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社會調研的方式模板(10篇)

時間:2023-06-06 15:46:4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社會調研的方式,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社會調研的方式

篇1

Methods and Quality of Occupational Coding in Social Surveys

Ren Liying1 Qiu Zeqi2 Li Li1 Yan Jie3

(1.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 Surve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2.Department of Sociolog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3.School of Govern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Occupation is an important variable i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but mistakes in the coding process of occupations in survey research are.unavoidable. Coding operations can take various forms. They are distinguished as centralized coding and decentralized coding based on their work sites, or as manual coding and computerassisted coding based on their coding tools. Thus, combining these two dimensions there are four coding methods: manual centralized coding, manual decentralized coding, computerassisted centralized coding, and computerassisted decentralized coding. Computerassisted coding has not been well developed in China, so most Chinese surveys employed the first two coding methods: interviewers carrying out coding during the interviewing process; or experienced coders performing the coding within the survey organization after data collection.

When choosing coding methods, survey practitioners usually have three factors in mind: cost, time efficiency, and coding quality. It is commonly believed that onsite coding by interviewers is cheaper and quicker than coders centralized coding.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contradictory attitudes towards the quality of these two coding methods, and there have been very few empirical studies about that.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occupational information collected by the 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 in 2010,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results from these two existing coding methods in China and discusses the core factors that affect coding quality.

This study shows that coding results from these two methods differ greatly. Regarding the most detailed coding with 595 categories, only about onethird of the results from these two methods are identical. Even for simple coding with only eight categories, the proportion of identification still makes up only threefourths.

Interviewers text recording quali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coding quality. In addition, interviewers background and coding experiences are two main reasons for the discrepancies in the detailed coding results. It is also shown in this study that occupational categories have different levels of coding difficulty which also have an effect on coding results.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over interviewers onsite occupational coding is difficult in practice. Therefore, in rigorous social surveys, especially when detailed coding results are needed, it is strongly suggested to use the method of centralized coding. Moreover, since the quality of the interviewers text recording is so important to the collection of accurate and complete occupational information, the following steps are recommended: establish a standard for interviewers text recoding,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interviewers, and check their performance on a regular basis.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enhance quality control in the coding process, such as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sign of the coding process as well as the supervision of the coders work. These suggestions can be effectively put into practice in computerassisted interviewing surveys.

Key words:social survey; occupational coding; data quality

職業是社會科學研究中廣為應用的重要變量,對于研究中國改革進程中的社會變遷尤為關鍵。在國內許多重要研究項目中,如社會流動、社會分層、公民素質等,職業變量都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構成或影響因素。

近年來國內對社會經濟信息的重視使社會調查業在中國得到蓬勃發展,個人職業狀況幾乎是每個調查中必定要采集的信息。這些調查或采用訪員分散編碼,或采用編碼員集中編碼,對職業信息進行分類處理,然而對于職業編碼的質量卻鮮有報告或經驗性研究。

本文運用“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2010年初訪調查中收集的受訪人職業信息,對訪員手工分散編碼和編碼員手工集中編碼兩種方式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期望能為職業編碼方式的選擇提供經驗性依據,并尋求計算機輔助調查(ComputerAssisted Interviewing,CAI)模式下提高職業編碼質量的途徑。

一、 職業問題的編碼方式

在嚴謹的社會調查中,為了采集到詳實的職業信息,一般都采用開放式提問,要求訪員如實地記錄受訪人的回答,并在數據采集完畢后,再根據權威或普遍的職業分類標準創建編碼列表,培訓并組織編碼員將文本信息轉化為數值型的職業代碼,提供給研究者使用。這種編碼方式由于使用了專業的編碼員,且進行統一指導和及時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證編碼質量,因而得到了廣泛應用。然而這種編碼方式的缺點是成本較高,且時效性差。與之對應的另一種編碼方式是在數據采集過程中由訪員在采訪現場或在完成單個采訪任務后按照調查機構事先提供的編碼表,對問卷中開放問題的回答進行及時分類。這種方式雖然降低了編碼成本,增強了時效性,然而由于缺少有效的質控措施,不得不以降低編碼質量為代價。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人們總是期待可以使用計算機自動編碼。一套設計完善的編碼系統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減少用時和提高編碼信度。計算機自動編碼方式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計算機輔助編碼(ComputerAssisted Coding, CAC),這種方式需和編碼員手工編碼結合使用。當編碼員遇到編碼困難時可以向CAC系統求助,CAC系統會根據編碼員輸入的信息給出一系列編碼建議。另一類方式可以稱為全自動編碼。編碼員將受訪者的應答信息直接輸入系統中,軟件會自動對其分配編碼,對于無法匹配編碼的信息則由系統退出,轉為人工編碼。計算機自動編碼方式已廣泛應用在美國、加拿大、瑞典、澳大利亞等國家的人口普查職業信息編碼中。

綜上所述,社會調查中職業問題的編碼方式有兩種分類方法: 一種是根據編碼的地點及時間分為集中編碼和分散編碼。一般來說,集中編碼都發生在調查結束后,由專業編碼員來完成;而分散編碼則發生在調查進行中,多由訪員來完成。另一種是根據編碼工具的使用分為手工編碼和自動編碼。手工編碼中,編碼員主要依據自己對職業的理解和對編碼列表的掌握情況來選擇職業編碼;而自動編碼則是借助職業編碼軟件進行全自動或輔編碼。于是,在這兩個維度上形成了四種基本的編碼方式(見圖1),即手工集中編碼、手工分散編碼、計算機輔助集中編碼和計算機輔助分散編碼。

計算機輔助編碼技術目前在中國尚未得到開發和應用。由于中國當前職業特征多樣,職業分類復雜,更是增添了該項技術開發的難度,在短時間內很難應用到實踐中來。因此,目前國內社會調查中職業問題編碼主要采用的是編碼員手工集中編碼和訪員手工分散編碼。

二、 職業問題的編碼質量

對于職業問題的編碼質量早在社會調查興起之時就引起了西方研究者們的注意。

首先,一系列研究顯示,職業變量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編碼誤差。例如,瑞典1970年人口普查中關于職業問題的編碼誤差為13.5%,同一年美國人口普查對職業問題的編碼誤差也高達13.3%。針對這一問題,兩國都采用了新的編碼質控程序。在瑞典1975年的人口普查和美國1980年的人口普查預調查中,都成功地將誤差降低了約8個百分點[1]238。近幾十年來,盡管有多種編碼方式的混合使用,但關于職業信息編碼質量的評估報告卻較少,目前只發現在美國Research Triangle Institute (RTI) 1991年的一項研究中報告職業信息的編碼誤差為21%[2]315。

研究者們對職業信息編碼質量的影響因素及后果進行了探討。基于傳統的編碼員手工集中編碼,一些研究發現職業信息編碼信度(reliability)會受到編碼員自身的影響。為了評估瑞典1970年人口普查中開放性問題的編碼質量,研究者們抽取了一部分樣本,邀請5名經驗豐富的編碼專家對這些樣本涉及的8個開放式問題(其中包括職業問題)進行編碼,并計劃將其編碼結果作為標準,用來評估此次人口普查的編碼質量。然而,在對5名編碼專家的編碼結果進行分析后發現,這些編碼結果不僅因編碼員不同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即使同一編碼員的編碼也有較大的變異性。如職業編碼,編碼員間的變異比例(betweencoder variability)為28.4%,而編碼員自身的變異比例(withincoder variability)在7.1%至10.9%之間不等。而且職業問題的編碼結果在測試的11個問題中變異性最高[3]。

訪員實地(采訪進程中或采訪結束后)對職業問題進行編碼的方式也比較常用。研究者們對兩種方式的編碼質量進行了比較研究,然而意見卻很不一致。有研究發現,在職業問題編碼上,專業編碼員比實地采訪員更容易達成一致標準,但總體來說兩者的差別不大[4]。有研究證明,在降低編碼員關聯方差(correlated coder variance)上,使用訪員編碼要優于使用專業編碼員,同時,兩種方式的編碼精確度沒有明顯區別[5]。另有研究發現,訪員實地編碼的變異性平均占應答總體方差的3%,而編碼員編碼則只有0.6%[6],因此采用訪員實地編碼方式要謹慎。此外,也有證據顯示訪員實地編碼會對采訪行為產生負面影響[7 8]。

國內對于社會調查方法的研究正處于起步階段。政府、商業和學術的調查機構對于職業信息的編碼都設立了一定的規范,但尚未有任何一項研究對編碼誤差進行公開報告,也沒有發現其他有關編碼質量的實證研究。可以說,國內對職業編碼質量的研究是一塊尚未開墾的處女地。

三、 數據來源及職業編碼方案

(一) 數據來源

以往關于問卷調查中職業編碼質量的研究多采用實驗方法。這種設計雖然可以很好地控制目的,但卻很難將結果推論到真實的調查實踐中。同時,實驗結果也常常會受到小樣本量的限制,致使一些必要的統計分析無法正常進行。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來自一個正在進行中的全國概率樣本跟蹤調查――“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CFPS)。CFPS是國內首次應用計算機輔助面訪調查技術(ComputerAssisted Personal Interviewing,CAPI)的全國性綜合跟蹤調查數據平臺,是由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設計實施的一項旨在通過跟蹤收集個體、家庭、社區三個層次的數據,反映中國社會、經濟、人口、教育和健康的變遷,為學術研究和政府決策提供第一手實證數據的重大社會科學項目。作為探索性的嘗試,該調查在2010年初訪調查中對職業問題的編碼采用了記錄詳細職業信息和訪員分散編碼的雙重保障方式;在調查結束后,還對收集到的職業問題數據(文字描述)組織編碼員進行手工集中編碼。

CFPS實地采訪問卷中對于目前有工作的成年受訪人共設計了5道有關職業的問題:

G303您現在主要是在哪個機構工作?

G304 您現在工作單位的名稱?

G305 請問,您現在主要工作的機構屬于?

G306 您的職業是 。

G307 您的職業屬于哪一類?

其中,G303和G305為封閉式選擇題,G304和G306為開放式問題,G307則是訪員在CAPI系統下根據CFPS職業代碼字典進行查詢,對受訪人的職業和行業進行現場編碼。訪員在記述G306的回答時,采訪系統會給出提示: (1) 如果受訪者有多份工作,請詢問占用時間最多的工作;(2) 請詳細記錄受訪者的主要工作,填寫具體內容: 工作部門+工作職責/工作內容+工作崗位/工種名稱。

CFPS進行初訪調查問卷的設計時,國家統計局尚未公布最新的職業分類體系(GB/T 6565 2009),而當時的職業分類體系(GB/T 6565 1999)已不能完全體現近十年來我國職業發展的狀況。所以,CFPS初訪調查的職業代碼借鑒了“中國社會跟蹤調查”

中國社會跟蹤調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 CGSS)是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與香港科技大學調查研究中心合作,自2003年開始的全國性綜合社會調查項目。 的職業分類標準,在GB/T 6565 1999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包括8大類共計595個職業代碼。

(二) 訪員實地編碼

CFPS在2010年度的初訪調查共使用了438名訪員,這些訪員大多數來自本次調查的目標區縣,并且都參加了在北京大學舉行的為期6天的集中培訓,其中包括關于職業代碼分類的專門培訓。在職業代碼分類培訓中不僅詳細講解了職業代碼的分類框架,還傳授了在CAPI系統中快速查找職業代碼的技巧,并對一些分類的難點進行了舉例說明和現場演示。

作為CAPI環境下訪員實地編碼方式的首次嘗試,這次調查對編碼系統的設計采用了簡單的查詢法,在采訪界面上呈現為樹形結構(見圖2)。訪員編碼時本著“先大類、后細類”的原則,首先確認受訪人的職業屬于哪一大類,然后可以逐級點擊,最后確認四級代碼為最終代碼。此外,在訪員培訓中強調訪員在編碼感到含糊時要“多追問,問細節”,以獲取足夠的編碼信息。同時也建議訪員使用鍵盤而非鼠標的方式進行操作,以減少錯誤點擊,并加快操作速度。

(三) 編碼員集中編碼

編碼員集中編碼工作開始于數據采集完畢后。編碼員來自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編碼流程上采用了雙向獨立驗證并判定(Twoway Independent Verification with Adjudication)的質控方式[1]240。

在第一輪編碼中,兩個編碼員(A和B)根據具體的職業描述、工作單位名稱和工作機構屬性信息,采用背對背的方式,對每一個受訪者的職業信息進行編碼。在這一輪編碼中,如果兩人編碼結果一致,則確定為最終職業代碼(OC1);如果不一致,則將這些條目提取出來,進入下一輪編碼。

第二個階段選用經驗較為豐富的編碼員(C),由其一人對這些不一致的條目進行獨立編碼,如果其編碼結果與前一輪編碼結果中的一個保持一致,則確定該編碼為最終職業代碼(OC2);如果三人編碼結果均不一致,則由專業的研究人員(D)根據編碼員編碼、訪員實地編碼以及相關的輔助信息進行判定,從而形成最終的職業代碼(OC3)。因此,對于每一個職業問題條目,其最終代碼的確定要經過2―4個編碼員的判斷,從而達到對編碼質量進行控制的目的。

四、 訪員實地與編碼員集中編碼的結果比較

不出所料,編碼員集中編碼表現出了較好的編碼信度。在第一輪編碼結束后,兩個編碼員有76.4%的結果達成一致,經過第三個編碼員的確認編碼,一致率提高到91.4%,最后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職業編碼需要由研究人員進行最終判定。

然而,編碼員的編碼結果與訪員實地采訪時的編碼結果卻有較大的分歧。我們將所有編碼結果根據職業分類標準分為一到四級編碼(一級碼為最基本的分類,四級碼為最精細的分類),并且以編碼員達成一致的一級編碼

職業編碼所采用的分類標準共有類,但軍人和無職業者不適用于該問題,因此沒有列入在此項分析中。 為分類標準來計算各級編碼的一致比例,結果見表1。

總體來看,兩種編碼方式在四級碼上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結果是一致的,隨著編碼類別的減少,一致的比例也逐漸加大。如在二級和三級碼上,有三分之二左右的結果相同,而在職業大類的一級碼上,一致率可以達到四分之三。

分職業類別來看,從事農、林、牧、漁、水利業的生產人員在各類有職業信息記錄的受訪者中人數最多,約占一半。同時,這一類別內職業詳細情況的編碼一致率也最高。尤其在一級的大類編碼上兩種方式的編碼結果一致率高達99.35%,在最為精細的四級編碼上也有一半以上的相同比例。

與之相比,人數比例占第二位的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對其具體職業的編碼結果則不甚樂觀。在四級碼上只有6.05%的編碼結果相同,即使在一級的大類碼上一致率也只有38.02%。對于其他職業大類內的四級精細具體編碼,其結果的一致率也大多低于50%。

雖然有經驗的調查人員對訪員實地編碼方式可以列舉出諸多缺點,但卻很少能夠如此直觀地發現訪員實地編碼結果與編碼員集中編碼的結果存在如此大的差異。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影響了兩種方式的結果不同?我們是否可以認定編碼員集中編碼的結果要優于訪員分散編碼呢?

五、 影響職業問題編碼質量的因素

影響職業問題編碼質量的因素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影響因素來自于訪問過程,如訪員所記錄下的職業信息量、訪員編碼時的態度以及訪員編碼的經驗等。無論是編碼員集中編碼還是訪員實地編碼,其編碼質量都會受到訪員記錄下來的職業信息的影響。一方面,這反映了訪員了解受訪人職業狀況的程度;另一方面,它也是編碼員集中編碼的重要信息來源和憑據。因此,職業信息越豐富,兩者的編碼結果一致的可能性越高。本項研究對訪員記錄職業信息的字數進行了統計,并以此來測量職業信息的豐富程度。數據顯示,訪員記錄職業信息的平均字數為5.76,最大值為24,最小值為1。

訪員編碼時的態度可以用訪員編碼的時間來測量,我們假定工作認真的訪員所用的編碼時間會相對較長。這項指標在傳統的紙筆方式的問卷采訪中很難獲得數據,然而由于CFPS采用計算機輔助采訪系統,系統可以自動記錄下每道問題的采訪用時。本次調查中,訪員對職業問題進行實地編碼的平均用時為26秒。我們認為訪員在編碼時所用的時間越長,其編碼結果和編碼員集中編碼的結果越有可能取得一致。

分析發現,訪員對職業信息的編碼數目從1個到271個不等,但平均下來每個訪員大約會對36個受訪人的職業信息進行編碼。我們假定訪員編碼的經驗會隨著編碼次數的增加而上升,為此我們對每個訪員所完成的需對職業進行編碼的問卷依據完成時間進行排序并賦予序號,序號越大意味著該訪員的編碼經驗越豐富,從而與編碼員集中編碼結果一致的可能性越高。

第二類影響因素與訪員自身的背景有關,我們主要選取了訪員的性別、年齡和受教育程度三個變量。本次調查中,有28.2%的訪員是女性。訪員的平均年齡是28.2歲,最小為18歲,最大為51歲。其中,擁有大專學歷的占36%,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占49%,而高中及以下學歷的僅占15%。經驗上認為年齡大的訪員、男性訪員以及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訪員在職業方面的知識較為豐富,編碼質量也會相對較高。

第三類影響因素與職業本身的編碼難度有關。表1展示了不同職業大類下編碼結果的一致率有較大差異,這意味著這些職業大類下的具體編碼難度不盡相同。例如對于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的編碼一致率最高,這可能是因為這類職業編碼相對容易。因此,在分析中以第五職業大類(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為參照組,對不同的職業分類進行控制。

為了考察這些影響因素在不同級別的職業編碼上的表現,我們控制了職業類別的影響,分別對每一級別下兩種方式的編碼是否一致的結果進行了Logistic回歸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在第一類影響因素中訪員記錄的職業信息字數至關重要。訪員記錄下的字數越多,兩種方式的編碼質量越好,結果一致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如在控制其他變量影響的情況下,訪員多記錄一個字,在二級編碼上結果一致的可能性會提高10個百分點,一級編碼上會提高5.5個百分點,三級編碼上會提高8個百分點。然而這個變量在四級編碼上則效果不太明顯,這意味著在精細的職業編碼中,除職業信息的詳實程度外,其他因素也起著重要作用。

訪員職業編碼經驗在進行初級的職業編碼時雖然沒有什么作用,但在高級別的職業編碼上顯示了顯著的影響,證明訪員編碼經驗越豐富,在進行精細的職業編碼時與編碼員集中編碼的結果越接近。但由于訪員接觸到的職業編碼條目較少,編碼經驗在訪員身上并沒有顯示出明顯的優勢,然而在本次調查集中編碼時,平均每個編碼員會對大約3 000條職業信息進行編碼,編碼員豐富的編碼經驗意味著更好的編碼質量。

相比之下,訪員實地編碼用時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作用后沒有顯示出明顯的影響

我們懷疑訪員實地編碼用時過長,可能會在記錄職業描述信息時偷工減料,從而間接影響到兩種方式編碼結果的一致性,然而附加分析發現這種猜測并沒有得到數據支持,因此沒有反映在模型建構中。 。

對訪員自身背景因素的分析顯示,性別和年齡兩個變量的作用基本與預期的相同,尤其是在進行精細的高級別的職業編碼上,男性訪員確實比女性訪員表現出更好的編碼質量,在精細的四級編碼上,控制其他變量的影響,男性訪員的編碼結果與編碼員集中編碼結果一致的可能性要比女性訪員高出27個百分點。同時,年齡較大的訪員也表現出一定的優勢,在四級編碼上,訪員每年長一歲,編碼結果一致的可能性會增長3.4個百分點。

然而,訪員受教育程度的作用并非像我們預料得那樣簡單。在較粗略的低級別的職業編碼上,教育差別并沒有明顯地反映在編碼數據質量的差異上,甚至在三級編碼上,受教育程度高的訪員反而更容易出現與編碼員集中編碼不一致的情形,但在進行精細的四級編碼上,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訪員顯示出了明顯的優勢,與集中編碼結果取得一致的可能性遠遠大于高中及以下學歷的訪員。

職業類別在分析中既是影響因素,也是控制變量。與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的職業相比,其他類別的職業確實顯示出較高的編碼難度,從而導致兩種方式編碼結果不一致的可能性較高(結果未報告)。同時,在控制了職業類別后,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訪員的編碼信息、編碼經驗以及自身素質對編碼質量的影響。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概括,信息、經驗和素質是影響職業問題編碼質量的重要因素,三方面因素對于精細或粗略編碼上的作用不盡相同。對于粗略的職業編碼,訪員記錄的職業信息最為關鍵,信息越多,編碼結果一致的可能性越高;然而在進行精細的職業編碼時,訪員自身因素也起了比較重要的作用,編碼經驗和訪員素質都會直接影響編碼結果的一致性。

六、 結論及提高職業問題編碼質量的設想

采用訪員分散編碼的方式對社會調查研究人員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一方面,這種方式成本低,時效強;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使用專業編碼員時所遇到的信息不足及編碼員關聯方差的問題。

然而,本研究顯示,該種編碼方式的數據質量令人擔憂。和編碼員集中編碼的結果相比,在精細的四級職業分類編碼上,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結果相同,即使在最為粗略的一級職業分類編碼上,結果相同的比例也只有四分之三。

在精細編碼上出現的差異,主要受到訪員記錄的職業信息量、訪員編碼經驗及訪員自身素質的影響;在粗略編碼上的不同,則主要與訪員記錄的職業信息量有關。分析也顯示,不同的職業類別也顯示出不同的編碼難度,造成兩種方式的編碼結果不一致。

由于沒有判斷所有職業編碼對錯的絕對標準,我們不能直接判斷哪種編碼方式的數據質量更好。然而,研究發現訪員的素質和編碼經驗對于精細的四級編碼數據質量非常重要。但在訪問實施過程中,對訪員因素的控制難度較大,提高訪員實地編碼質量不易實現。相比之下,采用集中編碼的方式可以對編碼員進行篩選,編碼員不僅會受到編碼工作的專業培訓,并且可以接觸大量的編碼條目,從而積累豐富的編碼經驗,加上編碼過程的集中管理和有效的質控手段,我們可以推斷編碼員集中編碼的數據質量要更可靠。因此,在嚴謹的社會調查中,特別是在精細的職業編碼上,建議采用編碼員集中編碼來獲取更好的職業編碼數據。

研究結果還肯定了訪員記錄的職業信息對于職業編碼的重要性,因此應該加強對訪員記錄職業信息的行為規范,盡量采集到準確編碼所需的重要信息。同時,在編碼員編碼過程中也要加強質量控制,從而在信息輸入和處理過程兩方面來保證編碼數據的質量。

在計算機輔助調查中,這些建議可以得到有效實現。具體地說,可以考慮從三個角度來改進職業編碼: (1) 調查前對訪員加強職業編碼的培訓,使訪員明白編碼所需的重要信息,確立訪員對職業信息的記述規范。(2) 在調查執行的同時組織編碼員進行集中編碼。計算機輔助調查的優勢之一就是調查數據可以在采訪當天傳送到總部,這樣可以及時將職業描述信息提取出來,組織編碼員開始編碼。實時的集中編碼有兩個目的: 一是可以及時發現職業信息記述含混及難以歸類的條目,并請訪員協助補充信息;二是作為數據質量監控的手段,可以提醒或干預訪員遵守職業信息的記述規范。(3) 除了采用雙向獨立驗證并判定的編碼流程外,還要加強編碼員集中編碼的質量監控,對編碼效率和質量進行定期評估。較為簡單的做法就是借用計算機輔助調查系統,將職業分類說明作為幫助文件,以方便編碼員查詢,然后利用下拉菜單選擇代碼或直接輸入代碼的方式進行編碼。計算機輔助調查系統可以記錄下編碼員每個條目的編碼用時,同時也可以及時導出數據進行編碼結果的比較和判定,從而為定期的質量和效率評估提供數據基礎。這樣,不僅可以保證職業問題編碼的數據質量,還可以加強編碼員集中編碼的時效性,并且提升編碼效率,降低編碼成本。

[參 考 文 獻]

[1] P.Biemer & L.Lyberg,Introduction to Survey Quality,New York: Willey & Sons,Inc.,2003.

[2] P.Biemer & R.Caspar,″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for Survey Operations: Some General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Journal of Official Statistics, Vol.10,No.3(1994), pp.307 326.

[3] L.Lyberg,Control of the Coding Operation in Statistical Investigations―Some Contributions, Stockholm: Statistics Sweden,1981.

[4] P.Campanelli, K.Thomson & N.Moon,et al,″The Quality of Occupational Cod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in L.Lyberg, P.Biemer & M.Collins,et al(eds.),Survey Measurement and Process Quality,New York: WileyInterscience,1997,pp.437 453.

[5] J.Martin, D.Bushnell & P.Campanelli,et al,″A Comparison of Interviewer and Office Coding of Occupations,″http://省略/sections/srms/Proceedings/papers/1995_195.pdf,2011 09 20.

篇2

在鄉村公共管理課程中引入社會調查法來展開實踐性教學,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地專門搜集和整理課堂學習知識的相關信息,通過觀察社會、了解社會,可以實現課堂學習與社會中的現實問題的有機聯系,促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社會現象,實現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逐步加深,做到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實現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

二、社會調查法的框架

作為一種系統的、科學的認識活動,社會調查有著一種比較固定的程序,這種固定的程序可以說是社會調查自身所具有的內在邏輯結構的一種體現。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提出調查主題。這是整個社會調查工作的基礎,需要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有價值的、有創新的,具有可行性的調查主題或觀點,盡量具體化和精確化,以便界定調查對象、調查區域范疇和實施調查。

(2)調查準備。在明確調查主題后,需要為實現調查目標而進行調查設計和準備調查問卷。調查設計主要是針對需要研究的問題制定研究分析的策略,并選擇適當的調查方法以保證調查資料的收集和分析過程的規范和科學。調查問卷的設計是調查準備階段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須要將研究主題放在一定的理論分析框架中,明確需要收集那些方面的資料,緊密圍繞研究主題設計問題,采用可觀察指標,注意構建可操作的變量和指標之間的邏輯關系,選擇適當的問卷結構,這直接影響到所收集的數據質量和后續的研究。此外,簡潔和被調查者易于理解的調查問題能保證調查的順利進行和數據質量的真實,在設計問題時必須要考慮被調查者的時間資源、個體認知能力等情況。

(3)社會實地調查。在這個環節,調查者要深入社會,根據不同的研究主題選擇不同的訪談方法收集資料。在具體調查訪談過程中,往往可能由于現實條件的變化或調查設計與現實之間存在的偏差等,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調整預定的訪談方法或對調查問卷進行修正。

(4)數據整理和分析研究。社會實地調查完成后,收集到的一手資料需要進行整理、統計和分析,得出調查研究結論并撰寫調查報告。

三、社會調查法在鄉村公共管理課程實踐性教學中的應用案例

筆者將社會調查法引入鄉村公共管理課程的實踐性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以“京郊農民對鄉村公共管理狀況的滿意度調研”為例對社會調查方法在鄉村公共管理課程實踐教學中的運用進行說明。

(一)確定調查主題

根據鄉村公共管理課程的教學內容,在選擇什么內容或問題作為社會調查主題時,主要考慮調查主題的有價值性、可行性等,因而選擇“京郊農民對鄉村公共管理狀況的滿意度”作為調查主題。這是因為:(1)本課程學習對象為北京農學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本科學生,需要從實踐中認識社會,加強專業和課程認知。(2)課程學習的85%以上的學生來自北京郊區,分布于北京市的海淀區、朝陽區以及延慶縣、平谷區等九個郊區縣的44個鄉鎮,調研地點的分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學生以自己家庭所在地為中心進行輻射式取點或選擇調研樣本進行隨機抽樣調查或滾動取樣調查具有非常便利的條件,能夠保證問卷調查的質量,而且調研成本低。

(二)調查準備

調查準備主要包括了調查問卷設計和社會調查的組織安排準備兩方面的內容。

1·設計調查問卷

調查問卷的設計一定要緊密圍繞調查主題,本著全面、科學、可操作性來設計調查問題和構建變量和指標之間的邏輯關系。根據當前北京郊區鄉村經濟狀況、鄉村公共管理的現狀、鄉村公共管理的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認知能力等,以了解京郊農民對當前鄉村公共管理的滿意度以及影響京郊鄉村公共管理水平的因素為主要內容,除被調查者及其家庭基本情況的12個問題外,共設計了與調研主題相關的5大類66個問題,其中關于鄉村公共管理主體的有15個問題,關于鄉村基層民主的共計20個問題,有關基礎設施建設及發展的共14個問題,社會保障及參加情況的有11個問題,收入及其他的有6個問題,其中有些問題還設計了子問題以便搜集更詳細的資料,此外還設計了需要補充說明的問題項。通過這些問題,可以考察京郊鄉村公共管理的狀況、村民對公共管理的滿意度等相關情況,能使學生對京郊鄉村公共管理狀況有一個直觀、真實的認識,從社會實際狀況出發來深入而直觀地認識鄉村公共管理的內容、方式、目的等,加深對該課程內容的理解,并從課程學習角度去理解相關政策的實施基礎與意義。

2·前期組織安排

隨著課程內容的推進,在調查前1個月布置具體的社會調查事宜。主要是介紹社會調查方法、調查數據可靠性的把握、調查報告的撰寫以及本次社會調查的要求等,督促學生做相關的知識儲備,尤其是對調查問卷要做詳細的解釋,保證學生理解調查問題及調查目的,減少調查者因對問題的不理解造成的數據錯誤。因為考慮到少部分學生家庭所在地在北京市城區或京外省份,自主聯系京郊鄉村調研存在一定的困難,為了保證每個同學都能實際進入京郊鄉村調研,于是按宿舍將學生分成若干調查小組,并且確保每4-6人的小組中至少有2名以上家在郊區鄉村的學生,要求每組來自城區家庭的學生必須跟隨來自郊區的學生進行調研。各小組自主推選一名組長,主要負責小組調查活動的開展和與教師的聯系,調查分工等由組內成員自行協商。

(三)京郊鄉村調查與資料收集

在調查準備階段,各調查小組根據組員情況,確定調查地點,細化到京郊的村莊。各小組優先選擇家庭所在地、親戚所在地、同學朋友所在地為調查村莊,依靠親戚、朋友、同學等熟人幫助,在被調查村莊有選擇地發放問卷或面對面地調查與訪談,既降低了社會調查的成本而且還能保證問卷的回收率和數據質量。在調查過程中,被調查農民的問題補充說明為研究主題的拓展和深層次分析提供了補充資料。學生在調查總結交流中往往對這個環節的感受最深,從他們的反映來看,更多地集中在學到了課本上沒有的東西、對相關教學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調查訪談技巧的掌握和溝通能力的提高等方面。

(四)調查數據整理、分析與報告撰寫

將調查得來的原始數據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是撰寫調查報告和定量研究的基礎。這個環節中,指導學生根據調研主題,分析調查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撰寫調研報告。各調查小組成員的知識結構和水平的差異影響著各組選擇的數據分析方法。更多的小組選擇EXCEL進行數據整理和分析,分析較為簡單;有些小組選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實現了鄉村公共管理課程與統計分析課程的結合,學以致用使分析結果更為深入和全面,并加強了課程學習間的聯系。

(五)調查的總結、交流

前面的工作只是完成了一項社會調查,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完善社會調查法的實踐性教學成效,調查的總結與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進行調查成果的交流,各小組以PPT形式匯報各組的調查情況、調查結論等,就調查中反映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分享調查體會與經驗,并且回答老師和同學的提問,實現知識的啟發、碰撞、提升。同時對調查中暴露出問題的總結,比如對于組織安排、問題設計、調查難點等進行總結,以便在今后的社會調查中避免出現相同的問題,完善社會調查法的實施和提高調查效果。從學生對調查交流、總結的情況反映來看,有些小組事先組織安排有所欠缺,導致調查時間和次數比預想的多,很多學生在經過社會調查后改變了原先對社會調查的簡單認識;更多的學生反映經過社會調查后對鄉村公共管理課程中的很多知識有了直觀和更深入的認識,并開始思考相關問題,而且還在調查中取得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和感受,比如被調查的村民面對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并期望學生們能解決他們說到的問題時,很多學生的反映是認識到專業課程學習的重要性和激發出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此外,社會調查對交流、溝通能力以及與團隊合作能力的鍛煉也是學生交流總結中反映比較突出的一個方面。

(六)社會調查的評價考核

篇3

二、社會調查法的框架

作為一種系統的、科學的認識活動,社會調查有著一種比較固定的程序,這種固定的程序可以說是社會調查自身所具有的內在邏輯結構的一種體現。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提出調查主題。這是整個社會調查工作的基礎,需要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有價值的、有創新的,具有可行性的調查主題或觀點,盡量具體化和精確化,以便界定調查對象、調查區域范疇和實施調查。

(2)調查準備。在明確調查主題后,需要為實現調查目標而進行調查設計和準備調查問卷。調查設計主要是針對需要研究的問題制定研究分析的策略,并選擇適當的調查方法以保證調查資料的收集和分析過程的規范和科學。調查問卷的設計是調查準備階段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須要將研究主題放在一定的理論分析框架中,明確需要收集那些方面的資料,緊密圍繞研究主題設計問題,采用可觀察指標,注意構建可操作的變量和指標之間的邏輯關系,選擇適當的問卷結構,這直接影響到所收集的數據質量和后續的研究。此外,簡潔和被調查者易于理解的調查問題能保證調查的順利進行和數據質量的真實,在設計問題時必須要考慮被調查者的時間資源、個體認知能力等情況。

(3)社會實地調查。在這個環節,調查者要深入社會,根據不同的研究主題選擇不同的訪談方法收集資料。在具體調查訪談過程中,往往可能由于現實條件的變化或調查設計與現實之間存在的偏差等,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調整預定的訪談方法或對調查問卷進行修正。

(4)數據整理和分析研究。社會實地調查完成后,收集到的一手資料需要進行整理、統計和分析,得出調查研究結論并撰寫調查報告。

三、社會調查法在農村公共管理課程實踐性教學中的應用案例

筆者將社會調查法引入農村公共管理課程的實踐性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以“京郊農民對農村公共管理狀況的滿意度調研”為例對社會調查方法在農村公共管理課程實踐教學中的運用進行說明。

(一)確定調查主題

根據農村公共管理課程的教學內容,在選擇什么內容或問題作為社會調查主題時,主要考慮調查主題的有價值性、可行性等,因而選擇“京郊農民對農村公共管理狀況的滿意度”作為調查主題。這是因為:(1)本課程學習對象為北京農學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本科學生,需要從實踐中認識社會,加強專業和課程認知。(2)課程學習的85%以上的學生來自北京郊區,分布于北京市的海淀區、朝陽區以及延慶縣、平谷區等九個郊區縣的44個鄉鎮,調研地點的分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學生以自己家庭所在地為中心進行輻射式取點或選擇調研樣本進行隨機抽樣調查或滾動取樣調查具有非常便利的條件,能夠保證問卷調查的質量,而且調研成本低。

(二)調查準備

調查準備主要包括了調查問卷設計和社會調查的組織安排準備兩方面的內容。

1•設計調查問卷

調查問卷的設計一定要緊密圍繞調查主題,本著全面、科學、可操作性來設計調查問題和構建變量和指標之間的邏輯關系。根據當前北京郊區農村經濟狀況、農村公共管理的現狀、農村公共管理的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認知能力等,以了解京郊農民對當前農村公共管理的滿意度以及影響京郊農村公共管理水平的因素為主要內容,除被調查者及其家庭基本情況的12個問題外,共設計了與調研主題相關的5大類66個問題,其中關于農村公共管理主體的有15個問題,關于農村基層民主的共計20個問題,有關基礎設施建設及發展的共14個問題,社會保障及參加情況的有11個問題,收入及其他的有6個問題,其中有些問題還設計了子問題以便搜集更詳細的資料,此外還設計了需要補充說明的問題項。通過這些問題,可以考察京郊農村公共管理的狀況、村民對公共管理的滿意度等相關情況,能使學生對京郊農村公共管理狀況有一個直觀、真實的認識,從社會實際狀況出發來深入而直觀地認識農村公共管理的內容、方式、目的等,加深對該課程內容的理解,并從課程學習角度去理解相關政策的實施基礎與意義。

2•前期組織安排

隨著課程內容的推進,在調查前1個月布置具體的社會調查事宜。主要是介紹社會調查方法、調查數據可靠性的把握、調查報告的撰寫以及本次社會調查的要求等,督促學生做相關的知識儲備,尤其是對調查問卷要做詳細的解釋,保證學生理解調查問題及調查目的,減少調查者因對問題的不理解造成的數據錯誤。因為考慮到少部分學生家庭所在地在北京市城區或京外省份,自主聯系京郊農村調研存在一定的困難,為了保證每個同學都能實際進入京郊農村調研,于是按宿舍將學生分成若干調查小組,并且確保每4-6人的小組中至少有2名以上家在郊區農村的學生,要求每組來自城區家庭的學生必須跟隨來自郊區的學生進行調研。各小組自主推選一名組長,主要負責小組調查活動的開展和與教師的聯系,調查分工等由組內成員自行協商。

(三)京郊農村調查與資料收集

在調查準備階段,各調查小組根據組員情況,確定調查地點,細化到京郊的村莊。各小組優先選擇家庭所在地、親戚所在地、同學朋友所在地為調查村莊,依靠親戚、朋友、同學等熟人幫助,在被調查村莊有選擇地發放問卷或面對面地調查與訪談,既降低了社會調查的成本而且還能保證問卷的回收率和數據質量。在調查過程中,被調查農民的問題補充說明為研究主題的拓展和深層次分析提供了補充資料。學生在調查總結交流中往往對這個環節的感受最深,從他們的反映來看,更多地集中在學到了課本上沒有的東西、對相關教學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調查訪談技巧的掌握和溝通能力的提高等方面。

(四)調查數據整理、分析與報告撰寫

將調查得來的原始數據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是撰寫調查報告和定量研究的基礎。這個環節中,指導學生根據調研主題,分析調查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撰寫調研報告。各調查小組成員的知識結構和水平的差異影響著各組選擇的數據分析方法。更多的小組選擇EXCEL進行數據整理和分析,分析較為簡單;有些小組選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實現了農村公共管理課程與統計分析課程的結合,學以致用使分析結果更為深入和全面,并加強了課程學習間的聯系。

(五)調查的總結、交流

前面的工作只是完成了一項社會調查,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完善社會調查法的實踐性教學成效,調查的總結與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進行調查成果的交流,各小組以PPT形式匯報各組的調查情況、調查結論等,就調查中反映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分享調查體會與經驗,并且回答老師和同學的提問,實現知識的啟發、碰撞、提升。同時對調查中暴露出問題的總結,比如對于組織安排、問題設計、調查難點等進行總結,以便在今后的社會調查中避免出現相同的問題,完善社會調查法的實施和提高調查效果。從學生對調查交流、總結的情況反映來看,有些小組事先組織安排有所欠缺,導致調查時間和次數比預想的多,很多學生在經過社會調查后改變了原先對社會調查的簡單認識;更多的學生反映經過社會調查后對農村公共管理課程中的很多知識有了直觀和更深入的認識,并開始思考相關問題,而且還在調查中取得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和感受,比如被調查的村民面對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并期望學生們能解決他們說到的問題時,很多學生的反映是認識到專業課程學習的重要性和激發出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此外,社會調查對交流、溝通能力以及與團隊合作能力的鍛煉也是學生交流總結中反映比較突出的一個方面。

(六)社會調查的評價考核

篇4

關鍵詞:

專業調研;社會實踐;育人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高校“實踐育人”的重要內容,“社會實踐活動體現了實踐育人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大學生了解社會、認識國情、增長才干、鍛煉毅力,……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意義,大學生成長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一課。”[1]劉同國認為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基本上是教學實踐、服務實踐、科研實踐、調查實踐和公益實踐五種主要形式。[2]其中社會調查類實踐越來越受到教師和學生的重視。2005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中青聯發〔2005〕3號)特別指出“把實踐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鞏固理論教學成果的重要環節,使大學生在參與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2011年湖南師范大學周彩姣等對湖南六所高校的500多位學生進行了調查,經分析有41.56%的學生選擇社會調查作為社會實踐的形式。[3]而在社會調查實踐中,基于學生專業背景專業調研類實踐比重逐年上升。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堅持能力為重。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堅持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統一,注重知行統一。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綱要提出調查實踐不僅要滿足走進社會、調查社會、了解社會,更要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學生專業能力與實踐的結合。專業調研類社會實踐是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平臺,對它的管理和育人作用進行探討,能有效提升專業調研實踐的科學管理水平,強化其育人功能。

一、定義與內涵

根據目前的文獻檢索,專業調研實踐尚沒有明確的科學定義,主要還是經驗主義的總結,以“專業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或“結合專業開展社會實踐”等形式描述。本研究把專業調研實踐確定為“以學科專業為基礎,社會現象為觀察目標,團隊為組織力量,利用科學的調查方式、統計知識對社會某一現象進行調研分析,并形成符合學術規范的調查報告”的一種實踐方式。上述定義的核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專業基礎,即該類實踐必須以學科的專業背景為基礎,最后形成的調查報告是基于統計調查的研究成果,而不是報告文學;二是社會調查,即調查對象面向社會現象,在調查方式上必須經過實地走訪。當然由于專業的多樣性,專業調研實踐的具體形式是多元的,但學科為基礎、社會為對象,成果有科學性必須是必備的要素。

二、專業調研實踐的功能性

專業調研實踐是社會調查實踐的重要形式,不僅具有社會調查實踐本身推動學生投入實踐、了解社會、鍛煉自身的重要作用,更因其以專業學術背景為支撐而具有特殊的功能性。強化社會調查實踐的育人效果。專業調研非常注重對社會的深入和分析,尤其對社會的熱點問題、民生問題有高度的問題意識。通過參與專業調研,根據科學的調查和研究,可以讓學生用更科學的視角分析社會現象,克服簡單的經驗主義認知,從而強化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有效溝通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社會調研能力是人文學科學生必需的專業素質。學生調研能力的獲得與提高將是其受益一生的能力培養,同時在培養其調研能力的過程中,還能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4]社會調研實踐可以作為課堂實踐教學的重要方法,既可以檢查學生的學習成果,為教學質量評價提供參考;也可以激發學生的自我認知,明確專業改進的方向。成為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持續培養的平臺。專業調研實踐的完成并不是學生該項實踐的終結,調研成果更應當視作學生繼續學習、參加后續科學訓練的起點和基礎。在各高校都注重通過大學生學科競賽培養人才的現狀下,學生可以在此基礎上持續完善,通過持續進行調研的深入、分析,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能力、專業素養,并為學科競賽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持。

三、專業調研實踐存在的主要困難

專業調研實踐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課堂實踐教學,學生根據課程要求開展實踐調查。二是暑期社會實踐,在暑期實踐中專門組織專業調研類團隊。這兩種類型的專業調研實踐為課堂教學的改革、人才的培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在實際組織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難。第一,師資力量匱乏。專業調研實踐的核心是專業素養,最主要的資源是教師的指導。但是由于教師承擔了大量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對于學生課外實踐指導的主動性降低。即使部分教師出于奉獻精神或教學需要指導學生,也難以照顧到眾多學生的需求。因此,能持續指導學生開展專業調研實踐的教師資源相對較少。第二,學生主動性的缺失。專業調研實踐與其他社會實踐相比,難度大、時間長、能力要求高,導致學生主動性不夠。許多學生即使因為課程需要參與了該項實踐,也較多以完成任務的態度開展,缺乏積極性。第三,缺乏持續性。專業調研實踐要產生高質量的調研結果、實現培養學生專業能力、調研能力的目的,需要研究能有持續性。然而無論是課堂實踐教學還是暑期實踐調研,絕大多數都只能局限于短時期內。因為缺乏教師的持續跟進、學生的主動參與,隨著作業的上交、實踐評比的結束,專業調研實踐也告一段落。而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說,前期的實踐才剛剛為學生培養鋪下了基礎而已,遠未到收獲的時候。第四,過程管理工作量大。專業調研實踐以團隊形式開展,人員眾多,調研范圍廣、時間跨度大,再加上各種安全因素考慮,對調研實踐的過程管理就存在滯后性。兩頭到位,中間缺失,造成對調研團隊跟蹤的脫節,在安全性和關鍵節點上難以實現有效管理。專業調研實踐的重視度不斷提高、學生參與人數逐年增加,但同時阻礙育人效果的困難也始終沒有有效解決。如何通過有效的組織管理克服這些弊病,提升專業調研實踐的育人效果,是高校學生創新實踐工作管理人員面臨的重要課題。

四、建議和改進措施

上述專業調研實踐存在的困難涉及到了教師資源、學生激勵、實踐引導和管理體制四個方面,任意一個因素的忽視都會影響實踐的育人質量。因此對專業調研實踐管理的改進應該是多維度的立體設計,實現各方資源的有效整合。第一,從專業調研實踐管理改進的橫向維度考慮,要充分加強專業調研實踐的項目化管理。可以通過設立專項調研競賽的方法進行組織,明確獎勵制度、經費支持、競賽規則等,調研實踐的成果最終進行公開評比展示。以此為平臺吸引學生加入,并進而通過參賽學生引入指導教師。第二,從縱向維度考慮,要實現課程教學與專業調研實踐的銜接以及多層次學科競賽與專項調研競賽的銜接。專業調研實踐的基礎是教學課程,因此相關課程的教學實踐環節可以與專業調研實踐互通,認可參加專業調研實踐的學生完成了相關課程的實踐環節。同時實踐成果的評比也應該反饋到日常的教學中,作為教學改進的線索。學科競賽目前是學生參加創新實踐活動的主要形式,專項調研競賽的成果應該被納入不同等級的學科競賽項目,即鼓勵調研成果參加校級、省級競賽或申報各類學生創新實踐項目,通過逐級提高的平臺來逐漸強化調研實踐成果質量的提高,并在此過程中實現學生能力素養的提升,由此達到持續培養學生的效果。第三,要搭建第三維度平臺。建立由課程教師、指導教師、管理教師聯合組成的指導委員會,統籌管理專業調研實踐及以調研實踐成果為平臺的學科競賽。課程教師團隊面向全體學生,通過講座等形式負責軟件、問卷設計等統一指導;指導教師團隊負責調研項目的立項指導和過程中期意見引導;管理教師負責團隊安全保障、過程管理和社會實踐與調研實踐的互認工作。通過這樣的方式每個教師實際承擔的工作量減少而學生個體獲得的指導卻可以增加,教師的積極性也被發動起來。指導委員會之下應設置專門的學生社團負責具體工作的開展和聯絡。學生社團受眾廣、學生接受度高,可以在學生群體中廣泛宣傳、發動,正面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營造良好的參加氛圍。學生社團還能夠充分發揮人力優勢,建立對調研團隊的直接點對點聯系,有效加強調研過程中的意見交流和安全管理。通過橫向的項目化管理、縱向的課堂銜接、競賽銜接和第三維度的競賽指導委員會、學生社團,可以有效解決專業調研實踐存在的問題,為專業調研實踐的“育人”效果提供了支持和力量。我校經濟與管理學院近年來采用上述的管理方法開展暑期專業調研實踐,每年均組織實踐團隊超過60支,社會影響明顯,成果豐碩,有多項調研報告在后續的省級競賽中獲獎或立項省級學生科研項目支持,并與課堂教學形成了良好的互動效果,成為我校通過創新實踐活動培養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

五、結束語

專業調研實踐是培養學生調研能力、實現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結合的有效形式,是“實踐育人”理念指導下大學生創新實踐活動的重要平臺。采用科學的管理方式、合理的操作流程能夠有效整合各種資源,為專業調研實踐的開展提供支持和激勵。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仍然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來進行探索,不斷總結經驗,探索更好、更科學、更有促進作用的管理制度。

作者:吳旭東 林韜琦 單位:中國計量大學

參考文獻

[1]劉延東在全國高校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啟動儀式上的講話[N].中國教育報,2009-07-05.

[2]劉同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現狀與發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

篇5

1引言

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系統表現更加多元復雜,其物質空間的規劃建設中涉及的學科知識也愈加全面,同時也賦予城鄉規劃專業更多功能與責任。城鄉規劃專業本科階段培養的人才不僅需要較好物質空間規劃設計能力,還需要全面的知識體系,具備一定的研究與創新能力,以應對城鄉發展中出現的各種新現象與復雜關系。而城市社會學以其特有的研究視角與研究方法,從更加人性化的角度為城市的規劃與建設提供多維度的研究理論與方法基礎,在城鄉規劃專業教育知識體系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2社會學與城鄉規劃專業教育的關系

2.1社會學研究與現代城鄉規劃研究的結合

隨著城鄉規劃學研究范圍與研究內容的擴展,原有的物質空間規劃設計的學科基礎已難以滿足對城鄉環境的分析研究需求,社會學因其研究角度與研究方法的多樣性為城鄉研究提供了多維與深度研究的可能性,能夠從多維視角對人類社會活動進行系統分析,對城鄉規劃的研究起到基礎性的支撐作用,也彌補了城鄉規劃領域重空間設計輕人文內涵的不足。在城市規劃學科發展的過程中,既有與社會學研究緊密結合的歷史進程,也有新時期與城鄉規劃學科新的結合與創新。社會學以其特有的學科思維一方面為城市研究提供了深入剖析的路徑與方法,另一方面則從社會行為空間角度研究更加人性化的城鄉規劃與設計的理念。學者們從社會學思維的視角下,分別對城鄉規劃的制度建設、規劃內容與方向等規劃實踐、以及城市空間環境營造與社會發展的相互影響等具體的理論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更加注重城鄉規劃中的社會平等與公平、公眾參與的價值。

2.2社會學類課程對城鄉規劃本科教育意義

目前在城鄉規劃專業開設的與社會學相關課程如城市社會學、城鄉社會綜合實踐調查、城市規劃系統工程學以及部分實踐環節等,涉及的城市社會學知識包括社會學基礎研究內容,如基礎概念與理論、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和社會問題等;城市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則偏重于將社會學的調查、統計與分析方法引入城市空間研究;城市規劃系統工程學則以系統工程的方法解決系統的研究思維與研究技術等內容。此類課程多在本科專業三至四年級等高年級開設,以配合從建筑、街區的物質空間設計轉向更加宏觀的城市總體規劃設計、城市詳細規劃設計和鄉村規劃設計等學科思維轉變過程,應對更加復雜的研究對象與內容。

3社會學類課程應用重點

3.1研究方法

社會學是一門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學科,主要有科學主義的實證論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義的理解方法。隨著2011年城鄉規劃專業成為一級學科,社會學在城鄉規劃本科教育體現中重要性更加凸顯,《城市社會綜合調查》課程是國家《高等學校城鄉規劃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2013版)》中要求獨立開設的一門社會學調查方法類課程,以往則是社會學類課程作為相關知識體現在選修類課程中。該課程是以社會調查方法的學習與實踐為核心,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社會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材料,為規劃與設計提供基礎資料的社會調查方法。常見的調查研究方法如歷史研究法、觀察研究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調查、個案研究、測驗或實驗等科學方式,并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借以發現存在的社會問題,探索有關規律的研究方法。該課程對于城鄉的分析和研究的意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城鄉基礎資料調查。在現階段的城鄉規劃實踐中,城鄉建成環境的現狀調查是規劃設計的前期,也是更深層次研究的基礎。規劃前期常見的調查方法如訪談、問卷、實地觀察或勘探等,可從政府、居民等不同利益群體對城鄉建設的不同需求出發,針對城鄉建設環境進行調查和分析。但往往由于城鄉系統的龐雜性和調查范圍及內容的有限性,如何選擇適當的調查項目以及適度規模的調查范圍則尤為重要。(2)城鄉建成環境分析。城鄉建成環境的現狀形成于地域自然與人文環境的積淀與累積基礎上,以人為本的規劃設計理念不僅需要對城鄉地域物質空間進行分析,亦需對長久以來形成的空間形態、生活方式與社會運行進行深入理解,不僅要技術層面的分析工作,也需求對人文層面有著深入的分析和理解。以社會調查的方式將基礎資料進行收集后,需有適合的技術方法進行數據的整理、分析,以獲得對研究對象的進一步深入了解,尋找城鄉發展的規律性線索。(3)人的活動行為的分析。人是城市的主體,城市規劃的優劣主要取決于人的城市體驗和感知,因此關于人的活動行為的調研分析,是校核城市空間設計成果的重要指標。社會學提供了人的行為方式的系統分析方法,能夠從活動的類型、人群的定位、活動的個體心理,以及社會因素對行為的影響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該方法能夠從根源上理清人的行為活動與城市空間的內在耦合關系,明確人的社會屬性是城市規劃首先應當考慮的因素,通過自然環境與人居環境的整體聯系滿足城市人的多元、復合的活動要求,這也是城鄉規劃學科以人為本核心價值的內在體現。

3.2研究內容

(1)宏觀層級的城鄉系統與結構。城鄉的發展不只是城鄉物質空間環境的變化,也體現著城鄉內在結構的系統性改變,我國的城鄉規劃體系也是隨著城鄉二元結構的不斷深化調整做出的實時應對,城鄉結構是整個社會宏觀結構體系的重要部分,破解城鄉規劃的實施難題,必須從社會學的宏觀視角進行社會結構的剖析,涉及的內容主要包含社會組織結構、區域結構、就業或分工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社會階層結構等若干重要子結構。基于上述社會學內容的分析,能夠更好地在區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等規劃領域給予充分的支撐和論證,使城鄉規劃在宏觀層面能夠發揮協調與解決城鄉社會矛盾的更大作用,體現城鄉規劃的公共政策屬性。(2)微觀層級的社會行動。我國在經歷了數十年的快速城鄉建設后,新城建設熱潮在逐漸降溫,從“增量規劃”轉向“存量規劃”,“存量規劃”要求在已有的城鄉建成區提升建設質量、改善人居環境,從城市空間塑造轉向城市行為的再造。應用而生的“輕規劃”“微改造”等新的規劃設計理念更偏重對于已有空間環境的提升與改善,激發城市新的活力,修正“大廣場”“寬馬路”等建設脫離社會實際需求的問題或現象。社會學在其長期的研究中所關注的微觀層級的社會個體、群體的行為活動以及社會問題等內容,成為建設宜居城鄉人居環境研究的重要基礎,亦可對規劃與設計實施的形成直接有效反饋。

4社會學類課程應用思考

城鄉規劃本科專業具有多學科背景的特點,多以土建類學科、地理類學科為主。由于各學校基于不同學科背景開設城鄉規劃專業,豐富了城鄉規劃專業的內涵,形成了不同學校城鄉規劃專業的各自辦學特色。但不論辦學背景如何,隨著最新版國家城鄉規劃專業指導性規范的出臺,規劃設計類課程已成為教學體系圍繞的核心,空間的設計表達是專業的特色及優勢。但同樣也會造成課程知識體系的單一,不適應當前城鄉規劃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結合現今專業發展趨勢和實際,首先應從社會學知識內容進行重新梳理和植入,體現出社會學對當今城鄉規劃學科的重要影響。

4.1在理論知識基礎構建層面

社會學在城鄉規劃領域的理論知識構建主要包括:社會學基礎理論、社會調查與數據處理的思路與方法、社會階層和社會空間結構特征等內容,均應為城鄉規劃專業在本科階段要掌握或熟悉、了解的知識內容,具體的知識要求為:(1)城鄉人口與社會知識單元;包括城市社會學基本知識、與城鄉規劃的關系、城市社會要素、城市社會的分析方法、社會階層與空間結構等。該知識單元是宏觀層級的城鄉系統與結構的體現,關注城鄉領域的社會學問題,利于學生從宏觀的社會視角對城鄉規劃進行解讀,落實規劃的公共政策導向。(2)城鄉社會綜合調查研究知識單元;包括選題與文獻綜述、社會調查類型與設計、社會調查方法、資料統計與分析。該知識單元屬于微觀層級的社會行動的內容,更多為具體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突出社會學應用的實踐技能,有助于學生在規劃設計中調研分析方法的科學應用。上述兩部分知識單元已包含社會學在城鄉規劃領域研究的重點,但內容較為綜合且涉獵較廣,如何將社會學類知識在城鄉規劃課程體系中合理構建是關鍵也是難點。基于規劃設計類課程為專業教學體系的主線,以及學分制改革的趨勢,教學計劃中社會學類理論課程不宜占較大學時,為了更好地將社會學應用到教學中,在教學計劃的制定中應注重課程的交叉與互動,使單一理論課程轉化為一系列的知識體系。因此將社會學的研究思維與研究體系加入其他專業核心課程內容中,則可以通過社會學的選題、調查、分析、結論等邏輯化的研究方式改善以空間設計為基礎的思維局限,指導學生以循序漸進的研究方式和步驟完成對城鄉環境的研究和分析過程,培養本科階段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助于加強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進一步重視理論課程與設計環節的互助和支撐作用。

4.2對規劃設計類課程的實際意義

城鄉規劃專業在以物質空間規劃與設計為主線的課程設置中,社會學相關知識課程往往以理論講授形式開設,教學效果受限于課時學生對此類課程的認知程度與重視程度,往往難以形成良好的效果與反饋。開設專業核心課程之一的《城鄉社會綜合實踐調查》,相較之前的《城市社會學》課程而言更加注重社會學知識與方法在城鄉社會研究中的意義,注重社會調查的理論與方法,并與城市社會學的基礎概念、理論與調查方法、分析方法等相結合,將純粹的理論課程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能夠更好地支撐以規劃設計類課程為核心的課程體系,枯燥的課堂講授與生動的社會調查大大提升了社會學類課程的教學效果,同時為設計類課程的資料整理與現場踏勘提供了科學化、系統化的調查和研究方法,為后期設計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培養城鄉規劃專業學生聯系實際、關注社會問題的學術態度,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研究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具體課程關系如下

4.3實踐教學環節層面

城鄉規劃本科教學在專業實踐方面體現社會學知識體系的主要為認識調研,認識調研實踐領域包括住區認識調查、社會調查、城鄉認識調查、結合規劃設計課程的調研四個實踐單元,具體的內容如下:(1)住區認識調查研究;包括住區空間結構、住區道路與交通系統、住區公共服務設施、住區綠化系統,該實踐單元注重社區規劃導向下的住區研究,內容以空間的類型和層次調研為主,強調住區結構體系的完整性和設施的均衡構建。(2)社會調查研究;包括問卷編制與調查組織、調研數據分析的方法、調查報告的撰寫,這一實踐單元突出調研具體方法的實踐應用,注重調研程序和調研成果的關聯。(3)城鄉認識調查研究;包括城鄉功能布局、城鄉空間結構與形態、城鄉道路與交通系統、城鄉公共服務設施、城市綠化體系,該單元的實踐內容涉及城鄉領域的空間和規劃體系,是從宏觀到微觀的認知調研。(4)結合規劃設計課程的調查研究,包括調查研究的內容、調查研究的方法、調研成果的表達,這類調研是與設計課程并行的實踐環節,注重設計課程的實踐性和真實性。上述認識調研環節作為拓展能力的培養,不作統一要求,可由各校自己掌握。基于實踐環節的知識體系要求的自主性特點,如何將上述四個實踐單元與實踐課程體系相結合以及如何對專業教學起到支撐作用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四個實踐單元并非獨立的課程內容,必須與對應的專業課程相結合,設計類課程體系是專業教學的核心,因此必須將社會實踐與設計課程的知識體系相關聯,起到從課堂內的學習交流過程走向社會實踐的真實體驗和認知,能夠更好地強化城鄉規劃專業本身具有的實踐性特質。同時可以將.大學生暑期活動的實踐結合到專業的實踐當中,一舉兩得,會更加具有專業指向性。因此,依據實踐教學的知識內容,城鄉規劃專業的課程設置應提高對于實踐環節的要求,從低年級的建筑設計階段,至三、四年級的城鄉規劃設計階段、以及畢業設計階段均要求設置與設計課程相配合的實踐環節(詳見表2),以輔助深化設計及理論課程。實踐環節中的資料收集、調查、分析和統計等環節等均需與社會調查理論與分析方法緊密結合。

5結語

城鄉規劃專業學科及專業發展的歷程中,社會學的影響如影相隨。從學科知識體系的構建、理論與方法的應用,至規劃與設計實踐,社會學類知識為城市與鄉村從視角、方法和內容的研究都提供了更加豐富與多層次的思維與路徑,并以更加具體化和實用性的知識點融入了城鄉規劃專業在理論基礎知識構建、規劃與設計課程和實踐教學等環節,成為本科階段樹立正確的規劃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知識領域。

參考文獻:

[1]羅吉,黃亞平,彭翀,劉法堂.面向規劃學科需求的城市社會學教學研究.城市規劃,2015(10):39-43.

[2]黃亞平,陳靜遠.近現代城市規劃社中會的思想研究[J].城市規劃學刊,2005(05):23-29.

篇6

在公共管理專業本科教學中,社會調查研究方法是一門重要的方法學課程[1]。這門學科旨在傳授社會調查中所涉及的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調查研究的操作過程、方法和技巧,培養學生獨立運用各種方法進行社會調查,認識、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為提高學生適應專業崗位的能力奠定基礎。社會調查研究方法這門課程具有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的特點,然而傳統教學側重于理論教學,通過理論知識考核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這種教學方式雖然能系統連貫地講授有關社會調查研究的基本理論,卻往往造成學生理論與實際、學習與運用相互脫節的現象,忽視了對實踐能力的培養,不能適應現代高等教育的要求,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傳統教學方式的效果不佳,有學者報道,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夠濃厚,課堂積極性不高,課堂氛圍較為沉悶,教學總體質量不高[2]。為此,我們曾經對我院公共管理專業四年級全體學生進行了針對這門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訪談,主要反映的問題有:理論部分較為抽象,學生理解困難,例如抽樣方法、層次謬誤等概念;該門課程理論難度較大,傳統教學方法有利于形成系統的知識,但應用能力提高不明顯;實踐課效果不好。傳統教學方式是講授理論之后,選取部分章節進行實踐操作,理論講解與實踐操作未能很好地結合,導致學生在實踐環節不知所措,不能有效處理實際問題。因此,本次實踐課教學改革的目的是,針對當前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某些問題進行思考,進而提出相應的教學改革建議,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最終提高教學質量,實現課程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1教改的思路和方法

由于社會調查研究方法這門課程有很強的實際操作性,且不能脫離理論的指導,因此,實踐課程內容的設計尤為重要。課程章節連貫性要求高,因此具體教學方案是把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各個實踐環節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慮,在社會調查的前期準備階段、調查過程以及最后分析總結階段依次展開。我們將實習課程內容分為幾個環節:選擇主題、確定測量值、制訂計劃書、擬訂調查提綱、選擇調查方式和方法、現場調查、資料錄入、整理與分析、撰寫調查報告。通過課堂教學、案例分析、練習和實踐強化,使學生在遇到具體項目時知道如何下手,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社會調查選題、方案設計、實施調查和調查報告的撰寫。教學過程的實施中,我們對學生的具體安排如下。

(1)學生以7人左右組成一個研究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實踐活動,每組選出組長,統籌組織管理。由組長負責總體安排和對組員的工作任務進行分配,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進行。

(2)授課第三周后開始選題,課題可以在教師建議的選題中選取,也可由小組根據興趣和課題的可行性來確定。

(3)選題確定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社會調查的全過程,包括如何選題、設計調查方案、設計問卷及訪談提綱、實施社會調查、整理調查資料及撰寫調查報告等。調查方案是調查工作的行動指南,內容包括:調查目標、調查類型、調查內容和工具、調查方法、調查對象、調查地域、調查時間、調查隊伍、調查經費以及工作安排。首先開展小組內討論,商討確定實踐內容,每個小組分別制作PPT進行匯報,然后教師針對每個小組的方案設計進行點評,指出不足,提出完善建議。

(4)開展現場調查,進行資料收集。

(5)理論課講完“調查報告的撰寫”之后,要求學生在問卷資料整理的基礎上完成調查報告。調查報告中交代清楚調查的基本情況和調查結論,重點是把調研結果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地寫出來。調研報告以書面的形式上交,并在實踐課上匯報。最后教師對每組的調研報告進行總結。

2教改的特色與創新之處

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的改革已經在2012級、2014級公共管理專業的教學中實施。課程教學改革的亮點是將課程學習變成學生有興趣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克服困難的勇氣。另外,評價方式更全面、更公正,能更客觀地考查學生的具體能力和學習態度。

2.1系統地設計整個實踐環節

按照進行一個完整問卷調查的程序,系統地設計問卷調查的實踐環節,帶領學生逐步進行科學研究,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完整的調查過程。在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布置學生要完成的作業,分別是選題確定、研究設計、問卷設計、撰寫調研報告,這幾個環節教學內容由易至難。在教學方式上由分項練習到最后的綜合報告,逐步培養學生掌握社會調查的主要手段和技能,同時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專業素養,鍛煉學生全面考慮、綜合判斷的能力。

2.2將理論教學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將理論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能讓學生在實踐環節中意識到理論指導的重要性,使學生自覺學習理論。例如,在教學過程中,理論講解抽樣方法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可能沒聽明白或者印象不深刻。當學生在實踐課中研究自己調查方案中的具體抽樣方法、樣本規模等時,會主動看書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如此反復訓練,學生的實踐技能與理論知識水平均有提高,最終達到教與學相結合,進而提高了教學質量。

2.3制訂與完善實踐教學計劃

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參與實踐環節,課程考核的設計是40%的平時成績加上60%的期末考試成績構成最后的成績。這樣可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使學生重視和積極參與實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4多種能力的綜合訓練

為了保證社會調查的嚴肅性和認真性,平時成績評定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參加社會調查過程中的各種表現,二是社會調查報告。社會調查過程中的表現依據學生自我評價、指導教師評價及調查單位的反饋意見。調查報告的評分依據材料的真實性、調查對象的典型性、觀點的新穎性以及格式是否正確、敘述是否清楚、理由是否充分、語言是否準確等。

3教改的實施效果

通過教學改革實踐,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實施研究性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感受到了這門課程與公共管理專業課的密切關系,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研究能力得以提升,達到了教學目的和要求。

3.1教與學結合,學生實踐能力提高

學生普遍對課程的教學方式給予了肯定,認為課程教學打破了以往死板的教學模式,便于對所學知識進行消化;實際操作使學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交流,同時教師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習氛圍輕松,使理論學習不再枯燥,起到了督促學生注重理論學習的作用;學生普遍對社會調查研究有了理性認識和濃厚興趣,了解到社會調查要經過系統的流程、遵循特定的原則、應用科學的方法以及團隊合作才能獲得有效結論;教學設計打破了以往從理論到應用的學科邏輯體系,以實踐教學為切入點,先讓學生嘗試完成工作任務,并從完成任務的需要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3]。

3.2全程評估,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

科學的考核方式能體現學生的真實水平,對學生按照教學進度進行過程性考核,教師可以對學生每個階段的學習表現和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估。

3.3結合實際,學生科研能力和綜合素質提高

教學改革促進了學生參與教師科研課題的積極性,學生參與科研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參與教師科研課題的人數逐年增加。同時,通過分組討論調查課題并與組員及調查對象交流,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調查方案的設計以及調查報告的撰寫鍛煉了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思維能力、研究能力等。

4教改存在的問題

在實施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一些問題和困難。首先,基于能力培養的教學對任課教師要求較高,需要提高教師能力素質、教學技術和完善教學設備;其次,由于實踐內容涉及眾多學科,例如衛生統計學等,需要學生掌握統計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并具備分析調查結果的能力;再次,受到研究場所和調查時間的限制,目前學生一般只能在本市或者校園中做調查,調查題材比較單一,很難進行大范圍問卷調查;最后,調查研究需要經費支持,而目前費用完全由任課教師自主承擔。當前社會迫切需要基礎扎實、知識面寬、適應能力強的高素質、復合型衛生管理人才[4]。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將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不斷優化其知識結構、提高其綜合素質,才能達到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今后我們還需要不斷總結經驗,改革陳舊的教學內容和方式,整合實踐教學資源,完善教學體系,制訂出更加合理的教學方案,以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確保學生學習的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1]梁維萍,鄭建中,張雪芬,等.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堂教學改革研究[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9,11(2):182-184.

[2]劉珊珊,楊東輝,徐瑛.學生對采取傳統教學方法講授社會調查方法的態度和學業成就的調查及原因分析[J].才智,2011(3):326-327.

篇7

一、“老娘舅式”社會調解在當前基層矛盾化解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嚴格意義上說,“老娘舅”不是指代某一位具體的人,而是一種職業稱謂,指的是一些熱心于社會調解、在地方有一定影響力的調解人員,其類似的稱呼還有“和事佬”、“老舅媽”、“大阿姐”等等。“老娘舅”身份的確定,有現行的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第十三條規定,“人民調解員由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和人民調解委員會聘任的人員擔任。”第二十條規定,“人民調解員根據調解糾紛的需要,在征得當事人的同意后,可以邀請當事人的親屬、鄰里、同事等參與調解,也可以邀請具有專門知識、特定經驗的人員或者有關社會組織的人員參與調解。人民調解委員會支持當地公道正派、熱心調解、群眾認可的社會人士參與調解。”基于我們的調查,在江浙范圍內,“老娘舅”雖然是一種民間稱謂,但是,他(她)們往往也有另外一種身份,也即基層人民調解員。

在性質上來說,“老娘舅式”社會調解人才隊伍屬于民間的調解力量,但在當前基層社會矛盾化解中卻發揮著重要作用。如浙江寧海縣的西店和解工作室,從2010年5月成立到2011年4月的11個月間,共接收案件272起,成功調解200起,幾乎每天要成功調解1起。課題組通過實地調研,了解到,寧波市海曙區西門街道的“和好屋”僅2011年即調處各類矛盾糾紛689起,社區內各類糾紛參與調解率到達100%,成功率99.6%。再如,2012年1月丈亭鎮掛牌成立的余姚市首家民間調解室“三江老娘舅”成立3個月來,共受理免費咨詢20余次,成功調處民間賠償糾紛4起,涉及金額10余萬元,調解成功率達95%以上;此外,該工作室還吸引了周邊河姆渡鎮、三七市真的村民前來咨詢。數據說明,當前“老娘舅式”社會調解在當前基層矛盾調解中主力軍作用的趨勢明顯。

通過對一些典型“老娘舅式”社會調解調解組織的調研,課題組曾得出結論認為,“老娘舅式”社會調解在基層矛盾化解中扮演的角色之所以越來越重要,同當前基層矛盾化解的現實需求、緩解目前基層司法訴訟困境和創新社會管理,以及充分實現當事人糾紛自決意識等因素密切相關。而從法律層面來看,相較于一般司法訴訟活動,“老娘舅式”社會調解機制更加靈活、主動和貼近百姓。2011年1月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第十七條規定,“當事人可以向人民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人民調解委員會也可以主動調解。當事人一方明確拒絕調解的,不得調解。”

二、當前“老娘舅式”社會調解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職業穩定性問題

作為基層調解人員,“老娘舅”們的威信來源于他(她)們對所在街道社區或村鎮街道的現實了解和被所在地區民眾的熟知。“老娘舅”們本身只有成為具有本土性特色鮮明的民眾,同所在基層民眾打成一片,才可能成功利用群眾力量解決群眾矛盾。這種本土性特色往往需要“老娘舅”們在某一地區長期生活,相應地,保持“老娘舅式”調解人才隊伍的職業穩定性也成為必要條件。

從課題組的調研結果看,當前“老娘舅式”調解人才隊伍的職業穩定性方面還存在一定問題。總體上看,目前浙江省內“老娘舅式”調解人才隊伍多為熱心公益、發揮余熱的離退休人員為主,形成了專兼職相結合的格局。以寧波市海曙區西門街道“和好屋”為例,街道層面有調解人員20人,其中在編專職調解人員10人,其他兼職人員10人,專職和兼職的比例約為1:1。這些離退休的“老娘舅”們年齡多為60-65歲之間,具有豐富的基層矛盾調解經驗,但很明顯,能持續穩定地工作于某一基層地區的時間往往短短幾年時間,這種狀況對“老娘舅式”調解人才隊伍的職業穩定性提出了現實問題。

需要說明的是,盡管“老娘舅”們所參與調解處理的糾紛多發生于周邊地區,免去了這些年齡偏大的“老娘舅”們的路途辛勞。但從實際來看,糾紛何時發生并不一定,雖然多數社區規定了這些基礎“老娘舅”們的正常工作作息時間,而這些“老娘舅”往往需不定時地處理各類突發糾紛,這無疑給多數高齡“老娘舅”們帶來了諸多精力、身體健康等方面的考驗。

(二)職業素養提升問題

不同于同一般司法訴訟活動的是,“老娘舅式”社會調解不需遵循司法訴訟活動的“不告不理”等原則的限制,對于一般社會糾紛“老娘舅”們甚至可以主動介入調解處理,以盡早、及時解決各類矛盾,這對當前基層社會管理創新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正因為“老娘舅”們的調解活動無一般司法訴訟活動的嚴格程序設置,實踐中,應當對“老娘舅”們的調解活動提出更高的規范化、合法化的要求,如此才可能真正實現調解結果的社會效果和正確司法之間的統一。

課題組通過問卷形式對70位“老娘舅”們進行調研,在回答“您認為所從事的調解工作未來是否有職業發展前景?”,有65份問卷的選項填“有前景”,所占比例達到93%。而在問及“您認為案件調解結果的公平公正、合情合理性如何?”時候,有近30%“老娘舅”認為還有待提高。在問及“您認為自己法律法規知識素養如何?”時候,有近30位認為自己的法律法規知識有待不斷充電完善。在調查接受法律知識培訓問題時候,“老娘舅”們普遍認為各區(縣)司法局每年組織的定期法律知識培訓很有用,但至少有30%的“老娘舅”們認為,目前的培訓還不夠,應當加大培訓密度和延長培訓的時間。

既要接受基層民意的近距離“審判”,又要接受嚴格正確司法的嚴格檢驗,相對來說,“老娘舅”們的職業素養面臨著多重考驗。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些活躍于基層的“老娘舅”調解員們往往以村鎮或社區街道為單位分布,各自處理轄區內的各類糾紛,相對較為分散,“老娘舅”們相互之間能聚集在一起交流學習的機會并不多,對相關司法信息資源也很少能共享。

(三)“老娘舅”職業保障難問題

“老娘舅”們的職業保障難首先體現在待遇偏低問題上。從課題組的調研看,社區專職青年干部作專職“老娘舅式”調解員的不多,比例只有10%左右。社區專職青年干部做“老娘舅式”調解員不多的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因為待遇偏低。問卷調研結果表明,多數“老娘舅”們的月收入為一千多元左右,年總收入不超過兩萬元,有近45%的“老娘舅”認為待遇偏低。從收入來源上看,“老娘舅”們因為多數系退休返聘人員,屬于勞動法律規定中的“特殊勞動者”群體。他們的收入也被視為非一般勞動者意義上的工資,相應地,這些收入的經費來源多屬于一些專項撥款,一般未納入人事工資的經費撥款范圍。

“老娘舅式”調解人員職業保障難問題還可以從人身安全保險上反映出來。主要由離退休老人構成的“老娘舅”們,除工作收入方面同一般勞動者有區別外,另外在工傷保險待遇等方面同一般勞動者有較大區別——既不能參加社會保險,也不能參加意外傷害保險。所謂社會保險主要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其保障對象為一般為男60周歲內、女55周歲內的勞動者。社會上企業或個人自行投保的意外傷害險多對投保年齡范圍上限規定為不超過60周歲或65周歲。如此看來,這樣一大批仍在為社會發光發熱的退休人員,就面臨了勞動安全保障困惑。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均壽命不斷延長,退休后仍被返聘的老年人將越來越多,這類退休返聘人員的職業安全保障問題可能會日趨突出。

三、新形勢下“老娘舅式”社會調解組織隊伍建設的完善和發展

(一)構建老年與青年相結合的調解人才隊伍,促進“老娘舅式”人才隊伍的穩定性

從構成上看,當前“老娘舅式”調解人才隊伍多以離退休人員為主。這些退休返聘的“老娘舅”們在基層矛盾調處方面確實具有實踐經驗的優勢。但從調解隊伍的長期發展來看,“老娘舅式”調解人才隊伍也應當注意培養“小娘舅”,吸納年輕人加入到調解隊伍中來,以促進基層調解人才隊伍的持續、穩定發展。

從實際來看,“小娘舅”參與基層調解也有自身優勢,如寧波市鄞州區鐘公廟街道的“80后調解室”即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調解室的調解員全部由80后的年輕人構成,該調解室自2011年5月成立至2011年7月底,短短兩個月即成功調處各類糾紛一百多起。這些80后調解員有活力,法律知識相對熟悉,實踐中成長的也會很快。

(二)組織多樣化的培訓和交流,提升“老娘舅式”調解人員的專業素養

針對“老娘舅”們職業素養提升面臨的問題,縣(區)級司法行政部門除了每年舉辦定期培訓以外,還可以組織不定期的各類培訓,諸如針對新法規、新司法解釋的培訓,特別是針對“老娘舅”們在工作中經常涉及的一些婚姻家庭、一般民事糾紛等法律知識的培訓等。盡量使各類法律知識、調解技巧等方面的培訓常態化、多樣化,以使得“老娘舅”們能經常、及時充電,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同時,通過培訓,還可以促進“老娘舅”之間的交流,交換思想,開闊視野。

除了一般法律法規和調解技巧的培訓方面,“老娘舅”之間和各地街道也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加強橫向的交流、溝通。這種橫向的溝通、交流方式既可以實地走訪交流,也可以借助電子信息資源等方式,比如建立借助網絡博客、微博、qq流等方式,加強互動,整合資源,形成司法信息資源的共享。

篇8

《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理論與案例教學并重的課程,目前該門課程的教材中大部分都是西方國家的經典案例,本土化案例少之又少,并且主要是在課堂上以灌輸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對于案例沒有預先的思考準備,只能跟著老師的思路學習,學習的效率偏低,無法真正的理解案例的實際意義和價值。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采取課外和課內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教師可以將課程課件與本土化案例教學資源事前傳給學生,學生組成項目小組,在課外進行學習和討論,重點理解經濟學理論在案例中的呈現方式,并做好記錄,提出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在課堂上與教師進行交流互動,教師重點解答這些疑難問題,并對各小組的討論結果進行點評。采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主動學習課程案例,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能深刻理解經濟學理論的本土化現實應用。

二、翻轉課堂在《西方經濟學》案例本土化教學中的方式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西方經濟學》案例本土化教學中采取課外和課內相結合的方式,但是在實際運用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授課。

(一)以社會調研案例為主的教學方式

根據《西方經濟學》課程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采取以社會調研為基礎的案例本土化教學方式。例如,在《宏觀經濟學》課程中,許多經濟學理論和國民經濟生活密切相關,像講授到消費理論時,教師可以將分好小組的同學利用課外時間選擇某個區域在設計好調查問卷的基礎上進行居民消費水平、消費結構、消費意愿的社會調查。通過調查,各小組將調查的結果形成調查報告,并作為一個典型的本土化案例在課堂上以PPT形式向老師和同學們匯報調查內容,由老師和同學們提出問題進行交流。作為授課教師而言,可以將比較成熟完善的調查報告作為今后本土化教學案例的素材持續使用;各小組同學也能在交流過程中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相關理論,甚至對一些西方經濟理論提出質疑,指出哪些地方不能解釋國內的經濟現狀,以及應該如何進行修正。這種教學方式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參與性很強,教師在課堂上占用較少的時間介紹基本理論,更多的時間是用于社會調研案例的交流和討論。

(二)以教師收集案例為主的教學方式

篇9

中圖分類號:F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2)04-034-02

一、社會調查法的內涵和意義

(一)社會調查法的內涵

社會調查是指人們運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從社會現實中收集有關社會事實的信息資料,并對其做出描述和解釋的一種自覺的社會認識活動。社會調查法是研究性學習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研究法、觀察研究法等方法以及問卷、個案研究、實驗等科學方式,對有關社會現象進行周密、系統的了解,并對調查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借以發現存在的社會問題,探索有關規律。

(二)社會調查法的意義

將社會調查法應用到經濟領域,有利于我們更好地看待某些經濟問題、分析經濟形勢。具體到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出口外貿企業轉型這一問題,盡管我們可以通過海關總署等官方網站搜集到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出口狀況的宏觀指標,但具體到企業的一些微觀數據卻無從獲知,這樣我們就無法了解到我國出口外貿企業面臨的真實困境,而運用社會調查法對出口外貿企業進行問卷調查等,可以使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金融危機后我國外貿企業接到外部訂單的情況及真實生存狀況。

二、我國出口外貿企業外銷面臨的困境

2008年美國爆發了嚴重的次貸危機,近年來美國國內飽受國內高失業率的困擾,試圖通過發展國內制造業和服務業以增加就業,因此會部分替代從我國的進口;2009年希臘率先爆發了嚴重的歐債危機,這場危機隨后迅速影響至整個歐元區,導致歐盟對外需求增速也有所放緩;而日本近年又遭受地震和核泄漏重創,經濟重建面臨較多困難。在世界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的情況下,我國外貿企業外銷面臨的形勢嚴峻,外部訂單不穩定甚至可能減少。

為了了解我國出口大省廣東省的中小企業出口受金融危機影響的程度,廣東佛山南海檢驗檢疫局近日向家具、服裝、玩具、家用電器等十五類的749家中小企業發出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接到2011年一季度訂單的企業有375家,占企業調查總數的52%;接到半年訂單的只有57家,占8%;有37%的被調查企業沒有接到任何訂單。此調查結果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東南沿海中小企業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外銷情況不甚樂觀。

在外貿訂單總體縮水之下,不少外貿企業轉換思路,瞄準開拓國內市場。據以上廣東佛山南海檢驗檢疫局的問卷調查,所調查的企業中有些企業去年8月后內、外單比例基本達到5:5,預計今年內單規模還將繼續擴大,可能達到8成。但由于種種原因,外貿企業由外銷轉內銷的轉型之路走得并不容易。

三、我國出口外貿企業轉型的制約因素

(一)轉型企業缺乏內銷經驗

與相對成熟的外銷市場相比,我國很多行業尚處于發展期和改良期,經營方式和手段相對不規范,如價格戰、仿制假冒等問題普遍存在。盡管出口外貿企業有足夠的產品生產經驗,但對國內市場的經營方式、管理方式、競爭對手等都缺乏足夠的了解。在認識不足的情況下,企業很可能盲目地選擇進入某個行業,因而導致決策失誤。

(二)部分企業原有產品不適應國內市場

不少出口外貿企業是純外銷加工型企業,生產的產品大部分銷往國外。由于歷史文化、生活習慣的差異,國內居民對產品的需求與外國居民不盡相同。而事實上大部分外貿企業轉內銷時都會選擇做老本行,將原來為外國消費者設計的產品直接轉到國內市場上銷售,結果發現其原有外銷產品不能適應國內消費市場,不被國內消費者認可。

(三)部分企業沒有建立起合適的內銷渠道

內銷市場已經進入渠道為王、終端為王的階段,不建立合適的營銷渠道,企業的優質產品就無法較快打開市場,所以企業必須建立起自己的內銷渠道和售后服務網點。出口外貿企業的產品原先主要在國外銷售,在國內沒有營銷渠道。再加上營銷渠道的建設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程,投資大、風險高、見效慢,因而不少出口外貿企業在開拓國內市場過程中都面臨建立營銷渠道的問題。

(四)出口外貿企業轉型面臨資金短缺的難題

從目前國內的融資環境來看,出口外貿企業相比內銷型企業更容易得到各大銀行的支持,而出口轉內銷的企業如果創立了自主品牌,就會比出口型企業在廣告、促銷等方面投入更龐大的資金。一方面是相對更少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是相對更多的資金投入,導致了轉內銷的企業資金缺口較大。

四、我國出口外貿企業擴大國內市場的對策建議

為了擺脫制約外貿企業轉型的不利因素,企業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如調研國內市場、開發建設適當的營銷網絡等。同時,政府也應對外貿企業的轉型給予政策層面的支持。

(一)調研國內市場,轉變營銷觀念

我國的市場經濟相對來說時間短,經驗少,所以國內市場不僅銷售情況復雜,而且不同區域的銷售因為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地或多或少的地方保護主義,使得銷售特點變化較大,這就要求企業不能按照以前慣有的思維方式來開拓國內市場豐。外銷的前期投入相對較少,周期短且回報穩定,而內銷的前期投入大,投資回報周期相對較長。因此在營銷觀念上,不能急于求成,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積極穩妥地進行。

(二)積極開發適合國內消費者需求的產品

出口外貿企業轉內銷后,應在充分進行市場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本國消費者的消費文化、消費心理,開發能滿足本國居民實際需要的產品。應針對國內市場的不同消費人群細分市場,分別設計有針對性的產品以滿足不同消費人群的需要,滿足國內居民的消費習慣,這是出口型企業打開國內市場的基礎。

(三)加快國內營銷網絡建設

篇10

提起當代大學生,你的腦海里會浮現什么樣的情景?是在以人潮擁擠的招聘市場為背景的鏡頭前,向記者講述著應當如何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端正心態的青年;還是每日為學分和疲于奔命、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形象;抑或是把“選修課必逃,必修課選逃”掛在嘴邊的另一極端?如果你的想法與上述相近,也許《調研中國――南風窗中國大學生社會調查獎學金調研報告選集(2005~2008)》(以下簡稱《選集》)這本書能給出一個截然不同的答案。

本書的作者幾乎來自全國各省的普通高校,學歷層次從本科一年級到博士研究生皆有分布,他們以調研報告和調研心得的形式,豐富且具代表性地向讀者展示當代大學生對現今社會所知所慮的同時,也在以獨特的視角和最為紀實的方式呈現著轉型中的中國社會遇到的各種矛盾和沖突。三農問題、產業轉型、民族宗教、熱點政改……一一進入這些學子的視野,并總能被淘浣出一個足夠典型和足夠小的切入口,使其得以通過親眼觀察、親身走訪,來被認識、被了解、被探討。

正如書中一位作者所提到的那樣。“世俗社會已經習慣了大張旗鼓、有攝像機跟隨的調研……真實的信息只能來自于和風細雨的滲透,切不能暴風驟雨地動員……只有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中國社會的深層肌理才能展現出它最真實的一面。”也許作為一群學歷來豐的在校學生,他們調研成果的學術價值還無法與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相媲比,但是這種對社會問題的思考不滿足于從前人著述、媒體報道或者官方宣傳中尋找支點,而是選擇深入調查、真實呈現的精神卻如此地打動讀者;同時他們學生的身份,可以不受過多固有知識結構限制、不受相關利害群體的影響,又是如此不可多得。報告文體雖然沒有過多的情感流露,但是字里行間,當代大學生對弱勢群體的深切同情、對社會問題的殷切關注乃至致力改良現狀的擔當已清晰可辨。

在資訊發達的現代社會,了解社會現狀也許不僅限于實地調研一種途徑,作為一名開始對各種社會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形成獨立觀點的在校大學生,現實與理想的沖突必然早已發生并逐漸升級;但是,海量資訊無法替代的是親眼目睹、親身經歷,只有直面現實才能讓人產生最深的震動和思考,才能讓人在安逸的生活環境中時刻感到惴惴不安,才能讓人真正獲得改變自己和改變周遭的動力與勇氣。

“調研中國”是中國唯一一個由媒體設立的面向在校大學生的社會調查獎學金項目,其由南風窗雜志社于2005年創立、逐年開設并持續至今,這也是本書得名的原因;書中所載調研報告即是從過去4年受資助團隊的報告中甄選所得。“調研中國”項目以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自命,《選集》封面所書“深入中國社會肌理”便是項目對受資助調研團隊的核心要求。無論是閱讀書中的報告文選還是調研心得,許多的語句和細節都在無意間與這句話相照應著。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源市| 高密市| 九寨沟县| 乐至县| 潍坊市| 新田县| 呼玛县| 固始县| 临澧县| 丽水市| 舟曲县| 迁安市| 牟定县| 军事| 西贡区| 南陵县| 宜宾市| 宝丰县| 溧水县| 天峻县| 襄城县| 河北省| 大足县| 右玉县| 金塔县| 方正县| 通江县| 宜川县| 芜湖县| 岳阳县| 陕西省| 郁南县| 通辽市| 哈尔滨市| 宁德市| 定西市| 西吉县| 通州市| 龙州县| 远安县| 湾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