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4 17:12:5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康復護理方法特點,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 R248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2(b)-087-02
瘥,病也;瘥后,泛指病愈后恢復期。瘥后如調攝不當,極易引起復發。《傷寒論》中所謂的食復和勞復,就是由于調護不當而引起的疾病復發。因此,對于疾病初愈的患者,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如何注意生活起居和正確調理飲食,重視其臟腑功能的恢復和情志調護,配合康復訓練,使疾病不再復發,達到康復的目的。
1中醫康復護理原則
1.1 養生護理原則
養生護理要遵循“形神兼養”的原則,中醫養神采用養形調神,以動靜結合,動中求靜,來調和瘥后機體陰陽氣血的運行,促進身體康復。在實施中,把調攝精神與因人、因地、因時制宜的中醫護理原則相結合,制定出康復護理計劃。
1.2綜合護理原則
綜合護理原則主要是針對瘥后不同的證候進行綜合施護,遵循急則護標、緩則護本的原則,根據輕重、緩急、病程長短等不同情況,制定康復護理計劃。
1.3整體護理原則
整體護理原則是以中醫基礎理論中的整體觀念為基礎,對康復對象進行身心全面的護理。
1.3.1順應四時氣候變化護理:中醫學認為,人與自然是統一的整體,瘥后康復護理必須順應四時氣候變化的自然規律,給予患者適當的護理。
1.3.2適應社會環境護理:中醫學認為,人與社會是統一的整體,護士應對瘥后康復對象的社會環境各方面因素有所了解,以便進行有的放矢的情志護理。
1.3.3注重身、心全方面護理: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對瘥后患者進行康復護理時,不僅要仔細觀察患者的五官、形體、舌脈等外在變化,以了解和判斷臟腑的功能變化,而且要注意觀察患者的情志變化,以擬定出相應的康復護理措施。
1.4 因人、因證、因病程護理原則
1.4.1因人施護:護理時要根據瘥后患者的身體素質、行為習慣、病情輕重、殘疾程度、文化水平、經濟條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康復護理措施。
1.4.2因證施護:根據瘥后康復對象所患病證的不同,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
1.4.3 因病程施護:主要是指康復對象在瘥后的不同時期,應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以適應不同階段的護理要求。
2中醫康復護理的辨證施護
辨證施護是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中醫康復學常用的辨證方法是在八綱辨證的基礎上,采用氣血津液辨證和臟腑辨證的方法,以確定證候。根據康復護理對象、康復目的制定康復護理措施及施護內容進行辨證施護。
2.1老年病證
2.1.1 康復目的:恢復老年人腦力功能。
2.1.2 康復措施:飲食療法、心理療法、作業療法。
2.1.3 施護內容:飲食護理、情志護理。
2.2 殘疾病證
2.2.1 康復目的:減輕癥狀、恢復功能。
2.2.2 康復措施:功能訓練、情志心理療法。
2.2.3 施護內容:指導功能訓練、情志護理。
2.3精神病癥
2.3.1 康復目的:恢復心神功能。
2.3.2 康復措施:娛樂療法、體育療法、情志心理療法。
2.3.3 施護內容:指導娛樂療法、體育療法、情志護理。
2.4慢性病證
2.4.1 康復目的:恢復臟腑功能。
2.4.2 康復措施:飲食療法、氣功、針灸、中藥治療。
2.4.3 施護內容:指導氣功、飲食護理、服藥護理[1]。
3中醫的傳統康復護理方法
傳統康復護理的方法,除遵循一般住院患者的常規護理方法之外,還應在起居護理、飲食護理、心理護理以及運動護理方面突出康復期護理特點。
3.1起居護理
起居護理主要是指患者在恢復期的生活環境和日常生活,必須保持安靜整潔,養成良好的、有規律的生活習慣,使患者心情舒暢,安心養病。
3.2飲食護理
中醫飲食康復護理的原則是以食代藥,食藥并重,強調以合理的飲食調養配合疾病的治療,促進瘥后機體早日康復。
3.3心理康復護理
心理康復護理是通過治神、調神、護神、醫心等治療與護理手段,針對不同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的心理教育以及心理訓練的一種方法。
3.4運動康復護理法
運動康復護理法是對康復患者的行走、活動的護理,應按照康復治療的規程進行。要合理安排休息與運動,掌握動靜結合的原則,做適當的運動健身,對康復功能訓練進行指導與護理[2]。
4康復功能訓練護理
4.1根據病證訓練護理
對康復患者的功能訓練,要根據病證或傷殘情況選擇不同的訓練方法,護士要指導和配合功能訓練,使患者盡快能夠生活自理,獲得勞動的能力,走向社會,走向生活。
4.2生活能力訓練護理
為了使傷殘人員盡快獨立生活和工作,在康復期就應進行生活能力的訓練,如起床、穿衣、洗臉、漱口、吃飯、解大小便等。
在對瘥后患者進行康復護理中,筆者運用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施護理論,配合傳統的康復訓練和養生方法,以減輕疾病損傷帶來的后果;使瘥后機體功能和精神情志盡量恢復到患病前的健康狀態,并防止疾病再次復發;使瘥后患者能夠重新回到社會生活中去。
[參考文獻]
[1]付艷濤. 實用中西醫護理學[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16.
[2]劉茂祥.神經內科常見病的中西醫診療[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04:189-198.
一般資料: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經入院確診治療后,實施冠心病康復護理的患者。觀察組患者60例,年齡36~81歲,男38例,女22例;其中心絞痛32例,心肌梗死后21例,無癥狀心肌缺血7例。對照組60例為同期住院后未能實施康復護理患者。經隨機抽查問卷收集資料,兩組基本資料與住院治療方式無顯著性差異。
實施冠心病患者康復護理措施:冠心病的康復治療與護理;康復訓練與護理;心理治療的康復護理;飲食的康復護理;健康教育。
生活質量等級劃分:將生活質量分為3個方面12個小項,具體內容:①疾病對社會活動的影響:社會適應、社會支持、工作情況、娛樂活動;②日常生活能力:睡眠與休息、生活自理、家務處理、日常活動;③精神狀態:心理狀態、脾氣性格、抑郁或焦慮障礙,記憶力、注意力。達到其中9~12項正常為好,5~8項正常為中,4項以下正常為差。
對冠心病基本知識了解程度的判斷:根據患者對飲食、高血脂、吸煙、糖尿病、高尿酸血癥、過重、高血壓、遺傳、缺乏運動、情緒變化、服藥知識等方面的情況,掌握9~12項為基本了解,5~8項為部分了解,4項以下為了解甚少。
結 果
經過對60例冠心病患者實施康復護理,使患者增強了配合治療的信心和重新生活的勇氣,心臟功能得到改善,再次心肌梗死和心臟驟停的發生減少,使患者掌握并配合了規范的冠心病康復護理,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討 論
冠心病康復護理的概念及內容:康復護理是指在康復過程中,根據總的康復醫療計劃,圍繞全面康復目標,在發病初期緊密配合康復醫師進行完整的康復護理工作,包括一般基礎護理和各種專業護理技術。冠心病患者康復護理的目標是改善心臟功能,減少再次心肌梗死和心臟驟停的發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體內容包括控制危險因素、增加患者相關知識、減少心理焦慮和抑郁,進行醫院、家庭和社區3個階段的康復治療,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康復護理的具體措施:康復護理措施以醫療康復訓練為主,針對各種易患因素實施康復教育、飲食調理、高壓氧、體外反搏及必要的藥物治療等綜合性措施,針對不同的個體實施心理護理,并且對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加以控制。
冠心病的康復治療與護理:冠心病康復治療過程一般分為3個階段[1],即住院階段、家庭自行康復階段、返院復評階段。住院早期的康復治療,常在監護病房進行,其主要內容包括早期活動、個人生活(如洗臉)、床上進餐、床邊大小便、簡單的上下肢被動和主動練習等。對急性心肌梗死無并發癥患者進行早期的康復護理,可使平均住院時間由傳統治療護理的48天下降至20天。家庭自行康復階段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主要針對出院早期患者,在家自行康復鍛練60~90天,通過隨訪進行指導;另一部分是出院后持續康復鍛練6~9個月,主要目的是使患者在生活方式改變后逐步恢復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護士應根據每位患者病情及個人特點制定家庭康復護理措施,幫助他們合理安排生活日程及合適的運動程序。返院復評階段,主要進行康復指標評價,根據每位患者的恢復情況及時修正運動處方,繼續康復治療,還可讓患者在康復中心接受為期8~12周的運動治療,如二階梯負荷康復治療方法。階段護理人員的主要任務是記錄患者康復治療的具體執行情況,評價并提高康復效果,幫助患者修訂運動方案,教會患者自我健康維護的方法等。
康復訓練與護理:康復訓練的內容包括有氧訓練、力量訓練、呼吸訓練、室內外步行訓練、柔韌性訓練、作業訓練、醫療體操、氣功等[2~3]。急性心肌梗死經救治生存的運動訓練可增加轉患者的體力活動量,改善精神及社會功能、減輕癥狀、促進康復,并能降低由于再次栓塞所致繼發死亡的危險性。
心理治療的康復護理:冠心病患者的行為特點是動機強烈、爭強好勝、時間緊迫感強,常表現為不耐煩。逢錦波等在研究中大致將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狀態分為兩類:①緊張型:患者表現為恐懼心理、焦慮不安、情緒急躁、精神高度緊張;②松弛型:多見于對疾病缺乏認識而較年輕者,患者表現為無所謂,不在乎的心理,甚至否認或縮小自己的病態感覺或體驗。對于前者,在安慰、鼓勵的同時向患者強調大多數情況下冠心病是可以控制的,以使患者得到心理支持;對于松弛型患者的教育提高警惕,重視預防和治療,指導、加速患者角色的適應[4]。
飲食的康復護理:臨床上對冠心病患者的飲食堅持以低鹽、低脂為原則,心功能差的患者飲食中攝入食鹽量≤2g/日,禁食咸菜、油條、醬等含鹽多的食物,護士應該從感觀上增加患者的食欲,如將各種顏色的蔬菜搭配或菜中加少許香油,讓患者逐漸適應,并告知患者攝鹽過多會加重心臟和腎臟的負擔,由于攝鹽過多導致患者的飲水,加重代謝負擔,大量水潴留易引起水腫,不利于疾病的康復,對于心力衰竭的患者,脂肪攝入不應超過3g/日,攝入脂肪過多可加重動脈粥樣硬化。
健康教育: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已成為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對冠心病患者進行治療的同時,如何傳授預防保健知識,教會患者正確的康復訓練以及日常生活飲食、休息等注意事項,是護理工作應重視的問題。護士向患者實施健康教育時,提供的知識應包括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心絞痛發作處理服用藥物的注意事項及不良反應。駱柳麗[5]提出了3種教育方法:①計劃性教育:護士按典型的教育制定教育方案,有計劃地對患者實施宣教,這種方式適用住院時間較長者;②針對性教育:即針對患者的某種心態,護士給予有效指導,這是多數患者較為喜歡的方法;③問答式教育:即護士積累一些科普資料事理成冊,讓患者閱讀并提出問題,由護士給予解答,這是文化層次較高患者比較適宜的方法。
冠心病患者的康復護理是目前心臟病護理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從理論到實踐要求護理具備豐富的冠心病學、心理學、健康教育學等知識;通過本研究觀察發現,對冠心病患者實施積極有效的康復護理以后,極大地增強了患者的信心和勇氣,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同時,經過規范合理的康復護理后,也減少了冠心病患者再次住院次數及嚴重并發癥的發生,具有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蔡曉蓮,廖建梅.中老年冠心病患者整體康復護理效果分析[J].現代康復,2001,5(9):129.
2 梁英怡.冠心病的社區康復[J].中華中西醫雜志,2003,4(12):35-36.
【摘 要】中醫博大精深,中藥出神入化,是國之瑰寶,佑我華夏,拯黎民于水火,解生命于倒懸;中藥及中醫手法能疏通人體的經絡除卻淤阻,使人體氣血通暢;能調和陰陽使人體損害的機體向正常功能狀態轉化。因此,中醫對康復護理工作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和加強作用。本文將從從中醫角度對老年人的康復護理進行簡單的探討。
關鍵詞 中醫; 康復; 辯證; 護理
1 老年康復護理的意義所在
康復護理可解除患者的病苦、疑慮,增強戰勝疾病的勇氣。使老年患者的情緒得以調節,陶冶其情操,淬煉其意志。康復護理工作可為患者創造優美、靜謐的頤養環境以及潔凈、溫馨的護理空間。文化、體育等娛樂活動,鍛煉身體,頤養精神。
通過中醫中藥、以及改善膳食營養、等人性化康復手段使老人的心理狀態達到最佳狀態,減少患者因疾病或者殘疾所造成的心身痛苦,對生命的后階段提供科學化、人性化、系統化的護理和人文關懷。提升康復護理效果,進一步提升老人的生活品質、生命質量。
2 中醫對老年人的康復護理優勢所在
2.1 中醫治未病的康復護理理念
中醫康復護理;是指用中醫的理論與方法以及中醫治療康復的各種手段,改善老人患者的生理功能障礙,提高老人患者的生活品質、生活質量,促其早日回歸家庭盡享天倫之樂、人倫之樂。
祖國醫學講究“治未病”的康復預防理論,提倡“未病先防”與“已病防變”。
在對老年患者的康復護理中實行“未病先防”即防止可能出現的疾病或者生理功能障礙的出現,又實行“已病防變”,對已患有的疾病做出相應的治療,防止疾病的繼續發展。通過中醫的康復診斷、與康復護理治療,嚴防老年患者病殘向更嚴重階段發展。
2.2 中醫提倡的“雜合以治”康復治療護理原則
“雜合以治”其實就是綜合治療原則。就是根據病情隨機應變,不同的病證,采用不同的綜合治療的原則。倡導標本兼治、動靜結合、醫療和自療并舉治療法則。祖國醫學創造性提出了許多康復療法。更是強調護理調養。提倡“瘥后調攝,防其復發”譬如:肢體功能恢復訓練、氣功療法、自然療養、物理、情志、娛樂康復療法及傳統的針灸、按摩、飲食、藥物等方法康復護理。特別,是中醫傳統手法針灸、按摩可以通經活絡、調和陰陽、扶正祛邪,提高人體的免疫力。
2.3 中醫整體康復護理原則
整體觀念,是祖國醫學理論強調“天人合一”,把人體和自然、五臟和六腑等看作一個整體去對待。強調“天人相應”即天人整體觀。認為:“天”即自然,天、地、人本源一氣。上古醫書《黃帝內經》上說: “本氣,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氣之變化者,人事也。”大概意思是,天、地、人三者是氣,處在不同領域的表現,是能夠認識和把握的。人與自然休戚相關皆是一氣的不同表現形式。五臟" 生命器官" 之間相互平衡、協調以保證人體生理功能的正常運行。五臟健全才能抵抗疾病抗擊外界“六”的侵蝕。中醫強調整體康復和辯證康復相結合。因疾病或事故導致的身體功能障礙大多是局部性的障礙。但,中醫康復療法把部分功能障礙從整體考量,用全面康復措施來達到康復治療的目的。康復護理則采用順其自然、循序漸進的方法。
3 中醫康復護理的辨證法。
中醫康復護理通常因人而異、因證而異。祖國傳統醫學認為,每個人體是一個整體,康復治療要辨證論治,因人而異,不同人、體質不同患病表現出的特點、癥狀、體征也不相同。康復護理時可依據患者氣血陰陽的綜合調治護理。如老人往往氣血不足,元氣衰退,五臟虧損,陰陽皆虛,抗病力弱自身調節適應外界環境能力都差,易患病。老人病證應以預防為主,對其康復護理時,應養生、調攝,固本為要,以防為主。病好后,當調養身心為主,促使其臟腑功能快速恢復。對慢性疑難病證的康復護理因病機復雜,身心具損,正氣不足,遷延良久,僅靠藥物治療,難于奏效。可通過康復護理調節人體正氣,提高人體防衛能力修復病理性損傷,起到康復的效果
4 康復護理的方式
4.1 康復護理中的飲食調護
脾胃乃后天之本,能生化人體的氣血津液,老年患者脾胃虛,水谷之精微難于化生為氣血。導致心失所養,腦部供血不足嚴重時,會導致腦卒中病情發生。對這種患病的老人康護理。可依據患者老人的不同的證候,給予不同的食療護理。在腦卒中患病的恢復期,在飲食上,可安排補益氣血、頤養肝腎的食物。中醫康復護理的飲食調護,不但可以補益身心,還可以幫助縮短康復護理的療程。
4.2 康復護理中的情志護理
情志護理在康復治療神殘的疾病作用突出。特別在對老人的康復護理時態度要誠懇,護理技術要熟練,與患者建立友好關系,消弭患者恐懼、緊張等不良情緒。始終讓患者保持有樂觀、積極向上的良好情緒,促進疾病的康復。
4.3 中醫康復護理擇時而行
中醫康復護理強調擇時而行。就是依據四時變化,因時調護。依季節、氣候特點不同,確定治療、用藥方案,護理時,要因時制宜的制定康復護理方案。如中醫采取的扶正法,一般對各種虛證。
對邪實為主的疾病,可采取祛邪法。
因此,因時、因地制宜,依據患病老人年齡、性別、體質及發病季節、所在環境不同應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
5 結語
康復護理目的是治療疾病、恢復人體失去的生理功能。隨著,醫學的快速發展和進步,人體疾病絕大部分可用生物醫學模使患者軀體得以康復。而中醫針灸、拔罐、刮痧、按摩等可扶正祛邪、平衡陰陽。使人體陰平陽秘、邪不可干。在康復護理中有中醫的介入,維護了老年患者的人性尊嚴,是人性化康復護理的體現。
參考文獻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7.084
Analysis of intervention effect b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SHI Yan. Jinan City National Hospital, Jinan 25001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intervention effect b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100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s study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drug therapy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treatment and nursing measures in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ison was made on nursing satisfaction, quality of lif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pulmonary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higher total satisfaction (98%) than the control group (80%),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Conventional nursing; Quality of life; Pulmonary function indexes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疾病, 中老年人是此病的高發人群, 患者臨床伴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以及呼吸障礙等表現, 且并發率和死亡率較高,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另外, 此病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 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易出現肺功能進行性減退的問題, 增加了治療難度, 給患者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負擔[2]。有文獻指出[3], 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行有效護理干預, 可以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 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就本院收治住院治療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為實驗對象, 并進行分組干預, 詳細熱菀約敖峁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月~2016年3月收治住院治療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中男59例, 女41例;年齡52~76歲, 平均年齡63.0歲;住院時間
1. 2 方法 參照組行抗感染、平喘、化痰等常規治療以及護理干預。實驗組在參照組治療以及護理干預的基礎上加行康復護理干預, 具體如下:①健康教育。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疾病相關知識宣教, 告知患者及家屬疾病發生的原因以及相關治療方法、需要注意的事項等, 提高患者治療的配合度。②心理護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病情反復、疾病緩解困難等特點, 所以患者長期治療中產生的焦慮、抑郁情緒明顯。護理人員要與患者進行溝通, 了解患者不良情緒發生的原因, 并進行心理疏導, 建立患者治療的信心。③飲食護理。患者生病期間食欲不佳, 另外存在因呼吸功能障礙導致能量消耗過大的情況, 所以患者生活質量較差, 增加了呼吸衰竭發生的幾率。護理人員需要綜合患者的身體情況, 制定易消化以及清淡的食譜, 維持患者營養狀態。④呼吸康復鍛煉。對患者實施呼吸操鍛煉, 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的呼吸肌肌力以及耐力, 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呼吸肌活動能力。另外, 根據患者的身體情況為患者安排步行、太極以及氣功等運動鍛煉, 提高患者的肺活量, 幫助患者早日恢復健康[5]。
1. 3 觀察指標 患者入院后行肺功能FEV1、FEV1/FCV、SF-36評定, 于治療15 d后再次進行復查。并對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 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以及不滿意三個等級[6], 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滿意度對比 實驗組患者非常滿意32例, 滿意17例,
不滿意1例, 總滿意度為98%(49/50);參照組患者非常滿意20例, 滿意20例, 不滿意10例, 總滿意度為80%(40/50)。實驗組患者總滿意度高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8.2737, P
2. 2 兩組肺功能變化情況對比 實驗組患者治療前FEV1為(1.05±0.40)L, FEV1/FCV為(53.5±13.0)%;治療后FEV1為(1.68±1.40)L, FEV1/FCV為(78.5±10.0)%。參照組患者治療前FEV1為(1.00±0.50)L, FEV1/FCV為(54.0±11.5)%;治療后FEV1為(1.60±1.00)L, FEV1/FCV為(69.5±9.5)%。實驗組患者治療前后FEV1、FEV1/FCV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3.0595、10.7783, P
2. 3 兩組生活質量對比 實驗組治療前SF-36評分為(68.4± 4.5)分, 治療后為(103.2±14.0)分;參照組SF-36評分治療前為(67.8±5.5)分, 治療后為(86.8±13.5)分。治療前兩組SF-36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5970, P>0.05);治療后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5.9626, P
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反復發作、病程緩慢、發病率高、并發癥多等特點, 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還極大的損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7-10]。康復護理干預的實施可以對疾病的急性發作進行預防, 并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11-13]。本文選擇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為實驗研究對象, 并進行分組研究。結果顯示, 實驗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度為98%, 參照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度為8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行康復護理干預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亞勤, 鄭彩娥.應用綜合康復護理措施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中華護理雜志, 2012, 47(1):25-27.
[2] 袁佳靜, 張曉梅.康復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動脈血氣和呼吸功能的影響.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2, 28(22):30-31.
[3] 朱明蘭, 崔偉, 伍彩紅, 等.多學科合作團隊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全程康復護理過程中的作用研究.中國全科醫學, 2013, 16(24):2896-2900.
[4] 季惠娟, 陳巧蘭, 湯冬香, 等.綜合康復護理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響.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3, 17(8): 40-42.
[5] 張海燕.綜合康復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干預效果及影響因素.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2, 31(10):1802-1805.
[6] 孫秀玲, 董書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的康復護理干預及效果分析. 中國當代醫藥, 2012. 19(30):147-149.
[7] 阮海燕. 康復護理干預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療依從性和肺功能的影響. 中國基層醫藥, 2011, 18(21):3012-3013.
[8] 戴燕靈. 慢性阻塞性肺病綜合護理干預效果分析. 大家健康旬刊, 2014(1):398-399.
[9] 石玉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復護理干預臨床觀察.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7(2):142-143.
[10] 吳相慰. 康復護理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緩解期的干預作用. 內科, 2008, 3(5):807-809.
[11] 陳虹.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綜合護理干預效果評價. 海南醫學, 2013, 24(20):3113-3115.
[12] 黃素芳. 社區康復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響分析.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12, 18(22):3368-3370.
[13] 潘玉嫦, 蔡艷鈴, 黃玉娥,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肺功能康復的護理干預.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2, 9(14):49-50.
[14] 周連香. 護理干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緩解期的應用研究分析. 按摩與康復醫學, 2012, 3(7):154.
[15] 陸靜, 尹成, 張欣. 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的影響分析. 轉化醫學電子雜志, 2016, 3(11):83-84.
[16] 徐珍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應用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研究. 基層醫學論壇, 2015(S1):99-100.
[17] 魏秀. 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在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作用分析. 今日健康, 2015(12):318.
[18] 舒序瓊.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復護理干預. 中國衛生產業, 2011(4):19.
擠壓傷殘留足下垂是臨床上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患者受到長時間擠壓,即使得到有效的治療后,肢體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覺運動障礙[1]。因此,本文重點探討了擠壓傷殘留足下垂的綜合康復護理效果,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33例擠壓傷殘留足下垂患者為研究對象,20例為男性,13例為女性,年齡6~52歲,平均年齡為(28.3±8.4)歲,受擠壓時間13~36h,平均受擠壓時間為(24.6±6.2)歲,其中單側足下垂21例,雙側足下垂12例,8例合并跟腱輕度攣縮;5例為開放性擠壓傷,28例為閉合性擠壓傷。
1.2方法
1.2.1心理護理 由于交通事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再加上患者長時間受到擠壓,心理曾受到巨大的壓力,對治療效果造成嚴重影響。護理人員一定要充分認識到心理護理的重要性,并且根據患者的心理特點、年齡特征和興趣愛好,制定針對性心理護理措施,緩解患者緊張、壓抑的情緒,使患者能夠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
1.2.2運動療法 治療期間,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制定針對性康復訓練計劃,同時,護理人員還要幫助患者進行被動運動,指導患者伸直足趾,對患肢部位進行按摩,促進血液循環,每次訓練的時間控制在20~30min左右,2次/d,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逐漸加大運動量。
1.2.3物理療法 由于患者的病情存在著個體差異性,所以治療和護理方法也明顯不同。運用超聲波療法對非手術患者進行治療,選擇明顯的Tinel部位對患者進行物理治療,治療的時間控制在30min/次左右,2次/d。
1.2.4手法康復護理 手法康復護理是綜合康復護理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患者康復的一個關鍵環節。由經過專業培訓的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手法康復護理,即通過揉、針灸、拿捏、滾、揉波以及擦等針刺穴位推拿手法對患側部位進行康復治療,使局部軟組織放松,然后運用關節松動術對腳趾和踝關節進行活動,治療時間控制在30~40min/次,2次/d。
1.2.5踝足矯形器 所有患者在康復治療期間,均需要佩戴踝足矯形器,使踝足維持功能位置,并且指導患者正確運用踝足矯形器,練習正常行走步態,促進踝部功能恢復。
1.3療效判定標準 通常情況下,運用Marylad足部評分標準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價,總分為100分,其中90~100分為優,70~89分為良,50~70分為可,
1.4統計學分析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組間數據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治療前后Marylad足部評分結果對比 所有患者的踝及腳趾伸背功能改善明顯,恢復正常行走功能,并且治療后的Marylad足部評分明顯優于治療前,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
2.2治療10個月和20個月后優良率對比 隨訪10~20個月,20個月后,患者的治療優良率明顯高于治療10個月后,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在重大交通事故中,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患者遭受重物長時間壓迫,并且無法及時處理受傷肢體,所以即使治療后,患者依然存在明顯的感覺運動功能障礙。臨床上在對擠壓傷殘留足下垂患者進行治療時,護理作為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并且綜合康復護理是比較有效的一種方法。針灸作為綜合康復護理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能夠疏通瘀阻的經絡,使血液保持流通。超聲波和超短波療法可以使瘢痕組織軟化,使局部血液循環增加,促進肢體功能恢復[3]。同時,中醫的擦、揉、拿捏、滾以及揉撥等手法可以使局部血液循環得到明顯改善,使經筋粘連剝離,使肌肉痙攣或者緊張得到緩解,并且與關節松動術相結合,可以明顯提高腳趾和踝關節的活動功能。在綜合康復護理中,足底筋膜牽張訓練、關節活動度訓練、綜合訓練以及肌力訓練等是比較有效的康復方法,通過專業護師的指導,能夠使患者的足部功能得到明顯改善[4]。同時,在肢體康復訓練的基礎上,再給予患者心理護理,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從而確保治療的順利進行[5]。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的踝及腳趾伸背功能改善明顯,并且治療優良率高,護理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臨床上在治療擠壓傷殘留足下垂時,再給予綜合康復護理,不僅可以提高治療效果,還能改善患者的預后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沙鑫,雷中杰,付平,等.地震擠壓傷后多系統損害的早期康復治療介入1例報告[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1,26(3):281-283.
[2]楚海波,和瑞欣,郭銳,等.踝足矯形器及針灸對偏癱患者足內翻、足下垂步行能力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21(13):57.
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 1月三年時間共收入骨折病人793例。其中股骨頸骨折200例,肋骨骨折162例,上肢骨折170例,下肢骨折174例,單純性胸腰椎壓縮性骨87例。病人因車禍占住院人數的70%,年齡以中老年人偏多,住院時間平均23天。針對骨折病人,我科的康復護理主要采取如下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把患者的功能預后及患者、家屬的滿意度作為重要的指標,取得了病人的滿意和信任,收到了良好的護理效果。
1 更新觀念
實施康復護理的前提是轉化觀念,這不僅要求護理人員要及時更新觀念,從單純的治療護理延伸到預防、康復和保健綜合型的護理,同時護理人員也要強化患者和家屬的康復、護理意識,使其認識到康復護理是一項經濟的康復途徑,以此調動患者及其家屬的參與積極性。與此同時,要求全面提高康復護理人員的素質。新時期下,為適應醫學模式的轉變,培養德才兼備的康復專業人才,并努力提高護理人員素質是提高護理質量的核心。所以,護理人員不僅要接受系統、完善的理論基礎教育,還應具有多元化的知識結構,包括康復醫學知識和邊緣學科的知識,如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等,了解國內外康復醫學的新進展、提高護理科研水平,并定期選派護理業務骨干到國內外知名醫院進修學習、參觀培訓,以此提高自身的康復護理水平。
2 心理護理
對病人加強有關康復知識的教育和宣傳,使患者能夠正確認識并能夠科學的評估自己傷殘程度,使事故造成的心理障礙逐步減輕或消除,打消患者顧慮,增加康復信心,幫助患者及早樹立實事求是的生活目標。及時肯定病人在功能鍛煉中每一細微的進步成績,使病人對護理工作表示信任,為以后的協助鍛煉打下基礎。
3 做好患者家屬的指導
大多數骨科患者生活自理存在障礙,心理負擔較重,在此情況下,家屬的陪伴與支持顯得尤為重要。護理人員在做病人心理護理工作的同時,也要重視對病人家屬的心理指導,鼓勵家屬對患者多加關心、體貼照顧,滿足患者需要,并向其介紹同類病人的康復經驗。在對病人實施康復訓練的過程當中,家屬可以起到積極參與、協助、督促的作用,盡力使患者在整個治療過程當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
4 知識宣教
通過對在職護理人員康復護理知識的培訓,使其盡快掌握相關的康復護理技術和醫學基本知識,便于護理人員盡快開展康復護理工作。與此同時,也可以利用黑板報、墻報、科普讀物等宣傳資料向社會宣傳康復護理學、康復醫學的工作規律、技術、特點和方法,讓人們認識到康復這一科別,并明白其實用性和必要性,將康復護理、康復醫學推廣到人們之間。
5 規范操作標準
規范操作標準主要是指規范護理內容與行為。對各項康復護理技術操作標準進行統一規范,建立健全完善的康復護理評定系統,對各種輔助器具的使用方法要熟練掌握,并重視心理護理,加強健康宣教。對康復護理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思想素質加強教育,鼓勵其努力學習康復護理新技術,并建立嚴格規范的康復護理方案,保證每一項康復護理技術都要有相關醫學依據做論證,每一種功能障礙均有一套完善的康復護理方案。護理人員在康復護理工作過程中,要不斷地總結護理經驗,制定出各種常見病、多發病的各項康復護理常規。
6 日常生活能力訓練
指導患者進行全身和局部的功能鍛煉。全身的功能鍛煉,可以增加肺活量,促進血液循環,增進食欲。傷肢適時、正確的功能鍛煉,可以減輕肢體腫脹,促進骨折愈后,預防肢體廢用性萎縮,盡快恢復肢體功能。根據病情和個體差異,量身定制為病人制訂個案的功能鍛煉,每天有專職的康復護理護士為病人進行康復護理。骨折初期由護理小組按個案護理訓練內容循序漸進進行功能訓練,與病人交談,將健康教育內容向病人、病人家屬介紹。骨折中期護理小組讓病人家屬參與其中,手把手教病人家屬,利用前期的健康教育知識,進行實踐。骨折后期宜強調肢體功能鍛煉,期間家屬或病人唱主角護士在一旁指導進行康復護理,隨著訓練的加強和病人體質的恢復,使病人獲得感情上的滿足并培養其生活自理的成就感。
7 人性化的護理服務
一個全面的骨科護理人員,不但要求儀表端莊、服務親切;還要具備豐富的骨科護理知識理論、人文知識、科學情商,這樣才能順利贏得病人的信任,真正達到護理人性化服務并徹底擺脫片面的追求服務好、態度好的舊觀念,如:在截肢病人做手術前準備的時侯,護理人員除了做一些常規的術前準備和健康指導外,還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情況,如患者擔心術后身體結構的改變會給生活帶來不便的時候,護理人員應及時講解截肢的必要性及如何做好術后安全防護;對疼痛的病人,要對其認真分析講解引起其疼痛的具體原因,使病人能夠正確認識疼痛、提高痛閾,使患者認識到護理人員是自己的科學指導者,使其再次加深對護理人員的信任程度,這樣只有展開人性化的服務理念,才能使患者滿意度逐漸提高,并使其護理質量得到進一步發展。
中圖分類號:R473.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全民醫保實施和社區衛生的不斷完善,醫院康復護理作用日益突出。糖尿病(DM)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患者大多都長期要在社區中治療和控制,加強康復護理工作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能力和生活質量。現將我們對社區DM患者康復護理干預的一些做法和效果評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接受醫療服務的74例的DM患者,男38例,女32例;年齡47~76歲,平均年齡(52.1±4.6)歲;均符合1999年我國糖尿病學診治標準[1],無嚴重急慢性并發癥,能進行口頭及書面交流。病程1~10年。
1.2 方法
1.2.1 定期體檢,建立檔案 對象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免費體檢,測身高、體重、血壓、血糖、血脂等及心肺功能,了解患者的生活、飲食、習慣、心理、運動、用藥情況、病情變化等,并記錄入檔。
1.2.2 健康教育 教育內容為糖尿病的有關知識、藥物治療、飲食治療、運動療法、疾病監測、并發癥的防治、自我護理技術。教育方法以集體授課為主,聘請糖尿病專科門診的醫生、全科護士授課、放VCD宣傳片,并組織交討論,每月1次,同時根據個體狀況有針對性的指導,如發放《糖尿病基本知識》、上門指導交談,通過電話解答問題等。
1.2.3 上門護理 ①心理疏導;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指導患者疏泄情緒、自我放松、自我調節,通過具體分析和解釋,耐心細致地做好心理疏導,消除其顧慮和悲觀失望,提高其自信心。②生活起居護理指導:要求患者保證每日有充足的睡眠休息時間,避免勞累,避免熬夜,督促其每晚臨睡前堅持用熱溫水泡腳。③飲食指導:要求患者平衡膳食,食用低鹽、低熱能、口味清淡,富含粗纖維和低脂肪食物,限制淀粉的攝入量,嚴格禁止飲酒吸煙。④觀察病情及給藥護理 觀察患者神志、視力、血壓、舌象、脈象和皮膚情況,并做好記錄。如發現問題及時報告醫生,對使用胰島素者,準確掌握時間和劑量,經常更換注射部位;指導患者按醫囑嚴格執行給藥時間、劑量,并觀察用藥后的反應,防止低血糖休克。⑤運動指導:指導患者1次/d做有氧運動,如步行、慢跑、騎自行車、做廣播操、太極拳、練氣功等。
1.3 觀察指標 ①問卷調查干預前后兩組患者有關糖尿病知識、態度改變情況。②測定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空腹和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血壓、血脂、體質指數等數據。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不良生活方式及不按時服藥等改變情況(表1)。
2.2 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等生化檢測(表2)。
3 討論
3.1 DM患者康復護理意義 現代醫學證明:許多疾病與人們的不良習慣有密切關系,要治療這些疾病,最根本的方法不只是靠藥物,而是靠健康教育、護理干預來改變患者的不健康行為[2],從本次實施康復護理干預的結果表明,糖尿病及其并發癥是可防可治的,只要根據患者的特點,實施針對性強的康復護理,就能使患者加強自我保健、自我控制,提高患者的生活和生命質量。
3.2 DM患者康復護理內容 康復護理要根據總的康復計劃,從有利于緩解高血糖等代謝紊亂所引起的癥狀、糾正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謝紊亂,促進糖、蛋白質、脂肪代謝功能的正常化,預防糖尿病引起的各種并發癥、提高和鞏固治療效果的整體目標來加強護理,重點要集中在心理護理、健康教育、行為矯正、控制并發癥的發生等方面[3]。
3.3 DM患者康復護理措施 ①連續性的健康教育是堅持治療的關鍵,要使患者及其家人對疾病治療的要求、監測的要點、不良藥物反應的預防及處理、并發癥的防治形成一個正確的認知;②定期的社區訪視是康復護理效果的保障患者治療環境在社區的生活場所,需要護士堅持定期的家訪,除做好疾病知識教育外,還對患者的正確用藥和監測有及時的指導作用,加強患者參與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提高患者的遵醫率,保證用藥的正確性和有效性[4]。
3.3 對DM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本次對DM患者進行社區康復護理干預雖然收效顯著,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①社區護理人才短缺,難以隨時隨地滿足患者的需求;②公眾對社區護理缺乏信任;③糖尿病足的社區護理有待完善;④患者年齡、職業、文化背景、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等存在的差異影響一定護理干預效果。
總之,糖尿病患者的康復護理面向社會、進入家庭,可加強醫護服務的連續性,方便患者,低醫療費用,能更好地滿足多數患者的需要,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蘇桂琴,劉立穎.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療中的作用[J].吉林醫學信息,2007,24(1-2):43-44.
doi:10.14033/ki.cfmr.2017.6.04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6-0073-02
調查結果顯示,顱腦外傷患者約占臨床創傷性疾病發生率的5%~10%,該病具有創傷大、致死率及致殘率高、預后差等特點[1]。此外,其患者康復難度較大、生活質量較差。研究提示,優化康復護理可針對康復過程中限制顱腦外傷后運動功能、自理能力恢復的相關因素制定個性化的護理計劃和臨床路徑,在臨床中具有重要實踐價值[2]。為研究優化康復護理在顱腦外傷患者康復期中的應用效果,筆者特進行本次研究。
1 Y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0月-2016年3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顱腦外傷康復期患者76例,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成兩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不同的護理方案,A組給予優化康復護理,38例中男23例、女15例,年齡19~69歲,平均(34.2±2.6)歲;B組給予常規康復護理,38例中男22例、女16例,年齡20~67歲,平均(33.8±2.3)歲。所選患者入院后均經顱腦CT、腦電圖、神經系統檢查,患者的檢查結果、臨床癥狀均符合文獻[3]《顱腦外傷的分類分期診斷標準》,且患者及家屬對本試驗內容、目的了解全面,自愿參與。研究排除了急救無效死亡、具有原發性精神疾病、語言障礙者。經對比,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B組 給予常規康復護理措施,包括病情觀察(生命體征觀察,關注神志、瞳孔及并發癥,做好生化指標監測、護理記錄等)、護理操作(輸液、給藥、留置針、給氧、連接呼吸設備等)、專科護理(腦脊液漏液處理、約束帶使用等)、日常生活護理(安全標識、清潔床鋪等)、健康教育(用藥指導、環境介紹、簡單功能練習等)、飲食和排泄護理(飲食支持、協助排尿等)。
1.2.2 A組 在常規康復護理基礎上,給予優化康復護理,具體措施包括:(1)優化。取仰臥位,使患者頭部稍微偏向一側,外展肩關節、拉伸肘部腕部,使患側上肢和下肢自然舒展,使健側下肢彎曲>90°并加軟枕支持,應定期調節,1~2 h/次,旨在保證肢體運動功能、血液循環不受影響。(2)加行中醫護理。采用針灸法刺激患肢神經,同時進行簡單的肢體運動練習,如屈伸練習、關節旋轉練習,每次練習后輔以肌肉按摩、推拿,旨在促進患肢運動功能恢復。(3)語言及意識訓練。采用音樂法、針灸法、談話法、認知訓練法等形式促進患者意識及語言功能的康復。(4)運動功能、日常活動能力早期訓練。根據不同患者的運動功能缺損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康復方案,訓練內容包括站立訓練、下床活動訓練、平衡能力訓練、生活自理能力訓練(進食、如廁、洗衣練習等),并以循序漸進、練習適量、全程陪護為原則開展上述康復訓練,康復訓練一般在病情穩定后1周內進行。
1.3 觀察指標
1.3.1 Barthel指數評分、Fugl-Meyer評分 應用改良Barthel指數評定表評價兩組顱腦外傷康復期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自理能力(ADL)缺損情況,內容包括轉移、活動、穿衣、大小便等日常自理項目,總評分滿分100分,評分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強;應用Fugl-Meyer評定量表對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進行評估,包括上肢運動積分(33項,66分,每項積分0~2分)、下肢運動積分(17項,34分,每項積分0~2分),分數越高運動功能越好[4]。
1.3.2 護理質量評分 由護士長參照筆者所在醫院自制的《顱腦損傷護理質量評分標準》對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進行評估,采用未達標扣分制。評價內容包括病情觀察(30分)、治療措施(20分)、專科護理(20分)、基礎護理(10分)、健康教育(10分)、飲食和排泄(10分)6項,滿分100分,評分越高護理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運動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對比
護理前,兩組的Barthel指數評分、Fugl-Meyer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1個月后,A組的上述指標均顯著優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護理質量對比
結果顯示,A組的護理質量評分顯著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顱腦外傷是由于強大外力作用于頭部而形成的一類嚴重創傷,可分腦震蕩、顱內血腫、頭皮裂傷等類型,本病具有致死致殘率高、康復困難等特點,顯著降低了廣大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而近年來,顱腦外傷的發病率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顱腦外傷的康復護理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研究提示,顱腦外傷康復期的常規護理要求更側重于病情觀察、日常生活輔助、健康教育、并發癥護理等,而忽略了早期進行運動功能鍛煉、神經功能缺損修復、生活自理能力訓練等康復內容。另有研究提示,早期康復訓練有助于促進顱腦外傷患者的神經功能、運動功能的康復,這也表明傳統的康復護理存在明顯的缺陷[5]。優化康復護理是在常規康復護理基礎上,在病情穩定后初期,通過刺激神經系統、開展認知訓練、語言訓練、關節活動練習、自理能力訓練等達到促進神經系統功能修復及重組作用的新型護理干預模式。而為了激活神經系統,筆者所在醫院也采用了中醫方法,如應用針灸、手法按摩等,同時,通過優化也可減少肢端神經的壓迫及損傷,另外,在患者病情穩定后1周內即開展早期的個性化認知訓練、語言訓練、關節活動練習、自理能力訓練則有助于促進患者的運動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的快速康復,而上述護理措施均以患者為中心,自然也能夠提高護理整體質量[6]。本研究結果表明,經比較,A組的Barthel指數評分、Fugl-Meyer評分改善水平、護理質量評分均顯著優于B組(P
綜上所述,優化康復護理可顯著改善顱腦外傷康復期患者的運動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并有助于護理質量的提高,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管新妹,沈敬敬,丁愛萍,等.自我效能護理干預在輕中型顱腦損傷患者康復期的應用效果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12):137-138.
[2]張旦,徐曉娟,顏莉,等.急救護理干預用于重型顱腦外傷患者救治的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28):103-105.
[3]潘美群,毛淑芬.詢證護理模式在顱腦外傷患者康復期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24(3):96-97.
[4]盧遠新.護理干預對顱腦外傷重癥患者康復期恢復效果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12): 62-64.
多篇文獻報道了髖關節置換手術成功的經驗,并對術后護理進行了總結,由于康復護理的內容沒有被重視,由此會影響手術的整體效果。而我科設立了由專業康復醫生及康復護士組成的康復小組,針對不同患者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護理方案,使髖關節置換后達到滿意的康復效果。現對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的481例髖關節置換手術后的康復護理方法與效果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實行481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其男性142例,女性239例,平均年齡66歲,小于60歲82例,60~79歲340例,80歲以上56例,90歲以上3例。術前天數3d,術后天數7.5d。出院后1w、1個月、3個月隨訪康復效果。
2 術前康復護理
包括全身和各肢體功能的評估,制定康復護理計劃。術前康復護理主要是評估患者全身肌力、步態、患髖的活動范圍及患髖有無疼痛,康復知識掌握程度及對康復的認知度的評估,并對患者進行適應性的康復訓練,講解手術相關的康復知識及訓練方法,預防并發癥的活動指導,通過系統的術前準備使手術后康復訓練順利進行。
3 術后康復護理
術后護理除了常規護理外,康復護理成為手術后護理的重要內容,因為術后的康復護理直接影響患者預期達到的康復目標。
3.1做好心理護理,克服心理障礙 術后患者因切口疼痛、心理恐懼等多方面因素,不能配合進行主動活動,使康復鍛煉不能盡早有效進行。康復護士應做好心理護理,加強溝通,耐心介紹早期進行功能鍛煉對達到手術理想目標的重要性,有傷口疼痛時功能鍛煉在給予鎮痛藥物后進行,讓患者能積極有效進行功能鍛煉。
3.2術后早期的康復護理
3.2.1患肢正確姿勢保持及肌力恢復鍛煉 術后術肢保持中立外展位,穿"丁"字鞋并外展15°~30°,防止術肢內收、外旋,足尖保持向上達到中立位,膝下墊軟枕以利于術肢處于放松狀態。翻身時雙腿間夾軟枕,由護士協助,一手托患者臀部,一手托膝,將患者與身體同時轉為側臥,禁止內收內旋[1],避免向患側翻身。術后第1d指導患者行患肢肌肉的靜力收縮運動和遠端關節活動。如踝關節的主動背伸、跖屈運動及股四頭肌、N繩肌訓練,同時患肢穿彈力襪,給予足底靜脈泵2/d,45min/次,以防止術肢腫脹及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3.2.2根據對患者的術前和術后評估結果和手術方式制定康復計劃,指導患者在術后盡早開始進行康復訓練,臥位時的髖關節活動,以恢復肌肉力量,逐漸增加髖關節活動度為目的。①術肢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術肢伸直同時收縮肌四頭肌,保持5~10s;術肢直腿抬高訓練:要求患肢伸直抬高離床面20cm保持5~10s再放下,每組20次,3~4組/d。②在無痛情況下加強術側髖關節周圍肌群力量練習,做抗阻股內側和股外展力的等長肌力訓練:即在股內側和外側給予阻力,讓患者主動內收和外展術肢每次5s,放松5s,盡量完成5~10次/h。練習時避免術肢超過人體中線[2]。③仰臥位屈髖屈膝運動:屈曲膝關節使足跟滑向臀部,然后伸直,在不引起疼痛的情況下屈髖
3.3手術1w后的康復護理 何時下地練習行走受假體類型、手術切口方式和患者體力恢復情況而定。并嚴格執行醫囑,但必須在康復護士指導下扶助行器行走。術后6d~3個月在鍛煉髖關節活動度和加強股四頭肌力量訓練的同時做好下床和步態的訓練。下床前先將床頭搖高45°~60°,從臥位到坐位,使患者有一個適應過程,以減少起床后頭暈、惡心、嘔吐的不良反應,先協助患者床邊站立練習,2次/d,等適應后再練習行走。下床時患者先移至健側床邊,健側下肢先離床并使足部著地,患肢外展,屈髖
3.4出院的康復護理指導 在患者出院前對患者及家屬進行詳細指導,出院后繼續康復訓練,至少堅持6個月,直到髖關節的功能恢復穩定。應遵循患肢不負重的雙拐行走患肢部分負重的單拐行走棄拐行走的原則,不宜參加劇烈活動,要防止人工關節脫臼及保護人工關節。不過早棄拐行走,不彎腰拾物,不坐矮凳和過低的坐便器,不盤腿和翹二郎腿,不提拉重物,借助穿襪器穿襪,或采用以下姿勢穿襪,術后3w可坐在椅子上,伸直健側下肢,屈膝、屈髖,將術肢小腿置于正常膝下方,一手握住患肢足底,一手放于患膝內側,輕輕向下,并逐漸屈曲正常健肢膝關節,這個動作同時含患髖關節的屈曲,內收和外展,使患者能夠自如的穿鞋襪。保持居家活動區域內寬敞,利于行走,穿防滑的鞋子。
4 術后康復護理的特點
康復功能鍛煉的內容多,且需長時間鍛煉,鍛煉過程中或鍛煉后可能會引起疼痛,部分患者出院在家因沒有康復人員在旁指導,產生怠慢心理或鍛煉不到位,導致康復鍛煉不能有效進行。康復護士進行鍛煉時應循序漸進,予疼痛評估并及時處理疼痛。針對每個患者的特點,建立個性化的康復護理計劃,出院后指導家屬督促功能鍛煉,護士做好定期電話回訪予以指導。481例患者經過住院時的康復護理及出院后的康復指導,3月后隨訪關節功能恢復正常。
5 體會
術后早期進行功能鍛煉,以促進患肢肌肉和關節功能早日恢復,對于維持關節穩定性、恢復髖關節功能、減輕關節負載起著很大的作用,成功的護理,需要患者本人、醫務人員、家屬的多方配合完成。
參考文獻:
[1]林慧玲,林錦芬,潘耘,等.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得護理[J].廣西醫學.2012.34(9):1245-1246.
結果: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平均Fugl-Meyer評分和Barthe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
結論:早期康復護理對促進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是提高患者生命質量的關鍵環節。
關鍵詞:腦卒中 偏癱 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4-0296-01
隨著康復醫學發展進程的不斷推進,國外相關研究報告[1]指出針對腦卒中嚴重致偏癱性疾患,進行及時、積極的康復護理,可有效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本文以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間收治的6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30例患者于功能恢復期行康復護理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擇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間收治的6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2]。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齡44~72歲,平均(58.5±4.3)歲。患者經顱腦CT及MRI診斷,腦出血22例,腦梗死38例。隨機將本組60例患者分為2組,即觀察組30例,對照組30例。2組在性別、年齡、病情及一般體征等方面上,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30例患者行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健康宣教、飲食護理、用藥指導及自我鍛煉簡單指導。
觀察組30例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行系統化的康復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2.1 心理康復指導。腦卒中具有突發性特點,老年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偏癱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悲觀、失望、消極、沮喪等心理障礙,導致康復治療的依從性較差。因此,心理康復應貫穿于整個康復過程中。護理實踐中,護理人員主動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指導患者正確認識、對待疾病。對患者的心理障礙進行疏導,幫助患者建立積極的心態。并安排康復良好的患者現身說法,以增強患者康復的信心。
1.2.2 綜合性的肢體功能康復護理。將患者的康復階段共劃分為3個階段,即腦水腫期、病情穩定期和恢復期。每期予以患者循序漸進的肢體功能康復訓練計劃,形成綜合性的肢體功能康復護理體系。
(1)腦水腫期護理。該康復期一方面,加強患者肢體功能位擺放的康復護理。如將軟枕或毛巾墊于患者胛骨下,手臂離開體側約35度角,伸直肘關節,張開五指,手心朝上;將軟枕墊于患者腳底,彎曲踝關節;將軟枕墊于患者腿窩,完全膝關節;曲起雙腿,腳跟盡量向臀部靠近,達到提起髖關節的目的。另一方面,加強患者臥床訓練。指導患者做上肢肩關節的外旋、外展運動及腕、肘、指關節的屈伸運動;下肢做髖關節的內外旋運動及膝關節、踝關節的屈伸運動。
(2)病情穩定期護理。一是手臂帶動患肢運動。指導患者雙手交叉十指,帶動患肢做不同方向的外展、前屈及內收運動。二是翻身、橋式運動。指導患者取平臥位,屈曲雙膝,幫助患者將雙膝扶住,指導患者將臀部緩慢抬起。三是起坐運動。指導患者取側臥位,用前臂將身體支撐,雙腿向床緣移動,在護理人員的協助下,做起坐運動。
(3)恢復期護理。隨著病情的好轉,患者肌力增加,恢復期協助患者進行床下運動。如床椅轉移、站立、行走及上下樓梯等。恢復情況好者可以進行跑“8”字訓練,以助于恢復肌肉力量,增強平衡功能。
1.2.3 生活自理能力指導。待患者肢體功能得以基本康復后,鼓勵并指導患者主動開展日常生活的自理活動,如吃飯、入廁、刷牙、洗臉、穿脫衣褲等,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
1.3 觀察指標。
1.3.1 肢體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評價法[3]分別對2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價,Fugl-Meyer評分越高,提示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越好。
1.3.2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分別對2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評價,評分越高提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計量檢測數據以(X±S)表示,組間兩均數比較用t檢驗,以P
2 結果
從上表可以看出,護理前,2組患者的平均Fugl-Meyer評分和Barthe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平均Fugl-Meyer評分和Barthe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腦卒中是臨床上較為嚴重的一種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近年來腦卒中的診斷與治療水平雖有了明顯的提高,但其致殘率仍居高不下,患者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偏癱。早期康復護理是促進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重要環節。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行系統化的康復護理。結果觀察組患者的平均Fugl-Meyer評分和Barthe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即觀察組患者康復護理后偏癱的恢復率和生活質量均高于對照組。因此,早期康復護理對促進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是提高患者生命質量的關鍵環節。