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4 15:54:5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小學道德與法治科研課題,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前言
職業學校的學生,對于職業的指向性相對不專業,所以學校更應該開設職業道德與法律的課程來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從根本上保證學生跨出校門后,也是一個具備專業職業道德的人。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的開設,大到改變社會現階段的風氣,小到提高學校的專業程度,無論是從哪方面說,開設這門課程都很必要。
一、當前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老師的專業素養缺乏
很多學校開設課程后老師們并沒有意識到課程的重要性,只是單一的對基礎知識進行講解,缺乏課堂的互動,在課堂上,老師處于主導位置,課堂氣氛枯燥無味。甚至于有的老師專業知識并沒有掌握完全就開始了講課,授課過程完全按照書本照搬,對于學生的提問也沒有準確的回答。
(二)學生的學習意識不高
很多學生對職業道德與法律的課程重視程度也不高,覺得學了也沒什么用處,不學習這門課程,出了學校的大門我還是能好好工作。或者有的學生認為,現階段社會上不良風氣太多,在學校學習也沒有辦法應對社會。還有一部分學生跟著老師的節奏認真學習,但是面對實際情況卻無法應用。
(三)學校不能加以重視
而對于學校來說,很多學校只是開設了這門課程,但是并沒有將這門課程重視起來,學校相關課程的教師團隊建立的也不完善,學校對課程的安排不科學,沒有根據專業進行相關的訓練,對于課程的制度不能得到健全和完善,導致了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的實施不順利,不能適應時下的課程要求。
二、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重點
(一)注重課程的科學性
提高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成效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是要學會注重課程的科學性,雖然課程的科學性在很多專業上都能得以體現,但在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上卻很缺乏。無論是教學課程的設計方面,還是教學理念的實施,都沒有很好的體現課程的科學性、所以我們要做到,在國家課程標準的前提下,結合學校特點、學生程度、教學的實施,制定出一套符合科學性的教學方法。
(二)注重課程的差異性
注重課程的差異性,簡單來說就是注重授課過程中根據每個學生的接受程度進行不同調整,調整中要盡可能的照顧到每個學生的特點,通過教學方法的輔助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通過引導將每位學生都“帶”到課堂中來。
(三)注重課程的藝術性
注重課程的藝術性,職業學校的學生大多處于畢業就進入社會的階段,在進入社會前接受到的教育很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一生,所以,教學方法就要講究有一定的藝術性,學生在這一階段已經對教育的意義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經歷了小學、中學,單一枯燥的課堂對他們已經沒有吸引力了。他們更喜歡從課堂中獲取樂趣和新鮮感。這就要求老師要盡可能地采取新型的教學手段,在教學中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在教學中多融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因素,能使教學效果達到新高度。
三、加強職業道德與法制課程成效的對策
(一)加強教師的專業素養
加強教師的專業素質,教師應該樹立起課程的重要性意識,面對學生要抓住情感的表達,在課堂上及時的改進自己教學方式的不足,對學生的提問加以耐心的講解。課下要對自己專業知識進行補充,因為每個專業的學生都需要上職業道德與法律的課程,按照學校的教學資源,并不能保證每個專業都有一個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的老師,這樣的情況下,老師不僅僅要學習本專業的知識,還要對時下的經濟、政治、教育、醫學等多方面進行研究,這就要求老師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只有了解自己學生以后要走的路,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
(二)改進現階段的教學方法
改進現階段已有的教學方法,對枯燥無味的教學模式做一大改變,進行互動式教學和實踐性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在課堂上做好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在互動中尋找樂趣,使學生更進一步的認識知識。實踐式的教學模式指的是利用我們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來對學生加以引導,例如:大多數同學寒假暑假回家都要買火車票或者汽車票,在這幾年里,你遇到的售票員服務態度是什么樣的?在這樣的提問下引發學生們的思考,讓同學們積極回答自己心里的感受。總結出:這就是一個人在工作時如果不具備專業的職業道德,有多么令人反感。而具備職業道德的人給他人的感覺又是什么樣的。讓同學們在例子里自己感受,教學效果會事半功倍。
(三)建立完善的教學機制
學校方面要建立起完善的教學機制,組織建立一個完善的教學體系,對課程的老師,盡量選用專業的老師,免得出現功不對口的現象發生。倡導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式,對每一學期課程進行考察,驗收結果,還要給學生提供評價平臺,匿名投票給老師的課程打分、提意見,對學生的意見進行分析采納。
四、結語
作為老師,要將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的重點發揮的淋漓盡致,大力加強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的教學力度,學校要給予充分的支持,支持老師對課程的研究,在課堂上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方法,掌握好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方法的技巧,為學生的職業道德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我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作為素質教育的突破口,依據時展對人才需求的轉變以及以人為本的科學教育理念,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發展,通過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學生的探索創新能力和團隊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經歷了數十年的理論實踐研究,如今已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效的應用小組合作學習對學科領域進行探究與實踐,是達到德育教育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的重要途徑,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在情感與知識技能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質量。
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1.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化,走過場
在學校與教師方面,為了順應課程改革的潮流,部分學校雖在課堂教學形式上開展了小組合作學習,但是卻沒有對小組合作學習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具體實施進行合理的探討和研究;在學校教學制度方面并未進行系統全面的合作學習教學體系的改革和完善,同時缺乏對教師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集體培訓和實地考察,導致小組合作學習流于表象,素質教育的改革落實的并不到位。
在班級與學生方面,班級和小組氛圍對于學生的整體參與度也是有很大影響的,有的班級或小組整體較為沉默,小組合作學習中得不到充分的交流和討論,學習效果不明顯。
2.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設置不合理
一個方面是在探究內容的選擇上:有的教師選擇的探究內容沒有討論價值,如課本中基礎的學科知識或基本常識,導致學生失去興趣,不予重;有的教師選擇的案例素材過于老舊或不貼合實際,道德與法治課程強調在道德、情感上的體驗和感悟,案例的使用也要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從近期的時政熱點中選擇,案例素材的選擇若不符合生活化時代性的特征,學生則不能感同身受,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沒話可說。
另一個方面是在探究問題的設置上:有的教師設置的探究問題數量過多,或者語句太長,使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前心理產生壓力,或者對問題的理解不全面,尤其從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標角度出發,過多的問題設置導致多而不精,不利于促進德育教育的思考和升華。
3.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參與程度不均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進行過程中,有的學生平日成績優秀且擅于發表觀點,在討論中容易產生“話語霸權”的現象,其他小組成員發言和展示的機會較少,或者由于成績上的不自信而選擇沉默;有的學生受自身性格的影響,或者屬于班級中的“后進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不經意間的“被邊緣化”,沒有參與到小組合作的過程當中,在交流中的學習效果和體驗就會比較差。
二、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存在問題的改進對策
面對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應當以辯證唯物法的發展觀來看待,對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和總結,結合具體的學科實踐經驗與理論成果,提出相應的改進對策,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發展和完善。
1.組內成員合理分工,人人同責
在小組進行合作學習之前,應對組內成員進行合理明確的分工。組織管理方面設定紀律組長,各學科學習方面設定學科組長,做到分工明確,人人有責;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組內成員互相監督,輪流發言,做到學習過程共同參與,學習成果共同享有,人人同責;并設定一對一的“組中組”模式,以互補為原則對學習問題尤其是自己的薄弱環節進行相互輔導,還包括進行學習互評、作業互批。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進行合作學習時,小組成員合作完成案例分析,分工進行案例的展示與表演,轉變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枯燥無味的固有印象,在語言的交融碰撞中使課堂生動有趣。
2.探究內容貼近生活,層層深入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探究內容的設置會直接的影響到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效果。教師在進行探究內容的選擇和設置時,首先應做到案例的選擇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符合當下的時代特征,比如共享單車,網絡中的表情包,APP帶給我們生活的轉變等等,在內容上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思想共鳴,讓學生們有話可說;其次在探究問題的設置上,要具有開放性、簡潔性和可探究性,提出具有深入思考和探究價值的問題,鼓勵學生多角度進行分析,讓學生的思想不局限于課本和學校,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問題的設置也不易過多,且語句表達間接明了,讓學生能夠一目了然;最后在探究內容的整體設計上,要做到層層遞進,邏輯分明,有利于幫助學生在知識建構中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習質量。
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這為進一步推進高校德育實施體系和運行機制的改革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理論給養和思想保證。
一、當前高職高專院校德育教育現狀
德育施體系和運行機制是解決學生的德育由誰管、怎么管的問題。加強德育管理工作,創新德育工作機制,提高德育實效,是適應社會轉型期和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
高職高專院校均設置了統一規范的德育課程體系,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千差萬別,多數學校認為學生德育就是思政課教師的問題,就是學生工作者的問題,專業教師只負責教學工作,其他部門只負責事務性工作的局面。這種德育管理體制只將學生的德育工作局限于一小部分人,沒有使學校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
(二)校園文的滋養
一是對校園文化及其建設的認識不到位。對校園文化內涵的認識還不夠全面、準確,對校園文化作用的理解還不夠深入,對校園文化建設機制的把握不夠系統、科學。
二是只注重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忽視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建設物質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有的學校把校園文化建設等同于校園環境的美化和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一味強調發展校園環境和娛樂文化。
三是把校園文化建設局限在學生管理和思想教育上。一些學校著重強調其控制功能、導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勵功能及物質功能,把校園文化建設看做教育教學活動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沒有放在整體辦學規劃的大背景下來實施。
四是用主旋律教育代替全部校園文化。主旋律教育是學生成長成才所必須接受的教育,但校園文化還包括生活化、情感性的所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
五是校園文化特色不明顯。鮮明的個性特征是校園文化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巨大的號召力。但一部分學校在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尤其是促進學校精神的形成中,尚未注重體現各自特點、歷史淵源和發展趨勢,趨于一般化,個性不明顯。
(三)黨團組織建設
黨團組織通過開展政治理論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它在學生中體現出先進性,具有極強的凝聚力,形成了較完備的組織體系。但德育工作如果單采取傳統方式,很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使德育工作失去契合點,甚至會出現三“ mang”現象,即 “忙、 盲、?!薄?/p>
二、職業學校德育工作問題原因分析
(一)對德育工作的認識有偏差
一是對德育教育主體的認識有偏差。很多人認為德育是某些部門的事情,不能形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氛圍。
二是在德育是收益和成本的問題上有爭議。由于德育帶給學校和學生的是間接的效益,其效果并非立竿見影,因此一些學校把德育當做成本盡量降低,能省則省。
(二)德育教育的內容、形式與學生的特點及需求不能及時匹配
要使德育達到預期效果,就要保證德育的內容與形式以學生的特點及客觀需求為導向。但在實施過程中往往偏離初始方向,出現德育內容與形式不合拍、不協調等現象,影響了德育效果。
(三)缺乏有效評估及反饋機制,德育與學校管理體系有脫節現象
一些學校的德育評估僅僅對德育課程中所授予的知識和技能進行考核,沒有深入到學生的工作行為 態度改變能力提高和為學校帶來的效益上,評估工作只是在最初級的階段。
(四)缺乏科學合理的德育需求分析
德育需求分析是德育工作最關鍵和最基礎的一項工作,德育需求分析好,德育就會事倍功半,反之,德育計劃就會成為一種擺設,為計劃而計劃,為應付檢查而做計劃。就會出現跟風趕時髦現象,導致德育內容偏離學生的需求。
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構建德育管理新體制
(一)在內容上,要追求學生的全面發展,全方位育人
按照科學發展觀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遵循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成才規律,把育人貫穿教育教學各個環節。要統籌統籌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發揮黨團組織和學生組織作用;統籌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統籌解決學生面臨的各種實際問題。
(二)在組織上,要追求協調發展,全員育人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實現高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創新工作思路,在高校建立完善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互相配合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各自發揮育人職能和自身特色,全校緊密配合的德育管理新體制,把德育融人教學、管理、服務之中,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
(三)在動力上,要追求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全方位育人
德育工作貫穿于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過程。要建立起既能立足當前、有效解決突出問題,又能著眼長遠、保證工作不斷推進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
運用政策機制和競爭機制的激勵作用,激發高校德育工作者內在動力和創新精神。政策激勵應注意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兩方面。要實行德育工作管理的科學化,利用現代管理工具建立德育工作信息網絡,制訂崗位責任制和任期目標制,為高校德育工作者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
德育工作關乎“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這個事關民族前途命運的根本問題,只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人為本,建立高校德育管理新體制,切實做到高校德育工作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才能真正培養出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陳翔 加強大學生禮儀教育體系.[J]教書育人 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