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農業農村發展分析模板(10篇)

時間:2023-07-24 16:14:4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業農村發展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農業農村發展分析

篇1

為了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征地補償必須以土地的市場價值為依據,實行公平補償,不能以侵害農民利益為代價降低建設成本,要改變一次性貨幣安置為主的做法,農民用土地入股也可以,合營也可以。為失地農民建立社會保障是保障失地農民權益的根本途徑。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改善城鄉關系上做了大量工作,但農業和農村經濟在資源配置和國民收入分配中仍處于不利地位,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在發展機會和社會地位方面仍然不平等。由于長期受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體制的影響,在處理農村與城市關系問題上,仍自覺或不自覺地存在“重城輕鄉”的觀念,甚至以犧牲農民利益來換取城市和工業的發展。

推進城鎮化一定要與解決“三農”問題緊密結合,妥善處理城鄉關系,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市對農村發展的帶動機制。為農民進城就業創造更多的機會,為農民進得來、留得住創造更好的制度環境,是城市帶動農村的最重要的體現,要進一步放寬農民進入城市就業和定居的條件。在城市的農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應給予辦理城鎮常住戶口,逐步實行以居住合法、固定職業為戶口準入條件。農村居民在城鎮落戶后,在子女就學、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應享受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履行相應的義務。讓外來人口逐步融入城市,有利于城市各種服務業的發展,也有利于城市社會的和諧。

篇2

在我國的農村經濟增長過程當中,需要對農村的經濟增長和金融發展的關系做出最大限度的研究,金融的發展在我國現代化的經濟增長當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并且由于金融的發展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需要對其做出全面充分的研究,對于在制度約束下的農村金融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做出研究,從而最大限度的促進農村金融制度的約束和農業經濟制度的約束,保證農村金融的發展可以對農業經濟的增長起到一個良好的促進作用。

一、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約束效應的制度

在我國的經濟發展當中,我國的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都具備了特殊的地位和性質,因此在兩者當中在擁有農村經濟共性的同時,在特殊性方面也是具備的,其中在對兩者的關系做出探析的時候,需要根據制度變遷的理論,來對我國的整體金融和農經濟制度做出分析,通過研究和分析,可以發現在兩者當中具備著不同的基本特點:首先,在制度的變遷主體方面存在著不同。在我國的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制度的變遷過程當中,可以分為政府和農村經濟主體兩大類,其中的主次和內部構成并不相同。在計劃經濟時期,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制度變遷主體都主要是中央政府的最高決策層,農村的經濟屬于一個從屬的地位當中。隨著我國經濟制度的變遷,對制度的執行者和信息的反饋者也出現了不同的特點,需要進行權力的集中體現。在現代化的市場經濟體制當中,農村經濟制度變遷中農村經濟主體和地方政府的地位顯著提高,對于制度變遷也已經參與到了其中,但是需要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是以中央政府為主,因此農村經濟主體推動的金融制度變遷還處于被抑制狀態。其次在制度的變遷過程當中是出現了不同的情況。在計劃經濟時期當中,我國的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制度變遷都是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強制性變遷,因此農村金融制度變遷上表現更加嚴重。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漸發展,我國的農村經濟制度則表現出了自下而上的誘致性制度變遷,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制度變遷的過程。最后在進行制度變遷的動因也存在著嚴重的不相同。在計劃經濟的時期當中,我國的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制度變遷都是政府為實現其發展戰略而強制推動的結果,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其主體是完全不相同的。隨著社會的逐漸發展,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農村金融制度變遷主要是政府推動的強制性制度變遷,在市場化的改革方面僅限于停留在了經濟發展戰略的初期當中,因此需要對不同的經濟主體之間的關系做出平衡,因此需要逐漸的面向農村經濟來進行發展。

二、農業經濟和農業金融的關系

在現代化的農業經濟和農業金融之間的關系當中,需要對兩者的關系做出分析,在本文當中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來做出了分析:1.農業經濟的發展在我國的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農業的經濟發展當中需要建立在完善的財政補貼制度基礎上進行分析。在我國很發達的地區當中,對于農業的經濟比重是相當重要的,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農業仍然對促進經濟的發展有著深刻的意義。但是相對于經濟不發達的地區,農業經濟和農業生產當地的比例中是占據著相當大的比例的,因此農業而經濟的發展和農業金融任然是我國地區當中的重點研究對象。2.農業金融研究在我國的農業研究過程當中,需要對我國的金融體制做出充分的研究,其中農業金融屬于對非農業部門金融體制的一種擴展,需要是現在農業部門對資金流動和運轉的良好操作。因此在不同的經濟體系下,農業經濟的增長和農業金融的支持需要保持全面的推動,利用不同的角度來實現不同。在我國的農村金融研究過程當中,通過對金融資產總量和經濟金融程度進行研究之后可以發現,我國的農村金融發展水平比全國的平均水平還要低。

三、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業金融之間的關系

在我國的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的發展過程當中,需要對其在制度約束下的發展做出充分的研究,從而可以實現在相關的制度研究當中需要按照一定的規則原則來進行分析和研究。第一步,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建立其對應的模型,其中一般的經濟計量方法是以經濟理論為基礎的計量,但是經濟理論并不能詳細地說明變量之間的動態聯系。第二步,需要進行指標的挑選,在對我國的農村GDP數值進行挑選的時候,需要對農村的金融關系做出分析和研究,對于全部的農村金融總資產來說,需要除以農村的GDP值,就可以得到其發展的數值。第三步,是需要對農村的信用社貸款和農村信用社貸款余額的總和進行統計和計算,其中的農產品進出口的總和是指農產品進口總額和農產品的出口總額,在對數值進行計算的過程當中,需要利用不同的方法來做出分析,方法分別是基于回歸系數的檢驗和基于回歸殘差的檢驗。第四步,需要對我國的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金融發展的各項指標之間的關系來做出研究,其中需要利用模型結構來對其數值做出有效的檢驗。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制度約束下的農村金融對于我國的農業經濟會產生相當不利的影響,因此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區分,由于在制度約束下的農村金融在資本方面就缺乏一定的配置效率,因此可以通過對制度進行減小約束來做到減少農村金融發展對于農業經濟增長所產生的負面效應。并且可以通過對農村金融的發展途徑來不斷的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政策,對于不同的地區要進行不同條件的考慮,最終可以從根本上來對約束制度所產生的影響進行減少。

參考文獻:

[1]殷紅霞.我國家村金融發展的制度約束及其化解[J].商業時代,2008(8):71-72.

篇3

江蘇省作為東部沿海的發達省份,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蘇南、蘇中、蘇北3大區域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蘇南地區發展較快,蘇中適中,蘇北較慢,經濟總量和經濟結構和發展速度都呈現出不均衡。蘇北是江蘇省欠發達地區,農業生產的比重大,在承接蘇南和蘇中的產業結構的轉移過程中,農村環境問題制約著蘇北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研究影響蘇北農村經濟發展和要素投入的制約因素,對蘇北農村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實現蘇北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經濟發展和環境污染的關系的理論研究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熱點問題,在探究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國內外學者先后提出了較為成熟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Grossman等[1]基于全球環境監測系統的數據,對經濟增長和環境質量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Copeland等[2]通過建立動態模型證明了庫茲涅茲曲線的結論,闡述了經濟與環境的發展;秦江波等[3]基于Grossman影響環境因素的機理分析模型,對黑龍江省環境污染加劇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彭迪云等[4]利用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方法,對江西省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環境污染狀況進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對策思路;張明等[5]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回歸分析法對我國東北地區的經濟增長和環境質量的相關性進行了實證研究;喬廣浩等[6]對遼寧省市域的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程度進行了研究;高宏霞等[7]利用面板數據分析法研究了我國各省的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關系;丁繼紅等[8]利用江蘇省1985~2006年6類污染指標的年度數據,對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但是對于蘇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與農業投入要素及環境治理協調關系的研究還鮮有所見,筆者以2004~2013年江蘇省農村經濟發展、要素投入和環境治理的平均數為面板數據,運用主成分分析蘇北農村經濟資源配置效率與環境的協同程度,為明確該地區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的協調程度和全面蘇北農村經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和建議。

1江蘇3大區域農村區域產業結構和環境治理的比較分析

1.13大區域農業主要指標比較分析

江蘇省3個區域農村產業結構的差異直接影響了農村環境污染和農村環境的治理問題,雖然近年來江蘇農村經濟中農業、工業及第三產業都有一定發展,三次產業均衡發展型結構模式較為松散地分布在全省,但相對而言,蘇北為農業主導型,蘇中為工業主導型,蘇南為工業主導型和第三產業主導型并重。而在農業結構中,2012年蘇北、蘇中、蘇南農林牧漁及相關服務業的比值分別為53.80∶2.47∶25.90∶13.91∶3.92、47.24∶1.26∶21.48∶24.06∶5.96和50.58∶4.02∶14.60∶22.23∶8.57,說明除普遍進行種植業外,蘇北以禽畜養殖為主,蘇中水產養殖和禽畜養殖并重,蘇南則以水產養殖更為突出。工業結構中,蘇北更多的是承接了蘇南的產業轉移,而蘇南則逐步向高價值創造的行業轉變。產業結構的差異直接影響到污染源及污染物類型的差別。

1.2江蘇農村區域環境治理的比較分析

江蘇省農村工業迅速發展。從表2可以看出,2005~2013年江蘇農村工業GDP一直處于上升趨勢,但也帶來了工業污染物排放量的迅速上升。從總體來看,2005~2013年江蘇省農村工業廢水與廢氣排放量呈現上升態勢,蘇南農村工業廢水排放量明顯大于蘇中與蘇北的排放量。從2006年開始,蘇南與蘇中農村工業廢水排放有下降的趨勢,而蘇北農村工業廢水排則有上升的趨勢,并且蘇北農村工業廢水排放量增長、廢氣排放量增長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蘇北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村環境的主成分分析

2.1指標介紹與數據采集

按照Diana等[9]聚類分析指標選取的8大原則:“隨著時間變化的敏感性、隨著空間變化的敏感性、預見性、有效的參照值、測量的可控性、適合數據的變換、數據的綜合性,數據收集和使用相對簡便”,選取6個指標反映蘇北農村經濟發展情況:X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元)、X2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億元)、X3糧食產量(萬t)、X4油料產量(萬t)、X5農村居民人均生活費支出(元)、X6恩格爾系數(%);4個直接影響蘇北農村環境的要素投入指標:Y1化肥施用量(萬t)、Y2農村用電量(億kW•h)、Y3農作物總播種面積(萬hm2)、Y4農業機械總動力(萬kW)。數據來源于2004~2014年《江蘇統計年鑒》。

2.2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運用數學方法將各個變量的復雜關系進行簡化的分析方法。由于該研究選擇的指標具有不同的量綱,所以選擇基于相關系數矩陣的主成分分析,一般分為4個步驟:①明確研究問題;②利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③依據主成分的提取原則———主成分所對應的特征值應大于1、累計貢獻率達到85%以上選取主成分,利用各個主成分的貢獻率作為權數計算綜合得分;④結果分析。

2.2.1蘇北農村經濟發展狀況的主成分分析。根據表3數據,運用SPSS16.0軟件,對蘇北農村經濟發展各類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結果見表4。

2.2.2蘇北農村要素投入的主成分分析。根據表5數據,運用SPSS16.0軟件,對蘇北農業生產要素的各類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結果見表6。

2.2.3蘇北農村經濟與農業主要要素投入的相關性分析。為了解釋蘇北農村經濟發展與影響環境的生產要素投入的關系,根據公式(1)和(2),計算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要素投入的綜合得分S1和S2,結果見表7。根據表7得出蘇北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業生產要素投入關系曲線(圖1),2004~2013年蘇北農村環境與經濟隨時間發展的變化趨勢。可知,蘇北農村經濟發展與要素投入得分大至呈拋物線關系,先下降后上升,存在一個最低點。由圖2可知,2004~2013年蘇北農村環境與經濟發展得分都呈上升趨勢,經濟發展得分的增加幅度快于環境質量,說明隨著經濟發展環境質量是相對下降的。

3結論與建議

(1)對蘇北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可以看出,蘇北農村經濟發展速度逐年加快,對其影響最大的是農村居民人均生活費支出(0.43),其次是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0.42)和農林牧副漁總產值(0.42),表明影響蘇北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是消費指標,而非生產指標。農民的收入彈性大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彈性,所以要實現農村經濟發展和環境治理協同發展,需要蘇北農村居民改變消費理念,倡導綠色消費意識,優化企業綠色營銷治理和規范市場秩序,從完善綠色消費機制角度改善農村環境,提高農村環境治理效率。

(2)對蘇北農村生產要素投入的主要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可以看出,化肥的投入對農業產出的影響最大,2006年化肥投入(120.15萬t)是平均量的50%左右,該年的農村經濟增長量和速度陡然下降。2004~2013年蘇北平均每一年的化肥施用量幾乎是零增長,說明蘇北農業化肥的利用率逐年提高。但是與國外發達的農業國比較化肥利用率較低,平均只有30%~35%。也就是說,每年有72萬t左右的化肥份流入蘇北地區水體和土壤。這不僅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對環境產生了嚴重污染,對水體、土壤、大氣、生物及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3)江蘇省3個區域農村產業結構的差異直接影響了農村環境污染和農村環境的治理問題,蘇北為農業主導型,蘇中為工業主導型,蘇南為工業主導型和第三產業主導型并重。而在農業結構中蘇北以禽畜養殖為主,隨著蘇北畜禽養殖業的發展,特別是畜禽養殖規模化程度的提高,畜禽養殖廢棄物排放大量增加,給蘇北農村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畜禽養殖成為蘇北農業生態環境、農村生活環境的重要污染源。改變蘇北農村環境需要建立長效機制提高污染治理行為的經濟收益;加強環保教育,強化養殖者對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的認知,提高其治理污染的自覺性;加強環保監督力度,組合使用環境政策工具等。從蘇北農村經濟與農業主要要素投入的相關性分析看,蘇北農村經濟的發展速度快于農業生產主要要素的投入速度,說明蘇北地區農業要素利用率逐年提高,有望達到農村經濟和環境改善的庫茲涅茲拐點。

參考文獻

[1]GROSSMANGM,KRUEGERAB.Economicgrowthandtheenvironment[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5,110(2):353-377.

[2]COPELANDBR,TAYLORMS.Trade,growthandtheenvironment[J].Journalofeconomicsliterature,2004,42(1):7-71.

[3]秦江波,于冬梅,孫金梅.黑龍江省經濟增長與綜合環境污染的關系研究[J].技術經濟,2010,29(2):85-89.

[4]彭迪云,劉彩梅.江西省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狀況的實證研究[J].南昌大學學報(理科版),2011,35(6):602-612.

[5]張明,杜雨瀟,夏恩君.我國東北地區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間關系的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2013,32(2):29-33.

[6]喬廣浩,張永鋒.遼寧省市域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度研究[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09(5):18-21.

[7]高宏霞,楊林,付海東.中國各省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關系的研究與預測:基于環境庫茲涅茲曲線的實證分析[J].經濟學動態,2012(1):52-57.

[8]丁繼紅,年艷.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關系剖析:以江蘇省為例[J].南開經濟研究,2010(2):64-79.

篇4

當前,在金融研究領域,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的關系備受關注,但是,從相關研究成果看,絕大部分都是從工業的角度進行研究,而關于農業角度的研究少之又少。農業作為我國支柱產業,是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而農業經濟與農村金融二者之間又存在著一定關系。因此,面對當前我國農業經濟與農村金融發展的現狀,加強對二者關系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1、農村金融發展概述

(一)農村金融發展歷程。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我國農村金融處于恢復階段,并初步建立了新的農村金融機構,農村金融市場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特點;第二階段,從1994年到1996年,農村服務性金融體系得到初步完善與發展;第三階段,從1997年到2005年,農村金融體系進入改革時期,其改革的重點方向是強化對金融風險的預測與控制;第四階段,從2006開始,農村金融體系的改革方向立足于創新,要求在現有金融體系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創新與完善,從而建立適應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金融體系。

(二)當前農村金融發展狀況?。當前,農村金融正處于改革創新階段,并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是,從農村金融發展的總體態勢看,其發展的水平并不高。目前,農村的大部分貸款集中流向于第二三產業,真正投入到農業發展上的貸款很少,這就致使農業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缺少必要的資金支持,從而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從目前農村金融機構的現狀看,其規模與數量都無法滿足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與此同時,金融機制不夠完善,其緩慢的發展速度致使農村金融的優勢作用無法實現。隨著農村金融改革的深入發展,其創新性成果推進了農村金融的進一步發展。

2、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的關系

2.1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二者之間所存在的關系。在深入研究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經濟增長二者之間關系前,有必要明確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從而才能夠從整體上掌握當前農村金融發展的影響作用。分析結果:當前,金融機構在進行農業貸款時,除農副影響值為正以外,對農業以及農民收入總量的影響都為負值,而農村鄉鎮企業貸款對農村經濟的增長影響很大,因此,金融機構所進行的農業貸款在農業經濟中的影響作用并不大。這就充分說明當前農村金融的發展滯后于農業經濟的發展,因而無法發揮自身的作用,因此,深入分析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經濟的關系,是當前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也只有正確的把握好二者間的關系,才能將農村金融的發展推上嶄新的高度。

2.2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經濟的關系。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經濟的關系集中表現在前者對后者增長機制的影響上。農村金融的創新與發展,有效的提升了金融系統的效率,從而優化了金融資源的配置,這樣就使資本的邊際生產率得到了提升,進而推進了農業經濟的增長。在農村金融發展的過程中,農村的金融市場在競爭的過程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與完善,金融行業的各項基礎設施不斷得到完善,金融的功能逐漸豐富化,在此過程中,就會增加自身的吸儲能力。而儲蓄率的提升就會使儲蓄份額不斷加大,這就帶動了農村投資的發展,進而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增長。但是,農村金融的發展也會導致儲蓄率的下降,農村金融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使資本的流動性變強,進而金融風險得到分散,而儲戶能夠根據自己所需隨著在金融機構取得現金,這就使儲蓄率下降。利率是影響儲蓄率的原因之一,而由于利率是根據金融市場的發展而變化的,所以,儲蓄率的升降是非固定性的,但是無論儲蓄率升降,都能夠充分的證明農村金融的發展影響到了儲蓄率,從而影響到了農業經濟的增長。農村金融的發展還通過“轉化率”的方式影響到了農業經濟的增長。金融儲蓄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向金融投資轉化,當金融發展水平得到提升時,其投資的轉化率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這是金融體系自身所具備的功能。具體轉化過程為:金融體系首先通過吸儲的方式,實現成本積累,通過支付信息成本來實現對所吸儲蓄的控制,這樣實現投資的過程中,金融機構就獲得了利潤。而在所獲得資源中,存在著一部分無法控制的資源,這部分資源無法通過投資的方式進行利潤的轉化,因而便以存貸差的方式轉入金融機構以及證券商。在整個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中,金融的運作率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從而通過成本的降低,在實現利益最大化的基礎上,使農村金融走向了市場化的道路,這就為提高農業經濟水平奠定了基礎。

篇5

當前,在金融研究領域,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的關系備受關注,但是,從相關研究成果看,絕大部分都是從工業的角度進行研究,而關于農業角度的研究少之又少。農業作為我國支柱產業,是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而農業經濟與農村金融二者之間又存在著一定關系。因此,面對當前我國農業經濟與農村金融發展的現狀,加強對二者關系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農村金融發展概述

(一)農村金融發展歷程

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我國農村金融處于恢復階段,并初步建立了新的農村金融機構,農村金融市場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特點;第二階段,從1994年到1996年,農村服務性金融體系得到初步完善與發展;第三階段,從1997年到2005年,農村金融體系進入改革時期,其改革的重點方向是強化對金融風險的預測與控制;第四階段,從2006開始,農村金融體系的改革方向立足于創新,要求在現有金融體系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創新與完善,從而建立適應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金融體系。

(二)當前農村金融發展狀況

當前,農村金融正處于改革創新階段,并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是,從農村金融發展的總體態勢看,其發展的水平并不高。目前,農村的大部分貸款集中流向于第二三產業,真正投入到農業發展上的貸款很少,這就致使農業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缺少必要的資金支持,從而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從目前農村金融機構的現狀看,其規模與數量都無法滿足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與此同時,金融機制不夠完善,其緩慢的發展速度致使農村金融的優勢作用無法實現。隨著農村金融改革的深入發展,其創新性成果推進了農村金融的進一步發展。

二、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的關系

(一)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二者之間所存在的關系

在深入研究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經濟增長二者之間關系前,有必要明確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從而才能夠從整體上掌握當前農村金融發展的影響作用。基于此,本文采用線型回歸分析法,從農副業、種植業以及農民收入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如圖1)[1]。

分析結果:當前,金融機構在進行農業貸款時,除農副影響值為正以外,對農業以及農民收入總量的影響都為負值,而農村鄉鎮企業貸款對農村經濟的增長影響很大,因此,金融機構所進行的農業貸款在農業經濟中的影響作用并不大。這就充分說明當前農村金融的發展滯后于農業經濟的發展,因而無法發揮自身的作用,因此,深入分析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經濟的關系,是當前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也只有正確的把握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才能將農村金融的發展推上嶄新的高度。

(二)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經濟的關系

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經濟的關系集中表現在前者對后者增長機制的影響上。農村金融的創新與發展,有效的提升了金融系統的效率,從而優化了金融資源的配置,這樣就使資本的邊際生產率得到了提升,進而推進了農業經濟的增長。在農村金融發展的過程中,農村的金融市場在競爭的過程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與完善,金融行業的各項基礎設施不斷得到完善,金融的功能逐漸豐富化,在此過程中,就會增加自身的吸儲能力。而儲蓄率的提升就會使儲蓄份額不斷加大,這就帶動了農村投資的發展,進而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增長。但是,農村金融的發展也會導致儲蓄率的下降,農村金融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使資本的流動性變強,進而金融風險得到分散,而儲戶能夠根據自己所需隨著在金融機構取得現金,這就使儲蓄率下降。利率是影響儲蓄率的原因之一,而由于利率是根據金融市場的發展而變化的,所以,儲蓄率的升降是非固定性的,但是無論儲蓄率升降,都能夠充分的證明農村金融的發展影響到了儲蓄率,從而影響到了農業經濟的增長。

篇6

(一)構建“產業+產品”的目標體系,實現農業生產規模化

增強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運用各項政策法規,把農業生產與農業經營結合起來,形成比較完善的體系,助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規模經營能力、完善經營效益分享,充分發揮帶領農民增產增收共同致富建設現代化農業。堅持以“產業+產品”作為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的目標體系,就是要實現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農業農品經濟效益的不斷擴大,走中高端農產品的供給路線,走綠色發展的產業道路,將會是農村經濟發展活力的重要著力點。制定農業經濟產業發展路線,傳統單一、零散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顯然無法適應供給側改革下的市場經濟環境。農村經濟產業化發展的路線,就是要以“綠色經濟”為主線,“特色經濟”為色調,依托農業經濟發展資源,構建有特色的農村經濟產業。幫助農民、提高農民、富裕農民的同時,當地政府充分發揮職能,通過好的政策措施,幫助農產品龍頭企業。

(二)建立現代農業發展體系,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社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構建現代農業經營的橋梁紐帶,是建設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保障。加快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強化其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發揮其對貧困群眾的組織和帶動作用,是提高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加快脫貧攻堅步伐的重要舉措。要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整個地區發展,從而實現農業品生產規模化和集團化。農業經濟快速的發展,必然會拉近城鄉之間距離,提高農民經濟收入。農業現代化發展,是全國范圍內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重要環節。充分發揮政策導向作用,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一種新的農村經濟組織,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農超對接”、“農企對接”銷售網絡,通過幫助農民合作社發展電子商務,建設網站進行產品和形象宣傳,產、供、銷模式滿足了市場需求,伴隨專業合作社的壯大,產業鏈將會逐步延長,對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鏈豐富,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

(三)依托農業大數據,建立完善的農業經濟體制

篇7

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路徑探索

黨的十報告強調:“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①這是促進我國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而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建立則依賴于健康、有序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一條適合社會發展規律的現實路徑。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況,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實現鄉村向城鎮化發展,小規模分散經營的傳統農業向規模經營的現代農業轉移,是我國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進一步調整,它的實施有利于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具體表現為有利于農戶聯合與合作,培育農民新型合作組織;有利于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進一步提高土地資源配置效率,促進農村、農業公用設施的建設,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獲得土地經營的規模效率,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平,促進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現實路徑。辯證唯物論關于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要求人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對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路徑的探索也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和農村發展的實際出發,以“不改變農村的土地集體所有權性質”為前提。黨的十報告強調:“我們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②這一來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正確認識,為我國農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實踐提供了有力指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從國情出發,從農村、農民和農業的發展實際出發,在不改變農村的土地集體所有權性質,并能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還能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前提下,對的發展,③因此可以說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現實路徑。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對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影響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模式不同,對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影響也不同。目前,從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實踐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主要分為分散流轉模式和集中流轉模式兩大類。

分散流轉模式對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影響。分散流轉模式以互換、轉讓、轉包、出租和代耕代種等流轉形式為主,屬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低水平模式。該模式由于主要發生在單個農戶之間,且往往是從已經轉移到第二、三產業就業的素質相對較高的農戶手中,流轉到沒有能力轉移的素質相對較低的農戶手中,具有流轉隨意性較大、規模較小和時間較短等特點,雖然該模式可以有效避免土地的棄耕和撂荒,但卻難以使土地成片,難以實現規模經營,從而對我國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影響不大。

集中流轉模式對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影響。集中流轉模式包括企業投資模式、農民集資入股合作社模式、托管模式、抵押模式等,屬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高級形式。該模式“可以把家庭優勢與合作經營的優勢結合起來”,④具體表現在可以通過合作社土地的規模開發與集約經營,促進農業的專業化、規模化及區域經濟形成,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集中流轉模式體現了農業合作制的特點。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合作制的運用,是在農民自愿互利的前提下,以農村城鎮化與現代農業等方面發展為方向,以經濟利益為紐帶,通過多種農民合作制形式,將分散的單個農戶組織起來,將農業的產、供、銷有機地聯系起來,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社會化及市場化等,這是我國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⑤

因此,各地不能只關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比例,而要從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現實和長遠需要出發,依法、合理、有序地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集中流轉模式健康發展,促進我國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但是,因為地理環境與發展狀況的不平衡性,所以還要求各地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去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健康發展的要求

貫徹“以人為本”原則。辯證唯物主義關于“實踐的主體與客體”、“人的全面發展”和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等理論觀點認為,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而且是廣大人民群眾。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實現的主導性要素是廣大農民,現代農業發展的主體是廣大農民。實現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促進我國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目的是為了體現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具體實踐中,地方政府不能以“發展現代農業”為借口,去損害農民的利益。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在貫徹“以人為本”原則時,一方面要依法維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把保護農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出發點;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廣大農民在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中的主體作用,積極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使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在農戶平等協商、依法、自愿、有償的前提下進行。

注重中國傳統土地文化的影響。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中國傳統土地文化中農民對土地的眷戀和依賴在今天還有一定的影響,這既說明當今的農村社會保障發展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也說明中國傳統土地文化有著歷史的繼承性,二者形成了這對當今我國農村實現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規模流轉的阻力。同時,考察是否適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不僅要看是否有利于先進工具和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還要看是否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等。因此,要注重中國傳統土地文化對農民的影響,引導農民轉變觀念,積極參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唯物辯證法的普遍聯系原理要求人們系統地看問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促進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是個系統工程,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各地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城鄉發展,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目前,我國農村改革發展中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矛盾仍然較為突出,構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任務緊迫。這就要求各地在推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過程中,必須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的配置均衡,使生產要素能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要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等;要鞏固與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加強農業技術的科研及推廣,提高農民種植的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培育職業農民;進一步調整產業布局,延長農業產業鏈,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盡快在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及公共服務一體化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同時,將農業再生產過程中的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連接成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形成生產、加工與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的機制,推進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⑥

結語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合理與有序流轉,是我國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現實路徑。各地應著眼于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需要,發展適合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模式,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并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健康發展,以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

【作者均為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十二五’規劃背景下河北農村城鎮化建設與管理問題及法律對策”的階段性成果,2011年度河北科技大學校立科研基金項目“土地經營權流轉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影響研究”的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12457204D-36,XL201157】

【注釋】

①②《十報告: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8頁,第9頁。

③詹慧龍:《農業農村發展的觀察與思考》,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年,第4頁。

④茆榮華:《我國農村集體土地流轉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23頁。

篇8

現代農業是以資本高投入為基礎,以工業化生產手段和先進科學技術為支撐,有社會化的服務體系相配套,用科學的經營理念來管理的農業形態。在我國要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必須發展現代農業,改變粗放的農業經營方式,當前的著力點就是加大對現代農業發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我國的現代農業發展已經呈現出不同以往的特點:一、農村經營逐漸規模化。隨著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使得農村土地規模經營成為一種發展趨勢。二、農村經濟組織日益多樣化。農村經濟組織由單個經營主體轉變為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各具特色的經濟組織形式。三、農村的資金需求越來越大。根據產業性質、經營能力和水平的不同,農業小企業和種養大戶的資金需求從幾十萬元到上千萬元不等。四、現代大農業的發展對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滿足傳統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資金需求外,金融服務要進一步向農副產品加工和銷售、農機和農資的生產銷售、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農田水利建設、農產品倉儲物流、農業旅游等農業產業鏈各環節深入和延伸,提供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和綜合化的服務方案。

然而,我國農村金融支持現代農業發展還有一些深層次的制約條件:

(1)農村集體土地抵押權缺失,成為農村融資的瓶頸。新《物權法》對農村集體土地的抵押擔保規定并沒有新的突破,明確規定通過家庭承包的土地在流轉上不允許設定抵押,鄉鎮、鄉村企業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不得單獨抵押,農村宅基地房產不能抵押。這一規定造成大多數農業小企業、規模化租賃經營的種養大戶及農民申請貸款時都缺乏抵押物,并進而造成了企業貸款難、銀行難貸款。

(2)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不盡完善,農村金融支農新格局難以形成。雖然當前國家財政資金仍是農業科技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但是現代農業發展中金融支持力度仍顯不足:政策性金融農業科技貸款的門檻高;商業性金融機構對農業科技型企業貸款發放較為謹慎,貸款條件嚴格。現有的農村金融機構大部分實行的是總分行制的大銀行體制,如農發行、農行、郵政儲蓄銀行。這種管理體制使得基層農村金融機構在信貸營銷上缺乏自。農村信用社經過體制改革后,形成了聯社領導下的獨立法人體制,聯社對信用社資金統一調劑更易造成融資上的不公平,擴大地區差距和貧富差別。直接融資比重較低,農業企業融資手段有待豐富。

(3)農業風險分擔機制缺失,農村金融難以可持續發展。首先是農業保險業務基本萎縮。據有關資料統計,農業保險的賠付率達到70%以上,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的的商業保險公司難以承受農業保險的巨大風險和高額賠付,致使農業保險業務逐年萎縮。其次是農業再保險制度安排缺失。目前我國尚未建立全國性的農業生產數據、天氣數據等重要數據資源的整合平臺,使農業風險的研究和農業保險、再保險的產品研發舉步維艱,加上政策扶持滯后,導致我國農業再保險制度安排的建立面臨比較大的困難。

(4)農村金融生態建設滯后,農村信用金融難以發展也是需要關注的問題。一方面農民金融意識淡薄,據調查了解,有些農戶甚至認為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是政府發放的,可以不用還款;另一方面,農村企業誠信意識仍有待加強,部分農業小企業仍缺乏按照現代財務會計制度建立財務會計報表的意識,銀行難以掌握企業經營的真實情況。此外,企業逃廢債現象仍比較嚴重,農村信用體系仍不健全。目前人民銀行企業和個人信貸征信系統還沒有完全覆蓋農村,農村信用評級市場還沒有發展起來。要破除現代農業發展的資金瓶頸,推進農村金融支持現代農業發展,應做到以下幾點:

(1)應該盡快推動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抵押政策的出臺。首先是建立低水平、廣覆蓋、多層次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只有弱化農村土地保障功能,才能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抵押創造條件。其次是從法律上進一步明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抵押,通過立法規定對于抵押人喪失土地承包經營權后,享有耕地的優先承租權,以此確保農民基本生存條件的維系。

同時,要借鑒國外經驗,建立土地金融制度,通過建立政策性土地金融機構,辦理土地使用權抵押業務,為土地經營者提供長期低息貸款。建立土地金融監管體系,保障土地抵押業務的規范及農民生存權益,防止耕地流失。建立農村土地價值評估機構也是勢在必行,這樣才能進行合理估價,為土地流轉、抵押、清償行為的公正、合理奠定基礎。

(2)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也需要進一步健全。加大金融政策對農業農村的支持力度,持續增加農村信貸投入,確保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速高于全部貸款平均增速。落實國家現行涉農貸款稅收激勵政策,健全金融機構縣域業務服務考核評價辦法,督促縣域金融機構提高農村信貸服務水平。

以國有大型金融機構為主的正式金融制度安排,難以適應農戶經濟為主的小規模融資需求。構建地方性、區域性、小型化、草根性為主要特征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是解決目前農村金融市場供求矛盾的最佳選擇。允許民間私人資本收購鄉鎮農村信用社,以在縣域范圍內形成更多的可以跨鄉鎮經營的地方性、區域性、小型化商業銀行。通過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健全和完善農村金融退出機制,確保農村金融平穩發展。

繼續發展農戶小額信貸業務,加大對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縣域小型微型企業的信貸投放,加大對科技型農村企業、科技特派員下鄉創業和購置大中型農機具的信貸支持。

(3)要破除農村金融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建立和完善農業風險分擔機制也是至關重要。探索擴大農業保險補貼范圍,加大財政對農業保險的保費補貼,保險公司應探索將科技育種、農業機械、農作物及畜牧品種改良、標準化養殖等涉及的農產品納入農業保險范疇,鼓勵發展以產品訂單為依據的跟單農業等保險品種。要建立專門的農業保險法律,將政府在農業保險發展中的職能作用進行明確界定。同時建立多層次體系、多渠道支持、多主體經營的農業保險制度。

探索建立農業再保險體系。通過建立農業再保險的財政補貼機制,為農業保險、再保險提供稅收優惠等,吸引和支持保險機構提供農業保險、再保險支持。探索設立農業保險、再保險基金,提高農業再保險的自身造血功能,降低國家補貼的頻率和幅度。

(4)加強農村信用環境建設也是重要方面。首先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繼續加大對廣大農村地區的誠信知識宣傳,提高農民及企業的信用意識、法制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培育農村信用文化。其次加快推進農村征信體系建設,建立農業企業和農戶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使征信系統建設和征信服務覆蓋到廣大農村和農民。積極發展農村社會信用中介服務體系,完善中小企業和農戶信用評級體系。最后要進一步完善農村信用擔保體系,面向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設立農業擔保機構,發展農村互助擔保組織。

(5)要加快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加緊研究推出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品種如大米、油菜籽等,并在時機成熟時盡快推出相關的農產品期權合約。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組織,引導農民進入期貨市場規避價格風險。對于具備產銷條件、現代化程度較高的農業企業,政府應鼓勵其通過交易所會員經紀公司直接參與期貨市場,完成保值交易。充分發揮財政資金作用。完善財政補貼制度,將促進農業規模經營的龍頭企業和農戶納入良種、農機具購置、農業生產資料等補貼范圍,使各項生產性補貼真正落實到生產者手中。建立以財政貼息為主,財政補助、以獎代補等多種手段為補充的財政支持制度體系,用少量的財政補貼引導金融資本流向農業。對政策性貸款實行招投標制,以吸引商業銀行將信貸資金投向農村。

(6)鼓勵農業科技企業運用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直接融資。支持地方設立農業高科技產業投資基金,吸收社會資金,增加向農業高科技企業的資本金注入,吸引風險投資基金投入處于種子期尤其是創建期的農業科技企業。鼓勵科技型農業企業在中小企業板、創業板、海外證券市場上市融資。

(7)人民銀行的分支機構要積極主動服務“三農”。加強農村信貸窗口指導。以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精準農業、生態農業、品牌農業為重點,制定有針對性的信貸指導意見,引導轄區農村金融機構創新手段,優化信貸結構和投向,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用活貨幣政策工具,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通過綜合運用支農再貸款、再貼現、利率等手段,支持金融機構加大對現代農業的信貸投放力度。

建立農業龍頭企業的信貸監測體系,通過不定期召開農業龍頭企業聯席會議,及時了解農業龍頭企業在發展生產過程中的金融服務需求和信貸資金需求,為促進農村銀企合作搭建平臺。依托現代支付系統,改進結算方式,完善服務功能,為農村經濟組織和農戶提供完善的結算方式。

參考文獻:

篇9

第一,要加大現代生態農業宣傳,使山東省群眾尤其是農民能夠更好地認識生態農業。為此,要拓寬宣傳渠道,豐富宣傳形式,綜合使用電視、廣播、報紙等方式在山東省普及生態農業技術和環境資源保護方面的知識與法律法規,以便當地農民能夠轉變傳統觀念,樹立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等意識,培養綠色消費和清潔生產等習慣[1]。第二,要建立科學發展觀念,加強理論整合與創新。例如,可以對社會學、環境學、生態學、經濟學以及農學等領域的理論知識與方法進行整合、創新,并綜合山東省農業科學技術的運用現狀進行優化、完善,以便構建的農業理論體系既順應現代生態農業發展形勢,又符合山東省農村循環經濟發展情況,從而確保山東省能夠有序開展現代生態農業活動,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三,要積極學習國內外成功經驗,尤其要合理借鑒關于環境、資源保護和生態農業方面的法律法規。同時,在學習借鑒過程中要注意根據山東省實際情況進行分析,以免因理論脫離實際情況,產生消極作用,甚至妨礙生態農業建設。第四,要進一步完善農業核算體系,優化成本核算制度,并努力將我國制定的綠色GDP統計政策落到實處,加強自然資源的管理,采取積極措施建立系統、全面的經濟評價體系,促使生態農業朝著健康、可量化的方向發展。

2、重視環境保護,加快建設進程

第一,要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加強對生態農業建設的投入,逐步建立起與生態農業發展相匹配的政策體系。現代生態農業對物力、人力、財力以及科技力有著相對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快生態農業的建設進程,必須重視前期投入。山東省生態農業具有起點低、經濟效益薄弱、經營規模小且分散、發展層次低等特點,這都要求山東各級政府重視制約因素,通過學習優秀經驗結合當地情況,增強對生態農業建設的資金投入、政策扶持、以及相關工程建設等。第二,要重視機制的積極作用,通過建立并完善生態農業建設的激勵機制,促進當地企業、單位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生態農業建設工作中來,通過水土保護、植樹綠化等一系列的農業綜合開發行動,促進山東省生態農業建設的發展。第三,要加強對當地環境污染的控制,實現農業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逐步實現使用有機肥與無毒副作用的生物肥料,嚴格控制農藥、化肥等相關化學物的使用,從源頭上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通過控制減少污染,加強生態防護林等體系的建設,控制山東省水土流失的現狀,并實現生態農業的健康可持續化發展。另外,要實現生態農業的標準化發展,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農業標準化體系,從而有效發揮標準化的積極作用,指導山東省生態農業朝著有序方向發展。

3、深化技術創新,夯實技術基礎

第一,要增強生態農業發展的技術支持,深化技術創新,不斷夯實生態農業技術基礎,促進山東省生態農業發展技術水平的全面提升。通過建立多種生態農業科技投資體系,為當地生態農業技術開發和推廣提供有效的經濟保障。同時,要建立有效的收益機制,實現技術創新與經濟效益的和諧發展。第二,傳統農業的優秀技術要加以改進與創新,促進傳統技術的有效利用與發展。山東省傳統農業發展基礎濃厚,積累了豐富的技術經驗,要對傳統農業進行有效的繼承發展。第三,要對生態農業技術進行有效推廣,豐富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渠道,建立全面的推廣體系,培養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人員,從而促進山東省生態農業技術成果利用率的提升[2]。

4、增強農民素質,構建多重模式

篇10

2010年,張掖市甘州區被列為全國首批國家級現代化農業示范區,現代農業產業化、信貸需求多樣化的趨勢與當前農村金融機構服務方式落后、產品結構單一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農村經濟金融的發展亟待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張掖市作為典型的農業城市,農業在張掖市經濟發展中處于基礎性和主導性地位,面對我市農村金融發展緩慢、結構不合理、資金不充足等諸多因素,農村金融創新具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本文將通過SWOT對比分析法,提出張掖市農村金融創新的思路和方法,以彌補內部劣勢、應對外部挑戰。

一、張掖市農村金融發展現狀及特點

1.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金融供給服務呈邊緣化趨勢。2.農村金融產品單一、金融服務功能弱化。3.以民間借貸為主的內生金融沒有得到合理的引導,抑制了農村金融深化。4.農村金融資源優化配置的外部制約因素較多。5.金融支持“三農”力度逐漸加大,涉農特色金融產品增加。

二、張掖市農村金融發展的SWOT分析

我們以2011年張掖市《農戶調查問卷》為基礎,運用SWOT方法,分析我市農村金融發展中的內部形勢,以把握機遇,應對外部挑戰,此次問卷調查以張掖市為調查總體,樣本容量為150戶農戶,其中村支書15戶,散戶135戶,總人口622人。

(一)農村金融發展的內部環境

1、內部環境中的優勢

(1)農業是張掖市的主導產業。張掖市是甘肅省典型的農業城市之一,農業生產和發展制約著張掖市的經濟建設和發展。根據我們對150戶農戶共622人的調查,勞動力人口為367人,其中,外出打工人數131人,占總人口數的21.06%;務農人數236人,占總人口數的37.94%,農村居民主要經濟來源是種植業、畜牧業以及養殖業。

(2)農戶對農村金融需求增強。此次調查結果顯示,有58.67%的農戶認為最影響農民增收和致富的原因是資金不足。有46%的農戶認為影響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資金投入不足。金融支持農業在傳統農業中已經有所體現,但是因為體制原因未能形成金融支持農業的完整的體系,致使農民在金融支持農業生產的過程中成本高與收益。據調查顯示:在150戶調查樣本中,有106戶農戶有借款記錄。占總數的70.67%。其中親戚好友借款的有54戶,借款總金額為216.3萬,平均年利息為3.71;向金融機構貸款戶數為98戶,借款金額為517.5萬,平均年利率是9.00;向民間借貸組織貸款的戶數是13戶,貸款金額為36萬,利率為13.33%。截止2010年底張掖市農村貸款滿足率僅為43.53%。大力發展農村金融事業,加大信貸力度,是支持農業發展的新途徑。

(3)農業改革亟需金融支持。根據調查結果,有54.67%的農戶認為,該村發展最好的措施是農產品深加工和專業化。農產品深加工和專業化是改造傳統農業,實現農業走上市場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農村走上繁榮,農民走上富裕道路的必由之路。對增強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只有做好金融支持,扶持農業產業化,才能有效地推動農業產業化的進程。

2、內部環境中的劣勢

(1)農村居民的金融意識淺薄。(2)農業基礎條件仍然薄弱。(3)農民現代意識淺薄。(二)農村金融發展的外部環境

3、外部環境中的機會

(1)張掖市甘州區現代農業示范區被列入全國首批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是甘肅省唯一示范區。金融工作和金融支持是示范區建設和發展的資本基礎,只有把支持現代農業示范區與調整信貸結構、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結合起來,有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結合起來,才能積極支持張掖市農村經濟金融的發展。

(2)各金融機構逐漸將目標客戶轉向農村。基于我市農業發展現狀,大力支持張掖市“一區三基地”的建設;加大對玉米制種、肉牛養殖以及特色農產品加工的投入和支持;對涉農中小企業降低信貸審批門檻,適當降低浮動利率,擴大涉農企業的信貸支持和補貼政策,充分滿足涉農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

4、外部環境中的威脅

(1)在調查中,農戶認為金融機構貸款存在的問題是有:不了解、利率太高,貸款期限太短,額度太小,缺少擔保,門檻太高,手續復雜等,但是56.67%以上的農戶認為,影響過河妨礙農戶貸款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機構貸款利率太高、貸款額度太小、辦理貸款申請手續復雜、缺少擔保。

(2)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的壓力加大。由于受大風沙塵、低溫霜凍、干旱等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影響,農業面臨的自然風險加大;農產品價格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種植、養殖業比較效益下降給農業生產帶來的市場風險加大;農民收入連續高位增長,實現持續增收的空間縮小,壓力增大。

(3)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特色產業標準化程度不高,缺乏市場占有率、輻射能力強的大型龍頭企業帶動,農產品精深加工鏈條短、附加值低,農民專業合作社層次低,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不高,特色產業尚未轉化為經濟優勢。

三、基于SWOT分析的張掖市農村金融發展的對策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二)提升和完善農村金融體系。(三)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保障農村金融發展。(四)加強農村金融產品創新。(五)改善農信社小額信貸業務。(六)提高對龍頭企業的甄別水平。

參考文獻

[1]張杰.轉軌經濟中的盅融中舟及其演進個新的解釋框槳[J].管理世界,2001(s):90―99

[2]黃泰巖,王撿貴.工業化新階段農業基礎性地位的轉變[J].中國社會科學,2001(3):47 j5.

[3]喬癬曙農村經濟垃展的寶融約束及解除[J].農業經濟問題,2001(3):l9 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宁| 隆回县| 石首市| 四平市| 天峨县| 南开区| 来安县| 永兴县| 柞水县| 彰化县| 威信县| 阳江市| 丽水市| 黔西| 卢氏县| 泉州市| 岐山县| 历史| 盘锦市| 万州区| 双城市| 平江县| 曲阳县| 金昌市| 徐州市| 随州市| 松江区| 友谊县| 云安县| 绥宁县| 连山| 承德市| 进贤县| 楚雄市| 揭西县| 卢湾区| 黄浦区| 千阳县| 壶关县| 永胜县| 丽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