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0 12:44:2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自我體育鍛煉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6-0198-02
0 引言
跨理論模型(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簡稱TTM)作為綜合性和一體化的心理學研究方法,因其注入了行為改變的認知、行為和時間方面的理論,把個體體育鍛煉行為的改變劃分為一系列的變化階段:前意向階段、意向階段、準備階段、行動階段和維持階段,從而改變了以往對體育鍛煉行為的一種靜態的認識,本文介紹了跨理論模型的內容體系,總結了目前運用跨理論模型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改變的研究現狀,提出了跨理論模型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改變研究的展望。
1 跨理論模型的概念及內容體系
1.1 跨理論模型的概念 跨理論模型(TTM)是一個有目的的行為改變的模型,它把重點集中在行為改變方面的個體的決策能力,而非社會的、生物學的影響力(Prochaska,J.0.,&Velicer,w.E,1997)[1]。它是在綜合多種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系統地研究個體行為改變的方法。TTM理論模型認為:個體的行為變化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而非單一的事件,人們在真正做到行為改變之前,是朝向一系列動態循環變化的階段變化程序發展。對所處不同階段的個體應采取不同的行為轉換策略,促使其向行動和保持階段轉換。該理論模型試圖去解釋行為變化是如何發生的,而不僅僅是為什么會發生,它描述了人們如何改變一個不良行為和獲得一個積極行為的過程。
1.2 跨理論模型的內容體系 在體育鍛煉行為中的跨理論模型把關注的是個體從靜止到活動,再到保持的動態變化過程,跨理論模型根據整個行為變化的不同階段以及采用不同的改變程序和變化層次,把體育鍛煉行為的跨理論模型分為四大部分:變化階段(the Stage of Change)、變化程序(The Process of Change)、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決策平衡(Decisional Balance)。(見圖1)
在跨理論模式中,變化階段是模型中的核心組織結構,它指出了行為變化的一個時間序列,這個時間序認了行為變化的動態本質和朝著變化方向的運動發展順序。變化程序則描述了個體如何進行變化,它包括10個有利于行為改變的認知和行為活動。自我效能指的是相信一個人能夠成功地完成必要的行為從而達到預期的結果。決策平衡則包括行為的正面作用和負面作用,或者是感知到變化產生的利益或障礙[2]。
2 鍛煉領域中跨理論模型的研究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改變的應用研究
2.1 國外關于跨理論模型在大學生體育鍛煉領域中的應用研究 國外關于跨理論模型在體育鍛煉領域中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了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在試驗設計上有橫向研究、縱向研究、試驗研究和非實驗研究。
1986年,Sonstroem 和Amaral[3]首先把跨理論模型應用在體育鍛煉行為改變的相關研究上,研究者將220男性被試分類到變化的四個階段中,即前打算者、打算者、行動者和堅持者。研究發現,放棄鍛煉的現象在各個鍛煉階段都存在。這項研究揭開了跨理論模型在體育鍛煉領域中的廣泛應用。
L.S.Wallace和J.Buckworth[4]2003年對大學生的鍛煉行為階段改變選取了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和靜坐行為三個指標來進行研究,結果顯示:測試前后被試所處階段與他們的鍛煉自我效能、社會支持、靜坐行為有顯著的相關性,而復返者在自我效能和社會支持兩個指標上有顯著的下降。
Bradley等2004運用TTM對芬蘭和美國大學生的鍛煉行為作了跨文化的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兩國大學生在跨理論模型各維度上的得分均沒有顯著差異,唯一不同的是兩國被試在自我效能得分上的不同,美國被試的自我效能要好于芬蘭被試。
2.2 國內關于跨理論模型在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中的應用研究 目前,我國體育領域對跨理論模型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現狀分析和大學生跨理論模型量表的修訂和本土化研究上,但應用跨理論模型進行的實證研究還比較缺乏,研究成果較少。
程小虎等人運用“階段改變模式”的理論,對大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的階段性特點進行研究。研究的結果表明,有一定比例的大學生完全不參加體育鍛煉,大部分的學生沒有養成鍛煉習慣,大學生的很育鍛煉行為具有階段性動力特征。
常生對大學生閑暇體育鍛煉行為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具有階段性特征,參加體育鍛煉后的心理感受與鍛煉階段存在相關,接受媒體體育信息狀況與參加體育鍛煉的階段存在相關。所以在對大學生進行干預時要選擇集體鍛煉形式,促進鍛煉氛圍的形成,重視和加強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提高大學生鍛煉行為的堅持性。
司琦等于2005年把階段變化理論及測量工具進行了“本土化”改造和標準化,結果顯示,我國大學生鍛煉行為可分為5個階段,但與西方存在極大的差異。
二、教材分析:
本課屬于七-九年級教科書第二章,這章節共3學時,本課是第1學時,這一章節內容與其它章節內容有密切的聯系,因為運動參與是促進學生增強體能,增進健康,掌握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緩解緊張的學習壓力形成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的重要途徑,同時它還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故本課又是本章節學習內容的前提和基礎,本課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意識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學情分析:
他們的生理特點是比較易興奮,又易抑制,精神不易集中;對于說教過多,抽象性強的知識因其理性思維還不完善而不易接受,也不感興趣,初中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價值已經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的不全面。本課在此基礎上通過問題和直觀性動畫進行啟發學生,通過小團隊相互間的合作討論、探究,使學生由易到難,從淺入深地握全課內容。
四、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使學生理解參加體育鍛煉的意義;
2、能力目標:樹立自覺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的意識;了解自己參與體育活動的狀況;
3、 情感目標: 根據實際自覺積極地參加課內外體育活動。
五、教學手段:引導、演示、啟發、講授法、討論法、自我評價法等
六、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參與體育的意識,學會科學地參加體育活動。論文百事通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今天我在這里給大家上一節體育課,首先我們一起重溫一下“全國億萬青少年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啟動儀式(4分鐘)插入視頻圖象。。。。。。為什么要大力提倡參與體育運動,體育鍛煉對我們有哪些好處呢?,那么就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走進今天的課堂------體育鍛煉重在參與
(二)講授新課
1、首先讓我們一起看下面的兩個實驗,邊看請同學們開動腦筋思考,然后談一談自己的想法,你認為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想一想?
(1)如果把小兔子、小鴿子從小關起來喂養而不讓他們運動,他們長大后會出現怎樣的情況了?
(2)“運動剝奪”實驗:將20—30歲的健康男子分成兩組,要求第一組在實驗期內(20天)一直躺著,不許起坐,站立;第2組也做同樣的規定,不同的是允許該組每天躺著時可以在專門的器械上鍛煉4次。
2、學生分組討論(3---5分鐘)并將討論結果用筆寫在紙條上展示給全班學生觀看。。。。。。
3、在學生談感想的基礎上教師加以簡要的總結,實驗表明:如果沒有運動,人的健康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生命就會受到威脅,運動的少,生命力就脆弱。得出生命在于運動。
4、生命在于運動“life depends on sports”。(1)這句體育格言出自(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2)、我國先秦時期《呂氏春秋》—“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3)、古希臘人:如果你想強壯,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聰明,跑步吧。(游戲)
5、今天我們雖然不能到戶外沐浴陽光,我們同樣可以體驗到運動帶給我們的愉悅?。w育欣賞——音樂背景下的體育圖片欣賞)請大家邊欣賞畫面,小組討論“體育鍛煉究竟有什么好處?(討論時間5分鐘)
6、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由教師總結得出參加體育鍛煉的好處:。。。。。。古今中外有很多名人對此問題有精辟的見解(展示幻燈片) 既然體育運動有這么多好處,我們就應該主動參與到運動中來,從小養成鍛煉的習慣,為終身體育奠定良好的基礎。體育鍛煉重在參與,它可以讓我們終身受益。
7、學生自測體育參與意識并統計得分情況:。。。。。。,教師點評。。。。。。。
8、學生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積極的有針對性的創設一些實用的體育鍛煉方法。
(三)結束部分:
1、教師總結本次的要點部分;
2、師生在音樂的伴奏聲(《健康快樂歌》)中邊唱邊做動作
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在促進青少年身體健康發育,豐富青少年的學習生活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現階段,我國青少年群體的體質狀況不甚理想,分析影響中國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的不利因素,梳理相應的改進措施方法,對中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理念的確立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
一、中國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現狀分析
(一)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的開展方式
中國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主要有以下幾種開展方式:1.自主鍛煉。自主鍛煉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基于個體終身鍛煉而考慮的自發性課外體育鍛煉、出于提高體育測試成績或自身身體素質考量的階段性自主鍛煉、帶有一定目的性,如希望在學校運動會中出成績及獲取自我心理滿足的自主鍛煉。2.統一鍛煉。統一鍛煉即是有組織的集體鍛煉方式,如學校運動隊的短期集合訓練、學校班級組織的統一課外體育鍛煉等。集體課外體育鍛煉能夠針對性對進行鍛煉計劃的統籌,在運動強度及運動技能水準的提高上也較為有效[1]。3.娛樂性及競爭性鍛煉。娛樂性為主的課外體育鍛煉主要是學生之間出于鍛煉興趣及愛好,通過運動量適中的課外體育鍛煉,充實及提振精神;競爭性為主的課外體育鍛煉則是選取競爭對手,通過競賽的方式,完成體育鍛煉活動。
(二)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時間及項目相關情況
以我國在2014年實施的全民體育健身活動調查為例,該調查在我國31個省市的青少年學生群體中抽取了53401個調查樣本,經過調查統計顯示,年齡層次在6歲到19歲的青少年每周至少參加一次課外體育鍛煉的比例為94.6%,其中,體育鍛煉在內容上包括了學校體育課、學生各種形式的課外體育活動及校外的體育鍛煉,具體數據見下圖。而在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所選取的鍛煉項目調查中,籃球、足球、排球項目中,青少年學生群體選擇此類鍛煉項目的比例達到70%,選擇小球類及田徑等體育鍛煉項目的人數比例為30%。
圖 2014年全國青少年(6-19歲)參與課外體育鍛煉頻次、人數比重圖
二、制約影響中國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頻率及質量的因素分析
從2014年我國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的頻次及人數比重圖上看,每周保持6次課外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最高,說明在中學體育教學改革的推行下,中學基于體育教學及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重視程度有所提高。但通過其他相關數據顯示,在最近的20年來,青少年在體質狀況上卻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從側面說明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的力度和質量仍存在諸多問題[2]。從整體上看,制約影響我國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頻率及質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青少年學生處于較為重要的學習階段,課業負擔較重,學校出于提高升學率的考慮,在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的時間上會進行壓縮,在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的資金及場地上也沒有提供充足的保障,致使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的效果不盡理想。其次,從青少年學生家庭因素來看,學生家長普遍將注意力放在青少年的學習成績上,對青少年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安全性也有所擔心,客觀上也對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頻率的增多構成了阻礙[3]。第三,從青少年學生自身來講,其自我健康及鍛煉意識不強,課外體育鍛煉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耗費較大的體力,這也導致學生在對課外體育鍛煉的重要性上難以全面認識,而選擇對抗較為激烈的球類運動,忽視田徑等個體鍛煉項目,也不利于青少年全面鍛煉其身體各項機能。
三、提高中國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質量的相關思考
根據制約影響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的因素可以梳理總結出提高中國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質量的針對性措施及方法:首先,作為中學而言,其要貫徹落實中央制定實施的《全民健身計劃》及中學“快樂體育”、“陽光體育”的相關政策及文件,提高對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的重視程度,將課外體育鍛煉與學校的體育教學加以結合,并在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資金保障及場地提供上予以完善,從而使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能夠納入到學校的日常教學計劃中,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其次,為有效提高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的質量水平及層次,避免學生在自發性體育鍛煉中受傷,可以通過創建青少年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組織或俱樂部的方式,一方面讓學生家長消除后顧之憂,另一方面通過集體組織課外體育鍛煉,使學生能夠在體育基礎知識,體育鍛煉方法技巧上得到增強。
四、結語
在倡導全民健身及終身體育鍛煉的時代背景下,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實踐應在制度建設上、資金及場地保障上、鍛煉方式加以完善及改進,消除制約影響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效果的不利因素,使我國青少年學生能夠達到運動體質,運動心理及運動規律上的多重提高。(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自我鍛煉能力是指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任務和身體鍛煉的能力,也屬自學的范疇。鍛煉過程如同學習文化課知識一樣也是枯燥乏味的,因此培養興趣是很關鍵的,平時的體育課由于課堂上人數較多,教師不可能面面俱到,每個人的興趣愛好又各不相同,因此,中學生自我鍛煉能力的提高很有必要,這樣不僅起到了鍛煉效果,又加強了體育課的效果。本文就中學生如何提高自己的自我鍛煉能力,結合自己幾年來的體育教學實踐經驗談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一、中學生不愿主動參與自我鍛煉原因分析。
1.心理因素
體育鍛煉對人的心理健康有著積極的作用,這一點不可否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從中受益,這要取決于我們對運動的堅持性有多久,它的效果主要還是要日積月累。很多學校忙于抓教學,甚至都不上體育課,中學生缺乏對體育運動的參與,從未感受到體育鍛煉所帶來的快樂,也不知道體育鍛煉對人們身心健康的巨大影響。思想上對體育鍛煉沒有興趣,很多同學認為只要學好了文化課,搞好了成績就是一個優秀的學生。體育的好與壞無所謂,這種主觀意識的錯誤也極大影響了中學生自我鍛煉的興趣,有的同學甚至從不參與體育鍛煉。
2.身體因素
學習壓力大,生活無規律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健康,身體因素對于中學生參與自我鍛煉的影響不容忽視,胖的同學跑不動,瘦的同學不想跑或跑不下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的不注意導致不少中學生體形偏胖,還有的因為厭食、挑食導致體形瘦弱體質非常差。另外,平時家長溺愛,家長怕孩子吃苦能不鍛煉就不鍛煉,既不反對又不支持。只要文化課成績好就可以了。于是從不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很多學生養成了懶散的習慣,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身體條件是導致他們不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原因。
二、如何提高中學生自我鍛煉的能力
1.加強思想教育,強化自我鍛煉的意識養成鍛煉習慣.
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從思想上讓學生意識到體育鍛煉的好處,我們要時時處處進行宣傳,擺事實講道理,體育鍛煉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好處。體育鍛煉能讓我們健美,能讓我們變得壯實,更能讓我們變得聰明。慢慢地讓學生的思想觀念得到轉變。強化思想的同時我們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一個小小的進步都要給予表揚,遇到其動作不正確要及時糾正。少點批評,多點鼓勵。我們多用一些生動的比喻,幽默的語言,有趣的例子來激勵學生的積極性。總之要從思想上讓學生意識到體育鍛煉并不是什么難事,也不是什么丑事,只要持之以恒,肯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慢慢地讓學生有了鍛煉的意識,從而養成鍛煉習慣。
2.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選擇不同的自我鍛煉項目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但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總是存在差距的,每個人的興趣愛好又各不相同,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選擇教材時要因人而異,針對不同的學生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更是自我鍛煉的開端,俗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只要選好了項目,中學生的自我鍛煉就有了方向,然后相應地去制定計劃,當然,體育學科不同于其它的科目,安排內容一定要注意科學性、針對性及全面性。也就是所選定的內容必須是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要有科學性,不能傷害身體,不能違背規律,另外還要注意身體鍛煉要全面。這一點就需要我們體育教師和教練員的指導了,作為教師和教練員,我們不僅要積極地幫學生選好項目還要經常關注學生的自我鍛煉情況。
3.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始終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只是指導者而不是領導者,要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的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要讓學生感受教師是年齡上的長者,是生活中的朋友。無論何時都要學會接觸學生,了解學生,愛護學生,關心學生,幫助學生。只有做到這些,才能與學生融洽相處,從而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學生的尊重、愛戴,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以最大的激情上好體育課,從而培養了學生的鍛煉身體的興趣。也為課外的自我鍛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平時注重教學方法,提高中學生參與鍛煉身體的熱情
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是新課程改革重要理念,隨著教學設備的不斷更新,我們不僅要注重怎么教,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怎么學,學生學到了什么。我們利用先進的設備,利用圖片展示,利用視頻資料,創設不同的環境讓學生自我學習、自我鍛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體育,在體育學習中感受到快樂。我們的目標就是要讓學生掌握了體育技能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快樂,而且還讓學生從自學中體驗成功的成就感,從而主動參與課外的自我鍛煉。因此,教學方法的多樣化不僅為教學提供了方便,提高了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而且更重要是為中學生的自我鍛煉提供了保障。
總之,要讓中學生積極參與自我鍛煉還需要我們在以后的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革創新,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努力探尋原因,用更多更好的辦法來培養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讓更多的中學生積極參與自我鍛煉。從鍛煉中尋找快樂,從快樂中感受鍛煉,從鍛煉中受益。
中圖分類號:G804.8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116(2009)09-0051-04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hange of physical exercising behaviors of
civil servants by using a trans-theoretical model
MA Ai-guo,WANG Xue-qin,WANG Nian-hui,ZHANG Hong-pin,SUN Guo-do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inyi Normal University,Linyi 276005,China)
Abstract: By using related questionnaires made from a trans-theoretical model, the authors carried out a large sample investigation on the physical exercising behaviors of civil servants, probed into the basic status of the physical exercising behaviors of civil servants in China today, established a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a normal mode for the physical exercising behaviors of the civil servant group in China,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physical exercising behaviors of civil servants have a stag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 and at the preparation stage the number of male exercisers is the largest, while at the preliminary intention stage the number of female exercisers is the largest, and such numbers show a sign of crossing and overlapping;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enders of civil servants at 5 changing stage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male exercisers shows an orderly decreasing trend, whil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female exercisers shows a normal trend; there are 6 factors that cause the change of the physical exercising behaviors of civil servants, namely, self release, self management, consciousness control, mutual aid relation, effect evaluation and social release. The study of physical exercising behaviors can be divided into internal and external study.
Key words: exercise psychology;trans-theoretical model;civil servant;exercising behavior
理論模型是由美國羅德島大學心理學教授Prochaska于1979年提出的。1986年,Sonstroem和Amaral[1]首先把跨理論模型應用在體育鍛煉行為改變的相關研究上,這項研究揭開了跨理論模型在體育鍛煉行為中的廣泛應用。1995年,Gorely和Gordon[2]以澳大利亞公務員為對象進行研究,指出各心理因素隨階段的變化發生了有效變動,自我效能從前意向階段到維持階段發生了系統性的增加,有關鍛煉利與弊的權衡也在不同的階段發生了不同的變化;1998年,Nigg和Courneya[3]以819名高中生為研究對象對階段變化理論的所有組成因素進行了研究;Rodgers等人[4]的研究證實了高中生、公務員及成年雇員在跨理論模型中的適用性,更加確認了跨理論模型應用于各種不同團體的適用性;Callaghan等人[5]對香港298名公務員研究,結果發現自我效能、鍛煉的益處及變化過程中的9個下位因素對鍛煉行為階段的變化產生了統計學上的顯著影響;Cardinal等人[6]以美國和芬蘭公務員為研究對象對階段變化理論的內、外部效度進行了驗證。
通過跨理論模型對公務員的體育鍛煉行為進行了大范圍調查,為建立大樣本的體育鍛煉行為標準化后的常模打基礎。以便達到增強公務員體質、增進健康的目的,進而推動《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實施,并通過數據統計分析得到公務員體育鍛煉行為變化的標準常模,可以為研究公務員體育鍛煉行為提供可靠、有效、有價值的參考。為政府的全民健身計劃提供可操作的依據,為公務員體育鍛煉行為改變提供具體的方法和手段依據,使更多的公務員參與體育鍛煉和健康愉快的生活,使體育文化為和諧社會的建立服務。通過對前人的研究發現,在國內外以往的研究中缺乏對體育鍛煉變化階段的準確區分,也缺乏這種準確判定的方法,并且缺乏變化階段和變化程序之間的對應關系研究,研究資料顯示在我國還沒有相應的準確研究,相應也缺乏針對不同變化階段和變化程序相對應的干預措施研究,現有的研究成果中缺少量化的心理變量與客觀測量之間的對應關系,也就是缺乏客觀的評定指標。
1研究對象與方法
采用本土化后的《體育鍛煉行為改變量表》[7]進行橫向調查研究,主要采用分層隨機相結合的原則,抽取山東省3個地市公務員共500名為被試樣本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問卷426份,回收率為85.2%,回收剔出無效問卷后,得到有效問卷404份,有效回收率為94.8%。
在問卷基本情況中,調查對象對自己的健康狀況做評價,將健康狀況分為“非常好、良好、普通、不好、非常不好”5個等級。其中認為自己健康狀況“非常好”的103人,占25.5%;認為“良好”的217人,占53.7%;認為“普通”的84人,占20.1%;認為“不好”的和“非常不好”的沒有。對調查對象中對自己身體鍛煉時間進行估計,平均鍛煉時間5.808 h,標準差為2.538 h??梢钥闯鏊{查的公務員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良好”的最多,占了53.8%,良好的身體狀況是進行體育鍛煉的前提條件,根據此調查可以看出,多數的公務員有進行體育鍛煉的前提條件。
在掌握豐富詳實調查資料的基礎上,運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并歸納總結。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公務員體育鍛煉行為變化階段
在調查的500名(男255名,女245名)公務員中,提交有效問卷404名(男214名,女190名)。其中處于前意向階段的有104名,意向階段的87名,準備階段的116名,行動階段的71名,維持階段的26名。
1)公務員鍛煉行為變化階段分布情況。
本研究為首次在國內對公務員的體育鍛煉行為階段性特征進行大樣本的調查。在國內,對大學生的鍛煉行為的相關研究已表明,我國大學生鍛煉行為存在階段性的特點,5個階段的劃分在以前的研究中己經得到驗證[8]。
在本次調查的404名公務員中,處在前意向階段的為104人,占總人數的25.7%;意向階段的為87人,占總人數的21.5%;準備階段的為116人,占總人數的28.7%;行動階段的為71人,占總人數的17.6%;維持階段的為26人,占總人數的6.4%。
程小虎[9]在對790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在各個階段上的分布呈中間大,兩頭小的特點”,5個階段的比例分別是:3.29%、30.89%、56.33%、4.05%、5.44%;司琦[10]在對220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調查研究中也有相同的特點,5個階段的比例分別是:5.9%、44.1%、36.8%、5.5%、7.7%。本次研究的結果,公務員在體育鍛煉行為在各個階段上的分布呈“中間大,兩頭小”的特點,但各個階段的比例,并不像前人研究結果那樣在準備階段較突出,研究中5個階段的分布顯得較平均,并沒有出現大起大落的情況。隨著階段的推進,比例逐步增加,在準備階段達到最大,然后隨著階段向前推進,依次減少。可以看出,準備階段的比例最大,個體多數處于準備階段,準備階段是個體從意識向行為過渡的階段,要想個體真正開始進行體育鍛煉,準備階段是進行干預的最好階段,促使個體由“意向”向“行為”的轉變,由準備階段向行為階段推移。個體在認知上都想獲得積極健康的行為,故意向階段的個體多數會向準備階段推移,但真正想開始進行體育鍛煉,個體又會對體育鍛煉行為進行重新認知,對體育鍛煉行為的結果和收益重新進行評估,故在準備階段的人數會最多,比例也最大。在前意向階段和意向階段主要為個體處于習慣于久坐代替運動性鍛煉的階段,行動階段和維持階段主要為個體已經積極參與運動,用運動來代替久坐的靜止性的行為階段。
2)公務員體育鍛煉行為變化階段的性別差異。
男、女公務員體育鍛煉行為在5個變化階段的比例上,準備階段女公務員人數為最多,64人,占女性總體的33.7%,分布呈現“中間大,兩頭小”特點;男性公務員在前意向階段為最多,68人,占男性總體的31.8%,比例呈現逐漸減少。在前意向階段和意向階段,男性的比例高于女性,在維持階段,男性的比例也高于女性。男女公務員在各個變化階段的比例明顯不同,女性近似正態分布,在準備階段達到最大,然后隨著階段推進,依次減少;而男性分布呈依次減少??梢钥闯雠远鄶堤幱谝庀螂A段和準備階段,男性則多處于前意向階段、意向階段和準備階段。在維持階段,男性的比例高于女性。由此可以得出,在體育鍛煉行為上,男性公務員處于前意向階段的比例比女性高;意向階段和行動階段男、女相當;準備階段女性高于男性,即女性處于想進行鍛煉階段;在維持階段男性高于女性,即男性處于進行鍛煉階段。
2.2公務員體育鍛煉行為變化階段自我效能與決策均衡分布
調查顯示公務員體育鍛煉行為不同階段的自我效能與決策均衡分布情況。在本次調查的404名公務員中自我效能與決策均衡平均數分布,處在前意向階段的自我效能是44.2;意向階段是54.7;準備階段是66.5;行動階段是67.1;維持階段是71.8。處在前意向階段的決策障礙與決策益處分別是52.7、45.2;意向階段分別是46.1、47.7;準備階段分別是42.4、52.5;行動階段分別是43.8、56.1;維持階段分別是39.6、66.3。公務員體育鍛煉行為自我效能在5個變化階段的分布呈現依次遞增趨勢,前意向階段的自我效能最低(44.2)維持階段的自我效能最高(71.8);決策障礙在5個變化階段的分布呈現依次遞減趨勢;決策益處在5個變化階段的分布呈現依次遞增趨勢,這一特征說明公務員在體育鍛煉行為的自信心上隨變化階段的推進而增強;在體育鍛煉行為的決策益處隨變化階段的推進而提高;在體育鍛煉行為的決策障礙隨變化階段的推進而減弱。
2.3公務員體育鍛煉行為變化階段與變化程序之間的相關性
對公務員的變化程序的下位因素進行了分析,可以得出我國公務員存在3個層面6個變化程序,分別是行為層面的自我釋放和互助關系,一個是內部因素,一個是外部因素;認知層面上的效果評估和社會釋放,同樣為一個是內部因素和一個是外部因素;在混合層面上的自我管理和意識控制,則屬于綜合的因素。鑒于本研究的需要對變化程序的6個因素重新進行了定義(見表1)。
在不同的階段,變化程序對變化階段的影響有很大的差異。變化程序對變化階段從一個階段向下一個階段的轉移在認知和行為的層面上有很大的差異。變化程序是影響變化階段變化的一個重要的內因,變化階段和變化程序的整合最終解釋了個體行為的改變。
變化程序的6個因素和變化階段的5個變化階段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在前意向階段,自我釋放與前意向階段的相關程度最強,相關系數為-0.487,其次是自我管理,為-0.367。在意向階段,自我管理與意向階段的相關程度最強,相關系數為0.371,其次是自我釋放,為0.352。在準備階段,自我釋放與準備階段的相關程度最強,相關系數為0.453,其次是自我管理和意識控制,分別為0.395和0.404。在行動階段,自我釋放與行動階段的相關程度最強,相關系數為0.439,其次是意識控制,相關系數為0.402。在維持階段,意識控制與維持階段相關程度最強,相關系數為0.584,其次是自我釋放,為0.473。自我釋放對5個變化階段的影響都非常強,自我管理對前3個階段的影響較強,意識控制對后3個階段的影響較強,互助關系對維持階段的影響較強,效果評估和社會釋放對5個階段的影響都不是很-強,但都對5個階段有一定的影響(見表2)。個體的鍛煉行為受變化程序影響的行為層面較強,在前兩個階段受混合層面(行為方面)的自我管理的影響,在前兩個階段受混合層面(認知方面)意識控制的影響;在準備階段,混合層面的兩個方面對該階段都有影響,這說明了在準備階段,個體處在一個矛盾和想維持平衡的階段。
根據變化程序對變化階段的相關的分析,主要影響前意向階段和意向階段的變化程序為自我釋放和自我管理;主要影響準備階段的變化程序為自我釋放、自我管理和意識控制;主要影響行動階段的變化程序為自我釋放和意識控制;主要影響維持階的變化程序為自我釋放、意識控制。研究中認知層面上的意識控制和自我管理對5個變化階段的影響均不強。在混合層面上的認知和行為兩個方面對變化階段的影響,這有待對變化程序和變化階段的關系進行橫向較深層次的深入研究。
3結論
根據調查對象404名公務員體育鍛煉行為的分析,可以得出,公務員體育鍛煉行為存在5個變化階段,有階段性的特點。與以往的研究結果相似,呈“中間大,兩頭小”特點,在準備階段的人數最多,向兩邊各個階段依次減少。有交叉重疊的情況。由此驗證本研究的假設,研究對象的鍛煉行為存在5個變化階段(前意向階段、意向階段、準備階段、行動階段、維持階段),且在準備階段男性人數最多,前意向階段女性人數最多,有交叉重疊情況。
在公務員體育鍛煉行為上,變化階段和變化程序有不同程度的相關。自我釋放因素與5個變化階段均存在高相關,自我管理因素與前3個變化階段存在高相關,意識控制因素與后3個變化階段存在高相關,在準備階段出現了影響因素重疊的情況。影響不同變化階段的變化程序的因素不同,相關程度不同。
參考文獻:
[1] Sonstroem R J. Psychological models[M]. Dishman R. Exercise. Adherence;Its impact on public health,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1988.
[2] Gorely T,Gordon S. An examination of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and exercise behavior in older adults[J].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1995,l7:312-324.
[3] Nigg C R,Courneya K S. Transtheoretical model:Examining adolescent exercise behavior[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1998,22:214-224.
[4] Rodgers W M,Courneya K S,Bayduza A L. Examination of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and exercise in 3 populations[J].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2001,25(1):33-41.
[5] Callaghan P,Eves F F. Applying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change to exercise in Young Chinese People British[J].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02(7):267-282.
[6] Cardinal B J,Tuominen K J,Rintala P. Cross cultural comparison of American and Finnish college student’s exercise behavior using transtheoretical model constructs[J]. Research of Exercise,2004,75(1):92-101.
1,培養體育興趣。①明確體育鍛煉的意義。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時間很少,思想上對體育鍛煉有所淡化。因此,我們應在課堂內外利用各種形式向學生宣傳體育鍛煉的意義,加強對學生終生體育思想的教育和培養。使廣大學生充分認識到體育的功能,充分體會到體育的魅力,充分意識到堅持體育鍛煉于國于民的意義和作用。同時,還需明白終身體育鍛煉不僅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個人生存與發展的需要。②每堂體育課力求做到趣味性、多樣性。體育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思想的主渠道,要按照學生身心特點采用各種手段把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如在耐力跑中??赡芡ㄟ^越野跑、變速跑、聽音樂伴奏跑等方法進行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教學任務。對不同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保證身體素質好的能“吃好”,身體素質差的能“吃飽”。③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教師應多與學生交流思想,縮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達到感情上的溝通,了解學生對體育的要求,及時改進教學方法。
2 狠抓班級體育鍛煉管理。班級體育鍛煉是以班級為單位分成若干小組,在班主任和體育老師的指導下,班干部和鍛煉小組長帶領下進行的體育活動。它在培養學生自學、自練、自評能力,提高體育意識,養成鍛煉習慣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組織措施上要做到領導分管落實、時間落實、內容落實、場地器材落實、學生干部落實、考勤檢查落實;在鍛煉內容上要做好與體育教學結合、與“標準”結合;在組織形式上要注意集中與分散結合、規定與自愿結合、班組與個人結合、鍛煉與比賽結合;在管理上要建立定期研究、制定計劃、匯報檢查驗收、總結評比獎勵等有關制度。
3 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節。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運動競賽,能吸引和滿足廣大學生的興趣愛好,有利于培養其運動能力與習慣。
二、培養自我鍛煉能力
如今在校學生自我鍛煉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他們今后走向社會從事體育鍛煉的質量。尤其是現在在校中小學學生,他們正處于終身體育的入門期,此時要注重提高他們自我鍛煉身體的能力。
1 培養預習能力。每節體育課結束前,教師要靠置下次課所授內容,要求大家進行學習和練習,把解決不掉的問題帶到課堂上,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和練習,從而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培養練習能力。只有不斷從事練習,才能形成熟練的動作技能和技巧。教師要根據以往學生掌握動作的程度和存在的不同問題,提出具體的要求,加強個別指導。注意精講多練,增強練習次數和練習密度,合理加大運動負荷,對發展身體實故的練習要反復進行,使學生熟練地掌握技術和技能,成為經常鍛煉身體的一種手段。
3 培養假期鍛煉身體的習慣。在假期中,體育教師應有計劃地安排學生進行鍛煉,把學生分成若干個鍛煉小組,教師可不定期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通過假期有計劃地鍛煉身體,不僅使學生們愉快度過假期,且增強了體質,學會了一些運動技術、技能和運動知識,為終身參加鍛煉奠定了基礎。
三、培養安全意識
體育鍛煉大部分時間都在室外進行,活動空間大,容易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并且中小學生年齡小,安全意識薄弱。因此,在體育教育教學中,要增強學生安全意識教育,以提高學生對意外事故的防范能力,培養學生體育鍛煉時重視安全的習慣。
1 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安全意識。課前教師要對課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加以分析,做到心中有數,注意防止發生傷害事故。運動量大小要適當,要因人制宜,要貫徹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準備活動應做充分,讓學生明白適宜而充分的準備活動對基本部分內容的學習可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內容和形式單調化、一般化、公式化。
2 結合體育常識與課堂常規,培養安全意識。室內和室外體育課都可以向學生進行安全常識教育。如:飯后不要劇烈運動;少年兒童鍛煉身體應注意什么?等等,在課堂常規教育中。通過舉出因違反課堂常規而受傷,發生傷害事故的典型事例,不厭其煩反復講,經常講。直到大家全都遵守為止,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1高中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重要性
終身體育意識主要是所受的體育教學以及進行的體育鍛煉。高中階段正是學生身體發育、思想成熟的關鍵時期,學生面對激烈的高考壓力,必須具有強有力的體魄。一方面,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幫助學生提升身體素質,還能舒緩身心;另一方面,終身體育意識的養成,學生在今后的成長過程中,能夠更加主動的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對今后身體健康大有裨益。
2目前高中體育教學中終身體育意識培養影響因素
目前,高中體育教學過程中,受到一定因素的影響,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培養效果不甚理想。主要體現在個學生人和教師兩個方面:
學生個人因素:在信息時代背景下,計算機網絡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高中生除了面對高壓力的文化課學習外,往往會選擇網絡游戲、手機等消磨課余時間,參與體育鍛煉也僅僅局限在體育課堂中。很多學生喜歡體育課,僅僅是由于對某一項運動感興趣,或籃球、或足球等。這種體育鍛煉的態度,導致學生很可能由于一些輕微的因素,包括天氣、心情等就放棄體育鍛煉。另外,很多高中生并沒有意識到終身體育鍛煉的重要性,長期這種思想影響下會逐漸放棄體育鍛煉,對自身身體也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教師因素:在高中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主要實施者。體育教師不僅需要具有良好的專業知識,還應該有恒心、有耐心,端正自己的態度去教育學生。然而,在目前實際教學中,體育教師往往沒能樹立良好的體育教學觀念,在體育課堂中不注重對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開展體育教學的方式也過于單一,導致學生逐漸失去了體育教學的興趣。
3高中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策略
3.1幫助學生養成自我鍛煉的習慣
一方面,教師應該從思想上提升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培養的重視,在傳統的體育教學基礎上,認識到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不斷的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潛意識里接受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另一方面,在高中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鼓勵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明白體育鍛煉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同時對學生在體育鍛煉中取得的成績給予肯定,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激情。同時,教師還應該幫助每一位學生制定明確的目標,讓學生保持高漲的體育鍛煉熱情。體育教師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教學方式,應該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給學生打成一片,提升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另外,教師應該為學生樹立良好的體育鍛煉榜樣。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的樹立在學生中的威信,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等。了解學生對體育鍛煉的真實想法,幫助學生解決在體育活動中面臨的困難等。作為體育教師,一定要具有飽滿的熱情,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等,因為很可能教師的言行舉止都能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在榜樣的力量下,學生的自我體育鍛煉意識更容易形成。
3.2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終身運動理念
為了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意識,教師自己首先應該樹立終身運動的理念,加強體育訓練,不斷的提升自我修養。一方面,應該加強自身終身體育鍛煉意識,加強對各種體育專業知識的學習,學習體育心理學等知識,為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給學生做出正確的動作示范,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同時還需要對學生的體育運動情況以及狀態進行觀察,根據具體的情況,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個性差異的存在,提升中整體的教學效果,幫助學生養成終身運動的觀念。
高中體育教學的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精神,幫助學生提升適應社會的能力。針對現階段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單純的鍛煉學生身體素質情況,還需要注重學生個人品德的培養,以學生興趣為引導目標,采取豐富的體育運動形式等,吸引學生的注意,讓更多的學生主動的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在體育鍛煉中展示自我,同時促進終身運動理念的形成。
3.3營造良好的體育課堂氛圍
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多年來,諸多教育工作者在科學的殿堂中不斷研究探索和改革。體育教育是科學領域中的一部分,同樣也在尋找改革的途徑。而現行體育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都存在著多方面的不足,需要進一步地研究和改革。其目的是提高教學質量、擴寬學生的知識領域、加強自我鍛煉意識、培養自我鍛煉能力。因此,如何培養學生自我鍛煉能力,就成了高校體育界以及體育教師進行體育改革的重要課題。[1]
一、強化大學生自我體育鍛煉意識
高校體育,是大學生在校期間接受體育教育自我完善的最后階――也是體育教學的最高層次,是大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的轉折點。因此,高校體育教師有責任讓大學生懂得具有自我體育鍛煉能力的重要性的。有資料顯示,我國中青年知識分子的死亡率是老年人死亡率的3倍;某高校在一次對4009名中青年教師健康普查中發現,75%以上的人患有頑疾。l99l年對我國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高級知識分子的抽樣調查材料顯示,60%以上的人患有疾病,且平均壽命為58.52歲,比同期全國人均壽命少10歲。北京中關村地區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在1994年竟下降到53.31。著名學者英年早逝現象屢見不鮮。高校體育工作應該通過這些實例,讓學生受到深刻教育,明確鍛煉目的,了解體育教育重要性、實效性和自我鍛煉的方法,從而進一步強化自我鍛煉的意識。
二、培養大學生自我鍛煉能力的方法
1.提高大學生的認識水平,加強運動素質教育
為切實改變大學生的體育鍛煉觀念,提高其認識水平,高校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大學教學特點和大學生的實際情況,講清大學體育教學的目的和任務,體育鍛煉與身體素質的關系,并結合實例講述體育鍛煉對增強體質的作用,使學生真正了解體育鍛煉的意義和價值。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講授體育的基本知識和鍛煉方法等,以激發學生的鍛煉熱情。
身體素質是大學生學習和掌握運動技術動作的基礎。身體素質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動作完成的好壞,也關系到他們對運動項目的學習興趣和信心。因此,為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每節課結束前教師都應要安排一些身體素質練習。
2.讓學生自己編排動作組合及輪流領做準備活動
自第一堂課開始,教師就應向學生說明,在體育課內教師會讓他們自己編排準備活動內容并輪流領做準備活動。這樣,學生就有了一定的思想準備,然后教師可以利用最初的幾節課,有計劃、有步驟地向學生介紹編排準備活動的原則、方法和要求,并提示其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觀摩教師編排的準備活動。為了豐富學生的活動內容,提高其學習興趣和活躍課堂氣氛,教師還可向學生介紹一些活潑有趣的游戲。學生們輪流編寫、領做準備活動的具體做法,根據教學內容同學們也可分成若干小組,并提前編好順序,輪到哪項內容的教學,就由負責編寫該內容準備活動的小組共同研究編寫準備活動計劃,并選派一人領做準備活動。開始時要求各組選派組織能力強、有魄力的同學帶頭,以增強其他同學的信心。編寫的準備活動計劃要提前交任課教師審定、修改后方能上課。學生領做準備活動后,教師要及時組織學生總結、評議,發現優點,指出不足,以提高其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學期末,教師可組織大家評選出編寫領做準備活動較好的小組或個人,并對其體育成績加分作為鼓勵,從而也調動了每個同學的積極性。
采取上述教學措施,可收到以下效果:一是學生在前面的學習過程中,集中注意力,勤于思考,并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積極地學習;二是讓學生編寫并領做準備活動,使其自己動腦動手、親自嘗試,開發了學生的智力,提高了他們的組織能力和自我鍛煉等能力;三是由學生領做準備活動,他們學習態度認真,興趣也會濃厚,在練習中還能識別和體會動作是否正確和實用,這無疑提高了同學們的觀察和分析能力。
3.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大學生認識和掌握技術動作的不同階段,適時地提出問題,啟發學生們進行積極思考,并把已掌握的知識和經驗運用到學習體育運動技術上去,從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排球雙手上手傳球的教學中, 教師通過講解示范,向學生提出傳球時的用力部位和用力順序、觸球點和擊球方向等關鍵點,然后通過同學們的實際練習進行回答。實踐證明學生們在觀察和聽講時十分認真,注意力很集中,在練習過程中也認真體會,很快就掌握了動作要領。有的同學還利用已掌握的技能去分析和研究動作。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歸納總結,并進一步啟發和引導學生進行練習。這一教學實踐,有效提高了學生們的觀察和分析等能力,也加快了他們掌握動作的進程。[2]
4.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教學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努力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教學,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分組練習,允許他們在練習過程中邊練邊議,甚至提出不同的見解。另外,有些動作可通過教師講解示范和學生實際練習并掌握基本的練習方法后,分組練習并允許他們根據動作要領和要求,自行選擇喜歡的練習方法。此后,還可由學生擔任裁判工作,組織教學比賽。
三、結束語
教師在體育教學中進行教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是培養大學生自我鍛煉能力的前提;教師在體育教學中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及新穎的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提高他們的興趣,讓他們明確自我鍛煉所帶來的益處和宗旨,是大學體育教育應不斷改進和完善的發展方向,也應作為一個合格的大學體育教師追求的目標。
一、初中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的陳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的運動興趣。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我校及其他一些學校體育教學的觀察,在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思想上都比較陳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完成教學內容,而忽視了以學生為主體,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我想學。這就要靠教師深入細致地觀察,了解學生,在設置教學內容過程中考慮到學生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因素,在全面了角學生的基礎上安排教學內容。通過對學生的調查表明,有90%以上的學生在體育學習方面比較被動,對教師的要求絕對服從。學生很少去分析除教師能傳授的練習方法外,還有沒有其他方法。這樣就只注重了體育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因此,限制了學生智能和創造力的發展,從而抑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影響了學生自我鍛煉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結果,造成了學生雖然上課練習很認真,課后都不知道如何進行自我鍛煉。
(二)學校對體育教學認識不夠,學生對體育鍛煉缺乏認識。由于片面追求升學率,偏遠鄉鎮中學體育課的課時不足,體育師資薄弱,體育設施極不完備,導致體育教學名存實亡,使得許多學生沒有打下好的體育鍛煉基礎,在某些人看來,體育課就是玩,浪費時間,鍛煉不鍛煉都一樣,文化課成績上去了就行。這種錯誤觀點又怎能使學生養成自我鍛煉習慣?在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同學怕臟怕累,認為鍛煉是自找苦吃。即使是有部分學生想通過鍛煉來增強自己的體質,由于缺乏鍛煉的手段和方法,因此就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從而使這部分學生喪失鍛煉的信心。所以,端正中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態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培養和提高中學生自我鍛煉的能力和方法
(一)明確學生目的,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人的行動是受思想支配的,正確的學習動機是調動學習積極性的基礎。為了改變學生的鍛煉觀念,提高其認識水平,在教學中要認真考慮學生的學習動機,并重視對學生的學習動機的引導,使其改正錯誤動機。這就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和體育知識教育。并根據當前的教育形式,初中體育教學特點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講清初中體育教學的目的和任務,體育鍛煉與身體素質、學習以及生活的關系,使學生真正了解體育鍛煉的意義和價值。另外,根據學生的水平,講述體育的基本知識和鍛煉方法,通過教師講解和反復練習,使學生懂得了體育運動的好處,體會到某項運動的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自我鍛煉的熱情。身體素質是中學生掌握技術的基礎,身體素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完成動作的質量,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提高。
(二)發揮中學生創造性,給學生一定的自主空間。在教學中,讓每一個學生自己編排課的準備活動,這樣他們就有了一定的思想準備。然后,利用最初的幾節課向學生講解創編準備活動的原則、方法和要求,并以老師編排準備活動為指導,并展開講座組織學生總結、評議,發揚優點指出不足,以提高他們的分析、創新能力,從而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教學效果將會明顯提高。
(三)啟發誘導,激勵教學是全面提高體育課教學質量的基本方法。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互動過程,提高教育成效,不僅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而且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教學過程,教師應根據學生認識和掌握技術動作不同階段,適時地提出問題,啟發學生進行積極思考并把已掌握的知識和經驗運用到學習體育運動技術上去,從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藍球雙手胸前傳、接球的教學中,通過教師的示范講解,向學生提出傳接球的用力部位和用力順序,手型等問題,然后通過學生的實際練習進行回答,結果發現他們在觀察和聽講時十分認真,注意力集中,在練習過程中認真體會,很快地掌握了動作要領。對所提出的問題回答大都很正確。在此基礎上,教師歸納總結,并進一步啟發、誘導組織學生進行練習,結果同學們很快掌握了動作。通過教學實踐,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加快了掌握的過程。
(四)結合教材,巧妙安排教學內容。傳統的體育課組織形式下分組輪換、分組不輪換,在教學過程中將這幾個內容有機的排列,依次進行練習,在練習過程,允許他們邊練邊議,甚至提出不同的見解。有些動作通過教師講解示范和學生實際練習并掌握基本練習方法后,可分組練習并允許他們根據動作要領和要求自行選擇練習的方法。然后,由學生組織教學比賽。
眾所周知,企業要向長遠發展必須以人為本,而二十一世紀人才的競爭中,最基本的競爭不是專業技能,交際能力的競爭,而是身體素質的競爭,有了過硬的身體素質才能適應這個壓力不斷增加的社會,我國茶葉類企業有很多種,本文調查了一些茶葉類企業,針對調查結果做了分析總結,希望能夠為了茶葉類企業更好更快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因此企業要重視職工體育鍛煉,不斷的改革規章制度,宣傳體育鍛煉的精神,推進企業全員工健身。
1茶葉企業員工體育鍛煉調查
1.1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的選取要本著能夠全面深刻反應研究課題,對象種類的多樣化為原則,多樣化就是指調查對象的群里有著不同的特點類型,以茶葉類企業為例不同類型、不同年齡、不同崗位等類型的人群,本文所選取的調查對象有內蒙古蒙佳糧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君成茶葉加工廠等幾家企業數百男女員工為調查對象,調查員工參加體育鍛煉的情況。
1.2調查方法
首先,查閱相關文獻,對于很多理論研究的課題來說我們通常采用參考文獻的方法作為研究方法的一直,文獻中回記錄了體育鍛煉的類型、體育鍛煉的優點、企業重視員工體育鍛煉的意義等這些內容都可以作為我們分析研究的參考意見,這對于我們研究茶葉類企業員工體育鍛煉有很重要的意義,希望能夠有助于企業的發展。其次,調查問卷的方法,本文對于幾家茶葉類企業男女采用了問卷調查的方法。最后,訪談調查法,通過對企業體育管理人員、以及領導進行訪談,進而了解企業體育鍛煉的真實情況。
1.3調查結果
通過對回收問卷的問題的分類總結得出幾類結果,平時愿意參加體育活動的茶葉類企業職工有27%,有時愿意參加體育活動的茶葉類企業職工25%,不愿意參加運動的占48%。總結參加體育運動的時間的結果,47%的員工愿意在早晚鍛煉,32%的員工愿意在周六日鍛煉,21%的人選擇在其他時間鍛煉,體育鍛煉時間長度調查,半個小時以內的占52%,30-50分鐘內的員工占33%,50min以上的員工占15%。企業員工愿意參加的體育項目,女職工喜歡相對輕柔的體育運動,例如打太極,男員工喜歡運動量較大的項目等,例如踢足球。以上就是調查的結果,下面來看看下文中的具體分析。
2分析茶葉企業員工體育鍛煉調查結果
2.1體育運動對于企業發展的影響
通過本調查可以直接或間接的分析出茶葉類企業員工的工作情況、業余生活情況、愛好情況、與同事交際情況,通過對這個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超過半數的員工認為體育鍛煉能夠提高身體素質進而提高工作能力,體育運動象征著企業朝氣蓬勃的活力,對企業有著深遠的意義。
2.2職工的身體情況
市場經濟下企業競爭增加,為了能夠在競爭中勝出,員工為了實現自我,都不斷的給自己增加壓力,然而長此以往的壓力下工作會使員工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進而導致員工出現疾病,尤其是從事維修、機床、電氣焊、設備裝配等企業員工,他們從事企業的一線工作,工作強度大,如果不經常鍛煉就會是他們產生職業病的幾率增加,給員工帶來痛苦,給企業帶來損失。
2.3影響職工參加體育運動的原因
通過調查結果顯示,有的企業員工愿意參加體育鍛煉,同時也有員工不愿意參加體育鍛煉,無論員工愿意參加體育鍛煉與否,都存在著其中的原因。喜歡體育運動的茶葉類企業員工,知道體育鍛煉對于自身的身體素質有著很大的幫助作用,另外就是習慣使然,有些員工參與體育鍛煉是一種習慣,這種習慣使其身心愉悅。對于不愿意參與體育鍛煉的企業員工來講,主要還是因為思想意識不到位,對體育鍛煉沒有深刻的認識,還有就是受到自身和外界諸多因素的印象無法進行體育鍛煉。
2.4職工參加體育運動的時間分析
從調查問卷結果顯示有近一半的員工在早晚參加體育鍛煉,這種時間安排是合理的,科學的鍛煉時間為晨練30min,晚飯散步一小時,周六日的鍛煉,往往做一些有強度的體育運動,增加自己的興趣愛好,和人際交往關系,時間一般控制在50min內,當然根據自己的體質而定。
3茶葉企業員工參加體育鍛煉遇到的問題
3.1自身方面的問題
在茶葉企業內部有很多員工沒有參加體育鍛煉是因為自身的原因導致的,有的員工是思想意識不到位,有的員工是收到自身各方面條件的約束,還有的員工是因為自身存在一定缺陷,總而言之,茶葉企業員工沒有參與體育鍛煉的自身因素有很多,通過調查顯示,企業員工沒有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員工思想意識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員工受到身體素質的限制。這兩方面因素是大部分員工沒有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原因。
3.2外部因素的問題
除了受到自身因素的影響,還有一部分企業員工沒有參與體育鍛煉活動是收到了外界因素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企業體育鍛煉基礎設施不完善、體育鍛煉項目種類不齊全、適合自身的體育項目較少等等。基于以上外界因素,導致企業內部員工的體育鍛煉活動較少,甚至沒有。綜合分析外界因素所導致的企業員工體育鍛煉活動較少,這些因素都是由企業所導致的,都可以通過企業自身來解決,因此,針對外界因素導致的員工體育鍛煉活動減少可以通過企業來解決,從而增加員工體育鍛煉的數量。
4如何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
4.1完善企業管理,增強職工鍛煉意識
在企業的管理工作中,要增加職工體育鍛煉管理機制,讓員工對體育鍛煉活動更加重視,從而在思想意識方面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對于企業管理機制的完善,可以增加體育獎勵機制來鼓勵企業員工進行體育鍛煉,同時還要定期進行企業內部員工之間的體育比賽,逐漸加強員工對體育鍛煉的重視程度,從思想意識上和行動上加強自身的體育鍛煉。另外,還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對企業內部員工進行體育鍛煉理念的灌輸,讓員工體會到,體育鍛煉是對自己的身體負責,對生命負責。
4.2完善體育項目種類,適和更多人群
在企業中,之所以有很多員工不愿意參加體育鍛煉是因為他們沒有找到適合自己和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從而使得企業員工的體育鍛煉活動減少,甚至不參加任何體育鍛煉。為了改善和解決這一現象,茶葉企業應該在企業內部完善體育項目的種類,通過對企業員工興趣愛好的調查,增設一些體育鍛煉項目的種類,使員工找到適合自己的體育鍛煉項目,從而逐步加強體育鍛煉,同時,體育鍛煉項目種類的增加,還使得員工對自己沒有接觸的體育鍛煉項目產生好奇心,從而進行體育鍛煉項目的嘗試,進行增強體育鍛煉。
4.3完善體育基礎設施,為體育鍛煉打好基礎
完善的體育基礎設施是進行體育鍛煉的基礎,只有體育基礎設施的齊全才能體現出企業對員工體育鍛煉的重視,從而使得員工的體育鍛煉增加。目前,很多的企業雖然也在呼吁內部員工加強體育鍛煉,但是,企業對于體育鍛煉的基礎設施管理工作不到位,有的企業只是將設施置辦,在員工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中,沒有對體育鍛煉設施進行維護,導致使用時間一長,很多的體育基礎設施都有所損壞,影響員工的體育鍛煉活動,針對這種現象,企業要不斷完善體育基礎設施,為企業內部員工的體育鍛煉打下良好的基礎。4.4關心員工身體素質,定期為員工體檢體育鍛煉的目的是為了讓職工有一個良好的身體狀況,而體檢能夠對自己身體的狀況做出全面的檢查,讓員工正確認識體育運動,定期體檢也是企業的一項福利待遇,保障員工的身體健康,讓員工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身體素質情況,使其意識到體育鍛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外組織員工定期體檢,及時發現疾病,盡早治療,員工自己進行體育鍛煉前后進行對比,通過醫學數據來向員工展現體育鍛煉給自身的身體素質帶來的好處,從而使企業員工開始重視體育鍛煉,制定好鍛煉的計劃,堅持體育鍛煉,增強體育素養,了解體育精神。
4.5針對員工的特點,增設不同的體育鍛煉項目
在企業內部,由于員工人數較多,每個人的身體素質和個人愛好的也不盡相同,企業應該根據調查結果充分考慮企業員工的性別、年齡、身體素質等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增加體育鍛煉項目,慢慢培養員工體育運動的興趣,同時員工也較容易對針對自身而設置的體育鍛煉項目產生興趣,然后通過日積月累,達到增強體育鍛煉的目的。另外,針對企業員工的特點而設定不同類型的體育鍛煉項目還能是體育鍛煉的基礎設施得到保護,延長使用壽命,為員工的體育鍛煉添磚加瓦。結束語綜上所述,通過對茶葉企業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位的員工進行體育鍛煉情況的調查顯示,有將近一半以上的員工沒有參加體育鍛煉項目,而參加體育鍛煉項目的員工在平時的體育鍛煉活動也較少,本文分析了茶葉企業員工在體育鍛煉活動中的影響因素,并結合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響,從企業出發,并結合員工本身進行了一系列的改善措施,旨在加強茶葉企業員工的體育鍛煉活動,增強員工身體素質,提高勞動效率。
作者:關璐 單位: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體育教學部
參考文獻:
[1]馬莉芳.高新企業職工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以寧波高新區為例[J].浙江體育科學,2010(7):45-4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