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1 16:55:5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金融危機與股市的關系,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在西方盛行已久的股權激勵傳入中國,在我國理論界、管理層和實務界的推動下逐步推行,勢頭良好,并對公司治理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在經歷了2006年的狂熱后,2007年卻出現了逆轉,全年僅有13家上市公司公告股權激勵計劃。一方面是因為中國證監會在2007年3月開展了上市公司治理專項活動,造成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計劃的暫緩實施;另一方面是因為2007年的牛市造成了股票市價嚴重透支企業業績,激勵對象的收益空間因此不斷萎縮,許多上市公司對股權激勵開始持觀望態度。2008年5月,證監會連續頒布了兩個《股權激勵有關事項備忘錄》,規定上市公司設定的行權指標須考慮公司的業績情況。國資委又于2008年6月30日公布《關于規范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規定“境內上市公司激勵對象股權激勵收益占股票期權授予時薪酬總水平的最高比重為40%”。這一系列舉措說明了我國股權激勵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激勵方案設計和實際運行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
股權激勵機制經過國內外學者長久以來的深入研究,已形成了一個比較成熟的體系。股權激勵與企業績效存在何種關系也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熱點,國內外學者在這方面進行了大量實證研究和實效考察,得出“利益趨同假說”、“管理者防御假說”兩種對立的觀點和“區間效應理論”。另外也有不少學者認為管理層持股對企業績效不相關,作用并不顯著或沒有作用(Himmelberg,1999)。國內學者以我國上市公司作為樣本的多個實證研究也發現這樣的結論(魏剛、李增泉、陳湘永等,2000;高明華、于東智和谷立日,2001;胡銘、諶新民,2003;馮冰花、蘇衛東,2005)。周建波、孫菊生(2003),宋增基(2005),陳勇、廖冠民(2005),俞鴻琳(2006)等也認為,實施股權激勵以后上市公司的總體業績略有上升但并不顯著,股權激勵的效果較弱。
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機制與公司績效存在何種關系,現有研究還沒有達成一致意見,且大部分研究成果是在不考慮宏觀經濟和行業因素的情況下得出的,因而所得結論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中并不能夠都適用。股權激勵一般將股價作為衡量高管業績的標準,也反映了股權激勵是否有效。但客觀來講,股權激勵的效果并不能僅僅用股價或者簡單的財務指標來衡量,有必要考慮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作為一項從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引入的激勵約束機制,運用在我國上市公司的實踐中效果究竟如何,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本文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對中國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對績效的影響進行了實證研究,有助于中國企業對實施股權激勵有一個比較理性的認識。
二、實證研究及分析
兩《辦法》實施以來,滬深兩市共有138家上市公司提出或在原有基礎上修改形成了規范的股權激勵方案。但隨著2007年底以來我國股市由“牛”轉“熊”和國際經濟危機的影響,曾經風靡一時的A股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計劃開始叫停。2008-2009年3月,已終止股權激勵計劃的有11家。截至2009年8月,只有40家公司的方案經證監會審核無異議備案后開始實施,這說明公司和監管層在推出和審核股權激勵時都非常慎重。借鑒實際情況和前人研究成果,本文提出研究假設1。
假設1:金融危機下,經營者持股比例與公司績效不存在相關關系。
(一)樣本選擇和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了2005-2008年我國境內上海、深圳股票交易所上市且施行了股權激勵的公司作為主要分析對象。考慮到異常值對統計結果的不利影響,剔除業績過差的ST和注冊會計師出具保留意見、拒絕表示意見、否定意見等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以及某些數據未充分披露的金融類企業也不列入其中,最終選擇了29個樣本。
(二)變量設計
1、績效變量
衡量上市公司經濟績效的指標很多,僅用一個指標來衡量不可避免會存在很多缺陷,本文選取了反映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10項指標:反映上市公司股本擴張能力的每股凈資產X1和每股未分配利潤X2;反映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的凈資產收益率X3和銷售毛利率X4;反映上市公司長期和短期償債能力的資產負債率X5和流動比率X6;反映上市公司資產管理能力的存貨周轉率X7和總資產周轉率X8;反映上市公司的成長能力營業收入增長率X9和利潤總額增長率X10。
2、解釋變量
本文研究股權激勵力度即管理層股權水平對于公司績效的關系,用高層管理者持股比例(MSR)――股權激勵總數占當時公司總股本(SIZE)比例作為解釋變量。
3、控制變量
除了管理層持股變量外,其他的一些變量也會對公司績效產生影響,對這些變量的忽視,可能會導致偽回歸的出現。因此選用公司規模SIZE作為研究的控制變量,以公司賬面總資產的自然對數來衡量公司規模。一般企業規模越大,管理層行為越難以受到監控,有損企業價值最大化的風險越大,這可能引發一些嚴重的問題,對公司績效產生不利影響。
4、配對T檢驗
本文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檢驗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前后各項財務指標是否有明顯變動。利用原假設和樣本數據計算T統計量及對應的P值,判斷是否存在顯著變化。
建立原假設:H0:μ=0,H1:μ≠0,即原假設為樣本均值未發生顯著變化。
本文采用2005年到2008年的數據,利用SPSS軟件得出了凈資產收益的配對檢驗表。得出2007-2008年的P=0.085
5、因子分析
借助因子分析將財務指標進行分類。本文利用2008年12月31日的截面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利用SPSS軟件,因子得分表達式可以寫成:
F1=-0.194X1-0.077X2+0.191X3-0.002X4+0.044X5-0.065X6-0.096X7+0.446X8+0.469X9+0.182X10
F2=0.527X1+0.454X2+0.190X3+0.055X4+0.047X5-0.007X6-0.099X7-0.135X8-0.134X9+0.003X10
F3=0.035X1+0.026X2+0.064X3+0.47X4-0.217X5+0.438X6-0.073X7-0.028X8-0.035X9-0.258X10
F4=-0.128X1-0.072X2-0.018X3-0.198X4-0.443X5+0.128X6-0.639X7-0.056X8-0.11X9+0.272X10
利用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用標準化變換后的各變量,計算各因子得分。利用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權重將各因子得分線性加權求和得到綜合得分:
V=0.37148F1+0.20348F2+0.13196F3+0.10979F4。
6、回歸分析
利用公司績效的綜合得分,采用回歸分析,從整體上考察股權激勵對公司經營業績的影響。在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文構建如下形式的線性模型:V=b0+b1MSR+b2SIZE+εi.。其中定義變量:V――運用因子分子得到的上市公司績效綜合得分;MSR――用于激勵的股權總數占總股本的比例;SIZE――上市公司總資產的對數,表示公司規模;b0――常數項;b1――激勵股份比例的回歸系數;b2――公司規模的回歸系數;εi―隨機擾動項。利用SPSS軟件進行回歸分析:
相關系數遠小于1,相關關系弱,因此基本不存在多重線性。表2中的t
三、研究結論
通過分析國內外研究發現,雖然學術界主流觀點認為對管理層股權激勵與公司績效二者相關,但學者們對股權激勵效應的研究仍產生很大的差異。樣本選取、數據處理方法、模型構建等的差異都可能造成研究結果的差異。本文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選擇目前實施股權激勵的A股上市公司作為樣本,進行實證研究,表明經營者持股比例與公司績效不存在相關關系。這樣的結果主要是受到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同時在實踐中還存在激勵成本過高、盲目模仿大公司等問題。
參考文獻:
1、秦鋰,朱焱.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現狀分析[J].財會通訊,2006(6).
2、伍春來,趙劍波,王以華.基于戰略管理的股權激勵研究:資源基礎觀視角[J].人力資源管理,2009(6).
3、Jensen.M.C,Meckling,W.H.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
4、Fama,E.F,Jensen.M.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6).
5、Morck,R.,Shleifer,A.,Vishny,R.W. 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es,1988(20).
中圖分類號:F832.5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金融自由化的程度加深,股票指數在近年來也呈現聯動的趨勢。眾多研究表明西方發達國家呈現較強的股票市場聯動性。中國經濟逐漸融入全球,資本市場的逐步對外開放,中國股市與國際股市的聯動性也進一步增強。本文力求利用聯動性的變化來驗證我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采取的宏觀經濟政策的有效性。
二、文獻綜述
谷耀、陸麗娜(2006)應用DCC-EGARCH-VAR模型,檢驗表明港市在收益和波動上都對滬、深兩市存在顯著的溢出效應,并沒有表現出其他國家資本市場的“杠桿效應”。李曉廣、張巖貴(2008)運用回歸模型表明總體上我國股票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聯動性不強。徐有俊等人(2010)采用DCC-MGARCH模型研究,認為中國與國際股市的聯動性較小,但有增強之勢。
從已有研究文獻來看,DCC-GARCH模型在研究國際股市聯動性方面的應用較多,但基本上側重于中國與不同國際股市動態相關性的橫向比較,基本沒有針對于金融危機期間的變化研究。本文將彌補以此為視角,運用DCC-MGARCH模型和馬爾科夫狀態轉移模型進行政策有效性分析的這一空缺。
三、中國股市與國際股市實證研究結果
(一)樣本數據及檢驗。
本文采用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上證綜指、S&P500與S&P Europe 350指數對數收益率的日度數據,來分析我國股市同國際發達股市間的聯動性。在分析中采用對數收益率的形式,計算方法如下:
在進行DCC-GARCH模型的參數估計前,我們有必要對數據進行相關檢驗。收益率序列的平穩性檢驗表明,數據序列均為平穩的時間序列,直接對其建模不會出現偽回歸問題。經過收益率的自相關性檢驗,本文選擇AR(5)對S&P500數據進行過濾,采用AR(1)對EUROPE進行建模消除數據自相關性。
(二)馬爾科夫狀態轉移模型分析結果。
通過馬爾科夫狀態轉移模型可計算出的平滑概率,可看出此次危機是逐漸加深的,而且在雷曼兄弟倒閉后,進入了危機的深處。
據此我們將所選取得數據劃分為3個階段:危機前(2006.1-2007.8)、危機中(2007.8-2009.8)、危機后(2009.8-2012.6)
(三)不同市場之間的波動溢出效應。
1、單變量的GARCH估計。
本文直接采用GARCH(1,1)模型對數據進行分析,參數估計結果表明,各參數的估計值都是顯著的,并且各市場的波動性都具有明顯的持續性。而后對殘差序列用Ljung-Box Q統計量進行自相關檢驗,結果表明,殘差序列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對殘差序列進行ARCH-LM檢驗結果也在1%的表明均值方程和方差方程的設定都是合理的。
2、多變量GARCH模型估計。
下面利用DCC-MVGARCH 模型對中國、美國、歐洲市場各股市的相關性進行考察,這里的條件方差形式設定仍然為GARCH(1,1)形式,DCC估計的階數為1。
從模型參數的估計結果可以看出,滯后1期的標準化殘差的乘積對動態相關系數影響顯著。接近于1,說明相關性具有明顯的持續性特征。同時,和具有明顯的統計顯著性,我們可以判斷一定存在動態可變的條件相關系數。
使用DCC-MGARCH得到的時變相關系數的圖,可以看出在整個樣本區間,三組動態條件相關系數均表現出顯著的時變性特征。分析比較后得出中國股市同國際的聯動性仍然較小,遠不及國際發達股票市場的聯動性。
根據DCC-MGARCH估計結果,分別計算的危機前、危機中和危機后的時變相關系數的均值可以看出在危機期間,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股市普遍下跌,導致美歐間股市的聯動性明顯升高,而中美、中歐的時變相關系數的均值在此期間卻反之降低了,直到危機結束后才又回到了危機之前的水平。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全球股市暴跌,各國股市聯動性升高的情況下,是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我國同其他國家股市間的聯動程度。
進一步,我們發現在2008年9月由于雷曼兄弟破產而導致的全球股市同步快速深幅下跌時期,三組市場間的聯動性都在這一時期突然升高了。不同的是,在中國推出四萬億的救市計劃后,我國同歐洲和美國的聯動性迅速重新回到了較低水平,而美歐之間的聯動性卻在此之后一直維持的較高水平直到危機結束。這進一步印證了前面的觀點:我國政府在金融危機期間的宏觀經濟干預政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減少國際股市對我國股市的沖擊,減弱我國同國際股市聯動性。
四、結論
本文通過不同時間段中國股票市場與國際股票市場聯動性的研究,發掘中國股票指數與國際指數的相關規律,力求利用這種股票市場聯動性變化的來度量我國在金融危機期間采取的宏觀經濟救市政策的有效性。通過上文的實證分析表明:在以穩定國內股市的角度考察,宏觀經濟政策的對我國股市同國際股市的聯動性影響十分明顯。
根據本文的結論在受到較大外部沖擊時,金融監管當局應當制定相關政策以減少國內市場波動,穩定國內股市,使股票市場保持正常的籌資功能,為我國市場經濟的穩定發展做出貢獻。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統計與數學學院)
關鍵詞:金融危機;金融投機;機遇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風暴已經進入尾聲,為什么這樣說,這要從金融危機的成因談起,這次金融危機的成因表面來看是由于美國的次級貸危機引起的,但是筆者認為,本次金融危機根本原因是一次金融投機家的投機行為,其目的是為了打壓美國證券期貨市場賺取高額的利潤差價,如果確實如此,那么可以確切地說金融風暴已經結束,由金融危機造成的經濟下滑現象也將進入底部,由此可以推斷在世界范圍內絕大多數國家本年度第二季度的各項經濟指標將好于第一季度。
一、金融危機成因分
筆者之所以認為,本次金融危機是一次金融投機家們的投機行為主要基于以下原因,本次金融危機不是市場自身原因造成的,查看歷史數據,2008年9月以前世界范圍內經濟一片繁榮,各國經濟指標大多為歷史最好,而2008年9月雷曼公司宣布破產保護以后,金融風暴猶如海嘯一般短時期迅速席卷全球并迅速影響到實體經濟,2008年底世界范圍內的經濟指標迅速變壞,分析本次金融危機發生前后,沒有世界范圍的經濟衰退、大規模的戰爭、大規模的自然災害,由此可以證明此次金融危機主要原因不是市場自身造成的,由此反推出本次金融危機是一次人為投機因素產生的。
下面再通過一些間接現象來分析證明本次金融危機是一次金融投機,要通過直接現象證明本次金融危機是一次金融投機是比較困難的,此次金融危機與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有很大的不同,1997亞洲金融風暴有明確的挑起者——金融大鱷索羅斯,而且投機過程非常明顯,因此很容易通過直接現象證明亞洲金融風暴是一次金融投機,而此次金融危機其金融投機過程非常隱蔽和周密,很難從表面現象直接看出這是一次金融投機家們導演的一場大戲。只能從一些間接現象判斷本次金融危機是一次金融投機。首先看這些投機分子選擇投機的時間,金融危機發生的時間正是美國總統換屆之前,這一時期美國政府忙于換屆,是應對危機最薄弱的時期;再看金融投機家們針對的對象,此次金融投機的對象是美國證券和期貨市場,在金融危機之前美國股市已經連續上漲了五年,美國股市已經出現高市盈率高風險現象;再看本次金融投機家們利用的工具,本次金融危機金融投機家們利用的直接工具是次級貸和次級貸衍生物[1],間接工具是宣傳媒體。為了使本次金融危機能夠達到金融投機家們的預期效果,可以說他們是挖空了心思,實際上以美國的經濟實力化解次級貸危機本來是不難的事情,但是金融投機家們根本不給美國政府機會,甚至不惜以犧牲美國五大投資銀行為代價,利用媒體導向制造了一場空前絕后的恐慌來打壓美國證券和期貨市場,利用了大約半年時間將道瓊斯工業指數從12000多點砸到6000多點。石油期貨從143美元左右砸到38美元左右,有報道稱專家估算2008年金融危機在美國造成了十多萬億美元資產的蒸發[2],那么金融投機家們通過做空美國證券期貨市場賺取的利潤保守的估計也應當有萬億美元以上。至于說這些金融投機家們在美國證券期貨市場通過抄底在未來的市場上賺取的利潤更是高得難以估計。
二、預見經濟即將好轉的根據
文章開頭筆者為什么說本次金融危機已經結束了呢?其實這很簡單,既然本次金融危機是針對美國證券期貨市場的一次金融投機,其目的無非是要通過高拋低吸來賺取差價,只要美國證券期貨市場見底了,金融危機也就結束了。根據道氏理論,股市的趨勢一旦形成很難改變,從2009年3月10日起美國股市已經連續上漲三周,根據以往的統計數據可以推斷美國股市的上漲趨勢已經形成,因此即使金融危機造成的危害還會有一定的延續,但是今后一段時間金融投機家們將會利用其資金實力不斷推出有利于金融形勢好轉的消息來刺激美國股市的上漲,這當中可能有小的反復,但是大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
預見經濟即將好轉的根據有三點:(1)美國的經濟基本是與證券期貨市場同步的,美國證券期貨市場見底,經濟下滑也應當見底。(2)美國實體經濟生產能力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受到的破壞很小,只要金融形勢好轉,經濟會迅速跟上。(3)世界各國提出了振興經濟的計劃,特別是中國已經實施了經濟振興計劃,美國奧巴馬政府也正在實施多項刺激經濟和消費的方案,根據本人在《試用量價時空關系式分析當前金融危機》[3]一文中的論證,目前世界各國提出的宏觀振興經濟計劃多數將刺激經濟的增長。
根據以上三點本人推測全球經濟3月份見底,四五月份將開始復蘇,最遲6月份各項經濟指標將明顯好于3月份。轉三、面對機遇的措施
1.避開政治阻擊,抄底礦產資源。實際上目前的經濟形勢對于任何投資者來說都是一次難得的抄底機遇,對于正在高速發展的中國而言,更是提供了一次難得的低價獲取礦產資源的機會。眾所周知,2008年之前只要是中國準備購買的物資國際炒家都會哄抬物價,但是目前如果中國大量購進礦產資源一般不會遇到國際炒家的價格阻擊,這是因為如果國際炒家用哄抬物價的方法實行阻擊,必然會推高美國證券期貨市場,而目前正是國際炒家吸籌階段很顯然對于金融投機家們而言不希望迅速推高美國證券期貨市場,所以國際炒家不會用哄抬物價的方法阻擊中國收購世界礦產資源。但是國際炒家會用政治手段阻擊中國抄底世界礦產資源,3月份澳大利亞否決中國五礦收購案就是政治阻擊,因此對于中國的投資者而言要學會靈活運用政治手段,避開政治阻擊,抄底世界礦產資源。
2.適度參與美國股市。一般來說股市的底部區域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形成,因為國際炒家需要慢慢吸籌,以獲取暴利。因此短時間內美國股市不會迅速走高,它會慢慢推高或震蕩走高,這正是中國資金抄底美國股市的好時機,從歷史的教訓來看,中國資金參與美國股市最好以民間資金的形式參與,如果以國有資金參與美國股市很難獲得發言權。中國資金可以學習日本資金參與美國股市的方法不求控制上市公司,只求影響上市公司。
3.做好準備,迎接外貿發展。此次金融危機對中國外貿企業出口影響很大,但是隨著美國經濟的復蘇,世界經濟也會迅速復蘇,中國的外貿企業此時應當做好充分準備,及時了解西方國家下一步的需求動向為新的出口做好準備。
四、金融危機后的反思
反思此次金融危機,我們看到中國的在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先后有8只QDⅡ基金陸續發行并走向海外市場投資[4],其所選時間正是世界證券市場的高點,等于將資金拱手送給國際炒家。而當前應當是參與國際證券期貨抄底時間了,我們的QDⅡ基金卻一點募集的跡象也沒有,這說明中國的基金管理者與國際水平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同樣在2008年中國的許多銀行和大公司在國際證券市場參與了證券期貨的買賣,買了個最高點,但是現在當世界證券期貨市場出現了極好的機遇時,大多數中國的銀行和大公司卻不敢參與了。比較中國實體經濟應對這次金融危機的措施——中央投資4萬億拉動內需、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可以看出中國實體經濟應對世界危機的能力遠遠大于金融虛擬經濟應對世界危機的能力。從當今世界范圍來看一個國家的金融虛擬經濟帶來的效益遠大于實體經濟帶來的效益,發展金融虛擬經濟,提高自身金融虛擬經濟的能力是中國今后發展的一個重點。
最后要說明的是雖然這次金融危機已經結束,但是它帶來的危害還會影響到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的經濟發展。因此雖然今后金融形勢會有所好轉,全球經濟也會逐漸回暖,但是,全球經濟的增長的速度可能會放慢,企業要以長遠的目光看待經濟回暖,調整好自己的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1]外匯通.次級貸危機的過程[EB/OL]./html/2008-03/871173.htm.
[2]環球網.美專家稱金融危機讓美國損失15萬億美元[EB/OL]./roll/2008-11/279106.html.
[3]胡小平.試用量價時空關系式分析當前金融危機[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9,(3).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風暴已經進入尾聲,為什么這樣說,這要從金融危機的成因談起,這次金融危機的成因表面來看是由于美國的次級貸危機引起的,但是筆者認為,本次金融危機根本原因是一次金融投機家的投機行為,其目的是為了打壓美國證券期貨市場賺取高額的利潤差價,如果確實如此,那么可以確切地說金融風暴已經結束,由金融危機造成的經濟下滑現象也將進入底部,由此可以推斷在世界范圍內絕大多數國家本年度第二季度的各項經濟指標將好于第一季度。
一、金融危機成因分析
筆者之所以認為,本次金融危機是一次金融投機家們的投機行為主要基于以下原因,本次金融危機不是市場自身原因造成的,查看歷史數據,2008年9月以前世界范圍內經濟一片繁榮,各國經濟指標大多為歷史最好,而2008年9月雷曼公司宣布破產保護以后,金融風暴猶如海嘯一般短時期迅速席卷全球并迅速影響到實體經濟,2008年底世界范圍內的經濟指標迅速變壞,分析本次金融危機發生前后,沒有世界范圍的經濟衰退、大規模的戰爭、大規模的自然災害,由此可以證明此次金融危機主要原因不是市場自身造成的,由此反推出本次金融危機是一次人為投機因素產生的。
下面再通過一些間接現象來分析證明本次金融危機是一次金融投機,要通過直接現象證明本次金融危機是一次金融投機是比較困難的,此次金融危機與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有很大的不同,1997亞洲金融風暴有明確的挑起者——金融大鱷索羅斯,而且投機過程非常明顯,因此很容易通過直接現象證明亞洲金融風暴是一次金融投機,而此次金融危機其金融投機過程非常隱蔽和周密,很難從表面現象直接看出這是一次金融投機家們導演的一場大戲。只能從一些間接現象判斷本次金融危機是一次金融投機。首先看這些投機分子選擇投機的時間,金融危機發生的時間正是美國總統換屆之前,這一時期美國政府忙于換屆,是應對危機最薄弱的時期;再看金融投機家們針對的對象,此次金融投機的對象是美國證券和期貨市場,在金融危機之前美國股市已經連續上漲了五年,美國股市已經出現高市盈率高風險現象;再看本次金融投機家們利用的工具,本次金融危機金融投機家們利用的直接工具是次級貸和次級貸衍生物[1],間接工具是宣傳媒體。為了使本次金融危機能夠達到金融投機家們的預期效果,可以說他們是挖空了心思,實際上以美國的經濟實力化解次級貸危機本來是不難的事情,但是金融投機家們根本不給美國政府機會,甚至不惜以犧牲美國五大投資銀行為代價,利用媒體導向制造了一場空前絕后的恐慌來打壓美國證券和期貨市場,利用了大約半年時間將道瓊斯工業指數從12000多點砸到6000多點。石油期貨從143美元左右砸到38美元左右,有報道稱專家估算2008年金融危機在美國造成了十多萬億美元資產的蒸發[2],那么金融投機家們通過做空美國證券期貨市場賺取的利潤保守的估計也應當有萬億美元以上。至于說這些金融投機家們在美國證券期貨市場通過抄底在未來的市場上賺取的利潤更是高得難以估計。
二、預見經濟即將好轉的根據
文章開頭筆者為什么說本次金融危機已經結束了呢?其實這很簡單,既然本次金融危機是針對美國證券期貨市場的一次金融投機,其目的無非是要通過高拋低吸來賺取差價,只要美國證券期貨市場見底了,金融危機也就結束了。根據道氏理論,股市的趨勢一旦形成很難改變,從2009年3月10日起美國股市已經連續上漲三周,根據以往的統計數據可以推斷美國股市的上漲趨勢已經形成,因此即使金融危機造成的危害還會有一定的延續,但是今后一段時間金融投機家們將會利用其資金實力不斷推出有利于金融形勢好轉的消息來刺激美國股市的上漲,這當中可能有小的反復,但是大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
預見經濟即將好轉的根據有三點:(1)美國的經濟基本是與證券期貨市場同步的,美國證券期貨市場見底,經濟下滑也應當見底。(2)美國實體經濟生產能力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受到的破壞很小,只要金融形勢好轉,經濟會迅速跟上。(3)世界各國提出了振興經濟的計劃,特別是中國已經實施了經濟振興計劃,美國奧巴馬政府也正在實施多項刺激經濟和消費的方案,根據本人在《試用量價時空關系式分析當前金融危機》[3]一文中的論證,目前世界各國提出的宏觀振興經濟計劃多數將刺激經濟的增長。
根據以上三點本人推測全球經濟3月份見底,四五月份將開始復蘇,最遲6月份各項經濟指標將明顯好于3月份。
三、面對機遇的措施
1.避開政治阻擊,抄底礦產資源。實際上目前的經濟形勢對于任何投資者來說都是一次難得的抄底機遇,對于正在高速發展的中國而言,更是提供了一次難得的低價獲取礦產資源的機會。眾所周知,2008年之前只要是中國準備購買的物資國際炒家都會哄抬物價,但是目前如果中國大量購進礦產資源一般不會遇到國際炒家的價格阻擊,這是因為如果國際炒家用哄抬物價的方法實行阻擊,必然會推高美國證券期貨市場,而目前正是國際炒家吸籌階段很顯然對于金融投機家們而言不希望迅速推高美國證券期貨市場,所以國際炒家不會用哄抬物價的方法阻擊中國收購世界礦產資源。但是國際炒家會用政治手段阻擊中國抄底世界礦產資源,3月份澳大利亞否決中國五礦收購案就是政治阻擊,因此對于中國的投資者而言要學會靈活運用政治手段,避開政治阻擊,抄底世界礦產資源。
2.適度參與美國股市。一般來說股市的底部區域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形成,因為國際炒家需要慢慢吸籌,以獲取暴利。因此短時間內美國股市不會迅速走高,它會慢慢推高或震蕩走高,這正是中國資金抄底美國股市的好時機,從歷史的教訓來看,中國資金參與美國股市最好以民間資金的形式參與,如果以國有資金參與美國股市很難獲得發言權。中國資金可以學習日本資金參與美國股市的方法不求控制上市公司,只求影響上市公司。
3.做好準備,迎接外貿發展。此次金融危機對中國外貿企業出口影響很大,但是隨著美國經濟的復蘇,世界經濟也會迅速復蘇,中國的外貿企業此時應當做好充分準備,及時了解西方國家下一步的需求動向為新的出口做好準備。
四、金融危機后的反思
反思此次金融危機,我們看到中國的在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先后有8只QDⅡ基金陸續發行并走向海外市場投資[4],其所選時間正是世界證券市場的高點,等于將資金拱手送給國際炒家。而當前應當是參與國際證券期貨抄底時間了,我們的QDⅡ基金卻一點募集的跡象也沒有,這說明中國的基金管理者與國際水平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同樣在2008年中國的許多銀行和大公司在國際證券市場參與了證券期貨的買賣,買了個最高點,但是現在當世界證券期貨市場出現了極好的機遇時,大多數中國的銀行和大公司卻不敢參與了。比較中國實體經濟應對這次金融危機的措施——中央投資4萬億拉動內需、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可以看出中國實體經濟應對世界危機的能力遠遠大于金融虛擬經濟應對世界危機的能力。從當今世界范圍來看一個國家的金融虛擬經濟帶來的效益遠大于實體經濟帶來的效益,發展金融虛擬經濟,提高自身金融虛擬經濟的能力是中國今后發展的一個重點。
最后要說明的是雖然這次金融危機已經結束,但是它帶來的危害還會影響到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的經濟發展。因此雖然今后金融形勢會有所好轉,全球經濟也會逐漸回暖,但是,全球經濟的增長的速度可能會放慢,企業要以長遠的目光看待經濟回暖,調整好自己的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1]外匯通.次級貸危機的過程[EB/OL]./html/2008-03/871173.htm.
[2]環球網.美專家稱金融危機讓美國損失15萬億美元[EB/OL]./roll/2008-11/279106.html.
[3]胡小平.試用量價時空關系式分析當前金融危機[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9,(3).
席卷世界的國際金融危機,對各國經濟的沖擊都是很大的。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重鎮,同時又是以出口及轉口貿易為主的自由港,本身實體經濟規模有限,本地經濟結構中又嚴重依賴房地產。這樣的特征,使得危機對它的沖擊格外明顯。很多大型銀行在危機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被迫大量減計資產。而不少香港的富裕階層人士因為投資歐美股市,特別是投資了歐美大型投資銀行發行的累計權證等金融衍生品而虧損累累。另外,房地產價格的下跌,也重創了當地不少的上市公司。世界性的國際貿易量下降,對香港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客觀而言,由于其特殊的經濟結構等因素,香港在本次金融危機中是陷得比較深的,而且到現在為止,就其本地的實體經濟狀況而言,復蘇也不是很明顯。
但與之不同的是,內地的狀況則要好得多,雖然也受到金融危機的侵襲,但一方面得益于政府迅速采取了強有力的經濟刺激計劃,另外內地的金融體系穩定且較少在危機中受到損失,加上其內需市場廣闊,這樣也就促使內地經濟從今年年初開始,就逐漸顯示出止跌企穩的跡象,到了年中的時候,已經開始全面復蘇了。作為世界上第三大經濟體,內地經濟的率先復蘇,對香港經濟也產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應該指出的是,就目前而言,內地經濟復蘇對香港的影響,一個很主要的渠道還是體現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效益的好轉方面,在兩地“更緊密的經貿關系”框架下,這對于香港股市更是構成了直接的正面拉動,以高度發達的金融業為特色的香港經濟,也有望借此企穩。同時還因為在港交所上市的股票市值遠高于當地的GDP總量,因此股市的回升對投資與消費的積極作用,也是十分突出的。
一個明顯的事實是,作為大中華經濟圈的重要一員,香港受到內地經濟的強大輻射與牽引,內地經濟的率先復蘇已經成為推動其擺脫金融危機的重要動力。在資本市場上,香港股市同樣也越來越倚重內地上市公司,與內地股市的聯動也就自然地更加密切。
全球的流動性寬裕導致資金流入
當然,大家也都清楚,盡管說中國經濟已經開始全面復蘇,但這畢竟還是很初步的,不但其基礎還不夠穩固,同時也還沒有發展到企業效益全方位復蘇的層面。就上市公司而言,業績尚不穩定且鮮有明顯的回升。不過,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股市卻已經大幅度地上漲起來了。前面已經提到,滬港深股市今年以來出現了很大的上漲,從漲幅來說,還是領先世界的。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全球的流動性寬裕導致大量國際資金進入香港,乃至曲線向內地滲透。
還是在去年下半年的時候,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全面爆發,相當一批海外金融機構被卷入其中,不斷擴大的壞賬損失使之不得不增加資產減計。面對日趨緊張的資金供應,它們往往選擇“丟卒保車”的戰術,即從海外市場(主要是新興市場)抽調資金,馳援本國市場。這個趨勢,在雷曼兄弟倒閉以后,表現得十分明顯。雷曼兄弟是美國公司,但在它倒閉時美國以外地區的股市下跌絲毫不亞于美國本土股市,其中,新興市場的股市跌幅更大。在這過程中,國際化程度比較深,吸納海外資金比較多的香港股市,也是損失慘重。而在隨后的一段時間里,世界各國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穩定金融秩序,避免危機的蔓延,其中的一項重要舉措就是實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幾乎是無限制地向金融領域注入資金。按道理來說,在這種情況下,流動性應該開始寬松,資金也會重返新興市場。但實際上這種局面并沒有出現,問題出在那些得到注資的金融企業,推行的是“金融窖藏”的做法,也就是沒有將所獲得的流動性向實體經濟釋放。究其原因,不外是擔心金融危機加深會進一步導致資金供應困難,進而發展為擠兌風波。就是由于這樣的因素存在,所以盡管各國央行都在向市場注入資金,但反映在一些國家的實體經濟上,其流動性仍然很緊張,新興市場的處境更是艱難。就香港股市的情況來看,至少到今年年初的時候,海外資金仍然是在抽離。因此,在這個階段滬港深股市的聯動程度是不高的。其原因就在于,境內的流動性寬裕局面已經在市場的各個角落體現出來了,而作為全面開放的香港市場,則還缺乏來自國際市場的流動性支持。而在境內經濟復蘇還只是剛剛開始的情況下,境內股市對香港股市也難以產生什么大的作用。
情況的改變是從二季度開始的,這個時候雖然還沒有人公開說國際金融危機已經見底,但學界的一個普遍看法是大體上已經進入了尾聲,各國的救市政策也從重點救金融企業轉為救實體經濟了。在這樣的背景下,“金融窖藏”已經不再必要,流動性被大量釋放,一個資金供應寬裕的局面也就應運而生。在這個時候,國際資金向什么地方流動呢?當然首先是向經濟復蘇早的地方流動。此時,中國經濟的好轉趨勢進一步明朗,國際資金自然要流過來。而既然在香港股市中境內企業的市值占了一半以上,那么投資香港股市也就是看好中國經濟的必然選擇。當然,在這過程中,也有的資金是流向了其它新興市場,同時也有一部分資金試圖以各種方式突破關卡,進入到境內。而在人們的觀察中,這個時候滬港深股市都出現了資金爭相流入的狀況,相互之間的聯動得到了強化。無疑,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中國因素的存在,驅使了國際資金大量進入香港,并且推動了香港股市與境內股市的聯袂上漲。細心的投資者還發現,進入2009年下半年以來,海外資金進入香港的速度似乎還在加快,香港金管當局在外匯市場的操作中,正面臨港幣需求加大的局面。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因為全球流動性寬裕而導致的資金向香港等市場流動的趨勢還在強化。在中國經濟復蘇以及國際資金進入的雙重影響下,香港股市的相對強勢還會延續,與境內股市的聯動態勢還會更加明顯。
資本市場助推大中華經濟圈發展
金融危機前滬深300相關性網絡節點度值排名靠前的股票如表1所示。在經濟平穩時期,前10位的節點具有相同的度,網絡中Hub節點度值分布較為均勻,即網絡有較好的抗毀性。制造業占據前10中的6席,成為股市中最具影響力的行業,這與上節中分析影響因子得出的結論一致。金融危機后滬深300相關性網絡節點度值排名靠前的股票如表2所示。與金融危機前相比,出現了若干個度值較大的Hub節點,其中唐鋼股份的度值高達25,在網絡中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制造業在Hub節點中的比例與危機前相比出現有較大下降,金屬冶煉產業占據了第1和第5的位置。反映到經濟現象中,我們認為盡管中國的三次產業都受到金融危機的直接沖擊,但因其與國際市場聯系的緊密程度不同,金融危機主要沖擊了在出口中占主導地位的第二產業,而第二產業正是以制造業為主。對比表1和表2可以發現,金融危機前后Hub節點所代表股票發生極大變化,危機前度值排名前列的股票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大多成為網絡中的一般結點,只有北京城建基本保持在度值排名前列,這與其所屬房地產產業在2009年井噴式的增長不無關系。反觀危機后度值排名前列的股票大多在危機前度值較小,金融危機的沖擊使得新興節點迅速取代網絡中部分崩潰的傳統Hub節點,網絡度值分布隨即發生巨大改變。在2008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大幅萎縮給國內金屬消費需求構成了巨大的打擊,金屬冶煉業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挑戰。然而隨著2009年房產市場的全面上漲,金屬冶煉業交易隨之活躍,也已成為拉動工業生產的主動力,這也解釋了在度值分布中,金屬冶煉產業的兩只股票均處于前列的現象。
真實網絡大多是由若干個“群”或者是“團”組成的,即存在社團結構。在同一個社團中,各個節點聯系緊密,而社團之間的聯系就相對比較松散。證券網絡中,也存在著這樣的社團結構:屬于同一社團的股票節點往往相關性較強,而分屬不同社團的股票節點往往呈現較弱相關性。最大社團作為網絡中最具影響力的“群”,對整個網絡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以上節中采用最大生成樹算法構建的S&P 500和滬深300相關性網絡為研究基礎,分析不同時期兩國股市網絡中以度值最大的節點為根節點的子樹,深入研究其形態及組成,以期通過對最大社團的分析揭示金融危機下網絡的特殊性質。Hub節點所代表的股票為MTB,屬于金融行業,危機前最大社團結構較為復雜。結合2005年至2006年經濟平穩發展的社會背景,金融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金融業成為網絡中的最大社團。由圖7可見,在以MTB為中心的最大社團中,還存在著若干Hub節點,社團內部度值分布較為均勻。與此同時,MTB還與若干較大Hub節點直接相連:以公用事業節點GAS為例,通過與金融行業節點PCL直接相連與根節點MTB產生關聯,同時又與一連串公用事業節點連接與同行業節點產生關聯,這就形成社團之間的重疊,即出現一個節點同屬不同社團的現象。仔細分析節點之間的連接情況可以發現,絕大多數連邊是存在于同屬一個行業的股票節點之間,S&P 500市場行業聚類特征明顯。
[DOI]10.13939/ki.zgsc.2016.24.081
1 引 言
股票市場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漲跌震蕩不僅影響宏觀經濟發展,更關系到實體經濟運行效率以及廣大投資者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率政策以其更好的可控性與可測性,逐漸成為各國央行青睞的貨幣政策中介指標,其對股票市場的影響是理解宏觀經濟與金融市場互動機制的重要視角,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梳理,旨在分析國內外學者在此方面的研究進展,并予以總結。
2 國內外研究現狀
2.1 國外相關研究
西方發達國家金融市場組建較早、發展成熟度高,對本國乃至國際經濟發展態勢起著重要的反饋與引領作用。受早期宏觀經濟理論研究的影響,國外針對宏觀經濟政策與股票市場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集中于回答“貨幣政策對股市是否中性”“貨幣政策變動對于股市震蕩能否產生真實的影響”“股票市場對于貨幣政策變化的反映的有效性分析”等問題。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貨幣供應量是度量貨幣政策的主要指標,20世紀90年代后,利率逐漸取代貨幣供應量成為各國央行首選的貨幣政策中介工具。Thorbecke是早期研究二者關系的學者,他通過事件分析法指出聯邦基金利率與股票收益顯著負相關。Rahman和Mustafa[1]分析了多個國家利率與股票價格之間的因果關系,并進行了協整檢驗,其結果是大多數國家股票價格與利率之間不存在顯著Granger因果關系,但存在一個顯著的長期協整關系。
在此后的研究中,隨著預期、經濟周期、區域性、波動性、影響的時滯效應等變量的引入,利率政策調整對股票市場影響的研究范疇不斷豐滿完善。
經濟學家對不同計量模型的構建與使用也存在多樣變化,總體看來,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實證分析方法:OLS回歸、格蘭杰因果檢驗、協整分析、VaR方法、非線性模型和GARCH-type模型。[2][3][4][5][6][7]從研究切入的角度來看,國外學者引入不同控制變量,從各個角度針對利率政策和股票市場的關系展開多層次的研究。
Bomfim[8]將利率政策分為預期與未預期兩部分,研究發現,未被正確預期的聯邦基金利率變化對股票市場波動有顯著的負效應,這一效應在短期內更為顯著,且未預期利率政策正向變化對股票收益率的影響大于負面變化的影響。在此基礎上,Bernake和Kuttner[9]基于單方程方法測出,未預期聯邦基金利率每下降25個基點將導致股票指數上升1%。Corallo[10]采用SVAR模型分析了英國和德國國幣政策對資產凈值及股市的影響,指出未被預期的利率變動對資產價值雖然有負向影響,但這一結果在統計上是不顯著的。
著眼于不同經濟環境,Mishkin的研究以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為分界點,否定了部分學者“貨幣政策無用論”的觀點,強調了在金融危機中聯邦基金利率對股票市場波動具有顯著作用,通過降低“負面反饋循環”效應對維護金融穩定發展起積極作用。Shen Wang和Mayes[11]通過對比分析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歐元區中貨幣政策對股票價格的影響,指出在總體上利率政策對股市指數波動產生顯著地負向影響,但在各個股市中的具體表現存在差異:在澳大利亞股市中,利率政策的影響在經濟衰退期更為強烈;歐元區與英國的股市在金融危機發生前后,股票指數面對利率政策沖擊時的反應方向是不同的。
利率政策對股票市場的影響存在累積效應和時滯效應,體現于作用效果在長期和短期中明顯的差異,Rigobon和Sack認為利率與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的負相關關系在短期內更為顯著。而Alireza和Strauss依托協整理論,指出新加坡股票市場指數波動受利率政策負向影響要在相對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才能得以體現。
少數學者針對不同行業展開了研究。Pablo Moya-Martíneza分析了不同行業的負債率和利率敏感性程度,著眼于上市公司股票收益,針對利率變動提出相關經營與投資指導建議,但沒有從宏觀角度提出政策建議。
2.2 國內文獻綜述
我國股票市場形成于20世紀90年代,發展時間較短。國內針對貨幣政策與股票市場兩者間內在關系的研究在2000年以后才逐步展開,初期以選取貨幣供應量為政策變量的研究居多。隨著我國央行從貨幣供應量與利率并行的雙重政策中介指標轉移為利率政策單一指標,利率波動與股票價格指數變化之間的關系成為學術界考察研究重點。多數研究是借鑒國外已有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實證模型,針對我國股票市場的實際運行特征進行實證研究。雖然國內的研究在科研創新方面略遜于國外,但在剖析我國股票市場運行與貨幣政策行為之間的作用方面更具針對性,從預期、宏觀經濟環境、長期與短期影響等角度對利率政策與股票市場互動關系展開多層次的研究。
劉遷[12]對比分析未被預期的利率調整對股票市場波動性、收益率的影響,實證結果顯示我國股票市場存在顯著的利率預期。鄒文理[13]運用ARIMA預測方法分析滬深兩市股票指數對貨幣政策的反應,認為未被預期的貨幣政策將引起經濟主體行為的大幅調整,從而導致股票市場的劇烈波動。同時,未預期利率對不同行業影響程度上存在差異,該差異無法通過CAPM理論解釋。
基于不同宏觀經濟環境,朱孝禎[14][15][16]以雷曼兄弟破產為金融危機爆發的標志,運用VAR-MGARCH-BEKK模型,分析我國利率變動在金融危機前后對滬深300指數以及中小板指數的動態影響。結果顯示,在金融危機之前,利率與大盤股指數和中小板指數之間存在雙向價格溢出效應和波動溢出效應,而在金融危機后,只存在于利率向滬深300指數的單項波動溢出效應。
引入時間因素,劉金全等[17]運用協整模型和誤差修正模型,指出我國股票價格對利率變動不僅存在短期的共同波動,也存在長期趨勢。平、襲玉榮的研究強調利率政策對股票市場的影響效果在中期與長期內顯著,在短期內比較模糊。
國內大多數研究表明,利率政策的調整對股票市場產生負向影響,下調利率將引起股市指數上漲。相反,利率的上調會引起股市指數下跌。[18]但部分學者則得出相反的實證結果,孫伶俐利用事件分析法,認為利率調整對股市價格波動無確定性的關系,利率政策的制定還需結合宏觀經濟及市場情況綜合分析。劉景[19]分析了7次利率下調時股票價格指數的變動情況后指出,股票價格指數對利率的變化不敏感。
3 當前研究的綜合評價
綜合國內外研究現狀可以看出,利率政策對股票市場存在負向影響的觀點得到普遍認同,利率作為調控股市的工具作用也得到了肯定和認可。具體來看:第一,相比已被正確預期的利率政策,未被預期的利率政策對股市的調控作用更加明顯;第二,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動,如金融危機的發生,會對二者的互動關系產生影響;第三,利率政策對股票市場的影響程度存在區域性差異,不同國家和地區政策效果有所不同;第四,利率政策對股市的調控作用往往在長期內更加顯著。國內仍有少部分學者認為利率對股市無確定性關系,這可能與我國股市發展不夠成熟、利率傳導機制阻滯有關。
國內外針對利率政策與股票市場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仍有不足之處。如:在考量利率政策與股市的關系時,絕大多數學者將股票市場作為整體進行分析,基于不同行業視角的研究在國內外均較為薄弱。但是,市場聚合很大程度地掩蓋了不同行業之間對于利率敏感程度的顯著差異,將股票市場整體表現作為研究對象將嚴重削弱利率政策制定的針對作用。因此,基于不同行業的研究能夠更為細致的考察利率政策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深入剖析利率政策對股票市場以及實體經濟的互動關系,為制定具有針對性、高效率的利率政策提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Rahman M.,Mustafa.M..Dynamic Linkages and Granger Causality between Short-term USC or Porate Bond and Stock Markets[J].Applied Economics Letter,1997(4):89-91.
[2]Korkeamki T..Interest Rate Sensitivity of the European Stock Markets before and after the Euro Introduction[J].Int.Fin.Markets.Inst.and Money,2011(21):811-831.
[3]Atta Ullah Shah,Yasir Kamal,J.U.Rehman.The Interest Rates-stock Prices Nexus in highly Volatile Markets:Evidence from Pakistan[J].Organization,2012(2):2589-2598.
[4]Das A..Do Stock Prices and Interest Rates Possess a Common trend?[J].Louvain Econ.Rev.,2005(71):383-390.
[5]Laopodis N.T..Dynamic Linkages between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Stock Market[J].Rev.Quant Finance Acc,2010(35):271-293.
[6]Ballester L.,Ferrer R.,Gonzlez C..Inear and Nonlinear Interest Rate Sensitivity of Spanish Banks[J].The Spanish 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1(9):35-48.
[7]Kasman S.,Vardar G.,Tunc G..The Impact of Interest Rate and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on Banks Stock Returns and Volatility:Evidence from Turkey[J].Economic Modelling,2011(28):1328-1334.
[8]Bomfim A.N..Preannouncement Effects,News Effects,and Volatility:Monetary Policy and the Stock Market[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3(27):133-151.
[9]Bernake B.S.,Kuttner K.N..What Explains the Stock Markets Reaction to Federal Reserve Policy?[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5(3):1221-1257.
[10]Corallo E.The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on Asset Prices:Evidence from Germany and U.K.[J].Economics,2006(33):158-166.
[11]Shen Wang,David G.Mayes.Monetary Policy Announcement and Stock Reactions: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2,23(2):145-164.
[12]劉遷.利率調整的未預期部分對股票市場的影響[D].西安:西北大學,2010.
[13]鄒文理.預期與未預期的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的影響[J].國際金融研究,2011(11):88-96.
[14]朱孝禎.中國股票市場波動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金融政策和市場投資者視角的分析[D].長春:吉林大學,2014.
[15]楊新松,龍革.貨幣政策是否影響股票市場:基于中國股市的實證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3):39-44.
[16]周虎群,李育.國際金融危機下人民幣匯率與股價聯動關系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10(8):69-76.
1.2008年年底之前金融危機對我國證券市場的影響
1.1出口大幅回落影響企業利潤2008年,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出口影響逐月增加,從11月開始首次出現了負增長,11月份當月我國口1149.9億美元,下降2.2%,中國外貿單月進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12月份當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833.3億美元,下降11.1%;其中出口1111.6億美元,下降2.8%;進口721.8億美元,下降21.3%。根據我國海關統計,2008年,我國外貿總額達25616.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8%。其中出口14285.5億美元,增長17.2%;進口11330.8億美元,增長18.5%。貿易順差2954.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5%,凈增加328.3億美元。中國紡織、房產、玩具、鋼鐵行業以及家具、衛浴、五金、電子等產品的出口企業受到嚴重影響,向美、日、歐出口明顯減少。歐盟、美國和日本是我國前三大貿易伙伴,受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向三個市場的出口明顯回落。特別是我國沿海企業,很多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那些實力不強,自身抗風險能力低的企業紛紛倒閉。同時我國又遭遇大量貿易壁壘,貿易保護主義,貿易摩擦加劇,2009年的出口更加困難。2008年大部分國內企業在銷售上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萎縮,表現在企業利潤上面就是增速放緩、持平甚至虧損。
1.2零八年度證券市場步入低谷自2008年初,受企業贏利不容樂觀的基本面的影響,A股一路走低,市場信心受到嚴重打擊。為了刺激股市交易,管理部門兩次下調證券交易成本:在大小非成為眾矢之的,《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轉讓指導意見》于4月20日出臺,中國證監會規定大小非減持超過總股本1%的,須通過大宗交易系統轉讓;4月24日起印花稅稅率由千分之三下調至千分之一,9月19日起印花稅改為單邊征收。兩次利好政策出臺當天,滬深股市均大漲9%以上。不過,這并未改變大盤下跌態勢。在這期間實際上導致證券市場一蹶不振的原因還是金融危機,危機導致我國在短期內需不足、出口下降,外資將會迅速撤離。這種連鎖反應才是對外貿依賴性經濟結構最致命的打擊,無論經濟是否還會持續增長,但企業對市場的變動最敏感也最具決定意義。匯率的微調也已經不能再對出口造成決定影響。無論美國是不是通過救市計劃,全球金融監管將會日趨嚴格,消費信用將會收縮,同時美國也在節衣縮食并積極調整自身產業結構。這不但客觀上造就全球需求不足,而且還會引發各國就業危機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匯率的波動相對影響較小。
2.09年我國證券市場的微妙變化
2.1內需因素出口下降,企業的利潤保障主要還是通過增加國內的銷售額來完成。因此,內需的現狀與上市企業的業績聯系是相當緊密的。而我們卻又不得不面對中國內需不足的現狀,如果要探尋其深層次的原因,主要是重投入輕分配的結果,直接表現為工資占GDP比例太低,一般工人工資的平均水平較低。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格曼克魯格曼說過,中國工人平均工資是美國工人的4%,跟1975年的韓國類似。目前,即使墨西哥生產工人的工資也是中國工人工資的3倍。而更為關鍵的是,中國內需不足依賴外貿的經濟模式,是體制按照自身的利益分配特征,并以其強大的單極政治力量塑造出來的。民間雖然擁有大量存款,但由于醫療保險、社會保險等民生體制尚不完善,這些錢并不能轉化為消費。因此內需將很難真正被調動起來,因此企業依靠內需完成盈利任務的目標十分渺茫。
2.2外匯儲備因素曾經在越南發生的金融危機被認為是逆差造成外匯儲備不足,于是很多人認為我國因為外匯儲備充裕而不會重蹈越南覆轍。其實更細化而言,外匯儲備如果因為結構問題而流動性不足,即使數字龐大,也難以應付短時間內的外匯擠兌。事實上,我國1.8萬億外匯儲備中,能即時動用的只有3000億現金,其他絕大部分都是各種深陷泥潭的債券和一些低價值的股權。因此,在最近一段時間內如果我國把目前僅有的3000億外匯現金仍轉化為境外債權,那么我國外匯儲備短期將隨時陷入擠兌危機,其效果可參考越南,即:如果國內人民幣在極短時間內擠兌美元并外流,可以造成人民幣急速貶值,國內重現通貨膨脹,那么匯率就會出現巨幅波動。從短期分析,當某種貨幣存在升值預期,匯率與股市的關系是:預期本國貨幣升值—熱錢流入—股市上漲—吸引更多熱錢流入—加大升值壓力—匯率升值—熱錢流出—股市大幅下挫。這種股市大起大落的系統風險將減弱其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從長期分析,宏觀經濟增速的減退和股市對經濟促進作用的減弱必將影響到股市主體上市公司,進而影響整個證券市場發展。人民幣匯率穩定則升值預期對股市的短期推動影響很小、有限利率上升空間有利于演繹股市的中長期上升趨勢,而人民幣貶值則反知。
2.3房地產業的因素2006年初,韓國的國土研究院經過對上萬的家庭調查研究,并和英美等國進行了比較,顯示韓國國民收入攢六年才能買得起房。在首都首爾地區,需要將個人收入存7.7年才能購買住宅,其他大城市為3.8年,中小城市為2.6年。而在美國和英國,要購買住宅,則分別只需要2.7年和4.1年全部收入。而正是這個2.7年便能購買住宅的美國發生了房地產次貸危機,并成為引爆世界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其他國家的房價還紛紛下跌。反觀中國,一份由國土資源部的“2008年全國主要城市地價狀況分析報告”指出,2008年中國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逼近4000元關口,達到3919元/平米。初級住房小康標準是人均30平米,三口之家90平米的建筑面積需要將近36萬元。而當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781元,加上裝修的費用意味著夫妻兩人和孩子要不吃不喝12年。房價收入比接近于12,該數據數倍于國際慣例,中國房地產市場存在很大的泡沫。但是這個泡沫現在并不能把他打破,因為與房地產業相關行業眾多,有一個龐大的產業鏈條,并且解決了很大程度的就業問題,若房地產泡沫破裂,很有可能引發更多企業倒閉,甚至引發社會動蕩。房地產業一定程度決定了證券市場的穩定,而持續的高房價依然在大量耗費社會的消費能力。
2.4資金、貸款的因素面對金融危機,我國提出了4萬億的救市場計劃,而且這些錢陸續已經到位。與此同時,中國銀行業第一季度新增人民幣貸款4.58萬億元,已經接近政府設定的2009年全年目標5萬億元。這些錢有很大一部分都流入了證券市場,從09年初A股的成交量放出歷史巨量的信號來看,很多機構和游資均殺入了證券市場。而根本原因是由于金融危機對經濟的沖擊,很多企業運轉不靈,產業和市場逐步蕭條,投資很難見迅速見效。于是,這個企業和機構選擇了投資證券市場以求得較快較好的回報。這樣一來很快便形成了證券市場群雄逐鹿的局面,而這些錢并不是以投資的心態進入,取而代之的是投機。因此,證券市場雖然通過短期輸送的新鮮血液而產生強勁反彈,而長遠點看,這些資金必定會在某個時間段進行撕殺,導致證券市場的發展趨勢更加不確定,A股目前的市盈率已經相當高,個股漲幅已經超過300%,風險進一步增強。
2.5宏觀政策因素國家在證券市場上的觀點十分明確,就是通過股指的上升來營造氛圍,增強人民抗擊危機的信心。產業振興計劃的出臺引領A股的上升攻勢以后,中央不斷針對各個行業進行政策刺激和扶持,因此09年初至今一直熱點不斷,A股也不短上揚。但是,金融危機的影響是長久的,世界各國的經濟形式均未出現好轉,相關政策得過于頻繁很容易引起市場在消息面上的疲倦。現在證券市場的現狀是,過度的依靠政策呵護,這是很不健康的,也是十分危險的。4月份信貸資金投放2600多億,與一季度每月1萬多億的信貸資金投放形成鮮明的對比,可謂天壤之別,隨著信貸資金的減少,IPO和創業板的開啟,特別是再融資的泛起,股市的資金供應將會大大減少,證券市場的波動會明顯加深。
3證券市場的定性分析
3.1違背經濟規律股指從08年11的1600多點,一路凱歌,在半年的時間里上漲近1000點,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當人們還在熊市的噩夢中沒清醒過來時,股指已翻山越嶺,一波又一波地攀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峰。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們雖然采取了許多的經濟刺激措施,先是4萬億的投資,又是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更有天量的信貸資金,但效果并不明顯,2009年3月份CPI和PPI雙雙告負,發電量還在繼續下降,鋼材價格經過短暫的回升后又迎來了新的下跌,關乎居民生活的豬肉幾乎降到了2007年上半年的價格,這一切說明經濟形勢不容樂觀,但股市卻是出奇的火。
3.2與價值相背離市場的估值目前已經非常的高,A股流通市值達7.45萬億,100倍內的股票平均市盈率42倍左右,150倍內的股票平均市盈率達53倍左右,約90%的股票市盈率超過20倍,并且還有400多家沒有市盈率的虧損企業。股票價格與價值嚴重背離,市場估值已嚴重泡沫化,幾乎與2007年6000點的水平相當。泡沫化的股市不僅沒有回歸合理價值的欲望,感覺卻才剛剛漲出點味道,仍然是三線開花,多頭排列,激情洋溢,熱火朝天。就連虧損嚴重的ST股也是表現非凡,如ST宏盛,每股凈資產負21.24元,就這樣一個已嚴重資不抵債的企業,股價也從1.36元漲到了4.21元,上漲3倍還多,令人匪夷所思。
3.3大小非數量超標市場中股市中到處都是幾乎沒有成本的大小非,據統計,到5月份,累計大小非解禁數量約占流通股的40%年底解禁股比例將占流通股的70%以上。股市流通股已從過去的散戶及基金為主的市場,發展成以大小非們為主的市場,股市中大小非已經占有絕對的比例,不用說散戶,就是基金也將微不足道。按現在的平均股價計算,年底A股流通市值恐怕將達到20萬億,相對于2萬多億的基金規模來說,基金也將成為“小散”。
綜合以上金融危機影響的方方面面,無論是直觀上還是在潛移默化中,證券市場都肩負著沉重的壓力。表面上看,我國A股一支獨秀,仿佛金融危機對我國證券市場的影響是積極的,實際上仔細一看,沖擊比想象的要劇烈得多。不過,從長遠來看,一個市場必須經過危機的洗禮才會成熟,我也相信中國的證券市場會在這場風暴的洗禮中最終找回自己。
參考文獻:
1.《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企業的影響及其對策》.新華網.2009年01月20日
1.2008年年底之前金融危機對我國證券市場的影響
1.1出口大幅回落影響企業利潤2008年,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出口影響逐月增加,從11月開始首次出現了負增長,11月份當月我國口1149.9億美元,下降2.2%,中國外貿單月進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12月份當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833.3億美元,下降11.1%;其中出口1111.6億美元,下降2.8%;進口721.8億美元,下降21.3%。根據我國海關統計,2008年,我國外貿總額達25616.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8%。其中出口14285.5億美元,增長17.2%;進口11330.8億美元,增長18.5%。貿易順差2954.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5%,凈增加328.3億美元。中國紡織、房產、玩具、鋼鐵行業以及家具、衛浴、五金、電子等產品的出口企業受到嚴重影響,向美、日、歐出口明顯減少。歐盟、美國和日本是我國前三大貿易伙伴,受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向三個市場的出口明顯回落。特別是我國沿海企業,很多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那些實力不強,自身抗風險能力低的企業紛紛倒閉。同時我國又遭遇大量貿易壁壘,貿易保護主義,貿易摩擦加劇,2009年的出口更加困難。2008年大部分國內企業在銷售上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萎縮,表現在企業利潤上面就是增速放緩、持平甚至虧損。
1.2零八年度證券市場步入低谷自2008年初,受企業贏利不容樂觀的基本面的影響,A股一路走低,市場信心受到嚴重打擊。為了刺激股市交易,管理部門兩次下調證券交易成本:在大小非成為眾矢之的,《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轉讓指導意見》于4月20日出臺,中國證監會規定大小非減持超過總股本1%的,須通過大宗交易系統轉讓;4月24日起印花稅稅率由千分之三下調至千分之一,9月19日起印花稅改為單邊征收。兩次利好政策出臺當天,滬深股市均大漲9%以上。不過,這并未改變大盤下跌態勢。在這期間實際上導致證券市場一蹶不振的原因還是金融危機,危機導致我國在短期內需不足、出口下降,外資將會迅速撤離。這種連鎖反應才是對外貿依賴性經濟結構最致命的打擊,無論經濟是否還會持續增長,但企業對市場的變動最敏感也最具決定意義。匯率的微調也已經不能再對出口造成決定影響。無論美國是不是通過救市計劃,全球金融監管將會日趨嚴格,消費信用將會收縮,同時美國也在節衣縮食并積極調整自身產業結構。這不但客觀上造就全球需求不足,而且還會引發各國就業危機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匯率的波動相對影響較小。
2.09年我國證券市場的微妙變化
2.1內需因素出口下降,企業的利潤保障主要還是通過增加國內的銷售額來完成。因此,內需的現狀與上市企業的業績聯系是相當緊密的。而我們卻又不得不面對中國內需不足的現狀,如果要探尋其深層次的原因,主要是重投入輕分配的結果,直接表現為工資占GDP比例太低,一般工人工資的平均水平較低。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格曼克魯格曼說過,中國工人平均工資是美國工人的4%,跟1975年的韓國類似。目前,即使墨西哥生產工人的工資也是中國工人工資的3倍。而更為關鍵的是,中國內需不足依賴外貿的經濟模式,是體制按照自身的利益分配特征,并以其強大的單極政治力量塑造出來的。民間雖然擁有大量存款,但由于醫療保險、社會保險等民生體制尚不完善,這些錢并不能轉化為消費。因此內需將很難真正被調動起來,因此企業依靠內需完成盈利任務的目標十分渺茫。
2.2外匯儲備因素曾經在越南發生的金融危機被認為是逆差造成外匯儲備不足,于是很多人認為我國因為外匯儲備充裕而不會重蹈越南覆轍。其實更細化而言,外匯儲備如果因為結構問題而流動性不足,即使數字龐大,也難以應付短時間內的外匯擠兌。事實上,我國1.8萬億外匯儲備中,能即時動用的只有3000億現金,其他絕大部分都是各種深陷泥潭的債券和一些低價值的股權。因此,在最近一段時間內如果我國把目前僅有的3000億外匯現金仍轉化為境外債權,那么我國外匯儲備短期將隨時陷入擠兌危機,其效果可參考越南,即:如果國內人民幣在極短時間內擠兌美元并外流,可以造成人民幣急速貶值,國內重現通貨膨脹,那么匯率就會出現巨幅波動。從短期分析,當某種貨幣存在升值預期,匯率與股市的關系是:預期本國貨幣升值—熱錢流入—股市上漲—吸引更多熱錢流入—加大升值壓力—匯率升值—熱錢流出—股市大幅下挫。這種股市大起大落的系統風險將減弱其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從長期分析,宏觀經濟增速的減退和股市對經濟促進作用的減弱必將影響到股市主體上市公司,進而影響整個證券市場發展。人民幣匯率穩定則升值預期對股市的短期推動影響很小、有限利率上升空間有利于演繹股市的中長期上升趨勢,而人民幣貶值則反知。
2.3房地產業的因素2006年初,韓國的國土研究院經過對上萬的家庭調查研究,并和英美等國進行了比較,顯示韓國國民收入攢六年才能買得起房。在首都首爾地區,需要將個人收入存7.7年才能購買住宅,其他大城市為3.8年,中小城市為2.6年。而在美國和英國,要購買住宅,則分別只需要2.7年和4.1年全部收入。而正是這個2.7年便能購買住宅的美國發生了房地產次貸危機,并成為引爆世界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其他國家的房價還紛紛下跌。反觀中國,一份由國土資源部的“2008年全國主要城市地價狀況分析報告”指出,2008年中國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逼近4000元關口,達到3919元/平米。初級住房小康標準是人均30平米,三口之家90平米的建筑面積需要將近36萬元。而當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781元,加上裝修的費用意味著夫妻兩人和孩子要不吃不喝12年。房價收入比接近于12,該數據數倍于國際慣例,中國房地產市場存在很大的泡沫。但是這個泡沫現在并不能把他打破,因為與房地產業相關行業眾多,有一個龐大的產業鏈條,并且解決了很大程度的就業問題,若房地產泡沫破裂,很有可能引發更多企業倒閉,甚至引發社會動蕩。房地產業一定程度決定了證券市場的穩定,而持續的高房價依然在大量耗費社會的消費能力。
2.4資金、貸款的因素面對金融危機,我國提出了4萬億的救市場計劃,而且這些錢陸續已經到位。與此同時,中國銀行業第一季度新增人民幣貸款4.58萬億元,已經接近政府設定的2009年全年目標5萬億元。這些錢有很大一部分都流入了證券市場,從09年初A股的成交量放出歷史巨量的信號來看,很多機構和游資均殺入了證券市場。而根本原因是由于金融危機對經濟的沖擊,很多企業運轉不靈,產業和市場逐步蕭條,投資很難見迅速見效。于是,這個企業和機構選擇了投資證券市場以求得較快較好的回報。這樣一來很快便形成了證券市場群雄逐鹿的局面,而這些錢并不是以投資的心態進入,取而代之的是投機。因此,證券市場雖然通過短期輸送的新鮮血液而產生強勁反彈,而長遠點看,這些資金必定會在某個時間段進行撕殺,導致證券市場的發展趨勢更加不確定,A股目前的市盈率已經相當高,個股漲幅已經超過300%,風險進一步增強。
2.5宏觀政策因素國家在證券市場上的觀點十分明確,就是通過股指的上升來營造氛圍,增強人民抗擊危機的信心。產業振興計劃的出臺引領A股的上升攻勢以后,中央不斷針對各個行業進行政策刺激和扶持,因此09年初至今一直熱點不斷,A股也不短上揚。但是,金融危機的影響是長久的,世界各國的經濟形式均未出現好轉,相關政策得過于頻繁很容易引起市場在消息面上的疲倦。現在證券市場的現狀是,過度的依靠政策呵護,這是很不健康的,也是十分危險的。4月份信貸資金投放2600多億,與一季度每月1萬多億的信貸資金投放形成鮮明的對比,可謂天壤之別,隨著信貸資金的減少,IPO和創業板的開啟,特別是再融資的泛起,股市的資金供應將會大大減少,證券市場的波動會明顯加深。
3證券市場的定性分析
3.1違背經濟規律股指從08年11的1600多點,一路凱歌,在半年的時間里上漲近1000點,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當人們還在熊市的噩夢中沒清醒過來時,股指已翻山越嶺,一波又一波地攀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峰。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們雖然采取了許多的經濟刺激措施,先是4萬億的投資,又是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更有天量的信貸資金,但效果并不明顯,2009年3月份CPI和PPI雙雙告負,發電量還在繼續下降,鋼材價格經過短暫的回升后又迎來了新的下跌,關乎居民生活的豬肉幾乎降到了2007年上半年的價格,這一切說明經濟形勢不容樂觀,但股市卻是出奇的火。
3.2與價值相背離市場的估值目前已經非常的高,A股流通市值達7.45萬億,100倍內的股票平均市盈率42倍左右,150倍內的股票平均市盈率達53倍左右,約90%的股票市盈率超過20倍,并且還有400多家沒有市盈率的虧損企業。股票價格與價值嚴重背離,市場估值已嚴重泡沫化,幾乎與2007年6000點的水平相當。泡沫化的股市不僅沒有回歸合理價值的欲望,感覺卻才剛剛漲出點味道,仍然是三線開花,多頭排列,激情洋溢,熱火朝天。就連虧損嚴重的ST股也是表現非凡,如ST宏盛,每股凈資產負21.24元,就這樣一個已嚴重資不抵債的企業,股價也從1.36元漲到了4.21元,上漲3倍還多,令人匪夷所思。
3.3大小非數量超標市場中股市中到處都是幾乎沒有成本的大小非,據統計,到5月份,累計大小非解禁數量約占流通股的40%年底解禁股比例將占流通股的70%以上。股市流通股已從過去的散戶及基金為主的市場,發展成以大小非們為主的市場,股市中大小非已經占有絕對的比例,不用說散戶,就是基金也將微不足道。按現在的平均股價計算,年底A股流通市值恐怕將達到20萬億,相對于2萬多億的基金規模來說,基金也將成為“小散”。
綜合以上金融危機影響的方方面面,無論是直觀上還是在潛移默化中,證券市場都肩負著沉重的壓力。表面上看,我國A股一支獨秀,仿佛金融危機對我國證券市場的影響是積極的,實際上仔細一看,沖擊比想象的要劇烈得多。不過,從長遠來看,一個市場必須經過危機的洗禮才會成熟,我也相信中國的證券市場會在這場風暴的洗禮中最終找回自己。
參考文獻:
1.《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企業的影響及其對策》.新華網.2009年01月20日
全球救市的潛在風險與機遇
往往在熊市中現金為王,很多救市資金入市后都會觀望和沉淀,尤其是很多商業銀行為了應付擠兌和防范貸款風險而“惜貸”,拼命提高資本充足率使得貨幣供給的乘數效應不但顯現不出來,反而救市資金也“蟄伏”了起來,從而在全市場甚至在全球范圍內呈現出資金“窖藏”的情況,“注資救市”效果大打折扣也就成為必然,在這種情況下只能以數倍資金缺口的貨幣注入來緩解危機,一旦新注入的資金將市場信心托起來之后,商業銀行的資金和社會“窖藏”資金將會全部涌向市場,而且大都以乘數效應出現,尤其是央行前期注入的貨幣資金便以5倍的乘數效應放大出來,到時全球的通貨膨脹可能會更加厲害。
同時,美元作為國際支付貨幣,很多國家都以美元作為外匯儲備,當本國面臨金融危機時大多國家自身的貨幣缺乏信任,于是各大央行在救市時使用美元儲備來注資,從而美元的離岸乘數效應也被放大,又進一步加劇美元的泡沫。
一旦貨幣泛濫和通貨膨脹加劇后,低質量的投資雖然刺激了經濟增長,但大量貨幣投入產生的過熱又會襲來,為了抑制經濟過熱,央行再提高利率,當一些行業的投資收益率低于市場基準利率后,項目虧損又開始蔓延,銀行的不良資產會更大規模地涌現,金融機構會再一次陷入危機,從而導致惡性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不斷循環。由于美元泡沫的全球化放大,金融危機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日后更為復雜的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和金融危機爆發的頻率也會進一步加劇。
危機中往往孕育著新的希望,在這場百年罕見的金融風暴之下,全球金融格局的調整勢將難以避免,在這個過程中,關鍵要看誰戰略得當,誰能夠審時度勢、能夠化危為機,誰就是“剩者之王”。目前,一些大國已經躍躍欲試,都在角逐全球金融新秩序中的新角色。
中國須重新調整金融戰略
這對中國而言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歷史機遇。從在北京召開的亞歐峰會來看,中國正在積極地參與國際金融新秩序的重構,在努力爭取各大國際金融組織的話語權,無疑給國人提振了信心。
在這場金融海嘯之前,對于中美互相滲透的金融利益關系,有人曾高度贊揚此舉是“中國戰車”傍上了“華爾街發動機”,但是現在“發動機”出問題了,“戰車”自然唇亡齒寒。若再讓華爾街的這場危機誘發美國的信貸危機和經濟危機后,大量依靠美國消費市場維持高增長的中國出口貿易將面臨嚴峻挑戰。
不難看出,美國的金融海嘯和中國的股市暴跌已經開始影響中國實體經濟的健康與穩定。當務之急,除了緊密關注當下的全球金融動蕩格局,還須及時反思和調整自己的金融管理策略,被動地“相機抉擇”顯然不能適應當下的中國經濟發展和大國金融戰略,尤其是在目前全球金融動蕩的時局下切勿因噎廢食,應該積極地改善市場環境和完善市場規則,制定長期金融發展戰略,并適當地將危機變機遇。因為,每一輪金融危機都是一次大洗牌,有時強者會變弱、弱者會變強,有時會讓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如果一味地采取跟隨策略,顯然會出現“共振”,也就很難扭轉現有的格局。
對此,筆者建議中國應該采取如下措施:一、中國政府應該通過中美高層對話來呼吁美國政府對美元負起相應的責任,對美聯儲濫發貨幣拯救美國本土經濟的行為應該加以限制,避免更大的風險再次向全球轉移;二、中國應該繼續加大科技創新和新能源開發領域的投入,爭取在下一輪經濟革命中占有一席之地;三、中國應該積極改革現有的金融體制,加速農村金融改革的步伐,加大金融監管的力度,完善法制化的市場環境,對外則應該積極拓展中國金融全球協調的能力,盡快成為全球金融新秩序的制定者,而非隨從者;四、對跨境資本流動的監管應該進一步加強,防止輸入型的通貨膨脹危害中國經濟。
當務之急除了慎用貨幣政策、管好金融機構、看好錢袋,還必須盡快利用財政收入來為全民建立社保體系,以防御下一輪更大的泡沫和危機。
維持資本市場的持久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中國股市的跌跌不休,不但蒸發掉了24萬億元市值,也蒸發了中國居民的投資信心和消費信心,從而使啟動內需的計劃更加困難。但是24萬億財富的蒸發不但抑制了當前的消費,也嚴重壓縮了人們對未來的消費和支出,于是房地產和汽車等支柱產業下滑也就成了必然。接著,房地產和汽車低迷之后又會影響至鋼鐵、水泥等行業,再經過層層傳導,從而就徹底地進入了實體經濟的循環圈。
目前困擾中國股市的核心矛盾是大小非和限售股,他們的規模遠遠大于市場中的流通股數量,對二級市場的沖擊和威脅是顯而易見的,我們不能再對這個問題繼續回避和拖延,否則誤國誤民。既然股改已將風險后置、“新老劃斷”已經帶來了規模相當于大小非1.51倍的限售股,那么就得面對這個現實,應該按照歷史遺留問題來處理,當市場承接能力差、信心不足時,對大小非和限售股應該進行及時的“管制”,否則中國股市在未來幾年仍然很難有出頭之日;其次,應該及時叫停滬市的新股發行和再融資,及時“停車修理”、休養生息,等市場信心恢復后再開通;再次,將支持超大國有企業發展的戰略調整為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對此,國家可以通過對中小企業減免稅、優先安排融資、優先貸款,從金融政策等方面給予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