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31 16:21:1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統計學特征,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關于統計學
統計學是一門實質性的社會科學,既研究社會生活的客觀規律,也研究統計方法。統計學是繼承和發展基礎統計的理論成果,堅持統計學的社會科學性質,使統計理論研究更接近統計工作實際,在國家和社會得到廣泛發展。
二、統計學中的幾種統計思想
1統計思想的形成
統計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經歷統計觀念、統計意識、統計理念等階段。統計思想是根據人類社會需求的變化而開展各種統計實踐、統計理論研究與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統的統計思想。
2比較常用的幾種統計思想
所謂統計思想,就是統計實際工作、統計學理論及應用研究中必須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導思想。統計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變異思想、估計思想、相關思想、擬合思想、檢驗思想。現分述
2.1均值思想
均值是對所要研究對象的簡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幾乎涉及所有統計學理論,是統計學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從總體上看問題,但要求觀察其一般發展趨勢,避免個別偶然現象的干擾,故也體現了總體觀。
2.2變異思想
統計研究同類現象的總體特征,它的前提則是總體各單位的特征存在著差異。統計方法就是要認識事物數量方面的差異。統計學反映變異情況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變異”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與變異都是對同類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觀度量。
2.3估計思想
估計以樣本推測總體,是對同類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認識方法。使用估計方法有一個預設:樣本與總體具有相同的性質。樣本才能代表總體。但樣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響,在估計理論對置信程度的測量就是保持邏輯嚴謹的必要步驟。
2.4相關思想
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在變化中,經常出現一些事物相隨共變或相隨共現的情況,總體又是由許多個別事務所組成,這些個別事物是相互關聯的,而我們所研究的事物總體又是在同質性的基礎上形成。因而,總體中的個體之間、這一總體與另一總體之間總是相互關聯的。
2.5擬合思想
擬合是對不同類型事物之間關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個單一的關系必須依賴其他關系而存在,所有實際事物的關系都表現得非常復雜,這種方法就是對規律或趨勢的擬合。擬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趨勢。趨勢表達的是“事物和關系的變化過程在數量上所體現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預示的可能性”。
2.6檢驗思想
統計方法總是歸納性的,其結論永遠帶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規律所推廣出來的判斷不可能完全可信,檢驗過程就是利用樣本的實際資料來檢驗事先對總體某些數量特征的假設是否可信。
3統計思想的特點
作為一門應用統計學,它從數理統計學派汲取新的營養,并且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數學方法,聯系也越來越密切,但在統計思想的體現上與通用學派相比,還有著自己的特別之處。其基本特點能從以下四個方面體現出:(1)統計思想強調方法性與應用性的統一;(2)統計思想強調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3)統計思想強調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一;(4)統計思想強調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統一。
三、對統計思想的一些思考
1要更正當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確的思想認識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統計學家高爾頓曾經說過:“統計學具有處理復雜問題的非凡能力,當科學的探索者在前進的過程中荊棘載途時,唯有統計學可以幫助他們打開一條通道”。但事實并非這么簡單,因為我們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可能要比想象的復雜得多。此外,有些人認為方法越復雜越科學,在實際的分析研究中,喜歡簡單問題復雜化,似乎這樣才能顯示其科學含量。其實,真正的科學是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而不是追求復雜化。與此相關聯的是,有些人認為只有推斷統計才是科學,描述統計不是科學,并延伸擴大到只有數理統計是科學、社會經濟統計不是科學這樣的認識。這種認識是極其錯誤的,至少是對社會經濟統計的無知。比利時數學家凱特勒不僅研究概率論,并且注重于把統計學應用于人類事物,試圖把統計學創建成改良社會的一種工具。經濟學和人口統計學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長率等等,均是凱特勒及其弟子們的遺產。
2要不斷拓展統計思維方式
統計學是以歸納推理或歸納思維為主要的邏輯方式的。眾所周知,邏輯推理方式主要有兩種: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歸納推理是基于觀測到的數據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質的信息)去產生新的知識或去驗證一個假設,即以所掌握的數據信息為依據,歸納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結論。歸納推理是要在數據信息的基礎上透過偶然性去發現必然性。演繹推理是對統計認識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據必然性去研究和認識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3深化對數據分析的認識
任何統計研究都離不開數據分析。因為這是得到統計研究結論的必要環節。雖然統計分析的形式隨時代的推移而變化著,但是“從數據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歸納和揭示”作為統計分析的目的卻一直沒有改變。對統計數據分析的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基于同樣的數據會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結論;二是我們所面對的分析數據有時是缺損的或存在不真實性;三是我們所面對的分析數據有時則又是海量的,讓人無從下手。雖然統計數據分析已經經歷了描述性數據分析(DDA)、推斷性數據分析(IDA)和探索性數據分析(EDA)等階段,分析的方法技術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但與人類不斷提高的要求相比,存在的問題似乎也越來越多。所以,我們必須深化對數據分析的認識,圍繞“準確解答特定問題并且從數據中獲取一切有效信息”這一目的,不斷拓展研究思路,繼續開展數據分析方法技術的研究。
參考文獻:
陳福貴.統計思想雛議[J]北京統計,2004,(05).
During CBA League In 08-09 Season
JIANG Hong-Bin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nyang Henan455000)
【Abstract】 With the study on the 11 games of CBA ′s 08-09 season, analyses the use of statistical techniques by using knowledge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Results show that: 1, in 08-09 season, the competition of CBA League intensified; 2, only teams with comprehensive tactics and moves can achieve better results in the existing system environment; 3, CBA league has the feature of paying more attention on defense than offense, and the trend of convergence of technology emerged; 4 offensive capability is a main measure of a team′s grade.
【Keywords】 08-09season; Statistics; Statistical averages; Technical Indicators
一、前言
籃球運動是同場對抗表現準確的技能主導類運動項目,探索制約比賽制勝因素以及控制預測比賽勝負的規律始終是籃球工作者的一項重要工作,它將對籃球運動的技術訓練要求、戰術模式建立、臨場指揮、心理調控起到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首先,從辯證唯物論的角度講:“被斷定為必然的東西,是由純粹偶然的偶然性構成的,而所謂偶然的東西,是一種有必然藏在里面的形式。”因此客觀事物(賽場上個別場次的勝負、技術指標的高低)通常有特殊性、偶然性,而總體現象(整個賽季技戰術表現)則具有相對的普遍性、穩定性,是有規律可循的;其次,在研究工具及操作層面上,以數學學科的概率論(大數定律、中心極限定理)為基礎的統計學,從客觀對象中抽出反映其特征及屬性的數量表現,在收集、整理數據的基礎上,為描述推斷預測客觀事物總體情況提供了一種可能;最后,用歸納的方法存在推斷的可信度、以及主觀判斷能力等不確定因素,因此要用定性與定量、實證與思辨相結合的方法去分析多元多維動態因素制約環境下的賽場上的隨機現象的數學關系和變化規律,為研究籃球運動競技領域現象的本質關系和變化規律提供依據。本文僅以08―09賽季CBA聯賽18支球11項場均技術數據為研究基礎,對聯賽各項技術整體運用特征、各隊競技能力均衡程度、以及不同等級球隊主要差異技術指標采用相關以及縱橫向的比較分析方法,以期對當前CBA聯賽的攻守特征及發展趨勢做出推斷預測。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參加08―09賽季CBA聯賽的18支球隊50輪474場的11項場均技術統計數據
(二)研究假設
1.CBA聯賽屬攻守平衡,技戰術風格全面的比賽特征。
2.依賴強悍內線或精準投籃,即單項技術表現突出的球隊將獲得較好名次。
3.不同等級球隊的各項技術統計均存在較大差異。
(三)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登錄中國籃球管理中心及CBA官方網站收集比賽技術數據,
2.數理統計法
在Excel2000和Spss11.0操作平臺上對08―09賽季CBA聯賽18支球隊的所有比賽場均技術統計數據進行描述和推斷統計。
3.邏輯分析法
三、結果與分析
(一)場均各項技術統計比較分析
從圖1中可以看出:變異系數分別為蓋帽(0.24)>搶斷(0.16)>助攻(0.12)>籃板(0.09)>失誤(0.09)3分球百分比(0.07)>犯規(0.07)>失分(0.059)>得分(0.052)>2分球百分比(0.045)>罰球%(0.040),說明在11項技術指標統計中,蓋帽搶斷助攻離散趨勢較大即各隊的表現有較大差異。
蓋帽是離散系數最大的技術統計指標,是全隊整體防守能力(補防、協防、追防)、良好體能狀況、防守決心的綜合體現,雖然場均絕對數量少且極差僅為3.3(江蘇與福建),但對提高防守信心遏制進攻質量(投籃時機、動作、果斷性)作用顯著,觀賞性完全可與扣籃媲美,希望各隊教練員提高和統一認識程度,加強隊員蓋帽的專項技戰術訓練。
搶斷是采用壓迫性防守迫使進攻方傳球運球失誤的一項重要防守指標,集體或個人的搶斷都是通過超前準確的預判、快速靈活的腳步移動,揮舞的手臂,兇狠的貼身緊逼,以及不懈的補防協防來完成的。它是球隊綜合防守實力與制約比賽勝負的關鍵指標,各隊應強化集體防守意識,提高個人攻擊性防守能力,使得聯賽防守整體防守質量大幅度提高,以適應當今世界籃球的兇狠的防守和犀利的進攻。
助攻是全隊整體進攻戰術配合意識(擋拆、突分、策應等),技術運用水平(最優的傳球、角度、路線、時機)和掌控得分機會(關鍵球、必進球、戰術球等)能力的綜合體現,如今NBA鳳凰城太陽隊的“跑轟”戰術是它的典型代表;其次,它也是球隊是否具有優秀核心后衛和衡量優秀后衛競技能力的重要參考依據,聯賽中江蘇隊場均助攻數(NO.1)和胡雪峰出色表現是最具說服力的。
余下8項指標的差異都在小數點百分位,從另一個方面說明聯賽競爭日趨激烈,賽程觀賞性和結果不確定性有較大提高,使CBA聯賽呈現出良性的競技水平發展軌跡。
(二)球隊各項技術統計均衡程度比較分析
秩和比(RSR)是集古典參數統計和近代非參數統計優勢為一體的一套嶄新的統計分析方法,秩和比是行(列)秩次的平均值,具有0~1連續變量的特征。它能刻畫不同計量單位多個指標的綜合水平,RSR值的計算公式為:RSR=∑R/m×n,R表示評估指標的秩,∑R表示評估指標的秩和值,m表示評估指標的數目,n表示評估名稱的數目。評估指標的秩第原則是在所有計分對象中進行秩第分配,確定其位次,最后用RSR值來作為評估計分值,RSR值越大說明其綜合水平越高。從圖2中看出18支CBA球隊聯賽排名與各項指標秩的變異系數排序等級相關系數(Kendal)=0.84且Sig(2)=0.00,與秩和比排序等級相關系數(Kendal)=0.91且Sig(2)=0.00呈高度高相關,其中或兩者等級相關系數(Kendal)=0.80且Sig(2)=0.00,呈高度高相關。秩和比較大即綜合實力強的球隊在聯賽中有較好名次。技術指標變異系數小的即各項技術均衡發展的球隊在聯賽中才有可能取得優異成績。世界籃球隊伍技戰術特征正向著攻守相對平衡、技術全面特異、戰術多樣高效、風格鮮明的趨勢發展,CBA聯賽的競技模式及優秀隊伍技戰術風格基本符合發展潮流。按照“木桶原理”和“積木模型”原理,決定競技能力高低的各項指標發展是不均衡的,全面高優指標的出現是理想化的和動態的,存在低優指標競技能力決定綜合競技水平和高優指標彌補綜合競技能力的現象。結合競技理論和頻數分布來看,奪冠的廣東東莞新世紀僅有一項技術數據犯規排序在八名之外即倒數第二(可能與兇狠頑強的防守風格有關),但毫不影響其衛冕的實力,名列2~3名的新疆江蘇和第6名福建隊分別有2~3項技術數據排序在八名之外,黯然與奪冠失之交臂,這些現象無不驗證了競技體育博弈的制勝規律(見圖2)。
(三)名次與不同技術指標間的相關性分析
相互制約和影響的變量之間存在著函數與相關兩種關系形式,其中相關分析是研究變量間不確定數量關系及密切程度的常用統計方法,用相關系數(R)指標反映變量之間線形關系強度的度量值,R的絕對值越接近1,表明兩變量之間的關系愈密切。
從表1可以看出:名次與失分、總籃板數、3分命中率顯著性中度相關(0.5
失分與助攻顯著性低度負相關(0.3
得分與總籃板數、2分命中率非常顯著性中度正相關,即得分=投籃次數*投籃命中率;揭示了籃球運動項目的制勝規律,以單位時間內投中次數多少決定勝負,提高籃板總數及獲取更多進攻投籃機會與較高的2分命中率(2分占總分值比例大)無疑是最直接和有效的取勝手段。
總籃板數與助攻數顯著性中度正相關;主要體現在高質量的后場籃板球銜接接應助攻后發動快攻、前場籃板球獲取后的及時一傳造成的空位投籃。
助攻與搶斷顯著性中度正相關;主要體現在防守過程中,突然的搶斷球,及時發動快攻,造成防守方人員上的劣勢,陣性上的漏洞,提高了助攻的效率及進攻的成功率,發動的起因與結束的完美詮釋了指標數據的合理。
3分命中率與2分命中率非常顯著性中度正相關;體現出球隊需要有良好的中遠投投籃技術及進攻手段的多樣性,比賽中有良好的戰術配合及獲得適宜的投籃機會,合理的內外線結合及內外線投籃比例。
聚類分析是根據研究對象的接近程度(關系密切程度、屬性的相似程度和距離的接近程度),將觀察指標或對象(樣品歸并成不同類別的一項統計分析技術。本研究采用快速聚類法(將樣本的數據進行標準Z分處理、分類數為3、迭代次數10、收斂標準0.02)對18支球隊樣品聚類分析,結果見表2。為驗證聚類結果,將各隊按名次劃分為三個等級,1~4名為一等,5~8名為二等,9~18名為三等,運用等級相關法進行效度檢驗,結果顯示:Kendall相關系數=0.670,Sig(2-tailed)=0.002,呈高度相關性。聚類結果與比賽成績的擬優程度較好,客觀地反映了比賽結果,可作為后續分析不同等級球隊的分類依據。所選用的11項技術統計指標可以準確客觀地反映球隊的競技水平,效度較好。
(四)不同等級球隊的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較
方差分析研究的是分類型自變量對數值型因變量的影響的一項統計分析技術。本研究以18支球隊作為檢驗的對象即因素,因素的不同表現及不同等級球隊作為水平或處理,在滿足基本假定(總體正態分布、各總體方差相同、觀測值獨立)條件下,采用單因素方差法對不同等級球隊的11項技術統計數據進行分析(見表3)。結果顯示:強弱球隊在得分和2分命中率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助攻存在顯著性差異。差異到底出現在哪兩支球隊,就需要作進一步分析即多重比較分析。結果顯示:一類和三類、二類和三類在得分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2分命中率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一類和三類在助攻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
一類與二類球隊(各4支)在11項技術統計指標上不存在顯著差異,說明進入八強的球隊即參加季后賽的球隊,在整個聯賽過程中都表現得較為穩定,整體實力較為接近,尤其是進入季后賽階段彼此的競爭將異常激烈殘酷,名次的歸屬受到個別隨機因素的制約,如,抽簽對陣、關鍵場次、主力狀態等;作為球隊還是要從可控因素入手,提高球隊的綜合均衡競技能力且保持相對的穩定性,戰略上的控制預期的比賽對手及進程,針對關鍵場次的對手做到知己知彼,合理分配主力及替補的場次及比賽時間,最大發揮核心球員的價值。
三類球隊(10支),分別在得分、2分命中率、助攻與一二類球隊存在差異;三項指標都是進攻類指標,其中得分與2分命中率相關系數為0.607且高度相關,2分的投籃次數與分值比例均占投籃次數及總得分的最大比重,高效的助攻是提高命中率和獲取高分的重要技術保證;三類球隊面對對方兇狠緊逼的壓迫性防守進攻乏力,表現為隊員相互缺乏有機嫻熟流暢的進攻配合,后衛難以傳出高質量的球,接球隊員要么倉促出手要么單打獨斗,進而出現命中率低和低得分的糟糕現象;該群體是聯賽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保障和潛力所在,教練員應提高科學化訓練水平(“三從一大原則”、堅決的戰術執行力、強化籃球基本功、),俱樂部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提高管理水平與硬件設施,籃管中心應改革賽制與擴寬引進高水平外援與外教渠道。
四、結論
1.08~09賽季CBA場均各項技術統計數據的變異系數差異在百分位上及集中趨勢明顯,表明整個聯賽競爭日趨激烈,賽程觀賞性和結果不確定性有較大提高,CBA聯賽呈現出良性的競技水平發展軌跡。
2.否定研究假設2。球隊各項技術指標均衡發展及攻守平衡、技戰術水平全面的球隊才能在現有賽制環境中取得較好成績,依賴強悍內線或精準投籃,即單項技術表現突出的球隊將獲得較好名次的競賽模式在高水平的CBA聯賽中逐漸失去了市場。
3.否定研究假設1。名次與得分、2分命中率中度相關且高度顯著性,與失分、籃板、助攻、3分命中率、低相關且顯著性。聯賽重攻輕守,屬進攻型技戰術風格比賽特征,不符合籃球運動競技制勝規律及當前世界籃球發展趨勢,需要教練員提高對防守重要程度的認識,以及探索新的專項防守技戰術訓練方法;同時組合技術的配合銜接表現集成化趨勢。
4.否定研究假設3。不同等級球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進攻能力指標上,即得分、2分命中率、助攻方面,其中八強球隊無技術統計指標差異,表明彼此之間尤其到季后賽階段競爭將異常激烈殘酷;后10名球隊同八強球隊競技能力存在較大差異,它們是聯賽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保障和潛力所在,應從教練員培訓、隊員日常訓練、俱樂部管理以及籃管中心政策制定等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監督與激勵。
五、建議與思考
1.加強個案研究。
針對各單項場均技術統計指標及秩和比與名次不相符的球隊(江蘇、福建隊),需要從賽制管理、技戰術安排、大賽心理調控、教練員臨場指揮等多方位深層次探析原因,礙于無法介入俱樂部管理訓練層面深入了解,留下遺憾。
2.建立系統全面高效的技術統計數據指標體系。
隨著訓練整體水平的提高和大量外援引進,極大促進了CBA聯賽的觀賞性與競技性;加之新的場地器材和競賽規則的出臺,使得原有的技戰術統計指標顯得捉襟見肘,難以滿足專業理論研究和電視轉播解說的需要。建立時間序列(單節、一次進攻)、多區域(中近遠)、不同組合(快攻與搶斷、突破與助攻)、人員搭配(主力、替補)等一系列多元動態綜合的技術指標評價體系成為當務之急。
3.數據分析與理論分析相結合。
競技籃球的魅力之一是結果的不可預知性及偶然性,統計分析以數學學科概率論中相關理論(大數定律、中心極限定理)去分析過程及結果的隨機性,面對數據與傳統理論的矛盾,現象與本質的迷惑,應利用多元多維非線性的數理方法,結合專業理論知識,對賽場內外及結果做出整體全面的評價與預測。
參考文獻
〔1〕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籃球運動高級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2〕曾國屏等主編.當代自然辯證法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3〕賈俊平.統計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4〕王惠林等.對我國少年女子(13-15歲)籃球運動員身體素質、基本技術評價模型的研究〔J〕體育科技,2001.21(4):65-68.
〔5〕賈俊平.統計學(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41-0015-03
一、高校教學名師的內涵界定及評選標準
1.基本內涵
“名師”,是指有名望的、在學校和社會上有一定影響的教師。王毓殉給名師下了一個規范的定義:“名師,是指在一定時空范圍內自然而然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認可度、美譽度、影響度和突出成就的專業素養較高的富有創造性的優秀教師。”高校教學名師強調兩個關鍵要素:高校、教學名師。高校包括高職高專和本科院校;教學名師不僅是名師,而且以教學為限定條件,即教學名師不僅要學識淵博、學術造詣高深、道德高尚及受人敬仰,而且要立足于教育和教學,尤其強調教書育人的品質和成就。教學名師既是著名的學者,也是著名的教師,只有在三尺講臺上才能真正展現名師的教學風采。結合王毓殉先生的名師觀和已評選出的名師特點,筆者認為高校教學名師即立足于教育和教學的、知識淵博、學術造詣高深、教學成就突出且有一定知名度、廣泛的認可度(包括學生、學校、家長、社會和行政部門的認可)、美譽度和影響度的高校教師。
2.名師標準
從評選國家教學名師始,相關部門就制定了完備的教學名師評選條件和考察指標。本科部分和高職高專部分采用了兩套獨立的體系,本科部分從教師風范、教學能力與水平、教學梯隊建設與貢獻、科學研究與學術水平以及外語水平等五個一級指標展開遴選;高職高專部分從教師風范與教學經歷、企業經歷與行業影響力、教學能力與水平、社會服務能力、教學團隊建設等五個一級指標展開評價。不管這些指標體系是否科學,可以看出不管是在本科部分還是在高職高專部分,都非常強調教學能力與水平,這一塊的分值最高、要求最詳細。最新一屆的評選條件明確規定:“‘教學名師獎’評選優先考慮長期承擔教學任務并作出突出貢獻的一線優秀教師,特別是為低年級學生講授基礎課的優秀教師”,這說明了教學名師的評選立足于教學、側重于教學。
二、教學名師的統計學特征
根據第四屆、第五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的評選結果,除了第五屆有3位來自總參的獲選者沒有具體信息外,本文對此兩屆其余獲選的總共194位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的基本背景資料做了整理和統計,其基本特征情況概括如下:
1.域分布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來自東部的教學名師為111位,所占比例達到57.2%,占全部總數的一半以上;但來自中部和西部的比例則要小得多,分別為28.9%和13.9%。從這一統計比例可以看出,我國高等學校的教學名師在地域分布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來自東部的教學名師要遠遠多于中部和西部,西部的比例最小,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國高校教師資源的地域分配不均衡。
2.分布情況
年齡信息是以這些教學名師獲獎的當年為節點計算出來的,統計的是第四屆、第五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獲獎時的年齡,情況如下:
統計發現,第四屆獲獎教師最高年齡為71歲、最低年齡為40歲;第五屆獲獎教師最高年齡為92歲、最低年齡為39歲,兩屆獲獎教師的平均年齡都為53歲。由表2可以看出,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在年齡分布上具有較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40歲以下和71歲以上的比例較小,主要的集中在41到60歲之間,總和比例達到了79.9%。這說明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的成功是經過長期積累、沉淀和奮斗的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
3.教齡分布情況
在2011年第六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的評選條件中,明確限定本科院校候選人原則上須具有20年以上(含20年)高等教育教學經歷,高職高專院校候選人原則上須具有10年(含10年)以上高職高專教學經歷,這表明教齡對教師成為教學名師有直接的影響。從表3可以看出,教齡在20~30年的名師比例占到了63.9%,其次30年以上的為20.1%,lO年以下的僅占3.1%,說明成為教學名師需要教師在教學崗位上的長期堅持和鉆研,教齡的時間積淀是必不可少的。
4.性別分布情況
由表4可以看出,在194名高等學校教學名師中,有158位為男性,占到總數比例的81.4%,這一絕對的比例說明性別因素對于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的成長有一定的影響,男教師成為名師的概率要比女性的大很多。但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樣一種趨勢,第五屆女性教學名師的比例相對第四屆而言呈明顯上升趨勢,也許這存在一定偶然性,男女機會均等應該成為一種追求。
5.學歷分布情況
從表5可以看出,高等學校教學名師中,碩士、博士等高學歷者占絕大部分,部分大學本科學歷的主要都是教齡長、教學與科研貢獻突出的年長的教師,稍年輕一些的教師學歷基本都在碩士以上。教師自身所受的教育程度會影響到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的發展,現代高等學校教育的發展對教師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挑戰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高,教師也需要不斷加強學習和專業能力的發展。
6.任職的學校情況
由表6可以看出,任職于本科院校的教學名師為152名,占到總數的78.4%,這說明高等學校教學名師還是以本科院校的教師為主要發展對象。但與第一、二屆高職高專院校名師名額極少、評選指標體系沿用本科院校的情況相比,已經有很大的改觀,不僅有了獨立的針對高職高專院校名師評選的指標體系,而且名額分配上也有較大的變化,這充分體現了國家和社會對高職高專教育的重視和對其學校教師的認可。
7.擔任行政職務情況
從表7可以看出,在194位教學名師中,擔任校長、院長、主任等各種行政職務的有178位,占到了91.8%,有的教師還身兼數職;而從表7也可以看出歷屆教學名師當中,擔任副系主任及其以上行政職務者的比例呈明顯的上升趨勢。從這些統計結果可以看出高校教學名師與行政職務高度關聯,為官與為師能否兼顧?這二者是兼容還是彼此剝離?這值得大眾思考。
三、教學名師的“教學”
教學是學校教育最關鍵的環節,教學名師之所以為名師,是其立足于教學,創造性地實施了教學基本環節,并卓有成效。
1.積極促進教學內容更新
縱觀近幾屆的高等學校教學名師,他們在教學內容這一塊往往有所更新和創造,他們大多注重教學內容的基礎性、系統性和科學性,善于研究和追蹤國內外相關領域的最新理論成果,并把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等帶入課
堂,從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開拓學生的眼界。同時,會重組課程內容,摒棄某些陳舊重復的課本知識,提煉課程的基礎性內容。有的為促進教學內容的更新,會積極地組織參與編寫或修改相關教材,使教材的內容更加靈活生動、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
可以看出,多數教學名師不僅僅向學生傳輸固有的課本知識,而且能將各相關學科的知識加以整合,并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原有的知識水平,重新編排和創設出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使得所教授的內容更加符合學生的需要。
2.不斷改革教學方法
教學名師在長期的教學工作實踐中,往往都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掌握了高超的教學技巧和一套科學而又富有個性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改革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研究第四、第五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的參選資料時,筆者發現,這些名師都比較注重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發現他們主要采用啟發式、討論互動式、發現式、探究性學習、結構化、開放式等各種教學方法,目的在于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基本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這些教學名師的教學方法大多含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思想。
3.積極地開發與應用各種教學手段
在網絡信息技術日益發達的現代社會,教學也不只僅限于實體教室的平面教學,從實體課堂走向網絡課堂教學是現代教學發展的一個基本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利用網絡和現代多媒體等先進設備來輔助傳統的課堂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在教學手段的開發與應用方面,這些教學名師也往往走在前沿。他們除了熟練運用多媒體教學外,還積極地建設和開發包括教材、電子教案和網絡教學軟件等在內的立體化教學資源,搭建網絡教學平臺,使得各種教學資源自成體系又相互關聯、互為補充又各顯優勢。網絡教學資源的共享可以滿足不同專業層次類型學習者的需求。這些現代教學手段的開發和應用,極大地擴充了課堂的信息量,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為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提供了便利,同時也有助于課程建設成果的應用、共享和推廣。
4.一流的科研為教學提供支撐
教學和科研是相互依托的。雖然現實中由于教師的個人精力及其他主客觀條件有限,教學和科研難以均衡發展,但科研對教學名師的成長和成熟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學術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教學名師評選考核的指標也包含了科學研究與學術水平,歷屆教學名師都積極地主持或承擔多項高級別的科研項目,并取得了顯著的科研成果,撰寫相關的專著或論文,及時地向學生傳播最優秀、最先進的科研成果,積極地參與教學改革項目,讓自己的課堂更能吸引學生。
中圖分類號 P93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4-0108-04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ully density in the Yanhe river basin,this paper based on DEM of Yanhe river basin and ArcGIS software,using hydrological analysis method and mean value change-point method to extract the best gully system,and analyzed gully density in Excel software.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total gully density in study area is 1.16km/km2,and the trend of gully density in partition areas is D1area>D2area>D3area>D4area;in different partitions,the average lengths of gullies and gully density with different classes have great differences;the gullies with same classes in different partition areas have different space distribution,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gully density also exists;these gully density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results of landform factors and soil properties and so on.The study will help to reveal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of soil erosion,and understand deeply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gully density,the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oming up with integrated control measur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ertinently.
Key words:Gully density;Gully characteristics;Influence factors;Yanhe river basin
土壤侵蝕使土地資源遭到破壞,土壤肥力和質量下降,已成為全球性的重大環境問題之一[1]。定量評價區域的土壤侵蝕量、土壤侵蝕強度及其空間分布特征,對于采取相應措施減少水土流失、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具有重要意義[2]。土壤侵蝕強度除了可用土壤侵蝕模數和土壤侵蝕厚度評價外,還可以采用溝壑密度來定量描述。溝壑密度可用于描述地面切割破碎程度,以單位面積上的溝谷總長度來度量[3]。溝壑密度越大,地面越破碎,土壤侵蝕程度越大[4]。目前,關于溝壑密度的提取方法,主要有外業調查法、遙感圖像處理法、數字高程模型(DEM)法、地形圖量算法等[5-6]。隨著數字高程模型被廣泛應用于地形特征提取、流域水系分析等數字地形分析領域[7-8],溝壑密度、溝壑切割深度等溝壑特征參數以及坡度、坡向、流域邊界、溝谷網絡、溝谷節點等地形特征參數皆可通過DEM提取[9-10],操作簡便且提取精度較高,不失為一種高效處理數據的方法。
黃土高原是我國土壤侵蝕最嚴重、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11],地面溝壑縱橫,支離破碎,切割程度極大,因而該區城溝壑特征的研究一直是土壤侵蝕研究領域的重點。本文以延河流域為研究對象,按高程大小將研究區劃分為4個小區,對比分析不同小區溝壑密度的統計學特征。研究結果不僅助于揭示土壤侵蝕的空間差異性,而且可深入理解溝壑密度的影響因素,從而為有針對性地提出水土保持綜合防治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1 研究區概況
延河,黃河一級支流,全長286.9km,源于白于山附近,由西北向東南注入黃河,流域面積7 725km2,位于36°21′~37°19′N,108°38′~110°29′E。流域年平均氣溫為8.8~10.2℃,年平均降雨量為520mm,且集中于6―9月。土壤類型以黃綿土為主,質地均一,土質疏松,抗侵蝕能力差;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形態表現為以下3種類型,即:上游為峁梁丘陵溝壑區,梁多而峁小,河床比降大,植被稀少,侵蝕強烈;中游為峁狀丘陵溝壑區,梁窄峁小,河谷寬闊,階地發育;下游為破碎塬區,塬面窄小,沖溝發育。總體上黃土丘陵溝壑區面積約占90%,水土流失嚴重。
2 數據與方法
2.1 數據獲取 本文以地理空間數據云網站的DEM數字高程模型數據為基礎數據源,以WGS_1984_UTM_Zone_49N為空間參考,空間分辨率為30m×30m。
2.2 數據處理
2.2.1 延河流域的生成 在ArcGIS10.2軟件中首先對DEM源數據進行拼接處理,利用水文分析功能生成矢量河網數據,分水嶺工具生成集水流域,選擇、導出并合并延河流域干流及其支流所流經區域,利用合并后的延河流域面文件裁剪DEM源數據,獲得延河流域DEM數據,如圖1所示。
2.2.2 溝壑密度計算方法 溝壑密度也稱溝谷密度或溝道密度,是指單位面積內溝壑的總長度,單位一般以km/km2表示,數學表達式為:
[D=LA]
式中:D指溝壑密度;∑L指研究區域內的溝壑總長度(單位:km);A指特定研究區域的面積(單位:km2)[12]。
2.2.3 延河流域溝谷網絡提取 在延河流域溝谷網絡提取過程中,匯流閾值的大小直接決定了溝壑密度的大小,故數據處理的關鍵在于設置合理的閾值。為了確定延河流域溝谷網絡的最佳閾值,在ArcGIS10.2軟件中建立水文分析模型,分別選取100、200、300…2 300、2 400、2 500等一系列閾值,運用圖解建模的方法依次運行模型(具體模型見圖2),當閾值位2 500時流域溝壑總長度趨于穩定。由圖3可看出,隨著匯流閾值的增加,流域溝壑總長度隨閾值增加總體呈冪函數減小,相關系數R2為0.999 4,擬合度較高,通過統計學檢驗。
為了使提取的溝谷網絡更加接近真實溝谷形態,基于均值變點分析法,確定曲線由陡變緩的唯一點,即為最佳閾值點。由圖4可知,當匯流閾值為500時,所提取的溝谷網絡最接近真實溝谷形態,此時流域溝壑總長度為8 903.55km。
3.1 溝壑密度 研究區按高程大小可劃分為4個分區,即延河中游河谷平原區(HD2區>D3區>D4區的特點,而第2等級溝谷的溝壑密度為D2區>D1區>D3區>D4區。
[m]
圖5 延河流域溝壑密度分布
從不同分區不同等級的溝谷平均長度來看,在不同分區中,隨著溝谷等級的增大,不存在明顯的規律性。1區以第3級溝谷平均長度最長,為1.15km,第1級和第2級溝谷的平均長度相差不大,第7級的溝谷長度最長,為14.65km;2區除2、5、6級溝谷外,其余溝谷平均長度隨著溝谷等級的增大而減小,溝谷長度除6級溝谷外隨溝谷等級的增大也呈減小趨勢,2級溝谷的平均長度最大,為0.92km;3區溝谷長度及溝谷最大值均隨著溝谷等級的增大遞減,平均長度以1級溝谷最大,為0.81km,4級溝谷最小,為0.62km;4區1、2級溝谷的平均長度分別為0.71km和0.56km,1級溝谷長度為2級溝谷長度的10倍左右。
同一等級的溝谷,在4個分區中的空間分布也不相同(圖5)。7級溝谷即溝谷主干有且僅有1條,僅存在于1區和2區范圍內,主要分布于2區,在2區的溝谷長度為1區的10倍之多;6級溝谷即溝谷的一級支流,僅有2條且僅分布于2區,溝谷總長度為73.93km,兩條溝谷的長度分別為24.65km和49.28km;5級溝谷有7條,分布于2區和3區,其中有4條完全分布于2區,3條既分布于2區,又分布于3區,在2區的溝谷長度為168.95km,占5級溝谷總長度的84.09%;4級溝谷共38條,仍主要分布于2區,有20條完全分布于2區,其中分布于2區的溝谷長度為438.50km,3區的溝谷長度為103.06km,2區溝谷長度是3區的4.25倍;3級溝谷分布于1區、2區和3區,以2區分布最多,其溝谷總長度為1 168.26km,分布于2區的溝谷長度為826.94km,占該級沖溝總長度的70.78%;其余1、2級溝谷在4個分區中均有分布,為整個溝壑系統的主體部分,其中,1、2級溝谷在2區中的分布均大于3區,其溝谷長度分別為2 790.95km和1 451.34km,分別占該級溝谷總長度的61.79%和64.56%,二者在1區中的分布均最少。總體上看,研究區各級溝谷主要分布于2區和3區,且分布于2區的溝谷數量及溝谷長度均最大,其溝壑密度也較大,為1.66km/km2,表明研究區侵蝕最強烈的地區位于2區,是該流域的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域;雖1區溝壑密度最大,但由于其面積最小,且溝谷級別類型較少,且其屬于延河中游河谷平原區,呈條帶狀沿干流分布,主要地貌類型為河流階地且階地面寬坦[13],故其地面破碎度較小,不作為水土保持防治的重點區域。
3.2 影響因素
3.2.1 地貌形態 地貌是組成自然環境的基本要素,一個地區的土壤侵蝕差異受到不同地貌形態的制約。一般來說,平原地區以堆積為主,山區和丘陵地區則以侵蝕為主[12]。溝壑密度的大小主要取決于溝谷的發育程度,在研究面積一定的條件下,其與溝谷總長度成正比。黃土高原的地貌類型主要有塬、梁、峁及各類溝谷,黃土塬部分地形較平坦,侵蝕較弱;梁峁區主要發育細溝、淺溝、切溝等多種形態的溝谷,且具有坡度大、坡度長、臨空面大的特點,有利于水流侵蝕和重力侵蝕的發展,故為黃土高原侵蝕最強烈、地形最破碎的地區[12];山地區則多發育深切沖溝,切割深度較大,且大多已達侵蝕基準面,下切侵蝕與溯源侵蝕過程受到抑制,即溝谷發育過程受到限制,故雖土壤侵蝕強度較大,但地形破碎度較小,溝壑密度較小。研究區4個小區可進一步劃分為平原區(1區)、梁峁區(2、3區)和山地區(4區)。梁峁區的溝壑密度為2.43km/km2,較山地區(0.18km/km2)大,且山地區僅發育1、2級溝谷,溝谷類型較單一,梁峁區發育1~7級溝谷,溝谷類型復雜多樣,溝谷發育程度大,地形破碎,是水土保持綜合防治的重點區域。
3.2.2 土壤性質 土壤性質是影響溝谷發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地表組成物質越疏松,溝谷越發育。延河流域主要的土壤類型為黃綿土,土體結構疏松,有機質含量低,易受侵蝕,巖性主要為中生代的砂巖、砂頁巖。黃土的這些性質表現為其機械組成由西北向東南逐漸變細,物質越細、抗蝕能力越(下轉116頁)(上接110頁)強,故地表組成物質由西北向東南抗蝕能力增強[14],從而影響了溝壑密度的空間分異。
4 結論與討論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研究區各分區溝壑密度呈現出D1區>D2區>D3區>D4區的特點,3區和4區隨溝谷等級的增大,溝壑密度呈減小趨勢。1區7級溝谷的溝壑密度最大,為2.02km/km2,2區1級溝谷溝壑密度最大,為0.79km/km2。研究區總溝壑密度為1.16km/km2,景可[14]的研究結果表明,不同比例尺地形圖上,以不同起算點研究同一流域的河網密度,大小往往可相差5倍左右,其中延河流域溝壑密度大小介于0.41~1.45km/km2,與本文的研究結論一致。
本文通過對延河流域按高程進行分區,并且對不同分區的溝壑密度統計學特征進行分析,有助于認識不同地貌類型下溝壑密度的空間分異特征,從而進一步地反映了地表破碎度即土壤侵蝕強度的差異性,為提出有針對性的水土保持綜合防治對策提供理論依據。前人對黃土高原地區溝壑密度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宏觀上的空間規律性以及不同流域、不同尺度地域之間溝壑密度特征的對比分析,而對同一流域按不同標準劃分分區,對比不同分區溝壑密度特征及空間分異性,揭示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則較少,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參考文獻
[1]趙曉麗,張增祥,周全斌,等.中國土壤侵蝕現狀及綜合防治對策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2,16(01):40-43,46.
[2]王曉慧,陳永富,陳爾學,等.基于遙感和GIS的黃土高原中陽縣土壤侵蝕評價[J].山地學報,2011,29(4):442-448.
[3]韋中亞,周貴云,羅萬勤.一種基于數學形態學的溝壑密度提取算法[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1,17(2):24-27.
[4]代靈燕.黃土高原嚴重水土流失區多尺度DEM地形因子分析[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
[5]黨福江,戈素芬.溝壑密度調查應采取水文網絡法[J].水土保持通報,1998,18(6):34-36.
[6]郭蘭勤,丑述仁.基于DEM不同路徑算法的溝壑密度提取[J].地下水,2011,33(6):145-147.
[7]李麗,郝振純.基于DEM的流域特征提取綜述[J].地球科學進展,2003,18(2):251-256.
[8]謝順平,都金康,羅維佳,等.基于DEM的復雜地形流域特征提取[J].地理研究,2006,25(1):96-102,87.
[9]朱紅春,劉海英,張繼賢,等.基于DEM的流域地形因子提取與量化關系研究――以陜北黃土高原的實驗為例[J].測繪科學,2007,32(2):138-140,182.
[10]李俊,湯國安,張婷,等.利用DEM提取陜北黃土高原溝谷網絡的匯流閾值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07,27(2):75-78.
[11]陳伯讓.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實踐[J].中國水土保持,2005(12):3-4.
[12]吳良超.基于DEM的黃土高原溝壑特征及其空間分異規律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05.
[摘要] 醫學統計是運用統計學的原理和方法,通過統計學的手段將一種醫學信息轉換成另一種醫學信息,醫學統計信息中的客觀表達以及信息的質量取決于人的知識和道德水平。人的行為決定著這種信息轉換過程中統計信息的準確性和客觀性。該文主要從行為角度分析了醫學統計中信息失真的情況,總結了醫學統計的幾大信息特征,并且提出了幾點保證醫學統計信息質量的建議,旨在能夠提高醫學統計信息的質量,使得醫學統計工作能夠準確,順利的開展。
[
關鍵詞 ] 醫學統計;信息失真;信息特征;質量保證
[中圖分類號] R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5)01(a)-0176-02
[作者簡介] 張秋穎(1962-),女,黑龍崗人,大專,高級統計師,主要從事醫院醫療統計工作。
醫學統計的主要工作內容包括搜集各種醫學數據,并且進行統一的整理和分析,主要目的是為了以大多數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表述一種客觀事實,或者反映一種規律[1-2]。因此,醫學統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當前我國醫學統計工作常常會存在信息失真現象,并沒有充分發揮醫學統計的作用及職能,如何提高醫學統計信息的質量已經成為當前醫院信息管理工作者思考的重點。
1 醫學統計信息失真現象
基于行為角度分析,醫學統計主要存在信息隱瞞、誤用統計工具、操作缺陷、信息偽造、濫用統計工具五種信息失真現象。①信息隱瞞。主要是指醫學統計人員刻意沒有將統計報表中的重要信息呈報,導致信息不對稱。比如,某醫院出現事故死亡事件,但是相關責任人為了能夠逃避責任,在統計報表中故意隱瞞。②誤用統計工具。有時統計人員并沒有使用正確的統計工具,會導致使用者轉換信息的方式錯誤,這樣會使對應關系錯誤,無法真正揭示統計結果的規律。③操作缺陷。這主要是因為統計呈報系統有所缺陷,導致無法正常呈報一些信息。或者是由于使用者并沒有根據相關規范進行系統操作,但是醫學統計信息并不全面。④信息偽造。這種現象和信息隱瞞的性質其實比較類似,但是信息偽造主要是指人為刻意修改統計呈報信息。⑤濫用統計工具。這種情況是指醫學統計工作者在明確知道統計工具的使用方法的情況下,為了使統計結果達到自己需要的結果,故意采用不當的使用方法。
2 醫學統計的信息特征
根據“經濟人”的假設理論,每個人都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從而利用信息,這是導致各種信息失真現象的主要原因[3]。然而,人的行為會受到不同信息源的影響,就醫學統計信息失真現象而言,主要受到信息特征的影響,而醫學研究對象是信息特征的信息源。醫學研究對象主要是指人體以及和人健康相關的問題,因此,醫學統計信息不僅具有機械工程、經濟統計等領域統計信息的一般共性特征,同時也有自身獨特的信息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2.1私人性
私人性是當前醫學信息統計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同時也是常常被忽視的一個相當重要的環節,故應當對此方面的工作加以重視和分析。醫學統計中的信息,主要是搜集人體以及和人體健康相關的各種問題,這就說明醫學統計信息必須是和患者個人情況有關的。一般情況下,患者的個人信息都不允許隨便向外部透露,也不能公開,除了患者患有傳染性非常強的疾病外。
2.2 控制難度較大
根據我國現行法律法規規定[4],臨床實驗對象應選擇動物為主,不能選擇人,然而人和動物之間存在很大的區別,這樣會導致醫學科研結果可能和臨床信息存在一定差異。同時,人體的系統較為復雜,人的行為也千變萬化,這種復雜性、變化性導致很難有效控制臨床結果等。因此,醫學統計信息的識別、控制難度較大。
2.3 分散性程度較高
前面提到醫學統計信息具有較強的私人性,這一特征也決定了醫學統計信息分布具有較高的分散性。醫學統計體系和社會經濟統計體系存在較大差異,目前尚未制定合理的價格系統轉換、傳遞信息,而且醫學統計信息缺乏規范性,導致醫學統計信息的傳遞效率不高。因此,醫學統計信息在鑒別、搜尋等方面的成本比較高。
2.4 檢驗具有長期性
人體構造非常復雜,也會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響,因此,在檢驗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影響,檢驗時間會比機械工程實驗的時間長得多。一般醫學統計數據,都需要根據人體系統在時間維度下的演變,經過長時間的檢驗才可以獲得。
3 提高醫學統計信息質量的幾點建議
3.1 進一步完善醫學統計的相關法律法規
根據我國現行的《統計法》內容,統計對象鎖定在社會發展、國民經濟發展等方面。而在《統計法實施細則中》的內容主要包含有衛生統計,并且明確指出衛生統計可以在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下獨立行使統計監督權、報告權及調查權[5]。這充分說明,醫療統計已經納入我國現行立法中。然而從整體來看,我國對統計的現行立法主要強調經濟統計,并沒有重視社會發展方面的統計,相關工作的開展沒有嚴格的遵循體制的要求和工作的標準來進行,最終出現了重大的問題,對數據統計信息工作的開展形成了不小的影響[6]。當前我國醫學統計工作常常會存在信息失真現象,并沒有充分發揮醫學統計的作用及職能,相關工作的標準制定和科學化的準則研究也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加上我國在統計監督方面的執行力度較差,導致很多醫療統計并沒有嚴格按照相關的法律發揮進行統計,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醫療統計信息失真現象[7]。因此,我國應盡快完善關于醫療統計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強制度和相關體系的建設,加強政策方面的科學性和完善性,以健全的理念和正確的思想實現工作的穩步改進。并且在實踐的統計和數據分析過程之中還應進一步細化、具體化醫療統計的實施標準和細則。加強調查監督的力度,制定科學、合理的懲罰機制,一旦發現有統計信息失真現象,應嚴格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給予相應的懲罰措施。
3.2 進一步完善醫學統計的教育體系
首先,應積極改革醫學統計教材、教育方法,應該立足于醫學實踐,進一步完善醫學統計教材。同時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在醫學統計中也引入了很多計算機技術,因此,在醫學統計教學中,應注意將統計模型的應用條件、統計模型功能等內容作為教學重點,提高他們的計算機實踐應用能力。同時應適當增加醫學統計的課程,并且進一步深化教學難度。
3.3 注重醫學科研的聲譽效應
由于醫學統計具有分散性高、控制難、檢驗長期性等幾大信息特征,因此,重復檢驗信息的難度較大,也增加了統計信息監督的難度,很難避免濫用統計工具或者誤用統計工具的行為。因此,在醫學統計過程中,應建立必要的事后追責機制以及懲罰機制。目前,我國醫學科研基金逐漸變得市場化,也沒有建立完善的科研成果選擇機制,當前我國醫學統計工作常常會存在信息失真現象,并沒有充分發揮醫學統計的作用及職能,諸多的影響都對當前相關信息統計和數據分析工作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使得相關工作的開展難以得到應有的進度和質量保障,并且最終導致對于醫學統計的道德缺失行為約束力較差。筆者認為,可以充分利用醫學科研人員的聲譽效應,一旦出現有濫用統計工具或者誤用統計工具的行為,應立即公開。這樣可以有效規范科研人員的行為,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素質,減少敗德行為。
綜上所述,醫學統計具有私人性、控制難度大、高分散性、檢驗長期性等幾項信息特征,不同的特征和不同的工作難點,使得工作的開展也受到了重大的影響,而在實踐的工作之中,這些特征使信息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更加突出,若沒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很容易導致信息失真現象。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當前我國醫學統計工作常常會存在信息失真現象,并沒有充分發揮醫學統計的作用及職能,故在實踐的工作之中,如何提高醫學統計信息的質量已經成為當前醫院信息管理工作者思考的重點。因此,我國應盡快完善關于醫療統計的相關立法,制定科學、合理的醫學統計教育體系,充分發揮醫學科研的聲譽效應,全面提高醫學統計信息質量,使其作用和職能得以充分發揮。
[
參考文獻]
[1] 顧海雁,朱和新,等.醫學統計學素質教學的課堂實踐與探討[J].中國交通醫學雜志,2012(3):343-344.
[2] 陳景武,陳建紅,等.現代醫學統計學的應用領域及方法進展[J].現代預防醫學,2012(3):368-371.
[3] 胡志德,胡成進,鄧安梅.國內檢驗醫學臨床研究常見科研設計缺陷和統計學錯誤辨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2):239-241.
[4] 董秀玥.醫學期刊中的生存分析及存在的問題[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3(5):421-422.
[5] 王彥麗.Excel在醫學統計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2(9):536-539.
1.1供試蟲源
于2015年6月在湖南農業大學周邊菜地采集筒小卷蛾幼蟲置于圓形透明塑料養蟲盒(直徑×高=13cm×17cm)中,在室溫下采集新鮮蕹菜葉飼養,每天更換1次葉片,飼養至成蟲作為供試蟲源。
1.2筒小卷蛾各蟲態形態特征觀察
①卵將剛羽化的雌雄成蟲配對置于放有盆栽蕹菜的透明圓形塑料盒中自由和產卵。成蟲在盆栽植株上產卵后,將帶有卵粒的蕹菜葉片置于培養皿內,用實體顯微鏡(LeicaDFC425)觀察卵的外部形態并測量卵的長度及寬度。②幼蟲挑取剛孵化的幼蟲轉移至培養皿(直徑×高=9cm×1.5cm)中單頭飼養,置于QHX-400B5-Ⅲ型人工氣候箱(上海新苗醫療器械制造有限公司)內,溫度為(27±1)℃、相對濕度為(70±10)%,光周期為L∶D=14∶10,并及時添加新鮮蕹菜葉片,每日用實體顯微鏡(LeicaDFC425)觀察各齡期幼蟲生長情況,并測量幼蟲的體長、體寬、頭殼寬等數據,飼育至幼蟲化蛹。③蛹幼蟲一旦化蛹,則置于實體顯微鏡(Le-icaDFC425)下觀察其外部形態學特征并測量蛹的長度及寬度。④成蟲從新羽化的成蟲中挑選體型完整的個體做成標本置于實體顯微鏡(LeicaDFC425)下觀察成蟲的外部形態學特征并測量成蟲的體長、體寬、前翅寬。
1.3筒小卷蛾生活習性的觀察
將剛羽化的雌雄1∶1配10對,分別放入帶有蕹菜盆栽的圓形透明塑料養蟲盒(直徑×高=13cm×17cm),將浸有10%蜂蜜水的脫脂棉置于盒中作為營養補充。每30min觀察1次,發現則繼續觀察,直至結束,記錄時間、時長。待其產卵,卵孵化后讓幼蟲繼續為害蕹菜;同時觀察成蟲羽化時間、行為、產卵部位,幼蟲為害部位、為害特征、活動習性、化蛹場所等生活習性。
2結果與分析
2.1形態學特征
①成蟲體長(5.465±0.087)mm,翅展(10.833±0.154)mm。觸角褐色、線狀,頭頂和下唇須棕黃色,第2節密被長的鱗毛,末節小,藏于第2節長鱗毛中。前翅銀白色,有褐色、黃色斑。基斑占翅長的1/3,中帶從前緣1/2斜向后緣,上窄下寬,前緣有一系列白、橘黃、褐色相間組成的鉤狀紋;肛上紋白色。后翅灰褐色;翅面基斑與中帶之間區域形成一條淺黃白色橫帶,翅面中央的橫帶下緣呈褐色的條狀齒突。成蟲靜伏時翅合攏,呈屋脊狀;合翅時翅面尾部可見三角斑(圖1A)。②卵卵粒橢圓形、扁平、中央略隆起(圖1B)。長半軸(0.918±0.011)mm,短半軸(0.618±0.014)mm,相互堆疊成連續線狀或不規則狀,成堆或單產。表面附有膠質膜,表面光滑,初產時多呈淡黃色,半透明,孵化前顏色加深,卵粒一端可見黑色蟲體(圖1C)。③幼蟲幼蟲圓筒形,共5個齡期,體表各節披有剛毛,環形分布。頭殼黑色,具“Y”形蛻裂線。1齡淺黃綠色(圖1D),頭殼比體軀略寬;2齡黃綠色(圖1E);3齡顏色同2齡(圖1F);4齡初期深綠色(圖1G);5齡初期為墨綠色(圖1H),預蛹時亮綠色(圖1I)。幼蟲趾鉤2序,趾鉤環形,腹部共10節,腹足4對,分別著生在第3~6節腹節上,臀足1對,位于腹部第10節。前胸背板黑褐色,前緣較直,中部寬,后緣較窄,形成明顯的頸部,后緣中部稍微內凹。上方有1排臀櫛。各齡期幼蟲的體長及頭殼寬度見表1。④蛹被蛹,長(5.736±0.075)mm,寬(1.548±0.023)mm,紡錘形。初化蛹時,除頭部和腹部末節為紅色外,其余為墨綠色,帶有金屬光澤,復眼淡紅色。第2~7腹節背面前緣及近后緣各有一橫排鉤狀刺,近前緣端較粗大,近后緣端較細小。羽化前,顏色變為褐色。末端有8根臀棘(圖1J)。
2.2生活習性觀察①發育歷期
筒小卷蛾的一個世代為(34.714±1.074)d,其中卵發育歷期(4.250±0.125)d、幼蟲發育歷期(12.167±0.259)d、蛹歷期(5.917±0.130)d、成蟲歷期(12.429±1.025)d,幼蟲共5齡。②生活習性幼蟲具吐絲習性,活潑好動,孵化后可迅速吐絲下墜向四方飄散。初孵幼蟲取食葉脈周圍的葉肉,留下白色膜狀上表皮,或在葉片與葉脈間吐絲將自己包裹在其中取食,后沿葉緣將葉片卷曲,藏匿其中為害葉片。隨著蟲齡增大,取食量增加,高齡幼蟲卷葉取食,喜好在老舊葉片中卷葉藏匿,常伴隨咬斷葉柄行為,卷葉掉落,受驚擾后,快速后退逃逸,被害葉片成缺刻或孔洞狀(圖1L)。幼蟲老熟后,吐絲將蟲體固定在卷葉內化蛹。成蟲羽化高峰期為8:30~10:30。成蟲羽化時,軀體扭動,腹部拉長,接著腹部節間收縮,依靠頭部頂裂蛹殼,身體前半部分爬出蛹殼,停頓幾秒,接著依靠前足快速從蛹殼中爬出;部分成蟲在出蛹殼后,尾部會立即分泌淺綠色蛹便。前后翅緩慢上下擺動2~3min,待擺動完成,成蟲將前后翅直立并在一起,靜止5~6min,直到翅完全晾干才放下,呈屋脊狀。羽化完成后,靜伏(圖1K),直至夜晚開始活動,補充營養。清晨,雄蛾活潑好動,四處飛舞,隨后在雌蛾附近降落,雄蛾用抱器觸碰雌蛾產卵器,一旦用抱器夾住雌蛾產卵器立即轉身與雌蛾反向呈“一”字形。高峰為5:00~10:00,時長1h左右。成蟲交尾結束后1~2d后即可產卵,每雌產卵58~133粒。卵多產于葉片表面褶皺處或葉背面。
[中圖分類號] R6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10(a)-0010-03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neurysms and its Rupture Risk Assessment
CHEN Sheng,LIU Cong-guo,CHENG Hao,XU Chang-lin
Third Clinical College of San xia University,Neurosurgery of Central Hospital, Gezhouba Group, Yichang, Hubei Province,443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rupture risk of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neurysm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December 2014 from a single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 in 193 cases, according to the rupture were divided into rupture group and 80 cases of unruptured group 113 cases, according to the 3D CTA model, record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average ratio of tumor size, tumor length and neck width (AR value), there is no point to the top of different tumors, ASCI, using multivariate Logistic analysis of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 rupture risk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Results The average size of the tumor rupture group was (6.55 ±2.85) mm, the average size of unruptured aneurysm group was (6.38 ±3.71) m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OR=12.895, P=0.001); AR value (OR=4.899, P=0.001); the top of aneurysm after pointing to the outside (OR=7.498, P=0.029). Conclusion AR, with daughter sac or not , Under the top of the tumor is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neurysms, which can as its rupture assessment.
[Key words]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neurysms; Morphological features; Rupture risk
后交通動脈瘤是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重要病因,其破裂率很高,破裂后的致死致殘率極高[1-2],因此對后交通動脈瘤破裂風險評估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以往學者研究大多從顱內多個部位的動脈瘤中進行總體分析研究,很少有專門針對后交通動脈瘤的形態學與破裂風險的相關性研究,故該研究專門采集該院 2011年1月―2014年12月連續收治的單發后交通動脈瘤病例193例,從形態學因素的角度分析其與后交通動脈瘤破裂風險的相關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交通動脈瘤破裂風險的獨立危險因素,為臨床做出最佳的決策提供真實可靠的數據支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該院 2011年1月―2014年12月連續收治的單發后交通動脈瘤病例193例,共193個后交通動脈瘤的資料,按破裂情況分為破裂組80例(80個后交通動脈瘤)和未破裂組113例(113個后交通動脈瘤),患者納入標準[3]:①排除由外傷和(或)感染所致后交通動脈瘤;②排除合并有其他血管性疾病如血管畸形、等的病例;③僅納入單發的后交通動脈瘤病例。排除標準[4]:根據后交通動脈瘤的定義、影像學資料等均無法確診為后交通動脈瘤、后交通動脈瘤合并其他腦血管畸形者、外傷性動脈瘤。最終共收治診斷滿足條件的后交通動脈瘤患者193例。破裂的后交通動脈瘤患者均存在明確的經CT血管造影證明的影像學依據。破裂組80例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患者年齡20~65歲,平均(48.66±12.78)歲;未破裂組113例患者中,男性53例,女性60例;患者年齡18~64歲,平均(46.98±11.68)歲;兩組患者在性別構成、年齡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CT掃描
CT血管造影(CTA)檢查:頭部由第1勁椎至顱頂,頭頸部由主動脈弓至顱頂。
1.3 圖像后處理及形態學特征的觀測
1.3.1 圖像后處理 圖像經重組處理后,得到后交通動脈瘤的血管造影,采用VR和MIP以多角度、全方位顯示后交通動脈瘤,包括整體觀和前后視圖、左切左視圖和右切右視圖,上切下切圖以及局部圖像等。
1.3.2 后交通動脈瘤形態學特征的觀測與結果統計 后交通動脈瘤的瘤體平均大小,瘤體長度與瘤頸寬度的比值(AR值),瘤頂指向(CT血管造影顯示后交通動脈瘤的瘤頂均指向后,故瘤頂指向包括:后上外,后上內,后下外,后下內),有無子囊(光滑瘤體表面的局灶性尖角狀、狀及不規則形突起定義為子囊)。
1.4 觀察指標
瘤體以7 mm分組、瘤體長度與瘤頸寬度的比值(AR值)以1.5分組、瘤頂指向、子瘤的存在情況等與后交通動脈瘤破裂的相關性。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所有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如果資料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采用t檢驗,如果資料不符合正態性分布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用[n(%)]表示,檢驗水準α=0.05,雙側檢驗。P
2 結果
2.1 瘤體以7 mm分組與后交通動脈瘤破裂情況
破裂組后交通動脈瘤的瘤體平均大小為(6.55±2.85)mm,未破裂組的瘤體平均大小為(6.38±3.71)mm;兩組后交通動脈瘤平均大小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將病例資料按后交通動脈瘤瘤體≥7 mm與瘤體
2.2 瘤體長度與瘤頸寬度的比值(AR值)與后交通動脈瘤破裂情況
破裂組AR值(1.57±0.684)大于未破裂組(1.24±0.46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瘤頂指向與后交通動脈瘤破裂情況
CT血管造影顯示后交通動脈瘤的瘤頂均指向后,193例后交通動脈瘤患者瘤頂指向分為:后下外148例(76.68%)后下內28例(14.51%)后上外8例(4.15%)后上內9例(4.67%)。后交通動脈瘤瘤頂指向為后下外的破裂率為81.33%,明顯高于其他不同瘤頂指向的后交通動脈瘤之和。經χ2檢驗,χ2=8.140,P
2.3 子瘤的存在情況與后交通動脈瘤破裂與否
CT血管造影顯示,后交通動脈瘤存在子瘤的共計75例,其中,后交通動脈瘤破裂的有68例,破裂率高達94.67%,無子瘤組中后交通動脈瘤破裂率為69.49%,經χ2檢驗,χ2=17.689,P
2.4 多因素分析
研究納入瘤體大小、瘤體≥7 mm、AR值≥1.5、瘤頂指向后下外、有無子瘤,應用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逐步剔除變量:瘤體大小(P=0.755),瘤體≥7 mm(P=0.842)。最終得出回歸方程:Y=2.578D+2.540F+1.607G1- 6.732 (D、F、G1分別為賦值變量AR值、瘤頂指向后下外、子瘤),結果顯示:后交通動脈瘤破裂的危險因素包括:AR值、瘤頂指向后下外、子瘤。
3 討論
后交通動脈瘤是指發生于后交通動脈發出處的遠測角、近測角,以及后交通動脈與脈絡膜前動脈之間的向后突出的球形動脈瘤;據國內資料統計,后交通動脈瘤占顱內動脈瘤的1/4,發生率為顱內動脈瘤之首[5];其破裂率極高,破裂后致死致殘率也很高。但臨床上對其破裂風險評估的指標尚未得到規范,專門針對后交通動脈瘤的形態學特征與其破裂風險的相關性研究也甚少,因此在臨床治療時缺少真實研究數據的支持,難以為患者制定最佳的臨床治療決策,治療進度較緩慢。故該研究專門采集該院 2013年1月―2014年12月連續收治的單發后交通動脈瘤病例193例,從形態學因素的角度分析其與后交通動脈瘤破裂風險的相關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交通動脈瘤破裂風險的獨立危險因素,為臨床做出最佳的決策提供真實可靠的數據支持。
該研究結果顯示:后交通動脈瘤破裂的臨界AR值為1.5,AR值越大,后交通動脈瘤破裂風險越大,AR值與后交通動脈瘤破裂風險有較好的相關性,可以作為后交通動脈瘤破裂的診療依據。后交通動脈瘤瘤頂指向為后下外的破裂率為81.33%,明顯高于其他不同瘤頂指向的后交通動脈瘤,說明瘤頂指向是后交通動脈瘤的破裂的危險因素。CT血管造影顯示,后交通動脈瘤存在子瘤的共計75例,其中,后交通動脈瘤破裂的有68例,破裂率高達94.67%,無子瘤組中后交通動脈瘤破裂率為69.49%,說明子瘤的存在與否顯著加劇后交通動脈瘤的破裂風險,子瘤存在與否可以作為評價后交通動脈瘤破裂風險的形態學指標,與當前主流研究結果一致[6-8]。有子瘤存在的后交通動脈瘤破裂率(81.4%)顯著高于無子瘤存在的破裂率(58.8%,P
綜上所述,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交通動脈瘤破裂風險的獨立危險因素可知,后交通動脈瘤的形態學特征(AR值、瘤頂指向后下外、子瘤存在與否)是后交通動脈瘤破裂的危險因素,可以作為后交通動脈瘤破裂的臨床診療依據。
[參考文獻]
[1] Morita,A,et al.The natural course of un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s in a Japanese cohort[J].N Engl J Med,2012,366(26):2474-2482.
[2] 崔巖. 后交通動脈瘤破裂因素分析[D].長沙:中南大學,2014.
[3] 崔巖,張明銘,蔣宇鋼.后交通動脈動脈瘤破裂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5,31(6):563-567.
[4] 呂楠,江澈,瞿米睿,等.頸內-后交通動脈瘤破裂危險的形態學與血流動力學分析[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13,34(4):425-429.
[5] 蔡建勇,黃崇權,陳獻東,等.后交通動脈瘤破裂出血的形態學特征分析[J].中華危重癥醫學雜志,2014,7(4):23-27.
[6] 袁金龍,徐善水,李真保,等.顱內動脈瘤形態學參數的研究進展[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6,13(4):216-218.
新課改中,打造高效課堂已成為通用技術教師的共識和不懈追求。通用技術高效課堂教學包含哪些基本特征,筆者將結合2014年部級一師一優課《方案的構思方法》為例,進行分析闡述。
所謂高效課堂,一是指融學生認知建構與情感激活、教學控制與情境創設為一體的一種教學形態,體現為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二指一個動態的轉化過程,即從追求高效的教學理想轉化成實現教師高效地教和學生高效地學的教學狀態,其目的是為實踐教學產生一種動力、牽引和導向作用。高效課堂教學具有以下五個基本特征。
一、教學設計的科學性
通用技術課堂教學的科學性是指具有符合學情的教學目標設計,恰當的教學方法、適度的教學節奏。
例如:《方案的構思方法》一課,是整個技術產品設計過程中的關鍵部分,它與“發現與明確問題”,“設計圖樣的繪制”,“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技術產品的使用和保養”等組成設計過程的整體。不僅在思維層面上對學生提出挑戰,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現創造力的機會。“方案的構思方法”一節包括三部分內容,即設計分析、方案的構思方法和方案的比較和權衡。
授課教師設計成一節活動課,即“卡片式手機支架設計與制作”項目實踐活動。首先通過PPT展示師生課間手捧手機看視頻的情境,提出如何解放我們的雙手?又展示錢包中過期的銀行卡、會員卡,引導學生利用廢卡片DIY一個手機支架,切入課題;然后進行手機支架的設計分析和制作實踐活動,最后進行作品的展示交流、引導學生對四種方案的構思方法進行總結,并學會方案的權衡和比較,讓學生親歷方案的構思、設計、制作的全過程。教學設計科學,符合學情,這是促進高效課堂生成的基礎。
二、案例應用的情境性
案例應用的情境性是指課堂教學中所應用的案例是學生生活的某個真實情境,是為了讓師生共同探討生活實際問題,并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情境能引發學生聯想,激發學生情智,催動學生的靈感,在這種情境下的課堂教學自然是高效的。
例如:《方案的構思方法》一課,以“卡片式手機支架的設計與制作”實踐活動為載體,案例的選擇貼近生活,課堂活躍,學生有興趣、積極性高,便于思考操作,解決了新課導入時PPT展示的師生課間玩手機無法解放雙手的實際問題。從課堂實際效果來看,9個小組的學生參與度很高,都按活動指導報告完成了作品設計,并進行了展示交流,獲得了同學的認同,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維目標上均獲得高效發展。
三、師生互動的多元性
師生互動的多元性是指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交流是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綜合流。高效課堂要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多元的。通過多元互動交流,豐富課程資源,擴大信息與知識總量,構建民主和諧課堂,增近師生心靈溝通,為高效完成教學內容提供保障。
四、課堂活動的開放創新性
開放創新性是指課堂活動要開放,課堂教學要敢于打破常規,對教材內容做創造性的增減取舍,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允許學生出錯,鼓勵大膽發表見解,讓每位學生的創造力都得以發揮,讓課堂充滿生氣。
例如:方案的構思方法是一節偏重理論的課,教師根據課標,舍棄教材案例,別出心裁,設計成一節活動課,課堂活動更開放;利用卡片做手機支架模型,取材方便,制作工藝簡單,但結構設計有一定難度,可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人人都可以動手,時間充裕,制作積極性較高;把評價交流還給學生,引入網上留言,讓學生的評價更民主自由。把枯燥的方案的構思方法教學內容轉化成學生的制作活動,讓學生在制作活動中體驗和掌握方案的構思方法,達到了預設的教學效果。
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近年世界偏頭痛的發病率8.4%~28%,日本偏頭痛的發病率為8.4%~12%,我國偏頭痛總體發病率9.3%。目前有關兒童偏頭痛確切的流行病學資料尚缺乏,比較公認的兒童期偏頭痛發病率為2%~5%,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逐漸增加,14歲左右發病率約為10%。
年齡因素 兒童偏頭痛的發病年齡多在6歲左右,最小可見2歲發病。10歲以前男孩略多于女孩,10歲以后女孩多于男孩。兒童偏頭痛有自然“痊愈”的傾向,約23%的患者在25歲左右頭痛消失,而多數患兒發作至成人期。成年后隨著年齡的增長,頭痛逐漸減輕,惡心、嘔吐傾向減少。
遺傳因素 偏頭痛發病與遺傳因素有關。34%~90%有家族史,母親的遺傳因素強于父親。雙親患偏頭痛,子女發病率為75%;近親有偏頭痛,子女發病率為50%;遠親有偏頭痛,子女發病率為20%。
易患因素 偏頭痛的易患因素及誘發因子包括勞累、緊張、日曬、生活規律改變、睡覺過多或過少以及特定食物等。特定食物主要有巧克力、奶酪、酒精、含有咖啡因的飲料、濃縮的砂糖、奶油冰淇淋、腌制品等。頭痛發作時咳嗽、某些異常氣味、光、噪音、氣候變化,又可加重偏頭痛。
發病機制
迄今為止偏頭痛確切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清楚,有關偏頭痛的發病機制主要有以下幾種學說。
血管源學說 血管源學說認為偏頭痛發作與顱內外血管收縮舒張功能障礙有關。20世紀30年代Wolff首先提出血管學說,認為偏頭痛先兆期顱內血管收縮,因血管痙攣缺血引起視覺先兆;頭痛期為顱內外血管擴張,使血管周圍組織產生血管活性多肽,導致無菌性炎癥而誘發頭痛,此觀點一直為眾多學者接受。此后,有學者研究發現,偏頭痛先兆期雖有腦血流量減少,但頭痛期腦血流量并不增加,或頭痛期腦血流量仍繼續下降以及無先兆期患者腦血流量始終無變化。1990年0lesen等提出,先兆型和無先兆型偏頭痛可能是血管痙攣程度不同的同一疾病。他們認為先兆癥狀是腦血流量降低的結果,因視覺皮層的神經元對缺血最敏感,因此最先出現視覺先兆,以后逐漸出現神經系統癥狀。偏頭痛發作期腦血流量可表現減少、增多或先減少后增多,而這些變化與頭痛類型、有無先兆并無恒定的關系。部分患者頭痛間歇期亦存在局部低灌注區或腦血流速度增快。總之,關于偏頭痛與腦血管功能異常之間的確切關系尚不一致,有待進一步闡明。
神經源學說 神經源學說認為偏頭痛發作是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導致繼發性內分泌改變及血管舒縮功能障礙。Milner等應用皮層擴散性抑制現象解釋偏頭痛先兆,皮層擴散性抑制現象是指各種因素刺激大腦皮層出現由刺激部位向周圍組織擴展的皮層電活動的抑制。腦干藍斑的去甲腎上腺能神經元和中縫核的5-羥色胺神經元是偏頭痛發作的關鍵和起始部位。總之,偏頭痛發作是大腦皮質功能紊亂的結果,是由不同神經遞質介導的腦內不同區域神經元活動所致。
三叉神經血管學說 三叉神經血管學說是目前研究偏頭痛發病機制的主流學說,它是將神經、血管、遞質三者相結合。該學說認為偏頭痛的發病涉及3種機制,即供應腦膜的顱內外血管擴張,血管周圍神經釋放血管活性肽引起神經源性炎癥以及中樞痛覺傳導的抑制降低。
偏頭痛患者存在高度可興奮性大腦皮層,多種因素影響大腦皮層神經元的離子通道,使神經元對內外因素更加敏感,誘發皮層擴布抑制。皮層擴布抑制啟動了偏頭痛先兆,同時也激活三叉神經血管系統。偏頭痛先兆是由于局部神經元去極化和(或)伴隨皮層擴布抑制的局部缺血導致。除皮層缺血外,皮層擴布抑制還伴有硬膜血管血漿蛋白滲出和腦膜傳入刺激。偏頭痛的疼痛發作就是由于上述過程導致腦膜血管的神經源性炎癥以及三叉神經傳入的敏感化,此反應包括逆行性三叉神經的激活和順行性面/顏淺大神經血管擴張系統的激活,提示偏頭痛發生為三叉神經-血管系統被激活。此過程中神經源性炎癥是偏頭痛發作的關鍵環節,它是以腦膜血管擴張、血漿外滲、血小板活化及肥大細胞脫顆粒為特征;降鈣素基因相關肽、P物質和神經激肽A等神經肽的釋放及其所導致的神經源性炎癥是偏頭痛的病理、生理基礎。另外,β-轉化生長因子、白介素8、組胺等炎性因子的釋放及血小板激活增加也參與偏頭痛發作。但是,有少數臨床和動物實驗的研究結果表明,神經源性炎癥并不是偏頭痛的主要因素。
偏頭痛與遺傳 60%~80%偏頭痛患者有家族史,多數為多基因遺傳,也有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通常遺傳因素在有先兆的偏頭痛比無先兆偏頭痛更常見。研究顯示,有先兆偏頭痛患者中有多巴胺受體(DRD2)基因C/C型突變,部分患者有血管緊張素轉化酶基因的插入/缺失,以及患者中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基因T/T型呈高出現率等,這些研究顯示偏頭痛具有遺傳學基礎,為偏頭痛的治療提供分子生物學基礎。
此外還有低鎂學說、高鉀誘導的血管痙攣學說、腦膠質細胞功能障礙學說、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學說、線粒體功能假說以及免疫學說等。
總之,隨著對偏頭痛各方面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對偏頭痛的流行病學特征、可能的發病機制有了初步的認識。為了更好地防治偏頭痛的發生,其發病機制還有待進一步探究。
一、儲層類別劃分
溱潼凹陷儲層儲集空間類型主要為孔隙,而且,各類成因的砂體都具有石英含量不高、長石含量在一定范圍內變化、而巖屑含量較高且變化大的特點,這種變化明顯受沉積相和巖相的控制;單礦物(石英、長石)含量高低與巖石粒級呈負相關關系;巖屑含量高低與沉積速率呈負相關關系;巖屑類型受母巖巖性控制。砂巖中雜基含量則受沉積相的控制。根據對各層序內每個體系域的沉積體系分析可知,凹陷內形成儲層的沉積環境主要包括河流、三角洲、扇三角洲、水下扇及濱湖相等。各沉積相帶儲層物性特征如表1所示。除沉積環境外,砂巖儲層在埋藏過程中還將受到成巖過程的改造。
根據巖石礦物組合判斷,溱潼凹陷儲層成巖后生作用階段劃分如下:早成巖A期(3500m)。因此,從凹陷內儲層現今埋藏深度來看,大部分儲層砂巖最多只經歷了晚成巖A期,經歷的成巖作用強度不大,原生孔隙比較發育,構成該區儲層的主要儲集空間。同時該區和層位也發育有次生溶蝕孔隙,主要包括粒間溶孔、粒內溶孔,鑄膜孔及膠結物溶蝕形成的溶孔等。考慮該區大多數儲層具中孔、中孔和中低滲的特點,結合孔隙結構特征、物性參數間的相互關系。
二、儲層物性特征
溱潼凹陷儲層孔滲性具有明顯的層位性特點,泰州組―阜寧組儲層以Ⅱ、Ⅲ、Ⅳ類為主,屬于中低滲一特低滲儲層。三垛一戴南組儲層以I、Ⅱ為主,屬中高孔滲性優質儲層。各儲層特征如下:
(一)泰州組儲層特征
通過殷莊區塊對泰州組儲層的鉆探表明,泰一段由上部砂、泥巖互層段和底塊砂巖段組成。底塊砂巖段以細砂巖為主,少量粉砂巖及中砂巖,屬河流相沉積,分布較為穩定;上部砂、泥巖互層段為細砂巖―粉砂巖,屬濱淺湖相沉積,沉積相變較大,砂體發育不穩定。
(二)阜一段儲層特征
阜一段儲集巖,主要集中于下部和上部,厚度一般為50~150m,最大累計厚度可達450m。單層厚度一般為2.5~4m,最大可達15m。阜一段下部砂體廣泛分布于全盆地,阜一段上部砂體則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地區。早在1971年1月,就已經在祝莊構造東7井阜一段中獲工業油流。
(三)戴一段儲層特征
戴南組―三垛組砂巖,是溱潼凹陷儲集層主要發育層段,具有厚度大、巖性粗而疏松、物性好、油氣分布在縱橫方向較分散等特點。
戴南組的砂巖厚達200多米,可占地層總厚度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戴一段下部砂巖粒度較粗,以砂巖及含礫砂巖為主,砂巖巖性一般比較疏松,孔隙度一般為20~30%,滲透率一般為(197.4~493.5)×10-3μm2,最高可達3481.84×10-3μm2。膠結物含量為10~20%,其中的泥灰質常呈局部富集。三垛組砂巖厚度達300米以上,砂巖物性以垛一段下部的含礫塊狀砂巖為最好,孔隙度最大可達39.1%,滲透率一般為296.1~987×10-3μm2,最大可達4352.35×10-3μm2。
(四)戴二段儲層特征
戴二段油藏儲層特征以陶思莊油田為代表,可以劃分為上、中、下三個油組,而下油層組又分為上、下二個油層,蘇200、蘇201C、QK15和QK35井鉆遇,油藏儲層厚度在平面上變化較大,各井儲層特征及含油氣性見下表,鉆井揭示的戴二段下油組層油水底界在2705~2710米左右。
三、總結
從以上對各儲層的物性特征可以看出,阜三段上部、下部的砂層組和泰州組下部的塊狀砂巖以及阜一段上部砂層組,基本是淺湖一河流相的砂巖沉積,分選性差,分布極不均勻,各項物性指標普遍較戴南組、三垛組差。而且,對于每一個儲層來說,平面上由于它們所處的沉積相帶不同,而導致儲層物性的差異。此外,在儲層埋藏過程中,成巖作用對儲層物性也有一定的影響,尤其是欠壓實作用和溶解作用可以一定程度的改善儲層物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