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飲食養生與保健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2-03-10 10:17:2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飲食養生與保健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飲食養生與保健論文

篇1

摘要:《周易》是我國最古老的著作,其中的辯證法思想滲透各個學科,尤其對中醫學的深遠不可小視。張景岳說得好:“醫易相通,理無二致”。今就《周易》哲學的“天人相應”、“居安思危”、“潛龍勿用”、“反身修德”,與中醫養生的“四氣調神”、“防微杜漸”、“不妄作勞”、“德全不危”作一淺探,以明《周易》哲學對中醫養生學的巨大貢獻。

《周易》是古代著名的哲學著作,自古以來,倍受推崇,被尊為群經之首。正如《四庫提要》所說:“《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1]顯而易見,《周易》是中華民族公認的古老文化的奠基石,當然中醫學也不會例外。明代張景岳說得好:“醫易相通,理無二致”、“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醫不可以無易,易不可以無醫。”[2]可見中醫學從一開始就與《周易》結下了不解之緣,今就《周易》與中醫養生作一淺探,以求學者之斧正。

一、《周易》“天人相應”與中醫“四氣調神”

“天人相應”是《周易》哲學思想的精髓,被譽為“最古老的宇宙哲學”。《豐卦·彖傳》即蘊涵這一奧義:“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于人乎?”人與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是人類生命賴以生存的外在環境,人類作為自然界的產物及其組成部分,定當受自然的支配與制約,因而人類只有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而變化,才能與天地日月共存,達到頤養天年的最終目的。

中醫養生完全吸收了《周易》這一哲學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氣調神”的養生觀點。

《內經》認為:春三月為萬物發陳的季節,應“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夏三月為萬物番秀的季節,應“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秋三月,其氣容平,應“早臥早起,與雞具興,使志安寧”;冬三月,其氣閉藏,應“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志若伏若匿。”[3]經中還告誡人們要“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至此我們看到:《內經》的作者是根據自然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變化規律,提出了“四氣調神”的具體措施,而“四氣調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陽氣的充沛,人體陽氣充沛,則生機活潑,精神煥發,就能達到預防疾病健康長壽的目的。上古真人、至人、圣人、賢人四類養生家便是實踐了“智者之養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4]的諾言,故能“提攜天地,把握陰陽”“處天地之和”而不危。他們之所以不反向運動,是深知逆四時的嚴重后果:“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陽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5]的經驗,揭示了一條永恒:的真理“陰陽曲時者,萬物之終使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6]

二、《周易》“居安思危”與中醫“防微杜漸”

“居安思危”是《周易》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系辭下》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坤卦》初六言:“履霜,堅冰至。”以上兩則經文的意旨提醒人們:事物的總會由量變達到質變,而要防止事物向壞的方面轉化,必須“見微知著”,“居安思危”。故《周易》中有“懼以始終”之言,也有“君子思患而豫防之”之語,《系辭傳》還將“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

亡,治而不忘亂”作為響亮的座右銘鄭重提出以警示世人。

中醫養生繼承并發展了《周易》這一哲學思想,提出了自己的“防危杜漸”的養生觀。《內經》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7]體現的便是“未病先治”的哲學思想,并以“渴而穿井斗而鑄錐”加喻闡明治未病的重要意義。何謂治未病?明代張景岳感受深刻:“禍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預此者,謂之治未病,不能預此者,謂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謹于微而已矣。”[8]張氏還指出:“履霜堅冰至,貴在謹于微,此誠醫學之綱領,生命之樞機也。”[9]張景岳一語中的,道出了“謹于危”便是“治未病”的關鍵所在。世上任何事物的發生,都有其先兆,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健康當然也不例外,能將影響身體健康的微兆扼殺在搖籃中,這便是掌握了醫學的綱領、攝生的法則。

在“未病先治”方面中醫養生還有其獨具的特色,傳統的針、灸、按摩、藥補均可成為“治未病”的妙計良策。宋代太醫竇材云:“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10],《內經》《千金方》亦記針關元、足三里,灸膏肓穴均有強身作用。宋代醫家張呆有一名言:“若要安,三里長不干。”山]是說經常按摩足三里,有舒筋活血,促進新陳代謝的養生功能。另外,中醫藥補的作用亦不可小視,《神農本草經》被列入“上品”的藥物均冠以“輕身益氣,不老延年”之辭。如此豐富多彩的預防措施,實在是中醫養生的一大驕傲。

三、《周易》“潛龍勿用”與中醫“不妄作勞”

“潛龍勿用”是《周易》思想的又一重要名題。《乾卦》初九日:“潛龍,勿用。”龍是指龍星。《說文》“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故“潛龍”是指潛淵之龍,隱而不見。爻辭提醒人們,處在這種狀態,便應靜而不動,以伺時機。《艮卦·彖傳》亦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卦卦義為靜止,與“潛龍勿用”一脈相承。兩則爻辭在于表明凡事必須等待時機,謹小慎微,而不可肆意妄為,失去理智;否則便大難當

頭,災不可免。

中醫養生接受了《周易》這一哲學思想,提出了“不妄作勞”的養生觀點。

《內經》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具,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12]在此把“不妄作勞”作為“盡終天年”的必備條件之一,可見其在養生學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要做到“不妄作勞”,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從何人手呢?首先,要做到“精神內守”。中醫養生注重內因,所謂“精神內傷,身必敗亡”、“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真氣的保養是人體健康的重要標志。所以《內經》主張“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13]以養生著稱于世的道家代表人物莊子在“精神

內守”方面亦有異曲同工的妙語:“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l4]其次,要注意節制。是人之本性,兩性活動是人的本能,正常的性生活有利于人體的健康,然而必須有節。若恣情,房勞過度,便會“耗傷腎精”,動搖根本,導致陰陽失調、早衰及百病叢生。《千金方》言:“恣情,命同朝露。”《內經》也告誡人們:“醉以入房,以

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故半百而衰也。”[15]故此重視腎精與腎氣的保養,是長生的秘訣之一。第三,注意飲食有節。飲食是人類賴以生存,保持健康的重要條件之一。《需卦》九五“需于酒食,貞吉。”人是需要服食酒食的(古人的酒,是用糧食果類發酵而成的,度數較低),但不能“困于酒食”,故要達到“酒食貞吉”,必須“節飲食”。如若飲食不節、暴飲暴食,超過機體的代謝能力,便嚴重損害脾胃,健康。《內經》有忠告:“飲食自備,腸胃乃傷。”“內傷脾胃,百病皆生。”第四,注意勞逸適度。《內經》反對“過勞”,它告誡人們“勞則氣耗”[16],勞力太過則氣少力衰,精神疲憊;勞心太過,則陰血暗耗,心神失養。因而“過勞”對人體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視。如《內經》所言:“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17],可見“過勞”是健康的大敵。華佗認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18]他的弟子吳普,得其“五禽戲”之真傳,“年九十余”。因而適度的活動,將壽蔽天地成為現實。

四、《周易》“反身修德”與中醫“德全不危”

“反身修德”是《周易》哲學思想的又一精華。《周易》注重道德修養。重視自身的完善,強調自強、自立、自省、自謙。《周易》書中關于德性修養的警句比比皆是,如《易傳》在釋《蹇卦》、《乾卦》、《晉卦》時分別提出了“君子以反身修德”、“君子自強不息”、“君子自昭明德”、“君子以厚德載物”等等。何為德?《正韻》歸納得好:“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純懿之稱也。”德性的修養是人們事業成功的保證,也是趨吉避兇的法寶。《益卦》與《大傳》揭示得深刻“有孚惠心,勿問,元吉。”“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中醫養生承襲了《周易》重德的哲學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德全不危”的養生觀。

《內經》曰:“上古之人……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19]故“大德者必得其壽。”所以“淳德全道”是“任我逍遙過百春”的先決條件。俗話說得好:“心底無私天地寬”。道德高尚的人虛懷若谷,寬宏大量,心地善良,為人正派。故能心安不懼,心廣體舒。魯哀公曾向孔子請教,智者壽乎?仁者壽乎?孔子回答道:“智者仁者皆可以致壽。觀世人凡氣質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貌之重厚者壽,言之簡點者壽。蓋溫和也,慈良也,寬宏也,重厚也,簡點也,皆仁之一端。其壽之長,決非猛厲、殘忍、偏狹、輕薄、淺燥者之所能及。”[20]孔子的精湛回答揭示了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養德養性無二術”。縱觀我們看到:孔子不但提倡“仁者壽”,而且以崇高的德行履行自己的諾言,晚年“讀《易》,韋編三絕。”[21]七十高齡后仍堅持著書立說,誨人不倦,造福于子孫后代。唐代名醫孫思邈壽高德劭,被后人傳為佳話。他不但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而且注重德性的修養,“心誠意正”、“順理修身”是他的至理名言。百歲后仍登山采藥,出診行醫,攻讀《易經》,撰寫醫籍。孔孫兩氏的輝煌人生向人們展示了“大德必得其壽”的必然結果,

當為后人養生的楷模。

綜上所述,《周易》哲學是《內經》醫學的活水源頭,《內經》充分汲取了《周易》中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及其思維模式,并將其創造性地和養生學緊密結合,從而創立了中醫養生獨特的體系,為中華民族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貢獻。讓我們深研《易》理,盡啟其秘,以促進中醫養生學的新。

注釋:

[1]《四庫提要·易類小序》。

[2][9][明]張景岳《醫易義》。

[3][5][6][7]《素問·四氣調神論》。

[4]《靈樞·本神》。

[8][明]張景岳《類經·攝生類·不治已病治未病》。

[10][宋]竇材《扁鵲心書》。

[11][宋]張杲《醫說》。

[12][13][15][19]《素問·上古天真論》。

[14]《莊子·在宥》。

[16]《素問,舉痛論》。

[17]《靈樞·九針論》。

[18][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華佗傳》。

[20]徐以經《中華醫易薈萃》黃河出版社1990年版398頁。

[21][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中醫養生學論文范文】傳統道教與中醫養生

作為民間道教太平道的經典著作《太平經》,就存有大量的養生和醫藥內容。《太平經》中的陰陽學說、臟腑學說及精氣神學說,與《黃帝內經》是一致的,并將此學說貫穿于養生與治療之中。在養生方面,《太平經》注重內養功,認為:“養生之道,安身養氣,不欲喜怒也。人無憂,故自壽也。”這種內養功強調守“神”,提出:“使空室內傍無人,畫象隨其藏色,與四時相應,懸之窗光之中而思之。”“懸象而思守,行順四時氣,和合陰陽。”就預先給五臟各畫一副神像,煉功開始時,按季節、日、時掛出相應的畫像,以此作為信號和提示,臥下人靜后使意念集中到那一臟器上。通過這種意守臟器的練意功法,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

晉代葛洪的《抱樸子內篇》,是道教理論和煉養方術之集大成之作。葛洪認為,萬物皆源于“道”或“一”,誰能得道守一,誰就可長生。書中提出了許多有益的修道健身的理論和方法。如《極言》篇說:“是以善養生者,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常制;調利筋骨,有堰仰之方;杜疾閑邪,有吞吐之術;流行榮衛,有補瀉之法;節宣勞逸,有與奪之要。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陽氣。然后先將服草木以救虧缺,后服金丹以定無窮,長生之理盡于此矣。”其中就包括了靜養、導引、吐納、食養、服丹等修煉方法。葛洪特別強調內保精氣。他說:“善行氣者,內以養身,外以卻惡。”(《至理》)他把行氣的方法歸納為吐納、導引、胎息三種。吐納是用呼吸行氣,導引是用形體行氣,而胎息是用呼吸和意氣相結合而行氣。并具體介紹了其煉養方法和注意事項。這些煉養方法大都被后人吸收,并在氣功中發展,沿用至今。轉貼于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道教徒們創造了許多修道養生的方法,在歷代道家的著作中,留下了諸如存思、守一、外丹、內丹、導引、呼吸、服餌、咽津、服氣、符篆、房中等養生修煉的大量資料。

“存思”“守一”屬于精神修煉。外丹是指煉服長生不老的金丹,內丹則是熔心、息鍛煉于一爐的綜合修煉方法,相當于氣功。早期金丹派以煉外丹為主,宋金以后的金丹派則修煉內丹,稱為晚期金丹派。內丹理論以黃老“道法自然”、“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哲學觀為理論基礎,認為人身即為一個煉丹的“鼎爐”,人身內的精、氣、神則是煉丹的原料,通過一定的修煉,可以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而結丹長生。從道教的初建到興盛,留下了大量關于內丹修煉的著作。隨著內丹派的興起,內丹理論和功法得到逐步深化和完善,北宋中期以后,傳統的內丹又深受佛教禪宗的影響,道禪相融合,形成了精深的系統理論和穩妥有效的功法。雖然不能成仙,但能幫助人們健身祛病,延年益壽。這對中醫養生學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財富。

道教形體方面的修煉主要包括導引、按摩及武術等內容。導引通過肢體的屈伸俯仰,達到舒筋活絡、強身健體的作用,歷來為道家所重,修道者無不從導引做起。在馬王堆出土的醫書資料中就有一幅彩繪的《導引圖》。葛洪《抱樸子》中有龍導、龜咽、燕飛、蛇屈、兔驚等各種模仿動物動作的運動方法。隋唐之后逐漸由導引衍化出諸如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等有效的運動方法。可以說葛洪的道教導引和華佗的醫家導引是這些方法的前身。

食餌方面的修煉主要有服食金丹(礦物類)、五芝(菌類植物)、咽津、服氣等。如前所述,道教認為服食用礦物藥煉制的金丹和仙藥五芝,可以成仙,顯然是荒誕的,但其中有健身祛病的功效,則不可埋沒。咽津法包括叩齒、攪舌、鼓漱、咽津液等一系列動作,這是道教徒們每日必做的功課。關于咽津,早在《內經》中即有論述。如《素問遺篇·刺法論》說:“可以寅時面向南,凈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餌舌下津令無數。”葛洪曾在《抱樸子內篇·雜應》中介紹了叩齒之法,稱此為“堅齒之道”。此法在唐宋時極為盛行,在方法上也有發展。明代高鐮所撰的《遵生八箋》曾詳細記載此法。事實證明,這種口腔保健,對人體健康是有益的。服氣,又稱辟谷食氣。修煉時主要以飲水食氣為主,同時服用一些輔助食品,如山藥、黃精、花生、大棗、核桃等中草藥。在馬王堆出土的醫書中,就有關于卻谷、食氣的記載。晉至唐時期曾盛行此法,宋元以后就少見了。

符篆咒禁,即為祝由。唐代太醫署首次設立咒禁科,還設有“祝禁博士”職,正是當時道、佛兩家咒禁盛行背景下的產物。唐、宋、元、明各代均有此科,統稱祝由科。可見其影響之深。對于祝由,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論述。《素問移精變氣論》說:“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所謂“移精變氣”,就是調整病人的精神活動,轉移對病痛的注意力,從而形成精神內守狀態,以產生積極的治療效果。這實際是一種宗教式的原始心理治療法。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看成當今的精神療法、暗示療法的先導。這種方法,在一定的時期內,對某些精神方面的疾病,確實能起到心理治療和精神安慰的作用。特別是在一定的宗教氛圍之中,對那些虔誠的教徒更為靈驗。這就是“心誠則靈”。但是它以祈禱、咒語、符篆、神水等手段為主,畢竟是迷信的東西。這是人類處于生產和認識水平低下的蒙昧時期的產物,也是人類醫學不發達時期的共同現象。

至于房中術,其中的性衛生知識可資借鑒,但對其糟粕必須剔除。

篇2

美國生理學家愛爾馬為了研究心理狀態對健康的影響,設計了一個很簡單的實驗:把一支支玻璃試管插在有冰水的容器中,然后收集人們在不同情緒狀態下的“汽水”。結果發現,當一個人心平氣和時,呼出的氣溶于水后是澄清透明的;悲痛時水中有白色沉淀;生氣時有紫色沉淀。他把人在生氣時呼出的“生氣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幾分鐘后大白鼠就死了。由此他分析:生氣10分鐘會耗費人體大量精力,其程度不亞于參加一次300米賽跑。生氣時的生理反應十分強烈,分泌物比任何情緒時都復雜。

中醫認為,氣血經絡不通,臟腑陰陽失調是疾病的根源,尤其是癌癥,整個氣脈不斷打結,越結越多,最終形成一個大疙瘩――腫瘤。

可以這樣形容,生氣憋悶是形成腫瘤的“快捷方式”。臨床中常常有這種情況出現,有位66歲的老太太,到醫院檢查時是肺癌晚期。仔細詢問情緒方面可知,半年前因家里面的矛盾心里窩了一口氣,沒有傾訴,整天愁眉苦臉、失眠睡不好。另外一個是某退休干部,患了退休綜合征,悶悶不樂,總鉆牛角尖,總覺得他跟誰都過不去,一年后被檢查出患了食道癌。

生氣總是難免的,但是我們可以盡量減少生氣的次數和氣的大小。比如在生氣之前算一筆生氣的花費,可以發現生氣真的是賠本的買賣:

生氣時通常不能解決問題――賠時間;氣出病來自己還要掏錢醫治――賠錢;給別人造成傷害很難彌補――賠人緣;生氣心情不好,生活質量降低――賠心情。

喜悅是世間最好的藥

七情之中,只有“喜則氣緩”,使氣脈緩和,平時我們之所以感覺身上緊緊的,好像被什么東西捆住一樣,不輕松,胸口也感覺悶悶的,為什么?心結太多,直接影響氣脈,使之緊張不放松,身體感覺沉重。喜就是喜悅、祥和,古人造“”字,上面草字頭,底下一個“樂”,就是認為喜樂可以愈病,是世間最好的藥。喜樂的來源是什么?古人說:“助人最樂”,幫助他人所得到的喜悅是最為珍貴的,這種從心里面爆發的喜悅是所有情緒里面最良性的信息。它所構成的氣脈波動是最為有益的,這在防癌中可算是功臣之一。

笑,免費的防癌抗癌方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一個公園內,聽見一陣朗朗笑聲,只見十幾個身穿白襯衣的中年男子,在草坪上圍坐一圈而仰天大笑。原來,這些人是“笑一笑俱樂部”的成員,他們每天清晨5時半到這里聚會,用笑聲開始新的一天。每當東方破曉之時,他們便在老師的帶領下,伸展雙臂,把手高高舉過頭頂,然后開始微笑;稍后,則從微笑轉為“咯咯”的笑;5分鐘之后,雙手放下,自然垂立身體兩側,手指微曲,開始低聲暗笑;幾分鐘過后,又仰天放聲大笑。整個過程約為一個小時。

據說,“笑一笑俱樂部”風靡印度全國,感染了全世界。印度有句諺語:“你對生活笑,生活也對你笑;你整天哭喪著臉,生活也對你哭喪著臉。”故而印度人大多愛笑。而“笑一笑俱樂部”的創始人、印度醫生卡特利亞經過大量研究之后發現:只要是笑,大腦就會發出指令,讓身體分泌“快樂”的化學元素。所以他經常對學員說,你只要笑,不要問為什么笑。笑過之后,你就會身心健康,活力四射。據聞,近幾年全球有5000多家“笑一笑俱樂部”相繼成立。

西方也有句諺語:“一個小丑進城,勝過一打醫生”。科學證明,笑能使人的肺部擴張,胸部肌肉得到舒展,人在笑聲中如同做了深呼吸運動,并清除了呼吸道的廢物;笑能使消化液的分泌增加,消化道的活動增強,促進食欲;笑還能使思想放松,心情舒暢,有助于睡眠。西方科學家經過研究后認為,笑能促進內臟器官活動,調節內分泌系統,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和緩解病痛,還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

美國哈佛大學的哈勃特博士和查爾斯博士曾對“笑”作出如下的定義:笑是一種緩解緊張,進入一種美妙狀態的客觀實在。真心地微笑,無論是對于笑者還是對于他人都會收到一種奇妙的效果:人的心理得到充分放松,人體整個神經系統可從緊張狀態下解放出來,人在這種狀態下是最幸福甜美的。當然,只有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微笑才能有利于健康,如果強顏歡笑而內心苦楚,依舊沒有效果。

無獨有偶,法國一位名叫亨利?理班斯坦的醫學博士也說:“笑,是一種類似于原地跑步的鍛煉方式,它可以使肌肉強壯,加強心律,加快脈搏,擴張支氣管,加速肺部換氣。不僅等于給內臟按摩,而且也等于給小腹和胸大肌推拿,由于吸收了更多的氧,因而也凈化了血液。另外,笑能提高工作效率,驅除勞動的疲勞,對神經過敏或容易暴躁發怒的人來說,是一劑良藥。”人在笑的時候,腦子里會產生對健康有益的激素――內啡肽,而內啡肽可使人產生愉悅感,還有鎮痛作用。根據笑的生理效應,這位亨利博士發出忠告說:“為了你的健康,不應當放棄任何開懷大笑。”

篇3

早在《黃帝內經》時代便對消渴發病機理作了較為系統的闡述,經后世醫家不斷補充而逐漸豐富。《黃帝內經》論述本病的發生與過食肥甘、形體肥胖以及情志不遂有關外,特別提出與五臟柔弱,"脾脆""腎脆" 有密切關系。如《靈樞?五變》中所說:"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靈樞?本藏》篇曰:"腎脆善病消癉易傷"。《靈樞?本藏》篇曰"脾脆則善病消癉",強調了五臟虛贏、脾腎不足在發病中的重要性。

張仲景認為人體正氣虛弱,腎虛胃熱是導致本病的主要病機。如《金T要略?消渴篇》中所述"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虛則衛氣不足,勞則榮氣竭"。說明了虛勞、榮衛氣血俱虛是產生本病的內在因素;《金T要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說明腎虛陽氣衰微,既不能蒸騰津液以上潤,又不能化氣攝水是消渴之根源,腎氣丸溫腎以化氣,故而能愈消止渴,成為溫陽治消之代表方。"趺陽脈浮而數,浮即為氣,數即消谷而大堅,氣盛則溲數,溲數則堅,堅數相搏,即為消渴。"說明了胃中燥火亢盛亦是本病發病的病理基礎。

隋唐時期強調"燥熱"和"腎虛"在消渴病理機制中的重要地位。隋?《諸病源候論》消渴諸論中指出:"由少服五石諸丸散,積經年歲……使人下焦虛熱"而致消渴,認為燥熱傷腎,虛熱上炎是消渴的病理機制。又云:"若臟腑因虛實而生熱者,熱氣在內,則津液竭少,故渴也"。強調熱又可分為實熱和虛熱,實熱多由飲食不節,多食肥甘厚膩之品,久而醞釀化熱;或由服石不當,及至年老時下焦虧虛而石熱獨盛所致;"虛熱"又多由房勞過度,或服石傷腎,腎陰虧損,終成虛熱耗津之熱。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藥方》立清熱瀉火、生津止渴之大法,創玉泉丸、黃連丸,建立了清熱滋陰治療消渴的基本法則。唐?《外臺秘要》云:"消渴者,原其發病,此責腎虛所致……腰腎既虛冷則不能蒸于上,谷氣則盡下為小便也。"指出消渴病病機在于腰腎虛冷。

時至宋代,"三消"理論逐漸形成。金元時期的劉河間、張子和等發展了三消理論,劉河間《三消論》曰:"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察受于脾胃,行其津液,以濡潤養之。然消渴之病,本濕寒之陰氣極衰,燥熱之陽氣太盛故也。……若渴而飲水不絕,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腎消。……此又不知消渴小便多者,蓋燥熱太甚,而三焦腸胃之腠理怫郁結滯,致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滲泄浸潤于外,以養乎百骸。故腸胃之外燥熱太甚,雖多飲水入腸胃之內,終不能浸潤于外,故渴而不止而小便多。"劉氏認為糖尿病之病機在于燥熱傷中,消爍津液,傷及腎臟所致。張子和不僅完整保存了劉河間的《三消論》,而且提出"三消當從火斷"的學術思想,明確提出了并發癥,關注消渴發病與體質的關系,強調消渴的康復須經藥物治療、食療護理、養生保健等多方面結合。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消渴》說:"人惟欲態情,酒面無節,酷嗜炙乖閆桑咸酸酢醢,甘肥腥膻之屬,……于是炎火上薰,腑臟生熱,燥熾盛,津液干焦,渴飲水漿而不能自禁。其熱氣

上騰,心虛受之,心火散漫,不能收斂,胸中煩躁,舌赤唇紅,此渴引飲常多,小便數少,病屬上焦,謂之消渴。熱蓄于中,脾虛受之,伏陽蒸胃,消谷善饑,飲食倍常,不生肌肉,此渴亦不甚煩,但欲飲冷小便數而甜,病屬中焦,謂之消中。熱伏于下,腎虛受之,骨節i疼,精走髓空,飲水自救,此渴水飲不多,隨即溺下,小便多而濁,病屬下焦,謂之消腎。"朱氏以滋陰立論,對糖尿病病機認識重在飲食不節,積熱傷中,熱伏于下,導致腎陰不足,消渴乃成。

明清時期醫家對消渴的認識和治療,既吸取前人的精華亦有所創獲。明?張景岳對陽虛火虧致消有獨到認識,創用溫補腎陽治消之法,為后世開創益氣溫陽法治療消渴之先法;唐容川《血證論?發渴》論述:"瘀血發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于腎水,水與血交會轉運,皆在胞中,胞中有瘀血,則氣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隨氣上布。但去下焦之瘀,則水津上布而渴自止。"開近代活血化瘀治消渴病(糖尿病)之先河。程鐘齡《醫學心悟?三消》篇說:"治上消者宜潤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腎";"治下消者,宜滋其腎,兼補其肺"。黃坤載認為消渴之病責之于肝,成為本病從肝論治的理論依據;費伯雄對消渴的治療補充發展了化痰利濕之法,《醫醇騰義?三消》曰"上消者……當于大隊清潤中,佐以滲濕化痰之品。蓋火盛則痰燥,其消爍之力,皆痰為之助虐也,逢原飲主之;中消者……痰入胃中與火相乘,為力更猛,食入即腐,易于消爍,……宜清陽明之熱,潤燥化痰,祛煩養胃湯主之。"

2現代中醫對糖尿病腎病的認識

隨著對DN研究的深入,現代中醫專家對DN病機又有多種學說提出。彬,呂仁和[2]認為,DN的病機特點為:病變初期,陰虛為本,涉及肝腎,以肝腎氣陰兩虛、絡脈瘀阻為主;病變中期,陰氣損耗及陽,傷及脾腎,以脾腎陰陽兩虛、絡脈瘀阻為主;病變晚期,氣血陰陽俱虛,五臟功能受損,濁毒內停,水濕儲留,變證峰起。曹和欣等[3]認為DN的病機是一個動態演變過程,病變早期陰虛為本,日久耗氣,致氣陰兩虛,病變后期陰損及陽,陰陽俱虛,氣虛運血無力,陽虛血行澀滯,久病入絡皆可形成血瘀,瘀血既是DN的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瘀血貫穿于DN始終。馮建春,時振聲[4]認為,DN的基礎是陰虛,病機的演變為陰虛-氣陰兩虛-陰陽兩虛。

標實有風寒、風熱、濕熱、水濕、氣滯、瘀血、濁毒等。邵啟慧[5]則提出DM各種并發癥皆為陰虛血瘀。鄒麗華等[6]通過大量的臨床治療和實驗研究觀察,總結DN病機特點以脾腎(或肝)氣陰兩虛夾血瘀為主,早期以肝腎氣陰兩虛為主,中、晚期則以

脾腎氣陰兩虛多見,瘀血是在脾腎(或肝腎)氣陰兩虛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陰虛、氣虛是血瘀形成的重要基礎。張永華[7]認為消渴為病,肺脾腎三臟俱損,關鍵在腎,氣虛血行無力必致瘀血內生,故腎虛血瘀為DN的主要病理基礎。劉洪陸[8]認為DN始終貫穿"虛"、"瘀"、"水"三大病理基礎。周則衛[9]認為本病的

病機為氣虛血瘀、腎陽虧損。

張家慶[10]等則認為經脈枯澀、瘀血阻滯是其主要病機,同時濁毒內停,阻遏氣機升降,使病情進一步加重。周玉蘭[11]提出"濕熱"、"燥熱"、"瘀熱"內滯,津液難以輸布,同時,陰虛津不化氣,進而氣陰兩虛。張宗禮等[12]認為病機為虛、瘀、濕、逆,腎虛血瘀貫穿了DN始終。宋述菊等[13]則認為脾虛是關鍵,腎虛是易感因素。鄭弼芳等[14]提出脾腎氣陰俱虛,瘀血阻滯為病機,因此在補腎活血方藥中重用活血化瘀藥。張澤生等[15]認為病因病機主要是脾不升清,腎不藏精,瘀血阻絡,濁毒內停,并指出脾腎兩虛為DN病理基礎,瘀濁內停為病理產物,主要的病理關鍵在于本虛標實。張福生[16]認為,瘀血是本病的發病根源,同時由于濕濁溺毒內停,阻遏氣機升降,使病情進一步加重而成惡性循環。

關于DN的分型論治,現許多學者參照Mogensen分期方法的進行辯證分型論治,張瑞彬[17]將其分為三型:①氣陰兩虛,損及肝腎,為糖尿病腎病早期。②脾腎陽虛,水濕內停,為糖尿病腎病臨床期。③陰陽俱虛,濁陰上逆癥,本型為糖尿病腎病尿毒癥期。張琪教授[18]將糖尿病腎病分了三主型、三兼證。三個主型是:①氣陰兩虛型,多見糖尿病腎病早期②脾腎兩虛型,多見糖尿病腎病臨床期及平素體質極度虛弱者,③脾腎虛衰型,多見糖尿病腎病晚期,腎功能損傷明顯,血清肌酐、尿素氮持續不降;并針對三個兼證瘀血、濕濁、濕濁(毒)瘀血壅結加減用藥論還認為糖尿病腎病發病與肝郁(證)相關。

李大鈞[19]等認為在糖尿病腎病發生發展過程中較常見的中醫證候類型有四型,而氣陰兩虛,是糖尿病腎病早期多見的證候類型,以脾氣虛兼肝腎陰虛為多見,治宜益氣養陰,滋補肝腎,方用生脈散合六味地黃湯加減;總之許多學者[20-23]認為氣陰兩虛應是早期糖尿病腎病最常見的癥候。喬玉秋[24]等認為痰濁是主要致病機制,主張從痰分型論治。痰濁中阻,治宜燥濕祛痰,方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痰熱內蘊,治宜清熱化痰,方用黃連溫膽湯加減;氣虛痰阻經絡,治以益氣化痰、活血通絡,方選參芪溫膽湯加減。

綜上所述,現代學者多認為本病是以虛為主,又兼夾有水濕、痰濁、瘀血等的本虛標實之證,虛、濕、痰、瘀是消渴病病機的四大關鍵。而其治療也應首先確立補虛的治則,在此基礎上再衡量濕、痰、瘀的輕重緩急而用藥。始于陰虛燥熱,肺陰虛,虛熱灼津,津不得布則多飲;胃陰虛,虛火消食,則多食易饑;腎陰虛,熱迫膀胱,則尿多頻數。然大多消渴病患者的"三多一少"癥狀持續時間是非常短暫的,繼之則以神疲乏力、倦怠懶言為主要見癥,是因為熱耗陰傷,使化氣不足,加之虛火灼氣,則氣耗更多,導致病機逐漸向氣虛轉化,進入氣陰兩虛階段,而隨著氣虛由微至甚,漸損及陽,最后將進入陰陽俱虛階段。

參考文獻

[1]呂仁和,時振聲.糖尿病腎病的中醫診治[J].北京中醫,1989,8(2):8-10.

[2]高彥彬,呂仁和,王秀琴,等.糖腎寧治療糖尿病腎病的臨床研究.中醫雜志,1997,38(2):96.

[3]曹和欣,何立群.糖腎寧對早期糖尿病腎病大鼠腎臟高過濾的影響[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1(5):19-21.

[4]馮建春.時振聲教授治療糖尿病腎病學術思想和經驗.第二屆糖尿病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6.103.

[5]邵啟慧.滋腎活血法在治療消渴兼證中的運用.遼寧中醫雜志,1986,10(5): 19-21.

[6]鄒麗華,易曉穎,郡紅,等.中西醫治療糖尿病腎病38例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2001,16(9):59-62.

[7]張永華,裴林.糖尿病腎病血液流變學改變及桃紅四物湯的治療作用.浙江中醫雜志. 1995,30(2):88-89.

[8]劉洪陸,郭惠芳.從痰瘀論治臨床期糖尿病腎病.國醫論壇,1999,14(3):22-23.

[9]周則衛.2型糖尿病發生胰島素抵抗機理的中醫探討.天津中醫,2002,19(4):39.

[10]張家慶,郭賽珊,何國芬,等.關于糖尿病并發癥中西醫結合治療及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6,(1):3.

[11]周玉蘭.消渴病(糖尿病)濕熱中阻型治療研究.北京中醫,2002,21(2):4-6.

[12]張宗禮,司福全.中藥配合西醫療法治療糖尿病腎病42例[J]月.四川中醫,2001,19(12):33-34.

[13]宋述菊,牟宗透.糖尿病腎病病因病機及辨治探討[J].山東中醫雜志,1999,18(4):147-148.

[14]鄭弼芳,張義.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腎病21例[J].山西中醫,2001,17(1) : 33.

[15]張澤生,袁遵守,楊新軍,等.益腎扶脾化癖降濁法治療糖尿病腎病64例臨床觀察[J].新中醫,2001,33(11):36-37.

[16]張福生.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腎病伴腎功能不全29例[]J.上海中醫藥雜志,1994,(12):21.

[17]張瑞彬,糖尿病腎病中醫辨治體會.河南中醫,2003年,23(9):66-67.

[18]王曉光,王亞麗,張琪.張琪教授辨治糖尿病腎病經驗介紹.陜西中醫,2004,25(12):116-1118.

[19]李大鈞,范克.糖尿病腎病的中醫辨證治療.河北中醫,2001,23(9):682.

[20]劉喜明,智文.糖尿病腎病的診治與分型方法.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5(7):41-44.

[21]王立新.楊霓芝主任醫師治療糖尿病腎病經驗拾萃.中醫藥研究,2000,16(6):3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仲巴县| 乌兰察布市| 正阳县| 连南| 武夷山市| 湘乡市| 乳山市| 峨边| 漳平市| 台南市| 电白县| 冀州市| 潢川县| 峨边| 莱西市| 佛山市| 久治县| 津市市| 兰坪| 义乌市| 县级市| 阜平县| 安陆市| 蒲城县| 河北区| 奉贤区| 宁津县| 叙永县| 大竹县| 富顺县| 资阳市| 威信县| 滦平县| 西丰县| 嘉善县| 安溪县| 梁山县| 安图县| 桦南县| 西丰县| 彝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