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熱射病護理診斷及措施模板(10篇)

時間:2023-07-28 16:32:3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熱射病護理診斷及措施,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熱射病護理診斷及措施

篇1

犬日射病和犬熱射病臨床上統稱犬“中暑”。日射病是指在炎熱季節陽光長時間直接照射犬頭部后,引起腦膜充血和腦實質的急性病變,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機能嚴重障礙的現象。熱射病是指在潮濕悶熱的環境中,動物機體產熱多而散熱少,體內積熱,體溫過高(41℃),由于熱量散失障礙而造成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紊亂的一種病理現象。日射病和熱射病都會最終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的嚴重紊亂和障礙,臨床癥狀極其相似,癥狀較難區分,但二者的預防、治療措施基本相同。在炎炎盛夏,氣溫高、濕度大的環境下,犬患上日射病和熱射病幾率很高。特別是在高溫、高濕季節進行長途運輸和連續工作的工作犬,應特別注意預防犬患上日射病和熱射病,要經常觀察,一經發現有臨床癥狀應立即采取措施,對癥治療,避免造成損失。

1.共同病狀

日射病:因犬長時間受強烈陽光的直接照射,陽光中的紅外線穿透顱骨直接作用于腦膜和腦實質,引起血管擴張、充血、水腫,甚至出血;而紫外線則造成腦神經細胞的實質性損傷,引起炎性反應和腦組織蛋白的分解。導致腦脊髓液增多、顱內壓增高、神經系統機能紊亂,機體新陳代謝異常,出現自體中毒、心力衰竭、呼吸淺表、抽搐痙攣、昏迷等癥狀,重癥可致犬死亡。

熱射病:多因在密閉、溫度高、通風差的環境中導致發病。由于環境溫度高,機體自身產熱多而散熱少,體內積熱過多,散熱平衡失調,機體缺氧,致有毒代謝物大量積蓄體內,形成自體中毒,出現心肺功能衰竭、靜脈淤血、黏膜發紺,重癥犬易導致窒息性和心肺功能麻痹性死亡。(如犬在狹小而相對密閉的環境下運輸超過一小時則極易導致熱射病發生)日射病和熱射病二者臨床及病理機制大致相同,均體現為高熱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及循環系統病理變化。剖檢表現為腦膜血管均出現出血和淤血等實質性病變,腦水腫、心包淤血和肺水腫、肺充血。

日射病和熱射病二者癥狀相似,臨床上不易區分。表現為突然發病,患犬體溫急劇升高達41℃以上。呼吸急促、心跳明顯加快,可視黏膜潮紅、發紺,瞳孔隨病情加劇逐漸散大,末梢靜脈怒張。由于腦組織病變水腫、充血,可見表現的腦癥狀為:精神抑制、站立不穩、倒臥不起、劃水狀、間或昏迷、意識喪失或精神亢奮、狂躁表現。當肺部發生病變時,可見張口伸舌、口吐白沫、呼吸淺表癥狀。急性重癥患犬,有的會突然倒地、肌內痙攣、抽搐、昏迷,以至于猝死。根據臨床癥狀,結合發病情況及病因分析容易做出確診。

對日射病和熱射病的鑒診,除根據上述臨床癥狀作為依據外,還要考慮如下因素:(1)發病的季節因素。此病多發于夏季高溫環境下。(2)環境因素。應參考發病時患犬所處的環境狀態,如是否高溫高濕環境、通風狀況、工作的環境溫度、工作時間、在高溫高濕環境下留滯時間等。(3)在依據臨床鑒診時,應先排除癥狀類似的幾種病。注意與犬瘟熱、缺鈣性抽搐癥(如母犬產后瘋)、中毒癥相區分。

通常沒有前驅癥狀,突然出現特征的高溫,體溫高達40~42℃;呼吸淺表急促、嚴重者并發肺充血和肺水腫,出現極度呼吸困難;心率加快、脈搏細弱,末梢靜脈怒張,可視粘膜開始成磚紅色,繼而成黑紫色;由于腦膜充血及腦損傷造成腦脊髓液增多、顱內壓增高,犬只出現全身性痙攣,眼球突出,走路不穩,突然倒地,全身抽搐,四肢成游泳姿勢,口流白沫,如不及時治療可因肺水腫、心力衰竭死亡。

2.臨床診斷

2.1典型明確的病史

根據在炎熱天氣訓練作業中生活在悶熱、供水不足的犬舍及擁擠的車船運輸中發病等,作為本病的病史資料,其發生多是驟然起病。

2.2特征性的臨床表現

患犬體溫短時間內極度升高、高度混合性呼吸困難、心肺機能障礙和倒地昏迷等典型的臨床癥狀,綜合診斷為犬急性中暑。

2.3鑒別診斷

本病診斷中應注意與腦膜腦炎、腦震蕩、急性肺充血、肺水腫相鑒別。

3.治療處置

本病的治療原則是:加強護理,促進降溫,緩解心肺機能障礙,糾正水鹽代謝和酸堿平衡紊亂及治療腦水腫。一經確診,應立即將患犬帶離致病環境,移至通風涼爽處,多給予涼水喂服,并用涼水澆潑患犬頭部或涼水灌腸降溫,盡量避免外界刺激保持安靜。快速降溫是及時處理該病的關鍵環節。降溫方法有兩種:(1)物理降溫。即用外界冷媒傳導的方法使犬體降溫,可采取冰敷、酒精擦涂、灌腸等方式。(2)藥物降溫。一般采用氯丙嗪(冬眠靈)以1mg~2mg/kg體重,肌肉注射。在降溫同時靜脈給予地塞米松1mg/kg體重、高滲葡萄糖、5%碳酸氫鈉10ml~20ml、Vc、乳酸格林氏液,糾正患犬酸中毒,平衡體內堿儲,消除心、腦、肺水腫癥狀。

(1)在護理上,應立即離開高熱環境,將病犬移至通風陰涼處休息,給予清涼的含鹽飲水。

(2)為促進降溫,用冰凍礦泉水澆全身體表,并用冰袋放置額部,同時用氯丙嗪注射液,按1~2mg/kg 體重,肌肉注射。

(3)為強心利尿,應用 10%葡萄糖注射液100~200mL、12.5%維生素 C注射液2~10mL、2.5%維生素 B1注射液1~4mL、輔酶A100~300單位、三磷酸腺苷20~60mg,混合后一次靜脈注射,每日2次。

(4)為制止滲出,減少肺水腫,用 5% 葡萄糖注射液100~200mL、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10~20mL,混合后一次靜脈注射,每日2次。

(5)為補充體液應用復方氯化鈉注射液100~150mg 靜脈注射,每日2次。

(6)為治療腦水腫,用20%甘露醇注射液50~150mL靜脈注射,每日2次。上述方案一般治療1d,患犬癥狀減輕。治療2d,患犬癥狀明顯減輕。治療3d,患犬精神、食欲基本恢復正常。

4.救治體會

4.1關于本病的發病原因

根據病史調查,大多是犬舍通風不好,缺乏遮陰設施,供水不足,犬只過多,擁擠。

4.2關于本病的治療

首先治療要及時,由于中暑是重度性疾病,病情急,死亡快,應該及時搶救治療,以免貽誤時機,導致死亡;其次是迅速降溫,可采用物理降溫和藥物降溫雙管齊下,但要注意體溫降至正常體溫時,要停止降溫,以防止體溫過低,發生虛脫。再次是補液量要適當,不可過大,否則會加重肺水腫和腦水腫;此外在沒有判明酸堿平衡失調類型之前,切不可貿然應用5%碳酸氫鈉注射液等堿性藥物,以防用藥上的錯誤。

4.3關于本病的預防

在炎熱酷暑的季節里,必須做好飼養管理工作,做到圈舍寬敞明亮,清潔衛生,通風良好,飲水充足,犬舍周圍應植樹遮陽,犬活動場內應設置遮陽網。盡量避免在高溫季節讓犬在烈日下長時間連續工作,應勞逸結合,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時間。犬的圈舍應做到通風、避光;如需車輛運輸犬只,應確保車內的通風順暢、溫度適宜。尤其是工作犬,應在作業過程中根據犬的狀態及時進行休整,保證犬能夠得到充足、清涼的飲水和涼爽的休息環境。

篇2

【關鍵詞】 生理病理特點; 中醫兒科; 病情觀察原則

病情觀察是護理工作中一項極為重要的內容,而觀察質量是衡量護理的重要標志之一。病情觀察不僅能為診斷提供線索,同時也是中醫辨證施護的前提和依據,因此,病情觀察及觀察質量在臨床實踐中都至關重要。由于小兒屬“啞科”,病情敘述不清,檢查不能合作,又具有發病容易,傳變迅速,臟氣清靈,易趨康復的病理特點,機體抵抗力差,疾病容易轉危轉重,又因其喜動、頑皮,往往能掩蓋病情,所以,小兒病情觀察無論從觀察內容、觀察方法都應具有兒科特色。只有結合兒科特點細致入微地觀察把握病情,才能準確診治和有效護理。中醫兒科的病情觀察特點及臨床運用原則,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 以整體恒動觀為指導,觀察全面細致

中醫整體觀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臟腑組織之間在生理上相互聯系,病理上相互影響。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其臟腑薄,藩籬疏,易于傳變;肌膚嫩,神氣怯,易于感觸”(《溫病條辨·解兒難》),且“臟腑柔弱,易虛易實”(《小兒藥證直訣·原序》),在病理上不僅發病容易,而且傳變迅速,年齡越小則更為突出,如果病情觀察稍有疏忽,處理稍有延誤,病情就很容易由輕變重,由重而危,甚至造成極其嚴重的后果。因此,兒科的病情觀察要求護理人員應具有高度的職業責任感,深入病房,認真巡視,不走過場,耐心細致全面觀察,注重局部與整體的聯系,注意病情的動態變化,不但重點審視患兒的精神、形態、睡眠、體溫、脈搏、呼吸等全身情況,還要細致觀察小兒的囟門、面色、苗竅等局部變化,以了解其病癥之所在,臟腑之虛實,氣血之盛衰,以及病證之輕重。如發熱患兒,應重點觀察體溫變化,及時測試體溫,全面了解其發熱特點、患兒精神狀況、汗出情況及舌象、指紋的改變,以辨別其熱之在表在里以及病癥之輕重。若患兒體溫逐漸升高,無汗出,舌尖紅苔薄,指紋浮紫,證屬表熱而病輕;高熱持續不退,患兒煩躁不安,伴汗出,舌紅苔黃,指紋紫滯,其熱在里,病情較重;若出現超高熱或體溫驟降,均為重證,應提防并發癥的發生。病情觀察細致而全面,才能為辨證施護打下良好基礎。

2 循證觀察病情,善于分析處理

小兒形體柔嫩,氣血未充,體質和功能均較脆弱,不僅發病容易,病后寒熱虛實變化較成人迅速,并因體質的差異、感邪的不同而病證多端;小兒又為“純陽之體”,生機蓬勃,體內新陳代謝旺盛,感邪后更易從熱從火而化,以致兒科臨床實證、熱證較多。因此,結合小兒病證特點,循證觀察病情,更有利于準確分析患兒的個性化特點及病變狀態,運用獲得的臨床證據,采取個性化方案有的放矢地實施辨證護理。

2.1 輕證審苗竅,以察病癥之征兆 苗竅是臟腑病變的外觀,也是兒科病情觀察的重要部位,臟腑輕證內在病變不顯凸時,往往先反映于相關官竅。嚴密審視苗竅變化,可診察病變部位,判斷病邪性質及預測病癥征兆。① 察目:白睛赤色多為風熱,黃濁多為濕郁,淡青為肝風盛,色黃兼身黃多為黃疸;目淚汪汪且紅赤,須防麻疹;哭而無淚多見重癥脫水;眼瞼浮腫為水濕上泛,須觀察小便量及血壓;目睛呆滯上視、斜視多屬驚風。② 察鼻:鼻塞流清涕為風寒感冒,涕濁而黃為風熱入肺;鼻翼煽動而氣急為肺閉,屬重癥,須保證室內空氣新鮮,溫、濕度適宜,必要時給氧。③ 察耳:耳背紅紋浮現兼身熱、面赤,謹防痘疹,應注意觀察體溫變化、發熱與出疹的關系以及疹點透布情況;耳腮部漫腫須注意痄腮。④ 察唇口:唇色淡白多見脾虛血少,鮮紅為邪熱初盛,唇周發青為缺氧發紺的癥候。

2.2 重證察神色,以辨邪正之盛衰神色包括精神狀態和面色,神色是臟腑氣血陰陽是否充足、和調的外在表現。《靈樞·平人絕谷篇》曰:“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也云:“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注于面”。所以觀神色可知氣血之盈虧,病情之輕重。重證患兒更應細觀神色變化,推測病變之端倪,辨別邪正之盛衰,及時應對處理,防止病端嚴重。如小兒面呈青色而神態不寧,目向上竄視屬驚厥先兆,護理時應密切觀察,及時發現并采取措施,高熱者給予物理降溫,施服清肝熄風藥物,可有效避免驚厥。面呈蒼白而神疲肢厥,應防陽氣脫失,宜回陽救逆及配合其他搶救措施。面色萎黃無華而神倦,屬脾胃虛弱,非疳即積,應注意飲食辨證調護:脾疳者宜以食麥類食品為主,常服蓮子、淮山粥健脾消疳,養胃扶正;乳兒疳證宜食奶粉、黃豆粉、紅棗粥等以健脾。面呈白色屬氣虛,患兒衛陽不足,不禁風寒,易患外感,產生變證,護理上宜注意寒暖變化,常服玉屏風散,以免發生感冒。

2.3 觀察主癥特點,以辨證候之性質 小兒“脾肺常不足”,加之飲食不能自節,寒暖不能自調,易內為乳食所傷,外為六所侵,故兒科臨床應特別注意消化系、肺系病變,臨床應仔細觀察主癥特點,以辨明病變臟腑、性質以及證候錯雜的復雜關系,為辨證施護提供準確依據。如小兒咳嗽,病多在肺,應注意三望一聽(望鼻、咽、舌,聽咳嗽聲),觀察痰液的粘稠度、顏色、氣味等性狀,以辨別證候的寒熱虛實:患兒咳聲重濁,痰色黃稠,鼻孔干燥,流涕黃濁,咽紅舌紅,為表熱證,護理應從解表、清熱、宣肺著手;咳痰白稀,喉癢,鼻流清涕,咽不紅,舌質不紅,為表寒證,宜以散寒、宣肺為護理原則;若咳嗽氣急,伴發熱,鼻煽,痰鳴,唇青,為肺氣閉塞之重證,當清熱宣肺、滌痰定喘,立即給氧,保持呼吸道通暢,提防發生變證;若咳而無力,痰鳴,食納減少,神疲氣短,多為肺脾氣虛,宜健脾益肺化痰,更須辨清孰輕孰重,孰先孰后,辨明其復雜關系,抓住主要矛盾,以便病證迎刃而解。

2.4 細觀舌象、指紋,推斷病情進退與輕重 《臨證驗舌法》云:“幼稚之病,往往聞之無息,問之無聲,而唯舌可驗” 。通過觀察舌象可以推斷病情的進退,提示疾病的預后。患兒舌紅苔黃,屬里熱實證,繼而又出現舌紅無苔,則為陰液損傷,虛熱內生,說明病情加重,應忌食辛辣之物;舌淡苔白膩多屬脾虛寒濕內蘊,苔白厚膩多為寒濕困脾,脾運乏權,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膩厚味。此外,舌象變化與小兒免疫功能也有一定聯系,現代研究已有顯示:易感兒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細胞免疫功能低下,陽多陰少舌易感兒(舌質紅,少苔或苔花剝)IgA低于正常舌兒童,但高于陰多陽少舌易感兒(舌質淡,苔白或白膩或白厚)[1]。這雖與小兒“肺常不足”,衛外不固,外邪易犯之觀點一致,但更說明了不同舌象可反映小兒的易感程度。因此,細觀小兒舌象特點,對預測疾病的易感以及因質制宜對易感兒的防治,也都有一定的臨床指導意義。

轉貼于

觀察小兒指紋可根據指紋的隱露、顏色、淡滯、部位、形態等異常變化來診察病位的淺深、病邪的性質、病情輕重以及判斷預后。小兒正常指紋為紅黃相兼,隱現于風關之內。指紋現于風關,病多輕淺易治;現于氣關,病情較重;如現于命關或“透關射甲”,則病情嚴重,可能危及生命。指紋色紫多為熱證,色淺淡見于虛證。現代醫學認為,指紋是食指的皮下淺表靜脈,其充盈度及長度的變化可能與靜脈壓有關[2]。結合臨床所見,凡有透關射甲者,多見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兒,故觀察指紋充盈程度以及是否透關射甲,可作為是否存在心力衰竭及其嚴重程度的參考判定標準,靜脈壓越高,指紋充盈度越大,就越向指尖方向延伸,心力衰竭越重,預后多不佳。指紋的色澤與靜脈血中還原血紅蛋白的濃度成正相關[2]。如小兒熱盛傷津,血液濃縮,血流緩慢,指紋色紫;小兒貧血時,紅細胞以及血紅蛋白減少,指紋色淡。

2.5 洞察病變趨勢,預測疾病傳變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且肌肉柔弱,不耐風寒,五臟六腑氣弱,間有穢濁吸入,即是三焦受邪,故小兒易患溫熱病。正如葉天士所言:“小兒熱病最多者,以體屬純陽,六氣著人,氣血皆化為熱也,……。”小兒溫熱病更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洞察病變順傳或逆傳的發展趨勢。順傳表示病情的漸進性,疾病按一般淺深層次而傳變,由輕轉重,無急劇變化,預后亦較好;而逆傳則表示病情的暴發性,病情急劇變化,并見心神方面的病變,如神昏譫語,伴舌蹇肢厥,舌紅絳等,病情較重,為病至逆者。如麻疹為麻毒時邪外襲,早期主要表現為肺衛癥狀,見發熱,咳嗽,噴嚏,流涕等,隨即時邪由衛入氣,由肺及脾,正氣驅邪外達,則見皮疹出現,疹透邪泄,熱退身涼,此為順傳;如正虛不能托邪外泄,或護理不當,或邪毒過重,則易出現逆證,麻毒時邪內陷心包,疹出復隱,神昏,肢厥。臨床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防其逆傳。

3 根據時間節律特點,觀察病變規律

人體生理病理活動與環境、疾病的種類以及時辰、氣候、季節有關,并隨自然界的變化呈現出多種節律性,能把握時間及疾病的節律性特點,觀察病情變化,掌握病變規律,可提高護理效率和護理質量。小兒為“純陽之體”,“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故小兒易發熱,且體溫常于下午或夜晚明顯增高,發熱患兒應特別注意午后及夜間的體溫變化;支氣管哮喘多于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發生,且在一天中深夜24時~次日3時(子、丑時)發作頻繁,多與小兒肺氣不足,衛表較虛,抵御能力弱,冬春季或夜間寒邪較盛,寒邪易襲肺衛,引觸伏痰有關。故須加強易發時段的巡視,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并結合發作特點適時采取相應措施,以防止發作。

4 注意情緒變化,重視心理護理

情志因素固然是成人的主要致病因素,但也不應忽視對兒童的影響,汪廷珍按《解兒難》謂:“小兒但無耳,喜怒悲恐,較之成人更專且篤,亦不可不察也。”小兒神氣怯弱,情緒相對不穩定,如見非常之物,不識之人,或身處特殊環境及進行各種診治都易造成恪忤、中惡癥,或因疾病原因而產生煩躁、焦慮和緊張感,情志影響可導致體內氣血失常,臟腑功能紊亂,從而影響療效。因此,醫護人員應針對小兒心理特點,避免外界刺激,密切注意小兒的情緒變化,多觀察,多動手,多思考,多與陪床者交談,以獲得患兒的心態信息,并主動、熱情、積極、耐心、關心患兒,語言親切,體貼入微,操作時動作輕柔,以取得患兒的信任,調動其自身的積極因素及機體的免疫能力,使患兒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

總之,運用中醫基本理論和現代科學技術,掌握具有兒科特點的病情觀察原則和方法,準確獲得臨床辨證施護的第一手資料,有利于提高兒科臨床護理質量。

篇3

患者男,35歲。診斷是猝死:心肺復蘇術后。患者于2014年10月26日3時左右家屬發現其神志不清、躁動不安,即撥打120急診,期間患者神志轉清。患者入院后2次出現神志不清、抽搐、心跳、呼吸停止等上述癥狀,給予氣管插管、胸外按壓、腎上腺素強心、地西泮控制抽搐等積極搶救處理,復蘇成功后,逐漸恢復自主呼吸及心率。經我心內科會診后診斷為“Brugada綜合征”,故轉入我科進一步治療,于10月27日行ICD植入術。經過精心的治療、觀察和護理,術后1w出院。

2 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 由于本病猝死率高.絕大多數抗心律失常藥物不可預防其發作。該患者既擔心自己的疾病,又對ICD植入術不了解。并要負擔昂貴的治療費用,因而存在明顯緊張、恐懼、沮喪及憂郁心理[4]。對此我們主動給患者做心理疏導。通過多次與患者及家屬交流、溝通,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本病的可能原因、發作過程特點告知患者。講解ICD植入術的相關知識,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接受手術。

2.1.2病情觀察 因Brugada綜合征患者為SCD高危人群,且多在夜間深睡眠時發作,可能 與夜間迷走神經張力增加有關。因此,在ICD植入術前最重要的護理措施是高度警惕并預防患者猝死。各班護士嚴密觀察尤其是夜間觀察患者有尤胸悶、心悸等不適癥狀。

2.1.3常規準備 向患者講解術后配合的重要性,術前訓練床上大小便,去導管室前排空大小便,以利于術后的配合。

2.2術后護理

2.2.1和術側上肢活動 術后絕對臥床,術側肢體制動,指導患者術側上肢腕關節及肘關節適度活動,避免肩關節上舉及外展

2.2.2傷口護理 術后傷口砂袋壓迫6~8h防止血腫形成,期間嚴密觀察有無紅腫、滲出、傷口有無疼痛,皮膚變暗變紫情況。

2.2.3心電監護 術后連續心電監護,密切監測脈搏、心律、心率的變化,及時發現有無電極移位或起搏器功能障礙。

2.2.4飲食及排便 高維生素、高蛋白質、粗纖維、易消化飲食,可預防便秘。避免床上便用力過猛,使電極脫位。

2.2.5心理支持 雖然ICD能迅速有效地轉復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預防心臟性猝死的發生,但反復放電,患者可發生明顯不適感,胸部有發熱、觸電甚至瀕死感覺,且患者大多數是在清醒狀態下被電擊,容易產生緊張、焦慮、恐懼和憂郁等異常心理。所以要告知患者ICD產生的電量非常小,不會對人體有不利影響,幫助患者進行日常生活指導,使患者解除思想顧慮。

2.3出院指導 術后的1個月內不宜淋浴;3個月內術側手不提重物、不上舉過頭部,盡量穿開衫、穿脫衣服時注意先穿后脫的原則;最初 1~3 個月,要避免劇烈運動,一般日常活動沒有關系,適度的體育鍛煉如散步,慢跑也可以。需要注意的是,起搏器植入側的上肢要避免過度外展、上舉,以免影響ICD功能或使電極脫落[5]。①妥善保管起搏器卡,外出時隨身攜帶,便于出現意外時為診治提供信息;②避免使磁鐵靠近起搏器,包括磁療健身器械;③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應遠離電臺發射站、電視發射臺、轉播車、發射機、雷達、馬達、內燃機、高壓電場、變壓器、發電廠的發電車間、電弧焊接、醫院的磁共振儀等強磁場和強電場;④起搏器患者應盡量避免手機靠近起搏器,打手機時最好使用對側手,并使手機與起搏器的距離保持在15cm以上;⑤出院后1、3、6、12個月定期到醫院復診,以后每隔1年復查1次,5年后每6個月復查1次。當電池即將耗盡前隨訪1次/w。

3 小結

Brugada綜合征猝死率高,ICD是目前唯一被證實能預防Brugada綜合征猝死的有效方法,所以在植入ICD術前必須密切觀察病情,做好猝死相關的急救護理,隨時應對病情變化。植入ICD后,注意肢體活動,功能鍛煉及相關隨訪。

參考文獻:

[1]馬業新,曾和松.心血管病診療指南[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180-181.

[2]郭榮,徐啞偉.brugada綜合征的研究現況[J].中國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10,24(2):105-106.

篇4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660-01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種心臟結構或功能性疾病導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損而引起的一組綜合征,為各類心臟病發展到嚴重階段的共同表現,其病情復雜,臨床發病率高,病死率高。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托拉塞米注射液配合綜合的護理措施治療CHF患者31例,療效滿意,現將護理工作體會總結如下。

1治療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62例均符合符合世界衛生組織CHF的診斷標準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1例,對照組31例。兩組病例在年齡、性別、病情、病程、原發病等方面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對比性。

1.2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臥床休息、吸氧、ACEI類、洋地黃藥物及消除誘因等常規治療措施。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托拉塞米注射液靜脈注射,每次10mg,2次/日,兩組患者連續治療7天后觀察療效。

1.3療效判定 顯效:心功能改善2級或以上;有效:心衰癥狀及體征減輕,心功能改善1級;無效:心功能改善不足1級,或癥狀及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

2 結果 兩組治療結果見表1。

3.1一般護理 密切觀察患者心率、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脈壓差等生命體征變化情況,保持病室環境安靜、舒適,盡量減少家屬及親友探視。建議患者適當控制體力活動,避免勞累,減輕心臟負擔。注意觀察患者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的性質及程度、有無發紺、患者未梢循環、血氧飽和度等情況,定期測體重,禁煙酒,保持大便通暢,詳細記錄患者24h出入液體量。定期檢測電解質、血糖、腎功能、血脂。如患者出現嚴重低血壓、心率增快、頭暈、惡心嘔吐,及時報告醫師。

3.2用藥護理 嚴格執行醫囑,確保患者用藥準確無誤,嚴密觀察用藥前后患者癥狀、體征變化,并做好記錄。如患者出現頭痛、眩暈、疲乏、食欲減退、肌肉痙攣、惡心、嘔吐、高血糖、高尿酸血癥、便秘和腹瀉等不適情況時及時與醫生聯系給予相關處理。

3.3吸氧護理 患者入院后立即給予持續低流量吸氧以減輕缺氧癥狀,吸氧期間按時巡視病房,保持輸氧管通暢。根據患者病情及時調整氧流量,對于重度心衰患者應高流量、高濃度給氧,必要時可在濕化瓶內加入20%~30%酒精濕化吸氧。

3.4飲食護理 飲食營養應均衡合理,宜進食清淡、低鹽、低脂、低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飲食,以少食多餐為原則,每餐不宜過飽。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禁煙酒,多食粗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防止因用力排便誘發或加重心力衰竭。

3.5心理護理 因本病反復發作,病程漫長,患者容易產生煩躁、緊張、焦慮不安、失眠、抑郁等心理,護理人員應態度和藹,尊重患者, 進行適當的心理護理,減輕患者的緊張情緒,對患者多加安慰和開導,向患者合理解釋病情,耐心介紹本病因、發展規律及預防措施,解除患者的精神負擔。

3.6健康指導 加強衛生宣教,預防疾病復發,囑患者出院后注意休息,預防感染,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避免情緒激動,保持心情愉快,保持大便通暢。戒煙酒,一旦出現胸悶、心悸、喘促、呼吸困難等癥狀及時到醫院就診。

4討論

篇5

腦出血是指腦實質內血管破裂所致的一種急性腦血管病變。此病發病急驟,病情危重,變化迅速,并發癥多,是死亡率比較高的疾病之一。因此,護士熟練掌握腦出血患者的護理要點,認真細致的觀察病情,及時準確處理,有效地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幫助患者安全渡過危險期,起著重要的作用。

高血壓腦出血的護理一直是神經外科護理的重點和難點,其病死率和致殘率極高。2009年9月~2011年9月對21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進行治療護理,效果滿意。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急性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210例,均符合第4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高血壓腦出血”診斷標準。其中男120例,女90例;年齡35~78歲,平均53歲;均有高血壓病史,伴不同程度的頭疼、嘔吐、意識障礙、肢體癱瘓、失語、大小便失禁等;CT檢查:額葉出血68例,顳葉出血59例,基底節區出血82例;出血量30~110ml;發病時間1小時~7天。

危重期的護理

以維持生命體征的穩定為主:⑴制動:安慰患者,囑其保持安靜,就地搶救,減少搬動。取平臥位,頭部略高,并偏向一側,頸部后仰。急性期絕對臥床休息,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搬動,防止再度出血。⑵維持有效地呼吸功能。清除口鼻腔內異物,舌后墜者用舌鉗拉出,吸氧,呼吸不規則時可行氣管插管,呼吸機控制呼吸。⑶降低顱內壓,以20%甘露醇250ml,15~20分鐘內快速靜滴,配合速尿運用可增強療效。⑷降壓:血壓明顯升高者,采用靜脈泵入硝普鈉控制血壓值,半小時后根據血壓情況重復使用或用其他藥物迅速降低過高血壓,減少繼續出血。⑸急救觀察:動態觀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體征,頭痛、肢體活動等情況每15~30分鐘1次,發現病情變化及時報告。1意識觀察:大多數腦出血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它的改變多較瞳孔早。意識變化。意識變化是判斷腦水腫和顱壓高低的指征之一,反映了顱內出血量及病情的輕重,可用簡單的問話和刺激試角膜反射,針刺皮膚或壓眶上神經反應來判斷患者的意識障礙程度。2觀察瞳孔變化:觀察兩側瞳孔的大小,是否等大等圓和對光反射情況,如一側瞳孔擴大,對側肢體癱瘓,多表示對側有血腫存在,可能引起腦疝;雙側瞳孔縮小,表示腦干受損;雙側瞳孔擴大、固定,各種發射消失,往往是臨終癥狀,需刻不容緩地進行搶救。3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體溫、脈搏、呼吸、血壓是機體內在活動的客觀反應。血壓可以反映顱內變化。顱內壓增高時血壓升高。血壓過高又可引起再次出血。血壓過低又使腦供血不足,一般維持血壓在150~165/67.5~75mmHg。脈搏細弱不規則,可有循環衰竭的現象。呼吸的觀察應注意頻率、深淺度,有無鼾聲樣和抽泣樣呼吸。不規則的呼吸和呼吸變慢是顱內壓增高的特征。出現呼吸節律平整,同時血壓下降、脈搏減弱而不規則是呼吸衰竭的臨終表現;腦溢血及蛛網膜下腔出血早期可能有低熱,但在發病早期體溫急劇上升,半小時內突然升到39.5℃,以上應考慮中樞性高熱,提示病情危重。4及時發現腦疝前驅癥狀:腦疝前驅癥狀表現為劇烈頭痛、頻繁嘔吐、煩躁不安,意識障礙進行性加重、瞳孔大小不等,若出現一側瞳孔擴大、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即為腦疝癥狀,發現上述現象應立即通知醫生及時進行搶救,靜脈注射20%甘露醇250ml加速尿40ml,15~20分鐘滴完。

預防并發癥,做好基礎護理

篇6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01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355-01

冠心病已成為威脅我國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是人類心腦血管疾病中的常見病。冠心病的介入治療作為臨床上一種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以及主要的診斷方法,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并發癥,因此在手術后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的觀察護理將對其并發癥的發生及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1]。介入治療術是一種心臟導管技術,主要是經手腕上的橈動脈或大腿根部的股動脈,臨床上大部分進行橈動脈,極少數為股動脈;目前治療冠心病的有效方法就是對冠心病介入治療,它的優點就是相對安全、創傷小及療效好等,并可改善患者心肌缺血、減少冠心病的死亡率、緩解胸痛癥狀以減少心肌梗死的發生及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介入治療的護理工作影響介入治療的成功及預防,并是減少并發癥的關鍵。本文主要對我院120例冠心病介入治療后患者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措施的報道,如下。

1資料及方法

選擇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接受冠心病介入治療的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進行了皮腔內冠狀動脈的成形術以及支架的植入手術,其中男性患者96例,女性患者24例,入組患者的年齡在30-80歲,平均年齡為587歲。其中不穩定性心絞痛90例,陳舊性心肌梗死6例,急性心肌梗死24例,;內支架植入術82例,冠脈造影38例。

2術后觀察

術后觀察患者(HR、R、Bp、SpO2)生命特征,主要觀察患者有無并發癥(迷走神經發射、出血血腫及血栓)。及時做好預防及護理措施。

3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

31出血的預防與護理出血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操作太急或手術時間過長、穿刺部位不當、較大號血管鞘、患者凝血功能障礙、壓迫止血不充分及血壓太高等。雷利華等[2]通過對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圍手術期處理中報道,如果發現患者穿刺點出血,應迅速重新壓迫,停止使用抗凝藥物,經停用抗凝藥及對癥止血治療后出血可停止。直至無出血后用繃帶加壓包扎,并囑咐患者大小便或咳嗽時注意保護壓迫穿刺點,減輕手術部位的張力。葉任高[3]通過內科學的研究中報道,導致出血的原因包括嘔血、咳血、皮下血腫、便血、血尿及無皮膚黏膜瘀斑。由于以上各種原因,因此對于患者出血的預防與護理必須密切觀察術后患者的面色有無變化,脈搏的跳動是否規律,血壓是否正常,更換敷料時要注意觀察有無滲血或者傷口是否有出血的情況發生,以防患者由于穿刺口處的出血量過多而引發患者出現低血容性的休克。

32局部皮下血腫預防及護理引起局部皮下血腫的主要原因就是動脈壓迫止血的方法不正確。王蘋等[4]通過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和護理中報道,經橈動脈途徑穿刺可減少出血及血腫的發生率。孫瑩等[5]通過冠脈造影及支架術后低血壓的原因及護理中指出,局部皮下血腫不用特殊治療手段,一般可自行吸收,面積大者可在手術后24-48h輔以熱敷或頻譜儀局部照射,均可自行吸收,較大的皮下血腫需手術取出,穿刺點拔針后局部加壓包扎,術后24h內觀察患者局部情況,囑咐患者不能劇烈活動,15-30min觀察1次,足背動脈搏動是否降低或消失,皮色是否蒼白及皮溫高低,穿刺側有無疼痛及感覺障礙。上述若有異常應該及時告知醫生。

33血栓形成預防及護理冠心病介入治療后造成血栓形成的原因可能是長時間或過緊壓迫患者的穿刺部位局及患肢制動時間等因素有關,因此為了防止患者血栓的形成,護理人員必須及時地觀察患者的意識是否清醒、四肢末梢的顏色是否有改變、足背動脈搏動性有沒有出現不足、以及患者的活動情況及患者體溫等。羅培等[6]通過對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癥患者中報道,支架內血栓的早期危險因素包括中斷抗血小板治療、鈣化病變、低射血分數、腎功能不全、長支架及胰島素依賴的糖尿病等有關。急性期患者應臥床休息,減少患肢活動,防止栓子脫落,抬高患肢高于心臟水平,促進靜脈回流。對手術后進行抗凝治療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對其凝血功能密切觀察,讓患者在可承受的范圍內逐步下床進行活動,做到勞逸結合;同時在植入支架的24小時或者14天之內是血栓形成的高發階段,在該時期內更應該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心絞痛等癥狀,若有此癥狀出現,應立即引起重視。

34尿潴留的預防及護理尿潴留是手術后及麻醉后的常見病。盧瑞華等[7]通過對冠心病介入治療后尿潴留的相關因素研究報道,經介入治療術后,尿潴留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穿刺處用砂袋壓迫、制動,患者不習慣床上排尿,導致排尿困難而出現尿潴留。姜風華等[8]通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冠心病并發癥的防治與護理中報道,在介入治療前應對患者指導并訓練患者床上排尿,術后排尿困難者可誘導排尿,如會陰沖洗,必要時給予導尿。王光祥[9]通過對急性尿潴留的診治及護理中報道,排尿困難患者,也可進行熱敷及按摩膀胱,促進尿液流出。

35迷走神經反射性低血壓預防及護理主迷走神經反射性低血壓發生的可能原因是由于各種刺激因素作用于皮層中樞和下丘腦,使膽堿能植物神經的張力突然上升,引起內臟、肌肉、小血管強烈反射性擴張,導致血壓急劇下降,心率迅速減慢[10]。出現迷走神經反射性低血壓時主要有以下癥狀:血壓下降,出冷汗、脈搏細弱、心率

36拔管綜合癥的預防和護理拔管時按壓傷口力度要適宜,以能接觸到足背動脈搏動為標準準,如果兩側股動脈有傷口時,禁止同時拔管按壓,對痛感閾值較低的患者可在傷口皮下注射利多卡因60-90mg局部鎮痛。拔管過程中,應及時做好護理工作,掌握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特征,使患者安全度過手術期,拔管后30min內,應密切觀察心電圖及血壓心率的變化。

4結論

冠心病介入治療技術越來越成熟,特點是療效好,恢復快、損傷小、患者易于接受。但介入治療術后的并發癥應密切注意觀察,及時發現各種并發癥,從而使患者安全度過圍術期,盡快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1]錢學賢,戴玉華,孔華宇現代心血管病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580

[2]雷利華,邱強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圍手術期處理[J]中國綜合臨床,2002,18(9):786-787

[3]葉任高內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68

[4]王蘋,王青經皮冠脈介入治療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和護理[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02,11(5):465

[5]孫瑩冠脈造影及支架術后低血壓的原因及護理[J]現代護理,2005,11(9):706

[6]羅培,王齊兵,徐世坤,等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圍術期死亡原因分析[J]中國臨床醫學,2010,17(6):789-790

[7]盧瑞華,牟小軍冠心病介入治療后尿潴留的相關因素研究[J]實用護理雜志,2000,16(10):13-14

篇7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7526(2012)04-0235-02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根據我校醫務室2009~2011年夏季昏厥的65例患者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對各類昏厥患者進行的診斷合并用藥治療中發現:特別是由中暑引起的昏厥現象用藿香正氣水輔助水鹽進行及時治療效果明顯,但治療前后24小時醫務室的護理是患者治愈的關鍵。

1.2 方法:對65例患者用以“藿香正氣水”輔助水鹽進行治療中暑引起的昏厥,效果明顯,治愈率達63例,總有效率達96.9%,但2例患者出現反復性嘔吐,疑似“熱傷風”癥狀,后經散發患者體內的熱能,進行物理降溫,1例癥狀較輕的患者適當服些感冒藥,兩日后痊愈。另1例患者由于較重的暑熱感冒,對其輔以中藥內服進行治療后,強調醫務室內病床修養至24~48小時觀察和護理。具體措施:做到醫務室的開窗、通風,盡量不開空調等,另外每8小時對其體表進行溫水搽拭身體的物理降溫。

2 結果

根據對1例重癥患者的護理措施干預,患者24小時內查測體溫明顯降溫,嘔吐現象好轉,30小時后離開醫務室回到宿舍進行休息。綜上,夏季高溫天氣下,如遇昏厥現象發生的患者,應及時到醫務室就診,對重癥患者,或反復病發的患者而言服藥后24小時內護理的措施是治愈的關鍵。

3 討論

中暑是夏季典型的氣象過敏反應。產生中暑的因素除了氣溫外,還與濕度、日照、勞動強度、高溫環境暴露時間、體質強弱、營養狀況、水鹽供給以及健康狀況有關。此外,年老、體弱多病、肥胖、饑餓等均可能是中暑的原因。其癥狀為高熱、無汗及昏迷。如不趕快救治,很快會發展出現全身抽搐、心律失常、腦水腫、休克甚至死亡。中暑根據發生癥狀可分為中暑高熱、日射病、中暑痙攣、中暑衰竭等類型。

3.1 中暑癥狀類型

3.1.1 先兆中暑:在高溫下作業,出現大汗、口渴、頭昏、眼花、胸悶、惡心、四肢無力及發麻、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體溫正常或略高(37℃以下),稱先兆中暑。

3.1.2 輕癥中暑:除上述表現外,尚有下列癥候群之一而不能繼續勞動者,體溫在38℃以上;有面色潮紅、皮膚灼熱等現象,有早期周圍循環衰竭的表現,如面色蒼白、嘔吐、皮膚濕冷、血壓下降、脈搏細數等。如能及時處理,數小時內可恢復正常。

3.1.3 重癥中暑:凡有上述癥狀,并伴有昏厥、昏迷、痙攣,或一日內不能恢復者。

發現中暑病人可進行以下處理:立即離開高溫環境,到陰涼通風處安靜休息;鼓勵病人喝些淡鹽開水或其他含鹽的清涼飲料;可選用十滴水、藿香正氣水等。情急之下可以掐人中穴;病人發高熱,可用冷水浸濕的毛巾敷頭部、頸、腋下、腹股溝等大血管經過的部位,或以冰水擦身,輔以電風扇吹風,幫助降溫;先兆中暑及輕癥中暑經過上述處理后,一般能夠緩解。如病人出現高熱不退、神志不清、抽搐等重度中暑癥狀,應立即送醫院急救。

3.2 夏季中暑預防措施:一是注意收聽高溫預報,合理安排作息時間。遇高溫天氣,尤其是每天的11點至14點,盡量減少外出,適當午睡,飲食宜清淡,多喝些淡鹽開水、綠豆湯,每天勤洗澡、擦身。二是野外工作、外出旅游、觀看露天體育比賽時,一定要帶上防暑工具,如遮陽傘、太陽鏡等,不要長時間在太陽下曝曬,注意到陰涼處休息,年老體弱者外出一定要有家人陪同。需要注意的是,常有病人將夏季時發生的發熱、頭痛、全身乏力都當成中暑,這是不正確的,往往他們只是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除了有發熱、頭痛、全身乏力的癥狀外,大都有畏寒、鼻塞、流涕、咽喉疼痛、咳嗽、全身酸痛等癥狀,患者發病前無高溫勞作史,須予以區別治療。

3.2. 1夏季防止熱傷風:暑天感冒俗稱“熱傷風”。夏季天氣炎熱,為了散發體內的熱能,人體的表皮血管和汗腺孔擴張,出汗很多。入睡后易使身體受涼而發生感冒。暑天感冒,病情較輕的一般無發熱及全身癥狀,或僅有低熱、頭痛、全身不適等癥狀;病情較重的常有高熱,而且出汗后熱仍不退,并伴有頭痛、沉重如裹、身體酸懶、倦怠無力、口干但不想喝水、小便黃赤、舌苔黃膩,有些患者還會出現嘔吐或腹瀉等。對于暑天發生的感冒,病情較輕的可適當服些感冒藥,一般兩三日即可痊愈。對于較重的暑熱感冒可用中藥治療。預防暑熱天感冒,主要是鍛煉身體,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使身體能夠適應暑天的多變性。要隨早晚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服。

3.2.2 夏季冷飲要適量慢吃:夏季吃冷飲、冰鎮食品是可以幫助我們抵抗暑氣的,但冷飲、冰鎮食品怎么吃,吃多少,那是有講究的。大家覺得吃得又急又多暑氣就降得快,其實這樣更容易讓身體中暑。大量冰冷的食品和飲料進入體內后,人體某些地方的溫度的確會很快降下去一些,人也覺得清爽舒服了,可這么快的速度身體就吃不消了,腸胃系統肯定要受到影響的,這也間接導致身體其它功能的發揮受挫,暑熱更易侵入人體,中暑也就更容易發生了,冷飲、冰鎮食品可以吃,但要適量的、慢慢的吃!

3.2.3 學會自我調節心理中暑:每年到高溫天氣時,總有一部分人會出現“心理中暑”的情況。心理中暑是指在炎熱天氣時,一些人出現的抑郁、焦慮、煩躁、情緒低落等不良反應。對此,出現心理中暑時,最好的方式就是進行自我調節。因為氣候更替不會變化,我們能改變的只能是我們對待事物的心態。所謂“心靜自然涼”,在氣溫高熱時,我們更應該保持良好的心態,以積極的態度對待高溫下出現的工作、學習上的麻煩事。若是心理中暑的情況持續時間較長,癥狀逐步加重,則需視情況找心理醫生診治。

3.2.4 發現中暑迅速撤離高溫環境:一旦發現中暑,如果中暑者的癥狀并不嚴重,只出現簡單的頭暈、口渴、無力等情況時,要及時將中暑者撤離出高溫悶熱的環境,可選擇一個通風較好的地方讓其休息,為其提供適當的飲品。救助者也可以給中暑者飲用藿香正氣水等中藥解暑,在其額頭、太陽穴等部位涂抹 清涼油。重癥中暑者則需盡快送醫。

參考文獻

篇8

1 腦卒中患者發生吸入性肺炎的常見原因

1.1 腦卒中 腦卒中患者易出現吞咽困難、意識障礙,認知障礙,這些因素易導致誤吸而發生吸入性肺炎。吞咽功能障礙是腦卒中患者的常見癥狀,也是導致吸入性肺炎的重要原因。有報道顯示[4]臨床上多達70%的卒中患者存在吞咽困難,王霞等[5]對132例急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早期標準吞咽功能評估,發現其發生率高達52%。Katzan等[6]調查發現腦卒中后吞咽困難發生率可高達64%~78%。腦卒中患者發生吞咽困難的主要原因為腦卒中后雙側皮質腦干束損害導致假性球麻痹、或者腦干(延髓)梗死,導致真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難、飲水嗆咳造成誤吸而發生吸入性肺炎。

意識障礙常見于腦干(橋腦中部以上)、丘腦、大腦半球大面積梗死或出血的腦卒中患者,提示中樞神經系統嚴重受損,患者吞咽反射、咳嗽反射減弱或消失,呼吸道清除或防御功能減弱,口鼻腔分泌物不能及時咳出導致誤吸而發生吸入性肺炎。

認知障礙也是腦卒中常見癥狀之一,大面積、多發性、額顳葉等關鍵部位的梗死或出血,常有認知障礙,嚴重者有癡呆。認知障礙尤其癡呆患者,對進食的時機、量、性狀、速度缺乏正確的判斷,又反應遲鈍,吞咽發射減弱,易出現誤吸而發生吸入性肺炎[7]。

1.2 腦卒中患者一般狀態 高齡是腦卒中的危險因素,腦卒中患者的平均發病年齡為67.37歲[8],而年齡和卒中后肺炎相關,Kown等[9]研究發現65歲以上的腦卒中患者發生肺炎的比率隨年齡增加,年齡每增大1歲,肺炎發生率增高2%。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吸煙是腦卒中的常見危險因素,腦卒中患者高血壓伴發率達81.1%、糖尿病為54.4%、高血脂為68.4%、小于50歲腦卒中患者吸煙約占63.9%[10]。研究發現高血壓、糖尿病、吸煙、防御功能、肺部基礎病變、低蛋白血癥等因素與腦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密切相關[11]。由于腦卒中患者年齡大,基礎疾病較多,機體免疫力下降,易并發吸入性肺炎。老年人因退行性變化,牙齒間隙變大,易引起食物嵌塞,口腔、咽部分泌物中存留大量致病菌,易隨誤吸導致吸入性肺炎[12]。

1.3 護理相關因素 包括飲食的選擇、、鼻飼、吸痰等與吸入性肺炎的發病有十分密切的關系。腦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礙表現為吞咽液體比固體食物更困難、飲水嗆咳,因而,飲食選擇應避免稀薄以減少誤吸。而不當也是造成老年人吸入性肺炎的原因之一,平臥位加上老年患者食管下端括約肌屏障作用減弱,食物容易反流發生吸入性肺炎。對于吞咽困難的腦卒中患者,鼻飼是提供營養,減少患者誤吸的重要措施,但鼻飼護理不當,包括:一次鼻飼量過多、速度過快、胃管置入深度不夠、移位,也可導致食物反流造成吸入性肺炎。吸痰是減少反流和減輕誤吸的必要手段,但吸痰方法不當亦可導致誤吸引起或加重吸入性肺炎[13]。

家屬對腦卒中、吸入性肺炎的認識不足,如盲目認為自己進食比鼻飼好,稍能進食就排斥鼻飼,進食的量以為越少越不易嗆咳,進食越稀薄越易下咽等,也是造成患者誤吸而發生吸入性肺炎的原因[13]。腦卒中患者神經肌肉損傷、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食管下括約肌、胃平滑肌收縮無力、活動不協調等均可增加發生食物反流的機會[14]。

1.4 藥物因素 脫水劑可造成支氣管分泌物黏稠,使其排出困難;鎮靜藥能夠抑制呼吸和呼吸道保護性反射;糖皮質激素可抑制免疫功能,導致二重感染;廣譜抗菌藥物的應用可改變患者機體的正常菌群結構,導致氣道細菌定植,耐藥菌株出現;這些因素可使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上升[15]。

2 腦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診斷

臨床診斷標準:卒中發生后胸部影像學檢測發現新出現或進展性肺部浸潤性病變,同時合并2個以上臨床感染癥狀:①發熱≥38 ℃;②新出現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癥狀加重,伴或不伴胸痛;③肺實變體征和(或)濕啰音;④外周白細胞≥10×109/L或≤4×109/L ,伴或不伴核左移。同時排除與肺炎臨床表現相近的疾病如肺結核、肺部腫瘤、非感染性間質性肺病、肺水腫、肺不張、肺栓塞等[16]。

腦卒中吸入性肺炎病原學診斷發現以革蘭陰性細菌為主。吸入性肺炎患者痰細菌培養結果顯示:革蘭陰性桿菌占54.2%:依次為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肺炎克雷伯桿菌;革蘭陽性球菌占23.2%:依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及腸球菌屬;假絲酵母菌占22.6%[17]。卒中后吸入性肺炎患者檢測結果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占65.2%;革蘭陽性球菌19.6%;真菌15.2%;混合感染40.2%;其中革蘭陰性桿菌以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屬多見,且耐藥率較高[18]。

3 腦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的預防

早期采取措施預防吸入性肺炎的意義較發生后治療大,早期干預不但可以預防吸入性肺炎發生,還可以提高腦卒中患者生存質量,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降低醫療費用。

3.1 早期評估患者吞咽功能、意識障礙、認知功能 進行意識障礙和認知功能評定是所有的腦卒中患者入院后必需的檢測。意識障礙可采用GCS、ICS和APACHE Ⅱ臨床評分量表[19],認知功能可選用MMSE,通過早期評估可明晰患者的意識狀態和認知功能,有意識障礙或重度癡呆患者予以鼻飼、或根據病情予以胃腸外營養支持,其他患者進行吞咽功能的評估。評估吞咽功能的方法有洼田飲水試驗,其簡便易行,故臨床常用;吞咽試驗聯合脈沖氧飽和度監測能有效評估患者是否存在吞咽障礙,準確率高達95%,而且發現隱性誤吸的概率比單純飲水試驗更高[2022]。B超可檢測腦卒中后吞咽困難患者舌運動,對人體安全,短時間內能反復檢查,能在床邊進行[23]。吞咽功能評估可以早期發現誤吸,盡早采取對策,減少了吸入性肺炎的發生。

3.2 適宜的飲食護理和進食 適宜的飲食護理和良好進食可以減少誤吸而減少吸入性肺炎的發生[24]。腦卒中患者的食物形態根據其吞咽障礙程度選擇,原則是先易后難。先選擇密度均勻、有適當黏性又不易松散變形、不易在黏膜上殘留的食物,然后過渡到糊狀,當吞咽功能有明顯改善時改為碎狀食物,最后普食和液狀食物。食具應選擇薄而小的勺子,從健側喂食,盡量放在舌根處,使患者容易吞咽。一次進食量先少量(3 mL~4 mL),然后酌情增量。進食視病情而定,能坐起的患者取軀干垂直頭稍向前20°、身體也可傾向健側30°,這樣,可達到最大氣道保護,防止誤咽;臥床患者一般床頭抬高30°仰臥頭前屈,偏癱側肩部用軟枕墊起,家屬于患者健側喂食,可以減少食物向鼻腔逆流和誤吸,進食結束后應抬高床頭30°~45°保持30 min防止食物返流[25]。胃食管反流發生誤吸時極易導致吸入性肺炎,因此在觀察護理中要有高度的預見性。應當密切觀察腦卒中患者的意識、吞咽、咳嗽、咳痰情況以及胃食管反流的自覺癥狀,如胃灼熱、反酸、胸骨后燒灼、咽部不適等,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誤吸[26]。

3.3 正確鼻飼 鼻飼前要回抽胃液,確保鼻飼管在胃內;痰多、或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的病人,在鼻飼前給予翻身拍背、吸痰。鼻飼時,抬高床頭30°~ 45°或半臥位;一次鼻飼量不超過300 mL;若鼻飼時發生誤吸,應立即停止鼻飼,右側臥位,吸出氣管內吸入物。鼻飼后,保持半臥位30 min,鼻飼后30 min內避免深部吸痰引起劇烈咳嗽而致食物反流、誤吸。更換鼻胃管時應將管口折住,迅速拔出,以免胃管內殘留食物誤入氣管[27]。

3.4 加強口腔護理、促排痰 口腔護理能減少病原微生物在口咽部的寄生數量,有助于提高咳嗽反射敏感性,同時提高口咽部感覺神經對刺激的敏感性和咳嗽中樞的敏感性,減少吸入性肺炎的發生[28]。促排痰可以減少吸入性肺炎的發生[29],引流如側臥位、翻身、拍背可以促進排痰;痰量較多又不易引流者可借助負壓吸引排痰;痰液過多有阻塞氣道導致窒息可能時,予氣管切開、氣道濕化和吸痰,以利痰液排出。

3.5 吞咽困難的治療

3.5.1 吞咽的康復訓練 改善吞咽功能的訓練方法包括:咽部冷刺激與空吞咽、模擬空吞咽訓練、屏氣發聲運動、頰肌的訓練、觸覺味覺刺激、刺激舌的運動、咳嗽訓練等[30,31]。楊素紅[25]對腦卒中伴吞咽障礙患者進行攝食前及攝食訓練,發現可改善腦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生存質量。郭英俊等[32]每日對腦卒中吞咽困難者攝食吞咽障礙的各個部位進行訓練,并適當選擇食物、餐具及一口量,發現可防止誤吸。劉麗芳等[33]對輕、中、重度腦卒中伴吞咽困難患者予不同的康復護理訓練,減少了吸入性肺炎的發生。

3.5.2 吞咽困難的物理治療 Claire等[34]認為神經肌肉電刺激是治療腦卒中后吞咽困難的有效方法,這種方法將電極作用于頭頸部肌肉群,通過電極產生的脈沖刺激萎縮或輕偏癱的肌肉組織而達到治療效果。超聲波治療產生作用的基礎是其溫熱、機械及理化等效應,超聲波由聲能轉變為熱能,局部腦組織的溫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環及腦細胞營養狀態。李華洋[35]研究發現其療效優于單純的康復訓練,能促進吞咽功能恢復,減少吸入性肺炎發病率。導尿管球囊擴張術對由于腦卒中、腦外傷、腦腫瘤引起的神經源性環咽肌失弛緩癥所致吞咽障礙療效顯著,該治療方法方便、無創、易操作,且無明顯不良反應[36]。高壓氧療法可改善微循環[37],保護病灶缺血半暗帶內神經細胞,促進神經細胞的功能恢復,同時降低吸入性肺炎發病率。

3.5.3 吞咽困難的中醫治療 吞咽困難的中醫治療以針灸最多見。王寶玉等[38]研究表明低頻電針配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吞咽困難,能有效恢復患者的吞咽功能,明顯降低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郭翔等[39]采用懸灸頸、頭部熱敏腧穴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結果發現治療組評估吞咽困難評價量表評分優于對照組,減少了吸入性肺炎的發生。舌下針傍針刺法、自然生物電推拿配合常規吞咽功能訓練治療能安全有效地改善吞咽功能,降低吸入性肺炎發生率[40,41]。

3.6 治療原發病、營養支持、合理用藥 對于老年腦卒中患者,保證每日所需熱卡及所需營養,通過鼻飼改善電解質紊亂、營養狀況、避免慢性消耗及誤吸,保護心、腎、肝臟等重要臟器功能,減少感染幾率[42]。對于腦卒中患者,應嚴格按臨床用藥指征合理用藥,慎用鎮咳、脫水劑。在未獲取細菌藥敏試驗結果前,可采取經驗治療,采用廣譜抗生素,待培養加藥敏試驗結果出來后再相應調整用藥。

3.7 醫護合作式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內容包括入院宣教、基礎吞咽功能訓練、、喂食注意事項、食物選擇、咽部滯留物的去除方法、出院宣教等。醫、護、患共同參與,相互協作,增進溝通,可使醫、護、患的關系更進一步融洽,打消患者的顧慮,使其主動配合治療及護理,從而降低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患者滿意度得到提高[43]。

4 結 語

卒中后肺炎的發生率較高,腦卒中的診斷、治療及護理各環節處理不當均可增加其發生率,臨床常將重點放在腦卒中及基礎疾病的治療,容易忽略腦卒中后吸入性肺炎這一隱患,導致患者死亡率及醫療費用的增加。目前已有一些關于腦卒中后吸入性肺炎的文章發表,但所述相關因素及預防策略大多不夠全面,且以具體護理方法為主。本文從腦卒中、老年因素及護理等方面全面敘述了卒中后吸入性肺炎的相關因素、診斷及預防措施,旨在提示醫務工作者積極控制吸入性肺炎相關因素,以降低腦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及腦卒中死亡率。

參考文獻:

[1] 龔杏月.腦卒中患者院內下呼吸道感染406例分析[J].山東醫藥,2003,43(31):3839.

[2] 楊云梅.老年吸入性肺炎的診斷與處理[J].中華危重癥醫學雜志,2010,3(3):150158.

[3] 許旺,陳麗君,黃曉波,等.老年吸入性肺炎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寧夏醫學雜志,2009,31(12):11351136.

[4] Power ML,Hamdy S,Singh S,et al.Deglutitive laryngeal closure in stroke patients [ 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7,78:141146.

[5] 王霞,梁卓燕,楊瑞萍.腦卒中合并吞咽困難的早期評估及治療[J].武警醫學,2008,19(5):436438.

[6] Katzan IL,Cebu l RD,Husak SH,et al.The effect of pneumonia on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acute stroke[J].Neurology,2008,60(4):620625.

[7] 董素琴.腦卒中吞咽困難致誤吸的原因及預防[J].全科護理,2009,7(10):26852686.

[8] 裴少芳,金興中,劉毅.腦卒中發病年齡變化趨勢及青年患者的危險因素分析[J].神經疾病及精神衛生,2010,10(3):263265.

[9] Kown HM,Jeong SW,Lee SH,et al.The pneumonia score:A simple grading scale for prediction of pneumonia after acute stroke[J].Am J Infect Contral,2006,34(2):6468.

[10] 謝淑萍,趙立杰.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和發病年齡等相關因素分析[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00,21(3):217220.

[11] 唐紅宇,楊期東,張智博,等.腦卒中患者血漿白細胞介素13 水平的動態變化[ 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2,35:151153.

[12] 張秀果,田悅平,曹奎粉,等.腦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危險因素分析及預防[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9(26):33743375.

[13] 張迎偉.腦卒中患者鼻飼與吸入性肺炎關系的探討[J].護理與康復,2007,5(5):344.

[14] 魏向東.急性腦血管病與植物神經功能障礙[J].臨床,1996,3 (3):149.

[15] 卓安民.腦卒中急性期病人下呼吸道醫院感染臨床分析[ J].感染雜志,2005,1:77 78.

[16]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hospitalacquired,ventilatorassociated,and healthcareassociated pneumonia[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5,171:388416.

[17] 鄭洪,陳佳寧,禹璽,等.老年患者吸入性肺炎臨床特點及病原學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8(3):372375.

[18] 戴莉莉.張舯.金燁.老年卒中相關性肺炎患者病原學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1,16(7):10401041.

[19] 馬永盛,陳亮,衣蘭凱.GCS和ICS及APACHEⅡ三種臨床評分對昏迷患者的預后評估[J].中國全科醫學,2008,11(19):17611765.

[20] Lim SH,Lieu PK,Phua SY,et al.Accuracy of bedside clinical methods compared with fiber optic endoscopic examination of swallowing(FEES) in determining the risk of aspiration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J].Dysphagia,2001,16(1):16.

[21] Chong MS,Lieu PK,Sitoh YY,et al.Bedside clinical methods useful as screening test for aspira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cent and previous strokes[J].Ann Acad Med Singapore,2003,32(6):790794.

[22] 賈海燕.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的評估和治療進展[J].國外醫學: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分冊,2002,29(2):119121.

[23] 蘇義基,周璐瑤,丁建新,等.B型超聲檢測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舌運動的臨床研究[J].醫學信息,2011,24(7):3234.

[24] 李來有,李欣.史欣.腦卒中相關性肺炎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23):124125.

[25] 楊素紅.32 例腦卒中患者吞咽障礙的早期護理干預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0,5(6):199200.

[26] 顏國慧,桑寶珍.腦卒中后胃食管反流預見性護理的應用分析[J].護理研究,2010,24(3):609610.

[27] 黎華.56 例腦卒中病人行腸內營養支持治療的并發癥護理[J].全科護理,2010,8(4):867868.

[28] 程建群.老年腦卒中患者預防吸入性肺炎的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13):3233.

[29] 徐娟.86例急性腦卒中并吸入性肺炎患者的診療體會[J].內科,2009,4(2):208209.

[30] 金玲.急性腦卒中致吞咽障礙的早期康復護理[J].基層醫學論壇,2009,13(1):4243.

[31] 劉軍.急性腦卒中攝食吞咽障礙的早期康復護理[J].中國民康醫學,2010,22(9):11871188.

[32] 郭英俊,王玲勉.急性腦卒中患者吞咽困難的早期護理干預[J].山西醫藥雜志,2010,39(12):12581259.

[33] 劉麗芳,王麗芳,張重梅,等.急性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J].河北醫藥,2011,33(4):631632.

[34] Claire L,David B.Dysphagia in Stroke:A New Solution[J].Stroke Research Treatment,2010,57(4):16

[35] 李華洋.超聲波治療腦梗塞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難效果觀察[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 2010,31(3):5657.

[36] 范文可,吳毅,路微波.導尿管球囊擴張術治療神經源性環咽肌失弛緩癥的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1,26(5):415418.

[37] 邵金花,趙愛娟,郭麗曼.高壓氧聯合低頻脈沖電刺激對腦梗死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難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6):591592.

[38] 王寶玉,成惠娣.低頻電針配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臨床研究 [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0,28(10):22242225.

[39] 郭翔,費桂珍,洪邵華.熱敏灸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22例[J].江西中醫藥,2011,42(337):6162.

[40] 孫燕,曹鐵民.舌下針傍針刺治療假性球麻痹96例[J].四川中醫,2009,27(9):106.

篇9

【中圖分類號】R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2-0010-01

1 誘因

主要為精神創傷、情緒變化、過度疲勞、寒冷刺激、氣候變化和內分泌失調(如絕經期或經期)等因素,還包括以下的一些情況:①高血壓腦病.②小動脈病變.③腎損害.④微血管內凝血.⑤妊娠高血壓綜合征。

2 臨床表現及主要特征

2.1 臨床表現:本病患者多突然起病 病情兇險 通常表現為劇烈頭痛、煩躁、眩暈、惡心、嘔吐、驚悸、胸悶、氣急、視力模糊等嚴重癥狀,以及伴有動脈痙攣累及的靶器官缺血癥狀。

2.2 主要特征:

2.2.1 血壓顯著增高:收縮壓升高可達200mmHg以上 嚴重時舒張壓也顯著增高 可達130mmHg以上

2.2.2 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征象:發熱感 多汗 口干 寒戰 手足震顫 心悸等

2.2.3 靶器官急性損害的表現:

2.2.3.1 視網膜病變:視力模糊 眼底檢查可見視網膜出血或滲血 視水腫。

2.2.3.2 心臟疾病:心肌梗死、心絞痛、心力衰竭。

2.2.3.3 腎臟疾病:尿頻 尿少 血漿肌酐和尿素氮增高。

2.2.3.4 腦血管病:腦出血、缺血性腦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3 實驗室及其他

檢查:本病一旦發病病情嚴重 且危害的系統較多 因此檢查時應對各個可能發生損害的靶系統進行檢查 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血常規。

3.2尿常規。

3.3腎功能。

3.4頭顱CT。

3.5心電圖。

3.6 眼底檢查。

3.7 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

4 診斷要點

4.1 有緊張,精神創傷,寒冷等誘發,易發生于緩進型高血壓,每次發作歷時短暫,幾分鐘至幾小時,偶可達數天,易復發。

4.2 血壓突然升高,以收縮壓大于等于200mmHg,脈搏加速;

4.3 常伴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癥狀,面色蒼白和異常興奮等;

4.4 可伴有心絞痛,心力衰竭,腎衰,高血壓腦病征象。也可出現梅尼埃征及陣發性腹部疼痛。

5 治療要點

5.1 迅速降低血壓。

5.2 有高血壓腦病進宜給予脫水劑。

5.3 伴煩躁抽搐者應用地西泮、巴比妥類藥物肌注或水合氯醛灌腸。

5.4 腦出血急性期原則上實施射監控與管理,不實施降壓治療。只有在血壓大于200/130mmHg時,才考慮嚴密監測血壓的情況下將血壓控制在不低于160/100mmHg的水平。

5.5急性冠脈綜合征病人血壓控制目標是疼痛消失,舒張壓小于100mmHg。

6 護理措施

高血壓危象的發生極為緊急,甚至死亡。因此,對高血壓危象及危象發生前的護理尤為重要。

6.1 高血壓危象發生前的護理

6.1.1 休息:生活需規律,注意勞逸結合,調整身心,對器官功能不全者需臥床休息,血壓穩定者適當活動,如散步、太極拳、氣功等。

6.1.2飲食:控制總熱量,避免進食膽固醇含量較高食物,食油宜選不飽和脂肪酸類如玉米油、菜油、豆油、避免椰子油、花生油,適當控制鈉鹽攝入,禁忌吸煙,盡量少飲酒。

6.2 高血壓危象的護理。

6.2.1 心理護理。高血壓患者有著病程長、見效慢、多反復發作的特點。患者長期受疾病的折磨,情緒波動大,身心疲憊,血壓恒定性增高,多數患者潛藏著焦慮、緊張、恐懼、憂郁的心理,特別發生在高血壓危象時,心理更加恐懼不安,加之高血壓危象起病急,病情重,多數患者都可出現孤獨、沮喪、焦慮、恐懼心理,因此,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溝通,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工作,調節患者的情緒,安慰鼓勵病人,使患者變換心境,不斷振奮精神,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樹立與疾病做頑強斗爭的信心,同時還要取得家屬的理解和配合,這樣對治療才能起到“正效應”的作用。

6.2.2搶救護理措施。

6.2.2.1 絕對臥床休息,加強安全防護,對煩躁不安者用繃帶束縛。清醒病人給予平臥位,頭頸部墊上軟枕頭,稍后仰。昏迷病人、頭偏向一側,有嘔吐物應及時清除,以防窒息。給予持續低流量氧氣吸人,持續心電監護。

6.2.2.2 保持呼吸道通暢,舌根后墜的病人應用舌鉗將舌頭拉出,并放人口咽通氣管,必要時行氣管插管。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者,給予吸痰,每次吸痰時間不宜超過15 S,給予低流量持續吸氧。

6.2.2.3 快速建立多通道靜脈輸液通路,以保證及時輸入搶救藥物。滴注降壓藥物時,嚴格按給藥劑量,調節滴速,防止血壓驟降。

6.2.2.4 留置導尿管。高血壓危象病人往往出現尿失禁,給予插導尿管接尿袋,預防尿路并發癥。

6.2.2.5 頭部置冰帽或冰枕,以降低腦部溫度,減少腦細胞的耗氧量,達到減輕腦水腫的目的。

6.2.3病情觀察:①血壓觀察,一般病情穩定時每測量血壓1~2次,根據病情及醫生醫囑可隨機調整測量次數。

②測量前需休息30 min,每次測量須固定條件下進行。必要時進行坐、臥、左、右側血壓測量的比較。以及用藥前、后的血壓測量比較。③并發癥觀察:如發現血壓急劇增高,伴有劇烈頭痛、頭暈、惡心、嘔吐、氣促、面色潮紅、視力模糊、肺水腫等,立即通知醫生,準備快速降壓藥物。④觀察用藥的不良反應,及時與醫生聯系。

7 保健指導

7.1 指導患者了解高血壓病的致病因素,并加強預防。主動配合醫護人員接受心理指導、訓練,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

7.2 指導飲食。

7.3 指導用藥。

7.4 定期隨訪,復查。

7.5 指導出院患者在外出時要攜帶診療卡片,上面寫明單位住址等。并隨身攜帶藥物。要避免乘坐對本病有危險的交通工具。

參考文獻

[1] 金鳳;高血壓危象的現場急救及護送[N];農村醫藥報(漢);2009年

[2] 周玉虹,梅曉莉.嗜鉻細胞瘤病人術前高血壓危象的誘因分析及預防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10):791

篇10

選擇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住院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52例患者,其中男31例,女21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6例。對照組男14例,女12例;年齡60~75歲,平均年齡(66±8)歲;病程10~29個月,平均(18.54±7.98)個月;文化水平:小學11例,初中7例,高中4例,中專及以上4例。觀察組:男17例,女9例;年齡62~75歲,平均年齡(67±7)歲;病程11~30個月,平均(19.07±8.67)個月;文化水平:小學9例,初中8例,高中6例,中專及以上3例。2組患者性別比、年齡、病程、文化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選與排除標準

1.2.1入選標準

①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診斷標準;②既往無心理疾病、精神疾病和睡眠障礙;③認知能力正常,能正常交流、溝通,完成問卷調查;④自愿參加本研究。

1.2.2排除標準

①1型糖尿病、嚴重糖尿病并發癥;②嚴重心、腦、肺、腎等臟器功能障礙和癌癥患者;③生活能力低下需要照顧者;④中途退出或者調查表未完成者。

1.3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即基礎護理、用藥指導與護理、生活指導、心理疏導、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導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如下。

1.3.1睡眠護理

保持病房環境溫度22℃~24℃,濕度50%~60%,夜晚靜謐,房間燈光幽暗,減少人員走動,護理工作動作輕、緩。睡眠前不看易導致興奮的節目、聊天,不喝咖啡、濃茶,睡前熱水泡腳至身體微微出汗,喝杯熱牛奶,聽舒緩音樂等。采用心理自我暗示,指導患者躺在床上舒緩呼吸,用意念放松身心,暗示倦意已濃,需要沉睡等。

1.3.2心理干預

建立患者心理檔案,內容包括性別、年齡、心理特點、病情變化、生活方式、家庭關系等,制定個性化心理干預措施。及時解釋病情,疏導患者對病情的焦慮、抑郁、緊張和擔憂等不良情緒,耐心傾聽患者的內心發泄,分析其心理特征,列舉成功病案,樹立堅定信念。組織病友康復會,鼓勵患者間相互交流成功經驗,相互借鑒和學習,增強戰勝病情的勇氣,通過集體觀察健康教育片,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采用勸告、建議、暗示和鼓勵等心理學知識減弱患者的焦慮、自卑、緊張、抑郁等負性情緒,并根據患者反饋,及時調整心理疏導方案和措施。

1.3.3家屬參與護理

重視家屬的健康知識教育,提高家屬對病情治療、睡眠指導和心理護理的認知,充分發揮家屬的家庭支持作用,用家屬自信、樂觀、和諧的心態影響、感染患者。指導家屬協助護理干預,監督患者的護理依從性,及時反饋患者的睡眠、心理狀況,與護理人員一起做好患者的睡眠護理和心理護理工作。

1.3.4耳穴貼壓

患者取坐位,75%乙醇常規消毒耳廓,依據《耳穴名稱與部位》使用穴位探測儀定位耳穴。主穴:神門、內分泌、皮質下、胰膽、交感,配穴:腎、肝、肺、脾、胃。將王不留行籽1粒貼在0.5cm×0.5cm膠布上,貼敷相應耳穴,用食指和拇指指腹輕柔捻壓,力度以患者感酸、痛、麻、熱、脹為宜。每穴每次捻壓1~2min,每天貼壓3次,每2天換耳貼壓,雙耳交替進行,出院日結束貼壓。

1.4觀察指標

觀察2組護理前(入院第2天)、后(出院前1d)睡眠質量和心理健康變化。睡眠質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表示,由5個他評和19個自評項目組成,共包含7項內容:入睡時間、睡眠效率、睡眠時間、主觀睡眠質量、催眠藥物、睡眠障礙和日間功能障礙,每項0~3分,各項累計分值即為PSQI總分,共0~18分,分數與睡眠質量呈反比。心理健康采用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SAS)和Zung氏抑郁自評量表(SDS)表示,均包括20個條目,每個條目得分相加獲得總分,再除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數,即為標準分,其中SAS≥50分為焦慮,SDS≥53分為抑郁。

1.5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珋±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睡眠質量比較

護理前2組PSQ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PSQI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2.22組焦慮、抑郁比較

護理前2組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西县| 海丰县| 晋城| 松江区| 方正县| 香港| 介休市| 特克斯县| 开江县| 宁德市| 通化市| 通道| 确山县| 临清市| 明光市| 特克斯县| 沁水县| 三门县| 贵港市| 东港市| 安龙县| 霸州市| 岑巩县| 土默特左旗| 昌黎县| 怀化市| 本溪市| 临安市| 楚雄市| 铁力市| 广宁县| 平遥县| 宝山区| 太仓市| 咸丰县| 祥云县| 锡林郭勒盟| 交口县| 湘潭县| 临颍县| 阿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