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體育健康的關系模板(10篇)

時間:2023-09-06 17:20: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體育健康的關系,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體育健康的關系

篇1

身體健康一般狹隘的含義是指人體的器官(如心臟、肺臟、肝臟、腎臟等)與組織(如骨骼、肌肉、神經、大腦等)發育和功能正常,維持著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運動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等的正常運行,保持著人體的重要生命體征。進行體育鍛煉能提高身體素質,增強機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對身體健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

(一)促進心血管系統功能

人體通過血液循環,使各器官與組織細胞從血液得氧氣、營養物質和激素,并把代謝物如二氧化碳素、多余的水等,輸送到腎、肺、皮膚等處,排出體外保證新陳代謝的進行。心臟的腔內和血管內充滿著血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動力,起著“泵”的作用,使血液的朝一個方向周而復始的在血管內循環流動,同時維持了一定的血壓。由此可見,心血管的正常功能對生命有重要作用。

通過體育鍛煉,能使心臟的收縮與舒張活動增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可促進機體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還能使心臟增加儲備血液的能力。當人體勞動量加大或激烈運動時,耗氧增加,需要提高心肌供氧量,經常鍛煉的人,心臟功能提高,心臟充盈增大,收縮有力,每搏量增加,充分發揮代謝能力,泵出足夠的新鮮血液,滿足全身組織器官代謝的需要。

(二)促進呼吸系統功能

肺是體內進行氣體交換的器官,與心臟一樣,位于胸腔內。肺富有彈性,內含空氣,屬于呼吸器官。血液中的氧是由肺泡將其吸入至體內,再進入血液循環。體育活動使呼吸的頻率加快,深度增加,肺活量明顯提高,增加氣體在肺內的交換量,促進呼吸系統的功能,增強新陳代謝。

(三)促進運動系統功能

骨骼形成人體的基本輪廓,對人體起著支持作用,所以人們常稱為“骨架”,同時骨骼還具有保護和杠桿運動作用。骨骼在人的一生中不斷發生變化。堅持體育鍛煉,可使骨骼粗壯而堅實,否則易變得細小而疏松,骨骼健壯對肌體的活動和抵御外力的碰擊有重要意義。骨骼借助于結締組織相互連接,接頭處即關節。關節內有腔隙,在肌肉的牽動下能產生運動。體育活動能增強關節的穩定性與

靈活性,就是最靈活的肩關節也不易脫位,使人體關節運動自如靈活,且活動幅度加大。骨骼肌具有收縮性,是運動系統的運動部分,它以關節為樞紐,牽動骨骼產生運動。體育鍛煉能使頸背部、四肢肌肉等粗壯有力,肌肉彈性與韌性增加,肌肉發達健壯,還展示了人體的健美。骨骼、關節和骨骼肌組成了人體的運動系統,在神經系統支配下形成了統一的整體,完成各種隨意運動,以適應身體和外界環境的需要。

二、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

人們不但要擁有健康的體魄,還應具備心理健康。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塑造人完善的人格(個性),心理健康教育應將良好的社會環境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在學校里要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運動,通過體育鍛煉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培養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心理健康包括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過程包涵了認識、情感與意志過程;人的個性特征,如氣質、能力、性格與先天及后天均有關,而興趣、愛好、世界觀與價值觀則受后天因素的影響更大些。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更新觀念,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疾病,開展身心健康活動,學會與人相處及體育鍛煉等內容。

(二)體育鍛煉能促進身心健康

1.促進智能發展。體育運動能促進人體血液循環,增加對大腦氧氣與營養物質的供應,促使大腦發育生長。大腦主導智能,大腦發育生長健全能使人的思維敏捷,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加速,記憶力增強,同時還提高睡眠質量,夜間得到充分的休息,可消除疲勞感,提高學習與工作效率。

2.培養良好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由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與自我控制三種心理構成。體育鍛煉能夠:(1)提高自我認識,使自我感覺良好。能培養自我觀察能力、自我判斷和自我評價能力。(2)能切實培養自尊、自信、自愛、責任感、自豪感與義務感。(3)提高自我控制,培養堅強意志的形成,能克服心理障礙,促進自主、自立、自強和對自身言行的控制、監督能力,使個性得以完善。

參考文獻:

篇2

    一、引言

    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競爭性的增強,使得家長和社會對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來愈高。中小學生除了日漸加重的學業和考試負擔之外,來自社會、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環境等方面的精神壓力也愈來愈大。長期的心理壓力困擾會導致各種心理障礙和行為異常現象的產生,如:厭學、棄學、離家出走、焦慮、抑郁、早戀、自卑,甚至犯罪、自殺等。過重的心理壓力不僅影響他們的身體發育,還會嚴重影響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

    近年來,關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時有報道[2] 。據中國遼寧省教育研究院的專家在1994~1995年所做的調查表明,在北京、上海的獨生子女中,心理變態率竟高達50%以上,有35%的中小學生和20.3%的大學生存在有心理異常現象。香港也有調查指出,58%以上的青年學生試圖自己來對付日益加重的心理壓力,然而,3.8%的人在過度壓力的情況下想自殺。《新民晚報》1995年12月4日刊載張弘的文章“人才濟濟處,心病何趨多?”調查表明,大學生中30%的人都有“心病”。這些現象正在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和高度重視。

    在國內外有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調查研究文獻中,對于心理壓力的誘因還缺乏較全面的分析,同時,關于如何指導和克服青少年的心理障礙,怎樣促進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之一。為了探討解決當前青少年心理壓力的有效途徑并努力促進他們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很多人在不斷研究體育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二、心理健康的標準

    現代社會所需的人材,不單要求有健壯的體魄,而且要求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我們的社會,各種競爭日趨激烈,「優勝劣敗的機制被廣泛運用,訊息流動大大加快,整個社會的進行節奏急劇加快,與此同時,各種消極、腐朽的社會現象也在充分暴露。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如果不是身心全面發展的人,在當今社會上就難有所作為。

    心理健康包括下列五個方面[1]:

    (1)智力正常。所謂智力,就是人認識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正常智力水平是人們從事各種活動最基本的心理條件。觀察能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判斷能力、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組成因素。從智力測量角度來衡量,智商在60至90以下的都是智力低常,即心理不健康。

    (2)情緒健康。情緒穩定是情緒健康的重要標志。情緒穩定表明一個人的中樞神經處于相對平衡狀態,意味著機體功能的協調。喜怒無常是情緒不健康的表現。心情愉快是情緒健康的另一個重要標志,還是導致癌癥和其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意志健康。行動的自覺性和果斷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標志。自覺性是指一個人行動中有著明確的目的性。果斷性是指能適時作出決定并加以執行,與優柔寡斷和草率決定相悖。頑強是意志健全的表現。意志的頑強性與我行我素的頑固性是不同的。意志薄弱也是意志不健全的一個表現,這種人常常碰到困難和挫折就氣餒、心灰意冷。

    (4)行為協調。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思想與行為是統一協調的。他的行為有條不紊。心理不健全的人行為是矛盾的,做事有頭無尾,思想混亂,語言支離破碎,注意力不集中。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是在正確人生觀和信念的支配下,樹立遠大的理想,使思想、認識、行為相一致。

    (5)人際關系和協。人的交際活動能力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人與人之間的正常、友好的交往不單是維持心理健康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家庭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引導兒童與其他兒童交往,這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三、體育活動促進心理健康?

    健身活動作為一種有效的增進身體健康的手段也必然會促進人的心理健康。對這一假設進行的檢驗首先來自于臨床心理學,一些疾病(如消化性潰瘍、原發性高血壓等),在通過體育活動輔以治療后,不僅生理疾病減輕,心理方面也得到了顯著改善。目前,對體育活動促進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價值的結論,概括如下:

    1、體育活動能促進智力發展?

    體育活動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在此過程中練習者必須組織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覺(觀察)、記憶、思維和想象。因此,經常參加體育活動能改善人體中樞神經系統,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的協調作用,使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的交替轉換過程得到加強。從而改善大腦皮質神經系統的均衡性和準確性,促進人體感知能力的發展,使得大腦思維想象的靈活性、協調性、反應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經常參加體育活動還能使人在空間和運動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發展,使本體感覺、重力覺、觸覺和速度、高度感等更為準確,從而提高了腦細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蘇聯學者M·M·科爾佳娃用電腦測驗法對出生6個星期的嬰兒進行試驗,結果表明,經常幫助嬰兒屈伸右手指活動能加速嬰兒大腦左半球的語言中樞的成熟。此外,體育活動還能緩解肌肉緊張和日常生活的緊張,能降低焦慮水平,緩解緊張的內在機制,改善神經系統的工作能力。

    2、體育活動能提高自我知覺和自信心

    體育活動在個體的健身活動的過程中由于活動的內容、難度、達到目的,與其他參加活動的個體接觸,不可避免地會對自己的行為、形象能力等進行自我評價,而個體主動參加體育活動一般都會促進積極自我知覺。同時,個體參加體育活動的內容絕大多數是根據自我興趣、能力等選擇的,他們一般都能很好地勝任健身的內容,這有利于增強個體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體育活動中尋求到安慰和滿足。對我校隨機抽取的205名小學生調查研究表明,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比不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有更高的自信,這說明健身活動對樹立自信心有影響。我校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單雙杠、跳馬等項目的運動,則會使學生在運動中不斷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膽怯心理,以勇敢無畏的精神去戰勝困難,越過障礙,克服和消除靦腆、膽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礙。鼓勵學生參加乒乓球、網球、羽毛球、跨欄、跳高和跳遠等活動,可克服猶豫、徘徊、優柔寡斷的心理障礙,經常鍛煉個性會變得堅強、果斷。

    3、體育活動能增加社會交往

    體育活動能增加社會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際關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來越缺乏適當的社會聯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趨向冷漠。因此,體育活動就成為一個增進入與人接觸的最好形式。通過參加健身活動,可使人與人之間互相產生親近感,使個體社會交往的需要得到滿足,豐富和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這有利于個體忘卻工作、生活帶來的煩惱,消除精神壓力和孤獨感。并在體育活動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從而,給個體帶來心理上的益處,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際關系。在我校體育教學和活動中,一般說來,二人結伴進行運動的較多,多進行羽毛球、乒乓球、籃排球和足球等運動。學生有了進行某項運動的興趣,也就會去尋找合適的伙伴。通過鍛煉,不僅增進球藝,更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機會。我校體育教學和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關心和愛護集體的榮譽。積極組織各種體育比賽,學生不管是否上場參加比賽,重要在“參與”,符合體育的精神。在賽場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級乃至不同學校的學生,為了觀看或參加比賽,可以拋開平時怨恨、隔閡和距離,一起喜怒哀樂。這種非言語性的間接交流,對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和溝通等都是極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體育競賽的形式,卸脫平日過重的心理負擔,平衡心態,促進人際交流。

    4、體育活動能減輕應激反應

    體育活動能減輕應激反應,這是因為體育活動可以降低腎上腺素感受體的數目和敏感性:再者,經常進行體育活動可以由于降低心率和血壓而減輕特定的應激源對生理的影響。Kobasa(1985年)指出,體育活動具有減輕應激反應以及降低緊張情緒的作用,因為體育活動可以鍛煉人的意志,增加入的心理堅韌性。在體育活動中讓一些高應激反應的中小學生參加散步或慢跑訓練,或接受預防應激訓練。結果發現,效果很好。

    5、體育活動能消除疲勞

篇3

一、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

在當前的社會生活中,由于經濟、文化、價值觀念等因素處于劇烈變動階段,人們承受著來自于生活、工作、學習、人際關系等各方面的壓力。當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超過一定限度的時候,就會影響人們心理狀態的平衡。對于大學生來說,一方面,面臨著這種由時代變革而導致的觀念沖突,另一方面,他們的心理正在逐步向著成熟的階段發展,這也意味著其心理狀態相對的不穩定。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從高中到大學是人生重要的轉折時期,進入大學后,和以往生活相比較,飲食、住宿、人際關系、學習狀態等方面都呈現出較大改變,由于無法適應這種改變很容易導致大學生出現心理障礙。學習由以前的被動變成自主,學習過程中缺乏有效監督,再加上自理性普遍較差,這都會使一部分學生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極容易導致他們找不到自我價值,產生焦慮、茫然、失落感等不良情緒,進而形成心理障礙。

二、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1.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塑造健康的心理

身體方面各項指標的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條件,然而健康的心理又是判定一個人是否健康的必要條件。在各種各樣的生活中實踐,學生的身心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必要的生活實踐是人們心理活動產生的動力和源泉,實踐使人們的能力和智慧得以全面展示,并且豐富與發展自己的心靈。體育活動是運用人的身體去滿足各種需要的一種實踐活動,大量實踐表明,合理的體育活動除了可以提高人體的機能,避免亞健康之外,對人的心理健康也具有積極的影響。體育活動的雙重效應已經被許多科學研究加以證實。

2.緩解、消除大學生的精神壓力和心理障礙

體育運動有利于緩解生活壓力,促使大學生樂觀、積極向上,因而可以有效化解負面思想情緒,成為不可替代的精神的需要,能促進大學生身體與心理全面發展。研究表明:適當的體育活動對憂郁、焦慮、自閉等不良情緒都具有有效的作用。經常進行有氧體育運動的學生,能較大的改善心理健康狀況,尤其是練習前就有著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其心理狀況的改善程度更為顯著。現在,許多國家已經將體育鍛煉作為治療心理疾病的有效方法。

3.提高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體育鍛煉是人與人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一種良好的形式,能夠使人與社會之間的聯系明顯的加大。參與體育活動,可以使個人與社會之間的交往需要充分得到滿足,豐富個人的生活方式,這有利于減輕生活各方面所帶來的種種煩惱,有利于消除精神壓力和孤獨感。

4.在運動中可以建立自信,驅趕自卑

大多數的不良情緒都源于自卑心理。自卑行為的表現是多樣的,有退縮、過激、過度依賴和自以為是等,都是恐懼的一種表現,尤其是害怕自尊心和榮譽受到損傷。體育運動所具有的競爭性、挑戰性和趣味性是有目共睹的,不能替代的。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學方法使用恰到好處,就可以有效地抑制學生心理恐懼的產生。讓學生從教學過程中得到啟示,建立自信,驅趕自卑,從而形成一種行為圖式,去勇于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與挑戰。隨著應對方法與策略的改變,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也會得到有效的改善。

大學生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心理穩定性等方面逐漸定型的時期,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所以,在這個階段,過大的學習壓力、個人價值感的喪失、個人情感問題、人際交往障礙等都容易使大學生心理失衡,導致各種心理問題。為此,要通過有效的途徑消除學生的不良情緒,而體育活動就是其中的有效方式之一。

參考文獻:

[1]常乃軍.大學體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劉玉蘭.論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影響的促進作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11):121-122.

篇4

世界衛生組織已提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身體不虛弱,而且是保持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眾人均知,影響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諸如遺傳、自然環境、教育、生活習慣、個性心理、營養、體育鍛煉,還有社會文化環境等。

“生命在于運動”,體育運動鍛煉對于人體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是最能積極促進身體健康的。科學的體育運動鍛煉不僅能增強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免疫功能,全面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和身體的正常發育,而且能磨煉意志,培養自信心,提高抗挫力,陶冶美的性情,增強社會與適應能力。

體育運動鍛煉不但能夠鍛煉體質,促進人的心理健康發展,而且能夠提高人社會適應的能力,促進社會交往和增進友誼,實現生理、心理、社會交往的三重健康。因此,體育運動與健康密不可分。

關鍵詞:體育運動;身體健康;心理健康

體育運動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而逐漸演進,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方法上日益提高,慢慢影響著人類生活,并且不斷擴大,大眾健身逐漸走向主流。體育運動還能幫助人們驅除憂慮,煥發精神,增強骨質的承受負荷,減緩骨質疏松等。當然,合理、適度的體育運動能促進身體健康,但從事過度、不合理的體育運動,不僅會影響身體健康狀況,還會給身體帶來疾病和不便。

一.體育運動對身體健康的促進:

1.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適當的運動是心臟健康的必由之路,有規律的運動鍛煉,可以減慢靜怠時和鍛煉時的心率,這就大大減少了心臟的工作時間,增加了心臟功能,保持了冠狀動脈血流暢通,可更好的供給心肌所需要的營養,可使心臟病的危險率減少。體育鍛煉時,全身血液循環加快,心臟和全身的供血狀況改善。心肌細胞內的蛋白質和肌糖元增多,心肌纖維增粗,心壁增厚,心臟血容量增大,每博輸出量增加,安靜時的心率變慢,心臟的體積和重量增加。另外,通過體育運動,還可以增加動脈血管的彈性,起到預防高血壓的作用。

2.對骨骼、關節及肌肉的作用。體育鍛煉有助于骨骼的生長,可使骨骼變的更加堅強,對人體起到更好的支撐和保護作用;還可使關節囊和韌帶增厚,加強關節的牢固性和對壓力的承受性;通過提高神經系統對肌肉的控制能力,使肌肉對神經刺激產生反應的速度和準確性以及各肌群間相互協調配合的能力改善,以致發揮出最大的運動效果,并可使肌肉粗壯,力量增強,提高抗疲勞和耐酸痛的能力。

3.對神經系統的作用。神經系統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是指揮整個機體活動的“司令部”,人體的一切活動,其本質都是神經系統的反射活動,都是經過感知、分析、判斷、做出反應這個過程來完成的。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改善和提高神經系統的反應能力,使之思維敏捷,調控身體運動更準確協調;還能有效地消除腦細胞的疲勞,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

4.對新陳代謝的作用。體育鍛煉時,體內新陳代謝加快,能量消耗增加,機體為了恢復能量,就要攝入、消化、吸收更多的營養以補充不足,而且攝入的能量往往超過消耗的能量,即出現肌體能量的“超量恢復”現象。消耗越多,超量恢復越明顯。同時體育鍛煉還能促進腹肌力量,有利于維持正常腹部壓力促進消化吸收。因此,長期適量的體育運動可以增強消化功能,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育。

二.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的促進

1.體育運動能促進良好意志品質的培養。青少年學生的意志品質雖然正逐步趨向于成熟和穩定,但是在不利環境的影響下,可能出現一些易激動、愛發火、不冷靜、缺乏自制等表現;在挫折和失敗面前,容易產生動搖、任性和怯懦等現象,這個時期,如果能自覺地在體育活動中有針對性地磨練自己的意志品質,對健康成長和今后的成功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通過參加運動負荷較大,具有挑戰性的體育項目,錘煉抗挫折能力,可以鍛煉意志品質的堅韌性(象長跑、長距離游泳等);通過球類運動和其他體育比賽,可以鍛煉意志品質的果斷性;通過參與體育比賽和體育游戲,培養遵守規則,可以提高自制力的意志品質;通過對抗、跨越障礙等有一定難度的體育項目,可以鍛煉勇敢的意志品質。

2.體育運動能促進自尊、自信的提升。青少年時期是自尊和自信形成的關鍵時期,一個人的自尊和自信多是在克服困難、體驗成功中產生的,體育鍛煉是培養和發展自尊、自信的重要手段,在體育運動中通過個體不斷地努力練習,逐步地學會、熟練技術,自然會體驗到成就感,增強自信,提高自尊。

3.體育運動可以調控個體的情緒。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難免會有一些不良情緒產生只有合理地進行情緒的調控,才能有利于目標的達成,才能有助于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在此,體育運動往往就是一味效果良好的情緒調節劑。當你情緒緊張時,可以通過做一些體育練習中的分解動作和簡單練習來增強自己的自信心;當你有了焦慮情緒時,可以集中注意力去參加一項你喜歡的體育運動,通過反復練習來體驗成功感,克服焦慮;當你有自卑感產生時,可以為自己設置一個比較合理、可操作的體育運動目標,通過該目標的達到來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的能力,消除自卑。

三、體育運動能促進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

1.增進相互了解。在體育運動和比賽中,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動作特點和習慣,要想取得理想的運動成績,往往需要大家在運動和比賽中快速、準確地傳遞信息,增進了解。因此,經常參加一些集體項目的體育運動,對提高個人的人際關系能力會有很大的幫助。

2.促進互相理解與尊重。運動比賽中,大家各自都有自己的角色分配,只有相互配合,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能群策群力,出色完成集體的目標。

3.提高團隊意識。要想在各種類型的比賽中與同伴配合默契,互相彌補,最后取得勝利,團隊意識的培養與提高無疑是重要的,舉個例子說,籃球比賽中“5個1相加大于5”的定律足以表明團隊意識的重要。因此,團隊意識的鍛煉與培養,如能配以體育集體項目為載體,一定會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4.增進溝通,把握時機。集體比賽中,良好地溝通更加有利于時機的把握,還是籃球方面的例子,當你和隊友能夠溝通順利,加強掩護與擋拆等一些合作戰術,那么比賽的勝利遠比每個人都單打獨斗來得更輕松。

四、不合理的體育運動方法帶來的影響

篇5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671-(2010)042-0176-01

1體育的起源

體育是和人類的發展息息相關的,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成品。據有關專家分析,人類早在原始時代就把走、跳、跑、投、爬越等作為最基本的生產勞動和生活技能傳授給下一代。這代表了人類教育的起源,同時也是體育活動的萌芽。體育的發展與人類的各項活動包括:教育、科技、軍事,甚至包括宗教、休閑活動都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需要強調的是,體育與政治經濟的關系是:既受其制約又對其進行促進。體育的發展時期可分為:原始的體育萌芽時期;自覺從事體育時期;形成與完善體育制度時期。在以上三個時期的過度和轉化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現代體育體系,其中又以競技體育的發展作為主導。“體育”這個名詞根據考證,最早是法國人于1760年在相關報刊上探討兒童體育教育時首先起用的。它原意是指以身體活動為手段的教育,直譯為身體的教育。然后逐步發展成為玩耍,娛樂,休閑的意思。到最后才形成一個新的概念,即“競技體育”。

2體育運動與人類健康的關系

社會的變革和日新月異使體育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方法上也日益提高,逐步的開始影響到人類的基本生活,并且還在逐步的擴大影響,大眾健身也隨之開始流行起來。根據長期的分析和實踐發現,體育運動既可以減輕人類的心理壓力,還可以增強人類的身體體質。當然,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必須是在合理科學的體育運動基礎下,如果從事過多的不合理的體育運動,不但對人體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帶來運動傷害,這是得不償失的。那么,體育運動可以在哪些方面給人類的健康帶來益處呢?主要分析如下:

2.1體育運動利于身心健康

長期保持合理科學的體育鍛煉,有益于身體健康,而身體健康又為心理健康提供了基本的物質基礎。人體體質的增強和免疫力的提高都得益于合理科學的體育鍛煉。體育運動可以使長期處于高壓力狀態的學生和成人放松自己,減輕心理負擔,在體育鍛煉過程中,他們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去挖掘自己的潛能,展現自身的價值,甚至通過體育鍛煉,可以培養出自己的頑強拼搏,吃苦耐勞,堅忍不拔,勇于與挫折作斗爭的品質和意志。體育運動能使人心情舒暢,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達到心理健康。例如,在04年雅典奧運會前,我國許多人不重視體育運動,當我國歷史性的奪得金牌榜第二獎牌榜第三時,大家開始對中國的體育運動加以重視,直到08年我國終于爬上體育運動的頂峰成為世界第一。所以說,體育運動不僅可以使人類身心得到發展,還能培養我們的品質意志。

2.2體育運動幫助人們獲得自信心

長期不懈的體育運動有助于人們獲得自信心,使人敢于拼搏,敢于奮斗,用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去面對一切困難,超越自我。事實表明:長期進行體育運動的運動員比一般人有更加強大的自信心,有更加良好的心態,他們在為自己奮斗目標拼搏的時候比常人有更大的取勝欲望,當然也有更大的幾率獲得成功,比如:前美國著名健美運動員阿諾?施瓦辛格和我國著名體操運動員李寧就是非常好的例子。

2.3體育運動有助于健康知識的獲得

長期的體育運動鍛煉不僅能增強身體體質,而且還可以使人們獲得豐富的健康知識。體育鍛煉要走科學化合理化的路子,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發展和形成一定的科學鍛煉知識體系。通過長期的積累,我們已經具備了比較完備的科學鍛煉知識體系,比如,合理的膳食與運動知識,心態調整知識等等。體育不僅能增加健康知識,而且還能活躍人們的健康思維,使人類更懂得怎樣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等。人類要想追求健康長壽,首要第一條途徑就是長期不懈的體育鍛煉,在體育鍛煉的同時也發展出適合自己的一套健康知識體系,這樣反過來又促進了自身身體素質的不斷提高。

2.4體育運動有益于提高人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研究表明:長期參與體育運動可以有效的提高人們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在競技體育過程中,勝利者固然可以獲得社會的認可,失敗者也可以根據自身的不足,繼續拼搏努力,為今后的厚積薄發作鋪墊,從而鍛煉出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特別是對于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加強體育鍛煉不但可以增強他們的身體素質,還可以減輕他們的學習壓力并且還能培養他們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去迎接挑戰。體育運動有助于人際交往,它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和交往,如哦排球等一些團體運動,它可以培養人們的團隊精神,有助于團隊協調和人際關系。

3體育運動與人體形體美

人體形體是世界上一種永遠新鮮、永遠洋溢著生命力的最動人的美。歌德曾經說過:“不斷升華自然的最后創造物就是美麗的人”。形體美是人類美觀的直接表現面。不管人類的審美觀如何變化,社會名族如何發展,社會時代如何變遷,要體現人體美,首要的要求都是健康的身體。所以,健康才是形體美的基礎。只有健康,才能體現出人體身體的和諧,才能體現健康的肌膚、良好的精神、充沛的體力、敏捷的動作敏捷,給人于健而美的感受。具體運動與人體美的關系如下:

3.1體育運動與皮膚

體育鍛煉可以加強皮膚下的血液循環,促使血管面積擴大,利于血液的流動,增加皮膚毛細血管的血流量,在這個過程中皮膚將得到充足的營養,加快了皮膚的新陳代謝。除此之外,體育運動過程中,皮膚溫度升高,這利于皮膚合成膠原纖維,使肌膚細胞能儲存更多的水份,防止皮膚干燥起皺,使皮膚顯得水靈飽滿,細膩潤澤。美國加州大學懷特博士曾用立體攝影方法,測量臉部鄒紋的數量、深度、闊度以及分布情況。他發現,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臉部皺紋比不鍛煉的人少,且淺而窄,膚色好,顯得較年輕。

3.2體育運動與肌肉

肌肉的鍛煉對于不同身體形態的人應采用不同的鍛煉方式,對于“瘦型”體型的人,應注重加強盤骨鍛煉和肌肉訓練;而對于“胖型”的人首先應減肥,然后則再發展肌肉,因為減肥后,皮膚與軟組織會變得相對比較疏松,如不使肌肉發展起來,就會與美感絕緣。肥胖是健美的大敵,肥胖即體內儲存過量的脂肪,以致體重異常增加,體現為:大腹便便、腰粗、胸厚、臀圓、四肢松軟。肥胖不但不會有美感,還會給人帶來各種各樣的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等。造成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原因就是不當飲食和缺乏鍛煉。可以從事長跑,游泳,騎車等有氧運動來進行減肥以達到美好的身體形態。

參考文獻

[1]鄧樹勛.體育與健康.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03.

篇6

關鍵詞 心理健康 人際交往 高校體育

Abstract Psychologists have found out that about 20% of collegestudents suffer from psychol ogical disturbance or disorder in different degrees,which hampers their normal development into useful personnel.It is imperative that this phenomenon be eliminated.In this paper is put forwar d the idea that physical culture and training cando much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 e students for the benefit of their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morality,intelligence and physique .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interpersonal association physical culture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一,問題的提出

世界正向21世紀邁進,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社會所需要的身心全面發展的跨世紀人才。聯合國世界性組 織(WHO)認為:“健康,不但是沒有身體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況和社會適應能力。”[( 1)]那么,我國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如何?1989年9月23日《健康咨詢報》報導,在全國范圍內抽查1 2.6萬名大學生的結果表明,20.13%的學生有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其中男生高于女生。1989年 8月15日《人民日報》以《大中學生的心理障礙應該引起社會重視》為題,報導了杭州市對2961名大中 學生進行心理測查,發現有16.79%的學生存在較嚴重的心理衛生問題,并且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心理 衛生問題亦有較大幅度上升,大學生高達25.39%。蘭州地區對4868名大學生的調查,表明有8.4 8%的大學生患神經衰弱癥。《中國青年報》1988年元月13日報道,據天津高校體育衛生驗收資料統計 ,在全市5萬名大學生中,60%以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如此驚人的數字提醒人們,大學生的心理 衛生問題已嚴重影響他們的成長,心理障礙已成為大學生健康成才的一只“攔路虎”,克服和解決這一問題已 迫在眉睫,勢在必行。我們認為,這不僅僅是醫務工作者的事情。如何根據高校體育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心理 健康狀況,通過高校體育手段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這一方面的探討尚少。本文通過對汕大一年級大學生的 心理衛生狀況和學校體育的調查,探索一條利用體育教育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徑,起一個拋磚引玉的 作用。 二,調查的對象和方法

1,調查的對象。本校93級本、專科學生1081人。發出問卷1081份,收回有效答卷996份, 有效率為92.1%。其中男生696人,年齡17-22歲之間,女生300人,年齡16-21歲之間。

2,調查方法。采用《心理衛生自評量表》(SCL-90)[(2)]和《學校體育調查表》進行調查。以上 兩表于上體育理論課時集中發放,當場完成上交,答卷不記姓名。調查前向學生講明調查的意義,以解除顧慮 。答卷必須兩份完整方有效。

3,統計分析方法。(1)整體分析:統計各因子分大于或等于2的人數和百分率,并進行檢驗。(2) 各群體分析:統計各個群體各因子分大于或等于2的人數和百分率,并進行檢驗。(3)學校體育調查統計各 選中題人數的比例和百分率,并進行檢驗。

以上統計分析均在IBM-XT微型計算機上完成。

三,討論

1,存在心理問題的百分率。以各因子達到輕度或超過中度以上的人數作為判斷有無心理問題的依據。汕 大93級學生有心理問題的百分率以及各因子的位次是強迫、人際敏感。(詳見表3)

表3 SCL-90各因子達到輕度或超過中度以上人數的百分率及位次

(附圖 {圖})

2,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輕度以上心理障礙發生率為51%,中度以上心理障礙為9.54%。其中女 生較男生高。

表1 心理障礙發生狀況表

(附圖 {圖})

3,不同專業學生與不同性別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文科較理科高。男生心理障礙主要類型為強迫、人際 敏感和偏執三方面。女生則為人際敏感、強迫和偏執。這說明高校心理衛生保健的重點不僅僅是男生,更重要 的是注意女生的心理問題。

以上統計分析表明,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產生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 原因有:

1,新環境和學習上的不適應,產生自負和自卑的心理。遠離家鄉來到舉目無親的大學校園,大學生們對 新環境既感新奇又感陌生,既興奮又壓抑。因失去了父母在生活上的關懷備至和老師在學習上的督促檢查而漸 漸感到束手無策、孤獨落寞。雖然每一個學生在入學前都做了大量的物質準備和精神準備,但這種在時間上和 空間上的突然轉換,使許多學生仍然無法適應。特別是那些好勝心強而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學生,往往遇到一點 挫折,就悶悶不樂,精神抑郁。由奮發向上轉變為甘居下游,陷入苦悶的泥坑而不能自撥。在高校體育方面的 表現也不盡相同,有些學生在中學曾取得田徑項目如跑、跳、投等項目的冠軍、亞軍,或中學球隊的主力隊員 。可進入大學后,由于有了體育尖子生,原有的成績便無人問津,心中頗不好受。又有一些來自邊遠山區的學 生,體育基礎較差,尤其是女生,她們在中小學階段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干擾和影響,沒有完整系統地上過體育 課,各種體育知識了解甚少,身體素質和個人進行體育運動鍛煉的能力較差,造成對許多運動項目既無感性知 識,又無理性知識,在課內和課外活動中常常顯得手足無措,一群人聚在一起打排球,卻因為自己的加入而使 球屢次失誤,使大家難以盡興。獨自跑步嗎,又覺得沒有什么意義。故而每當第六節課下課后,大家奔向操場 進行運動時,總有少數人,不知做何事,何以度時光,自卑感和失落感便涌上心頭。還有一些學生在中小學時 曾耳聞目睹因跨欄摔倒受傷、因跳遠而跌倒損傷、因跳山羊而弄傷手、腿等,故而對一些體育項目產生強烈的 懼怕的心理,這種恐懼心理會使大腦皮層產生保護性抑制,以致他們不敢參加這些項目的練習和鍛煉。在一個 學習集體中某一學生的練習失誤,產生了恐懼心理,會使別的同學產生心理緊張,造成連續的練習失誤。如學 習雙杠上的前滾翻或者肩肘倒立時,某一同學沒能完成動作,出現了技術動作的失誤,后面的同學在進行練習 時,就可能連鎖反應產生挨摔的恐懼情緒,懼怕進行練習。還有極個別的學生在中小學階段由于完不成老師規 定的練習內容,曾受到體罰,教師讓學生在眾目睽睽下受罰,使學生心理留下強烈持久的陰影,使其自尊心和 自信心都受到嚴重傷害,更損其心理健康,造成這些學生對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產生一種逆反心理與厭惡心 理,甚至會影響學生終生對體育活動的態度。以上這幾個方面應引起體育教師的深思。 還有個別地方為片面追求升學率,砍掉體育課,沖掉課外體育活動,大量增加文化課的學習時間乃至加班 加點,組織寒署假補習班等,使不少的學生陷入繁重的學習任務之中,造成學生體質下降。到大學后,他們仍 一頭扎在書堆里,不肯走出教室和圖書館奔向操場,成了名副其實的“書呆子”。

不可否認,大部分學生的體育鍛煉動機還是明確的,男生認識比女生好,并認為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和指導 體育鍛煉。這說明他們已意識到參加體育活動能增強體質,促進智力的發展,弄清了8-1>8的健康儲蓄哲 理[(3)]。調查表明,有60%的人喜歡打球,這不僅與汕大的體育場館設施齊備有關,更與球類項目所 具有的趣味性、娛樂性、集體性和競爭性的特點有關。進行這些項目的鍛煉不僅需要嫻熟的球藝,更需要默契 的配合;既培養同學之間的合作意識,也培養了集體主義精神。同時,這些項目本身對克服閉鎖心理和孤獨的 心態也大有裨益。

2,人際交往的困惑。調查表明,人際敏感居第二位,占32.6%。進入大學的新生,遠離了父母,面 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同學和陌生的教師等一大堆問題,常常感到人際交往的困惑。人際交往的困難常常使許 多學生把自己封閉起來,變得越來越壓抑。不少學生雖然表面上整天在人群中周旋,但內心卻異常孤獨:有的 因找不到知心朋友而焦急;有的為不被理解而煩惱;有的不愿對人敞開心扉卻又抱怨別人不能以我為中心而招 致別人的反感,自己又陷入苦惱之中。因人際關系問題而引起情緒波動現象十分普遍,女生更為明顯。在女生 的心理障礙問題上,人際敏感居首位。體育能否改善人際關系?高校體育在心理健康中起什么樣的作用呢?有 的學生認為,體育運動能力相當,興趣相同(如都喜歡打網球或足球等),除了在學習上作為伙伴外,在體育 鍛煉方面也可成為好的伙伴。一般說來,二人結伴進行運動的較多,多進行羽毛球、乒乓球、蘭排球和足球等 運動。學生有了進行某項運動的興趣,也就會去尋找合適的伙伴。通過鍛煉,不僅增進球藝,更增進了同學之 間的友誼,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機會。這是因為體育運動中所進行的身體活動,具有和人的日常生活活動不同 的特點,不必牽涉更多的其它方面的問題及利益,不必借助于更多的語言為媒介進行交往,可以使他們之間少 有戒心,彼此容易接近,產生親近感。在調查中,有一些學生前往咨詢,對老師的影響作用提出質疑。“不知 為什么,我一見到他就害怕。”“只要教師走到我身邊,我心里很害怕,把學會的動作忘得精光。”女生害怕 “鐵姑娘”式的女教師,男生討厭感情沖動態度粗暴的男教師。這種不和諧的師生關系,值得體育教師深思, 應立即加以改進。可以說,高校體育在增進人際關系,促進心理相容,培養心理適應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 四,充分利用高校體育的手段來增進大學生的心理衛生

1,適度的體育鍛煉。人在受到某種挫折時,在大腦里形成一個強刺激,從而引起一個興奮灶使人陷進痛 苦和懊喪之中。如果這時去從事體育運動(最好是兩個人以上的運動項目),就可以轉移大腦皮層中的興奮中 心,運動中樞的興奮就會抑制痛苦中樞的興奮性,這時候往往只注意身體的運動,而把煩惱拋到腦后,起到轉 移注意力的作用,有益于大腦活動的調節。

2,利用運動項目本身的特點,促進心理健康。經常進行蘭、排、足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體項目的鍛 煉,在對抗比賽的過程中會讓人慢慢地改變孤僻的習性,逐步適應與同伴的交往,團結互助。而參加游泳、溜 冰、單雙杠、跳馬等項目的運動,則會使學生在運動中不斷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膽怯心理,以勇敢無畏的精神去 戰勝困難,越過障礙,克服和消除靦腆、膽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礙。參加乒乓球、網球、羽毛球、跨欄、跳高和 跳遠等活動,可克服猶豫、徘徊、優柔寡斷的心理障礙,經常鍛煉個性會變得堅強、果斷。而下棋、打太極拳 、氣功等運動項目對調節神經活動,增強控制能力,克服急躁沖動的弱點有一定的益處[(4)]。

3,充分利用體育課的主導作用,促進心理健康。有人作過調查,在體育教學中,師生、同學之間相互交 往的次數越多,就越容易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時間越長、密度越大,越容易產生共同的體驗和感受。調查表 3第十題表明,有90%左右的學生對目前學校體育課持滿意的態度。體育課與其它學科相比,其實踐性十分 明顯。由于體育運動以群體的形式進行身體練習,學生之間相互接觸合作,有利于調整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 體之間的復雜關系,在群體教學和練習過程中,學生為了學習和掌握運動技術和技能,完成規定的身體練習, 不僅需要作體力上的努力,更需要教師和同學的友愛與關心、支持與協助、尊重和信賴、理解與團結。通過身 心的不斷努力,掌握了動作技術,克服了困難,磨煉了意志,鍛煉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從而獲得心理和身 體上的雙豐收。

體育教學中,當教材難度較大和學習器械的練習時,學生往往會產生懼怕心理。教師可用暗示調節法消除 和緩解學生過度緊張焦慮的不良心理。如可采用暗示語教學法,還可以采用諸如點頭示意的恰當表情動作,運 用“膽大者帶膽小者練習”等暗示教學法。

4,積極參加各項體育競賽活動,哪怕作為一名觀眾也好。調查表明,當學校(或系班)組織體育比賽時 ,積極參加占70%左右。說明大多教學生有集體主義觀念,關心和愛護集體的榮譽。不管是否上場參加比賽 ,重要在“參與”,符合體育的精神。在賽場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級乃至不同系科的學生,為了觀看或參加比 賽,可以拋開平時怨恨、隔閡和距離,一起喜怒哀樂。這種非言語性的間接交流,對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 和溝通等都是極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體育競賽的形式,卸脫平日過重的心理負擔,平衡心態,促 進人際交流。 體育比賽的特點就是公平競爭,優勝劣汰。觀看比賽時,每當運動員不畏敵手,頑強拼搏終于進球(或獲 勝)的片刻,許多同學都會吶喊、鼓掌、感動不已,仿佛自己也曾經歷了一場激烈的競爭。比賽過程的跌宕, 使他們壓抑著的評判欲和表現欲得以釋放。觀看運動員精湛的技藝、頑強的精神,使學生積存的失落,悲觀煩 悶的內心重新得到前進的光明。觀看比賽,可從勝利中體會到成功的價值,同時也從失敗中得到了人生的經驗 ,樹立必勝的信心,讓人獲得了實現自我的真諦。通過比賽可以給郁積的各種消極情緒提供一個發泄口,尤其 可以使遭受挫折后產生的沖動通過參加體育運動得到轉移,可消除情緒障礙,減緩和治療某些心理疾病,而且 能培養學生不回避矛盾,敢于面對現實,奮力奪取勝利的良好心理素質,也有利于適應現代社會的競爭形勢[ (5)]。調查中表明有90%的學生觀看體育比賽時會激動吶喊助威就證明了這一點。

應該看到,還有10%左右的學生對高校體育持否定態度。這一小部分學生限于一天的三點一線,即穿梭 于寢室--教室--食堂,除了上課、讀書還是離不開書,對校系班組織的文體活動漠不關心,認為與己無關 。還有極少數的學生僅僅因為體育課是必修課,才硬著頭皮應付,認為是額外負擔。這些人不管是在運動場上 ,或比賽的場地上都很難找到他的身影,究其心理方面,確實存在心理障礙,在體育方面,也可能慢慢變成為 “差生”。有關此方面的問題,還有待于廣大的心理工作者和體育教師共同去研究解決。

五,建議

1,針對高校體育的特點,要求在對學校普通教師和醫務工作人員等進行心理衛生知識教育的同時,也有 必要對體育教師進行心理衛生知識的教育,讓每位體育教師認識到身心健康是緊密聯系的,只教會學生鍛煉身 體的方法還不夠,應結合體育的特點,給學生心理衛生教育,使學生在進行體育運動時身心受益,做一名身心 全面發展的合格大學生。

2,針對心理障礙的變化過程和大學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狀況,應不失時機地在新生入學教育周進行心理衛 生教育,幫助學生逐步認識他們將會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可能產生的心理困擾,使他們有接受現實和幻想沖擊的 心理準備,認識到產生這些障礙的必然性。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大學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科學用腦” 、“應激與健康”、“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等講座,讓學生掌握抵消心理壓力、釋放心理能量,及自我心理 保健的科學知識和鍛煉方法。

3,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體育活動,充分發揮體育在健身、健心、娛樂和文化傳遞等方面的作用,組織許 多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體育活動,如校系及班的球類比賽、撥河比賽,登山和越野跑等集體活動,充實大學 生的業余生活,陶冶學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4,針對大多數女生在異性面前既有自我表現的欲望,又較羞怯的矛盾心理,在她們掌握動作泛化階段練 習中,應盡量避開異性學生,特別是她們同班的男生,以消除羞怯的心理障礙。但在掌握動作的鞏固階段,可 以利用新異的刺激來激發他們在異性面前自我表現的心理動機,加速正確動作自動化的進程,以此提高她們練 習的積極性。

5,針對體育競賽與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高校體育活動組織應把體育競賽視為一種業余體育文化,有意識 地去安排它,并及時配以賽前班級動員、組織觀看、賽后總結講座等。

6,健全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機構。各高校應成立“學生健康教育領導小組”,負責研究學生的身心健康 狀況,專業人員應是精神醫學專家與教育工作者的結合,制訂出衡量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找出影響心理健 康的內因和外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心理衛生知識宣傳和普及。如利用墻報、黑板報及 報刊、廣播電視等宣傳工具,提高學生心理保健意識和知識。

7,編寫一套系統的《體育與心理健康》教學指導書和教學參考書,以適應體育師資的培養和教師備課需 要,并將心理測量和心理調查與體育教學改革和科研相結合。在體育教學設計、實施和平價時,都應考慮到如 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使之成為一名全面發展的人材。

向支持、幫助本文調查工作的林勇強、黃光漢、曾子章諸先生誠致謝意。

男、女生比較P<0.05 表2 對體育鍛煉認識況表 理工科、文科生比較P<0.05

(1) 宋維真《應重視中小學生的心理衛生》,《人民教育》1991年第1期。

(2) SCL-90《上海精神醫學》第2輯,1984年出版第68-70頁。

篇7

一、體育與健康

(一)健康的重要性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要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否則一切都將是徒勞。有一個比喻可以形象的來說明健康的重要性,我們將身體看成1,而金錢、地位、子女、房子等都看成0,只有1健康的存在,那么才有后面的若干的0,如果沒有了1,再多的0也將代表不了什么。雖然這個比喻很通俗,但它卻深刻反映出健康的重要性。

(二)體育與健康的內涵

隨著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人們逐步意識到擁有一個健康身體的重要性,體育運動已成為人們在閑暇時間必不可少的活動。但是多數人對健康的認識還停留在身體健康的基礎層面上,認為只要身體好沒有疾病就是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早在上世紀已經提出了三維健康觀,即身體的健康、心理的健康、良好的社會適應。合理的膳食、運動量等是通過運動來獲得健康的主要方法,無論哪種方法我們都要考慮到“量”的因素,所謂量變引起質變,我們不能否認某種方法在對促進健康上的作用,但要控制好“量”,否則會危害到身體健康。

關于體育的概念解釋有很多種。目前,較統一的解釋為“體育是一種以身體運動為基本手段促進身心發展的文化活動[1]”。其中身體運動是基礎,促進身心發展是目的,文化活動是形式。根據體育的定義我們可以將體育分為三大類。1.競技體育,其以取得比賽的最終勝利為目的,在比賽中不斷挑戰人類的生理與心理極限。2.大眾體育,其以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為目的。3.表演類體育,其以促進經濟發展、公益等為目的。我們常說的學校體育可以歸類到競技體育和大眾體育中去。體育運動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由于其背后隱藏著巨大的價值,因此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二、影響大學生健康的因素

(一)不良的生活方式

作息時間不規律、飲食不規律、缺乏體育運動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導致當代大學生身體素質持續下降的主要原因。據相關調查,大學生的肥胖率和近視率分別為29%和13%,且呈現每年穩步上升趨勢。分析其成因,我們可以總結出兩個原因:1.缺乏體育鍛煉。2.不良的生活方式。作為個體來說這兩個因素我們都可以人為控制,但多數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后,自律能力嚴重下降,對于自己不能嚴格要求,課余時間基本都花費在打網絡游戲上,每天休息時間較晚,不進行體育鍛煉,連每周一至兩節的體育選修課也不去上。正是這種不良的生活方式導致當代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不斷下降。鑒于上述原因,建議學校加強考勤管理制度,對曠課達一定次數的學生給予嚴厲的懲罰措施。其次,學校將可以組織學生跑早操,盡可能的組織學生參與體育運動,從而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

(二)吸煙喝酒

據相關調查顯示,在當代大學生中有28%的學生吸煙,其中男性占據了絕大多數,女性僅占極少部分,在大學生吸煙群體中有部分學生的煙癮較大,每天吸煙量在一至兩包,甚至更多。吸煙不僅危害個人的身體健康,同時還會危害周圍的人,可謂百害而無一例。目前,每年因吸煙引發的肺癌患病率逐年增長。適量的飲酒可以增進心血管血液流動,對人的健康有一定的幫助,但過量飲酒、酗酒對身體的危害都是巨大的,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們很難掌握住這個“量”,往往過量飲酒。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相關教育力度。同時,作為學生也要加強自控能力,盡量戒煙戒酒。

(三)心理因素

相關調查顯示精神疾病患者的年齡逐漸趨于幼齡化,高校學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學生大約有20%,多數學生處于亞健康狀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仍與我國的應試教育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學生從小到大都是在“分數論成功”這個定式思維中長大,從小到大只知道學習,課余生活基本被各種補習班所占據,沒有時間去接觸社會,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也都由父母來解決,自己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考個好分數。這樣一來當進入大學后,學生需要自己解決很多問題,例如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等等,一些學生處理不好這些關系,導致心理上出現問題。因此,家長在關注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也要適當的增加孩子的社會實踐能力,使孩子逐步接觸社會,慢慢適應社會,而不是做一個只會考試其他什么都不會做的人。其次,學校也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最后,作為學生個體來說也要明確,我們唯有增強自身的心理承受力,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當下取得成功。

三、體育運動與大學生健康的關系

(一)體育運動可以促進大學生的身體健康

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我們不能否認任何一種體育運動對促進身體健康的作用,只要體育運動是科學合理的,在一定“量”的范圍之內,其就可能對促進身體健康有積極地作用,但過量運動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損害。因此,人們在進行體育運動時要嚴格控制運動量,同時也要掌握一些必要的運動原理。

身體健康的測試指標有很多,但形態和機能是最直接、簡單的指標。形態即身體各部分的比例。通過有針對性的練習,我們可以改變相關部位的肌纖維,從而塑造健康的形態。機能即人體的系統的工作能力,體育運動是促進人體機能全面發展的最佳手段,任何一種體育運動,不僅是我們所看到的外在的肢體運動,其內部多種系統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例如長期進行耐力練習能改善呼吸系統運輸氧氣與二氧化碳的能力。體育運動可以使各個系統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全面發展。

(二)體育運動可以促進大學生的適應性

適應能力的發展是在后天的生活中不斷鍛煉而得到提高的,體育運動則可以有效的促進大學生的適應能力。體育運動不僅可以改善人的生物狀況,同時還能消除由于不適應而帶來的負面影響。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有些人會將它憋在肚子里,自己生悶氣,最后導致身心都遭到了損害,而體育人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多數采用運動的方式來調節自己的心情,在球場上奮力奔跑、大吼大叫,以此來發泄自己的情緒。運動過后心情舒暢,自己心中的不快早已拋到九霄云外,從而以飽滿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三)體育運動可以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

人的任何一個有目的、有社會傾向性的活動都必須通過心理活動來調節[2]。心理活動是三維健康觀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任何體育運動中都會產生心理活動,心理活動的好壞取決于體育運動的強度,當體育運動的強度適度時,可以使人興奮,精力旺盛。體育運動的內在精神是努力拼搏、永不放棄,在一場比賽中經常可以看到雙方為了一分拼盡全力,永遠不放棄,即使輸了比賽也要讓對手對自己豎起大拇指。長期進行體育運動可以使大學生的意志品質、自信心得到鍛煉,其自信心、心理抗壓能力不斷提高,這在一些耐力項目、同場競技項目中表現的更為明顯。一些團隊項目也能增強大學生之間的溝通能力,同時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這在當今比較火爆拓展訓練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四)體育運動與大學生健康的辯證關系

唯物辯證法指出事物具有兩面性,體育運動在對促進大學生健康上也有兩面性,因此在平常生活中我們要盡量取其利而避其弊。適量的體育運動可以改善人體各部分機能,起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作用。超負荷運動或者采用不科學的練習方法會損害人們的健康。因此在進行體育運動時大學生要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科學的適量的練習方法,當自我感覺運動強度較大時,可以進行一些小強度的鍛煉或者停止鍛煉,以避免過量運動帶來的負面影響。

四、結語

健康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決定的,體育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大學生健康水平,在參與體育運動的同時大學生也要摒棄自身不良的生活方式,加之適量科學的運動,可以使自己獲得更加健康的身體。

參考文獻:

[1] 楊文軒,楊霆.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 賈莉莉.體育運動與健康研究[J].搏擊體育論壇.2013.4(4):40-41.

[3] 田金華.體育運動與健康促進[J].中國體育科技.2003(1):37-39.

篇8

眾所周知,中職體育是中職教育中的重要一環,它不僅覆蓋范圍廣泛、參與的人數眾多,對于學生的身體健康更是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對于中職學生的心理狀況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對絕大多數的中職學生來說,離開長久依賴的父母,開始一段與周圍的學生交往的生活常常成為其進入中職學習難以面對的事實,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尤其如此。另外,對那些臨近畢業正在招聘會上努力尋找自己心儀工作的學生來說,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也是不可或缺的。而中職的體育教育在這些方面剛好可以凸顯優勢,糾正學生心理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使得學生的潛力得到盡可能的釋放,保證學生的學業和生活都有條不紊地進行,發揮的促進作用是其他的學科無法取代的。下面我將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實際,談談中職的體育教育在保障學生擁有健康心理所起的作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認識自我意識,提升自我克服困難的能力,進而促進中職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奠定健康的心理基礎

在中職階段,學生身體的各個機能都進入相對積極的狀態。全身血液加速循環,安靜時候身體各部位長期關閉的毛孔和神經細胞相繼開放,各個器官處于高度興奮的狀態,從而使得身體的每一個角落都能得到充分的氧氣供給,進而為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內部環境打下堅實的生理基礎。

二、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

中職學生的心理處于一個非常微妙的時期,有時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容易形成自高、自大、目中無人的習慣,在學習一丁點入門知識的前提下就覺得自己無所不能,過高評價自己,往往眼高手低,進而會承受失敗帶來的痛苦。對另一部分學生來說則正好相反。他們常表現出妄自菲薄,自己看不起自己,對于自己的能力表示懷疑,本來在具有很多優勢的地方,但由于自卑,最后不得不放棄。顯然,在中職的教育中發生在學生身上的這兩種現象都不是我們愿意看到的。幸運的是,中職體育教育恰好能夠對于上述的錯誤認識進行有效的糾正。比如在項目教學中我們經常會對于學生進行多項考察,而同一個學生在不同的項目考察過程中的成績的高低則成為我們糾正學生這一階段心理略顯不足的有效手段。例如,對那些狂妄自大的學生,我們指出其在成績分數比較低的項目上的劣勢,讓其知道其實自己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對那些對自身比較懷疑的學生,我們則挑選出其中相對較好的分數,進行鼓勵式的教育,告誡他們每個人都有比較出色的地方,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優勢。

三、增強學生的受挫能力

如今的學生大多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從小就受到家長們的特殊照顧,其獨立性和抗打擊能力較差,尤其是對那些在中職住校的學生來說,情況更是如此。因而充分利用中職體育教學彌補學生在這方面的不足顯得十分有必要。在體育教學中,我們通常都會為學生指出一個明確要達到的目標。學生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必然要付出比平時加倍的努力。例如在球類活動中,我們可以特意培養學生面臨場上不利局面時的沉著和冷靜,知道只有自身不斷的拼搏,才能扭轉敗局,而不是自暴自棄。中長跑的訓練也是如此。有的學生在訓練中往往對于跑完整個階段感到比較吃力,經常在訓練還沒有結束時就慢下步伐。這種半途而廢的做法是不利于困難的解決的。我們只有充分利用長跑這個契機,讓學生在反復的交替中,不斷接受失敗的痛苦,在失敗中點燃對于未來成功的希望,不斷磨煉自身勝不驕、敗不餒的品質,提高對于環境的適應性。

四、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

作為學生,每天不僅要面對著學業帶來的壓力,也對將來的工作憂心忡忡,平時在心理上難免會感到些許的異常,這種心理現象外在的表現就是緊張、焦慮甚至敵對的情緒。如果學生長期處于這樣的心理狀態,會對其學習和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這個時候學生可去足球場與伙伴們踢一場球或者來一局籃球投籃比賽,這充分說明了體育運動在緩解學生心理壓力、轉移緊張情緒方面的作用。而這種轉化過來的行動在取得效果之后,又能夠增強學生勇往直前的信心,消除之前藏在學生心中的負面影響,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指引學生在追求健康心理的道路上順利前進。

參考文獻:

篇9

體育運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奠定體育基礎。人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是相互制約、密切聯系的兩個方面。作為一個身心統一體的人,其身體素質健康與否,必然會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通過體育運動,促進身體正常、健康地發展,為心理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這是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

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須有健康的神經系統和身體。作為主要是從事腦力勞動的學生,其學習效率,是由大腦的高級神經系統所決定的。經常從事體育活動,可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提高神經系統的活動能力,使大腦獲氧充分,進而使記憶力增強,思維更加敏捷靈活。舉一些研究例子,部分學生學習吃力、成績落后,其根本原因在于,由于神經系統功能差,導致課上注意力難以集中,影響了思維的正常進行。

有些學生擔心,參加體育鍛煉會耽誤學習時間,影響學習效果。這是一種急功近利、目光短淺的想法。研究表明,早操能使大腦消除殘余的睡眠抑制,為進入學習狀態作好準備;體育課、課外鍛煉和課間操可以使因學習而緊張的大腦皮層得到休息,解除抑制,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二、體育運動的新需要與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為推動心理發展的一種動力

心理學告訴我們,心境是一種較穩定、持久,而且在一段時間內會影響人全部行為的情感體驗。良好的心境對人的行為具有增力作用,如做了一件即使非常平常的事情,也會感到愉悅、高興,得到心理上的滿足。相反,消極的心境會使以往做來有興趣的事情變得索然無味、厭倦和煩躁。

體育運動與日常自然的身體運動相比,無論內容和形式都不盡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滿足所學習的運動項目的需要。如短跑要求較短的反應潛伏期、良好的運動距離知覺和運動速度知覺。幾乎任何運動項目,都要求運動員有勇敢、堅持、自制、不怕困難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樂觀、友愛、愉快、同情等多樣的感情。經常參加體育活動,可以使機體產生極大的舒適感。在各種運動項目中,去感受運動技術動作的力量感、美感、節奏感和韻律感,從而陶冶情操,開闊心胸,激發生活的自信心和進取心,形成豁達、樂觀、開朗的良好心境。

上述心理活動和心理特征,就一個人的自然發展水平來說,當然不能滿足運動學習和運動競賽的需要。但是,在學生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運動水平或戰勝對手而進行的運動活動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獲得提高。

三、體育運動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與自尊,培養競爭意識,體驗體育運動中的成功喜悅

中小學體育教育,不是用超強的體力付出贏得高額的回報,不會以比賽爭第一為目的。但是我們要通過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在體育活動中努力展示自我,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和奮發向上、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優良心理品質。學生對于各種運動項目的技能技巧,都有一個從不會到基本把握,再到完全熟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需要付出自己的汗水和心血,努力達成既定的目標。當既定的目標達成以后,他們會有一份成功的喜悅,

體育運動還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較正確地認識自我的基礎上,便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修正自己的認識和行為,培養和提高社會所需要的心理品質和各種能力,使自己成為更符合社會需要,更能適應社會的人。

篇10

從學生心理因素方面考慮,筆者把文靜膽小、不善言語、不喜歡和同學交往合作的學生性格歸類為內向型性格;把熱情開朗、活潑愛動、善于交際、凡事不愛受約束的學生性格歸類為外向型性格。

通過對學生身高、體重的測量,筆者又把學生分成三種體型:在中學體育教育與健康中要求的標準狀態下的身高和體重范圍之內的學生為健壯,超出標準狀態范圍正常值的學生為肥胖,小于標準狀態正常值的學生為瘦弱。

二、研究結論

表1說明三個班級的調查問卷有效率達99.33%,具有統計意義。從表2可以看出,多數體型肥胖的學生性格比較內向,占86.54%;瘦弱的與其相似,也多屬于內向型性格;而健壯的學生性格與前兩者恰好相反,多是外向型性格,占82.14%。

三、研究分析

為使學生在中學階段得到良好的體育教育,筆者建議體育教學中對不同類型的學生要加以區別對待。

(一)對肥胖類內向型學生的教學

體型肥胖的學生,大多肌肉松弛懶惰,體育課上大多表現得不積極,學習動作要領時退縮膽怯,掌握教師教授的技術動作緩慢,懼怕練習,尤其是不喜歡耐力項目的訓練,體育基本技能差,在速度、靈敏度、耐力方面明顯不足。但這些學生在力量和柔韌性方面相對來說好些,而且他們多數性格溫順,容易與同學相處,遵守課堂紀律。

針對他們的這些特點,在體育教學中筆者對這些學生嚴格要求,多采用啟迪式教學法,耐心督促他們,多鼓勵幫助,少批評或盡量不批評,在練習中多關注他們,照顧他們,使他們樹立起自信心,有勇氣有力量去克服困難,戰勝自我。同時,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參加體育比賽的機會,并加強他們身體素質的練習,逐步培養他們參加體育運動的興趣。只要不斷地引導,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消除他們的顧慮,消耗他們身上多余的脂肪,改變他們不良的體型,從而使學生朝著健美的良好方向發展。

(二)對瘦弱類內向型學生的教學

這類學生身體結構瘦弱細小,體態顯得呆板。體育教學中筆者發現這些學生不愛和其他學生一起做訓練,多沉默寡言,每次練習都小心翼翼,畏首畏尾,害怕自己做不好,不敢面對失敗,主動性極其差。但這些學生感知敏銳,反應迅速,自我保護能力較強,協調性能較好。

在體育教學中,筆者給他們提供各種表現的機會,鼓勵他們勇敢去做,克服心理障礙,克服恐懼心理,鍛煉膽量,消除他們運動時的壓力和緊張感,多創造和同學合作的機會。他們出色地完成動作后要及時給予表揚和贊美,不斷增強他們運動的自信心。讓他們多參與集體活動,逐步克服自己的局限,彌補自身的不足,成為擁有強壯身心的人。

(三)對健壯類外向型學生的教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东县| 莎车县| 彭泽县| 揭阳市| 府谷县| 和顺县| 台前县| 乌兰察布市| 繁峙县| 尼勒克县| 宜君县| 漳浦县| 镇原县| 剑河县| 达日县| 长兴县| 宝丰县| 桓台县| 勃利县| 万荣县| 辽宁省| 惠东县| 新平| 苗栗市| 城市| 昭觉县| 韶山市| 自治县| 凌源市| 贺州市| 沾化县| 姚安县| 会同县| 浦北县| 米脂县| 自治县| 抚州市| 宿迁市| 庆阳市| 惠州市| 新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