確的主題設計、產品形式單一,深度開發不足、體驗產品內容與主題相脫離等問題。例如大多數農家樂,沒有加入帶有地區特色的主題設計。有些無法突顯出體驗產品的個性與特色,使消費者無法獲得深刻的體驗和難忘的回憶,有趨同傾向,難以獲得消費者的認同。有的內容單一、落伍,缺乏創新與管理,直接影響體驗產品的質量。在體現城鄉經濟互動功能的設計層面,體驗產品沒有滲透城市文化意識,即標準化、統一化的商品和服務、優質的體驗環境等。農村體驗產品設計沒有借鑒城市體驗經濟的經驗,影響了城鄉經濟互動的功能和產品被城市消費者的接受程度。

2.影響體驗產品開發的主要因素

城鄉經濟互動中的體驗產品的開發受多個因素制約。在問卷調查中,對城市消費者對于體驗產品的接受程度、休閑方式中體驗產品所占的比重、對農村體驗產品的喜愛程度、體驗消費過程中所看重體驗環境因素的比重和郊區對體驗產品市場購買力的影響等內容做了問卷調查及數據分析,得出了影響城鄉經濟互動中的體驗產品的主要因素。

(1) 體驗經濟的消費者基礎。通過調查問卷的調查,有64.6%的城市消費者對體驗的本質有明確的認識,有67.3%的城市消費者認識到體驗消費的大眾化,這表明體驗經濟時代下大部分消費者認識到了體驗消費的存在,并了解體驗消費價格定位的原因。城市消費者開始注重體驗消費,并能接受體驗產品的商品性。在這個趨勢下,體驗營銷會在不久的時間里為城市消費者所喜愛并進行消費。

(2) 消費者休閑方式的體驗化趨勢。城市消費者最喜歡的休閑方式(A)和最經常的休閑方式(B)的比例不同,B比A比例大的有:看電視、聽相聲、體育健身、讀書和上網。A比B比例大的有:聽二人轉、聽音樂會、去電影院看電影、看話劇、逛街購物、看藝術展和其他。影響城市消費者選擇最喜歡的休閑方式的首要因素為時間。可以看到,文化休閑方式受城市消費者的喜愛,由于時間因素的阻礙,經常的休閑方式則以方便、快捷作為首選條件。因此,城鄉經濟互動中的體驗產品的開發要結合消費者方便快捷的消費模式和追求文化體驗的消費潮流,為城市消費者提供文化休閑體驗的場所建設應首要考慮到消費者的時間因素,建在離主流消費者近或交通方便的地方并能快速地使消費者體驗到其中的文化。

(3) 消費者對農村或城市體驗產品的消費意愿。城市消費者對市區的消費場所有40.2%的人選擇富有現代活力的消費場所,32.4%的人選擇富有傳統民俗氣息的消費場所。這表明,城市消費者對城市體驗產品十分熱衷,并且愿意體驗帶有傳統民俗文化的體驗產品。城市與農村文化的融合或成為城市消費者潛在的體驗消費模式。城市消費者對農村的消費場所有91.3%的人選擇農家樂或采摘。這表明農村體驗產品正成為城市消費者的新的休閑體驗方式。同時可以看出,農村文化挖掘不夠深入,導致城市消費者可供選擇的農村體驗產品較少,滿足不了城市消費者對農村體驗產品的需求。

(4) 消費者對體驗環境的重視程度。在對城市消費者對體驗餐廳的看法的調查中,有79.8%的消費者去過體驗餐廳,飲食特色為消費者最看重的因素,而體驗環境則超越了價格和交通等其他因素,成為第二大因素。這表明體驗環境成為消費者十分注重的因素之一,并成為消費者愿意前往的關鍵因素。同時也可以看出,城市消費者對體現文化氛圍的體驗環境有了更多的需求和期望,體驗餐廳通過飲食特色和體驗環境的雙重經營,可以獲得城市消費者的青睞。進而對所有促進城鄉經濟互動的體驗產品來說,在有形商品優質的前提下,無形商品是使消費者感受目標文化和深入體驗至文化來源地的最佳渠道。

(5) 地理位置及市場購買力。在對城市消費者對郊區地帶的體驗消費調查中,有80.6%的消費者去過,但只有11.7%的消費者常去。而消費者對于未來開發完善的郊區體驗消費場所的消費意愿十分強烈的占50.0%,不想去的僅占4.9%。而其中影響消費者消費意愿的最大因素為交通住宿不方便。結合上述影響消費者對體驗產品的消費意愿的首要因素為時間的分析,交通方便、地理位置近的地點則成為促進城鄉經濟互動的體驗產品的最佳開發地。而郊區作為城市與農村的過渡地帶,在地理位置上方便消費者深入體驗至文化來源地,能有效達到核心城市與周邊農村互動體驗的目的,具有發展促進城鄉互動的體驗經濟的潛在市場購買力。

通過上述分析,綜合影響城鄉經濟互動中的體驗產品的主要因素,針對對城市消費者的體驗產品應經營在方便城市消費群體前往和方便深入文化來源地的地點,體驗產品以特色的優質有形商品為基礎,融合的目標文化和各種體驗方式為無形商品,將城市文化意識融入其中,既滿足城市消費群體的體驗消費需求,又成為城市消費群體體驗不同文化的最佳渠道。

3.城鄉經濟互動趨勢分析

城鄉經濟互動是城市化的必要手段,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城鄉經濟互動中城市對農村的帶動性和示范性效應直接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程度。從體驗產品的角度來說,生產者可把城市經營管理的理念和城市標準化的服務水平帶到農村體驗產品的開發中來,為農村體驗產品添加進經深入挖掘后的農村文化體驗元素,考慮到城市消費者的體驗產品的城市與農村文化融合的消費趨勢,從而開發出適合推動城鄉經濟互動的體驗產品,體現城鄉經濟互動的功能。

為更好地達到城鄉經濟互動的效果,將城市消費者引入農村文化來源地體驗農村體驗產品是關鍵一步。通過對體驗產品開發主要影響因素的分析,為農村體驗產品起到宣傳功能的體驗產品的開發成為吸引城市消費者到農村體驗的引子。這種體驗產品經營在離城市消費者方便前往的地方或連接城市與周邊農村文化來源地的郊區。可以采用體驗餐廳等的形式使消費者快速體驗農村體驗產品,并針對目標顧客加入城市文化的體驗元素,使體驗餐廳成為城市消費者體驗農村的“大門”,而“大門”里的內容是引起消費者興趣的引子,將消費者引入文化來源地。文化來源地將設計出更為深入的文化體驗,體驗餐廳將和消費者進行深入的互動,使得消費者擁有屬于自己的、完整的、難忘的美好回憶。而在文化來源地的體驗經濟逐漸成熟之后,體驗產品則可以打破體驗產品類型的“模板”,形成真正的體驗文化氛圍,從而使城鄉互動從體驗產品層面深入到城鄉經濟層面。

關于體驗產品的城鄉經濟互動趨勢是以城市帶動周邊農村、農村形成體驗經濟圈、城市與農村體驗經濟聯動直至中國整體上城鄉經濟互動,從而實現農村經濟發展、成熟。城市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商業化開發已帶動了城市的體驗經濟發展,通過城市本身的文化資源融合和改進,為農村體驗經濟發展提供經驗,從而帶動周邊農村體驗經濟發展,并與城市形成良好的產業合作,周邊農村結合自身的特點和核心城市的文化因素發展成為城市消費者的主要休閑旅游地,從而促進城市周邊農村體驗經濟的發展。農村體驗產品的開發逐步形成農村的體驗經濟氛圍。農村與農村之間互相影響、良性競爭,形成各自的主題文化,逐步形成不同主題的帶有農村特色的體驗經濟圈。中國整體上城市與農村的體驗旅游都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形成各具特色,又不能分離的體驗經濟圈,從而促進農村整體經濟的發展。

三、促進關于體驗產品的城鄉經濟互動的對策建議

本文整體論述了關于體驗產品的城鄉經濟互動功能的研究,有別于其他關于體驗產品的研究,本文沒有停留在研究城鄉互動中的體驗產品的改進和種類的創新上,而是分析體驗產品開發背后的意義。體驗經濟是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經濟形式。通過體驗產品的開發促進城鄉經濟互動,從而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這便是城鄉經濟互動功能的體現。本文針對制約因素、開發影響因素、和城鄉經濟互動趨勢的分析,為促進關于體驗產品的城鄉經濟互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在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中,政府起到了關鍵作用。從長期來看,開發農村體驗產品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短期的收效可能因成本、地區經濟活動不發達等因素而不太明顯。因此建議政府出臺對開發促進城鄉經濟互動的體驗產品的經營者的鼓勵和扶持政策,大力發展關于體驗產品的城鄉經濟互動的相關產業,加大對農村第三產業的投入,鼓勵投資規劃建設促進城鄉互動的體驗經濟區,從而加快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政府應加強對體驗產品開發的監管,維護市場秩序,穩定體驗產品的物價水平,避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的行為產生。此外,政府可鼓勵經營者對農民進行業務培訓,以增加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率。這類舉措可為推進城鄉經濟互動提供了良好的措施和平臺。

其次,旅游地的居民素質直接影響消費者前往消費的意愿。但是,由于我國農村人口平均收入水平和文化水平低,對實用性商品的消費仍占絕大部分。并且經過問卷調查,農村消費者為體驗付費沒有強烈意愿。農村市場供給不足、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力度不足,阻礙了農民人口整體素質的提高。在農村體驗產品開發的同時,農村整體的體驗氛圍至關重要。因此,政府可鼓勵對農村文化遺產的開發和保護,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大對文化設施的投入力度,建議每村均有精神文化傳播站,使精神文化設施與農民自發創意相結合,培養農民的文化修養,并積極鼓勵農民挖掘當地文化、對文化活動提出創意,從而深入、有效地整合各地的農村文化。同時,可給予農民對體驗消費的“優惠”政策,促進體驗“下鄉”。這類舉措可為豐富農村體驗元素、提高農民整體文化氛圍提供了基礎。

最后,具有城鄉經濟互動功能的體驗產業應提升行業標準。設立體驗產品的分級標準,對體驗產品中有形部分、體驗環境、體驗元素、消費者參與程度、個性化及滿意度等進行評價與監督,以促進行業的良性競爭。建議經營者引入標準化管理方式,保證環境衛生、服務水平等條件的質量,并可與農村的精神文化傳播站達成良好的產業合作,雙方互惠互利。這類舉措可為促進農村體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參考。

關于體驗產品的城鄉經濟互動功能是促進農村城市化進程、推動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而由于農村整體消費水平與城市尚有較大差距,在農村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針對農村消費者的城市體驗產品仍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張平:面向城市化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機制[A].張平,劉霞輝.宏觀經濟藍皮書――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09-2010)[C].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美)貝恩特•施密特:顧客體驗管理:實施體驗經濟的工具[M].馮玲等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3]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J]. Harper Collins, 1991,No.7

[4] 約瑟夫•派恩,詹姆斯•吉爾摩:體驗經濟[M].夏業良等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篇8

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也是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一些發展較快地區農村變革的經驗總結。這些經驗集中起來就是: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思路,通過農業產業化,創辦工商企業,發展非農產業,把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同農村經濟變革融合在一起,使農村生產力水平得以大幅提高,自身的積累和投資能力大大增強;在改造小農生產和自然經濟增長方式的同時,使工業化、城鎮化同促進農村全面發展融合在一起,從根本上逐漸消除城鄉間的界限。

圍繞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推進新農村建設,就是要明確地把實現“一體化”作為處理未來城鄉關系的根本要求和追求目標,作為現實中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就是要真正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農村和農民為主要變革的領域與主體,在解放農村生產力、釋放農村發展活力中尋找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動力源泉,避免傳統城市化模式中農民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和農村不斷被邊緣化的現象;就是要把農村資源的充分利用與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緊密地聯系起來,形成農村和城鎮共同發展格局;就是要構建農村變革和城市化進程相互依存的關系,使一部分農民在依托農村而較少后顧之憂的前提下,向城市和非農產業邁進,逐步經歷由“離土不離鄉”向部分“離土離鄉”和完全“離土離鄉”的過渡,使傳統的城鄉矛盾在國家控制下逐步得到化解,避免大批失地、無業、無資農民盲目涌向城市;就是要正確把握城鎮建設、中小城市發展與大城市之間的關系,既要強化大城市對周邊區域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又要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步伐,形成中小城市和城鎮對大城市的支撐,避免城市空間和功能上的不合理以及小城鎮建設中的不科學現象。

圍繞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推進新農村建設,根本的是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在新農村建設中形成與這一戰略目標相銜接的完善的措施和對策。

篇9

中圖分類號: F 29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5500(2012)06003106

城鄉一體化作為當前公共財政背景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是一個長期、復雜、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表現出縱向演進的階段性,又表現出橫向發展的地區差別性。因此,科學的設計城鄉一體化的評價體系,通過量化的方法對城鄉一體化以及各構成系統的動態演進和各地區間的差別進行測度和分析,有利于客觀展現城鄉一體化綜合水平的發展趨勢和地區差異,以及經濟、社會、基本公共服務等在城鄉一體化演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對快速推進城鄉一體化,有效落實公共財政政策具有戰略意義。

城鄉融合既是一個過程,又是一種狀態。城鄉融合的理想狀態是在經濟層面上,使生產要素在城鄉地域空間上、不同產業間通暢而有序地流動,促使城鄉經濟持續發展;在社會層面上,公平地調整城鄉兩大集團的利益分配,縮小城鄉差距;在生態層面上將城鄉的生活和生產活動納入空間上共建、共有、共享、可持續的城鄉生態系統;在文化層面上,在承認差異的基礎上,用公認、理性、進步的價值觀將鄉土觀念和現代城市文明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城鄉社會的全面發展[1]。

城鄉融合評價指標體系是由一組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并能采用量化手段進行量化的指標因子所構成的有機整體,是一個根據城鄉關系融合的終極目標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反映城鄉關系發展程度和水平的指標集合[2]。楊榮南[3]提出由城鄉經濟融合度、城鄉人口融合度、城鄉空間融合度、城鄉生活融合度、城鄉生態環境融合度5個方面共35個具體指標來測度城鄉一體化水平。顧益康等[4]提出了包括城鄉發展度、差異度和協調度3類共42個指標的城鄉一體化評價指標體系,用來評估和反映城鄉一體化的進程[4]。黃匡時[5]認為“農民工城市融合度”評價指標體系應該從“農民工城市融合政策指數”、“農民工城市融合總體指數”和“農民工城市融合個體指數”3個方面進行構建。湯杰[6]利用城市流分析方法,選用15個外向服務型產業指標,從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強度角度進行分析比較,對遼寧省14個地級市的城市間聯系互動進行了定量分析,認為遼寧省城市間的相互作用整體不強,具有較大的改善空間。顏芳芳[7]以城鄉差異為著眼點,從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等4個方面建立城鄉一體化評價指標體系。更多的學者如漆莉莉[8]、白永秀等[9]、岳利萍等[10]、劉伯霞[11]、曹志剛等[12]、郭金豐[13]、梅付春[14]、劉偉等[15]、完世偉[16]、王志軍等[17]、劉新峰等[18]從省域角度,對城鄉一體化進程、城鄉發展水平或城鄉融合度進行了測評。

1.2研究區域概況

合作市位于甘肅省西南部,地處甘、青、川3省交界,是安多藏區的中心之一[19]。自古以來就是內地與藏區經濟、文化交流的前沿和結合部。合作市現轄6鄉4個街道辦事處、8個社區居委會、39個村委會、258個村民小組。全市總人口8.5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18萬人,占總人口的60.4%;農村人口3.4萬人,占總人口的39.6%;總人口中藏族4.6萬人,占總人口的54%;漢族2.8萬人,占總人口的33%。轄區平均海拔3 000 m,年均氣溫1.7 ℃,年均降水量558 mm,是典型的高寒區域。高寒草原+藏系家畜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高寒草原畜牧業區域[20,21]。受特殊的高寒地理環境和多元民族文化的深刻影響,合作市生態環境地位非常重要,但脆弱性很強,支持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環境基質較差;區域經濟社會發育程度低,支持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平臺太低;城鄉差距較大,城鄉分離發展突出,城鄉互動發展的機制尚未建立或很微弱;農牧村落后,對城鎮的基礎支持作用不強;城鎮綜合實力弱小,數量有限,輻射帶動農村的作用不強;人口和居民點具有較強的離散性,空間分割作用強烈,聯系不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延伸不足,配套不強,成本(建設成本和管護成本)高昂,但受益面和受益人群較少;城鄉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來源于行政推動,國家、省州的投入是拉動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但主要用于改善民生,發展型的工程較少。

城鄉經濟融合度主要由以下3個指標組成:城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3次產業結構比,其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反映城鄉經濟發展協調水平的主要指標;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反映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水平的協調性,逐步縮小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第2、3產業比重與第1產業比重比是反映產業融合的重要指標。城鄉人口融合度包括人口城市化率和城鄉就業人數比,其中,人口城市化率是反映社會結構變化的最重要指標,城鄉就業人數比反映農業剩余勞動力就業轉移的程度,而且能夠進一步反映農村非農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水平。

城鄉社會發展融合度包括城鄉每萬人擁有醫生數比和城鄉生均擁有的教師數比,其中,鄉每萬人擁有床位數比反映醫療衛生事業對城鄉居民健康服務的保證程度,城鄉生均擁有的教師數比反映城鄉人口受教育情況的指標。

篇10

1前言

近些年來,我國的經濟發生著制度性的轉變和結構性的調整,經濟的增長速度有所回落,物價水平也持續的低靡,中國市場總體處在了一個疲軟的狀態。雖然國家采取了很多的政策手段來刺激經濟的增長,但是因為政策的滯后,效果并不是很明顯。自從1998年以來,我國農民增產不增收,占70%總人口的居民收入十分的有限,購買力逐漸的下降,農村市場并沒有發揮足夠的潛力。市場的容量也沒有得到更好的擴張;城市經濟也非常差,產品生產過剩,大批的工人下崗,失業率有所攀升。在新的時期,城鄉經濟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

因此,我們應該想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營造出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模式,有效消除城鄉發展當中的不利因素,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需要提高城市和鄉村的經濟實力,為城鄉的協調發展打好基礎,通過城鄉之間產生的技術、資金和服務的轉移,帶動城鄉經濟的發展,從而消除二元結構的差異,達到城鄉經濟在空間上的有效融合。

2城鄉經濟協調發展面臨的問題

2.1城鄉產業結構失衡

城市產業形成與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的分工細化過程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城市生產力結構當中,城市產業結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當前我國的城市產業結構仍然存在著不合理現象。

農村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主要表現在:在農村的產業產值與當前的勞動力結構不協調,農村勞動力生產率顯著的低于其他的行業;其產業結構與消費者的需求結構有著很大的矛盾,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著我國長期以來依賴于低層次平面墾殖的生產結構;農村產業出口的商業結構不是特別適合外向型經濟的發展要求。

2.2城鄉居民人力資本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人力資源理論認為,個人的能力決定了收入上的差距,而個人的能力又是受到教育程度決定的,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能夠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綜合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能夠更好的縮小收入上的差距。我國的城鄉居民受到教育方面的機會在先天性上就存在著很大的不公平,使得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變大有著很深刻的原因。根據相關數據,與城市勞動者的水平相比,農村勞動力的文化和專業技能水平較低是一個很明顯的事實。因為農村勞動力的低素質限制了他們自身的收入。我國的外出務工人員主要分布在勞動密集型的行業,農民不僅收入很低,同時還存在著失業風險高、缺乏相應保障等問題。這些都不得不引起社會的關注,究其原因,最終還是因為農民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缺乏相應的知識,只能從事簡單、收入較低的工作。

2.3區隔就業政策的限制

一般而言,我國的就業政策主要是一種區隔的模式,首先表現在地區分割和先后的順序上,該政策很適應以前的戶籍管理制度和保證社會穩定的策略。這種措施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固化人口居住及其活動區域,從而方便行政管理。所以,各個地區都是以本地區的就業目標來制定相應的政策,但是,企業生產則是從自身的經濟出發,在效率原則的驅動下,更是愿意雇傭工資較低、沒有任何保險要求的農民工,從而導致了下崗職工就業難度較大,由此造成了我國經濟的高增長和高失業的現象出現。

3促進我國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措施

面對當前我國的城鄉經濟協調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應該采取有效的對策,充分促進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

3.1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別

有效增加農民收入是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目前,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就是:第一,需要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以鄉鎮企業為主的農村非農產業,增加農民的收入。第二,需要調整農業生產的結構。需要調整農業生產的經營模式,有效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產業化經營,有效使農產品加工增值,提高農業效益,從而更好的增加農民的收入;第三,需要調整農業生產產品的結構,通過產品結構的調整,發展優質高產、附加值高的農產品,不斷提高農業效益,更好的增加農民的收入。此外,政府應該采取各種政策措施,有效減輕農民的負擔,增加農民的收入,實現城鄉的協調。

3.2提高農民的消費水平,促進經濟發展

政府需要采取積極的措施,制定相關的政策,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農民的收入;工商企業應該生產適合農村市場需求的產品,不斷拓寬市場,提高農民的消費欲望;應該減輕農民的負擔,不斷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民的消費水平。

3.3有效推動城鎮化進程,實現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協調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都市| 九江市| 昌邑市| 临桂县| 突泉县| 临泽县| 囊谦县| 永新县| 都江堰市| 浙江省| 清镇市| 乃东县| 辽中县| 毕节市| 固镇县| 忻城县| 清水县| 太保市| 兴化市| 冷水江市| 红原县| 洛南县| 巴楚县| 禹城市| 崇州市| 资中县| 娄底市| 潍坊市| 厦门市| 桦川县| 上犹县| 剑河县| 武威市| 仙桃市| 崇义县| 齐齐哈尔市| 那坡县| 枣庄市| 连云港市| 客服| 嵩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