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4:43:2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花生種植過程中,要積極落實更加有效的管理機制和控制措施,針對病蟲害問題進行集中控制和綜合治理,從而提升花生種植效果和整體技術有效性。只有建構系統化的病蟲害防治措施,才能提高花生的產量和質量,一定程度上提高花生種植人員的經濟收入。在花生種植項目中,病蟲害不僅會導致花生產量下降,也會使其產量縮減50%以上,基于此,種植人員要結合實際管理維度和管理效果,積極踐行更加科學化的產量管理以及田間種植機制,在保證花生質量的基礎上,提高花生產量,也有效應用管理運行機制,確保常規化管理維度和管控措施的實效性[1]。
二、 花生病蟲害防治優化策略分析
(一) 優化抗病蟲花生品種培育機制
在實際管理機制建立過程中,要結合抗性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培育高品質抗病品種,對產量較低的品種進行集中管理。建立健全高產優質抗病品種種植機制,減少產量損失,提高培育項目的有效性,選擇高產優質的品種作為培育親本,從而提升整體抗病蟲性的主要效果,升級管理效果和管理維度,促進應用效果的有效性,也要落實信息化管理維度。在抗病管理項目建立和運行過程中,應用多種雜交技術,從根本上提高整體技術結構的有效性,有效減少花生病蟲害幾率。
(二) 優化花生病蟲害管理措施
目前,在處理花生病蟲害方面,主要是利用物理防治機制和藥物防治機制,或者是利用生物防治項目,值得一提的是,在生物織項目中,利用的是生物鏈優勝劣汰的淘汰法則,主要是尋找花生病蟲害的天敵進行集中病蟲害處理和有效優化,實現保護花生的目的,并且有效的落實管理機制和管控措施,提升整體效果。另外,在物理防治項目中,要結合實際管理需求和控制措施,主要是利用燈光誘捕的方法,設置燈源項目和具置,只有充分發揮相關技術的處理效果,才能提高整體病蟲害防治處理效果[2]。除此之外,藥物處理也要嚴格遵守管理要求和具體措施,花生較為常見的病蟲害就是立枯病、銹病、葉斑病等,種植人員要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防治和管理。立枯病主要利用濃度為75%的百菌清800倍液、濃度為20%的利克菌800倍液對。葉斑病主要利用濃度為50%易斑凈1500倍液,或者濃度為30%的苯醚甲丙環唑乳油300倍液。在病蟲害處理機制建立和運行過程中,要結合實際管理維度和管控措施,結合相關藥物的使用時間以及具體使用方法,保證規范化用藥。
(三) 優化花生種植技術
要想從根本上減少花生病蟲害項目,就要積極落實更加有效的技術模型,升級管控緯度和管理效果,確保管理結構和管理要求之間的契合度,相較于傳統的農機具,新型化的現代化技術具有自身優勢,需要相關項目管理人員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和集中處理。現代化農機具在實際種植過程中,除了進行種植和施肥,對于保墑合壟項目也具有一定的作用,需要相關項目管理人員給予其高度關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管理機制建立和運行過程中,由于現代化農機具本身具有一定的優化特性,在使用下相關機械的過程中,結合植保技術,真正落實科學化種植和養護,提升花生預防病蟲害項目的綜合水平[3]。
(四) 優化綜合性農業防治體系
在種植過程中,土壤和種子本身都會殘留病蟲害,若是出現營養不充足和土壤輸送問題,都需要種植人員進行集中關注和綜合管控,建立健全綜合防治機制。值得一提的是,若是大量使用帶菌化肥,就會導致花生植株出現矮小情況,也導致其病蟲害問題更加嚴重,正是基于此,要對化肥進行集中管理和綜合控制,并且要及時進行疏通排水,有效地提升花生的抗性。在實際管理機制建立過程中,要積極落實區域性防控技術模型的同時,建構更加系統化的管理機制和控制措施,有效防止花生受到病蟲害的二次干擾[4]。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花生種植過程中,要積極踐行更加系統化的管控機制,從根本上提高其病蟲害防御能力,提高安全性和種植項目管理的有效性,提升防控面積的同時,建立健全更加系統化的防治機制,減少病蟲害導致的威脅,提高花生產量和質量的同時,實現綜合化病蟲害防御機制,也為花生種植項目綜合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盧山,吳佳寶,邱柳等.花生高產栽培研究進展及我國南方花生高產途徑分析[J].湖南農業科學,2014,14(11):44-48.
森林生長周期較長,少則幾十年,多則上百年。在漫長的生長發育過程中,隨時都可能遭到林業有害生物的侵襲,輕者造成林木生長緩慢,質量變劣,重者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積死亡,造成森林面積的減少。因而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對于森林的生長成材十分重要。
一、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問題
(一)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不斷增加,防治難度大。隨著人工造林面積的增加,特別是單一樹種純林的增加,病蟲危害加劇。1970年全省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為179萬畝,1981年上升到675萬畝,1991年高達1165萬畝。面對這一嚴重態勢,1992年我省開始實行森防目標管理,發生面積逐年減少,到1997年降低到453萬畝。但由于近幾年連續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蟲越冬死亡率低,發生面積又有所上升。在當前資金、人力、技術等有限的情況下,防治難度加大。
(二)成災病蟲種類增多,危害損失嚴重。目前,全省發生嚴重能夠成災的病蟲已由80年代初的35種增加到50種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陸續傳入的,有的是我省從未發現過的。過去就危害比較重的松毛蟲、楊扇舟蛾、天牛(類)等至今未得到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區年年發生,甚至造成嚴重損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蟲害造成木材減產70多萬立方米,直接經濟損失達2億多元,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也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三)危險性病蟲害潛在威脅增大。80年代末以來,已有美國白蛾、紅脂大小蠹、蘋果綿蚜及油松葉小卷蛾等多種危險性害蟲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對這些危險性害蟲采取了有效措施極力控制,沒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潛在的威脅卻不容忽視。我省是國際性檢疫害蟲松材線蟲病和國內檢疫對象日本松干蚧的適生區。這兩種害蟲隨時都有可能侵入我省,特別是松材線蟲病,一旦侵入,很可能使我省大面積的油松林在短期內毀滅。
㈣頑固難治,暴發現象常有發生。過去危害就比較嚴重的松毛蟲、天幕毛蟲、黃連木尺蛾、楊扇舟蛾、落葉松尺蛾和青楊天牛等表現相當頑固,且大都具有暴發成災的特點,有的幾乎年年于局部地區暴發。如監測跟不上,病蟲害發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時發現,到發現時已是危害嚴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當被動。
二、制約森林病蟲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一是森林病蟲害監測預報工作基礎薄弱,有的地方還不能及時、準確地掌握蟲情并預報和指導防治。二是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術研究和現有科研成果推廣力度不夠,在防治時因大面積噴灑化學農藥導致病蟲抗藥性增強、污染環境、殺傷天敵形成惡性循環,生物防治因技術和資金所限還沒有推廣開。三是林業內部部門之間缺乏協調,各個生產環節之間嚴重脫節,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種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規劃設計也不認真考慮病蟲害防治,預防機制差,使病蟲害防治工作長期處于被動局面。四是檢疫工作不到位,相當一些產地檢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檢疫檢查站,調運檢疫嚴重失控,控制危險性病蟲害傳播不力。五是防治經費短缺,整體抗災減災能力低下,具體表現是基礎設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測報、防治、檢疫儀器設備和交通通訊工具等,病蟲害的防治率低(病蟲害防治率最高年份2000年也僅達到73%),先進適用防治技術的研究與推廣跟不上。
三、森林病蟲害防治的措施
(一)建立建全森林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檢疫御災體系、和防治減災體系。在國家、省、市、縣四級測報網絡,及時掌握森林病蟲害發生動態和發展趨勢,為防治提供依據。通過嚴格的檢疫措施,防止境外危險森林病蟲害侵入和國內危險病蟲害的異地傳播,運用現代化的防治手段,增強防治能力,提高防治效率,減輕災害的損失,實現森林災害可持續控制。
(二)發揮科技在森林災害控制中的作用。在實施森林病蟲害的防治過程中,要加大科研和技術推廣的力度,使松材線蟲、松毛蟲、美國白蛾、楊樹天牛、松樹蛀干性害蟲和森林害鼠等主要森林病蟲害的發生,盡快得以控制,實行科研、生產、管理的密切集合,集中力量解決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和藥械等問題。加強分子生物學技術,3s技術生態控制等高新技術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使防治工作加速向預防工作轉變。
(三)重視可持續發展森林的建設,提高森林群體的抗病能力。由于生態系統惡化,造成的森林病蟲害具有明顯的生態災害的特點,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災害,有效的方法則有賴于生態的恢復和建設。以保護蛇、鷹類治鼠類;保護鳥類治蟲害的生物工程,充分發揮病蟲害的天敵作用,實現無公害防治,既做到了生態平衡,也達到了防治病蟲害的目的。
關鍵詞玉米;品種抗性;抗病蟲;育種
玉米病蟲害常年造成玉米減產20%~30%,利用品種的抗病蟲能力防治病蟲害是最經濟有效的手段。任何一個優良品種都不可能抗所有病蟲害,但是,育成抗某一地區常發性主要病蟲害的品種是可行的。玉米對病蟲害的抗性遺傳復雜,不同材料的抗病蟲能力不同[1-3]。現對幾種病蟲害的抗性進行論述,以期對玉米抗性育種提供依據。
1抗玉米螟
玉米品種抗亞洲玉米螟的研究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于永濤等[4]研究表明,抗亞洲玉米螟屬數量性狀遺傳,受多基因控制,遺傳機制復雜,分為葉片抗性和莖稈抗性,且兩者無相關性,以加性效應和部分顯性效應為主,個別表現為顯性效應。目前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的雜交種親本中,就有不少親本帶有抗蟲基因,如h21、mo17、齊319等;一些對玉米螟敏感的親本也存在抗性基因,如自330等。目前推廣的玉米品種浚單20、魯單981等葉片抗蟲性較好,鄭單958、沈玉21莖稈和雌穗抗蟲性較好[5]。
根據抗蟲基因的遺傳特性,要組配抗蟲性能好的雜交組合,應以雙親均中抗或高抗葉片侵害和莖稈侵害為好。
2抗大斑病
大斑病是由大斑突臍胞菌引起的,分為高粱轉化型、玉米轉化型和對玉米高粱都能侵染的非轉化型。
玉米對大斑病的抗性分為質量抗性和數量抗性[6,7]。質量抗性由顯性單基因控制,也有少數自交系的抗性是由隱性單基因控制。王玉萍等[8]研究表明,由于多個大斑病生理小種的出現,目前玉米品種中單一抗大斑病基因總體上已失去了作用,具有多個抗大斑病基因的品種才能控制大斑病的發生發展。因此,應盡可能地把質量抗性基因和數量抗性基因集中到一個自交系中,至少集中4個抗性基因,形成多質系,充分利用質量抗性基因和多位點數量抗性基因組合,控制大斑病流行。
目前,已知抗病基因有ht1、ht2、ht3、htn及數量抗性基因和修飾基因,需要把它們進行聚合,利用帶多個不同抗性基因的自交系配置雜交組合,育成抗病品種。
3抗小斑病
小斑病是由異旋孢腔菌引起的病害,喜溫暖潮濕的環境,是夏玉米的主要病害。由于品種抗性單一和全球氣候變暖,該病有逐漸加重的趨勢。
玉米小斑病病菌存在小種分化現象,主要分為o小種、t小種和c小種。t小種和c小種分別對雄性不育的t型細胞質和c型細胞質具有專化致病性,o小種無專化致病性。我國o小種出現的頻率高,分布廣,為優勢小種。
玉米對o小種的抗性分2種類型:一種是多基因控制的抗性,基因作用是累加的,遺傳率高;另一種是隱性單基因rhm控制的質量性狀抗性。我國已鑒定出高抗小斑病材料2 000多份,但還沒有發現免疫材料[9]。自交選系時,注意在早代s2~s3便對小斑病抗性進行選擇。配制雜交組合時兩親本都應為高抗,或一高抗一中抗。
應用細胞質雄性不育性育種時,注意不要應用t型不育細胞質,以防t小種成為優勢種,造成損失。我國已選出抗c小種的不育系用于豫玉22號等雜交種子生產;利用s型不育系配制的雜交組合,已大面積用于生產。
4抗彎孢菌葉斑病
該病是由新月彎孢菌引起的,是近幾年新發生的一種病害,發生在玉米成株期,主要危害葉片,有時也危害葉鞘和苞葉。
玉米材料對該病害的抗性是由多個核基因控制,抗×抗、感×感f1代抗性普遍提高[10],有超親遺傳現象,是由顯性效應和累加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配制雜交組合,抗×中抗,后代則一般表現高抗。對該病害的抗性也未發現免疫材料。高抗的自交系有齊319、684、鄭58、昌7-2、65232等,中抗的有p138、178、丹340、lx9801等。
5抗玉米銹病
玉米銹病分南方型銹病和普通型銹病,分別由柄銹菌和殼銹菌引起。近幾年南方玉米銹病北移,已對我國玉米生產構成威脅。
據任轉灘[11]研究,目前應用的玉米材料對南方型銹病的抗性以顯性和不完全顯性為主,也存在累加、加性和其他效應。齊319對南方型銹病免疫,是由顯性單基因控制。免疫或高抗× 感病,f1一般表現高抗。
6抗粗縮病
玉米粗縮病是由玉米粗縮病毒引起、灰飛虱傳播的一種病害。玉米感染此病后,節間嚴重縮短,植株矮化;根系發育不良;嚴重時植株葉片近于對生,頂葉叢生,葉色暗綠;植株多處產生許多蠟淚狀隆起;雄穗明顯縮短或很難抽出,雌穗小或無。
玉米對粗縮病的抗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數量性狀。雜交1代的抗病性介于雙親之間,很少出現超親現象,以加性效應為主。因此,要配出抗性好的雜交1代,其親本之一必須高抗,另一親本至少達中抗。目前應用的自交系達到抗或中抗的有p138、p178、沈137、齊319、齊318等,表現為從美國雜交種78599選育的自交系抗性突出。國內的塘四平頭衍生系h21、吉853、515等表現有較強的抗病性。國內尚未發現免疫材料。
7抗矮花葉病
全世界有40多種病毒侵染玉米,其中玉米矮花葉病毒分布最廣,危害最重。我國已確定有3種病毒侵染玉米引起花葉,其中b株系為主要危害病毒,近年來在我國危害越來越嚴重,已逐步成為玉米產區的主要病害。
對玉米矮花葉病的抗性遺傳研究結果,因受玉米材料的基因型、病毒株系、環境、鑒定指標等方面的影響而不盡一致。抗性基因的遺傳基礎較為復雜。研究認為由1~5個基因控制,以加性效應為主,顯性效應也起著較大作用,另外也存在基因互作。我國的塘四平頭衍生系抗或高抗病;帶熱帶血緣的齊318、齊319等高抗病,p178等抗病;瑞德、蘭卡斯特、旅大紅骨子血緣基本感病。抗×抗、抗×耐、抗×感組成的二環系均能選出抗病系。
8抗莖腐病
玉米莖腐病又稱青枯病,是由幾種真菌或細菌危害玉米莖基部引起相似癥狀的總稱。主要有禾谷鐮刀菌和腐霉菌,由根系侵入,造成莖基腐和根腐。
玉米對莖腐病的抗性是由微效多個核基因控制的數量性狀遺傳,加性效應是重要組成部分。f1抗病性與親本抗病性密切相關,且多偏向感病親本。因此,配制雜交組合宜采用高抗系×高抗系。
9抗穗粒腐病
玉米穗粒腐病主要由串珠鐮孢菌引起,病原菌主要通過花絲和籽粒的傷口氣傳侵染,也有通過疏導組織由根莖傳到穗軸。硬粒型、苞葉緊而厚的材料不易感病。對該病的抗性既有加性效應,也有一些顯性效應。雜交種f1的抗性一般表現優于雙親平均抗性。利用2個抗病親本的二環系易選出高抗系,配制雜交種至少選用高抗系×中抗系。
10抗絲黑穗病
玉米絲黑穗病的病原菌是絲孢堆黑粉菌,土傳病害,土壤和糞肥帶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種子也可帶菌入土侵染。通過幼根和幼芽侵入,隨著植株生長,最后于穗期侵染穗部而成黑穗。
許多研究表明,玉米對絲黑穗的抗性是受核基因控制的數量性狀遺傳。f1發病率介于雙親發病率之間。抗性以加性效應為主,顯性效應和上位性效應很小,環境與基因互作不顯著。
選育和利用抗病品種是控制該病的有效措施。要配制出抗病的雜交組合,盡量使雙親都高抗絲黑穗病,或一個親本高抗,一個親本中抗。我國玉米自交系至今尚未發現對該病免疫的材料,高抗和抗病的有p138、魯原92、齊319、黃c、丹599、mo17、綜31等,中抗的有沈137、丹598、丹340、9406等。
11抗瘤黑粉病
該病是由瘤黑粉菌引起的局部侵染病害。玉米地上部分都可被侵染形成瘤,同一植株包括雌雄穗在內可多處生瘤,造成的減產可達80%。
玉米對瘤黑粉病的抗性多數認為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數量性狀遺傳,顯性效應和加性效應共同起作用,個別表現有上位性效應。我國對該病的鑒定工作尚未全面系統地開展,缺乏對目前骨干自交系抗病性全面系統的鑒定,對材料的抗性評價標準也不統一。一般認為,馬齒型的,早熟的,果穗苞葉長、厚、緊的材料較抗病;雜交后代較親本抗病能力強。因此,雜交組合雙親均達到中抗,便可配出抗病雜交種。目前應用的自交系較抗病的有鄭58、178、齊319、吉63、e28、黃早四等。
12審定推廣品種的兼抗情況及發展方向
目前,山東省審定推廣的主要品種均兼抗幾種病害。如鄭單958,兼抗大小斑病、粗縮病、青枯病。魯單981免疫或高抗銹病,高抗小斑病、彎孢菌葉斑病、青枯病、大斑病,中抗黑粉病、矮花葉病,對玉米螟有一定抗性。浚單20抗小斑病,高抗矮花葉病,中抗莖腐病、彎孢菌葉斑病,抗玉米螟。農大108高抗小斑病、絲黑穗病、彎孢菌葉斑病和穗腐病,抗大斑病和玉米螟。魯單984高抗黑粉病、青枯病、彎孢菌葉斑病,中抗大小斑病。天泰10號高抗小斑病、黑粉病、矮花葉病,抗大斑病、彎孢菌葉斑病,中抗青枯病。魯單6006高抗絲黑穗病、彎孢菌葉斑病,中抗大斑病和玉米螟。另外,還有許多審定品種均兼抗幾種病害。這些品種的審定推廣應用,充分說明了育成兼抗多種病蟲害的品種是可行的。
雖然目前推廣的品種均兼抗幾種病蟲害,但兼抗的種類仍較少,兼抗性還需進一步提高,特別是兼抗粗縮病和兼抗蟲能力更需進一步提高。這就需要廣大育種工作者刻苦的努力,不斷創新,為糧食安全做出更大貢獻。
13參考文獻
[1] 趙君,王國英,戴景瑞.玉米對彎孢菌葉斑病的遺傳效應分析[j].作物雜志,2007(2):22-25.
[2] 石潔,王振營,何康來.黃淮海地區夏玉米病蟲害發生趨勢與原因分析[j].植物保護,2005(5):63-65.
[3] 荊紹凌,趙樹仁,葉青江,等.玉米抗病性遺傳改良[j].玉米科學,2008(5):37-41.
[4] 于永濤,宋春燕,黎裕,等.玉米對亞洲玉米螟的抗性qtl分析[j].玉米科學,2007(5):1-5,11.
[5] 羅梅浩,劉艷艷,劉曙光,等.不同玉米品種抗蟲性研究[j].玉米科學,2007(5):34-37.
[6] 劉文國,孫志超,荊紹凌,等.玉米絲黑穗病防治探討[j].玉米科學,2008(3):121-122,125.
[7] 王桂香,莊光章,李龍,等.玉米粗縮病和抗病育種研究進展[j].玉米科學,2008(3):123-125.
[8] 王玉萍,王曉鳴,馬青,等.我國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種組成變異研究[j].玉米科學,2007(2):123-126.
[中圖分類號] S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10-0116-01
近幾年我縣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未能及時解決,其中林業病蟲害現象尤為突出,嚴重制約了我縣林業的健康發展。如何做好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是當前我縣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問題,縣委縣政府對此十分重視,派遣技術人員對林業現狀進行調查和研究,針對病蟲害防治工作中的不足提出了有效的應對策略。
1 林業病蟲害發生的主要原因
引發林業病蟲害原因多種多樣,人類活動、濫用農藥以及根治不徹底都會造成林業病蟲害。城市化建設的持續推進使得亂砍亂伐現象嚴重,天然林的面積不斷減少,破壞了林業結構的平衡性;人工林樹種單一,結構不合理,管理控制難度較大,穩定性較差;化學農藥的濫用亂用提高了病蟲害的抗性,同時還殺死了大量病蟲害天敵;病蟲害根治不徹底,無法從源頭上對其進行消滅,這些因素都加大了病蟲害發生概率。
2 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中的不足
綜合現階段的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情況,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重視力度不足、監測預防不到位、防治技術比較落后等,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了病蟲害防治效果。部分林業工作者專業性不強,沒有認識到該項工作的重要性,工作態度不端正;受資金設備的制約,監測范圍十分有限、監測力度不足,無法及時發現病蟲害隱患,不能提前做出預防措施;防治技術還是以噴灑農藥為主,缺乏創新,先進技術和設備沒有得到推廣運用,防治效果不佳。
3 做好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措施
3.1 提高重視力度
林業工作者應該認識到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明確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樹立全面防治意識,端正工作態度,更加認真負責的做好本職工作。政府部門應該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同時還要積極引進專業人才,加大對本地人才的培訓力度,保證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做好幼苗的培育工作,對幼苗進行科學消毒,提高抗病蟲害能力。
3.2 做好監測預防
建立健全完善的監測預防機制,擴大監測方位、提高監測力度,及時獲取林業的動態信息,當出現病蟲害隱患的時候,迅速發出警報,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治理,將其控制在較小區域內,防止病蟲害蔓延加劇。以往年病蟲害防治工作為參考和依據,對病蟲害發生規律進行總結,明確其頻發時間段以及常見類型,制定針對性的預防措施。以專業技術人員為核心、當地民眾積極參與的形式,組建一支林間巡邏隊伍,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巡邏監測,關注林木動態變化情況。
3.3 創新防治技術
對林業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創新,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利用生物防治法引進或者放養病蟲害天敵,保證生態環境的平衡;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法,既能消滅病蟲害,還可以避免病蟲害產生抗性。加大對林業病蟲害的研究力度,彌補傳統技術中的不足,對新型、有效的技術以及設備進行推廣,提高病蟲害防治水平和防治效率。改變人工林栽種方式,推廣混交林技術,對人工林的組成結構進行優化,協調好不同樹種之間的關系,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結束語
經濟建設的需求以及人們生活理念的轉變,都對林業資源需求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須做好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針對當前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中的不足,需要對其進行優化和改進,降低林業病蟲害的發生概率、減弱其影響,保證我縣林業事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林業病蟲害對樹木的成長會造成巨大的影響,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控制病蟲害的發生輕則會影響林業的健康成長,重則會導致整個林業生態系統失衡。結合工作實踐,導致林業病蟲害發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人類對林業資源的破壞。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林業資源出現過度消費,例如為了經濟效益而大量地種植人工林,人工林具有單一物種,這樣一旦出現病蟲害就會快速地傳播,威脅到林業資源生態平衡。二是不合理農藥的使用。在現代林業種植的過程中,人們為了快速追求經濟效益,而選擇使用化學肥料,容易造成水土污染等,引發病蟲害。例如農藥的過度使用容易造成病蟲害產生抗藥性,增加了危害性。三是林業病蟲害繁衍能力強,外來物種多。近些年由于過度使用農藥等,導致病蟲害的繁衍能力越來越強。而且外來物種的入侵也增加了病蟲害防治的難度。例如美國白蛾具有較強的繁衍能力,而且屬于外來物種,對林業危害巨大。
2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
加強對于病蟲害的監控是預防病蟲害工作的前提,然而在具體的工作中基于種種因素的限制,我國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還存在以下問題。2.1林業病蟲害監測預報工作有待提高。在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新常態發展下,加強監測工作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林業病蟲害發生具有時間短、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因此受限于監測人員數量、技術以及設備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對于病蟲害監測處于事后治理的階段,而沒有很好地做好預防工作。2.2病蟲害防治手段落后,防治效果低。目前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采取的就是利用大型設備大面積噴灑化學農藥的方式,雖然此種方式能夠預防病蟲害,但是其對于環境的危害也是巨大的,例如藥物大面積噴灑會污染水源、增加病蟲害的抗藥性等等。另外在病蟲害的防治策略上存在不合理的現象。例如沒有掌握噴灑的時間,導致藥物效果不理想。2.3林業病蟲害防治人員的意識有待提升。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屬于系統工作,工作難度大、工作環境艱苦,因此部門人員對于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尤其是缺乏事前監測防治的意識,例如部分人員認為只有發生病蟲害時才進行噴灑,而忽視前期防治的重要性。
3強化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策略
3.1提高對林業病蟲害防治的認識,全面開展防治工作。基于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新常態發展的要求:一是要加強相關部門對于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的認識,增強責任感。林業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并且要建立領導小組,協調有關部門,整合資源實現病蟲害防治工作的質量。二是積極開展病蟲害防治宣傳活動。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不僅僅是林業部門的責任,也需要社會公眾的參與,因此要加強對林業保護的知識宣傳,例如向人們宣傳杜絕攜帶外來物種進入林區的相關知識,以此避免因外來物種的入侵而導致大面積病蟲害的發生。三是林業管理部門要加強教育培訓,讓相關人員及時掌握最新的病蟲害防治知識。3.2創新林業病蟲害防治方法,提高生物藥物防治比例。基于采取傳統農藥防治對周圍環境的影響,考慮到構建生態林業資源需要在以后的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創新方法,大量應用生物藥物進行防治:首先需要創新病蟲害防治方法,盡可能利用生態鏈資源實現林業病蟲害的自我防治。以美國白蛾為例,雖然美國白蛾具有繁衍快,防治難度大的特點,但是我們可以采取“以蟲治蟲”地方式消滅美國白蛾,周氏嚙小蜂主要是一種寄生蜂,它可以有效地消滅美國白蛾、楊小舟蛾、楊扇舟蛾等害蟲。此種方式不會對人的健康產生影響,因此具有生態環保的性質。3.3做好林業的日常管理,降低病蟲害發展。一是要修枝清園。集中消滅病蟲,結合春季修剪,細致剪除樹木上的病蟲枝、摘除病蟲僵果以及破除害蟲蟲卵或蟲繭等,清掃落葉、殘次落果,連同雜草一起燒毀或深埋,以降低病蟲基數。二是樹干涂白。春季樹干涂白時間應在涂后晾干不結冰的前提下,涂白高度在0.8~1.2m之間,涂液時要干稀適當,重點涂在樹干主枝中下部、樹皮縫隙、洞孔、樹杈等處要重復涂刷。三是刮治腐爛病、粗皮病,重點檢查主干、大枝、枝杈、剪鋸口以及腐爛病舊疤,一經發現,及時刮治,并用皮腐康或植腐靈涂抹病斑,刮治后的病殘體和其他病蟲枝,要集中燒毀深埋處理。
參考文獻:
[1]米曉琴.林業病蟲害發生的原因及防治策略[J].現代農業科技,2015(20).
1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及任務
1.1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
園林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病蟲害,影響植物的美觀與實用價值,還會威脅植物的生命,給人們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嚴重的還會危及到其他物種的生存安全。比如松材萎蔫線材病自1982年在我國南京市中山陵首次發現以來,在較短的時間內,發展到安徽、廣東、浙江等省局部地區并流行成災,導致大量松樹枯死,嚴重破壞了我國的松林資源、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且有繼續擴展蔓延之勢。
1.2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的任務
目前,我國園林植物病蟲害的防治任務是,充分認識了解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熟悉掌握園林植物病蟲害的原因及診治,充分發揮他人的相關研究成果,把其運用到防治工作中,大力推廣防治措施,提升防治水平。同時加強研究目前發生規律尚不清楚的病蟲,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及時解決生產實踐中的實際問題,確保園林植物生長健壯、優質、高產。
2園林植物病蟲害的種類
2.1按園林植物苗木生長的不同時期劃分
園林植物在不同的生長時期病蟲害的種類也不同,通常情況下可以分為2類,一類是苗期病蟲害,一類是成年期病蟲害。前者主要表現為立枯病、根癌病、猝倒病;引發此病的蟲類主要有各種鳥類、兔、鼠等。后者主要表現為白粉病、銹病、炭疽病類、葉斑病類、灰霉病類、花卉藻斑病、葉畸形類、花木煤污病、腐爛病、潰瘍病類、枯萎病類、叢枝病類;刺蛾類、蓑蛾類、夜蛾類、舟蛾類、毒蛾類、螟蛾類、尺蛾類、枯葉蛾類、斑蛾類;蚧殼蟲類、蚜蟲類、粉虱類、葉蟬類、螨類;天牛類、小蠹蟲類、木蠹蛾類;寄生性種子植物等。
2.2按園林植物病蟲害危害的部位劃分
依據園林植物病蟲害發生的部位還可以劃分為:葉、花、果病蟲害、莖病蟲害、根病蟲害。葉、花、果的病蟲害疾病主要有白粉病、銹病、葉斑病、灰霉病類、花卉藻斑病、葉畸形類、花木煤污病、腐爛病、潰瘍病類、枯萎病類、叢枝病類;刺蛾類、蓑蛾類、夜蛾類、舟蛾類、毒蛾類、螟蛾類、尺蛾類、枯葉蛾類、斑蛾類;蚧殼蟲類、蚜蟲類、粉虱類、葉蟬類、螨類;寄生性種子植物等。園林植物莖桿病蟲害主要有天牛類、小蠹蟲類、木蠹蛾類;寄生性種子植物等。園林植物根部病蟲害主要有蠐螬、螻蛄、地老虎;鼠、兔等。
3園林植物病蟲害的防治技術
3.1園林植物檢疫
3.1.1科學劃分病蟲害植物。根據相關規定,一切能夠引發局部病蟲害危險的植物都應該視為病蟲害植物。
3.1.2疫區的劃分范圍。通常情況下,一個已經發生疫病的地區就應該劃分為疫區。需隔離、消滅疫區內的病蟲害,防止其外出傳染其他健康植物。
3.1.3控制病蟲害的對外傳播。早在1996年,我國林業部門就已經更新了國內森林植物檢疫對象處理方法,一經發現就要及時消毒、隔離、消滅病蟲害。
3.2園林技術
首先是園林綠化植物的選擇,一定要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的物種。不同的園林植物抵抗病蟲害的能力也不同。物種的合理選取可從根本上預防植物病蟲害的發生,也是既簡單又經濟的一種方法。其次是創建無病蟲雜草種苗基地。不少病蟲雜草是依靠種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傳播侵染的。因此,建立無病蟲雜草留種區或留種田,是杜絕種苗傳播病蟲雜草的重要措施。三是合理選擇園林樹種和密度。依據當地土壤、施肥水平、水利條件、管理耕作方式等條件確定合適的樹種和適當的密度。四是采用混交園林,避免單一樹種。五是加強田間管理,提高防治效果。適時播種、適時中耕、清除雜草,合理施肥灌水。
3.3生物防治
還可引入有益于防治園林病蟲害的生物,比如病蟲害的天敵昆蟲、一些微生物等來防治病蟲害。這種方法的優勢在于不危害人和動植物的安全,并且經濟環保。操作起來較為簡單,可以直接引入或人工培育。一是利用天敵防治;二是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三是利用其他有益動物防治;四是利用昆蟲激素防治。
3.4化學防治
溫州現有的森林面積67.7萬公頃,共有國家、省、市級森林公園26個,省級林業觀光園區11個,加上烏巖嶺國家自然保護區,規劃總面積達590平方公里。蒼南縣在上級主管部門的堅強領導和各鄉鎮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經過森防戰線干部職工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森防基礎設施建設速度明顯加快,目標管理責任制不斷完善,防治技術手段和防治成效大大提高,預防和防治能力明顯增強。但是,由于受諸多因素的制約,目前森防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形勢不容樂觀。
1 制約森林病蟲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1.1 就整體而言,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重視不夠,防治意識不強。
有的地方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認識不足,沒有從保護生態安全、物種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高度來認識病蟲害防治工作,沒有真正把森林病蟲害防治納入營造林全過程,對森林病蟲害的嚴重性和防治的艱巨性認識稍顯不足,存在“重造林輕保護”、“重防治輕預防”的思想,使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長期處于被動不利的局面。森林病蟲害監測預報工作基礎薄弱,有的地方還不能及時、準確地掌握蟲情并預報和指導防治。
1.2 基礎設施滯后,基礎工作還有待完善。
森林病蟲害防治機構不健全,防治設備陳舊滯后,機械化程度低,應急防治設施建設不完善,防治隊伍不穩定,業務素質不高,不能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基礎理論研究相對滯后,原始創新能力不強,一些重大、危險性病蟲害因缺乏防治技術,導致防治效果不佳,效率不高。新技術研究和現有科研成果推廣力度不夠,在防治時因大面積噴灑化學農藥導致病蟲抗藥性增強、污染環境、殺傷天敵形成惡性循環,生物防治因技術和資金所限還沒有推廣。防治經費短缺,整體抗災減災能力低下,先進適用的防治技術跟不上。
1.3 病蟲害防治機制不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建設不完善。
現行基層服務體系不能適應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需要,相關資源普遍短缺。法律法規、標準體系建設不完善,工作責任制,外來有害生物的管理等相關防治技術和行業標準急需補充,對于有害生物引起的責任,也沒有明確的懲罰規定。
2 主要對策措施
2.1 加強體系建設,提高應對能力。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是保護森林資源,促進生態建設的重要環節。從減輕危害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高度來認識,森林病蟲害的嚴重發生,直接制約著森林資源的發展,抓好森林病蟲害防治,可以大大降低損失。
2.2 建立健全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體系。
必須堅持把病蟲害的調查監測工作放在首位,對轄區內的全部森林資源進行病蟲害調查監測,要及時、全面、準確地掌握森林病蟲害動態,做到及時發現、及時除治。要以國家級中心測報點為龍頭,以省、市重點測報點為骨干,以縣級測報點為基礎,盡快建立健全預測預報網絡體系。要通過對主要森林病蟲害的一般調查和系統觀測,不斷積累基礎資料,建立起數據庫,用高新技術和監測信息處理系統開展監測與預報工作。要達到儀器設備現代化、技術先進、管理科學規范,使監測和測報能力能夠適應防治工作的需要。
2.3 加強測報,科學防治。
預測預報是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礎。必須堅持把病蟲害的調查監測工作放在首位,對轄區內的全部森林資源進行認真調查監測,要及時、全面、準確地掌握森林病蟲害動態,做到及時發現、及時除治。要通過對主要森林病蟲害的一般調查和系統觀測,不斷積累基礎資料,建立起數據庫,用高新技術和監測信息處理系統開展監測與預報工作。縣、鄉(鎮)必須確定專人、固定地塊、明確對象、指定方法、定時調查。要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農藥、仿生農藥、動物源農藥、植物性農藥、礦物性農藥,加大生物防治推廣普及力度。在保護好現有林的基礎上,造林要采用良種壯苗,堅持適地適樹,營造混交林,實行工程造林和集約經營等營林措施,把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貫穿于林業生產的全過程。要達到儀器設備現代化、技術先進、管理科學規范,使監測和測報能力能夠適應防治森林病蟲害工作的需要。
2.4 加大科研攻關力度,提高防治工作科技能力。
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離不開科技的支持。針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環境保護的需要不相適應的現狀,防治手段急需大力改進。組織開展森林病蟲害防治戰略、氣候變化對病蟲害的影響等研究,著力解決監測預報、快速檢疫檢驗、天敵繁育、病蟲害評估、無公害防治等技術難題。
2.5 防范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突出抓好病蟲害防治。
要建立外來森林病蟲害風險評估體系。森林病蟲害檢疫必須貫徹“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要嚴格執行《突發林業有害生物事件處置辦法》,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加強《植物檢疫條例》等法規和森林植物檢疫工作重要性的宣傳,增強人們的法制觀念,促使人們對檢疫工作給予理解和支持;要加強對過往運輸森林植物及其產品車輛的檢疫檢查,逐步建立和健全統一領導、各負其責、處置果斷的應急機制,有效地處置突發森林病蟲害事件。
3 建議
3.1 提高認識轉變觀念, 明確森防工作的重要性。
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是林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推進林業六大工程的有生力量, 是國家生態安全的保衛力量。森防工作發展的快慢, 直接關系到林業跨越式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 關系到林區經濟的發展, 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因此, 森防工作的發展首先要堅持“三生態”的指導思想和生態效益優先的原則, 轉變傳統防治觀念, 樹立森林健康的新理念。其次要積極采用各種綜合防治措施, 控制森林病蟲害的大發生。
3.2 加快監測、檢疫和防治隊伍的建設。
在森林病蟲害防治過程中, 應進一步完善各級病防組織機構, 建成監測預警體系, 實現有效監測, 早期預警和準確預報的目標。由于林區地形復雜, 面積遼闊, 預知某種病蟲害發生危害程度就要在病蟲害發生前, 運用科學方法查清本林區病蟲害發展動態, 結合其它有關因素, 推斷出病蟲害發生發展的可能性和發展趨勢, 將結果及時向各級病防部門匯報。防止有害生物的入侵。要對引種加強管理, 嚴格隔離試種區, 加大檢疫和除治力度。對新傳入的有害生物, 要及時查清疫情, 劃定疫區, 嚴密封鎖, 盡快除治。
3.3 加大防治資金的投入,探索多元化的防治體制。
病防工作由于資金不足, 防治體制單一, 使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新技術的推廣難以開展。病防資金的投入要繼續堅持“誰經營、誰防治” 的防治責任制度, 對于國家投入的資金要做到專款專用, 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要積極探索建立防治資金多元化的投資渠道, 本著“誰受益、誰投資” 的原則, 對于個人、集體承包的林地和商品林流轉林地, 要在病防部門的指導下經營者投資進行防治。新形勢下病防工作要與時俱進, 病防部門要轉變職能, 強化管理, 防治行為應該逐步面向市場,可由不同經濟成分的組織或個人來承擔, 開展社會化防治。
3.4 要把防治工作逐步納入法治化防治的軌道。
森林病蟲害防治必須堅持依法防治, 要充分運用森防法律法規, 嚴格執法, 堅持依法防治。要加強從業人中的職業道德教育, 強化執法監督, 堅持依法行政, 規范執法行為。要加強病防法制法規宣傳教育, 普及病防法律法規知識, 不斷提高全社會的森防法律法規意識和執行防治法律法規的自覺性。
3.5 加強科技成果推廣, 提高森林抗病蟲害防治能力。
1 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來,我國森林面積和林木蓄積增加較快,林業建設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在涵養水源、改善環境、保持水土和促進工農業生產方面發揮了重要的生態保護作用。但由于對森林病蟲害的綜合治理手段落后,預防與治理能力偏弱,也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對生態環境的建設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經過綜合分析,我國森林病蟲害防治存在如下幾個突出的問題:
1.1 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擴大,使得防治難度加大
近些年來,我國人工造林面積增加,特別是單一品種的森林的增加造成了病蟲害加重。主要原因有:(1)近些年的干旱和暖冬天氣使得森林病蟲害向多樣化和復雜化的方向發展,危險性病蟲害潛在威脅加大,使成災害蟲的種類增多,增加了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難度;(2)林地與耕地交叉,使農作物害蟲朝著林地發展,帶來比較大的治理難度;(3)害蟲出現變異,常有頑固難治的病蟲害暴發現象,使得研制防治害蟲農藥更加困難;(4)生態環境的破壞使害蟲的天敵大量消失,造成生態治理的缺失。
1.2 防治理念和手段落后,多為事后補救
我國部分林區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到位,只從部門的利益角度考慮問題,而沒有上升到生態安全、物種安全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去考慮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對森林病蟲害的嚴重性以及防范治理的難度認識停留在20世紀80年代底,認為通過階段的努力就可以防治病蟲害,而沒有把這項工作放到造林的全過程中看待;在治理理念上,多“重造林輕保護”、“重防治輕預防”,沒有認識到預防的重要性和保護的重要性;在治理手段和技術上,多采用人工作業的方式,技術手段落后,不能有效和徹底地殺死病蟲,使得病蟲害經常復發。
1.3 管理機制不健全,工作推進難度大
(1)監測預報技術薄弱。我國大部分林區還不能夠有效利用技術手段準確及時地掌握病情的發展規律和及時進行預報防治的指導;(2)行政管理部門之間缺少協調,各個環節之間連接不順。我國的農業、林業、防疫等部門都有自己職責,但缺少協調,造成管理不順暢,再加上造林、育苗、引種等部門之間很少溝通和協調,造成預防和治理工作效率低下。(3)檢疫檢驗工作不規范。一部分地區的檢疫工作跟不上,沒有建立檢驗、檢疫、檢測與檢查站,控制危險性病蟲害傳播與治理效果差。(4)經費短缺。具體表現為基層的技術與基礎設施不足,缺少檢疫設備、儀器和必要的通訊工具,造成整體的預防與治理能力差。(5)基層工作推進不力。由于缺少人員和經費,再加上基層對這方面工作的獎勵與懲罰機制不完善,造成基層工作人員素質較差。
2 綜合治理概念及其原則
2.1 綜合治理的概念
森林病蟲害防治的綜合治理是指病蟲害的防治機構要建立科學預防意識,分工合作,綜合運用技術、管理的手段,在病蟲害發生的各個階段進行預防和治理,以達到好的治理效果。在理解概念上要注意3點:第一,要有好的管理理念,要有預防的思想,不能只在發生病蟲害的時候進行治理,要把病蟲在消滅在暴發之前;第二,要把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貫穿到整個育林環節,從培養樹苗開始就要選擇那些抗病蟲能力強的品種;第三,要綜合運用各種手段,不能只重視技術工作而忽視了宣傳、教育等工作。
2.2 綜合治理的原則
在綜合治理過程中,我們要樹立以下幾個工作原則:第一,能預防的絕不治理,就是病蟲害能夠在發生前期預防到的就要投入力量進行預防,而不是采用技術手段進行治理;第二,能使用生態的方法就不使用農藥。使用生態的方法可以保護環境,可以保持治理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而使用農藥會殺死病蟲害的天敵,所以一定要重視對生態防治方法的研究。
3 森林病蟲害綜合治理的措施
在分析我國現有的森林病蟲防治存在的問題后,基于綜合治理的理念和工作原則,為保護森林資源以及林業生態建設成果和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我們應該采取以下有效的控災、減災措施,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確保森林資源和造林綠化成果安全。
3.1 樹立科學的防治意識
首先,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把森林病蟲害的防治貫穿于森林培育的整個過程中;其次,要建立能預防不治理的意識,把預防放到更高的地位。
3.2 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
第一,健全管理體制,理順不同機構的管理職能,使各機構在各司其職的同時能夠及時合作和交流信息。此外,建立和完善基層病蟲害防治機構的激勵、懲罰機制。第二,以科學的方法和技術監測病蟲的各種動態,正確推斷病蟲害的發生趨勢。第三,做好宣傳工作,使基層林業職工和林農可以及時發現和干預危險性病蟲害,同時也要加強多林區周圍環境保護的宣傳工作,使人人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第四,做好森林防護工作,健全森林系統對病蟲害的防御系統;第五,完善法律法規、標準體系建設和工作責任制,提高外來有害生物的管理等相關防治技術和行業標準。第六,建立森林病蟲害防治的應急響應機制,一旦發生森林病蟲害疫情也可以及時調動全體機構,將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3.3 采取科學的防御措施
第一,提高檢疫技術水平,杜絕危險性病蟲害的人為傳播,對一些重大危險性病蟲害要有相應的準確快速的檢疫手段。第二,使用用量少、低毒、高效、選擇性強且對環境無副作用的新型藥劑和施用技術。第三,采取科學的措施保護害蟲天敵,抑制害蟲的發生和繁殖,實現保護的可持續發展。第四,避免大量使用化學藥劑,利用生物防治,采用引誘劑、培養天敵等方式實現無污染的長效治理方式。
1 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必要性
1.1 成災病蟲種類增多,危害損失嚴重
目前,全省發生嚴重能夠成災的病蟲已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35種增加到50種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陸續傳入的,有的是我省從未發現過的。過去就危害比較重的松毛蟲、楊扇舟蛾、天牛(類)等至今未得到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區年年發生,甚至造成嚴重損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蟲害造成木材減產70多萬m3,直接經濟損失達2億多元,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也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1.2 危險性病蟲害潛在威脅增大
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已有美國白蛾、紅脂大小蠹、蘋果綿蚜及油松葉小卷蛾等多種危險性害蟲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對這些危險性害蟲采取了有效措施極力控制,沒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潛在的威脅卻不容忽視。
1.3 頑固難治,暴發現象常有發生
過去危害就比較嚴重的松毛蟲、天幕毛蟲、黃連木尺蛾、楊扇舟蛾、落葉松尺蛾和青楊天牛等表現相當頑固,且大都具有暴發成災的特點,有的幾乎年年于局部地區暴發。
2 森林病蟲害防治現狀
2.1 森林病蟲害監測預報工作基礎薄弱
有的地方還不能及時、準確地掌握蟲情并預報和指導防治。
2.2 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
新技術研究和現有科研成果推廣力度不夠,在防治時因大面積噴灑化學農藥導致病蟲抗藥性增強、污染環境、殺傷天敵形成惡性循環,生物防治因技術和資金所限還沒有推廣開。
2.3 林業內部部門之間缺乏協調
各個生產環節之間嚴重脫節,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種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規劃設計也不認真考慮病蟲害防治,預防機制差,使病蟲害防治工作長期處于被動局面。
2.4 檢疫工作不到位
相當一些產地檢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檢疫檢查站,調運檢疫嚴重失控,控制危險性病蟲害傳播不力。
2.5 防治經費短缺
整體抗災減災能力低下,具體表現是基礎設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測報、防治、檢疫儀器設備和交通通信工具等,病蟲害的防治率低(病蟲害防治率最高年份2000年也僅達到73%),先進適用防治技術的研究與推廣跟不上。
3 主要對策措施
3.1 加大宣傳力度,實行依法防治
結合森林工程、林權制度改革等林業工程,特別是以明晰產權為主要內容的林權制度改革,在實現“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的過程中,強化“誰經營、誰防治”的責任制度,依法充分調動林農防治的積極性,實現“群防群治”多元防治主體的局面。充分利用多種宣傳媒體,采取多種方式,大張旗鼓地宣傳《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植物檢疫條例》及其實施辦法,宣傳“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和“誰經營、誰防治”的責任制度。用量化的數字宣傳森防工作與林業生產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息息相關,進一步提高各級領導及全社會對森林病蟲害的嚴重性、危害性和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提高對防治工作的艱巨性、緊迫性的認識,樹立保護就是發展的觀念,明確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責任。
3.2 加強監測預報,推行綜合治理
加強監測預報工作,堅持把病蟲害的調查監測工作放在首位,要以全面、及時、準確地掌握森林病蟲害動態作為基本目標,做到及時發現、及時除治,堅決避免平時不調查,等到發現已是嚴重危害的局面。及時掌握病蟲害情動態,定期趨勢預報,提高監測結果的準確率。同時大力推進綜合性營林措施,把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貫穿林業生產全過程。①縣級森防站要真正參與本地區造林規劃設計方案的可行性論證,在森林經營方案的審批以及造林項目的檢查、驗收等方面,要有森防科技人員的影子,做到沒有病蟲害預防措施的造林設計不予審批,達不到混交林比例的造林項目不予驗收;②加大良種壯苗的培育力度,建立相應的種苗基地,培育抗干旱和抗病蟲害的鄉土樹種。要盡量減少調運種苗的數量,從采種、育苗、調運、造林的各個環節落實預防措施,確保造林苗木無病蟲害隱患;③在林業生產建設中,采取有力措施,積極營造多樹種、多林種、多形式的混交林,特別是要發展鄉土樹種,引進優良品種、樹種林種配置、林網結構調整等方面多做工作。要切實做到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大力營造混交林,徹底解決樹種單一、人工林純化問題;④結合低產林改造,有計劃地將病蟲危害嚴重的純林改造成混交林;⑤對病蟲害常發區加強中幼林撫育管理,實行集約經營,搞好水肥管理,松土除草,撫育間伐等,增加樹木的生長量,增強樹勢,提高樹木抗病蟲害的能力。
3.3 注重檢疫御災,嚴格控制源頭
①加強《植物檢疫條例》等法規和森林植物檢疫工作重要性的宣傳,增強人們的法制觀念,促使人們對檢疫工作給予理解和支持;②積極探索警檢結合、路檢結合等執法模式;③加強森林植物檢疫檢查站和綜合消毒站的作用,加強對過往運輸森林植物及其產品車輛的檢疫檢查,嚴禁帶疫植物進入我縣;④加強產地檢疫,對城鎮森林植物及其產品的倉儲、加工、銷售單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產單位的管理,堵塞危險性病蟲害的傳播渠道。
3.4 加大資金投入,保證防治需要
一、目前森林病蟲害預防存在的問題
1.森林病蟲害防治面積增大。隨著人工造林面積的增加,森林病蟲害發生的面積不斷的增加。而且偶發性害蟲有時也會在局部暴發成災,危害嚴重。
2.經濟林病蟲危害日趨嚴重,嚴重制約著山區經濟發展和林農脫貧致富的進程。
3.危險性森林病蟲害擴散蔓延迅速,對我國森林資源、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構成巨大威脅。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全省發現嚴重能夠成災的病蟲已由80年代初的35種增加到50種左右,過去就危害比較重的松毛蟲、楊扇舟蛾、牛(類)等至今未得到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區年年發生,甚至造成嚴重損失。
4.病蟲害潛在危險性大。近年來,有多種國外的害蟲入侵到我省,由于治理措施得當,沒有造成太大的危害,但其潛在的危險也不容忽視。
5.更新造林樹種單一。造林樹種單一,很容易發生森林病蟲害,一旦發生擴散就迅速蔓延。
二、制約森林病蟲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1.森林病蟲害防治機構及隊伍不穩定。有些地方的干部缺乏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正確認識,認為森林病蟲害防治是“小兒科”,工作缺少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有些地方在改革中,甚至把已有的專業機構撤銷了,把有關的林業技術人員“合并”到其他部門了。
2.資金緊張,制約了防治工作的開展。有些地方這方面的工作欠賬多,基礎設施薄弱,盡管加大了投入,但是防治經費依然十分緊張,已嚴重制約著防治工作的正常開展。
3.實用技術難以推廣。有些地方的森林病蟲害防治的科技含量仍然較低,不少農民的病蟲害防治方法仍然以傳統方式為主,加上專業技術人員匱乏,使很多現成的科技成果難以轉化為先進的生產力。同時,在防治時因大面積噴灑化學農藥,導致病蟲抗藥性增強、污染環境、殺傷天敵形成惡性循環,生物防治因技術和資金所限還沒有推廣開。
4.檢疫工作不到位。相當一些地方檢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檢疫檢查站,控制危險性病蟲害傳播不力。
三、主要對策
森林病蟲害直接影響著森林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應側重抓好幾個方面的工作。
1.加強領導,綜合治理。森林病蟲害不但嚴重影響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而且也給地方的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造成很大損失。各級政府作為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責任主體,要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依法承擔起森林病蟲害防治責任,切實加強領導,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堅決遏制森林病蟲害嚴重發生的勢頭。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必須從維護生態平衡的觀點出發,采取綜合防治和生態控制措施,強化預防工作,實行綜合治理。在指導思想上,要實現由重除治向重預防轉變。在防治策略上,采取綜合性營林措施,搞好重點林業工程項目,將病蟲害預防措施納入規劃設計中,實行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檢查驗收,實現由以治標為主向標本兼治到以治本為主轉變。在防治格局上,推行工程治理,實現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轉變。在防治方式上,大力推廣生物防治,保護天敵,維護生態平衡,實現由化學防治向生物防治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