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8 15:42:0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癜風的臨床癥狀,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R69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1)12-0385-01
過敏性紫癜是侵犯皮膚或其他毛細管及細小動脈的一種過敏性血管炎,臨床上表現為皮膚瘀點、瘀斑、關節酸痛、腹痛和腎炎癥狀的疾病,其治療方法很多,療效不一。2007年9月至2010年10月,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此病,療效顯著,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7年9月-2010年10月在我院門診及住院治療的過敏性紫癜患兒90例。診斷標準依據《皮膚病學》〖1〗進行診斷。全部病例均為初患兒,均有皮疹;其中男49例,女41例,男女比例為1.2∶1;年齡3-15歲,平均9.6歲;單純皮膚型48例,腹型9例,關節型12例,腎型12例,混合型9例。沒有完成治療及治療期間濫用其他藥物或自行退出者剔除。按患兒就診時間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的年齡、性別、病程及臨床分型等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兒均給予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及潘生丁抗血小板聚集藥,靜滴維生素C、西咪替丁及葡萄糖酸鈣注射液,有炎癥者控制感染。禁食魚、蝦、蟹、蛋、奶及剌激性食物,均不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組同時給予中藥“消癜化斑湯”(水牛角30g先煎 仙鶴草15g 紫草15g 生地黃15g 赤芍10g 丹參10g 金銀花15g 連翹10g 白茅根15g 浮萍草15g 茜草15g 生甘草6g),皮膚瘙癢加防風、白蘚皮、地膚子;便血加地榆炭、槐花;血尿加大薊炭、小薊炭;關節疼痛加牛膝、雞血藤;腹痛加白芍、元胡。每日1劑,水煎2次,取藥汁500ml,分2次口服;10天一個療程,共服20天。2個療程判定療效。
1.3 療效判斷標準:(1)痊愈:紫癜完全消退,關節腫痛消失,胃腸道癥狀消失,血尿糞常規檢查均正常,隨訪半年無復發;(2)好轉:臨床癥狀明顯緩解,但仍有上述一項未愈者;(3)無效:各類癥狀無緩解或稍有緩解,但極易復發。
2 結果
治療組治愈40例,占88.9%;好轉5例,占11.1%;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對照組治愈29例,占64.4%;好轉11例,占24.4%;無效5例,占11.2%;總有效率為88.8%。治療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的統計學處理:x20.52,P<0.05,差異有顯著性。治療組45例患兒均未出現毒副作用。
3 討論
過敏性紫癜是兒童常見病之一,屬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病急是他的突出特點,誘發因素常有細菌、病毒、食物和藥物等。本病屬于中醫“發斑”、“肌衄”、“葡萄疫”等范疇,祖國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多因感染外邪,血熱妄行;氣虛脾不統血,血溢于肌膚所致,故臨床治療中當以清熱解毒,涼血活血為主?!跋盎邷敝薪疸y花、連翹、浮萍草清熱解毒,疏風透邪;水牛角、生地黃、赤芍清營涼血化斑;丹參、茜草、仙鶴草活血化瘀止血,現在代研究證實活血化瘀藥能提高肌體免疫功能,增強抵抗力,具有增強毛細血管通透性及減低毛細血管脆性,加速紫癜的吸收〖2〗;紫草、白茅根涼血止血〖3〗;生甘草調和諸藥。中西藥合用具有良好的消癜化斑之功效,本文中治療組在改善患兒臨床癥狀、體征方面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Abstract:Und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logical change of children: insufficiency spleen, excess liver, easy to show liver wood attacking spleen earth, teacher Rong applies the method supporting earth to inhibit wood to children diseases of respiratory system, digestive system, nerve system and others, with definite cure effect.
Key words:support earth to inhibit wood;children disease;Rong Fuqing
容福慶,女,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40余年的臨床經驗,精于治療兒科常見病、多發病,對于小兒呼吸系統及小兒消化系統的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泄瀉、疳證、汗證、佝僂病等病證的診斷及治療尤有心得。容老師認為,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從臟腑辨證的角度來講,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加之廣東地處嶺南濕地易困脾,故臨床上更加容易出現肝木乘脾士的病理改變,在各類疾病中常常以主癥或者伴隨出現,治療施以扶土抑木法,療效確切。
1 呼吸系統疾病
如哮喘,多因素體脾虛,宿痰內伏,外邪引動,痰隨氣逆,氣因痰阻,故見咳嗽、痰多,“虛則所不勝乘之”,木失金制,肝木侮土,故有患兒可兼見胸悶不舒,脅滿泛酸、舌邊紅、易躁動等癥,治當在開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基礎上輔以扶土抑木。又如反復呼吸道感染,常常見睡覺易驚醒、躁動,眼部分泌物多,舌邊紅,扁桃體大等,同輔以扶土抑木。
2 消化系統疾病
如腹瀉一證,發病機制主要是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清濁相干合污而下,究其原因,常見除感受外邪、飲食失宜、脾胃虛弱外,因土虛木亢所致者臨床亦不少見,患兒除了大便異常外,還有性急多動、甚至精神煩躁,夜臥不寧,舌邊紅等肝系表現,扶土為主,輔以抑木則成為大法。如疳證,容老師認為,疳積主要發病機制是脾胃功能失調,究其原因,除常見的飲食失節,養護不當、長期吐瀉外,因土虛木亢所致者臨床亦不少見,如疳證患兒臨床除可見形體消瘦、面色少華、毛發稀疏、不思飲食、舌淡苔白等一系列脾胃虛證候外,常常兼有性急多動、甚至精神煩躁,夜臥不寧等脾病及肝表現,故治以扶土抑木法,取得很好療效。又如膽汁返流性胃炎,相當于《靈樞·四時氣篇》中所云“善嘔,嘔有苦……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比堇蠋熣J為,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膽汁返流的病機,既以脾胃氣虛,升降失常為主。又以“木生于水長于土,土氣沖和則肝隨脾升”,“肝氣宜升,膽火宜降,然非脾氣之上行則肝氣不升,非胃氣之降則膽火不降”,據此,采用扶土抑木,和胃降逆法治療本病。
3 神經系統疾病
兒童抽動一穢語綜合征病程遷延,反復發作。其病與中醫的慢驚、抽搐、瘛癜、筋惕、肉明等病證有類似癥狀。如王肯堂《證治準繩·幼科·慢驚》云:“水生肝木,木為風化,木克土,胃為脾之腑,故胃中有風,瘛癜漸生。其瘛癜癥狀,兩肩微聳,兩耳下垂,時復動搖不己?!鼻濉り愔巍队卓平帯吩?“搐頻者,風在表也,易治,宜發之;搐稀者,風在臟也,難治,宜補脾。”其病為肝強脾弱,本虛標實?!捌樯抵础?,水濕潴留,聚液為痰,痰氣互結,上擾咽喉,而發出喉中異常響聲;脾主四肢主肌肉,脾虛不能養四肢,故肌肉攣縮而顫,無力而緩;實則肝旺夾風,肝主筋,主疏泄。肝氣失調;風勝則肌肉抽動,風善行而數變,故抽搐部位多變。綜上可知其病乃肝旺脾虛,若采用常規之熄風止痙法很難取得遠期療效,治當扶土抑木。又如癲癇,常因小兒脾常不足,運化失調,水聚為痰,痰隨氣逆,橫竄經絡引動肝風則見抽搐,治療宜標本兼治,亦以扶土抑木法主之。
綜上,容老師廣泛運用扶土抑木法治療兒科各系統疾病,但在治療過程中又有扶士與抑木側重,辨證施治過程中審清肝實和脾虛二者矛盾的主要方面,如以肝實為主,其法應重在抑木,而佐以扶土;如以脾虛為主的,其法應重在扶土,而佐以抑木。而扶土之法并不是一味補脾,過補則壅礙氣機,臨床健脾不在補脾,貴在運脾,具有補中寓消,消中有補,補不礙滯,消不傷正者謂之運。臨床常用藥物:黨參、五爪龍、茯苓、蓮子、益智仁、黃芪、枸杞子、菟絲子、扁豆、薏苡仁、麥芽、谷芽、山楂、木瓜、獨腳金、夏枯草、白芍、龍骨、牡蠣等藥。根據肝氣郁滯、肝火內擾、肝風內動、肝陰不足的偏重選藥,肝氣郁滯治以疏肝理氣,藥用柴胡、佛手、枳實、荔枝核、芒核等;肝火內擾治以清肝泄火,藥用夏枯草、、蟬蛻、鉤藤、獨腳金等;肝風內動治以平肝熄風,藥用羚羊角骨、蟬蛻、鉤藤、龍骨、牡蠣等;肝陰不足、肝陽上亢者治以平肝潛陽,藥用木瓜、白芍、枸杞子、菟絲子、旱蓮草等。
【摘要】 目的 觀察消癜湯治療過敏性紫癜的療效及對微循環的影響。方法 56例單純型過敏性紫癜患者中,消癜湯與西藥結合治療組28例、西藥治療對照組28例,比較兩組療效檢測治療前后微循環變化。結果 治療組痊愈23例,顯效3例,有效率為92.86%;對照組痊愈16例,顯效5例,有效率為75.00%。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χ2=5.62,P0.05);治療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消癜湯; 過敏性紫癜; 微循環
The efficacy of Xiaodian Tang treatment on the allergic purpura and effect of microcirculation LIU Ke*,WANG Ping,RUAN Lin-hai*,et al.*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47100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Xiaodian Tang treatment on the anaphylactoid purpura and the effect to microcirculation.Methods Compare detection of microcirculation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mong the 56 patients of allergic purpura,which contains 28 cases that belong to Xiaodian Tang combine with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 group and 28 cases that belong to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as a control group.Results Among therapy group,there were 23 cases cured, and effective in 3 cases, and the efficiency was 92.86%.However,among comparing group,there were 16 patients recovered,and 5 cases markedly,the efficiency was 75.00%.Therefore,the therapy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mparing group(χ2=5.62,P0.05);After the treatment,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Xiao dian soup; Allergic purpura; Microcirculation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6.001
過敏性紫癜(AP)是一種常見的血管變態反應性出血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機體對某些物質發生變態反應,引起毛細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增高,并伴小血管炎。該病易復發,并可導致腎臟病變。祖國醫學稱之為“肌衄”、“葡萄疫”、“紫癜風”等。本研究檢測56例治療組及對照組患者甲襞微循環的變化, 以了解消癜湯對該病的療效及對微循環改變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均為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門診及住院的過敏性紫癜患者,共56例。診斷符合張之南《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1]中過敏性紫癜診斷標準。全部病例血小板計數均正常,有系統受損者排除在外。所有病例均排除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等系統疾患。將56例過敏性紫癜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28例,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齡4~45歲,中位年齡17歲;病程1~14 d,平均7 d;單純型紫癜20例,伴發腹型、腎型、關節型者8例。對照組28例,其中男15例,女13例;中位年齡3~47歲,平均18歲;病程1~19 d,平均8.12 d。單純型紫癜19例,伴發腹型、腎型、關節型者9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方面,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治療組 方用消癜湯:紫草30 g,三七粉3 g(沖服),生地15 g,丹參20 g,赤芍15 g,雞血藤20 g,金銀花30 g,黃芩15 g,甘草6 g,玄參10 g,牡丹皮15 g。有關節痛者加牛膝、桑枝、薏苡仁、秦艽等,有腹痛者加白芍、延胡索、枳殼、大黃等,有腎型血尿者加大薊、小薊、白茅根、茜草等,有蛋白尿者加黃芪、益母草、自茅根等,皮膚瘙癢者加白蘚皮、蟬脫等。上方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腹痛者可少量多次服用,均連服兩周,兒童劑量酌減。同時應用下述對照組的西藥聯合治療。
1.2.2 對照組 西替利嗪10 mg,1次/d,蘆丁25 mg,3次/d,羅紅霉素150mg,2次/d,兒童劑量酌減。另給予10%葡萄糖酸鈣10 ml、VitC 5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靜點,地塞米松10mg靜點(1次/d,共用7 d,7 d后逐漸減量),兒童劑量酌減。治療組和對照組均以14 d為一個療程,療程結束后判斷療效。
1.3 療效判斷標準及檢測方法
1.3.1 療效標準 根據《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痊愈:皮膚紫癜完全消退,無腹痛及關節痛,尿常規正常,無反復發作。顯效:皮膚紫癜漸消退,無新皮疹出現,腹痛或關節痛緩解或減輕,尿常規正?;蚝棉D。有效:經治療后臨床癥狀部分好轉。無效:皮疹無消退或有新皮疹出現,腹痛或關節痛無好轉,尿常規異常。
1.3.2 甲襞微循環檢測方法 患者安靜休息30 min后,取坐位,室溫在20 ℃~25 ℃,以左手無名指為觀測部位,以XW-B-2型微循環顯微檢查儀(廣州健橋醫療電子有限責任公司)觀察微循環的形態,如標微循環清晰度、管袢數目、輸入輸出枝的長度及直徑、管袢形狀,流態的改變,如血流速度、紅細胞聚集、白色微血栓等,以及管周如管袢密度長度等指標,并對積分加以分析。相關指標參照有關文獻[2]。具體測量方法參照FNM檢測方法[3]。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PEMS 3.1醫學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消癜湯與西藥聯合治療組患者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治療前兩組比較,形態積分t=0.263,P>0.05;流態積分t=0.231,P>0.05;管周積分t=1.639,P>0.05;總積分t=0.058,P>0.05。治療4周兩組比較,形態積分t=6.542,P
3 討論
過敏性紫癜是一種較常見的侵犯小動脈的一種變態反應性出血性疾病,病因有感染、食物及藥物過敏,花粉、昆蟲咬傷等所致的過敏等。兒童及青少年較多見,男性較女性多見,起病前1~2周往往有呼吸道感染的病史。屬Ⅲ型變態反應性疾病,臨床表現為皮膚紫癜,常伴有關節及腹部疼痛、消化道出血、腎損害,患者血小板正常?;静±砀淖優榧毙詿o菌性毛細血管和細小動脈的炎癥反應。
本試驗患者中36例有前驅感染史,上呼吸道感染史是最常見的AP誘發因素。由于感染使機體產生變態反應,免疫復合物沉積在血管壁上,導致微小血管缺氧、炎性改變,血漿成分改變,使管袢周圍組織的功能代謝障礙,結構損傷,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影響了甲襞微血管的形態、流態、袢周狀態的改變,故甲襞微循環檢查中筆者發現,毛細血管的廣泛性炎性損害應是過敏性紫癜的一個主要病理改變特征。
據過敏性紫癜紫癜的臨床表現和發病特點,中醫將其歸屬于“血證”、“紫斑”、“肌衄”和“葡萄疫”范疇。認為本病的病因外與感受外邪有關,而內則與后天脾虛等相關聯。其發病機理以血熱或脾虛為主。人體血生于脾,脾主統血,脾虛則統攝無力,均可致血不循經外溢而為病。消癜湯清熱涼血止血,健脾固攝止血,有補,有清,達到清熱、固本的功效。其中生地、紫草有清熱、涼血、養陰之功能。當歸、大小薊活血止血改善微循環。黨參、白術、茯苓健脾利濕,調節免疫功能,甘草抗炎抗變態反應,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治療上,西醫治療以抗過敏及免疫抑制為主,但是單純西藥治療容易復發。中醫治療血淤證[4]歷史悠久,本實驗基于現代醫學對本病認識的不斷加深,將傳統中醫治療(自制消癜湯)與西藥相結合,采用涼血活血[5]藥物治療。經臨床對比觀察,兩組治療結果療效分析,中西藥結合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另外,應用甲襞微循環檢查作為瘀血證的客觀指標,對兩組治療前后的甲襞微循環進行動態觀察。結果顯示,兩組病例治療前微血管視野模糊,血管彎曲畸形,袢頂瘀血,紅細胞聚集,部分血流緩慢、間斷、停滯,有時可見出血點。治療組加用活消癜湯治療后,微血管功能改善,可見視野較治療前清晰,血管彎曲度呈扭曲畸形現象明顯減輕,血流加快。說明,過敏性紫癜的血淤證與微循環障礙有關。消癜湯可有效調節微循環血流,促使病變組織修復,提高該病的療效。有的學者認為高黏滯狀態與過敏性紫癜的發生、發展有密切關系,患者血液處于高凝狀態,使病情進一步惡化。血流變學是觀察血液黏滯性、紅細胞聚集性、血液凝固性等特征的指標。我們可以通過進一步研究過敏性紫癜血液流變學的變化,為該病的治療提供更多的理論依據。
參 考 文 獻
[1] 張之南,沈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第3 版.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68-170.
[2] 田牛,單毅,柳大昌,等.實用微循環(上冊)[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9:32-36.
[3] Rubiera M,Alexandmv AV.Sonothrombolysis in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J].Am J Cardiovasc Drugs,2010,10(1):5-10.
白癜風的病因和癥狀
白癜風的西醫發病機理至今未明,目前多認為白癜風是一種受多種遺傳基因和多種環境因素影響的復雜疾病。主要有免疫損傷學說,認為白癜風患者的體液免疫、細胞免疫、細胞因子及其受體功能異常,同時自身免疫耐受狀態亦被破壞,臨床上可檢出多種自身抗體或伴有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等其他自身免疫疾??;氧化應激學說,認為氧化應激平衡是人體自穩機制之一,但冗余的氧化應激產物可破壞黑色素細胞,抑制細胞內黑素合成酶,甚至可對黑色素細胞直接產生毒性作用,從而影響黑素代謝及黑色素細胞的存亡;神經化學因子學說,認為精神緊張誘導神經遞質兒茶酚胺類物質釋放增多,競爭性地抑制了酪氨酸和多巴代謝成黑色素;黑色素細胞經皮丟失學說,推測認為由于黑色素細胞與表皮基底膜、角質形成細胞內在的粘附缺陷,致黑色素細胞穿越表皮而丟失,進而黑色素細胞在皮損中減少或消失。
白癜風皮損為局部色素脫失斑,常為乳白色,也可為淺粉色,表面光滑無皮疹。白斑境界清楚,邊緣色素較正常皮膚增加,白斑內毛發正?;蜃儼?。病變好發于受陽光照射及磨擦損傷部位,如面部、上腿部、頸部、前臂伸側及手背部、腰腹及骶尾部、腋下及、肘膝關節等。病損分布對稱分布,按神經節段(或皮節)單側分布或泛發??诖?、、及包皮內側黏膜受累,視網膜、脈絡膜及軟腦膜黑色素細胞不受累。約20%患者的白斑對紫外線高度敏感,日曬后白斑快速發展。機械性刺激及其他局部刺激可誘導白斑發生,稱為同形反應。白斑數目不定,多數病例表現為白斑逐漸增多、擴大,相鄰白斑融合為不規則的大片狀,甚至泛發全身。本病多無自覺癥狀,少數患者在發病前或同時有患部局部瘙癢感。
白癜風常伴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腎上腺功能不全、惡性貧血、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病、特應性皮炎、斑禿等。
診斷需排除泛發性斑狀色素減少癥、炎癥后色素減退斑、斑駁病、特發性色素減退斑、白色糠疹、無色素性痣和貧血痣等皮膚病。
皮膚科常用Wood燈檢查白斑區,可見亮白色熒光。近年來對診斷不明者還可同時進行激光共聚焦掃描顯微鏡(簡稱皮膚CT)檢查,輔以診斷。
根據2012年白癜風全球問題共識大會(VGICC)及專家討論,將白癜風分為節段型、非節段型、混合型及未定類型白癜風。
節段型白癜風 沿某一皮神經節段分布(完全或部分匹配皮膚節段),單側的不對稱的白癜風。少數可雙側多節段分布。
非節段型白癜風 包括散發型、泛發型、面肢端型和黏膜型。散發型指白斑≥2片,面積為1~3級;泛發型為白斑面e4級(>50%);面肢端型指白斑主要局限于頭面、手足,尤其好發于指趾遠端及面部腔口周圍,可發展為散發型、泛發型;黏膜型指白斑分布于2個及以上黏膜部位,可發展為散發型、泛發型。
混合型白癜風節段型和非節段型并存。
未定類型白癜風指非節段型分布的單片皮損,面積為1級。
白斑面積(手掌面積約為體表面積1%):1級為輕度,50%。
白癜風的治療
白癜風的治療應在專業的皮膚科醫生指導下進行。由于治療周期長,患者堅定治療信心及良好的依從性尤為重要。
進展期白癜風(1)未定類型(原稱局限型):可外用糖皮質激素(簡稱激素)或鈣凋神經磷酸酶抑制劑(他克莫司軟膏、吡美莫司乳膏)等,也可外用低濃度的光敏藥,如低濃度的8-甲氧沙林(8 MOP);維生素D3衍生物;局部光療可選窄譜中波紫外線(NB-UVB)、308納米準分子激光及準分子光。對于快速進展期,可系統用激素。另外,系統激素治療也常常用于合并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2)非節段型與混合型:進展較快,考慮系統用激素、中醫中藥、NB-UVB、308納米準分子光及準分子激光??焖龠M展期采用光療可聯合系統用激素或抗氧化劑,避免光療引起的氧化應激而致皮損擴大。局部外用藥治療參考進展期未定類型。(3)節段型:參考進展期未定類型治療。
穩定期白癜風 (1)未定類型(原稱局限型):外用光敏劑、激素、氮芥、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維生素D3衍生物等;自體表皮移植及黑色素細胞移植;局部光療參考進展期未定類型。(2)非節段型與混合型:光療(如NB-UVB、308納米準分子光及準分子激光等)、中醫中藥、自體表皮移植或黑色素細胞移植(暴露部位或患者要求)。局部外用藥參考穩定期未定類型。(3)節段型:自體表皮移植或黑色素細胞移植(穩定6個月以上),包括自體表皮片移植、微小皮片移植、刃厚皮片移植、自體非培養表皮細胞懸液移植、自體培養黑色素細胞移植等。參考穩定期未定類型治療。
中醫認為白癜風病因病機是風濕外侵、氣血失和、肝腎陰虛、氣滯血瘀,或血熱夾風、脾胃虛弱所致。進展期表現為風濕郁熱證、肝郁氣滯證,穩定期表現為肝腎不足證、瘀血阻絡證。兒童常表現為脾胃虛弱。辨證治療進展期以驅邪為主,疏風清熱利濕、疏肝解郁;穩定期以滋補肝腎、活血化瘀為主,還可根據部位選擇相應中藥。
急性腦血管病是一組突然起病的腦部血液循環障礙, 主要病理表現為腦組織的缺血或出血。常為中年以上突然起病,有局灶型神經功能缺失[1]。急性腦血管病是致死致殘的重要原因,也是成年人繼發癲的主要原因。為探討癲發作與腦血管病之間的關系,現就我科2006~2009年收治的465例急性腦血管病人,其中33例并發癲病發作,現將有關情況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33例癲患者,男23例,女10例,年齡26~70歲。其中腦梗死372例癲發作23例,腦出血65例癲發作8例,蛛網膜下腔出血19例癲發作2例。全部病例按1996年第2屆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標準,癲分型按1989年國際腦電圖與癲會議分類法,全部病例發病前均無癲病史及家族史[2]。急性期為腦血管病起病15d,根據急性期癲發生的時間又分為:(1)起病階段:以癲起病為首發癥狀的急性腦血管病;(2)早期階段:急性腦血管病24h內發生癜者;(3)中期階段:急性腦血管病發病2~7d內發生癜者;(4)后期階段:急性腦血管病后8~15d內發生的癲。本組起病階段的癜15例,其中腦出血8例,腦梗死5例,蛛網膜下腔出血2例;早期階段癲11例;中期階段癲5例;后期階段癲2例。
1.2 病變部位 癲大發作15例中腦出血8例,左側半球出血5例,右側半球出血3例,都伴有明顯的腦水腫高顱壓。腦梗死5例均為頸內動脈系統,梗死灶波及額、頂、顳葉的大面積梗死。蛛網膜下腔出血2例頭部CT均為腦溝回積血。
1.3 治療與預后 早期發作11例中,7例只發作1~2次,僅臨時采用注射地西泮或苯巴比妥鈉控制癥狀,有2例1個后復發,復發后抗癲藥維持治療。4例抗癲藥治療1~3個月,停藥后未再復發。其余22例常規維持治療。多數患者給予抗癲藥物卡馬西平、丙戊酸鈉或苯妥英鈉治療。未出現死亡病例。另外,早期出現癲持續狀態時給予安定靜脈注射。同時積極治療原發病,脫水降顱壓調整水、電酸堿平衡癲均能被控制。
2 討論
2.1 急性腦血管病后癲發病機制 一般認為,腦血管病后2周出現的癲發作稱為卒中后早期癲發作,2周以后出現的癲稱為卒中后遲發性癲發作。卒中早期癲發作的機制比較復雜,腦梗死早期由于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鈉泵衰竭,鈉離子大量內流而使神經細胞膜的穩定性發生改變出現過度除極化,引發性放電。局限性或彌漫性腦血管痙攣,神經元缺血缺氧而致癲放電。腦水腫急性顱內壓升高常影響激素水平發生改變及血電解質、酸堿失衡均可使神經元放電加劇,誘發癲。
2.2 急性腦血管病后癲的發生率 本組急性腦血管病后癲發生率為7.1%(33/465),其中腦梗死癲發生率為6.18%(23/372),腦出血癲發生率為12.30%(8/65),蛛網膜下腔出血繼發癲發生率為10.52%(2/19)。
2.3 腦電圖檢查 33患者均行腦電圖檢查,其中5例正常,28(84.85%)為異常腦電圖,其中輕度異常4例,中度異常10例,重度異常14例,并且有10例(30.30%)描記出現樣放電。
急性腦血管病繼發癲的發生率報道不同,腦出血13.8%,腦梗死7.7%~12.5%,蛛網膜下腔出血6%~20%[3]。有資料表明癲發生在急性腦血管急性期各個階段發病機制有明顯不同。在急性期,腦出血可能與血腫本身的刺激、血腫的占位,造成腦水腫、高顱壓等一系列變化有關。蛛網膜下腔出血與血液直接刺激大腦皮層和引起局限性或彌漫性血管痙攣或畸形血管造成局部盜血,使鄰近腦組織缺血缺氧有關。腦梗死由于腦組織循環障礙使腦組織缺血缺氧代謝紊亂,在治療過程中應用大劑量脫水劑,造成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受到破壞等上述病理生理變化致腦細胞膜穩定性發生改變,興奮性增高,產生或誘發異常放電,造成癲發作。CT證實梗死部位接近或直接影響額葉頂區、皮層易發生癲,多發性梗死及大面積梗死易發生癲[4]。本組癲大發作多見于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這可能與出血及腦水腫導致廣泛腦損害有關。部分發作多見于小面積腦梗死,可能與大腦局部損害較輕有關。
急性腦血管病后癲經抗癲藥物的治療,大部分效果良好。一般認為選用苯妥英納或卡馬西平療效較好,必要時用安定靜滴,對于急性期過后是否繼續應用抗癲藥物目前尚有爭議。筆者認為,長期服用抗癲藥物會不可避免發生一些不良反應,早期癲發作多為腦部的急性病灶所致,在急性期過后血管痙攣、顱內高壓、電解質紊亂等致癲因素逐步消除,不必繼續服用抗癲藥物,但如果形成遲發性癲發作,則需正規抗癲治療。
【參考文獻】
[1] 田朝陽,劉長榮.腦卒中后癲的臨床特點[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3,20(2):1791.
急性腦血管病是一組突然起病的腦部血液循環障礙, 主要病理表現為腦組織的缺血或出血。常為中年以上突然起病,有局灶型神經功能缺失[1]。急性腦血管病是致死致殘的重要原因,也是成年人繼發癲的主要原因。為探討癲發作與腦血管病之間的關系,現就我科2006~2009年收治的465例急性腦血管病人,其中33例并發癲病發作,現將有關情況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33例癲患者,男23例,女10例,年齡26~70歲。其中腦梗死372例癲發作23例,腦出血65例癲發作8例,蛛網膜下腔出血19例癲發作2例。全部病例按1996年第2屆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標準,癲分型按1989年國際腦電圖與癲會議分類法,全部病例發病前均無癲病史及家族史[2]。急性期為腦血管病起病15d,根據急性期癲發生的時間又分為:(1)起病階段:以癲起病為首發癥狀的急性腦血管病;(2)早期階段:急性腦血管病24h內發生癜者;(3)中期階段:急性腦血管病發病2~7d內發生癜者;(4)后期階段:急性腦血管病后8~15d內發生的癲。本組起病階段的癜15例,其中腦出血8例,腦梗死5例,蛛網膜下腔出血2例;早期階段癲11例;中期階段癲5例;后期階段癲2例。
1.2 病變部位 癲大發作15例中腦出血8例,左側半球出血5例,右側半球出血3例,都伴有明顯的腦水腫高顱壓。腦梗死5例均為頸內動脈系統,梗死灶波及額、頂、顳葉的大面積梗死。蛛網膜下腔出血2例頭部ct均為腦溝回積血。
1.3 治療與預后 早期發作11例中,7例只發作1~2次,僅臨時采用注射地西泮或苯巴比妥鈉控制癥狀,有2例1個后復發,復發后抗癲藥維持治療。4例抗癲藥治療1~3個月,停藥后未再復發。其余22例常規維持治療。多數患者給予抗癲藥物卡馬西平、丙戊酸鈉或苯妥英鈉治療。未出現死亡病例。另外,早期出現癲持續狀態時給予安定靜脈注射。同時積極治療原發病,脫水降顱壓調整水、電酸堿平衡癲均能被控制。
2 討論
2.1 急性腦血管病后癲發病機制 一般認為,腦血管病后2周出現的癲發作稱為卒中后早期癲發作,2周以后出現的癲稱為卒中后遲發性癲發作。卒中早期癲發作的機制比較復雜,腦梗死早期由于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鈉泵衰竭,鈉離子大量內流而使神經細胞膜的穩定性發生改變出現過度除極化,引發性放電。局限性或彌漫性腦血管痙攣,神經元缺血缺氧而致癲放電。腦水腫急性顱內壓升高常影響激素水平發生改變及血電解質、酸堿失衡均可使神經元放電加劇,誘發癲。
2.2 急性腦血管病后癲的發生率 本組急性腦血管病后癲發生率為7.1%(33/465),其中腦梗死癲發生率為6.18%(23/372),腦出血癲發生率為12.30%(8/65),蛛網膜下腔出血繼發癲發生率為10.52%(2/19)。
2.3 腦電圖檢查 33患者均行腦電圖檢查,其中5例正常,28(84.85%)為異常腦電圖,其中輕度異常4例,中度異常10例,重度異常14例,并且有10例(30.30%)描記出現樣放電。
急性腦血管病繼發癲的發生率報道不同,腦出血13.8%,腦梗死7.7%~12.5%,蛛網膜下腔出血6%~20%[3]。有資料表明癲發生在急性腦血管急性期各個階段發病機制有明顯不同。在急性期,腦出血可能與血腫本身的刺激、血腫的占位,造成腦水腫、高顱壓等一系列變化有關。蛛網膜下腔出血與血液直接刺激大腦皮層和引起局限性或彌漫性血管痙攣或畸形血管造成局部盜血,使鄰近腦組織缺血缺氧有關。腦梗死由于腦組織循環障礙使腦組織缺血缺氧代謝紊亂,在治療過程中應用大劑量脫水劑,造成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受到破壞等上述病理生理變化致腦細胞膜穩定性發生改變,興奮性增高,產生或誘發異常放電,造成癲發作。ct證實梗死部位接近或直接影響額葉頂區、皮層易發生癲,多發性梗死及大面積梗死易發生癲[4]。本組癲大發作多見于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這可能與出血及腦水腫導致廣泛腦損害有關。部分發作多見于小面積腦梗死,可能與大腦局部損害較輕有關。
急性腦血管病后癲經抗癲藥物的治療,大部分效果良好。一般認為選用苯妥英納或卡馬西平療效較好,必要時用安定靜滴,對于急性期過后是否繼續應用抗癲藥物目前尚有爭議。筆者認為,長期服用抗癲藥物會不可避免發生一些不良反應,早期癲發作多為腦部的急性病灶所致,在急性期過后血管痙攣、顱內高壓、電解質紊亂等致癲因素逐步消除,不必繼續服用抗癲藥物,但如果形成遲發性癲發作,則需正規抗癲治療。
【參考文獻】
[1] 田朝陽,劉長榮.腦卒中后癲的臨床特點[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3,20(2):1791.
孫軼秋系江蘇省中醫醫院兒科主任、主任醫師,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其從事兒科醫療、教學與科研工作30余載,中醫理論深厚,治學嚴謹,勇于探索創新,在汲取祖國醫學精華的同時,不斷學習掌握西醫學新理論、新療法,融中、西醫學為一體,形成了以中醫辨證論治為主、中西醫結合的診療特色,對小兒腎臟疾病頗有研究,尤善于診治過敏性紫癜性腎炎。
過敏性紫癜引起的腎臟損傷稱為過敏性紫癜性腎炎(HSPN),簡稱紫癜性腎炎。臨床以反復皮膚紫癜、肉眼或鏡下血尿為主,同時可伴有蛋白尿、浮腫、高血壓等表現,重者可發展為慢性腎功能不全。屬中醫學“肌衄”“血證”“尿血”“水腫”等范疇。腎臟損害的嚴重程度與本病的預后密切相關。病程中紫癜、血尿、蛋白尿常反復出現,纏綿難愈。西醫學多根據臨床或病理分型予對癥及激素、免疫抑制劑和抗凝藥物治療,療效欠佳,且毒副作用大。近年來,紫癜性腎炎的研究備受人們重視。孫軼秋主任在長期臨床工作中,不斷實踐、創新,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治療特點和用藥方法,療效顯著,為廣大患兒蠲除了沉疴。筆者有幸隨導師學習,聆聽教誨,獲益匪淺,現總結如下。
1病因多端,瘀熱是關鍵
在病因上導師強調“風、濕、熱、毒、瘀、虛”,認為正氣不足、機體免疫功能失調是內因,感受外邪為誘因。熱毒內伏、化火動血、絡傷血溢、淤阻脈道、水液內停發為本病,其中“瘀”“熱”是發病關鍵。血瘀之形成,與“熱、毒、濕、虛”密切相關。邪熱煎熬,血凝成塊,誠如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所論“血受熱則煎熬成塊”。瘀由熱成,熱瘀互結,往往使邪熱稽留不退,瘀血久踞不散。正所謂“熱附血而愈覺纏綿,血得熱而愈形膠固”。濕邪阻絡,礙氣傷陽,陽氣不布,則血行不暢,“氣行血行,氣滯血瘀”,故日久成瘀,誠如朱丹溪所言“血受濕熱,久必凝濁”。瘀血阻滯經絡,津液失布化濕,濕瘀互結,膠結難化;久病臟腑虧虛,推動無力,血行遲緩而凝;陰虛火旺,煉血成瘀。瘀、熱既成,淤阻脈絡,血行受阻,不循常道而泛溢脈外即成紫癜;邪熱蘊阻于肌表血分,迫血妄行,外溢肌膚孔竅發為肌衄。瘀熱相互為患,阻滯搏結,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加重病情,遷延難愈。
2分期論治,隨癥加減
導師認為:紫癜性腎炎病初患兒往往以皮膚紫癜伴見腎臟損傷為主要特征,“風、熱、濕、毒、瘀”是主因,病機以“火盛”為要,以實證為主,或風熱傷絡,或血熱妄行;病變后期病情遷延,耗氣傷陰,常單純以腎臟損傷為主,臨床表現為持續或反復血尿、蛋白尿,陰虛火旺或氣陰兩虛為主要病機,屬本虛標實。故治療上提出“早期清熱解毒、涼血祛風;中期解毒化瘀、涼血止血;后期養陰活血、滋腎清利”三部曲,并倡導活血化瘀、脫敏調免的治療原則應貫穿始終的思想。辨證施以祛風、利濕、清熱、解毒、涼血、化瘀、滋陰、益氣、養血等。選方用藥上,病初風熱傷絡者方用銀翹敗毒散加減,血熱妄行證以犀角地黃湯化裁;后期陰虛火旺證方用知柏地黃丸合二至丸增損,氣陰兩虛證方選參芪地黃湯進退。臨癥加減:關節腫痛加牛膝、忍冬藤、炙乳香、炙沒藥;腹痛酌情加白芍、延胡索、木香;腸出血加地榆炭、槐花炭;尿血加蒲黃炭、茜草、藕節炭;水腫加澤瀉、車前草、茯苓皮;尿蛋白多加玉米須、薺菜花;尿中白細胞多加白茅根、黃柏、六一散;膽固醇增多加制大黃、生山楂;血壓增高加天麻、鉤藤;紫癜反復者酌情加白鮮皮、地膚子、苦參;尿中有管型加貓爪草。
3活血化瘀通絡貫穿治療的始終
紫癜性腎炎之病機特點為瘀熱傷絡。瘀傷腎絡,邪熱循經下注膀胱,導致血尿;淤阻腎絡,腎之氣化、封藏失司,精微外泄,則見蛋白尿;“血不利則為水”,瘀血阻于腎,腎失主水之職,濁陰不能正常外泄,蓄于體內,導致水腫。病程中熱毒壅盛,煎熬其血,則血黏而濃,滯于脈中;或熱傷血絡,迫血妄行,則血溢脈外,從而形成中醫“瘀血”之證,其瘀血已成,又可化熱生毒,進一步煎熬營血。病情久延,瘀熱傷陰耗氣,即便熱毒漸衰、以虛證為主的患兒,也可因陰虛血少脈澀,或氣虛血失固攝,以致血滯脈中或溢于脈外,從而產生瘀血證。西醫研究證實:過敏性紫癜性腎炎患兒存在著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等血液流變學指標的改變,這些指標已被證實與中醫血瘀證有正相關[1]。鑒于過敏性紫癜患兒存在宏觀瘀血和微觀瘀血,故活血化瘀治療當貫穿于本病治療的始終。因此,瘀血是紫癜性腎炎貫穿始終的病機之一。
基于此病機特點,導師總結前人經驗并結合自身臨床實踐,在辨證基礎上提出治療紫癜性腎炎應以涼血化瘀通絡為基本大法,在犀角地黃湯的基礎上化裁出涼血化瘀通絡方[水牛角(先煎)20 g、生地黃10 g、赤芍10 g、牡丹皮10 g、川牛膝10 g、紫草15 g、雞血藤12 g、茜草15 g、大小薊各10 g、蟬蛻10 g、甘草3 g]。運用該方進一步研制出丹芍顆粒。動物實驗證實:丹芍顆粒能改善小鼠耳廓微循環、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及皮膚過敏反應,具有良好的改善微循環、抗炎、抑制Ⅰ型變態反應作用[2],臨床試驗亦顯示有較好療效。
4見癜之病,知癜傳腎,當先滋腎
紫癜為病,“風、濕、熱、毒、瘀、虛”使然。風為百病之長,外感風熱或風濕之邪,化火成毒,深入下焦,擾動腎關,封藏失職,精微外泄則見蛋白尿。邪熱灼傷腎絡,或熱毒內蘊久留不去,耗氣傷陰,腎陰虛火旺,虛火灼傷脈絡則見血尿。濕是發病之因,又是發病過程中的病理產物。水濕內侵,脾失健運,失于升清降濁,精微物質下泄,發為蛋白尿。濕、熱往往兼夾為病,“濕熱留戀,蛋白難消”,致使病情纏綿?!梆?、熱”二者在發病過程中是關鍵。腎為先天之本,小兒陽常有余,陰常不足,腎常虛,瘀熱不去,耗氣傷陰,久必及腎,導致腎絡損傷。現代醫學認為過敏性紫癜是全身性小血管炎,腎臟因其自身特殊結構,極易受累,有研究發現近1/3的患兒出現腎損傷的臨床表現,病程中腎活檢幾乎100 %有不同程度的腎損害[3],腎臟受累程度直接決定本病病程及預后。據此在預防紫癜并發腎損害方面,導師根據“上工治未病”之古訓,提出了“見癜之病,知癜傳腎,當先滋腎”的觀點。對于過敏性紫癜患兒,早期有尿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或尿NAG酶升高者,即投予滋腎清利之品,以先安未受邪之臟,預防腎臟損害。實踐證明滋腎清利之品早期應用能夠降低腎損害的發生率,減輕腎損傷的程度。
5衷中參西,合蠲沉疴
對于紫癜性腎炎的診治,目前國內仍遵循珠海會議草案[4],對腎病綜合征型或病理Ⅲb、Ⅳ級以上者在治療上以糖皮質激素為主藥。導師認為激素乃陽剛之品,在大劑量長期應用過程中常導致腎陽偏亢而腎陰耗傷,繼而引起肝、心、胃之陰的不足與肝陽亢、心火旺、胃火盛,從而出現一派陰虛火旺的臨床表現,針對此種情況,在服用西藥的同時,常投以滋陰降火之劑。病情控制,在逐步減量治療階段,陰虛向陽虛轉化而呈陰陽兩虛,此時應益氣健脾、滋陰補腎。陰虛為主者,滋陰補腎同時而伍以補陽藥物;若以脾腎陽虛為主者,健脾溫腎之際而伍以滋陰之品。此即所謂“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在用補腎溫陽藥方面,導師認為此類中藥有類激素作用,而無外源性激素副作用,隨激素使用的不同時期與劑量,分階段配合中藥辨證施治,能夠維持機體陰陽的平衡,改善和恢復激素所造成的內分泌系統的形態學改變和功能紊亂。因此可用補腎藥來替代口服激素,以達到撤除激素的目的。在停用激素后更應投以溫補脾腎之劑,防止病情復發。通過以上中西醫治療方法的有機結合,使得病情順利控制,漸趨向愈。
6驗案舉例
胡某,女,7歲8月,2007年2月初診?;純弘p下肢皮疹間歇發作1月后出現尿檢異常,曾因腹痛、關節腫痛在外院間斷服用潑尼松片??淘\:患兒雙下肢見散在暗紅色皮疹,高出皮膚,壓之不褪色,顏面輕度浮腫,手足心熱,舌紅、苔薄黃,舌底脈絡暗紅,脈細數。查尿常規示:蛋白+++,隱血+++,血白細胞、血小板計數、出凝血時間、肝腎功能均正常。中醫診斷:血證(肌衄、尿血)。西醫診斷:過敏性紫癜性腎炎。予潑尼松50 mg/d[2 mg/(kg·d)]口服。祖國醫學辨證屬陰虛邪熱內盛,迫血妄行,瘀血阻絡。治以滋陰清熱涼血、化瘀通絡,予涼血化瘀通絡方加減[生地黃10 g、赤芍10 g、牡丹皮10 g、紫草15 g、川牛膝10 g、女貞子10 g、旱蓮草15 g、雞血藤12 g、茜草15 g、大小薊各10 g、蟬蛻10 g、魚腥草15 g、玉米須15 g、六一散(包)15 g],隨癥增損。患兒2周后皮疹控制,服藥4周后尿蛋白轉陰,出現滿月臉,面部痤瘡,自覺下肢膝軟無力,手足心熱,口干,煩躁不安,多食易饑,舌紅、苔黃膩,脈細數。 辨證為腎陰虧虛,濕熱內阻。改投知柏地黃湯加減[知母10 g、黃柏6 g、生地黃10 g、牡丹皮10 g、蒼白術各10 g、川牛膝10 g、女貞子10 g、旱蓮草15 g、雞血藤12 g、茜草15 g、大小薊各10 g、六一散(包)15 g],隨癥化裁。服藥后上述癥狀逐漸好轉,尿蛋白轉陰2周后激素改為隔日頓服,用量逐漸遞減(每月減潑尼松5 mg,當減至10 mg左右時,每月減量2.5 mg)。減量初期,繼以知柏地黃湯加減;減量后期,佐以溫陽之品如補骨脂、羊藿等,并隨激素減量遞增溫陽藥劑量。于2008年4月激素撤盡,尿蛋白持續陰性,紫癜未再復發,繼用中藥湯劑治療3月,病情穩定。
【參考文獻】
[1]張知新,孫京惠,王君,等.活血化瘀法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性腎炎臨床療效及對血液流變性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4,11(6):217-219.
[2]孫軼秋,汪受傳,金鐘大,等.丹芍顆粒改善微循環、抗炎、抗I型變態反應的實驗研究[J].北京中醫,2003,22(1):50-51.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104例患者均為我院2008年1月~2010年5月收治的病例。年齡20~45歲;經產婦39例,未產婦65例;1次宮外孕88例,2次宮外孕16例;慢性盆腔炎60例,有盆腔手術史26例,置宮內節育器5例,有流產史44例。
1.2 診斷標準:根據《中華婦產科學》中異位妊娠的診斷標準制定:①有停經史及下腹墜脹、陰道反復流血(少于月經量)史。②B超檢查:提示宮內無孕囊;③血β―HCG測定陽性。
1.3 適應癥:①無明顯內出血現象,生命體征平穩;②B超檢查包塊直徑≤5cm;②血β一HCG值
2 治療方法
甲氨蝶呤(MTX)75mg加入生理鹽水100ml中,微泵靜注,1小時滴完;米非司酮片50mg,每日2次。同時口服中藥,處方:丹參15g,天花粉、赤芍各12g,桃仁、莪術、紅花、三棱、炒蒲黃、川芎各10g,甘草6g。加減:痛甚者加元胡10g;痰濕重者加海藻、浙貝各10g;包塊久不消者加炮山甲粉3g沖服。每日1劑,水煎早晚服。5天為1個療程。治療過程中應密切觀察患者腹痛、陰道流血情況及有無藥物副作用。用藥后第3天即測血β―HCG值,B超復查包塊大小。如5天后監測血β-HCG不降反升,包塊無增大,可繼續第2療程。若患者血βHCG值持續升高或維持高值下降較慢,B超檢查包塊逐漸增大,或腹痛加劇,腹腔內出血增多,應及時行手術治療。
3 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參照《現代婦產科治療學》制定。治愈:血β-HCG值逐漸下降至正?;蚪咏#瑹o繼續內出血,B超檢查包塊減小或吸收;無效:血βHCG值升高或下降效果不滿意,B超檢查包塊增大,內出血增多而改行手術治療。
3.2 治療結果:104例保守治療患者中,84例保守治療成功(其中10例經過2個療程治療),治愈率為80.8%,住院時間最短7天,最長28天。20例轉為手術治療,術后病理診斷與臨床診斷一致。
3.3 不良反應:MTX可引起惡心、嘔吐、腹瀉及口腔炎、口腔潰瘍,治療過程中少數患者出現以上不良反應,3~5天癥狀自行緩解。服米非司酮后少數人有輕微的胃腸道反應,無需治療癥狀可消失。
4 體會
近年來,異位妊娠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多由于盆腔操作手術引起的盆腔炎、附件炎,使輸卵管管腔狹窄、粘連、彎曲,管壁蠕動減弱,影響孕卵運行所致。藥物保守治療異位妊娠的關鍵是殺死異位存活的胚胎和滋養細胞。目前,臨床上主要選用米非司酮和甲氨蝶呤進行殺胚治療。
本病可歸屬中醫學“癜瘕”、“腹痛”等范疇,多因肝郁氣滯、沖任失調、肝腎不足等,導致瘀血凝滯胞脈,氣血運行受阻,而使胎孕宮外。以活血化瘀、消瘕散結為主要治療原則。方中赤芍、桃仁、丹參、莪術、三棱等藥物,具有活血化瘀消瘕功效,與甲氨蝶呤、米非司酮同用,可起到協同殺胚的作用。我們在治療時發現中藥對盆腔包塊及積血的分解和吸收作用顯著,而且可以緩和米非司酮和甲氨蝶呤的副作用,故獲滿意療效。
值得指出的是保守治療宮外孕仍存在一定的風險,對病例的選擇應嚴格把握適應癥,并應在具備手術條件的情況下進行。
指征明確:用藥前必須盡力作出明確診斷,切忌盲目亂上而招致不良后果。對于一般感染、病毒感染均不宜使用糖皮質激素。在治療中毒性休克、過敏性休克時,應及早、短時、大劑量地使用,方可收到搶救的效果。
選用恰當:不同的皮質激素各有利弊,應根據不同病情適當選用。例如治療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稱為替代療法);可選用可的松或氫化可的松。治療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過敏性皮炎、過敏性紫癜等疾病,可采用人工合成的皮質激素如潑尼松、氫化潑尼松、氟美橙和倍他米松等。對肝功能不庭患者,不宜使用可的橙或強的松,治療嚴重肝病時,不宜采用乙醇為溶媒的氫化可的橙針劑。
途徑擇優;要根據病人的情況選擇對路的給藥逾徑。急性病例應選擇注射劑,作靜脈給藥,一般病例及慢性病患者以片劑口服給藥,或用混懸劑作肌肉,關節腔內注射;皮膚、粘膜、眼、耳、鼻局部病癥,可采用外用的軟膏、乳膏,滴跟劑、眼膏及膜劑等。
劑量適宜:要因病、因人而異,確定適宜的劑量和療程。例如,急性病例應以病情好轉為指標、盡量采用足量短時療法。
激素的用途大致是:1、嚴重感染:如中毒性痢疾、暴發性流腦、重度敗血癥、中毒性肺炎、中毒性休克、急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等,在同時應用大劑量有效抗菌藥物的條件下,加用激素,能迅速緩解癥狀,減少死亡率。2、膠原性疾?。嚎删徑飧鞣N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結節性動脈周圍斐、紅斑性狼瘡、皮肌炎、皮硬化等病的癥狀,但不能根治。3、過敏性疾病:對支氣管哮喘、過敏性彝炎、過敏性皮炎、血管神經水腫、藥物過敏等都有效。對急性病例效果最好,慢性者也能減輕癥狀。4、眼炎:對各種眼炎可用以點眼。對脈絡膜炎、視網膜炎、視神經炎錯全身用藥。5、血液疾?。貉“鍦p少性紫癜、惡性腫瘤、粒細胞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均可應用。6、防止粘連和抑制癜痕形成:可作為結核性腦膜炎、胸膜炎、心肌炎、創傷性關節炎、嚴重燒傷的輔助療法,以減少后遺癥。7、腎臟?。河糜谀I病綜合癥和慢性腎炎腎病變期,可使尿蛋白減少,水腫消退。
心肌炎多發于年輕人
感冒明明是上呼吸道的問題,為什么會引起心肌炎呢?心肌炎是指某種感染源引起的心肌炎性疾病,其中以引起腸道和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最多見。感冒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機理是,病毒在上呼吸道進入血液后隨著血液循環到達心臟,如果患者抵抗力弱,就有可能引起心肌炎。
心肌炎多發于年輕患者,一旦心肌發生病毒感染,患者可能會在感冒后幾天至兩星期內發病。多數患者在發病前都有發熱、全身酸痛、咽痛、腹瀉等感冒癥狀,繼而出現胸悶、心悸、乏力、惡心、頭暈等,后期的這些癥狀是由心肌炎造成的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所引起的。心肌炎沒有特異性的心電圖特征,也就是說,患者的心臟會時快時慢地跳動,沒有規律可循。
心臟可能終身受影響
很多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上午才送醫院,下午就出現嚴重心衰,當天晚上就搶救無效去世。像這類發病迅猛的心肌炎被稱為“暴發性心肌炎”,病情的發展往往出乎意料,難以控制。
不過,大多數患者經過及時、適當的治療,病情都能在數周至數月內趨于穩定。但其中一些患者,由于心臟受到致病因子的傷害,在自我修復的過程中會在心肌上留下癜痕,使該處組織僵硬,這樣既會影響心臟的收縮能力,也會導致神經傳導異常,出現心臟擴大、心功能減退、心律失常等后遺癥,這樣的影響會陪伴患者終身,處理不好還會增加患慢性心衰的風險。
感冒患者心悸氣促應迅速就醫
由于流感不僅會引起上呼吸道的癥狀,而且還會引發各種嚴重并發癥。按照中醫“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觀點,要預防流感,提高機體自身的免疫力非常重要??梢栽诩抑蟹每共《镜闹兴庮A防,例如用金銀花、大青葉、虎杖等煲水飲用。如果出現咽喉不適,還可到醫院開一些如銀翹散、桑菊飲、桑杏湯等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的湯劑,這些中藥湯劑可以預防流感,并促進患者痊愈。
感冒患者一旦出現心悸、氣促等癥狀,應當及早到醫院進行心電圖、心肌酶學等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酒精――股骨頭壞死的“隱形殺手”
陶 軍
武先生今年40歲,是-家跨國,公司的老總,由于工作關系他經常需要陪客戶喝酒。最近他覺得自己的左側髖部經常酸痛,使不出力。他以為這是自己缺乏鍛煉的緣故。于是每天他都早早起床進行晨跑。這天,他才跑出幾米遠,就感覺左髖疼痛不已,連走路都是一瘸一拐的。家人將他送到醫院拍了片子才知道,他的左側股骨頭已經壞死。
長期酗酒易導致股骨頭壞死
股骨頭壞死又稱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股骨頭血運循環障礙,造成股骨頭發生缺血性骨壞死的病理性變化過程,是一種致殘率極高的骨科疾病。而長期、大量飲酒是除了外傷、濫用激素外導致股骨頭壞死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根據統計顯示:如果一個人每天喝250克白酒,一般在lO年左右會出現股骨頭壞死;而個別應酬頻繁、平均每日飲酒250~500克的中青年男性,2~5年就可發生股骨頭壞死。
位于髖關節內的股骨頭,就像是一個門軸,幾乎承受著人體全身的重量。長時間酗酒,酒精在體內蓄積,會導致血脂增高、肝功能損害、血液黏稠度增高,使股骨頭周圍微血管堵塞,局部缺血、出血或脂肪栓塞,造成骨細胞發生不可逆的變性壞死。
疼痛是早期信號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股骨頭壞死的發病率逐漸上升,已經成為骨科常見病。嚴重時可導致髖關節殘疾,對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目前臨床上治療股骨頭壞死的方法主要有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兩種。但晚期患者的治療效果不能令人滿意,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關鍵。股骨頭壞死的早期有五大主要癥狀:下肢無力、下肢畏寒、腰部疼痛、臀部疼痛、膝關節疼痛。
股骨頭壞死最先出現的自覺癥狀就是疼痛,疼痛的部位是髖關節周圍及、前側或膝部。早期疼痛開始為隱痛、鈍痛、間歇痛,活動多了疼痛加重,休息后可以緩解或減輕。但也有呈持續性疼痛的,不管是勞累還是休息,甚至躺在床上也痛,而且,疼痛逐漸加重?;颊呖沙霈F患側髖關節外展、旋轉受限,下蹲不到位等。
到了晚期,股骨頭塌陷、碎裂、變形。有的可造成髖關節半脫位,導致間歇性跛行;而疼痛與髖關節活動、負重有直接關系。行走、活動時關節內因骨性摩擦而疼痛,靜止時關節內不發生摩擦,疼痛也就不明顯了。
股骨頭壞死的易發人群,如長期大量飲酒、長期服用激素類藥物、髖部有外傷史或曾有髖關節手術史的人,一旦出現髖關節、膝關節疼痛,并有跛行和髖關節功能障礙時,應盡早到當地醫院就診。
遠離酒精。預防股骨頭壞死
股骨頭壞死會導致髖關節活動障礙,限制患者日常的活動,甚至使患者喪失工作、學習、生活自理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或在某些疾病的治療用藥中要多加注意,以預防股骨頭壞死的發生。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養成長期大量飲酒的習慣。要加強髖部的自我保護意識,走路時注意腳下,特別是在冬季冰雪地里行走時要注意防止摔倒。在體育運動前,要充分做好髖關節的準備活動。扛、背重物時要避免髖部扭傷,髖部受傷后應及時治療,切忌在傷患未愈的情況下過多行走。在治療某些疾病時盡量不用或少用激素類藥物。如因疾病必須用激素時,應嚴格按照醫囑執行。要注意增加鈣的攝入量,食用新鮮蔬菜和水果,多曬太陽,適量運動。對一些特殊職業的人員,如潛水員、飛行員、高壓工作環境中的工作人員,應注意勞動保護及改善工作條件,若確診已患有該疾病,應及時就醫并更換工種。
治療白癜風的新療法
盧 濤
白癜風是一種常見的色素脫失性皮膚黏膜疾病。該病好發于人的發際、口周、耳前、手、頸、腰等暴露及容易受到摩擦的部位,其主要的臨床表現是:患者病變部位的皮膚或黏膜呈瓷白色,病灶的大小不等、數目不定、形狀各異,在病灶的中央可有散在的色素島。目前,白癜風的發病原因和機理尚不完全清楚,多數人認為該病的發生與免疫功能紊亂、黑素細胞自毀、神經化學因子的變化和遺傳等因素有密切的關系。
在臨床上,治療白癜風的方法有很多,但由于它是一種比較難治的疾病,所以該病患者必須采用綜合療法進行長期的治療。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提高,在白癜風的治療方面也有了新的進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應用光學療法:研究證實,太陽光、常規紫外線能促進人體皮膚色素的形成,而且中波紫外線UVB,特別是窄譜的中波紫外線NB-UVB在治療白癜風方面比長波紫外線UVA更加安全有效。因此,很多醫院都添置了這類光療設備。
應用免疫制劑療法:白癜風的發生與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紊亂有關,因此,該病患者可應用轉移因子或左旋咪唑等免疫制劑進行治療,以調節其免疫功能。病變擴展快且范圍較大的進展期白癜風患者還可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類藥物進行治療,以抑制炎癥反應,保護和促進黑素細胞的生長。但要注意的是,該病患者不可長期應用免疫制劑,以免對身體造成損害。
應用自體表皮移植療法:該療法適用于穩定期的自癜風患者,它是通過負壓吸引法使患者自身正常的皮膚形成水皰,然后剪取水皰上帶有黑素細胞的表皮,并將其移植到磨去表皮的白斑部位。自體表皮移植手術的優點是:操作簡便,安全性高,患者的痛苦小,且不會留下明顯的瘢痕,其有效率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