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環境污染治理對策模板(10篇)

時間:2023-08-25 16:30:5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環境污染治理對策,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環境污染治理對策

篇1

    1.農村居民生產、生活以及工業垃圾對農村環境造成污染。近年來,由于農村人口不斷增加和農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生活垃圾大量增加。加之農民環境意識淡薄,垃圾沿河、路等隨處亂堆亂放的現象較為普遍。一些畜禽養殖戶普遍規模小,沒有相關配套污染處理設施,禽畜糞便的堆放也成為農村重要污染源之一。還有部分企業由于受利益驅動,擅自傾倒短期內難以降解的固體廢物,也是造成農村垃圾增多的重要因素。

    2.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各鄉鎮政府把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實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第三產業,招商引資等作為增加當地財政收入的良策。而在發展鄉鎮企業的同時,往往是靠山吃山,有煤挖煤、有石采石,興辦小高爐等,這些企業往往技術含量低,能耗高、污染重,不惜以犧牲環境代價獲取經濟利益。更有甚者個別鄉鎮領導不經考察,盲目引進一些淘汰落伍、能耗高、污染重的項目,甚至對一些企業實行重點保護。這些措施雖然在短期內見到了經濟效益,但由此帶來的污染也不容忽視,甚至釀成重大事故。2008年8月河南民權縣磷肥廠利用高砷硫鐵礦制酸嚴重污染大沙河水的特大污染事故就是一個例子。不僅污染沿河土地,對下游居民飲用水也是一個威脅。

    3.農民盲目濫用農藥、化肥等生產物資造成環境二次污染。農民為提高農作物產量而過度使用化肥、農藥等,不僅造成資源浪費,給農民帶來經濟損失,而且導致環境污染。據最新統計,我國已成為世界上使用化肥、農藥數量最大的國家。化肥年使用量達40tkm2,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為防止化肥對土壤和水體造成危害而設置的22.5tkm2的安全上限。而且,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農藥年使用量約130萬噸,只有約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進入了水體、土壤及農產品中,使全國9.3萬km2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脅到人群健康。

    二、農村環境污染成因分析

    1.環保意識淡薄農民環保意識淡薄是環境污染不斷加劇的思想根源。長期的傳統農業耕作方式,環保知識的缺乏,造成廣大農民環境保護意識比較差,認為環境污染與己無關。只顧眼前效益,不顧長遠利益,更不考慮生態環境,無節制地使用農藥、化肥等,重而加劇了農村環境污染惡化。

    2.農村環境缺乏科學規劃和管理

    在農村加快經濟發展和城市工業化向農村轉移的過程中,一些鄉鎮政府一味講發展,缺乏長遠的科學規劃。企業布局分散、生產和排污混亂無序,即使采取了治理措施,也沒有得到應有的效果。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化工、電鍍等污染企業分散在鄉鎮、村莊、居民集中區,盡管近年來監管力度不斷加大,“三廢”污染有所減緩,但由于沒有合理的規劃和有效的治理,污染問題仍很嚴重。加之農村生活廢水無序排放,各種垃圾隨意丟棄等都形成較大的環境安全隱患。

    3.農村環保法律缺失

    目前,國家有關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仍不健全,河南省尚沒有一部關于農村環境保護的地方法規或規章,關于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規定分散在其他多部法律文件之中。其中,相當一部分內容屬于原則性規定,概括性強,實踐中難以操作。如針對有關畜禽養殖污染和面源污染等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由于現行法律中的一些規定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給農村環保執法和環境問題的解決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三、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措施

    1.加強環保法制宣傳,提高農民環保意識

    環境保護重在全民參與,而在農村仍有相當一部分人對環境保護法知之甚少。各級政府要通過組織各種群眾喜聞樂見的科普宣傳和活動,廣泛宣傳環保法律知識,讓農民掌握基本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加強鄉鎮干部、鄉鎮企業負責人的環保教育,使鄉鎮領導干部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使鄉鎮企業負責人正確處理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明確責任,自覺減少、控制污染。

    2.要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科學管理

篇2

對湖泊水污染進行整治是一項大工程,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合理整治,后果將不堪設想,對湖泊水污染的治理目前主要是針對污染源進行整治。這項工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所以要利用各方面的能力來對這項工程資金進行籌劃,下面對湖泊流域水污染的主要污染來源和具體的治理思路和對策進行逐一的分析和探討:

一、全球水資源

地球上儲存的天然水資源是極其豐富的,但目前人類可開發利用的淡水儲量約400萬km3 , 僅占地球總水量的0.126% ,而且這部分淡水在陸地上的分布也很不均勻。

本世紀以來,由于全球人口的急劇增長,全球范圍內水消耗量不斷上升。目前世界上約15億人口的聚居地淡水不足。由于水供應不足而在140多個地區曾出現緊張局勢;如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之爭、中東問題的焦點之一就是水資源的控制權和使用權等。水的危機是本世紀繼石油之后的又一危機,已嚴重威脅著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據統計,全世界每分鐘近100噸污水流入江河。水資源的危機已成為全世界關注的問題。

二、污水來源及相應的污水處理工程

由于一直以來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所以人們對賴以身存的自然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傷害,近年來湖泊流域水污染的嚴重性已經日益凸顯出來了,當前湖泊水環境的污染主要是由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兩部分的排放組成的,下面對這兩部分污水處理工程進行一一分析:

1.生活污水處理工程,由于我國的湖泊主要的分布地點是在農村地區和一些城市的郊區,只有少部分在城市內部,所以污水的來源主要是農村生活污水和城市郊區生活污水。由于中國人口數量比較大,所以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有助于降低人們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壓力,但由于在農村經濟不發達,且現在的污水處理資金又完全是依賴財政撥款,所以也就沒有建立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水回收再利用的技術也不成熟,而湖泊就成了人們處理生活垃圾的場所,水域和陸地不同它流動性強會造成污染的快速蔓延,所以對水污染的處理要更加緊迫。相比較來說城市的治理取得了一些成績,而未來農村應作為生活污水源處理的重點。建議可以采取減少對生活垃圾的制造并將生活垃圾集中排放統一處理。

2.工業污水處理工程,主要來自于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的污水排放,相對于大型企業來說,中小型企業一般都分布在城市的郊區且自身的經濟實力還較弱,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所以對治理污水排放的實施還很落后,同時又比較靠近湖泊,所以中小企業對湖泊流域造成的水污染相對來說要比大型企業嚴重。對于工業污染我們要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建立自己的污水處理系統,這無論是對于企業自身還是對社會都是有著長遠利益的,要鼓勵企業放眼未來。

三、資金機制存在問題

在對污水處理的工程中,需要完整的資金鏈做技術和施工的后備支持。而現在的問題是,投資力度和投資方向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1.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假設的投資力度較大,而農村的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的建設很落后不能滿足人們的消耗能力。小城鎮和農村的經濟水平和發展速度已經逐漸提高,所以對基礎設施的建設需求巨大。而問題是投資者更多的是考慮經濟收效而非水環境治理,然而由于項目本身的經濟效益較低,所以排污費的征收難度就很多沒能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所以看出越是在經濟不發達的地區排污費的征收難度就越大,反而污水處理設施對政府補貼就越高。

2.融資出現問題,對于中小企業和一些城鎮企業融資確實是個不小的難題,因為這些地方用于治理水污染治理的資金主要還是依靠企業自身,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對于工業污染的治理方面政府投入的資金比例逐年下調,已經由2001年30%下降到2005年的6%。政府的這一做法已經表明,鼓勵企業自身去解決問題,也預示著未來將撤出對企業治理環境的投資,相信企業有這樣的能力。

3.生態工程項目的收益情況存在不確定性,從前景來看生態工程項目所附帶的生態景觀和一些水產品是有一定經濟效益的,但是當前我國這種經濟的收益模式還不是很明確,所以還存在著諸多的不確定性。

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意義和緊迫性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質是改變傳統的發展思維和模式。經濟發展必須有利于資源的持續利用,有利于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絕不能以浪費資源和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半個世紀以來,人類采取大量生產,無度消費,大量廢棄的方式,環境污染日趨嚴重,資源消耗越來越快。地球表面有40%的地區為干旱地區,世界上25%的人口生活在嚴重缺水地區,到2025年將增加到65%,人類生存發展受到威脅。

五、改善對策

1.對現有的資金進行優化,并根據實際情況對現有資金的安排計劃不斷做出調整,使有限的資金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以應對目前資金短缺的情況并滿足新形勢下的需要。

2.加強對西方發達國家湖泊水環境綜合整治的學習,從學習過程中不難看出西方國家對環境污染治理的過程中利用了多種經濟手段,從而取得了長遠而穩定的好成績。所以我們務必要借鑒西方國家的成功經驗,加強資金的籌借力度,使多種經濟手段廣泛的應用于我國水環境治理的問題上。

3.促進企業對工業污染治理實施系統的投資,并鼓勵其不斷加大力度,同時要在政策上多給予支持,使環境治理工程能夠長期穩固的發展。

4.改變政府對環境治理的投資結構,使政府的投資側重點由城市向不發達地區側重和偏移,這一過渡如果很好的實現則會使資金更高效的利用,整體環境必將得到大的改善。

5.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處理環境污染的資金問題,應該充分利用水產品和自然生態景觀來形成長期穩定的經濟收效,這樣資金就會自覺的流入生態工程的建設中,真正的拓寬了資金的渠道,并能在污水處理的資金方面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總之,政府有關部門首先要組織專門人員對沿河的工業生產、城區生活用水情況進行全面調查,找出污染根源,研究治理措施。對于排查出的重點水污染企業,根據企業實際情況逐個制定再提出方案,同時嚴格按照環境保護有關規定及政策,實施關停治理,特別是對已建成污水處理設施而不正常使用的企業,堅決給予重罰,確保長期穩定達標排放。除此之外,政府相關部門也要加大污水處理的資金投入,可以鋪設地下管道,將處理后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送入污水處理廠進行二次處理,進一步減少排入河道的污染物。同時,環保部門也要和工商、國土、經貿等部門聯合把關,審核老企業的重新登記,控制老污染源;停止小造紙、小電鍍、小冶煉等污染項目的新建審批,杜絕新污染源的產生。

結束語:

要知道生態環境的治理問題絕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它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所以保護好生存環境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責無旁貸。另外本身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就遠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而當前流域內的各種產業也都無法實現無污染排放,所以,每一個人都應該愛惜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每個人都應從自己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珍惜我們的生存環境。

參考文獻:

[1] 王金南,吳悅穎,李云生. 中國重點湖泊水污染防治基本思路[J]. 環境保護, 2009,(21) .

篇3

一、跨國海域陸源海洋環境污染的界定

分析跨國海域陸源海洋環境污染首先應當明確陸源污染的概念。盡管在全球范圍內涉及控制陸源污染的公約已有不少,例如 1974 年《防止陸源物質污染海洋的公約》、1982年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1985 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制定的《保護海洋環境免受陸源污染的蒙特利爾準則》,但截至目前,國際上對于陸源污染并沒有一個十分明確的概念。

參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94條第三款"從陸上來源、從大氣層或通過大氣層或由于傾倒而放出的有毒、有害或有礙健康的物質,特別是持久不變的物質"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第95條釋義"陸地污染源是造成海洋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是指從陸地向海域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環境污染的各種場所、設施。陸源污染物,是相對海上污染物而言的,是由陸地污染源向海域排放的污染物。 "中關于陸源污染的闡述,筆者認為陸源污染應當是在陸地上產生通過直接或經由河流、大氣等間接方式最終進入海洋對海洋環境造成危害的污染。

由于海洋水體具有流動性,經由一國沿海產生的陸源海洋環境污染隨著水體的循環很容易污染他國領海,一國內部的陸源污染很可能會演變成他國的海洋災難,跨國海域陸源海洋環境污染由此產生。

二、跨國海域陸源海洋環境污染的法律責任分析

1609年近代著名的國際法學家格老秀斯發表了《海洋自由論》,闡述了"海洋自由"的思想,表明各國都有合理利用海洋的自由,受到了廣泛的認同。但"合理利用的自由"不應當等同于污染的自由,一旦陸源污染損害事實造成,對他國的侵權也就開始了。

每個國家對于本國的領海享有,范圍內,各國都有權向自己的領海排放污染物,即享有排污權,但是由于水體的流動性,一國的陸源污染不但會影響到本國,同時也會對水循環過程中流經的國家產生污染損害。這便對他國造成了一種侵權,實際上無論是哪個國家,在國際法上都無權在使用本國領海時使他國水域蒙受污染損害。也就是說一旦一國在行使排污權的同時,給它國的生態環境、國民正常海上作業或者生命健康造成危害,即可視為排污權行使不當,可以向造成污染的國家提出補償。這種補償不僅包括損害賠償,還應有民法上對侵權行為的其他救濟方式,例如停止侵害、排除危險和消除妨害等。

依據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針對跨國海域陸源海洋環境污染的污染方理應承當治理的責任,但由于陸源污染的排放主體的復雜性,在實踐中一國本身都很難確定責任主體,跨國海域陸源海洋環境污染的受害國就更難以確定訴訟主體,這就給跨國海域陸源海洋環境污染的治理帶來了極大地難度。

三、跨國海域陸源海洋環境污染治理的法律對策

目前在國際范圍內,雖然相關的國際公約、區域性公約、國內立法已有不少,但是國際公約大都著重加強國際合作,僅針對陸源污染中部分有毒有害物質采用明確列舉的方式設定禁排規范,例如在《防止陸源污染物質污染海洋的公約》中,第4條第一款規定,"各締約國保證消除本公約附件一第一部分所列的陸源物質對海域的污染,并保證嚴格限制本公約附件一第二部分所列的陸源物質對海域的污染"。

國內立法上則強調各排污單位排污指標,以量化規制,同時輔以經濟手段,例如征收排污費用等。以我國為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第三條規定:"國家建立并實施重點海域排污總量控制制度,確定主要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指標,并對主要污染源分配排放控制數量。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制定。"從我國關于治理陸源污染的法律條文中不難看出,針對陸源污染我國主要是以宏觀調控為主,且其立法的落腳點放在了嚴格控制各排污主體排放陸源污染物的數量指標上,針對造成陸源污染的單位以處罰金為主要懲罰措施。這對于一國內部或許是可行的,可是若將這一系列措施應用于跨國海域陸源海洋環境污染的防治上,其執行力度恐怕就大打折扣了。

基于目前對于防治跨國海域陸源海洋環境污染法律對策的現狀,筆者認為無論是國際公約還是國內立法,其都將解決跨國海域陸源海洋環境污染的對策重點放在了"防"上,即通過限制排放達到減少跨國海域陸源海洋環境污染的目的。但是對于已經造成的污染如何處理,對于跨國海域陸源海洋環境污染的受害者怎樣補償,卻缺乏相應的措施。對此,筆者提出自己的一點建議:

從國家的宏觀角度來說

第一、確立排污權指標,實行排污權交易制度。所謂排污權交易是指在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確定的條件下,利用市場機制,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權利即排污權,并允許這種權利像商品那樣被買入和賣出,以此來進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從而達到減少排放量、保護環境的目的。國際法上每個國家都是平等的主體,都享有排污權,想要保證經濟的發展的同時做到零污染排放這是不可能的。所以首先應當依照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科學技術實力確立各國享有的向海洋排污的指標,超過指標的數額,可以通過交易買賣的方式向有結余的國家購買,通過這樣的經濟手段可以督促各國嚴把陸源排污關,減少不必要的陸源污染物進入海洋。

第二、建立全球陸源污染環境基金。針對各國每年造成的陸源污染,由各國依照本國每年實際排污指標按比例向基金存入一定款項,用于全球每年對于跨國海域陸源海洋環境污染的治理。考慮到各國經濟實力的差異,想要僅憑一國之力治理所屬海域的陸源污染,不僅會對本國造成嚴重的經濟負擔,從法律層面來說作為陸源污染的受害國這也是顯失法律的公平與正義的。建立全球陸源污染環境基金,集合各國的力量,用于治理陸源污染,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治理跨國海域陸源海洋環境污染的資金流。

從公民角度來說

首先,應當完善跨國海域陸源海洋環境污染的民事責任制度。跨國海域陸源海洋環境污染行為本質上是一種侵權,應當承擔嚴格的民事責任,即對污染環境造成環境污染損害事故的,不管當事人有無過錯,都應該承擔民事責任。當一國的跨國海域陸源海洋環境污染的危害已經不僅對另一國領海水體造成損失,并且對該國居民的健康以及生活造成實際損害時,法律應當賦予他們追償的權利,這才不失法律的公平與正義。

其次,國家代位追償制。考慮到公民相對于國家的弱勢地位,以及公民在針對跨國海域陸源海洋環境污染訴訟中訴訟主體,舉證責任的困難,國家應當充分發揮作用,在公民蒙受跨國海域陸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舉證不能或難以確定訴訟主體的情況下,如果損害事實確定,可以由國家先代為賠償,再由國家取得追償權,由國家向造成跨國海域陸源海洋環境污染的當事方追償。

四、結論

根據聯合國、環保組織和我國的相關數據顯示,在世界范圍內造成全球海域污染的污染物當中,陸源污染物占到50%至90%,跨國海域陸源海洋環境污染的防治迫在眉睫。各國除了應該在本國立法下確立完善的防治陸源海洋環境污染的機制,還應積極參與國際公約加強國際合作,防污與治理并行,同時建立完善的損害賠償機制,才是處理跨國海域陸源海洋環境污染的應有之法。

參考文獻:

[1]黃徐晶《.防治陸源污染保護海洋環境》

[2]梁芳《公眾參與防治陸源污染的法律制度研究》

篇4

農村環境是農村居民生活和發展的基礎,但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農村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并且污染源比以前更為廣泛,污染速度已經成地毯式迅速起來,所以不得不對其進行研究治理方案。各種農村環境污染已經開始威脅農村居民的健康,甚至通過其他方式間接影響到城市居民的健康。更加應該引起重視的是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還不夠強烈,應加強人民的環保意識,以次為主展開防污染,治理污染開展排污環保等一系列工作。

1 有關農村環境污染現狀

1.1 居民生活產生的污染加劇

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原本城市中的主要生活垃圾在農村中也大量出現[1]。如裝飾材料、廢舊電器等,農村垃圾回收體系不完備,使得垃圾不能全部分類回收。這些垃圾隨意堆放,通過雨水淋溶,使垃圾中含有的重金屬、有機物等進入環境中,造成環境污染。此外,農村環保投資較少,農村居民生活污水統一收集比較困難,加之經濟實惠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備短缺,使得大部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直接造成了農村水環境的污染,污染物在水體及其他環境中的直接或間接轉換也造成了其他農村環境的污染。這些排放污水中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質嚴重影響附近居住人民的健康問題。另外,部分排放污水直接被農民用來澆灌蔬菜、瓜果、莊稼、這些農作物大量污染并直接損傷了居民的身體健康。但由于農村人民環保意識較為淡薄,這也是污染加劇的原因之一。

1.2 農業面源污染嚴重

為了提高農業產出,增大經濟效益,我國在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化肥、農家肥、農藥和農用塑料,導致我國農業面源污染越來越嚴重。化肥和農家肥的大量使用,使得很多污染物質(如有機類污染物質、含磷物質和含氮物質)隨地表徑流進入水域,造成水體污染;農藥的不合理使用,是造成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農藥施用后,部分被農作物吸收,其余部分通過各種途徑進入水體,土壤和空氣中,造成水體、土壤和空氣環境污染,另外,殘留在農作物中的農藥會直接影響到人類的健康;近年來,我國農用塑料使用量和覆蓋面積已居世界首位,農用塑料很難降解,農用塑料的大量使用嚴重影響土壤的通氣性能和水肥傳導能力,長期使用會造成糧食減產。農業面源污染嚴重,是造成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1.3 工業生產污染

隨著鄉鎮工業企業的快速發展,鄉鎮工業企業排放的污染物也越來越多。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使得農村環境質量日趨惡化。周邊居民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短短幾年時間,可以從清澈見底的河水變成受納污水的惡臭水體,污染的速度可想而知。同時鄉鎮企業資源利用率低,污染治理能力相對較弱,污染物超標排放情況嚴重,也加劇了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國家應在環保方面的宣傳要做到位,強調要更具體。

1.4 畜禽養殖的污染不可小視

畜禽養殖業正在成為我國農村經濟中最活躍的增長點和主要的支柱產業,但是畜禽養殖業在帶來良好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問題[2]。農村畜禽養殖企業大多缺乏統一合理規劃,很多畜禽養殖場所布局不合理。首先,很多畜禽養殖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廢水中含有氮、磷以及一些微量元素,這些物質進入水體后會造成水體污染,影響水體的使用功能,產生黑臭水體,甚至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其次,畜禽養殖場所會產生氨氣、硫化氫和粉塵等,對周圍環境空氣質量造成影響,甚至影響周邊居民生活。再次,隨意排放的畜禽養殖廢物會超過土壤環境的承載能力,引起土壤環境的污染,土壤環境的破壞慢慢會造成糧食減產,污染的農田產出的農作物也會直接影響人體健康。另外,畜禽養殖飼料中含有抗生素和激素等,這些物質隨著畜禽養殖廢水和廢物的排放也進入到了環境中,長期積累也會造成水體、土壤和空氣的污染。畜禽養殖場所的不合理布局,使得農村很多地區人畜混居,農村環境衛生條件較差,同時,畜禽養殖場的病原微生物也會影響居民身體健康。因此,畜禽養殖的污染也不可小視。

2 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及其對策

2.1 完善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加大治理投資

政府方面應建立和完善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也應加大農村環境治理資金投入。農村環境治理需要相應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供給[3]。要改善農村環境治理困難的現狀,就必須完善我國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優化各種環境管理制度。更要加大農村環境治理資金投入,通過多種方式多種渠道籌集資金,支持與鼓勵各種社會資金參與農村環境保護與治理,保障各項農村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的順利推進。

2.2 加大農村環境監管和監測力度

要建立多部門合作機制,加大對我國農村環境的監管力度。強化對農村工業項目的監督檢查,嚴防污染物超標排放;嚴格落實各項環保制度,對破壞農村環境的單位、行為人和事要加大處罰力度。農村環境質量的監測可以讓我們了解農村環境的污染情況,從而制定科學合理的治理方案,因此,我們要增加鄉鎮環保機構人員和設備的配備,加大農村環境質量的監測力度。一旦監管力度和懲處力度不夠就很容易松懈,從而縱容了一些環境質量監測人員的惰性,使得工作難以開展,寸步難行。所以,加大處罰力度,獎罰明確也起到重要作用。

2.3 培養污染治理人才,加強宣傳教育

人才是強國之本,農村環境治理同樣需要人才的參與。培養污染治理人才,有利于我們制定科學合理的農村環境治理方案,積極推進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工作。農村環境治理要以村為單元,以民眾為主體,這就要求政府要加強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使民眾樹立起環境保護意識、調動民眾的積極性,使民眾自覺參與農村環境治理工作。同時,也要加強基層領導干部環保培訓,使領導干部真正重視農村環境治理工作。

3 加強法律意識,認識環保的重要性

篇5

畜牧養殖業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它對環境的污染是全方面的。主要原因在于畜牧養殖主要集中在農村,農村生產結構落后,缺少養殖方式知識,缺乏保護環境的意識與觀念。同時使用落后的配套設施等,造成了家禽排出糞便處理不當,污染水源,污染空氣,最后威脅人類生命安全。

1.1空氣污染

畜牧養殖家禽糞便的不合理處理,產生了嚴重的空氣污染,各種糞便使空氣中充滿惡臭氣味,污染大氣環境。一方面,各種糞便不及時打掃清理,使家禽內粘膜受到刺激,引起各種不適癥狀,使家禽的體質下降,勞動功能受到削弱。另一方面,這種惡臭主要成分為NH3,氨易引起人類呼吸道的感染,極易患上咳嗽、氣管炎、支氣管炎等疾病。除此之外,各種糞便產生的氣體減少了空氣中氧氣的成分,使空氣中的CO2和CH4的成分大量增加。CO2的增加,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會造成動物缺氧的危害,使動物和人類呼吸困難,生態環境惡化。CH4的產生,使空氣中易燃氣體增加,使引發火災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1.2水污染

家禽糞便中含有大量磷氮等微量元素,一旦進入地下水中,使水中的藻類植物大量生長,減少水中的氧氣含量,會造成地下水富營養化以及水中魚蝦的大量死亡。被污染的水源流入江河湖海中,擴大了污染的范圍。這種水源一旦被使用用來灌溉農田或作為飲用水,會嚴重危害農田和人類身體健康,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

1.3土壤污染

在畜牧養殖中,飼料中大多加入了添加劑,這種添加劑會在家禽新陳代謝時排出,一旦排出的糞便不經過處理就直接當作肥料加入到農田中,其中的藥物會滲透到土壤中,被農田吸收,造成土壤污染。同時,不處理的糞便會排放出氮氣,氮氣是引起酸雨的主要原因,農作物受酸雨腐蝕,并且土壤也會被酸雨污染,使土壤的肥力下降,不能使用。

1.4生物污染

畜牧養殖業中的家禽衛生情況嚴峻,極易產生污染病,從而產生各種病菌,諸如禽流感、結核病等,不僅會對經濟造成嚴重損失,還會影響周邊環境,傳染動植物以及人類,使人類面臨生命的威脅。除此之外,糞便污染農作物,一旦被人類食用,可能會出現中毒情況甚至死亡。因此,這對人類的健康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2畜牧養殖環境污染治理對策

2.1做好糞便清理工作,實現生態良性循環

糞便的不及時清理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從根源出解決問題,使用有機飼料,保證飼料的質量。其次對家禽排出的糞便及時清理,降低糞便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及糞便中的有害成分,從源頭上減少污染。之后可以使用化學處理法對家禽的糞便進行徹底的處理,如:高錳酸鉀處理法、微波處理法等。完全處理之后的糞便可以重新循環利用,如當作肥料還田、進行發酵用作沼氣或將糞便加工轉化為飼料等。這些方法不僅從根本上杜絕了環境污染,并且可以增加農民的額外收入,促進經濟的發展。

2.2優化生產結構,增加基礎設施

農村大多畜牧養殖設施簡陋,使用原始傳統的露天飼養法,養殖與清理的方法都不規范,造成對環境的嚴重污染,因此需要改變傳統的生產結構,大量投入資金,增加農村的基礎設施,對養殖范圍進行限定,縮小家禽的活動空間。如建立禽舍、農舍等。國家增加支持力度,為農村引入科技化機器,并提供專門人員進行指導,使生產結構朝著現代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2.3培養環保意識,健全法律法規

畜牧業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還在于養殖人員的知識水平有限,環保意識薄弱以及國家的法律法規制度不健全。因此要對養殖人員進行知識技能的培訓,同時要培養起他們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養殖中可以得到深入貫徹與實踐,在養殖與清理過程中嚴格把關,把每個環節都落到實處。國家還要加強監督與管理,完善法律法規,增加對該問題法律的制定,對畜牧業環境污染作明確的禁止規定,加大對環境污染的懲治力度,同時大力宣揚環保意識,使環保觀念深入人心。這對減少環境污染具有關鍵作用。

3結語

畜牧養殖帶來的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我們必須對此加強管理力度,不僅要消除養殖業帶來的環境污染,還要投入科技轉變發展模式,使養殖業健康地發展,并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使其真正成為生態養殖。我們要將環保意識落到實處,實現經濟與環境雙面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彭里.禽畜糞便環境污染的產生及危害[N].家畜生態學報,2005,(4).

篇6

0.概述

我國的農業生產事業,相對于過去有了質的飛越,隨著經濟騰飛,農業生產越來越傾向于機械化和自動化,尤其是在大規模噴灑農業、化肥及污水等垃圾處理不當時,所帶來的環境污染是不容忽視的,對土地、空氣、水資源和生態平衡都產生了影響,對此應從農藥、化肥本身質量和生產技術水平進行嚴格把控,建立相應的政策法律法規,尤其迎從新認識科學化的施肥和噴灑農藥技術的重要性,按大自然生態原理與農業技術結合產生有機農產品,科學有效的對農業土地及水資源保護等,這些措施是實施都可以阻止農業生產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現象。

1.農業生產環境污染現狀

農業生產中的污染物雖然沒有工業污染帶來的危害那么直接,但多種環境狀態都遭到了破壞,分別是土地資源污染、水資源污染、空氣環境污染和當地生態環境的污染,下面分為三點進行分析:

(1)土地資源污染,大家都知道我國的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三位,耕地面積居世界第四位,但這樣的數據沒能一直維持,因為在2009年國土資源部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由于退耕、沙漠化和災化的發生讓我國的耕地面積在逐漸減少,在2008年末時只剩下了約18.3億畝,所以我國的耕地人均面積并不富裕,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農用土地的污染愈演愈烈,現代耕種主要依靠化肥和農藥來幫助農作物的生長,但這樣長期使用農化產品的危害就是土壤結構被改變, 導致土壤中的有機物含量大大減少, 讓本身肥沃土壤的產力每況愈下,然后為了提升產力,再次施加更多的化肥和農藥,如此形成大量惡性循環,最后將導致土地徹底不能繼續耕種的后果。

(2)水資源污染,我國的人均水資源分配在全世界一直處在下游位置,而農耕所用的恰恰又是可以引用的淡水資源,對于水資源的浪費和污染,就是對未來的下一代最不負責的體現,對于農用水資源的污染,化肥、農藥、排污和農膜都榜上有名,化肥的使用據有關部門統計“按播種面積計算,我國化肥使用量40.0 t/km2,大大超過發達國家規定的22.5t/km2的上限”[1]這樣的用量直接將化肥中的氮、磷、鉀等化學元素會被帶進河流從而污染了水資源。農藥同樣帶來的污染同樣可怕,由于機械化大面積噴灑,導致農藥必須用更大的量才能覆蓋到農耕作物上,這樣多余的農藥會被各種渠道帶入到水體河流中從而污染了水資源,農業生產的排污并不是指有毒有害物排放,而是畜牧和家禽養殖中產生的糞便、殼蛋、血水甚至尸體被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其造成這些污物與水源溶解發酵變質,讓河水變成了死水臭水。再有就是蔬菜大棚的廣泛運用,讓家家戶戶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鮮水果蔬菜,但使用后的農膜確實實實在在的白色垃圾,由于其特殊化學構造器不容易降解,不能焚毀都讓這種白色垃圾,無法回收結果污染了水資源。

(3)空氣資源的污染,空氣作物我們每時每刻生存的必須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去年北方地區大面積霧霾就是空氣污染的最有利證據,霧霾雖然不是農業生存污染空氣導致的主要原因,但是空氣的質量是有眾多因素積聚而成的,所以在保護土地和水資源的同時,農業生產中產生的空氣污染也應予同樣的重視。農業生產里的空氣污染主要是來自,秸稈的焚燒,如今農村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以前靠秸稈生活或者喂牛養羊的生活方式已經被電器化所替代,所以導致大量的秸稈被廢棄和焚毀,這個過程中所產生的有毒有害物質氣體,會隨著風向漂浮到空氣中,甚至形成了可吸入顆粒物。還有一項污染就是農藥的噴灑,剛才我們提到過多的噴灑農藥一部分會落到河流里,另一部分就會漂浮于空氣中進入云層,如果其中的氮元素堆積過多就會產生溫室氣體形成嚴重的“溫室效應”。

以上幾點就是農業生產過程中會危害到環境的幾種主要內容和現狀。

2.農業生產環境污染治理對策 從上面的現狀來看,農業生產中的環境污染在“海、路、空”三方面都已經被染指,如果要治療這種環境污染情況可以分為兩方面入手

2.1建立法規改變思想

盡快設立相應的法律來約束環境污染行為,現狀我國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有《環境保護法》還應當在此基礎上設立相關污染的防治法案,加大對農業生產環境污染的處罰力度,制定相應的責任制度,明確責任義務,這樣可以從法律角度對污染人或單位進行約束作用。還應該從思想上改變農業生產者較弱的法律意識和保護環境意識,應當在農村的中小學校里開始普及環境保護常識和知識,還應經常性的的對鄉鎮尤其是農村的農業生產者宣講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相關法律法規,使其充分意識到保護環境對于我們當下及未來生活的重要性及特殊意義,這項對策應配合指定相關法律法規一起實施效果會更好。還有就是各地的政府部門要首先改變傳統農業生產中的落后思想,加強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和改進方法的學習,從而帶動管轄區域的農業生產者更快的接觸到最新的法律法規和生產方式,而且政府還要“疏堵”同時進行,對當地環境進行監測管理,制定有關農業生產中環境保護的獎懲制度,加強對環境治理的資金投入力度。

2.2改變現有技術

學習先進經驗 首先要對污染的源頭進行治理,污染土地和水源的主要是農業、化肥和農副產品排污造成的,對于大規模的農藥和化肥進行疏導,走生態農業道路,全面的有效的推廣無公害綜合防治的新技術,對農藥、化肥的制劑進行全面的升級,讓專用型肥、復混型肥、生物型肥等等新型肥料運用到實際農業生產中,農藥方面加大資金投入,購買高效新型的防蟲農藥,脫離原來的“以多靠量”的噴灑模式,對于污染水資源的污水直接排放,垃圾隨意堆放的行為要堅決禁止,在處罰這樣行為的同時,建設污水回收管道溝渠,將污物匯集在一起,進行集中的污水處理,在一些較偏遠的地區,可以由政府補貼農戶自行建設污水處理設備,以保障水體質量。最后,對于垃圾和農作物副產品的焚燒上,也應當進行集中管理,進行垃圾回收和分類,是一個可行的方式,將可降解與不可降解回收或再利用,對于需要焚燒處理的可以回收用作新能源的研究和開發。

總之,農業生產中的環境污染治理要遵循大自然的生態系統進行建設,爭取早日走上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的道路。

3.結語

篇7

(一)分散式和無動力處理技術 

無動力處理技術是當前在農村水環境污染處理中比較常用的一類技術,它主要將厭氧處理作為核心,將生物濾池作為輔助,是一種綜合性的污水處理技術,該技術應用的一大典型特征就是不需要通過動力來進行驅動,而且也不會涉及到抽水泵等設備和裝置的使用,分散式處理技術通過把相應的污水處理設施埋藏在地下的適當位置,之后再利用分散式或者集中式的方法對污水進行處理,這樣既能實現土地資源的節約,同時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處理效率,在埋設有污水處理設施的地表之上還能種植一些綠化植物,起到凈化環境的作用。 

(二)土壤滲濾技術 

土壤滲濾技術在水環境污染處理上主要是通過滲濾處理系統來達到治理目的的,土壤滲濾系統中主要包括慢速滲濾系統和快速滲濾系統兩個部分,其中,快速滲濾系統主要負責將污水引到具有較好的滲透性的地區,并在污水滲濾的整個過程,發揮出過濾、沉淀、氧化還原等作用,進而達到對污水的凈化。慢速滲濾系統則主要發揮出對污水處理流程進行簡化的作用。當前,土壤滲濾技術已經被大規模應用于污水治理中。要把該項技術應用于農村水環境污染治理中,就必須確保土壤的活性、通透性等達標,這樣才能確保處理效果。一般來說,當滲濾系統運行30天左右,應當對滲濾床進行適當調整和優化,這樣才能使其滲濾速度保持正常水平。 

(三)穩定塘技術 

當前,我國的水資源分布具有地區不均衡的特點,部分農村地區存在嚴重的干旱缺水問題,穩定塘技術的應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水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從而使水資源在干旱地區發揮出更大的作用。近幾年,我國提高了對該技術的重視度,有關部門也進一步加大了對該技術的研究力度,這就為穩定塘技術的推廣和普及奠定的基礎,將該技術和二級生物處理技術相比可以發現,高效藻類塘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其特殊的性質,對于土地面積廣闊但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來說,穩定塘技術具有更高的適用性,值得在農村水環境污染處理中得到大面積推廣和應用。 

(四)人工濕地技術 

人工濕地技術主要是利用自然濕地環境來發揮出清潔水體、減輕污染的作用,在進行污水處理的時候,它能和污水中的一些物質發生化學作用、物理作用,進而實現對水體的凈化,而且濕地本身就是自然環境中的一種具有獨特性的系統,其組成結構中主要涉及到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這些組成成分能利用吸附、過濾、吸收、分解等形式來凈化污染水體,最終取得最佳的凈化效果,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主要包括濕地系統和預處理系統兩個部分,其在金屬濃度、COD等的處理上能達到三級或二級處理水平。無數的處理實踐已經證明,當水體污染程度一般時,人工濕地技術對污水中BOD?5的處理效率能達到85%左右的水平,對磷等成分的處理甚至能達到90%以上。 

(五)沼氣技術 

該技術主要利用厭氧發酵的方式來對動物和人的排泄物進行處理,它不僅能起到凈化這些污染物質的作用,同時還能將其轉化為可被再次利用的沼氣,且發酵之后的沼渣等物質能被用作土地的肥料,將沼氣技術應用于農村水環境污染處理中,能將污水中的各種污染物有效去除,進而降低其對農村環境帶來的污染。 

二、農村水環境污染治理對策 

(一)控制好污染源頭 

現階段,我國農村環境的整體質量并不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污水、垃圾等隨意排放的現象十分普遍,所以,要治理好農村水環境,最主要的就是要加強對污染源頭的控制,具體來說,應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第一,應進一步規范農村牲畜的養殖,建立專門的牲畜糞便處理設施,以免大量的牲畜排泄物進入到水體中,加劇農村水環境的污染。第二,應構建完善的垃圾收集系統,以免出現垃圾胡亂堆放的現象。第三,應設立專門的污水排放管道或溝渠,讓污水能有效集中到污水處理場所,以免其隨意排放到水中而對水體造成嚴重污染。 

(二)選擇最為適宜的水環境污染治理技術和模式 

由于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住戶較為分散,且經濟條件十分有限,必須在水環境污染治理上考慮到當地的居住特征以及所需花費的成本,盡量采用資金投入較低、容易管理的污水處理技術,可采取分散式和集中式處理相結合的治理模式,在污水排放量較大、污水濃度偏高的樓房區域,可采取動力集中式污水處理技術,以確保出水效果。在人口比較集中、污水濃度偏低的平房區域,可選用低成本的生態處理模式或者厭氧處理模式,包括土地滲透技術、氧化塘技術、人工濕地技術等。對于污水較為分散、很難匯集到一起的區域,可修建小規模的一體式污水處理設施,或者采用庭院獨立式的自然處理模式等。 

(三)發展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的發展不但能改善農村周邊環境,同時還能在降低水污染方面發揮出一定的作用,所以,應在農村地區大力推行生態農業,在農業生產中盡量采用復合肥料,控制好氮肥的使用量,并在病蟲害的防治上盡量采用生物技術,避免高濃度化學藥品的使用,這樣就能有效減少污染現象的發生。 

結語 

總而言之,農村水環境污染處理技術主要包括分散式處理技術、土壤滲濾技術、穩定塘技術等,這些技術的應用對農村水環境的改善來說意義重大,在實際開展農村水污染治理工作的時候,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的污水處理技術,從源頭上控制污染,并大力提倡生態農業,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實現農村水環境的改善。 

參考文獻 

篇8

[中圖分類號] X5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5-0278-01

永德縣位于云南西南部,臨滄市西部,介于北緯23°45′-24°27′,東經99°05′-99°51′之間。東、北與云縣、鳳慶縣及昌寧縣毗鄰,東南與耿馬縣隔南汀河相望,西同鎮康縣山水相依,西北與龍陵、施甸縣交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霜期短,光、熱、水資源豐富,立體氣候明顯。年降雨量1283mm,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196.1h,太陽輻射總量133.58千卡/cm2,以海拔1500m左右地帶為代表,年平均氣溫17.4℃,最熱月(6月)平均氣溫20.7℃,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1.9℃,無霜期349d。一年四季均適宜農作物生長,是一塊極具開發潛力的寶地。特別是蔬菜生產,發展潛力大,市場前景好,永德縣有耕地面積42820hm2,常年蔬菜種植面積3291hm2以上,產量408510多噸。除縣內自產自銷外,近銷鄰縣昌寧、施甸、鎮康,遠銷保山、四川、東北,乃至鄰國緬甸果敢老街等地。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不斷增多,內地污染企業不斷西移,耕地不斷減少,要以較少的耕地獲得更多的產出,環境污染特別是蔬菜田污染呈逐年加重趨勢。

一、永德縣蔬菜田污染現狀

永德縣蔬菜種植區主要分布在德黨、永康、勐底、永甸等地。其環境污染源主要有:工業污染、農業污染和農村生活垃圾污染三類。

1.工業污染

永德縣工業企業產要有永德松山水泥廠、紫膠廠,永康、永甸、大雪山三大制糖廠企業。其中排放量大、污染范圍廣、且帶有普遍性的污染物是粉塵、煙塵、氟化物以及砷、鉛、鎘等重金屬,污染大氣、水體和土壤,并直接或間接污染蔬菜,進而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類健康。據環保部門監測,永德縣年向空中排放工業廢氣148.69噸,生活廢氣5.7萬千克;工業煙塵排放量90.21噸,生活煙塵排放量30噸,粉塵排放量67.97噸;年排放廢水2064400噸,其中主要污染物含量為:年化學需養量19314600噸,氨、氮排放量10.09噸。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工業污染呈逐年上升趨勢。

2.農業污染

2.1 農藥

2013年全縣農藥年使用量331.15噸(尤其以蔬菜用量較大),平均每hm2使用量為7.73千克。根據監測,農藥殘留量較大的蔬菜有豆類、瓜類、茄果類、白菜等。從總體看,農藥的平均使用量并不高,但由于長期以來的不合理施用,使用技術不規范,部分地方污染嚴重,不僅增強了病蟲害的抗藥性,還傷害了天敵、污染了蔬菜產品,給人類健康帶來較大威脅。

2.2化肥

2013年全縣化肥使用量(實物量)57582噸,平均每hm2使用量為1344.75千克,其中氮肥21276噸,平均每hm2使用量為496.87千克。同農藥一樣,永德化肥對蔬菜的影響主要是由于長期以來的不合理施用和使用技術不規范,使部分地方土壤板結,降低蔬菜產量,同時化肥特別是氮肥的不合理施用,會造成土壤、水體和蔬菜產品硝酸鹽含量增高,污染土壤和水體,造成水體富營養化,食用硝酸鹽含量高的蔬菜產品會增加人體患癌癥的風險。

2.3 地膜

永德縣常年地膜覆蓋面積7330hm2,年地膜使用量441.45噸,平均每hm260.23千克,且到目前為止未進行有效回收。其中蔬菜地膜覆蓋面積在3000hm2以上,年使用地膜135噸,耕層中每hm2地膜殘留量可達45千克,蔬菜地膜覆蓋區“白色污染”較為惡嚴重。

3.生活垃圾污染

永德縣日產垃圾24噸左右,主要污染城鎮郊區(垃圾場附近),而蔬菜田也主要集中在城鎮郊區。有相當一部分垃圾則成為農家肥的漚制原料,隨糞肥進入菜地,對菜田造成直接污染,另一部分則通過污染水體和土壤間接對蔬菜造成污染。

二、永德縣蔬菜田污染存在問題

1.缺乏環保意識

近20年來,城市建設和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加大了工業污染向農村的排放、擴散,大量未經處理的排放物給土地造成了極大污染。更有甚者,一些地方直接引用污水灌溉農田,給農業生產帶來嚴重后果。一方面污水直接污染作物、蔬菜,另一方面也使菜田生態系統更趨脆弱,導致病蟲種類增多,發生和危害加重。同時由于耕地不斷減少,產出壓力增大,加之農業投入品使用不合理,使用量成倍增加,農業污染逐年加重。

2.菜農綜合素質偏低

永德縣沒有大規模的蔬菜生產基地,分散性的生產、經營使技術指導難度加大,菜農生產技術難以得到較快提升。菜農種菜整體技術水平偏低,法制觀念淡薄,少部分地方還存在違規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和用工業污水、生活污水灌溉的情況,成為發展高產優質蔬菜的重要限制因子。

3.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

永德縣現今還沒有對蔬菜的生產、管理、銷售、食用安全性等方面的規定,而國家、省、市在這方面的法律、法規可操作性較差,缺乏相關的農產品市場監管運行機制,導致部分“毒菜”堂而皇之地進入市場,危害消費者。

4.技術培訓不到位

技術培訓是最新科技成果能否得到推廣的關鍵。由于基層農技推廣技術人員較少,且主要精力仍放在奪取高產上,技術培訓不到位,科技推廣力度不夠,高產、優質、高效、低耗、安全的蔬菜生產技術未得到及時普及。

三、永德縣蔬菜田污染治理對策

1.加大環保宣傳和執法力度,提高全民環保意識

加大環保宣傳,提高公眾對環境污染危害性的認識,提高保護和治理環境的自覺性。加強環境管理,加大執法力度,減輕環境壓力。

2.開展工業和城鎮生活垃圾治理

一是加大對排污企業整改力度,凡排污不達標企業,堅決“關停并轉(遷)”,對環境影響較大的企業實行永久性關停。二是抓住臨滄市實施“生態立市、綠色崛起”的戰略機遇,逐步建立完善全縣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力爭使絕大多數生活垃圾均實現無害化處理。三是建立健全全縣污水處理及其配套工程,不斷增強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四是按“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循環經濟原則,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廢物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實現節能、減排、增效。最終實現企業發展和環境保護、農民增收共贏的目的。五是加大城市生活垃圾清運力度,所產垃圾做到日產、日運、日清,減少污染,保證城市環境衛生和市容市貌的整潔。

3.科學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

篇9

近年來,隨著農業生產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農村經濟有了飛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與此同時,農村環境面臨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導致自然生態環境、村民居住環境惡化、農業生產性污染嚴重,成為了制約農村、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巨大隱患。我國有將近7億人口在農村,在資源十分有限的背景下,在我國當前面臨著嚴峻的減少碳排放量的形勢下,要從根本上實現低碳、環保,就必須切實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農村環境污染不僅會威脅到農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狀況,也使農業生產環境受到嚴重沖擊,影響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因此,我們一定要深刻認識到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充分認識農村環境現狀,強化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使農村向著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向發展。

1.當前農村環境現狀

1.1 農業生產造成的污染

近些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我國農業生產方式較傳統方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化肥、農藥的施用取代了長期以來的農家肥等有機肥料,成為農民提高作物產量的首選途徑。據統計,我國每年化肥、農藥的施用量超過達4000萬噸和10O萬噸。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雖然可以較明顯地提高作物生產水平、減少病蟲草害的發生,但是隨著化肥、農藥使用量的不斷增大,加之利用率低,導致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大部分的農藥由于吸收率低都殘留到了農作物株體或是土壤、空氣、水體中,很難降解,既造成了環境污染,也隨著食物鏈會對動物和人體造成危害;近50%的化肥不能被土壤吸收,會造成農田的土壤污染和水體的有機污染、富營養化污染;農膜多為聚乙烯成分組成,壽命短、易損壞、降解難,造成了嚴重的“白色污染”。此外,每年的秋收季節,農民習慣性地將收獲之后的秸稈付之一炬,秸稈焚燒時會產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氣體和煙塵、炭黑等顆粒物質,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加劇溫室效應,破壞臭氧層。

1.2 畜禽養殖造成的污染

隨著人們經濟意識的增強,很多農民搞起了畜禽養殖,據統計,我國每年畜禽糞便排放量達25億噸。由于缺乏處理設施,畜禽糞便一般未經任何處理就地排放,農村畜禽便隨處可見,氣溫高時發出惡臭,刺鼻難聞,極易滋生蚊蠅,畜禽糞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體對人類身體健康產生了極大地威脅,造成人、畜傳染病;下雨天氣時,糞便受雨水沖刷,對周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產生污染,造成畜禽場附近地區地下水中的硝酸鹽、氨氮超標,影響農村的飲用水安全。未經處理的污水中氮、磷含量高,還會導致水體嚴重富營養化,造成土壤透氣、透水性下降及板結,危害農田生態環境。

1.3農村生活垃圾污染

隨著農村村民生活水平提高,現代化商品大量進入到了農村市場,各式各樣的生活垃圾也隨之快速出現,據統計,我國農村每年產生的生活垃圾約2.8億噸。生活垃圾絕大部分未能實現無害化處理,隨意傾倒在道路兩旁、水塘溝渠等地方,這些垃圾多難分解,危害周期長,大風一吹就漫天飛舞,嚴重破壞土壤和自然景觀,嚴重影響空氣質量,并成為疾病的傳染源,對農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危害。生活污水大部分隨地表徑流水進入水體中,嚴重影響水質,使農民的居住環境質量嚴重惡化。

1.4 鄉鎮企業工業生產造成的污染

近年來,隨著“農村工業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工業向農村轉移,鄉鎮企業發展迅速,為農村發展和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同時也農村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許多鄉鎮企業的工藝陳舊、設備簡陋、技術落后,能耗高、重污染,任意排放工業廢水、廢氣、廢渣等污染物,造成周圍地區土壤嚴重酸、堿化,農產品減產,以及大氣污染,對周圍居民的身體健康產生影響。

2.農村環境污染的治理對策

2.1 加強領導,加大農村環保投入的力度

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轉變發展理念,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把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抓手,真正納入各級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因地制宜制定相應的農村環境污染治理計劃,從而為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加強鄉鎮干部的環保教育,落實管理責任,使鄉鎮領導干部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強對企業污染源的管理,合理布局工業企業,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將農村工業企業由原來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經營方式轉變為以科學技術進步和管理水平現代化的集約型經濟方式。

2.2 廣泛宣傳,進一步增強農村環保工作意識

調動農民群眾參與農村環境保護的積極性,提高農民群眾的環保意識,是開展農村環境的綜合整治的根本前提。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講座、宣傳欄等多種形式,加大農村環保傳播知識、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宣傳的力度和廣度,強化全民環境保護意識和參與意識,使環境保護觀念深入人心,逐步形成人人珍惜環境、保護環境、美化環境的良好氛圍,為子孫后代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

2.3 依托科技進步,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必然選擇。大力推廣低碳農業生產方式,根據土壤的特性、作物的需肥規律,科學合理的施用肥料,鼓勵發展綠肥種植,增施有機肥,普及、推廣平衡施肥、測土施肥技術,提高肥料利用率;合理使用農藥,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和生物農藥,確保農產品安全;科學指導畜禽養殖業規劃布局,強化畜禽污染防治工作,研制養殖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有效解決畜禽養殖污染;加強秸稈綜合利用,推行秸稈氣化工程、秸稈發電工程等,實現秸稈資源的綜合利用。

2.4 完善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

要積極規劃建設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基礎設施,并形成規范化的垃圾管理和收集處理體系,配備垃圾收集設施、清運工具,實行定點集中收集,提高農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改善農村能源結構,提高農村能源利用率,推廣普及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技術,徹底解決農村“臟、亂、差”問題。同時要科學劃定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監測和監管,保障農村飲用水的安全。

【參考文獻】

篇1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生活品質和生活環境的要求也不斷增加。目前許多家庭都會對住宅進行精心的裝飾裝修,然而人們在享受優美生活環境的同時也在不斷遭受空氣中有害物質的侵擾。值得我們慶幸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室內空氣質量問題,政府相關部門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來控制室內環境污染。

室內環境中對人體健康有危害的物質有多種,裝飾裝修造成的大體有苯、TVOC、氨、甲醛、放射性和氡氣,這些有害物質對人體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這些有害物質只要是來源于裝飾或裝修材料,那我們要想對這些有害物質進行預防,從源頭上控制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室內環境污染源種類

1、甲醛

甲醛是國際上公認的潛在致癌物, 在室內釋放期長達3~15a, 特別是在裝修一兩年內, 可引起室內超標。當室內空氣中含量為0.1mg/m3時就有異味和不適感;0.5mg/m3時可刺激眼睛引起流淚;0.6mg/m3時引起咽喉不適或頭痛;濃度再高可引起惡心、嘔吐、咳嗽、胸悶、氣喘甚至肺氣腫;當室內空氣中達到30mg/m3可當時導致死亡。它刺激眼睛和呼吸道黏膜,最終導致免疫功能異常, 肝損傷、 肺損傷及神經中樞系統受到影響、而且還能使胎兒畸形。 據流行病學調查,長期接觸甲醛的人,可引起鼻腔、口腔、鼻咽、咽喉、皮膚和消化道的癌癥。

2、氡

氡(radon)是自然界唯一的天然放射性無色、無味惰性氣體。氡氣在水泥、沙石、磚塊中形成后,一部分會跑到空氣中來,會被人體吸入體內,在體內形成照射。氡的12射線會致癌,WHO認定的19種致癌因素中,氡為其中之一,僅次于吸煙。規范中規定,I類民用建筑室內限值定為200Bq/m3,II類民用建筑工程室內限值是400Bq/m3。

氡的分布很廣,它存在于家家戶戶的房間里。據檢測,美國幾乎十五分之一的家庭氡含量較高。調查結果表明,室內氡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從房基土壤中析出的氡。在地層深處含有鈾、鐳、釷的土壤、巖石中,可以發現高含量的氡。這些氡可以通過地層斷裂帶,進入土壤和大氣層。

(2)從建筑材料中析出的氡。1982年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的報告中指出,建筑材料是室內氡的最主要來源。如花崗巖、磚沙、水泥及石膏之類,特別是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天然石材,易釋放出氡。

(3)從戶外空氣中進入室內的氡。在室外空氣中,氡被稀釋到很低的含量,幾乎對人體不構成威脅。可是一旦進入室內,就會在室內大量的積聚。

(4)從供水及用于取暖和廚房設備的天然氣中釋放出的氡。只有水和天然氣的含量比較高時才會有危害。

3、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

揮發性有機物(VOC)是指飽和蒸氣壓>70.91Pa或沸點9℃的有機化合物,如芳香烴、脂肪烴、鹵代烴和含氧烴等。TVOC是一種人體神經對非特異性刺激的一種量化指標。從廣義上說,室內任何液體或固體在常溫常壓下自然揮發出來的有機化合物都屬于TVOC,TVOC在室內空氣中作為異類污染物,是極其復雜的,而且新的種類不斷被合成出來。TVOC中除醛類以外,常見的還有苯、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烯、三氯甲烷、萘、二異氰酸酯等,主要都來源于各種涂料、粘合劑及各種人造材料等。

我國《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 中規定室內空氣中TVOC濃度限值I類民用建筑工程為0.5mg/m3,I類民用建筑工程為0.6mg/m3。

室內空氣中TVOC含量的大小與以下四個因素有關:室內溫度、室內相對濕度、室內材料的裝載度、室內換氣次數(即室內空氣流量)。在高溫、高濕、負壓和高負載條件下會加劇TVOC散發的力度。

二、針對TVOC普遍檢測方法

1、原理

用Tenax―TA吸附管采集一定體積的空氣樣品,空氣中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保留在吸附管中,通過熱解析裝置加熱吸附管得到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解吸氣體,將其注入氣相色譜儀,進行色譜分析,以保留時間定性,峰面積定量。

2、儀器及設備

(1)采樣器―流量穩定,流量范圍0.1~0.5I /min;

(2)熱解析裝置―― 蘭化所熱解析爐TJ一618;

(3)氣相色譜儀――Agilent 6820帶氫火焰離子化檢測器;

(4)毛細管柱―― 蘭化所1urn×0.32mm×50m石英柱,內涂覆二甲基聚硅氧烷,柱操作條件為程序升溫5O℃~25O℃,初始溫度為5O℃,保持10min,升溫速率5℃/rain至250oC,保持2min;

(5)Tenax―TA吸附管――內裝200mg粒徑為0.18~O.25mmTenax-TA吸附劑的玻璃管;

(6)標準品――苯、甲苯、對(間)二甲苯、鄰二甲苯、苯乙烯、乙苯、乙酸丁酯、十一烷標準溶液。

3、測試方法

在采樣地點打開吸附管,與空氣采樣器人氣口垂直連接,調節流量0.1~0.41/rain的范圍。用皂膜流量計校準,采集1~5L氣體,記錄采樣時間、流量、大氣壓、溫度,做好標記,盡快分析。用熱解吸氣相色譜儀分析0.05、0.1、0.5、1.0、2.0mg/mI 一系列的標準溶液,以各組分的含量(ug)為橫坐標,峰面積為縱坐標,分別計算回歸方程。對樣品吸附管,以標準系列相同的分析方法分析。

三、熱解吸直接進樣氣相色譜法的改進

1、儀器設備的改進

針對上述方法多次經人工測量不精確的問題,在經過選取幾家國內知名的色譜儀廠家的儀器做了大量的試驗之后,對原有的氣相色譜儀和熱解吸儀進行設備改造。選取上海科創的HL800型二次熱解吸儀和GC900氣相色譜儀,其直接進樣系統,采用吸附管不移動,移動的是熱解吸裝置,即把吸附管固定在一個通往色譜儀氣化室的管路上,解吸時迅速將熱解吸裝置上推套住吸附管,以六通閥控制解吸樣品的氣流方向,最后載氣將吸附管中解吸出來的氣體樣品直接送進氣相色譜儀的毛細柱進行分析,避免手工進樣方式產生的樣品流失而導致常常檢測不到污染物、譜圖峰值很小的情況,使檢測的準確度得到很大提高。而且樣品沒有被稀釋,檢測的靈敏度就比手工迸樣方法提高了百倍。

2、檢測方法的優化

采用分離性能較好的SE一30 50nHnx0.53mm×(1~5)um大口徑毛細柱,用不分流進樣。由于這種方式進樣保證所有的樣品都進入了毛細柱,非常適用于痕量分析及復雜組分的分析,經上百次的試驗證明其有很好的定量精度和準確度。在試驗中還總結出:由于沒有分流系統,進樣后沒有對氣化室進行大量載氣吹掃,為減少初始譜帶的擴展,載氣一般應采用10~25mL/min的高流速:大口徑毛細柱不可插入氣化室太深,避免柱頭與氣化室形成的死角成為分析時鬼峰的根源。

四、室內環境治理方法

1、加強通風換氣。

當通過檢測發現室內空氣污染嚴重時,應采用通風換氣的措施來降低室內空氣污染。用室外的新鮮空氣來稀釋空氣污染物,既方便,又經濟開窗通風可以保持室內良好的空氣質量,是改善室內空氣質量的關鍵。大量的檢測表明:開窗通風可以使室內的大量污染物迅速下降。

試驗表明室內環境中的有害物質釋放周期相對較長,其釋放量和時間呈拋物線狀,新房裝修結束后不要急于入住,經過一段時間的通風換氣也有利于室內有害物的排放。

2、吸附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京市| 成都市| 星座| 云浮市| 凉城县| 涞水县| 泸溪县| 伊通| 永登县| 抚远县| 唐山市| 宁陵县| 洛南县| 穆棱市| 松滋市| 北海市| 镇康县| 石景山区| 界首市| 仙桃市| 宜宾县| 周口市| 江油市| 江达县| 泸州市| 宁都县| 枣阳市| 周口市| 阿尔山市| 雅安市| 永城市| 乌拉特中旗| 淳安县| 乐安县| 临海市| 沂南县| 福鼎市| 滕州市| 沙洋县| 福州市| 云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